行為習慣:孩子喜歡打人,這是怎么回事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喜歡打人,這是怎么回事,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有的孩子可能在小時候會有一些暴力傾向,不僅僅是沖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大打出手”,到了學校,還會跟小伙伴打架。面對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要怎么做呢?
1.要正確引導孩子
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暴力傾向時,爸爸媽媽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如果自己的行為沒有錯誤的話,就要及時跟孩子進行溝通,跟孩子講道理,跟孩子說明這樣做的后果。先在思想上讓孩子放棄打人,然后從行動上對孩子進行引導和監(jiān)督,這樣才能讓孩子改掉打人這個壞習慣。
2.有樣學樣的環(huán)境
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很善于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他們看在眼里,然后不自覺地就開始模仿。如果爸爸媽媽處理問題是采用拳頭的話,那么孩子可能也會采用這種方式。
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采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不要孩子犯了點小錯,就拿起孩子的小手掌就打。另外,如果爸爸媽媽出現(xiàn)矛盾的話,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3.以暴制暴不可以
如果爸爸媽媽自己的脾氣就不好,在知道了孩子跟別人打架以后,可能會不由分說抓著孩子就暴打一頓。這種情況下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心生怨恨,影響親子之間的關(guān)系。孩子充滿著怨氣,下次可能還會使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4.孩子的攻擊心理
如今非常多的孩子都被寵愛過了頭,孩子不喜歡自己被冷落,不喜歡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一旦發(fā)生易出現(xiàn)心理失衡,孩子可能就會出現(xiàn)打人的行為。
所以爸爸媽媽要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是否有溺愛孩子的行為。在孩子出現(xiàn)攻擊他人行為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制止,及時教育。
打人是個很嚴重的壞習慣,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重視起來,不然會讓孩子以后進入學校和人相處變得很困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行為習慣:孩子總是喜歡頂嘴,爸爸媽媽應該怎么辦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總是喜歡頂嘴,爸爸媽媽應該怎么辦,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孩子頂嘴的行為讓爸爸媽媽覺得非常生氣,在生氣的同時也會擔心孩子這種脾氣以后怎么和人好好相處。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要讓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
爸爸媽媽首先應該找出孩子愛頂嘴的原因,然后跟孩子說明不能頂嘴的原因,要教育引導孩子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一、孩子為什么愛頂嘴
1.孩子心里苦
孩子愛頂嘴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心里面有委屈。一些爸爸媽媽在對孩子進行批評的時候,并沒有先了解孩子做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孩子初衷是好的,但是爸爸媽媽的不理解和不包容,就會讓孩子心里產(chǎn)生很多的委屈,因此,就會和爸爸媽媽頂嘴了。
2.孩子不知道尊重別人
孩子愛頂嘴可能是因為孩子現(xiàn)在還不知道尊重別人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那些才是尊重別人的行為。如果孩子不知道尊重之道,那么孩子就會變得蠻橫、頂撞。
3.爸爸媽媽不信任孩子
孩子愛頂嘴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得不到爸爸媽媽的信任。一些爸爸媽媽總是質(zhì)疑孩子,因此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尊重自己,不信任自己,就總會想和爸爸媽媽爭辯,所以就會出現(xiàn)愛頂嘴的壞習慣了。
4.爸爸媽媽做了壞榜樣
孩子愛頂嘴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爸爸媽媽就是喜歡和別人爭論。孩子非常擅長模仿,如果爸爸媽媽沒有以身作則,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的行為,就會直接模仿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規(guī)范好自己的行為,然后再教育孩子。
二、怎么糾正孩子愛頂嘴的行為
1.告訴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爸爸媽媽要跟孩子說明正確的與人溝通的方式,包括說話的內(nèi)容和說話的語氣,如果孩子有頂嘴的習慣,一定要采用正確的方式讓其改正。
2.明確原因
爸爸媽媽要先搞清楚孩子愛頂嘴的原因是什么,不要委屈和冤枉孩子,否則對孩子的成長發(fā)育和性格養(yǎng)成有著不良的影響。
3.多和孩子交流
平時,爸爸媽媽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心平氣和的和孩子交流,還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出現(xiàn)頂嘴的情況后,爸爸媽媽一定要先找到孩子頂嘴的原因,然后根據(j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
行為習慣: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么做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么做,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小孩上一年級,總是會把學校的東西拿回家,比方說拿同學的本子、橡皮等等。為了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我們在家里使用東西的時候也不要隨便拿,要先征求一下對方的意見。
孩子其實知道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不被允許的,但孩子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經(jīng)過多次教育都不見改正,有的孩子還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什么孩子知道這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卻還會做呢?
孩子的世界其實是非常單純的,有時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拿。爸爸媽媽要怎樣教育和處理呢?趕緊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1.嚴格管理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就算是撿到一件小東西也會上交給老師或者爸爸媽媽,但是一些家庭出來的孩子就想著拿他人的物品,所以說,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規(guī),讓孩子有一個好習慣。
2.喜歡的東西就想要
人一出生就會有欲望,這是一種原始的生存的欲望,所以我們在餓了之后就會尋找東西吃,在渴了以后就會想要喝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一出生就有的本能,所以孩子在看到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就想要拿到手里,如果無法獲得的話就會哭泣。
有時候,孩子的這些心理欲望會讓孩子做出一些偷東西等行為。比方說,孩子某一天回到家會帶回別的小朋友的東西,但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這個行為是錯誤的。
如果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些行為的話,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告訴孩子這樣子做是不對的,然后跟孩子一起把東西還給人家。
3.及時糾正
孩子如果出現(xiàn)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爸爸媽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制止。如果爸爸媽媽默許孩子可以亂拿他人的物品,孩子長大以后就有可能出現(xiàn)小偷小摸的行為。
4.提前跟孩子說明
爸爸媽媽要提前和孩子說明,一些東西是要獲得爸爸媽媽的許可之后才可以拿的。在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后,到了幼兒園或者別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東西的時候就會事先和別人打聲招呼,在得到允許或是不允許的情況之下才會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拿別人東西這個壞習慣如果沒有及時糾正的話,以后可能就會變成小偷小摸,這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定要幫他糾正過來。
行為習慣:孩子做事情總是磨蹭 怎么糾正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做事情總是磨蹭 怎么糾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做事情磨蹭會變得沒有效率,其他人也不喜歡和他一起共事,對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幫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壞毛病。那么,爸爸媽媽到底要怎么幫孩子糾正呢?
1、給孩子一些獎勵
在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要及時給予獎勵,這些獎勵可以是語言的獎勵,也可以給孩子一些他們喜歡的東西。
2、不要溺愛孩子
許多的爸爸媽媽都很溺愛孩子,看到孩子的壞毛病之后會選擇忽略。如果爸爸媽媽希望改掉寶寶的壞毛病,千萬不能溺愛孩子,要及時幫孩子糾正。
3、適當訓練
習慣都是慢慢養(yǎng)成的,所以改掉壞習慣也是需要時間的。爸爸媽媽可以多給孩子一些實際演練機會,比方說讓孩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如果順利完成就會有獎勵,如果沒完成會有懲罰。孩子一定會喜歡這種演練的,這樣磨蹭的壞習慣就會慢慢改掉了。
4、讓寶寶意識到自己的壞習慣
有的不良習慣是自己無法意識到的,所以作為爸爸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有什么壞習慣,讓孩子明白他有磨蹭的習慣,另外,還要告訴孩子磨蹭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
5、爸媽要時刻提醒孩子
爸爸媽媽平時要經(jīng)常監(jiān)督孩子,在孩子行為磨蹭時,要給孩子指出來,讓孩子改正。爸爸媽媽的提醒是非常有用的。
6、讓孩子感受下后果
一些時候說再多也是無濟于事的,所以不管爸爸媽媽如何重復跟孩子說 “磨蹭不好”,孩子依舊不會改正。
所以要想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最好是讓孩子感受下磨蹭帶來的苦果。比方說孩子早上磨蹭上課遲到,受到老師責罵;比如由于磨蹭,導致無法和小伙伴一起去游樂園。孩子如果嘗到了苦頭,就會知道磨蹭是非常不好的。
改掉壞習慣需要時間,爸爸媽媽要多給孩子時間,要多點耐心。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成功改掉壞習慣。希望磨蹭的孩子都能夠快些改掉這個壞習慣。
行為習慣:孩子總是丟三落四怎么辦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總是丟三落四怎么辦,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作業(yè)總是忘記做,上課前總是找不到自己的書本……小孩子總是忘性大,經(jīng)常丟三落四。
事實上,大部分的孩子到了6、7歲時都會有這樣的表現(xiàn),就算你一直叮囑孩子也沒有什么用。心理學家解釋說,孩子在6、7歲的時候,要關(guān)注很多的事情,好奇心非常強,所以往往會導致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因此,爸爸媽媽遇到孩子丟三落四很嚴重的時候,不妨采用一些小小的策略。
1.固定的整理程序
固定的程序就是一直重復,這樣可以加深記憶,最終成為自己的習慣。每天晚上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寫作業(yè),在把作業(yè)完成以后,整理好自己的作業(yè)本、文具、課本、書包。這樣時間長了就會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行動,每天都會這樣做了。
2.列清單提醒孩子
在孩子經(jīng)??梢钥吹降牡胤?,給孩子貼一個清晰明了的清單,在清單上面寫明每天要用的東西。也可以在家門口貼一個清單,讓孩子在出門之前思考一下,是不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帶齊了?
3.給物品固定位置
把東西分門別類地放好,把同一種物品放入相同的位置,整理好。也可以購買一些有標簽的盒子來放東西,按照標簽的說明,放入對應的東西。這樣拿的時候也會比較方便,再也不會丟掉。
4.丟物品承擔責任
在丟了東西后,或者遺忘了什么物品在家的話,這個補救的人肯定就是爸爸媽媽。但是要讓孩子長點記性就一定要讓孩子承擔丟東西的后果,不然孩子是不會改正的。比方說,如果孩子忘記帶作業(yè)回家的話,要讓他自己去拿,爸爸媽媽不要幫忙;比方說文具不見了,讓孩子自己攢零花錢買新的。爸爸媽媽不要總是急于補救孩子的過錯,要讓孩子自己改正。
5.保持情緒冷靜
新買的東西又不見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保持冷靜,因為大人也會丟東西,所以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訓斥只會讓他覺得難過。與其這樣,不如做好預防措施,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的習慣,這樣做事情也會更加有條理。
行為習慣:孩子需要養(yǎng)成這些好習慣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需要養(yǎng)成這些好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有個好習慣的孩子,不管去哪里,都會受到大家的喜愛。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好習慣,這會讓我們以后更容易成功。那么,怎樣才能夠擁有好習慣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好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yǎng)。
一、好習慣對人生的影響作用
1.克服困難
在困難面前,好習慣的人會去挑戰(zhàn)它,不會逃避。因此,一定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習慣。
2.助人成功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規(guī)范去做,如果不講條理的話,就容易放棄,也容易失敗。所以,一個好的習慣能夠幫助人成功。
3.容易交朋友
在平時和他人的相處中,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忍讓。如果自己沒有好習慣的話,會容易導致和他人之間出現(xiàn)摩擦,不利于搞好人際關(guān)系。
4.做事積極
擁有好習慣的人,做事情有始有終、積極向上。
5.心態(tài)好
擁有一個好習慣,意味著擁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會更加靠近成功,利于孩子的性格發(fā)展。
二、要從小培養(yǎng)的好習慣
1.要學會反思
讓孩子知道,在犯錯誤之后,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時要進行反思,這樣下次才不會再犯。
2.做事有計劃
一個人做事能不能成功,很多時候與做事情之前是否已經(jīng)計劃好有關(guān)系。因為我們經(jīng)常聽過一句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做事情有計劃,不僅可以使事情做起來簡單輕松,而且還能讓別人對自己的信心感到放心信任。
3.完成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不要太過于依賴別人,平時也要樂于助人。
4.心態(tài)樂觀
教會孩子每天都要微笑,這樣一來會讓自己變得有自信,二來身邊的人也會覺得和你相處很愉快。
5.一言既出,肆馬難追
一諾千金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守信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孩子喜歡咬人怎么辦
孩子喜歡咬人怎么辦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咬人的原因:
生理性原因
1.孩子長牙發(fā)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2—3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于生理發(fā)育的高峰期,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有時會給孩子帶來生理上的不適,如關(guān)節(jié)痛、肌肉酸等。特別是孩子長牙時期,孩子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fā)生牙癢癢的現(xiàn)象,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而無法得到滿足,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癢而咬人。
對策:給寶寶一個可以滿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梢圆捎米尯⒆映燥灨砂簟⑽逑愣?、蘭花豆和青蘋果等方式,來緩解孩子們的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同時應多給予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蘋果、雪梨等,將這些蔬果切碎成絲或顆粒狀,也是讓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機會。
2.語言貧乏所致。
2歲的孩子早已經(jīng)學會了走路,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發(fā)展起來。但是,由于這個年齡段幼兒的語言還比較貧乏,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又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實現(xiàn)交往和表達意愿的目的。
對策:應讓孩子學會使用語言來表達意愿。當孩子因為心理不滿而咬人時,要讓他明白,當他生氣和不安時,有比咬人更好的表達方式。他可以說,“我不要?!比绻荒馨炎约旱囊庖姳磉_清楚的話,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孩子有時候咬人,其實是因為他很喜歡對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老師和家長就要告訴他可以這么說:“我很喜歡你,我們做朋友好嗎?”并且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演示,這樣他就學會了用語言和別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齒去和別人交流。
心理性原因
1、孩子咬人是一種發(fā)泄。
2歲的孩子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中心,當他的心理感到不滿時,就要通過咬人來發(fā)泄出來。比如,在幼兒園里,孩子認為沒有得到老師足夠的關(guān)注,他就有一種不滿的情緒要發(fā)泄。于是,當他的這個情緒沒有得到舒緩,他就會用咬人來向老師宣泄。
對策:讓寶寶多玩安靜的游戲,或者盡可能保證孩子睡眠的充分。
研究證明:強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見的因素之一,一個擁有安靜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孩子一般較少用牙齒咬人。讓寶寶玩安靜的游戲,保證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靜寶寶的情緒,當他們心理有不滿時,也不至于極端地采取咬人行為。而且,當老師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不滿情緒出現(xiàn)時,應立即采用一些能讓他安靜下來的措施來轉(zhuǎn)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可以盡快忘記剛才的不快。
2、孩子咬人是模仿或需求刺激。
有的孩子可能只是看到過其他的小朋友咬人,在整個過程中,被咬的孩子會大聲哭鬧,孩子會比較好奇,并且認為在整個過程中得到刺激或滿足感,他并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舉動會讓被咬的孩子感到疼痛。
對策:老師和家長應該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咬人是不好的行為。這么大的孩子缺乏一定的是非觀念,而由著自己的好奇心隨意模仿,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要告訴孩子:咬人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爸爸媽媽,老師和小伙伴都不喜歡,還會傷害到別人,不是一個好寶寶的行為,應該對孩子反復強調(diào)這種思想。家長要特別注意,不能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當做游戲或者一笑帶過。當看到孩子有咬人的傾向時,就要用話語或眼神嚴厲地制止,讓他明白,我們不希望他這樣做。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咬一下自己,讓他感受到疼痛,再告訴他,這個感覺就是他咬其他孩子的感覺,孩子就會有一種切身的感受。
特別注意:如果排除以上的因素,孩子是因為性格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如小氣、霸道、個性強等,這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就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特別的關(guān)注,以免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個性發(fā)展。我們不能遷就和視而不見,應該做出必要的反應。家長和老師要很清楚地告訴孩子,這不是他能干的表現(xiàn),相反,他會因為這樣沒有好朋友,必要時家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孩子采取一些較強硬的措施。
老師和家長的態(tài)度:
1.耐心、重教育。
孩子發(fā)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過于擔憂而去責怪孩子,應該認識到孩子咬人大多是屬于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展上的階段性問題,還不屬于攻擊性行為。家長要耐心對待,幫助老師分析原因,然后進行認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為習慣轉(zhuǎn)化。如果有可能,要帶著他去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創(chuàng)造一個直觀的氛圍讓他了解咬人帶來的后果。
2.緩解、多關(guān)心。
防止孩子咬人的措施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平時可以多給孩子吃些餅干、水果塊之類的食物,以滿足他的咀嚼欲的需要。平時緩解了孩子在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咬人行為就會減少。
行為習慣:如何讓孩子愛上打掃
整理了行為習慣:如何讓孩子愛上打掃,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對于不少大人來說,讓孩子主動打掃自己的房間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似乎孩子的天性就應該是玩,做家務就應該是爸爸媽媽的責任。這真的讓爸爸媽媽感到非常無奈。
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小時候就會讓他幫忙做家務,這一來能夠減輕自己的負擔,二來通過做家務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但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做家務,你該怎么辦呢?接下來就給各位爸爸媽媽支支招。
1.拋棄多余
打掃房間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讓那些不合適的衣服玩具等快快消失。所以可以和孩子一起挑出已經(jīng)穿不著的衣服,很長時間都沒有玩的玩具,或者是對寶寶來說已經(jīng)太幼稚的書。你可以捐贈這些物品,比較新的話你也可以選擇二次轉(zhuǎn)售。
2.清理音樂
加一點音樂,在打掃衛(wèi)生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舞動身體,這樣還能多消耗一些卡路里。
3.分類擺放
為了讓房間變得更加整潔,衣服、鞋子、洗衣籃放在更衣室,玩具要放在相應的位置,書籍也要放整齊。
4.使打掃更有趣
打掃房間是一場游戲!跟孩子一起玩?zhèn)€有趣的籃球洗衣房“射擊”,讓孩子把衣服扔進洗衣籃里面。在孩子能夠幫助你拿起地上的衣服時你要拍手和贊美他,讓孩子更有信心。
5.使用標簽
可以考慮購買幾個廉價塑料箱,然后在箱子上貼一張照片或者標簽,這樣可以把東西歸類放好。用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消除“我不知道它在哪里”的借口。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是很好的,所以爸爸媽媽不妨試試上面的幾個小辦法,讓孩子乖乖打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