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穿鞋這件事,科學的解釋在這里!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 幼兒園寶寶游戲 幼兒園認識字寶寶的說課稿給寶寶穿鞋這件事,科學的解釋在這里!
上個周末,我和朋友們一起帶著孩子在公園里玩耍。那天陽光普照,天氣極好,孩子們玩兒了一會就開始出汗,有些孩子脫掉了帽子和外套,最后索性連鞋子和襪子也脫了,赤腳走在地上。
“天??!你在干嘛!”一位母親尖叫道:“都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能脫鞋!不能脫鞋!你怎么就……”這位母親的話還沒說完,孩子已經(jīng)淚眼汪汪了。
我知道一些父母不允許孩子赤腳外出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的腳受傷,但事實上,除非孩子身處一個到處都是碎玻璃的城市,否則受傷的可能性很低,尤其是在家和幼兒園里,只要孩子小心,就能避開扎腳的物體。
育兒大師凱文·吉里曾表示,在鞋子被創(chuàng)造出來之前,人類的腳其實更健康。
穿鞋實際上對兒童的足部發(fā)育并不好,鞋子會限制兒童的足部生長,削弱足部運動神經(jīng)的敏感度,從而使孩子在運動中更容易受到傷害。
兒科專家卡西·弗萊格博士曾經(jīng)在他的文章中討論過嬰兒學步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嬰兒赤腳可以提高其感知能力,讓嬰兒通過腳部的觸覺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同時這也是在鼓勵孩子去獨立探索,讓孩子擁有自主意識。
最后,赤腳是一種放松狀態(tài),能夠帶給家庭成員帶來更多的歡樂。想想你和孩子一同漫步在沙灘上的愜意,想想一家人赤腳接觸夏日清晨草坪的清爽,還有和孩子一起赤腳踢球時的喜悅……
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些赤腳時光吧,這是值得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小班寶寶不適應,常規(guī)差,培養(yǎng)方案在這里!
小班入園不適應怎么辦?小班幼兒常規(guī)差怎么辦?別擔心,新生入園問題很普遍,關鍵在于幼兒園老師要有耐心,要講究方法,讓幼兒逐漸適應幼兒園,并逐漸培養(yǎng)日常常規(guī)。
每年新生入園,解決幼兒的分離焦慮是教師的重要工作。為了使幼兒盡快熟悉幼兒園,喜歡上幼兒園,我園教師在歷年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在深入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家庭狀況的基礎上,嘗試采用幼兒園教育趨于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做好新生入園適應
1、標記——第一個屬于自己的東西:我們將認識標記安排在幼兒與家長共同來園熟悉環(huán)境的時候。老師事先將每位幼兒的標記制成卡片,由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標記圖案佩戴胸前。標記成為幼兒來園后第一個屬于自己的東西,孩子們非常喜歡。
2、床位、座位自選:入園幼兒可隨意選擇小椅子,和自己喜歡的小伙伴坐在一起。對于睡覺床位的選擇則尊重家長和小朋友的意愿,將相識幼兒的床鋪安排在一起。教師還根據(jù)不同幼兒的睡眠習慣,允許幼兒和自己喜歡的物品、玩具一同入睡。
3、小食品的安慰:年齡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轉移其注意力很有效。當孩子哭鬧較厲害時,老師將事先準備的小食品分發(fā)給他們(量不能多,以免影響正餐),孩子吃著自己平時熟悉的等食品時,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樣,一個個喊著:“老師給我,我不哭了?!?/p>
二、良好常規(guī)的培養(yǎng)
1、設立規(guī)則明確、要求統(tǒng)一:良好的常規(guī)是在不斷鞏固中建立的,兩位老師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們就有了標準,如搬椅子的姿勢一定要兩邊手,聽到哪種音樂就坐在哪種線條上。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動,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小班幼兒收玩具,總是隨便亂放,玩具筐里的玩具跟什錦菜一樣,每一種都有,老師具體提出要求并做示范,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塊一塊地拿。幼兒學會輕放的方法后,我再逐步要求幼兒快,并學習收得快的方法:兩只手同時收;將幾塊相同的積木疊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幫別人收……。
3、要注意常規(guī)設立目標的循序漸進:常規(guī)培養(yǎng)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如培養(yǎng)幼兒穿脫折疊衣服的常規(guī)培養(yǎng)我實施的“序”是這樣的。小班上學期的培養(yǎng)目標是:認識自己的衣服和正反,會脫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學期的培養(yǎng)目標是:在老師幫助下會穿脫衣服,初步學會扣紐扣,初步有放整齊的意識。小班幼兒的生活常規(guī)的培養(yǎng)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這樣的,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為主;后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為主。小班下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鞏固、提高為主;后半學期:以樂意遵守為主。
4、采用兒歌等藝術形式培養(yǎng)良好的常規(guī):在培養(yǎng)和訓練孩子們正確洗手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不是把先后順序弄錯,就是細節(jié)達不到要求。我和孩子們一起編了洗手歌:“吃飯之前要洗手,輕輕擰開水龍頭。先把小手打打濕,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凈?!边@樣既可讓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把握動作的先后順序。?
5、不要吝嗇表揚和鼓勵: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經(jīng)常與孩子談“愛”,我們把“愛”融進一天活動當中,如吃飯好、睡覺好、來園不哭、有禮貌的孩子,老師經(jīng)常會說:“寶貝,真乖,老師愛你”。我還注意捕捉幼兒在園一點點的進步,及時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揚他,親親他的小臉或摸摸他的頭以表示鼓勵或獎勵小貼貼。
三、專注力的培養(yǎng)
方法一:每日請5名幼兒上前捂住眼睛,其他幼兒發(fā)出不同聲音,請幼兒猜猜是誰。
方法二:聽音數(shù)數(shù)
方法三:教師用最輕的聲音點名,要求點到名的干什么,沒點到名的干什么。
?四. 巧用指令,規(guī)范幼兒的基本行為
指令對于幼兒來說好學易懂,教師操作起來比較方便運用指令來規(guī)范幼兒的行為,幼兒接受也很快。所以剛開學,根據(jù)幼兒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行為,自己編了一套關于規(guī)范幼兒行為習慣的指令:關于坐姿:手放平,腳擺正;關于回答問題:回答問題先舉手,老師叫再張口;關于站姿:關于集中注意力:小眼睛,看老師;關于站姿:手摸褲線身站直,挺胸抬頭,目視前方;關于擺放椅子:小椅子,靠桌子,小椅子,轉過來……,這些指令操作性強,對起來朗朗上口。但是,幼兒對于指令有疲勞期,剛開始覺得新鮮,做著有趣,聲音響亮,但一段時間下來,有些幼兒熟視無睹,聞而不聽,怎樣才能讓指令深入幼兒的內心,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呢?首先教會使用,教師邊說邊做,示范規(guī)范的動作。接著訓練,并選出做得好的小朋友到前面做給大家看,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其次經(jīng)常使用,幼兒的遺忘周期特別短,所以教給幼兒的東西要及時復現(xiàn),加深印象。
結語:
此外,教師在幼兒常規(guī)培養(yǎng)時也可經(jīng)常采用一些游戲的方法,教會孩子怎樣做,懂得遵守每條常規(guī)的道理。例如:用木偶表演的方式向孩子介紹一日生活的常規(guī),讓孩子多次練習,他們就會做了。良好常規(guī)的建立需要我們老師做個有心人,平時加強檢查,堅持不懈。
促進寶寶大腦發(fā)育需要做這四件事
1.培養(yǎng)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
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與大腦健康發(fā)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有的寶寶能有效運用與三角形有關的一系列模型操作。但是,睡眠時間不規(guī)則的寶寶與生活習慣有規(guī)律的寶寶相比大腦發(fā)育相對較慢,生活習慣沒有規(guī)律的寶寶會做的事情沒有生活有規(guī)律的寶寶多。
2.讓寶寶多做游戲
各種游戲都能促進寶寶動手動腦的能力,所以要給寶寶提供游戲玩具,讓他與同伴或大人一起玩樂。寶寶如果缺乏運動,大腦的發(fā)育就會遲緩。捏土、畫畫能開發(fā)寶寶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數(shù)學游戲能培養(yǎng)寶寶的思維能力;折紙游戲可以使寶寶雙手的動作更加靈巧等。
不要讓寶寶整天看電視。電視看得過多,不利于寶寶智力的發(fā)展,因為看電視時,僅僅是電視單方面的交談,寶寶無法參與這種交談.缺乏交流的機會。父母一定要限制寶寶看電視的時間,并且要為寶寶選擇優(yōu)良的兒童節(jié)目。
3.用形象的語言啟迪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父母培養(yǎng)寶寶要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漸進入到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在教育自己的寶寶時,盡量讓寶寶用完整的語句表達意思,以便較早地開發(fā)寶寶對語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例如, “筆是用來寫字的” “我們每天都喝牛奶”“吃飯要用筷子”等,通過生動、新穎、形象的話語,促進他的理解和記憶,萌發(fā)出寶寶們的形象聯(lián)想,并調動其自由天真的幻想。
4.左右腦同時開發(fā)
人的大腦分左右兩部分,即左半腦和右半腦,他們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腦負責處理節(jié)奏、旋轉、文學、圖像和幻想(形象思維)。寶寶在學習時很少使用右腦,培養(yǎng)繪畫能力、手工勞動及體育訓練是開發(fā)嬰幼兒右腦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腳,發(fā)揮其功能,促進右腦的發(fā)育。多做一些由簡單到復雜、由被動到主動的運動;要有意識地激發(fā)嬰幼兒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種運動,尤其是要訓練其手腳的精細動作,促進小腦的發(fā)育和平衡。
給寶寶取名用這8大絕招
1、提前準備。
一次散步,站在車水馬龍的二環(huán)路立交橋上,愛車的老公無限感慨地說:“什么時候能擁有自己的車呀?”愛孩子的我說:“什么時候能擁有一盞屬于自己的燈,自己的窗戶和自己的滿床爬的孩子呀!”那時單位同事常在晚飯時分在樓下叫孩子,“叮當——”“豹子——”拖著尾音,幸福自在其中。我的想法是充分利用國策,生一對雙胞胎,最好是男孩,成天在家劈里啪啦,活力四射,小名就叫“大乒小乓”。如果有本事生三胞胎,就再加個“光光”,意思是家有男丁,動靜小不了。懷孕時,有經(jīng)驗的媽媽們一致判斷我是懷男孩,剖腹產(chǎn)我聽到孩子洪亮的哭聲后問醫(yī)生是男是女,他卻反問我:“你想要男孩還是女孩?”手術臺下來后進到病房才知道是個寶貝姑娘,所以大乒小乓和光光這三個男孩子名字都沒用上。
2、查字典——最基本常用的辦法。
聽說過有人取名時嫌麻煩,翻開字典隨手在某頁上一指,就這個字。我沒有這樣隨意,但也查了好幾本字詞典。因為老公姓王,我在給孩子取名時就想帶個斜玉邊,翻遍字典,挑了自己喜歡的、涵意深刻又讀來朗朗上口的十多個,如:玥(音yue,美玉)玨(音jue,合在一起的兩塊玉),珙(音gong,大璧玉),瑯(音lang,瑯琊山),琦(音qi,不平凡的美玉),琰(音yan,雕飾的美玉),琪(音qi,美玉,福氣)等等。還一一解釋給學理工的老公??伤姆磻牵汉⒆舆€沒影呢,急著取什么名字?
3、引經(jīng)據(jù)典。
我很崇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了臺灣學者南懷謹著的《論語別裁》,啟發(fā)很多。其中中國古代對男子品德的五個字概括為“勇智清藝禮”,形容一個成功男子應該具備勇敢,智慧,高潔的品性,多才多藝又知書達理。因為老公的名字已經(jīng)占了“勇、智”二字,貪心的我想把美事全部擁有,給夢想中的雙胞胎兒子取名“清藝,清禮”。只可惜生出來的是個漂亮姑娘,兩個男孩名字先存著吧。
4、群策群力,集思廣益。
缺點,在最終定奪時備選答案太多,難以取舍。
姥爺是個學究,能自己擬對聯(lián)并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為取名,專門買了一本書《取名大全》,根據(jù)孩子預定的出生時間(2002年7月29日盛夏)和地點(陜西西安),擬了幾個不俗的名字,夏欣(夏天出生的新生命欣欣向榮),夏筠,鳳朝(百鳥朝鳳,鳳鳴朝陽),驪君(馬年出生),驪欣(驪是驪龍頜下的珍珠),一驪(出自成語一串驪珠)。可惜都被一一否決。夏欣,聽著好象是廈新電視VCD;鳳朝,還雀巢咖啡呢!驪君,跟鄧麗君重名;奶奶信周易八卦,托專業(yè)取名按照生辰八字和五行,什么第一個字12畫第二個字5畫,取名王賀生,被老公一句話就否定了“怎么象姓王的和姓賀的人生的孩子?(我姓戚)”。奶奶再接再厲,繼續(xù)提供高見,說菡(音漢,古人稱含苞的荷花為菡)高潔,又是夏天的時令花卉,“琪”字表示有福氣,取名“菡琪”好。爸爸又說諧音不好,象是“旱旗”。
5、名人效應。
姥爺很推崇喬冠華和章含之夫婦,對“含之”這個名字也喜愛有加。想照搬給外孫女。但奶奶反對,理由是作為女人,章含之的命運太坎坷,太不幸了,用同樣的名字怕給孫女帶來不祥。
6、奇思妙想,異想天開。
我的一位同事預產(chǎn)期和我差一個禮拜,說到取名時開玩笑說:“把我和老公的姓氏一旦組合就是絕妙姓名,且絕對不會重復?!薄胀?,她老公姓蔣,準備給孩子叫蔣(家)王朝。受到啟發(fā),我將自己夫婦的姓氏組合,可沒有直接叫“王戚”的吧,總不能用陳毅的革命詩歌“城頭變換大王旗”當名字吧。經(jīng)過苦思冥想,媽媽用了個很巧妙的諧音“含”字將兩人姓氏組合,王含戚,這也正好印證了那個著名的婚姻比喻:孩子是婚姻這道拉鎖的拉鏈,讓孩子來見證父母的和諧吧。
7、讀音很重要。
名字是顯示父母學問的舞臺,綜合反應了父母的學識,追求和品位,但是應該避免取名的字太難,太偏。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從幼兒園起直到大學,凡是點名都被老師叫錯,那種尷尬和沮喪心情是多么糟糕!老師也不是完人,不可能認識所有的漢字。如果老師為了避免叫錯而不讓你的孩子起來回答問題或者壓根不答理你的孩子,那父母的好心不是白搭了嗎?媽媽原本很得意地給龍鳳胎取名為“依袆(讀音是“一一”),怡琰(讀音是“一言”)”,女孩子小鳥依人,男孩有一家之言。但小范圍地調查以后,十有八九的人都將“袆”讀成“偉”。“袆”字本意是美好,但總被人讀錯的滋味可不好,于是忍痛放棄。
8、常規(guī)做法。
根據(jù)女孩子特征和社會角色,將常用字組合。如:靜怡(雅靜怡樂之意),怡然,秀潔(秀美高潔),如晶,如嫣,妍晶,姿晶,妍妮……。這些字詞雖然很好,但是都太普通,一看就知道是女孩。爸爸媽媽還想將名字取得中性一些,不能太陰柔。所以都被放棄。
考慮到雙方老人的心情,我們夫婦兩人只好采用折中方案,用姥爺提議的“琦”字(不平凡的美玉之意),用奶奶提議的菡字的諧音“涵”,加上媽媽的精心解釋,“王含戚”才算通過。
最終結果是歷經(jīng)漫漫長時間,花費長途電話無數(shù),以我――孩子他媽、姥爺、奶奶為代表的兩地三方七八口人群策群力,在申報戶口的最后截止時間,折中選用了“涵琦”這個名字。具有戲劇效果的是,報戶口時電腦統(tǒng)計王姓用“琦”字的當年新生兒僅西安就有五百多個!看來每家在取名時都經(jīng)歷了大同小異的過程。本想別出心裁,誰知道還是不能免俗。
家園合作——寶寶會穿鞋了
幼兒期是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關鍵期,我們就抓住這個時期有利的教育因素,在家長的支持下,從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服務開始,我們小一班就從自理能力——培養(yǎng)幼兒穿鞋子開始,經(jīng)過幾個多月來的家園共同配合、努力,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開學后的第三周,我在班上進行了一次調查記錄,結果是39名幼兒中有18名幼兒會自己穿鞋,而且還能分辨左右鞋。其余21名幼兒不能分辨出左右鞋,屬于亂穿鞋或者說是還不會正確穿鞋子。如何讓這些幼兒既能分辨左右鞋,學會正確穿鞋子呢?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們開始想辦法,后來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這么一首幫助幼兒穿鞋子的兒歌:“小寶寶,來穿鞋
,小搭扣往外邊,小彎彎在里邊,先把小腳伸進去,再把鞋子拉上來。”便開始了實踐性操作,幾天后發(fā)現(xiàn)班上的幼兒學著兒歌學穿鞋,效果非常好!有些孩子都會正確穿鞋了,心里很高興。
可是班上有一個女孩——暄暄,還是不能分辨出左右腳,經(jīng)常性地穿反,她的這一現(xiàn)象,我便在聯(lián)系本上寫明暄暄在園穿鞋的情況,并且附上了這首兒歌,請家長配合她練習。下周一午睡起床,我奇怪地發(fā)現(xiàn)她會穿鞋了。一時還不能相信,忙問旁邊的幼兒,鞋子她自己穿的嗎?我還讓她脫了下來,有意放反了,讓她再穿一次,嗨,還真穿對了,我摸了摸她的頭,還在班上表揚她,暄暄會穿鞋了,她也樂了。在班級“穿鞋子”比賽中還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她媽媽說:“這些日子在家也在練習,跟她講“小搭扣往外邊,小彎彎在里邊…”有了這首兒歌配上,易于暄暄學。通過比賽活動,也讓我們更加體會到孩子的進步離不開家、園的攜手共育。
這樣叫寶寶最可愛
名字是區(qū)別人與人的稱呼,而昵稱呢就要親切些,可以叫得有個性,用來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那大家都來說說在家里爸爸媽媽們對自己寶寶的昵稱吧
網(wǎng)友媽咪:這樣叫寶寶最可愛
碩媽瞇:我一般都習慣叫他寶貝或阿妞(閩南話對孩子的愛稱)有時候也叫碩碩一直都沒給他取小名(他爸爸說男孩子取什么小名叫碩碩就可以了)
彤彤媽:在家里嚴肅時就叫寶寶的學名,平時叫彤彤,表示親近的時候會叫她小屁屁或小狗狗.剛開始叫彤彤小狗時,她也說媽媽是大狗,可后來她知道那是喜歡她才叫的,就讓叫了,每次叫她,她還學小狗叫呢
昊媽咪:因為我家昊爸爸小名叫大為,所以昊就叫小為為!哈哈
深海微塵:我家琪琪有好多的哥哥姐姐表哥表姐,所以叫她“妹妹”,只不知以后會不會是姐姐
果果:我家寶寶小名就叫“果果”,她奶奶會叫她“妮妮”,這也是我們潮州人對小女孩的昵稱
夕子姐姐:偶女兒原來的昵稱叫寶寶和囡囡,可是后來有一次去健康檢查,醫(yī)生說一定要叫她名字,讓她對自己的名字有所記憶,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昵稱就叫婷婷,不過偶爾偶還是會叫她囡囡的。
小木子:我們叫諾諾的多,有時也叫寶寶,寶貝,小臭屁,小壞蛋什么的。。。不過她現(xiàn)在會說我不是小壞蛋,你才是大壞蛋!
VIVTOR媽咪:那很多了……寶貝、貝~、小肉肉(滬語)、肉肉、多多、囡囡、小囡……哈哈
杰杰:杰杰自已說自已叫杰寶
父母別這樣教寶寶學說話
認為寶寶聽不懂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皩殞?,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fā)育,再經(jīng)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jīng)明白了話的意思。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當寶寶已經(jīng)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fā)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并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用兒語和寶寶說話兒童語言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jīng)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guī)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fā)展。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寶寶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愿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斓?歲時,出現(xiàn)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fā)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fā)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現(xiàn)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fā)音器官發(fā)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fā)音器官的調節(jié)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fā)音方法;不會運用發(fā)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fā)“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于是錯音就出來了。對于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fā)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fā)音就會逐漸正確。
語言環(huán)境復雜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huán)境復雜,多種方言并存,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chǎn)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
毀掉寶寶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小孩子的專注力是需要大人耐心培養(yǎng)的,那么對于孩子專注力的培養(yǎng),你做到以下幾點了嗎?
誰沒這樣“幫”過孩子?
那天,陪孩子去上創(chuàng)意課,內容是制作一副名為《秋天》的手指畫。
老師先做示范:給幾張紙條畫上樹皮一樣的花紋,用不干膠把畫好的“樹干”粘在已經(jīng)涂抹了顏色的背景板上,再用手指蘸上紅黃相間的顏料,在“樹干”周圍點綴些“落葉”……
示范完畢,手工材料發(fā)到小朋友手中。在場6位小朋友都是3歲左右,由媽媽陪同。
拿到材料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動起手來,有的研究畫筆,有的拿著紙條揮舞,有的專注于撕不干膠……
我看著喆同學笨拙地畫“樹干”,那些紙條被畫得亂七八糟,坐在他旁邊,有一股想要幫他的沖動在我體內升騰。
媽媽們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你這樣畫不行,得這樣畫……”“你看,樹干要斜過來一點,這樣才好看……”“你別用手掌啊,要用手指,少蘸點顏料,像媽媽這樣點點點……”
舉目四顧,媽媽們已紛紛上陣,小朋友被指揮著,有的拿著材料不知所措,有的呆呆看媽媽操作。有個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邊玩去了,急得媽媽喊起來:“你過來自己做啊,是你在上課還是我在上課?”
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媽媽的心思都一樣——我們愛得很著急,急孩子沒用“正確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標,急得忍不住要在他們旁邊指點,恨不得替他們成長。
我們是在陪伴還是在打擾?
表姐家有兩個孩子,哥哥7歲,妹妹剛滿兩歲。說來奇怪,已經(jīng)7歲的哥哥時常跟大人撒嬌:陪我玩嘛!怎么都沒人陪我玩??!但妹妹卻能自己看書、擺弄玩具,自得其樂。
照理說應該是越小越黏人啊,這兄妹倆怎么倒過來了?表姐解釋道,哥哥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獨生子,全家人圍著他轉,他很少有獨處時間。而妹妹出生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歲數(shù)都大了,表姐一力承擔看護重任,當她忙于那些必須且緊急的事務時,妹妹便需要自己打發(fā)時間。
表姐還記得,哥哥一歲多時,在家里爬凳子,爸爸立刻拿起手機拍照:“寶寶,看這邊看這邊。”姥姥趕忙提醒:“寶寶,當心別摔著!”姥爺在廚房燒飯,也走出來舉起大拇指夸贊:“寶寶真棒,都能爬上凳子啦!”
爬個凳子而已,卻如眾星拱月,這就是哥哥的生活常態(tài)。只要房間里沒他的聲音,姥姥姥爺就會輪番呼喚:寶寶,你在哪里?寶寶,你在干什么?所有人都想給他最好的照料,總有人在逗他玩,讓表姐頭疼的是,哥哥幾乎不會自己專心去做一件事,只要沒人在他身邊,他就無所適從。上學后,這個問題越發(fā)突出,讀書寫字做功課,他通通沒法集中注意力。
我們給孩子的關注與陪伴越多,孩子獨處的時間就越少。然而,獨處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機會,孩子需要在獨處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學會面對自我。能獨處才會專注,我們給了孩子那么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注會打擾孩子的成長。
打擾讓孩子失去了什么?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p>
01、被打擾的孩子不專注
喆同學一歲多時,有次在地板上專心搭積木,把積木堆起來又嘩地推倒,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時候很專注,推的時候很興奮。這時,爺爺湊過去了:“在干什么呢?不要總是推倒,來,我們蓋個結實的大高樓?!睜敔斶呎f邊拿起一塊積木,喆同學卻不買賬,跺腳大叫:“不,我不要!”
孩子經(jīng)常會很投入地去做些在大人看來無趣的事,請不要隨意參與,這可是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發(fā)展的好時機。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02、被打擾的孩子不獨立
在游樂場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用積木蓋房子,擺擺這邊,擺擺那邊,不知該怎么擺才好,就坐在那里想。他媽媽在旁邊提醒:“擺上邊,把房子擺高一點,用紅色的擺更漂亮……”
如果孩子能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游戲,請不要過多干預。我們幫忙越多,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差、依賴性也越強。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他自己想出來的主意也許更棒。
03、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好奇心
在動物園的猴山,一個小男孩在看猴子。爸爸催促道:“走了走了,還要看熊貓呢,好多動物,再不走就看不完了?!毙〖一锊粸樗鶆樱骸拔乙春镒樱“职?,你看猴子還會嗑瓜子呢,猴子的手指跟我們的一樣!”
每個孩子都具備專注的品質,尤其對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當孩子專注觀察時,不要為了趕時間而打斷孩子蓬勃的發(fā)現(xiàn)力。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讓孩子盡情享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探索的樂趣。
04、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創(chuàng)造力
去看一位朋友,她邊跟我聊天邊做家務,一歲半的孩子自己在游戲墊上玩耍,試圖拿旁邊書架上的一本書,卻夠不著。小家伙環(huán)顧四周,把自己的小椅子推過來,慢慢爬上去,把書拿了下來。朋友早就看到孩子在做什么,卻沒出聲,只是迅速靠過去,以便發(fā)生意外能夠保護孩子。
在遇到問題時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是最可貴的學習能力。對孩子來說,什么時候最可能產(chǎn)生問題?當然是一個人待著的時候。想拿放在高處的玩具卻夠不著,想拿零食卻打不開蓋子……如果身邊有大人挺身相助,就不再需要孩子去思考,而如果沒有大人幫忙,孩子就得自己想辦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是在“自己想辦法”的過程中被激發(fā)出來的。
怎樣的陪伴最能保護孩子的天賦?
小區(qū)里,孩子最多的地方有兩處:沙堆和水塘。
這天散步,路過沙堆,看到幾個孩子在玩耍,多是爺爺奶奶帶著,只有一個小男生是爸爸陪在身邊。老人帶孩子很仔細,奶奶們捧著水壺,一有機會就湊到孩子嘴邊給喝幾口,不停幫孩子擦手、整理衣服,嘴里嘮叨著:別玩這個了,容易迷眼睛,沙都灌進鞋里啦,硌腳,過來我?guī)湍闩蓛簟挥心俏话职逐堄信d致地看著兒子,一直沒說話。
當別的小朋友都陸續(xù)被爺爺奶奶帶走時,那個小男生突然從沙堆上站起來,對爸爸說:“我鞋里有沙子了?!卑职譁睾偷貑枺骸澳窃撛趺崔k呢?”小男生想了想,坐下來,自己把鞋子脫掉進行清理。
在小區(qū)的水塘邊見過一位媽媽,當老人說“別離得太近,危險”時,她只是緊跟在孩子身旁,伸手護著孩子,保持一種隨時可以出手拉住孩子的姿勢。孩子用樹枝撥拉水面、撿石子扔進水里,她很緊張,卻始終一言不發(fā),直到孩子心滿意足。
很多人都不知道,人類大腦是通過“感受”來學習的,每一次感受,都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畫面,新的畫面與之前儲存的畫面不斷進行比較,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畫面,腦細胞在這種比較與擴展中變得越來越活躍。這是人類特有的學習模式,需要兩個條件才能達成:一是自身經(jīng)歷產(chǎn)生真實感受;二是在一次次重復中逐漸完成對事物的認知。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有獨立空間去感受和接觸事物。
那位爸爸,給了孩子真實感受的機會;那位媽媽,給了孩子重復探索的機會。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陪伴方式——我在你身邊,卻不打擾你。
“請不要打擾”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不合時宜的關心就是打擾。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恰恰是因為孩子受到的關注太多了。大人已不滿足于能看見孩子,還不斷通過語言和行動進行關心和管束,最終演變?yōu)楦深A和控制,結果就是孩子的自我發(fā)展被壓抑甚至扭曲。
當孩子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若沒人打擾他,這種專注就會逐漸變成他自身具備的品質,而如果總是被打擾,他的專注力就會慢慢喪失。
每個孩子都自帶天賦而來,與其想方設法激發(fā),不如先好好保護。
當孩子獨自玩耍、自得其樂時,哪怕你覺得他做的事很無聊,也請保持尊重,默默旁觀;
當孩子研究碗里的食物,弄得餐桌和地板一片狼藉時,哪怕你潔癖發(fā)作幾近抓狂,也請深呼吸,別讓責備打斷他的探索;
當孩子很努力去做一件在你看來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時,哪怕你再心急火燎,也請耐心等候,別用你的熱心幫助阻止他的嘗試。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噓,別出聲。
看完以上這些,家長們是否學到了一些有用的經(jīng)驗呢?快快做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