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叛逆其實是好事? 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做教案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叛逆其實是好事? 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從小到大會經歷三個叛逆期,所謂“叛逆期”,其實是孩子成長發(fā)育過程中的三個階段。

首先,是孩子2~3歲的自我意識覺醒階段;其次,是他7~10歲的獨立自主意識階段;然后,就是12~18歲我們都知道的青春期。

第一個叛逆期:2~3歲

孩子的“叛逆”,其實從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也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Terrible2”。孩子在2~3歲的時候,會逐漸開始與父母“作對”,比如不愿意讓爸爸媽媽抱自己的玩偶、吃自己的餅干等等。

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正在學習區(qū)分“自我”與“他人”,隨著孩子物權意識的增強,他要通過確認物品的歸屬權,來認知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在這個階段,不要跟孩子生悶氣、覺得孩子自私,他壓根都不知道”自私“是什么呢。

隨著孩子長大,他會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今天出門穿什么、午飯想吃什么,等等。這是個培養(yǎng)孩子主見、訓練孩子自我表達的好機會,不要因為孩子的想法與你不同,就去壓制他。

這個階段,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要求,耐心聽孩子的主意,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達出來。有的孩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fā)展得很好,遇到無法表達的時候會哭鬧,但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然后才能引導孩子的情緒,通過問“為什么”,來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鬧解決一切。

第二個逆反期:7~10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孩子進入學校后,學到了很多知識,他們急于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因此開始要求獨立,行為上想要脫離爸爸媽媽的掌控,很多事情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有時會不講道理,亂發(fā)脾氣等等。

此時,父母一定要放棄家長“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多幫助和引導孩子。

比如,對于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fā)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yǎng),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第三個逆反期:12~18歲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已經發(fā)育成熟,覺得自己已經很“強大”了,但心理發(fā)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種挫折感。

青春期的孩子,角色和身份也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他們開始尋求同齡人的支持。他們非常重視同伴關系,易受同伴影響,可能會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認同的事,如抽煙、喝酒。

這些行為雖然父母不認可,但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們擺脫了對父母的依賴等。這也意味著,青春期的孩子會面臨一些危險,如網絡成癮、早孕、酗酒、犯罪……

想要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首先,我們要學會信任孩子有這個能力;其次,就是與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親子關系:將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多與自己的親戚朋友走動。

總而言之,叛逆期并不可怕,父母了解了這個成長規(guī)律,應對方式對了,這3個叛逆期,大部分孩子都能夠順利度過。

對于孩子的“叛逆期”,英國皇家育兒師凱瑟琳也有話要說:

凱瑟琳老師分享:

孩子一定會進入叛逆期,我們需要這個時期的存在,這證明孩子在長大。

首先,你需要為孩子的行為設定底線,決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需要加以限制,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每個父母不一樣,每個家庭的邊界也不一樣。

另外,不要剝奪孩子所有的控制權,要允許孩子一些行為的發(fā)生。一旦孩子感覺到自己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受自己控制,他們會用最強烈的方式反抗。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制定孩子行為的底線,把握住原則,但不必事事較真。

“叛逆期”從字面上來理解,是孩子對家長的叛逆,也就是說,“叛逆期”其實是以家長為中心下的定義,可是對于孩子來說,這正是他在探索獨立的自我,學習如何獨立生活的“黃金期”。

叛逆,不意味著不合理。我們養(yǎng)育孩子,是在養(yǎng)育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聽話的寵物。我們需要孩子學會面對困難、承擔責任、自信積極。如果在“叛逆期”,家長跟孩子站在對立面,壓制孩子的想法與行為,他就變成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也不敢承擔責任的人。

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自大的家長。,當我們重新看待“叛逆期”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是孩子成長的“探索期”,孩子會在這個時期逐漸長大,逐漸明白:什么是屬于我的、我能做什么、我能怎么做,所以,家長們,不要把“叛逆期”視為洪水猛獸,用更包容的心態(tài)去迎接它吧!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叛逆期,你知道如何做嗎?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fā)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xiàn)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guī)則,什么是規(guī)矩!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他們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鄰居了,而是學校的同學和老師,步入了小學學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可矛盾的是,他們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就得跟著變,對待這個時期叛逆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的以互動的方式來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再來進行評論。

父母可以適當?shù)南路艡嗔Γ行┦虑楹⒆幽茏鲋鞯?,不妨讓他自己做主。讓他充分的感覺被尊重被肯定。比如對于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fā)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yǎng),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這一時期的孩子,因為將他們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他們的成績可能會很不穩(wěn)定,而且孩子會因為沒得到恰當?shù)囊龑?,變得更加叛逆。這時,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tài),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

此外,這個時期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guī)律。比如飯前做作業(yè),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發(fā)育還尚未成熟,常常會覺得有挫敗感,處于“煩著呢”狀態(tài)。這個時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強、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做出一些挑戰(zhàn)父母權威的事,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獨立宣言。

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么,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

父母要盡量少干預孩子,盡可能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就算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對,也要把所有問題集中到一起,雞毛蒜皮的小事盡量忽略,只選最重要的三四個問題,一個月左右和孩子集中談一次。在談的時候,千萬別要長篇大論。只有說的少,孩子越會聽得專注,才會用心去加以重視。

父母要開始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支持孩子渴求獨立的嘗試,在孩子失敗時給予鼓勵、安慰,在孩子成功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此外,父母可以多給孩子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這個時期可以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諒的錯誤,更不是什么無法解決的難題。他對于孩子來說是一次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的機會,作為家長無需過分的焦慮,只需要放下慣有權威,平和的去接受,有策略的去引導,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就好。

孩子惹毛你?其實都是你給自己挖的坑!


1

我很少沖孩子發(fā)脾氣,但前幾天卻差點失控了。

想想挺慚愧的,起因是晚上我需要進書房工作,事情很多,很可能需要熬夜,然而第二天還得早起……我讓老公哄娃睡,但2歲的女兒不干,她進來書房找我,還踮起腳,把我桌上的東西扔到了地上。

換做平時,我會要求女兒撿起來,同時注意語氣??墒沁@次,無法按時睡覺讓我也很煩,我的聲調不自覺地就抬高了:“葉子!撿起來!”

她不聽。

我俯身,把其中一本撿起來,語氣更強勢了,“像這樣,聽到沒有?”我還拉了下女兒的胳膊,要求她跟著做。

激怒我的一幕來了:她的小眼神充滿不服氣,不但不撿,還故意把桌面剩下的幾樣東西,也重重扔到了地上,她甚至沖著我,做了一個吃手的動作!啊……最近奶奶一直在干預她吃手這件事,而她竟然懂得拿來挑釁我了!

學習過正面管教,我知道,當我覺得憤怒、被挑戰(zhàn),是孩子想要更多的權力和關注了。可是,在那樣一個場景下,我卻很難平靜,一邊咬牙切齒行將爆發(fā)、一邊止不住地想:

如果妥協(xié)讓步,以后我說話還有用嗎?!

如果總是我來收拾滿地狼藉,

孩子豈不是更加覺得無所謂,反正有人擦屁股

僵持無果、大聲說話后的感覺又太差,后來我只能把孩子抱回房間,哄她睡著了才工作,沖突暫告段落。但對上面的問題,內心仍然充滿疑惑。

2

那幾天,正好在跟隨美國正面管教高級導師Lori Onderwyzer學習,我得以向她求助:我知道發(fā)脾氣錯了,可是扔東西的問題要怎么解決呢?

Lori讓我扮演調皮的女兒,當又一次,我把書本扔到地上,她竟然笑容滿面,看著我的眼睛,拉著我的手,一起緩緩地蹲在了地上:“寶貝,我們一起撿起來好嗎?”

“我才不要!”我故意為難Lori。

“哈哈親愛的,我撿這本、你撿這個,好嗎?”她繼續(xù),伸手遞給我另一樣東西,非但沒怒,笑容反而更燦爛了。

“呃……好吧”,盛情難卻呀,我照著做了。

“哇哦?。?!謝!謝!你!”Lori用很夸張的動作擁抱了我,輪到我受寵若驚了:哇,我犯了錯,才撿起來而已,媽媽卻說要謝謝我。

作為孩子,我開始信任媽媽,愿意配合她。但做回媽媽本身,我還是忍不住懷疑,如果孩子不配合呢?如果她還是繼續(xù)扔,我要繼續(xù)和她玩這個幼稚的游戲嗎?

還沒等我開口,Lori好像懂得讀心一樣:“當然,她撿起來后,一定會覺得很好玩,會繼續(xù)扔的,她在發(fā)展自主性,在探索?!?/p>

“呃……那就讓她扔嗎?”

“對啊,她一定會扔東西,這很正常,你要做的只是,教會她扔完東西需要撿起來?!?/p>

我恍然大悟,提起令人不快的“吃手的一幕”,Lori安慰我,“哈哈,她知道這樣你就會關注她呀,她在享受和你斗爭!你要是和她斗,那就沒完沒了了。至于吃手,真的不用擔心,我女兒吃到了12歲?!?/p>

“那亂扔東西這種行為什么時候才會好?”

“可能至少要到……5歲?!?/p>

好嘛,我沒脾氣了。

3

這一課給我的教育太大了。

我那么努力做個平和的好媽媽,可還是會失控,其實發(fā)脾氣的時候,自己也很難過自責。

其實,我是掉入了三個陷阱:

一是沒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把工作上的煩躁,遷移給了孩子。

二是忽略了孩子的很多“挑釁”并非蓄意,其實都是適齡行為。

三是在意自己的面子,盯著當下的沖突非要有個“結果”或“輸贏”,然而我忘記了和孩子建立情感的連接,忘記要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去處理,而處理過程本身,才是對孩子的長遠品格培養(yǎng)更重要的。

如果還有下一次,我該怎樣做得更好:

1)情緒差的時候,想辦法暫停:比如深呼吸三秒、去洗手間洗把臉、出去走走、請家人幫忙,總之,平靜后再和孩子溝通。

2)持續(xù)學習:孩子有哪些適齡的“調皮”行為,《你的N歲孩子》系列是耶魯大學40年的研究成果,對了解分齡孩子特點很有幫助;必須提醒自己,我的育兒GPS在哪?所有的挑戰(zhàn),不只是煩惱,也是一個機會,幫助孩子培養(yǎng)好的品格和技能啊。

3)有些爭執(zhí)可以避免:不想孩子碰的東西,就放在她夠不到的地方;提前和孩子約定,媽媽工作多久會來陪你,進入書房有什么規(guī)矩?

4)爭執(zhí)的當下,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切勿陷入權力之爭,要蹲下來、坐下來,和孩子同樣的高度,親身示范;邀請孩子一起撿起來,及時鼓勵她的配合?!拔覀円黄饋砼钡暮锰幨?,這個指令是留有余地的,相比“你必須自己撿起來”,就算孩子不配合,大人面子也還在呀;轉移注意力也是個萬能的方法。

寫在最后

那天結束課程回到家,前晚熬夜的困倦襲來,我倒頭想瞇一會兒,竟然睡著了,迷迷糊糊感覺有誰爬上床,睜眼一看,是女兒,前一天才被我吼過的女兒……我下意識的摟了摟她,“對不起,寶寶,能親親媽媽嗎?”她濕乎乎的嘴唇湊上來,挨著我躺了下來,好像什么不愉快都沒發(fā)生過。

我更加羞愧了……孩子是多么愿意選擇原諒啊,沒有故意作對的小調皮,只有不懂得溫柔以待的家長。

做“壞事”的孩子其實不是“壞孩子”!


做“壞事”的孩子其實不是“壞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做很多“壞事”,為了讓孩子懂事聽話,媽媽們開始使用自己的辦法,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毛病”!

一、孩子亂扔東西,亂拆東西

當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時,當看到孩子把玩具拆得無法再恢復原樣時,很多家長總會對孩子進行一番教育,還警告孩子說:“你再亂扔,我就不給你買玩具了!”“你把玩具都拆壞,沒得玩時可別怪我不給你買!”……這些說教、打罵似乎并未湊效,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其實,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經歷這個階段。在孩子3歲前,他們會樂此不疲地扔東西,是因為他們想探索不同物品掉落地上時發(fā)出的不同聲音;他們看到能拆的總想拆開一探究竟,是因為他們對未知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心。

如果家長朋友不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看到滿地的廢棄玩具就采取粗暴批評或嚴厲阻止孩子的行為,便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好奇心,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面對此種情況,家長朋友們也無須苦惱,只需要告訴孩子什么東西可以扔,什么東西是不可以扔的。不妨給孩子提供一些耐摔耐玩的玩具給孩子,把易碎品、貴重物品或者容易傷害到孩子的物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即可。

如果孩子是在憤怒的情況下通過摔東西來發(fā)泄不滿的情緒時,家長們就應該制止孩子的這種“抗議”行為了,并利用科學的方式指導他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他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千萬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訓斥會澆滅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

二、和小朋友打架

當孩子出門玩耍時,總是會與別的孩子發(fā)生沖突,甚至會動手打別人。很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的這一行為,教育孩子、罵孩子、甚至不讓孩子再出去與別的小朋友玩耍,生怕他再闖禍。

其實,在孩子4歲之前,他們對身體的控制力是非常差的,他們對自己的暴力行為有可能是懵然不知的。他們愛打人并不代表他們的本質就是“壞孩子”,有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他們感到好奇或者是不知怎樣表達自己的友好,卻被誤認為打人了。

家長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千萬不能以暴制暴,要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另外,對于愛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減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觸的機會,這樣也是非常不妥的。愛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參加集體活動,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導下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正確的社會交往方式。

孩子做的很多“壞事”,有的時候并非是“壞事”,只是發(fā)展中的正常現(xiàn)象,這更像是一個特殊信號,表明他們進入了一個獨特的發(fā)展階段。

若父母誤解了孩子,很可能會親手阻礙孩子的健康發(fā)展;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傳遞的成長信號,就能夠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極佳的外界支持!

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你是這幾個類型的父母嗎?


【1】電視父母——一邊看電視,一邊指導孩子學習,過程中心不在焉。(孩子想:媽媽不讓我看電視,自己卻看得津津有味,哼,不公平?。?

【2】強勢父母——給孩子安排的任務比較多,要求比較嚴厲,親子溝通的方式比較強勢。(孩子想:媽媽不認可我,我怎么做都沒有用。)

【3】無能父母——對于孩子的問題和要求經常都感到無力,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幫助。(孩子想:媽媽太笨了,什么方法都想不到。)

【4】縱容父母——對于孩子的要求盡可能的滿足,生怕讓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孩子想:那我下次還要更多更多!得不到我就哭,一哭媽媽就答應了。)

【5】虛榮父母——喜歡把孩子的優(yōu)點夸大,喜歡讓孩子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才藝。(孩子想:我一點也不想像馬戲團的猴子那樣耍把戲,討厭死了?。?

如果你不小心屬于上述的某種類型,那么,你就要先調整你自己的行為了。你的孩子的逆反行為,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行為引起的。

對于“電視媽媽”來說,建議在孩子做作業(yè)期間,媽媽盡量要不看電視或者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與學習有關的事情,比如看書和寫作。

對于“強勢媽媽”,建議對孩子日常的表現(xiàn),媽媽要以鼓勵為主,鼓勵表揚與批評的比例要至少大于3:1。

對于“無能媽媽”,建議媽媽要提前告知孩子,對于孩子問的問題,媽媽會有不懂的地方,但會幫助孩子請教他人。

對于“縱容媽媽”,建議媽媽要學會和孩子提前約定和設置做事情的規(guī)則與邊界,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不鼓勵做、絕對不可以做的。

對于“虛榮媽媽”,建議媽媽要盡量實事求是,如果要夸獎,夸獎部分可以提前和孩子進行交流,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讓孩子在現(xiàn)場感到難堪和尷尬。

孩子做什么事都拖拉是什么原因


小孩子如果年幼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長久以往會習慣成自然,這無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幼教專家認為,糾正孩子做事拖拉的毛病,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檢視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及時調整教育方式。

一些孩子做事拖拉,根本源于家庭教育環(huán)境的不當和良好教育方式的缺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長對孩子過于溺愛,凡事都依著孩子,孩子開始出現(xiàn)做事磨蹭的跡象時,家長們也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幫助孩子糾正壞毛病。同時,一些家長自身做事不遵守時間規(guī)則,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

因而,要幫助孩子糾正做事拖拉的毛病,首先家長們要從自身的家庭教育方式上找原因,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做則,自身一定不要有做事拖拉的毛病,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家長一定不要給孩子任何可以拖拉的借口,如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拖拉的苗頭,一定要及時制止,不以任何的溺愛來對待此種不好的習慣。

2、學習的榜樣很重要。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一般都很喜歡與榜樣做對比,家長們要充分利用這一點。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給孩子找一個學習的榜樣,這種標桿式的榜樣可以是一些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周圍的小孩子。在平時的教育中,一定要拿出榜樣,告訴孩子,榜樣人物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愛,是因為他有時間觀念,辦事不拖拉。經常以榜樣的事跡來教育孩子,對糾正孩子的拖拉毛病有一定的作用。

3、講故事或做游戲的新型教育方法值得嘗試。

歸根結底,孩子辦事拖拉,是教育方式的不當。對此,講故事或做游戲的新型教育方法非常值得嘗試。家長們平時可以經常講故事或做游戲,將遵時、辦事高效的理念灌輸于故事當中,在故事或游戲中幫助孩子養(yǎng)成做事不拖拉的好習慣,長期的潛意識式的教育比一時的訓斥更為有效。

4、以后果為導向的適當?shù)膽徒涫潜匾摹?/p>

幼教專家認為,對于孩子的磨蹭,一味的批評教育有時會失效。專家建議,必要的時候,要將因孩子的磨蹭造成的后果呈現(xiàn)給孩子,并要對孩子進行適當?shù)奶幜P。要讓孩子明白,做事磨蹭的習慣造成的后果也會很嚴重,也會受到一定的“懲罰”。有的時候,適當?shù)奶幜P有助于孩子快速“醒悟”!

家長做好孩子叛逆的應對準備


寶寶不讓喂飯了,寶寶很久都沒粘著父母了,寶寶非要出去玩泥巴,寶寶……年輕的父母有如是煩惱;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到底什么是反抗期呢?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幾次這樣的階段?出現(xiàn)的時間又是怎樣的?

第一反抗期:2-4歲

由于自由活動能力大大增強,各方面知識不斷增多,孩子表現(xiàn)出獨立的愿望,雖然能力不強也要自己動手自己干,變得不太聽話。這是一種意志的自我表現(xiàn),心理學上稱此為第一反抗期。

心理學經驗表明,在三四歲期間表現(xiàn)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xiàn)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于軟弱和寡斷。在“反抗期”家長應注意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所選擇。處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或被迫接受某種意見——哪怕這意見和行為是正確的。

這時,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做法與其他幾種可能擺在一起讓他選擇,既讓他有所獨立,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順從你的建議。

第一反抗期寶寶的表現(xiàn)

到第一反抗期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要求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如自己倒水,自己爬到高處去,非要到水坑里玩,自己非要爬樹,都屬于反抗期的行為。

比如,媽媽剛問他一句“干……嗎?”他便好似不假思索地就回媽媽一個“不”字,而且,說過不了以后,一定要堅持,不管這事是不是他本來喜歡的。有個家長說:“孩子本來喜歡吃糖,我順口問他一句吃糖嗎,他卻說不吃,好像故意氣我似的。這小東西,翅膀還沒有硬就這么不聽話,大了還了得?”有些性子急躁的家長,可能就會動手打孩子了,其實,這不是孩子出了什么問題,而是他進入了“反抗期”。

這期間也不盡是“缺點”,這時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增強了,為了達到目的,也能想辦法克服困難。這是孩子成長的標志,是可喜的表現(xiàn),當父母的不要以包辦、強制來干涉孩子的行動。

對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了解其心理特征,不要簡單地以為孩子不聽話,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打罵是起不到好效果的。

家長如何搞定處在第一反抗期的寶寶

幼兒心理學家們研究證明,寶寶兩歲以后,由于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才會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自主選擇性,喜歡說“不”、“我就要……”等,這個時候無論你多么有權威,只要不對他的胃口,他就會反抗到底。所以寶寶的這些行為是正常的,并不是什么“變壞”的征兆。父母應首先認清這一點。而且父母一旦了解了孩子反抗的原因,也許就更容易對寶寶的反抗行為以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來看待了。

寶寶的“反抗”的原因

1.寶寶運動能力的發(fā)展

隨著寶寶體格的快速發(fā)展,身體活動能力也逐漸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們異??释麛U大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不斷地去獨立嘗試去做新的事情。但很多家長由于害怕寶寶受傷等原因,都會加以阻攔和限制,于是寶寶就會產生了反抗的情緒。

2.寶寶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在最早的時候寶寶還不能區(qū)分自己的意愿和別人的意愿。而在寶寶兩歲后,他們可以漸漸分清哪些事情是別人讓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因此在他們剛形成這樣的思維時,對于表現(xiàn)自我的態(tài)度也變得異常的頑強。但這種表現(xiàn)往往與成年人的規(guī)范相抵觸,進而讓寶寶產生了挫折感,最終導致寶寶的反抗行為。

3.寶寶自我情緒控制的不成熟

對于沒有經歷過很多事的寶寶來說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感到不滿,就會毫無掩飾地表現(xiàn)出來。吵嚷、哭鬧通常是他們主要的宣泄方式。而父母們就認為這是孩子們在無理取鬧,是他們反叛的表現(xiàn),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對他們,從而導致了寶寶的反抗行為。

第二反抗期:12-17歲

根據發(fā)展心理學的理論,青少年期又稱為“心理斷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生理發(fā)育速度快于心理發(fā)育的速度,因而造成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不均衡,使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較大困惑和不一致,

主要表現(xiàn)

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矛盾的方面:

1、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出現(xiàn)成人感,由此而增強了少年的獨立意識。如他們漸漸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意見,并有強烈的表現(xiàn)自己意見的愿望;對一些傳統(tǒng)的、權威的結論持異議,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

但由于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去依賴父母

2、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xiàn)是出現(xiàn)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xiàn)出成人的樣式。在心理,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齡不足,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

3、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來相待。但由于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對象,只好訴說在日記里。這些日記寫下的心里話,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發(fā)育和成熟,出現(xiàn)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xiàn)自己,甚至出現(xiàn)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于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是笥植缓靡馑急憩F(xiàn)的壓抑的矛盾狀態(tài)。

5、自制性和沖動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xiàn)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guī)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沖動的矛盾之中。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第二反抗期”?

就人的一生而言,青少年時期僅為一個短短幾年的過渡時期,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正是由于具有的過渡性,使它極易成為一個不穩(wěn)定的時期,并可以導致原本潛在的親子關系沖突變得更為明顯,讓雙方陷入苦惱。因此,在青春期,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必須經歷不斷調整的過程,由原來單項依賴的關系轉變?yōu)殡p項關系。如何處理好這個時期的親子關系,主要動力應該是處于親子關系另一端的父母:

首先,要了解青少年時期孩子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并做好思想準備,正視孩子在這一特殊時期的矛盾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注意調整與他們的關系和對他們的態(tài)度,幫助他們順利渡過第二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是由于成人感出現(xiàn)所帶來的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青少年此時已具有成人的意識,但還不具備成熟的心理條件,父母卻往往關注于孩子半成熟的一面,忽略了他們的成人感這一發(fā)展事實,由此而引發(fā)一系列的親子矛盾。因此,要做到尊重他們的獨立意識和適當?shù)淖灾饕?,不要再把孩子作為支配的對象和依從于自己的對象,而應適度分離,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自我看待,做到以友相待,尊重其隱私權,遇事多加傾聽和商量,交流思想,進行良性的溝通。以朋友的身份引導青少年正確接納自己的變化,正確看待自己的成長、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其次,青少年時期是一些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顯現(xiàn)的時期,也是早期已經形成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解決的關鍵時期。如果錯過這一時期,問題的解決將會非常困難,必然對成年以后乃至終生健康的發(fā)展產生極大的負性影響。

所以,父母一方面要在良好、和諧的親子關系中,使孩子能夠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避免過度的壓抑,并敏銳發(fā)現(xiàn)孩子有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對已經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正確看待,及時給予調整和引導,必要時帶領孩子向專業(yè)人員求助,幫助他們成就一個健康、幸福的人生。而做到這些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

相關推薦

  • 孩子叛逆期,你知道如何做嗎?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
    2021-05-11 閱讀全文
  • 孩子惹毛你?其實都是你給自己挖的坑! 1 我很少沖孩子發(fā)脾氣,但前幾天卻差點失控了。 想想挺慚愧的,起因是晚上我需要進書房工作,事情很多,很可能需要熬夜,然而第二天還得早起……我讓老公哄娃睡,但2歲的女兒不干,她進來書房找我,還踮起腳,把...
    2020-12-26 閱讀全文
  • 做“壞事”的孩子其實不是“壞孩子”! 做“壞事”的孩子其實不是“壞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做很多“壞事”,為了讓孩子懂事聽話,媽媽們開始使用自己的辦法,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毛病”! 一、孩子亂扔東西,亂拆東西 當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滿...
    2020-10-13 閱讀全文
  • 孩子為什么那么叛逆 我有2個2歲半的雙胞胎孩子,兩2孩子很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愛他們。可是他們很調皮,經常鬧得家里雞犬不寧,從1歲起就開始和我們作對。到了2歲半,有的時候竟然和自己過不去。他們常常絞盡腦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
    2021-12-16 閱讀全文
  • 面對孩子的叛逆行為,你是這幾個類型的父母嗎? 【1】電視父母——一邊看電視,一邊指導孩子學習,過程中心不在焉。(孩子想:媽媽不讓我看電視,自己卻看得津津有味,哼,不公平?。? 【2】強勢父母——給孩子安排的任務比較多,要求比較嚴厲,親子溝通的方式...
    2020-07-08 閱讀全文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

2021-05-11 閱讀全文

1 我很少沖孩子發(fā)脾氣,但前幾天卻差點失控了。 想想挺慚愧的,起因是晚上我需要進書房工作,事情很多,很可能需要熬夜,然而第二天還得早起……我讓老公哄娃睡,但2歲的女兒不干,她進來書房找我,還踮起腳,把...

2020-12-26 閱讀全文

做“壞事”的孩子其實不是“壞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做很多“壞事”,為了讓孩子懂事聽話,媽媽們開始使用自己的辦法,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毛病”! 一、孩子亂扔東西,亂拆東西 當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滿...

2020-10-13 閱讀全文

我有2個2歲半的雙胞胎孩子,兩2孩子很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愛他們??墒撬麄兒苷{皮,經常鬧得家里雞犬不寧,從1歲起就開始和我們作對。到了2歲半,有的時候竟然和自己過不去。他們常常絞盡腦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

2021-12-16 閱讀全文

【1】電視父母——一邊看電視,一邊指導孩子學習,過程中心不在焉。(孩子想:媽媽不讓我看電視,自己卻看得津津有味,哼,不公平?。? 【2】強勢父母——給孩子安排的任務比較多,要求比較嚴厲,親子溝通的方式...

2020-07-0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