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三歲逆反孩子的有效辦法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三歲幼兒故事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對待三歲逆反孩子的有效辦法
小容小韜快三歲了,正是逆反的高峰期。但我感覺還好,兩人的表現(xiàn)還是比較溫和的,在這方面,我倒沒費太多腦筋。
淡定
孩子逆反是正常的,是自我意識的覺醒,這是好事,既然如此,為何不淡定對待呢?所以,對待小容小韜的逆反任性我一般比較冷靜。其實,父母越生氣,越容易說錯話,越容易出現(xiàn)教育失誤。何況,自己生氣太不值,教育效果也不見得好,而且,有了第一次吼叫,難免不會出現(xiàn)第二次,時間長了,面對孩子頻頻出現(xiàn)的逆反行為,感覺太累了。有時候,父母越生氣,反而越能激發(fā)孩子的叛逆心,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還小,不要指望這時候他能體諒父母的感受。
所以,在小容小韜面前,我即使是生氣,也是裝裝樣子的,讓他們心里引起重視,如果真要生氣,就是在難為自己,何苦呢?
尊重
其實小容小韜出現(xiàn)叛逆,除了自身成長因素,很大情況下是因為行為和心理得不到理解和尊重,而采取的過激行為。比如,兩人很小的時候,非要自己穿鞋穿襪子,那趁這個機會趕緊教教吧?但可氣的是,兩人根本不用我管,而且態(tài)度蠻橫,可能嫌我多管閑事了。但他們這么小,哪能做到呢?于是,很多父母開始跟孩子較勁,擺事實,講道理,然后非要給孩子穿,讓孩子明白,他們是做不到的??尚Ч喾?,孩子哭,大人叫,最好的結(jié)果也往往是穿上了,但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眼淚漣漣。
其實,面對孩子這樣的“強硬”態(tài)度,父母們大可不必太跟他們較真了,既然他們想做,不用父母幫忙,那父母也不必太“好心”了,放手讓孩子去做吧。我一般會讓小容和小韜自己去穿,然后也不管他們,自己去忙著收拾其它東西,這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等兩人自己認識到,確實不能做的時候,再來教他們或幫他們,一般就能乖乖聽話了。
提條件
有時候,孩子的叛逆行為是因為自控能力差,抵抗不住內(nèi)心的誘惑,比如小容吃棒棒糖就是這種情況。小容脾氣大,一旦叛逆起來比小韜要強烈很多,所以,一旦想吃棒棒的糖的時候,一般怎么勸都聽不到心里去,如果強硬實現(xiàn)父母意志,孩子心靈難免會受到傷害。
這時候,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我一般采取迂回的方法。告訴小容,可以吃棒棒糖,但是是有條件的。比如今天吃了棒棒糖,明天就不能吃了,或者吃了棒棒糖,必須要放棄另一樣零食,然后把決定權(quán)交給孩子。這時候,小容一般會停止哭鬧,仔細權(quán)衡,即使權(quán)衡失誤,我也會按孩子的決定執(zhí)行,讓孩子明白,做出決定后是要承擔相應(yīng)后果的。
比如小容會堅持選擇棒棒糖,那么等一會兒吃巧克力的時候,就沒有她的份了,只能看著小韜吃了。這樣,慢慢下去,小容的自制力會得到提高,而且會更謹慎的做出決定,叛逆的時候自然就少了。
冷處理
小容小韜畢竟還小,任性發(fā)脾氣的時候居多,適當?shù)那闆r下,我有時會采取冷處理。冷處理不是置之不理,它是我采用的一種方法,讓兩人明白,哭鬧對于解決問題起不到任何作用。很多時候,小容小韜喜歡哭鬧來達到他們的無理要求,但我一般對他們的哭鬧裝作漠不關(guān)心,而是采用冷靜的對話方式,協(xié)商解決。如果他倆還是不聽,哭鬧依舊,那就他們哭一會兒好了,他們早晚會明白,哭鬧引不起爸爸的注意,只有認真和爸爸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好途徑。
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哭鬧,孩子哭鬧一厲害,就會無條件答應(yīng)孩子的要求,孩子掌控了父母的這個弱點,會變本加厲,慢慢的,越來越任性,父母的不合作,反而讓孩子越來越叛逆,那么,孩子不成器,難以管控,將來受罪難受的是父母自己。
明白規(guī)則
人活在社會上,必須按一定的規(guī)則和秩序生活,有些東西是必須要遵守的,做為成人,行為也必須合情合理合法,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那么,孩子也有理由從小要明白這一點。孩子的叛逆行為來自于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強不是壞事,但要在合理的情況下才可以。
現(xiàn)在獨生子女當?shù)溃依锏娜硕紘⒆愚D(zhuǎn),孩子懂事以后,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任性蠻橫,那么,在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有時有必要采取強硬的態(tài)度,讓孩子明白,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凡事都有一定前提的,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總有明白的那一天。
比如有一次我?guī)∪菰诔?,一會兒小容想出去玩搖搖車,超市有入口和出口,但小容非要從入口出去,解釋了半天,不聽,而且不讓抱著走,沒辦法,我只好以身作則,不管小容,自己頭也不回的往前走,小容以為我不要她,連喊帶叫,急得她在原地大哭,我不為所動,仍然態(tài)度堅決,讓小容快點跟上,直到出了超市口,小容才停止哭泣,這期間,我一直沒抱她,任她哭鬧。我要讓她明白,她必須這樣做,必須要服從一定的規(guī)則。
經(jīng)過這件事以后,再逛超市,小容就從來沒有因入口和出口而發(fā)過脾氣,因為她也看到,所有的人都在這樣做。
講道理
經(jīng)常給孩子講道理,父母都在做,我也是。但有一點,如果想要孩子聽勸,一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二要在孩子面前有父母威信和尊嚴。對小容小韜來說,相同的話語,我說出來,比媽媽說出來,是有天壤之別的,雖然,媽媽和小容小韜非常親,但媽媽“心太軟”了,根本“鎮(zhèn)”不住兩人,而且媽媽有一個缺點,如果小容小韜一鬧騰,常常會做出許多“空頭許諾”,所以,媽媽的話對小容小韜有時自然沒有誠信可言,不聽她勸,也在情理之中了。
孩子明白事理,隨著年齡的長大,叛逆行為會越來越少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實用三招對待不聽話孩子的辦法
實用三招對待不聽話孩子的辦法
小容和小韜漸漸長大,快三歲了,心眼越來越多,翅膀越來越硬,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會磨嘴皮子了,沒有三招兩式的,保準抓狂,我做為奶爸也不例外。
但我不想濫用父親的權(quán)威來壓制孩子,而且我也不喜歡大聲說話,我喜歡讓小容和小韜自己去認識和學習,而不需要我時時督促和提醒。我希望長大以后,他倆可以自覺的去做某些事情,那樣,我既輕松,省得跟他倆說話生閑氣,又能讓他倆的自我意識健康發(fā)展起來,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非常有好處。
奶爸和媽媽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奶爸是男人,很多人認為男人哄孩子,孩子因為比較害怕爸爸可能更聽話,事實卻是剛好相反,很多男人一般比女人缺乏耐心,態(tài)度粗暴,找不到哄孩子的方法,最后的結(jié)果往往是孩子哭鬧任性,男人站在一邊,束手無策,干著急,如果讓愛心泛濫的媽媽看見了,對這個場面會既抓狂又心疼。
當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如果爸爸作風嚴謹而理性,會越來越體會到父親不同于母親身上的那種威懾力。但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奶爸們怎樣也可以修煉一下權(quán)威或者威懾力,而避免孩子在你面前隨意任性呢?
一要學會尊重孩子。孩子內(nèi)心的世界不同于大人,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成為孩子的知心人。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喜歡玩,所以爸爸們就得多抽出點時間陪孩子玩耍,就會非常容易走進孩子心里,讓孩子一天見不到爸爸就想。
但陪孩子玩,一定嚴而有度,不可什么都依著孩子。我看小容和小韜比較多,雖然喜歡陪他們玩,但也有感覺無聊的時候,所以,當媽媽下班一回家,我會馬上讓媽媽陪他們。媽媽比我心軟,有時候會無原則的滿足他們的要求,比如可以爬窗臺,可以站在上面,但我是禁止的,所以,我扮演的是嚴父的角色,而媽媽是慈母,可能將來會有一段時間,兩人怕我,會跟媽媽更親近,但等真正懂事了,心還是會跟我最親近。因為尊重孩子也要有個度,不能沒有原則的一味遷就,否則就是溺愛。溺愛的孩子學不會尊重他人,他們的眼里只有自己。
二是怎樣有錯必究。小容和小韜年齡還小,犯錯是難免的。我看到很多爸爸對孩子犯錯也很忌諱,但往往要求孩子馬上改正,并且如果做不到,當時會采取一定的暴力行為強行制止,往往搞得孩子很難接受,哇哇大哭,而且有時候會激起逆反心理,更難教育,如果這樣的話,事情往往會變得很無奈。
我對小容和小韜犯錯也非常在意,而且有錯必究,但在追究以前,首先會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告訴自己不要生氣,生氣時的所作所為往往是不理智的,采取的處理方法也往往是不合理的,所以,看到小容和小韜犯錯,我會讓自己先冷靜下來,用和緩嚴肅的語氣來跟他們說話,或許孩子小,他們也不想犯這樣的錯誤呢。
大聲呵斥,就是不尊重孩子。試想,如果你對一個成人不夠尊重,也這樣說話,誰會受得了呢?但平靜的態(tài)度并不表明就可以容忍或者遷就孩子的錯誤,所以其次就是在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以后,一定要告訴他應(yīng)該怎么做,因為孩子在受你的呵斥以后,往往呆呆的站在那里,會不知道怎么辦,那告訴他正確的處理方法,只要他聽從去做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加追究,萬不可一件事,說起來沒完沒了,給孩子一個機會,給孩子一點自尊。如果下次再犯,那再提醒好了,總有一天,孩子的控制能力會增強,可以強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最后如果孩子任性不聽話,哭鬧打滾,那就讓他哭好了,我一般不會做出任何妥協(xié),但可以適當勸慰,擺事實講道理,孩子總有聽的時候。
所以,孩子很少看見我生氣,冷靜理性處理問題,即便孩子在任性大哭的時候,我輕輕說幾句話,也會馬上引起孩子的注意,而不用對他們大叫大喊。但我承認,我叫喊過,特別是小容和小韜一起任性撒潑的時候,讓我一度抓狂,但還好,很快能冷靜下來。而且,當我看到因自己叫喊而讓小容和小韜害怕的時候,我會后悔自己不應(yīng)該這樣。
三是如何說到做到。跟孩子相處其實就是哄孩子的過程,但孩子都是很認真的,對大人的話會特別放在心上,千萬不要以為隨口說說就可以糊弄孩子,如果這樣,時間長了,大人再怎么哄,孩子也不會聽了?,F(xiàn)在小容和小韜晚上會吃些零食,但吃太多的零食又沒有好處,特別是棒棒糖,現(xiàn)在是兩人的最愛。白天想吃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們,晚上吃過飯后再吃,開始很難哄,但到了晚上,我一定會拿給他們的,即便他們忘了,我還會拿出來,然后對他們說,“爸爸說過晚上才吃棒棒糖的,來,快吃吧?!眱扇司头浅8吲d,嘟囔著,“晚上吃棒棒糖,晚上吃棒棒糖?!边@樣一來,以后白天再想吃棒棒糖的時候,就會自己跑到我面前乖巧的說,“晚上吃棒棒糖。”我就附和著他倆說,“對了,白天不吃,晚上吃過飯后再吃。”
以前兩人小,白天想不起來,晚上如果忘記了,也就不吃了?,F(xiàn)在大了,幾乎每天都能想住吃棒棒糖,但吃糖太多肯定不行,對牙齒也不好。所以,現(xiàn)在再給他們吃棒棒糖的時候,就對他們說,“今天晚上吃過了,明天就不吃了,知道嗎?”如果兩人不同意,那就今晚的也不能吃,所以兩人都會同意。等明晚再要棒棒糖時,就告訴他們說,“昨天已經(jīng)吃過了,不是說好今晚不吃了嗎?所以今天不吃了。”兩人一聽會鬧,然后我接著對他們說,“但是明天晚上可以吃?!苯又儆闷渌闶澈逡缓?,小容和小韜就會很快安靜下來。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態(tài)度一定要明確堅決,千萬不可心軟。
這樣,我既認真對待了他倆的要求,又按規(guī)定做到了我的承諾,時間長了,再說什么話,他倆也就很容易相信我了,對于其它事也就很容易哄了。
我相信,任何爸爸如果做到了以上三點,就是一個民主,和藹但卻充滿權(quán)威和威懾力的父親,他在孩子的眼里是親切可愛而高大的,當然,這個形象是需要媽媽共同配合來完成的,媽媽在其中的角色非常重要,當面要和爸爸保持一致,如果有什么分歧,那就私下里討論好了,否則在孩子爭論不休,教育態(tài)度不一致,一個管一個護,兩人到最后都很難有權(quán)威,孩子會越來越難管教。
對三歲孩子的教育方法
三歲寶寶的教育跟其他年齡層應(yīng)有所區(qū)別。俗話說“三歲定八十”,及時捕捉這一年的幼兒教育關(guān)鍵期,對寶寶的未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于三歲寶寶的教育,各位家長,你們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吧。
智商方面:
早期閱讀: 每天和孩子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里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孩子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復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孩子編的是什么,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角色扮演游戲:和孩子一起玩看醫(y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游戲,家長可以自己編一下游戲內(nèi)容,稍微豐富一點。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yī)生的游戲,一個扮醫(yī)生,一個扮病人。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孩子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筑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孩子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情商方面:
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每天抽一定時間和孩子聊天,讓孩子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后灌輸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后用簡單的話總結(jié)這個故事所體現(xiàn)的那些好的品質(zhì)。不斷重復,加強印象。
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yǎng):利用一切機會灌輸孩子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guān)心別人,同情弱者。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可以對孩子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還可以要孩子愛護動物和植物等等。
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孩子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孩子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平時孩子要自己做的事情,盡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并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以贊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我作為老師也有這種感覺:教育學生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難。但從另一角度講,這種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也是正常現(xiàn)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歷程,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對父母的管教百依百順,逆來順受,雖然從表面上看容易管教,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要么這個孩子的智商不高,要么缺乏獨立意識。因此,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如何引導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導不當,輕則影響父母與孩子的親情,重則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我認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必須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分析孩子的“心理疾病”,再對癥下藥。
一、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的技巧。
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是越是想知道和得到。孩子和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從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她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滿足,她的認識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因此,父母應(yīng)該盡可能地滿足她的這種心理要求。即使有些事情和有些東西的確不能讓孩子知道和得到,也要向孩子講明道理,多與孩子交談,聽取她的想法,使她能心服口服,切不可找各種借口推脫,如“這件事小孩子不要知道,你長大了就會知道了”,更不能采取“大棒政策”,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二、對孩子的管教要適度,既不能過于苛刻,也不能過分溺愛。有些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設(shè)計一些“套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這個“套子”,不能有任何的差錯,這種做法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個性,而且疏遠了家長與孩子的心靈,孩子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容易導致逆反心理?,F(xiàn)在有些家長對孩子嬌生怪養(yǎng),有這樣一種說法:“世上只有媽媽好,有爸的孩子象個寶,投進爺爺、奶奶的懷抱,外公外婆忘不了?!边@種對孩子過分“寶內(nèi)”,過于溺愛,對她百依百順,孩子就會覺得家長都會聽她的話,這樣,她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對家長的言行不理不采,也會導致逆反心理。總之,對孩子的苛刻和溺愛都是滋生孩子逆反心理的肥沃土壤,必須堅決反對。
三、對孩子要平等相待,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可居高臨下,采取“高壓政策”。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她的獨立也在不斷增強,她不但要求得到同齡人的尊重,也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父母要放下長輩的架子,與之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尊重她的”人權(quán)”,與她談話要親切真誠,多用商量的口氣,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少用命令的腔調(diào).如果一味地采取”強權(quán)家教”和”專制政策”,孩子會感到厭煩,產(chǎn)生對立情緒,采取這種”高壓”的做法即使暫時把孩子壓下去了,那也是表面現(xiàn)象,以后她有任何想法都不愿意告訴父母,父母就很難打開她的心扉,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疏遠了,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做父母的所不愿意看到的.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家長該如何對待孩子的三個叛逆期
越有思想的人越難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統(tǒng)治!同樣,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其實,所謂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1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yīng)。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guān)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yīng)。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期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nèi)コ燥埡貌缓??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fā)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xiàn)在出去,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nèi)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jù)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yīng)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無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長要首先改變1%,那寶寶就會改變99%。
(4)給出孩子做準備的時間
雖然孩子是以玩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須立馬停止的,你要給他做出反應(yīng)的時間。
比如:出門前盡早提醒,5分鐘后我們出門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飯!不要磨磨蹭蹭的!”改為“寶寶,再過五分鐘,我們要吃飯了哦!”
想想哪種方式孩子更樂意接受呢?交流的方式不同,收效自然會不同!
(5)讓更多的人參與孩子的成長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一手帶大的孩子,早就摸清了媽媽的脾氣秉性,所以能輕而易舉地在“斗智斗勇”中取勝。
如果爸爸能多跟孩子交流,不需要管教,也不需要講道理,只是陪他玩兒,做給他看,他自然會明白什么是規(guī)則,什么是規(guī)矩!
2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學會了更多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他覺得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是個“小大人兒”了,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diào)”。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就得跟著變!不然頭疼的是你自己,而且孩子還會因為沒得到恰當引導,變得更加叛逆,甚至學習成績也因此下降,最終無法挽回!
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quán),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
此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guī)律非常重要,比如飯前做作業(yè),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3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于是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理變得更加矛盾,甚至煩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管制,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而是要先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不妨多給他看一些積極的勵志書,比如名人傳記等,讓他內(nèi)心有個學習的楷模。用心目中的榜樣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另外,他的社交圈雖然我們無法干預(yù),至少可以給予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多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去高校學府感受感受等等。
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nèi)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不同時期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變化,所以我們的教養(yǎng)方式不能一成不變。做父母,也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
無論何時,請記得收起你的家長專制!
另外,夫妻恩愛是最好的家長,家庭氛圍越是劍拔弩張,孩子就越容易叛逆!
為什么3歲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只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會有叛逆的階段,而且會有叛逆的心理,越不知道怎么樣,就會越怎么樣,所以很多家長都非常的氣憤,尤其是3歲的孩子充滿好奇心,大人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孩子反感,為什么3歲孩子也會出現(xiàn)叛逆心理?
1、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大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當然會期、引起孩子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孩子。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媽媽應(yīng)該尊重他們,根據(jù)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嘮嘮叨叨。
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chǎn)生逆反心理。
4、不顧孩子的意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爸爸媽媽不顧這些差異,強行給孩子“定向”。比如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規(guī)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5、缺乏感情溝通。
爸媽缺乏與孩子經(jīng)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6、大人對孩子過分遷就。
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媽媽想管教的時候,孩子就很不適應(yīng),出現(xiàn)逆反。
7、權(quán)威式的作風。
專制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對待爸爸媽媽。
8、缺乏滿足感。
由于種種原因,爸爸媽媽不能經(jīng)常和孩子在一起,盡管物質(zhì)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饑餓,時間長了,在缺少父母的滿足感。
對3歲以上孩子最有效的管教方式
前些天,和幾位好友聊天,一位媽媽感慨地說,現(xiàn)在教養(yǎng)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了,管了怕傷害,不管是溺愛,面對不斷成長變化的孩子,做父母的究竟怎么做才是好呢?
如何自信地管教孩子,這可能是很多父母困惑,并希望有一個明確的行為指南的一個普適難題。
自信地管教,父母需要必要的權(quán)威,但這種權(quán)威不是建立在控制和等級的基礎(chǔ)上,而是建立在接納和理解真實孩子的基礎(chǔ)上,是父母應(yīng)該履行的管教義務(wù)。
接納和理解孩子,絕不意味著不講規(guī)則,對孩子無所限制。溺愛不是真愛,溺愛是一種懶惰的養(yǎng)育行為。對于3歲以上的孩子,需要讓孩子逐漸理解并能夠遵守相應(yīng)的規(guī)則。好的規(guī)則其實可以給孩子帶來自由,因為當孩子不知道行為邊界在哪里時,首先要做的不是自由行動,更可能是先試探邊界。
因此,無論從哪個層面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一些無理行為、不遵守必要規(guī)則、以及危險行為等,父母都需要更加自信、有效地履行管教責任。
如今的父母管教孩子為何多糾結(jié)
如果排除社會和家庭因素,僅考慮父母自身的阻礙,父母管教時糾結(jié)的原因通常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補償心理:父母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創(chuàng)傷經(jīng)驗,面對孩子時的補償心理。
在父母缺少對自己內(nèi)在覺察的情況下,容易在某些方面過度溺愛孩子。如果父母自己被管教過嚴,當自己有了孩子時,潛意識就可能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幼年的自己來養(yǎng)育。見不得孩子有負面情緒,容納不了孩子的受挫體驗等。
二是被各種育兒經(jīng)限制:因為各種育兒知識或所謂的育兒標準動作,導致在管教時總擔心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最終導致發(fā)出的行為指令讓人無法信服,沒有效果。
比如,父母通過學習,了解到面對孩子某些行為的處理方法,然而,如果父母只是照本宣科,就可能在說話和行為時,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孩子一定能夠覺察出來你的糾結(jié)和猶豫,從而讓管教行為和語言失效甚至起反作用。因此,生活中常聽糾結(jié)的父母說:“各種方法都試了,該說的都說了,就是沒用?!?/p>
孩子需要父母明確、一致的管教
一日飯間,想起近日來與兒子的限制與反限制的較量,忍不住好奇地問兒子:“兒子,你愿意換個媽媽嗎?”。兒子看著我不解地說:“我不要換媽媽,我覺得你這樣的媽媽就夠了,我只要你這樣的媽媽”。
話說的真有些小感動,繼續(xù)問:“要不你先聽聽媽媽說的,想一想再做決定怎樣?”兒子點點頭,饒有興趣地聽我說:“我在想啊,如果你有一個這樣的媽媽會不會很喜歡,比如,你想看奧特曼時就看,想不睡覺看一夜也可以,媽媽就想辦法滿足你;你要是想吃冰淇淋,我給你買好多好多,隨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你覺得這樣的媽媽怎么樣?”
兒子聽的過程美美地聽著,完了說“不要,我不要這樣的媽媽?!蔽覇枺骸斑@樣子的生活不好嗎?”兒子認真地說:“如果我一直看動畫片,我的眼睛會受到傷害,我實際上也想要睡覺的;如果一直吃冰淇淋,把肚子吃壞了,我會生病難受的”。
盡管只是我兒子的一個個案,但我相信童言無忌。由此看來,孩子不需要一個無限制滿足的父母,適當限制也是愛,孩子看得見。
父母慣常的管教行為缺少理解與接納
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親子斗爭情境:
孩子:媽媽,我就要看動畫片。(一集一集地不停地看)。
媽媽:不能再看了,再看會傷害你的眼睛。
孩子:就不嗎?我就要看。哇哇哇~,我要用炮彈把你給炸飛了(四五歲的孩子體驗到了語言的力量,會搜索最有殺傷力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
此種情境,相信許多父母都經(jīng)歷過,通常我們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應(yīng)對:
一是父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最終投降了,結(jié)果這個方法孩子通常會繼續(xù)使用。父母常常會感覺焦慮,無計可施。
二是父母會選擇堅持,但是是一種對立的堅持,“不行就是不行,我說不行就不行?!蹦憔褪强抟惶煳乙膊粫尶础8改傅膿鷳n是,我現(xiàn)在能管得了他,等他再大些,還能管得住嗎?
三是父母給孩子講道理,但是通常的道理往往會遠離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或者通過夸大看電視的恐怖后果,通過讓孩子恐懼達成目的。
四是父母在發(fā)出指令前,就擔心孩子不會停止看電視,對自己有效管教孩子缺少效能感。語言和行為常常會隱秘地不自覺地流露出討好的信息。
......
以上的慣常方法,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孩子此時想要繼續(xù)看電視的情緒和感受沒有被接納,父母只看到了行為,沒有看到行為背后的人。此時的親子關(guān)系不是相互信任的,管教效果自然會比較差。
父母如何自信地進行管教
如果能夠先看到孩子這個人,然后再去糾正行為,不一定馬上有效,但是,至少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對立情緒,而且會讓父母在實施管教時更有信心。
上述舉例中,媽媽面對孩子此時的行為,可以這樣做試試看:
● 第一步:接納情緒和感受,看到孩子這個人。
孩子,你現(xiàn)在特別想一直看這個有趣的動畫片是嗎?”(我們追連續(xù)劇看的感受還不是一樣:同理心)。孩子通常會點頭?!皨寢尶吹胶每吹碾娨曇惨粯酉肜^續(xù)看,媽媽懂。”(你說出了孩子內(nèi)心的感受,并且表示你有過同樣的感受,能夠理解)?!皨寢尣蛔屇憷^續(xù)看,你很生氣是嗎?”孩子通常都會點頭。
● 第二步:堅持,信任的關(guān)系可以承載堅決。
信任關(guān)系下的堅持是溫柔的堅持,這與著名的自體心理學派科胡特的那句:“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的前半句道理相同。
“但是,我是你的媽媽,我愿意你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如果繼續(xù)看得太久,你的眼睛還正在發(fā)育階段,容易受到傷害,美麗的世界就看不清了?!贝颂幙梢越Y(jié)合孩子的理想,比如,想當黑貓警長,想當孫悟空等聯(lián)系起來,如果注意保護眼睛,就更可能當黑貓警長,練出火眼金睛等。
和孩子可以經(jīng)驗到的理想結(jié)合起來,孩子此處的痛苦就變得有意義了,當痛苦有意義時,就變得可以忍受了。
媽媽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是你的媽媽,在你還不能管理自己看電視時間時,我會幫你管理,直到你能管理自己看電視時,我就會把管理權(quán)交給你。
如果孩子還繼續(xù)哭,也允許他哭,可以跟孩子說:“如果哭一會能讓你感覺舒服一些,你可以哭一會兒?!钡Z氣一定是理解,而不是放棄和冷漠。
自信管教的關(guān)鍵在于父母內(nèi)心和諧一致
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一定要建立在準確理解的基礎(chǔ)上。如果不能理解,可以問孩子感覺怎么樣。如果孩子表達不出來,大人可以嘗試模仿孩子的動作和語言,可能幫助我們?nèi)蚀_理解孩子的體驗。有的父母會把自己的感受當成孩子的感受,誤導孩子去體驗更多的負面情緒。
其次,溫柔的前提是父母此時的內(nèi)在狀態(tài)要和諧。如果內(nèi)心很憤怒焦慮,只是說著一些看似有理的或?qū)Φ脑挘]有容納孩子的情緒,就不會有效果。如果把孩子抱在腿上,或坐在身旁,可能會比較有幫助,然后才是堅持。堅持的內(nèi)容一定要自己相信,如果自己不相信,可能就難以有效。
事實上父母面對這種情境想要內(nèi)在和諧并不容易,尤其對于忙碌的職業(yè)媽媽,通常在面對孩子時更容易被磨掉耐心。然而,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理解,看到孩子的內(nèi)心情緒和感受,就更可能容納孩子的情緒,實施有效的管教。
最后,以上的示例也只是從一般意義上幫助理解溫柔的堅持,具體操作層面上一定要根據(jù)真實的孩子,和真實的父母狀態(tài)進行創(chuàng)造。
事實上,每個親子互動的行為背后,或清晰或模糊,都有父母自己的一套理念。對于每位父母而言,好的育兒理念是:你理解并能夠納入到你的理念之中,對于你而言就可能是好的理念,因為你能靈活使用并創(chuàng)造自己的方法。否則,在親子互動實踐的過程中,就可能會很分裂和糾結(jié),這種分裂的感覺很容易摧毀做父母的信心。
如何對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如何對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三四歲的幼兒由于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選擇性。常常會聽到年輕的父母抱怨孩子 任性,不聽話,你叫他這樣,他非不這樣。幼兒這種"鬧獨立",心理學上稱"逆 反心理"。這是一種心理特點。不必奇怪,成人要了解幼兒逆反心理的產(chǎn)生原 因,從而恰當?shù)靥幚韱栴}。幼兒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是由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產(chǎn)生的 幼兒的探究心理強,什么都想看、摸、碰,有時有危險性的開關(guān)、插座也去碰(他們不懂危險),好玩的玩具拆開看。家 長很惱火,就訓斥、體罰孩子,家長簡單、粗暴地對待幼兒探索世界的行為,引起孩子不滿。
2.不尊重幼兒,導致幼兒反抗 有的父母"家長式"地管教孩子。認為對 幼兒就得嚴,嚴就是打罵,有時還挖苦、辱罵,甚至體罰孩子,孩子反抗而不 聽話,
3.孩子不能忍受家長嘮嘮叨叨的限制 有的家長整天對孩子嘮嘮叨叨, 沒完沒了地嘀咕,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地限制孩子,這種"敲木魚"式地叮嚀、管 教,孩子厭煩了產(chǎn)生逆反心理。
4.不顧孩子的意愿,家長單方面地要求孩子,孩子產(chǎn)生情緒對立 有的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講起來是為孩子好,要孩子學這學那,孩子如不感興趣,不 想學。家長就采取"高壓政策",于是與孩子情緒對立。在了解了幼兒產(chǎn)生逆反 心理的原因后,家長應(yīng)尊重幼兒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掌握幼兒心理學知識,來改進 自己對幼兒的教育的方式和態(tài)度。
首先要與孩子平等相待,你如不尊重、不信任孩子,不是嘮叨就是打罵,孩子必然把你的話當"耳邊風",不愿聽,心理上產(chǎn)生反感.其次,要恰當處理孩 子的逆反心理,要冷靜分析孩子產(chǎn)生逆反行為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問題 (以上原因中分析過的),應(yīng)該注意改進方法.有時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可采取 "冷處理";例如對孩子的逆反行為不予理睬,即使孩子哭鬧也不理睬,等事情 過后再教育、誘導,不要"犟過孩子頭",火上加油,把事情弄得更糟。還可利用 孩子的好勝心理來激發(fā)孩子服從正確的教育,例如叫孩子自己穿衣,孩子不穿,你可說:"你一定不會自己穿吧?"孩子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自己穿了。這 種方法用得好,不亞于正面教育,可以增強孩子自主、自強能力。最后,家長在 分析孩子逆反行為時。要盡量發(fā)現(xiàn)孩子言行中的"閃光點",因為逆反心理在思 維形式上與求異思維有相似點,例如孩子好奇、好問,愛動腦筋,有獨立思考的積極傾向,我們要尊重和珍惜,不要孩子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盤否定??傊?,我們 要認真研究幼兒逆反心理這一現(xiàn)象,并慎重地采取教育、誘導,促進幼兒健康地發(fā)展。
怎么對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怎么對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應(yīng)該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人認為,小孩子只能約束,無所謂信任與尊重,不然他們會不服管教。因此,家長平時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訴說與要求,甚至不擇場地申斥孩子,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使孩子對家長望而生畏。
有的家長尤其是一些獨生子女家長則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說什么是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做什么,以求得孩子聽從自己。
有的甚至為孩子護短,替孩子說謊,或是過分夸耀自己的孩子,這樣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壓抑,孩子一旦明白了,會對父母的縱容感到羞辱和憤怒。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與尊敬,家長的話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會愈發(fā)嚴重。。
那么,家長如何做才算對孩子尊重與信任呢?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對了或做好了,要使他知道應(yīng)該這樣做,并且鼓勵他做下去。表揚不要言過其實,尤其避免在眾人面前做不適當?shù)目洫劇:⒆幼鲥e了或做壞了一件事,要提出意見和批評,甚至嚴厲的批評,采取懲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訓,但批評也要實事求是。其次,當孩子遇到困難,包括學習知識,技能上的困難,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間的一些麻煩等,家長這個時候不要包辦,更不要申斥他們?yōu)椤氨康啊?。要關(guān)切地看一看,提示一下,幫一把,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夠做好而努力去做,并從完成任務(wù)中得到滿足,從而增強自信心。
當孩子情緒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評、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愛的玩具損壞了或是要做的事情總也做不好時,家長要給予安慰,鼓勵或者指導。教孩子自己動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們諒解伙伴或主動與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犯除了各種煩惱,就會把父母當作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給父母講,父母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就會增強自信心,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要讓孩子當父母的助手和參謀,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與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謝謝他,即使做壞了也不要嫌他幫了倒忙,而要告訴他怎樣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請他來出主意,如到哪兒參觀,爺爺奶奶過生日買什么禮品;甚至家里什么東西擺在哪兒,等等。這樣做會 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個大人,和父母一樣擁有參預(yù)“家政”的資格,從而更加尊敬父母,并主動用“大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對孩子的事情,只要他們應(yīng)該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讓他自己去練,不要橫加干涉或包辦代替,這樣才能使孩子從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責任感和自信心,增長才干。
所以,只要家長不實行“專制”,讓孩子覺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樣可以信任,覺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們就會喜歡這個家,喜歡父母,愿意把心里話說給父母聽,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幫助。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切忌要求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天下父母人同此心,無可非議。但有的父母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過嚴的要求,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甚至出現(xiàn)厭煩情緒,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所以,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應(yīng)急于求成,而應(yīng)該從子女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求孩子認真學習,逐漸提高,并要不斷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逐漸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