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育兒觀念:如何面對起的小外號

發(fā)布時間:2020-09-02 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觀念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游戲 簡短的幼兒小故事

起外號似乎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生活中都有的經歷,現(xiàn)在想來,不乏快樂和難忘。但是,想起當時的情景,或許還為此傷心過,懊惱過……我們的孩子也一樣,他們的世界里也有“小土豆”,也有“機器貓”。他們同樣像我們當初一樣,傷心過,哭過鼻子,甚至不愿意上幼兒園。這不,我們班就有一個叫溪溪的小女孩,她就是因為有小朋友叫她“小西瓜”而鬧著不愿意來幼兒園。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該怎么辦呢?

及時關注,了解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心情一定好不了,非常需要得到理解和安慰,因此,作為家長要通過各種方式及時關注和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情緒出現(xiàn)問題,要及時給與積極引導和幫助。聊天是最好不過的方式,朋友式的溝通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增進親子情感,助于家長對孩子全面了解。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親子關系作為基礎,今后孩子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會愿意與家長訴說,使得家長能夠及時有效地幫助孩子解決交往中的問題。

正確看待,讓孩子有正確是非觀。

現(xiàn)在想來,孩童時期給別人起外號其實大多并無惡意,因此,家長面對這種事情首先要抱著一種理解、寬容的心態(tài)去處理,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影響孩子,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在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家長可以邊和孩子聊天,邊和孩子一起分析,如果外號本身并無惡意就沒必要生氣。就像溪溪,小朋友叫她“西瓜”,僅僅是因為她的名字里有個“溪”字,取了諧音,叫著好玩,并沒有諷刺挖苦的意思,所以不必生氣。正確的分析可以幫助孩子自己學會分辨是非,為今后的社會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巧妙調節(jié),讓孩子快樂接受。

聰明的家長不僅要幫助孩子學會分析和判斷,更要會巧妙地化解孩子心中的結,將原本不愉快的經歷變得輕松起來,便于孩子快樂地接受。比如溪溪媽媽可以微笑著對溪溪說:“西瓜怎么了?媽媽就喜歡西瓜,夏天的時候吃西瓜最能解暑了!你就是媽媽可愛的小西瓜!”幾句話,一定會讓女兒破涕為笑的。另外,家長還可以根據(jù)親子關系的實際情況自由發(fā)揮,比如說“你是媽媽的小錢包,你是媽媽的小火爐”等等,總之,家長輕松幽默的態(tài)度會讓孩子一下子就忘記了煩惱,并幫助孩子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換個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后續(xù)引導,讓孩子學會交往。

當然,如果真的有孩子給別人起了很難聽的外號,并帶有嘲諷的意思,那么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同時,還要教給孩子如何應對這樣的外號。比如不要生氣,你越生氣,別人越叫,你不理睬他,他自己就覺得沒意思了,也就不叫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啟發(fā)孩子的同情心、同理心,這樣他不但自己不會給別人起很難聽的外號,而且還會主動去安慰被傷害的小朋友。

其實,起外號并不是什么大問題,關鍵在于家長要有正確的觀點,并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幫助他們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困難,重新獲得陽光心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育兒觀念:如何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


育兒觀念:如何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

分享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受觀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這一觀念才能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觀念的形成又來自于多種途徑,既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又有潛移默化的熏陶;既有書本上的循循善誘,又有來自外界的影響;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來便被作為實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道德教育又屬于養(yǎng)成教育。良好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必須從娃娃抓起,這是從德育層面上理解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的意義所在。

分享是一種美德,一種責任。分享可以帶來無窮的快樂。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讓他們從充滿童趣的分享活動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這對他們正確理解分享以及他們將來健全人格的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對于心理發(fā)展水平還處于以自我中心為特征的幼兒來說,分享顯然不是一件易事。家庭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和某些社會因素,導致不少幼兒分享意識不強,分享行為缺乏。

事實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在逐漸“去自我中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與人分享并以此為樂,那么可以說真正具有了分享行為。如果一個人僅僅把分享當成換取別人報答或取悅別人的手段,那么這種分享便是一種“虛假分享”,我們要培養(yǎng)的是孩子發(fā)自內心的自愿分享,而這種分享必須從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入手。即讓孩子從他人角度出發(fā)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學會理解,學會分享。

1、利用文學作品時的形象,讓孩子體驗分享行為的樂趣。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行為。

3、通過外部激勵深化幼兒的分享行為。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日癥


1、張弛有度的假日活動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放假可以允許他們多看一會兒,也喜歡游樂場的游戲。但也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和家長溝通、安排內容豐富而有度、幫助孩子有計劃的學習做事。

2、培養(yǎng)“任務”意識

家長帶幼兒旅游盡可能提早一天回來,以便及早消除身體上的疲勞。通過一天的調整使幼兒的生物鐘恢復。

3、一個小小的“約定”

放假時和幼兒達成協(xié)議,在放假期間把你遇到的有趣的事情來園后和小朋友一同分享。

4、注意安排作息時間

父母要注意假日為幼兒安排合理作息時間,早起早睡、中午休息等。如果沒有合理的作息,幼兒來園就很不適應。

5、不暴飲不暴食

假期孩子最容易出現(xiàn)暴飲暴食、引起消化不良,來到幼兒園就會出現(xiàn)肚子不適的現(xiàn)象,影響孩子在園一日活動。要在假期為孩子進行合理飲食,不吃生冷食品、有規(guī)律的進餐。

6、不過度疲勞

假期家長會帶孩子到各地游玩,幼兒運動量較大,精神過度亢奮,家長需要給予適當調節(jié),有一定的時間讓幼兒恢復體力,還要在游玩時注意幼兒衣著,以防止孩子感冒。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發(fā)脾氣


我們班的寶寶都比較小,自我控制力還比較差,再加上在家里被爺爺奶奶慣著,平時都比較容易發(fā)發(fā)小脾氣,面對這些寶寶發(fā)脾氣,我們應該怎么辦了?

1、置之不理

孩子發(fā)脾氣時,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會受到鼓舞繼續(xù)鬧下去。這是最見效的方法。氣頭上的孩子,大人的說理、摟抱都不會太奏效。只要你沉住氣,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終放棄這個行為之前會加倍的哭鬧,你要堅持住,也可以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你不哭了咱們再一起玩。”不要多說。如果孩子哭鬧的更厲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時把這話重復一次。孩子不再發(fā)脾氣時,若無其事地歡迎孩子回來就行了:“過來吧,咱們去街上玩。”不要說:“你剛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類話。

2、表揚和鼓勵

孩子不發(fā)脾氣時必須表揚他,但要注意說話方式??梢哉f:“你能安安靜靜地看畫書,我很高興,你真聽話?!辈灰f:“你沒有發(fā)脾氣,真是好孩子!”不要強調“發(fā)脾氣”這個詞。孩子發(fā)起氣時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為此應教孩子用正確的方法獲得你的注意和表達他的沮喪情緒。示范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告訴他你碰到困難時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現(xiàn)時,更要關注他,給以表揚。

3、盡量避免誘發(fā)孩子發(fā)脾氣的場合和情境

如果任務或玩具太復雜了,孩子會因完不成、不會玩而沮喪,你可以把任務定得簡單點,讓孩子能夠完成。必要時提供幫助。當孩子變得急躁時,你可以給他一點提示,或說幾句鼓勵的話,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但不要包辦代替。應避免孩子過分疲勞或興奮。要在他玩的筋疲力盡和極度興奮之前,結束活動,以免孩子控制不住情緒。

4、不要讓孩子發(fā)脾氣來逃避責任

應讓孩子明白,發(fā)脾氣不能幫助他逃避任務。向孩子講清楚:他的任務若不干會給他懲罰;隨他怎么發(fā)脾氣,任務必須完成。如果孩子就是不完成,就給他應得的懲罰。懲罰之前先給他一些警告。懲罰之后讓他繼續(xù)完成任務。

6、馬上就地解決

這是控制發(fā)脾氣行為的關鍵。不要事后再懲罰孩子的行為。

育兒觀念:如何教育孩子


人的習慣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場所。家庭中的各種習慣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行為規(guī)范,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家長如何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端正教育觀念。

幼兒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過渡期。偉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yǎng)成功。”換言之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家庭的重視。很多家長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學習上生活上對子女關懷備至,將良好行為的培養(yǎng)卻置之一邊不顧,對孩子聽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只要讓他多學點東西,其它方面無所謂。家長的這些錯誤觀念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間接折射到孩子的心靈中,變成孩子的觀念。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笨梢娏晳T對人的一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抓學習的同時,也別忘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1、在實踐中鍛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形成來自實踐,習慣的養(yǎng)成更有賴于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幼兒良好行為形成的關鍵。由于觀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對四五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嬰兒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給學齡兒童穿衣,洗臉,喂飯,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這種包辦代替行為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多種鍛煉權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賴心理越加頑固。長此下去,將會造成兒童的懶怠,驕橫甚至無能。良好行為習慣又談何實現(xiàn)。

2、培養(yǎng)應該持之以恒。還有一些家長雖然思想上比較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yǎng),但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培養(yǎng)、教導孩子,這與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試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際、同伴、集體中,學會獨立飲食、睡眠、盥洗、人際交往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獲得“該如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練習強化,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導孩子,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講明道理。講道理是提高認識的一種方法。幼兒時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做錯事是難免的,生硬的教訓、批評可能會令家長和孩子的關系鬧僵。這時家長要根據(jù)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細致地跟他講道理,通過簡潔的語言使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同時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準”“不許”,要多從正面引導,對他的不良行為避免批評引導,而應該直接告訴他:你應該……比如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搶別人玩具時,應該告訴他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別人借,或者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他明白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爭搶吵鬧是不對的道理。作為孩子自身來講,道理聽多了,良好的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適當?shù)墓膭詈捅頁P。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yǎng),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贊,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彼约议L對孩子要以積極鼓勵表揚為主,消極批評只會使孩子灰心喪氣。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fā)。三歲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勵表揚。例如:媽媽看見孩子摔跤了,不要急著把他扶起來,可以馬上說:“寶寶真勇敢,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也不哭?!北緛砗⒆右苍S會哭,可聽了媽媽對他的鼓勵,也許會自己從地上爬起來,也不會哭鼻子了。對于三歲以上的孩子由于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對成人的評價很敏感,有強烈要求被表揚的愿望,這就要求家長的表揚鼓勵要適當,不能給孩子亂戴“高帽子”,讓孩子對其行為得不到正確的評價,這樣,逐漸他就會認為表揚是應該的,不表揚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會發(fā)生為了表揚而養(yǎng)成做假或討好的行為。表揚主要應該表揚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點,克服困難等。對孩子的表揚要具體說出好在哪里,讓他有所遵循和發(fā)揚,適當?shù)谋頁P促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5、非語言信息的影響。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為為榜樣,通過同化作用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由于非語言信息比語言信息更具有真實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為對孩子有著重要影響。父母對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如:講究衛(wèi)生、舉止文明等,同時家長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積極強化的作用,孩子在效仿父母的良好習慣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

對于孩子某些不良行為,家長可通過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語言刺激,來減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為的頻率,比如:目光注視(以冷峻的目光較長時間的注視孩子)、距離控制(逼近或遠離孩子)、輕微的懲罰(拿走孩子喜愛的物品),這樣會使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產生內疚和羞愧,從而減少和消除不良行為發(fā)生的次數(shù)。

三、注意環(huán)境的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階段,固有認識和行為習慣比較少,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建立新的、正確的認識和行為習慣就比較容易。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資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為的影響。孟母擇鄰而居,歷代被傳為教子佳話。

其次,家長的榜樣作用,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形成也有著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成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他學習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響著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我作為老師也有這種感覺:教育學生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難。但從另一角度講,這種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也是正常現(xiàn)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歷程,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對父母的管教百依百順,逆來順受,雖然從表面上看容易管教,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要么這個孩子的智商不高,要么缺乏獨立意識。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導不當,輕則影響父母與孩子的親情,重則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我認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必須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分析孩子的“心理疾病”,再對癥下藥。

一、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的技巧。

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是越是想知道和得到。孩子和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從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她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滿足,她的認識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因此,父母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她的這種心理要求。即使有些事情和有些東西的確不能讓孩子知道和得到,也要向孩子講明道理,多與孩子交談,聽取她的想法,使她能心服口服,切不可找各種借口推脫,如“這件事小孩子不要知道,你長大了就會知道了”,更不能采取“大棒政策”,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二、對孩子的管教要適度,既不能過于苛刻,也不能過分溺愛。有些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設計一些“套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這個“套子”,不能有任何的差錯,這種做法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個性,而且疏遠了家長與孩子的心靈,孩子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容易導致逆反心理?,F(xiàn)在有些家長對孩子嬌生怪養(yǎng),有這樣一種說法:“世上只有媽媽好,有爸的孩子象個寶,投進爺爺、奶奶的懷抱,外公外婆忘不了。”這種對孩子過分“寶內”,過于溺愛,對她百依百順,孩子就會覺得家長都會聽她的話,這樣,她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對家長的言行不理不采,也會導致逆反心理??傊瑢⒆拥目量毯湍鐞鄱际亲躺⒆幽娣葱睦淼姆饰滞寥?,必須堅決反對。

三、對孩子要平等相待,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可居高臨下,采取“高壓政策”。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她的獨立也在不斷增強,她不但要求得到同齡人的尊重,也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父母要放下長輩的架子,與之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尊重她的”人權”,與她談話要親切真誠,多用商量的口氣,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少用命令的腔調.如果一味地采取”強權家教”和”專制政策”,孩子會感到厭煩,產生對立情緒,采取這種”高壓”的做法即使暫時把孩子壓下去了,那也是表面現(xiàn)象,以后她有任何想法都不愿意告訴父母,父母就很難打開她的心扉,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疏遠了,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做父母的所不愿意看到的.

育兒觀念:如何正確對待家中“二孩”


育兒觀念:如何正確對待家中“二孩”

給予孩子充分尊重與恰當?shù)难普T是很重要的。

當孩子感受到心理安全時,就會在生活方式及語言上出現(xiàn)較之其年齡更小的狀態(tài),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退行”。

為什么會退行呢?原因就是每個人都具有“失補償”。不管你是多大年齡,你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都是對過去失去的未滿足的東西的補償,或許是朋友,或許是金錢,或許是爸爸媽媽的愛。所以當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曾經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愛有了要求,也多了指責,當他們在你面前開始撒嬌、耍賴的時候,便是他們又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像以往一樣的愛,產生了安全感。

父母對于孩子這樣撒嬌、耍賴的行為多為不理解。這個時候我們更該自省:自己對孩子的愛是不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了附加條件,孩子覺得父母不再像過去那樣愛他了,所以孩子失落,想要要回原本屬于自己的愛。尤其是有了弟弟妹妹的家庭,父母更應該對老大有更多的理解和陪伴,讓他們能夠重新體會到過去獨子那樣的寵愛。父母也應該對孩子循循善誘,讓孩子明白給孩子造成的失落都是無心之舉,對孩子說說抱歉。當孩子有了“退行”,父母應該持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因為那是孩子小小的壞心思,他在檢驗你的改變,檢驗你的愛的真實性。

育兒觀念:寶貝,對不起


"媽媽,你怎么天天工作,你都不陪我睡覺了!"這是兒子四周歲生日臨睡前跟我說的一句話,聽了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自愧難當……

兒子你今天整整四歲了,媽媽有些話想對你說……

兒子,你是媽媽的小棉襖,自從知道媽媽懷孕之后,你很少再讓媽媽抱你,每天回家你幫媽媽脫鞋子,拿拖鞋,每天堅持給我夾核桃,拿鈣片吃……對媽媽力所能及的照顧,真的,謝謝你!

兒子,你是媽媽的驕傲,每次路上見了大人都會主動問好,別人幫助你時你會記得說“謝謝”大家夸你是懂禮貌的孩子,媽媽聽了心里很欣慰,很自豪,我為你驕傲。

兒子,你是媽媽的一面鏡子。工作的壓力、忙碌讓我回到家就疲憊不堪,就想靜靜地躺在那里休息,有時你會黏著我,讓我覺得特別煩躁,就會莫名的對你發(fā)脾氣,發(fā)過脾氣后我才恍然感受到自己的錯誤,想跟你道歉可是拉不下臉,可你還是“不計前嫌”的陪我玩耍,從沒有責怪過媽媽,你用自己的行動"照亮"我身上的不足,媽媽應該向你學習!

兒子,你是我們家的男子漢。記得有次中午陪你午休時,你用玩具插了一把"搶",你拿著進來告訴我:"媽媽,我保護你",雖不起眼的一句話,但會在媽媽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兒子,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我不會像其他小朋友的媽媽一樣,每天送你上學、放學。甚至不能陪同參與你的任何親子活動……因為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你們舉行活動的同時我們班還有32名孩子等著我陪他們一起玩……有時想想媽媽真對不起你,你上小班一年了,媽媽甚至不知道你班小朋友的名字,不認識你班小朋友的家長……對你,媽媽充滿了愧疚!

兒子,媽媽最近確實工作比較累,比較忙,昨晚回來八點半你已經睡著了,今天把你送到床上讓你稍等我一下我又去修改我的曬課文件,可等我回來后你又睡著了,你肯定在睡覺前特別希望媽媽陪著你給你講故事是嗎?想到這里,媽媽的心里酸酸的……

兒子,媽媽自知有時對你苛刻、嚴厲,那是因為媽媽希望你從小不要嬌生慣養(yǎng),我想讓你從小經歷挫折,長大后你才不會因些許失敗而患得患失,雖說我也知道孩子應該在鼓勵中成長,培養(yǎng)你的自信,可我更知道,你長大后的社會不會時時鼓勵你,你經受過的失敗是為你明天的成功打下的奠基石。

兒子,你以后的路很長很長,媽媽不能陪你走到最后,我只希望在我陪伴你的過程中,你要學會禮貌,禮貌待人,增加人際關系的交流。堅強,有一顆堅強的心,不會被任何困難打倒。分享,學會分享,你才能收獲快樂。包容,學會包容你才會成長。樂觀,有一顆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都可以坦然微笑接受的心態(tài)……當然媽媽也希望你這一生平平淡淡,快快樂樂,健康成長!

相關推薦

  • 育兒觀念:如何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 育兒觀念:如何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 分享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受觀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這一觀念才能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觀念的形成又來自于多種途徑,既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又有潛移默化的熏陶;既有書本上的循循...
    2020-08-06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日癥 1、張弛有度的假日活動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放假可以允許他們多看一會兒,也喜歡游樂場的游戲。但也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和家長溝通、安排內容豐富而有度、幫助孩子有計劃的學習做事。 2、培養(yǎng)“任務”意識 家長帶幼...
    2020-09-22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發(fā)脾氣 我們班的寶寶都比較小,自我控制力還比較差,再加上在家里被爺爺奶奶慣著,平時都比較容易發(fā)發(fā)小脾氣,面對這些寶寶發(fā)脾氣,我們應該怎么辦了? 1、置之不理 孩子發(fā)脾氣時,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
    2020-08-17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如何教育孩子 人的習慣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場所。家庭中的各種習慣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行為規(guī)范,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家長如何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端正教育...
    2020-08-10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
    2020-10-14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如何對幼兒實施分享教育? 分享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受觀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這一觀念才能在行為上有所表現(xiàn),觀念的形成又來自于多種途徑,既有生活經驗的積累又有潛移默化的熏陶;既有書本上的循循...

2020-08-06 閱讀全文

1、張弛有度的假日活動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放假可以允許他們多看一會兒,也喜歡游樂場的游戲。但也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和家長溝通、安排內容豐富而有度、幫助孩子有計劃的學習做事。 2、培養(yǎng)“任務”意識 家長帶幼...

2020-09-22 閱讀全文

我們班的寶寶都比較小,自我控制力還比較差,再加上在家里被爺爺奶奶慣著,平時都比較容易發(fā)發(fā)小脾氣,面對這些寶寶發(fā)脾氣,我們應該怎么辦了? 1、置之不理 孩子發(fā)脾氣時,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

2020-08-17 閱讀全文

人的習慣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個人最初的活動場所。家庭中的各種習慣是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行為規(guī)范,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家長如何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端正教育...

2020-08-10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

2020-10-1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