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發(fā)脾氣
發(fā)布時間:2020-08-17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我們班的寶寶都比較小,自我控制力還比較差,再加上在家里被爺爺奶奶慣著,平時都比較容易發(fā)發(fā)小脾氣,面對這些寶寶發(fā)脾氣,我們應該怎么辦了?
1、置之不理
孩子發(fā)脾氣時,你只管干你的事。注意不要看他,即使只是瞥了他一眼,他也會受到鼓舞繼續(xù)鬧下去。這是最見效的方法。氣頭上的孩子,大人的說理、摟抱都不會太奏效。只要你沉住氣,就是不理孩子。孩子在最終放棄這個行為之前會加倍的哭鬧,你要堅持住,也可以講幾句簡明扼要的話:“你不哭了咱們再一起玩?!辈灰嗾f。如果孩子哭鬧的更厲害也不必介意。必要時把這話重復一次。孩子不再發(fā)脾氣時,若無其事地歡迎孩子回來就行了:“過來吧,咱們去街上玩?!辈灰f:“你剛才哭真是太不懂事了,”一類話。
2、表揚和鼓勵
孩子不發(fā)脾氣時必須表揚他,但要注意說話方式??梢哉f:“你能安安靜靜地看畫書,我很高興,你真聽話?!辈灰f:“你沒有發(fā)脾氣,真是好孩子!”不要強調“發(fā)脾氣”這個詞。孩子發(fā)起氣時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是他心情不好。為此應教孩子用正確的方法獲得你的注意和表達他的沮喪情緒。示范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告訴他你碰到困難時是怎么做的。不要冷落孩子,孩子表現(xiàn)時,更要關注他,給以表揚。
3、盡量避免誘發(fā)孩子發(fā)脾氣的場合和情境
如果任務或玩具太復雜了,孩子會因完不成、不會玩而沮喪,你可以把任務定得簡單點,讓孩子能夠完成。必要時提供幫助。當孩子變得急躁時,你可以給他一點提示,或說幾句鼓勵的話,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但不要包辦代替。應避免孩子過分疲勞或興奮。要在他玩的筋疲力盡和極度興奮之前,結束活動,以免孩子控制不住情緒。
4、不要讓孩子發(fā)脾氣來逃避責任
應讓孩子明白,發(fā)脾氣不能幫助他逃避任務。向孩子講清楚:他的任務若不干會給他懲罰;隨他怎么發(fā)脾氣,任務必須完成。如果孩子就是不完成,就給他應得的懲罰。懲罰之前先給他一些警告。懲罰之后讓他繼續(xù)完成任務。
6、馬上就地解決
這是控制發(fā)脾氣行為的關鍵。不要事后再懲罰孩子的行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假日癥
1、張弛有度的假日活動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放假可以允許他們多看一會兒,也喜歡游樂場的游戲。但也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和家長溝通、安排內容豐富而有度、幫助孩子有計劃的學習做事。
2、培養(yǎng)“任務”意識
家長帶幼兒旅游盡可能提早一天回來,以便及早消除身體上的疲勞。通過一天的調整使幼兒的生物鐘恢復。
3、一個小小的“約定”
放假時和幼兒達成協(xié)議,在放假期間把你遇到的有趣的事情來園后和小朋友一同分享。
4、注意安排作息時間
父母要注意假日為幼兒安排合理作息時間,早起早睡、中午休息等。如果沒有合理的作息,幼兒來園就很不適應。
5、不暴飲不暴食
假期孩子最容易出現(xiàn)暴飲暴食、引起消化不良,來到幼兒園就會出現(xiàn)肚子不適的現(xiàn)象,影響孩子在園一日活動。要在假期為孩子進行合理飲食,不吃生冷食品、有規(guī)律的進餐。
6、不過度疲勞
假期家長會帶孩子到各地游玩,幼兒運動量較大,精神過度亢奮,家長需要給予適當調節(jié),有一定的時間讓幼兒恢復體力,還要在游玩時注意幼兒衣著,以防止孩子感冒。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育兒觀念:如何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大多數(shù)父母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甚至公然與父母唱“對頭戲”,父母講的話,她置之不理,這就是所謂的逆反習理,很多父母為此叫苦不迭、束手無策,我作為老師也有這種感覺:教育學生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難。但從另一角度講,這種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也是正常現(xiàn)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歷程,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對父母的管教百依百順,逆來順受,雖然從表面上看容易管教,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要么這個孩子的智商不高,要么缺乏獨立意識。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引導不當,輕則影響父母與孩子的親情,重則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我認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必須加強對孩子的心理疏導,分析孩子的“心理疾病”,再對癥下藥。
一、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的技巧。
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孩子就是越是想知道和得到。孩子和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從一定程度上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她的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滿足,她的認識水平就得到了提高。因此,父母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她的這種心理要求。即使有些事情和有些東西的確不能讓孩子知道和得到,也要向孩子講明道理,多與孩子交談,聽取她的想法,使她能心服口服,切不可找各種借口推脫,如“這件事小孩子不要知道,你長大了就會知道了”,更不能采取“大棒政策”,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二、對孩子的管教要適度,既不能過于苛刻,也不能過分溺愛。有些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設計一些“套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必須符合這個“套子”,不能有任何的差錯,這種做法不僅扼殺了孩子的個性,而且疏遠了家長與孩子的心靈,孩子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容易導致逆反心理?,F(xiàn)在有些家長對孩子嬌生怪養(yǎng),有這樣一種說法:“世上只有媽媽好,有爸的孩子象個寶,投進爺爺、奶奶的懷抱,外公外婆忘不了?!边@種對孩子過分“寶內”,過于溺愛,對她百依百順,孩子就會覺得家長都會聽她的話,這樣,她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對家長的言行不理不采,也會導致逆反心理??傊?,對孩子的苛刻和溺愛都是滋生孩子逆反心理的肥沃土壤,必須堅決反對。
三、對孩子要平等相待,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不可居高臨下,采取“高壓政策”。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她的獨立也在不斷增強,她不但要求得到同齡人的尊重,也要求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父母要放下長輩的架子,與之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尊重她的”人權”,與她談話要親切真誠,多用商量的口氣,互相交換彼此的想法,少用命令的腔調.如果一味地采取”強權家教”和”專制政策”,孩子會感到厭煩,產(chǎn)生對立情緒,采取這種”高壓”的做法即使暫時把孩子壓下去了,那也是表面現(xiàn)象,以后她有任何想法都不愿意告訴父母,父母就很難打開她的心扉,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疏遠了,我想這是任何一個做父母的所不愿意看到的.
育兒觀念:如何正確對待家中“二孩”
育兒觀念:如何正確對待家中“二孩”
給予孩子充分尊重與恰當?shù)难普T是很重要的。
當孩子感受到心理安全時,就會在生活方式及語言上出現(xiàn)較之其年齡更小的狀態(tài),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退行”。
為什么會退行呢?原因就是每個人都具有“失補償”。不管你是多大年齡,你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都是對過去失去的未滿足的東西的補償,或許是朋友,或許是金錢,或許是爸爸媽媽的愛。所以當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曾經(jīng)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份愛有了要求,也多了指責,當他們在你面前開始撒嬌、耍賴的時候,便是他們又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像以往一樣的愛,產(chǎn)生了安全感。
父母對于孩子這樣撒嬌、耍賴的行為多為不理解。這個時候我們更該自?。鹤约簩⒆拥膼凼遣皇请S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了附加條件,孩子覺得父母不再像過去那樣愛他了,所以孩子失落,想要要回原本屬于自己的愛。尤其是有了弟弟妹妹的家庭,父母更應該對老大有更多的理解和陪伴,讓他們能夠重新體會到過去獨子那樣的寵愛。父母也應該對孩子循循善誘,讓孩子明白給孩子造成的失落都是無心之舉,對孩子說說抱歉。當孩子有了“退行”,父母應該持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因為那是孩子小小的壞心思,他在檢驗你的改變,檢驗你的愛的真實性。
育兒觀念:脾氣不好該如何處理
小孩子耍脾氣是很正常的事,當孩子耍脾氣時,不要著急,應該冷靜的去應對。有很多家長往往做不到如此冷靜。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發(fā)現(xiàn)她在罵孩子,孩子則在旁邊啼哭。我忙問她孩子怎么了為什么要罵他。朋友跟我說,剛剛她帶孩子去超市的時候,孩子總是要這要那的,已經(jīng)買了一個玩具了,還想要更大的,我不買給他,他就哭,真是沒辦法,我就把他抱了回來,他就這樣了。我聽了后跟她說,好,你別急,讓我來試試吧!我想是這孩子嬌聲慣養(yǎng)而大人又沒有正確引導的緣故,致使5歲的他還如此的不講道理。我就跟他說,小朋友,你很想要那個大玩具是不是?他點點頭。我說,那好,想要的話得自己去掙。你幫媽媽做一些家務,媽媽給你一定得酬勞,等你賺夠錢了再去買大玩具,好不好?他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也不哭了,自己跑一邊去玩新玩具了。過了幾天,朋友告訴我,她的孩子懂事了,學會做家務了,也不吵人買玩具了。當然,一個月后,小孩也買到了他喜歡的玩具。
經(jīng)過這件事,我覺得當孩子耍脾氣時,應找準孩子耍脾氣的根源。要找準他是因為什么耍脾氣的,根據(jù)具體情況,看看是孩子的錯誤還是大人的過錯。不要隨便的批評孩子,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應該多與孩子溝通,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應該多給他講講道理,一般3歲以上的孩子都能聽懂的,講道理會比打罵來的有效,或者巧妙的轉移孩子注意力,比如某個動畫片,某個玩具等等,讓孩子暫時忘了因為什么而生氣耍脾氣,有時候也是不錯的方法。
如何面對孩子哭鬧和發(fā)脾氣
如何面對孩子哭鬧和發(fā)脾氣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經(jīng)常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有些媽媽很怕看到孩子哭鬧,孩子一哭,媽媽就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做好,內心有愧疚;還有的媽媽聽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要想辦法制止;還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哭鬧或是發(fā)脾氣的時候,自己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或是訓斥或是打罵孩子。
孩子哭鬧和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呢?其實,這個問題深層次的內涵是,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情緒管理。有效的情緒管理,是體現(xiàn)情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我想說的是,如果家長自己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哭鬧時,自己先忍不住,要么逃避要么以不耐煩甚至粗暴的態(tài)度面對孩子的話,孩子是不可能學會正確管理情緒的。
一、孩子為什么會哭鬧
1、嬰兒期的孩子
哭鬧都是出于本能的需要。比如困了、餓了、身體不舒服等等,孩子會通過哭來提醒撫養(yǎng)人。隨著孩子的發(fā)展,大一點的嬰兒,會用哭鬧來表達情緒上的感受,比如看不到媽媽感到緊張、看到陌生人覺得害怕等等。1歲以前,如果孩子哭鬧,家長應該馬上響應,盡可能地幫助孩子、愛撫孩子,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是充分建立孩子對世界的信任,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
2、幼兒期的孩子
哭鬧背后的含義就更多了。很多媽媽可能都會感覺到,孩子在兩歲以前,相對而言還是比較“乖”的,兩歲以后,孩子比以前更有主張,也更愛發(fā)脾氣了。西方有一個說法是“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就是指這個讓媽媽們頭疼的問題。
這一現(xiàn)象,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是因為,孩子到了兩歲,他的認知能力和自主意識都在加強,但是孩子的語言能力、控制身體的能力等等都還沒有發(fā)展到相應的程度,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能很好地表達并得以實施,所以孩子就會通過哭鬧和發(fā)脾氣來表達心中的失望。
3、3歲以后
隨著孩子不斷長大,認知能力不斷提高,孩子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張,但是,此時的孩子,需要面對規(guī)則的約束、需要面對和小伙伴的沖突、需要面對自己能力和想法的差距。。。總之,孩子會遇到越來越多“不順心的事”,他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不能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摁[,是孩子表示內心不滿的一種本能反應。
孩子因為大腦和神經(jīng)發(fā)育尚不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還很差,這也是為什么在孩子累了、困了、餓了或者生病的時候,更加容易哭鬧和發(fā)脾氣的原因。
所以,我們需要認識到,哭鬧和發(fā)脾氣,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的一種本能表現(xiàn),是孩子發(fā)泄心中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一方面,他們還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孩子需要學習其他更能夠被別人接受的方式,讓自己心情平靜。
二、小孩子的哭鬧和發(fā)脾氣,并不是壞事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產(chǎn)生,我們成人也是如此。不開心的時候,如果讓這種情緒壓抑在心里的話,它不會自動消失,相反,壓抑得越多、時間越長、越有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但是,成年人在情緒控制方面更加成熟,心情不好的時候,成人會采取適合自己的方式來發(fā)泄,比如找人傾訴、寫博客、運動一下或者去唱卡拉OK什么的。
小孩子的哭鬧和發(fā)脾氣,其實是好事,因為讓負面情緒發(fā)泄出來,孩子的心理才健康。我們要做的不是壓抑孩子、不讓他們哭,而是要幫助孩子逐漸學習如何通過其他方式來發(fā)泄。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孩子的自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赡茉诤荛L的時間里,家長都需要耐心地面對孩子的哭鬧,并逐漸引導孩子學會其他的發(fā)泄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確實,孩子在媽媽面前,要比在別人面前更愛哭鬧。這是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媽媽們千萬不要擔心,別以為這樣會把孩子慣壞。而且,我認為,孩子在母親面前的這一舉動,非常有利于幫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只有和媽媽建立了正常“親子關系”的孩子,才會在媽媽面前肆意哭鬧。就像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家里才能真正放松一樣,孩子在媽媽面前,是真正放松的。因為孩子知道,媽媽是最能容忍、接納他們的人。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需要媽媽在他們不開心的時候,幫助他們、甚至吸收他們的負面情緒,有耐心的媽媽,是孩子真正的“心靈港灣”,我想,這,也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
三、孩子的哭鬧時該怎么面對?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有效的情緒管理?
首先,孩子想哭的時候,不要制止孩子。
孩子哭鬧發(fā)脾氣的時候,媽媽不要為了制止孩子,去批評和威脅孩子,更不能離開孩子。
我見過,有的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哭!看你就會哭!你在這哭吧,我走了!”孩子哭的時候已經(jīng)很傷心了,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批評他、甚至要離開他,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傷心無助。
其實,讓孩子哭出來,對化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大哭一場之后,情緒就會變得非常好,剛才還傷心欲絕,一會就又歡呼雀躍的了。——真可謂“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p>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不要擔心。但是,也不是說,孩子哭的時候,就不管他了,此時媽媽應該陪伴著孩子。如果媽媽這時的心情也不好,就什么都不用說,在旁邊陪著孩子就好,但是千萬別丟下孩子走開。
小編通過自己和好好的親身體會感覺到,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媽媽和孩子在身體上的接觸,對緩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比如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著孩子,還可以輕輕地撫摸或是輕拍他的后背。。。這樣的做法,會幫助孩子盡快化解不良情緒。
另外,媽媽要幫助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比如孩子因為媽媽不同意帶他去吃麥當勞而哭鬧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現(xiàn)在一定很想去吃麥當勞,可是我們約定一周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遺憾,我也替你感到很傷心?!边@樣幫孩子說出來,孩子心里就會感覺好受一些。逐漸地,他也能夠學會,用語言代替哭泣來表達情緒。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允許孩子哭鬧,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縱容孩子。
有的媽媽特別怕孩子哭,一看孩子哭,就會縱容孩子的某些錯誤做法,或者給孩子許諾、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比如孩子一哭就答應給孩子買糖買玩具什么的,這樣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發(fā)現(xiàn),哭鬧能換來很多“好處”,以后,他會更多地采用這一“秘密武器”。
好好有一個階段,發(fā)脾氣的時候喜歡打人。這個時候,我會以堅決的態(tài)度告訴她:“打人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你這樣?!比绻€繼續(xù)打,我會輕輕地抓住她的小胳膊,順勢抱在懷里,輕輕地撫摸著這頭激動的小“獸”,告訴她媽媽知道她很傷心(或者憤怒),媽媽愛她。。。過一會,好好就會平靜下來。因為我一直堅持這樣做,好好現(xiàn)在發(fā)脾氣的時候,已經(jīng)不怎么打人了,而且,她也開始學會用語言代替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你打擾我了,我還沒玩夠,我不喜歡你這樣?!?/p>
溫馨提示:
大多父母比較“怕”孩子哭鬧、發(fā)脾氣,這可以理解。畢竟在我們小的時候,哭鬧、發(fā)脾氣是很少能被接納和善待的,大部分人的經(jīng)歷都是被壓抑、禁止、不允許!我們從小被灌輸?shù)乃枷刖褪且?、聽話!不允許哭鬧、發(fā)脾氣,那樣是不好的行為,爸爸媽媽不喜歡,會生氣!
育兒觀念: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
育兒觀念: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
今天又聽到幾個家長在說:"我家寶寶昨天上街一定要買那個東西,不買就不行?!绷硪粋€家長說:“我家的也一樣,不買就哭、打滾,一直鬧到你買了為止。"這樣的談話我已聽過很多遍,家長們總是讓老師在班上說說,讓孩子回家聽話,別亂要東西,可是老師的話在幼兒園管用,出了幼兒園就不管用了,所以家長們還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能凡事靠老師。
我們班的孩子年齡都偏小,通常很難分瓣出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又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們容易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面對這些要求,做父母就需要掌握如何處理孩子不合理要求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有時在面對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時,我們家長應該表現(xiàn)的嚴厲一點,讓他們知道我們態(tài)度堅決,沒有協(xié)商的余地,并且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家長總是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那只會讓我們的孩子行成習慣,胃口也會越變越大,不管是老師還是做為家長都應讓孩子明白,如果自己的要求為客觀條件所不允,就必須放棄和節(jié)制。對于孩子的無理要求,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口徑一致,不讓孩子有機可乘,另外,家長在拒絕孩子時也要注意方法方式,最好不要挫傷孩子情緒,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如何教育愛發(fā)脾氣的孩子?
孩子的降生給一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和快樂,他的一些行為和話語不經(jīng)意的引起了大人們的注意。可往往一些年輕的家長沒有帶孩子的經(jīng)驗,只享受孩子給這個家庭所帶來的快樂,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
孩子愛發(fā)脾氣,家長的溝通策略
對待發(fā)脾氣的孩子,家長應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絕對不要斥責或體罰孩子,二是緊緊拖住孩子,不要讓孩子撒野毀物或自毀。
第一個原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斥責等于火上澆油,適得其反。特別是家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樣子,等于是孩子發(fā)脾氣的“榜樣”。須知,柔能克剛,而剛卻克不了柔。
第二個原則的著眼點,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幫助孩子控制難以自制的情緒,讓他一動不動地呆上5分鐘,爆發(fā)的情緒就會平息下來。
待孩子發(fā)過脾氣之后,應同孩子談心,教育孩子認識發(fā)脾氣的危害,學會以理智駕馭感情:平時.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應主動地給予滿足,不合理的要求堅決不能滿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讓孩子明白:凡事必須講道理,無理寸步難行。
對人小脾氣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徑必須一致,切忌南轅北轍;教育務必堅持,堅持一段時間,情況就會好轉。
孩子病后常會“長脾氣”。家長今后應該注意,即使孩子生病時也不要無原則地遷就。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大人堅持原則很有必要,但不能讓孩子一直哭鬧,要及時轉移他的注意力。這么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鬧的最高峰過去后,帶他看看外面的車、小動物等,讓他慢慢恢復情緒。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做正確的分析,該滿足的正當需求應給予充分滿足,對不適合的需求則要講清道理。在孩子情緒波動聽不進話的時候,要給些時間讓他冷靜下來,然后再講清道理。
千萬不要在對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況下,自己先發(fā)火,更不要將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對抗情緒。希望初為父母者多尊重孩子,多理解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少用家長的權威。
三代同堂,大人之間要達到共識
一對夫妻倆帶孩子回老家和老人一起過節(jié),短短幾天內,孩子蠻不講理的小故事發(fā)生了數(shù)次。孩子在幼兒園里已養(yǎng)成的起床后自己穿衣、洗臉、刷牙的好習慣不見了。
睜開眼睛就喊:“爺爺.我要穿衣服。爺爺……”那邊,爺爺迫不及待地拿著衣服準備著??珊⒆右豢?,嘴一撅,“不穿,不穿,這件昨天剛穿過了?!睜敔斝χf“行,行,我再給你拿一件?!蹦脕硪路?,孩子胳膊、腿一伸還要大人哄著才肯穿。
父母看著兒子一副驕慣、蠻橫的樣子,真想一巴掌打下去,可一想,這一巴掌下去,兒子非但不改壞習慣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哭鬧,效果沒有達到,還惹的老人不高興。這是作為兒女所不應該的所以就想,算了,等回家再好好管教。
孩子的態(tài)度和行為舉止不對時,應當加以管教,但也要有個“度”,特別是有老人在場的時候。處理時既要顧慮到孩子的心理,也要顧慮到老人的心情,老人疼孩子是“人之常情”,如果這一巴掌打下去,孩子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創(chuàng)傷,老人更會為了維護孩子而破壞了一家人的和睦。
同時,家長在處理時的某些行為也會給孩子或多或少的產(chǎn)生一些影響。因為孩子通常會以家長的行為為榜樣。如果孩子再次發(fā)生類似的事件,可以告訴孩子:“老師曾說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現(xiàn)在XX(舉一個最要好的小朋友的名字)在家肯定也是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臉的,媽媽相信你也能做到,而且做的會更好?!倍潭痰膸拙湓挘⒆訒芨吲d地去做事情,長輩看到你的真誠,也會配合你的。
孩子的降生給一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和快樂,他的一些行為和話語不經(jīng)意的引起了大人們的注意??赏恍┠贻p的家長沒有帶孩子的經(jīng)驗,只享受孩子給這個家庭所帶來的快樂,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固定在一個家庭環(huán)境中得到一致的教育,孩子就容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但是當兩代有不一致的教育模式時,受害最深的還是無知的孩子。
因為年紀小,無法分辨對錯,如果從小在一邊受溺愛,另一邊嚴格管教的環(huán)境下生活,慢慢地,孩子很可能會成為專挑軟柿子吃的“小霸王”。如果你也是一位積極向上的家長,不妨與長輩坐下來談談,讓長輩看到兒子媳婦的誠懇態(tài)度,相信老人會配合你們教育好孩子的。
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在一些良好生活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上,家長往往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這就需要夫妻雙方達成共識,互相理解。孩子生活在一個比較融洽、和諧的家庭中,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如果你能抽出時間,不妨和孩子進行一下“角色扮演”的游戲,你來扮演孩子,孩子扮演家長,你可以將孩子平日蠻不講理的行為舉止再重演一邊,看孩子是怎樣處理的,同時在處理中,孩子意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下次就不會發(fā)生類似事情。
總之,孩子蠻不講理是不可寬容的。如果一味地寬容,很容易養(yǎng)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三代同堂,只有大人之間達到共識,給孩子一個教育理念一致的環(huán)境,孩子才有章可循,才能健康成長。
寶貝發(fā)脾氣,如何對付?
寶貝發(fā)脾氣,如何對付?經(jīng)驗看法:教養(yǎng)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不過,板起臉、訓斥、打罵與懲罰,并不是真正的教養(yǎng),也收不到預想中的效果(倒有可能嚇到孩子,可是讓孩子害怕可不是教養(yǎng)成功了的標志);“嬌寵”對孩子來說很不合適,但尊重、理解、體諒孩子,卻是必須的。如何把握好教養(yǎng)與嬌寵之間的界限,這是很需要學習的事情。
**過了一周歲之后,令人開心的表現(xiàn)越來越多了。比如:一看到媽媽回家,立即就咧開嘴笑著,叫:“媽媽!”;比如,聽到熟悉又活潑的《天線寶寶》的旋律,看著那些可愛鮮艷的畫面,他也高興地搖頭晃腦抖肩膀。比如,我每天用棉簽給他沾藥水涂痱子,他也像模像樣地學我的樣子拿棉簽,沾藥水,自己涂到腦門上。再比如,媽媽天天對他說“抱抱”,他一看到家里的奧運吉祥物京京,立即就伸出雙臂抱起,還親熱地拍拍
……凡此種種,在常人眼中,小兒特征而已,不過爾爾,不足為道。但是,對于一口飯一口湯一把屎一把尿地撫養(yǎng)著他的親人來說,感覺可就大不相同了:真是覺得生命是個奇跡,而且實在太有快樂和幸福了!還有諸多感受與喜悅,似乎是難以言傳,只可意會。
不過也不是沒有困惑啊。我家**目前脾氣漸長,令我頭疼。
莫名其妙,學會了緊握拳、緊咬牙,發(fā)狠的動作。而且經(jīng)常在我們沒明白發(fā)生啥事的時候,他就狠上了。
人小,但開始有自己的主意??吹轿矣眉舻都魱|西,立即對剪發(fā)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但這可能讓他玩得的?于是不給。但是他搶著要。堅決不給,收起,他堅決要看要玩,哭鬧。
抱出去,常碰見熟人,逗他:“喲,我們握握手好嗎?”他卻對別人怒目而視,手握成拳,牙咬得“哼……”,臉都漲紅了,小身子也發(fā)抖了,我的天啊。
倘若別人故意調戲他,非要摸他一下,他絕不客氣,手一拍,口一張,就是狠狠一記或者用力一咬,要不就是撓人,勁道不可小視!輕者疼痛重者出血!
就連老媽我也沒能幸免,在他發(fā)脾氣的時候被撓出了血道道,那個疼?。?/p>
**的爺爺可不客氣地說了:“就是你媽媽給寵的!孩子愛是愛,但也是要管教的!”
**的奶奶很傷感:“小乖乖啊,你怎么小小的竟然學會打奶奶了!你還敢打媽媽啊!”
**爸爸也是被他撓得火大,比**更兇:“再打!再打人去面壁!”甚至也打他一下以未懲罰。
很多家庭的矛盾,可能就是緣于育兒方法和觀念的分歧。最糟糕的就是一旦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表現(xiàn)”,立即就上升到對父母的責備和否定態(tài)勢。
其實,如果對孩子的發(fā)育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了解,大家就會明白,孩子發(fā)脾氣,其實主要是在一個階段。這種階段,正如有一個階段,孩子特別喜歡啃手指,有一個階段,孩子特別愛爬行,發(fā)脾氣雖然不是好行為,但這種行為的出現(xiàn)很正常,很沒必要立即怪罪于養(yǎng)育者的方式方法上面去。
當然,肯定有很多人會說,“孩子發(fā)脾氣當然要管教,不管以后就會越來越任性。”
任性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當然要管。不過,如何管可不是簡單的事。
我不覺得孩子發(fā)脾氣就是任性的表現(xiàn)。
孩子發(fā)脾氣,是他在渲泄某種情感??梢哉f,發(fā)脾氣也是他的正常權利。發(fā)脾氣是他有意志力的一個表現(xiàn),你喜歡你的孩子像個面團由著別人揉捏嗎?就算孩子看到別人就打就撓的樣子實在令父母尷尬,但必須承認,這也是他和別人的一種交流模式,不到兩周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親密的養(yǎng)育者之外的人——這需要養(yǎng)育者慢慢指導。何況,我前面也說過了,這種階段不會持久,一旦他掌握了新的表現(xiàn)和表達自己的方法,這種階段也就結束了。認定孩子已經(jīng)養(yǎng)成壞脾氣而且任性的性格,對孩子可不太公平。指責養(yǎng)育者失職,更是有失偏頗。
可是,就算是這樣,孩子發(fā)脾氣是要面對的,怎么面對呢?
抱著發(fā)脾氣或者表現(xiàn)很任性甚至頑固的孩子。告訴孩子:“讓媽媽知道一下,你為什么這么生氣?”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發(fā)脾氣是因為他有些想法,但還不知道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于是產(chǎn)生了挫敗感,因此就發(fā)脾氣。幫助孩子滿足了他的需求,他便沒必要發(fā)脾氣了。
不在孩子發(fā)脾氣時表現(xiàn)出更大的怒氣,或者在孩子打人時,你也打他。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小心他會因為你的“示范”作用更“迷戀”發(fā)脾氣、打人和咬人。表情平靜但是堅定地制止他。但不要帶上怒氣,更不要懲罰。
因為知道孩子發(fā)脾氣也是很正常的行為,所以別表現(xiàn)得大驚小怪,大驚小怪可能會讓孩子發(fā)現(xiàn)這是吸引別人注意他的好辦法,因此反復地發(fā)脾氣發(fā)怒了。更不必要和孩子的道德層面相關聯(lián),一周歲多點的孩子哪能有什么正誤判斷力呢?但不要忘記溫和地告訴他:“這樣做媽媽不喜歡?!被蛘哒f:“這樣做不對?!?/p>
那么,聽任孩子打人咬人發(fā)脾氣吧?肯定不。原則性的事情肯定要強烈制止,比如他非要玩剪刀,然后用別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非非原則性的事情,那就順著他的意思好了。比如他想自己用調羹嘗試舀碗里的湯來喝。
總而言之,教養(yǎng)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不過,板起臉、訓斥、打罵,并不是真正的教養(yǎng),也收不到預想中的效果,倒有可能嚇到孩子,可是讓孩子害怕可不是教養(yǎng)成功了的標志;“嬌寵”對孩子來說很不合適,但尊重、理解、體諒孩子,卻是必須的。如何把握好教養(yǎng)與嬌寵之間的界限,這是很需要學習的事情。就像我,經(jīng)常有人說我在嬌寵**,但我自己卻不這么認為。誰是誰非呢?也許,真正了解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心理成熟過程之后,才會有足夠的發(fā)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