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做錯事的時候
發(fā)布時間:2020-08-22 幼兒園感冒的時候說課稿 幼兒園說課稿不開心的時候 幼兒園什么時候上課在幼兒園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若有小朋友做錯了事,教師問一句:“是誰干的?”回答的聲音百分之九十是:“不是我?!币灿行┬∨笥巡怀雎暬蛘哒f:“是×××小朋友干的?!钡珔s沒有聲音回答“是我”。盡管教師一再強調(diào)知錯能改才是好孩子,大家都會原諒他的。但就是沒有人敢于承認。這說明幼兒對做錯事的后果很害怕。幼兒做錯事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無意做錯事,就是通常所說的“過失”。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往往驚恐不安,害怕老師訓斥自己。這時候,你若怒火沖天,給孩子“上綱上線”,幼兒一定很難接受,覺得自己不是故意的,也就難以產(chǎn)生自責、慚愧的內(nèi)疚心理。倘若你面帶微笑,給幼兒以安慰,待幼兒平靜后再指出這些過失產(chǎn)生的后果,幼兒見老師能原諒自己心里必然感激,對老師的教育也必然虛心接受。二是故意做錯事,有的幼兒因受到歧視,內(nèi)心委屈不平,故意鬧事出氣,以便引起老師對他的重視,而求得心理平衡。對這些幼兒,你若發(fā)火,他們反而暗自高興;而你微笑著提醒他們兩句,他們反而不好意思了。在工作中,我們對有意或無意做錯事的孩子,大都會采取將其訓斥一頓了事的方法。其實這樣容易使幼兒產(chǎn)生某種程度的逆反心理。幼兒嘴上說知錯了,但心里不服,事后故意搗亂,制造惡作劇。如果我們微笑面對做錯事的孩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反而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延伸讀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錯誤做法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里開心地度過,父母可以運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見的錯誤做法。例如:
步驟/方法:
1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里開心地玩,下午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边@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并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2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xiàn)焦慮不安的情緒。
3一些父母因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趕著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里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后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tài)度一定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心理,不利于焦慮的消除。
4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復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chǎn)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子,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里為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為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5如果孩子對母親依賴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6還可以采取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zhuǎn)移他們的注意力。
這個時候教師到底該怎么做
今天把一位小朋友說哭了,心里覺得挺不爽的。事情是這樣的,今天建構吧的運動場搭的特別好,我在觀察指導的時候,負責搭建的小朋友就告訴我說:“這是足球場,這是跳臺,運動員可以從這個地方跳下去。”而且,周圍沒有什么多余的積木堆在那里,特別的整潔、干凈。我想,等游戲講評后一定要讓大家來參觀一下!
在收材料的時候我提醒建構吧的小朋友不要把積木拆掉或者碰倒,等會讓大家去參觀一下。可是,我的話還沒說完,只聽“碰”的一聲,一塊積木從一位小朋友的手中掉了下來,搭好的運動場全倒掉了。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很生氣,我問把積木碰倒的那位孩子為何把積木碰倒,她很委屈的說:“老師,我不小心的。”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孩子這么說。搬椅子時碰到了其他小朋友的手,會說:“老師,我不小心的。”吃飯時把湯碰倒在地上,會說:“老師,我不小心的。”畫畫時把顏料撒了一地,會說:“老師,我不小心的?!闭f實話,看到他們無辜的眼神,的確有點不忍心再說什么。
那么,這個時候教師到底該怎么做呢?是原諒還是批評教育呢?我想,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所謂人無完人,有一些小朋友的確是不小心做了錯事,那么一次、兩次,教師可以原諒;對于一些較為調(diào)皮的孩子,我想如果教師一次又一次的原諒只會是縱容此類事情的發(fā)生,這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批評、指正,并教育孩子以后不要發(fā)生此類事情。
回過頭來反思一下今天的事情,應該說這位小朋友的確是不當心,而且平時也比較的聽話,能積極遵守班級規(guī)則。但之所以出現(xiàn)弄壞積木的事情,也是因為她聽到音樂沒有立刻回到座位導致的。也許是她沒有認真去聽老師說的“不要整理積木”的話,也許是她想把多余的積木收好,讓運動場變的更漂亮吧!之所以哭,是因為聽到老師說:“你要把積木重新搭好”,因為這對她來說有一些困難,而且有礙面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得出她并不能勇敢的承認錯誤。現(xiàn)在想想,如果當時我先對她批評教育,然后由她決定是否把積木重新搭好,是否能讓其學會勇敢的面對錯誤,又能保護她那顆幼小的心靈呢?
孩子犯錯千萬別對他做10件事
小孩子犯錯誤,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成長過程中,應對孩子的大大小小的錯誤,父母千萬不要對他們做以下這10件事。
1、不要逼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氣極地說:“好,現(xiàn)在你要答應我,你再也不敢這樣了?!笨刹灰粫海厦∮址噶?,媽媽覺得自己受了騙,大怒地罵道:“你答應媽媽的,怎么又不乖啦?”媽媽應該知道,許諾和恐嚇是一對難兄難弟,對孩子不會起積極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許諾反而會使他再度犯錯而感到難過。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會使孩子口是心非。
2、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這么這樣笨??!”每當這類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3、不要恐嚇孩子
采用恐嚇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也會減弱他的自我觀念。如果父母說:“你下次再這樣,就要你好看!”每當孩子聽了這些話,他們會惶恐難過,從而對父母產(chǎn)生一種恐懼心理。
4、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父母許諾孩子,如果讀書成績好,就給買什么東西,以此將刺激作為動力,這不是個好辦法。這樣的賄賂會引發(fā)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nèi)轉(zhuǎn)向外。這樣不利于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
5、不要過度保護和監(jiān)督孩子
過度保護監(jiān)督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當父母過分監(jiān)督孩子的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們應該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絕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過分嘮叨不休會使孩子覺得父母認為他沒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產(chǎn)生厭惡不快的感覺。其實,有條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強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從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丟開他正做著的事,聽你的話做別的事,他的反應會很不樂意。父母應事先提醒孩子,等一會兒要他做什么,同時,也可以允許孩子在服從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說:“喔,媽媽,我非要現(xiàn)在進來嗎?”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從,對撫育出獨立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人,這種做法是無效的。
8、不要過分縱容孩子
縱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為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難說了。因此,縱容孩子只會剝奪孩子的潛在能力的發(fā)展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干、獨立、能自我調(diào)節(jié)的人。9、不要用不一致的規(guī)矩管教孩子有些父母憑自己的喜怒隨意設立規(guī)矩,同樣的行為有時遭罰,有時由他去。這樣會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guī)矩來教育他。
10、不要訂不適合孩子年齡的規(guī)矩
假如你希望一個兩歲的孩子同五歲的孩子一樣循規(guī)蹈矩,只會使他自覺無能。因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平,這對他的自我觀念有極壞的影響。
對孩子做錯事情的幾種科學處理方法
1、規(guī)勸案例: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方式: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然后詢問孩子爭執(zhí)、吵架的原因,并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灌輸孩子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并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建議:勿以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勿直接將孩子拉開,然后大聲訓斥孩子不是;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2、幫忙做家務案例:亂畫,亂丟東西、玩具……方式:準備一條抹布、掃把、盆子等清潔用具,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yǎng)成整潔的習慣。
建議: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訓練孩子養(yǎng)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家事時學習到什么。
3、畫畫案例:喜歡罵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動作。
方式:準備一本畫冊及顏色不同的畫筆,讓孩子畫出、寫出心中的想法。
建議:當孩子有受傷時,先處理受傷部位再讓孩子將發(fā)生的時間和做錯的事情畫下來;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可從孩子的畫中了解到,孩子犯錯的心理想法;此為藝術治療法,較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4、排豆子案例:針對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等情況。
方式:準備一個盒子、盤子,里面有紅色、綠色等彩色的珠,幾個塑料罐子;讓孩子將各種顏色的珠,擺放在正確位置。
建議:此目的在訓練孩子養(yǎng)成物歸原處的習慣;可訓練手眼協(xié)調(diào)、分辨能力,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視情況針對孩子來修改處理方法。
5、禁止某些權利、要求案例:不愛刷牙、挑食、亂丟東西……方式:將孩子愛吃、愛玩的東西暫時禁止碰觸,作為懲罰。
建議:不以威脅、憤怒的態(tài)度大聲對孩子說;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后表現(xiàn)佳時,恢復其權利。
教育隨筆:孩子做錯了事后怎么辦?
孩子處在成長過程中,犯有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以避免的。孩子做錯了事,家長該怎么對待呢?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做錯了事,一般都具有恐懼和后悔的心理。這種恐懼感主要是擔心由于犯錯誤所引起的對自己的不利后果。這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一點上,就是家長對他的錯誤將如何處置。如果這種心理狀態(tài)得到強化,就會妨礙孩子對錯誤的認識。因此,家長首先要防止加重孩子的恐懼感,應該像對待生病的孩子那樣熱情關心、鼓勵孩子有信心和勇氣改正錯誤,并嚴肅認真地指出其錯誤的性質(zhì)、危害,使孩子從父母的盲行中感覺到父母的信任和對錯誤的重視。這樣就抓住了孩子后悔的心理,促使他進一步加深對錯誤的認識,產(chǎn)生痛恨自己錯誤行為的感情,使糾正錯誤有了內(nèi)動力。
其次,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對孩子進行引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找危害,幫助孩子提高對錯誤的認識,分清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使他改有方向,改有決心,改有信心。
再次,要鼓勵孩子說實話,自己提出補救的辦法。當孩子做了錯事后,家長應鼓勵孩子說實話,如實匯報事情的經(jīng)過。孩子講了實話后,家長應及時予以肯定,切不可利用孩子提供的材料去諷刺與挖苦。只有冷靜地對待孩子的錯誤,孩子才會愿意聽取你的意見。在采取補救的辦法時,最好讓孩子自己提出。
最后,孩子做錯了事,家長還要誠摯地分析和承認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應當承擔的貴任。如果家長閉口不談自己的過失,年齡稍大已初步具有評判標準的孩子,就會對家長產(chǎn)生一種不信任和厭惡的情緒,那樣,就會削弱家庭的教育作用。
我們?yōu)橛變簣@做好事
周一下午天氣涼爽,是連續(xù)兩周難得碰上帶孩子去戶外玩耍的好機會。我把孩子們帶到跑道邊,把他們分了兩組,想去玩石子的孩子玩石子,想去玩輪胎的孩子玩輪胎,孩子們?nèi)杠S的分開了。我在一旁給未來的及梳頭發(fā)的個別孩子整理辮子。梳好辮子,我轉(zhuǎn)身發(fā)現(xiàn)塑膠跑道上怎么零星散了一些石子,一問旁邊的小朋友才知道是原來我們來玩之前,有個輪胎在石池里,輪胎圈里裝了些小石子,我們班有個小朋友把它滾出來,滾來滾去,石子就掉在跑道上了。我想,糟了,不把石子撿起來,石子踩一下不就嵌進跑道了嗎?我本想叫一個小朋友到傳達室拿把掃帚把石子掃過去,保育員陳老師說:“為何不叫小朋友一起撿呢?”好主意,我和幾個小朋友一起蹲下身把它們撿起來扔到石池,可走近石池,發(fā)現(xiàn)石池外一圈都零星灑了一些小石子,和綠草地在一起,顯的極不協(xié)調(diào)。我們剛過來,猜想是以前來玩的小朋友灑開來的。集體的力量大,我對孩子們大聲說:“快過來撿石子哦!”,可有些小朋友正玩興濃,只來了兩個,于是我換了方法:“快過來為幼兒園做好事哦!”,這時孩子們聽我這么一說,過來了一大批,有的小朋友嘴里喊著:“快為幼兒園做好事!”,小朋友圍著我,我邊和孩子們撿石子,邊給他們講起安徒生童話里小鳥為被國王刁難的男孩撿米粒的故事,表揚他們也象好心的一群小鳥一會兒就把石子撿起來了。孩子們在我的帶領下高興的為幼兒園做著好事,一會兒中一班的孩子也過來幫忙,散落在外的很多小石子都被我們撿起來了。
小朋友在玩石子的時候,總會出現(xiàn)不小心把石子掉在外面,這是避免不了的,那我想如果我們每個班玩好了,在回去之前請孩子們再檢查一下小石子有沒有掉到圈外,還有提醒他們不要把輪胎滾到石池里,那我們的跑道會經(jīng)久耐用,綠草地會如茵如云。
午休時的故事時間
從上中班開始老師都知道,每次飯后散步結(jié)束后,孩子們就會入廁盥洗后到小床上睡覺。小完便后,大多數(shù)小朋友在陸陸續(xù)續(xù)地脫衣服、放鞋子、上床了,也有特活躍的小朋友從這頭竄到那頭,仿佛有說不完的話,有許多許多的精力嬉鬧:拿著衣服甩過來甩過去,把小枕頭從這頭藏到那頭,把小鞋子從床這邊挪到那一邊、、、、、、總之,他們總有那么多的開心,要是不馬上制止,那就會沒完沒了,不僅睡不成覺,還會影響別的孩子。
這不,這學期我們開會,午休前來給孩子講故事聽。老師一說:“躺好了給你們講故事聽。”這話非常有鎮(zhèn)定效果,孩子們會立馬回到自己應該呆的位置上,把手頭的東西擺放好,趕緊安靜下來,還有挺貪心的小朋友子提要求:“老師,講三個故事好不好?”“講好幾個故事我的嗓子會疼的!”“那就講兩個吧?好嗎?”瞧,這幫小朋友在討價還價哩。也有的小朋友說“老師很累,不要再煩老師了!”“老師看小朋友表現(xiàn),表現(xiàn)好就多講一個故事?!币话闱闆r下,我會斟酌而定,避免兇殘和恐懼方面的內(nèi)容,故事長一點我就講一個,故事短一點的就講兩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情緒慢慢兒地平靜下來,比較專注地聽故事。在這樣的活動中,能激起孩子們關心他人的情感,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同時我亦能充分感受到孩子們對我的信賴和愛戴,心中總有一股股的暖意。我想在短時間內(nèi)我不會落下這個和孩子們情感交流的契機,亦會活潑生動地豐富孩子們想聽的故事。
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有感
在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時,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老師要“懶”動手,以解放孩子靈巧、能干的雙手;要“懶”動腦,讓孩子們的腦筋開動起來,以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幫助孩子最好只用一只手?!敝挥蟹攀肿尯⒆尤嵺`,孩子的經(jīng)驗和能力才能得到形成和發(fā)展。在一次區(qū)域活動美工區(qū)里我把上次集體活動時多下來的幾張紙工制作讓幼兒做做,玩玩。因為是多下來的,所以紙工材料有些不同,而且因為是以前做過的,所以這次我沒有示范,只是讓感興趣的幼兒自己選擇制作。
活動開始了
,孩子們拿起剪刀小心地剪了起來,雖然材料不同,但孩子們還是很感想去。不一會兒,周濤拿著剪下來的幾個圖形走過來:“老師,我剪好了,但不會插。”說著把手里的材料往我前面的桌上一放,大有要我?guī)退龅募軇?。我看見他選的是“大樹和小鳥”的材料,他不會把小鳥插到大樹上。我拿起他剪好的紙片,想幫他插。這時,余蘇洋、陳家輝等幾個孩子看見了,也拿著自己的手工材料走過來:“老師,我也不會?!焙⒆觽冄郯桶偷乜粗?,期待著我的幫忙。看著桌上一堆手工材料,我尋思開了:“我?guī)退麄兌甲龊昧耍麄兊膭邮帜芰Φ貌坏藉憻?,下一次不還是要我?guī)兔α藛幔慷医裉鞄土诉@個,不能不幫那個。應該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一做,自己學會這個本領。”于是,我沒有急于幫忙,而是把制作的方法再說了一遍,然后讓他們?nèi)プ约簞邮植僮?。我告訴他們:“今天老師一個也不幫,你們要想有一個漂亮的作品,就必須自己動手做一做。你們都是能干的小朋友,老師相信你們能自己做好的,對嗎?”聽了我的話,他們只得拿好自己的東西回座位上自己做了起來。不一會兒,周濤拿著做好的“大樹和小鳥”過來給我看,我連忙表揚他:“周濤真棒,你看,小鳥也在開心地叫呢!”周濤聽了,開心地笑了,還回去對他的小伙伴說:“老師說我做得好看呢,你看!”接著,其他幾個要我?guī)兔Φ暮⒆右捕甲约簞邮滞瓿闪俗约旱牟僮?。我對幾個做得不太整齊、牢固的幼兒,我提醒他們再粘粘牢或插插好,給予了適當?shù)膸椭?。我及時表揚了能獨立完成操作的這幾個孩子,并在講評時特地提了一下這件事,鼓勵孩子們今后在制作時能獨立完成,不依賴老師。孩子們都說“好”。
由此,我深深體會到,作為老師,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不能一味地代替包辦,而讓孩子失去動手鍛煉的機會,養(yǎng)成學習上的懶惰思想。我們更應該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去教會孩子克服困難,去進行嘗試和思考
,從而習得經(jīng)驗,提高技能,樹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