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觀后感(集錦9篇)
發(fā)布時間:2025-06-13 竇娥冤觀后感《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guān)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范,該劇劇情取材自東漢“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竇娥冤觀后感(通用9篇),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竇娥冤觀后感 篇1
昨晚去戲曲研究院看秦腔,剛開始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期待,我卯足了勁去欣賞。因為她是,驚天地,泣鬼神,一部很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劇目,被稱之為中國十大悲劇。
或許是我對于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昨晚有些小失望,我的情緒一直沒被調(diào)動起來,劇情每到高潮時,她就是上不去,卡在半中腰,讓我實在難受,失望?
或許是那位年輕的演員的表演不到位,全劇的最高潮應(yīng)該屬于斬竇娥那一場,可是讓人感覺有些平淡,竇娥內(nèi)心的東西表現(xiàn)的不足,沒能抓住身為觀眾的我。這與馬友仙老師扮演的竇娥還是差的太遠,不過還是要鼓勵這位年輕的演員,希望她能繼續(xù)努力,向前輩多學習。
又或許是她的舞美有些缺陷,從而影響了我對全劇的看法,在竇娥發(fā)下三樁誓愿被砍頭之后,血飛白練,六月-飛雪,在這一塊應(yīng)該是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讓我很失望,竇娥被砍頭之后,整個舞臺暗了下來,我心里那個急呀,怎么能全場暗下來呢,并且暗場時間持續(xù)半分鐘,我的情緒一下被隔的拔涼拔涼的,就在這時,燈光突然亮起,只見舞臺半空出現(xiàn)帶有斑斑點點的血跡的白練,舞臺中央飄起了鵝毛大雪,竇娥身上蓋著一塊白布,哎呀,這一舉動大大影響了我的情緒。
在我的想象中,應(yīng)該是連貫的,當竇娥被殺的那一刻,舞臺應(yīng)該使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紅光打向那條懸在半空中的白練,天空霎時大雪紛飛,將竇娥的尸體掩蓋。此刻再加上特殊的音樂烘托,那將會達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顯示出竇娥的冤屈,驚天地,泣鬼神?
全劇中,按理說高潮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可是高潮沒有打動我,卻在全局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卻打動了我,當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做官回來后,蔡婆婆悲痛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來??就這一句,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了很多很多?
我想再說一下關(guān)于這個故事,身為貞潔烈婦的竇娥,心地善良,怎么會發(fā)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難道她只是為了以?東海孝婦?的傳說來驗證自己的冤屈嗎?她有沒有想過,大旱三年,楚州因此會餓死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為了證實自己的冤屈,難道就要拉上這么多無辜的生命為自己陪葬嗎?這兩者相比較之下,孰輕孰重?
竇娥冤觀后感 篇2
竇娥、這個苦命的女子,7歲的時候就被父親買到了蔡家做童養(yǎng)媳,17歲的時候成婚,但是不到兩年丈夫就死了、與婆婆相依為命。但是流氓張驢兒父子要霸占婆媳為倆妻,竇娥堅決不從。張驢兒想用毒藥害死蔡婆,不料由張父誤食而死。于是張驢兒嫁禍于竇娥,告到官府,將竇娥判成死罪。臨刑時竇娥指天發(fā)出三樁誓愿都一一應(yīng)驗……
書上只寫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又上網(wǎng)把整篇文章都看完了。就來發(fā)表一下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造成想竇娥這樣的悲劇不是偶然的,其中有很多因素,一個因素就是竇娥本身的性格,竇娥的心地善良,在去刑場的途中,竇娥向劊子手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要求從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見傷心難過,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顯示了竇娥的善良細心。但是她也有著剛強的一面,同時她還有反抗精神。在當時看來,竇娥這種剛烈的性格在當時社會的婦女中是很少見的。也就是因為竇娥的這種和黑暗勢力斗爭的精神決定了竇娥悲慘的命運。正是竇娥寧折不彎的斗爭意志推動著悲劇沖突不可抑止地向前發(fā)展,知道她蒙冤而死。
而最大的一個也是當時比較普遍的一個因素就是當時統(tǒng)治者和社會的腐和黑暗,《竇娥冤》真實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統(tǒng)治下中國社會極端黑暗、極端殘酷、極端混亂的悲劇時代。放高貸、流氓惡霸橫行、官吏貪贓枉法、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被壓迫的婦女們得不到生命安全財產(chǎn)保障、人民的憤怒和怨恨成為時代的情緒。這就是元代社會狀況。
所以我覺得我們生活在這么個和平幸福的社會里還是很幸運的。
竇娥冤觀后感 篇3
竇娥冤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關(guān)漢卿的雜劇代表作,竇娥冤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tǒng)劇目,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chǔ)的名劇,約八十六個劇種上演過此劇。被我國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譽為標舉全元乃至整個中國戲曲史上的悲劇典范。
作為竇娥冤中最悲慘的人物竇娥,是全劇中形象描寫最深刻的人物,我對她的感觸最為深刻。我覺得,竇娥最主要得性格不是堅強而是柔順,她的拒嫁、見官、屈招、赴刑等一系列行動與其說是為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倒不如說是為了呈現(xiàn)她妥協(xié)的性格。誠然,竇娥也有堅強和反抗的一面,但我認為那只是次要的和表面的。
竇娥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靠山山崩,靠河河千,接二連三的厄運幾乎斷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和那個時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樣,竇娥只能在今生今世里苦熬苦握,只能將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虛無縹緲的來世。竇娥很明顯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盡孝守節(jié)的精神支住支撐在了修來世的根基之上的。她的艱苦歲月,不是對今生的留戀,而是對厄運的恐懼。為了避免在來世遭遇同樣的厄運,她只有“言詞應(yīng)口”地盡孝守節(jié)。而今生的厄運越是酷烈,她修來世的意念就越堅定。經(jīng)歷了諸多不幸的竇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時憂,夢時愁,見花流淚,望月傷心。她最不能放棄的便是這寄托于來世的最后一線希望。
當張驢兒要做她的丈夫時,她毅然回絕,雖然這當中也含有對無賴張驢兒的鄙視和反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我一馬難將兩鞍鞘,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教我嫁別人,其實做不得”。她一再勸說蔡婆婆她不要再嫁的理由也仍然是這種貞節(jié)觀,并且她將女子的不能守節(jié)看作是“可悲可恥”的行為??梢?,即便不是張驢兒,而是換了一位癡情勝過張君瑞、豪貴可追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樣不會嫁的。
竇娥信天信命、盡孝守節(jié)之外,還信官府。當張驢兒以命案相要挾時,她毫不擾豫地選擇了“官了”。她本以為官府會“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肝膽虛實”。她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義正辭嚴地為自己辯白,顯然也是將官府看成了是一個能夠主持正義的地方。直到被問成死罪之后,她還執(zhí)迷不悟地以為尚有“官吏們還覆勘”的可能,可最后她還是含冤被斬。
盡孝、守節(jié)、信天命、信官府這幾條都在竇娥赴刑屈死的過程中起了作用,諸條中只要有一條在她的心中有所松動,竇娥冤死的命運或許會改變。
總的來說,關(guān)漢卿是通過竇娥冤來抒發(fā)自己對遭受封建制度壓迫的無辜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封建社會的黑暗進行批判與反抗,是中國文學史上永遠光彩奪目的寶石。
竇娥冤觀后感 篇4
《竇娥冤》是元代著名雜居家關(guān)漢卿的雜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民眾基礎(chǔ)的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tǒng)劇目。竇娥是這部劇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歲喪母,七歲被典,十七歲守寡,不幸的生活讓她只能守著其父教導的“三從四德”和婆婆孤苦過活。屋漏偏逢連日雨,賽蘆醫(yī)為了免債欲謀害蔡婆婆,被當?shù)貝汗鲝報H兒所救的蔡婆婆從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張驢兒誤殺了自己的父親,憤怒之下將罪名栽到竇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竇娥對官府還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時局腐敗,污吏橫行,被張驢兒買通了的知府為了逼迫竇娥認罪,竟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順的竇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場上的竇娥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yīng)。她悲憤的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一句話道出心中的激憤、委屈、埋怨、指責……更道出官場的黑暗,窮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運。為了表達自己的反抗決心,在臨行時她提出三樁誓愿,第一樁誓愿——血飛白練,通過這種方式,她向世人顯示她的清白無辜;第二樁誓愿——六月飛雪,通過這種違反常規(guī)的自然現(xiàn)象來證明社會的不公平;第三樁誓愿——亢旱三年,通過這種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無心正法。這三樁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步步遞升,表達了竇娥希望通過三樁誓愿直接懲戒殘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夠沉冤昭雪。三樁誓愿也是竇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樁誓愿的實現(xiàn)更是竇娥反抗的最終結(jié)果。
竇娥就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劇,可以說狹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們結(jié)婚生子操勞一生卻得不到應(yīng)有的尊重,有的被當成繁殖勞動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樣被買來買去。究根結(jié)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男人們覺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規(guī)律,應(yīng)該享有對女人的控制權(quán);而很多婦女們欠缺自省意識,看不到自身的處境。竇娥雖具有獨立的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時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命運被別人主宰。竇娥的故事只是千千萬萬個被壓迫被迫害的婦女的縮影,在那個時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竇娥的后塵。竇娥三樁誓愿的實現(xiàn)也說明自身反抗的無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虛無縹緲的天地。
生長在新時代的女性們在地位上比封建社會雖有所提高,且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化,對性別的要求也會越來越明顯,但在很多工作崗位和地區(qū)對女性還是存在差別對待的,所以希望新時代的女性們時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蒙蔽了雙眼,可能的話用一切手段維護自身的基本利益。
竇娥冤觀后感 篇5
在20xx年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讀完了竇娥冤這本小說,書中描寫了竇娥的一生。她原名端云,竇娥一生的悲慘事太多了,三歲時母親去世,六歲時被父親賣給了蔡婆婆,17歲時被惡棍張驢兒陷害而被砍頭。雖然她只活了20xx年,可從她懂事起,心里就裝著好好孝敬婆婆的念頭??烧l也沒有想到碰上了張驢兒這個無賴,沒娶成竇娥為妻,反而嫁禍于她,更沒想到公堂上的判官接受了張驢兒的賄賂,便定張驢兒無罪,還給蔡婆婆用刑,竇娥知道婆婆年邁體弱,禁不起刑罰,便委屈的承認自己有罪,第二天就被砍了頭。在刑場上竇娥立下三誓: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后來一一顯靈了。
元代的關(guān)漢卿正是通過四大古典對劇之竇娥冤來揭露封建時代的殘暴,官場的黑暗腐敗,斥責了流氓惡棍的卑鄙行徑,頌揚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善良的美好品質(zhì),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從這個戲劇里,我也懂得了要愛護老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竇娥冤觀后感 篇6
雖然長久以來,我們都將元曲與唐詩宋詞并駕齊驅(qū),然而,事實上人們對元曲的認知要遠遠少于其他兩者,不知是因為我們的中文課本鮮少提及的緣故還是,人們對此本就缺乏興趣,總之我們僅有的一點信息也只是來源于歷史教科書里的驚鴻一瞥。突然覺得有些可惜,這些曾在歷史上散發(fā)過耀眼光芒的作品也只是被歷史協(xié)商贊譽的一筆,便消失無蹤。好在,現(xiàn)代的那些戲曲大師們還沒有摒棄他們,在被很多人以往的同時,也還總有那么一些人記得它們。也許在人文的歷史上這些東西會漸漸淡去光澤,但在戲曲的舞臺上卻愈加光芒萬丈。
提到元雜劇,就不得不提及兩個元曲的祖師爺:湯顯祖、關(guān)漢卿。我想大多數(shù)人對這兩個人都有一種認知:對二人的名字如雷貫耳,卻怎的也想不起來,其相關(guān)的作品。也許我們知道,但時間的磨合早已讓我們將這些作品與作者對不上號,只是偶爾別人娓娓道來時,才會如夢初醒:原來如此。就如同我這次讀的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一樣。撇開《竇娥冤》來看關(guān)漢卿,印象中這人的名字并不陌生,但這些被烙在記憶中奉獻給了應(yīng)試教育的名字在某種程度上僅僅只是一個名字罷了。反之,撇開關(guān)漢卿來看《竇娥冤》,又是一派熟悉的景象,卻終究不能從腦海里找到它的出處。直到今天,才將兩者真正的結(jié)合在了一起。其實早年在書中學到這個劇目的時候,就已經(jīng)對其充滿了好奇,卻直到今天才尋得機會一睹其廬山真面目。其實從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竇娥冤》除了是一部相當出色地戲曲,更是一部人物性格飽滿豐富的小說。我想這樣的小說在今天這個社會里是沒有幾個人可以企及的。故事流暢宛如一氣呵成,情結(jié)細膩生動又不是厚重感,人物角色個性鮮明,構(gòu)思巧妙大膽,在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又加之神話色彩,真正做到了把理想融進現(xiàn)實,在深刻反映現(xiàn)實的前提下又做到了戲曲本身的觀賞性。至此,我算是真正知道了這個千古奇冤的案子究竟是怎樣的。
《竇娥冤》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了一個英靈著的角色,在向人們訴說那段歷史中人們的生活情況,也可以說,《竇娥冤》就是長久以來腐朽的封建文化中黑暗的縮影。人們在對現(xiàn)實社會無力回天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了戲曲這一出口,元曲的行調(diào)格式并不是規(guī)范的戲曲格式,不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亦或是王實甫的《西廂記》那樣將每一個人物刻畫殆盡,每一出場順序,每一段獨白、獨白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元雜曲則更加注重生活化,也許并沒有想過要將這樣的戲劇搬上像《貴妃醉酒》那樣的舞臺,只是用來聊以慰藉生活在苦痛中的大眾罷了。某種意義上來說,《竇娥冤》實則是把人們的苦痛與愿望以曲目的形式唱給大家聽。和大多數(shù)藝術(shù)家一樣,關(guān)漢卿生前并沒有什么功成名就,寫的東西也不受人們待見,這種被許多人視作上不得臺面的東西很長一段時間被人們摒棄了。終于有一天,當人們生活水生火熱之時,才發(fā)覺之前的歌功頌德是多么的愚昧,于是又將那些在某一個時間里被自己丟掉的東西拿回來重新審視。毫無疑問,好的作品是需要歷史來沉淀的,且這種沉淀是建立在人民的認知上的。
竇娥冤觀后感 篇7
在之前與古代文學打交道的過程以及從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們更多接觸的是唐詩宋詞這一類的文學作品。唐詩大多是格律詩,語言整齊而精煉,字字珠璣,具有極大的音韻美。而宋詞雖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約束,也講究煉字,短短幾十字,以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深遠的意蘊。()而本學期所學的元雜劇卻與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藝術(shù),我們現(xiàn)今讀到的元雜劇語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動更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一種文學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雜劇的體制后,我閱讀了關(guān)漢卿所著的竇娥冤,它是傳統(tǒng)的雜劇,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來敘述,楔子講述竇端云如何來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為開端寫流氓張驢兒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父子為妻,第二折寫竇娥因孝順之心被太守嚴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第三折是本劇的高潮,寫竇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綾,六月-飛雪,第四折是全劇的結(jié)尾,竇娥之父為其洗冤,制裁惡人。
其中,第三折竇娥臨死前,爆發(fā)出的怒火成為了傳唱至今的經(jīng)典。她說: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一段氣勢洶洶的唱詞對天地的指責大膽而驚人,唱出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一反之前竇娥善良溫順的摸樣,給予鮮明的對比效果,更突出了竇娥對于封建統(tǒng)治的控訴,是反抗意識的覺醒。竇娥指天發(fā)出三個誓愿,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實現(xiàn),以種種不可思議的跡象向全世界證明了她多么無辜。
最終,竇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態(tài)去傾訴而非人,這本身對封建社會不公平制度的一種諷刺,在官僚制度的層層阻礙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無法接觸當權(quán)者的。以鬼魂訴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法發(fā)生的。讓我們做一個假設(shè),假設(shè)竇天章不曾一舉及第,不曾官拜參知政事,終其一生只是個庸碌無為的落魄書生,也許對竇娥的冤案就會投訴無門,反遭迫害,竇娥永遠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終還是基于掌權(quán)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是作為封建社會底層人民共同的無奈。
竇娥冤被稱為我國古典悲劇的典范性作品,由竇娥悲苦的命運揭開了黑暗社會的面貌。竇娥的悲劇絕不僅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運造成的,更是整個封建社會加諸在她身上的。年僅七歲便被窮苦潦倒的書生父親賣給蔡婆婆,年紀輕輕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竇娥恪守婦道,謹遵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和三從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為代社會底層善良、孝順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對現(xiàn)實的反思,這樣一部作品,兼有極強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義,值得我們?nèi)テ肺缎蕾p。
竇娥冤觀后感 篇8
《竇娥冤》它的故事淵源于《列女傳》中的《東海孝婦》。但關(guān)漢卿并沒有局限在這個傳統(tǒng)故事里,去歌頌為東海孝婦平反冤獄的于公的陰德;而是緊緊扣住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用這段故事,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統(tǒng)治下中國社會極端黑暗、極端殘酷。
筆下的竇娥是一個孝順的兒媳,在去刑場的途中,竇娥向劊子手提出一個小小的請求,要求從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見傷心難過,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顯示了竇娥的善良細心。在蔡婆婆將張驢兒父子領(lǐng)回家中,勸說竇娥答應(yīng)張驢兒父子招親的要求時,竇娥寧死不從,而且批評了蔡婆婆的軟弱和茍且行徑。竇娥被張驢兒陷害,又被貪官桃杌不分青紅皂白問成死罪,經(jīng)受殘酷拷打拒不承認,當貪官要拷打蔡婆婆時,竇娥顧念到婆婆年邁,經(jīng)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認了貪官要她承認的藥死公公的罪行,在將要赴刑場處斬的路上,竇娥還牽掛著婆婆,怕她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難過,經(jīng)不起打擊。這個細節(jié)雖小,卻充分反映了竇娥的善良孝順。也是對造成冤案的貪官桃杌的強烈諷刺。
竇娥的性格具有雙面性。首先我們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她的叛逆與反抗。她的性格的一面就是這種不屈的精神。面對張驢兒的陷害她不屈服,即使是在法場之上也要對社會進行最后的詛咒,以表白自己的冤屈。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她性格中的另一面。那就是順從。由于父親竇天章是讀書人,自小在父親的教導下竇娥對于封建時代女子所要遵守的一切禮節(jié)規(guī)范是熟記于心的,并且始終嚴格遵守,不肯越雷池一步。竇娥的反抗正是出于順從。她要維護封建的傳統(tǒng),維護她心中的道德規(guī)范,所以她反抗。也因此,她反抗的并不是什么罪惡,而是與她多年來所堅持的不一樣的道德操守。誠然,張驢兒、賽驢醫(yī)等人是丑陋的、陰暗的,但是竇娥的反抗也并沒有十分鮮明的進步意義。
情節(jié)上,刑場哭別一場戲,是表現(xiàn)竇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nèi)容,也是本劇悲劇因素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場上,竇娥再次重申了事實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竇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請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墳?zāi)?。這段哭訴,哀哀怨怨,與前面的憤怒控訴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竇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體現(xiàn)。也是竇娥在現(xiàn)實中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性格的寫照。它說明竇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個勤勞善良,命運孤苦,沒有過多要求的普通勞動婦女。同時,通過對其他人物形象的描寫,顯示出竇娥的善良與遭遇的悲哀。監(jiān)斬官和其他人的行為,描寫了一副陰森肅殺的刑場氣氛。竇娥便在這種氣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場了。一上場,竇娥便唱了兩只曲子:《端正好》、《滾繡球》竇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現(xiàn)出來,說明自己無辜被判死刑,冤屈驚天動地,臨死之前,把控訴的對象指向了天和地。而昏庸的官吏不僅沒有受到處罰,還因此加官進爵,顯示社會的黑暗,法制腐敗,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無門的真實情況。
在寫作手法上,作品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設(shè)計了三樁誓愿的超現(xiàn)實情節(jié),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xiàn)實上側(cè)重從主觀內(nèi)心世界出發(fā),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使悲劇氣氛更濃烈。在語言上,語言通俗自然,樸實生動,極富性格,評論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課文中的曲詞,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練優(yōu)美,淺顯而深邃。
竇娥冤觀后感 篇9
在數(shù)以萬計的文學作品中,我唯一鐘愛的是《竇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竇娥。
竇娥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竇娥因盤剝而淪為蔡婆婆家的童養(yǎng)媳,十三年后又成了寡婦。但她卻向命運屈服了,她是一個善良的弱女子,但她同樣也是一個以生命控訴封建社會的.壯烈女性,她具有弱者的抗爭精神。
竇娥被誣告毒死張驢兒的父親,她本來是對官府十分信任,如實陳述事情的過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鏡,清似水,照妾身肝膽虛實……寫出了她安于命運,新人婦道的性格特點。
然而她得到的卻是貪官“人是賤蟲,不打不招”的吼叫。竇娥為了讓自己的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只好招認是自己藥死了公公,這無疑表現(xiàn)了竇娥作為孝婦的善良性格,但更重要的是表明竇娥已看清了官府的黑暗。
她終于深刻地認識到“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的黑暗社會的本質(zhì):這是一個不講天理,不辨清濁,不分好歹,錯勘賢愚的世界。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quán)。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盜跖,……”竇娥對“天”“地”發(fā)出了控訴和斥責的這一番話說得痛快淋漓,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不公平的現(xiàn)象:“為善的,受貧苦,更命短,為惡的,享寶貴,又壽延。
這個作品控訴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與殘暴,歌頌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竇娥臨刑前又曾發(fā)下三樁誓愿,表現(xiàn)了至死不屈的抗爭精神。而三樁誓愿的兌現(xiàn)(一腔熱血飛上自練,伏天降下三盡瑞雪,楚州大旱三年),則不僅表現(xiàn)了這善良女子的沖天冤氣,而且更表明人民群眾堅信,宇宙間還有正氣存焉,這是對人民群眾進行反抗斗爭的極大鼓舞。
我愛的竇娥并不總是怯弱的,至少她敢于反抗,這在古代又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的與封建勢力進行過反抗呢?竇娥之死,雖然是必然的,但卻給我留下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斗爭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竇娥,是一位與黑暗勢力抗爭的弱者,但她這種敢于抗爭的精神仍然值得讀到這篇文章的各位學習。
-
更多精彩竇娥冤觀后感內(nèi)容,請訪問我們?yōu)槟鷾蕚涞膶n}:竇娥冤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