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4-04-05 分解課件力的分解課件范文。
俗話說,手中無網(wǎng)看魚跳。。當幼兒園教師的教學任務遇到困難時,往往都需要參考一下我們提前準備參考資料。資料通常是指書籍、報刊、圖表、圖片等。參考資料有利于我們完成相應的學習工作目標。那么,你知道優(yōu)秀的幼師資料是怎樣的呢?因此,欄目特意整理了力的分解課件范文,更多相關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注本網(wǎng)站。
力的分解課件【篇1】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習作4》教學設計
山東省單縣徐寨鎮(zhèn)中心小學
張世洪
教學目標分析:
我的設計理念是:本次習作的教學設計是從兒童心理出發(fā),用密切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內(nèi)容,新穎有趣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動眼看場景,動耳辨聲音,動腦想情節(jié),動口說故事,動手寫習作。在習作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學習寫作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聽說,主動評議,主動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于是,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懂得象聲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會把生活中聽到的聲音用象聲詞寫下來。
3、能通過一件事的敘述或一個場景的描寫,用上幾個象聲詞。
學習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象聲詞很感興趣,但是往往受方言的影響,很難準確把握怎樣使用,我們要做好此方面的引導。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會在習作時使用象聲詞,使習作更為通俗易懂,形象生動。
2如何恰當,準確使用象聲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初識象聲詞
1、猜謎激趣:
弟兄兩個,隔山而坐,任何聲音,休想逃過!(打一人體器官)
謎底:耳朵
2、每個人都有耳朵,可是誰的耳朵最靈敏呢?請同學們仔細聽,這些都是什么聲音?(放錄音)
流水——嘩啦啦
北風——呼呼呼
青蛙——呱呱呱
汽車喇叭——滴滴答答
3、誰還會模仿別的聲音,讓我們大家來聽一聽,猜一猜?
4、板書:象聲詞揭示學習內(nèi)容
師述:象聲詞就是表示聲音的詞,寫的時候一般都加上引號。
二、聯(lián)系生活,積累體驗,學用象聲詞
大千世界,聲音無處不在,我們說話和寫作時,如果用上了象聲詞,就會使人如聞其聲,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一)出示課件,邊看邊聽:
1、勤快的媽媽一下班就鉆進廚房干什么?
2、媽媽炒菜的過程是怎樣的?都發(fā)出了些什么聲音?你能模仿嗎?
3、媽媽干活時心情怎樣?你能給這個場景起個合適的名字嗎?
4、指名完整地說一說,試著用象聲詞。
(二)出示課件
走出家門,來到大自然中,你聽,你看:
(秋風呼呼地吹著,金黃的樹葉嘩嘩地向我們招手,象是在和我們告別。。。)
1、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3、小組討論,互相補充
4、指名說說,師生評議
(三)放錄音
閉上眼睛聽聽,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想象它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發(fā)出的?
1、小組交流討論
2、指名發(fā)言,其他同學補充
(賽場上,前鋒隊員抬腳一記勁射,只聽“砰”的一聲,足球越過守門員的頭頂,射入球門。守門員奮力撲救,可惜球沒碰著,卻“撲通”一聲摔到地上?!斑诉绥I??”啦啦隊員們高興得敲起了鑼鼓助威。)
3、師生互評互議,象聲詞的使用是否準確恰當
三、明確要求,選擇素材,運用象聲詞
1、出示習作要求:
(1)通過敘述一件事或描寫一個場景,用上幾個象聲詞;
(2)根據(jù)聽到的聲音,進行合理想象,寫兩三段內(nèi)容不相同的話,每段話用上幾個象聲詞。
2、小組討論,從生活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景或事情,說一說。
3、指名說說,你打算寫什么?怎么寫?
4、寫作練習,要求字跡工整,卷面整潔
附:習作
鍋碗瓢盆交響曲
勤快的媽媽一下班就鉆進了廚房。水龍頭”嘩嘩嘩“唱起了歌,給新鮮的蔬菜們洗了個澡?!班屠病眿寢寣⒉说惯M了熱油鍋里,用小鐵鏟不斷地翻炒著,“當當當”鏟子和鍋底親熱地打著招呼。放上作料后,媽媽從櫥柜里“砰砰砰”拿出一個瓷盤,盛上剛炒好的小白菜。我們開飯了,我“呼哧呼哧”地跑到餐桌前,一聞飯菜可真香?。?/p>
教后反思:
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很快就對象聲詞充滿了興趣;通過正確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模仿和習作訓練,較好地完成了習作的任務。在教學最后環(huán)節(jié),還要注意設計一道綜合實踐作業(yè),讓孩子收集生活中用到的象聲詞,看誰收集的最多,評一個班級吉尼斯紀錄。
力的分解課件【篇2】
1.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運動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后進行判斷:
①若a=0(分運動的加速度都為零),物體沿合初速度v0的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
②若a0且a與v0的方向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a與v0同向時做加速直線運動;a與v0反向時先做減速運動,當速度減為零后將沿a的方向做加速運動;a恒定時,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③若a與v0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則合運動是曲線運動,a恒定時,是勻變速曲線運動。
2.合運動的性質(zhì)和軌跡由分運動的性質(zhì)決定。分別研究下列幾種情況下的合運動的性質(zhì)和軌跡
①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的軌跡必是直線,如小船過河問題;
②相互垂直的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的軌跡一定是曲線,如平拋運動;
③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的軌跡可能是直線(合運動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在一直線上),也可能是曲線(合運動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不在一直線上):
力的分解課件【篇3】
第1課時
1.使學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整式的兩種相反方向的變形.
2.讓學生會確定多項式中各項的公因式,會用提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通過與因數(shù)分解的類比,讓學生感悟數(shù)學中數(shù)與式的共同點,體驗數(shù)學的類比思想.
2.通過對因式分解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換元”的意識.
【重點】 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的應用.
【難點】 正確找出多項式中各項的公因式.
【教師準備】 多媒體.
【學生準備】 復習有關乘法分配律的知識.
導入一:
【問題】 一塊場地由三個長方形組成,這些長方形的長分別為,,,寬都是,求這塊場地的面積.
解法1:這塊場地的面積=×+×+×=++==2.
解法2:這塊場地的面積=×+×+×=×=×4=2.
從上面的解答過程看,解法1是按運算順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進行計算的,解法2是先逆用乘法分配律,再進行計算的,由此可知解法2要簡單一些.這個事實說明,有時我們需要將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而提公因式法就是將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的一種方法.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這一特殊算法,運用類比思想自然地過渡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從而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打下基礎.
導入二:
【問題】 計算×15-×9+×2采用什么方法?依據(jù)是什么?
解法1:原式=-+==5.
解法2:原式=×(15-9+2)=×8=5.
解法1是按運算順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進行計算的,解法2是先逆用乘法分配律,再進行計算的,由此可知解法2要簡單一些.這個事實說明,有時我們需要將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而提公因式法就是把多項式化為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的一種方法.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這一特殊算法,運用類比思想自然地過渡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從而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打下基礎.
一、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思路一
[過渡語] 上一節(jié)我們學習了什么是因式分解,那么怎樣進行因式分解呢?我們來看下面的問題.
如果一塊場地由三個長方形組成,這三個長方形的長分別為a,b,c,寬都是,那么這塊場地的面積為a+b+c或(a+b+c),可以用等號來連接,即:a+b+c=(a+b+c).
大家注意觀察這個等式,等式左邊的每一項有什么特點?各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等式右邊的項有什么特點?
分析:等式左邊的每一項都含有因式,等式右邊是與多項式a+b+c的乘積,從左邊到右邊的過程是因式分解.
由于是左邊多項式a+b+c中的各項a,b,c都含有的一個相同因式,因此叫做這個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
由上式可知,把多項式a+b+c寫成與多項式a+b+c的乘積的形式,相當于把公因式從各項中提出來,作為多項式a+b+c的一個因式,把從多項式a+b+c的各項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項式a+b+c,作為多項式a+b+c的另一個因式.
總結(jié):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設計意圖] 通過實例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公因式和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思路二
[過渡語] 同學們,我們來看下面的問題,看看同學們誰先做出來.
多項式 ab+ac中,各項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嗎?多項式 3x2+x呢?多項式b2+nb-b呢?
結(jié)論:多項式中各項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
多項式2x2+6x3中各項的公因式是什么?你能嘗試將多項式2x2+6x3因式分解嗎?
結(jié)論: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設計意圖] 從讓學生找出幾個簡單多項式的公因式,再到讓學生嘗試將多項式分解因式,使學生理解公因式以及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二、例題講解
[過渡語] 剛剛我們學習了因式分解的一種方法,現(xiàn)在我們嘗試下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因式分解吧.
(教材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x3;
(2)7x3-21x2;
(3)8a3b2-12ab3c+ab;
(4)-24x3+12x2-28x.
〔解析〕 首先要找出各項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來.要避免提取公因式后,各項中還有公因式,即“沒提徹底”的現(xiàn)象.
解:(1)3x+x3=x3+xx2=x(3+x2).
(2)7x3-21x2=7x2x-7x23=7x2(x-3).
(3)8a3b2-12ab3c+ab
=ab8a2b-ab12b2c+ab1
=ab(8a2b-12b2c+1).
(4)-24x3+12x2-28x
=-(24x3-12x2+28x)
=-(4x6x2-4x3x+4x7)
=-4x(6x2-3x+7).
【學生活動】 通過剛才的練習,大家互相交流,總結(jié)出提取公因式的一般步驟和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總結(jié):提取公因式的步驟:(1)找公因式;(2)提公因式.
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以本題為例):(1)第(2)題中只提出7x作為公因式;(2)第(3)題中最后一項提出ab后,漏掉了“+1”;(3)第(4)題提出“-”號時,沒有把后面的因式中的每一項都變號.
教師提醒:
(1)各項都含有的字母的最低次冪的積是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2)因式分解后括號內(nèi)的多項式的項數(shù)與原多項式的項數(shù)相同;
(3)若多項式的首項為“-”,則先提取“-”號,然后再提取其他公因式;
(4)將分解因式后的式子再進行整式的乘法運算,其積應與原式相等.
[設計意圖] 經(jīng)歷用提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的過程,在教師的啟發(fā)與指導下,學生自己歸納出提公因式的步驟及提取公因式時容易出現(xiàn)的類似問題,為提取公因式積累經(jīng)驗.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一般形式,如:
a+b+c=(a+b+c).
這里的字母a,b,c,可以是一個系數(shù)不為1的、多字母的、冪指數(shù)大于1的單項式.
2.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關鍵在于發(fā)現(xiàn)多項式的公因式.
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驟:
(1)若各項系數(shù)是整系數(shù),則取系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
(2)取各項中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數(shù)取最低的;
(3)所有這些因式的乘積即為公因式.
1.多項式-6ab2+18a2b2-12a3b2c的公因式是( )
A.-6ab2cB.-ab2
C.-6ab2D.-6a3b2c
解析:根據(jù)確定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的方法,可知公因式為-6ab2.故選C.
2.下列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確的是( )
A.12abc-9a2b2=3abc(4-3ab)
B.3x2-3x+6=3(x2-x+2)
C.-a2+ab-ac=-a(a-b+c)
D.x2+5x-=(x2+5x)
解析:A.12abc-9a2b2=3ab(4c-3ab),錯誤;B.3x2-3x+6=3(x2-x+2),錯誤;D.x2+5x-=(x2+5x-1),錯誤.故選C.
3.下列多項式中應提取的公因式為5a2b的是( )
A.15a2b-20a2b2
B.30a2b3-15ab4-10a3b2
C.10a2b-20a2b3+50a4b
D.5a2b4-10a3b3+15a4b2
解析:B.應提取公因式5ab2,錯誤;C.應提取公因式10a2b,錯誤;D.應提取公因式5a2b2,錯誤.故選A.
4.填空.
(1)5a3+4a2b-12abc=a( );
(2)多項式32p2q3-8pq4的公因式是 ;
(3)3a2-6ab+a= (3a-6b+1);
(4)因式分解:+n= ;
(5)-15a2+5a= (3a-1);
(6)計算:21×3.14-31×3.14= .
答案:(1)5a2+4ab-12bc (2)8pq3 (3)a (4)(+n) (5)-5a (6)-31.4
5.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8ab2-16a3b3;
(2)-15x-5x2;
(3)a3b3+a2b2-ab;
(4)-3a3-6a2+12a.
解:(1)8ab2(1-2a2b).
(2)-5x(3+x).
(3)ab(a2b2+ab-1).
(4)-3a(a2+2a-4).
第1課時
一、教材作業(yè)
【必做題】
教材第96頁隨堂練習.
【選做題】
教材第96頁習題4.2.
二、課后作業(yè)
【基礎鞏固】
1.把多項式4a2b+10ab2分解因式時,應提取的公因式是 .
2.(20xx淮安中考)因式分解:x2-3x= .
3.分解因式:12x3-18x22+24x3=6x .
【能力提升】
4.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2-6x;
(2)5x23-25x32;
(3)-43+162-26;
(4)15x32+5x2-20x23.
【拓展探究】
5.分解因式:an+an+2+a2n.
6.觀察下列各式:12+1=1×2;22+2=2×3;32+3=3×4;….這列式子有什么規(guī)律?請你將猜想到的規(guī)律用含有字母n(n為自然數(shù))的式子表示出來.
【答案與解析】
1.2ab
2.x(x-3)
3.(2x2-3x+42)
4.解:(1)3x(x-2). (2)5x22(-5x). (3)-2(22-8+13). (4)5x2(3x+1-42).
5.解:原式=an1+ana2+anan=an(1+a2+an).
6.解:由題中給出的幾個式子可得出規(guī)律:n2+n=n(n+1).
本節(jié)運用類比的思想方法,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學生在接受提公因式法時,由提公因數(shù)到提公因式,由整式乘法的逆運算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都是利用了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從而使得學生接受新的概念時顯得輕松自然,容易理解.
在小組討論之前,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要讓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掩蓋了其他學生的疑問.
由于因式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對多項式進行恒等變形,它的作用更多的是應用于多項式的計算和化簡,比如在以后將要學習的分式運算、解分式方程等中都要用到因式分解的知識,因此應該注重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的教學.
隨堂練習(教材第96頁)
解:(1)(a+b). (2)52(+4). (3)3x(2-3). (4)ab(a-5). (5)22(2-3). (6)b(a2-5a+9). (7)-a(a-b+c). (8)-2x(x2-2x+3).
習題4.2(教材第96頁)
1.解:(1)2x2-4x=2x(x-2). (2)82n+2n=2n4+2n1=2n(4+1). (3)a2x2-ax2=axax-ax=ax(ax-). (4)3x3-3x2+9x=3x(x2-x+3). (5)-24x2-12x2-283=-(24x2+12x2+283)=-4(6x2+3x+72). (6)-4a3b3+6a2b-2ab=-(4a3b3-6a2b+2ab)=-2ab(2a2b2-3a+1). (7)-2x2-12x2+8x3=-(2x2+12x2-8x3)=-2x(x+62-43). (8)-3a3+6a2-12a=-(3a3-6a2+12a)=-3a(a2-2a+4).
2.解:(1)++=(++)=3.14×(202+162+122)=2512. (2)∵xz-z=z(x-),∴原式=×(17.8-28.8)=×(-11)=-7. (3)∵ab=7,a+b=6,∴a2b+ab2=ab(a+b)=7×6=42.
3.解:(1)不正確,因為提取的公因式不對,應為n(2n--1). (2)不正確,因為提取公因式-b后,第三項沒有變號,應為-b(ab-2a+3). (3)正確. (4)不正確,因為最后的結(jié)果不是乘積的形式,應為(a-2)(a+1).
提公因式法是本章的第2小節(jié),占兩個課時,這是第一課時,它主要讓學生經(jīng)歷從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到提公因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中的一種主要思想――類比思想.運用類比的思想方法,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學生在接受提公因式法時,由整式乘法的逆運算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就利用了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從而使得學生接受新的概念時顯得輕松自然,容易理解,進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運算之間的互逆關系.
已知方程組求7(x-3)2-2(3-x)3的值.
〔解析〕 將代數(shù)式分解因式,產(chǎn)生x-3與2x+兩個因式,再根據(jù)方程組整體代入,使計算簡便.
解:7(x-3)2-2(3-x)3
=(x-3)2[7+2(x-3)]
=(x-3)2(7+2x-6)
=(x-3)2(2x+).
由方程組可得原式=12×6=6.
力的分解課件【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的一般步驟,學會判斷一個力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
(二)過程與方法
1、強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
3、培養(yǎng)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日?,F(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2、培育學生發(fā)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學重點
在實際問題中如何根據(jù)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
如何確定一個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
教學方法
分析日常現(xiàn)象,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實踐體驗,討論交流,用物理語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學用具
物塊,橡皮筋,彈簧秤,鉛筆,細線,鉤碼,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觀看汽車自動上下坡視頻
【過渡引言】:相信同學們學了今天的課程之后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書】 力的分解
新課教學:
【設問】:(回顧、鋪墊) 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則?
【學生回答】:如果原來幾個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跟一個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相同,這一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幾個力的合力,原來的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 引導學生】 而已知物體的合力求分力的過程,我們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書】1、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導學生】那么,力的分解又應該遵循什么定律?
【學生思考并回答】:也應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板書】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行定則.
引導學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
【過渡引言】不加限制條件,一個對角線可以做出無數(shù)組平行四邊形,即一個力可分解為無數(shù)組不同的分力. 如右圖
在實際問題中, 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確定的,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
【教師活動】:演示實驗:把一個重物懸掛在橡皮筋上。
1、可以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重物對橡皮筋豎直向下的拉力F產(chǎn)生了什么效果?
3、這樣的效果能不能用兩個力F1和F2來實現(xiàn)?方向怎樣?
【教師引導學生]:我們是否可用分別沿兩條橡皮筋伸長方向的的力共同作用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即:F1和F2兩個力來等效替代力F?
如果F1和F2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F1和F2就是F的兩分力.(多媒體演示分解過程).
在實際問題中,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確定的,通過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從而確定兩分力的方向,再來進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確定的解.
【板書】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過渡引言]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關鍵是要確定一個力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如圖所示小球所受重力G效果如何?從重力G的作用效果來看如何分解重力?
【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實際作用效果分析:如果沒有重力,
物體會與斜面和擋板間有擠壓嗎?不會!所以重力的兩個實際作用
效果就是一是使物體與斜面間有擠壓,一是使物體下滑從而使物體
與擋板間有擠壓。
【教師引導學生]:我們是否可用分別沿垂直于斜面和擋板并過小球與其接觸點方向的的力共同作用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即:G’和G’’兩個力來等效替代力G?
G’和G’’作用的效果和G作用效果相同,G’和G’’就是G的兩分力。(多媒體演示分解過程).
我們再來探究兩個常見實例:
【實例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的作用,且F與水平方向成θ角,如圖所示.怎樣把力F按其作用效果分解?它的兩個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
力的分解課件【篇5】
教師:為了簡便,通常用短除法來分解質(zhì)因數(shù)。
介紹步驟:
第一步,用能整除6的質(zhì)數(shù)2去除,商3;
第二步,3是質(zhì)數(shù);
第三步,把除數(shù)和最后的商相乘。
教師:試用短除式分解28。(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教師:第一步做什么?
14是最后結(jié)果嗎?第二步做什么?
第三步做什么?
教師:請觀察上面兩個短除式中的除數(shù)和最后的商,都是什么數(shù)?(質(zhì)數(shù)。)
(2)請一位同學板書把60分解質(zhì)因數(shù)。其余同學在本上試把18和42分解質(zhì)因數(shù)(兩位同學寫投影片)。
教師:請觀察短除式,第二步與第三步的做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兩步除的方法與第一步相同,也就是說那一步除得的商如果是合數(shù),就照同樣的方法繼續(xù)去除,除到最后商為質(zhì)數(shù)為止。
用學生投影片訂正把18和42分解質(zhì)因數(shù)的'短除式。
(3)誰能說一說用短除式分解質(zhì)因數(shù)的步驟嗎?
學生口答后教師歸納。并作簡要板書:
第一步:先用一個能整除這個合數(shù)的質(zhì)數(shù)(通常從最小的開始)去除;
第二步:看上一步除得的商,如果商是合數(shù),就照上面的方法繼續(xù)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質(zhì)數(shù)為止;
第三步:把各個除數(shù)和最后的商寫成連乘形式。
(三)鞏固反饋
1.口答填空。(投影片)
①18的質(zhì)因數(shù)有( );5和7是( )的質(zhì)因數(shù)。
力的分解課件【篇6】
一、教學內(nèi)容
3的組成、分解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實物操作。學習3的分解組成,了解互換規(guī)律。
2、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活動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難點:使幼兒積極操作探索“3個東西分成兩部分”的方法和記錄方法,并能用數(shù)的組成式記錄。
四、教學準備:
每個幼兒1個小盒子、2個小口袋、3個蘋果圖
五、教學過程:
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題。
教師:秋天到了,果園里的蘋果都成熟了,果園里的叔叔給我們每一位小朋友都摘了蘋果,不過果園里的叔叔說要答對題目才可以“吃”。大家現(xiàn)在看看,你的小盒子里有幾個蘋果?(讓幼兒邊數(shù)邊回答)
2、教師:我們的爸爸媽媽工作辛苦了一天了,讓我們把它放到2個口袋里帶回家讓他們嘗一嘗好嗎?
教師: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每個口袋里能分幾個?(讓幼兒自己動手)
3、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是怎樣分蘋果的。并引導幼兒理解3可以分解成2和1,1和2。
4、讓學生根據(jù)上節(jié)課寫2的加減法算式的方法寫出3的加減法算式(學生首先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試著在本子上書寫算式,教師巡視學生書寫的情況)
5、指名學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算式,教師糾正并展示規(guī)范的算式。
6、鞏固練習(老師和小朋友互動)
兒歌:3的分解組成
小朋友我問你,
3可以分成幾和幾?
(高)老師,我告訴您,
3可以分成1和2,3可以分成2和1。
1和2合起來是3,2和1合起來是3。
六、課堂總結(jié)
師生齊唱3的分解兒歌。
七、作業(yè)布置
八、教學反思
力的分解課件【篇7】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是“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shù)學(上)”第十三章第五節(jié)內(nèi)容。本課安排在“整式的乘法”后,明確了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聯(lián)系,起到知識的鏈接開拓作用。提取公因式法是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也為學習因式分解的其他方法及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因為我們班的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農(nóng)村移民的學生,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濃,所以我通過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情境引入新課,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
【三維目標】
根據(jù)大綱要求,結(jié)合本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1、理解因式分解的含義,能判斷一個式子的變形是否為因式分解。
2、熟練運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體會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逐步形成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現(xiàn)實情景,讓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并提高學生關注生存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因式分解的含義及運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學難點:合理分組,運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教法:類比、探究式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滲透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形成新的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設置探究式教學,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應用。
學法: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要培養(yǎng)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拓展學生探究問題的深度與廣度,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流程教學內(nèi)容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
4′實例導入列式替代
近年來,我國土地沙漠化問題嚴重,很多城市受到沙塵暴的侵襲,但狂沙埋不住希望,有3隊青年志愿者向沙漠宣戰(zhàn),組織了一次植物造林活動。每隊都種樹37行,其中一隊種樹102列,二隊種樹93列,三隊種樹105列,完成這次植樹活動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列式:37×102+37×93+37×105
有簡便算法嗎?
=37×(102+93+105)
=37×300=11100(棵)
在這一過程中,把37換成m,102換成a,93換成b,105換成c,?
于是有:m·a+m·b+m·c= m (a+b+c)
利用整式乘法驗證:
m (a+b+c)= m·a+m·b+m·c
通過演示引出問題
學生思考列式
逆用乘法分配律,遷移化歸利用整式乘法,進行驗證通過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情境引入,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也提高學生關注生存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
利用因數(shù)分解將字母代替數(shù),引入因式分解,知識銜接連貫,溫故知新,并且用整式乘法來驗證等式,為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聯(lián)系埋下伏筆。
新課講解
4′提問類比引入新知
因式分解: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乘積的形式。
對象:多項式 結(jié)果:整式的乘積形式
學生舉例:(說明什么是因式分解)
思考: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的關系:和差積
1、整式的乘法
因式分解
2、利用整式乘法檢驗因式分解的正確性。
練習思考(判別因式分解)
ma+mb+mc=m(a+b+c)想學習這樣分解因式的方法嗎?
這就是提取公因式法理解概念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給予鼓勵評價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啟發(fā)學生從整式乘法角度舉例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根據(jù)例子發(fā)現(xiàn)學生對因式分解理解的正誤,教師可及時引導糾正。通過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讓學生發(fā)現(xiàn)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關系。
聯(lián)系思考中以習題形式反饋學習質(zhì)量,邊學邊練,形成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不增加記憶負擔。
新課講解
11′游戲探索
歸納總結(jié)
公因式:多項式ma+mb+mc中的每一項都含有一個相同的因式m,我們稱之為公因式。
尋找公因式游戲:根據(jù)多項式和提供的整式,尋找出這個多項式的公因式。
① 3a+3b ② 21x2y2+7x2y
a, b, 3 21xy, 7x2y,7x2y2
③ -x3y2+3xy2-xy ④ x(x-y)2-y(x-y)
xy, -xy, 3xy x(x-y), y(x-y), (x-y)
尋找公因式的方法:
(1)取多項式中各項系數(shù)的最大公約數(shù)作為公因式中的數(shù)字因式。
(2)各項中的相同的字母(或多項式)作為公因式中的字母(或多項式),并取它們的最低次冪。
理解概念
準備好寫有整式和多項式的紙牌,學生分為四組,每組選四個同學游戲,其中3個同學舉一組題中的整式牌,第4個同學根據(jù)組員建議尋找出此組題中多項式的公因式,并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歸納出方法。引入公因式的概念后,用游戲活動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這樣設置打破了傳統(tǒng)的由教師講授找公因式方法,學生被動接受記憶,而是讓學生在游戲中團結(jié)協(xié)作,自主探索出方法,有利于發(fā)展思維能力及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jié)表達交流的能力。
實例分
析提取公因式法:
把公因式提出來,多項式 ma+mb+mc就分解成m和a+b+c的乘積,這種因式分解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例: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3a+3b (2) 21x2y2+7x2y
(3) –x3y2+3xy2-xy
易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
1、符號 2、項數(shù)理解概念
師生共同完成,糾正易出現(xiàn)的錯誤,寫出規(guī)范解題格式。例題在游戲中出現(xiàn)過,由此可將注意力集中在提出公因式后各項的變化上,更易讓學生學會準確的提取公因式。
例:(4)x(x-y)2-y(x-y)
(5)(x-y)3-(y-x)2
注:n為偶數(shù) (x-y)n = (y-x)n
n為奇數(shù) (x-y)n = - (y-x)n
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回答。此例說明各項中相同的整式也可作為公因式的一部分,為以后學習換元法鋪路。
力的分解課件【篇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實物操作。學習3的分解組成,了解互換規(guī)律。
2、培養(yǎng)幼兒的理解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幼兒理解相鄰數(shù)的關系。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1個小盒子、2個小口袋、3個蘋果圖。
活動過程:
(一)3的分解。
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題。
師:秋天到了,果園里的蘋果都成熟了,果園里的叔叔給我們每一位小朋友都摘了蘋果,不過果園里的叔叔說要答對題目才可以“吃”。大家現(xiàn)在看看,你的小盒子里有幾個蘋果?
(讓幼兒邊數(shù)邊回答)
2、師:我們的爸爸媽媽工作辛苦了一天了,讓我們把它放到2個口袋里帶回家讓他們嘗一嘗好嗎?幼兒回答。
師: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每個口袋里能分幾個?(讓幼兒自己動手)
3、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是怎樣分蘋果的。并引導幼兒理解3可以分解成2和1,1和2。
(二)學習3的減法。
1、教師請一位小朋友讓他說說把果園叔叔給我們的3個蘋果。其中一袋給爸爸,那媽媽的那一袋應該是幾個?(讓幼兒動手操作、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
2、引導幼兒根據(jù)分解式,學習3的減法算式。
(3可以分成1和2,2和1,3—1=2,3可以分成2和1,1和2,3—2=1)
3、引導幼兒根據(jù)教師的故事進行操作。
(三)學習3的加法。
1、師:爸爸媽媽是愛我們的,爸爸的蘋果和媽媽的蘋果又放回了盒子里。寶寶們你們摸一摸現(xiàn)在的盒子里有幾個蘋果?(讓幼兒動手操作、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
2、學習3的組成,讓小朋友知道3是由1和2或2和1組成。1+2=3,2+1=33、引導幼兒根據(jù)教師的故事進行操作。
(四)鞏固練習(老師和小朋友互動)
小朋友問問你,3可以分成幾和幾?
老師,我告訴您,3可以分成1和2,1和2合起來是3。
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起來就是3。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我根據(jù)幼兒的思維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在輕松的游戲中,幫助幼兒通過充分的實物操作、建立和理解數(shù)及符號的意義,真正地掌握數(shù)的概念由此得出。活動中我選用了小盒子、蘋果圖和小口袋都是幼兒平常熟悉、喜歡玩的物品,既能讓幼兒在活動中鍛煉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又能把數(shù)學中數(shù)物的匹配練習融入其中,使數(shù)學活動更具有情趣性。有趣的游戲激發(fā)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愿望和操作樂趣。
在活動中我是介紹者和參與者,是幼兒的游戲伙伴。當幼兒活動中出現(xiàn)困難時,我有點急,反復的告訴幼兒。這時幼兒就顯得沒有信心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適時的加以引導、鼓勵,傾聽幼兒的討論與表述。
老師都應該有一顆寬容的心,當我們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特別注意個體差異。
幼兒百科:分解,數(shù)學名詞,即和差化積,其最后結(jié)果要分解到不能再分為止。
力的分解課件【篇9】
【教育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學習5的分解組成,知道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
2、幫助幼兒理解分合的含義,知道怎樣用語言表達,激發(fā)對分合的興趣。
【活動準備】
5個蘋果卡片正反面顏色不一、幼兒用書、筆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數(shù)字2、3、4的分解組合。
二、學習數(shù)字5的分解方法。
1、教師示范分蘋果,并記錄。
教師出示5個蘋果,讓幼兒觀察并點數(shù)。教師:把蘋果按顏色分成兩部分,要怎么分?教師記錄5可以分成1和4。以此方法記錄5的其他3種方法。
2、小結(jié)5個蘋果按正反面區(qū)分的不同結(jié)果。
3、比較5可以分成1和4 、5可以分成4和1的異同;以及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的異同。
4、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5的4種分合方法的排列規(guī)律。
三、游戲。
教師和幼兒玩手勢口述游戲。5可以分成1和4,1和4合起來是5。
四、書寫數(shù)字5。
五、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力的分解課件【篇10】
1、 會運用因式分解進行簡單的多項式除法。
2、 會運用因式分解解簡單的方程。
因式分解在多項式除法和解方程兩方面的應用。
應用因式分解解方程涉及較多的推理過程。
1、 知識回顧(1) 因式分解的幾種方法: ①提取公因式法: ma+mb=m(a+b) ②應用平方差公式: = (a+b) (a—b)③應用完全平方公式:a 2ab+b =(ab) (2) 課前熱身: ①分解因式:(x +4) y — 16x y
1、運用因式分解進行多項式除法例1 計算: (1) (2ab —8a b) (4a—b)(2)(4x —9) (3—2x)解:(1) (2ab —8a b)(4a—b) =—2ab(4a—b) (4a—b) =—2ab (2) (4x —9) (3—2x) =(2x+3)(2x—3) [—(2x—3)] =—(2x+3) =—2x—3
一個小問題 :這里的x能等于3/2嗎 ?為什么?
想一想:那么(4x —9) (3—2x) 呢?練習:課本p162課內(nèi)練習
想一想:如果已知 ( )( )=0 ,那么這兩個括號內(nèi)應填入怎樣的數(shù)或代數(shù)式子才能夠滿足條件呢? (讓學生自己思考、相互之間討論!)事實上,若ab=0 ,則有下面的結(jié)論:(1)a和b同時都為零,即a=0,且b=0(2)a和b中有一個為零,即a=0,或b=0
試一試:你能運用上面的結(jié)論解方程(2x+1)(3x—2)=0 嗎?3、 運用因式分解解簡單的方程例2 解下列方程: (1) 2x +x=0 (2) (2x—1) =(x+2) 解:x(x+1)=0 解:(2x—1) —(x+2) =0則x=0,或2x+1=0 (3x+1)(x—3)=0原方程的根是x1=0,x2= 則3x+1=0,或x—3=0 原方程的根是x1= ,x2=3注: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根,當方程的根多于一個時,常用帶足標的字母表示,比如:x1 ,x2
做一做!對于方程:x+2=(x+2) ,你是如何解該方程的,方程左右兩邊能同時除以(x+2)嗎?為什么?
教師總結(jié):運用因式分解解方程的基本步驟(1)如果方程的右邊是零,那么把左邊分解因式,轉(zhuǎn)化為解若干個一元一次方程;(2)如果方程的兩邊都不是零,那么應該先移項,把方程的右邊化為零以后再進行解方程;遇到方程兩邊有公因式,同樣需要先進行移項使右邊化為零,切忌兩邊同時除以公因式!4、知識延伸解方程:(x +4) —16x =0解:將原方程左邊分解因式,得 (x +4) —(4x) =0(x +4+4x)(x +4—4x)=0(x +4x+4)(x —4x+4)=0 (x+2) (x—2) =0接著繼續(xù)解方程,5、 練一練 ①已知 a、b、c為三角形的三邊,試判斷 a —2ab+b —c 大于零?小于零?等于零?解: a —2ab+b —c =(a—b) —c =(a—b+c)(a—b—c)∵ a、b、c為三角形的三邊 a+c ﹥b a﹤b+c a—b+c﹥0 a—b—c ﹤0即:(a—b+c)(a—b—c) ﹤0 ,因此 a —2ab+b —c 小于零。6、 挑戰(zhàn)極限①已知:x=20xx,求∣4x —4x+3 ∣ —4 ∣ x +2x+2 ∣ +13x+6的值。解: ∵4x — 4x+3= (4x —4x+1)+2 = (2x—1) +2 0x +2x+2 = (x +2x+1)+1 = (x+1) +10 ∣4x —4x+3 ∣ —4 ∣ x +2x+2 ∣ +13x+6= 4x — 4x+3 —4(x +2x+2 ) +13x+6= 4x — 4x+3 —4x —8x —8+13x+6= x+1即:原式= x+1=20xx+1=20xx
(1)運用因式分解進行多項式除法
(2)運用因式分解解簡單的方程
作業(yè)本6、42、課本p163作業(yè)題(選做)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彈力課件(范文四篇)
教案課件在我們教師的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要保證每天按時按質(zhì)地完成教案課件的編寫工作。嚴格按照教案進行教學可以提高授課效果,那么在我們編寫教案課件之前,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呢?本文為您準備了這篇“彈力課件”,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彈力課件 篇1
1、鏡子能反射光。潛望鏡是利用鏡子反射光的原理制作的。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鏡子?(答:汽車后視鏡、醫(yī)用額鏡、投影儀的反射鏡、潛艇的潛望鏡等都利用了鏡子。) 三彩虹
1、彩虹的出現(xiàn),與陽光和空氣中微小的水滴有關。
2、彩虹通常在下午、雨后轉(zhuǎn)晴時出現(xiàn)。因為那時有陽光,空氣中有充足的水蒸氣。另外在瀑布附近也容易看到彩虹,因為在瀑布周圍的空氣中有大量的水蒸氣。
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答:彩虹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由于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水滴里,發(fā)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形成的。
4、怎樣人造彩虹?(答:①、背對太陽。②、順著太陽光的方向看。③、向空中噴撒充足的水霧。
5、太陽光通過透明的媒質(zhì)后變成各種顏色的光的現(xiàn)象,叫做光的色散現(xiàn)象。
6、太陽光不是一種單純的光,而是由幾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四光與生活
1、電燈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類在光的利用上前進了一大步。電燈是由愛迪生發(fā)明的。
2、如果沒有光,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答:如果沒有光,世界將是一片黑暗,我們將看不到任何東西,晚上不能學習,工廠不能生產(chǎn),醫(yī)院不能救治病人等,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光。
3、談一談光的利與弊。
(答:光的使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如:太陽能計算器利用光來提供能量;光導纖維利用光來傳遞信息;交通燈利用光來指揮交通等。但長時間看電視會傷害眼睛;玻璃幕墻會產(chǎn)生光污染等。
彈力課件 篇2
形變與彈力的知識跟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因此學習它有廣泛的現(xiàn)實意義。本節(jié)的特點之一是:演示實驗和探究實驗直接使學生參與到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體驗學物理的樂趣。特點之二是:先研究比較常見的各種形變,后研究與形變有關的彈力,符合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特點之三是:基礎概念多,演示實驗多,再加上學生的探究實驗,故容量較大,需仔細安排,做到時間分配合理,條理清晰。
按教學大綱要求,結(jié)合新課程理念,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⑴知道形變、彈性形變的概念,理解彈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彈力,掌握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⑶知道壓力、支持力、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會確定它們的方向。
⑷知道形變與彈力的關系,掌握胡克定律。
觀察演示實驗,把看到的現(xiàn)象與已有的.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經(jīng)歷探究彈簧形變與彈力的關系,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把親自探究出的規(guī)律與平時對彈力的認識相結(jié)合,體會物理規(guī)律的價值。
●由于大量的力學現(xiàn)象中都要對彈力的產(chǎn)生條件及其方向進行判斷,并且要明確相互接觸的物體是否產(chǎn)生彈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彈簧所產(chǎn)生的彈力貫穿知識的前后,因此我把重點內(nèi)容確定為:
⑴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及其方向的判斷。
⑵探究彈簧彈力的規(guī)律。
●由于學生對微小形變難于確定而且對其是否產(chǎn)生彈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斷,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變的方法作為難點。
學法: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新課程理念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形變,巧用引導性提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氛圍中總結(jié)出本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學生目前對形變和彈力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夠深入;知道支持力、壓力都是彈力,但是不能夠概括產(chǎn)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導、啟發(fā)的教學方式。
彈力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加深彈力和形變關系的理解,知道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2、通過實驗得到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
3、學習本課題所用的科學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5、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體驗成功的愉悅。
【教學重點】
彈簧的彈力與彈簧伸長量的關系。
【教學難點】
實驗數(shù)據(jù)的處理方法。
【教學方法】
實驗法、談話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彈簧秤、鉤碼、直尺、鐵架臺)12套、CAI課件、多媒體展臺。
學生準備:三角板、筆、草稿紙。
【教學地點】
物理多媒體實驗室。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知識并引入課題
師:[多媒體展示]1、什么是彈力?彈力的方向如何?舉例說明。
2、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是什么?
3、什么叫形變及彈性形變?
生:回憶并作答。
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糾正總結(jié),并用多媒體展示答案。
1、發(fā)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受到桌面對書的彈力,彈力的方向垂直桌面指向書;而桌面受到的彈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下。
掛在電線下面的電燈,受到電線對電燈的彈力,彈力的方向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2、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是:兩物體相互接觸且發(fā)生彈性形變。
3、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當物體發(fā)生形變時,如果撤消外力,物體又能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彈性形變。
師:[在投影上展示]用手拉彈簧,彈簧會伸長,用力越大,彈簧伸長也越大,手放開彈簧,彈簧立即恢復原狀。請同學們分析演示的實驗原理。
生:……
師:分析并設問
彈簧受到拉力會伸長,且平衡時彈簧受到的彈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彈簧的伸長越大,彈力也就越大??梢姡荷扉L(原因)→發(fā)生形變(原因)→彈力。那么彈力和伸長量之間有什么定量關系呢?本節(jié)課同學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關系。
二、實驗探究
師:[多媒體投影思考題]
1、采用什么方法給彈簧施力?
2、彈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3、需要測量那些數(shù)據(jù)?如何記錄數(shù)據(jù)?
4、彈簧能否被過分拉伸?
5、什么是彈簧的伸長量?用什么測量?
師:將學生前后兩桌四人一組,閱讀課文并討論問題,形成統(tǒng)一答案寫在草稿紙上,準備派代表回答。
生:閱讀課文并積極討論。
師:在實驗室巡視,并詢問情況。
……
師:請學生逐一回答……
師生共同總結(jié):
1、用懸掛鉤碼的方法給彈簧施加拉力;
2、根據(jù)二力平衡條件,當鉤碼平衡時,彈簧產(chǎn)生的彈力和鉤碼的重力大小相等。
3、實驗需要測量的數(shù)據(jù)有:彈簧的原長和每次所掛鉤碼對應的彈簧的長度。數(shù)據(jù)可用表格記錄,也可用有序?qū)崝?shù)對記錄。
4、加在彈簧上的拉力不能太大,以免彈簧被過分拉伸,超出它的彈性限度。
5、用直尺測量彈簧掛鉤碼時的長度與未掛鉤碼時的長度之差,就是彈簧的伸長量,
師:將儀器發(fā)給學生,每4人一套。
生:學生討論并得到實驗方法:
將彈簧上端固定在鐵架臺的支架上,下端掛上鉤碼靜止時,彈力大小等于重物受的重力,以此測量彈力的大小F,從固定于豎直支架上的刻度尺上測出懸掛重物時彈簧的伸長量x(或總長度)。
生:學生實驗,并列表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
彈力課件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現(xiàn)象,培養(yǎng)幼兒觀察的敏銳性。
2、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皮球、橡筋、氣球、彈簧、木塊、鐵片、彈性球、動物標靶、自制彈弓(每人一個)、紙制子彈等。
活動過程
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體的彈性。
幼兒自主選擇一個皮球跟著音樂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沒有氣的。
誘導幼兒按一按、捏一捏有氣和沒有氣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氣會彈得高,原來空氣也有彈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彈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彈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彈簧、橡筋、捏一捏氣球、海綿等)。
(2)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有彈性的。如彈簧床、海棉枕頭、沙發(fā)、床墊、吹氣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著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著中指,然后一只手拿著球向前投,隨后收回,重復投擲,可投向目標處。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著小球,拉到一定的距離時放手,讓球反彈回去,超過固定物的高度。
(4)將長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讓小球彈上去又拉回來,反復拍打。
做游戲。
(1)看誰射中靶。
用力投擲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長,讓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離的動物標靶。
(2)看誰彈得遠。
一手握小彈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紙制子彈拉緊橡筋,然后放手,讓子彈彈出去。拉得越緊,子彈彈得越遠。
在地上按一定距離畫三條線,超過最遠一條線得3分,超過第二條線得2分,超過第一條線得1分。
注意事項
1.小彈弓不要對著別人。
2.可分別采用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自由活動的形式。
拓展思路
彈簧紙偶:先把一張大的長方形紙卷成筒狀,然后在上面畫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張小紙條來回折疊,折成彈簧狀,要求折得整齊。然后把紙筒粘在彈簧狀紙條上,用手輕輕一按,它一會兒變矮,一會兒變高。
活動反思
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幼兒歸納出了彈性的概念。在分類活動中,幼兒再次操作,玩中觀察,玩中發(fā)現(xiàn),自然而然的將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的物體進行了分類?;顒訒r,幼兒玩中學,學中玩,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最新分解課件集合
對于想要了解“分解課件”的人下面是一些資料供你參考,不必擔心這篇文章中一定有您所需的信息。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在學生反應中得出結(jié)論。
分解課件 篇1
一、說教材
1、關于地位與作用。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浙教版七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六章《因式分解》第四節(jié)課的內(nèi)容。因式分解是代數(shù)式的一種重要恒等變形,它是學習分式的基礎,又在恒等變形、代數(shù)式的運算、解方程、函數(shù)中有廣泛的應用。就本節(jié)課而言,著重闡述了三個方面,一是因式分解在簡單的多項式除法的應用;二是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三是因式分解在數(shù)學應用問題中的綜合運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鞏固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為后面代數(shù)的學習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2、關于教學目標。
根據(jù)這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對于因式分解的應用在整個代數(shù)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會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會用因式分解進行簡單的多項式除法及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目標:
①初步會綜合運用因式分解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數(shù)學應用問題;
②培養(yǎng)分工協(xié)作及合作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及用數(shù)學語言的能力。
③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并向?qū)W生滲透對比、類比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
(三)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讓學生明確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體驗快樂。
3、關于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節(jié)課利用因式分解知識解決問題是學習的關鍵,因此我將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確定為:
學習的重點:
①會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②會用因式分解進行簡單的多項式除法及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
學習的難點:
①因式分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符號問題,整體思想和換元思想的應用。
②綜合運用因式分解知識解決數(shù)學應用問題。
4、關于教法與學法。
學情分析:
①七年級學生對于代數(shù)式的運算較之有理數(shù)運算有較大的困難,由于因式分解是乘法運算的逆運算,有部分學生對于此概念容易混淆
②對于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有部分學生容易在應用時混淆。
③對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問題,學生是初次接觸,對于方程的根的情況較難理解。
④因式分解的綜合應用上學生困難較大。
教法與學法是互相和統(tǒng)一的,正如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就本節(jié)課而言,根據(jù)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本節(jié)課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嘗試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親身體驗為主線,教師在課堂中主要起到點撥和組織作用。利用嘗試教學,讓學生主動暴露思維過程,及時得到信息的反饋。
注:不管用什么教法,一節(jié)課應該不斷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機制,不斷優(yōu)化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自始至終對學生充滿情感、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是最重要的。
教學思想:整體思想和換元思想的體現(xiàn)。
二、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一共設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設置問題,復習回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激發(fā)情感,喚起某種動機,從而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地、主動地去探討問題,這是學習成功地一個保障。
小小考場: 利用多媒體課件,依次出示
(1)a2+a (2)a2–4; (3)a2+2a+1
說明:① 鞏固因式分解的兩種基本解法;
②復習鞏固兩個基本公式。
第二環(huán)節(jié), 嘗試練一練:(預設題)
① a2÷(-a ) ② (a2+a)÷a
③ (xy2—2xy)÷(y—2) ④ (9a2—4)÷(2—3a)
說明:1、本題前兩小題可請學生口答,后兩題請兩位同學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學自己先做,然后糾正黑板上的錯誤。
2、通過預設題,層層遞進,為例題的理解作了個鋪墊,降低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可以讓學生自己理解書本例1。
3、請同學及時歸納用因式分解解決代數(shù)式的除法的方法和步驟:
①對每一個能因式分解的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
②約去相同的部分;
③注意符號問題,整體思想的應用 。
4、安排這一過程的意圖是:通過嘗試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求,造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勢態(tài),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知覺水平上的運用,加深學生對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從而突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
第三環(huán)節(jié),開動小火車(填空)
1、(a2—4)÷(a+2)= 2、(x2+2xy+y2)÷(x+y)=
3、 (ab2+a2b)÷(a+b)= 4、(x2—49)÷(7—x)=
說明:本題先給學生3~5鐘思考,采用開動小火車形式既訓練了學生的解題速度又是對例1的及時鞏固。
第四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索,共同發(fā)現(xiàn):
以四人一組分小組討論書本的合作學習內(nèi)容,并請幾個小組代表發(fā)表見解,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應盡量鼓勵。
分析:由AB=0可知A=0或B=0,利用此結(jié)論解方程(2x+3)(2x—3)=0可得2x+3=0或2x—3=0。
第五環(huán)節(jié),例題精析:
例、(2x-1)2=(x+2)2
分析:本例的教學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首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討論,教師適當引導學生思對于本題的求解教師可板書過程,并強調(diào)利用因式分解求解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驟和注意點:
①求解原理是:由AB=0可知A=0或B=0。
②先移項,注意移項后要變號,等號右邊為0。
③利用整體思想和換元思想因式分解。
④注意方程根的表示方法。
第六環(huán)節(jié),比一比,賽一賽 ,看誰最棒:
1、(4mn3-6m3n)÷(2n2+3m2) 2、[(2a-1)2-(3a-1)2]÷(5a-2)
3、49x2-25=0 4、(3x-2)2=(1-5x)2
突破重點,鞏固提高.
第七環(huán)節(jié),探索提高,提升自我:
1、 已知:| x + y + 1| +| xy - 3 | = 0 求代數(shù)式xy3 + x3y 的值。
2、把偶數(shù)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相鄰的兩個偶數(shù)的平方差(較大的減去較小的)一定是4的倍數(shù)嗎?是否可能有比4大的偶數(shù)因數(shù)?
說明: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各抒己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第八環(huán)節(jié), 知識整理,歸納小結(jié)。
這一部分可由學生自行小結(jié),盡可能說明本節(jié)課的收獲,教師可適當補充。教師安排這一過程意圖是:由學生自行小結(jié),點燃學生主題意識的再度爆發(fā)。同時,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自我評價和鞏固,成為本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亮點。
第九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布置:
1、書本作業(yè)題,作業(yè)本。
2、興趣題:手工課上,老師又給同學們發(fā)了3張正方形紙片,3張長方形紙片,請你將它們拼成一個長方形,并運用面積之間的關系,將多項式2a2+3ab+b2 因式分解
教師意圖:讓學生鞏固所學內(nèi)容并進行自我檢測與評價,考慮到學生基礎的差異性,作業(yè)進行分層次要求。興趣題可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對因式分解的技能和技巧。
三、板書設計:板書主要分課題、投影區(qū)和注意要點區(qū)。
四、關于教學設計:
由于本節(jié)課的重要性,對于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強調(diào)“雙基”,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有所提高,整堂課應以學生為主體,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并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體現(xiàn)自我,在數(shù)學學習中體驗快樂。
分解課件 篇2
在實數(shù)范圍內(nèi)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好多種初中數(shù)學論文初中數(shù)學論文,其中十字相乘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對于有些多項式直接應用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本文給出了通過變形而轉(zhuǎn)化為直接應用這種方法的幾類多項式。
可化為二次三項式的`多項式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比其他方法有規(guī)律,所以簡便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免費。舉例說明如下:
例1、把多項式a2x3+a(2a+1)x2+a(a+2)x+a+1分 解因式。
這是含有兩個字母的高次多項式初中數(shù)學論文初中數(shù)學論文,由觀察知,該多項式具有可化為關于a的二次三項式的特點初中數(shù)學論文初中數(shù)學論文,故重新組合后用此法分解。
化為關于a的二次三項式 (x3+2x2+x)a2+(x2+2x+1)a+1
=
=(ax2+ax+1)(ax+a+1).
例2、把多項式ab(a-b)+bc(b-c)+ca(c-a)分解因式。
這是輪換對稱多項式,乘開后可化為關于a或b或c的二次三項式。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就避免了用其他方法分解的繁難。
化為關于c的 二次三項式 (a-b)c2-(a2-b2)c+ab(a-b)
=(a-b)
=(a-b)(c-a)(c-b).
例3 把多項式 (x+y)(x+2y)(x+3y)(x+4y)-3y4分解因式
將該式化為關于多項式x2+5xy+4y2 的二次三項式初中數(shù)學論文初中數(shù)學論文,分解更為簡便.
=(x2+5xy+4y2)2+2y2(x2+5xy+4y2)-3y4
=
=(x2+5xy+7y2) (x2+5xy+3y2).
例4 把多項式a4+b4+c4+2a2b2++2b2c2+2c2a2分解因式。
化為關于a2的二次三項式a4+2(b2+c2)a2+(b4+2b2c2+c4)
本例說明某些齊次式也可用這種方法分解因式。
二元二次多項式ax2+bxy+cy2+dx+ey+f在實數(shù)范圍內(nèi)若能分解因式,則可分解為a1x+b1y+c1與a2x+b2y+c2的積論文開題報告范文免費。由待定系數(shù)法得a=a1a2, c=b1b2,f=c1c2, b=a1b2+a2b1,d=a1c2+a2c1, e=b1c2+b2c1.于是初中數(shù)學論文初中數(shù)學論文,由十字相乘法得
二次項ax2+bxy+cy2=(a1x+b1y)(a2x+b2y).
關于x的二次三項式ax2+dx+f=(a1x+c1)(a2x+c2)
關于y的二次三項式cy2+ey+f=(b1y+c1)(b2y+c2)
由此,一個二元二次多項式如果系數(shù)間有上述關系,可用此法分解因式。
例1、把 2x2-7xy-22y2-5x+35y-3分解因式。
=(2x-11y+1)(x+2y-3).
三元二次齊次式中,如果將第三個元看成常(系)數(shù),也可用上述方法分解因式。
例2、把 2x2-3xy-5y2-11xz+31yz-6z2分解因式。
=(2x-5y+z)(x+y-6z).
二元二次多項式的因式分解也可以用一中講的方法去做。
分解課件 篇3
教學資料參考范本
撰寫人部門
時間活動目標:
1讓孩子感知數(shù)字的組成和分解,理解數(shù)字之間的邏輯關系。
2、能學會5的多種分法。
三。培養(yǎng)孩子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和分析多種方法,掌握4的構(gòu)成。
活動準備:
老師:小兔子(2只兔子,一只小白兔,一只小灰兔)蘿卜(5只)年輕人:筆記本卡,數(shù)字卡(每人一張),每人五張紙。
活動過程:
1、 情境創(chuàng)設、組合與分解學習5。
導入:1、師:小朋友們,看看符老師幫你們請來了誰到我們班來做客?
2、出示小兔子。
收成的秋天快到了。 農(nóng)夫撿了很多蘿卜。 我們要數(shù)多少?
三。老師展示蘿卜,一個一個地貼在黑板中間。(觀察蘿卜的形狀的大小、顏色)提問:有幾個蘿卜?用數(shù)字誰來表示?
4、教師:農(nóng)民伯伯要把5個蘿卜分給兩只小兔子吃,這可給農(nóng)民伯伯給難住了,小朋友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來幫助農(nóng)民伯伯?我知道小朋友們很聰明,但是先不急著幫農(nóng)民伯伯解決問題,先思考一下,然后老師把5張小紙片發(fā)給小朋友,你們來操作一下怎么分,到時候呢,老師請小朋友來回答,看誰分得又好又多,看誰是我們班最聰明的孩子?
二、幼兒操作。
1、復習3和4的組成和分解。師:以前的課上啊,我記得我和小朋友一起學習了3、4的組成和分解,可是現(xiàn)在老師忘記了,誰來告訴老師怎么分得呢,假如你有三個胡蘿卜,要分給兩只小兔子,可以分成2和1,或者1和2.
如果有四個,它們可以分為1和3、3和1、2和2。
老師:您如何將五個蘿卜分成小灰兔和小白兔?請小朋友來分。
2、再請個別幼兒來分。
分解課件 篇4
認識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示意圖描述力.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
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嘗試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
能在觀察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新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樂于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情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主動與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xiàn)象。
我們在這一節(jié)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yōu)檫\動。汽車關閉了發(fā)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梢娏梢允刮矬w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qū)Ψ降那蚺_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
1、力的方向.
請學生舉例說明力的方向?qū)Ξa(chǎn)生效果的影響.
2、力的大?。?/p>
請同學舉例說明力的大小對產(chǎn)生效果的影響.
3、力的作用點.
說明:力的作用點肯定在受力物體上.舉例說明各種力的作用點.如推、拉、提、壓、托等作用的作用點.
我們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shù)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總結(jié):一個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時,也同時受到后者對它的作用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后記:
分解課件 篇5
【設計主題】
本微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教學內(nèi)容是讓學生復習因式分解基本方法。本微課通過典型例題,從提取公因式,到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層層遞進,讓學生能夠通過本微課,學會如何進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總結(jié)出相應的規(guī)律。最后練習進行檢測,達到掌握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方法。
【教學背景】
1.學情分析:授課對象為八年級上的學生,以前學習多項式運算,現(xiàn)在進行它的相逆過程。對部分學生有一定難度。
2.教學情況分析:為了讓學生能夠通過本微課掌握因式分解基本方法,通過相應的變形整理達到可以提取公因式和運用公式法進行因式分解。超過四項的多項式是學生學習難點,如何進行分組是關鍵。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提取公因式進行因式分解;
2.能夠正確使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
3.能夠?qū)λ捻椉耙陨系亩囗検竭M行分組。
【學習任務】
通過例題一鞏固提取公因式進行因式分解;
通過例題二鞏固應用公式法進行因式分解,并要求每個因式不能再進行因式分解為止;
歸納總結(jié)因式分解方法:一提,二套,三分組,四要分解到各個因式不能再進行因式分解為止
注意事項:兩點
舉一反三,鞏固練習
對各題進行講解,達到學習目的。
【教學小結(jié)】
通過本微課,學生能夠?qū)σ蚴椒纸庵R進行歸納總結(jié)并運用此方法來解決問題。對學生因式分解由易到難,并重點對分組進行大量的練習,以達到知識技能的提升。學生在課后還需要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復習,才能做到應用分組,提取公因式,應用公式法進行因式分解。
微練習
一、填空題
1、計算3×103-104=_________
2、分解因式x3y-x2y2+2xy3=xy(_________)
3、分解因式–9a2+=________
4、分解因式4x2-4xy+y2=_________
5、分解因式x2-5y+xy-5x=__________
6、當k=_______時,二次三項式x2-kx+12分解因式的結(jié)果是(x-4)(x-3)
7、分解因式x2+3x-4=________
8、已知矩形一邊長是x+5,面積為x2+12x+35,則另一邊長是_________
9、若a+b=-4,ab=,則a2+b2=_________
10、化簡1+x+x(1+x)+x(1+x)2+…+x(1+x)1995=________
二、選擇題
1、下列各式從左到右的變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m(a+b)=ma+mbB、ma+mb+1=m(a+b)+1
C、(a+3)(a-2)=a2+a-6D、x2-1=(x+1)(x-1)
2、若y2-2my+1是一個完全平方式,則m的值是()
A、m=1B、m=-1C、m=0D、m=±1
3、把-a(x-y)-b(y-x)+c(x-y)分解因式正確的結(jié)果是()
A、(x-y)(-a-b+c)B、(y-x)(a-b-c)
C、-(x-y)(a+b-c)D、-(y-x)(a+b-c)
4、-(2x-y)(2x+y)是下列哪一個多項式分解因式后所得的答案()
A、4x2-y2B、4x2+y2C、-4x2-y2D、-4x2+y2
5、m-n+是下列哪個多項式的一個因式()
A、(m-n)2+(m-n)+B、(m-n)2+(m-n)+
C、(m-n)2-(m-n)+D、(m-n)2-(m-n)+
6、分解因式a4-2a2b2+b4的結(jié)果是()
A、a2(a2-2b2)+b4B、(a-b)2
C、(a-b)4D、(a+b)2(a-b)2
分解課件 篇6
教師:為了簡便,通常用短除法來分解質(zhì)因數(shù)。
介紹步驟:
第一步,用能整除6的質(zhì)數(shù)2去除,商3;
第二步,3是質(zhì)數(shù);
第三步,把除數(shù)和最后的商相乘。
教師:試用短除式分解28。(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教師:第一步做什么?
14是最后結(jié)果嗎?第二步做什么?
第三步做什么?
教師:請觀察上面兩個短除式中的除數(shù)和最后的商,都是什么數(shù)?(質(zhì)數(shù)。)
(2)請一位同學板書把60分解質(zhì)因數(shù)。其余同學在本上試把18和42分解質(zhì)因數(shù)(兩位同學寫投影片)。
教師:請觀察短除式,第二步與第三步的做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兩步除的方法與第一步相同,也就是說那一步除得的商如果是合數(shù),就照同樣的方法繼續(xù)去除,除到最后商為質(zhì)數(shù)為止。
用學生投影片訂正把18和42分解質(zhì)因數(shù)的'短除式。
(3)誰能說一說用短除式分解質(zhì)因數(shù)的步驟嗎?
學生口答后教師歸納。并作簡要板書:
第一步:先用一個能整除這個合數(shù)的質(zhì)數(shù)(通常從最小的開始)去除;
第二步:看上一步除得的商,如果商是合數(shù),就照上面的方法繼續(xù)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質(zhì)數(shù)為止;
第三步:把各個除數(shù)和最后的商寫成連乘形式。
(三)鞏固反饋
1.口答填空。(投影片)
①18的質(zhì)因數(shù)有( );5和7是( )的質(zhì)因數(shù)。
分解課件 篇7
卡紙,作為一幅精美剪紙襯底,怎么 剪?你能給出數(shù)學解釋嗎?
這個圖形的剪拼在整式的乘法中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了,比較容易,估計學生能剪拼成功,可能得到以下兩條公式
a2-b2=(a+b)(a-b) 與(a+b)(a-b)=a2-b2
有什么作用?
公式是多項式乘法的特殊形式,能簡化計算。(學生能說出最好,若有困難,教師點撥)
(3)公式a2-b2=(a+b)(a-b)左到右的形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指出本課時就應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從而提出課題。
通過探究兩個圖形的變換而面積不變,從而引出公式,這是根據(jù)初一學生年齡特點,采用圖形變化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是知識能力生長點,通過富有實際意義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原有認知,促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和思考。
做一做:
1、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分解因式嗎?a、b分別表示什么?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師生一起對話交流,對每一題都提問a、b分別表示什么?讓學生經(jīng)歷這過程后,能充分體驗到a、b可以是單項式,也可以是多項式。
解題反思:
上述的多項式都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討論、發(fā)言,老師糾正、完善:
都可以轉(zhuǎn)化兩數(shù)的平方差,而且這兩數(shù)可以是單項式,也可以是多項式。若部分學生理解有困難,不妨把兩數(shù)用符號“□”和“△” 表示,那么公式形象地表示為:
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如深,循序漸進,既面向全體學生,又體現(xiàn)出例題的層次性借助數(shù)學符號,能把有關的問題規(guī)范化,清晰化,建立正確的符號感
三、內(nèi)化知識,嘗試成功
下列多項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嗎?說說你的'理由(1)4x2+y2 (2)4x2-(-y)2
讓學生編一些能用平方差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多項式,展示在黑板上,并讓其他同學解答、評價 學生進一步理解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多項式的特點。
讓學生互編互檢互評,注重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方式的運用,不僅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教師注意觀察個小組的活動情況,并給予適當?shù)恼f明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對學生的結(jié)論作出評價。
… …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能用因式分解來說明你的發(fā)現(xiàn)嗎?如想直接利用平方差分解因式,則思維受阻,產(chǎn)生認識沖突,但通過討論,結(jié)合上面學生知識先提取分因式,然后采用公式則可解決至于(3)目的在于提醒學生一定要分解每一個因式不能分解為止。既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又可讓學生體驗因式分解的用處,學以致用。
面積和這塊紙板相等的長方形紙板,求出這個長方形紙板的長和寬,并畫出圖形。四人一組,合作討論。
a
讓學生來評價自己的學習體驗過程,通過學生的反饋,進一步對教學進行深入反思,在深層次上更新教育觀念。作業(yè)布置做到分層,體現(xiàn)因材施教原則。
設計理念:
1、從情景的引入——模型構(gòu)建——應用拓展來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在本節(jié)課的前面安排了平方差公式產(chǎn)生的背景,使學生經(jīng)歷過實際問題“符號化”的過程,有了一定的符號感。
2、在復習了平方差公式后,通過一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題組逐題遞進,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學生口述、互評等多種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分解課件 篇8
課型 復習課 教法 講練結(jié)合
(知識、能力、教育)
1.了解分解因式的意義,會用提公因式法、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直接用公式不超過兩次)分解因式(指數(shù)是正整數(shù)).
2.通過乘法公式 , 的逆向變形,進一步發(fā)展學生觀察、歸納、類比、概括等能力,發(fā)展有條理的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
掌握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
根據(jù)題目的形式和特征 恰當選擇方法進行分解,以提高綜合解題能力。
學案
一:【 課前預習】
(一):【知識梳理】
1.分解因式:把一個多項式化成 的形式,這種變形叫做把這個多項式分解因式。
2.分解困式的方法:
⑴提公團式法: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的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運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 ;
完全平方公式: ;
3.分解因式的步驟:
(1)分解 因式時,首先考慮是否有公因式,如果有公因式,一定先提取公團式,然后再考慮是否能用公式法 分解。
(2)在用公式時,若是兩項,可考慮用平方差公式;若是三項,可考慮用完全平方公式;若是三項以上,可先進行適當?shù)姆纸M,然后分解因式。
4.分解因式時常見的思維誤區(qū):
提公因式時,其公因式應找字母指數(shù)最低的,而不是以首項為準。若有一項被全部提出,括號內(nèi)的項 1易漏掉。分解不徹底,如保留中括號形式,還能繼續(xù)分解等
(二):【課前練習】
1.下列各組多項式中沒有公因式的是( )
a.3x-2與 6x2-4x b.3(a-b)2與11(b-a)3
與 nynx c與 abbc
2. 下列各題中,分解因式錯誤的是( )
3. 列多項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4. 分解因式:x2+2xy+y2-4 =_____
5. 分解因式:(1) ;
(2) ;(3) ;
(4) ;(5)以上三題用了 公式
二:【經(jīng)典考題剖析】
1. 分解因式:
(1) ;(2) ;(3) ;(4)
分析:①因式分解時,無論有幾項,首先考慮提取公因式。提公因式時,不僅注意數(shù),也要 注意字母,字母可能是單項式也可能是多項式,一次提盡。
②當某項完全提出后,該項應為1
③注意 ,
④分解結(jié)果(1)不帶中括號;(2)數(shù)字因數(shù)在前,字母因數(shù)在后;單項式在前,多項式在后;(3)相同因式寫成冪的形式;(4 )分解結(jié)果應在指定范圍內(nèi)不能再分解為止;若無指定范圍,一般在有理數(shù)范圍內(nèi)分解。
2. 分解因式:(1) ;(2) ;(3)
分析:對于二次三項齊次式,將其中一個字母看作末知數(shù),另一個字母視為常數(shù)。首先考慮提公因式后,由余下因式的項數(shù)為3項,可考慮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繼續(xù)分解;如果項數(shù)為2,可考慮平方差、立方差、立方和公式。(3)題無公因式,項數(shù)為2項,可考慮平方差公式先分解開,再由項數(shù)考慮選擇方法繼續(xù)分解。
3. 計算:(1)
(2)
分析:(1)此題先分解因式后約分,則余下首尾兩數(shù)。
(2)分解后,便有規(guī)可循,再求1到20xx的和。
4. 分解因式:(1) ;(2)
分析:對于四項或四項以上的多項式的因式分解,一般采用分組分解法,
5. (1)在實數(shù)范圍內(nèi)分解因式: ;
(2)已知 、 、 是△abc的三邊,且滿足 ,
求證:△abc為等邊三角形。
分析:此題給出的是三邊之間的關系,而要證等邊三角形,則須考慮證 ,
從已知給出的等式結(jié)構(gòu)看出,應構(gòu)造出三個完全平方式 ,
即可得證,將原式兩邊同乘以2即可。略證:
即△abc為等邊三角形。
三:【課后訓練】
1. 若 是一個完全平方式,那么 的值是( )
a.24 b.12 c.12 d.24
2. 把多項式 因式分解的結(jié)果是( )
a. b. c. d.
3. 如果二次三項式 可分解為 ,則 的 值為( )
a .-1 b.1 c. -2 d.2
4. 已知 可以被在60~70之間的兩個整數(shù)整除,則這兩個數(shù)是( )
a.61、63 b.61、65 c.61、67 d.63、65
5. 計算:19982002= , = 。
6. 若 ,那么 = 。
7. 、 滿足 ,分解因式 = 。
8. 因式分解:
(1) ;(2)
(3) ;(4)
9. 觀察下列等式:
想一想,等式左邊各項冪的底數(shù)與右邊冪的底數(shù)有何關 系?猜一猜可引出什么規(guī)律?用等式將其規(guī)律表示出來: 。
10. 已知 是△abc的三邊,且滿足 ,試判斷△abc的形狀。閱讀下面解題過程:
解:由 得:
①
②
即 ③
△abc為rt△。 ④
試問:以上解題過程是否正確: ;若不正確,請指出錯在哪一步?(填代號) ;錯誤原因是 ;本題結(jié)論應為 。
四:【課后小結(jié)】
布置作業(yè) 地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為大家整理的7篇《2023年初中數(shù)學因式分解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米范文范文。
分解課件 篇9
聽了王老師的一節(jié)課 《 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第一次聽初中的課,即感到興奮,又感到新奇,如何把一句話的內(nèi)容上一節(jié)課,不僅要上完, 還 要上好, 的確卻 不容易,聽了王老師的 這節(jié)課 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
1 教 學 結(jié)構(gòu)設計的很好 ,從復習提問 — 引出課題 — 問題推進 — 課堂小結(jié)。其中特別是三組題組 訓練 , 呈現(xiàn)次序盡量本著先易后難的螺旋上升原則 , 層層遞進, 充分把握了 班級學生特點 ,進一步體現(xiàn)了問題是數(shù)學教學的核心 ,一系列的變式,達到了訓練鞏固的目的。
2 在教學過程中方法使用得當。
①在訓練前,先讓學生觀察了平方差公式的特點 ,然后在 練習中進一步體會 。
② 課堂小結(jié)很好, 在完成了題組1、2后,及時 把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的特點 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進行了全面的概括 ,并總結(jié)出了 因式分解 三部曲:一、提,二、公式,三、徹底。
③有“追問”的藝術,王老師在講到題組1 的第二題時, 學生說換一下,追問1、如何更換?追問2、不換行不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如何因式分解。
④使用實物投影儀來反饋學生的課堂作業(yè),用學生的錯誤來提醒學生,效果很好,當然這對老師的要求也很高,要善于尋找典型錯誤。
3 整節(jié)課 為學生提供大量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 ,既有課堂回答,又有課堂練習,還有課堂小結(jié) , 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
每節(jié)課有好的地方,但也免不了有些不足之處, 我覺得有幾個 地方 可以做的更好 ,僅供參考;
1 課題的引入上有點生硬,值得商榷,如何引入更好?
2 在訓練前,先讓學生觀察了平方差公式的特點, 很好,但學生還沒有講完,王老師就有點迫不及待地講了,略顯急躁,這里寧可慢一點,讓學生講可能效果會更好點。然后進行了題組1的鞏固訓練,可惜后面缺了一個關鍵步驟:再讓學生回過頭來看看,能因式分解需要什么要求?這樣學生對平方差公式 的特點把握會更好。
我們基地每位學員都作了簡單的發(fā)言,發(fā)表了一些自己對這節(jié)課的理解和看法,我覺得學員之間的' 這種學習也難能可貴。 最后,由翁昌來老師作了專家點評,讓我們更是受益匪淺。
1,這節(jié)課如何引入更好?
①可以用圓面積引入, 直接計算,太繁瑣, 但轉(zhuǎn)化成加減,計算就簡單了,所以這種轉(zhuǎn)化是有必要的。這是公式的逆用,我們覺得簡單,但學生感覺不簡單。
② 如何解釋: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與前者的平方差公式的區(qū)別?由聯(lián)想到對比再到引出課題,也比較自然。
2、課上數(shù)學的本質(zhì)如何體現(xiàn)?學生在課上做了喝多的題,一會兒展開,一會兒合起來,在干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因式分解的本質(zhì)是什么?計算更合理。
3,怎么進行難點突破?
公式的 特征概括:左邊:兩項,平方差的形式。右邊:是兩項加與減的乘積。
②符號相反 ,相同不行。
通過這次評課,讓我在教材教法、課堂教學策略等方面 感受頗多 , 爭取把這 些 方法 、策略 不斷 充實 , 在 以后 的 課堂 教學實踐中 不斷感悟 ,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不斷提高 。
金錢的魔力課件范文10篇
教師需提前規(guī)劃每節(jié)課的教學課件,以完善教案和課件設計。寫教案課件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必要技能。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您精選了“金錢的魔力課件”,將逐步呈現(xiàn)該領域的發(fā)展歷程和趨勢供研究參考。希望能幫到您!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jīng)r、闊佬、攆跑、雅致、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理解帶點詞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用語言細節(jié)、動作、細節(jié)、神態(tài)細節(jié)前后對比,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人物特點,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進程
一、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掌握文章主要內(nèi)容。
1、理解詞語要交給方法,揭示規(guī)律。要求讀通讀順課文,讀中理解詞語(通融、刻薄、武斷、雅致、闊佬、興致勃勃、妙不可言、十全十美);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歸納主要內(nèi)容:我到裁縫鋪去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倍受關照的事。
二、研讀課文1-4自然段,指導學生抓住人物語言,神態(tài)的前后變化,體會人物特點,體會作者寫作手法,勾畫“我拿出百萬英鎊”前后、托德態(tài)度變化的語句(指語言、神態(tài)變化),思考批注,托德是一個()的人。作者用了()手法刻畫人物特點。
前:尖酸刻薄、傲慢無禮
(我拿出“百萬
英鎊”托德)后:滿臉堆笑,見銀眼
(對比)開
三、研讀課文8-15自然段,指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細節(jié)體會人物特點,體會寫作特點。勾畫“老板”見到百萬英鎊后動作、語言的細致描寫,思考批注,老板是一個()的人。作者用了()的方法刻畫人物特點。
唯利是圖+阿諛奉承+獻媚討好=以錢取人,金錢至上
(語言、動作、神態(tài)前后對比)
四、小結(jié)?;刈x全文,討論本文寫法特點。
五、轉(zhuǎn)換遷移,訓練運用
1、閱讀遷移練習:同步閱讀327頁
2、課外閱讀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2】
教材分析:《金錢的魔力》是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中的一個片段。本文記敘了“我”去裁縫店買衣服,伙計和老板在金錢的沖擊下,由尖酸刻薄到熱情的變化。文本主要以人物的神態(tài)的變化和語言的繁瑣,描述老板和托德的以貌取人、勢力的人物形象。而對于“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刻畫人物的方法,在《人物描述一組》和《刷子李》中都有了系統(tǒng)的感知和嘗試運用。因此,在本文教學中,我們就應不再刻意強化這是語言描述,這是動作描述,而就應交給學生更多自主的空間去品味神態(tài)的變化,語言描述的技巧,并且就應讓學生有運用的機會,以此為將來的寫作做好準備。
本組的單元目標是: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述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這也決定了這篇課文的任務:感受托德和老板的勢力的人物形象和體會并嘗試運用,以神態(tài)的變化和語言的繁瑣來描述人物。況且,這篇課文是名家的小說,處于高段,就應透露小說的語言特點。
教學目標:
1.用圖示人物表情的詞語,感知故事大意和小說的情節(jié)特點。
2.透過比較人物的表情和語言以及練筆,來了解和運用刻畫人物的方法。
3.透過揣摩人物“笑”的變化和語言的羅嗦,感受人物的形象。
教學重點:體會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用語的感情色彩。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透露關于寫笑的詞語和句子。
笑的詞語(笑容可掬、眉飛眼笑、相視而笑、有說有笑、眉開眼笑、談笑自若)
笑的句子(你們的微笑猶如陣陣春風,吹暖我的心)
【設計意圖: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激發(fā)課堂活力,并收集描述“笑”的語句,為下文比較教學做好準備】
一、揭題導入,理解魔力
明白這天要上的題目嗎?(力量,不可思議的力量,你在哪見識到過……)課前介紹《百萬英鎊》有關資料。來讀讀,讀了課題你的腦海中立刻跳出了什么問題。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都想去好好地了解這篇課文。
【設計意圖:引入資料,為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同時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初讀課文,感知情節(jié)
1.同學們都預習過這篇課文了,老師想來檢查一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哪幾個人物?(托德老板顧客)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
2.我們再去好好地讀讀課文,并用幾個詞語來概括托德和老板的神情變化。
3.交流反饋??瘫∥⑿@呆厭煩興奮
4.讀讀這幾個關鍵詞,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神情變化很大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真能夠說是一波三折?。∑鋵?,這也正是小說的特點)
5根據(jù)這幾個關鍵詞,說說課文的資料。
【設計意圖:抓住文本的線索,從而感悟情節(jié)的變化,進而感受小說的特點。】
三、品味“笑”和“語言”,感受魔力
1.過渡:由此,我們能夠看出,老板和托德的前后表現(xiàn)有極大的反差,他們接觸到這大鈔的表現(xiàn)到底是怎樣的呢。快速瀏覽課文,寫他們的`表現(xiàn)的是:(第4和第11自然段)
2.我們先來讀讀第4自然段,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托德的——笑。
(1)還記得剛才你們送老師關于笑的詞語和句子嗎?那課文中是怎樣寫的?我們來看看。
A這么一大句描述笑。我請兩個同學來讀讀。
B學生讀完半句。讀了這個句子,你們的腦海中仿佛浮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畫面?他笑容滿面,你在哪個部位看到他的笑?
他的笑在嘴角,他的笑在眼角……看到他滿面的笑容。
C我們一齊來讀讀。
(2)當托德接過這大鈔后,又是怎樣的笑?誰來讀讀。讀完后,在你的腦海里又浮現(xiàn)出一個怎樣的畫面。(僵硬了,凝固了)見過火山熔巖嗎?出示畫面。你覺得此時他在想些什么?(完了,得罪人了……)我們一齊來讀。
(3)同一個人卻有不同的笑容,此刻我們把這兩種笑放在一齊,再來讀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A從剛開始的笑容滿面到此刻的僵硬,真是見錢眼開。B抓住皺紋C比喻得令人那么不舒服。
(4)引導:還比較課前我們寫的笑,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樣貌更寫出了托德的見錢眼開,很讓人不舒服,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也是很不舒服。)
從托德的表情變化中,和作者的描述中,我們感受到了金錢的魔力。
3.正當托德陷入窘?jīng)r的時刻,老板來了。描述老板看到大鈔的表現(xiàn)主要用了…——語言。
(1)讀讀老板的話,你能讀出幾層意思?
罵托德奉承我夸自己
(2)再仔細讀讀這段話,其實這幾層意思有個共同點。引導:老師來幫幫大家,看起來是在——,其實是在——
(3)都是在夸我。既然是夸我,你能不能用老板的口氣,用一句話來寫寫他夸我的資料?
(你是個有個性的百萬富翁,你的氣質(zhì)和身材真不錯。)
(4)可文中的老板卻用了那么多的文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寫出他的熱情,語言繁瑣)
(5)再讀讀其他的語言,看看你又能讀到什么?
是啊,金錢使一個厭煩的老板變得如此的熱情。
小結(jié):相信,我們從托德的笑和老板的語言中,大家對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有了必須的了解。
【設計意圖:引發(fā)與學生認知沖突,在比較和沖突中體會作者的刻畫人物的方法。學生的原認知是最好的素材,因此利用課堂談話的素材與文本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思維沖突中撞擊認知的火花】
四、延續(xù)練筆,感受魔力
按照他們的性格特點,當老板或者托德明白這張大鈔是假的時候,請你用人物的語言和用比喻來寫寫他們的表現(xiàn)。
【設計意圖:實踐是最好的檢驗手段。一課一得,在體會的基礎上,嘗試運用。】
五、激發(fā)閱讀興趣
大家對托德和老板明白這錢是假的,進行了猜想。那么,到底結(jié)局是怎樣的呢?大家能夠好好地地《百萬英鎊》
【設計意圖:讓學生的興趣,由一篇課文到一本書,進而增加閱讀量?!?/p>
刻薄微笑驚呆厭煩興奮
滿面僵硬奉承
表情的變化語言的繁瑣
著眼整體優(yōu)化設計
——《金錢的魔力》的教學反思
《金錢的魔力》所在單元的目標是: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述人物的方法,并在習作中學習運用。并且,在交流平臺上也強調(diào)了本組課文的特點和目標。因此,在本篇教學中,我的想法是把教學重點放在體會描述方法和學習運用上。而本篇課文主要以人物的神態(tài)的變化和語言的繁瑣,描述老板和托德的以貌取人、勢利的人物形象。因而,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品味描述人物表情和人物語言的句子,來感受刻畫人物的方法。并透過課尾的練筆訓練,來強化這種語言的表達。結(jié)合課堂實踐和糜老師的點評及其他幾位老師的評課,我覺得在以下幾個地方還需改善與強化:
一、滲透背景資料。這篇課文是《百萬英鎊》的節(jié)選,學生可能有許多的疑問,如:他怎樣又一百萬?他到底是窮人和富人等等。這在必須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認知。因此,我覺得在課前能夠做適當?shù)谋尘百Y料的補充與引入。同時,也為了課后的激發(fā)閱讀興趣做了鋪墊。
二、強化語言訓練。教學中,我有兩處訓練語言的練習。我覺得也似乎不夠強化,我想能夠做得更加深入些。1.在品味“表情”時,我利用了課前學生和老師描述“笑”的句子來作為原認知,來和課文中描述的表情進行比較,試圖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用意和感情色彩。課后,我覺得這種課前談話的認知不夠深入,不夠強化。我在思考我可不能夠在課中,讓學生去寫寫自己平常在描述“笑”的句子。這樣,每個學生都會竭盡全力去思考,去投入,這樣就能和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比較。我想這種比較可能更加有力度,沖突性更強,進而感受描述表情的方法。2.在品味“人物語言”時,我有意識地關注到了文本特色。結(jié)合糜老師的想法,我覺得我這種處理,學生似乎就停留在繁瑣與簡略的區(qū)別,從而得出繁瑣的語言寫出了老板的勢利。至于如何寫出這繁瑣則沒有去體會。因此,我想是否能夠像糜老師所說的:去挖掘課文中“破折號”這一訓練素材,利用課文中的句子和去掉破折號的句子進行比較,讓學生關注“破折號”前后的語句是一種重復的句子,這說話的反復也正是體現(xiàn)了這繁瑣,更體現(xiàn)了老板的見錢眼開。這樣的處理可能效果更佳。
三、練筆的指向不夠明確。在練筆中,我讓學生用人物的語言和表情的變化寫寫他們的表現(xiàn)。學生的表述似乎脫離了文中的描述方法。正像評課老師說的,我能夠設計:用比喻來寫寫人物的表情。這樣會更加明確了此課的教學指向,和延續(xù)本課的教學思路,讓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課一得”。
我想:這樣的處理可能更好地達成目標,讓學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能體會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節(jié)選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課文主要講了“我”到裁縫鋪買衣服時,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張百萬英鎊的大鈔,又倍受關照的故事。作者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小市民以錢取人、金錢至上的丑態(tài)。
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內(nèi)容對比的手法,通過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變化來刻畫人物形象。
學生狀況分析:
這一課的教學任務是在海區(qū)八小五年級六班學生的幫助下完成的。該班學生學習態(tài)度認真積極,課堂中注意力較集中,學生識記生字的能力較強,在第一課時中的生字生詞掌握方面可以有較強的展示,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安排中就省略了對生字詞的鞏固環(huán)節(jié),把大量的時間騰出來讀課文、品讀表現(xiàn)力強的句子。從課堂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課文能力不差,口語表達能力也不錯。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jīng)r、闊佬、攆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寫作中學會運用。
教學準備:《百萬英鎊》的梗概。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略)
讀通課文;
認識生字;
理解詞語意思;
感知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選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故事的梗概。(大屏幕出示故事梗概)
這筆金錢到底有著怎樣有魔力?我們共同來學習。板書課題24《金錢的魔力》
二、復習舊知:
邊讀邊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人物特點
1、這是篇自學課文,因此,我們先來看自學要求(大屏幕出示自學要求)
自學要求:
⑴認真讀課文。
⑵想想托德和老板是怎樣的人?我們能用哪些詞語來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
⑶課文中的哪些語段體現(xiàn)了老板及托德的性格?畫出相應的語段,可以在旁邊的空白處寫下你的感受(或想法)。
2、學生自學
3、匯報學習結(jié)果,相機理解重點語句。
(1)那個家伙擺出一副非??瘫〉淖炷槪f道:“啊,是嗎?哼,當然我也料到了你沒有帶零錢。我看像你這樣的闊人是只會帶大票子的?!?/p>
(這話說得很刻薄,充滿了歧視與輕蔑。抓住“刻薄的嘴臉”讀出刻薄的語氣。)
指導有感情朗讀。學生練讀,指名讀。
(2)他一聽這些話,態(tài)度稍微改了一點兒,但是他仍舊有點兒擺著架子回答我:“我并沒有惡意……料到了你沒有帶零錢……只會帶大票子……我們換得開!”
(抓住“仍舊”“擺著架子”讀出人物的善變?!傲系搅四銢]有帶零錢……只會帶大票子……”說的是反話,意即你根本沒有錢,挖苦、諷刺至極。透過這句話,一個藐視窮人,在窮人面前傲慢無禮的形象躍然紙上。)
指導有感情朗讀。學生練讀,指名讀。
這是對托德什么的描寫?(語言描寫)
(3)“他微笑著接了過去,那種笑容是遍布滿臉的……滿是蛆蟲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巖一般?!?/p>
(作家用夸張和辛辣的筆墨,先寫托德見錢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滿臉,里面還有“紋”——折紋、皺紋、螺旋紋。一個見錢眼開的家伙,托德見是大錢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結(jié)起來,像一片一片的熔巖。這“凝結(jié)起來的笑容里”有難堪,有窘迫,更多的還是對錢的貪戀,可能托德從未見過這么大的鈔票,已呆若木雞,不知所措。)
指導有感情朗讀。學生練讀,指名讀。
這是對托德的什么描寫?(神情刻畫)
(4)“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聲輕快的口哨,一下子鉆進那一堆被顧客拒絕接受的衣服里,把它來回翻動,同時一直很興奮地說著話,好像在自言自語似的……”
(引導學生抓住“鉆進”“來回翻動”“興奮地說著話”,想像人物的連續(xù)動作,體會人物的心情。)
這是對老板的什么描寫?(動作描寫)
(5)“哈!褲子沒有毛病,非常合您的身,先生,真是妙不可言,再穿上背心,啊哈,又很合適!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我一輩子還沒有縫過這么得意的衣服呢?!?/p>
“您說得很對,先生,您說得很對。您請稍等一會兒——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見,先生,再見?!?/p>
(此時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萬富翁,見錢眼開的老板已語無倫次,極盡奉承之能事,反反復復,啰啰唆唆,透過這言語,不難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指導有感情朗讀。學生練讀,指名讀。
這是對老板的什么描寫?(語言描寫)
四、再讀課文,加深印象。
將感受帶回課文,再讀讀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一處。
五、小結(jié)寫作特點:
讀了文章,我們發(fā)現(xiàn)金錢其實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托德和老板的丑惡嘴臉。這兩個人物能夠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都歸功于作者對人物生動傳神的動作描寫,細致入微的神情描寫,入木三分的語言描寫。
六、積累應用:
那你們愿不愿意將這樣精彩的描寫摘記下來、積累下來呢?拿出我們摘抄本,將你認為描寫得最棒的詞或句或語段摘抄下來。
七、拓展延伸,引發(fā)閱讀興趣。
1.在《百萬英磅》這篇短篇小說中處處可以尋覓到這樣的生動描寫。感興趣的同學可讀原文(也可觀看影碟),進一步感受作家筆下的人物特點。
2.閱讀一篇文章,做一則讀書筆記:摘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jīng)r、闊佬、攆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前后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了解馬克吐溫的相關資料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新聞資料:河南彩民獨中3.6億獎金。
2、錢,在金錢面前有些人顯示出了自己獨特的魅力,有些人卻喪失了做人的原則,金錢,在此時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人的道德情操。
二、 揭示課題。
金錢的魔力 魔力:究竟有怎樣一種魔力呢?
三、理解課文
1、但是,金錢不是妖魔鬼怪,它身上怎么會具有魔力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同學們都讀課文了,這篇文章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什么身份?”
作者馬克。吐溫——“我” 介紹作者,文中的作者叫“亞當斯”
伙計——托德 老板
2、他們?nèi)齻€在金錢的魔力下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請大家再讀讀課文,完成你手中的作業(yè)。
因為沒有錢,我_______,托德_______,老板_______;
因為有了錢,托德_______,老板_______,我_______。
3. 學生交流。
4. 我知道這些感受是不會憑空得來的。你們都是從哪些語段中得出的呢?
先來看伙計:托德
5.(那個家伙擺出一副非??瘫〉淖炷?,說道:“啊,是么?哼,當然我也料到了你沒有帶零錢。我看像你這樣的闊人是只會帶大票子的?!保?/p>
讀了這段話,你眼中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一個瘦瘦的男人,斜眼看著“我”,一臉的不屑,還故意拖著長聲,尤其是最后一句明顯的帶著數(shù)落的諷刺的語氣。)
其實啊,同一句話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讀法,而且能表達出同樣的意思,比如,“啊”這個字,要想表達諷刺就有很多種讀法,大家試試。
其他句子也是一樣的,讀書就要讀出自己的特點。誰再來試試,讓大家感受到這就是托德。
在托德的眼中,我此時此刻是一個什么?板書:魔鬼
是什么讓“我”變成了魔鬼?“我”到底窮到什么程度?讓托德這樣的生意人把他看成魔鬼?
師:誰讀過《百萬英鎊》這篇小說?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描述這時的“我”,你怎么說?
托德的眼睛多犀利啊,他一眼就看出了“我”的處境,說不定,在“我”等他招呼的時候他的腦子中已經(jīng)轉(zhuǎn)了無數(shù)圈,我聽到了,他在心中說──
所以,他才擺出一副刻薄的嘴臉,說──(齊讀托德的話)
但是,當我把錢遞過去,托德的那張臉啊,馬上發(fā)生了變化,我相信這張臉的變化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拿起書,一起讀──(生讀)
用一個詞或一句話形容一下托德的表情。
(眉開眼笑、笑容滿面、笑容燦爛、笑得合不攏嘴……)
同樣是寫笑,我們平時都怎么寫?
馬克吐溫先生怎么寫的呢?(生讀)發(fā)現(xiàn)什么了呢?
我想,“狡猾”如果換成“狡猾”也許會更準確。我明白了,你們覺得抓住皺紋寫的方法很妙,是么?其實,還有更妙的地方呢!看看這是什么?(出示熔巖圖片)這就是火山噴發(fā)后平地上凝結(jié)起來的熔巖。仔細看看它有什么特點,記在心里。再往下讀讀課文,相信你能發(fā)現(xiàn)更妙的地方。
同一張臉,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引起變化的根源是什么?
現(xiàn)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我們就來看看這是一張怎樣的鈔票。小說中告訴我們這張鈔票是“一百萬英鎊”。英鎊是目前國際上流通的最大的貨幣單位,與人民幣之間的匯率是多少呢?我查了一下2008年5月17日外匯牌價:
100英鎊=1375.56人民幣
如果不考慮貶值問題,兩百多年前的一百萬英鎊相當于今天的一千三百七十五萬多人民幣。
百萬英鎊在十九世紀初(1800年)是個什么概念呢?我查到了十九世紀中期,也就是比小說所寫年代晚50年,大約是1850年左右英國的平均工資,當時人均月收入72英鎊,年薪約860英鎊,那么,百萬英鎊應該是一個人多少年的工資呢?同學們不妨算一算。
也就是說一個人從生下來就開始拿工資也要工作十個世紀還要多才能換來這一張鈔票。所以,在托德的眼睛里,這簡直是一張?zhí)煳臄?shù)字的鈔票啊,難怪他在接鈔票時──,(讀)在看清數(shù)字時,這個笑容──(讀)
生讀。
我此時此刻在托德的眼中變成了——上帝
是什么讓我有一個魔鬼變成了上帝?
又是什么讓我一個真正的上帝讓別人看成了魔鬼?
再看看老板。
6、沒錢的時候,你看見老板了嗎?
但當“我”拿出錢的時候,老板怎樣了?
在老板的眼睛里,他看到的已經(jīng)不是一張鈔票了,而是自己美好的未來;“我”也不是身無分文的流浪漢了,而是能夠給自己帶來錢財?shù)陌偃f富翁了!所以,老板的話說得那么好聽。自己讀讀體會體會老板會怎么說這番話。
從老板這幾句話你讀出什么呢?
(再指名讀。幾個同學都能比較好的表達出老板的心理以后,繼續(xù)往下讀。)
同學們都讀一讀這三句話,體會體會每句話說的是什么,品味一下老板是怎么說的。
讓我們感受到你的喜出望外。
(學生示范讀──再讀。)
或者說──畢恭畢敬。還體會到什么呢?(學生在思考)同學們,建議大家把二三句連起來讀一讀,同樣是說衣服,老板的用詞有什么差別?從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
是啊,沒有錢,我從上帝變成魔鬼,有了錢,我由立即由魔鬼變成上帝。
7、終于可以告別這個成衣店和這個“熱情”的老板了!“我”要走了!
同學們,我很想知道,“我”是怎么走出這個成衣店的呢?
還記得“我”是怎么進來的么?
是啊,在這一出一進的時間呢,就發(fā)生了這么巨大的變化。(神秘地)“我”是越走越遠了,店門口會是一幅什么畫面呢?
8、同學們,又是什么讓我從一個魔鬼般的乞丐變成了上帝?而又是什么讓我一個真正的上帝讓人誤以為魔鬼般的乞丐呢?
是啊,在老板和托德他們的眼睛中,誰有錢誰就是上帝,所以,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
是的,老板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賺錢。(不解的)可是,你們說,老板想賺錢,這錯了么?為什么?
那他到底錯在了那里?
四、體悟思想,總結(jié)提高
1、是什么讓我從一個乞丐惡魔變成了上帝?
2、又是什么讓一個真正的上帝讓別人看成乞丐惡魔?
3、托德和老板的目的錯了嗎?他錯在哪里?
4、談談對金錢的認識。
5、把你的感受寫下來交流一下。
五、板書設計:
略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刻薄、窘?jīng)r、攆跑、十全十美”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前后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課文——讀題。作者是誰師:一說起金錢的魔力這五個字的時候,相信大家肯定會想起一句俗語,七個字。
(生齊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板書:有錢能使鬼推磨)齊讀這句俗語。
師:這句俗語中的鬼指的是什么人?哪些人?怎么樣的人?(一切愛錢的人。貪圖錢財?shù)娜?。謀財害命的人。見錢眼開的人。)
師:在座的各位都有自己的爹媽,但這類人有共同的爹媽,那就是——錢。
二、初讀
1、要求
師:預習過課文嗎?
師:快速讀課文,把課文中的鬼抓出來。
2、交流。
師:這篇課文中的鬼有幾位?
板書:托德老板還有一個人物。(“我”)
三、分析托德的形象
1、自讀
師:托德和老板是鬼,能從課文中找到證據(jù)嗎?凡是鬼一般都有鬼相和鬼品。首先
關注描寫托德的內(nèi)容,請你劃出最能體現(xiàn)托德鬼相的句子,并試著用詞語在旁邊概
括出托德這個鬼的鬼品。
2、交流
(1)以貌取人,瞧不起窮人
生:我等候著……辦完……才領著我……人家不肯要的……最蹩腳的給我。
師:你體會他的什么鬼品。(以貌取人或瞧不起人。)
師:特別從哪個詞體會到。(最蹩腳。)
師:什么叫蹩腳?(不合適。別扭。)
師:一個字來解釋那就是——差。把最蹩腳的衣服給我,是不是瞧不起人?托德是瞧不起所有人嗎?不,他瞧不起的是窮人。(板書:以貌取人,或瞧不起窮人)
(2)刻薄
生:那個家伙……刻薄……當然……闊人……大票子。
師:體會到什么鬼品?其實這句話有一個詞可以概括托德的鬼品。
(刻薄。)
師:你們是從這番話中哪兒體會出托德刻薄的鬼品。(板書:刻薄)
生:當然……大票子。
師:難道這個時候,托德就已經(jīng)知道站在他眼前的衣衫襤褸的我是一個百萬富翁
嗎?(不是。)他說的是反話,他心里想表達的意思是——(你這個窮光蛋……)生:“哼?!边@個字。齊讀“哼。”并體會感受。
師:都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千萬不能像托德那樣用鼻子說話,說反話。
(3)見錢眼開虛情假意
師:還有哪里寫出他的鬼相
生:他微笑著……折紋……螺旋紋……樣子。出示這段話。
師:這段話是描寫托德的什么?(神態(tài))快速瀏覽課文并說出感受。
你們知道笑有哪些種類?說一種就行。
(微笑。冷笑。苦笑。捧腹大笑。嘲笑。皮笑肉不笑。傻笑。譏笑。)
出示笑的詞語:最熱鬧的笑是哄堂大笑……最動人的笑是……最傷人的笑是……
師:咱們回過頭去,請問,托德的笑屬于哪一種?(皮笑肉不笑)
師:你們在生活中見過這樣的笑容嗎?出示沙皮狗的臉。
師:認識它嗎?(沙皮狗),老師認為這就是托德的笑。你看,這里有什么紋?引
讀句子,有……還有……就像你往……又像……
師:回過頭去,你會覺得托德的笑臉太——(惡心。丑陋。陰險。)
師:簡直令人——作嘔。
師:托德人不難看,為什么笑起來如此丑陋?
師:他的笑是對誰的笑?(錢)所以他是一個見錢眼開的人。(板書:見錢眼開)
師:他的笑是真心嗎?我們說最美的笑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所以,托德的另外一個鬼品就是——虛情假意。(板書:虛情假意)
師:你們見過像馬克吐溫這樣寫一個人的笑容嗎?你們寫一個人的笑容,一般會怎么寫?(學生舉例說)
出示《紅樓夢》里寫笑的名段。
師范讀。
師:你覺得這些人笑容怎么樣?
(生:笑得特別開心。特別爽。)
師:曹雪芹是抓這些人的什么來描寫笑?(動作)
師介紹這段笑的來由,王熙鳳……老劉老劉……
師:再來看看馬克吐溫的這段話,抓什么寫托德的笑?(抓臉上的皺紋)用什么方法寫的?(用了比喻)分別把托德的笑容比作——往池塘里拋了一塊磚的樣子,然
后比作——維蘇微火山上……一片一片的熔巖。
師:火山上的熔巖見過嗎?
出示火山圖片。
師:老師教導過我們,打比方的.兩個東西要——相似。像一個人的笑容嗎?
(不像。)
師:是馬克吐溫不會寫文章嗎?
師:他想用這種不好看的狀況來形容一個人丑惡的嘴臉。他用了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體現(xiàn)人的性格。那就是——
(夸張的手法。)
師:真不愧是語言大師。抓住托德的笑容(板書:笑容)用了夸張諷刺的筆觸,淋
漓盡致地把托德這個刻薄,以貌取人,虛情假意、見錢眼開的勢利小人的丑惡嘴臉
刻畫了出來。
師:現(xiàn)在咱們用夸張的讀書方法,你有多難聽就讀多難聽。咱們一起把托德這個鬼
相和鬼品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指名讀,再齊讀)師:咱們感謝馬克吐溫抓住人物的笑容,讓我們看清這個鬼的鬼相和鬼品。
四、分析老板的形象
1、引入
師:小說中的另一個鬼呢?老板,馬克吐溫又是抓老板的什么來刻畫的?(板書:語言)用括號把老板說的話括下來。
2、交流
(1)概括老板說話的特點
師:全文共1490個字,老板這個鬼卻說了604個字,真是鬼話連篇。老師來讀老板的話,邊聽邊思考,用哪些詞形容老板的這番鬼話再恰當不過了。
出示:老板說起話來真可謂()?。?!
(廢話連篇,語無倫次,鬼話連篇,口若懸河等。)
師:為什么要說那么多?很簡單的目的,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出來。
(把口袋里的錢變成他的。)
師:老板也是一個——見錢眼開的人。
(2)分析老板說話的技巧
師:他為了達到目的,還是挺有策略的。再讀老板的話,把你印象特別深刻的句子畫出來,再用一個詞概括老板用的是什么法?出示:老板為了達到目的,說話時用了(?)法,(請你賞臉……合適……講究……公爵……考究。用的是拍馬法。)
(……上衣……十全十美……都好。拍馬法,奉承法)
(我一輩子還沒……衣服呢。吹牛法。)
(托德簡直是個傻瓜,天生的傻瓜。貶低同伴法。)
五、提煉托德和老板的共同點
師:我有這樣一種想法:課文中的我太不走運了,要是我剛到服裝店的時候先碰到的是老板不是托德,我是不是就不會受到冷遇了?是不是?(不是)為什么?
師:老板和托德是一丘——之貉,他們兩個都有共同的爹媽是什么——鬼,他們對錢微笑,都是為了錢而甘愿推磨的鬼。
師: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語言是心靈的反映,咱們千萬不能學老板為了達到目的虛情假意的說話。
師:馬克吐溫不惜筆墨用了604個字使老板這個鬼相和鬼品躍然紙上。
師:現(xiàn)在我們都知道,托德,老板,他們都是——他們都是——齊讀板書,他們都是為了錢甘愿推磨的鬼。
六、小結(jié)
師:學到這兒,還想了解什么?建議同學們?nèi)プx《百萬英鎊》。
可見出示《百萬英鎊》的封面和梗概。
師:希望同學們抽空去讀讀這本小說。還可以關注馬克吐溫的其他作品
師:讀書民智,讀書明理,讀一本書就像在跟一個智者對話,希望同學們在讀中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聰慧。
板書設計
金錢的魔力(有錢能使鬼推磨)
“我”托德老板
瞧不起窮人
刻薄虛情假意
見錢眼開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jīng)r、闊佬、攆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
2、熟讀課文內(nèi)容,能說出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
3、學習作家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前后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知識鏈接: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xiāng)村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jīng)營過木材業(yè)、礦業(yè)和出版業(yè),但比較成功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
學習重、難點:
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
學法指導:
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學習時要注意:一是要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變化來體會。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點的句、段,重點體會。
學習內(nèi)容——自學成才我最棒:
★ 1、自立自強——下面的詞語我能正確地寫它們的讀音,并牢記下去。
()()()()()()
蹩腳刻薄通融通融憑空膽怯挑剔
()()()()()()
興致勃勃窘?jīng)r鈔票攆跑熔巖闊佬
★★ 2、合作愉快——結(jié)合詞語的意思,寫出近義詞。
興致勃勃()闊佬()雅致()考究()窘?jīng)r()刻?。ǎ┩ㄈ冢ǎ┦溃ǎ?/p>
★★★3、探究金錢的魔力——邊讀邊思考,并在課文中找到具體的詞句,批注自已的體會、理解后再討論。
總結(jié)
在“我”拿出鈔票前后,托德的態(tài)度、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說明了托德是個什么樣的人?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讀讀記記刻薄、熔巖、窘?jīng)r、闊佬、攆跑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寫作中學會運用。
【教學準備】
了解馬克土溫的相關資料及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2、通過課前預習誰能說說《金錢的魔力》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能不能介紹一下他的代表作?
3、誰讀過這篇小說?你能介紹一下這篇小說的內(nèi)容嗎?
師:好,請你先介紹到這里,給沒讀過這篇小說的同學留下一點懸念。那么這個貧窮的年輕人,在得到這一百萬英鎊后,會發(fā)生什么事呢?讓我們先來欣賞一段錄像。
4、剛才錄像片中那個吃飯的人就是小說《百萬英鎊》的主人公。從這段錄像片中你看懂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個衣著寒酸卻身揣百萬英鎊的主人公從飯店走出來后,又來到了裁縫店,那么在裁縫店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下面就找同學讀課文,其他同學想一想課文中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主要講了他們之間發(fā)生的什么事情?在讀的過程中呢,請同學們注意本課的字、詞。
2、如果有讀錯的字音,教師將適時地糾正。
3、誰能說說課文中出現(xiàn)了幾個人物,主要講了他們之間的什么事情?
三、品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那么下面就讓我們再次的走進文本。請同學們按照閱讀提示,快速的讀課文。
(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⑴ 認真讀讀課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詞語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點?
⑵ 課文的哪些描寫突出了這些特點?
(先自己思考,再小組交流。)
2、小組匯報:
預設:
學生可能會從對托德和老板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描寫中匯報。
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教師將適時地引導學生抓住我拿出鈔票前后,托德和老板的言行進行分析與體會,并滲透作者的寫作特點。
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形式朗讀,通過讀來讓學生體會文章內(nèi)容。
3、通過對文章的分析,現(xiàn)在同學們對課文的內(nèi)容已經(jīng)理解了,那么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呢?
四、總結(jié)寫作特點、拓展延伸
1、作者在刻畫這些人物時,主要都采用了哪些寫作方法?
2、課文學到這,相信同學們一定對《百萬英鎊》這部小說充滿了好奇,這位年輕貧窮的主人公結(jié)局到底如何呢?老師希望同學們可以自己閱讀本篇小說從中找到答案。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8】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故事發(fā)生的情境,能從內(nèi)心批評和唾棄托德和老板在金錢面前的丑惡嘴臉。
2、通過對描寫人物的語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點,感受課文神態(tài)描寫和語言描寫的傳神之處。
3、認識課文中的4個生字,積累有關語言。
教學準備
課前介紹《百萬英鎊》的故事梗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故事
1、出示課題金錢的魔力。
2、自由讀課文,思考:從課文的描寫中看,金錢到底有怎樣的魔力?
3、課堂交流。
學生可能有各種回答,都是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應該盡量承認他們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圍繞課文,從課文中得出結(jié)論。比如:金錢可以讓一個人的笑容凝固;金錢可以一下子改變一個人的態(tài)度;金錢可以讓一個流浪漢受人尊重
同時,還要讓學會生朗讀相應的課文,以檢測學生認識生字,讀通課文的情況。
二、再讀課文,談談感受
1、默讀課文,思考:
(1)讀了課文,你對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個詞來表達你的感受。比如:討厭、喜歡、厭惡等。
(2)你的這種感受來自于什么地方?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說說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讀。
2、小組討論,形成組內(nèi)意見,推選人員代表小組發(fā)言。
3、課堂交流,談談感受。
一般情況下,學生一致的感受是討厭或厭惡,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學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讓學生把話說完,注意學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時也要注意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
理由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
(1)托德:從刻薄的嘴臉到一臉的窘?jīng)r,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變化。
(2)老伴:從恥高氣昂到過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說的一場段話中。
4、討論,我們?yōu)槭裁匆獏拹夯蛴憛捤麄兡??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點,可以用哪些詞語來概括。
三、研讀重點,體會語言
1、讀讀課文中有關段落,想一想:在這篇課文中,你覺得托德和老板這兩個人,哪一個描寫得更加傳神?
2、交流各自的觀點,展開討論。
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要隨機引導學生關注人物的神態(tài)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描寫的傳神之處。
3、有感情地朗讀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四、作業(yè)
1、課外閱讀《百萬英鎊》。
2、背誦第6自然段。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讀通讀順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圍繞“金錢的魔力”,體會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以及“我”的改變,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國外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人物描寫的品析,體會托德和老板的勢力、貪婪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通過傳神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描寫刻畫人物的寫法,并能初步模仿寫話。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1、板書:魔力。談談“魔力”。
2、揭示課題,完整板書,學生齊讀課題。
3、介紹課文:馬克吐溫《百萬英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把課文讀通順,思考:金錢有怎樣的魔力?
2.交流反饋:引導體會托德與老板前后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初步感受金錢的魔力。
三、板塊結(jié)合,研讀人物
圍繞學生的交流,重點研讀以下三大板塊:
板塊一:精品細讀,剖析“托德的笑”
1、在金錢的魔力下,托德最夸張的表現(xiàn)是什么——“笑”。
●研讀第一種“笑”:
(1)對話互動,體會托德的見錢眼開。
(2)寫法對比,感受作者獨特細膩的筆調(diào)。
●研讀第二種“笑”
(1)讀通語段,感受笑的丑陋。
(2)回文想象,體會作者獨具匠心的寫法,朗讀加深理解。
2、引渡“笑”之根源,介紹“百萬英鎊”,進一步感受“金錢的魔力”。
(板塊設計意圖:本板塊我旨在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點引領學生抓住托德最傳神的“笑”理解他的貪婪,初步體會作者抓住人物神態(tài)與語言刻畫人物形象的`表現(xiàn)手法。)
板塊二:入情朗讀,揣摩“老板的話”
1、盡情讀老板的語言,揣摩老板的個性。
2、入情朗讀,展現(xiàn)老板討好、奉承的個性。
3、 小結(jié):再一次體會“金錢的魔力”。
(板塊設計意圖:有了“板塊一”的引領指導,本板塊我將扶放結(jié)合,在教師預設的引導下,學生重點自主解讀老板的語言描寫,讀中感悟老板的阿諛奉承。)
板塊三:自主探究,感悟“我”之變
1、回文體會金錢的魔力在“我”的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改變?引導學生借助資料,自主讀文,圈圈劃劃描寫“我”的語句。
2、交流:
(1)引導學生抓住“頗為膽怯”體會之前的“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
(2)引導學生想象“我”說話的語氣,理解之后的“我”的高傲與神氣十足。
3、學法遷移,隨堂練筆
(1)體會作者刻畫“托德”和“老板”這兩個人物時的表現(xiàn)手法的不同。
(2)對于“我”,作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展開想象,學著作者的寫法,寫上幾句:
“我”站在穿衣鏡前,得意地欣賞著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法提示:請你試著選用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手法來刻畫“我”的形象。
(3)交流學生的寫話。
4、小結(jié):這張百萬英鎊讓一個膽怯的窮光蛋儼然成了一個高傲的闊佬!更深層次地體會“金錢的魔力”。
(板塊設計意圖:在前兩個板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初步學會了抓人物的語言、動作體會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因此本板塊,教師將放手讓學生在讀讀劃劃、靜思默想中自讀自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感悟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
四、點擊名著,延伸課外
介紹馬克吐溫以及他的語言風格,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百萬英鎊》、《湯姆索亞歷險記》等作品。
板書設計:
金錢的魔力
托德老板“我”
笑說
金錢的魔力課件【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讀讀記記“魔力、通融、刻薄、武斷、熔巖、窘?jīng)r、闊佬、攆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3.激發(fā)學生閱讀外國名著的興趣。
4、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金錢這一概念,教育學生為人要廉潔、自律、不要唯利是圖。
教學重點
通過對作品的閱讀,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前后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了解馬克·吐溫的相關資料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一、開門見山,談話激趣
1、揭題,讀題
2、當你讀到魔力的時候,你會想起誰?(劉謙 魔術師)
當你讀到這七個字的時候會想起一句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提筆把他積累下來。
師板書:把“鬼”寫大。
見過鬼嗎?這句俗語中鬼肯定是人,指的是哪類人?
這類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爹媽: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完成兩項任務:a把課文中鬼抓出來,圈起來。
b用幾句話概括地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2、反饋:
(1)鬼是誰?(托德 老板 )
還有一個人(我)這個我指誰?馬克吐溫筆下的一個人物,所以聰明的你肯定會會提醒我加上引號。
(2)根據(jù)人物的出場順序來說。
三、比較閱讀,感受托德
1、找出證據(jù)證明他們是鬼。找出描寫托德鬼相的句子畫下來,并試著用詞語寫他的鬼品。
2、交流:
句子
1、我等候著,一直等到―――
(1)什么鬼品?用四個字概括(以貌取人)最能看出以貌取人的是哪個詞?(蹩腳)蹩腳的衣服是怎樣的衣服?蹩腳的衣服用一個字概括:差
(2)可見他是多么的――以貌取人 學生板書
句子
2、那個家伙擺出一副非??瘫〉腵嘴臉―――
(1)寫了什么鬼品?(刻薄)
(2)你們怎么就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刻薄的鬼品?
生:啊,哼―――
從語氣詞感受到。
用鼻子說話會很傷人。
生:只會――
這樣的話叫什么話?(反話)他心里的意思是什么?有一句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句子3:他微笑著接了過去―――
(1)這一段是抓住了托德的什么來寫的?(笑容)
(2)對笑有研究嗎?說出十種以上的笑。
(3)出示笑的詞語:最自然的笑:眉開眼笑
最過癮的笑:捧腹大笑
(4)托德是哪種笑:皮笑肉不笑
(4)老師找到了一副圖片(沙皮狗),看看像不像托德。 (5)對照課文:有什么紋,就像――又像―――
(6)托德的笑太――惡心 簡直令人作嘔。
(7)為什么他的笑這么難看?他的笑是充著錢。
(8)他的鬼品是――見錢眼開。學生板書
(9)他的又一個鬼品――虛情假意
(10)你絕對不會像馬克吐溫一樣描寫你身邊的伙伴,你的伙伴笑起來是怎樣的?說說看。
(11)出示曹雪芹的描寫笑的片段:史湘云撐不住―― 知道她們?yōu)槭裁葱Φ媚敲此瑔幔浚▌⒗牙颜f了一句很可笑的話: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
(12)出示大明老師寫得爸爸逗媽媽笑的片段;印象中,父親很喜歡逗母親笑,母親一笑起來,――
(13)馬克吐溫也是抓住了皺紋,也是運用了比喻的方法,見過維斯威火山的熔巖嗎?出示圖片:像嗎?不像。那為什么這樣寫?那是夸張的方法。
四、 概括梳理,感受老板
1、文中的另一個鬼是――老板。作者是怎樣描寫老板的?(語言)
2、全文總共才1549個字,而老板卻說了604個字。
3、老師讀老板的話,你們概括他的鬼品。老板說起話來真可謂( )?。?!
(1)滔滔不絕、胡編亂造 語無倫次 口若懸河
(2)無非就是一個目的:為了錢
4、再讀課文,梳理概括老板為了達到目的而使用了什么法?
(1)拍馬屁 胡編亂造法 責罵伙計法
(2)我開始讀課文的時候在想:要是“我”一進店就遇到老板那該多好?這樣的想法對嗎?為什么?(感悟到老板是虛情假意唯利是圖的人,和托德一樣都是鬼)
五、拓展閱讀,激發(fā)興趣 出示《百萬英鎊》的故事更梗概,和馬克圖文的簡介,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動力。
分解課件(集合十三篇)
老師在正式上課之前需要寫好本學期教學教案課件,現(xiàn)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也不遲。教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是不是在為寫教案課件發(fā)愁呢?經(jīng)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反復的打磨和修改我們呈現(xiàn)了最新的“分解課件”,如果你認為這個網(wǎng)站不錯不要忘記把它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分解課件 篇1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的一般步驟,學會判斷一個力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
1、強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養(yǎng)觀察、實驗能力。
3、培養(yǎng)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用物理語言分析問題的能力。
1、通過分析日?,F(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2、培育學生發(fā)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在實際問題中如何根據(jù)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分析日常現(xiàn)象,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實踐體驗,討論交流,用物理語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物塊,橡皮筋,彈簧秤,鉛筆,細線,鉤碼,多媒體課件。
【過渡引言】:相信同學們學了今天的課程之后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課教學:
【設問】:(回顧、鋪墊) 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則?
【學生回答】:如果原來幾個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跟一個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相同,這一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幾個力的合力,原來的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 引導學生】 而已知物體的合力求分力的過程,我們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引導學生】那么,力的分解又應該遵循什么定律?
【板書】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邊行定則.
【過渡引言】不加限制條件,一個對角線可以做出無數(shù)組平行四邊形,即一個力可分解為無數(shù)組不同的分力. 如右圖
在實際問題中, 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確定的,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
1、可以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重物對橡皮筋豎直向下的拉力F產(chǎn)生了什么效果?
3、這樣的效果能不能用兩個力F1和F2來實現(xiàn)?方向怎樣?
【教師引導學生]:我們是否可用分別沿兩條橡皮筋伸長方向的的力共同作用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即:F1和F2兩個力來等效替代力F?
如果F1和F2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F1和F2就是F的兩分力.(多媒體演示分解過程).
在實際問題中,力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確定的,通過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從而確定兩分力的方向,再來進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確定的解.
【板書】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來進行力的分解.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關鍵是要確定一個力產(chǎn)生的實際效果.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如圖所示小球所受重力G效果如何?從重力G的作用效果來看如何分解重力?
與擋板間有擠壓。
【教師引導學生]:我們是否可用分別沿垂直于斜面和擋板并過小球與其接觸點方向的的力共同作用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即:G’和G’’兩個力來等效替代力G?
G’和G’’作用的效果和G作用效果相同,G’和G’’就是G的兩分力。(多媒體演示分解過程).
我們再來探究兩個常見實例:
【實例1】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的作用,且F與水平方向成θ角,如圖所示.怎樣把力F按其作用效果分解?它的兩個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
分解課件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6的組成,了解6有5種不同的分法,能按序分合。
2、感知兩個部分數(shù)之間的互補關系。
3、初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4、喜歡數(shù)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游戲,培養(yǎng)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課件、教具
【活動過程】
一、 問答游戲“對答歌”,復習5以內(nèi)數(shù)的分解。
師:“小朋友,我問你,3可以分成2和幾?”
幼:“田老師,告訴你,3可以分成2和1?!?/p>
師:“小朋友,我問你,5可以分成幾和4?”
幼:“田老師,告訴你,5可以分成1和4?!?/p>
二、? 操作探索6的分解。
1.給幼兒每人發(fā)一袋大小、顏色、形狀不同的花。
師:“今天老師給每個小朋友帶了一袋禮物,看看是什么?”“它們有什么不同?”
2、幼兒操作探索,感知6的分解。
師:“老師給每個小朋友送了相同的6朵花,請小朋友根據(jù)花的特征分一分,看看都能分成幾和幾?”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幼兒說出操作結(jié)果,教師在電腦上演示組成式。
4、引導幼兒觀察組成式并發(fā)現(xiàn)6的分解特點。
教師小結(jié):6有5種分法。每組左邊的數(shù)一個比一個大1,右邊的數(shù)一個比一個少1,這種分解的方法叫互補法。
三、出示電腦動畫游戲,鞏固6的分解
1、師:“小朋友都知道了6的分解方法,現(xiàn)在我們來玩一個搶答的游戲,老師出題,小朋友回答,答對的就可以得到小企鵝的夸獎,答錯了小企鵝就會摔倒?!?/p>
2、電腦顯示6的分解填空式,幼兒以搶答的形式進行回答?;卮鸬拇鸢刚_,小企鵝跳起來說:“嘿,你真棒。”答錯了,小企鵝隨著音樂聲眼冒金星摔倒在地。
活動反思
學習數(shù)的分解,可使幼兒初步理解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數(shù)概念的理解,并為學習加減法打基礎。學習數(shù)的分解對幼兒來說有些難度,掌握起來不太容易。幼兒只有在實際動手操作中感知,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數(shù)的分解。因此,本次活動,我以幼兒的操作探索為主,讓幼兒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6的分解方法,再輔助與教師的總結(jié)概括,使幼兒對6的分解有清晰的認識,最后以游戲的形式進行鞏固,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知識。但由于幼兒的操作、分析、概括能力有個體差異,有的幼兒不能完整的掌握6的所有分解方法,所以還需要在今后的自選活動中進行個別指導。
分解課件 篇3
1.使學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識基礎上,正確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
的含義.
2.初步掌握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的原則,初步掌握將一個已知力分解為兩個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
1.在學習力的分解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強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養(yǎng)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并學會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
三、教學用具:
教師利用錄像提出實際問題,先給學生留下懸念,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復習提問引入課題,通過幾個實驗讓學生親自感知力的實際效果,從而確定出兩個分力的方向,化解了難點。然后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時,訓練學生用作圖法和計算法處理問題,明確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問題.
〔錄像〕公園滑梯、大橋引橋,盤山公路.
〔師問〕為什么公園滑梯傾角較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少傾角?
同學們先別急,學完今天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你們就明白了。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上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在黑板畫圖)
如圖甲,一個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圖乙是兩個人分別用F1、F2兩個力把同樣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與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那么拉力F1,F2,F中哪一個力可以叫做另兩個力的合力?判斷的根據(j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這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實際中往往會遇到跟上面情況相反的一類問題.例如,
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兩根彩色橡皮繩,并在兩繩結(jié)點處系上兩根細線,請同學用一豎直向下的力把結(jié)點拉到O位置,請學生觀察此時拉力F產(chǎn)生的效果
那么能不能改用兩個力同時作用于結(jié)點上而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呢?
請同學用沿BO方向的拉力 專門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 專門拉伸OA,當 、分別為某適當值時,結(jié)點也被拉到O位置,
〔師生分析〕 、共同作用的效果與F作用的效果相同.
前面我們學過,如果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現(xiàn)在通過實驗又清楚地看到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情況:兩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我們就把這兩個力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實際上也可以是幾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1)分力:幾個力,如果它們產(chǎn)生的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講解〕分力定義中的“原來”二字說明一個力跟它的幾個力并不同時作用在物體上.而是說,當它們分別作用到同一物體上時,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個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種等效替代關系.(教師舉例說明)
求跟一個已知力等效的分力,我們就稱為力的分解.
(板書)注意:幾個分力與原來那個力是等效的,它們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時并存.
:力的分解遵從什么法則呢?實驗得出結(jié)論.
〔師小結(jié)〕這兩個實驗盡管在實驗裝置上略有差異,但都是用橡皮筋的伸長來量度力的作用效果.“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實驗是已知兩個力求與它們等效的合力,實驗則是已知一個力求與之等效的兩個分力.可見力的分解同樣適用平行四邊形法則.
2、力的分解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通過類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則)
教師以實驗為例,作出分解拉力F的示意圖.
〔師講解〕前面是已知一個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確定了它的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邊形法則進行分解的`.如果沒有兩個方向這一條件的限制,僅僅知道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進行分解呢?
〔分析〕同一對角線可作出無數(shù)個平行四邊形,同一已知力若不加條件限制可分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提問〕什么情況下力的分解有惟一確定的解?
我們知道對于同一對角線可以作出無數(shù)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表 明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也可以說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確定的.那么,在實際應用中怎樣分已知力呢?從拉橡皮筋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們是按拉力對實際作用效果來分解的.這種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來判斷方向的方法有沒有普遍意義呢?請看下面實例.
3、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行設計的實驗來分析感受一個力的不同的幾個作用效果,并能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確定它的分力)
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這個力與水平面成θ角。確定F的兩個分力F1、F2
將一薄塑料板架在兩個等高的支撐物上,形成一個懸空的平面,將一重物放在平面上,會觀察到明顯的形變?,F(xiàn)給物體施加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學生觀察力F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如圖3
在力F的作用下,薄塑料板彎曲程度變小,同時重物前進。
:(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體和豎直向上提物體的效果,那么力F的兩個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
(2)分力方向確定,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力F分解就是唯一的。
例2:物體傾角為θ的斜面上,那物體受的重力G產(chǎn)生哪些效果?應當怎樣分解?。
〔學生實驗〕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書,然后使手傾斜,書下滑.
〔學生描述〕除感到手掌受到壓力外,還明顯感到書在沿手掌下滑,
〔師講解〕當書放在平伸的手掌上時,我們只感到手掌受到書的壓力,說明書所受的豎直向下的重力只產(chǎn)生了一個使它緊壓手作用效果.當手掌傾斜時,書對手掌的作用效果類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體對斜面的作用效果,我們除感到手掌受到壓力外,還明顯感到書在沿手掌下滑。
(2)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為這樣兩個分力:平行于掌面的沿手掌下滑的力G1和垂直于手掌向下的力G2.
(3)學生板畫如圖5, 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 G1=GSinθ G2=GCosθ
:故重力G對物體的作用可以用它的兩個分力G1和G2替代。
〔思考討論〕
(1)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有人說的重力G可以分解為下滑力G11和對斜面的壓力G2.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在學生回答中注意糾正他們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合力,分力重復分析的錯誤,以及把G2認為是對斜面壓力的錯誤.進一步強調(diào)一個已知力與其分力的等效替代關系,指出對物體受力分析時要依據(jù)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分力并非物體實際受到的力,只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用分力進行替代而已.)
(3)根據(jù)剛才學到的知識,請同學們解釋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么公園滑梯傾角較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少傾角?(與前面的問題相呼應,同時體現(xiàn)學以至用的思想)
〔小結(jié)〕通過例1,例2的分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究竟怎樣分解一個已知力,要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已知力產(chǎn)生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兩分力的方向,然后應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加以分解,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1)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2)根據(jù)已知力和兩個分力方向作平行四邊形;(3)根據(jù)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知識確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練習1〕在豎直墻上固定一個輕支架,橫桿OB垂直于墻,斜繩OA跟墻的夾角為θ,在支架的O點掛有一個重G的物體,怎樣確定桿OA,OB的受力方向?
:
感受到手指受的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壓力。
〔師講解〕這幾個實驗都證明,豎直向下的拉力對兩桿件產(chǎn)生了沿桿方向的兩個作用效果,使上桿受拉,下桿受壓.因此,這個拉力F可以沿上述兩個方向分解為兩個分力F1和 F2.當然,作這樣的分析是在不計兩桿重力情況下作出的.我們可以用F1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F對支架作用.請同學們課下完成拉力F的兩個分力的求解
今天這一節(jié)課主要是學習力的分解知識.希望同學們注意分力與合力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區(qū)別;尢其要注意按實際作用效果將一個已知力分解為兩個分力,是進行力的分解的一種重要方法,要逐步掌握這種方法,學會應用它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分解課件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3的加減法,認識加號、減號、等號(理解其含義)。
2、學習書寫加減法算式。
活動準備
1、2—64分開和聚集
2、2—65分開和聚集
3、課件:圖片—螃蟹4
活動過程
一、學習3的加減法
1、出示圖片:螃蟹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這幅圖上有什么?看完后講給大家聽。
什么地方有誰?”
(石頭說有兩只螃蟹)
再看看旁邊(又來了一只螃蟹)
一共有三只雞怎樣表示?
幼兒回答老師邊用數(shù)字記錄。
用什么符號表示又來了呢?(+)
用什么符號表示一共有呢?(=)
(2+1=3)“這算式什么意思?我們一起說說看。
石頭上有2只螃蟹,來了1只螃蟹,一共有3只螃蟹
2 + 1 = 3
2、出示數(shù)學卡
(1)2—64分開和聚集
誰會把這幅圖講一講?
有一個面包,再拿來一個面包,一個有3個面包。
那用算式怎樣來表示呢?”(2+1=3)
(大家一起把算式讀兩遍)
有3個面包,拿走1個面包,還剩幾個面包?
3 — 1 = 2
“這個符號(—),你們認識嗎?叫什么名字?(減號)怎樣讀?(減)
這道算式叫做減法算式?!?/p>
3、誰來說說這道算式里的每個數(shù)字和符號都表示圖上的什么意呢?
3 –1 = 2 3–1 = 2
二、操作活動
1、看圖講述含義,指導幼兒正確列出3的加減算式。
講清楚含義,然后列出算式。
2、看分合式寫數(shù)字。
3、依樣填空格。
分解課件 篇5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節(jié)的內(nèi)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編排的。由于分解法是處理力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并且它對矢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guī)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說本節(jié)內(nèi)容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數(shù)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jù)幾何關系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系,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實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特別是為以后學習動力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jié)的重點內(nèi)容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jié)課的難點內(nèi)容確定為:如何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在教法上采用實驗演示、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fā)現(xiàn)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jié)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為什么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動呢?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⑴復習力的合成,便于學生學習新課。
⑶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如果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無數(shù)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chǎn)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鉤碼,待穩(wěn)定后引導學生觀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chǎn)生沿著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jù)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每兩個學生一套)臺秤、木塊(一側(cè)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鉤碼細線若干。
①把木塊放在臺秤上,如圖,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臺秤的讀數(shù)。
②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鉤碼相連,并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鉤碼,在表中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shù)。
③保持鉤碼不變,改變滑輪的高度h,在表格中記錄臺秤相應的讀數(shù)。
分解課件 篇6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數(shù)學《軸對稱現(xiàn)象》導學案課件PPT板書設計教學實錄
1.在生活實例中認識軸對稱圖形.
2.了解軸對稱圖形及對稱的概念.
1.通過豐富的生活實例認識軸對稱,能夠識別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
2.欣賞現(xiàn)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體會軸對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和它的豐富文化價值.
在豐富的現(xiàn)實情境中,經(jīng)歷觀察生活中的軸對稱現(xiàn)象,探索軸對稱現(xiàn)象共同特征等活動,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師:建筑物、柳葉、蝴蝶、窗花、風箏、飛機、剪刀等圖片.
[師]我們生活在圖形的世界中,許多美麗的事物往往與圖形的對稱聯(lián)系在一起,(一邊播放圖片一邊敘述).無論 是隨風起舞的風箏,凌空翱翔的飛機,還是中外各式風格的典型建筑;無論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圖案的設計,甚至是照鏡子,都和對稱密不可分.
正如20世紀著名數(shù)學家赫爾曼?外爾(H?weyl,1885~1955)所說的,“對稱是一種思想,通過它,人們畢生追求,并創(chuàng)造次序、美麗和完善……”初步掌握對稱的奧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圖形的特征,還可以使我們感受到自然界的美與和諧,并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設想創(chuàng)造出對稱的作品,裝點生活.
讓我們走進軸對稱的世界吧!感受它的奇妙和美麗!
從這節(jié)課開始,來學習第七章:生活中的軸對稱.今天我們先來研究第一節(jié):軸對稱現(xiàn)象.
[師]下面我們來看幾幅圖片.大家觀察后回答下列問題:(先出示建筑物、柳葉、蝴蝶、窗花等圖片,然后出示投影片§7.1 A)
1.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舉出幾個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3.你能將上圖中的窗花沿某條直線對折,使直線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嗎?柳葉呢?
[生甲]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
[生乙]這些圖形從中間分開后,左右兩部分能夠完全重合.
[生?。葸€有一些建筑物,望遠鏡.
……
[師]同學們回答得真棒.老師這里有剛才大家看到的窗花、柳葉的圖片,我發(fā)給大家每人一張,你來做一做:能否將窗花沿某條直線對折,使直線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嗎?柳葉呢?
[生甲]窗花可以沿“中間的一條線”對折,使直線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生乙]柳葉也可以沿“中間的一條線”對折,使直線左右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師]很好,不僅窗花和柳葉可以沿一條直線對折,使直線兩旁的部分完全重合,而且剛才大家看到的建筑物、蝴蝶等的圖片都可以沿一條直線對折后,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電腦演示圖片折疊)
接下來大家拿出準備好的針、紙來動手做一做(出示投影片§7.1B)
將一張紙對折后,用針尖在紙上扎出一個圖案,將紙打開后鋪平,觀察所得到的圖案.位于折痕兩側(cè)的部分有什么關系?與同伴進行交流.
[師]很好.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axially symmetricfigure).
即: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見到軸對稱圖形(出示圖片)如:剪刀、等腰直角的三角板、相框……
你能找出它們的.對稱軸嗎?分小組討論.
[生甲]圖(1)是正方形,它有四條對稱軸.圖(2)是等腰三角形,它有一條對稱軸.
[生乙]圖(3)是菱形,它有兩條對稱軸.圖(4)是等腰梯形,它有一條對稱軸.
[生丙]圖(5)是等邊三角形,它有三條對稱軸,圖(6)是圓,有無數(shù)條對稱軸.
了解了軸對稱圖形及其對稱軸的概念后,我們來做一做(出示投影片§7.1D)
把準備好的一張質(zhì)地較軟、吸水性能好的紙或報紙拿出來,在紙的一側(cè)上滴上一滴墨水,將紙迅速對折、壓平,并用手指壓出清晰的折痕,再將紙打開后鋪平,觀察所得到的圖案.
位于折痕兩側(cè)的墨跡圖案彼此之間有什么關系?與同伴進行交流.
[生]我們經(jīng)過操作、交流得知:位于折痕兩側(cè)的墨跡圖案是對稱的.它們可以互相重合.
[師]很好.由此我們進一步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后,折痕兩側(cè)的圖形完全重合.
觀察下圖中的每組圖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P188的圖7-3.
[生甲]這些圖案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乙]不對,軸對稱圖形是指的一個圖形,而圖7-3的每組都是兩個圖形.只能說這兩個圖形對稱.
[師]乙同學說得很好,對于兩個圖形來說,如果沿一條直線對折后,它們能完全重合,那么稱這兩個圖形成軸對稱,這條直線就是對稱軸.
軸對稱是說兩個圖形的位置關系.而軸對稱圖形是說一個具有特殊形狀的圖形.
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和軸對稱圖形都有一條直線,都要沿這條直線折疊重合;如果把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分成兩部分,那么這兩個圖形就是關于這條直線成軸對稱;反過來,如果把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看成一個整體,那么它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1.P188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請分別找出每個圖形的對稱軸.
答:P188的圖形自左向右數(shù),四個圖形分別有6條對稱軸、12條對稱軸(不考慮顏色的差別),2條對稱軸,1條對稱軸.
2.欣賞下面這幅風景圖,你能找出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嗎?
(二)看課本P186~188,然后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探討了軸對稱現(xiàn)象,了解了軸對稱圖形及有關概念、軸對稱的兩個圖形,并區(qū)分了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成軸對稱.
2.預習提綱.
(1)角平分線的性質(zhì)是什么?
(2)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zhì)是什么?
1.你能找到有一條以上對稱軸的國旗嗎?
[過程]通過這個活動,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軸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
[結(jié)果]泰國、博茨瓦納、尼日利亞、白俄羅斯、牙買加、密克羅尼西亞、日本、英國等的國旗有2條對稱軸.
一、軸對稱圖形: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能夠互相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對稱軸.)
三、想一想:
分解課件 篇7
分解因式與數(shù)系中分解質(zhì)因數(shù)類似,是代數(shù)中一種重要的恒等變形,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式運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變形。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應用廣泛,如:將分式通分和約分,二次根式的計算與化簡,以及解方程都將以它為基礎。因此分解因式這一章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在因式分解中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眾多思想,如:“化歸”思想、“類比”思想、“整體”思想等。因此,因式分解的學習是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本章介紹了最基本的兩種分解因式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運用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運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不僅是現(xiàn)階段的學習重點,而且為學生以后分解二次三項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會運用公式法(直接運用公式不超過兩次)分解因式。
②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通過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思考問題的能力,總結(jié)因式分解的一般分解的方向。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體會因式分解在數(shù)學學科中的地位與價值,感受數(shù)學的簡諧美。
②難點:靈活地運用公式法或以學過的提公因式法進行分解因式,正確地判斷因式分解的徹底性問題。
1、學法分析:
①注意分解因式與整式乘法的關系,兩者是互逆的。
②注意完全平方公式的特點。
2、教法分析: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本堂課采用對比,探究,講練結(jié)合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對比學習習近平方差公式的方法指導學生探究分解因式的完全平方公式。在教學過程中,所選例題保證基本的運算技能,避免復雜的題型,直接用公式不超過兩次。采用觀察、類比、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把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靈活地運用“換元”和“化歸”思想把問題中的多項式轉(zhuǎn)化成適當?shù)墓叫问健?/p>
三、教學過程:
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我準備按照復習舊知→探究新知→例題精講→訓練反饋→小節(jié)→作業(yè)六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①利用一組整式的乘法運算復習完全平方公式,為探究運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分解因式打下基礎。
②利用一組運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習題,引導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去探究如何分解 類的二次三項式。
①根據(jù)第二組復習題引出利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得出完全平方公式。
②引導學生觀察完全平方公式的結(jié)構(gòu)特征,得出完全平方式的概念。再讓學生自主地編寫一些完全平方式,檢驗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
3、例題:
①精講課本57頁例3,加深對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同時感知“整體”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應用。
②精講課本57頁例4,引導學生得出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驟,向?qū)W生滲透“化歸”思想。
4、反饋訓練:
安排的習題題型不復雜,直接運用公式不超過兩次,習題難易有梯度,滿足不同層次的同學的需要。
分解課件 篇8
一活動目的:
讓幼兒學會6可以分成幾和幾。
二活動準備:
6的各種動物卡,1——6的數(shù)卡
三活動過程:
1、導入:老師講述
今天森林里要舉行一個運動會,森林里的小動物都要來參加,我們一起來侃侃而談都來了那些小動物?
2、過程:
老師用表演的方式(如小兔跳,小鳥飛等)把小動物請出來,排成一排。
我們一起來數(shù)數(shù)每種小動物都來了幾只?(幼兒復習6的點數(shù))
老師講述:因為今天要參加運動會所以每種小動物都派了6個小運動員來,我們一起來看小兔子隊先請出幾個運動員出場(1),留下幾個還在休息(5)得出6可以分1和5、同樣方法分其它動物得出6還可以分成2和4,6還可以分成3和3。
幼兒活動:我請6位小朋友來當兔子隊的運動員,再請6位當小鳥隊的運動員,我們讓他們來參加運動會看誰能拿第一。
師生互動:老師出示數(shù)字卡6,請幼兒上黑板來擺出可以分成幾和幾?
3、結(jié)束
老師口述請幼兒寫出分解式,最后老師和幼兒一起口述一遍分解式加深幼兒印象。
分解課件 篇9
1、使學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識基礎上,正確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義。
2.掌握將一個已知力分解為兩個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重點掌握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的原則。
3、會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1、實驗激發(fā)興趣,引入新課; 概念規(guī)律領會; 練習過度到探究; 實驗分析、形成結(jié)論; 學以致用。
2、分力概念、分解法則類比法;現(xiàn)學現(xiàn)用圖解法;作用效果實驗探究法、分析歸納法。
1、通過分析日?,F(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習慣。
2、在學習力的分解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育學生發(fā)表見解的意識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
1、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分力。
2、會分析日常生活中與力的分解相關的問題。著重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1、確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教學方法:
分析日?,F(xiàn)象,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實踐體驗,討論交流,用物理語言描述出力的分解。講授法、實驗法、類比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
重物,稱,細線,輕桿,皮筋,斧頭,多媒體。
用一根細線可以把物體提起來,也可以用兩根相同的細線來代替原來的一根細線把物體提起來,那么,在哪種情況中細線容易斷裂?
[演示] 用一根細線拴在大木塊的釘子上將木塊提起,然后換用另一根相同細線對折后拴在這個木塊的釘子上,用兩只手各提一根線把木塊提起,并使兩手逐漸分開,直至線斷。
[講解] 按常理推斷,似乎用一根線比用相同的兩根線提重物更容易斷。但實驗表明,在一定條件下,用兩根線提重物時線更容易斷。怎樣解釋這一現(xiàn)象呢?用已有的知識顯然是不便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學習新知識——力的分解(板書標題2.6 力的分解)。
[觀察與分析]橡皮筋中部固定在重物上,用手向上拉橡筆筋,一次拉一根,一次拉兩根。
[小結(jié)] 前面我們學過,如果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F(xiàn)在通過實驗又清楚地看到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情況:兩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我們就把這兩個力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1、幾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注意:幾個分力與原來那個力是等效的,它們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時并存。
力的分解遵從什么法則呢?由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可見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法則。
分解課件 篇10
一、背景介紹
因式分解是代數(shù)式中的重要內(nèi)容,它與前一章整式和后一章分式聯(lián)系極為密切。因式分解的教學是在整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論依據(jù)就是多項式乘法的逆變形。它不僅在多項式的除法、簡便運算中有直接的應用,也為以后學習分式的約分與通分、解方程(組)及三角函數(shù)式的恒等變形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因此,學好因式分解對于代數(shù)知識的后續(xù)學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設計
【教學內(nèi)容分析】
因式分解的概念是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它是因式分解方法的理論基礎,也是本章中一個重要概念。教材在引入中是結(jié)合剪紙拼圖來闡述這一概念的,也可以與小學數(shù)學里因數(shù)分解的概念類比予以說明。在教學時對因式分解這一概念不宜要求學生一次徹底了解,應該在講授因式分解的三種基本方法時,結(jié)合具體例題的分解過程和分解結(jié)果,說明這一概念的意義,以達到逐步了解這一概念的教學目的。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義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相反變形,并會運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2、能力目標:由學生自行探求解題途徑,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智能,深化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接受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因式分解的概念,難點是理解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并運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㈠、情境導入
看誰算得快:(搶答)
(1)若a=101,b=99,則a2-b2=___________;
(2)若a=99,b=-1,則a2-2ab+b2=____________;
(3)若x=-3,則20x2+60x=____________。
【初一年級學生活波好動,好表現(xiàn),爭強好勝。情境導入借助搶答的方式進行,引進競爭機制,可以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興趣,并增強競爭意識和探究欲望?!?/p>
㈡、探究新知
1、請每題答得最快的同學談思路,得出最佳解題方法。(多媒體出示答案)(1)a2-b2=(a+b)(a-b)=(101+99)(101-99)=400;
(2)a2-2ab+b2=(a-b) 2=(99+1)2 =10000;
(3)20x2+60x=20x(x+3)=20x(-3)(-3+3)=0。
【“與其拉馬喝水,不如讓它口渴”。探索最佳解題方法的過程,就是學生“口渴”的地方。由此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2、觀察:a2-b2=(a+b)(a-b) ,
a2-2ab+b2 = (a-b)2 ,
20x2+60x=20x(x+3),找出它們的特點。(等式的左邊是一個什么式子,右邊又是什么形式?)
【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的無意識的觀察轉(zhuǎn)變?yōu)橛幸庾R的觀察,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描述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并及時予以肯定?!?/p>
3、類比小學學過的因數(shù)分解概念,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學生概括,老師補充。)
【讓學生自己概括出所感知的知識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p>
板書課題:§6.1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概念: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㈢、前進一步
1、讓學生繼續(xù)觀察:(a+b)(a-b)= a2-b2 ,
(a-b)2= a2-2ab+b2,
20x(x+3)= 20x2+60x,它們是什么運算?與因式分解有何關系?它們有何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要注意讓學生區(qū)分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區(qū)別,防止學生出現(xiàn)在進行因式分解當中,半路又做乘法的錯誤。)
【注重數(shù)學知識間的聯(lián)系,給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空間,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的生成過程,由學生發(fā)現(xiàn)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相互關系,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p>
2、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系:
因式分解
結(jié)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說明:從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點是:由和差形式(多項式)轉(zhuǎn)化成整式的積的形式;從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點是:由整式積的形式轉(zhuǎn)化成和差形式(多項式)。
結(jié)論: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相反變形。(多媒體展示學生得出的成果)
㈣、鞏固新知
1、 下列代數(shù)式變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為什么?
(1)x2-3x+1=x(x-3)+1 ;
(2)(m+n)(a+b)+(m+n)(x+y)=(m+n)(a+b+x+y);
(3)2m(m-n)=2m2-2mn;
(4)4x2-4x+1=(2x-1)2;
(5)3a2+6a=3a(a+2);
(6)x2-4+3x=(x-2)(x+2)+3x;
(7)k2+ +2=(k+ )2;
(8)18a3bc=3a2b?6ac。
【針對學生易犯的錯誤,制造認知沖突,讓學生充分暴露錯誤,然后通過分析、討論,達到理解的效果?!?/p>
2、你能寫出整式相乘(其中至少一個是多項式)的兩個例子,并由此得到相應的兩個多項式的因式分解嗎?把結(jié)果與你的同伴交流。
【學生出題熱情、積極性高,因初一學生好表現(xiàn),因而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p>
㈤、應用解釋
例 檢驗下列因式分解是否正確:
(1)x2y-xy2=xy(x-y);
(2)2x2-1=(2x+1)(2x-1);
(3)x2+3x+2=(x+1)(x+2).
分析:檢驗因式分解是否正確,只要看等式右邊幾個整式相乘的積與右邊的多項式是否相等。
練習 計算下列各題,并說明你的算法:(請學生板演)
(1)872+87×13
(2)1012-992
㈥、思維拓展
1.若 x2+mx-n能分解成(x-2)(x-5),則m= ,n=
2.機動題:(填空)x2-8x+m=(x-4)( ),且m=
【進一步拓展學生在數(shù)學領域內(nèi)的視野,增強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使學生從小熱衷于數(shù)學的學習和探索。通過機動題,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熟練程度和思維的靈敏性、深刻性、廣闊性及探研創(chuàng)造能力,及時評價,及時矯正。】
㈦、課堂回顧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與感受?說出來大家分享。
【課堂小結(jié)交給學生, 讓學生總結(jié)本節(jié)課中概念的發(fā)現(xiàn)過程,運用概念分析問題的過程,養(yǎng)成學生學習——總結(jié)——學習的良好習慣。唯有總結(jié)反思,才能控制思維操作,才能促進理解,提高認知水平,從而促進數(shù)學觀點的形成和發(fā)展,更好地進行知識建構(gòu),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p>
㈧、布置作業(yè)
教科書第153的作業(yè)題。
【設計思想】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課堂教學的最高藝術是看學生,而不是看教師,看學生能否在課堂中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因此本教學是按“投疑——感知——概括——鞏固、應用和拓展”的敘述模式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這種呈現(xiàn)方式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規(guī)律,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到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轉(zhuǎn)化中感受到學習與探索的樂趣。本堂課先采用以設疑探究的引課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再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作為主線,訓練學生思維,使學生能順利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能力。并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堅持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動性原則。并改變了傳統(tǒng)的言傳身教的方式,恰當?shù)剡\用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展現(xiàn)了一個平等、互動的民主課堂。
分解課件 篇11
《力的分解》是整個高中物理力學的基礎之一,與“力的合成”內(nèi)容相輔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也是對今后對矢量分析的基礎。
本次課堂設計,我的思路源于“新課改”的教育思想,將“情景設置”引入教學中,設計多個簡單的小實驗,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物理象,輔以多媒體現(xiàn)代教育手段,增強師生間的課堂互動,讓學生融入一個“情,景,理”的思考與鉆研的過程,將以往的學生適應課堂的模式轉(zhuǎn)化為課堂適應學生的模式,以期達到學而有趣,知識固化的目的。
在上課之初,我先設置一個有趣的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效果明顯,實驗有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然后我們回顧了力的合成的內(nèi)容,并再次強調(diào)了力的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法則,從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通過橡皮繩中間吊一個鉤碼,改變夾角,讓學生總結(jié)出,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通過兩個簡單易行的小實驗:實驗一是體驗繩子對手指有拉力的作用效果;實驗二讓學生信手拈來的書本放在手掌上體驗重力的作用效果。通過親身的體會理解力的分解。在這個探索的情景里,學生有了知識的準備以及興趣的激發(fā),給整節(jié)課的學習氛圍奠定了良好的基調(diào)。
而后,通過對滑梯和引橋的傾角分析,鞏固剛才的.力的分解知識。至此,學生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力的分解的知識,從而讓學生分析上課初進行的挑戰(zhàn)大力士的實驗的原理。最后通過課本的“討論與交流”進一步鞏固平行四邊形定則在力的分解中的應用。最后,對課堂進行小結(jié)。
課后作業(yè)的布置再次體現(xiàn)了關注身邊的事物,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布置了一題探究題。
本堂課完整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整堂課志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其在興趣驅(qū)使下對物理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并掌握新學知識。本堂課的實施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學生由情景實驗入手,表現(xiàn)了極大的學習興趣,給整堂課奠定了良好的氛圍基調(diào)。
在課上,黑板的板書輔以適當?shù)亩嗝襟w,表現(xiàn)了較高的教學效率,充分解放學生的形象思維,更快接受物理情景,從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問題思考。
知識與鞏固練習均環(huán)環(huán)緊扣,難度遞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課雖氛圍輕松卻知識緊湊,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掌握過程,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于高中教育新課改的指導思想。
課堂上教師在授課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導,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學生;師生間的互動,也使學生了有學習的“主人翁”精神,并從中提出了創(chuàng)新的思維,如學生主動上臺進行挑戰(zhàn)大力士實驗,在練習中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與交流,是本堂課的亮點。
課后學生反映以及作業(yè)練習情況均表現(xiàn)出本堂課在知識的授予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大體上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并“按需分解”。
分解課件 篇1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義
(2)認識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相互關系——相反變形,并會運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能力目標:由學生自行探求解題途徑,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智能,深化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接受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觀點,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目標制定的思想
1.目標具體化、明確化,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同時便于上課操作,便于檢測和及時反饋。
2.課堂教學體現(xiàn)能力立意。
3.寓德育教學方法
1.采用以設疑探究的引課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作為主線,訓練學生思維,以設疑——感知——概括——運用為教學程序,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能順利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能力。
3.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堅持啟發(fā)式,鼓勵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動性原則。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練習、想一想于教學過程中,增設了由淺入深、各不相同卻又緊密相關的訓練題目,為學生順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關系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教學過程安排
一、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問題:看誰算得快?
(1)若a=101,b=99,則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則a2-2ab+b2=(a-b) 2=(99+1)2 =10000
(3)若x=-3,則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觀察分析,探究新知
(1)請每題想得最快的同學談思路,得出最佳解題方法
(2)觀察:a2-b2=(a+b)(a-b) ①的左邊是一個什么式子?右邊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 =(a-b) 2 ②
20x2+60x=20x(x+3) ③
(3)類比小學學過的因數(shù)分解概念,(例42=2×3×7 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書課題: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獨立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
1.下列由左邊到右邊的變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為什么?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2.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的關系:
因式分解
結(jié)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說明:從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點是:由和差形式(多項式)轉(zhuǎn)化成整式的積的形式;從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點是:由整式積的形式轉(zhuǎn)化成和差形式(多項式)。
(2)∵xy( )=2x2y-6xy2
∴2x2y-6xy2=xy( )
(3)∵2x( )=2x2y-6xy2
∴2x2y-6xy2=2x( )
四、強化訓練,掌握新知:
練習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ax+2ay (2)3mx-6nx (3) x2y+xy2
(4) x2+-x (5) x2-0.01
(讓學生上來板演)
五、整理知識,形成結(jié)構(gòu)(即課堂小結(jié))
1.因式分解的概念 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種恒等變形
2.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是兩種相反的恒等變形,也是思維方向相反的兩種思維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維過程實際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維的過程。
3.利用2中關系,可以從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結(jié)果。
4.教學中滲透對立統(tǒng)一,以不變應萬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
六、布置作業(yè)
1.作業(yè)本(一)中§7.1節(jié)
評價與反饋
1.通過由學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與整式乘法的關系的結(jié)論,了解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
2.通過例題及練習,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實際運用能力,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暴露問題和認知誤差,及時發(fā)現(xiàn)和彌補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從而及時調(diào)控教與學。
七.課堂小結(jié),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熟悉程度和歸納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運用能力,教師恰當?shù)亟o予引導和啟迪。
解方程課件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因此就需要老師自己花點時間去寫。教案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推動力,寫教案課件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經(jīng)過仔細篩選欄目小編選出了一篇非常好的“解方程課件”,請了解以下相關信息!
解方程課件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過程分析等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本節(jié)課是解簡易方程的第三課時“解方程(一)”,是在學生學習方程的意義和等式的性質(zhì)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而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又為后面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今后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植樹問題等內(nèi)容時都要直接運用。所以本節(jié)課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
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參照課標確定本節(jié)課的目標: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體驗遷移、分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方程與生活中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仔細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我認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及檢驗,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確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探尋發(fā)現(xiàn)通過等式的性質(zhì)來解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這些教學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數(shù)學學習環(huán)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shù)學。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觀察、比較、交流、分析等過程,鼓勵學生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都說出來,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又能使學生在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注重探索過程的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自主學,學生積極動腦去思考、動口去表達。通過交流、猜測、驗證、總結(jié)歸納,體驗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上節(jié)課的學習中,我們探究了哪些規(guī)律?
鞏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質(zhì),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認準目標,指導自學。
1、那我們學習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zhì)。
2、學生自學教材67~68頁例1、例2、例3內(nèi)容,讓學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質(zhì)解方程的原理,學完后記錄疑問。
(三)合作學習,引導發(fā)現(xiàn)。
1、出示課件例1,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樣列方程?
2、如何解這個方程呢?課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質(zhì)分析的圖示。
學生觀察圖畫,同桌交流自己的觀察結(jié)論,并通過討論明確解方程的方法。
3、點名學生匯報,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老師歸納:解方程實質(zhì)就是把方程轉(zhuǎn)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驟的規(guī)范書寫。
4、認識、區(qū)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學會驗算方程的解。
5、學生獨立完成例2、例3的內(nèi)容,并相互檢驗對方的結(jié)果。
老師再次強調(diào)要注意解方程和驗證步驟的規(guī)范書寫。
(四)變式訓練,反饋調(diào)節(jié)。
課本67~68“做一做”。
強化重點,鞏固新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分層測試,效果回授。
1、課本練習十五第1題。
2、課本練習十五第4題。
解方程課件 篇2
一、教材研讀。
1、教材編排。
(1)邏輯分析:
(2)語言信息及價值分析:
本課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讓學生領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數(shù)量關系向等量關系的轉(zhuǎn)化;第三幅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多種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2、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簡單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
(3)經(jīng)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gòu)過程,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簡單具體情境中尋找等量關系,并會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數(shù)”和“等式”兩個核心關鍵詞建立方程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原有的認知經(jīng)驗是用算術方法來解決問題,算術思維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維。由于從算術思維到代數(shù)思維的認識發(fā)展是非連續(xù)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性思維轉(zhuǎn)向借助等量關系列方程的新思維方式比較困難。列算式時以分析數(shù)量關系為主,知與未知,涇渭分明;在代數(shù)法中,辯證地處理知與未知、求與不求,使這一矛盾雙方和諧地處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設計:
為了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引“典”激趣,誘發(fā)思考。
引用“曹沖稱象”的故事,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相等關系,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啟發(fā)思考。
我將教材情境動態(tài)化,通過FLANSH課件,讓學生充分感知當天平兩端都沒放物品的時候天平左右兩邊是平衡的。當我們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時候,或者兩端放的物品質(zhì)量不等的時候,天平的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zhì)量不相等。這時候左邊大于右邊,或右邊大于左邊。當我們經(jīng)過調(diào)整,天平兩臂再次平衡時,表示兩邊的物體質(zhì)量相等,即左邊=右邊。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對情境中數(shù)據(jù)也進行了分批給出的處理。先給出了左邊魚食和小砝碼的重量,讓學生用一個數(shù)學表達式來表示天平左邊的質(zhì)量,再給出天平右邊的質(zhì)量,讓學生列出等式。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學生習慣性的使用算術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順利地進行了用數(shù)字表示向用符號表示的轉(zhuǎn)化。在這一情境的教學中,借助天平這一載體,啟發(fā)學生理解了平衡,認識了等式。
第二個主題圖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首先,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塊月餅的質(zhì)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導學生結(jié)合情境圖,把這一信息轉(zhuǎn)化為等量關系。4塊月餅的質(zhì)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數(shù)量關系“每塊月餅的質(zhì)量×4”來表示,“每塊月餅的質(zhì)量×4”表示的是4塊月餅的質(zhì)量,380克也表示4塊月餅的質(zhì)量,所以他們相等。從而完成數(shù)量關系向等量關系的轉(zhuǎn)化,算術思想向代數(shù)思想的轉(zhuǎn)化,改變學生的長達4年的慣性思維方式。
3、變換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圖隱含著多樣的等量關系,也正是引發(fā)學生數(shù)學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據(jù)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讓學生探究,根據(jù)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系,列出等量關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學中,先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情境中的基本相等關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其他的等量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孩子探求知識的欲望,調(diào)動孩子思考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找到多樣化的等量關系,并進一步提高孩子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斷鞏固。
(三)生活應用,提高能力。
數(shù)學應該服務于生活,緊接著我讓同學們根據(jù)直觀圖象列方程。這些題目都來自于生活實際,并且分別以現(xiàn)實情境圖、線段、文字敘述、綜合拓展為順序,層層遞進。學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觀情境里的相等關系后,他們在寫方程時會更加關注方程的本質(zhì)屬性,從而鞏固方程的概念。練習強調(diào)學生在按照“數(shù)量關系—等量關系—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為以后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
解方程課件 篇3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初步認識“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義。
2、結(jié)合課文圖例,根據(jù)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解方程。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寫法。
4、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遷移的努力。學習重難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學過程: 重申目標 學情調(diào)查
1.把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補充完整。
等式兩邊同時
(或)
的數(shù),兩邊仍然
。等式兩邊同時
(或)
的數(shù),兩邊仍然。
2、判斷下列那些式子是方程?(是的在后面打“∨”)
35+65=100
X–14﹥5.8
y+24
6(a+2)=42
c=1.8 問題匯總
1、什么是“方程的解”、“解方程”?
2、“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啥區(qū)別和聯(lián)系?
3、解方程的格式是怎樣的?
4、方程的解怎么驗算?
精講點撥
一、請同學們學習課本第57頁內(nèi)容。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教材57頁內(nèi)容合作學習,并回答問題。
100+X=250。X的值是()?
2、小組討論,認識探索X的值。
(1)各小組展示自己推算的方法及依據(jù)。
(2)學生自己驗證X的值是否正確。
3、像這樣能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shù)的值,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名稱叫(程解的過程叫()。()是一個數(shù),()是計算過程。
教師板書:
+
X
=
250
第一個加數(shù)
第二個加數(shù)
和
第二個加數(shù)
=
和
所以 :X=150
方程的解
+ X
= 250 100 + X
= 100 + 150
X
= 150
(數(shù)的組成)
4、完成57頁“做一做”.二、根據(jù)教材58頁主題圖,認識解方程。
(1)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圖中表示了什么樣的等量關系?
盒子中的皮球與外面的3個皮球加起來共有()個,列方程:((2)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
我們看看教材是怎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來求出方程的解呢?,求方)。1)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了(),左右兩邊仍然相等,化簡后x=(),這就是方程的解。
(3)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數(shù)呢?
因為,兩邊減去3以后,左邊剛好剩下一個(),這樣,右邊就剛好是()。因此,解方程說得實際一點就是通過等式的變換,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即可。(4)教師強調(diào)說明:
x=6帶不帶單位呢,x在這里只代表一個(數(shù)),因此不帶單位。(5)檢驗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還需要驗算。
方程左邊 = x +3 = 6 +3 = 9 =方程()邊
所以,x=6是方程的()。
(6)教師板書解方程的過程,強調(diào)寫“解:”,等號對齊。課堂檢測:
1.把下面的話補充完整。
方程兩邊同時
(或)
的數(shù),兩邊仍然
。方程兩邊同時
(或)
的數(shù),兩邊仍然
。2.填空:
X+1.6=3.2
X–0.47=1.25 X+1.6–()=3.2–()
X–0.47+()=1.25+()X=()
X=()X+12=45
X–2.6=5.4 X+12–()=45–()
X–2.6+()=5.4+()
X=()
X=()2.解方程:
X+2.3=8.6
X–12.4=5.8
小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或加上一個相同的數(shù),左右兩邊仍然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梯等式。為了保證解題的正確,我們還要學會驗算。作業(yè):
1、后面括號里哪個X值是方程的解?
(1)X+32=67
(X=44,X=108)(2)12-X=4
((X=16),(X=8))
2、解方程。
X+3.2=4.6
X–1.8=4
X-2=15
X+0.3=1.8
3+ X=5.4
X–6=7.6
3、課后探討如何解下面的方程。
7-X=1.2 下一課時導學案:
1、填空:
4X=6.4
X÷0.5=1.25 4X÷()=6.4÷()
X÷0.5×()=1.25×()X=()
X=()
5X=0.75
X÷6=13
5X÷()=0.75÷()
X÷6×()=13×()
X=()
X=()
2、根據(jù)題意,在橫線上把下列各題的數(shù)量關系補充完整,并分別列方程解答。
1.王老師買了1本單價是2.8元的筆記本和2本相同單價的童話書,共用去22.6元。童話書每本多少元?
+
=總金額(22.6元)解:設。
列方程:
答:。
還可以這樣想:。
解:設。
列方程:
答:。
2.媽媽買了甲、乙兩箱不同牌子的飲料。每箱飲料中的盒數(shù)相同,每盒重量分別是0.23㎏和0.19㎏,甲箱比乙箱要重0.64㎏。每箱中有多少盒飲料?
-
=甲箱比乙箱重的千克數(shù) 解:設。
列方程:
答:。
還可以這樣想:
=甲箱比乙箱重的千克數(shù)。解:設。
列方程:
答:。
解方程課件 篇4
列方程解應用題最關鍵是前兩步:設未知數(shù)和列方程。有的同學說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長么,為什么不是關鍵部分呢?其實,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篇幅很長,但只要注意到符號變化、分配律等基本運算技巧,解的過程是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兩步篇幅雖然短,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精華和難點卻大部分集中在這里,需要用以體會。
一般地,設什么量為未知數(shù),最簡單明了的想法是設所求為x(復雜的題目有時要采取迂回戰(zhàn)術,間接地設未知數(shù)),當所求的數(shù)較多時,把這些所求的數(shù)量用一個或盡量少的未知數(shù)表達出來,也是很重要的。
設完未知數(shù),就要找等量關系,來幫助列出方程。這時需要認真讀題,因為許多等量關系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中文有很多字、詞、句表達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幾倍、的總和是、與的差是等等,根據(jù)這些字句的含義,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數(shù)表達出來,就能列出方程。
列方程解應用題是用字母來代替未知數(shù),根據(jù)等量關系列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數(shù)的值,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使未知數(shù)直接參加運算。解這類應用題的關鍵在于能夠正確地設立未知數(shù),找出等量關系從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關系又在于熟練運用數(shù)量之間的各種已知條件。掌握了這兩點就能正確地列出方程。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是:
1)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依題意確定等量關系,設未知數(shù)x;
3)根據(jù)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檢驗,寫出答案。
(2)初學列方程解應用題,要養(yǎng)成多角度審視問題的習慣,增強一題多解的自覺性,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于變量較多并且變量關系又容易確定的問題,用方程組求解,過程更清晰。
例1 某縣農(nóng)機廠金工車間有77個工人。已知每個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種零件5個或乙種零件4個或丙種零件3個。但加工3個甲種零件、1個乙種零件和9個丙種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問:應安排生產(chǎn)甲、乙、丙種零件各多少人時,才能使生產(chǎn)的三種零件恰好配套。
如果直接設生產(chǎn)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shù)分別為x人、y人、z人,根據(jù)共有77人的條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來比較麻煩 如果仔細分析題意,會出現(xiàn)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的人數(shù)為未知數(shù)外,還有甲、乙、丙三種零件各自的總件數(shù)也未知。而題目中又有關于甲、乙、丙三種零件之間裝配時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個內(nèi)在聯(lián)系可以用比例關系表示,而乙種零件件數(shù)又在中間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間接未知數(shù),設已種零件總數(shù)為x個,為了配套,甲種、丙種零件件數(shù)總數(shù)分別為3x個和9x個,再根據(jù)生產(chǎn)某種零件人數(shù)=生產(chǎn)這種零件的個數(shù)工人勞動效率,可以分別求出生產(chǎn)甲、乙、丙種零件需安排的人數(shù),從而找出等量關系,即按均衡生產(chǎn)推算的總?cè)藬?shù),列出方程 解 答
設加工乙種零件x個,則加工甲種零件3x個,加工丙種零件9x個。
答:應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種零件工人人數(shù)分別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場上長滿牧草,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這片牧場可供10頭牛吃20天,可供15頭牛吃10天,問可供25頭牛吃幾天?
這是以前接觸過的牛吃草問題,它的算術解法步驟較多,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決。
設供25頭??沙詘天。
本題的等量關系比較隱蔽,讀一下問題: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草生長的速度是固定的,這就可以發(fā)掘出等量關系,如從供10頭牛吃2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再從供15頭牛吃10天表達出生長速度,這兩個速度應該一樣,就是一種相等關系;另外,最開始草場的草應該是固定的,也可以發(fā)掘出等量關系。
設供25頭??沙詘天。
每頭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長速度20+每頭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長速度10
因此,設每頭牛每天吃的草為1,則草的生長速度為5。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紅、灰兩種顏色的磚,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計劃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紅磚80米3,灰磚30米3,那么,紅磚缺40米3,灰磚剩40米3。問:計劃修建住宅多少座?
設計劃修建住宅x座,則紅磚有(80x-40)米3,灰磚有(30x+40)米3。根據(jù)紅磚量是灰磚量的2倍,列出方程
設有灰磚x米3,則紅磚有2x米3。根據(jù)修建住宅的座數(shù),列出方程。
由灰磚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設有紅磚x米3。留給同學們練習。
例4 兩個數(shù)的和是100,差是8,求這兩個數(shù)。
這道題有兩個數(shù)均為未知數(shù),我們可以設其中一個數(shù)為x,那么另一個數(shù)可以用100-x或x+8來表示。
解法一:設較小的數(shù)為x,那么較大的數(shù)為x+8,根據(jù)題意它們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也可以設較小的數(shù)為x,較大的數(shù)為100-x,根據(jù)它們的差是8列方程得:
解方程課件 篇5
1.教材內(nèi)容和地位:
《解方程(二)》是 ?北師大版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解方程這部分知識,通過天平游戲,讓學生發(fā)現(xiàn)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shù)(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質(zhì)。利用探索發(fā)現(xiàn)的等式的性質(zhì),解決簡單的方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你能力。學生通過天平游戲,經(jīng)歷了從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構(gòu)過程。探究等式的性質(zhì),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2.學情分析:
為了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情,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jīng)驗進行調(diào)研,從調(diào)研結(jié)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解方程是有一定認識的。
3.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材和學情我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能根據(jù)具體情境,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zhì)和實踐能力。
4.教學重點:知道等式兩邊同時乘以一個數(shù)(或除以一個不為0的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 。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我采用的教學方法:采用操作和演示、講練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思考,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shù)學活動機會。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得到必要的數(shù)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為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積極主動探索、根據(jù)學生實情,我主要選用討論法、以手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觀演示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完成教學目標。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本節(jié)課中,我共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
(四)歸納總結(jié),回顧整理,
在課前與學生談話,通過掌聲和笑容來緩解師生的緊張情緒,從而帶著愉悅心情走進新課學習,可見教師在努力向幽默型教師轉(zhuǎn)化,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自我調(diào)整。
“問答式”“師生一問一答”的形式比較多,根據(jù)課題研究我以學生為主,在設計教學時,以課堂提問和追問為主,激發(fā)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如:
師:等式兩邊都乘一個數(shù)(或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shù)),等式還成立嗎?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想法。
1) 師:既然我們有兩種不同的答案,那我們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好嗎?左側(cè)放的砝碼的質(zhì)量用X表示,右邊放5克的砝碼,天平兩邊平衡。
師:左邊加2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2個5克的砝碼,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平衡)
師:左邊加6個x克砝碼,右邊也加6個5克的砝碼,還會平衡嗎?(平衡)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和你所列的算式,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以上的規(guī)律?
師:那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兩邊都除以一個數(shù),等式還會成立嗎?下面同學們用天平驗證一下。
師:左邊去掉一半的質(zhì)量,右邊也去掉一半的質(zhì)量,天平仍然平衡,用算式如何表示變化過程?
小結(jié):追問是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回答問題結(jié)束之后的進一步引導,它的目的是進一步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使問題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問本質(zhì)上是一種高效點撥。追問是一種教學策略,追問的問題一定是有意義的、有趣的,同時也是有挑戰(zhàn)性的。讓學生抓住數(shù)學的本質(zhì),為后續(xù)學習打好基礎。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這是方程的定義。本節(jié)課在通過不斷地擺天平中建立方程的模型。在對“未知數(shù)”的處理上,教師沒有局限于未知數(shù),而是多方式表達,如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圖形、符號、字母等等,這樣就可以起到良好的建模。學生不再向以往學生那樣,認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但此處教師能夠在幾種方式中再進行優(yōu)化,讓學生體驗到由于文字不簡潔、圖形符號具有局限性等因素,而字母更具有優(yōu)勢,于是在通常情況下我們都采用字母來表示未知數(shù)。對于這方面,我在課后進行的修補,但能夠融入到新授課中就比較合適。
在教學重點難點基本突破后,讓學生及時鞏固,然后全班交流。
1、基礎練習,完成課后1、2題, ?習題設計體現(xiàn)層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3、在計算中總結(jié)規(guī)律并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魅力和價值。
在一節(jié)課即將結(jié)束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時運用數(shù)學的思想,使學生在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不僅有知識上的積累,還能在學習方法上有多收獲,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和價值。
最后說板書:
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新知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板書如下:板書設計簡潔,抓住重點方程式,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清晰易記。并用不同色彩粉筆標出易錯點,引起學生注意。
鹽類的水解課件
每位教師都必須備有教案課件,我們應該認真準備每一份教案課件。教師需要注重教案的應用性和效果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那么優(yōu)質(zhì)的教案課件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總結(jié)的“鹽類的水解課件”,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期待您對本文的深度解讀給予好評!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1)
1.使學生理解強堿弱酸鹽和強酸弱堿鹽的水解。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教育。
實驗準備 試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餾水、酚酞試液、pH試紙。
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鹽溶液是否都顯中性?
1.用酚酞試液檢驗Na2CO3溶液的酸堿性。
2.用pH試紙檢驗NH4Cl、NaCl溶液的酸堿性。(通過示范說明操作要領,并強調(diào)注意事項)
用pH試紙檢驗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堿性。
由上述實驗結(jié)果分析,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間有什么關系。
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下面我們分別研究不同類鹽的水溶液酸堿性不同的原因。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著幾種離子?
(2)哪些離子可能相互結(jié)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3)為什么CH3COONa溶液顯堿性?
結(jié)合學生的討論,利用電腦動畫模擬CH3COONa的水解過程,生動形象地說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CH3COONa溶于水時,CH3COONa電離出的CH3COO-和水電離出的H+結(jié)合生成難電離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chǎn)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時,c(OH-)>c(H+),從而使溶液顯堿性。
CH3COONa+H2O CH3COOH+NaOH或 CH3COO-+H2O CH3COOH+OH-
(1)這種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jié)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的反應,叫做鹽類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陰離子或弱堿的陽離子才能與H+或OH-結(jié)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
(3)鹽類水解使水的電離平衡發(fā)生了移動,并使溶液顯酸性或堿性。
(4)鹽類水解反應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5)鹽類水解是可逆反應,反應方程式中要寫“ ”號。
分析 Na2CO3的水解過程,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多元弱酸的鹽分步水解,以第一步為主。
(2)一般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產(chǎn)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fā)生分解。在書寫離子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寫成其分解產(chǎn)物的形式。
應用鹽類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并寫出有關的離子方程式。
NH4Cl溶于水時電離出的NH4+與水電離出的OH-結(jié)合成弱電解質(zhì)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chǎn)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時,c(H+)>c(OH-),從而使溶液顯酸性。
以 NaCl為例,說明強酸強堿鹽能否水解。
由于 NaCl電離出的 Na+和Cl- 都不能與水電離出的OH-或 H+結(jié)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所以強酸強堿鹽不能水解,不會破壞水的電離平衡,因此其溶液顯中性。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2)
教學設計:
1.師生共同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相關知識。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A. ??? B. ??? C. ??? D.
實驗1.在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觀察現(xiàn)象,分析為什么?將溶液分成二等份裝入二支干凈試管中,一支加熱,另一支保持室溫,進行比較。
現(xiàn)象????????????????????????????? ;
原因分析???????????????????????????? ;
實驗2.將新制備的 膠體中,分裝于二支試管中,一支試管加入一滴鹽酸,與另一支試管對照比較。
現(xiàn)象????????????????????????????? ;
原因分析???????????????????????????? 。
教學過程: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3)
目標: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1.師生共同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相關知識。
(1)根據(jù)鹽類水解規(guī)律分析
醋酸鉀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鋁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鹽溶于水高于濃度增大的是
2.應用實驗手段,啟發(fā)思維
實驗1.在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觀察現(xiàn)象,分析為什么?將溶液分成二等份裝入二支干凈試管中,一支加熱,另一支保持室溫,進行比較。
現(xiàn)象;
原因分析;
實驗2.將新制備的膠體中,分裝于二支試管中,一支試管加入一滴鹽酸,與另一支試管對照比較。
現(xiàn)象;
原因分析。
教學過程:
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zhì)。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越低。
2.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溫度、濃度及外加酸堿等因素。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2)濃度:鹽濃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
1.鹽溶液的酸堿性判斷
根據(jù)鹽的組成及水解規(guī)律分析?!罢l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guī)判斷依據(jù)。
例題:分析: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分析: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3.溶液中離子濃度大小的比較
電解質(zhì)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jù)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jù)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2)定量關系(恒等式關系)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如溶液中,陽離子有和,陰離子有,根據(jù)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中,
在溶液中:
例題分析:
解題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個守恒關系
a
本節(jié)教學中以“是否鹽溶液都顯中性?”為設問,以實驗探究形式引入教學,在本節(jié)課后,也可做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如:在了解正鹽溶液的酸堿性的本質(zhì)后,提出問題“酸式鹽的水溶液是否都顯酸性?”
用pH試紙分別測NaHSO4、 NaHSO3、 NaHCO3三種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討論分析原因。
分析:結(jié)果是有的酸式鹽顯酸性,有的酸式鹽卻顯堿性,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討論分析,拓寬知識面,活躍學生思維。
探究習題
一題多變
原題:在氯化銨溶液中,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A)[Cl—]>[NH4+]>[H+]>[OH—](B)[NH4+]>[ Cl—]>[H+]>[OH—]
(C)[ Cl—]=[NH4+]>[H+]>[OH—](D)[NH4+]=[ Cl—]>[H+]>[OH—]
變題一:100毫升0。1摩/升鹽酸與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變題二:將pH=3的鹽酸和pH=11的氨水等體積混和后,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正確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變題三:一種一元強酸HA溶液加入一種堿MOH反應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A)加入的堿過量(B)酸與堿等物質(zhì)的量混和
(C)生成的鹽不水解(D)反應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點撥:通過改變設問角度,改變化學過程,改變或增減已知條件,能大大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深刻性。一題多變有效的兩種形式為:⑴對同一知識點,按思維層次遞進一題多變。⑵對同一知識點進行題型變換和條件變換。
上題中,按照思維層次的遞進原則進行設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4)
教學重點: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復習】師生共同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相關知識。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A. ??? B. ??? C. ??? D.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內(nèi)在因素有哪些?
【講解】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zhì)。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 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 越低。
【設疑】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設疑】如何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
【講解】根據(jù)鹽的組成及水解規(guī)律分析?!罢l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guī)判斷依據(jù)。
分析: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溶液是顯酸性?還是顯堿性?為什么?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酸堿性的相對強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強。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堿性強于 溶液堿性。
【設疑】如何比較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
【講解】電解質(zhì)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jù)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鹽溶液,根據(jù)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如 溶液中,陽離子有 和 ,陰離子有 , , ,根據(jù)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 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
晶體 中,
在 溶液中:
【例題】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關系中不正確的是:
A.
B.
C.
b.物料守恒,即晶體中:
B.
C.
D.
2.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熱攪拌下加入一種試劑過濾后,再加入適量鹽酸,這種試劑是(?? )
A. ??? B. ??? C. ??? D.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
理解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及變化規(guī)律。
了解鹽類水解的利用。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運用對比法和依據(jù)客觀事實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樹立“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zhì)”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點。
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鹽類的水解”是電解質(zhì)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屬于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教材把這部分內(nèi)容安排在強弱電解質(zhì)和電離平衡之后,目的是使鹽類水解過程和規(guī)律的探討能在電離理論和強弱電解質(zhì)概念的指導下進行, 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從中發(fā)掘出鹽類水解新知識的“生長點”。
本節(jié)內(nèi)容分為三部分: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探討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其中,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基礎,旨在揭示鹽類水解的實質(zhì),并為研究鹽類水解規(guī)律提供依據(jù)。鹽類水解的規(guī)律是核心,它是鹽類水解原理的具體化,并使鹽類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應用。鹽類水解的利用,則是通過具體的情境和應用實例,加深對鹽類水解及其規(guī)律的理解、鞏固。總之,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知識面較寬,綜合性較強,是前面已學過的電解質(zhì)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本節(jié)教材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教法建議
本節(jié)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鮮明的鹽類水解的實驗事實,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深入探討實驗的微觀本質(zhì),并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以形成鹽類水解的概念;對于鹽的水解規(guī)律,要突出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要依據(jù)教材的典型實例,運用歸納法揭示兩類鹽(強酸弱堿鹽、強堿弱酸鹽)水解的規(guī)律;對于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在教學中要強調(diào)書寫的規(guī)范要求和注意事項,并加強訓練。最后,運用演繹法,討論鹽類水解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加深對鹽類水解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具體建議如下:
1.知識準備(布置預習作業(yè)):中和反應可表示為“酸+堿==鹽+水”,因此可把鹽理解為是由相應的酸和堿反應完成的,又因為酸有強酸、弱酸,堿有強堿、弱堿,所以生成的鹽就有四種,即強酸弱堿鹽、弱酸弱堿鹽、弱酸強堿鹽、強酸強堿鹽。要求上述四種類型的鹽各舉出2—3例(寫化學式)
2.采用實驗探究方法引入新課。 建議將教材中的改為學生實驗,并增加一個演示實驗,即“向盛有固體Na2CO3和NH4Cl兩支試管分別注入3--4ml蒸餾水,振蕩使之溶解,再分別滴加2-3滴酚酞試液和紫色石蕊試液,觀察溶液顏色變化”,這樣使學生通過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鹽溶液不都呈中性,引出課題。
3.對于“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 建議通過分析CH3COONa、AlCl3的水解,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
4.對于“強酸強堿鹽不水解”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也不容忽視,學生只有理解了強酸強堿鹽不水解才能更好地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和條件;而對于“弱酸弱堿鹽的水解”只要求學生會判斷該類鹽能水解就可以了,不要擴展。
5.在講解如何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時,要強調(diào)說明以下問題:
①鹽類水解反應一般是可逆反應,反應方程式中要寫“ ”號。
②一般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產(chǎn)物的量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fā)生分解,在書寫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寫成其分解產(chǎn)物的形式。(如H2CO3,NH3·H2O等)
③多元弱酸的鹽的水解反應分步寫方程式,但以第一步為主(如H2CO3);多元弱堿鹽水解不分步寫(如AlCl3)。
④鹽類水解反應可視作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6.“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的教學,對于重點中學,可啟發(fā)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自主探究;對于普通中學,可采取教師演示實驗。同時使學生認識到鹽本身的性質(zhì)才是主要因素,滲透內(nèi)、外因的辯證關系。
7.對于“鹽類水解的利用”,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溶液的配制、除雜外,在多舉一些應用實例,如化肥混施、明礬凈水,以豐富學生的視野。
8.本節(jié)內(nèi)容結(jié)束前,總結(jié)歸納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以便將知識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便于學生掌握,同時也教會學生學習。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6)
1.使學生理解強堿弱酸鹽和強酸弱堿鹽的水解。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
3.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教育。
實驗準備 試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餾水、酚酞試
酸溶液顯酸性,堿溶液顯堿性,鹽溶液是否都顯中性?
1.用酚酞試液檢驗Na2CO3溶液的酸堿性。
2.用pH試紙檢驗NH4Cl、NaCl溶液的酸堿性。(通過示范說明操作要領,并強調(diào)注意事項)
用pH試紙檢驗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堿性。
由上述實驗結(jié)果分析,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間有什么關系。
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下面我們分別研究不同類鹽的水溶液酸堿性不同的原因。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著幾種離子?
(2)哪些離子可能相互結(jié)合,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3)為什么CH3COONa溶液顯堿性?
結(jié)合學生的討論,利用電腦動畫模擬CH3COONa的水解過程,生動形象地說明CH3COONa的水
解原理。
CH3COONa溶于水時,CH3COONa電離出的CH3COO-和水電離出的H+結(jié)合生成難電離的CH3COOH,
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chǎn)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時,
c(OH-)>c(H+),從而使溶液顯堿性。
或 CH3COO-+H2O CH3COOH+OH-
(1)這種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jié)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的反應,叫做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7)
(2)只有弱酸的陰離子或弱堿的陽離子才能與H+或OH-結(jié)合生成弱電解質(zhì)。
(3)鹽類水解使水的電離平衡發(fā)生了移動,并使溶液顯酸性或堿性。
(4)鹽類水解反應是酸堿中和反應的逆反應。
(5)鹽類水解是可逆反應,反應方程式中要寫“ ”號。
分析 Na2CO3的水解過程,寫出有關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多元弱酸的鹽分步水解,以第一步為主。
(2)一般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產(chǎn)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fā)生分解。在書
寫離子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寫成其分解產(chǎn)物的
應用鹽類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并寫出有關的離子方程式。
NH4Cl溶于水時電離出的NH4+與水電離出的OH-結(jié)合成弱電解質(zhì)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
OH-,使水的電離平衡向右移動,產(chǎn)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時,c(H+)>c(OH-),從而使溶液顯
酸性。
以 NaCl為例,說明強酸強堿鹽能否水解。
由于 NaCl電離出的 Na+和Cl- 都不能與水電離出的OH-或 H+結(jié)合生成弱電
酸強堿鹽不能水解,不會破壞水的電離平衡,因此其溶液顯中性。
1.判斷下列鹽溶液的酸堿性,若該鹽能水解,寫出其水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在Na2CO3溶液中,有關離子濃度的關系正確的是()。
A.c(Na+)=2c(CO32-) B.c(H+)>c(OH-)
C.c(CO32-)>c(HCO3-) D.c(HCO3-)>c(OH-)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8)
目標: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1.師生共同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相關知識。
醋酸鉀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鋁溶液呈 性,原因 ;
實驗1.在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觀察現(xiàn)象,分析為什么?將溶液分成二等份裝入二支干凈試管中,一支加熱,另一支保持室溫,進行比較。
現(xiàn)象 ;
原因分析 ;
實驗2.將新制備的 膠體中,分裝于二支試管中,一支試管加入一滴鹽酸,與另一支試管對照比較。
現(xiàn)象 ;
原因分析 。
1.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zhì)。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 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 越低。
2.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溫度、濃度及外加酸堿等因素。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9)
理解鹽類的水解(強酸弱堿鹽和強堿弱酸鹽)的本質(zhì),及鹽類水解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及其變化規(guī)律;
正確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如對電解質(zhì)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離子積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培養(yǎng)學生進行分析、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使學生建立起“事物變化,內(nèi)因是決定因素,外部因素是變化的條件”的對立統(tǒng)一的自然辯證觀。
本節(jié)教材是前面所學的電解質(zhì)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和水的離子積,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應用。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將直接影響對本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
教材密切聯(lián)系上一節(jié),引導學生聯(lián)想鹽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過〔實驗3-1〕來回答這個問題,并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討論,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組成該鹽的酸或堿的強弱之間有什么關系?從而把鹽溶液的酸堿性與鹽的組成聯(lián)系起來,為分類討論鹽類的水解奠定了基礎。
在分類介紹鹽類的水解時,重點說明鹽類電離產(chǎn)生的弱酸或弱堿離子對水的電離平衡所產(chǎn)生的影響,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圖,使學生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是本節(jié)教學重點。之后,教材提及強酸可堿鹽不水解,并簡單說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這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前兩類鹽水解的本質(zhì)。關于弱酸弱堿鹽的水解,大綱沒有要求。
關于教材第二部分內(nèi)容——鹽類水解的利用,大綱只要求A層次,但在具體討論鹽類水解的利用的實例時,往往涉及到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通過分析,使學生鞏固并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本內(nèi)容是對所學的電離理論、水的電離平衡、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運用,教學中注意引導啟發(f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本節(jié)的有關問題。
1.關于鹽類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討論的形式。結(jié)合上一節(jié)知識,提出問題。將課本中的實驗改為探究實驗,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操作。
由實驗結(jié)果展開討論:
(1)為什么三種鹽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堿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 和 其實質(zhì)是否相同呢?
從而使學生認識鹽溶液的酸堿性與鹽的組成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以 的水解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強酸和弱堿所生成鹽的水解,說明鹽類水解的本質(zhì)。
② 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③為什么 溶液顯酸性?
(2)分析討論:通過上述問題設置,引導學生運用電離理論和平衡移動原理展開討論,使學生理解由于生成難電離的弱電解質(zhì) 促使水的電離,使溶液中 增大,從而使溶液呈酸性。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并引出鹽類水解的定義。
并運用這種分析方法,分析接下來的幾種鹽的水解。
與水電離的 結(jié)合生成了弱電解質(zhì)醋酸,使水的電離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逐漸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結(jié)果, ,因而 溶液顯堿性。寫出反應的方程式。
分析時可利用圖3-10幫助學生理解,或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模擬鹽類水解的過程,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直觀。
通過分析,總結(jié)出鹽類水解的一般規(guī)律:
誰弱誰水解:水解離子一定是鹽電離出來的弱離子(弱酸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
(l)找出鹽類組成中發(fā)生水解的離子,直接寫出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2)一般鹽類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產(chǎn)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氣體,也不發(fā)生分解,因此書寫水解的離子方程式時一般不標“↓”或“↑”。為使學生明確這一點,可讓學生仔細觀察 、溶于水時的現(xiàn)象。
(3)鹽類水解是可逆反應,離子方程式中一般用“ ”號。
(4)多元弱酸的鹽分步水解,第一步較容易發(fā)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難,水解時以第一步為主。
(5)安排適當?shù)恼n內(nèi)外練習,使學生能夠正確熟練地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
包括兩個方面介紹。一是分析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二是討論鹽為水解知識的應用。
分析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zhì);外界因素主要有溫度、濃度及外加酸堿等因素。
鹽類水解知識的應用,通過對一系列分類實例的討論分析,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鹽類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鹽類的水解課件(篇10)
目標:
1.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與水解平衡移動。
2.鹽類水解的應用。
教學設計:
1.師生共同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相關知識。
醋酸鉀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鋁溶液呈性,原因;
實驗1.在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觀察現(xiàn)象,分析為什么?將溶液分成二等份裝入二支干凈試管中,一支加熱,另一支保持室溫,進行比較。
現(xiàn)象;
原因分析;
實驗2.將新制備的膠體中,分裝于二支試管中,一支試管加入一滴鹽酸,與另一支試管對照比較。
現(xiàn)象;
原因分析。
1.主要因素是鹽本身的性質(zhì)。
組成鹽的酸根對應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堿性就越強,越高。
組成鹽的陽離子對應的堿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強,越低。
2.影響鹽類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溫度、濃度及外加酸堿等因素。
(1)溫度:鹽的水解是吸熱反應,因此升高溫度水解程度增大。
鹽濃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堿能促進或抑制鹽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鹽溶液加入堿,就會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動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則抑制水解。
根據(jù)鹽的組成及水解規(guī)律分析?!罢l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作為常規(guī)判斷依據(jù)。
電解質(zhì)水溶液K存在著離子和分子,它們之間存在著一些定量關系。也存在量的大小關系。
(1)大小比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據(jù)多元酸分步電離,且越來越難電離分析。如:在溶液中,;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離子濃度的比較要看溶液中其他離子對其影響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離子濃度比較,要進行綜合分析,要考慮電離、水解等因素。
①應用“電荷守恒”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呈電中性,即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如溶液中,陽離子有和,陰離子有,根據(jù)電荷守恒原理有:
②應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電解質(zhì)溶液中某一組份的原始濃度(起始濃度)應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種存在形式的濃度之和。如:晶體中,
本節(jié)教學中以“是否鹽溶液都顯中性?”為設問,以實驗探究形式引入教學,在本節(jié)課后,也可做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如:在了解正鹽溶液的酸堿性的本質(zhì)后,提出問題“酸式鹽的水溶液是否都顯酸性?”
用pH試紙分別測NaHSO4、NaHSO3、NaHCO3三種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討論分析原因。
分析:結(jié)果是有的酸式鹽顯酸性,有的酸式鹽卻顯堿性,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討論分析,拓寬知識面,活躍學生思維。
(A)>>>(B)>>>
(C)=>>(D)=>>
變題一:100毫升0。1摩/升鹽酸與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B)>>>
(C)=>>(D)=>>
變題二:將pH=3的鹽酸和pH=11的氨水等體積混和后,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正確的是()
(A)>>>(B)>>>
(B)>>>(D)>>>
變題三:一種一元強酸HA溶液加入一種堿MOH反應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斷一定正確的是()
(C)生成的鹽不水解(D)反應后溶液中=
點撥:通過改變設問角度,改變化學過程,改變或增減已知條件,能大大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深刻性。一題多變有效的兩種形式為:⑴對同一知識點,按思維層次遞進一題多變。⑵對同一知識點進行題型變換和條件變換。
上題中,按照思維層次的遞進原則進行設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