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除法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4-02-05 認識除法課件 除法課件認識除法課件。
談到“認識除法課件”那么這篇文章一定比較值得一讀。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需要大家認真編寫每份教案課件。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案密切相關。非常感激您抽出時間來讀此篇文章!
認識除法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會讀除法算式
說一說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能把這12個竹筍平均分給4只可愛的熊貓嗎?看看每只熊貓可以得到幾個。用你們手中的圓片代替竹筍,用4個圓圈表示盤子,將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動手分一分。
(教師巡視,分好后,前后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結果如何,擊掌結束)抽學生上黑板匯報分的結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課件呈現(xiàn)分的過程
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把
全班一起說
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幫飼養(yǎng)員叔叔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思考: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是不是平均分的問題?
在數學上,像這樣平均分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師為你帶來了一個新朋友,他叫除號,來,跟他打打招呼:除號,你好
除號的寫法,用尺子畫一條平直的線,上下兩個圓點要對齊
自己在練習本上寫兩個(注意你的寫字姿勢)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到底該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把12在這個總數寫在除號前面
(把4這個份數寫在除號后面
(把3這個每份數寫在等號后面
12÷4=3
(
(
(6)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個”
(男女生比拼
(8)這個除法算式怎么讀呢?
讀作:
(
三、闖關
1、做一做第1題
(1)誰能說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
(2)課件出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份,每份3個
(3)在這個平均分的過程中,總數是15,份數是5,每份數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這道題中,15÷5=3表示把15條魚,平均分成5分,每份3個,你能在說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嗎?
2、做一做第2題
(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說在這道題里,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么
(個
動手分一分
指生說在這道題里,總數是幾,份數是幾,每份數是幾,除法算式是什么
2、獨立完成練習三第2題
3、獨立完成練習三第3題
四、小結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對,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餓哦們認識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用到除法,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作業(yè):回家?guī)蛬寢尫炙?,并列出除法算式?/p>
認識除法課件 篇2
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
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啟發(fā)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fā)、層層設問,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在積極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
2、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究和難知識規(guī)律,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guī)律中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
3、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
4、談話法: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即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5、練習法:通過多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6、討論法: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認識除法課件 篇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
【教材簡析】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和數的分成及相同加數相加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xù)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本單元是青島版課程標準教科書第三冊的教學內容,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進一步學習除法計算的基礎。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是學習本單元內容的重要前提,而學生對平均分很陌生,對分一分卻很熟悉,因此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從直觀和真實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教師如何通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發(fā)展,達到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十分重要的?;谝陨显?,特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技能
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tài)度
經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3、解決問題,數學思考
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會運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構平均分的語言模型。
【教具學具準備】 課本、課件、實物投影儀,棋子
【學習方式】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信息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學信息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預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體驗“平均分”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預設學生會問:怎樣分竹筍?)
師:小熊貓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課件出示:怎樣分竹筍?)這6個竹筍,它們該怎么分呢?同學們能幫幫它們嗎?
師:教師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數字作記錄。
熊貓哥哥 1 2 3 4 5
熊貓弟弟 5 4 3 2 1
師:我們有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聰明,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分法,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種特別的分法呀?(學生獨立思考后討論交流。)為什么覺得它最特別呀?
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樣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樣多的;
師:(課件演示)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平均分。
師:我們把
2.分桃子,應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小猴見我們幫熊貓分了竹筍,它們也等不及了。(出示課件)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學信息?
板書信息: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生:每只猴子分得幾個桃子?)
師:如何進行平均分?
(2)動手操作,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幫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了解指導,關注學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師:誰想來展示一下你們怎樣分的桃子?(學生上臺展示如何平均分)
師:下面的同學仔細觀察他們是怎樣分的?
預設:1個1個的分的;2個2個的分的;3個3個分,再1個1個分的;4個4個分的。
師:分完了,小猴子滿意嗎?為什么?
學生能說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樣多即可。(課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們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我們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分,也可以4個4個的分。但是不管我們用哪種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個桃子,它們分得的結果一樣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誰能試著把剛才分的過程說一說。
3.分蘿卜,應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問題
師:熊貓吃到鮮嫩的竹筍,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邊的小兔子可等著急了,下面我們來聽聽可愛的小兔是怎么說的?
(出示課件)板書: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
師:15個蘿卜,每只小兔分3個蘿卜。你能根據這個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指名回答)
師:可以再請棋子來幫忙分一分嗎,這次要拿出多少個棋子?
生: 15個
(2)動手操作,體驗另一種平均分
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分法,個別指導。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個棋子?怎樣分的?分給了幾只小兔?請一生上來分。(使用學具分一分)
學生邊說邊分:拿出3個分給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個蘿卜給了第二個小兔,再拿出3個分給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個蘿卜,再給1只小兔。這樣15個蘿卜分完了,我們就可以知道分給了5只小兔子。
提問: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生:……
4.分松果,練習中提升思維
師:還剩下誰沒分到食物???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師說悄悄話了:有
生:可以分給幾只松鼠?
師:有15個松果,每只松鼠分5個松果,可以分給幾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給幾只小松鼠嗎?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紙上用鉛筆圈一圈。
師:誰來說說分給了幾只小松鼠?
生:3只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也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生:……
師:拿出5個分給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個有分給了一只小松鼠,還有5個又可以分給一只小松鼠,分給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個松果。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練習,構建語言模型
師:森林里的小貓和小豬也分到了食物,咱們來看看哪種分法是平均分?(課件出示。)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要追問:為什么小貓是平均分的,而小豬不是平均分的。你能想個好辦法幫小豬平均分嗎?
(2)圈圈畫畫分蘋果,初步認識平均分語言模型
師:咱們用平均分的方法幫小動物們分了食物,也試著用這種方法分一分咱們喜歡吃的食物好嗎?
課件出示練習題。個。
師:還是這個。
個盤子。
個盤子。
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個。
三、課堂小結
認識除法課件 篇4
《除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一、說教材:
《認識除法》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認識除法,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知識包括除法的意義,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等內容,除法意義是重點。教材編排兩道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在突出重點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識的教學。注意遵循兒童的特點,先幫助學生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知識,再在練習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第48頁例題用除法計算“按每份幾個,一份一份地分求幾份”的問題,第49頁例題用除法計算“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多少”的問題,兩道例題都是計算平均分的問題。由于學生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因此具有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的基礎。前一道例題是首次教學除法,在講除法意義的同時,講了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后一道例題在教學除法意義的同時,教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二、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使學生經歷用平均分的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知道平均分的過程是和結果可以用相應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經歷把簡單的平均分問題抽象成除法算式的過程,能聯(lián)系具體情境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或說明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進一步發(fā)展數學思考,培養(yǎng)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初步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xiàn)如下教法和學法:
1、以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fā)興趣。
新課標中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所以,我設計本節(jié)課的導入是以和學生談話的形式進行的。
師:同學們,上個周末你們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師:那你們玩的一定很開心,老師上周末去了公園玩,并且還看到了和你們一樣大的孩子,那他們在干什么呢?讓咱們一起來瞧一瞧吧!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師提問:大家看到了什么?你們能從圖上知道哪些數學信息?生:?? 師逐步引導學生敘述圖意:有6個小朋友坐纜車,每輛車坐2人,可以坐幾輛車?這時,師追問:可以坐幾輛車呢?有的學生可能很快就說出是3,也有的學生一時間答不出來。師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來驗證或探究這個答案。
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再指名幾位學生來說一說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師進行總結:把6個圓片或小棒每2個一份進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個小朋友坐纜車,每2人坐一輛,可以坐3輛車。這樣的平均分的過程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出示:6÷2=3,在這個除法算式中,先強調“÷”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這個符號,到時候讓這一部分同學帶領其他同學一起讀一下這個符號叫“除號”。師再領大家讀一遍。師問:那除號怎么寫呢?讓同學們舉起右手一起來寫,先寫一個橫,再上面寫一個點,下面寫一個點。接著引導學生一起讀一下這個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讓學生初步體會除法的含義,“有幾個小朋友?每輛車坐幾人?坐了幾輛車?”引導學生說出“6個小朋友坐車,每輛車坐2人,可以坐3輛車。換句話說是:把6按每2個一份進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p>
2.例6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分的過程中讓學生說出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再進行小結,這個分的過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這時學生們能根據已學的經驗可以很容易的說出算式。師進一步導入,曾經學過的加法、減法和乘法,他們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除號前面的叫做被除數,除號后面的叫除數,等號后面的叫商”。集體在讀一讀,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學生說出這道算式的含義。3.強化對比,加深理解
讓學生回憶,小朋友坐纜車問題是怎么解決的?(6÷2=3),植樹的問題是怎么解決的?(6÷3=2)。教師再將這兩種不同的平均分過程用小圓片進行演示,讓學生觀察他們分的過程和結果,體會他們之間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來區(qū)分除法算式的兩種含義,也就是平均分的兩種不同分法,來引出除法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這里用多媒體與學學科進行整合的一大亮點,很生動,直觀的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的不同,進一步去理解除法的兩種不同的含義。
(三)鞏固內化,加深認識
鞏固練習時仍然強調動手實踐的必要性?!墩n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們認為什么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課后自己編一道你們生活常遇到的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
認識除法課件 篇5
教學目標:
會讀除法算式。
說一說、分一分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樂學習、敢于表達的意識。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小棒20根。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步:準備練習(情境導入)
孩子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平均分”的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好,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來熱熱身。請看大屏幕——講述游戲規(guī)則:
請出每組4號回答問題,答對加2分,答錯本組同學補充,只加1分。
請出參賽選手。答題。1號加分。
第二步: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
是啊,小熊貓很高興地把竹筍平均分給了
大家真有愛心,可是要想幫助它解決問題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知識,要學嗎?(要)
請看大屏幕——小熊貓就是被這6道題難住的,不過,你先別急,答案就藏在書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請把它圈起來,就可以幫助小熊貓了,開始吧!
讀一讀數學書13頁例4,并思考問題:
個?
2、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過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嗎?
4、3分別表示什么?
5、你覺得除號怎么寫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會讀這個算式嗎? 試著再讀一讀其它算式,如15頁第1題。
第三步: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活動規(guī)則:
1、與小組同學分享你的收獲,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弄明白后別忘了說聲“謝謝”。小組每人都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小組同學都發(fā)言的加合作學習分——5分。
老師巡視。
你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哪道題有問題?準備幾號發(fā)言。
2、小組匯報學習成果,抽簽決定選題,推薦幾號答題加幾分,答錯扣相應的分數,本組同學補充加1分。
謝謝可愛的孩子們,在你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地幫助小熊貓解決了問題,不過,常老師想把這道題難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戰(zhàn)嗎?(敢)
請看大屏幕——搶答開始。
第四步:教師點撥講解
你們太棒了!從這些題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平均分可以用除法來表示,除法的運算符號 “÷”,它就表示平均分,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新知識。你們學會了嗎?
第五步:第二次嘗試練習
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自我挑戰(zhàn)本領強
比賽規(guī)則:
老師搖號選答題人,為了我們小組的榮譽,你們可要好好準備呀!自選題目,答對加相應分值。答錯本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加1分。
悄悄告訴你,老師的考題就藏在3題,自己先在書上答題,好好準備一下!
答題——巡視——搖號——選題——加分
我們看看各個小組都得了多少分?
雖然各組獲得的分數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師為你們驕傲,最后老師想送大家一句話——爭做小組中最受歡迎的人!有信心嗎?我期待著你的進步!
認識除法課件 篇6
1.教學書上第48頁的例題。
(1)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指導看書上的插圖)
講述:同學們,周末你們會外出活動嗎?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組織外出爬山,他們決定坐纜車去山上游玩。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板書:6個人 每輛車坐2個人 要坐( )人。)
(2)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提問:你知道要坐幾輛纜車嗎?你是怎樣想到的?
小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學除法算式
j講述:6個小朋友,每輛車坐2人,問我們要坐幾輛車。這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怎樣寫算式呢?共有6個小朋友,先寫6,再寫(介紹除號,指導寫法)每輛車坐2人,就在除號后面寫2,剛才你們已經想出來了要坐3輛車,接下去怎樣寫?(邊講述邊板書: 62=3)
k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
l提問:結合這道例題說一說在這個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學第48頁的試一試
讓學生看圖、讀題、獨立完成。訂正后提問:結合這道題,說一說在這個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把幾個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幾份,可以用除法計算。
認識除法課件 篇7
1.談話。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 (做出神秘的樣子)今天是小精靈明明的生日。
(2)多媒體顯示小精靈及錄音:小朋友們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我邀請了一些客人。瞧,他們來了! (多媒體顯示4位小朋友)。媽媽端來一盤橘子,讓我分給4位朋友,我該怎么分呢?
2.討論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號袋中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 (每人同等數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幾個橘子?為什么要這樣分?互相說一說。
教師巡視了解分配情況。學生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
①每人分得不一樣多。經過討論、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樣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樣多的。
(3)學生匯報分配情況,展示分配結果,并說出理由。
(4)教師小結:像這樣,每人分到同樣多的橘子,你知道數學上把這種分法叫什么嗎?
揭示課題——平均分。
3.舉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現(xiàn)象是平均分?
師小結:看來平均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
4.理解“份數”的含義。
(1)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勢判斷。多媒體依次顯示不同分法。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比較。(多媒體顯示)
通過比較,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會分嗎?試一試。學生在題紙上分一分、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
(4)學生展示分的結果,并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以合理、正確、美觀為評價標準。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把題紙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剛才,大家?guī)兔髅髌骄趾昧碎僮?,明明很感激大家?,F(xiàn)在他想把8塊糖平均分給4位朋友,應選擇哪種分配方法呢?多媒體顯示下圖:
學生手勢選擇,并說明理由。
師:第(3)種分法每份都是4塊糖,是平均分,為什么不選擇這種分法呢?
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平均分物體的時候應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平均分成幾份。
認識除法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1、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 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 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 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二、民主導學
1、任務呈現(xiàn)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是平均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每人獨立在練習本上寫一寫除字,然后組內互查,幫助寫錯的訂正。
把支竹筍??梢杂盟闶?、3各自代表的含義嗎?
小組內互相讀一讀12÷4=3。
2、自主學習
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們小組來匯報:12代表12支竹筍,4代表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3代表每盤放3個
師:那12個蘋果,平均分成4盤,每盤三個,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發(fā)現(xiàn):把12個東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師:那15÷5=3 表示什么含義呢?
師: 你能編一個用12÷4=3計算的題嗎?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認識除法課件經典4篇
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為大家準備的“認識除法課件”的詳細介紹。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預先準備好的,而課件內容需要老師自己去設計完善。教案是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與那些你關心的人分享有興趣的內容吧!
認識除法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法學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結合學生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的心理,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并運用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課件出示上節(jié)課的復習題
2、同學們,你們喜歡大熊貓嗎?(喜歡)動物園里的大熊貓遇到問題了,我們一起去幫它解決問題好不好?(好)課件出示主題圖。
3、同學們你們來觀察一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樣的問題?生答
4、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分小組討論)
5、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 )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二、學習新知
6、引入除法
師: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生:是
師;像這樣的平均分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7、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師: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同學們像老師一樣練習一下 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師:在式子中÷讀作“除以”。同學們跟老師一起讀
師:怎樣列除法呢?平均分就是要把總數給分成數量一樣的小份小份的。所以我們在列除法算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找準總數和要求分得的小份的數量。 師:所以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的寫法就是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讀
師,在12÷4=3這個式子里,12叫做被除數。4叫做除數。3叫做商。指導書寫商字。并讓同學們練習說
8、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把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說出被除數、除數和商都是誰。
三:應用,加深理解
9、課本第18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10、挑戰(zhàn)園地:
(1)、第一關(練習四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積分卡。
(2)、第二關(練習四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四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四、課堂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這節(jié)課的收獲,進行總結,我最后總結一下重點。
教學反思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表內除法
(一)中的基礎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今后利用除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關鍵?!俺ā边@個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礎上引出的,也就是說:“除法”運算是“平均分”概念的具體表達方式。學生首次接觸“除法”這個概念,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由“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含義引入“除法”這個概念,就成了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難點。 我上這節(jié)《除法》課,在教學設計上,突出了從“平均分”的含義把學生引入到“除法”的含義上來??偲饋碜⒁饬艘韵聨c:
一、在教學目標上,緊緊圍繞“平均分”這個概念,通過具體情境體會“除法”這個概念的含義。在教學新知識之前,利用“口答”、“動手擺一擺”手中的學具等形式,鞏固課前學習過的知識,為學生充分理解本節(jié)課的知識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如:把這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同學;把8個小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學生通過動手擺,對“平均分”這個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平均分”這個概念,來指導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平均分”這個概念,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對“除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的要求。
二、教師緊緊抓住了低年級小學生好奇這一心理特征,將主題圖利用課 件展示給了學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學置入生動具體的情境之中的編寫意圖。在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想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本節(jié)課體現(xiàn)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數一數等實際操作手段,進行知識間的轉化。另外在課堂組織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師單一的講授變?yōu)閷W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以及小組合作交流等多項學習方式。效果不錯。
本節(jié)課有較多的不足:
1、對練習題的正確處理有待提高。以后在教學例題后,如果覺得是學生難以把握住的要拿出來先講,而不是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了再拿出來講,這樣時間就浪費了。
2、要充分讓學生說。不會說要領著說,再放開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在說的時候理會計算的過程。并且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以后漸漸自己說。
3、教師的激情是帶動學生熱情的關鍵。將教師的激情、活力與教材的情感因素相結合,以情動情,讓學生飽含著熱情去學習。而我這一點做的還不夠。
4、對生成的課程資源沒有充分的利用,本人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有待加強。
認識除法課件【篇2】
上課意圖:學生在學完“除法的初步認識”后,很多孩子在解決問題時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訣計算,對除法算式表示的含義不夠明確。例如,同樣是用15÷3=5這道算式計算“一共有( )個桃子,平均放在( )個盤子里,每份( )個”和“一共有( )個桃子,每個盤子里( )個,分成( )盤”時,對兩題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對于“將誰平均分、平均分成幾份、求出的是幾份”這些問題理解不透。這節(jié)課,我們將試圖溝通“除法”和“減法”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理解減法是一種“分”的運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運算,加深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把知識教“薄”。
教學目標:
1.梳理比較“等分除”與“包含除”,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經歷自主表征的過程,在對比中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3.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義,溝通減法與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課件、小磁片、作業(yè)紙。
教學過程:
一、質疑,自主表征
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除法。(板書:21÷3=口)等于幾?怎么驗證它是對的?
引導學生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在作業(yè)紙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畫一畫、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過程,化抽象為具體,在交流比較中進一步明確算式表達的含義。)
二、溝通交流
1. 交流反饋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訣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學生分一分的情況。
把21個圓平均分成3組,每組7個。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個)
師:誰還有不一樣的方法?
把21個圓,每組分3個,能分7組。小磁片展示,板書:21÷3=7(組)
2. 辨析,理解除法意義
師:兩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樣嗎?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對照兩幅圖說一說。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減法算式表示嗎?
師:你是怎么想的?
師:減了幾個3?
(設計意圖:在交流中,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注重肯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對比中,讓學生直觀感知兩個“3”的不同意義,進一步明確“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對比,溝通減法與除法的聯(lián)系
師:觀察減法算式和除法算式,這兩道算式之間有聯(lián)系嗎?
小結:每次減3,減了7次等于0,說明21里面有7個3,像這樣從一個數里連續(xù)減去相同的數,就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你們更喜歡哪種表示方法呢?為什么?
現(xiàn)在,我們從21個圓片中每次移走不同個數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個,第二次拿走5個,第三次拿走6個,第四次拿走6個)你能用一道減法算式表示嗎?
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為什么?
(設計意圖:同一題材的情境便于比較,有利于直觀感受數學事實,有助于學生感悟除法和減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學生呈現(xiàn)的答案,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減法的關系橋梁,突破了難點。)
三、編題,鞏固意義
自主編題
根據21÷3=7,你能編一道數學問題嗎?
小結: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樣多,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打開思維,用生活中的實例表示21÷3=7,進一步鞏固出除法的意義,有利于學生把握除法的本質)
四、總結,回顧意義
學了這節(jié)課,你對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
認識除法課件【篇3】
一、說教材:
《認識除法》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認識除法,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知識包括除法的意義,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等內容,除法意義是重點。教材編排兩道例題教學除法的知識,在突出重點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識的教學。注意遵循兒童的特點,先幫助學生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知識,再在練習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第48頁例題用除法計算“按每份幾個,一份一份地分求幾份”的問題,第49頁例題用除法計算“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多少”的問題,兩道例題都是計算平均分的問題。由于學生已經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因此具有有意義地接受除法的基礎。前一道例題是首次教學除法,在講除法意義的同時,講了除法算式的寫法與讀法。后一道例題在教學除法意義的同時,教學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二、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使學生經歷用平均分的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知道平均分的過程是和結果可以用相應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經歷把簡單的平均分問題抽象成除法算式的過程,能聯(lián)系具體情境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或說明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進一步發(fā)展數學思考,培養(yǎng)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初步體會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xiàn)如下教法和學法:
1、以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為依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2、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fā)興趣。新課標中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所以,我設計本節(jié)課的導入是以和學生談話的形式進行的。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師提問:大家看到了什么?你們能從圖上知道哪些數學信息?生:??師逐步引導學生敘述圖意,有的學生可能很快就說出,也有的學生一時間答不出來。師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來驗證或探究這個答案。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再指名幾位學生來說一說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出示:8÷2=4,在這個除法算式中,先強調“÷”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這個符號,到時候讓這一部分同學帶領其他同學一起讀一下這個符號叫“除號”。師再領大家讀一遍。師問:那除號怎么寫呢?讓同學們舉起右手一起來寫,先寫一個橫,再上面寫一個點,下面寫一個點。接著引導學生一起讀一下這個算式“8除以2等于4”。最后讓學生初步體會除法的含義,“把8按每2個一份進行平均分,分成了4份。”
2.例6先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分的過程中讓學生說出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再進行小結,這個分的過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這時學生們能根據已學的經驗可以很容易的說出算式。師進一步導入,曾經學過的加法、減法和乘法,他們每一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除號前面的叫做被除數,除號后面的叫除數,等號后面的叫商”。集體在讀一讀,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學生說出這道算式的含義。3.強化對比,加深理解體會他們之間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來區(qū)分除法算式的兩種含義,也就是平均分的兩種不同分法,來引出除法是解決平均分問題的一種運算。這里用多媒體與學學科進行整合的一大亮點,很生動,直觀的讓學生體會到它們之間的不同,進一步去理解除法的兩種不同的含義。
(三)鞏固內化,加深認識鞏固練習時仍然強調動手實踐的必要性?!墩n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四)全課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們認為什么樣的問題可以用除法計算?課后自己編一道你們生活常遇到的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
認識除法課件【篇4】
一、說教材⒈教學內容
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時的《除法的初步認識》。⒉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
(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jié)課教學的“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為學生今后學好除法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⒊教學目標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⑴讓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⑵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⑶通過操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意識。⒋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今后初學除法應用題會感到有些困難。為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了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⒈啟發(fā)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fā),層層設問,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⒉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知識規(guī)律,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guī)律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xié)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⒋談話法:
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⒌練習法:
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⒍討論法:
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說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
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并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導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⒋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yǎng)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展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guī)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支竹筍。(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系列五篇)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因此想要隨便寫的話老師們就要注意了。做出好的教案是實現(xiàn)課程和教育學科質量的必要途徑。以下是由編輯為你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如果我的解決方法能夠幫助你請將它收藏起來以備查看!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分一分、說一說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喜歡大熊貓嗎?熊貓館的飼養(yǎng)員叔叔每天都要給可愛的熊貓寶寶們準備新鮮的竹筍,我們一起數一數,看看今天一共準備了多少個竹筍。(課件出示竹筍)
你能把這12個竹筍平均分給4只可愛的熊貓嗎?看看每只熊貓可以得到幾個。用你們手中的圓片代替竹筍,用4個圓圈表示盤子,將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動手分一分。
(教師巡視,分好后,前后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結果如何,擊掌結束)抽學生上黑板匯報分的結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課件呈現(xiàn)分的過程
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根據學生發(fā)言,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全班一起說
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幫飼養(yǎng)員叔叔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
思考: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是不是平均分的問題?
在數學上,像這樣平均分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師為你帶來了一個新朋友,他叫除號,來,跟他打打招呼:除號,你好
除號的寫法,用尺子畫一條平直的線,上下兩個圓點要對齊
自己在練習本上寫兩個(注意你的寫字姿勢)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到底該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1)要分的竹筍的總數是(12),把12在這個總數寫在除號前面
(2)平均分成幾份呢?(4份)把4這個份數寫在除號后面
(3)每份是幾個(3個)把3這個每份數寫在等號后面
12÷4=3
(4)回憶過程。(看誰的耳朵最會聽)
(5)指生說、同桌互相說(搶答,給自己鼓鼓掌)
(6)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6)12÷4=3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長聲調,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個”
(7)指生復述、男女生比拼
(8)這個除法算式怎么讀呢?
讀作:12除以4等于3(齊讀3遍、快問快答)
(9)數學書第15頁練習三第1題(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說的對不對)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伙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干!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①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②對照平均分的過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①師:你知道嗎?有多少塊餅干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②交流討論: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后面的數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為什么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①師: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20,除數4、商5分別表示什么。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3)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游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采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4)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2,除數是3,商是4。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個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三、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四第9題。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邊平均分一邊寫算式。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搶答,然后思考怎樣才能填得又對又快。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5)
除法是數學中的一種基本運算,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運算之一。對于小學生而言,除法是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因此需要通過一些具有生動的視覺效果和講解方法的教學課件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掌握除法運算。
一、除法的概念和運用
除法是指用被除數被除以除數,商為結果的一種運算。例如,6除以3,商為2。
除法的運用十分廣泛,例如在解量的分配問題、找規(guī)律等應用問題中,除法都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除法,我們能夠計算出一些物品分配、銷售、購物等的問題,也能夠推算出一些數列和題目中的未知變量值。
在現(xiàn)代生活中,汽車油耗、每月工資的單位換算、每天食品的消耗量等也需要應用到除法的相關知識。
二、基本的除法概念
除法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被除數、除數和商。
被除數是指需要進行除法運算的數值,如上面的例子中的6就是被除數。
除數是指除以被除數的數值,如上面的例子中的3就是除數。
商是指得到的運算結果,如上面的例子中的2就是商。
此外,還有余數和除法過程也是需要了解的概念。
余數是指在除法過程中,不能整除時剩下的部分。如上面的例子中,6除以3,商為2,余數為0,因為6除以3剛好整除了。
除法過程是指按照特定的步驟進行的運算,包括試商、乘法、減法等步驟,可以通過教學課件進行演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具體過程。
三、除法的特殊情況
除法中還存在一些特殊情況,例如除數為0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無論被除數為多少都無法進行除法運算,因此需要特別注意。
除法還可能會出現(xiàn)商為0的情況,這表示被除數為0或者除數大于被除數。在這種情況下,計算結果為0,但是有可能會產生余數,需要特別注意。
四、教學課件的應用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除法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使用教學課件來輔助教學。通過圖象化的展示、生動的動畫效果以及語音講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和過程。
在教學課件中,可以設置多個練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針對具體的除法問題進行練習,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除法的運用技巧,并提高解題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設置一個混合除法的練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針對多種不同類型的除法問題進行練習,極大提升學生們的解題水平。
除此之外,教學課件還可以通過課堂互動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梢栽O立獎勵制度,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在輕松的氛圍中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總之,通過結合教學課件的應用,我們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除法的相關知識,加深他們對于數學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應用到除法的相關知識。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優(yōu)選12篇)
我們的網站提供了詳實全面的“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查閱。同時也請大家多多關注我們網站。為配合教學要求,老師必須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和課件,并仔細規(guī)劃每份教案課件的重點和難點??梢哉f教案是教育教學領域中的重要管理和組織工具。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學生知道:這種除法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重點
使學生明確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這種方法怎樣用算式來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學生準備6個村和3個盤的圖片、12根小棒、12個小圓片、6支鉛筆.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除法.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師生分鉛筆,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師拿出6支鉛筆,先向學生明確:要把這6支鉛筆分給一些同學,每個同學給2支,可以分給幾個同學?接著教師讓學生細心觀察老師是怎么分的.使學生知道,教師把鉛筆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教師要同時拿2支給一個同學),再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最后又拿2支分給一個同學,也就是每2支分給一個同學.分完后問學生: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觀察出:6支鉛筆,每個同學2支,可以分給3個同學.
(2)讓學生想想剛才是怎樣分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學生初步認識第二種分法.
(1)教師要求學生拿出8個小圓片,按每2個放一堆,看看能分幾堆?
(2)學生邊說邊操作,教師巡視,對操作錯誤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
(3)教師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2.教學例5.
(1)出示書上例5,左邊的桃子圖.
①教師敘述題意: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幾盤?(板書或提前用紙寫好的貼在黑板上).
②教師問學生:每2個放一盤是什么意思.使學生知道:每2個放一盤,就是每2個分成一份.
(2)教師讓學生拿出6個桃子的圖片,自己試著分一分.(邊說邊分,先 再最后).
(3)指名讓學生回答分的過程,教師繼續(xù)演示課件除法的初步認識(二).要強調兩個兩個地分,每2個放一盤,也就是每2個為一份.學生跟著老師的演示擺自己的學具.
(4)讓學生回顧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提問,剛才我們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結果怎樣?使學生知道:每2個分成一份(或2個2個地分的)分成了盤(板書:3盤).
(5)教師小結.我們分桃的時候,把6個桃每2個放一盤,求能放幾盤?實際上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這種分法也要用除法來計算.
(6)結合分的過程說明算式的寫法.
①桃子的個數6是要分的數,寫在除號的前面.(板書:6)每份的個數是2,寫在除號的后面(板書:2);分得的份數是3,寫在等號的后面(板書:3).
②讓學生說一說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書).
③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6是被除數,2是除數,3是商.
(7)引導學生看書,并說說例5的圖意,讓學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質疑問難,師生答疑.
三、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了除法,就是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隨堂練習
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第1題:先讓學生讀題,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邊擺邊說分的過程.按分得的結果,把算式填全,集體訂正.然后請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布置作業(yè)
略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二)
有6個桃,每2個放一盤,能放3盤.
用除法并:62=3
表示有6個,每2個分一份,分成了3份.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2)
教學內容:
課本P14頁例5,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3)
1、口算乘法
第1課時
教學內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學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教學手段:幻燈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表內乘法口訣(可用口算卡進行)。
2、50是幾個十?700是幾個百?
3、8個十是多少?24個十呢?24個百呢?
4、5個2是多少?
二、新課教學:
1、P1例1
(1)引導學生擺小棒:每堆擺兩捆(每捆10根),擺3堆。
(2)啟發(fā)學生議論: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導學生看實物,理解算20X3的思維過程:3個2是6,3個2捆(2個十)是6捆(6個十),6捆就是60根,即3個20是60。結果與加法相同。
2、小結:求3個20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口算20*3這樣想:
2個十*3=6個十=60
3、P2例2
(1)顯示例2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后掌握其數量關系。每堆有300塊小木塊,一共有4堆。
(2)讓學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塊。
(3)讓學生口算結果,并說出怎樣想。
(4)小結:求4個300是多少,用300X4計算。這樣想:
3個百*4=12個百=1200
三、練習設計: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業(yè):
1、復習P1例1 、P2例2。
2、P4第1、2題。
3、小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怎樣建構的
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觸類旁通,而小學這一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處于匱乏階段。
對任何知識他們都處于一種認知淺層,老師應如何使他們對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呢?通過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解讀,發(fā)現(xiàn)蘇教版二(上)第四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列式的起步。該單元的教學必須扎實到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動手對實物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主動建構起對"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4)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2,除數是3,商是4。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個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三、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四第9題。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邊平均分一邊寫算式。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搶答,然后思考怎樣才能填得又對又快。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5)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認識表內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這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二)以及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單元主題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參觀科技園的準備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數學思考: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使用數學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3.問題解決: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五課時
除法初步認識練習課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 153=5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6)
三維
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為后面學習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⒉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
重點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
難點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法
學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
準備 練習題卡。
主要教學流程
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⒈6除以3等于2。(復習除法的讀法)
⒉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復習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⒋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復習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8題。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以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五、課堂小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7)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2、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二、教學準備:紙做的梨和盤子
三、教學過程
(一)動和操作,說明平均分的含義。
1、讓學生練習準備題第1題:把8個○分成品率份,有幾種分法?學生動手分一分,教師把學生分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1和7、2和6、3和5、4和4。提問:比一比,每次分得的個數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把8個○分成2份,分成1和7、2和6、3和5,每份都不是同樣多;分成4和4,第份是同樣多。接著讓學生練習準備題第2題,使學生感受同樣多的意思。
2、教師小結
像這樣把8個○分成2份,使每份分得同樣多;把12根小棒分成4份,使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分物體的方法,就叫做平均分。
3、讓學生練習練一練第1題,說一說為什么,以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二)教學例1,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和算式。
1、出示例1:
把8個梨平均分放在4只盤子里,每盤是幾個?
教師邊口述,邊拿出8個梨和4只盤子,同時讓學生也拿出8個實物(代表梨)。提問:8個梨平均放在4只盤子里,應該怎樣放?先讓每個學生自己操作,再請一名學生上臺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只要是平均分,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分法。
2、教師小結
像上面這樣把8個○平均分成2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把8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都是殷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來計算,這種方法叫除法。(板書課題)
例1的算式可以定成:84=2
3、認識除號和除法算式的意義
教師一邊介紹號,一邊講明寫法。先畫一橫,要畫得平直,上下各加兩個小圓點,兩點要對齊。8表示要分的總數,寫在除號前面;4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面;聊號寫在兩個數的中間;每份分得的數,寫在等到號后面寫時要從左到右依次書寫。
84=2讀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
4、指導學生看課本例1,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數,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算式的讀寫。
(三)師生共同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把物體分成幾份,每份同樣多,就叫平均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還學習了什么?還學習了除法算式的讀寫和意義,這些知識是怎么學會的?通過觀察,用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等方法學會的。
(四)質疑
(五)鞏固練習
1、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再說一說算式中的數各表示什么?
2、練一練第3題,先說出圖意,再填寫算式,然后說說除法算式的意義。
3、獨立完成練一練第4、5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8)
學習目標:
1、初步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掌握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2、通過觀察、思考、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3、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0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使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
學習重點:
初步理解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學習難點:
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學習過程:
一、故事引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里住著一個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對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時候才回來,這一天,他把羊群趕到了山坡上,羊兒們自己邊走邊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發(fā)呆,實在是無聊的很,便想了個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聲喊到:“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吃羊了”大家正在農田里干活,聽到他的喊聲,都匆匆跑來幫助放羊娃,(5個人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他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哈哈,我是騙你們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農夫們氣得扭頭走開了。第二天,放羊娃又來放羊,感覺無聊的很,他又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農夫們又相信了,又有4個人扛著鋤頭鐵鍬匆匆跑來幫助他”,(4個人可以用數字4來表示)放羊娃大笑著說:“你們真傻,根本沒有狼來”,第三天,放羊娃沒事還是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里再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了。沒有人我們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生答“0”,好,本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說不盡的0”(板書課題)。
師總結:小孩由于說謊結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點被狼吃掉,我們大家不能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誠實,羊全部被狼吃掉,沒有羊了可以用0表示,那么0除了表示沒有之外還表示什么呢?大家回憶一下生活中在哪見過0?(讓學生盡情地說)
2、0表示起點
剛剛有同學說直尺上也有0,你們都找到了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師: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觀察直尺,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這些數字,是按順序排的。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直尺上從0開始越往右邊數字越大,也就是說,數越大,離0也就越遠。A、從0到1是一段,用數字1表示;從0到2是兩段,用數字2表示;從0到3是三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4是幾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5呢?
師:剛才我們數數的時候都是從幾開始的?0還在1的前面,那這里的0還是表示沒有嗎?那0還可以表示什么?人們在用直尺量東西的時候,都是從0開始,0在這里表示什么?(起點)。用直尺量東西,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這個數字越大,表示這個物體的長度也就越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點,“0”還可以表示什么嗎?
想想學校操場上的賽跑跑道,有沒有見到0呀?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注意強調: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三、延續(xù)故事情境,學習0的加減法
(一)每個人都會做錯事,但只要知錯就改仍是好孩子。經過村長的教育,放羊娃決定改過自新不再騙人了,于是村長就決定送給放羊娃1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怎樣列式表示?
村民見村長送放羊娃羊了,第二天,有一個村民,也送了他一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表示呢?到了第三天,又有村民送給放羊娃一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如果每天都有人送給他一只羊,到了第五天,放羊娃該有幾只羊呢?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還是每天都帶著羊兒去山坡上放羊
1、有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山坡的東邊有3只羊在吃草,西邊有2只羊在吃草,現(xiàn)在放羊娃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2、不一會西邊的2只羊都跑到了東邊,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3、時間長了,放羊娃覺得無聊極了,于是呼呼大睡起來。等他睡醒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羊不見了蹤影?,F(xiàn)在還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5—5=0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認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數學故事:零先生漫游記
傳說最早的時候,數字界像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片,亂七八糟,分不清正數負數,有理無理。人們只知道有數學這個東西,但誰也講不出是什么。這一壇子東西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0。0在數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先生在雞蛋中沉睡了足足54億年零幾千萬年,終于在8世紀左右醒了過來。他睜開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覺得身旁漆黑一片,這時各樣的兄弟都在他的身邊亂竄。他想直起腰,但是連將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氣極了。0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他可以隨便改變身邊的狀態(tài)。在“0”轉念一想的時候,他的身邊就出現(xiàn)了一個與生俱來的——和+,他抓起后,把這兩樣東西組合成了—+,這就是一把斧頭,他抓住斧頭,用力一揮,只聽一聲巨響,雞蛋驟然破裂,所有的數字都解放了出來。其中負的東西向下沉,正的東西向上飄,一半變成了地,一半變成了天。
“0”高興極了,但是他害怕天地會重新合攏到一起去,所以他就撐著正數和負數,但是他錯了,正數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負數越來越多,越來越低,圓滾滾的O從此就被拉成了0。在最后,英雄滿意了,但也筋疲力盡了。數字們都要推舉他為國王,“0”喜歡過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謝絕數字們的好意。從此以后,數字們?yōu)榱司粗厮麄冃哪恐械挠⑿?,便尊稱他為“0”先生。
“0”先生過著神仙般獨來獨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創(chuàng)立的子民——數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結果是他感到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就不再用繩子,泥板,貝殼了,而使用阿拉伯數字了。憂的是人類認為0不是最小的數字,也不是最大的數字,而是一個沒有影子,沒有尾巴的數字。特別是一些小輩們談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搖搖頭,這使他感到特郁悶。但是,“0”先生是個謙和的人,他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開始過他悠閑自在的日子。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9)
一、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5、教育學生熱情待人。
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三、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1、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大認知規(guī)律;
2、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三為目標;
3、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
(二)、教學設計的幾個層次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隨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
在教師講完故事后,讓學生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就用剛學的“平均分”來指導學生動手操作。
3、解決如何“平均分”
上一實踐只是讓學生嘗試著平均分,并沒有告訴學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學生操作之后,觀看老馬分的過程,在模仿老馬的分法進行分,最后請一個學生上臺展示,幫助學生解決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注意點:
(1)切忌直接的灌輸。要以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實例和活動情境,讓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如:平均分15個橘子、平均分12瓶礦泉水、平均分10個面包等等。
(2)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的實踐活動,可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探討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因為除法概念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所理解。
(3)注意平均分方法的多樣性。可以1個1個的分,也可以2個2個的分,還可以3個3個的分。
參考教案:
第二課時[P15、P17]
內容: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例3、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平均分的意義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的問題。
2.通過練習,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注意點:
(1)讓學生弄清情景圖中的意思,知道告訴我們的條件信息有什么,問題是什么。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圓片或小棒等等的學具來幫助解決問題。注意的是平均分的方法以及要求每分只能放4個。
(3)提供讓學生展示自己平均分方法的時間和空間。
第三課時[機動]
或者將練習三作為1課時,在第一、第二課時教學時,練習題作另外的安排。
第四課時[P18、P20]
內容:除法[例4、做一做、練習四的第1、2、3題]
(相當于老教材的等分除,已知總數和幾份數,求每份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認識除號。
2.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1.例4用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引出除法,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教學做一做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讓學生通過同桌互相的擺學具,把18個圓片平均分成幾分,每分是幾?再列出除法的算式,并說說算式的意義。這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的擺,而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并不局限于書上的限制,要一道道的練習,這樣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的自由,讓學生有充分。
教學片段
第五課時[P19、20、21]
內容:除法[例5、做一做、練習四第4、5題]
(相當于老教材的包含除,已知總數和每份數,求幾份數。)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能力。
教學建議:
1.先呈現(xiàn)熊貓分竹筍的情境圖,熊貓的盤子里放著4個竹筍,小精靈明明提出能放幾盤的問題。讓學生觀察畫面收集信息,弄明白要分多少竹筍,分的要求是什么。
2.再由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5盤。引出除法算式205=4。
3.給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4.做一做的第2題:可以適當充實除法算式,如62=3、123=4、93=3、202=4、147=2......豐富練習內容,給學生有更多說的機會,幫助學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第六課時[P21、22]
內容:練習課[練習四第6-10以及聰明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第6題,注意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比如學生根據第一幅圖說出:有16個草莓,按每4個一份平均分。這樣,在讓學生弄清分什么和怎樣分的同時,正確確定算式中的被除數和除數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接著,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說出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促使學生牢固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第7題,寫出除法算式。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寫有文字的卡片紙,脫離了直觀圖。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運用所學的關于除法的知識寫出除法算式,以鞏固對除法含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第9題,填乘法口訣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數。是為學習用2~6乘法口訣求商做準備而設計的。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11)
課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⑴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⑶匯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⑷小結: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會分嗎? ⑴獨立動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匯報交流:出現(xiàn)多種情況(略)
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xù)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么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 ○○○ ○○○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指多名學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同學們的發(fā)言,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除號表示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后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余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
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yè)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㈠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jié)研討課,也是一節(jié)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qū)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式,并對照圖說出含義。從幾節(jié)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具體表現(xiàn)在:
⒈成功之處
⑴不區(qū)分兩種分法確實是可行的,學生所有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及知識結構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沒有兩種分法的。
⑵看圖列出兩道除法算式,學生基本都會。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早已經受過熏陶,所以,根據圖意列出算式不成問題。
②受前面剛剛學過的“乘法”影響,學生自然能夠“照樣子畫葫蘆”,就能列出兩道除法算式。
⒉失敗之處
看圖說意義,或對算式作出解釋,從學生上課的舉手可以看出,從練習中,從課后談話得知,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從教學內容處理角度來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除法的含義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把兩種意義集中在一起教學,這不是難上加難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消除一個“人為的教學障礙”而新生成一個“人為的教學難點”似乎有點得不償失。
⑵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點來說,由于前面的乘法學習已經取消了對”幾個幾“的理解。在第一節(jié)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高清12÷4=3,的幾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從除法本身的含義要講,12÷4=3可以理解成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個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老師這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掌握知識,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有它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如何提示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真正掌握知識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體驗,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物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這節(jié)課教學順序是:分實物→同樣多→平均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表示的含義。分實物,學生從分的結果中找出“同樣多”的一種,從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師并沒有抓住最佳的教學時機,在動手操作中,教師并沒有滲入“平均分”的概念,沒有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印象進入角色,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教師并沒有完全脫離教案,沒有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沒有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除法的初步認識課件(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2.過程和方法:通過“熊貓分竹筍”的具體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讓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除號,會讀、寫除法算式。
難點:進一步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熊貓卡通圖片、竹筍卡通圖片、盤子卡通圖片、除法算式卡片、智慧星、紅花、太陽花。
四、教學步驟
(一)、設計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邊講邊出示情境圖)
師:小朋友們,誰知道我們的動物國寶是什么?
生:大熊貓。
師:嗯,真聰明!現(xiàn)在小精靈給我們提出了問題:京京是一只十分可愛的熊貓。(貼出熊貓卡通圖片)它十分好客,今天京京就要請好朋友們來它家做客。于是,一大早京京就起床去園子里挖了許多新鮮的竹筍(貼出竹筍卡片),它要把這些美味的竹筍分給它的朋友們吃。瞧!它的朋友華華、盼盼、亮亮、紅紅來了(依次出示熊貓卡通圖片)??墒?,京京該怎樣把竹筍分給它的朋友們呢?
生: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京京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該放幾個呢?請大家?guī)途┚┫胍幌搿?/p>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個盤子里放的竹筍同樣多。
師:對,咱們班的小朋友真棒!誰愿意上臺幫京京分一分?(請一名學生上臺演示)
師:誰和他分的方法不一樣?(提問兩名學生)有的小朋友是一個一個地分,有的是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幾個竹筍?
生:每個盤子里放3個竹筍。
(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師:我們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的活動,幫助京京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我可以告訴大家,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種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除法)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每盤放的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生:是。
師:那么,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師:我們以前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師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啊隆苯谐?,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學生連寫,教師巡視)
師:我們已經會寫除號了,那么要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3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應該怎樣寫呢?首先,我們先看分幾個竹筍?
生:12個。
師:那么,我們就把“12”寫在除號前面。分成了幾份?
生:4份。
師:我們就把“4”寫在除號后面,每盤放幾個?
生:3個。
師:最后把“3”寫在等號后面。
(板書:12÷4=3)
師:這個除法算式就讀作12除以4等于3。
(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把12個竹筍分別平均分成2份、3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三)、挑戰(zhàn)園地
師:好,我歡迎大家進入“挑戰(zhàn)園地”。
1.第一關“魔法卡片”。(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1題)
出示算式卡背面,請8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老師獎勵紅花一朵。
2.第二關“小幫手”(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2題)
(出示多媒體課件——小熊分蘋果的情境圖)
師:誰告訴老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6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只小熊,每只分3個,平均分勇除法計算。
師:嗯,你說得棒極了,真了不起!老師要頒發(fā)給你一枚智慧星。其他小朋友表現(xiàn)得也很出色,大家共同幫助了兩只小熊,解決了它們的難題,老師也為你們每人發(fā)一朵“助人為樂的太陽花”。
3.第三關“分西瓜”。(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3題)
師:你們是怎樣想的?(出示多媒體課件)
生:題目要求寫除法算式,只有平均分才能用除法。圖上一共有10個西瓜,兩個籃子,每個籃子里放5個西瓜,列成算式是10÷2=5
師:如果不讓你列除法算式,不動手擺,你還有其他分西瓜的方法嗎?
(學生列舉方法,教師點評)
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老師設置的三道關卡已全部通過。我宣布我們班的全體同學,挑戰(zhàn)成功!
(四)、全課小結
小朋友們,我們今天又認識了一種新的計算方法——除法,并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將進一步學習除法,希望大家能夠像今天一樣表現(xiàn)出色!
除法課件
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提前做好準備,平常的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通常是指書籍、報刊、圖表、圖片等。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見幼師資料嗎?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除法課件”,建議你收藏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除法課件【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4頁例3.做一做,練習十五第1~4題。
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除數是接近整十數兩位數的筆算過程,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試商的方法,會用這種試商法進行有關的筆算。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購書的錄像或畫面、練習十五第1.3題)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回顧復習
1.
選一題,說一說筆算過程。
2.口算下面各題。
20×430×650×580×4
40×690×570×360×7
3.寫出與下面各數接近的整十數。
31465263872174
二、新課
1.提出問題。
(1)呈現(xiàn)購書的錄像或畫面,請學生描述購書的情況。之后,請學生提出問題。
(2)請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決“一本《作文選》多少元?”的方法,從而列出算式84÷21。
2.教學用“四舍”法試商。
開始前,可進行談話:我們已學過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數21不是整十數,怎樣想商呢?
(1)學生獨立計算。
(2)組織交流。
學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甚至沒有一個學生把21看作20來想商。此時,肯定學生正確完成了計算,真棒!
接著,由談話引出試商:要想算84里面和幾個21,既要看十位,又要看個位。這道題中84.21都比較小,同學們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數、除數比較大,不能一眼看出該商幾,該怎么辦呢?我們來想一想,除數是整十數來試商,是不是會比較方便些。下面咱們就用嘗試一下。
(3)師生共同經歷試商過程。
請學生說出把21看作幾十試商?之后,試除……
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用20試除得到的商4稱為“初商”?!俺跎獭笔欠窈线m,必須進行檢驗。
(4)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做。訂正時提問:
“誰能說一說你是把除數看試商的?是怎樣想的?”
“觀察一下例題和做一做中的題目,除數個位上的數分別是幾?這三道題都是用什么方法試商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概括說明:除數個位數是1、2、3、4的兩位數,一般情況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數個位上的數舍去,看作整十數試商。
3.教學用“五入”法試商。
(1)接上面的購書情境和問題,引出第(2)個實際問題。
由學生說出算式:196÷39
(2)嘗試試商,完成計算。
讓學生想一想把39看作多少來試商?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用學過的方法,把39看作30來試商,商6大了,再改商5,另一種把39看作40來試商,商4小了,改商5。之后,教師將196改成194讓學生用兩種方法方式試商,看試商情況。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把194÷39的兩種試商過程寫在黑板上,并讓學生比較一下哪種方法簡便些。
接著讓學生把這首題做完。
(3)做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2題。
先讓學生做,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把除數看作幾十來試商的,是怎樣想的。
教師概括說明:除數個位數是5、6、7、8、9的兩位數時,一般情況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數個位上的數舍去,同時向前一位時1,把除數看作整十數試商。
4.引導概括
引導學生結合上面的兩種情況,概括出: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法入”法,把除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
三、練習
1.完成練習十五第1題。
請學生獨立填寫。填寫后,組織交流。
由交流中出現(xiàn)的不同填法。比如20×()<85,()里可以填1~4各數(當然也可以填0,但無實際意義)。教師要特別指出:筆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想商時,要選擇除數與1~9中哪個數相乘的積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的數。
2.完成練習十五第2題。
請學生口答或直接把各題的準確商寫在書上。開始前,可以根據本班的情況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比一比”誰的速度快、搶答等。
3.完成練習十五第3.4題。
四、總結
1.請學生討論、交流怎樣試商?怎樣檢驗初商是否合適?
2.教師強調:筆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除數個位上是1、2、3、4,可以把尾數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數來試商。除數個位上是6、7、8、9的兩位數,試商時,用“五入”法把除數個位上的數舍去,看作整十數試商。
初商是不是合適,要用它和除數相乘的積與被除數比較進行檢驗才能確定。
除法課件【篇2】
一、教學理念
1、注意突出數學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在學習例題之前我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加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突出數學知識的遷移。
在引導學生探索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指導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強調把幾十、幾百、幾千看作幾個十、幾個百、幾個千來想,突出本課的新知識與已有知
識儲備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口算除法》即課本第13至15頁例1。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除法的估算和筆算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并能正確熟練地口算。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遷移類推的數學解決方法。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正確計算的習慣和積極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使學生熟練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口算。
教學難點:如何使每位學生經歷口算算理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新知。
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3次就能運完60箱,趙伯伯平均每次運多少箱?平均分——用除法——60÷3=20
(2、600箱,這么多我也只運3次,王叔叔平均每次運多少箱?我們知道60÷3=20;那么600÷3=200
(3、120箱,我也只運3次,李阿姨平均每次運多少箱?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有的同學想:6個十÷3=2個十=20x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學想:20X3=60;那么60÷3=20
有的同學想:用木棒來分,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0。
3、大膽嘗試,運用新知。想:24個十÷3=8個十=80;80X3=240;那么240÷3=80
4、拓展訓練,鞏固新知。
1、口算:
90÷3=3080÷2=4015÷5=3270÷9=30
900÷3=300800÷2=400150÷5=302700÷9=300
在這里我試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除號是怎么來的嗎?除號“÷”是三百多年前一個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
示了平均分的意思。你看這個符號多有意思?。?/p>
2、課本第15頁“做一做”第1題
一排有10只蜂蜜,有這樣的4排,就是40只,但只有2間房,平均每間房子住多少只蜂蜜?
40÷2=20(只)
答:平均每間房子住20只蜂蜜。
3、為了鞏固新知,布置以下作業(yè):第17頁練習三第1、2題。
四、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什么?
五、結束語:
學無止境,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地鉆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jié)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除法課件【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實際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數是整十數、商是一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進行正確的計算。
2、數學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把握試商和商的書寫位置。
3、解決問題:從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學會試商。
教學難點:掌握試商的方法,正確判斷商的書寫位置。
教學關鍵: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交流的作用,通過計算過程的探索,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三、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鋪墊知識
1、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同學們,還記得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嗎?(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在生活中,要用到除法的機會多嗎?你有沒有遇到過?舉個例子說說。
2、看圖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
(1)在這幅圖中,你能發(fā)現(xiàn)與除法有關的問題嗎?請你說一說。
學生提出問題:
①92本連環(huán)畫,平均分給5個班,每班能分到幾本?
②140本故事書,平均分給5個班,每班能分到幾本?
根據所提出的問題,指名學生說說解決的方法,并根據回答板書算式。
92÷5=
140÷5=
請兩名學生上臺板演,其余學生在草稿紙上計算。
(2)把圖中的對話改為:“這里有90本連環(huán)畫,120本故事書?!焙汀懊堪?0本。”再請學生看圖提問。
① 90本連環(huán)畫,每班30本。可以分給幾個班?
② 120本故事書,每班30本。可以分給幾個班?
學生根據問題列式并口算出答案,教師板書:
90÷30=3(個) 120÷30=4(個)
(二)解決問題 以舊帶新
1、把圖中的對話改為:“這里有92本連環(huán)畫,140本故事書。”和“每班30本?!闭垖W生根據圖意再提問。
板書問題:
(1)92本連環(huán)畫,每班30本??梢苑纸o幾個班?
(2)140本故事書,每班30本??梢苑纸o幾個班?
2、指名學生說說怎樣列式。
92÷30 = 140÷30 =
3、探索解題方法。
像這樣的算式,你能想辦法計算出答案嗎?試著計算92÷30,把你的想法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再把你們小組認為最好的計算方法在全班交流。
學生在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的計算方法:
92÷30的計算方法。
方法(1):我們組在計算92÷30時,發(fā)現(xiàn)92與90很接近,而90÷30=3,所以92÷30≈3。
教師點撥:你們組能夠利用已經計算出的結果,估算出92÷30的答案很不錯。但估算的答案并不是精確的,能不能想出辦法算出更精確的答案呢?
方法(2):我們組是這樣擺小棒的,通過擺小棒的方法,我們得出,92÷30=3……2
教師點撥:你們組的方法很直觀,也計算出了準確的答案,如果能夠利用擺小棒的過程想出一個更方便的筆算方法,那就能算更多的題目了。
方法(3):我們組試著列豎式計算了,但不知道這樣算對不對?
教師點撥:你們組的計算結果也是3……2,這與它們擺小棒的結果是一樣的。能不能說說你們怎么想到商3的?為什么把“3”商在這個位置上?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解決試商、商的`書寫問題: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先看被除數的前兩位,因為30×3=90,92≈90,所以商3,商要與92的2對整齊。
4、試著用豎式計算。
30÷10 40÷20 64÷30 85÷40 140÷30
討論:140÷30的計算方法。
被除數的前兩位“14”不夠除以30怎么辦?(就看被除數的前三位)140÷30該商幾?(30×4=120140,所以應該商4)商的“4”應該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呢?(寫在“0”的上面,除到哪一位,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多樣練習 突破難點
1、下面的計算對嗎?請你當當“小醫(yī)生”。
請三名學生上臺板演,說說自己當“小醫(yī)生”后的感想,你想給同學們提什么建議?
(在試商的時候要多想想乘法口訣,找出可以商的最大的數,保證余數不會比除數大;所得的商的位置,除到哪一位就要寫在那一位的上面。)
3、選擇你會做的題目進行計算。
184÷30 250÷50 80÷30 896÷40
490÷32 332÷80 60÷20 369÷60
4、圈一圈:把商是7的除法算式圈出來。
123÷20 231÷30 420÷6 300÷40
100÷10 360÷50 499÷70 601÷80
5、把下面這些卡片,按要求組成算式,比比誰組得好。
(1)兩個數的商大約是4,( )。
(2)兩個數的商大約是5,( )。
(3)兩個數的商大約是6,( )。
(四)、學生談感受,小結課堂。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你能總結怎樣列豎式計算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嗎?學習過程中,還給了你哪些啟示?
除法課件【篇4】
本節(jié)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第一課時《口算除法》。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除數是整十數除法的口算除法,有關整十、幾百幾十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學習筆算除法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商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通過合作、交流、討論優(yōu)化算理。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用整十數除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節(jié)課,我想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學會新知識,不僅僅滿足于讓學生掌握口算方法,學會口算,而更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參與算理、算法的探索過程,注意轉化、遷移類推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學生的學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學習能力得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
(1)注重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探索口算方法、理解算理。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于現(xiàn)實情境之中,把探討口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從而使計算教學成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節(jié)課中,我盡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讓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通過“說”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通過“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寬思路,彼此受益。
(3)算法的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計算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無論是用想乘法算除法還是用表內除法計算,對學生的后面學習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別對學生說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口算,學生學得輕松,又通過傾聽和交流得到了發(fā)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4)注重練習多樣化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于是,我在教學中注意練習的多樣化,既有學生平時最熟悉的口算練習,還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又安排了拓展題,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于樂。
反思今天的課,還存在許多考慮不周的地方,希望聽課教師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
除法課件【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口算除法》。
《口算除法》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單元第一課口算除法P78-79 。
2.教材及學情分析: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整十或幾百幾十除以整十的口算除法。這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已經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及算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對于學生把整十或幾百幾十看成一位數或兩位數進行口算,第三單元中積的變化規(guī)律為學生作了鋪墊。同時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是進一步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般筆算過程中試商的重要基礎。
3.教材的編排:例1出示情境圖分氣球,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80÷20=4得出方法多樣化。延伸,對于被除數跟除數進行估算練習。例2進行拓展,讓學生探究一百幾十除以整十的算法。同時也對被除數和除數進行估算練習。總體來說,教材的特點主要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經歷口算除法過程,得出方法多樣化,最后優(yōu)化方法。體現(xiàn)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索交流的學習方式。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和教具
基于以上認識,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以及教學內容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1掌握整十數除整十、幾百幾十的數(商一位數)的口算方法,能正確進行口算。
2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估算。
3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探索口算除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4、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確估算。
教學難點:探索口算除法的算理。
教具:多媒體課件
三、說教法、學法
1、情境的創(chuàng)設?!叭绾巫尶菰锏目谒銉热葑兊秘S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是我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思考最多的。教材提供給我們的情境是分氣球和分彩旗,我自認為這個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于是就想到了開運動會時的場景,以此為情境展開教學,我覺得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也更新穎些,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把學生推上主人的地位,讓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然后與學生一起探討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算理。
2、讓學生多說,說算理,說想法。此課之前,學生已有表內除法與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作為基礎,學生對“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它的算理,于是在課堂中我盡量讓學生參與“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獨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后,再讓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說算理,讓每個學生有說話的機會。通過“說”提升學生對口算過程的認識,通過“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探索計算方法。本堂課在“開運動會”分氣球和彩旗活動中引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學生也應該能夠體會到生活中有時不需要很精確的結果,這時就要用到估算的方法。把計算教學置于現(xiàn)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體現(xiàn)了“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4、讓學生多練,練速度,練準確率。設計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練習題,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內容,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所以在課中安排了“小熊過橋”、“小動物找媽媽”、等熟練口算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練習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本著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力求在課堂上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
5、算法多樣化和優(yōu)化的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明確口算方法多樣化的同時,選擇自己喜歡的,并認為最優(yōu)化的算法。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樂于學習。
四、說教學設計。
通過運用資源庫中的資源,組織教學過程的具體方案和步驟。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
1、導入新知
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做了八道口算除法題,這樣可以為學生學好本節(jié)課做好鋪墊,并引出課題。
(這樣的教學導入,緊緊扣住新知的生長點、新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將相關的知識點遷移到陌生的新問題情境中。)
2、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第一步:(多媒體出示)在布置班級分氣球的情境中,讓學生通過數學信息,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并解決列式“80÷20=”請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口算的方法,并匯報。教師板書。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因為20×4=80,所以80÷20=4 。第二種:因為8÷2=4,所以80÷20=4 。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方法。整個設計讓學生憑著各自已有經驗進行完成。
(利用資源庫中的資源,創(chuàng)設我在學習新知前,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分氣球、分彩旗的活動,把學生推上主人的地位,讓他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發(fā)揮“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具體方案。)
第二步:出示了兩道估算題:83÷20≈ 80÷19≈ 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完成。 第三步:練習60÷20 = 90÷30 = 80÷40 =
62÷20 ≈ 93÷30 ≈ 80÷38≈讓學生計算出結果。
第四步:(多媒體出示)分彩旗的活動,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指名說一說“ 120÷30=?”。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很快的說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第五步:是兩道估算的題:122÷30≈ 120÷28≈ 有了剛剛兩道題的基礎,我直接讓學生進行估算。
第六步:練習180÷30 = 240÷40 = 420÷60 =
184÷30 ≈240÷37 ≈ 420÷58 ≈讓學生計算出結果。
(我設計例題教學時:主要是由“扶”到“放”,讓學生嘗試練習,始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也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了思維的發(fā)展。)
3、多層訓練,鞏固練習: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fā)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必須經過多次反復,循序漸進地實際應用。我從資源庫中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資源進行練習鞏固。我設計了如下練習內容: 比一比:從資源庫中找到四道估算題進行比賽,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又讓學生對估算內容進行復習鞏固。
(數學課不僅要注重新知的探討學習,還要注重練習和應用。把書上一個個靜態(tài)的毫不相關的題目通過課件制作,讓它們串起來。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練習題,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內容,又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理解“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理念,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4、歸納總結,深化新知:
總結是全課的再一次升華,我是這樣設計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參與學校的新學期的準備工作。
新學期就要有新的氣象,老師在這里祝大家在新的學期里:學習進步,快樂成長!請你用“我學會了”談談自己的收獲。
5、布置作業(yè):
為了學生在課后能夠得到訓練,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yè)題:請同學們編幾道像這節(jié)課我們學的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除法,考考你身邊的朋友們,看看他們會不會。
(通過資源庫中的資源來教學,能夠很好的解決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資源庫中的一些資源有效的和解決了數學問題。在課堂中,我很注意課堂資源與課外資源的有機融合。)
認識水課件
通常老師在上課之前會帶上教案課件,通常老師都會認真負責去設計好。教師編寫教案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為您收錄了許多優(yōu)質的“認識水課件”資料,本資訊資料僅供參考請自行考慮實際情況!
認識水課件 篇1
結合具體情境,利用舊知遷移,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
在觀察、比較、變化、抽象中,讓學生經歷建構倍的直觀模型學習過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質。
培養(yǎng)學生操作、推理、遷移及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基本數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見過面了,但是老師沒有告訴大家今天我們要學習什么知識。請看大屏幕,讀一讀。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數學王國,去認識一個新朋友“倍”。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同學們先來解決幾個小問題。(出示課件)
1、列式計算。
2、課件出示圖片,讓學生看圖表述(用“幾個幾”)說出圖中的物品: 2個4。
⑵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⑶要求5個3是多少應該怎樣計算?
3、拍手游戲。
⑴老師拍幾下,學生拍2個老師拍的那么多。想一想,你該拍幾下。
⑵老師拍幾下,學生拍2個老師拍的那么多。但是要讓大家聽出你拍的是2個幾,注意停頓。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圖片,增強了簡單情境創(chuàng)設的動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圖片復習舊知“幾個幾”,與新知“倍”形成知識的對接,做好表示“幾個幾”的乘法意義和“倍”概念意義的先前儲備,為溝通兩者的聯(lián)系做好鋪墊。
(二)情景創(chuàng)設,探究新知。
師:在豐收的季節(jié)里,勤勞的小兔子也忙著收獲呢,一起去看看吧。
2、用“幾個幾”表述,初悟“倍”的含義。
(1)胡蘿卜2根,紅蘿卜6根,白蘿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蘿卜看成1份,你能把白蘿卜的根數用“幾個幾”來表述嗎? 一起數一數:1個2,2個2,3個2。
3、找準關系,用“倍”進行語言表征。
(1)白蘿卜的根數有3個胡蘿卜那么多,還可以說成“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
指名說,再集體說。
(2)師再拿出2個白蘿卜,說一說白蘿卜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板書: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4倍。
及時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白蘿卜有4個2。)集體數一數。
(3)完成書中第50頁例1:觀察思考白蘿卜與胡蘿卜的關系,圈一圈、填一填。如果有6個2呢?(就是2的6倍。)10個2呢?(2的10倍。)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幾個2就是2的幾倍。)沒錯,當我們把2個胡蘿卜看成一份時,白蘿卜有幾個這樣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倍。
出示3個紅蘿卜,再討論白蘿卜是紅蘿卜的幾倍。
(4)師追問: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3個3)每個3分別表示什么?
(5)探究:這兩個問題都是把誰看成一份的量?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解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時,都要把“是”后面的量看成一份,不信,你看。(出示課件:粉花、黃花)教師及時追問:誰是一份的量?
【設計意圖】學生認識實物帶有具體性和直觀形象性,需要從感受中獲得感性積累,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上述片段中,從幾個幾過渡到倍的語言表征,讓學生經歷從對生活中具體實物量的比較中抽象出倍的過程。再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倍數關系,通過知識的遷移形成對新知的鞏固與運用,引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即時練習既是對新知學習進行簡單反饋,同時讓學生感受到“1份”的標準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會影響比較量是標準量的幾倍關系,要明析誰是“1份”的標準量是關鍵。
4、動手擺一擺,體會“倍”的關系。
學生動手擺一擺。
(2)同桌商量一起擺,只要擺出藍圓片和紅圓片的倍數關系即可。
【設計意圖】“1份”標準不變,倍數發(fā)生變化,比較量也在發(fā)生變化,強化標準量的唯一性。逐步解開“倍數關系”的種種類型。在這個片段中,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
(1)教師拍2下,請學生拍出2的3倍。要讓大家清晰的聽出3倍的關系,注意停頓。
(2)教師拍3下,請學生拍出3的4倍。
【設計意圖】游戲向來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活動,通過拍一拍讓學生對倍的理解實現(xiàn)了從形到聲的過渡,賦予學生對“倍”知識多方面立體的感知,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氛圍。
相同的圖形沒有放在一起,你還能看出它們的倍數關系嗎?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滲透比例思想,并用蘋果的總數與梨的總數進行比較進行檢驗。)
圖沒了,你還會填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18是6的( )倍。
( )是5的2倍。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xiàn)了層次性與思維性的提升。第1題物體穿插擺置,但又有規(guī)律,滲透了比例思想,可以從一組物體數量中,也可以從整體數量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倍數關系,并可以互相檢驗;第2題脫離了形象物體的參照,抽象成數字,從感性提升到理性.
認識水課件 篇2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感受認識噸的過程。
2.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
3.能正確換算質量單位。
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
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噸,并能借助其它物體或質量單位描述噸的大小。
生活是這節(jié)課的載體。《課標》提倡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tài)度方面獲得發(fā)展。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都力圖體現(xiàn)這一理念。
學生以生活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體的重量,運用關聯(lián)、遷移的方法推算1噸的重量。感知1噸是非常大的質量單位。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去發(fā)現(xiàn)學習。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結合具體實例,經歷和感受認識噸的過程,從而認識新的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并感受“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比較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首先,能夠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入手,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就是讓學生通過用不同方法算30名同學的體重來親歷認識“噸”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知的學習,從而初步感受和認識“噸”,其次,在感受1噸的過程中,通過一個活動和具體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再次感受1噸的實際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不光讓學生用眼睛去看,還要親身去體會,動腦去想象,如讓學生來背一背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親身去體驗、感受33千克的重量,再想象一噸有多重,更容易理解1噸的實際含義,來加深對噸的認識。再次,在了解噸在生活中的應用時,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例,另外還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找,說一說,豐富了學生對噸的感受和認識。
當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在親歷認識“噸”的過程中,讓學生計算30名同學的體重這一環(huán)節(jié)把握的不是太好,給學生的時間不是太充裕,學生的展示也不太充分,另外,教學1噸=1000千克的過程中,略顯倉促,學生印象不深。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多學習、多完善,去適應新課標的需求。
認識水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億、十億、百億、千億”等計數單位,掌握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感受我國“四位一級”的計數規(guī)律,能正確讀數。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經歷數的過程,感知大數。通過知識的遷移,感悟大數的意義,掌握讀法。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在現(xiàn)實情景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重視課堂對學生的積極評價,使學生能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發(fā)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
正確讀數,體會大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每級末尾、中間帶0的數的讀法。
教學準備:
課件計數器 閱讀材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情景引入
(意圖:讓學生在閱讀的情境中,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并感受大災面前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的精神。)
1、默讀下面一段話。
在為四川災區(qū)捐款活動中,我們班有40名同學,共捐款200元;全校有300名同學,大約捐款1500元;全鎮(zhèn)共有20xx名學生,大約捐款10000元;我們區(qū)有113230名在師生,共捐款約1249434元。唐山市各界為災區(qū)捐款約340000000元。
2、發(fā)現(xiàn)問題。
⑴小調查。會讀的同學請舉手,有困難的同學也請舉手。(老師統(tǒng)計、分類)
⑵小匯報。請有困難的學生代表上臺說一說,(學生可能會指著340000000說,這個數我不會讀。)
⑶小交流。請會讀的同學來讀一讀,讀完后,教師提出問題:340000000應該怎樣讀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新知識。
板書課題———認識更大的數(一億)(齊讀課題)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不僅要會讀這些信息,而且還應明白這些大數所表示的意義。
二、啟發(fā)誘導,感受大數
1、數一數,認識“億”
(1)過渡:接下來,我們還是利用計數器來認識大數吧。出示計數器,回憶以前學過的計數單位(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2)一千萬一千萬地數,認識計數單位“億”(師動手操作)
師:同學們先來看,老師在這撥下一個珠子,表示多少?(一千萬)你是怎么知道的?撥下九個珠子是多少?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億”
2、感受“一億”
師:我們已經數到了“億”,“一億”究竟有多大呢?我給同學們提供一些看信息,讓大家來感受一下“一億”。
(1)課件出示“小朋友數數,如果每秒鐘數一個數,晝夜不停地數,那么從一數到一億需用三年零兩個多月!
(2)如果一億人手拉手(人與人間隔1米),那么可以為地球繞兩圈半。
(3)一億張打印紙的厚度達到1萬米,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還要高。
師:大家感覺一億怎么樣?說一說。
3、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師:在生產和生活中,我們往往要遇到更大的數,例如:截止到20xx年,我國人口大約有13億,全世界人口已超過60億。同學們還會接著一一下數嗎?
(1)一億一億地數,認識計數單位“十億”(師生共同操作計數器)
(2)十億十億地數,認識計數單位“百億”(生獨立操作)
(3)按照這樣的數法請同學們在小組內繼續(xù)邊撥邊數,從一百億一直數到一千億,再互相說一說得出了什么結論?
學生匯報:10個十億是一百億,10個一百億是一千億。認識計數單位“百億”“千億”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認識計數單位
師: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認識了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邊說邊板書,并在千億后面寫上省略號),你們知道它們都叫什么嗎?(課件出示“計數單位”的概念,學生讀)
師:同學們想一想,我為什么在千億的后面寫上了省略號?
2、游戲:數數。(開火車)
一個一個地數,從96數到103;
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六萬數到一百零三萬;
一億一億地數,從六億數到十億;
十億十億地數,從三十億數到一百億;
一百億一百億地數,從五百億數到九百億;
一千億一千億地數,從五千億數到九千億。
過渡:通過數數的游戲,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這些計數單位。在用數字表示數的時候,計數單位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
3、認識數位
課件出示: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按順序讀一讀)這些計數單位所在的位置,叫數位。(課件出示:“數位”的概念,學生讀)。“個”這個計數單位所在的位置叫個位,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億位、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讀)
師:剛才我們說的這些計數單位和數位合起來就可以組成一個數位順序表(課件出示有空缺的數位順序表)。現(xiàn)在你能把這個數為順序表天完整嗎?(每人一張有空缺的數位順序表,獨立完成,然后小組內統(tǒng)一核對。)
找學生上臺匯報,統(tǒng)一意見后,學生讀數位順序表。
4、獨立分級
師:這么多的數位,中國的數學家讀寫方便給他們分了級,我們能不能也試著給它們分級,并取上名字?
小級活動后進行匯報。
教師小結:大部分同學的想法和數學家的想法一樣,也是分了三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一級,表示多少個或多少個一,所以叫個級;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一級,表示多少萬,所以叫萬級;億位、十億位、百億位、千億位是一級,表示多少億,所以叫億級。(上述分級的過程利用課件展示出來)
5、十進制計數法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一下數位順序表,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出“十進制計數法”,并用課件出示“十進制計數法”的概念)
師:“相鄰”是什么意思?誰來解釋一下。
師:誰能舉例說說哪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6、再次出示引入新課時閱讀資料提問:誰能把最后一句話再讀一遍。
四、拓展延伸,鞏固提高
1、自己寫出一個超過1億的數,并試著讀出來。(學生寫出數后,小組同學互相讀)
2、把下面橫線上的數改寫成以“億”為單位的近似數。(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1)截至20xx年7月,我國的電話用戶已突破600000000戶。
(2)20xx年,我國的鋼材產量約為240000000噸。
3、把太陽系中把大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改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近似數。(先讀一讀,再改寫。交流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五評價總結延伸課外
1、師:這節(jié)課要結束了,你最想說什么?
2、大數在我們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希望同學們能利有今天所學的知識,去搜集一下世界上有哪些國家人口超過了1億人,并把收集的數據正確的讀寫出來。
認識水課件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0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利用舊知遷移,理解“倍”的意義,建立“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比較、變化、抽象中,讓學生經歷建構倍的直觀模型學習過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質。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操作、推理、遷移及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基本數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教學難點: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義。教學準備:課件,實物圖片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導入。
1、游戲:數字抱抱團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游戲的名叫“數字抱抱團”,老師想請6名男同學和6名女同學上講臺來。老師喊到數字幾,你們就幾個人抱成一團。不過老師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臺下的同學也參與到游戲當中來,你們要做什么呢?找出游戲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能辦到嗎?
生:能。
師:非常好。游戲開始。
(面向臺下學生)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4個3。師:2(6個2),4(3個4),6(2個6)。非常棒,同學們都說到了“幾個幾”。
2、出示PPT,看圖說幾個幾。接下來,我們來看這樣幾組圖片(播放幻燈片),誰能快速的說出有幾個幾?
生1:2個2
生2:2個4
師:非常棒,看來同學們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同學們表現(xiàn)這么棒,連小兔子都被吸引來了。(課件出示第50頁主題圖)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和小兔子一起來探究關于倍的知識(板書課題:倍的認識)齊讀課題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一)初步認識倍的概念。
1、出示自學提示:自學教材第50頁例1
(1)數一數胡蘿卜、紅蘿卜、白蘿卜各有幾根?
(2)圈一圈,擺一擺,組內互說紅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有怎樣的關系,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有怎樣的關系?(學具1)
(3)完成例1的填空。
2、小組匯報:經過討論,我們小組認為: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
生:無質疑或補充師:為什么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呢?
生:因為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有3個2根,我們就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師板書)
生:同樣的道理,白蘿卜有5個2根,我們就說白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5倍。(師板書教具圖1)
3、師:思路很清晰,看來同學們對倍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了。
(二)在變化中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
1、兔媽媽又拿來一根胡蘿卜,現(xiàn)在紅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思考倍數關系,一定要考慮以誰為標準量,標準量變化,倍數關系也發(fā)生變化?!?份”標準不變,倍數發(fā)生變化,比較量也在發(fā)生變化
2、小兔子吃掉2根白蘿卜,白蘿卜的根數與胡蘿卜的根數有怎樣的關系?吃掉3根,4根,8根呢?
3、在圖中還能發(fā)現(xiàn)怎樣的倍數關系?
4、我們研究了各種蘿卜的倍數關系,你認為什么是倍?它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幾個幾有什么關系?(兩個數進行比較,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就是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舉例子:15里面有3個是5的3倍。
三、鞏固應用,提升能力。
1、圈一圈填一填。做一做第1題。
2、擺一擺。(學具2)
(1)第一行擺5根小棒,第二行擺第一行的4倍。
(2)用學具擺出自己想研究的倍數關系。
3、拍一拍。
4、看圖回答問題。
5、涂一涂(學具3)
6、填一填。還記得課前的游戲嗎?
生:記得。
師:你能找出游戲中蘊含的倍數知識嗎?
生:12是2的6倍;12是3的4倍;12是4的3倍;12是6的2倍。
師:12還是1的xx倍,12也是12的xx倍。
7、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年齡,植樹,文具)有關“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長”師:“倍”不僅可以描述兩個數之間的關系,它的威力也是無比的。不信,老師就講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故事的名字叫《智者的工錢》。課件出示圖片:天數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10天?第20天第21天?第28天第29天第30天第31天錢數1分2分4分8分?約5元?約6523元約元?約130萬元約260萬元約520萬元約1040萬元引導學生具體看一看第1天、第2天、第10天、第20天、第28天的錢數變化,感受錢增長速度之快。
①列數據,擺事實:如果這個月是二十八天,就是一百三十萬元;如果這個月是三十一天,就是一千零四十萬元。(最后三天多出了900多萬元。)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②明道理,深思考:我們感興趣的不是這個近乎無聊的故事,而是最后三天居然能夠產出如此多的錢。也就是說,當一個事物到了成倍增長的時候,越是到最后,其威力是令人瞠目結舌。
③好習慣,倍成長:當我們已經養(yǎng)成一種好的習慣,(比如:上課坐姿端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等等)而這種好的習慣又能帶給我們好處時,他所帶給我們的益處是源源不斷的!
四、回顧反思,梳理全課
師:今天你有什么收獲。能舉例說說嗎?結束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績倍出,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認識水課件 篇5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課件。
師:今天的數學課,老師要介紹一位新朋友給同學們認識,它就是小狗菲菲,小學數學教案《倍的認識教案》。這節(jié)課,我們的新朋友菲菲將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數學知識,同學們原意嗎?
(2)學生活動。
師:上課前,老師請一些同學上來。
師叫3名女同學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學站在第二排(3個3個地站在一起)。
師:第一排有幾個女同學?
(3)第二排有幾個3?(2個3)
生回答后,師引出課題: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道,學習“倍”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學例2)
菲菲有三個好朋友,他們正在用小棒擺正方形,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擺的情況,用了多少根小棒。(課件演示例2中第一個小朋友,擺了一個正方形)
學生觀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擺了一個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還可以說是幾個?
生:一個4根。
下面我們來看看另外兩個小朋友,他們擺圖形的時候用了幾個幾根。
出示例2中另外兩個小朋友擺的兩個和三個正方形。
學生觀察。
學生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引導學生得出:2個4根,3個4根
(板書:2個4根,3個4根)
揭示倍的含義,指出第三個學生擺的小棒說:第三個同學擺了3個4根,3個4根也可以說成4的3倍。
讓學生反復說幾遍。
(2)鞏固“倍”的概念。
判斷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生解答時,師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3)教學例3。
①出示例3,問:同學們會擺嗎?下面,同學們自己動手擺擺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幾個圖片,應怎樣列式?為什么?
③小結:要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1、拍手游戲。
師拍表示一倍的次數,生按要求有節(jié)奏地拍表示幾倍的次數。
2、76頁“做一做”。
3、78頁第1題。
認識水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鞏固前面所學的讀數、寫數的知識。
2、熟練地讀寫100以內各數。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請你按要求數數:
(1)從31數到42。
(2)從89數到100。
(3)從99數到90。
(4)數出50后面的7個數。
(5)數出66前面的8個數。
2、聽老師讀數寫數:
二十八三十七四十九一百
七十七五十四三十二二十一
六十八五十一三十三九十六
二、練習七:
1、第1題:這是一道數數題。
指名讓學生數出本班同學的人數。
2、第2題:這是一道估數題。
先讓學生估計一下一共有多少個皮球,說一說你是怎樣估計的?再讓學生數一數,看看自己估計的差多少,并說一說怎樣數比較快?
3、第3題:這是一道數數題,數出指定數的后面的五個數。
讓學生同位兩人合作完成,教師抽查。
4、第4題:這是一道以游戲形式復習數的組成的練習題。
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的要求。獨立連線,指名說一說怎樣幫助小動物找家的
2、第5題:找出數學課本的第23、36、50、79、87、100頁。先摸摸50頁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頁有多厚,以增強學生的數感。
3、第6題:這是一道寫數的題。
教師讀數,學生獨立寫數,指名板演。
4、第7題:這是一道按順序填數的題。
要求學生先想一想數序列化,再填數。口答訂正。
5、第8題:這是一個猜數游戲。
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數是幾?
三、生活中的數:
1、2000年奧運會我國取得28枚金牌。
2、今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3年。
3、公共汽車準乘56人。
4、想一想: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的數量能用100以內的數來表示?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讀數寫數
10個十是100
10個一是10
2個十是20
課后小記:
課題四數的順序比較大小
課型:新授課授課時間:第周第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38~40頁。
教學目標:
1、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掌握比較兩個數大小的一般方法,能根據數位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樂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掌握比較兩個數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學準備:教師:教學掛圖;學生:學具中的百果圖、各種100以內的數位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數數:從77數到100;從63數到56。
2、寫數:三十十八五十二七十五
二、自主探索:
1、數的順序。
(1)觀察100以內百數圖(課本上),想一想這些數的排列有那些特點?
(2)學生獨立填滿表中空格,重溫100以內各數的順序。然后兩人一組,進行找數活動??赡7滦【`聰聰和明明的提問,采用互問互答的方式找數。
(3)按第1題的要求給指定的數涂色。在涂色活動中加深對數位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4)進一步探索百數圖的排列規(guī)律。讓學生4人一組,利用手中的其它百數圖進行。找出規(guī)律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比較大小。
(1)出示39頁主題圖:左邊母雞一個月下28個蛋,右邊母雞一個月下26個蛋,比一比,哪只母雞下蛋多?
讓學生交流不同的比法。
(2)比較學生的各種比法,引導思考:“如果沒有雞蛋圖,怎樣來比較兩個兩位數的大???能不能找到一個比較方便的比較方法呢?”由此引入比較用計數器表示的兩個數的大小的問題。
(3)學生四人一組,用計數器擺出例8左圖中的兩個數38和45,然后想一想:怎樣比,就能很快知道哪個數大?哪個數???再用同樣的方法比較右圖中32和30的大小。
(4)引導學生歸納比較兩個兩位數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大,這個兩位數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數相同,再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則這個兩位數就大。
三、練習:
1、39頁做一做。
先讓學生應用學到的方法比較兩個兩位數的大小,在圓圈里填上“>”、“
2、39頁的思考題。
討論一下,小兔手里的卡片應該怎樣放?為什么?指名說一說。
答案:38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作業(yè)布置:
認識水課件 篇7
探究一: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1、2000年我國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有誰知道,我國目前的總人口呢? 請你讀一讀:1295330000
1) 我們曾經認識了哪些數位?它們相對應計數單位是什么?
生:我們認識了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它們相對應的計數單位是個、十、百、千、萬、??
小結:正如我們所說的個、十、百、千、萬、還有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都是計數單位。
2)一萬一萬的數,10個一萬是多少?計數單位又是什么呢?
生:10個一萬是十萬,計數單位是十萬。
3)10個十萬呢?10個一百萬呢???
生1:10個十萬是百萬,計數單位是百萬。
生2: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計數單位是千萬。
生3:10個一千萬是億,計數單位是億。
4)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幾?
生: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
師:因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所以叫十進制計數法。 探究二:介紹四位分級法。
1)為了讀數方便,按照我國習慣,把數位進行了分級。
很久以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就創(chuàng)造出了用四位一級的方法計數,即從右起每四位為一級。個、十、百、千是個級,個級表示多少“一”;萬、十萬、百萬、千萬是萬級,萬級表示多少個“萬”;億、十億、百億、千億是億級,億級表示多少個“億”。
2)我們來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這個數分為幾級呢?萬級上表示多少?個級呢?
16737700是由()個萬和( )個一組成的。 生:16737700,這個數分為二級
萬級上表示1673個萬,個級上表示7700個一。
認識水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億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的比較億以內數的大小。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類比遷移能力。
2.掌握把整萬數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的方法,能正確改寫,體會用“萬”為單位計數的簡捷性。
3.在現(xiàn)實情境中,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比較億以內數大小的方法,整萬數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位數不同的兩個數的大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一)復習萬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1.課件出示
356○12802010○10205693○52978064○8046
2.師:比較每組中兩個數的大小,說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3.師:怎樣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先比位數,位數多的數大,位數相同就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哪個數大,那個數就大,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下一位……)
(二)點明課題
1.課件出示: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北京有19612368人,上海有23019148人。
2.師:北京和上海哪個城市的人口多?(有的學生可能在數位數,有的學生可能已經說出了答案,都可以)看來,大家是想比較這兩個數據的大小,這兩個數位數這么多,怎么比較大小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設計意圖:復習萬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chuàng)設比較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人口的現(xiàn)實情境,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學習比較億以內數大小的必要性?!?/p>
二、探究新知
(一)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
1.位數不同,先比位數
(1)師:(出示:99864和101010)我們先看這兩個數,誰大誰???(101010)
(2)師:9986最高位上是9,101010最高位上是1,9比1大,那應該是99864大呀,怎么回事?
(3)方法一:比較兩個數的最高位,99864的最高位是萬位,101010的最高位是十萬位
①師:我們分別在兩個計數器上撥出這兩個數,看看是不是這樣。(找兩個學生上來撥數)
②師:從計數器上看,99864的最高位是萬位,101010的最高位是十萬位,兩個數誰大?
③師:比較兩個數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可以比較出這兩個數的大小。
(4)方法二:比位數
①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②師:99864是五位數,101010是六位數,誰大?
③師:通過比位數也可以比較出兩個數的大小。
(5)師:你們雖然用的方法不同,但都說明了101010這個數大,看來真不能上來就比最高位,可以比最高位,也可以比位數,這兩種方法哪種更簡便?說說你的想法。(比位數,數數比背數位順序簡單)
(6)師: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不能上來就比最高位上的數,應該先比什么?(位數,位數多的數大)
2.位數相同,從最高位比起
(1)師:兩個數比較大小還可能出現(xiàn)什么情況?你能舉兩個億以內的數說明嗎?(最好用學生說的,他們會更有興趣。這里用書上的數:356000和360000)
(2)師:這兩個數都是六位數,怎么比大?。空f說你的想法。(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下一位,直到比出結果。)
3.練習:做一做第1題,說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4.小結:
(1)師:怎樣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位數不同的兩個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
位數相同的兩個數,從最高為比起,最高位上的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數相同,就比較下一個數位上的數。
(2)師:與我們學過的萬以內數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發(fā)現(xiàn)什么?
5.練習:
(1)做一做第2題。
① 學生獨立完成。
② 匯報方法,師生共同歸納出:幾個數比較大小,可以把它們相同數位對齊排成一列,便于比較。
(2)解決引入問題: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的人口哪個多?
【設計意圖:比較大小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比較位數不同的兩個數的大小,另一方面是位數相同的兩個數比較大小。教學時,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探究比較大小的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類比遷移能力,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p>
(二)把整萬數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
1.體會用“萬”為單位計數的便捷
(1)課件出示:
師:這是我們身體中的血液圖,血液中有紅細胞和白細胞,一滴血液中有多少紅細胞呢?男生女生分別看,看看誰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讀出這個數。一方看時另一方閉眼。能讀出來就舉手。
男生看到的:紅細胞:5000000個
女生看到的:紅細胞:500萬個
(比賽結果肯定是女生用時短)
(2)出示:紅細胞:5000000個
紅細胞:500萬個
師:男生為什么會慢些呢?(后面的0太多了,讀起來太麻煩)
(3)師:像這樣,個級上全是0的數,是整萬數,這樣的數0太多了,我們讀、寫起來比較麻煩,有時為了讀數方便,會把整萬數改寫成像500萬這樣用“萬”作單位的數。如果怎么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呢?
2.例題教學
(1)出示:紅細胞:5000000個 白細胞:10000個
(2)師:請你把這兩個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3)匯報: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① 5000000個=500萬個 在萬級上寫500,然后寫個“萬”字。
師:原數中個級上的4個0呢?(換成“萬”字了)
② 10000個=1萬個 去掉個級上的四個0,寫上“萬”字。
有些學生可能會忘記單位名稱,要提醒學生注意。
3.試一試:做一做第1題
4.小結:
(1)師:怎樣把整萬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先分級,去掉萬位后面的4個0,寫上“萬”字。)
(2)師:比較改寫前、后的兩個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大小不變,所以用“=”連接
不同:計數單位不同,改寫前的計數單位是“一”,改寫后的計數單位是“萬”
5.練習:做一做第2題。
提醒學生注意:原數有單位名稱改寫后的數也要有單位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男女生讀數比賽,使學生體會到改寫后讀數的便捷。讓學生讀出整萬數,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改寫的方法?!?/p>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14頁第1題
2.教材第15頁第5、6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比較億以內數大小的方法,和億以內數改寫的方法?!?/p>
認識水課件 篇9
我。教材
1.教材現(xiàn)狀
“認識線段”為二年級第6單元“厘米與米”第一課時間江蘇教育版數學第1卷。教學內容包括48頁和49頁。 《厘米與米》 本單元講授量的長度,包括線段和計量單位的相關知識。這部分“理解線段”是教學量長短的基礎,也是今后學習領域和量的重要知識準備。教材著眼于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領悟知識,通過具體的活動對線段有直觀的認識,初步了解線段的特點。
2.教學目標
我在“新課標”的基礎上,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制定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了解線段的一些特性,知道線段是直的,線段是有長度的,學會把一些物體的邊緣看作線段。
(2)讓學生在初步了解線段的基礎上,識別一些簡單平面圖形中的線段,計算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數量,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3)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3.教學要點及難點
教學要點:初步了解線段的特點。
教學難點:線段表示的建立。
二、講道法、學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學生。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我采取了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我提倡自主合作、自我探索等學習方式。
三、講講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發(fā)展生活”。整個教室。
1.圖片導入
我用幾張圖片來介紹一下生活中的初步感知線。該題也體現(xiàn)了數學源于生活的理念,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 新格蘭特
我把整個過程分為四個部分:拉、找、折、畫。
(1)拉拉拉拉
請學生觀察隨意放在桌子上的毛線,看看它長什么樣?學生說它彎曲后,想想如何把羊毛拉直。讓同桌的兩個人互相碰觸,兩只手之間的直線段在數學上稱為線段。 (板書:線段,筆直) 兩只手捏在一起的地方叫端點。 (黑板書寫:端點)在數學上,我們使用小的垂直線來表示端點。讓學生指點數數,知道一條線段有兩個端點。我讓學生通過拉、摸、指、數來直觀地感知線段,并從中抽象出線段的概念,從而知道線段長什么樣。為了鞏固同學們對線段的理解,問“想一想”問題1,下面畫的是線段嗎?命名并判斷并說出原因。學生判斷為線段后,我在此基礎上展開,一個拉長,一個旋轉。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不管長短,在哪個方向,只要是直的,有兩個端點就是線段。
(2)找到它。
我讓小組找到生活中的線段,觸摸它并指向它。學生們發(fā)現(xiàn),尺子、黑板和課本的邊緣都可以看作是線段。生活中有線條,平面圖形中也隱藏著線條。找出這些圖形被多少條線段包圍?學生之前已經知道多邊形,并且可以快速說出線段的數量。這是舊知識的擴展和新知識的鞏固。同時讓學生明白,在平面圖形中,兩條線段的交點就是線段的端點。找尋就是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開始尋找線段,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線段,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體現(xiàn)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3) 折疊一個折疊
借助上一個鏈接中出現(xiàn)的矩形,讓學生通過折疊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線段,觸摸并指出端點。對比同一張桌子,誰長誰短,想辦法折出比之前折痕長或短的線段。在折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
(4)畫圖
畫之前和學生討論畫線段的工具,有的選擇尺子,有的選擇文具盒,有的選擇書本等。相比之下,學生找到了繪制線段的最佳工具——尺子。請學生嘗試自己畫線段。在畫的過程中,說說如何畫好線段。這節(jié)課,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工具自己畫畫,而不是老師給工具、演示畫,把給和模仿的方式變成了自我探索的方式,把課堂交給學生,反思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
學生畫線段后,出現(xiàn)兩個點。連接兩點可以畫出多少條線段?學生畫圖并理解只能畫一條線段來連接2個點。然后有3個點不在同一條線上。你可以畫幾條線來連接每兩個點。重點理解每2個點的意思,然后畫出來。當有 4 個點時,每連接兩個點可以畫多少條線?試著自己畫。有的同學畫4條線,有的同學畫6條線,讓畫6條線的同學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畫的?如何有序且不遺漏地繪制線段,進一步理解每兩點的含義。你可以在 5 個點上畫多少條線?讓學生下課后猜猜并畫圖。這是一系列有序但不同層次的數學練習,力求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有趣、積極、生活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意見。思路,加深對線段的理解。
3.小結
最后和同學們一起復習今天所學的內容,介紹下一條線段,從而鞏固對線段的理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新課標”,抓到二年級學生年紀小,注意力不集中,但喜歡做事,好奇心強,有強烈的求知欲。表達的欲望。特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去操作和探索,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教學活動,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是我對這門課的設想,請指導,謝謝!
認識水課件 篇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56——57頁
2、認識圓,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
3、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或者在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5、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數學傳統(tǒng)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
師:剛才同學們朗誦的傳統(tǒng)文化的片斷,非常精彩,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相關的知識,你能從中獲取哪些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呢?(出示課件)。
師:仔細觀察這幾幅圖片,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設計意圖:提供有關圓的傳統(tǒng)圖文資源,使學生置身于鮮活的文化背景之上,浸潤在數學知識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之中,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領略人類的智慧與文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那你不想把這美麗的圓畫下來嗎?
請同學們拿出畫圓的工具,畫出自己喜歡的圓。
師:很多同學都畫出了自己漂亮的圓,但少數同學畫得不夠理想,你們猜猜他是什么原因沒能成功的畫出圓來?
其實,同學們剛才說的就是畫圓時應注意的地方。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利用圓規(guī)畫一個標準的圓。
[設計意圖:“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眲邮植僮鞯倪^程,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對所學知識能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此坪唵蔚漠媹A問題,實則是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表述、概括等步驟,循序漸進地掌握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體驗出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為后續(xù)教學奠定好基礎。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發(fā)展數學思維。]
同學們,通過你們的努力畫出了這么美麗的圓,那在這之前我們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生: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生匯報,師出示相應課件)
這些圖形和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對,它們都由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
這樣彎彎的線我們稱它為曲線。(課件出示曲線)圓就是由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課件演示圓)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和與已學平面圖形的比較,從而揭示圓的概念,這樣設計不但能夠形象生動地讓學生明確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而且將要學的新知識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和認知基礎上,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需要,使學生順利成章的獲取知識。]
俗話說圓是最美麗的幾何圖形,你想了解圓的哪些知識呢?
無論是求圓的面積還是求圓的周長,我們都必須先認識圓。(板書:圓的認識)
請學生拿出剛才的圓片來,然后象老師一樣對折,使上下兩部分完全重合,打開;反復從不同方位對折幾次,這些折痕用鉛筆畫下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對,這一點呀我們稱它為圓心,用字母o表示。(邊總結邊在黑板上標出圓心)
其實,在圓里還有半徑和直徑兩個重要的概念,科學家是如何定義它們的呢?這個秘密就藏在數學書56頁的例2中,請同學們自學相關的內容并用筆畫出相關的概念和重要的詞語。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半徑嗎?
請你幫老師找出黑板上這個圓的半徑,其他同學標出自己手中那個圓的半徑。
通過自學你們認識了半徑,那你能找出下面圖形中的直徑來嗎?(出示課件)
AB為什么不是直徑,它是什么?
生:它雖然通過了圓心,但它只有一端在圓上,所以它不是直徑,它是圓的半徑。
GH為什么不是直徑?
簡單的說,圓的直徑必須滿足哪幾點要求?
生:一要通過圓心,二要兩端都在圓上,三要是線段。
[設計意圖:運用課本并不是死讀課本,而是要把教材內容吃透、用活。學生經過上面的學習,對圓的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自學課本,通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完整的概念。]
師:學到現(xiàn)在,關于圓,該有的知識我們也探討得差不多了。那你們覺得還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深入地去研究?
師:說得好,其實不說別的,就圓心、直徑、半徑,還蘊藏著許多豐富的規(guī)律呢,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研究研究?(想!)同學們手中都有圓片、直尺、圓規(guī)等等,這就是咱們的研究工具。待會兒就請同學們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兩點小小的建議:第一,研究過程中,別忘了把你們組的結論,哪怕是任何細小的發(fā)現(xiàn)都記錄在學習紙上,到時候一起來交流。
認識水課件 篇11
學習目標:
會讀、會寫數字減法。
思考、探索等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合作交流的樂趣,感悟0是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使學生對身邊及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
學習重點:
初步理解會寫數字減法。
學習難點:
在認識0的情景中體驗知識及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學習過程:
一、故事引入,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狼來了》的故事:在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里住著一個放羊娃,放羊娃每天都要把羊趕到對面的山坡上吃草,傍晚的時候才回來,這一天,他把羊群趕到了山坡上,羊兒們自己邊走邊吃,放羊娃躺在草地上看著藍天白云發(fā)呆,實在是無聊的很,便想了個注意捉弄人,他在山坡上大聲喊到:“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吃羊了”大家正在農田里干活,聽到他的喊聲,都匆匆跑來幫助放羊娃,(他高興的哈哈大笑起來:“哈哈,我是騙你們的,哪里有什么大灰狼”農夫們氣得扭頭走開了。第二天,放羊娃又來放羊,感覺無聊的很,他又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農夫們又相信了,又有放羊娃大笑著說:“你們真傻,根本沒有狼來”,第三天,放羊娃沒事還是對著山坡喊:“狼來了,狼來了”可是村里再也沒有人來幫助他了。沒有人我們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生答“。
師總結:小孩由于說謊結果:羊全部被狼咬死,自己也差點被狼吃掉,我們大家不能說謊,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探究
1、找生活中的0
由于小男孩的不誠實,羊全部被狼吃掉,沒有羊了可以用
2、0表示起點
剛剛有同學說直尺上也有0,你們都找到了嗎?指給同桌看一看。
師:同學們請大家認真觀察直尺,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生:這些數字,是按順序排的。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直尺上從從0到1是一段,用數字1表示;從0到2是兩段,用數字2表示;從0到3是三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4是幾段?用數字幾表示?;從0到5呢?
師:剛才我們數數的時候都是從幾開始的?。用直尺量東西,要用“0”對齊物體的一端,看直尺上另一端到哪個數字,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多少。這個數字越大,表示這個物體的長度也就越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知道0除了表示直尺的起點,“0”還可以表示什么嗎?
想想學校操場上的賽跑跑道,有沒有見到0呀?看過跳遠嗎?“0”也可以表示跳遠的起點。注意強調:尺子的“0”起點對齊跳遠起跳的“0”起點。
三、延續(xù)故事情境,學習0的加減法
(一)每個人都會做錯事,但只要知錯就改仍是好孩子。經過村長的教育,放羊娃決定改過自新不再騙人了,于是村長就決定送給放羊娃1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怎樣列式表示?
村民見村長送放羊娃羊了,第二天,有一個村民,也送了他一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表示呢?到了第三天,又有村民送給放羊娃一只羊,現(xiàn)在放羊娃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如果每天都有人送給他一只羊,到了第五天,放羊娃該有幾只羊呢?
(二)放羊娃又有羊了,于是還是每天都帶著羊兒去山坡上放羊
1、有一天,放羊娃去山上放羊,山坡的東邊有3只羊在吃草,西邊有2只羊在吃草,現(xiàn)在放羊娃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2、不一會西邊的2只羊都跑到了東邊,現(xiàn)在一共有幾只羊在吃草呢?怎樣列式計算?
3、時間長了,放羊娃覺得無聊極了,于是呼呼大睡起來。等他睡醒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羊不見了蹤影。現(xiàn)在還有幾只羊呢?怎樣列式計算?5—5=0進一步滲透思想教育:要求孩子要認真做事,不能粗心大意。
四、趣味數學故事:零先生漫游記
傳說最早的時候,數字界像一個大雞蛋,里面混沌一片,亂七八糟,分不清正數負數,有理無理。人們只知道有數學這個東西,但誰也講不出是什么。這一壇子東西中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英雄,這就是開天辟地的0。0在數字中是最小的,但是也是最有力量的。“0”先生在雞蛋中沉睡了足足54億年零幾千萬年,終于在8世紀左右醒了過來。他睜開他的唯一的眼睛,只覺得身旁漆黑一片,這時各樣的兄弟都在他的身邊亂竄。他想直起腰,但是連將自己舒展一下都不可能,他生氣極了。0是一個神奇的數字,他可以隨便改變身邊的狀態(tài)。在“0”轉念一想的時候,他的身邊就出現(xiàn)了一個與生俱來的——和+,他抓起后,把這兩樣東西組合成了—+,這就是一把斧頭,他抓住斧頭,用力一揮,只聽一聲巨響,雞蛋驟然破裂,所有的數字都解放了出來。其中負的東西向下沉,正的東西向上飄,一半變成了地,一半變成了天。
“自由自在的日子,便婉言謝絕數字們的好意。從此以后,數字們?yōu)榱司粗厮麄冃哪恐械挠⑿?,便尊稱他為“0”先生。
“0”先生過著神仙般獨來獨往的日子,有一天,“0”先生突然心情大好,想看看它所創(chuàng)立的子民——數字都在干些什么,于是,它到世界各地去巡查,結果是他感到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就不再用繩子,泥板,貝殼了,而使用阿拉伯數字了。憂的是人類認為0不是最小的數字,也不是最大的數字,而是一個沒有影子,沒有尾巴的數字。特別是一些小輩們談到他不是微微一笑,就是搖搖頭,這使他感到特郁悶。但是,“0”先生是個謙和的人,他沒有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又開始過他悠閑自在的日子。
認識水課件 篇12
教學目標:
1. 經歷生活數據收集的過程,理解近似數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數的方法。
3. 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同精確值的近似數。
教學具準備:
學生學具,計數器。
活動一:交流收集的數據。
1.交流收集的數據,說說這些數據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類。在各種分類中重點討論精確數與近似數這兩類的特點,并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近似數。
2.出示“觀察與思考”中的一組數據,重點討論取不同的精確值后數據的變化情況,從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有困難,教師也可以補充一些其他的數據,讓學生再一次進行觀察,直至他們發(fā)現(xiàn)“四舍五入”的方法為止。然后,引出這種取近似數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動二:第11頁“試一試”第2題。
1.先出示三種近似數,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精確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兩個小問題,供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時,重點突出選擇的依據,讓學生理解取近似數是根據實際的需要來確定的,懂得同樣進行比較,需要用相對應的單位進行比較的方法。
2.“討論”,這是一題從逆向思維的角度考慮原來精確數的范圍,出示這些題目時,重點可以展示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原數有幾種可能的特點。當然,這道題目主要是供學生在課堂中討論,在單元評價時,不一定要作為學生必需掌握的內容。
活動三:實踐練習。
第12頁第1、2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運用到各種近似數,本題的練習目的是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近似數的運用是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學生在練習第1題時,先讓他們討論,通過學生的互相交流體會到近似數的作用。同樣,在練習第2題時,重點討論為什么說“血管總長”、“電話的用記量”是一個近似數,學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數與精確數的異同。
第3題,說說數的范圍是有多種方法,本題的要求是說一說“各數在幾萬之間”,因此,學生在比較時,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確到萬位,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比較。教師在指導這些練習時,最好采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數的方法,讓學生從圖像上真正理解各數的范圍。
[板書設計]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1994年至20xx年我國造林面積統(tǒng)計是224318570公頃。
精確到千公頃:約224319千公頃。
精確到萬公頃:約22432萬公頃。
精確到億公頃:約2億公頃。
分數除法課件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制定教案是教育教學實踐的必要要求。本文是欄目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一篇關于“分數除法課件”的文章,為了更好地服務您我們建議您在收藏本站的同時關注我們的動態(tài)!
分數除法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解答問題能力,以及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找準單位1,找出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能正確的分析數量關系并列方程解答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一)確定單位1
1.鉛筆的支數是鋼筆的 倍. 2.楊樹的棵數是柳樹的 .
3.白兔只數的 是黑兔. 4.紅花朵數的 相當于黃花.
(二)小營村全村有耕地75公頃,其中棉田占 .小營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頃?
1.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2.分析題意并列式解答.
二、講授新課
(一)將復習題改成例1
例1.小營村有棉田45公頃,占全村耕地面積的 ,全村的耕地面積是多少公頃?
1.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抓住哪句話來分析?
3.引導學生用線段圖來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4.比較復習題與例1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5.教師提問:
(1)棉田面積占全村耕地面積的 ,誰是單位1?
(.
(
解:設全村耕地面積是 公頃.
答:全村耕地面積是75公頃.
6.教師提問:應怎樣進行檢驗?你還能用別的方法來解答嗎?
(
(公頃)
(根據棉田面積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積是未知的,根據分數除法意義,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應該用除法計算.)
(二)練習
果園里有桃樹560棵,占果樹總數的 .果園里一共有果樹多少棵?
1.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畫圖并分析數量關系
3.列式解答
解1:設一共有果樹 棵.
答:一共有果樹640棵.
解
(三)教學例2
例2.一條褲子75元,是一件上衣價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錢?
1.教師提問
(1)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有什么?
(2)有幾個量相比較,應把哪個數量作為單位1?
2.引導學生說出線段圖應怎樣畫?上衣價格的
誰能找出數量間相等的關系?(上衣的單價 =褲子的單價)
4.讓學生獨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強個別輔導.
解:設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樣直接用算術方法求出上衣的單價?
(元)
6.比較一下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相同點:都要根據數量間相等的關系式來列式.
不同點:算術解法是按照分數除法的意義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則要先設未知數,再按照等量關系式列出方程.
三、鞏固練習
(一)一個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全長 ,正好是160米,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
提問:誰是單位1?數量間相等的關系式是什么?怎樣列式?
(米)
(二)幼兒園買來 千克水果糖,是買來的牛奶糖的 ,買來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風小學去年植樹去年共植樹多少棵?
1.課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這類題有什么特點?解題時分幾步?
五、課后作業(yè)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買了一本書和一枝鋼筆.書的價格是4元,正好是鋼筆價格的 .鋼筆價格是多少元?
(三)一種小汽車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時行140千米,相當于一種超音速飛機速度的 .這種超音速飛機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
六、板書設計
分數除法課件 篇2
分數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乘除法以及解簡易方程,并且學習了分數乘法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分數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識。這些知識為學生學習分數除法打下了基礎,學習分數除法的知識對加深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內容包括:分數除法、解決問題、比和比例的應用。這些知識都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一方面基本完成任務了分數加、減、除的學習任務,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了分數四則運算;另一方面又開始了比的初步知識的學習,為后面學習百分數和比例提供了基礎。兩方面的收獲,都將在進一步的學習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就學習分數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確分數除法的運算意義,在此基礎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計算方法,然后學習分數混合運算。關于分數除法中的解決問題,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問題情境的數量關系與整數除法的實際問題相同,區(qū)別只是數據由整數變成了分數。另一種是問題情境的數量關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現(xiàn)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這個數。這樣的實際問題,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具有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即數量關系相同,而區(qū)別在于已知數與未知數交換了位置。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2、使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3、使學生能夠用方程或算術方法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進一步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動手操作,通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整數除以分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進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并會分數除法解決相關的問題。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
順序,能應用計算法則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我們來看這樣一道乘法應用題,媽媽在超市買了3盒糖果,每盒
是
如果把這道乘法應用題改編成兩道除法應用題,一起來看一下: A、 B、 (
通過與前三道題我們可以得出: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個一個因數。都是乘法的逆運算。
分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應用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分析起來比較困難。下面介紹幾種解答分數應用題的常用方法: 一、對應法
通過審題正確判斷單位“1”的量后,把具體數量與分率對應起來,這是解答分數應用題的關鍵。
如“某筑路隊筑一段路,第一天筑了全長的1/5多10米,第二天筑了全長的2/7,還剩62米未筑,這段路全長多少米?”
題目中總長度是單位“變率法
題目中幾個分率的單位“1”不相同,可先統(tǒng)一單位“1”的量,然后變換分率,尋找已知數量的對應分率,最終解決問題。
如“學校買了一批圖書,高年級分得這些書的2/5,中年級分得余下的1/4,低年級分得180本,這批圖書共有多少本?
該題中的“常量法
題目中幾個數量前后都發(fā)生了變化,而有的數量不變,這就是常量,解題時可把常量看作單位“1”。
如“小華讀一本書,已讀頁數占未讀頁數的1/5,如果再讀30頁,已讀頁數就占未讀頁數的3/5,這本書共有多少頁?”
該題中再讀 聯(lián)系法
某些題目中幾個數量都與一個數量有聯(lián)系,把這個數量作為橋梁,解題思路就順暢了。 如“某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共種樹576棵,五年級種樹棵數是六年級種樹棵數的 4/5,四年級種樹棵數是五年級種樹棵數的3/4,五年級種數多少棵?”
題目中五年級種樹棵數與六年級種樹棵數有關,又與四年級種樹棵數有關,所以,五年級種樹棵數是個橋梁,把它看作單位“轉化法
將復雜問題中的某些條件進行轉化,結合改變成簡單的問題,從而化繁為簡。
如“某工廠有三個車間,第一車間人數是其余兩個車間人數的1/2,第二車間人數占其余兩個車間人數的1/3,第三車間500人,三個車間共有多少人?
把“第一車間人數是其余兩個車間人數的1/2”轉化為“第一車間人數占三個車間總人數的1/1+2”,“第二車間人數占其余兩個車間人數的1/3”轉化為“第二車間人數占三個車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間總人數的假設法
對題目的某些數量作出假設,
內容需要下載文檔才能查看
導致運算結果與題目不相符合,然后找出產生差異的原因,最終解決所求問題。
如“一項工程,甲、乙兩隊合做12天完成,現(xiàn)在先由甲隊獨做18天,余下的再由乙隊接著做了8天正好完成,如果全工程由甲隊獨做,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假設甲、乙兩隊都做 倒推法
題目中幾個分率的單位“1”不相同,而且單位“1”難以統(tǒng)一,可以先求部分量,再一步一步地逆推出總數。 如“一捆電線,第一次用去全長的1/6多2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3/4少4米,還剩 16米,這捆電線有多少米?”
這題中兩個分率的單位“方程法
一些復雜的分數應用題用算術方法難以解答,不便于理解,如用方程可順向求解,容易掌握。 如“一項工程,甲、乙兩人合做乙各做多少小時? 設甲x小時,則乙做(18-x)小時,根據兩個人的工作量之和為1,可列方程:1/14x+(1/8—1/14)×(18-x) =1,解得×=2,18-2=16(小時)。
分數除法課件 篇3
撰寫公開課教案是每個教師都必需熟悉的一項工作,好的公開課教案能夠激發(fā)同學興趣,培養(yǎng)同學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站提供的這套五年級下冊《分數除法》公開課教案符合新課標的規(guī)范,思路清晰,結構合理,適合同學的年齡特征,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等優(yōu)點。
教學內容(課題):倒數
教學目標和要求:
1、在計算、比較、觀察,發(fā)現(xiàn)倒數的特征并理解倒數的意義。
2、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難點
理解“倒數”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學準備: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
師:請同學們結合語文的學習,猜幾個字,中國的漢字結構優(yōu)美,有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假如把“杏”上下顛倒,變成什么字了?(呆)把“吳”字顛倒呢?(吞) 那數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特性呢?
師:事實上,一個數也可以倒過來變成另一個數,比方3/4倒過來變成了4/3,1/7倒過來變成7/1。
師:你能根據它的特性給它起個名字嗎?(倒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倒數。(板書課題:倒數)
師:請同學們打開教材第24頁,在書上完成“算一算”,并認真觀察考慮,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組織同學交流自身的發(fā)現(xiàn),引導同學總結幾組算式的一起特點(乘積都是1),以和算式左邊的兩個乘數的關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顛倒),從而引出倒數的概念。
師:你怎樣描述上面算式中兩個乘數的關系呢?(根據同學的回答,教師板書)
乘積是1乘積是1
2/3*3/2=12*1/2=1
8/11*11/8=11/10*10=1`
7/9*9/7=17*1/7=1
6/5*5/6=11/5*5=1
分子和分母顛倒分子和分母顛倒
師: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你能說出黑板上誰和誰互為倒數嗎?還能舉出其他例子來嗎?(同學舉例,教師板書:2/3和3/2互為倒數 )
師:你們是怎么理解“互為”這兩個字的?能否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同學舉例,如互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
二、試一試
主要是讓同學理解整數可以看作是分母為1的分數,1的倒數還是1。
三、想一想
教師借助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說明0沒有倒數。
四、練一練
同學獨立完成P24。
分數除法課件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是新世紀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25頁-26頁的內容。這節(jié)課的知識基礎是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倒數的認識。教材中呈現(xiàn)了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共同點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題是平均分成2份,第(2)題是平均分成3份,第(1)題的算式是4/7 ÷2,被除數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數整除的,而第(2)題的算式是4/7 ÷3,被除數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無論哪一種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讓學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過程中,借助圖形語言,利用已學過的分數乘法的意義,解決有關分數除法的問題,從而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并從中總結出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二、說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我認為這節(jié)課應該達到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動,探索并理解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
2、探索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在分數除法算理探究中,滲透轉化思想。
三、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四、教學難點: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
五、教學過程:
一、舊知復習,蘊伏鋪墊
(1)求下列各組數的倒數。
(2)把2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學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并說出每個算式表示的意義。
二、感知分數除法的意義
課件出示:把一張長方形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1、提問: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圖上的哪一個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回答:
1)把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這張紙的2/7。
2)4/7里有4個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個1/7,是2/7。
4、怎樣列式計算呢?(板書:4/7÷2=)到底應該怎樣計算分數除法呢?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齊來探索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分數除法(一))
三、大膽猜想,舉例驗證K12教育空間
1、提問:想一想,如果不看圖,你會計算4/7÷2=2/7嗎?你能提出你的大膽猜想嗎?
學生可能會得到“分母不變,被除數的分子除以整數得到商的分子”的結論,舉例驗證。
師:大膽地猜想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思考方法,但還要經過科學的驗證。
2、課件出示:把一張長方形紙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師:可以列出算式嗎?
四、激發(fā)矛盾,再次探究
1、提問: 4/7÷3這道題與剛才那幾道有什么不同?(分數的分子不能被除數整除)
如果要算4/7÷3剛才的方法還能用嗎?
師:看來我們要換一個思維方式探索能普遍運用的方法。
2、提問:把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呢?請同學們用課前準備的圖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怎樣分。
3、你是怎樣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這張紙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這其中的一份實際上就是4/7的幾分之幾?求4/7的1/3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板書)
5、對照這兩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嗎?
師: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當于求4/7的1/3,結果都是4/21。因此,中間我們可以用等號連起來。你們看,這樣,原來的除法算式就轉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變了?什么沒變?這樣有什么作用?
師:分數除以整數,就等于分數乘以整數的倒數。
6、小結:同學們真能干!會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以舊學新是我們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小結:這就是分數除以整數的常用的方法,誰來說一說這種算法是怎樣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數呢?所以,這里還要補上一個條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數除法計算中,我們常用這種方法。因為無論分數的分子能否被整數都可以進行計算,不受什么條件限制,它的應用更普遍。當然,分數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數整除時,我們也可以應用第一種算法計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題時要合理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
五、鞏固提升
1、引導學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導學生完成試一試。
六:課堂總結:談一談這一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分數除法課件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數與除法,教材第66頁例1和例2
二、教學目標:1.使學生理解兩個整數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2.使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三、重點難點: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2.用除法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具準備:圓片、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
把
(二)導入
(
(三)教學實施
1.學習教材第65 頁的例1 。
(
(2)1除以3除不盡,結果除了用循環(huán)小數,還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過練習,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兩個數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數)也有可能是小數。進而提出當1÷3得不到一個有限的小數時,又該如何表示?這一問題激發(fā)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境,研究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 3)指名讓學生把思路告訴大家。
就是把1塊餅看成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一份就是塊。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怎樣看出來的?
通過這樣的練習,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礎。
小數來表示,還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引出課題:分數與除法
3.學習例2 。
( 如果把( 3 ÷ 4 的計算結果用分數表示是多少?請同學們用圓片分一分。
老師:根據題意,我們可以把什么看作單位“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樣分?請同學到投影前演示分的過程。
通過演示發(fā)現(xiàn)學生有兩種分法。
方法一:可以1個1個地分,先把1 塊餅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個,3 個餅共得到12個, 平均分給4 個學生。每個學生分得3個,合在一起是塊餅。
方法二:可以把3 塊餅疊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塊餅,所以每人分得塊。
討論這兩種分法哪種比較簡單?(相比較而言,方法二比較簡單。)
兩種分法都強調分得了多少塊餅,讓學生初步體會了分數的另一種含義,即表示具體的數量。借助學具,深化研究。
( 加深理解。(課件演示)
老師:塊餅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塊餅一塊一塊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塊,分了3次,共分得了3個塊,就是塊。
②把3塊餅疊在一塊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塊,就是塊。
現(xiàn)在不看單位名稱,再來說說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單位“
( 鞏固理解
① 如果把
②剛才大家都是拿學具親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學具,你能想像出
③從剛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計算
借助學具分餅、想象分的過程、拋開情境給出除法算式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呈現(xiàn)層次清楚,邏輯性強,為學生概括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提供了足夠的操作經驗。
4.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 l )觀察討論。
請學生觀察討論除法和分數有怎樣的關系?
學生充分討論后,老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可以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用除數作分母,被除數作分子,除號相當于分數中的分數線。(課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數÷除數=
老師講述:分數是一種數,除法是一種運算,所以確切地說,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的被除數,分數的分母相當于除法的除數。
( 思考。
在被除數÷除數=這個算式中,要注意什么問題?(除數不能是零,分數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用字母表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老師:如果用字母a 、b 分別表示被除數和除數,那么除數與分數之間的關系怎樣表示呢?
老師依據學生的總結板書:a÷b = (b≠0)
明確:兩個整數相除,商可以用分數表示,反過來,分數能不能看作兩個整數相除?(可以,分數的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當于除數。)
5.鞏固練習:
(1)口答:
①÷( ) ( )÷24= 9÷9= 0.5÷3= 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
③把米。
解釋0.5÷3= 是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出來的,但這種分數形式平時并不常見,隨著今后的學習,大家就能把它轉化成常見的分數。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蘋果分成
②
③一根木料平均鋸成
④把(3)動腦筋想一想
①把一個4平方米的圓形花壇分成大小相同的5塊,每一塊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數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鐘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鐘走了多少千米?每千米需要多少時間?
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分數的產生時,平均分的過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要用分數來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把一個物體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蘊涵著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但是都沒有明確提出來,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之后,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被除數小于、等于、大于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這樣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為講假分數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
設計意圖:
1.直觀演示是學生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前提:由于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已經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比較熟悉,所以本節(jié)課教學把一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時并沒有讓學生操作,而是計算機演示分的過程,讓學生理解1張餅的就是張。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多少張餅,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充分操作,體驗兩種分法的含義,重點在如何理解3張餅的就是張。把2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張?繼續(xù)讓學生操作,豐富對2張餅的就是張餅的理解。學生操作經驗的積累有效地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難點。
合乎邏輯的問題串,“逼”學生進行有序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注重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lián)系的,只有把知識放在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中,學生的研究才是有意義的。比如學生在應用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練習時對0.5÷3=,部分學生會覺著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師解釋:這種分數形式平時并不常見,隨著今后的學習,大家就能把它轉化成常見的分數形式。
分數除法課件 篇6
一、說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各位同學學過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這類應用題歷來是各位同學學習的難點。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強了與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的聯(lián)系,重點幫助各位同學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特別是對單位“1”的量的準確分析,明確它是已知還是未知,以此來確定怎樣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強了方程解與算術除法解的聯(lián)系,使各位同學通過方程解領會此類應用題的特征,學會用算術法直接列式計算。這樣既培養(yǎng)各位同學靈活解答分數應用題的能力,也有助于發(fā)展各位同學思維的廣度。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和各位同學實際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分析較復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數量關系。
(2)能列方程正確解答稍復雜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3)培養(yǎng)各位同學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學重點是:能用方程正確解答稍復雜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難點是:確定單位“1”、分析數量關系。
三、說教法、學法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各位同學充分自主探究、尋求分數除法的解題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xiàn)主體
課堂設計以各位同學為主體,注重各位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四、說過程
1.復習鋪墊(分兩個內容)
現(xiàn)價是原價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車速度比汽車快2/9
讓各位同學來說說等量關系,找一找單位“1”
合唱隊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圖:解決問題中關鍵是找出題目中關鍵句的等量關系,所以安排了這一環(huán)節(jié),一來是回顧,二來是在這里分散難點,以便在接下來出現(xiàn)一個完整題目,數量關系的分析能較為自然了。
2.教學新知
改例題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補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較的目的:為了讓各位同學明白這里的等量關系不變,變的是其中的已知與未知的量,所以我們仍然可以順著剛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設為X,應該說各位同學是不會有困難的。
例題與補充題的比較是考慮到,比單位“1”多(少)幾分之幾的區(qū)別,數量關系不一樣了,其中未知與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來解決。
分數除法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能根據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理解、掌握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用方程或除法正確列式解答。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掌握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并用方程或除法正確列式解答。
教學準備:
電教媒體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1.說下列各句中單位“1”的量及想到的數量關系式。
(1)我的身高是爸爸的
(2)小華的郵票張數比小芳多
(3)十月份的電費比九月份減少
(4)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
小結:單位“1”的量×對應分率=對應量
2.請學生由(4)編題:編一道一步計算的分數乘法題。
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一大瓶果汁有900毫升,一小瓶里的
果汁是大瓶的 ,一小瓶里果汁有多少毫升?
問:你認為編得對不對?為什么能確認?
(1)學生列式解答(口答)。
(2)為什么用900× ?
(3)小結:(板書)一大瓶果汁數量× =一小瓶果汁數量
二、新授
1.改編成例5:一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 ,一小瓶果汁有
600毫升,一大瓶里果汁有多少毫升?
(1)讀題,比較異同:
變:條件、問題的位置變了
不變:單位“1”的量沒變,數量關系式沒變。
(2)怎么解答?生試做,匯報
方程:解設一大瓶x毫升
x=600
算式:600÷
x=600× =600×
x=900=900(毫升)
(1)說想法
(2)怎么檢驗?
900× =600(毫升) 或600÷900=
(3)再次比較二題的異同
小結解題步驟:
①找單位“1”的量,想數量關系式
②看問題
③列式解答
④檢驗
2.按照解題步驟完成“試一試”
①讀題
②說單位“1”的量及數量關系式
③解答
④匯報
3.按步驟解答練習十二第1題
4.總結、揭題:
(1)總結:求單位“1”的量是多少,可以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對應量÷對應分率=單位“1”的量
(2)揭題:這就是今天學習的“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板書)
三、練習
1.完成練習十二第3題
小結:為什么都用除法計算?(都是求單位“1”的量。)
2.課作:練一練、練習十二第2題
練習十二第2題改乘法題
3.看關鍵句,分別編一道乘法題,一道除法題
“黑兔只數是白兔的3/5?!?/p>
分數除法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觀察比較,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來表示兩數相除的商。
2、運用分數和除法的關系,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數與帶分數互化的算理,會正確進行互化。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2、會對假分數與帶分數進行正確互化。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探索。
師出示例買了蛋糕是自己吃,還是同爸爸媽媽一起吃?
師:同學們愿意幫xxx同學分一分蛋糕嗎?
生:愿意!
師:出示蛋糕,接著出示例2: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師:這時,應該把什么看作單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幾份?怎樣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師:大家拿出練習本來計算這個商是多少?
生:3(1)
師:對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數1/3表示了。
即:
答:每人分得3(1) 個。
活動二:剪一間,拼一拼。
師:“六一”聯(lián)歡的時候,我打算買還有兩名在這學期進步最大的同學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幫我們合理的分一下嗎?
生:想!
師:出示例2 :把3張餅平均分給我們4個人,每人分得這3張餅的幾分之幾呢?
①議一議:這里應該把哪個量看作單位“[課件顯示3張餅]
②剪一剪:下面我們用事先準備好的3個圓形表示這3張餅,請同學們以小組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擺在桌子上。[課件顯示把3張餅分成了4份] ③拼一拼:分好后,請同學們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每份是一個“餅”的幾分之幾? [課件顯示拼好后的3/4個餅]
④列一列:怎樣用算式表示分餅的數量關系?誰會列式?
⑤算一算:師指一名同學板演算式:
答:每人分得4(3) 張。
觀察剛才所得結果:
1÷3=3(1) 3÷4= 4(3)
討論、感知關系
討論完畢后,指幾名同學代表自己的小組總結:學生口述的過程中,教師出示課件:
被除數÷除數= 被除數/除數
如果分別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數和除數,分數與除法的這種關系怎樣表示?
學生回答,師板書:a÷b= a/b
師:大家考慮: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數?為什么?
生:不可以,因為這里的b≠0
師:左側b≠0,那么右側的b是否可以是0?為什么?
師:討論完后,教師用紅色粉筆標上: b≠0
活動三:總結提升,歸納關系。
1、讓學生說一說分數與除法的聯(lián)系:分子相當于除法中的被除數,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法中的除號。
2、判斷:“分數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數”這句話對不對?
活動四:課堂檢測(一)
1、填空:課本P39試一試1。
2、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4= 3÷4= 8÷3= 7÷3=
1÷7= 13÷4= 5÷2= 4÷9=
活動五:假分數帶分數互化。
師:觀察練習2中的分數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如何將這些假分數化成帶分數呢?
生:小組討論思考
師:以3
師生共同總結互化方法。
1、將假分數化為帶分數:分母不變,分子除以分母所得整數為帶分數左邊整數部分,余數作分子。
2、將帶分數化為假分數:分母不變,用整數部分與分母的乘積再加原分子的和作為分子。
活動六:課堂檢測(二)
課本P3。
課后作業(yè)
用一張16開的紙設計一張數學報,說說各欄目所占的篇幅約占這張報紙的幾分之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