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3-12-09 高中化學必修課件 高中化學課件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學生們享受一堂生動有趣的課堂,這離不開老師們辛苦準備的教案。編寫每一份教案課件都需要大家認真對待。在上課時,老師們按照教案課件來實施教學。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教案課件的編寫呢?為了能夠幫助您做出更好的決策,我們將從多個角度全面了解和分析“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1)

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說課稿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說課稿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說課題目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專題3第二單元《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中的“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知識是本專題的重點之一,通過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從自然界獲取鐵和銅”的知識,并為下一節(jié)“鋼鐵的腐蝕”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jié)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識體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的“結構—性質—制備—用途”的模式,而是從熟悉的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事例著手,引發(fā)學生對“他們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類如何獲取這些物質”的思考,進而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認識在生產(chǎn)生活中有廣泛應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關知識,了解化學在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釋與解決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并且通過“鐵三角”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目標】

1、了解鐵、銅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2、掌握鐵、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3、掌握的Fe2+、Fe3+的檢驗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鐵、銅制品及課堂表述,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并能準確表述有關信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在“實驗—反思—再實驗—再反思”的過程中體驗實驗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過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使實驗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問題討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2、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總結,培養(yǎng)學生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鐵、銅的化學性質、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難點: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四、教法和學法

教法:關于本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我采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xiàn)象中分析得出結論。先引導學生從生活常識發(fā)現(xiàn)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然后通過結論總結鐵、銅應具有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模擬發(fā)現(xiàn)過程,通過推測、設計探究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認識Fe2+、Fe3+的區(qū)別和轉化。最后由學生總結歸納三方面的結論要點,嘗試用簡潔的圖示方法自主構建“鐵三角”關系。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fā)展學生智能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風。

五、教學的程序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采用圖片引入法。

鐵、銅是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接觸到的金屬材料,它們的用途特別廣泛(展示圖片:江陰長江大橋、火鍋、門鎖、電線等)你能根據(jù)圖片說出它們的物理性質嗎?學生回答,教師幻燈片投影總結

2、交流與討論對于鐵、銅參加的一些反應,在初中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請你寫出下列(課本72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若是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還原劑。你還知道有鐵、銅參加的其他反應嗎?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比一比哪組既快又正確。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活動與探究————Fe2+、Fe3+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先告訴學生Fe2+、Fe3+的性質及檢驗方法,其次介紹Fe2+、Fe3+可以相互轉化,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完成探究實驗,最后由學生得出Fe2+、Fe3+轉化的條件,嘗試構建“鐵三角”關系。

告訴大家:Fe2+、Fe3+的檢驗:

⑴觀察法:含F(xiàn)e2+的溶液顏色為淺綠色;含F(xiàn)e3+的溶液顏色為黃色色

⑵顯色法:Fe3+遇KSCN溶液顯血紅色;Fe2+遇KSCN溶液不顯血紅色

【分組實驗】現(xiàn)有下列試劑:鐵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雙氧水)、其它試劑和儀器。怎樣設計實驗來證實Fe2+和Fe3+之間的轉化?

【歸納】能否用簡潔的圖例表示(歸納)Fe、Fe2+、Fe3+轉化的關系?

2、活動與探究————Cu、Cu2+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這個實驗由老師做,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創(chuàng)新應用

創(chuàng)新應用一:

實驗室中配制氯化亞鐵溶液,試劑瓶中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鐵釘?

創(chuàng)新應用二:

如何設計實驗證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強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業(yè)

課本第78頁5、6、7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2)

知識與技能:

關于化學反應與能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jīng)有所了解,在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中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是讓學生在學習物質結構初步知識之后,從本質上認識化學反應與能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xiàn)和提出化學能與熱能的探究性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學合作完成科學探究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 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

本節(jié)教學重點:

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本節(jié)教學難點:

1、從本質上(微觀結構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從而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變化觀。

2、學會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定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首先讓學生觀看人類開發(fā)和利用能源的`錄像、圖片等,或提出一個有關能源的社會實際問題進行討論→進入實際應用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重要意義。

[板書]第一節(jié) 化學能與熱能

1、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學生實驗]課本實驗2-1

[思考]為什么要用砂紙打磨鋁片?

[學生思考回答]因為鋁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鋁片與酸的接觸,使反應不能進行。

[分組探究]實驗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觀察到熱量變化,那我們應換什么方法去了解熱量變化呢?

[學生思考]討論出多種方案,同時紀錄實驗現(xiàn)象,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 眼睛看到的現(xiàn)象 用手觸摸的感覺 用溫度計測量的數(shù)據(jù)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鹽酸溶液

向含有鹽酸溶液的試管中插入用砂紙打磨光的鋁條

結 論

[演示實驗]課本實驗2-2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思考

1、為什么要將八水氫氧化鋇晶體磨成粉末?

2、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攪拌?

3、反應后有什么氣體產(chǎn)生,應如何處理?

[學生探究]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得出結論

將晶體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攪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chǎn)生,該氣體能使?jié)駶櫟淖仙镌嚰堊兯{ 有NH3氣生成

用手觸摸燒杯下部 感覺燒杯變涼 反應吸熱

用手拿起燒杯 燒杯下面的帶有幾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燒杯底部 反應吸收熱量使體系溫度降低,使水結成冰

將粘有玻璃片的燒杯放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上一會兒再拿起 玻璃片脫離上面燒杯底部 冰融化

反應完后移走燒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觀察反應物 混合物成糊狀 有水生成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上述反應: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實驗]實驗2-3酸堿中和反應

[實驗要點]通過三組強酸和強堿之間的反應對比實驗,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熱”概念。在實驗中要注意:

(1)三組實驗所處條件要相同,如使用的儀器、外界環(huán)境中溫度和壓強要相同;

(2)三組實驗酸和堿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證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應時間。

[學生活動]匯總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并列表比較。

反應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堿 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溫度 室溫 室溫 室溫

混合后溫度 t1 t2 t3

結 論 HNO3與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HCl與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HCl與K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對實驗進行

歸納和概括 強酸與強堿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出熱量

[學生探究]對實驗進行原理性抽象──為什么強酸與強堿發(fā)生反應時都會放出熱量?

[本質分析]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分別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見,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雖然不同,反應物也不同,但是它們的反應本質相同,都是H+與OH-離子反應生成水的反應,屬于中和反應,其離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測,即中和反應都放熱。由于三個反應中H+和OH-離子的量都相等,則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熱量也相等(在上述三個實驗中,溫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時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課堂小結]

熱量變化是化學反應中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些化學反應表現(xiàn)為向環(huán)境放出熱量,有些化學反應表現(xiàn)出向環(huán)境吸熱。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化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學生如果對化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對化學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化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能力。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3)

1.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3.使學生理解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電解質、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電解質溶液導電性實驗的儀器和裝置。試管、膠頭滴管、燒杯、量筒、鐵架臺、漏斗、玻璃棒、濾紙。

0.1 mol?L-1的HCl、NaOH、NaCl、NH3?H2O、CH3COOH溶液。 1 mol?L-1的BaCl2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稀HNO3。

[引入]回顧化學反應的分類知識。 [投影]

[小結]化學反應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今天我們學習離子反應。 [板書] 第二節(jié) 離子反應 [提問]下列物質中哪些能導電?為什么能導電?

鹽酸、NaOH溶液、NaCl固體、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結]①石墨、銅能導電,因為其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存在。

子存在。

[追問]在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可通過什么方法證明溶液中存在離子?

[小結]①電離產(chǎn)生,其過程可用電離方程式來表示。 ②可通過溶液導電性來檢驗。

[思考]物質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電離呢?

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等。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tài)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講解]電解質、非電解質是根據(jù)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能否導電對化合物的一種分類。

[討論]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電解質?

Cu、NaCl固體、NaOH固體、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電解質應是化合物。而Cu則是單質,K2SO4與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電解質應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CO2能導電是因CO2

與H2O反應生成了H2CO3,H2CO3能夠電離而非CO2本身電離。所以CO2不是電解質。

③酸、堿、鹽、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為非電解質。

[設問]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1―1]觀察:五種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結果。 (結果: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不相同) [講述]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大小決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電荷數(shù)。而當溶液體積、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都相同的情況下,取決于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數(shù)目,導電能力強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shù)目一定

比較以上五種溶液,顯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動離子數(shù)目較少。

[設問]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電解質的電離程度)

[閱讀]

[圖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情況。

[板書]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aCl、NaOH等(寫出電離方程式)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H3?H2O、CH3COOH等。

433是否屬強電解質?

[小結]BaSO4、CaCO3、AgCl雖然難溶,但溶解的極少部分卻是完全電離,所以它們?yōu)閺婋娊赓|H3COOH體易溶于水,但它卻不能完全電離,所以屬弱電解質。因此,電解質的強弱跟其溶解度無必然聯(lián)系,本質區(qū)別在于它們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導電性裝置進行實驗,向盛有稀H2SO4的燒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加以解釋,寫出有關的反應方程

熄滅 漸亮,反應為:Ba(OH)2+H2SO4=====BaSO4↓+2H2O,隨著反應的進行,離子濃度將會怎樣變化呢?

1.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等。 2.非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tài)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aCl、NaOH等。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H3?H2O、CH3COOH等。

3.強弱電解質的區(qū)別。

[探討]弱電解質溶于水的電離方程式如何表示?

教學目標:

1.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發(fā)生電離,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 2.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

。 2;電離指電解質 ,電離過程不需要通電。 3.酸、堿、鹽的電離

酸:電離時, 的化合物。 堿:電離時, 的化合物。 鹽:電離時,能生成 的化合物。 4.寫出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HCl:; (2)NaN03: ; (3)Ba(OH)2: ; (4)CH3COOH: ; (5)Cu(OH)2: ; (6)H2S03: 。

5.(1)電解質;在 或能夠導電的化合物。

(2)非電解質:在或都不能導電的 (3)強電解質:在的電解質 (4)弱電解質:在的電解質

6.離子反應指 、 之間發(fā)生的反應都是離子反應。

7.(1)離子反應可用表示,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一樣,也是描述化學反應的一種。

(2)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都能描述 ,但離子方程式的描述更加 ,所表示的已 , 并揭示了這類化學反應的 。

8.書寫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9.利用某離子的特征反應進行檢驗。如Cl―跟Ag+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 ;SO42-跟Ba2+反應生成不溶于 的;C032-跟H+反應生成能使 變渾濁的無色、無味的 。

一、電解質中的“是與非”“強與弱” 1、“是與非”

(1)電解質概念中的或,兩種情況任取一即可;非電解質概念中的無論和都,兩種情況必須同時滿足。

(2)無論是電解質還是非電解質,闡述的對象都是化合物。因此單質即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溶液是混合物,因此也即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3)氨氣,二氧化硫溶于水均能導電,但并非它們本身能電離出自由離子,而是它們與水反應的生成物NH3?H2O、H2SO3能電離出離子而導電,所以氨氣,二氧化硫都是非電解質。

(4)電離不需要通電,電離是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前提。

(5)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如石墨等;電解質本身不一定能導電,如食鹽晶體。

(6)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故溶液顯電中性,稱電荷守恒。 2、“強與弱” (其所帶電荷的多少。

(3)難溶性鹽(如CaCO3、BaSO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極小,導電能力很小,但由于它們是離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電離,故它們屬于強電解質。 (4)溶液導電性的強弱與電解質的強弱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導電能力強的溶液不一定是強電解質溶液,強電解質溶液不一定導電能力強。 二、電離方程式書寫注意的幾個問題

1、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強電解質用“=”,弱電解質用“ H2S HS+H H3PO4―+ ” ―+ ―

2、多元弱酸的分步電離,分步書寫,且第一步電離為主,各步方程式不可疊加。

H + H2PO4+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4)

(二)新教材特點:新教材較舊教材相比,一其知識的衍變關系更具邏輯性,簡潔明了;二是新引入了離子反應實質的實驗探究分析過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在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教學過程安排上,較傳統(tǒng)教學有新的、本質上的突破。

1、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2、掌握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并能準確書寫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相互間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通過稀硫酸與Ba(OH)2溶液反應實質的探究,使學生學會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研究方法。

2、在離子反應知識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

3、通過“質疑”、“猜測”、“歸納”等活動,提高學生分析、聯(lián)想、類比、遷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1、能以“聯(lián)想·質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以“遷移·應用”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感、能通過“交流·研討”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能借助“知識點擊”讓學習有余力的同學感受化學學習的無窮魅力,

2、通過對電解質知識框架中各知識點有序的衍變分析、推導,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學習中的邏輯美。

3、通過“身邊的化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其實離我們不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關注化學與生產(chǎn)生活的聯(lián)系。

重點: 離子反應、常見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及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對策:學生的分組實驗、分層次練習與小游戲相結合。

科學史話“啞泉致啞”、“安樂泉解毒”話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帶領蜀軍平定南方之時,蜀軍由于誤飲啞泉水、個個不能言語,生命危在旦夕,巧遇老叟,指點迷津——飲用萬安溪安樂泉之水、終于轉危為安,渡過難關,啞泉水為何能致啞,萬安溪安樂泉水又是什么靈丹妙藥?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5)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以MgO、Fe2O3、CuO為代表,了解金屬氧化物的主要理化性質和主要用途。鞏固藥品取用等基礎實驗操作。

2.以鐵的氫氧化物和Al(OH)3為代表,了解金屬氫氧化物的制法、性質和用途。

3.以Al2O3、Al(OH)3為代表,了解_物質的特點。以KAl(SO4)2為代表,使學生掌握復鹽的組成特點。?能力目標?1.通過列表比較,了解各類金屬化合物的性質。同時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比較法。

2.通過對幾個實驗的探究,體會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作用,并認識到實驗過程中控制實驗條件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圖表分析、聯(lián)系生活等多渠道的科學探究,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氫氧化鋁、氫氧化鐵的性質,F(xiàn)e2+、Fe3+的轉化。?難點?氫氧化鋁、氫氧化鐵的性質,F(xiàn)e2+、Fe3+的轉化。

三、教學器材投影儀、金屬鈉、蒸餾水、小燒杯、玻璃片、小刀、鑷子、濾紙、金屬鋁片、

1.為什么多數(shù)金屬在自然界中多以化合態(tài)形式存在?2.寫出下列變化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①金屬鈉在空氣中表面變暗;②金屬鈉在空氣中加熱;③金屬鈉投入純水中;④金屬鋁投入NaOH溶液中

引入新課?金屬不但其單質具有許多特殊的理化性質和廣泛的用途,而且金屬形成的多種化合物亦有極其重要的性質和用途。

形成對應的堿。MgO不和冷水作用但和熱水作用生成Mg(OH)2。?練習?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Na2O+H2O—K2O+H2O—BaO+H2O—CaO+H2O—MgO+H2O—?板書?2.和酸的作用?實驗?書本實驗3—5

②完成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Al2O3+H2SO4—Fe2O3+HNO3—CuO+HNO3—?板書?3._氧化物

實驗?Al2O3溶于堿的實驗Al2O3+2NaOH==2NaAlO2+H2O

研討?①氧化鋁的化學性質有何特點?除去金屬鋁表面的氧化膜你有什么高招?②象氧化鋁這種氧化物和其它金屬氧化物不同,我們稱它為_氧化物,你能對_氧化物下個確切的定義嗎?

結論投影?既能和酸反應,又能和堿反應且均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叫做_氧化物。

①鈉表面的氧化物和鋁的氧化膜都是金屬氧化物,它們的外觀形態(tài)和性質相同嗎?對內(nèi)層金屬的保護作用一樣嗎?

②鐵制品表面常需油漆而鋁制品一般都_露于空氣中,這是為什么?

③一段光亮的鐵絲插入鹽酸中立即有氣泡產(chǎn)生,而一段光亮的鋁絲插入鹽酸中過一會兒才有氣泡產(chǎn)生,這是為什么??課后作業(yè)?

1.既能跟鹽酸反應,又能跟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氧化物是A.AlB.MgOC.NaHCO3D.Al2O32.下列屬于紅色物質的是A.MgOB.Fe2O3C.Cu2OD.CuO

3.下列物質(甲欄)及它們對應的用途(乙欄),試用短線把它們的對應關系連接起來。甲欄乙欄氧化鎂紅色油漆和涂料氧化鋁耐火材料氧化亞銅制造銅鹽的原料氧化銅紅色顏料冶煉金屬

知識目標?

1.以鐵的氫氧化物和Al(OH)3為代表,了解金屬氫氧化物的制法、性質和用途。鞏固試管實驗等基礎實驗操作及Fe(OH)制備的特殊操作。

2.以Al2O3、Al(OH)3為代表,了解_物質的特點。以KAl(SO4)2為代表,使學生掌握復鹽的組成特點。?能力目標?

1.通過列表比較,了解各類金屬化合物的性質。同時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比較法。

2.通過對幾個實驗的探究,體會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作用,并認識到實驗過程中控制實驗條件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目標?通過實驗、圖表分析、聯(lián)系生活等多渠道的科學探究,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

2+3+

重點?氫氧化鐵的性質,F(xiàn)e、Fe的轉化。

2+3+

投影儀、金屬鈉、蒸餾水、小燒杯、玻璃片、小刀、鑷子、濾紙、金屬鋁片、氫氧化鈉溶液、集氣瓶、稀鹽酸

復習提問?完成下列變化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氧化鈉和水氧化鋇和水鋁和氫氧化鈉溶液氧化鋁和氫氧化鈉溶液?板書?二.氫氧化物

1.氫氧化物的水溶性(學生自學得結論)2.可溶性堿的通性(學生討論回顧)?板書?1.鐵的氫氧化物的制備?練習?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下列物質的制備原理。Mg(OH)2Cu(OH)

2

板書?②氫氧化亞鐵的不穩(wěn)定性4Fe(OH)2+O2+2H2O==4Fe(OH)3?引深探討?能否確保氫氧化亞鐵有較長的保存時間嗎?(學生討論,設計實驗)

Fe(OH)2+HCl——Fe(OH)3+H2SO4——Cu(OH)2+HNO3——?板書?

Mg(OH)2——Cu(OH)2——Fe(OH)3——?板書?2.氫氧化鋁制備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鋁鹽溶液和氨水反應制取氫氧化鋁

①金屬鈉在純氧中燃燒;

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氣中放臵一段時間;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④無水硫酸銅放入醫(yī)用酒精中。A、②③①④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B

2.在由Fe、FeO、Fe2O3組成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2mol/L的鹽酸,恰好使混合物溶解,并放出448mL

3+

氣體(S、T、P),此時溶液中無Fe離子,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混合物里三種物質反應時消耗鹽酸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1∶3;

2+-反應后所得溶液中的Fe與Cl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

混合物里,F(xiàn)eO的物質的量無法確定,但Fe比Fe2O3的物質的量多;混合物里,F(xiàn)e2O3的物質的量無法確定,但Fe比FeO的物質的量多。答案:B、C3.將一定量的NaOH與NaHCO3的混合物X,放在密閉容器中加熱,充分反應后生成CO2氣體V1L(V1≠0)。將反應后的固體殘渣Y與過量鹽酸反應,又生成CO2V2L(氣體體積均在標準狀況下測定)。(1)Y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

A.Na2CO3與NaOHB..Na2CO3與.NaHCO3C.只含有Na2CO3D.只含有NaOH

(2)X中NaOH與NaHCO3共____________mol;NaOH與NaHCO3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2)V2/11.2(V2-V1)/(V2+V1)。

4.用沉淀法測定NaHCO3和K2CO3混合物的組成。實驗過程中每次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溶于水制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相同濃度的Ba(OH)2溶液,每次實驗均充分反應。實驗記錄見右表:

回答下列問題:(1)第2次實驗中產(chǎn)生沉深質量是多少克,請將結果填在表格相應空格中。

(2)樣品中NaHCO3和K2CO3的物質的量之比是_________。

(3)室溫下取第3組實驗所得溶液體積的1/10,加水配成500mL溶液,求稀釋以后溶液的pH。(寫出計算過程)。

5.現(xiàn)有濃度各為1mol/L的FeCl3、FeCl2、

2(1)反應完畢,鐵粉仍有剩余。

①反應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陽離子,是____mol;一定沒有____陽離子。②固體物質烘干后其中一定含___和___。和反應前加入的鐵粉質量相比____(填增多或減少)______g。(2)反應完畢,有銅生成,鐵粉無剩余。

①反應后溶液中一定有______陽離子,該陽離子在溶液中物質的量的范圍______。②溶液中可能含_______陽離子,該陽離子在溶液中物質的量的范圍______。③溶液中一定不含____陽離子。

④溶液的質量________(填增多或減少)。

(3)反應完畢后,無固體沉淀物存在,反應后的溶液中一定含_____和_____陽離子,它們中物質的量為定值的是_____陽離子,為________mol,它們中物質的量為一數(shù)值范圍的是______陽離子,該數(shù)值范圍是____________。作業(yè):P6313五、教學后記: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范本9篇)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但老師也要清楚教案課件不是隨便寫寫就行的。?教案和課件優(yōu)化可使教學任務的完成更加精細化。經(jīng)過搜尋我們選取了一篇非常有用的“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如果這個網(wǎng)站給您帶來了幫助請動手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1】

1.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含義。

3.使學生理解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電解質、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電解質溶液導電性實驗的儀器和裝置。試管、膠頭滴管、燒杯、量筒、鐵架臺、漏斗、玻璃棒、濾紙。

0.1 mol?L-1的HCl、NaOH、NaCl、NH3?H2O、CH3COOH溶液。 1 mol?L-1的BaCl2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稀HNO3。

[引入]回顧化學反應的分類知識。 [投影]

[小結]化學反應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今天我們學習離子反應。 [板書] 第二節(jié) 離子反應 [提問]下列物質中哪些能導電?為什么能導電?

鹽酸、NaOH溶液、NaCl固體、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結]①石墨、銅能導電,因為其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存在。

子存在。

[追問]在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chǎn)生的?可通過什么方法證明溶液中存在離子?

[小結]①電離產(chǎn)生,其過程可用電離方程式來表示。 ②可通過溶液導電性來檢驗。

[思考]物質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電離呢?

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等。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tài)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講解]電解質、非電解質是根據(jù)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能否導電對化合物的一種分類。

[討論]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電解質?

Cu、NaCl固體、NaOH固體、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電解質應是化合物。而Cu則是單質,K2SO4與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電解質應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CO2能導電是因CO2

與H2O反應生成了H2CO3,H2CO3能夠電離而非CO2本身電離。所以CO2不是電解質。

③酸、堿、鹽、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為非電解質。

[設問]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1―1]觀察:五種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結果。 (結果: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不相同) [講述]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大小決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電荷數(shù)。而當溶液體積、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都相同的情況下,取決于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數(shù)目,導電能力強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shù)目一定

比較以上五種溶液,顯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動離子數(shù)目較少。

[設問]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電解質的電離程度)

[閱讀]

[圖示]NaCl、CH3COOH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情況。

[板書]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aCl、NaOH等(寫出電離方程式)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H3?H2O、CH3COOH等。

433是否屬強電解質?

[小結]BaSO4、CaCO3、AgCl雖然難溶,但溶解的極少部分卻是完全電離,所以它們?yōu)閺婋娊赓|H3COOH體易溶于水,但它卻不能完全電離,所以屬弱電解質。因此,電解質的強弱跟其溶解度無必然聯(lián)系,本質區(qū)別在于它們在水溶液中的電離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導電性裝置進行實驗,向盛有稀H2SO4的燒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加以解釋,寫出有關的反應方程

熄滅 漸亮,反應為:Ba(OH)2+H2SO4=====BaSO4↓+2H2O,隨著反應的進行,離子濃度將會怎樣變化呢?

1.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等。 2.非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tài)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aCl、NaOH等。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如NH3?H2O、CH3COOH等。

3.強弱電解質的區(qū)別。

[探討]弱電解質溶于水的電離方程式如何表示?

教學目標:

1.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發(fā)生電離,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fā)生的條件。 2.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

。 2;電離指電解質 ,電離過程不需要通電。 3.酸、堿、鹽的電離

酸:電離時, 的化合物。 堿:電離時, 的化合物。 鹽:電離時,能生成 的化合物。 4.寫出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HCl:; (2)NaN03: ; (3)Ba(OH)2: ; (4)CH3COOH: ; (5)Cu(OH)2: ; (6)H2S03: 。

5.(1)電解質;在 或能夠導電的化合物。

(2)非電解質:在或都不能導電的 (3)強電解質:在的電解質 (4)弱電解質:在的電解質

6.離子反應指 、 之間發(fā)生的反應都是離子反應。

7.(1)離子反應可用表示,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一樣,也是描述化學反應的一種。

(2)離子方程式和化學方程式都能描述 ,但離子方程式的描述更加 ,所表示的已 , 并揭示了這類化學反應的 。

8.書寫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9.利用某離子的特征反應進行檢驗。如Cl―跟Ag+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 ;SO42-跟Ba2+反應生成不溶于 的;C032-跟H+反應生成能使 變渾濁的無色、無味的 。

一、電解質中的“是與非”“強與弱” 1、“是與非”

(1)電解質概念中的或,兩種情況任取一即可;非電解質概念中的無論和都,兩種情況必須同時滿足。

(2)無論是電解質還是非電解質,闡述的對象都是化合物。因此單質即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溶液是混合物,因此也即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3)氨氣,二氧化硫溶于水均能導電,但并非它們本身能電離出自由離子,而是它們與水反應的生成物NH3?H2O、H2SO3能電離出離子而導電,所以氨氣,二氧化硫都是非電解質。

(4)電離不需要通電,電離是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前提。

(5)能導電的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如石墨等;電解質本身不一定能導電,如食鹽晶體。

(6)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故溶液顯電中性,稱電荷守恒。 2、“強與弱” (其所帶電荷的多少。

(3)難溶性鹽(如CaCO3、BaSO4等)在水中的溶解度極小,導電能力很小,但由于它們是離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那部分能完全電離,故它們屬于強電解質。 (4)溶液導電性的強弱與電解質的強弱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導電能力強的溶液不一定是強電解質溶液,強電解質溶液不一定導電能力強。 二、電離方程式書寫注意的幾個問題

1、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強電解質用“=”,弱電解質用“ H2S HS+H H3PO4―+ ” ―+ ―

2、多元弱酸的分步電離,分步書寫,且第一步電離為主,各步方程式不可疊加。

H + H2PO4+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2】

(3)強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大多數(shù)鹽強酸、強堿是強電解質。

(4)弱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弱酸、弱堿、水是弱電解質。

(1)概念: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tài)下解離成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

(2)電離方程式:電離方程式在書寫時要遵循質量守恒和電荷守恒,書寫時強電解質連接符用“可逆號”,弱電解質連接符用“一”。

②堿;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③鹽: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或NH4+ )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①概念: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式子。

②書寫步驟:可概括為四個字,即“寫”“拆“刪”“查”。

③意義:表示某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不一定最據(jù)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端融狀態(tài)下能香導電,將化合物分為電郵解質和非電解質、即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是針對化合物而言的,判斷物質是電解質還是非電為化合物。單質和混合物不屬于化合物,它們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因此,不是電解質解質的前提條件是物質的物質不一定是非電解質,正確的說法是”不是電解質的化合物定是 非電解質”。

問題2:在水溶液中能導電的化合物定是電解質嗎?電解質在熔觸狀態(tài)下一定能導電嗎?

不一定。 只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tài)時自身電離成自由離子而導電的化合物才是電解質。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導電但并不是其自身電離導電而是與水反應生成的電解質電離出的離子導電,如CO2.NH等化合物的水溶液雖能導電,但它們并不屬于電解質,因為它們自身并不能發(fā)生電離,其水溶液之所以能導電是因為它們與水反應生成了電解質H,CO,、NH .H,O。即使化合物在熔融狀態(tài)下不導電,但如果在水溶液中能導電的話,它也是電解質。例如AICI, 是電解質,但它在熔融狀態(tài)下是分子狀態(tài),不能電離出離子,所以不導電。

問題3:NaCl是由Na和CI組成的電解質,故NaCl晶體能導電,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不正確。電解質只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tài)下才能電離出能自由移動的離子,有了自由移動的離子,電解質才能導電。而NaCl晶體中雖含有Na和CI~ ,但不能自由移動,故NaCl晶體不導電;但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tài)下,NaCl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Na和CI ,故NaCl溶液或熔融的NaCl能導電。

不一定。電解質的強弱與其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電離有關,而與其溶解性無關。強電解質不一定易溶于水, 例如BaSO .GaCO等雖難溶于水,但溶于水的部分卻是完全電離的,故它們是強電解質而有些電解質如醋酸易溶于水,但它在水中部分電離故它是弱電解質。

問題5:強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定比 弱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強嗎?

電解質的強弱與溶液的導電性沒有必然聯(lián)系。溶液的導電能力與相同體積溶液中離子濃度的大小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有關,離子濃度越大,離子所帶電荷數(shù)越多,溶液的導電能力越強。如HCI是強電解質,但很稀的鹽酸中離子濃度很小,溶液的導電能不強;醋酸是弱電解質,但若其濃溶液中離子濃度 比很稀的鹽酸中離子濃度大,其導電能力就比很稀的鹽酸的導電性能強。在物質的量濃度相同時.由于鹽酸全部電離,而醋酸部分電離,故鹽酸的導電能強。

電解質的電離是受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熱離解成自由的離子,不需要通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tài)下,電解質因電離而導電,而不是因導電而電離。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3】

一、教材依據(jù)

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 第一章微觀結構與物質多樣性 第二單元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

二、設計思想

本節(jié)的化學鍵和分子間作用力內(nèi)容,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從結構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構成,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本節(jié)課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nèi)容抽象,根據(jù)高一學生的基本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比較抽象,應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過程及概念。在學生深入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知識后,很自然的引出了化學鍵的概念,了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概念,了解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通過離子鍵和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離子鍵、共價鍵和分子間作用力的認識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電子式的書寫,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比較能力,通過分子構型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化學鍵形成過程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懷疑、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

(2)、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3)、培養(yǎng)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四、教學重點

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概念,分子間作用力以及氫鍵的應用。

五、教學難點

理解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理解共價鍵的形成過程、認識化學鍵的涵義和氫鍵的應用。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氯化鈉固體,液態(tài)水和酒精。

七、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展示]氯化鈉固體和水的樣品。

[設問]1.食鹽是由哪幾個元素組成的?水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2.氯原子和鈉原子為什么能自動結合成氯化鈉?氫原子和氧原子為什么能自動結合成水分子?

思考、討論、回答

問題導思,激發(fā)興趣。

[引入新課]人在地球上生活而不能自動脫離地球,是因為地球對人有吸引力。同樣的原子之間能自動結合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作用。這種強烈的相互作用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化學鍵,由于有化學鍵使得一百多種元素構構成了世界的萬事萬物。

[板書]第二節(jié) 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我們就以NaCl和HCl 為例,研究存在于它們中的相互作用力。

閱讀教材,思考:鈉原子和氯原子是以怎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又存在著什么樣的作用力?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Na+

課件演示: 形成過程

觀看,傾聽,思考。

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增強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 、離子鍵

1、概念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

提問:定義中的靜電僅指陰陽離子之間的吸引力嗎?離子可以無限接近嗎?

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對概念深入理解

2、實質

陰陽離子之間的靜電吸引和靜電排斥

記錄

提問:NaCl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形成的,那么HCl 的形成和NaCl一樣嗎?

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件演示:HCl的形成過程

觀看,傾聽,思考。

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來思考問題。

板書:

二、共價鍵:

1、概念

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相互作用。

共用電子對就像雙面膠一樣將兩原子聯(lián)系在一起。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提問:原子間的共用電子對是否都正好處于兩原子正中間,不偏不倚?

思考,回答:不是,成鍵兩原子如果相同,兩者吸引電子能力相同,則電子對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成鍵原子不同則吸引電子能力也不同,電子對將偏向吸引電子能力強的一方。小結:共用電子對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非極性鍵;共用電子對偏移的.共價鍵稱為極性鍵。

板書:2、類型:

1極性鍵:電子對偏向于成鍵原子其中一方;(X--Y)

2非極性鍵:電子對處于在成鍵原子中間。(X--X)

理解、記憶總結:

NaCl和HCl是通過兩種不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們把這種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

傾聽、體會、正確認識

歸納抽象出概念。

板書:

三、化學鍵:使離子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稱為化學鍵。

練習:下列物質中哪些含有離子鍵?哪些含有共價鍵?哪些是極性鍵?哪些是非極性鍵?

KCl、NH4Cl、H2、N2、Na2S、MgBr2、KOH、CO2、CH4、NH3、CaO、Na2O2

運用剛才的抽象概念,從電子式角度判斷、比較、回答:(1)只含有離子鍵的式KCl、Na2S、MgBr2、CaO。

(2)只含有共價鍵的是:H2、N2、CO2、CH4、NH3

(3)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的是:NH4Cl、KOH、Na2O2

(4)含有極性鍵的是:CO2、CH4、NH3、NH4Cl、KOH。

(5)含非極性鍵的是:H2、N2、Na2O2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如何判斷物質中含有離子鍵還是共價鍵?

討論、思考、歸納:

從成鍵的元素判斷:一般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之間易形成離子鍵;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培養(yǎng)學生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結: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1、離子鍵的成鍵條件:

活潑的金屬元素(IA,IIA)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VIA,VIIA)

(1)活潑金屬元素:Na、K、Ca、Mg……

活潑非金屬元素:O、S、F、Cl……

(2)活潑的金屬元素和酸根陰離子(SO42-,NO3-)及OH-

(3)銨根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或活潑非金屬元素)

(4)很活潑的金屬與氫氣反應生成的氫化物如 Na、K、Ca與H。

2、非金屬元共價鍵的形成條件:

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間易形成共價鍵。

(1)非金屬單質:H2、X2 、N2等(稀有氣體除外)

(2)共價化合物:H2O、CO2 、SiO2、H2S

(3)復雜離子化合物:強堿、銨鹽、含氧酸鹽

理解、記憶

鞏固概念,加深理解。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提問:初中我們學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原子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物質,從化學鍵的角度應該如何解釋呢?以H2和Cl2反應為例,思考。

思考并回答:H2分子中H-H鍵和Cl2分子中Cl-Cl鍵斷裂成H原子和Cl原子結合成HCl,形成了化學鍵H-Cl鍵,所以,從化學鍵的角度看,化學反應的實質是舊鍵的斷裂和新鍵的形成。

板書:四、分子間作用力:分子間存在將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第二課時)

了解、預習

本節(jié)課解決內(nèi)容:

1、化學鍵、離子鍵、共價鍵、(極性和非極性)的形成過程。

2、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判斷。

3、分子間作用力與化學鍵之間的區(qū)別。

五、作業(yè)布置:

1、有下列物質:1Na2O、2Na2O2、3NaOH、4NH4Cl、5CH4、6H2O、7CO2、8N2、9H2SO4、10Ar。

其中只存在離子鍵的是 ,既存在離子鍵又存在共價鍵的是 ,存在非極性鍵的是 ,不存在化學鍵的是 ,只存在共價鍵的是

2、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物質的化學式

(1)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2)只含有極性共價鍵的化合物的是

(3)既含有極性共價鍵又含有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以具體的例子——氯化鈉和氯化氫的形成進行對比,找出它們成鍵的差異,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離子鍵與共價鍵的區(qū)別。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評價、補充,由學生歸納出離子鍵、共價鍵、化學鍵的概念,從微觀化學鍵的角度理解宏觀化學反應的本質。并以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更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4】


高一化學怎么學的方法

一、抓主干

研究下高中化學書的目錄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化學教材的內(nèi)容說起來也很簡單:元素周期表中的5個縱行〔Ⅰ,Ⅳ,Ⅴ,Ⅵ,Ⅶ〕,反應類型,平衡,有機。還是我前面多次提過的那個思想,得對化學到底學了些什么有個大體的概念,才能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算很較短的時間內(nèi)有個更快更大的進步。還有前面在講數(shù)學時說的玩數(shù)學的方法,也可用在化學上的。

這樣的目的,是要抓住主干。只有主干知識過硬才不怕考題有多靈活,這同樣在數(shù)學和物理中也很重要,再羅嗦下,完全空中樓閣式靠大量練題而產(chǎn)生對各種題做法的認知,試圖借以彌補或代替夯實基礎的作用,是很難有質的進步的,也很容易出問題。

但并不否定練題的必要和重要作用,練題也是提高應試能里的最重要途徑。用一個數(shù)學語言來解釋,基礎和練題都是提高成績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二、記零散

我當時是遇到一個零散的知識點就抄下來,有點記點,記憶也講方法把有顏色的沉淀溶液什么的歸納到一起記,其實說起來真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卻只有真的在堅持的人才能看到效果。

三、針對應試

分析試卷考點安排,提煉??伎键c。由于各地試卷考點安排和??伎键c不同,我就拿四川卷為例,8個選擇題,一般考點分別為:化學在前沿科學的應用,實驗,離子共存或反應,熱化學方程式,周期表與周期率,化學計算,平衡,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

每年的題都是如此安排的〔除地震那年特殊〕。發(fā)現(xiàn)了這個就可以在第二輪復習中找到重點了,后面的4個大題也一樣相當?shù)挠幸?guī)律。

高一化學的學習對策

1、循序漸進,注意初、高中知識的相互銜接

搞好初、高中知識的相互銜接。老師要在學生學習高中教材前,給學生介紹本門學科的特點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應用,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同時介紹高中化學學習方法及注重事項,使學生轉變學習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準備。還要注意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可先搞一次摸底測驗,針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點來著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識,金屬活動順序,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等知識及其應用。這方面還可以參考高一培訓材料中的內(nèi)容。

2、轉變觀念、鉆研大綱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學內(nèi)容的編排、教學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細小的地方,如電子的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的表示等都與舊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還設有“資料”、“閱讀”、“討論”、“家庭小實驗”、“研究性課題”等欄目。這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參與。不僅要求掌握知識,還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研究。所有這些都要求每一個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新大綱和新教材、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

3、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使學生能夠獨立學習,獨立鉆研,獨立承擔一定的社會工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一直讓老師拖著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憊,而且培養(yǎng)出來的人也不會有真才實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科學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驗創(chuàng)新能力,應變能力等。要培養(yǎng)這些方面的能力,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消化。教學活動中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讓大多數(shù)學生積極參與,保證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4、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學法的指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高一化學學習方法,是一項重要的常規(guī)性工作。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研究學生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訓練途徑,比如:預習、聽課、記筆記、做實驗、做作業(yè)和復習小結等,針對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特點,加以具本指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方面的訓練,要有一定的計劃性和約束性,要在“嚴”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實,使學生終身受益。此外,針對化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教育和學法指導。比如,化學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實驗、基本計算等各類知識的學法指導,尤其應注意化學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學知識與技能的遷移策略,化學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學手段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是教育發(fā)展的結果,反過來,還要利用現(xiàn)代最新技術去組織教學,促進教學的現(xiàn)代化。計算機輔導教學,多媒體教學是當今現(xiàn)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們促進教學改革。我們可根據(jù)化學課堂教特點,緊密結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備課上下功夫,既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一化學的考試反思

一、月考戰(zhàn)略思想

“教書育人、以人為本”。學校教育,以學生為本。我月考的目的是以考促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氣氛,促進教師新課改的貫徹實施,使學生重視學習,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F(xiàn)在就化學月考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

二、考后學生情況調查

考試過程由學校統(tǒng)一組織,嚴格認真地進行??纪旰髮W生情不自禁地跑來給我說:考題太難,學會的化學式和實驗又忘了。卷子批改后,分數(shù)不理想,學生情緒低落,但經(jīng)過老師實施心理教育以后,學生學習主動性逐漸增強,學習興趣提高。

三、考卷的側重點

本次化學試卷側重于考查學生通過知識點的分析,要求學生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途徑和方式。其本質是知識點的變形應用。

四、聽取學校教研意見

我校要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化學科教師重任在身,要把分數(shù)提起來,要提高學習興趣,多做學生分組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

五、調查學生后的分析及對策

1、化學式和化學計算是學習上的重難點,如果化學式扎不牢,化學計算將難以開展,更影響到第五章的化學方程式計算。

2、努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化學基礎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尤其是綜合性地運用知識來分析某一問題的能力上,要求學生加強學習,探究和應用。找出分析問題的思維切入點,找出運用知識點來解決新問題之間的‘著陸點’、‘橋梁’和‘紐帶’。形成新舊知識的重建構造,有機化合,不斷地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3、學生初次接觸化學學科,所見題型太少,要通過練題熟練地掌握一些基礎題型,然后再拓展一定層次的綜合性和難度的題的訓練。

練題可以增長見識,開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形成科學探究的本領。

4、面對全體學生,實施了思想心理充電。

主題是;面對事實,振作精神,科學探究,繼續(xù)行動。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若不能做好學生思想工作,難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就不能提高分數(shù)了。

5、展開幾種輔導工作:1指導同學們購書,展開課外閱讀,相互交流,互相幫助。

帶著不懂的化學問題問老師,問同學,學問結合。2理出課外學習計劃表,勞逸結合。

六、開發(fā)評卷教學的功能

1、評卷教學的功能認識

評卷教學,應是課改教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的認識課題。如何開發(fā)化學評卷教學領域的思想教育價值,化學智力教育價值,化學美育教育價值。如何在啟發(f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創(chuàng)新地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達到教學目標。如何根據(jù)學生的化學語言、文字表達折射出學生對化學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掌握狀況。既給我們老師課改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素材和源泉,教學相長。也為提高學生的化學素質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徑。

2、通過評卷教學,實現(xiàn)化學計算的歸類整理,復習應用,開發(fā)學生智力資源。

采用歸類題型評卷教學的方法,逐類旁通。在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學計算的基礎上,對綜合的化學計算題所涉及到的幾個公式間聯(lián)系,每個公式中幾個量之間的關系要有清晰的認識,要加以比較,會靈活應用,綜合考慮。只有經(jīng)過教師精心設計的題來訓練,一點就通,一通百通,使學生從練題中發(fā)現(xiàn),頭腦靈活。

強化一定量的題型訓練,在求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shù)、相對分子質量、質量比、質量分數(shù)、化合價、化學式及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換算公式推導應用,是最先開始的基礎化學計算。再經(jīng)綜合性的習題訓練。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發(fā)展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的理性思維能力。這里必須強調題型的歸納總結,提升知識,抽象認識化學原理規(guī)律。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七、如何突破學生學化學式這個難點

1、要在掌握常見常用的化學元素符號的基礎上,學習常見的單質和化合物。

要區(qū)別元素符號和單質的概念意義上的不同和聯(lián)系。

2、具體學習1——4章涉及的物質的化學式。

學生感到困難的是元素符號和原子個數(shù)不好記憶,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

3、在實驗中學習化學式。

把實驗藥品拿到課堂上或在實驗室中學化學式。要求學生觀察藥品的物理性質(顏色狀態(tài)),這種強烈的直接的刺激感官,學生愛不釋手,此種方式學生最容易學化學式。有少數(shù)學生記憶不準確,再反復觀摩學習。

4、通過化合價的學習來指導掌握化學式。

化合價有正價和負價,化合物里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原子個數(shù)與化合價關系密切。

5、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采用分散——集中——分散學習方式。

不宜一開始就集中學習化學式,學生會失去信心,宜分散到練題講新課中來學習。每章結束后集中復習、檢測。每章的化學式、化學方程式在每章小結時一個一個力爭突破學習它。

6、印發(fā)1——4章化學式。

分成單質、化合物兩大類學習,既可以加深對單質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牢固地把握。采用對化學式的進行抽問、檢測、考試,糾正錯誤,強化知識。反復學習。

八、綜述月考認識

月考是檢驗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與否的一種方式,也是教師經(jīng)驗積累,學生科學探究的認知過程。考試和評卷教學為交與學雙方提供了因材施教和基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實踐學習的成功平臺,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探究的認知過程。提高本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為學生服務。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氨和銨鹽的性質、用途

2.學會氨的實驗室制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氨和銨鹽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實驗室制氨的化學反應原理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新聞導課]杭州市一制冷車間發(fā)生氨氣泄漏:

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時,杭州市一制冷車間發(fā)生氨氣泄漏事件,整個廠區(qū)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圓數(shù)百米,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烈的刺激性氣味,進入廠區(qū)呼吸都感到困難。廠區(qū)內(nèi)寒氣逼人。市消防中心接到報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動上百名消防隊員,十余量消防車…。

[問題]

1、為什么在氨氣泄漏時工廠里會寒氣逼人?

2、如何吸收彌漫在空氣中的大量氨氣?

3、被圍困在污染區(qū)的群眾怎樣做才能保證不吸入氨氣?

[板書]二、氨

1、NH3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氨氣:無色,有刺激性氣味,密度

[實驗4-9] 成功關鍵:燒瓶干燥、密封。

現(xiàn)象:形成紅色噴泉。證明:氨極易溶于水,水溶液顯堿性。

[ 講解]:1體積的水約溶解700體積的氨氣,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書] 在通常狀況下,氨是無色氣體,有刺激性氣味,比空氣輕。氨易液化,極易溶于水。

[過渡]氨的水溶液是堿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沒有氫氧根離子。氨水為什么會顯堿性呢?

[板書]2、氨的化學性質:

(1)NH3與水的反應:

[分析]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穩(wěn)定,受熱會分解 NH3·H2O== NH3↑+H2O

[板書]NH3+H2O==NH3·H2O==NH4++OH-

[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過程,討論氨水中的成份:分子、離子。

[板書](2)NH3與酸的反應:

[ 演示實驗]氨與氯化氫反應

[觀察]現(xiàn)象:大量白煙生成。

[思考]:生產(chǎn)Cl2的化工廠常用濃氨水來檢查生產(chǎn)設備和管道是否漏氣,如有白煙生成,則說明已發(fā)生漏氣,這是為什么?

[板書]化學方程式: NH3+HCl=NH4Cl

NH3也可與其它酸反應,例: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講解] NH3在一定條件下可于O2、NO、NO2等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3)NH3與O2的反應: 4NH3+5O2 == 4NO+6H2O

[演示實驗]實驗室制取氨氣:

[板書]3、NH3的實驗室制法:

[講解]原理:在實驗室里常用銨鹽和堿加熱的方法來制取NH3。 儀器:固+固加熱(同制氧氣);收集:排空氣法。

[板書]2NH4Cl+Ca(OH)2 == CaCl2+2NH3↑+2H2O

儀器:固+固加熱(同制氧氣);收集:排空氣法。

[提問]:

1 能否濃硫酸干燥NH3?

2 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 、NH4Cl?為什么?

3 使用堿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優(yōu)點?

[過渡]氨與酸反應形成氨鹽,我們下面分析氨鹽的性質

[板書]4、氨鹽

[講述]銨鹽是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銨鹽都是晶體,能溶于水。

主要化學性質:

[板書](1)銨鹽受熱易分解:

[實驗]加熱NH4Cl觀察現(xiàn)象,是否時升華?

[板書]化學方程式: NH4Cl== NH3↑+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 NH3↑+H2O+CO2 ↑

[講解]銨鹽能與堿反應放出氨氣,例:(NH4)2SO4+2NaOH == Na2SO4+2NH3↑+2H2O

[板書](2)銨鹽與堿的反應:(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強調]這個性質是一切銨鹽的共同性質,實驗室可利用這個性質來檢驗NH4+的存在。

[注意事項]: 實驗條件:濃溶液或固體,加熱。

較稀溶液中銨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先濃縮,后檢驗。

[板書]5.NH3的用途:

[講述]可用于氮肥工業(yè)及其它化工產(chǎn)業(yè)上(如:制純堿),制冷劑。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環(huán):

課后習題

1下面能實現(xiàn)人工固氮的是()

A.豆科植物根瘤菌B.用燒堿溶液吸收NO2

C.合成氨車間 D.閃電

解析:選C。豆科植物根瘤菌、閃電均能將游離態(tài)的氮轉化成化合態(tài),該過程屬于自然固氮,A、D錯誤;燒堿溶液吸收NO2不屬于氮的固定,B項錯誤;合成氨反應為N2+3H2==2NH3,屬于人工固氮,C正確。

2.下列不屬于銨鹽的共同性質的是()

A.易溶于水 B.與苛性鈉共熱產(chǎn)生NH3

C.都是晶體 D.受熱分解都產(chǎn)生NH3

解析:選D。銨鹽都是晶體,均易溶于水,與NaOH共熱都能發(fā)生NH4++OH-==NH3↑+H2O而產(chǎn)生NH3;部分氧化性酸對應的銨鹽受熱分解,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不產(chǎn)生NH3。如NH4NO3。

3.為了更簡便地制取干燥的NH3,下列方法中適合的是()

A.NH4Cl與濃H2SO4混合共熱,生成的氣體用堿石灰進行干燥

B.N2+3H2==2NH3,用燒堿進行干燥

C.加熱濃氨水,氣體用堿石灰干燥

D.加熱NH4HCO3,氣體用P2O5干燥

解析:選C。A選項中的兩種物質反應不生成氨氣,B選項在一般的實驗室中是不能實現(xiàn)的,C選項利用了濃氨水的揮發(fā)性,同時可選用堿石灰干燥,D選項中的P2O5是不可以干燥氨氣的。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6】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是指高中一年級學生必修的化學教學課件,主要涵蓋了化學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學習內(nèi)容。本文將詳細介紹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的編排和內(nèi)容,并且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


一、課件的編排和內(nèi)容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主要分為六個單元,分別是“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元素與化合物”、“化學方程式與反應計量”、“氣體與溶液”、“單質與同素異形體”以及“化學能與化學反應”。每個單元都分為若干個章節(jié),以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化學知識。


1. 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物質的組成元素和化學鍵的形成。通過對原子和分子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物質的本質以及其性質和變化。


2. 元素與化合物


本單元主要講解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們的分類、性質和常見的實驗方法。通過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的特點,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構成,還能夠掌握正確的化學式的書寫方法。


3. 化學方程式與反應計量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化學方程式的基本形式,以及反應物和生成物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通過學習反應計量的方法,學生可以計算出化學反應的摩爾數(shù)和質量比,從而更好地理解化學反應過程。


4. 氣體與溶液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氣體和溶液的性質、分子間相互作用力和相關的實驗現(xiàn)象。通過學習氣體和溶液的特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氣體和溶液的性質和應用,并且能夠運用相關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5. 單質與同素異形體


本單元主要講解了單質和同素異形體的概念、性質以及相關的實驗現(xiàn)象。通過學習單質和同素異形體的特點,學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形態(tài)的同一種元素在性質和結構上的差異。


6. 化學能與化學反應


本單元主要介紹了化學能的基本概念以及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轉化和相關的實驗現(xiàn)象。通過學習化學能的特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以及它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二、生動的例子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中的知識,下面我們將通過一些生動的例子展示其中的內(nèi)容。


1. 物質的組成與結構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舉例子介紹化學鍵的形成。比如說,氫氧化鈉(NaOH)是由一個鈉離子(Na+)和一個氫氧根離子(OH-)組成的,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之間通過離子鍵相互吸引而形成了氫氧化鈉分子。


2. 元素與化合物


以水(H2O)為例,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展示氫氣和氧氣的反應生成水。學生可以親自進行實驗,并觀察到水的形成過程,從而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形成機制。


3. 化學方程式與反應計量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演示比例定律。學生可以將一定量的氧化鐵和鋁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到鐵鋁合金的生成。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學生可以計算出與化學方程式中所示的反應物質的摩爾比一致的結果。


4. 氣體與溶液


以二氧化碳(CO2)氣體的溶解為例,學生可以在實驗室中觀察到二氧化碳氣體溶解于水中形成碳酸溶液的現(xiàn)象。通過實驗,學生可以理解氣體和溶液之間的關系以及后者的溶解特性。


5. 單質與同素異形體


我們可以以同素異形體的硫為例,通過實驗展示硫在不同溫度下的存在形式和性質的差異。學生可以觀察到黃色的單質硫在加熱的過程中轉變?yōu)樽厣耐禺愋误w,從而理解同一元素在不同條件下的變化。


6. 化學能與化學反應


以燃燒反應為例,學生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燃燒過程中能量的釋放,并且可以通過溫度的變化來推斷燃燒反應是否放熱。通過實驗的結果,學生可以理解化學能的概念以及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轉化過程。


通過以上的生動例子,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中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從而更好地掌握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必修的化學教學課件,包含了物質的組成與結構、元素與化合物、化學方程式與反應計量、氣體與溶液、單質與同素異形體以及化學能與化學反應等六個單元。通過生動的例子,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化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成績。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7】


高中化學首先要學習的是必修一課件,這個課件內(nèi)容涵蓋了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是化學學習的基礎。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們將了解到物質的組成、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為深入學習高中化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將詳細介紹一下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的具體內(nèi)容。


第一章:化學與實踐


這一章主要介紹了化學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以及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們將會了解到化學對于人類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起學習化學的動力和興趣。


第二章: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這一章主要介紹了物質的基本單位和組成,以及原子的結構和性質。學生們將會學習到化學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了解原子的組成和結構,掌握原子核和電子的相關知識。同時,學生們還將學習到原子量、摩爾質量等重要的計算方法。


第三章:化學計量


這一章主要介紹了化學計量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學生們將學習到質量守恒定律和化學方程式的概念,了解摩爾和質量之間的轉化關系。還將學習到溶液濃度的計算方法以及化學反應中的限量問題。


第四章:原子結構與電子排布


這一章主要介紹了原子結構和電子排布的相關知識。學生們將學習到電子的能級和軌道的概念,了解原子中電子排布的規(guī)律。同時,學生們還將學習到周期表的結構和性質,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規(guī)律。


第五章:離子反應與溶液中的電離


這一章主要介紹了離子反應和溶液中的電離過程。學生們將學習到離子的概念和離子反應的特點,了解酸、堿和鹽的基本性質。同時,還將學習到溶液中離子濃度的計算方法以及溶液的電離平衡。


第六章:氧化還原反應


這一章主要介紹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特點。學生們將學習到氧化和還原的定義,了解氧化態(tài)和還原態(tài)的概念。同時,還將學習到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特性,以及氧化還原反應的判定方法和應用。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涵蓋了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內(nèi)容,為學生們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學生們不僅能夠了解到化學的起源和應用,還能夠掌握物質的組成和性質,以及化學計量和原子結構的相關知識。還將學習到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重要內(nèi)容。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們將能夠深入理解化學的本質,為高中化學學習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8】

知識與技能:

關于化學反應與能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初中化學中已經(jīng)有所了解,在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中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jié)教學內(nèi)容是讓學生在學習物質結構初步知識之后,從本質上認識化學反應與能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xiàn)和提出化學能與熱能的探究性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學合作完成科學探究實驗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 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

本節(jié)教學重點:

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及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本節(jié)教學難點:

1、從本質上(微觀結構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從而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變化觀。

2、學會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定義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首先讓學生觀看人類開發(fā)和利用能源的錄像、圖片等,或提出一個有關能源的社會實際問題進行討論→進入實際應用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重要意義。

[板書]第一節(jié) 化學能與熱能

1、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學生實驗]課本實驗2-1

[思考]為什么要用砂紙打磨鋁片?

[學生思考回答]因為鋁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鋁片與酸的接觸,使反應不能進行。

[分組探究]實驗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觀察到熱量變化,那我們應換什么方法去了解熱量變化呢?

[學生思考]討論出多種方案,同時紀錄實驗現(xiàn)象,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 眼睛看到的現(xiàn)象 用手觸摸的感覺 用溫度計測量的數(shù)據(jù)

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鹽酸溶液

向含有鹽酸溶液的試管中插入用砂紙打磨光的鋁條

結論

[演示實驗]課本實驗2-2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思考

1、為什么要將八水氫氧化鋇晶體磨成粉末?

2、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攪拌?

3、反應后有什么氣體產(chǎn)生,應如何處理?

[學生探究]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得出結論

將晶體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攪拌混合物 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chǎn)生,該氣體能使?jié)駶櫟淖仙镌嚰堊兯{ 有NH3氣生成

用手觸摸燒杯下部 感覺燒杯變涼 反應吸熱

用手拿起燒杯 燒杯下面的帶有幾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燒杯底部 反應吸收熱量使體系溫度降低,使水結成冰

將粘有玻璃片的燒杯放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上一會兒再拿起 玻璃片脫離上面燒杯底部 冰融化

反應完后移走燒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觀察反應物 混合物成糊狀 有水生成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上述反應: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演示實驗]實驗2-3酸堿中和反應

[實驗要點]通過三組強酸和強堿之間的反應對比實驗,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熱”概念。在實驗中要注意:

(1)三組實驗所處條件要相同,如使用的儀器、外界環(huán)境中溫度和壓強要相同;

(2)三組實驗酸和堿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證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應時間。

[學生活動]匯總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并列表比較。

反應物

及用量 酸 HNO3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 mol/L HCl 50 mL 1mol/L

堿NaOH 50 mL 1 mol/L NaOH 50 mL 1 mol/L 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溫度 室溫 室溫 室溫

混合后溫度 t1 t2 t3

結論 HNO3與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HCl與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HCl與K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對實驗進行

歸納和概括 強酸與強堿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出熱量

[學生探究]對實驗進行原理性抽象──為什么強酸與強堿發(fā)生反應時都會放出熱量?

[本質分析]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分別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見,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雖然不同,反應物也不同,但是它們的反應本質相同,都是H+與OH-離子反應生成水的反應,屬于中和反應,其離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測,即中和反應都放熱。由于三個反應中H+和OH-離子的量都相等,則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熱量也相等(在上述三個實驗中,溫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概念引入]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時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課堂小結]

熱量變化是化學反應中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些化學反應表現(xiàn)為向環(huán)境放出熱量,有些化學反應表現(xiàn)出向環(huán)境吸熱。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化學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學生如果對化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對化學知識領會的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化學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能力。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篇9】

復分解型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的探究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以及由此拓展出的離子共存問題。 教學難點

【引入】酸、堿、鹽在水溶液中可以發(fā)生電離,以離子形式存在。如果不同的溶液混合后,這些離子還會依然存在嗎?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分組實驗1】向盛有5ml 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l/L的NaCl溶液(即下表中的①和②混合),觀察現(xiàn)象。

S:藍色的CuSO4溶液被無色的NaCl溶液稀釋。

T:下面我們來分析混合前后,溶液中離子的變化情況,并填寫上表。 (學生每人有一張表格,自己獨立完成相關的部分)

T小結:通過分析表一的第一行可以看到,混合前后Cu2+、SO42-、Na+、Cl-四種離子均沒有發(fā)生變化。

【分組實驗2】向盛有5ml 1mol/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 1mol/L的BaCl2溶液(即上表中的①和③混合),觀察現(xiàn)象。

S:有白色沉淀生成,液體分層后上層為藍色透明溶液。 T:白色沉淀是什么,上層溶液為什么是藍色?

S:白色沉淀應該是BaSO4,上層溶液為藍色說明含有Cu2+。 T:根據(jù)你的分析填寫上表相關部分。

T小結:從同學們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家認為混合后Ba2+和SO42-相互結合,溶液中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 和Cl-依然存在于溶液中。能用實驗證明你的結論嗎? (學生相互討論,提出方案。) 主要的方案有:

1. 滴加稀硫酸檢驗上層溶液中是否還有Ba2+。(少數(shù)學生能夠提出) 2. 滴加BaCl2溶液檢驗上層溶液中是否還有SO42-。(多數(shù)學生提出) 3. 滴加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檢驗上層溶液中是否還有Cl-。

(教師鼓勵學生的實驗設計,強調在操作過程中應分別取出上層溶液進行實驗,不要在原試管中直接滴加。)

T: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①和③混合后發(fā)生了化學本化,溶液中有的離子消失了,有的離子還存在。我們可以用離子符號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 反應前 反應后Cu2+ + SO42-

BaSO4↓ + Cu2+ + Cl-

Ba2+ +Cl-

T:上述反應中Cu2+和Cl-反應前后沒有變化,也就是說沒有參加反應,那么該反應的本質就是??

【板書】Ba2+ + SO42- == BaSO4 ↓ T:這種式子叫離子方程式。

【學生練習】分析下列反應前后溶液中離子的存在情況,寫出離子方程式。(見表二)

(學生練習,獨立完成上表,教師巡視學生練習情況,輔導有困難的學生。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投影學生作業(yè),全班交流。)

T:從剛才同學們的練習中,我們發(fā)現(xiàn)四個不同的中和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不同,離子方程式卻相同,這表明酸、堿中和反應的本質是H+與OH-結合生成H2O。也說明離子方程式表示的不僅僅是一個化學反應,而是一類反應。

T:下面老師演示幾個實驗,大家仔細觀察現(xiàn)象,判斷生成了什么產(chǎn)物并完成下表。

【拓展練習】1.寫出NaHCO3、NaHSO4的電離方程式。

NaHCO3 == Na+ + HCO3- NaHSO4 == Na+ + H+ +SO42- 2.寫出大理石與鹽酸反應、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硫酸銅與鐵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CaCO3 + 2H+ == Ca2+ + H2O + CO2 ↑ HCO3- + H+ == H2O + CO2 ↑

Cu2+ + Fe == Cu + Fe2+

【教師點評】1.酸、堿、鹽的電離一般只電離出陰離子(包括算是酸根)、陰離子兩個部分。NaHSO4的電離屬于特殊情況。

2.除了與酸堿鹽有關的復分解反應外,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置換反應,也屬于離

子反應。

【思考與交流】離子反應的應用。

利用離子反應鑒定明礬水溶液中的Al3+、SO42-;

利用離子反應把混合物提純:如粗鹽中除去Ca2+、Mg2+、SO42-。

【作業(yè)】課后習題。

【板書設計】略。

2023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合集9篇)


俗話說,手中無網(wǎng)看魚跳。。在幼兒園教師的生活工作中,時常需要提前準備資料作為參考。資料意義廣泛,可以指一些參考素材。有了資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學習工作!那么,你知道優(yōu)秀的幼師資料是怎樣的呢?小編推薦你不妨讀一下2023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合集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化學反應的實質,理解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根據(jù)化學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對比掌握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能力培養(yǎng):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學會分析、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科學思想:通過觀察的化學現(xiàn)象及反應事實,使學生了解研究事物從個別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體驗研究問題,尋找規(guī)律的方法。

科學品質:通過實驗操作,培養(yǎng)學生動手參與能力,對反應現(xiàn)象的觀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

科學方法:觀察、記錄實驗;對反應事實的處理及科學抽象。

重點、難點 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提問】復分解反應能夠發(fā)生的條件是什么?并對應舉例說明。

【評價】給予肯定。

【指導實驗】全班分為三大組,分別做下面的三組實驗,并觀察記錄:

一、硝酸銀溶液分別跟鹽酸、氯化鈉、氯化鉀的反應;

回答:復分解反應是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進行的,這類反應必須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氣體、難電離的物質三者之一才能發(fā)生。

例:(1)在反應里生成難溶物質。如CaCO3、BaSO4、AgCl、Cu(OH)2等。

BaCl2+H2SO4=BaSO4↑+2HCl

(2)在反應里生成氣態(tài)物質,如CO2、H2S、Cl2等。

CaCO3+2HCl=CaCl2+H2O+CO2↑

(3)在反應里生成弱電解質,如:水、弱酸、弱堿等。

NaOH+HCl=NaCl+H2O

分組實驗,并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

一、均有白色沉淀生成;

復習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訓練學生實驗觀察能力,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實驗結果引起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鹽酸跟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鈣的反應;

三、硝酸跟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鈣的反應。

【追問】分別討論三組實驗,參加反應的物質不同,為什么每一組會產(chǎn)生同樣的現(xiàn)象?在筆記本上完成其化學方程式。

【講解】酸、堿、鹽都是電解質,在水的作用下能電離(強調離子表示方法)。這些電解質在溶液里發(fā)生的反應實質上是離子間反應。

【練習】書寫如下電離方程式:HCl、AgNO3、NaCl、KCl、HNO3、Na2CO3、K2CO3。

【板書】一、離子反應

1.離子反應

電解質在溶液里所起的反應屬于離子反應。如:復分解反應和在溶液中進行的置換反應等。

【過渡】用什么式子來表示離子反應呢?前面已經(jīng)通過實驗證明AgNO3與NaCl、HCl、KCl均能發(fā)生反應,并有白色沉淀生成,請同學分別寫出上述實驗的化學方程式。

二、均產(chǎn)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三、均產(chǎn)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思考并討論、猜想。

回答:復分解反應均是在溶液中進行的,溶質在溶液中大多數(shù)是以離子形式存在的。雖然反應物不同,但都含有某些相同的離子。比如鹽酸、氯化鈉、氯化鉀在溶液中均電離出氯離子,跟AgNO3電離出的Ag+結合,所以均產(chǎn)生白色沉淀氯化銀。

練習:

HCl=H++Cl-

HNO3=H++NO3-

AgNO3=Ag++NO3-

NaCl=Na++Cl-

KCl=K++Cl-

完成練習

AgNO3+HCl=

AgCl↓+HNO3

AgNO3+NaCl=

AgCl↓+NaNO3

AgNO3+KCl=

AgCl↓+KNO3

復習鞏固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講解】先把溶液中易電離的物質改寫成離子的形式,把難溶的物質仍寫成化學式。反應前溶液中大量存在著四種離子(Ag+、NO3-、H+、Cl-)。由于Ag+和Cl-結合成難溶于水的AgCl沉淀,溶液里的Ag+和Cl-迅速減少,反應向右進行。把反應前后沒有變化的H+和NO3-即實際沒有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刪去就寫成了“離子方程式”。

【板書】2.離子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Ag++Cl-=AgCl↓

1.概念: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的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的式子叫做離

子方程式。

【練習】把上述AgNO3跟NaCl、KCl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設問】通過完成AgNO3分別與HCl、NaCl、KCl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離子方程式的意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板書】2.意義

①能揭示反應的實質;

②不僅表示某一個反應,而且表示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提問】Ag++Cl-=AgCl↓代表的意義是什么?

【講解】怎樣書寫離子方程式呢?可分成“寫、改、刪、查”四步。以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為例分析。

領悟。

模仿。

板書練習:

甲:AgNO3+NaCl=

AgCl↓+NaNO3

Ag++Cl-=AgCl↓

Ag++Cl-=AgCl↓

發(fā)現(xiàn)反應物雖不同,卻都可用同一離子方程式表示??梢婋x子方程式的意義與化學方程式、電離方程式均不同。

回答:不僅表示AgNO3和HCl溶液間進行的反應,而且表示可溶性的氯化物和可溶性銀鹽進行的一類反應。

反應的實質是離子間相互交換的過程,探究反應的實質,引出本節(jié)的知識點。

【板書】3.書寫步驟

(1)寫: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師生同時完成)。

(2)改:把易溶且易電離的物質拆寫成離子,凡是難溶、難電離、氣體等均寫成化學式形式(易溶指易溶于水,凡不溶于水而溶于酸的物質仍寫其化學式)。

(3)刪:刪去方程式兩邊不參加反應的離子;將系數(shù)化成最簡整數(shù)比。

(4)查:檢查書寫的離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和電荷守恒。①方程式兩邊各元素原子個數(shù)是否相等。②方程式兩邊電荷數(shù)是否相等。

【練習】鹽酸跟Na2CO3、K2CO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CO2↑代表的意義是什么?

【練習】請學生在筆記本上完成

HNO3跟K2CO3、Na2CO3、CaCO3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并驗證兩同學回答是否準確。

CaCO3+2HCl=CaCl2+

H2O+CO2↑

CaCO3+2H++2Cl-=

Ca2++2Cl-+H2O+CO2↑

CaCO3+2H+=

Ca2++H2O+CO2↑

甲:Na2CO3+2HCl=

2NaCl+H2O+CO2↑

=2Na++2Cl

-+H2O+CO2↑

CO2↑

乙:K2CO3+2HCl=

2KCl+H2O+CO2↑

2K++2Cl-+H2O+CO2↑

丙:可溶性碳酸鹽跟強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類反應。

分析離子反應如何運用了質量守恒定律;通過對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規(guī)則的練習,要讓學生熟練掌握這一重要的化學用語的基本功。

請寫出固體氯化銨與固體氫氧化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設問】有同學將此反應寫出離子方

H2O請討論此寫法是否正確?

【評價】對后一組的發(fā)言,給予高度的評價。指出,固體物質間的反應,不能寫成離子方程式。

【設問】請寫出實驗室制氯化氫的化

學方程式。此反應能寫出離子方程式

嗎?

【評價】答案正確。指出學習就要抓住事物的本質。

【投影】課堂練習

一、完成下列離子方程式

1.氫氧化鋇跟稀硫酸反應

2.鐵跟稀鹽酸的反應

二、判斷下列離子方程式是否正確?

3.Fe+Fe3+=2Fe2+

4.2Fe+6H+=2Fe3++3H2↑

5.實驗室制氯氣:

寫出: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討論后回答:

一組代表回答:按上述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此式正確。

另一組代表回答:雖然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此式正確,但反應物都是固態(tài),反應物沒有發(fā)生電離,怎么來的離子方程式?我們認為是錯誤的。

討論后回答:

在無水參與的情況下,濃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不發(fā)生電離,因此不能寫出離子方程式。

完成練習:

=BaSO4↓+2H2O

2.Fe+2H+=Fe2++H2↑

3.不正確,雖然元素原子個數(shù)守恒(即遵守了質量守恒)但反應前、后電荷數(shù)不等,違反了電荷守恒原則。

4.不正確。不符合反應事實,F(xiàn)e被非氧化性的酸氧化時生成Fe2+。

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tài)度。及時反饋,進行調控。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總結】離子反應用離子方程式表示;離子方程式不僅能表示一定物質間的反應,而且表示所有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正確的離子方程式可揭示反應的實質。要熟練掌握離子方程式的寫法。

5.正確。此題是氧化還原反應,除了要遵循質量守恒、電荷守恒外,同時還應遵守電子守恒。

【隨堂檢測】

1.H2S通入NaOH溶液中,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H2S+2NaOH=2Na++S2-+2H2O

(B)S2-+2H++2Na++20H-=2H2O+2Na++S2-

(C)H2S+2OH-=2H2O+S2-

(D)2H++2OH-=2H2O

2.下列離子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鐵跟稀硫酸反應:2Fe+6H+=2Fe3++3H2↑

(B)碳酸鎂跟稀硫酸反應:

MgCO3+2H+=Mg2++H2O+CO2↑

(D)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Cu2++2OH-=Cu(OH)2↓

第1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如何表達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第2題考查學生利用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規(guī)則判斷正確結果。

附:隨堂檢測答案

1.(C) 2.(B)、(D)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2

一學習目標分析

(一)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必修模塊要求選修模塊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課程標準》要求《模塊學習要求》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教材和教師給出的合金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并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fā)展的歷史從生產(chǎn)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文明使,鑒于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jié)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鋼鐵工業(yè)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xiàn)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tài)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zhàn),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jié)的知識重點;

(2)培養(yǎng)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nèi)容安排

(一)本節(jié)內(nèi)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jié)內(nèi)容是在初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鑒于金屬材料在國民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jié)金屬材料的內(nèi)容,以體現(xiàn)教科書內(nèi)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chǎn)、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

(二)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jié)教學內(nèi)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

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

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nèi)容學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銅合金在工業(yè)生產(chǎn)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于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了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三)學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wǎng)站

五、教學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jié)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六、教學資源建議

(一)上網(wǎng)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fā)展史

(二)可上網(wǎng)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于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于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xiàn)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小組成員:

小組分工:

評價的內(nèi)容評價細目結果備注

ABC

主題選擇1、為什么選擇此設計思路?

2、對能否完成好此設計思路是否進行論證?

活動過程評價1、學生的參與意識

2、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資料對所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是否有恰當?shù)膸椭?

資料收集與整理1、小組成員能否分工?通過多種手段收集相關資料?

2、能否對收集資料進行有序的分類整理?

3、收集的資料是否充分并能圍繞設計思路?

交流與表達1、能否對所選設計思路作準確、有條理的表達?

2、能否對他人觀點做準確、恰當?shù)难a充?

3、能否對他人的觀點提出合理的質疑并能正確回答他人質疑?

整體評價1、參與意識

2、合作意識

3、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4、交流表達能力

5、查閱和整理資料能力

6、處理現(xiàn)場提問的應變能力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3

一、說教材

1、課標分析

通過實驗探究溫度、濃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guī)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義及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通過催化劑實際應用的事例,認識其在生產(chǎn)、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nèi)容在《化學反應原理》教材的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對必修部分與此相關內(nèi)容學習的延伸與深化,也是后續(xù)學習化學平衡及移動知識的基礎。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通過《化學2》(必修)的學習,已經(jīng)定性的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有影響。在選修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這部分內(nèi)容的設置則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在學生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逐步認識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而從微觀角度加以解釋,從而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升華。另外本節(jié)內(nèi)容的知識在社會生產(chǎn)、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強的實用價值。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tài)理論等相關理論簡單解釋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樹立辯證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教學難點: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tài)理論簡單解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根據(jù)這一基本原理,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應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指導講解”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通過合理有效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

2、情境激學

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列舉生活中的常見事實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實驗促學

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媒體助學

通過實驗視頻、動畫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使教學內(nèi)容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這些方法都立足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傳統(tǒng)的“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努力實現(xiàn)由教向學的轉變。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理科學生,經(jīng)過初三和高一的學習,他們已經(jīng)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溫度、壓強、催化劑、濃度、接觸面積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積累了一些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上都養(yǎng)成了良好的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學案導學,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并做好相關的預復習工作,做到溫故知新。

指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進行自主學習等活動,在思考、觀察、實驗及交流與合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培養(yǎng)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chǎn)生活實際中與本節(jié)相關的化學現(xiàn)象,實現(xiàn)知識的融會貫通,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實現(xiàn)“學會”、“會學”、“樂學”。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完成探究實驗,并交流、歸納、總結濃度、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壓強的影響則是學生通過觀察教師補充的演示實驗得出;應用相關理論進行解釋雖然是教學難點,但由于學習要求不高,所以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來完成,能達到幫助學生從理論上簡單分析、認識即可。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本節(jié)課設計為這樣的學習過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活動→自學理論依據(jù)→交流歸納總結”。

具體的課堂教學程序如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本節(jié)課的引入可結合視頻和圖片,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已經(jīng)知道,化學反應有快有慢,不同的反應,反應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說:爆炸反應速度是相當快的,一幢20層的高樓,在不到10s中的時間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卻要經(jīng)過相當長的時間。

為什么不同的化學反應,反應速率會不一樣呢?決定化學反應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內(nèi)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

接著指出:“反應物的性質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在生產(chǎn)生活中,人們常常是通過改變外界條件來控制反應速率,請大家結合學過的反應或是生活實際討論有哪些外界條件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p>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和已有知識,討論歸納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

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種引入方式,在上課伊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2、完成實驗探究,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自主完成實驗探究,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交流,主動建構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1)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

如:請選擇合適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探究某一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用品:

試管、錐形瓶、試管架、量筒、藥匙、保溫杯(內(nèi)裝熱水)、氣球

鐵片、鐵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鹽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為了保證實驗設計的合理、有效性,教師應作如下指導:

①如何設計實驗?

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即探究什么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jù)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反應物,知道實驗原理→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操作簡單,現(xiàn)象明顯,進而采用合理的實驗步驟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條件的改變,即進行實驗設計時,只考慮有一個條件是變量,其余條件保持不變。

③學生實驗方案設計完成后,指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幾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2)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探究。具體實施如下:

每組都提供一定的實驗用品,可分別完成相應的實驗,學生選擇相應實驗完成探究活動,并進行觀察、分析。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不僅為形成化學基本觀念提供感性基礎,也為了解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發(fā)展,化學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密切關系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本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有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硅的性質、硅酸鹽的性質、硅及化合物的用途。在教學中可采用碳和硅(同一主族相鄰的兩種元素)進行對比,突出它們的相似性與不同性。另外多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進行教學,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的實際,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彩圖、實物照片等形式,增強教學的直觀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硅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認識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 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采用對比的方法,聯(lián)系碳、二氧化碳大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來介紹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識。

2、 運用日常生活中事例進行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認識硅及其化合物的廣泛喲鷗鳥國土,體會化學的創(chuàng)造性與實用性,并關注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

2、 利用實物、模型及學生自己手機的有關實物或照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3、 通過動手實驗,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二氧化硅的性質

教學難點:

硅酸鹽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教學方法:

對比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二氧化硅、硅酸

第二課時:硅酸鹽、單質硅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導入]美國的硅谷——位于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舊金山南郊,圣克拉拉縣和圣胡安兩城之間的一條長48公里,寬16公里的長條形地帶上。由于它集中了全世界90%以上的著名半導體公司(思科、英特爾、惠普、朗訊、蘋果) ,而半導體的基本元件是硅片,所以該地區(qū)被稱為“硅谷”。該地區(qū)客觀上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

現(xiàn)在硅谷已成為世界各國半導體工業(yè)聚集區(qū)的代名詞。也是高新科技的象征。

[師]既然硅這么重要,那么他是如何存在,有些什么性質呢?

[板書]§4-1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

[師]主角,我們足以看出硅的地位。我們看課本P46 圖3-1,硅在地殼中的含量居第二,僅次與氧。

硅的氧化物及硅酸鹽構成了地殼中大部分的巖石、沙子和土壤、約占地殼總量的90%以上。

[學生活動]看圖4-1

[師]大家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硅,并且寫出硅和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學生活動]

C Si

[師]它們最外層均為四個電子,既不容易得到也不容易失去,性質穩(wěn)定。但他們卻是不可以忽視的:碳--統(tǒng)治了有機界:碳是構成有機物的主要元素;硅—統(tǒng)治了無機礦物界:硅是構成巖石與許多礦物的基本元素。

下面我們的學習就圍繞著碳和硅的相似性進行學習。

[學生活動]回顧碳的相關知識

存在 酸性氧化物 弱酸

性質

[師]閱讀課本P74-76頁內(nèi)容,從碳的性質總結硅、二氧化硅、硅酸的性質。

[學生活動]

[資料卡片] 在25℃和101kPa的條件下,由單質生成1molCO2時放熱393.5kJ;而在同樣條件下,生成1molSiO2時放熱910.9kJ.放熱越多,其生成物通常越穩(wěn)定,可見SiO2比CO2更容易生成,而且更穩(wěn)定。

[思考] 比較碳、硅親合氧的能力及硅在自然存在形式?

[歸納] ①硅的親氧性強于碳的親氧性。

②因此硅元素在氧化氣氛包圍的地球上,硅主要以SiO2及硅酸鹽形式存在。

[板書]1、二氧化硅 SiO2

[師]從課本P74-75的內(nèi)容,大家對二氧化硅進行樹型分類?

[學生思考、書寫]

[展示]二氧化硅的結構模型

[師]二氧化硅晶體,基本結構單元是正四面體,每個Si結合4個O,每個O結合2個Si,形成空間網(wǎng)狀結構。

正是這種結構,決定了其具有優(yōu)良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思考與交流] 請根據(jù)SiO2的存在和應用思考:

二氧化硅具有哪些物理性質?化學穩(wěn)定性如何?你的根據(jù)是什么?SiO2的這些性質是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板書]

① 物理性質:熔點高、硬度大

② 用途:建筑材料、飾品、工藝品

③ 化學性質:穩(wěn)定性好

[過渡]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SiO2的化學性質,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鹽,我們通過其性質,來看SiO2的性質。

[師]我們可以用玻璃瓶來裝試劑:酸、堿、鹽,這可以看出其化學性質穩(wěn)定,不能夠跟一般的酸發(fā)生反應,除HF外。

[板書]a、不與酸反應,氫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紋等

[師]因為HF酸可以和SiO2反應,所以HF的保存就不能使用玻璃瓶,而用塑料或橡膠瓶,我們可以用這個性質在玻璃上雕刻花紋,量器上雕刻刻度等。

[展示]裝有NaOH的試劑瓶

[思考]一般的試劑瓶都使用玻璃瓶塞,而這個試劑瓶使用的是橡膠塞,為什么?

[思考、討論]

[總結]我們開始將CO2和SiO2比較,CO2是酸性氧化物,SiO2也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即能與堿、堿性氧化物反應。

[板書]b、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C、與堿反應

SiO2+2NaOH=Na2SiO3+H2O

[師]正是因為其能與NaOH發(fā)生反應,所以其瓶塞使用的是橡膠塞。

[過渡]CO2溶于水生成H2CO3,SiO2我們知道它是不能溶于水的,它有沒有對應的酸呢?如何制取呢?

[思考]碳酸的制取,使用的是強酸制弱酸的方法,那么硅酸是不是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獲得呢?

[探究實驗4-1]試管中取3ml Na2SiO3溶液,滴入2滴酚酞,逐滴加入稀HCl,邊加邊振蕩,至紅色變淺并接近消失時停止。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

[總結、歸納、板書]2、硅酸

實驗過程:

現(xiàn)象:紅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膠

結論:硅酸鈉轉化為硅酸

反應:Na2SiO3+2HCl=H2SiO3(膠體)+2NaCl

[師]硅酸凝膠經(jīng)干燥脫水后的到多空的硅酸干凝膠,稱為“硅膠”。硅膠多空,吸附水的能力強,常用作實驗室和袋裝食品、瓶裝藥品的干燥劑,也可以作催化劑的載體。

[課堂練習] 1、下列各組物質有關性質關系的比較,正確的是( )

A.溶解性:CO2H2CO3

C.熔點:SiO2 > CO2(干冰) D.硬度: SiO2

2、要除去SiO2中的CaO雜質,最適宜的試劑是( )

A、純堿溶液 B、鹽酸

C、硫酸 D、氫氧化鈉溶液

[總結]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二氧化硅的存在、用途、性質和硅酸的制取、用途。需要重點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質和硅酸的制取。

板書設計:

§4-1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 SiO2

① 物理性質:熔點高、硬度大

② 用途:建筑材料、飾品、工藝品

③ 化學性質:穩(wěn)定性好

a、不與酸反應,氫氟酸除外

SiO2+4HF=SiF4↑+2H2O

用途:可以在玻璃上雕刻花紋等

b、與堿性氧化物反應

C、與堿反應

SiO2+2NaOH=Na2SiO3+H2O

2、硅酸

實驗過程:

現(xiàn)象:紅色消失,生成白色凝膠

結論:硅酸鈉轉化為硅酸

反應:Na2SiO3+2HCl=H2SiO3(膠體)+2NaCl

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復習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硅的性質和用途和硅酸的制取用途。

對照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寫出相應的方程式。

[學生活動]書寫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創(chuàng)設情境]在農(nóng)田的施肥中,如何才能使 ,K+更大程度的吸收呢?聯(lián)系膠體的性質進行思考。

[學生活動]閱讀P77 ,科學視野。

[師]硅酸鹽巖石長期在水和大氣中二氧化碳侵蝕下,風化為黏土,并且形成土壤膠體。土壤膠體帶負電,與 ,K+等營養(yǎng)離子相結合,使土壤具有保肥作用。

土壤、巖石中都含有大量硅酸鹽,硅酸鹽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其結構復雜,大多數(shù)不溶于水,化學性質穩(wěn)定。

[展示]Na2SiO3溶液

[師]SiO2與NaOH反應生成的Na2SiO3就一種最簡單的硅酸鹽,其能夠溶于水,水溶液俗稱為水玻璃,是制備硅膠和木材防火劑的主要原料。

[實驗4-2]取兩個濾紙片,分別浸在水和水玻璃中,取出,放在酒精燈外焰上。

[學生活動]觀察、填表。

放入蒸餾水 放入Na2SiO3飽和溶液

現(xiàn)象

結論

[師]浸泡在Na2SiO3飽和溶液的濾紙不能燃燒,所以其可以作木材的防火劑。

[師]看圖4-8 應用廣泛的硅酸鹽產(chǎn)品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78-79內(nèi)容,填寫下表

[板書]

原料 生產(chǎn)設備 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師]以上我們介紹的是傳統(tǒng)的無機非金屬材料,現(xiàn)在非金屬材料發(fā)展迅速,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

介紹SiC、硅鋼、硅橡膠、新型陶瓷等內(nèi)容。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P79,單質硅,完成下列問題。

[板書] (1)硅單質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兩種。

(2)物理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學性質:常溫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高純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等。

[師]指導學生完成,并介紹相關內(nèi)容

[課堂練習]

1、熔融燒堿應選用的器皿是( )

A.石英坩堝 B.普通玻璃坩堝

C.鐵制坩堝 D.陶瓷坩堝

2、生產(chǎn)水泥、普通玻璃都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 )

A.黏土 B.石灰石

C.純堿 D.石英

3、下列所列各物質的用途中,不正確的是

A.石英砂:制玻璃、制單晶硅 B.硅膠:干燥劑、吸附劑、催化劑載體

C.碳化硅:砂紙、砂輪 D.硅酸:粘合劑、耐火材料

[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硅酸鹽和單質硅的相關知識。需要重點掌握傳統(tǒng)的無機非金屬材料水泥、玻璃、陶瓷的原料,生產(chǎn)過程和主要成分,以及硅做半導體的特性的用途。

板書設計:

3、 硅酸鹽

原料 生產(chǎn)設備 主要成分

水泥

玻璃

陶瓷

4、 硅單質

(1)硅單質的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兩種。

(2)物理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學性質:常溫下___________。

(4)硅的用途:高純硅是良好的_______材料,于制造集成電路、太陽能電池等。

教學反思: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5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的'離子鍵內(nèi)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nèi)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并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jié)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nèi)容抽象。根據(jù)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nèi)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nèi)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chuàng)新的精神。

四、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jù)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征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七、具體教學設計: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①為什么物質的種類遠遠多于元素的種類?

②分子、原子、離子是怎么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么樣的?②產(chǎn)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著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并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于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并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chǎn)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后,由小組派代表發(fā)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煉。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并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了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后,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②如何用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并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盡量用較為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瘜W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

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置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采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 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為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jié)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后讓學生根據(jù)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并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后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八、課堂小結:

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顧這節(jié)課所講的內(nèi)容,列出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有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并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么作用?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6

①使學生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②學會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計算。

③學會配制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情感、態(tài)度通過對摩爾概念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探索的樂趣,激發(fā)學生與價值觀探究科學的興趣。

物質的量濃度的有關計算

物質的量濃度的有關計算

分析比較法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品

【引言】

我們知道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及其與質量分數(shù)的區(qū)別,本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之間的聯(lián)系及有關溶液稀釋的計算。

5、溶液的稀釋

引導學生分析:

(1)含義:溶液的稀釋就是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劑,使溶液濃度變小的操作。

(2)實質:溶劑增加,濃度變小,溶質不變。

(3)規(guī)律: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和物質的量保持不變。

溶液稀釋規(guī)律:c(濃)·V(濃)=c(稀)·V(稀)

【板書】

6、關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預備知識】

用溶質的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來表示溶液的濃度叫做質量分數(shù)。

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所溶解的質量,叫做該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

④溶液的體積:

v特別提示:液體的密度單位通常是g/mL,而物質的量濃度計算中的體積單位是L。

在一些教復雜問題中,已知條件和題目所要求解決的問題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如果直接從已知條件正向分析推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由于目標不明確,可能導致使問題復雜化,有時候還會掉入命題人設置的陷阱中,誤入歧途。

如果從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逆向分析,步步為營,即可順利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解題時,再將思路理順,然后去解決,就可以順利解決問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直接計算

例題1:配制500mL0.2molL–1的NaCl溶液,需要NaCl的質量是多少?

例2:將28.4gNa2SO4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計算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并求出溶液中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

【強調】

①在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式進行計算時,體積是溶液的體積而不是溶劑的體積。

②在計算時要注意被溶解的物質是否能與溶劑反應,真正的溶質是什么。

[練習]

1、把4gNaOH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2、把6.2gNa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3、把5.6gCa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4、把4gCuSO4溶于水配成500 ml溶液,求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5、把4gCuSO45H2O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過渡]在實際生產(chǎn)中,對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濃溶液,還往往需要稀釋后才能使用。如噴灑農(nóng)藥時,須把市售農(nóng)藥稀釋到一定濃度才能施用,實驗室所用一定濃度的稀H2SO4也均由濃H2SO4稀釋而來,這就需要我們掌握有關溶液稀釋的計算。

例3.配制250 mL 1 mol/L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 HCl溶液的體積是多少?

例4:配制250mL1molL–1的硫酸溶液,需要18.4molL–1的濃硫酸的體積是多少?

(3)【過渡】從上節(jié)課的知識我們知道,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和物質的量濃度都可用來表示溶液的組成。因此,二者之間必定可以通過一定的關系進行換算。

例4.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為1.28g·cm-3,求其物質的量濃度。

現(xiàn)有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w,溶液的密度為ρg/mL,溶質的摩爾質量為M g/mol的某溶質的溶液,推出其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表示式。

【說明】

不能依賴公式,應根據(jù)題目實際選擇合適的方法。

[過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及溶液的密度,又怎樣求其質量分數(shù)呢?

例4.已知75 mL 2 mol·L-1NaOH溶液的質量為80克,計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牛刀小試】

1、市售濃H2SO4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98%,密度為1.84 g·cm-3。計算市售濃H2SO4的物質的量濃度。

2、實驗室有一瓶4 mol·L-1的NaOH溶液,密度為1.2 g·cm-3,求NaOH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多少?

3、現(xiàn)有一瓶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49%的磷酸溶液(H3PO4),密度為1.12 g·cm-3,其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4)溶液混合后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計算

①同種溶液混合

【說明】

一般在計算中,沒有特別說明,可以認為混合后的體積等于混合前的體積之和。若已知混合后的溶液密度,則一般要用總質量除以密度計算體積。

例1、將300mL2 mol/L的HCl溶液和200mL4 mol/L的HCl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例2、將2 mol/L的NaOH溶液和4 mol/L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所得混合溶液中,NaOH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②互不反應的兩種溶液混合

例3、將300mL2 mol/L的NaCl溶液和200mL4 mol/LMgCl2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和Cl—。

1、將100mL3mol/L的NaOH溶液和150mL4mol/L的NaOH溶液后,所得的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2、將400mL2 mol/L的Na2SO4溶液和100ML2 mol/LAl2(SO4)3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溶液中Na+、Al3+、SO42-的物質的量濃度。

3、將448LHCl氣體(標況)溶于1L水中,得到的鹽酸溶液的密度為1.25g/mL,求該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和質量分數(shù)。

四、物質的量應用于化學方程式計算

1、計算依據(j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其在化學方程式中的系數(shù)之比。 m A + nB = pC + qD n(A):n(B):n(C):n(D)= m:n:p:q

2、解題思路:

①求什么;②已知什么;③怎么求。

3、解題方法:

先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相關物質的物質的量;再利用化學方程式列比例,求出所需物質的物質的量;最后利用有關公式,求出題目要求的量。

例1、現(xiàn)有250mL 0.8mol/L的H2SO4溶液,用2 mol/L NaOH溶液中和,使溶液顯中性,求需要NaOH溶液多少mL?

例2、現(xiàn)有250mL2Na2CO3mol/L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5mol/L HCl溶液使其充分反應,求參加反應的HCl溶液的體積和反應生成的CO2的體積(標準狀況)。

〖活學活用〗

1、現(xiàn)有100g含雜質的Zn使其與鹽酸充分反應,收集到標況5.6LH2,求Zn的純度。

2、現(xiàn)有200gCaCO3,使其與鹽酸充分反應,并將生成的CO2與足量的NaOH溶液制取Na2CO3,求可以制得Na2CO3多少g?

[小結]表示溶液組成的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之間可通過一定的關系進行換算。解有關溶液稀釋的問題,遵循的原則是:稀釋前后溶質的量不變。

[作業(yè)]P17 1、2、3、4(要求有計算過程)

5、關于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1)關于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計算

(2)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與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的換算

(3)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稀釋計算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7

物質的量

一、教學內(nèi)容

教學重點:1、引入物質的量的必要性

2、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3、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及其應用。

4、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兩個基本公式的應用。

課時安排:約15~20分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認識到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掌握摩爾質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涵義。

3、掌握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邏輯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養(yǎng)計算能力,并通過計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運用、鞏固概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yǎng)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在講解今天的內(nèi)容之前,老師先考考大家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請問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啊?

學生答:分子、原子、離子等微粒。

嗯,是這樣的!物質就是由分子、原子或離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

那么這些粒子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呢?

學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運動…

對!它們都很小!

我們知道,物質之間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是分子、原子或離子之間按一定的數(shù)目關系進行的。但是這些微粒都太小,顯然我們是不能一個一個將它們?nèi)〕鰜磉M行反應吧!

那大家告訴我,在實驗室里我們是怎樣取用物質來進行化學反應的啊?

學生答:天平稱固體的質量,量筒量液體的體積。

嗯,雖然我們說物質之間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是微利之間按一定比例進行的。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是稱取一定質量(g)或者量取一定體積(mL)的化學物質來進行我們需要的化學反應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微觀粒子的數(shù)目和物質宏觀的質量或者體積之間是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的。

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探討它們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

板書課題:物質的量

嗯,老師現(xiàn)在遇到了一個小麻煩,現(xiàn)在老師的粉筆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買一些??墒欠酃P好小啊,一支支的數(shù)好麻煩啊!同學們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呢?

學生答:買一盒、買一箱

看來同學們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們用盒子把粉筆裝起來,那就方便多了。

我們之前說我們不能取用分子、原子等微粒來進行化學反應是因為它們都太小了!那我們可不可以也用一個“盒子”將它們按一定數(shù)目的集合體的形式“裝”起來呢?

其實早就有人想到這個“盒子”了!國際科學界是用“物質的量”來“裝”這些微粒的。

物質的量它是一個物理量,就像同為物理量的質量一樣,它也是有符號和單位的。

回憶所學知識,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緊跟思路,漸漸進入課題

緊跟課堂節(jié)奏,思考老師的問題,興趣提升

意識到微觀粒子時需要集團概念的

通過對物質組成,分子等微觀粒子共性的回顧,讓學生懂的在研究微觀粒子時“集團意識”的重要性。

通過實例,使學生認識到分組達到了使問題簡化的目的。

過渡到物質的量的概念

板書:一、基本概念

1、物質的量

(1)是一個物理量;(2)符號:n;(3)單位:摩爾(mol)(4)表示含有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體

(5)注意:

“物質的量”是一個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不能把它理解為“物質的質量”或“物質的數(shù)量”。

摩爾作為物質的量的單位,這一單位只適用于微觀粒子(如分子,原子,離子,電子,質子等),不適用于宏觀物質。

[問]能否說1mol小麥約含有6.02×1023個麥粒?

物質的量描述的對象是粒子的集體,但沒有限定是何種粒子集體,因此,我們在使用摩爾表示物質的量時,要用化學式指明粒子的種類。例:1molNa+或n(Na+)=1mol

[練習]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A)1摩爾氧

(B)1.5摩爾O2

(D)摩爾是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這個“盒子”里到底裝了多少個微觀粒子呢?

國際上規(guī)定,1mol粒子集合體所含的粒子數(shù)與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相同,約為6.02×1023個。

并且也給這個數(shù)值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

板書:2、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

定義: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符號:NA;單位:mol-1。約為6.02×1023mol-1

跟進老師的節(jié)奏,結合預習開始學習物質的量及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相關知識;

正式過渡,讓學生以良好的狀態(tài)進入課題;

通過上面的學習,相信大家對物質的量及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已經(jīng)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老師又有問題了,請問1molFe含有多少個鐵原子?那2molFe呢?

請問你們是怎樣得到2molFe中鐵原子的個數(shù)的呢?

很好!這樣我們就得到了物質的量n、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NA與粒子數(shù)(N)之間的關系了:

N=n×NA即:n=N/NA

板書:二、基本公式

N=n×NAn=N/N

強化練習:

1、1molH2所含氫氣分子的個數(shù)6.02×1023;

2、2molO2含1.204×1024個氧分子;

好,來給大家簡單說說NA≈6.02×1023mol-1的這個數(shù)字究竟有多大?

將1分硬幣排列成1mol,可來回地球與太陽之間400億次。

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在我們有了物質的量這個物理量以后,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

思考并回答:1molFe含有6.02×1023個鐵原子;2molFe含1.204×1024個鐵原子。

回答:2×6.02×1023就得到2molFe中鐵原子的個數(shù)

跟進思路,思考問題,強化記憶

通過實際練習得出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與粒子數(shù)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易于接受、記憶深刻;

通過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通過實例使學生印象深刻,對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有一定的認識

請同學們看教材12頁,

1molH2O的質量是18g,約含有6.02×1023個水分子;

0.5molH2O的質量是9g,約含有3.01×1023個水分子;

1molAl的質量是27g,約含有6.02×1023個鋁原子;

2molAl的質量是54g,約含有1.204×1024個鋁原子;

數(shù)學是很奇妙的,數(shù)據(jù)中常常會體現(xiàn)出一些規(guī)律!那么在這些數(shù)據(jù)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提示:當它們的物質的量都為1mol時它們的粒子數(shù)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呢?當它們的質量以克為單位時,1mol的粒子的質量與他們的相對原子質量或者相對分子質量在數(shù)值上又有什么關系呢?

總結:

1、1mol任何粒子集合體都含有6.02×1023個粒子;

2、1mol任何粒子或物質的質量以克為單位時,其數(shù)值都與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者相對分子質量相等。

在這里科學界又達成了共識!將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摩爾質量。摩爾質量在數(shù)值上等于物質的相對原子質量或者是相對分子質量。

板書:3、摩爾質量

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符號:M;單位:g/mol(g.mol-1)

練習:

Mg的摩爾質量是24g/mol;

CO2的摩爾質量是44g/mol;

H2SO4的摩爾質量是98g/mol;

那么:我們接著探討上面數(shù)據(jù)中的規(guī)律,表中顯示1mol的Al質量為27g,2molAl的質量是54g,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Al的摩爾質量是27g/mol。我們從這里就得到了物質的量(n)、質量(m)和摩爾質量(M)之間的關系:

m=n×M也即:n=m/M

板書:n=m/Mn=m/M

我們說:學以致用!

那么我們能用今天所學習的知識來解決怎樣的問題呢?現(xiàn)在老師這里剛好有一瓶“380mL的農(nóng)夫山泉”我們怎樣才能通過計算知道里面有多少個水分子呢?

知道了它的體積,我們可以通過密度求得它的質量為300g,那么物質的質量和它所含的微粒個數(shù)之間是通過什么紐帶來聯(lián)系的呢?(通過公式,提示學生運用物質的量)

解:m=ρ×V=1g/mL×380mL=380g

M=18g/mol

n=m/M=380g÷18g/mol=21.1mol

N=n×NA=21.1mol×6.02×1023mol-1=1.27×1025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可以算出一瓶水里面含有多少水分子,假如現(xiàn)在老師手里的是一瓶純凈的氣體呢?我們有怎樣求算其中的微粒數(shù)目呢?下次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課后積極地預習和思考。

緊跟課堂節(jié)奏,認真分析,教材12頁的材料,得出結論;緊跟老師的提問得到摩爾質量的概念;

認真聽講,分析題目,得出答案;

認真分析,得出答案;分析規(guī)律;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回憶課堂知識,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通過教材實例,讓學生理解摩爾質量的概念;

通過題目使學生對摩爾質量的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得出結論,加深記憶;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聯(lián)系生活,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起學生的興趣。回顧課堂,達到加深學生記憶的效果

六、板書設計

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公式

含義

符號

1、N=n×NA

單位(符號)

1、物質的量

含一定數(shù)目粒子的集體

n

2、n=m/M

摩爾(mol)

2、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數(shù)

NA

mol-1

3、摩爾質量

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

M

g/mol(g.mol-1)

七、教學反思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8

一、教材

該部分內(nèi)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的內(nèi)容,“乙醇”這一部分涉及的內(nèi)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乙醇的結構。在教學時要注意從結構的角度適當深化學生對乙醇的認識,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認識關系,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乙醇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樂于去探究物質的奧秘,因此本節(jié)課從科學探究和生活實際經(jīng)驗入手,充分利用實驗研究物質的性質與反應,再從結構角度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究精神。

(過渡:根據(jù)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烴的衍生物;認識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能說出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寫出乙醇的結構。

【過程與方法】

通過乙醇的結構和性質的學習,建立“(組成)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逐步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過渡:根據(jù)新課標要求與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乙醇的化學性質。

【難點】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

(過渡: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重點,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過渡:好的教學方法應該在好的教學設計中應用,接下來我將重點說明我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升、小結作業(yè)。我將會這樣展開我的教學: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會以“乙醇汽油的利與弊”為話題,請學生談一談他們的想法,引發(fā)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意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乙醇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有機物,引入對乙醇的學習。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講解乙醇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乙醇的物理性質

我會讓學生通過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得出結論。這一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講解乙醇的化學性質之前,我會首先提問學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既然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是有所關聯(lián)的,那么能否通過探究物質的性質推知物質的結構呢,從而進入接下來的學習。

2.乙醇的化學性質

教材涉及了兩個性質:與鈉的反應、氧化反應。

(1)乙醇與鈉的反應

我會首先請學生觀看乙醇與鈉反應的視頻,并請學生根據(jù)這一實驗現(xiàn)象判斷產(chǎn)物是哪種氣體。接下來提出鈉與烴不能反應,請學生判斷乙醇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與烴分子中的氫的連接方式是否相同。接著讓學生根據(jù)乙醇的分子式寫出乙醇可能的結構簡式,并最終通過小組討論確定乙醇的結構簡式為。在這里我會指出—OH即為羥基。

在此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烷的結構簡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體結構模型。從中提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說明之前學習的鹵代烴、硝基苯都屬于烴的衍生物,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有著極其緊密的關聯(lián),我會請學生思考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學性質不同,乙醇與鈉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引出有關官能團的學習,由此建立有機物“結構—性質”的學習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應

首先請學生寫出乙醇在空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思考乙醇還能不能發(fā)生其他的氧化反應。接著請學生自主實驗3-3,觀察實驗現(xiàn)象,根據(jù)教材判斷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銅絲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過分析銅絲先變黑后變紅的過程寫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學方程式:

在這里我會詳細講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過程中,乙醇分子內(nèi)的化學鍵是如何斷裂的,由此提出新的問題,如果醇經(jīng)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應該具有怎樣的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請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其他的有關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轉化的信息。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升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會請學生完成學案上有關乙醇的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化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心學生學習的過程。課程最后,我會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我也會給學生布置開放性的作業(yè),比如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chǎn)中,或者讓學生搜集相關資料。這一作業(yè)的設置也能夠體現(xiàn)出化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無處不在。

七、板書設計

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板書內(nèi)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乙醇的化學性質有2個,我將其提綱挈領地反映在板書里,便于學生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 篇9

摘要:以必修模塊“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教學設計時著眼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shù)厝ヘS富他的認知。以此來理順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學生認知;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化學能與熱能

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教”是為幫助“學”而存在的。而在怎樣幫助學生學的問題上是存在兩種教學思路的,一種是著眼于學生的無知,于是迫不及待地用我們已掌握的學科知識去填補他的無知;另一種是著眼于學生已有的認知,尊重他的認知,適當?shù)厝ヘS富他的認知。也就是說,前者關注學生不會什么,而后者關注學生已經(jīng)會了什么。雖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從無知走向有知,但當我們從尊重與豐富學生認知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理順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以必修模塊“化學能與熱能”的教學為例,談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實踐。

一、將學生的生活世界作為教學的起點

人教版必修2中的“化學反應與能量”一章讓我們對化學反應的認識從關注物質變化到關注能量變化。而對化學反應有熱量變化的問題學生們并不陌生,在初中化學中他們已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高中必修模塊的教學中我們當然可以從初中所學引入,可以從燃料的燃燒、能源危機、神七升天等話題引入,但這些似乎都還不足以體現(xiàn)“化學能與熱能”的重要意義。對學生來說,對自已身體的興趣應當甚于對環(huán)境的興趣,教學從一開始就試圖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結合圖片,提出問題:人、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恒溫動物,為什么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恒溫動物要比變溫動物更高級些?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一般高于環(huán)境溫度,因此在環(huán)境中不斷在散熱,為什么還能保持體溫?植物有體溫嗎?植物的體溫哪里來的?這些問題都來自于學生的生活世界,由它們引導學生走向科學世界。課堂實踐表明學生們對這些問題是很有興趣的,他們談到人體、動物、植物都有呼吸作用,會放出熱量供生理活動需要;談到酶的催化作用對溫度敏感,恒定溫度時酶能很好發(fā)揮作用;談到變溫動物需要冬眠,少吃少喝也少活動,這樣熱量低產(chǎn)出也低消耗;談到呼吸作用都是營養(yǎng)物質的緩慢氧化……從這樣的交流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化學反應的熱效應還是有不少前認知的,接下來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認知更豐富、更深刻。

二、通過系列問題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

既然已經(jīng)認識到動植物體內(nèi)的緩慢氧化是放出熱量的,那從思維的邏輯性來看,下列問題的提出便順理成章:①其它不在生物體內(nèi)發(fā)生的氧化還原反應也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說明。②非氧化還原反應會放出熱量嗎?舉例說明。③化學反應會吸收熱量嗎?舉例說明。這些問題的意圖在于幫助生將頭腦中已有的化學反應按不同類別組織整理起來,這些問題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并豐富了他們認知的角度。

接下來便需要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入了。依然通過問題:你為什么認為煅燒石灰石、氯化銨分解等反應是吸熱反應?學生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有人認為這些都是分解反應所以吸熱(言下之意,化合反應才會放熱)。有人認為這些反應需要加熱,所以是吸熱反應。當教師在課堂上更注意傾聽而不急于表態(tài)的時候,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自發(fā)地討論起來:雙氧水分解也是分解反應但是放熱,看來吸熱與反應的基本類型并無特別關聯(lián)。銅與濃硫酸的反應需要加熱,可這是個放熱反應,看來需要加熱并不意味著反應就得吸熱。不過對于吸熱反應一定要加熱才能發(fā)生,學生們倒是一致同意的,因為他們舉不出反例。此時教師便需演示Ba(OH)2·8H2O固體與NH4Cl固體或是NH4HCO3粉末與鹽酸的吸熱反應實驗了。這些實驗的效果都十分明顯,它們豐富了學生頭腦中的反應實例——原來吸熱反應也有不需要加熱的。

在此基礎上,新的問題自然產(chǎn)生:既然吸熱放熱與反應是否需要加熱并無必然聯(lián)系,那是由什么決定的呢?吸熱反應吸收的熱量到哪里去了?放熱反應放出的熱量又來自哪里?這些問題只需提出便可引導學生在他們已有的認知中尋找答案。因為質量守恒、能量守恒的概念已在學生們的初中化學、物理課程的學習中基本建立。當他們意識到能量并不能憑空產(chǎn)生和憑空消失的時候,便已明白反應熱是貯存在反應前后的各種化學物質中的,化學反應的過程也是能量存儲和釋放的過程。至于反應的熱效應在數(shù)值上相當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差值,這一定量關系也是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可由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

由宏觀現(xiàn)象到微觀本質是化學研究的思路。只需提醒學生關注到化學學科的這種研究特點,便自然引發(fā)學生對反應熱微觀本質的思考,而這一定是與化學反應的微觀本質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瓷先?,像“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正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可由鍵能數(shù)據(jù)計算出理論上的反應熱”是需要教給學生的新內(nèi)容,但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需用問題引起學生對微觀的關注,他們便會搜索出頭腦中原有的關于“化學反應是分子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稱為化學鍵”等這些已有的認知,并將這些認知進行再加工、重組,從而自己得出以上結論。而如果我們不本著尊重學生已有認知的態(tài)度來設計教學,不僅自己教得累,學生學得更累。

三、通過問題再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

如果說教學進行到這里學生已對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相互轉化有了基本了解,那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豐富學生關于反應熱的認知,并幫助他們從科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以科學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原來的生活現(xiàn)象。關于反應是否需要加熱與反應的熱效應并無必然聯(lián)系這一點學生已有所認識,但反應過程的“加熱”是用來干什么的,這始終是學生的一個疑問,因為學生們見過太多需要加熱的反應了。這個問題還為將來選修模塊中進一步認識反應的活化能埋下伏筆,因此有必要展開討論。

四、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為將來的學習留下懸念

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獲得知識本身,還在于理解獲得知識的途徑、方法以及理解知識是變化發(fā)展的。因此有懸念的教學才能為學生將來進一步認知留下空間,懸念也應當成為豐富學生認知的一部分。教學到最后,提出2個問題供學生進一步思考:①愛因斯坦早已提出質量與能量是相互聯(lián)系的(E=mc2),所以自然界的守恒統(tǒng)稱為“質能守恒定律”,既然如此,那我們今天是不是就不能再說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了呢?②既然自然界能量是守恒的,不會消失,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那為什么還要提倡“節(jié)約使用能源”呢?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以這樣懸而未決的問題結束是很讓學生著迷的。課后他們爭論不休,通過“教”來引發(fā)“學”的目的達到了。也許在今后的選修模塊或物理課程的學習中,他們才能明白自然界還有熵的變化,才能明白光速數(shù)值的巨大在聯(lián)系質量與能量關系上的意義,也許他們并沒有機會學習選修模塊,這些問題他們會始終心存疑惑,但這都沒關系,能感受到知識的浩瀚與自然的神奇也是極有意義的事。

總之,立足于豐富與放大學生認知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主動學習與發(fā)展的過程,是一個積極并富有成就感的過程;而立足于消除學生無知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外在強調與告之的過程,是一個消極而又艱難的過程。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認知能力與優(yōu)勢,這是令人奮進的;而學生一次又一次地面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是令人沮喪的。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匯編七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有初步認識,知道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了解化學與社會的聯(lián)系以及化學對社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體驗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初步認識化學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化學與社會聯(lián)系的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化學的無處不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化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化學的重要性;化學學科的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化學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

闡述美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西博格教授對化學的評價——人類進步的關鍵。

提出學好高中化學所必須知道的“3W”,即:what,化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where,化學在哪里;how,怎樣學習化學。

【討論】

通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和你在生活中的所見,請你談談你對化學的認識,它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化學到底研究什么?

【學生活動】

討論自己對化學的認識

一、化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 What is Chemistry1、定義:化學(chemistry)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投影并講述】

2、化學學科的發(fā)展歷史

(1)古代化學——始于對火的使用,來源于冶金、火藥、造紙等實用技術,也為近代化學奠定基礎

(2)近代化學——道爾頓原子學說、阿伏伽德羅分子學說、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3)現(xiàn)代化學——多元化發(fā)展(組成、結構、合成和測試)

【思考與交流】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分小組討論(3分鐘),請同學們盡可能的聯(lián)想,之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闡述討論結果(1分鐘)。

(1)請你盡可能地說出:你身邊甚至是你的面前、你的手中與化學有關的事物?

(2)通過以上問題的思考,你覺得化學學科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哪里?

【投影】

圖片展示化學與生活、材料、能源、環(huán)境等的聯(lián)系

【思考】

純凈水和礦泉水有什么不同?喝什么水更健康?

【釋疑與歸納】

純凈水可以補充人體所需水分,礦泉水不僅能補充人體所需水分,還能提供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所以每天喝適量礦泉水更健康。

不管你喝的是什么,它們都是化學物質,人每天都攝入大量化學物質??梢娀瘜W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瘜W是人類生存和進步的關鍵!

二、化學的重要性-化學和我們有聯(lián)系嗎Where is Chemistry ?化學一門中心學科,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個層面都聯(lián)系緊密

三、高中化學學什么,怎么學?——How to study Chemistry?

【講述】

1、高中化學學什么

【反思】

根據(jù)你初中學習一年化學的經(jīng)歷,你覺得學習化學該用什么方法呢?

【歸納】

2、高中化學怎么學-觀、動、記、思、練“觀”即觀察: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觀察方法“動”即積極動手實驗、動筆記錄現(xiàn)象

“記”即記憶:化零為整、利用理科的思維學會理解性記憶“思”即透過現(xiàn)象思本質,多想、深想、獨立想,只有會想,才能想會

“練”即應用中鞏固知識、排查知識、掌握知識

【作業(yè)】預習《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一節(jié)《物質的分類》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2

一、教學背景

《甲烷》內(nèi)容選擇于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jié),這一節(jié)是學生在中學階段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的有關內(nèi)容,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重要分支,烴是一切有機物的主體,而甲烷作為烷烴的第一個最簡單的分子,學生對他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因此本節(jié)內(nèi)容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物的學習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就介紹了甲烷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高中化學必修2第二章也介紹了部分物質結構的知識,為學好本節(jié)內(nèi)容提供了前提條件。

本節(jié)課將主要介紹以甲烷為代表的烴的分子結構、性質和主要用途,以及它們的性質與分子結構的關系,讓學生掌握好甲烷這一節(jié)的知識,能為學生學習烴及烴的衍生物等有機內(nèi)容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甲烷的分子組成、結構特征、主要化學性質(燃燒反應和取代反應);

(二)教學難點:取代反應的概念和實質。

四、教學用具:

甲烷的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甲烷氯代反應的試劑和儀器一套、高錳酸鉀溶液;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多媒體輔助、討論、講解、練習

六、教學過程:

[投影]可燃冰、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等圖片,并進行如下講解。

[小結]天然氣是一種高效、低耗、潔凈的新能源。我國已探明儲量居世界第19位。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可燃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物質。據(jù)科學家估計,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的碳儲量是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儲量的兩倍。如果能開發(fā)利用,那將是人類莫大的福音。甲烷是天然氣,沼氣和煤礦坑道氣的主要成分。但同時甲烷也是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他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且在大氣中的濃度呈現(xiàn)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知道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想要很好的利用甲烷的優(yōu)勢為我們的生活服務,首先,就必須對甲烷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揭題]板書: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板書]一、甲烷的分子組成和分子結構

1、分子組成:CH4

[提問]碳原子需要形成xx對共用電子對才能達到八個電子的穩(wěn)定結構;氫原子欲形成兩個甲烷分子結構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學生活動]完成課本P60實踐活動并小結甲烷分子的結構特點

[板書]3、分子結構特點:正四面體型結構,呈高度對稱狀,而且C—H鍵比較牢固。

[過渡]至此,我們對甲烷的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甲烷的結構決定了甲烷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呢?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展示]貯存甲烷氣體的裝置,并結合甲烷的式量,讓學生判斷甲烷的部分物理性質。

1、對于一種并不是很了解的化學物質,我們研究它的化學性質一般從哪些方面分析?

2、甲烷能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等物質反應嗎?

3、如何設計上述實驗?

[探究活動]根據(jù)以上預測,分別設計甲烷能否與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氧氣、氯氣反應的探究性實驗。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后匯報討論結果

[演示實驗]將氯氣通入高錳酸鉀溶液中

[設問]1、點燃甲烷前應注意什么?

2、如何定性檢驗甲烷的產(chǎn)物?點燃[學生活動]上臺板演:CH4+2O2→CO2+2H2O

[板書]2、化學性質

⑴甲烷較穩(wěn)定,不與水、高錳酸鉀溶液、溴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等物質反應。

⑵甲烷的氧化反應:CH4+2O2點燃→CO2+2H2O

[過渡]甲烷除了在點燃條件下跟氧氣反應外,還會在光照情況下跟氯氣反應。

[演示實驗]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邊引導學生觀看實驗現(xiàn)象,邊提示學生在觀察重點實驗現(xiàn)象時思考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

[講授]取代反應的概念及原理并引導學生分析概念部分的關鍵詞,[投影]電腦模擬的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氯氣的取代反應的動畫

[板書]⑶取代反應取代反應的概念: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的反應叫取代反應。光氯氣與甲烷的取代反應方程式CH4+Cl2→CH3Cl+HCl

[提問]CH4與Cl2反應后產(chǎn)物有幾種?哪些是有機化合物?哪種產(chǎn)物最多?

[學生活動]完成一氯甲烷與氯氣進一步反應的方程式

[投影]隨堂鞏固練習

[投影]甲烷的三點利用及圖片

[課堂小結]甲烷的化學性質通常情況下比較穩(wěn)定,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燃燒反應、取代反應和熱解反應。它主要取決于甲烷穩(wěn)定的正四面體結構。取代反應是甲烷的特征反應。

七、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本P65課后習題1、2、3、5、6

2、查閱資料,從反應形式、反應條件、反應的方向和可逆性等幾個方面比較取代反應和我們學習過的置換反應有什么區(qū)別?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引入通過介紹我國實施的“西氣東輸”工程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選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國民經(jīng)濟建設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有機化學“有趣、實用”的思想情感,讓學生能以比較興奮高昂的'情緒開始本節(jié)課的學習。

在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時,首先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學生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回憶,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使學生在復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在學習結構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甲烷的性質,始終緊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這一條主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有機化合物的學習方法。

學習甲烷的性質時,利用學生探究活動、演示實驗以及多媒體投影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微觀抽象的內(nèi)容具體化形象化,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取代反應的實質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甲烷的性質的探究活動這一塊要注意控制時間,否則很容易讓這一塊內(nèi)容占用了大部分時間,而沒有充分的時間來讓學生理解取代反應的實質。

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探究法,幫助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與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規(guī)律,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教給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討論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理解化學方程式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有關反應物、生成物質量的計算。

2、能力目標: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格式,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

思想教育:

從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了解根據(jù)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科學實驗中的意義,學會科學地利用資源。

教學重點:

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情況分析:

通過前一節(jié)的學習,學生對化學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是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計算的關鍵,教師應緊緊結合化學方程式意義,引導學生對如何根據(jù)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這一問題進行探究。通過分析題意,理清解題思路,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計算問題的能力;通過解題訓練,培養(yǎng)學生正確、簡明地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1、探究法:通過對問題的合理設計,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探究關于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格式。

2、邊講邊練法:通過邊講邊練,及時反饋信息,達到師生互動,爭取在課堂40分鐘解決本節(jié)課大部分問題。

教學輔助設備:小黑板、學生課堂練習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提問引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表示的意義是什么?試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來說明。

請書寫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出反應物和生成物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并指明該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意義。

過渡:根據(jù)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量的意義,我們可以在已知化學方程式中某物質的質量的情況下,計算別的物質的質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用學過的知識試著去

解決下面的問題。

例題1:用足量的氫氣還原氧化銅制取銅,如果得到128Kg的銅,至少需要多少氧化銅?(同時需要多少克氫氣?)

讓學生自己試著去解決該問題,教師作適當引導。并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算。

引導提問:

你們是以什么樣的思路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讓學生分組討論一會兒,然后讓學生對解題思路進行總結。

總結:

解題思路:

1、寫出化學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設為x),并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計算出已知量、未知量的質量比。分兩行寫在對應的化學式下面。

3、列出比例式,求解x。

鞏固練習:

現(xiàn)在我們就用剛才總結的解題思路再來解決一個問題,并請同學們按照你們認為正確的解題格式將解題過程書寫出來。

例題2:13g鋅和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可制得多少克氫氣?

問題深化:解答計算題應該有正確的書寫格式,那么根據(jù)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格式是怎樣的呢?

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總結出解題格式,并請學生回答。

解題格式:

1、設未知量為x

2、寫出化學方程式

3、找已知量、未知量,并計算其質量比

4、列比例式,求解未知量

5、簡明地答

點撥:對解題格式中的相關事項作進一步強調。

現(xiàn)在我們就用剛學過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格式知識,完成下列兩個練習題。

鞏固練習:

1、電解1.8g水可得多少克氫氣?

2、在空氣中燃燒多少克木炭可得22g二氧化碳?

讓兩位學生到臺上演算。

引導:指導學生做課堂練習,隨時糾正學生在練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于學習稍差的學生要進行個別的幫助。

解題辨析:

下題的.兩種計算的結果都是錯誤的,請指出其中錯誤,并進行正確的計算。

內(nèi)容:略

(如果時間不夠,則將該部分內(nèi)容移到下節(jié)課進行。)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根據(jù)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中應注意的事項,請同學們總結一下。

對學生的小結,教師作適當引導和補充。

小結: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用下面幾句韻語加以記憶。

化學方程要配平,需將純量代方程;關系式對關系量,計算單位不能忘;關系量間成比例,解設比答需完整。

課外練習:

教材習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產(chǎn)生求知欲。

學生書寫化學方程式,并請一位學生上臺書寫,另請一位學生回答意義。

學生對以小黑板出示的例題略作觀察,稍加思考。

可讓一個學生上臺來演算。

讓學生思考、討論一、兩分鐘,請一、兩位學生回答。

學生仔細體會解題的思路過程。

學生進行練習,請一位學生上臺演算,并寫出解題過程。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使用正確的解題格式。

學生分析總結出解題格式,一、兩位學生代表作答。

對照教師給出的解題格式,學生仔細體會,并和解題思路作比較。

依照例題,嚴格按計算格式完成課堂練習。

強化訓練,鞏固知識,提高技能。

學生積極思考,并指出其中錯誤。

學生總結解題注意事項,請一、兩位學生作答。

理解記憶。

獨立完成課外練習。

問題導思,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回憶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加深對化學方程式意義的理解。因為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對本節(jié)課有根本性的重要意義。

以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新知識情景。

結合具體的實例教會學生分析題意,學會如何解計算題。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從思維的特點出發(fā),養(yǎng)成正確地審題、解題習慣,找準解題的突破口。

加深鞏固,進一步強化用正確的思路去分析、解答計算題。

培養(yǎng)學生嚴格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書寫完整、規(guī)范的良好學習習慣。

掌握解題格式和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練習加深鞏固知識,強化計算技能。通過練習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辨析解題正誤,發(fā)現(xiàn)典型錯誤,避免學生犯類似錯誤。

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只作恰當及時點撥。

在輕松、愉快中學會知識,會學知識。

加深、鞏固知識,反饋信息。

課后反思: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應等化學性質,理解酯化反應的概念;

2.使學生了解酯的水解,并了解乙酸的酯化與乙酸乙酯的水解是一對可逆反應;

3.使學生了解羧酸的簡單分類、主要性質和用途;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歸納思維能力及分析思維能力;

5.通過酯化反應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應。

●教學難點

1.酯化反應的概念、特點及本質;

2.酯化與酯的水解的條件差異。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實物展示,進一步認識乙酸的分子結構及其物理性質;

2.采用復習回憶法及實驗驗證法學習乙酸的酸性;

3.利用實驗探究、設疑、啟發(fā)、誘導、講述等方法學習乙酸的酯化反應及酯的水解反應;

4.利用類推法學習酯、羧酸的結構與性質。

●教學用具

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投影儀;

冰醋酸、乙酸水溶液、乙醇、濃H2SO4、水垢、飽和Na2CO3溶液、乙酸乙酯、稀H2SO4、稀NaOH溶液、蒸餾水、冰水混合物;

試管、燒杯、鐵架臺、酒精燈。

●教學過程

[引言]

為何在醋中加少許白酒,醋的味道就會變得芳香且不易變質?廚師燒魚時常加醋并加點酒,為何這樣魚的味道就變得無腥、香醇、特別鮮美?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便會知道其中的奧妙。

[板書]第六節(jié)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師]乙酸是乙醛的氧化產(chǎn)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飲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普通醋含醋酸3%~5%,山西陳醋含醋酸7%。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乙酸的結構和性質。

[板書]1.分子結構

[師]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要求學生寫出乙酸的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及官能團。

[生]分子式:C2H4O2

結構簡式:CH3COOH

官能團:—COOH(羧基)

[過渡] 是由羰基和羥基結合構成的官能團,但與酮、醇性質上卻有很大差別。下面我們先看其物理性質。

[師]展示乙酸樣品,讓學生觀察其顏色、狀態(tài),并聞其氣味。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概括出乙酸的重要物理性質及用途。

[板書]2.物理性質及用途

[生]乙酸是一種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無色液體,沸點是117.9℃,熔點是16.6℃,易溶于水和乙醇。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之一,醋是用得較多的一種酸性調味品,它能改善和調節(jié)人體的新陳代謝。

[師]將一瓶純乙酸和一瓶乙酸的水溶液同時放入冰水浴中,片刻后同時取出,讓學生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純乙酸立即變?yōu)楸鶢罟腆w,而醋酸的水溶液無明顯變化。

[師]乙酸的熔點是16.6℃,當溫度低于16.6℃時,乙酸就凝結成像冰一樣的固體,所以無水乙酸又稱冰醋酸。

[過渡]乙酸的官能團是—COOH,其化學性質主要由羧基(—COOH)決定。

[板書]3.化學性質

[師]初中學過乙酸有什么重要的化學性質?

[生]具有酸的通性。

[板書](1)酸的通性

CH3COOH CH3COO-+H+

[師]醋酸是一元弱酸,在水中部分電離生成CH3COO-和H+,那么酸性有哪幾方面的表現(xiàn)呢?

[生]①使酸堿指示劑變色。

②和活動性順序表中H前金屬發(fā)生置換反應生成H2。

③和堿、堿性氧化物反應。

④和鹽反應。

[師]下面我們用實驗證明醋酸是否具有這些性質。

[演示]1.取一支試管,加入1 mL冰醋酸并滴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振蕩后觀察現(xiàn)象。

2.取一塊水垢,用吸管吸取醋酸滴在水垢上,觀察現(xiàn)象。(水垢溶解,有氣泡)

[討論]通過以上實驗得出什么結論?

[生]醋酸顯酸性,根據(jù)以上反應確定CH3COOH酸性比H2CO3強。

[師]根據(jù)此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家中鋁壺內(nèi)的水垢用食醋浸泡可以除去。那么水垢的成分是什么?請大家寫出反應方程式。

[生]Mg(OH)2和CaCO3

Mg(OH)2+2CH3COOH====(CH3COO)2Mg+2H2O

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

[師]請大家寫出下列方程式

[投影練習]寫出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1.乙酸溶液與Cu(OH)2反應

2.乙酸與CaO反應

3.將鋅粒投入到乙酸溶液中

4.用乙酸除水垢

答案:1.2CH3COOH+Cu(OH)2====2CH3COO-+Cu2++2H2O

2.2CH3COOH+CaO====Ca2++2CH3COO-+H2O

3.2CH3COOH+Zn====Zn2++H2↑+2CH3COO-

4.2CH3COOH+CaCO3====Ca2++2CH3COO-+CO2↑+H2O

2CH3COOH+Mg(OH)2====Mg2++2CH3COO-+2H2O

[過渡]乙酸除具有酸的通性外,還可以發(fā)生酯化反應。

[板書](2)酯化反應

[演示實驗]P168 實驗6—10

[現(xiàn)象]飽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狀液體產(chǎn)生,并可聞到香味。

[結論]在有濃H2SO4存在、加熱的條件下,乙酸與乙醇發(fā)生反應,生成無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狀液體。

[師]這種有香味的油狀液體就是乙酸乙酯。該反應為可逆反應。

[師]像這種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應,叫做酯化反應。根據(jù)本實驗,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并選代表回答投影中的問題。

[投影顯示]1.濃H2SO4在酯化反應中起什么作用?

2.加熱的目的是什么?

3.為什么用飽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4.醇和羧酸酯化時,羧酸是提供H+還是羥基?即下面二式哪個正確?用什么方法證明?

5.酯化反應屬于哪一類有機反應類型?

[生]1.濃H2SO4起催化劑和吸水劑的作用。作催化劑,可提高反應速率;作吸水劑,可提高乙醇、乙酸的轉化率。

2.加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反應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揮發(fā)而收集,提高乙醇、乙酸的轉化率。

3.因為:①乙酸乙酯在無機鹽溶液中溶解度減小,容易分層析出;②除去揮發(fā)出的乙酸,生成無氣味的乙酸鈉,便于聞到乙酸乙酯的氣味;③溶解揮發(fā)出的乙醇。

4.采用同位素示蹤法確定產(chǎn)物H2O中的氧原子的來源對象。根據(jù):

CH3COOH+H18OC2H5 CH3CO18OC2H5+H2O,確定出酯化反應一般是羧酸分子里的羥基與醇分子中羥基上的氫原子結合成水,其余部分互相結合成酯。

5.酯化反應又屬于取代反應。

[師]指出:酯化反應是有機酸和醇均具有的化學性質。不光有機酸和醇可以發(fā)生酯化反應,無機含氧酸也可以和醇酯化。例如:

[投影練習]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師]請根據(jù)乙酸的結構簡式,概括羧酸的概念及乙酸的同系物的通式。

[板書]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生]烴基跟羧基直接相連而構成的化合物叫羧酸。通式為:R—COOH

[師]乙酸的同系物又叫飽和一元羧酸,寫出其通式。

[生]CnH2nO2(n≥1)

[師]羧酸是如何分類的?

[板書]2.分類

[生甲]據(jù)—COOH數(shù)目可分為: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及多元羧酸。

[生乙]據(jù)烴基不同可分為:脂肪酸和芳香酸。飽和酸和不飽和酸。

[師]說明:硬脂酸(C17H35COOH)、軟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等一元脂肪酸,由于烴基含有較多的'碳原子,又叫高級脂肪酸。硬脂酸、軟脂酸為飽和酸,常為固體,不溶于水。油酸是不飽和酸,常為液體,不溶于水。

[師]羧酸的官能團都是—COOH,其化學性質是否相似?有哪些重要的化學性質?

[生]相似,都有酸性,都能發(fā)生酯化反應。

[板書]3.化學性質

酸的通性 酯化反應

[師]請同學們寫出最簡單的飽和一元羧酸甲酸的結構式,并分析其結構特點,說出其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

[生]

由于甲酸中有醛基,又有羧基,所以甲酸既具有羧酸的性質,也具有醛的性質。

[投影練習]只用一種試劑鑒別下列物質的水溶液

CH3CH2OH CH3CHO HCOOH CH3COOH

答案:新制的Cu(OH)2懸濁液

[過渡]酯化反應生成的有機產(chǎn)物均是酯,那么酯有什么結構特點?有什么重要的化學性質呢?

[板書]

三、酯

[師]根據(jù)酯化反應概括酯的概念。

[板書]1.概念

[生]醇跟含氧酸起反應生成的有機化合物叫做酯。

[師]根據(jù)生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為有機酸酯和無機酸酯,通常所說的是有機酸酯。請同學們寫出有機酸酯的官能團及通式。

[師]當R和R′均為飽和烷基時,且只有一個 的酯叫飽和一元酯,寫出其通式。

[生]CnH2nO2(n≥2)

[師]飽和一元酯的通式和哪類有機物的通式相同?說明了什么?

[生]飽和一元酯和飽和一元羧酸的通式相同,說明碳原子數(shù)相同的飽和一元羧酸和飽和一元酯是同分異構體的關系,兩者互為官能團的類別異構。

[過渡]酯有什么重要的化學性質呢?

[板書]2.化學性質

[演示]P168實驗6—11

[師]請大家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顯示]

1.酯化反應和酯的水解反應有何關系?

2.酯的水解反應中,加熱、加酸、加堿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3.為什么酸或堿存在時,酯水解程度不同?

[學生討論后回答]

1.酯化反應和酯的水解互為可逆反應。

2.加熱為了加快反應速率,加酸或堿均在反應中作催化劑。

3.加酸,酸只起催化劑的作用,可以縮短反應達平衡的時間,而不能使平衡發(fā)生移動,即不能增加酯水解的程度。加堿,堿不僅起催化劑的作用,還可以中和水解生成的酸,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動,使酯水解完全。

[板書]水解反應

[師]酯化和水解反應有哪些不同之處呢?下面我們列表比較一下。

[投影顯示]

酯化反應與酯水解反應的比較

酯化 水解

反應關系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催化劑 濃H2SO4 稀H2SO4或NaOH溶液

催化劑的其他作用 吸水,提高CH3COOH和C2H5OH的轉化率 NaOH中和酯水解生成的CH3COOH,提高酯的水解率

加熱方式 酒精燈火焰加熱 熱水浴加熱

反應類型 酯化反應,取代反應 水解反應,取代反應

[問]甲酸酯( )有什么重要的化學性質?

[生]除具有酯的化學性質外,還有醛類的化學性質。因甲酸酯中既有酯的官能團 ,又有醛的官能團 。

[師]根據(jù)教材P175的相關內(nèi)容概括出酯的重要物理性質、存在及用途。

[板書]3.物理性質、存在及用途

[生]物理性質:密度一般比水小,難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機溶劑。

存在:酯類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低級酯是有芳香氣味的液體,存在于各種水果和花草中。

用途:作溶劑,作制備飲料和糖果的香料。

[學生質疑]老師:羧酸和酯中都有 ,它們也能像醛一樣和H2發(fā)生加成反應嗎?

[師]不能。當 以 或單官能團的形式出現(xiàn)時可以和H2加成,但以 或 形式出現(xiàn)時不能與H2發(fā)生加成反應。

[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使我們了解了酸和醇的酯化與酯的水解是一對可逆反應。在酯化反應中,新生成的化學鍵是 中的C—O鍵;在酯的水解反應中斷裂的化學鍵也是 中的C—O鍵。即“形成的是哪個鍵,斷開的就是哪個鍵?!?/p>

[作業(yè)]1.閱讀P170選學內(nèi)容

2.P172 四、五、六、七

●板書設計

第六節(jié) 乙酸 羧酸

一、乙酸

1.分子結構

2.物理性質及用途

3.化學性質

(1)酸的通性

(2)酯化反應

二、羧酸

1.概念及通式

2.分類

3.化學性質

酸的通性 酯化反應

三、酯

1.概念

2.化學性質

水解反應

RCOOR′+H2O RCOOH+R′OH

3.物理性質、存在及用途

●教學說明

乙酸是一種重要的有機酸,又是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遇到的食醋的主要成分,還是乙醇和乙醛的氧化產(chǎn)物,因此緊接乙醇、乙醛之后,作為羧酸的代表物,單列一節(jié)講授。這樣既與前面的乙醇、乙醛形成一條知識主線,又通過乙酸的性質——酯化反應引出乙酸乙酯,為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做了鋪墊。所以本節(jié)總結時可進一步補充這個知識網(wǎng)絡。

●參考練習

1.下列各組有機物既不是同系物,也不是同分異構體,但最簡式相同的是

A.甲醛和乙酸 B.乙酸和甲酸甲酯

C.乙炔和苯 D.硝基苯和TNT

答案:C

2.確定乙酸是弱酸的依據(jù)是

A.乙酸可以和乙醇發(fā)生酯化反應 B.乙酸鈉的水溶液顯堿性

C.乙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D.Na2CO3中加入乙酸產(chǎn)生CO2

答案:B

3.當 與CH3CH218OH反應時,可能生成的物質是

C. H218O D. H2O

答案:BD

4.下列有機物,既能發(fā)生消去反應,又能發(fā)生酯化反應,還能發(fā)生催化氧化的是

A. CH3COOH B. BrCH2CH2COOH

答案:CD

5.某有機物既能被氧化,又能被還原,且氧化后與還原后的產(chǎn)物能發(fā)生酯化反應,所生成的酯又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則該有機物是

A.CH3OH B.HCHO C.HCOOH D.CH3CH2CHO

答案:B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5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jié)課程內(nèi)容是對前一節(jié)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nèi)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jīng)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fā)電(或水利發(fā)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nèi)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nèi)容。這些經(jīng)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jié)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xù)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xiàn)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jié)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jié)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fā)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xiàn)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xiàn)代化的重大意義,發(fā)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一、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fā)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么變化?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反應?

(生觀察現(xiàn)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fā)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里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xiàn)象,準確記錄實驗現(xiàn)象,匯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xiàn)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后,觀察兩極上的現(xiàn)象并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guī)范,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fā)現(xiàn),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jié)駶櫟牡矸邸狵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jié)駶櫟矸邸狵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陽極產(chǎn)物—氯氣(Cl2);陰極產(chǎn)物—銅(Cu)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后,原來的離子運動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后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后: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回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為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為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么關系?

生:先有電離,后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xiàn)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wěn)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guī)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wěn)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導入] 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試劑瓶里。后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zhàn)爭結束后,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并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制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xiàn)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說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并討論]

反應現(xiàn)象

產(chǎn)物

濃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yōu)榫G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摸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氣泡產(chǎn)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yōu)樗{色

3.氣體顏色:無色

(打開止水夾后)無色變?yōu)榧t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摸容器外壁:溫熱

Cu(NO3)2、NO和H20

1.與金屬反應:

Cu +4HN03(濃)=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shù)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制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屬。

[設問]比較濃硫酸的性質,濃硝酸能否與非金屬反應?

[練習]與非金屬反應:C+HNO3(濃)S+HNO3(濃)P+HNO3(濃)

2.與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S+6HNO3(濃)=H2SO4+6NO2↑+2H2O

P+5HNO3(濃)=H3PO4↑+5NO2↑+H2O

[提問]硝酸與哪些金屬及非金屬反應?產(chǎn)物是什么?硝酸濃度與還原產(chǎn)物有什么關系?

[小結]反應規(guī)律:

①除Au、Pt等少數(shù)金屬外,硝酸幾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屬。

②常溫下Fe、Al等金屬在濃HNO3中發(fā)生“純化”。

③硝酸越濃,其氧化性越強。如稀HNO3可使石蕊試變紅,而濃HNO3可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

④一般來說,活潑金屬與HNO3反應不生成H2,濃HNO3的還原產(chǎn)物為NO2,稀HNO3的`還原產(chǎn)物為NO?;顫娊饘倥c極稀HNO3反應時,還原產(chǎn)物復雜,可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屬單質可被HNO3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濃HNO3和濃HCl按體積比1:3配制)具有更強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強調]反應物或條件不同,硝酸產(chǎn)物發(fā)生變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4Zn(NO3)2+N20+5H2O

[設疑]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是否也劇烈?

[學生實驗]濃硝酸十鋁片

[講解]鈍化原理: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表面被氧化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與內(nèi)層金屬進一步反應。

3.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常溫下發(fā)生鈍化。

[提問]濃硝酸的運輸和貯存可用何種物質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黃色的濃硝酸,問為什么呈黃色?

4.不穩(wěn)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問]硝酸應如何貯存?

[設疑]有人認為,“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還原產(chǎn)物的化合價,濃HN03中的氮從+5降為+4而稀HN03,中的氮從+5價降為+2,從化合價變化可以判斷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提示]從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的反應條件。劇烈程度分析。

[講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藥、染料、塑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里,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7

一、設計思想

新化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注重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引導—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培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等綜合素質的人才。

化學平衡屬于化學熱力學知識范疇,是中學化學教材體系中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瘜W基礎理論的教學應根據(jù)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要求、學生的發(fā)展和認知水平,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重視學生科學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觀點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難度。教材注意精心設置知識臺階,通過類比、聯(lián)想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觀點。

教材以固體溶質溶解為例,分析溶質溶解過程中結晶與溶解速率的變化,并指出在飽和溶液中,當蔗糖溶解的速率與結晶速率相等時,處于溶解平衡狀態(tài),以此順勢引入化學平衡狀態(tài)概念,并強調在可逆反應中,當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就處于化學平衡狀態(tài)。這樣層層引導,通過熟悉的例子類比幫助學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學平衡狀態(tài)建立的教學難點。

化學平衡是化學反應速率知識的延伸,也是以后學習有關化學平衡的移動等知識的理論基礎,是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溶解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識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化學平衡》是一節(jié)承前啟后的關鍵課?;瘜W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學平衡特征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接觸化學平衡前對化學反應速率及可逆反應已有一定的認識,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學平衡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學習中應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學習,積極想象等學習方式提高自己觀察、理解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取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目標、重難點、方法和手段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的概念

(2)使學生理解化學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判斷

能力目標:

(1)通過回憶比較已學知識,掌握新的知識

(2)培養(yǎng)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和積極思維習慣

(2)結合平衡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態(tài)的等特點,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2、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教學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采用引導探究、比較發(fā)現(xiàn)、推理論證等方法,通過復習聯(lián)系舊知識,架設探究橋梁,借助多種教學方法,在引導探究、啟發(fā)討論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識。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沖突”“引導探究”“討論交流”“答疑點撥強化拓展”“變式探討體驗歸納”“聯(lián)系實際討論應用”

五、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探究討論

教師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各種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質疑和提出各種假設,并尋求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

【引入】大家都喜歡喝糖水,你們知道一塊糖投入水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嗎?糖在水里面能無限度溶解嗎?為什么會飽和?飽和的實質是什么?

【探究】實驗一:以蔗糖溶解為例(結合flash動畫),探究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征,微觀過程,宏觀再現(xiàn)

[意圖:通過簡單的'實驗演示,借助淺近的類比關系,作知識的填補,以取得學生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之間的同步,獲得化學平衡的最初認識。]

【問題】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哪兩個過程?

②隨時間推延,兩種過程速率如何變化?

③當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濃度是否發(fā)生變化?

④用何種實驗可以證明飽和溶液兩種過程仍然存在?

⑤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或是加入溶劑,原狀態(tài)有何影響?

[意圖:以蔗糖溶解平衡為例,設計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對問題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點撥,強化知識拓展

教師引導、組織好前述探究活動的討論交流工作,并進行必要的答疑點撥;學生回憶,討論,歸納得出溶解平衡的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引申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境,做好知識的強化與拓展。

【探究討論】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探究討論,形成如下共識:

①蔗糖晶體溶解時存在溶解和結晶兩個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

②隨著溶解進行,溶解速率逐漸減小,結晶速率逐漸增大,最后達到相等。

③兩種過程速率相等時,此時溶液為飽和溶液,在“外觀”上晶體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質的濃度不變,即達到了溶解平衡狀態(tài)。

④(提示:初中CuSO4晶體的制備實驗)向飽和溶液中加入一顆不規(guī)則形狀的晶體,放置一段時間后,晶體的形狀變成規(guī)則,但質量不變,由此可以說明,溶解平衡時,溶解和結晶并未停止,仍在進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平衡不是靜止的,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

【flash動畫】再現(xiàn)溶解平衡時,V溶解=V結晶≠0

將飽和溶液升高溫度,溶解速率增大,繼續(xù)溶解;在飽和溶液中加入溶劑,繼續(xù)有固體溶解。所以,外界條件改變時,溶解平衡會被破壞。

[意圖:以溶解平衡為例,探究溶解平衡的特征;多媒體動畫演示晶體的溶解、飽和溶液中晶體形變質不變、晶體溶解微觀解釋等,使學直觀形象的探究、分析問題,并得出溶解平衡特征]

【板書】化學平衡

溶解平衡的建立

1、溶解——結晶——可逆過程

2、V溶解=V結晶≠0→溶解平衡

(動態(tài)平衡、濃度不變、條件改變,平衡破壞)

【探究】實驗二:對比溶解平衡,探究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CO2+H2反應中起始和反應不同時間時各物質的濃度的變化(催化劑1200℃)。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本文將全面分析并探討“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的多個方面。教案課件也是教師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能需要每日撰寫。教案作為教育教學技能的基礎要素之一,希望我們都能積極努力,追求更卓越的表現(xiàn)!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1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nèi)容

生活狀態(tài)下的細胞時刻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在細胞代謝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實驗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而本節(jié)課引入對照實驗和變量控制。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nèi)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梢月?lián)系工業(yè)制氨的反應,并把其與細胞代謝的一系列反應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相比較。進而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討活細胞內(nèi)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2.能力目標: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難點)。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chuàng)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

三、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圖示法,表格設計實驗

四、教學過程

巧設情景,精心設問(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tài)。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問題探討]展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指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此實驗是開創(chuàng)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對比說明]工業(yè)制氨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高溫、高壓、催化劑)細胞內(nèi)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nèi)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學生推測:細胞內(nèi)有生物催化劑。)探究研討,引議釋疑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18分鐘)

[探究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xiàn)象及結果(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 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并實施實驗。)[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么?(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提示4] 觀察那些現(xiàn)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回答:降低了活化能。)引導參考教材利用教材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讓學生理解酶的作用。[總結]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更顯著、催化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質(10分鐘)指導學生自學教材內(nèi)容。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學生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引導學生討論發(fā)言] 在酶的發(fā)現(xiàn)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shù)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繼承、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3.引導與激勵

讓學生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對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學生感言] 科學無坦途,科學的苦與甜。

[教師激勵性評價] 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是未來科學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

[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shù)的酶是蛋白質,少數(shù)酶是RNA。

[進一步探究修煉](5分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酶的本質,分層指導,訓練實驗思維能力。)請根據(jù)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教學小結](2分鐘)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tǒng),不斷地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fā)展為生產(chǎn)和生活帶來巨大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fā)現(xiàn)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五、課后作業(yè):基礎題一 練習: 資源與學案練習題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整體的設計思路清晰,體現(xiàn)新課堂大五環(huán)教學思想。第一環(huán),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我讓學生從生活實際體驗和教材問題探討等相關知識引入新課,不僅考查了學生的生活常識,還提高了學生學習這節(jié)課的興趣。第二環(huán),巧用對比,引導學生聯(lián)系工業(yè)制氨的條件引出“生物催化劑──酶”第三環(huán),指導學生思考討論,動手實驗,完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第四環(huán),交流分享,學生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教師總結,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把所學知識條理起來。并恰到好處的給學生以鼓勵,讓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以便做的更好。第五環(huán),總結鞏固,分層修煉。

課后學生說,這節(jié)課聽得很明白,感覺一直是自己主動的獲取知識,學習給他們帶來了樂趣。從教學效果看,新五環(huán)教學法比較適應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學。它重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與學習水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繼續(xù)發(fā)展、完善新五環(huán)教學法,讓這種方法更適合高中生物教學。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2

大量元素是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微量元素是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對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但需要量卻很少的元素。

補: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劃分依據(jù)是生物界中生物的整體情況,具體到某一種生物可能有一定的差別。

②組成生物體的常見的20多種化學元素是指必需元素,生物體內(nèi)可能含一些非必需元素,如人體內(nèi)可能含Pb。

(1)組成人體細胞的元素占細胞鮮重的百分比:O>C>H>N

(2)組成人體細胞的元素占細胞干重的百分比:C>O>N>H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組成細胞鮮重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水,次之是蛋白質。

組成細胞干重的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是蛋白質。

①斐林試劑(現(xiàn)用現(xiàn)配):0.1g/mlNaOH+0.05g/mlCuSO4,實際上是新配制的Cu(OH)2,呈藍色。

②蛋白質檢測的實質是蛋白質分子中的肽鍵在堿性環(huán)境中與Cu2+作用產(chǎn)生紫色絡合物。雙縮脲試劑=0.1g/mlNaOH+0.01g/mlCuSO4

③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不同,兩者成分相同,但CuSO4的濃度不同。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馬上使用;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后加B液,且B液不能過量。若先加入過量的雙縮脲試劑B液,再加A液,則CuSO4在堿性溶液中會生成大量的藍色Cu(OH)2沉淀,遮蔽實驗中所產(chǎn)生的紫色,觀察實驗結果。

④蛋白質因為含有許多和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所以可發(fā)生雙縮脲反應。而二肽只有一個肽鍵,不會發(fā)生反應。雙縮脲反應條件,含兩個或兩個以上肽鍵的多肽或蛋白質,或者其他具有相似結構的物質。

⑤檢測還原糖時,一般選用蘋果、梨、白蘿卜等,不選甘蔗、甜菜,因為它們所含的蔗糖是非還原糖;而不選擇西瓜、血液、綠葉片等作材料,是為了排除顏色干擾。

⑥還原糖是指具有還原性的糖類。在糖類中,分子中含有游離醛基或酮基的單糖和含有游離醛基的二糖都具有還原性。還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等。(還原糖=所有單糖+乳糖+麥芽糖)

蔗糖、多糖不是還原糖。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3

【教學重點】植物體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細胞的兩種吸水方式;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體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的大體過程;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產(chǎn)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

課前可準備兩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澆清水,一株澆濃鹽水,以備上課學生觀察之用;課前可收集一些我國、世界有關水資源危機的事例或數(shù)據(jù);也可結合節(jié)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類所采取過的一些節(jié)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對水資源起到保護作用的事例,這樣引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包括我國在內(nèi)的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對為什么要節(jié)水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同時在本節(jié)學習結束后也會對為什么要保護植被、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也會較深的體會。

學生討論水資源方面的資料,同時觀察兩株天竺葵的生長異同,從而引入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的學習。

植物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謝對學生來說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了解學生對水分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水分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結構嗎?

④植物體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這些通道在植物體的哪個部位嗎?

⑤水在植物體內(nèi)都可以參與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體內(nèi)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騰作用嗎?這個生理過程對植物體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義?

在使學生對水分代謝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后,教師可專心與學生一起來處理滲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一難點內(nèi)容。

在向學生介紹植物的吸脹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問題供學生討論:

同樣干燥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時間后,大豆種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認為哪種籽粒膨脹幅度更大?為什么?

干燥的大豆種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們的細胞是采用吸脹的方式來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親水性物質,如蛋白質、淀粉、纖維素這些物質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質、淀粉、纖維素的親水能力是不一樣的,其吸水能力的順序由大到小為蛋白質、淀粉、纖維素。而大豆種子中主要的儲存物質是蛋白質,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儲存物質是淀粉,且它們的細胞壁中都含纖維素。因此豆類種子的吸脹現(xiàn)象就比谷物的種粒明顯。

向學生介紹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滲透吸水。

(1)分析滲透裝置,總結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滲透吸水的原理。

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給的滲透裝置,引導學生把與該裝置有關問題討論透徹,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

讓學生特別注意滲透模型裝置所選用的膜是一種半透膜,并向學生說明,這種膜的特點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而蔗糖分子很難通過。

學生在觀察實驗現(xiàn)象的同時,提出下面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①同學們已經(jīng)觀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會高于燒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時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長頸漏斗的管徑又不是很細,所以排除了毛細現(xiàn)象的原因,請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會逆著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長頸漏斗的半透膜,換成全透性紗布,你認為蔗糖液面會上升嗎?

使學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發(fā)生滲透作用的關鍵。

③如果在燒杯中也放入與長頸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認為長頸漏斗中的蔗糖液還會上升嗎?

④如果把這個滲透裝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會不斷持續(xù)上升嗎?為什么?

通過以上的分析,引導學生總結出,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擴散;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兩側具有濃度差;水分滲透的趨勢是:水分子由濃度高的一側向低的一側滲透。

(2)引導學生討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在搞清楚滲透系統(tǒng)滿足的兩個條件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植物細胞(比如根尖成熟區(qū)表皮細胞)的結構,它的細胞壁是由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水分子和溶質分子都可以通過的透性膜。原生質層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被選擇的離子和小分子可以通過,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選擇透過性膜。原生質層包圍著具有一定濃度的細胞液,這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區(qū)分一下原生質與原生質層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使學生意識到:滲透系統(tǒng)的兩個條件在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中都是存在的,從而學生可以得出結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①在學生明確了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后,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呢?”

或“如果將成熟的植物細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細胞液濃度的水溶液中),這個細胞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

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實驗設計,之后與書上的實驗九進行比較,討論:

書上的實驗設計好在呢?

自己的實驗設計好在呢?

自己的實驗設計中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②之后,學生做實驗九,實驗結束后,根據(jù)實驗結果可檢驗同學們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質壁分離的現(xiàn)象?為什么會發(fā)生質壁分離的復原?

③實驗結束后,教師可提出一些綜合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討論,使學生對本節(jié)內(nèi)容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問: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及其復原》的實驗為什么可作為鑒別細胞死活的依據(jù)?

通過分析滲透裝置中發(fā)生的滲透吸水現(xiàn)象,應該能得出以下的結論:

作為一個滲透系統(tǒng)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兩溶液系統(tǒng)間一定有半透膜隔開;其二,兩溶液系統(tǒng)間一定要存在濃度差。

通過對植物質壁分離及其復原實驗的分析,應該得出這個結論: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因為植物細胞滿足滲透系統(tǒng)成立的兩個條件,

其一,細胞膜、液泡膜和這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合稱原生質層,而完整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結構是選擇透過性的,因此原生質層就相當于一層半透膜。

此處要請學生注意,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是有區(qū)別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決定的,即分子直徑大于膜孔隙的物質不能通過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徑小于膜孔隙的物質才能通過,因此半透膜是一種物理膜;而選擇透過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雙分子層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膜上蛋白載體共同決定的,當然大分子物質是不能過膜的,但何種小分子物質過膜是受到嚴格選擇的,不單純由該物質的分子直徑而定,因此細胞的膜結構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細胞液泡中有細胞液,植物細胞外是環(huán)境溶液,它們之間被原生層這個半透膜隔開,且這兩種溶液之間存在濃度差。

當植物細胞死亡后,其細胞中的膜結構也會隨之解體,變得不完整,這樣植物細胞作為滲透系統(tǒng)的第一個條件也就沒有了,質壁分離也就不會發(fā)生。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一提,請學生想一想,如果把植物細胞放在高濃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時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過膜結構的,而尿素的過膜方式為自由擴散。想到了嗎,植物細胞在高濃度蔗糖液中時,因為蔗糖不能過膜,細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間總會有濃度差,植物細胞會不斷失水而發(fā)生質壁分離,除非把外界溶液換成清水,才可能出現(xiàn)質壁分離復原現(xiàn)象;而當植物細胞在高濃度尿素溶液中時,細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間會有濃度差,植物細胞會不斷失水而發(fā)生質壁分離,但因為尿素可過膜,隨著尿素不斷進入植物細胞,兩種液體之間的濃度差會消失,此時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換成清水,也可能出現(xiàn)質壁分離復原現(xiàn)象。

其實這個簡單的實驗還可證明很多生物學事實,有必要向學生提一下。如可證明細胞壁的伸縮性小于細胞膜的伸縮性、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細胞得失水分與濃度差的關系,甚至可以定量地測定出細胞液的濃度,可以請學生琢磨一下。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這部分最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是蒸騰作用的生理意義,這是本課題的教學的重點。

學生可能在初中已經(jīng)知道,植物體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了,據(jù)此,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

蒸騰作用是對水分的浪費嗎?

從而引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以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意義。

這部分教學可在引導學生分析蒸騰途徑、蒸騰方式以及與水分吸收和運輸?shù)年P系后,使學生理解蒸騰作用是植物體水分的吸收和運輸?shù)闹饕獎恿Γ彩侵参矬w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有時間的話,教師讓學生了解蒸騰作用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謝狀況,可以判斷植物對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態(tài)類型的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形態(tài)和結構特征,與影響蒸騰作用有關。

4、合理灌溉這部分的教學可采取一邊列舉合理灌溉的實例,一邊讓學生分析該措施的生物學原理的方式,以強化學生對水分代謝知識點的理解。

【實驗原理】植物在一定時間內(nèi),單位葉面積或單位鮮重散失的水量,稱為蒸騰強度,單位一般用克/小時·平方米或克/小時·100克鮮重來表示。

測定植物蒸騰作用強度的基本思路是:測定植物整體或部分在蒸騰過程中重量的損失,從而判斷蒸騰作用強度的大小。

植物蒸騰失水,重量減輕,故可用托盤天平稱量一定時間內(nèi)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騰強度。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測定。因枝葉離開母體后,短時間內(nèi)在生理上沒有明顯的變化,故所求得的蒸騰強度與實際情況近似。

將天平調零后,放置在距被測植物較近且平穩(wěn)處。

在被測植株上選一枝條,重約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纏一線以便懸掛,然后剪下立即用托盤天平稱重,并計算蒸騰強度。

蒸騰強度=(蒸騰水量(mg)/組織鮮重(g))х(60/測定時間(min))

測定不同時間(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環(huán)境,不同植物種類的蒸騰強度,并加以解釋。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4

1、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各位評委,老師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說教材

本節(jié)內(nèi)容是蘇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nèi)容。本節(jié)較全面的介紹了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為后面學習酶、基因的表達等知識做鋪墊。本節(jié)涉及氨基酸的結構,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知識。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多樣性。

難點: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的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前準備。

精心制作預習學案,學案上包括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基礎內(nèi)容填空,二是自我診斷習題。通過預習,學生能對這一節(jié)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會遇到一些問題,使他們對進一步探究蛋白質產(chǎn)生興趣。而我通過批改,也能針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集中存在的問題,設計課堂探究學案,確定探究的問題和當堂檢測的習題。由于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都是根據(jù)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而設計出來的,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就有了針對性。我相信,充分了解了學情,課堂教學一定會高效。

第二,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一組食用了假奶粉的“大頭娃娃”的圖片,讓同學們思考原因,認識到蛋白質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標題: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本環(huán)節(jié)2分鐘左右。

第三,課堂探究

本環(huán)節(jié)是根據(jù)學生的預習情況設置出來,所以本環(huán)節(jié)探究的問題也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開。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帶領下先小組內(nèi)“兵教兵”,然后“組幫組”,最后再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答案。有激勵才有動力,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還設置了小組加分制,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可得到加分。得分前3名的小組可有一定的獎勵。本環(huán)節(jié)時間為25-30分鐘。

課堂探究一: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不同氨基酸的區(qū)別

多媒體展示多個氨基酸,讓學生找出哪些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不同氨基酸的區(qū)別,然后抽出三位同學板演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并加以點評。并及時引導學生思考N和O主要在哪?為什么說一個氨基酸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

課堂探究二: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過程。

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及有關計算,是教學一個難點??衫脤W生的動作模擬過程(或使用課件)幫助學生進行學習。以二肽的形成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兩個氨基酸是如何形成二肽的,在反應的過程中有什么產(chǎn)生?幾個?原來的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形成了什么?兩個氨基酸通過什么連接起來的?有幾個?二肽中還有游離的氨基和羧基嗎?依次類推,三肽是由幾個氨基酸形成的?脫去幾分子的水?含有幾個肽鍵?游離的氨基和羧基數(shù)呢?那n肽呢?通過現(xiàn)象直觀的模擬,學生比較容易掌握計算方法和規(guī)律。

然后設計兩個例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課堂探究三: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多樣性。

引導學生從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量和排列順序及多肽鏈的角度來分析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結構決定功能。因為蛋白質結構具有多樣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樣性。引導學生分析課本19頁的表2-4,從多個方面理解蛋白質功能的多樣性,進而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

第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從整體上把握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本環(huán)節(jié)3分鐘左右。第五,當堂檢測。

學生先自主完成學案上的習題,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組員可能存在的問題,達成共識,最后每小組派一名代表板演本組的成果。如果小組間有不同的認識,教師要適時的引導,幫助學生達成一致認識。本環(huán)節(jié)時間為10-15分鐘。

第六,布置課后作業(yè)。結束:

各位評委老師們,本節(jié)課我根據(jù)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guī)律,按照我縣“學講計劃”的要求,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5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shù)礁邼舛纫粋龋枰d體蛋白的協(xié)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nèi)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規(guī)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生物有自身的規(guī)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生物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guī)律將有助于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①外有雙層膜,將其與周圍細胞分開,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進行;

②內(nèi)膜向內(nèi)折成嵴,擴大了面積,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規(guī)律地排布,使各步反應有條不紊地進行;

③內(nèi)膜圍成的腔內(nèi)有基質、酶;

④基質、內(nèi)膜上的酶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應所需,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并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學習生物同其他學科一樣,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學習減數(shù)分裂過程,開始只要弄清兩次分裂起止,染色體行為、數(shù)目的主要變化,而不能在上新課時對染色體行為、染色體、染色單體、DNA數(shù)目、與遺傳三定律關系、與有絲分裂各期圖像區(qū)別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練習與復習中慢慢掌握。

有些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識,能一目了然。例如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紡錘體、核仁、核膜的變化,我們?nèi)魧⑵淇偨Y為“前期兩現(xiàn)兩消,末期兩消兩現(xiàn)”,則其他過程就容易記住了。動物體內(nèi)三大物質代謝過程復雜,可總結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轉化”。對一些復雜的問題,如遺傳學解題,可將其化解為幾個較簡單的小題,依次解決。

(2)抽象問題形象化。要盡量借助某種方式,使之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間結構復雜,老師一旦出示DNA模型,幾分鐘即可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生物常常需借助圖形、表格、模型、標本、錄像等形象化的手段來幫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

3、經(jīng)常歸納總結。

在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nèi)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tǒng)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lián)。如高中生物的“遺傳的物質基礎”,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性狀。

抓聯(lián)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清點線的縱橫關系,由線到面,擴展成知識網(wǎng)絡。

抓特點就是抓重點、抓主流,進行歸納總結,不能大雜燴,胡子眉毛一把抓;應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6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人教版)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2節(jié) “細胞器——系統(tǒng)內(nèi)的分工合作”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①(必修)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2節(jié)的內(nèi)容。課程標準中相關具體內(nèi)容標準為:

1.“舉例說出幾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屬于了解水平; 2.“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屬于獨立操作水平。

學生通過進一步學習,從系統(tǒng)的角度來認識細胞,認識系統(tǒng)內(nèi)主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器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協(xié)調配合來完成細胞的生命活動的,也為后面學習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細胞增殖等知識奠定細胞學基礎。

本節(jié)計劃用2-3個課時完成??紤]到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多種細胞器,安排第1課時主要引導學生識圖,了解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等;第2課時利用探究式教學,讓學生學習“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體會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用第3課時專門開設實驗課,讓學生在實驗室里學習高倍顯微鏡的操作。

二、學情分析: 經(jīng)過先前的學習,學生對細胞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高中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對于探究式教學方式興趣濃厚,但能力有限,需要加強。教師可以正確引導,使學生投入到生物課學習中來。

考慮到有的學生初中沒有學過生物課,基礎比較薄弱,而有的學生參加過輔導班,水平較高,在教學活動中要兼顧各個水平和類型的學生,充分促進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準確說出細胞內(nèi)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特點(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簡述細胞器分離方法——差速離心法的原理); 2.描述生物膜系統(tǒng)的概念;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分布,會基本使用高倍顯微鏡(能力較強的學生達到熟練操作);

2.制作細胞器的立體結構模型;

(三)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

1.探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過程,確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部分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

2.認同生物膜系統(tǒng)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形成“系統(tǒng)各組分分工合作可使效率大大提高”的理念。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認識幾種重要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會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結構;了解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二)教學難點: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細胞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細胞器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

五、教具準備:

課件、學案。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放映一張工廠車間的圖片。提出問題:

1.一件優(yōu)質的產(chǎn)品是如何通過個車間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chǎn)生出來的? 2.細胞內(nèi)也存在類似工廠的各種車間嗎?

3.細胞內(nèi)的各種“車間”是怎么樣的? 做出總結: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發(fā)生著物質和能量的復雜變化,細胞內(nèi)部像一個繁忙的工廠,在細胞質中有很多忙碌的“車間”,它們統(tǒng)稱為細胞器。

通過問題,引起學生對細胞器的感性認識,導入課程學習。

(二)細胞器之間的分工

1.要認識細胞器,首先要想辦法分離各種各樣的細胞器,用什么樣的方法呢? 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分離細胞器的方法”。分離出各種細胞器后,觀察需要用光鏡和電鏡。2.利用學案,教師講解線粒體和葉綠體。

(1)教師播放光鏡和電鏡下線粒體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線粒體存在于那些植物細胞中?線粒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是怎么樣的?它的內(nèi)膜有什么特點?

(2)教師播放光鏡和電鏡下葉綠體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葉綠體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嗎?葉綠體的形態(tài)和結構是怎么樣的?它的內(nèi)膜有什么特點?

葉綠體有什么功能?

為加深理解,教師帶領學生繪制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模式圖。(3)通過列表比較線粒體和葉綠體。

3.指導學生帶著思考題閱讀P45~46的課文內(nèi)容,提出問題:每個細胞器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功能分別是怎樣的?通過閱讀,使學生對各種細胞器有一個初步的認識。(1)通過牛奶引出核糖體,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核糖體幻燈片引導觀察:

核糖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有什么功能?核糖體有哪些種類?(2)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內(nèi)質網(wǎng)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內(nèi)質網(wǎng)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內(nèi)質網(wǎng)有什么功能?內(nèi)質網(wǎng)有哪些種類?(3)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高爾基體幻燈片引導觀察: 高爾基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有什么功能?

4.剩下三個相對簡單,可以提問學生來回答,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繼續(xù)播放電鏡下的溶酶體、液泡和中心體的幻燈片引導觀察:

溶酶體、液泡、中心體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它們分別有什么功能?

5.通過鞏固練習來總結8種細胞器。通過投影,出示設計的表格,引導學生完成。通過完成表格,歸納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6.教師分別播放動植物細胞亞細微結構模式圖,簡要回顧細胞器。通過對比,讓學生找出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并列表。

7.簡單講述細胞質基質和細胞骨架。

★第二課時:關于“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的探究性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糖尿病引入胰島素,簡單介紹分泌蛋白的背景知識。組織學生觀察模擬實驗“同位素示蹤法研究豚鼠胰腺腺泡分泌過程”。

(二)提出問題:生物體內(nèi)的分泌蛋白是如何合成并運輸?shù)郊毎獾模?/p>

(三)自主探究:

1.讓學生分好小組(4-6人一組),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教師需要安排好各階段的時間,做好計劃,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與運輸過程。

2.經(jīng)過20分鐘的小組探究后,請各組的代表上臺講述探究的結果,小組間進行交流、討論。教師在此期間可以適當指導,不要偏離方向。

3.探究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內(nèi)質網(wǎng)上的核糖體在核酸的指導下,合成各種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在內(nèi)質網(wǎng)中連接成肽鏈,并初步進行折疊和包裝后,以囊泡的形式運送到高爾基體,在高爾基上,蛋白質被進一步修飾和包裝,再以囊泡的形式運送到細胞膜內(nèi)側,最后被分泌到細胞外。這個過程需要消耗有線粒體提供的能量。

(四)課堂總結:教師帶領學生做課后習題(課本p50基礎題)★第三課時(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組織到實驗室上課):

(一)復習引入:前面我們通過圖片和資料學習了細胞器的分布、形態(tài)和功能。那么實際生物體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和形態(tài)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用高倍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二)課件展示實驗原理,教師講述:

1.葉綠體的觀察:植物綠色部位的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如果將葉片的橫切片制成臨時裝片,就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葉綠體。某些植物幼嫩的葉也可直接用于觀察葉綠體。

2.線粒體的觀察: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內(nèi)含細胞色素氧化酶系。健那綠是一種堿性染料,可以專一性地對線粒體進行染色。與線粒體內(nèi)的細胞色素氧化酶系發(fā)生作用時,染料始終保持氧化狀態(tài),呈藍綠色;而線粒體周圍的細胞質中的染料被還原為無色的狀態(tài)。通過染色可以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到呈現(xiàn)藍綠色的線粒體。

3.講解方法步驟:教師講解并逐步演示最佳方案的實驗方法步驟,并讓學生理解實驗步驟。

(三)學生分組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示范片;2.巡視,指導學生實驗;3.組織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討論:

1.選擇觀察葉綠體的實驗材料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2.具有較多線粒體的細胞在功能上有什么特點? 3.為什么用健那綠染液作為觀察線粒體的染色劑? 4.細胞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5.你在實驗過程中,哪些做得比較好?又有哪些不足?

七、板書設計:

(一)總結:

(1)具有雙層膜的細胞器:線粒體、葉綠體(2)無膜的細胞器:核糖體、中心體

(3)含有單層膜的細胞器:內(nèi)質網(wǎng)、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比較:

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動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細胞器:中心體。

(二)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在探究性學習之后給出):

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

概念:由各種細胞器膜、核膜、細胞膜等結構共同構成,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lián)系,保證了細胞內(nèi)多種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

八、教學評價與反思:

很多實際問題需要在上完課之后才能總結與解決,但通過觀察其他教師上課可以看出,《細胞器——系統(tǒng)內(nèi)的分工合作》這一節(jié)主要講述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在課堂上學生通過互相討論、合作,思維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實驗探究及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部分內(nèi)容依據(jù)此目標,從不同的側面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

課標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所以在本節(jié)中,通過多媒體將細胞亞顯微結構圖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在觀看了大量的圖片后,通過陳述、觀察現(xiàn)象,交流結果,學會鑒別、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并且與同學分享收集的信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各種生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特別是細胞器進行比較、分析,掌握他們的結構特點,在此基礎上了解和掌握了它們的功能。此過程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多媒體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附:小組討論問題

1、教學設計中的行為動詞的設計如何符合課標精神?

2、如何處理教學中的反思,如何進行反思,應不應該在教學設計中出現(xiàn)?

3、教學設計的重點難點的呈現(xiàn),用不用行為動詞,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基于什么的重難點?

4、教學設計時是否需要體現(xiàn)板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5、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否需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而有區(qū)別?

6、假如教學過程中沒出現(xiàn)預期的結果該怎么辦?

7、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該寫得詳細還是簡單為尚?

8、如何在探究中正確引導學生的問題? 4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7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nèi)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xiàn)在來說都已經(jīng)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F(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nèi)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nèi)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nèi)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nèi)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細胞生存的條件是很溫和的,那么細胞內(nèi)數(shù)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學反應如何在常溫、常壓、水溶液環(huán)境、pH接近中性的條件下,迅速高效地進行呢?在化學反應中有沒有提高化學反應的方法呢?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chǎn)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問:上述實驗分成了1、2、3、4號四支試管,哪些是四支試管共同的條件?兩兩比較不同的條件有幾個?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xiàn)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nèi),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罨芫褪欠肿訌某B(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罨茉酱?,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8

精子的形成過程;

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分子數(shù)的化。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活動,體驗合作的力量,養(yǎng)成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用辯證的觀點認識生命現(xiàn)象。

(1)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

利用探究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模型模擬教學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用ppt打出“受精過程”和“胚胎發(fā)育”的動畫,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進入學習目標做好心理準備。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我們?nèi)祟愂怯墒裁窗l(fā)育而來的。

教師提問:假設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絲分裂的方式產(chǎn)生兩性生殖細胞,這個假設成立嗎?通過學生的假設,從而進入新課《減數(shù)分裂》。

學生閱讀教材掌握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同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對象”、“時期”、“特點”、“結果”幾個字,讓學生從這幾方面來更深刻的理解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開始減數(shù)分裂模擬探究活動。

在讓學生模擬減數(shù)分裂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和“四分體”這三個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對同源染色體=1個四分體=2條染色體=4條染色單體=4個DNA分子

每組分發(fā)一套染色體模具(用硬紙剪成染色體形態(tài),2種顏色紙表示同源染色體,用小磁鐵表示著絲點),其中讓一組去黑板上模擬精子的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規(guī)律。

學生通過模擬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基本掌握了減數(shù)分裂各時期的特點,通過小組的構建學生產(chǎn)生了不同的模式圖,關于各個時期的特點學生也發(fā)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型構建: ①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體沒有分離 ②在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沒有分裂 ③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不知道染色體如何分配

看完學生的展示后,老師對每個組的模式進行糾正,重點講解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特點,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特點和有絲分裂基本相同。在給學生進行指導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知識點:①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形成四分體的時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時期 ②著絲點分裂的時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時期 ③染色體減半和DNA減半的時期

老師強調:一個精原細胞經(jīng)過減數(shù)分裂形成了4個精細胞,精細胞經(jīng)過變形成為精子。

老師ppt展示精子形成過程,看完展示讓學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驟:

師生共同總結:一個精原細胞經(jīng)過兩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每個精子細胞中含有數(shù)目減半的染色體。

通過前面的合作模擬探究、閱讀教材、動畫展示,讓學生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構建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變化模型(坐標圖以及表格),并要求學生能用表格進行歸納總結,安排學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體內(nèi)的染色體為2N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的數(shù)量變化畫出減數(shù)分裂過程的變化曲線。

教學反思:減數(shù)分裂的學習是在以學生過去的知識-有絲分裂為基礎的,教學中通過“溫故而知新”的方式復習有絲分裂的知識,進而導入新課。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新舊知識的比較,完善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減數(shù)分裂是微觀,動態(tài),連續(xù)的變化給正確認知帶來困難。為了突破教學難點,一方面制作多媒體動畫演示減數(shù)分裂過程,精心設計將微觀變?yōu)楹暧^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學生自制的模型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讓學生對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掌握得更為透徹。同時,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一步步滲透著學生主動參與的新課程理念。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篇9

4、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一、相關概念:

1、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3、肽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shù)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nèi)f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六、有關計算: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shù)(—NH2) = 肽鏈數(shù)

1、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細胞內(nèi)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nèi)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一、相關概念:

1、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二、糖類的比較:

相關推薦

  • 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范本9篇)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但老師也要清楚教案課件不是隨便寫寫就行的。?教案和課件優(yōu)化可使教學任務的完成更加精細化。經(jīng)過搜尋我們選取了一篇非常有用的“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如果這個網(wǎng)站給您帶來了幫助請動手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2024-03-24 閱讀全文
  • 2023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合集9篇) 俗話說,手中無網(wǎng)看魚跳。。在幼兒園教師的生活工作中,時常需要提前準備資料作為參考。資料意義廣泛,可以指一些參考素材。有了資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學習工作!那么,你知道優(yōu)秀的幼師資料是怎樣的呢?小編推薦你不妨讀一下2023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掌握化學反應...
    2023-10-01 閱讀全文
  • 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匯編七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1【教學目標】1、知...
    2024-11-19 閱讀全文
  • 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 本文將全面分析并探討“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的多個方面。教案課件也是教師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能需要每日撰寫。教案作為教育教學技能的基礎要素之一,希望我們都能積極努力,追求更卓越的表現(xiàn)!...
    2023-06-20 閱讀全文
  • 高中物理必修一課件 為了讓您滿意我們的我們費心打造了這個“高中物理必修一課件”,本文請妥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根據(jù)教學要求,老師在上課前需要準備好教案和課件,教案中的內(nèi)容由老師個人進行完善。只有有條理的教案才能構建出合理的教學過程。...
    2023-12-18 閱讀全文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但老師也要清楚教案課件不是隨便寫寫就行的。?教案和課件優(yōu)化可使教學任務的完成更加精細化。經(jīng)過搜尋我們選取了一篇非常有用的“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如果這個網(wǎng)站給您帶來了幫助請動手收藏以備不時之需!...

2024-03-24 閱讀全文

俗話說,手中無網(wǎng)看魚跳。。在幼兒園教師的生活工作中,時常需要提前準備資料作為參考。資料意義廣泛,可以指一些參考素材。有了資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學習工作!那么,你知道優(yōu)秀的幼師資料是怎樣的呢?小編推薦你不妨讀一下2023高中化學必修一課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掌握化學反應...

2023-10-01 閱讀全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tǒng)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高中化學必修二課件 篇1【教學目標】1、知...

2024-11-19 閱讀全文

本文將全面分析并探討“高中生物必修一課件”的多個方面。教案課件也是教師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可能需要每日撰寫。教案作為教育教學技能的基礎要素之一,希望我們都能積極努力,追求更卓越的表現(xiàn)!...

2023-06-20 閱讀全文

為了讓您滿意我們的我們費心打造了這個“高中物理必修一課件”,本文請妥善保存以備不時之需。根據(jù)教學要求,老師在上課前需要準備好教案和課件,教案中的內(nèi)容由老師個人進行完善。只有有條理的教案才能構建出合理的教學過程。...

2023-12-1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