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套最適合孩子的營養(yǎng)早餐
發(fā)布時間:2023-09-19 適合孩子的早餐有哪 孩子愛吃又簡單的早餐 小朋友營養(yǎng)早餐兒童營養(yǎng)早餐對于孩子們的生長發(fā)育、學習表現(xiàn)和健康狀況都至關重要。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們每天吃營養(yǎng)豐富的早餐,并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食物選擇。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20套最適合孩子的營養(yǎng)早餐”,以供參考,歡迎收藏閱讀!
20套最適合孩子的營養(yǎng)早餐(篇1)
1、甜甜圈+八寶粥+崇明糕+白煮蛋
2、水果可麗餅+牛奶
3、黃油卷+白煮蛋+圣女果+苦菊+牛奶麥片
4、生菜粥+香蔥蛋餅+橙
5、鵪鶉蛋三明治+牛奶
6、海綿蛋糕+椒鹽杏鮑菇+火龍果+牛奶麥片
7、蛋餅+胡蘿卜山藥炒芹菜+櫻桃+小圓子
8、蛋花湯+香腸卷+橙
9、小米大米粥+枸杞拌菠菜+烤面包+白煮蛋
10、玉米粥+蔥香面包+西葫蘆炒蛋+圣女果
20套最適合孩子的營養(yǎng)早餐(篇2)
1、海綿蛋糕+青椒炒蛋+牛奶麥片
2、西芹炒百合+花卷+紅薯小米粥+橙
3、面包+木耳炒雞蛋+赤豆粥+煮馬蹄
4、肉末茄子青菜面+干果+牛奶
5、豬肉白菜豆腐粉條包+玉米小米粥+胡蘿卜西芹炒馬蹄+白煮蛋
6、糖三角+八寶粥+小蘑菇炒蛋+橙
7、肉松面包+山藥黑豆核桃杏仁芝麻糊+青椒炒蛋
8、窩窩頭+青豆玉米炒馬蹄+銀耳燉雪梨+白煮蛋
9、草莓醬夾心土司+蝦皮燉蛋+草莓牛奶麥片
10、菠菜三明治+紫薯奶昔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兒童營養(yǎng)早餐
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期,需要大量的能量來支持身體的發(fā)育和活動。早餐是一天中第一頓餐飲,提供充足的能量能夠幫助兒童開始一天的學習和運動。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兒童營養(yǎng)早餐”,以供參考,歡迎收藏閱讀!
兒童營養(yǎng)早餐
每個孩子的營養(yǎng)需求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jù)孩子的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進行個體化的飲食計劃更為重要。最好在兒科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的指導下確定合適的早餐組合。
1.?碳水化合物:選擇富含蛋白質(zhì)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麥面包、燕麥片、全麥餅干等。這些食物有助于提供能量和纖維,同時延緩消化,使孩子感到更飽。
2.?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是兒童成長和發(fā)育的重要營養(yǎng)素??梢赃x擇雞蛋,豆類制品(如豆腐、豆?jié){)或瘦肉(如雞胸肉、魚肉)來提供蛋白質(zhì)。
3.?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對兒童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可以選擇一些易于食用的水果,如香蕉、蘋果、橙子,或者加入果汁中。
4.?低脂奶制品:選擇低脂奶或酸奶等乳制品。它們富含鈣和維生素D,對于兒童的骨骼生長和發(fā)育至關重要。
5.?堅果和種子:堅果和種子富含健康的脂肪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如歐米伽-3脂肪酸。適量的堅果和種子可以增加早餐的纖維和營養(yǎng)價值。
6.?盡量避免添加糖和過多鹽:高糖和高鹽的食物不利于兒童的健康,容易導致肥胖和其他健康問題。盡量選擇無糖或低糖的食物,并減少鹽的使用。
一周營養(yǎng)早餐安排:
第一天:熱牛奶,烤紅薯,壽司卷,魚籽蒸蛋,麥片,波羅蜜。
第二天:熱牛奶,毛毛蟲面包,荷包蛋,煎魚,西瓜,麥片,藍莓果醬。
第三天:純牛奶,煎雞塊,煎水果胡蘿卜,漿果松餅,烤紅薯,波羅蜜。
第四天:紫薯米糊,毛毛蟲面包,波羅蜜,藍莓果醬,麥片,西紅柿炒雞蛋。
第五天:紫薯核桃米糊,爆漿珍珠蛋撻,麥片,蘋果,意大利面。
第六天:綠豆粥,蔥油餅,炒白菜,煎雞塊,小香梨。
第七天早餐推薦:紫薯米糊,青椒炒雞蛋,牛肉煎餃,麥片,蘋果。
早餐剔除“麩質(zhì)”,讓營養(yǎng)更均衡
早餐剔除“麩質(zhì)”,讓營養(yǎng)更均衡
新加坡亞歷山大醫(yī)院的飲食與營養(yǎng)部的研究人員,曾調(diào)查過亞洲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孩子,內(nèi)容包括吃早飯、大腦的發(fā)育狀況和他們的學習成績。結果顯示,不經(jīng)常吃早飯的學生,不僅注意力比較差,反應也會比其他孩子慢半拍。
針對這個結果,科學的解釋是:腦組織的重量雖然只占人體重的2%—3%,可是大腦的血流量每分鐘在800毫升左右,耗氧量每分鐘在45毫升左右,耗糖量每小時大約為5克。而孩子的腦組織處在一個發(fā)育階段,對于血、氧和葡萄糖的需求量要比成年人多很多。如果不吃早飯,血糖過低,大腦的意識活動就會出現(xiàn)障礙,久而久之,會影響大腦的重量和形態(tài)發(fā)育。
所以,早餐不僅需要吃,還要吃對吃好。首先我總結了孩子不能吃的3種早餐,看你有沒有踩過雷:
第一,零食。很多家長懶癌一犯,不會特地去給孩子準備早餐,面包、餅干便成了早餐的代替品。美國的戴維·珀爾馬特博士在他的暢銷書《谷物大腦》中曾提到一個觀點——在飲食中剔除麩質(zhì)。麩質(zhì)是一種復合的蛋白質(zhì),作為一種黏合物把谷物磨成的粉黏在一起,其中就包括餅干。研究證實有40%的人是無法正常消化麩質(zhì)的,長期用面包餅干代替早餐,會造成孩子的營養(yǎng)不良,熱量和蛋白質(zhì)也達不到該攝取的量。
第二,冷飲。早餐不要讓孩子喝冰咖啡、冰果汁、冰牛奶等飲品。中醫(yī)講求早餐應吃熱食,這樣才能保護胃氣。胃氣并不單指胃這個器官,而是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肌肉的功能以及后天的免疫力等等。只有身體保持溫暖,微循環(huán)才會正常,氧氣、營養(yǎng)和體內(nèi)廢物的運送才會更加順暢。
第三,西餐。比如三明治、意大利面等等。戴維·珀爾馬特博士提出,要少食用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其中就包括意大利面食及香味很濃的面包。這種食物到人體內(nèi)會迅速被消化,所含的葡萄糖會涌入血液當中,刺激產(chǎn)生大量的胰島素,再把過量的卡路里儲存為脂肪,長期下去會造成孩子的肥胖。
那什么樣的早餐是科學且健康的呢?我總結了四大類:
第一類是以提供能量為主的糧谷物食物,比如紅薯、燕麥片等;
第二類是以提供蛋白質(zhì)和脂肪為主的肉、禽、蛋;
第三類是以提供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為主的蔬菜水果;
第四類是以提供鈣、鐵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為主的奶制品。
在你給孩子做的早餐中,如果以上四類都包括,那簡直堪稱完美。如果包含了三類,代表這個早餐還是比較健康的。只包含一兩類的話,那就是不健康,證明你需要做出些調(diào)整了。
具體該如何調(diào)整,不如讓我們來學習一下營養(yǎng)師推薦的經(jīng)典組合,我在文稿中配了詳細的菜單,你可以去看一下。
總結一下今天的內(nèi)容,我們知道了孩子長期不吃早餐,會影響大腦發(fā)育。不僅如此,《國際口腔衛(wèi)生雜志》還曾報道,不吃早餐,會讓孩子患上口臭的機率增加一倍。因為吃早餐可以刺激唾液分泌,而唾液則有清潔口腔的功能。
所以早餐要選擇包含蛋白質(zhì)、膳食纖維和鈣鐵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zhì)的食物,并做到合理搭配。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給孩子做出美味的營養(yǎng)早餐。
—end—
哪種早教理念最適合孩子?
到底什么樣的早教理念和課程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呢?筆者搜集了時下最流行的幾種早教課程,希望給更多的媽媽帶來借鑒。
潛能開發(fā)早教
理念:
注重開發(fā)兒童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他們進行高效的思考、發(fā)現(xiàn)并鼓勵他們的新想法。采用視聽教學及互動教學模式。課堂中采用問答時間、角色扮演、演講錄像、動手實驗、團體活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孩子知識整合運用,提高動手能力、解決問題及團隊合作能力。
點評:
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涵蓋了各種學習形態(tài)(視覺、聽覺、動覺和觸覺)。課程可以提升孩子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學習的過程,同時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孩子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詞句建構的能力。
蒙特梭利教學法
理念:
蒙特梭利有兩個核心觀點:一是意識到幼兒擁有極其敏銳的感覺,對一切事物充滿活力和激情,并能自覺地依照感覺去學習;二是主張給幼兒“有益的自由”,鼓勵幼兒利用環(huán)境中的教具自由鉆研,即便犯錯也可以自我修正,老師和家長在蒙氏教育法里只是觀察者和協(xié)調(diào)者,而不是主導元素。音樂方面輔以妙事多幼兒音樂教育體系。
點評:
蒙氏理論是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幼兒教育理論,要求老師能夠敏銳觀察到孩子的敏感傾向,對老師的素質(zhì)要求較高。
創(chuàng)意早教
理念:
蔬菜、面粉、泥巴……這些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成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工具。在課堂上,在紙游戲、顏料游戲、黏土游戲、膠水畫游戲中,讓孩子們運用自己的五感去看、去聽、去聞、去嘗、去摸,通過“探索—表達—思考”去啟發(fā)孩子,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點評:
運用生活中常見的素材,五感式體驗,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力,并奠定思考和表達的基礎;游戲性的課程設置,動手和動腦相結合,讓孩子能在快樂中學習,更樂于思考和更善于解決問題。
腦力開發(fā)課程
理念:
它的最大特點是因材施教。每節(jié)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教材和學習進度。在課堂上,教師只起引導作用。與蒙特梭利相比,腦力開發(fā)課程注重循序漸進的自我學習,強調(diào)多樣化的學習內(nèi)容和自我檢測與立即鼓勵回饋的機制。腦力開發(fā)課程認為,讓孩子知道如何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點評:
腦力開發(fā)課程強調(diào)孩子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獨立完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腦力開發(fā)課程把知識形象化,用可看、可感、可操作的教具來引導孩子。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
攝取食物是孩子維持身體生長發(fā)育、發(fā)揮身體的功能和保持身體的有序性而獲取營養(yǎng)的必要途徑。為了讓孩子能很好地消化、利用食物,獲取全面、足夠的營養(yǎng),怎樣吃好飯菜很重要。
1.吃食要做到細嚼慢咽??谇皇沁M食的第一道關卡,食物進入口腔經(jīng)過牙齒的切磨,利用舌頭把唾液與食物進行充分地攪拌,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再通過食道進入胃。如果食物在口腔內(nèi)沒有充分咀嚼,囫圇吞棗進入胃腸,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引起消化不良,造成營養(yǎng)素分解不徹底,影響人體對營養(yǎng)素的吸收。所以,孩子進餐時,成人要鼓勵他們細嚼慢咽,而不是催促快吃。有專家認為食物在口腔中咀嚼的次數(shù)為30次最科學合理,最容易被進一步消化吸收。
2.不能用湯泡飯。因為,孩子吃湯泡的飯時,一般不太需要咀嚼,飯粒就會很容易地被吞咽下去,這樣做同樣會增加胃腸的消化負擔。
3.不挑食、偏食。孩子挑食或偏食都會使攝入的營養(yǎng)素不全面,造成營養(yǎng)不良。現(xiàn)在孩子挑食偏食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發(fā)現(xiàn)孩子偏食應及時找原因,然后慢慢糾正。一般孩子挑食、偏食多半是受父母偏食習慣的影響,往往再加上家長過于嬌慣、溺愛的教養(yǎng)態(tài)度,使孩子的偏食現(xiàn)象越發(fā)嚴重。首先,家長應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自己首先不挑食,買菜時,經(jīng)常變換品種。吃飯時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另一方面,與幼兒園老師聯(lián)系,利用在幼兒園進餐的時機,逐漸糾正孩子挑食、偏食的行為。因為老師比較有辦法,如老師經(jīng)常會有意識地帶孩子們到附近菜場參觀,認識各類蔬菜,觀察蔬菜有趣的樣子和鮮艷的顏色,引導、激發(fā)他們對各種蔬菜的感情;如對幼兒不愛吃的飯菜,教師會用自己喜愛吃的態(tài)度去鼓勵他們,或把他們安排在喜歡吃這種菜的孩子的旁邊,用同伴的榜樣行為感染他們;或者先給少量的菜,鼓勵孩子先試一試,然后慢慢地增加,逐漸習慣,最終達到徹底糾正為止。
建議各位家長試試。
孩子也需要心理營養(yǎng)
“補鈣、補腦……千萬不能讓孩子缺了營養(yǎng)”,當許多家庭將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營養(yǎng)上時,心理營養(yǎng)的缺乏日漸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目前,我國有8%到10%的兒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xiàn),17歲以下的兒童現(xiàn)有3000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這是兒童心理專家在日前召開的營養(yǎng)與健康論壇上介紹的。專家呼吁,在為孩子身體著想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們補充心理營養(yǎng)。其實,兒童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是他生活環(huán)境一點點澆灌而成的。在嬰幼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往往超過任何人。如果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并不取決于父母的一貫態(tài)度,而取決于父母的心情、父母的身體狀況,甚至是取決于父母打麻將的輸贏,那么,孩子便會感到這個世界完全無法預料,當然也就沒有安全感。
父母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或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tǒng)一標準。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礙都可以從父母教養(yǎng)原則的不一致那里找到解釋。
專家指出,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只能承受孩子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一些家長心目中,孩子學習是理所當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績就眉開眼笑。孩子的學習一旦出現(xiàn)問題,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批評、訓斥,甚至是辱罵,時間一久,就出現(xiàn)了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問題。
早教音樂適合每個孩子嗎?
“安靜點,不要吵醒寶寶?!边@在美國被認為是廢話。有3 個孩子的艾倫認為嬰兒的聽力不是很好,所以在寶寶睡覺時根本用不著強調(diào)安靜。那么嬰兒到底能不能聽到聲音呢?
美國的音樂感受性啟迪專家戈登(Gordon) 認為,人從嬰兒時期就應開始培養(yǎng)對音樂的感受性。讓孩子反復聽適合嬰幼兒水平的音律和節(jié)拍,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音樂,并且可以在聽不到音樂的空間里想象音樂,再現(xiàn)音樂。這也可以理解為在進行具體的音樂教育之前,比如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等樂器之前,先培養(yǎng)他們喜好音樂的心理基礎。
現(xiàn)在社會上流行的早期特長教育需要我們好好反省一下。只有在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接受音樂教育的心理條件時,這種音樂特長教育才會有效果。如果強行讓一個沒有心理準備的孩子接受音樂教育,他將會永遠討厭音樂。
有一位媽媽為了讓上小學的女兒能在鋼琴比賽上獲得好成績,就強迫她整個暑假都要練琴。結果,雖然獲得了特等獎,但孩子卻不再彈琴了。對這個女兒,媽媽毫無辦法。如果父母讓孩子接受音樂教育的目的只是想讓孩子將來在感到幸福時,閑暇時,能用琴聲表達內(nèi)心感受,就不要這樣狠心強迫孩子練琴了。
被派遣到新西蘭的一位外交官家里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情況。在回國的前一年,他們把5 歲的女兒送到當?shù)匾患曳浅S忻囊魳穼W校,讓孩子學習彈鋼琴??粗⒆用刻旄吒吲d興地從音樂學校里回來,媽媽就懷著期待的心情讓孩子彈鋼琴給她聽,但孩子每次不是說 “今天練習唱歌了”就是說“今天打鼓了”“今天拍手了”…… 媽媽很著急,在回國前2 個月左右,她實在忍不住去問音樂學院的老師,到底什么時候能學彈琴。老師說:“彈鋼琴不是技術,不喜歡音樂的人根本沒有必要學習它。您家的孩子沒有節(jié)拍感、樂感,怎么能學好鋼琴呢?”結果那個孩子到回國時也沒有摸過琴鍵。
不要因為父母的強迫或錯誤的教育方法,讓一個原本只要經(jīng)過培養(yǎng)就能開花結果的幼苗過早凋謝掉。
培養(yǎng)孩子20種閱讀的方法
20種方法培養(yǎng)孩子閱讀 讓閱讀成為孩子終生的習慣
1先是聽書,及早開始
在孩子還是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讀書、念詩給他聽。文字的韻律,配上媽媽溫暖的聲音,真的能成為孩子潛意識里最初的印記。
其實越早使用這種方式越好,用來進行胎教也是可以的,歷史上周文王的母親就是這樣,結果周文王生下來就很聰明,能夠“以一而識百”(舉一反三、聞一而知百)。
2童年故事,終身難忘
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多少人的童年回憶里,感恩有一個會講故事的爸爸媽媽或者姥姥。
給孩子講故事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兒童聽父母講故事的時間長短,與他數(shù)年后的閱讀水平有很大關系。
父母每天給孩子朗讀故事,能讓孩子理解更多的詞匯,提高理解的速度。故事還能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放飛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看到孩子被故事吸引后,可以告訴孩子,只要認識字,自己就可以在書本上閱讀這些故事。
3持之以恒,日久見效
從讀一本書開始,持之以恒的每天講故事給孩子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很多父母興致來了,買本書給孩子講一下,堅持了幾天看孩子興趣不大,就放棄了。一天講一個故事不難,難的是一年365天每天都講故事。
只要堅持下去,兩三年就能看出效果。
4要有耐心,不厭其煩
孩子都有一個心理特點:對于自己喜歡和熟悉的東西特別執(zhí)著,聽故事也是一樣,他們對喜歡的故事百聽不厭。但是只要孩子愿意,父母就應該滿足他們的要求,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講。
當孩子不停地要求重復講一個故事的時候,不要讓急躁和抱怨傷害了他們的興趣,耐心是父母的必修課。
5要有感情,聲情并茂
書是死的,故事是活的,父母不能只是單純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充滿感情地講故事,帶著動作和表情,模仿不同的聲音,讓孩子進入故事之中,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么他自然可以體會到故事的意義。
讀書給孩子聽,就好像和孩子手牽手到故事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一個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
6家中有書,營造環(huán)境
家里沒有幾本書,怎么能引導孩子喜歡讀書?所以讓孩子的身邊堆滿書,或者單獨給孩子設置一個讀書的小天地,準備很多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兒童書籍,使孩子可以在自己的領地里,快樂地讀自己想讀的任何一種圖書。
7父母陪讀,營造氛圍
孩子最強的能力是模仿,父母的行為和習慣,都會無形地影響到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父母如果不讀書,經(jīng)??措娨?、玩游戲,有事沒事拿著手機刷朋友圈,家里就沒有讀書的氛圍,孩子自然也不會喜歡讀書。
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應該放下電子產(chǎn)品,和孩子一起讀書。
8常去書店,開拓眼界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常在書店逛,自然沾書香”。帶孩子進書店,讓孩子徜佯在書的海洋中,通過書店的環(huán)境感受讀書的氣氛。
在書店里看書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自己喜愛的書籍。書店就像一個“氣場”,孩子去的次數(shù)多了,也就產(chǎn)生了“效應”。
書店里圖書齊全,總有一種書是孩子喜歡讀的。在這里,不用教他們,他們自己就會翻開來讀,這對吸引孩子對書產(chǎn)生興趣非常有幫助。
圖書館也能產(chǎn)生書店的這種效應,培養(yǎng)孩子泡圖書館的習慣。
9興趣優(yōu)先,引導閱讀
閱讀不能強迫,要適當引導。要根據(jù)孩子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書籍。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經(jīng)常給孩子買很多書,但孩子很少看書,原因可能在于沒有選對書籍。
父母如果以自己的判斷,或者按照別人的經(jīng)驗,以及流行的看法,來為孩子選擇書籍,那是非常不可取的,讓孩子自己選擇,孩子容易產(chǎn)生興趣。
10利用厭倦,誘導閱讀
讓孩子在厭倦的事與讀書之間做選擇,比如故意將孩子上床睡覺的時間提前,然后告訴孩子,不想睡覺可以看書。
“看半小時書”還是“馬上關燈睡覺”,孩子十有八九是選擇看書,這不見得是孩子愛看書,而是他們都討厭睡覺。
11戶外讀書,新鮮體驗
讀書環(huán)境可以挑選,也可以與其它活動結合起來,比如把讀書和有趣的戶外活動聯(lián)系起來。
帶著孩子到戶外玩耍,在帳篷里讀書,在吊床上讀書,在小船上讀書,一切能給孩子新鮮有趣體驗的閱讀活動都是孩子想要的,創(chuàng)造更多這樣的機會,有利于孩子愛上讀書。
12孩子朗讀,寵物來聽
孩子不大愿意讀給父母聽,但是孩子肯定愿意讀給他們的寵物聽。用寵物、孩子心愛的玩具作為替代,讓孩子給他們朗讀。
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讓孩子讀給他們的兄弟姐妹聽,或者孩子愿意給誰讀書,就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給誰讀,無論對象是一只螞蟻、一只蝴蝶還是任何奇怪的東西。
13給予紙筆,鼓勵亂畫
允許孩子亂寫亂畫,給書上畫的女人添上胡子,再加一只眼睛,都是孩子想象力肆無忌憚的表現(xiàn)。
如果要教育孩子愛護書籍,就給孩子一個筆記本,鼓勵孩子和故事中的人物交流,比如想送他什么禮物呀,寫下來,不會寫就畫。
14說來聽聽,參與討論
孩子慢慢大了,對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這時候鼓勵孩子讀書后說出自己的看法,父母也可以參與討論,但是要接受孩子說出來的一切,不管是對還是錯。
這樣孩子逐漸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自主思考能力也會有所提高,父母也可以讓孩子試著將觀點寫出來,或者試著自己編一個故事。
15見縫插書,觸手可及
在孩子玩耍的地方也可以放上書,并且讓孩子觸手可及。
比如在家中的陽臺放個小書架,上面可以擺有名人的自傳、科普雜志等等。孩子在陽臺玩累了之后,可能會順手拿一本翻,根本不用父母勸導,而且很容易看上癮。
16多讀經(jīng)典,超前閱讀
引導孩子多讀經(jīng)典。盡量給孩子買沒有刪減、原汁原味的書。不要低估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過于淺薄的書對大腦很難起到足夠的刺激,所以可以買一些相對來說,有點超前的書給孩子看。
17閱讀方法,因類而異
為了讓孩子保持恒久的閱讀興趣和讀書熱情,就必須指導孩子掌握一些常用的閱讀方法。例如:精讀、略讀、跳讀;朗讀、默讀。
對于不同體裁的讀物還要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對于經(jīng)典的讀物要精讀,對于故事類讀物要略讀,為了尋找某些資料時可用跳讀。優(yōu)美的詩歌和散文適用朗讀,較為深奧且邏輯性較強的文章適宜默讀。
18偏重享受,不可功利
有的父母認為,讀書就是為了寫好作文,提高成績,傾向于選擇專家指定的書目或者教輔類的書籍,甚至“作文寶典”“作文大全”等等,成了父母和部分孩子的最愛。
這種太過功利化的讀書不可取,會敗壞孩子的閱讀胃口,使孩子忽略了讀書本身的意義。
讀書是一種求知行為,也是一種享受。孩子讀書的內(nèi)容,范圍越廣越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一例外。
19靜等花開,不能急躁
讀書并不會在短期內(nèi)就能看到明顯的或者直接的效果,所以父母不能急躁,不要覺得孩子多讀幾本書就能馬上寫好作文了,就可以迅速提高成績了,否則就是書白讀了,讀書沒有用。
事實上,孩子大量讀書的效果大約在初、高中才能表現(xiàn)出來。孩子讀書越多,知識和知識之間就能形成連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并能產(chǎn)生正向反饋。所以讓孩子堅持讀書,總有一天會開出美麗的花朵。
20聯(lián)系實際,讀無字書
將孩子的閱讀經(jīng)驗融入生活,也要帶孩子旅游,見見世面,讀讀無字書。
看了那么多關于恐龍的書籍,就一定要到博物館看看恐龍的化石;讀過《水滸傳》,不妨就帶孩子去“水泊梁山”景區(qū)看看,讓讀書與實際相互印證一下。這樣更能啟發(fā)孩子思考,畢竟孩子讀書最終是為了把握現(xiàn)實生活。
閱讀是一種長時間提升個人思想深度和廣度的手段,希望各位家長能對孩子多加引導,通過上文的20種實用方法,讓孩子從此徹底愛上閱讀。
多給孩子一點人文營養(yǎng)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學了琴棋書畫,就是有了“素質(zhì)”;考出高分數(shù),上了好學校,就是“成才”。其實對個人的成長而言,一些被傳統(tǒng)教育忽略的人文素養(yǎng)才是孩子人格健全發(fā)展的基石。生命認知……事實據(jù)新華社2001年10月30日報道,中國每年大約25萬人死于自殺,不少于200萬人自殺未遂,少年兒童的輕生事件也時有發(fā)生。杭州市兒童青少年行為心理糾正熱線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驚:一個六齡女孩對媽媽鄭重的說:“媽媽我想跳樓,我覺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殺。”媽媽大為震驚,幾次詢問,孩子都很嚴肅地回答:那么苦,活著沒意思。還有一例是一個六歲的小男孩
,平時非常淘氣,一直帶他的奶奶不耐煩罵他兩句,一天奶奶午睡時,男孩跑到廚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額頭來回的切,奶奶驚醒后嚇的一陣狂叫。小男孩則得意的說:“你要是再罵我,我就把你殺掉!”人文觀點對于上述現(xiàn)象,專家普遍歸因為社會壓力過大,卻很少有提及生命意識薄弱的問題。而這正是我們教育中長期匱乏的東西。許多父母也會知道說珍愛生命,但若不是以一個牢固的生命認識做基礎,我們的真愛能否抗的住壓力、經(jīng)受住挫折仍是個問題。西方一個哲人曾經(jīng)說過:“Deathdestroysaman,theideaofdeathsaveshim.(死亡可以消滅一個人,而死亡觀則可以拯救他)”在美國關于“911”的報道中,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告知孩子們父親的突然死亡時,她解釋說他們的父親已經(jīng)變成了天使,在天上注視著他們。這個女人未必是教徒,但她對死亡的詮釋則將生命的美傳承給了孩子們。建議
生命信念的樹立和內(nèi)化,都是要從小抓起的。當孩子們第一次提問“我是從哪來”的時候,應被視為他對生命的最初探究,這樣的時候,父母最好和孩子進行一次深談,除了告訴他,他是父母愛的結晶以外,還要告訴他,對于他的出生,父母有過多少夢想,祖輩又有過多少期待。他出生的時候,全家人是怎樣的激動,祝賀的人是怎樣的踴躍,他的第一次走路、學說話、生日……許多充滿人情味的珍貴細節(jié),都是讓孩子確立他在這個世界的坐標,感知生命的珍貴和欣喜的“基礎教育”。當孩子對小貓小狗甚至小烏龜小知了施虐的時候,你也應該將之視為生命意義教育的良機。要告訴他,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嚴,而且“無論是獅子還是刺猬;雄鹿還是蝙蝠,都有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權利”——有了這樣的感知基礎,孩子便不會因為覺得什么人丑陋或者不順從自己而去傷害他
,更不會因為自卑而殘害自己。共情……事實曾聽北京的一位幼教專家講過一件事情,他們到北京朝陽區(qū)一家幼兒園進行心理測試時,問了孩子們一個問題:“一個小妹妹發(fā)燒了,她凍的直哆嗦,你愿意借給她外套嗎?”沒有一個孩子主動回答。老師只好點名,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钡诙€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钡谌齻€孩子說:“弄臟了怎么辦?”第四個孩子說:“我怕弄丟了”。結果半數(shù)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聽到孩子們讓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兒園老師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叫來自己4歲的兒子問道:“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的哭,你正在吃早點,你該怎么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不給!”兒子回答的十分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