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玩具:父母陪伴引導更重要
發(fā)布時間:2022-04-18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經(jīng)典語錄 幼兒園玩具游戲 幼兒思維引導故事不少家長總認為,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玩具,不僅能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而且又受到孩子的喜愛。其實,這并非絕對,有時候,父母的愛比玩具的作用更為重要。
一對高學歷父母的孩子竟然患上了孤獨癥。原來,他們都是美國某所知名大學的博士,孩子出生后,因工作繁忙,沒有時間照顧,就請了一位保姆,并為孩子購置了大量的玩具讓他玩。這對父母擔心保姆照顧不周,又怕孩子跑到危險的地方,就買了一個充氣的、半人高的圓圈形圍欄,把孩子和玩具通通圍在了安全地帶。在圍欄里,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可以安全地、盡情地享受玩具帶給他的喜悅。雖然孩子很安靜乖巧,可是他到了兩歲半還不會說話,和父母也沒有要親近的愿望,見到父母時表情更是淡漠。直到這時,父母才意識到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有問題,到醫(yī)院檢查后發(fā)現(xiàn),孩子患上了孤獨癥。
很多年輕的父母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期發(fā)展,一方面,父母希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發(fā)展空間;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苦于工作繁忙而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一起游戲,于是,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玩具。父母精心為孩子挑選了適合他們各個年齡段發(fā)展的各種各樣豐富的玩具,有的甚至還為孩子設置了專門的玩具屋、兒童房,希望孩子有了玩具的陪伴,就不再寂寞了。可是沒有想到的是,父母們自以為萬事大吉了,可給孩子成長造成的損失卻不可估量。
雖然玩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玩具不是萬能的,它沒有生命,也沒有感情,無法替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更無法替代父母對孩子的愛。玩具完全承載父母或者保姆的責任,可能會直接耽誤孩子的發(fā)展進程。
父母要適當?shù)爻槌鰰r間陪孩子一起玩玩具,用充滿愛和友好的語氣回答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用冷淡的語言或手勢搪塞孩子,更不能因為借口忙而對孩子不理不睬,或者將孩子丟給玩具去“照料”。同時,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玩玩具的過程中,也要給孩子提供探索的機會,而不是一味地包辦代替。同時,也要注意讓孩子學會獨處,學會獨自玩耍并操作玩具,這可使孩子在獨處中不斷內化自己的行為,在成長中,不斷增強自己的自理和自立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嬰兒更需要父母尊重
早教模式強調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當父母面對的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大孩子時,這種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0歲嬰兒,很多父母會有疑問:這只是一個需要我們照顧才能生存的孩子,難道還需要尊重嗎?
其實,答案需要你去選擇。
面對剛出世的嬰兒,是把他看成被動地吃飽喝足就夠了的接受者,還是看成同成人一樣,希望主動運用自己的能力控制與支配環(huán)境,需要精神交流與智慧發(fā)展的獨立的人?很顯然,如果你選擇了前者,你處于賜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選擇了后者,一定會從孩子一出世就開始尊重他。
有人會認為,不管怎樣看待他,對嬰兒還不是一樣地滿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撫養(yǎng)嗎?其實大不一樣。理念上的區(qū)別決定了我們完全不同的0歲教養(yǎng)方案,也決定了孩子未來是成為一個時刻感覺自己能夠控制外界環(huán)境的自信的人,還是處處受到環(huán)境壓制的被動接受者。
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從出世,就是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學習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斷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盡辦法去了解身邊的世界,并學習控制環(huán)境,達到滿足自己需要的目標。如,他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饑餓、不舒服和與人交往的愿望;也會用伸手、蹬腳和各種動作去逐漸發(fā)展自己對外界的作用力。瞧,他與我們成人一樣,都是在日復一日地設法發(fā)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滿足生存需要。
但嬰兒又與成人不同,他需要強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從嬰兒成長的初始,就隨時滿足他這種主動發(fā)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兒初期,雖然他還沒掌握語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機會,盡可能多地給他充滿關愛的話,以滿足他對這個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語言發(fā)展的需要;在他能夠伸手抓握時,給他設立一些游戲,像一抓繩就能有玩具飛到眼前或有變化出現(xiàn),這樣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對外界的作用,增加他發(fā)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興趣等。假如我們這樣尊重嬰兒的發(fā)展需要,一點一滴地滿足著嬰兒的發(fā)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勵,每一種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他就會從一開始認識世界,就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種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們僅把0歲的嬰兒看成是吃飽喝足就夠了的被動接受者,無視他們的發(fā)展需求,在他不會說時就不提供充滿愛意的語言,對他各種能力的萌芽也只當作無意義的動作予以忽視,那么,孩子的探索熱情總是受到壓制,能力發(fā)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勵,他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就會消退,孩子會感覺這個世界不支持他,他是無助的。與處處受到鼓勵的嬰兒相比,這種在無助感中成長的孩子,會大大降低對外界與對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長大后,無論怎樣重建自信,根基總是搖擺的。
早期教育大師蒙特梭利告誡我們:兒童的成長沒有一樣是由母親來完成的,它屬于兒童自己的成就?!獘雰旱恼Z言不是來自與母親,而來自于嬰兒自覺的學習。承認兒童這種不同尋常的能力,父母要說服自己從兒童成長過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來,甘當這一成長過程的配角,他們的職責就會履行得更好。他們對兒童的幫助就顯得更有價值。如果這種幫助以適當?shù)姆绞浇o予的話,兒童就會健康成長。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讓孩子成才。但無論是成人,還是尚未成年的孩子,獲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認識從生命的初期就開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義,拋掉做孩子的權威,設計、指揮他們的觀念,確立科學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樣才會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穩(wěn)固基石。
會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主要從事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訓。
我們常??吹降漠嬅媸牵敽⒆臃e極投入到游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還常常故意輸?shù)粲螒颉8改竸偼鎺追昼娋烷_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后,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獲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1、轉變心態(tài):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p>
要讓家長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們的心態(tài)進行轉變,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妗.斘覀兏杏X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fā)掘曾經(jīng)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游戲的狀態(tài)。不管是什么游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嘆,和孩子一起玩這么有意思,怎么還會有家長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tài):從敷衍了事轉變?yōu)槿σ愿?/p>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么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游戲,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在小區(qū)和伊伊散步的時候,她發(fā)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范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游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游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yōu)榇蠛⒆?/p>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jīng)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罵。
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jīng)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罵說“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們玩游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松,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里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贝_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yōu)榕阃娓呤?/p>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盡量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游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游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游戲時,我們需要根據(jù)孩子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選擇適合于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游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醫(yī)院游戲中當醫(y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玩具陪睡”不宜提倡
孩子對自己心愛的玩具,常會自個兒喋喋不休地說著,忙個不停地擺弄著,吃飯時看著,外出時帶著,睡覺時也要陪著。的確,玩具是孩子的天使,能給孩子帶來歡樂。
據(jù)了解,不少家長睡覺時讓孩子帶著玩具睡,說是電影、電視里都這樣。其實,這種做法不宜仿效和提倡。原因有三:
首先,睡覺時玩具置于身旁,孩子玩著玩著,時間短則十幾分鐘,長則個把小時,甚至更長。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按時入睡、自然入睡的好習慣。
其次,布制玩具和長絨毛玩具,如布娃娃、長毛狗之類,容易臟,孩子睡覺時置于身邊不衛(wèi)生;金屬玩具、硬塑玩具,如槍、變形金剛等,棱角堅,質地硬,放孩子身邊也不安全。
第三,臥室即使開著燈,光線一般都比較暗。孩子睡在床上,邊玩邊睡,眼與玩具的距離較近,通常不到20厘米,眼睛需要緊張調節(jié),眼肌容易疲勞,眼內壓力增高,眼軸容易伸長,不利于保護孩子視力。
為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和保護孩子視力,家長還是要慎重對待這一環(huán)節(jié),不能讓“玩具陪睡”養(yǎng)成習慣。
父母是寶寶的最好“玩具”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能否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潛在的智力,極大部分有賴于5歲以前所接受的感覺及智能刺激的多寡。1歲之前的孩子尚未進入主動探究周圍世界的階段,給予孩子較合理的感覺刺激和較多的情感交流,應是最好的選擇。爸爸媽媽是幫助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人。
實際上,可以作玩具的東西很多,也并不是越新奇特越好。一些簡單的家用物品,如可握、可捏的塑料瓶、空盒子、可咬、可磨牙的東西等;也可自己改裝,只要顏色鮮艷,可拿著玩的任何形式的物體,同時體積夠大,孩子不致吞咽下去,經(jīng)過消毒,沒有傷害
都可以。商店里也有一些不錯的選擇,如掛在小床上會動的一類玩具;還有一條橫杠加上一些圓環(huán)的一組裝備,嬰兒可抓,也可以用手拉的;或是清晰可見的塑料水族館,里頭有魚,可以掛在小床邊讓寶寶觀看……
父母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盡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可玩的東西,可聽、可看、可感覺的東西。
最好的玩具就是爸爸或媽媽,這個“玩具”是寶寶最喜愛的。任何玩具都比不上爸爸媽媽和寶寶的交流與玩耍,因為爸爸媽媽是充滿感情的,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是變化無窮的。
媽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對寶寶說話,跟他戲耍。許多做媽媽的在沉默中給孩子換尿布、喂奶、洗澡、為什么不在這些時候說話呢?要以為你是在“對牛彈琴”告訴寶寶你正在做什么,他將得到感覺及智能的刺激。
應該對他說些什么?喜歡說什么都行,可以說:“我的小寶寶餓了,瞧這小嘴噘的,來我們吃好吃的了,寶寶大口大口地吃,快快長大,長成個大小伙子……”也可在說話的同時配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說:“要換尿布了,來來來,馬上就要舒服了。媽媽給你換一個又干又軟的小尿布,把你包起來,舒服了吧,笑了吧!”每一位母親都告訴寶寶她自己的一套話,對寶寶唱她自己的歌。
對寶寶唱歌、說話、做好笑的鬼臉,或是輕輕搖他,和他戲耍的時候,正是給予他感覺刺激的時候,這將促進他智力發(fā)展。
要不要給孩子選擇玩伴
要不要給孩子選擇玩伴當媽后天天腦子里都是娃的那些事,這不昨天帶兩個孩子躺在床上,手機的QQ信息不停的響,本來準備拿起手機關掉的,可是瞄了一眼信息原來是有個媽媽正在訴苦呢?原來他家的孩子拿了二百元錢偷偷買了玩具,然后分給鄰居家的小伙伴了。她打了孩子讓孩子寫事情的經(jīng)過。自己呢?老公常年在外做生意,她一個人帶孩子很累,現(xiàn)在孩子又不省心,一個人感覺好委屈,就開電腦找到了育兒群,來找媽媽們訴訴苦。
本來他的孩子很老實、很乖巧,但是前一陣搬來了兩個新鄰居,鄰居是從鄉(xiāng)下來的,在教育孩子上面不是很注重,鄰居家的孩子有偷過家里錢的劣習。本來她覺得孩子有了新玩伴會開心一些,但是現(xiàn)在自己家孩子也跟著學從家里拿錢去亂買東西送人。她想禁止孩子再去找那兩個玩伴玩,但是又擔心傷害孩子。很糾結,很矛盾。
養(yǎng)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個矛盾體。有時我們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可有時我們又怕孩子長大了就會遠離我們;有時我們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但又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像這位媽媽一方面她希望孩子能有玩伴過的快樂,跟著膽大的孩子玩鍛煉孩子獨立的性格,但另一方面她又怕孩子不是那些玩伴的對手,會跟著學壞。
可能是我的兩個寶貝現(xiàn)在都比較小,對于選擇玩伴上還沒有過多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基本上她愿意跟誰玩我都支持,再加上都是女孩不是很淘氣,但是對于那個煩惱的媽媽,她的孩子已經(jīng)九歲了,九歲的孩子基本上已經(jīng)有明辨事理的能力,對的行為和錯的行為他也能進行區(qū)分。只是自制能力有限。長時間呆在一起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影響孩子。
但是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是屬于自己的,當然玩具也應該自己選擇,九歲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沒有那么多的心眼,再說除去上學、吃飯、睡覺,玩耍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影響應該也是有限的。如果怕玩伴的缺點影響到孩子,父母可以正確的進行引導,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當然也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去幫助玩伴改正缺點,還能培養(yǎng)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義感呢。畢竟沒有一個孩子出生后就是壞孩子,有的只是身上的行為習慣家長沒有培養(yǎng)好。
雖然孩子都是自家的好,但是對于別人家孩子的小錯誤和不好的習慣,也不用太介意和糾結,只要孩子們玩的開心就好。當然最后我也建議那位媽媽,如果真的真的不想讓孩子再跟那些孩子玩,也不要采取強硬措施,可以讓給孩子找一些新的玩伴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變“犟”了 父母要學會引導
寶寶在兩歲之后,自我意識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他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張。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主張強行壓制,孩子就可能要“堅持己見”,父母往往會認為孩子變“犟”了,不聽話了。
其實孩子犟不犟,與父母的態(tài)度關系很大,父母如果總是要擺出絕對權威,不尊重孩子,不給孩子“自主權”,孩子就會心生不服。因此,要學會尊重孩子,聽聽孩子的想法,加以肯定或誘導,這對孩子性格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
倔強、反抗是幼兒發(fā)展過程中常見的一種行為,倔強的孩子較容易有反抗行為,然而倔強的孩子不一定不好。父母不妨用啟發(fā)的方式,慢慢引導孩子把倔強變成一種正向的力量。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作為參考:
1、避免情緒失控。當孩子出現(xiàn)倔強、反抗的行為時,父母應避免使用權威的口語或方式來教訓孩子,而應拿出一點“辦法”來。首先深呼吸,不要讓自己跟隨著孩子的生氣情緒,然后試著和他講道理,教他學會尊重別人,并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2、轉移注意力。當您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可用他有興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來轉移他即將爆發(fā)的情緒。譬如:“媽媽今天聽到一個好聽的故事,快點過來,媽媽講給你聽!”或“媽媽有一顆很好吃的糖,要給一個乖寶寶吃哦!”
3、離開現(xiàn)場。父母的干預越多,孩子倔強的脾氣可能越強烈。當孩子在鬧脾氣時,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父母表現(xiàn)得越在乎,他可能越過分、越吵鬧。所以,在不會影響到其他的情況下,就試試讓他哭個夠,等他安靜下來后,再去處理。
4、適當使用隔離法。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不生氣了,再過來和大家一起玩?!钡仨氉⒁飧綦x處的安全性,且不能是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的地方。
5、滿足需求。當孩子正努力組合一張拼圖或搭積木時,卻要他盡快去洗澡,孩子通常會表現(xiàn)出不愿意的態(tài)度。其實對于孩子的這種堅持,反而是值得表揚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棄,孩子反而容易養(yǎng)成半途而廢的性格。
6、尊重孩子的意見。對于反抗、倔強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場看事情,不管做什么事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見,不過分干涉。有時明知道可能做不好,也應讓他體驗一下。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時候,偶爾可以正確示范一遍給他看。
7、面對面溝通。父母有時不免會主觀認為,孩子應該聽話、順從,而不應該反抗。其實,不妨把專利、命令的語言溝通形式改為雙向的溝通,讓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并試著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并去探索合理的條件,建立自我約束的行為。
用心陪伴,玩樂童年《九色鹿》
今天讀了《九色鹿》和《小豬唏哩呼?!?,《九色鹿》是保冬妮寫的,有點小古文的味道,我怕小家伙聽不懂邊讀邊講,可小家伙卻說聽懂了。我問講了什么?小家伙張口就來,一個人掉到了河里,九色鹿把他救了起來,他要報答九色鹿,九色鹿什么都不要,但需要他保守這個秘密,這個人便發(fā)誓不會說出去,否則自己便會長毒瘡而死??墒怯幸惶焱鹾笤趬衾锟吹骄派?,想要九色鹿的角和皮毛。這個被救上來的人居然為了重金報酬去揭了告示,帶領人去捉九色鹿。最后這個人果真生了毒瘡。國王下令不許捉九色鹿,王后被氣死。這個被救上來的人是個背信棄義的人,大家都唾棄他。
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人為了錢財出賣了九色鹿。
接下來講小豬唏哩呼嚕,這本書,讀讀停停,停停讀讀,我上次已經(jīng)讀到第13章了,可是扔了一個多星期,我從第11章開始接著讀
,小家伙居然沒有聽出來已經(jīng)讀過了,看來扔的時間是太長了!這也告訴我,做一件事,一定要有始有終,否則會需要重復做許多不必要的工作。
我在專心地讀著的時候,小家伙突然問我,媽媽,我怎么也說了一聲“定”,你卻定不住呢?原來,小家伙聽到唏哩呼嚕跟豬八戒學武功,默念“定”就能把松鼠定住。納悶自己為什么不可以?
呵呵。。。后來,又試隱身術,她說完“隱身”后,我就裝作看不到她了,她又叫大姐,大姐很不配合地說,你沒有隱身,我還能看到你!小迪對我說,原來你在騙我!哈哈哈、、、說完,我們都樂了。
“為啥我不行,小豬就行呢?”小家伙還在納悶。。。。。。
當小豬唏哩呼嚕聽到野豬殺手和雇它殺小豬唏哩呼嚕的人的談話時,小迪說,原來它也是為錢,為了豬八戒的遺產(chǎn)才要殺小豬唏哩呼嚕,跟《九色鹿》里那個被救上來的人一樣,都是貪財!
小家伙還說我才不會做那樣的人!為了錢什么事都能做出來!真該萬人唾棄!
育兒心得:父母要多關心和陪伴孩子
育兒心得:父母要多關心和陪伴孩子
做父母的無論有多忙,都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陪伴,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下面和大家交流交流我的育兒心得。
一、帶孩子認識大自然,在和孩子玩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生活中的知識。錕錕的外公家在鄉(xiāng)下,每當節(jié)假日時,我們經(jīng)?;厝ネ?。我會帶孩子去田邊地頭散步,看看莊稼,摘摘野花,觀察昆蟲。夏天田里福壽螺很多,我和孩子經(jīng)常捉福壽螺給鴨子吃,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了解福壽螺,印象深刻。春天,和孩子一起上山挖筍、剝筍,其樂無窮。
二、言傳身教,讓孩子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上小班時,老師就教會孩子怎么折衣服了。我經(jīng)常會對錕錕說:“你能幫媽媽折衣服嗎?”孩子會很樂意地說好。有時還會主動讓我把他的小衣服留給他折。家里種了些花,經(jīng)常要修剪。錕錕看見了,躍躍欲試,于是我們就把剪刀給他,然后在旁邊指導他怎么修剪。現(xiàn)在,錕錕已經(jīng)學會修剪花草了。
三、經(jīng)常和孩子交流。只有通過和孩子交流,你才能了解孩子,增進親子關系。在家時,我經(jīng)常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發(fā)生一些有趣的事?你的好朋友是誰?。拷裉炷氵^得開心嗎?……”
有一次,接送孩子時,發(fā)現(xiàn)孩子會主動和保安叔叔打招呼,但沒和值日老師打招呼。后來與孩子交流后才知道:孩子覺得不認識值日老師,就沒打招呼。我對他提出要求,希望他以后也能和值日老師打招呼。從那以后,孩子變得更有禮貌了。
四、讓孩子快樂自信地度過幼兒時期。有時看到同齡的孩子識字量多,畫的畫特別漂亮,唱歌跳舞樣樣行,也很羨慕,也猶豫要不要讓孩子上興趣班。但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同,能力發(fā)展也不同。錕錕雖然不喜歡唱歌跳舞,沒有別的孩子那么出色,但他陽光、快樂、自信,這就足以讓我們感到高興。
五、與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從錕錕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給他定了《幼兒畫報》。我和婆婆經(jīng)常和他一起看幼兒畫報。雖然他識字量不多,但他對畫報極感興趣,樂于閱讀?,F(xiàn)在每晚睡前都要看幾個故事才舍得去睡覺。
六、讓孩子合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經(jīng)常在孩子不高興發(fā)脾氣時,對孩子發(fā)火,結果反而鬧的不好收場。后來慢慢發(fā)現(xiàn),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再安撫他的情緒,效果反而好。
七、鼓勵孩子多運動。陪孩子玩球、騎腳踏車、玩輪滑…..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運動可以適度舒緩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并從運動中發(fā)現(xiàn)樂趣與成就感。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祝福我們的孩子們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