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幼兒的“社會化”行為是喜是憂?

發(fā)布時間:2022-04-18 什么是教育筆記 什么是幼兒園的游戲 幼兒園什么是游戲

最近,在瀏覽一些幼兒教育論壇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話題討論很熱烈,說的是一些孩子在幼兒園里學(xué)會用食物玩具去“巴結(jié)”老師,或者去討好其他小朋友,以期引起老師的其他小朋友的好感。一些家長對幼兒的這種“社會化”行為既好笑又擔憂。好笑的是孩子竟然這么會耍“小聰明”,擔憂的是孩子的這種“社會化”的行為是否有利于其成長?

一些參與討論的“準專家型”的家長認為,幼兒在幼兒園里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討好”行為,一方面是其受社會影響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是其心智逐步成熟的體現(xiàn)。這是一個自然的現(xiàn)實,家長們大可不必緊張。

幼教專家認為,幼兒行為過早“社會化”,大背景是社會環(huán)境,關(guān)鍵因素在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這種社會化的行為對幼兒的成長有著諸多不利:

一是不利于幼兒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過早讓孩子接觸社會行為,會讓孩子的人生觀過早染上“金錢至上”的色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是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正常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幼兒交往的過早“社會化”,無助于引導(dǎo)孩子學(xué)習掌握正確的社會交往能力。過于功利化的社會交往,有其客觀存在的一面,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起到的負面作用可能更大,不對孩子的“功利”交往方式進行及時糾正,將不利于其成長。

如何引導(dǎo)幼兒學(xué)習交往走上一個正途?【722331.COM 教師資源網(wǎng)】

專家認為,應(yīng)該多方面下手,以期起到根本的引導(dǎo)作用:

家長首先要以身做則,在家庭教育中正確引導(dǎo)孩子的言行。的確,幼兒在幼兒園的“行賄討好”行為有社會影響因素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著更為關(guān)鍵的推波助瀾作用,一些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以社會陰暗的一面說事,或者在日常家庭行為中毫不忌諱地進行“厚黑”行為,這也直接影響了幼兒的行為判斷標準。

因而,家長日常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規(guī)避“功利”交往在孩子眼前出現(xiàn),另一方面則更要以正確的言行來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樹立科學(xué)的人生觀和社會交往意識。

其次,要注重家園共育的作用,如發(fā)現(xiàn)幼兒“功利”交往行為有強化的趨勢,家長一定要注意和老師相互配合,要注重幼兒園正規(guī)教育。有的時候,老師的教育比家長的苦口婆心的說教更為有效。只有家園共同下功夫,才能幫助幼兒樹立科學(xué)的人生觀與社會交往觀。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家長的行為會助長孩子明辨是非


家長的行為會助長孩子明辨是非生活在同一小區(qū)的孩子,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fā)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孩子世界很單純,他們的心靈都是小空白兒。就算發(fā)生就扯和爭斗,眼淚干了還會往一塊兒扎。家長之間若是掌控好了,受委屈的孩子家長平下心對待,這樣的雞毛蒜皮事會讓孩子長些見識和心眼兒。若是家長覺得孩子受委屈心疼,袒護和教唆孩子跟小朋友發(fā)生爭斗,后果往往就會變得不那么簡單。

場景一:

兩個孩子正玩得好好的,xx上前把**推了一把!**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摔在地上,頭上頓時起了一個大包。**疼的嚎啕大哭,**的媽媽自然也心疼,但她很快就冷靜下來。上前扶起地上的兒子,臉上的神情開始舒緩下來,柔聲安慰兒子不要緊,說xx是跟他鬧著玩。平心而論,xx的做法有點過,他愛動手的毛病小區(qū)里的媽媽們都知道,有幾位媽媽為了這個原因,都嚇得不敢讓孩子跟他玩。

xx的媽媽并不護犢子,也不對孩子溺愛萬分!xx畢竟是個孩子,愛動手的毛病最近是頻頻發(fā)生。

看著**摔倒在地,xx的媽媽趕快上前撫慰**,**的哭聲稍微緩和了點,xx媽媽扭轉(zhuǎn)身逮住兒子狠揍了幾下。xx媽媽對兒子的做法有時很無奈,在家里千囑咐萬叮嚀,外邊玩耍要跟小朋友團結(jié)友愛,無奈xx就是個惹事的小魔王。看著xx媽媽惡狠狠的打兒子,**媽媽趕忙上前拉開,并說xx媽媽做得過分了,孩子之間磕磕碰碰正常,趕緊把xx拉進懷里!

這件事情后,xx竟跟**成了好朋友!跟**在一起不但不發(fā)生戰(zhàn)爭,反而還把心愛的東西跟**一起分享??粗鴥鹤痈?*在一起的表現(xiàn),xx媽媽高興萬分。跟**媽媽交流育兒心得,才明白孩子雖小,但卻知道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那天推到xx闖禍后遭媽媽暴打,**媽媽不但沒有指責xx和添油加醋,反而還緊緊護著他并遷怒于xx媽媽!這個經(jīng)過被xx記在了心里,覺得**媽媽真心對自己好。別看xx淘氣年齡下,但也知道仗義和感恩,從那次后,xx再也沒碰過**一個手指頭!

**媽媽的做法得到了其他媽媽的贊賞,xx媽媽還需心向**媽媽學(xué)習育兒經(jīng)驗,**媽媽說孩子之間發(fā)生糾紛正常,并指明xx媽媽千萬別在眾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小也有自尊心,特別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要用耐心和關(guān)愛去對待孩子的過激行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會逐漸改正錯誤!xx媽媽改變了對兒子的態(tài)度,果然,xx也變得很有親和力,跟很多的小朋友的關(guān)系都融洽起來!

場景二:

再來說說另一位小朋友類似于xx的故事。小A跟xx一樣,也是個小淘氣!他跟小朋友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小A沾光時,小A的媽媽就會心中暗喜,覺得兒子很霸氣!有一次小A吃虧了,被其他孩子打倒在地,臉被擦傷出血了。小A媽媽不顧在眾人面前的形象,對另一個孩子的行為很不滿,惱羞成怒大吼起來,直到孩子媽媽對孩子痛打出手,小A媽媽的心里才算找到了一點平衡!

后來也沒少發(fā)生了這樣的事兒,只要小A沾光不受委屈,小A的媽媽就對兒子大加贊賞:“寶貝,真厲害,了不起!媽媽回家給你做好吃的,兒子吃了長力氣!”有時小A占不到便宜,小A媽媽就對小A怒吼:“打他,打他!你真笨,吃的飯都到哪兒去啦!”

在媽媽的助威下,小A在小區(qū)成了一霸,鄰家的孩子見了都趕快拉著孩子避開。小A在媽媽眼里最金貴,人家的孩子也不是石塊做的,與其在一起為孩子生閑氣,人家選擇避開是聰明之舉!

后來小A讀小學(xué)五年級,跟同學(xué)發(fā)生糾紛,霸氣心態(tài)竟然對同學(xué)下了刀子!

上面是生活中真實的例子,兩位媽媽的表現(xiàn)不同,也反映了當下家長的育子心理!不讓孩子吃虧,是父母源于對孩子的愛,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吃虧受委屈??墒聦嵣希绞遣蛔尯⒆映蕴澋募议L,往往就會教育出容易吃虧的孩子。孩子小有你護著壓著,等脫離家庭走向社會,這樣的霸氣孩子早晚會捅出大簍子!

再往開了一想,孩子之間如果一方真吃虧了,不用大人教,孩子也會明白躲避開強勢孩子!上面的**媽媽就是一個好媽媽和稱職的家長,她冷靜的心態(tài)贏得了孩子的尊重和贊賞!而小A媽媽的做法就明顯過了,她越是袒護不讓孩子吃虧,她兒子的品行就會越極端,最后走到了小小年紀用刀捅人的地步!

所以說,家長的行為會助長孩子洞察是非,家長的行為端正了,孩子的心靈才會更加陽光,家長的行為一旦歪曲,孩子的心靈也會變得扭曲起來!在育兒的角度上,家長的眼光應(yīng)該放的長遠點,不要鼠目寸光只看眼前的一點,要為孩子以后的人生著想!讓孩子自己學(xué)會吃虧,總比家長助威袒護的要強百倍!

行為習慣:孩子喜歡打人,這是怎么回事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喜歡打人,這是怎么回事,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dǎo)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有的孩子可能在小時候會有一些暴力傾向,不僅僅是沖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大打出手”,到了學(xué)校,還會跟小伙伴打架。面對這種情況,爸爸媽媽要怎么做呢?

1.要正確引導(dǎo)孩子

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暴力傾向時,爸爸媽媽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如果自己的行為沒有錯誤的話,就要及時跟孩子進行溝通,跟孩子講道理,跟孩子說明這樣做的后果。先在思想上讓孩子放棄打人,然后從行動上對孩子進行引導(dǎo)和監(jiān)督,這樣才能讓孩子改掉打人這個壞習慣。

2.有樣學(xué)樣的環(huán)境

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很善于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他們看在眼里,然后不自覺地就開始模仿。如果爸爸媽媽處理問題是采用拳頭的話,那么孩子可能也會采用這種方式。

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采用正確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不要孩子犯了點小錯,就拿起孩子的小手掌就打。另外,如果爸爸媽媽出現(xiàn)矛盾的話,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3.以暴制暴不可以

如果爸爸媽媽自己的脾氣就不好,在知道了孩子跟別人打架以后,可能會不由分說抓著孩子就暴打一頓。這種情況下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心生怨恨,影響親子之間的關(guān)系。孩子充滿著怨氣,下次可能還會使用打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4.孩子的攻擊心理

如今非常多的孩子都被寵愛過了頭,孩子不喜歡自己被冷落,不喜歡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一旦發(fā)生易出現(xiàn)心理失衡,孩子可能就會出現(xiàn)打人的行為。

所以爸爸媽媽要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是否有溺愛孩子的行為。在孩子出現(xiàn)攻擊他人行為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制止,及時教育。

打人是個很嚴重的壞習慣,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重視起來,不然會讓孩子以后進入學(xué)校和人相處變得很困難。

“投降”并不是不好的行為


只要聽到“投降”兩個字,大人會本能地表示不屑和不悅。似乎,在大人的觀念里,怎么能向自己的孩子投降呢?殊不知,這里的投降并不是它本來的意義,而是代表著與之相反的意義。而且,它所延伸的含義,還包括了親子之間的信任。

爸爸媽媽容易挑戰(zhàn)信任

有的父母相信,孩子是自己最棒的老師。從不同的孩子身上,爸爸媽媽學(xué)到了寶貴的經(jīng)驗——耐心、好奇、謙遜、信任。

然而,信任最具有挑戰(zhàn)。正如育兒專家經(jīng)常說的那樣,他們看到的最直接的爭斗,往往是關(guān)乎信任的問題:相信嬰兒真的沒有在操縱、控制;相信寶寶需要間隔一小時、或者多間隔一會兒再喂奶,以便于隔出喂養(yǎng)及消化的空間;相信幼兒能夠?qū)W習控制自我的能力。

雖然,在幼兒還沒有自然入睡的能力之前,免不了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當他的小肚皮充分擴張時,他就能夠在協(xié)調(diào)吮吸、吞咽的過程中,學(xué)習到呼吸的能力,這樣寶寶也就能更好地配合喂養(yǎng);當寶寶準備好時,他也會接受到家庭的膳食,沒有任何強迫,也無需大驚小怪。

即使幼兒還處于學(xué)習的階段,爸爸媽媽仍然要保持冷靜與尊重的心態(tài)教育、引導(dǎo)。

當小家伙還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極端情緒時,并不意味著他犯下不可饒恕、急需懲罰的錯誤。別忘了,孩子的大腦尚處于幫助他弄清各類狀況的發(fā)展階段。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溫和的指導(dǎo)與信任,能夠幫助孩子學(xué)習如何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投降”并不是不好的行為

正如同父母學(xué)習信任孩子的先天需求與善良一樣,爸爸媽媽也不妨試著學(xué)習“投降”。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跟隨小寶寶的節(jié)奏,或者努力調(diào)整自己的方式。事實上,當爸爸媽媽越是處于掙扎的狀態(tài),親子相處就越困難,風險也就越多。

“投降”是善待自己

當然,“投降”并不意味著示弱或順從,更不是放棄。在這種情況下,“投降”代表著接受孩子的現(xiàn)在,以及父母當下所處的位置,還有些許放手的成分。

恐嚇是一種奪愛行為


恐嚇是一種奪愛行為“快吃飯,不然我就把巧虎的電視給關(guān)掉!”

“你要乖,要不我就不帶你去公園玩!”

“你要是再這么哭鬧,我再也不會讓你去超市了!”

……

不想問大家,有沒有和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是想問:有誰,沒有對孩子這樣說過?

這是我們大家都愛用的一招:恐嚇。

不如此,我們實在拿頑劣不堪的孩子沒招。

但是,我們可能是在花高價買暫時的安寧,花巨款買得的只是一根稻草。

恐嚇之所以能有效果,是因為恐嚇的內(nèi)容中總是有剝奪。對孩子的剝奪越嚴重,恐嚇就越“有效”。

而孩子最怕被剝奪的是什么呢?最愛的。

為了保全自己的最愛,孩子一次次地退讓,內(nèi)心積累越來越多的憤懣和不滿。而這些憤懣和不滿,終究會在某一個時機,“炸”出來。將親子關(guān)系炸壞,更會讓孩子對他人失去信任和安全感。

所以,想讓我們的孩子更乖、更懂事,先從不恐嚇開始。

可是,孩子不聽話,一直瞎折騰,不恐嚇恐嚇,又能怎么辦?

一、讓他(她)承受自然后果。

我一直搞不清楚立界限與恐嚇、懲罰之間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只能這樣區(qū)分:我要孩子承擔的后果,和他的前一個行為有關(guān)嗎?有關(guān),就是承擔自然后果,無關(guān),就是恐嚇或者懲罰。比如:

不吃飯,應(yīng)該承受的后果是——餓。和看不看電視無關(guān)。

不去公園玩,原因應(yīng)該是——不遵守安全規(guī)則。要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而不是鎖在家里不出去。

二、孩子無法承擔的后果,想辦法取得合作和理解。

確實,有一些后果我們舍不得讓孩子承擔。比如:天冷了,我們要給孩子加衣服,但孩子不肯。我們舍不得孩子受凍,更害怕孩子感冒生病。比如:孩子非要騎一輛他騎不了的大車子,我們勸過孩子了,但他不聽。我們舍不得讓他摔傷;孩子想吃上火的零食,吃多了讓孩子咳嗽,我們舍不得。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辦法取得孩子的合作和理解。前提是我們得理解孩子。

關(guān)于添衣,用不著喋喋不休,也不必恐嚇,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擔心你太冷,想關(guān)心你,要是感冒就得吃藥,這樣可麻煩了。

關(guān)于小小人兒非要騎大車,可以理解孩子:你想騎這輛大車試試,但車確實太高了,讓媽媽幫幫你。

我家**很愛用刀,我就每次都抱他起來:我們一起來切菜吧……

他還很愛吃薯片,我說:**,媽媽知道你愛吃薯片,但是吃得太多了會咳嗽的,現(xiàn)在媽媽只能給你兩片。行嗎?持久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想吃哪個零食,經(jīng)常會問:媽媽,我可以吃這個嗎?吃完一片,他又過來問:媽媽我還可以吃一片嗎?大部分時間里,不同意他便做罷了。

三、給孩子立界限和亮底限。

我經(jīng)常會給孩子亮出我最后的底限:你這樣敲這個玩具實在太吵了,請你停止,如果我數(shù)1-5下你還沒停,我一定會強行收掉它!

“你昨天把沒喝完的牛奶倒在地板上,那明天你不能喝牛奶??摁[也沒用。后天才能喝?!比缓笪覉詻Q執(zhí)行。

無一例外地,當我們采取上述的措施時,孩子會有反應(yīng)——哭鬧。希望達到他們的目的??摁[的時候,應(yīng)該回應(yīng)的是愛——因為哭鬧就是因為有需求沒滿足,要玩具、要零食的需求,歸要到底是愛的需求。我曾經(jīng)領(lǐng)悟出一個辦法,孩子哭鬧的時候,“來,今天不打算給你買這個玩具,不過你來,讓媽媽抱抱你”。用愛來取代孩子提的不合理要求,我覺得很有效。

行為習慣:孩子喜歡裸奔,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喜歡裸奔,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dǎo)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很多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人,可能都會對孩子的很多行為感到驚訝,比方說,孩子早上六點不到就起床了,家里一有客人,他就會“人來瘋”等等。孩子的行為和反應(yīng)都讓人無法理解,特別是面對他們的“怪癖”,爸爸媽媽經(jīng)常不知道應(yīng)該怎么辦。

對此,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專家為我們破解了其中的奧秘:孩子不是生下來就要和我們作對的,孩子也不是哪里不正常,或者先天乖戾,只是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懂幼小生命的“行為藝術(shù)”了。

對于一些爸爸媽媽來說,在孩子能夠脫掉他或她自己的衣服和尿布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時刻,比方說在教育孩子自己上廁所的時候。

但是對于一些爸爸媽媽來說,這個行為卻讓他們感覺到恐怖,尤其是孩子非常不想要穿衣服,更愿意裸體時,這點讓爸爸媽媽覺得非常煩惱。畢竟,這是個不禮貌的行為。

孩子學(xué)脫衣服有時說明他長大了

孩子不喜歡穿衣服,喜歡裸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嗎?幼兒學(xué)習脫去自己的衣服是一個里程碑,這時就已經(jīng)可以開始進行如廁訓(xùn)練了。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的話,想要告訴你的一點是,當孩子學(xué)會一項新技能時,他就會一直重復(fù)使用這一項新的節(jié)能,這同樣適用于脫去衣物或尿布。至于為什么孩子會喜歡裸體,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因為覺得這樣非常舒服。

孩子裸跑代表叛逆

爸爸媽媽可能接受不了孩子喜歡裸跑,但很多孩子都會有這個行為,差不多是在2至4歲的時候開始出現(xiàn),這也是一個叛逆的階段。

在這段叛逆期里,孩子會故意做相反的事情。如果你采用消極的反應(yīng)或者生氣憤怒的對待他脫衣服的行為,孩子可能會覺得這樣很好玩,于是就會繼續(xù)這樣做,他想要看看需要多少次你才會真正變得憤怒或者干脆認輸。

如果你的態(tài)度比較積極,拍拍孩子光禿禿的小屁股,他有時候也會重復(fù)這種脫衣行為來挑逗你,因為他覺得你喜歡他這樣。所以爸爸媽媽的反應(yīng)是很重要的。

爸爸媽媽千萬要冷靜

如果孩子在走路的過程中,喜歡上脫衣服怎么辦?爸爸媽媽應(yīng)該采用平靜和中立的態(tài)度,這個階段不會持續(xù)很長的時間。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覺得厭煩了。如果在大家面前,孩子又出現(xiàn)這個行為的話,不需要懲罰或贊揚和解釋,立刻給他把衣服穿上就可以了。

面對孩子裸跑的應(yīng)對措施

在緊急情況下(如婚禮上)孩子出現(xiàn)這個行為,你要怎么辦?如果真的是在一個重要的場合,比方說婚禮上,出現(xiàn)一個裸體的孩子會尷尬,所以在發(fā)現(xiàn)孩子有脫衣服的苗頭時就要制止孩子。如果孩子還沒有開始進行如廁訓(xùn)練的話,可以讓孩子穿舒適的衣服。

另外,給孩子穿一些脫起來會比較麻煩的衣服,比方說背面帶著系帶/紐扣/拉鏈的衣服或工裝褲。

最后,還要知道的是,嬰兒和蹣跚學(xué)步的孩子很可愛是有原因的,他的可愛會讓大家包容他的一些行為。

脫去衣服,裸體的孩子往往特別小,很多人只是會覺得孩子的這個行為很有趣,并不會多想其他,因此,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出現(xiàn)這種行為的話,不要對孩子過分嚴格,甚至責罵他們。

面對孩子裸跑這一行為要辯證地看,爸爸媽媽一定要采用正確的處理方法。

幼兒自立和社會化


寶寶出生后,就在不斷地學(xué)習適應(yīng)周圍的環(huán)境,這是一個很艱難的任務(wù)。為了發(fā)展正確的社會行為和自我?guī)椭募记桑瑢殞毿枰S多幫助和指導(dǎo)。當寶寶學(xué)會走路后,你可以每天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來培養(yǎng)他良好的習慣,例如讓他協(xié)助你擺桌子、掃掃地。通過幫助父母做家務(wù),他會逐漸懂得責任與義務(wù),懂得尊敬他人及他人的勞動成果。

良好行為舉止的習慣是生理成熟和重復(fù)訓(xùn)練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在寶寶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前,你應(yīng)該反復(fù)地對他進行言傳身教。最終,只要跟他說一兩遍,他就可以回憶并再現(xiàn)學(xué)過的良好行為。

家長應(yīng)該教育寶寶怎樣與別人打交道,告訴寶寶哪些行為會被社會接受。父母應(yīng)給寶寶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與家庭以外的人接觸,并嘗試建立友誼。

同情是對他人產(chǎn)生憐憫之心并能夠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種情感。寶寶很小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出同情心。例如,當你的寶寶還是嬰兒時,他在看到或聽到別的嬰兒啼哭時也會哭。當然。同情心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會隨發(fā)展階段不同而有差異。

對于已經(jīng)有了自我意識的早期兒童來說,他會為其他人的疼痛而感到痛苦。所以,他會試圖去主動幫助他人,此時他們普遍的反應(yīng)是尋找自己的媽媽,并讓媽媽去幫忙。2-3歲的寶寶,開始認識到那個遭受痛苦的人是與他沒有聯(lián)系的另一個人。到4、5歲時,寶寶會開始出現(xiàn)一種另外一種同情心,例如,如果其他小朋友受到家長的責罵,他會為小朋友感到困窘,也能感受到朋友所經(jīng)歷的痛苦。

通過讓寶寶了解他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你可以幫助寶寶發(fā)展同情心。在解決問題和危機的過程中,父母起著重要作用。在給寶寶提供可依賴、可預(yù)知并充滿愛意的環(huán)境的同時,也為寶寶發(fā)展信任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chǔ)。寶寶會在信任感的基礎(chǔ)上,學(xué)習建立牢固的友誼。當然,也不要忘記告訴寶寶潛在的危險,比如應(yīng)該怎樣對待陌生人等。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未來社會角色的體驗


角色游戲是幼兒較喜歡的一種游戲,同時,也是較難玩“好”的一種游戲。所謂難玩“好”,是因為:一方面孩子們生活經(jīng)驗缺乏,另一方面則是難以掌握所表演的社會角色,如售貨員、醫(yī)生、郵遞員等的行為、語言乃至社會義務(wù)。正因如此,幼兒教師就更應(yīng)該重視角色游戲的指導(dǎo),為孩子們將來充當真正的社會角色打下基礎(chǔ)。

一、角色游戲是幼兒對未來社會角色身份的初步體驗

在角色游戲時,孩子們充當著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現(xiàn),如各種語言、動作、形象等,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對未來社會角色身份的初步體驗。體會不同身份的角色,一般多從“娃娃家”開始。因為大家都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啟蒙老師。所以,孩子們最先熟識和接觸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對角色身份的體驗也就是從爸爸媽媽開始的。孩子們在游戲中充當爸爸媽媽的角色,就會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媽媽的言談舉止,學(xué)習他們的日常行為,將孩子們自己理解的爸爸媽媽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孩子們對角色身份的初步體驗,而這初步體驗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爸爸的身份決定了他應(yīng)該干什么事,說什么話,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媽媽的身份、孩子的身份都將有不同的表現(xiàn)。因此,孩子們會刻意地去表現(xiàn)特定身份應(yīng)有的工作、語言、行動。例如:爸爸在家里不干活,下班回家只看電視、喝茶水,而媽媽卻不停地忙家務(wù)、干這干那等,這都是當前家庭存在的真實現(xiàn)象留給孩子的印記。再比如:理發(fā)員與顧客的身份差異、醫(yī)生與病人的身份差異、乘務(wù)員與乘客的身份差異等等。這些不同身份的角色所承擔的不同的社會責任,孩子們也在游戲中有了最初步的體驗,對他們將來可能充當?shù)纳鐣巧辛俗畛醯母惺?。正因為如此,在角色游戲中,孩子的各種表現(xiàn)應(yīng)引起教師的充分注意,以避免一些不良因素影響孩子,使孩子的認識、感受出現(xiàn)偏差,如商店的售貨員態(tài)度蠻橫、醫(yī)院的醫(yī)生敷衍病人等等。

因此,角色游戲中的體驗雖是幼兒對未來社會角色的初步體驗,卻有可能直接影響著孩子們未來人生的質(zhì)量。

二、角色游戲是幼兒對未來社會角色交往的初步體驗

讓幼兒學(xué)會交往并善于交往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角色游戲正是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交往行為的一種游戲活動。因此,游戲角色間的交往應(yīng)傳遞給孩子文明、和諧的交往方式。在幼兒與幼兒間的自然交往中,他們會以自己的思維、言行進行交往。而在角色游戲中,則要讓孩子們?nèi)ツ7鲁扇说纳矸荩M行成人間的交往,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困難的,但也是需要的,更是非常重要的。初次模仿成人的交往,會給孩子們留下極深的印象。比如:醫(yī)生與病人交往時,醫(yī)生應(yīng)怎樣說,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有什么樣的表情,兩者配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jié)果等等。再比如:玩“娃娃家”時,由于客人來得多,吃飯時沒了筷子,這時孩子們就會學(xué)習運用成人交往的方法,到鄰居家借筷子,這一“借”的行動,就是孩子們學(xué)習交往的成功實踐。孩子們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觀察、學(xué)習成人的交往方式,在觀察的過程中,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不同層面便展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便在游戲中展現(xiàn)出來:菜攤前的討價還價;商店里對商品的介紹、挑選、詢問;郵局里的填寫、對答……。孩子們在游戲中學(xué)習著在不同場合、不同地點與不同人物的交往,體驗著交往的感受。同樣這最初的體驗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dǎo),以避免不良的交往方式影響孩子們的正常交往。

三、角色游戲是幼兒對未來社會角色情感的初步體驗

情感與人一生的生活質(zhì)量關(guān)系重大。正常的情感可以使人對生活充滿熱愛

相關(guān)推薦

  • 嬰兒扔?xùn)|西是本能行為 導(dǎo)讀:扔?xùn)|西最初就是嬰兒的一種實驗,他這樣做只是想看看東西掉在地板上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他把奶瓶扔在地上后就哭了起來,直到你把它撿起來才罷休。 嬰兒扔?xùn)|西、敲東西或松手讓東西掉在地上是一種本能行為。他正...
    2021-08-13 閱讀全文
  • 中班社會:我是哪兒來的 活動目標: 1.幼兒知道自己是哪兒來的 2.幼兒看見孕婦要學(xué)會幫助 3.體諒到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要學(xué)會感謝媽媽。 活動準備: 每人一個皮球,一個書包 活動過程: 1.故事導(dǎo)入。 精子和卵子是一對好朋...
    2019-12-12 閱讀全文
  • 家長的行為會助長孩子明辨是非 家長的行為會助長孩子明辨是非生活在同一小區(qū)的孩子,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fā)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孩子世界很單純,他們的心靈都是小空白兒。就算發(fā)生就扯和爭斗,眼淚干了還會往一塊兒扎。家長之間若是掌控好了,受委屈...
    2020-11-17 閱讀全文
  • 行為習慣:孩子喜歡打人,這是怎么回事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喜歡打人,這是怎么回事,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dǎo)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有的孩子可能在小時候會有一些暴力傾向,不僅僅是沖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大打出手”,到了學(xué)校,還會跟...
    2020-09-30 閱讀全文
  • “投降”并不是不好的行為 只要聽到“投降”兩個字,大人會本能地表示不屑和不悅。似乎,在大人的觀念里,怎么能向自己的孩子投降呢?殊不知,這里的投降并不是它本來的意義,而是代表著與之相反的意義。而且,它所延伸的含義,還包括了親子之...
    2021-05-15 閱讀全文

導(dǎo)讀:扔?xùn)|西最初就是嬰兒的一種實驗,他這樣做只是想看看東西掉在地板上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他把奶瓶扔在地上后就哭了起來,直到你把它撿起來才罷休。 嬰兒扔?xùn)|西、敲東西或松手讓東西掉在地上是一種本能行為。他正...

2021-08-13 閱讀全文

活動目標: 1.幼兒知道自己是哪兒來的 2.幼兒看見孕婦要學(xué)會幫助 3.體諒到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要學(xué)會感謝媽媽。 活動準備: 每人一個皮球,一個書包 活動過程: 1.故事導(dǎo)入。 精子和卵子是一對好朋...

2019-12-12 閱讀全文

家長的行為會助長孩子明辨是非生活在同一小區(qū)的孩子,一起玩耍時難免會發(fā)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孩子世界很單純,他們的心靈都是小空白兒。就算發(fā)生就扯和爭斗,眼淚干了還會往一塊兒扎。家長之間若是掌控好了,受委屈...

2020-11-17 閱讀全文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喜歡打人,這是怎么回事,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dǎo)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有的孩子可能在小時候會有一些暴力傾向,不僅僅是沖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大打出手”,到了學(xué)校,還會跟...

2020-09-30 閱讀全文

只要聽到“投降”兩個字,大人會本能地表示不屑和不悅。似乎,在大人的觀念里,怎么能向自己的孩子投降呢?殊不知,這里的投降并不是它本來的意義,而是代表著與之相反的意義。而且,它所延伸的含義,還包括了親子之...

2021-05-1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