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堅強性格
發(fā)布時間:2022-03-10 有關(guān)小孩子堅強勇敢故事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對有好奇心的孩子如何培養(yǎng)地震貌似已經(jīng)遠去去了,其實遠遠沒有,留下的那許多急待解決問題,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恐怕難以圓滿解決。
今天聽了《鏘鏘三人行》中客座心理專家的話,很受觸動。專家說他在電視上看到,很多撫慰者會對其撫慰對象說“要堅強,要勇敢,要好好活下去?!敝惖墓膭钫f辭,其實這樣的說法非常不正確,不但起不到安撫作用,反而會給受難者施加很大的壓力!那怎么說才是正確的呢?專家說,其實只需要轉(zhuǎn)變一下話語方式,將“你要堅強,要勇敢,要好好活下去”說成“你已經(jīng)很堅強,很勇敢了,你是我們的驕傲?!蹦敲?,被撫慰者從中感受到的則會是完全不同意味。
對這番話,我回味了很久很久。一個受到嚴重心靈創(chuàng)傷的人,最需要的是旁人的感同身受,失去家園失去親人的傷痛根本沒有任何話語可以安慰,那些干巴巴的“要堅強要勇敢”就像來自一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完全不起作用。
很自然的想到平日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沒有設(shè)身處地是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我們通常會將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強加在孩子身上,無論是用呵斥或循循善誘的語氣,都掩飾不住“你必須聽我的”意思。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不光和大人不同,不同孩子之間也是不一樣的,可由于缺乏耐心,父母通常采取比較單一和粗暴的方式,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而是最終通過施加壓力讓孩子知道自己應(yīng)該怎么做,但為什么要接受這一些,孩子往往不會明白,也很難從大人這里得到合理的解釋。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甚至連大人自己都沒有想清楚,自己讓孩子這么做合理性究竟有多少。
其實,互換角色教育法目前是育兒教育經(jīng)常提倡的一種方法,以游戲的方式,旨在通過和孩子的身份互換,讓孩子能夠換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場,體諒父母的苦心,從而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那么反過來,難道我們自己就不應(yīng)該常常在精神上主動換位嗎——多召喚自己童年時候的記憶,多理解孩子的需要,減少一味批評、指責(zé)的強硬態(tài)度,我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小寶貝,會懷有一顆善良健康快樂、感恩的心去面對將來的一切,而不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對事情的恐慌。
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因此對于贊美也很慳吝,尤其對自己的孩子,非但不喜歡表揚,甚至在別人夸獎自己孩子的時候,除了說“哪里”外,還會找出另外的不足之處加以貶低,仿佛不如此孩子就會驕傲自滿得飛上天。
我非常不認可這樣的作風(fēng),我的做法是:在別人當(dāng)著我和兒子的面夸獎他時,如果情況屬實,我不會表現(xiàn)出夸張的興奮,如果言過其實,我不會斷然否認,而會附和著說“嗯嗯,還行吧。”要知道,無論多大的孩子都非常敏感,而且對別人的贊美也非??是?,被人肯定后非但不會驕傲,反而會努力做好以名副其實。這個情況與文章之前提到的地震專家的理論相互呼應(yīng),當(dāng)一個人被肯定后,他的自豪感會放大,繼而激發(fā)出更大的潛力,但如果在努力沒有得到任何肯定的情況下被要求再好點,再更好一點,恐怕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結(jié)局了。
最后我還想說的是,孩子每分每秒都在成長,我們對孩子的變化一定要看分明。今天兒子跟他爸爸通電話時居然主動問他:“爸爸地震時候你去哪里?”我非常吃驚,陜西今天又發(fā)生一次5。4級余震,可能我們大人在討論時他留心聽了去,并且懂得用來關(guān)心爸爸的安危了。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如果最終沒有放出應(yīng)有的光彩,最大的責(zé)任應(yīng)由家長來負。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怎樣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堅強性格呢
怎樣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堅強性格呢
首先,應(yīng)該讓孩子不要事事依賴大人,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父母過度嬌慣使快上小學(xué)的孩子還要依賴爸爸媽媽,穿衣,洗臉,那么很難以想象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怎能堅持不懈的為完成一項事業(yè)而不斷的努力呢?長期依賴會滋生懶惰使人產(chǎn)生精神松懈,不愿獨立思考容易被他人左右等性格弱點。所以父母應(yīng)該明白,讓孩子從小事事依賴父母,并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害他。
其次,給孩子提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要求,比如讓孩子摔了跤不哭,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冷靜地鼓勵孩子,可以對孩子說“寶寶真勇敢”。孩子往往真的咬咬牙,不哭了。這時候,父母應(yīng)及時給予鼓勵。
當(dāng)然,父母同時也應(yīng)該注意孩子是否受了傷,以免萬一受傷耽誤治療。還有就是有的孩子不愿去幼兒園,每次送她去都要好淘大哭。這個時候,父母要告訴寶寶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都喜歡她,他們非常愛她。這樣耐心引導(dǎo),并不斷選擇具體可行的要求進行培養(yǎng),特別是給孩子講“英雄”的故事。在孩子心中樹立一位堅強勇敢的偶像,堅強的性格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
我們?nèi)绱藦娬{(diào)堅強性格對孩子成長的必要性,并非毫無根據(jù)。許多具體事例都證明,當(dāng)一個復(fù)雜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時,需要人們明確而及時的做出決定。
如果是個堅強性格的人,往往能夠冷靜的分析問題,設(shè)法排除各種不利因素,做到當(dāng)機立斷。而性格軟弱的人就不同了,他們往往猶豫不決,以致錯失良機。由此可見,培養(yǎng)堅強性格對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p>
淺談孩子性格的培養(yǎng)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性格在寶寶的成長路上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寶寶的優(yōu)點和缺點,對好的要多點鼓勵,不好的要及時指出,讓寶寶生活得更健康。以下是一些相關(guān)的做法:
不要過分強調(diào)負面的東西
孩子會通過觀察大人的做法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方式,因此當(dāng)你發(fā)覺孩子感到嫉妒的時候,在表示同情的同時,不要過多強調(diào)孩子的立場,更不要指責(zé)受到妒嫉的對象,否則不但會進一步刺激孩子的妒嫉情緒,還會導(dǎo)致孩子養(yǎng)成動輒歸咎于他人的壞習(xí)慣。
假如你的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同桌被邀請參加同學(xué)的生日派隊,而自己卻沒有被邀請。這時候我們決不能指責(zé)那個過生日的孩子“不夠意思”,而應(yīng)該告訴孩子,媽媽理解你的委屈,但是別難過,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朋友,自己過生日的時候不是也不可能把自己認識的所有人都請來嗎?這樣,孩子就會理解并不是因為自己不受歡迎而未受邀請,也不會因此而記恨那個過生日的同學(xué)。
幫助孩子找到一種可行的解決辦法
感到嫉妒的孩子總是希望自己得到和他人同樣的待遇,假如此時家長能夠誘導(dǎo)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但能夠緩解嫉妒的心理,還有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假如孩子覺得球隊一個隊友比自己上場的時間長,我們可以問他,如果你加強練習(xí)的話,情況會不會有所改變呢?這時,孩子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控制不了教練的選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選擇――通過聯(lián)系提高自己的球技,上場的機會自然就多了。
或者,當(dāng)孩子對別人父母對子女所傾注的重視感到嫉妒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采取行動消除孩子的誤會。5歲的美美因為媽媽錯過了自己在學(xué)校演出中的表演而非常不滿,“別人的媽媽都來了!”于是,媽媽就讓美美在家里面給自己開了一個專場晚會。這樣一來,美美明白了媽媽其實很關(guān)注自己,便不再失望或者妒嫉別的同學(xué)了。
盡量不要拿孩子與別人對比
你可能注意不到,在談?wù)撈渌⒆訒r一句無心的“婷婷越來越可愛了”,或者只是一個微笑、一個聳肩的動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比較”。尤其是當(dāng)你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的時候,他們更容易對那些有能力做好的孩子感到嫉妒。
有一次,美美的媽媽跟一位阿姨說,鄰家女孩的卷發(fā)很可愛,可惜自己女兒的頭發(fā)卻是直的。沒想到,第二天,美美就要求媽媽帶自己去美發(fā)廳要把頭發(fā)燙成卷發(fā)!美美媽媽一下子就意識到是自己的評價引發(fā)了女兒的嫉妒心理,從此之后,她再也沒有評價過女兒的頭發(fā),同時非常注意不拿女兒和別的孩子作無意義的比較。
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總喜歡強調(diào)自己的弱點,而且那種低人一等的感覺更容易刺激他們的妒嫉心理。因此,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他知道自己也有優(yōu)點,也有為自己而驕傲的資本。假如孩子在畫畫方面有天賦,家長就應(yīng)該多多鼓勵。每當(dāng)孩子自己解決了一個問題或者取得了一點進步,哪怕只是一道算術(shù)題,也應(yīng)該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注意到了,并且為他而驕傲。
專家指出,當(dāng)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時候,他們就更容易接受別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關(guān)注。這種自信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妒嫉心理,更有利于他們塑造自我,這才是真正值得別人艷羨的本領(lǐng)。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好性格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好性格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性格,孩子好性格對于孩子將來的發(fā)展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好性格呢?專家認為:孩子性格的形成主要受其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言傳重要,而身教更重要。因此,父母在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非常重要。
中國自古有這么一句諺語:三歲看大。所以說孩子從出生就意味著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了。有許多家長誤認為孩子大一點再進行教育,這是有認識誤區(qū)的。
為什么說三歲看大呢?
嬰兒從出生到三歲這個階段,和外界接觸的比較少,也是家長陪伴孩子一生最密集時間多的一段時期,小寶貝在家長的呵護,陪伴和保護之中快樂成長。他們能接觸到的信息,知識,技能教育等,幾乎都是跟父母學(xué)的。這也就是說孩子的很多性格,都是這段時間形成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教育,不僅言傳很重要。而且孩子也不大懂道理,那么身教才是更重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力極強,而且特別容易養(yǎng)成習(xí)慣。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a習(xí)比較多,喜歡說臟話粗話,各種不良嗜好,孩子基本上一模仿一個準(zhǔn)。特別是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生活環(huán)境里面,大人喜歡教唆孩子說臟話,粗話,罵人。這種事真是糟透了。所以說一個好的環(huán)境,對孩子性格初期的培養(yǎng)相當(dāng)?shù)闹匾?/p>
孩子的性格12歲之前就定型了
孩子性格的培養(yǎng)要在12歲之前,過了12歲,性格基本上就不會改變,能改變的只是人的認識。人的認識,一生中都可以改變,但性格不是,12歲之前就定型了。
而12歲之前,又基本劃分0~3歲,3~6歲,6~12歲三個階段,實際上尤以前兩個階段最為重要。
3歲之前:父母應(yīng)該讓孩子感到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最好是父母能夠親自帶孩子,至少在一歲半之前這樣,否則你會發(fā)現(xiàn),小時候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和父母有很大的疏離感,如果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帶大的孩子,他們說的話很聽,你說的話很難聽進去。
3到6歲:這個階段不能讓孩子約束太多,也不能讓孩子無法無天,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個階段的孩子,孩子通常會有一些奇特的想法和一些古怪的問題,父母應(yīng)該耐心對待,不應(yīng)扼殺。
6到12歲:是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彌補期,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還經(jīng)常愛發(fā)脾氣,性格暴躁,通過教育引導(dǎo),還是可以改變孩子,但是到了12歲之后,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真想改變孩子的性格,基本上就不可能了。
家庭因素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1、教養(yǎng)方式:
(1)爸媽教養(yǎng)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于與別人交往協(xié)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爸媽過于嚴厲,經(jīng)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爸媽過于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wěn)定、驕傲;
(4)爸媽過于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爸媽教養(yǎng)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
(6)爸媽支配型教養(yǎng)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2、家庭氣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yè)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猜疑甚至關(guān)系破裂(父母離異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結(jié)構(gòu):有研究表明,來自兩代人家庭的兒童在好奇心、堅持性、伙伴威望、與人關(guān)系及對勞動態(tài)度上均優(yōu)于來自三代人家庭的兒童。這主要與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等因素有關(guān)。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國獨生子女普遍的社會,如果不注重對獨生子女進行有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很容易使他們形成任性、不關(guān)心別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好的性格
相信所有媽媽得子時的心情都一樣:好象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幸福了。又想,朋友們同時做了媽媽,孩子們將來就要一起上學(xué),如果別人的孩子考第一,我的孩子第二,那可不行!于是乎,對兒子呵護備至,施行早期教育。雖然日后盼孩子“考第一”的理想時常被“孩子健康”所取代,但教育孩子卻從未敢有絲毫的懈怠。
眾所周知,0到6歲的教育,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這期間形成的性格框架猶如日后孩子性格的種子,可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什么樣的性格才是“好”的性格?如何培養(yǎng)孩子好的性格呢?雖說眾說紛紜,但始終遵循一個簡單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框架:
是否膽?。?/p>
是否渴望與人交往?是否能獨立與人交往?
好靜還是好動?
對最喜愛的事情的專注時間比同齡孩子長還是短?
孩子遇到困難的態(tài)度?
孩子遇到表揚和批評時的表現(xiàn)?
孩子在競爭對手比自己強時的表現(xiàn)?
不同的孩子答案自然不同。如果我們要找一個造就這些差異的原因,那就是父母是如何陪孩子的?
兩類孩子的比較
一類,陪大的孩子(大部分時間有父母(或其他大人)陪著的),一類,獨處的孩子(大部分時間(相對于同齡孩子)獨處)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讓孩子獨處怪可憐的。然而,孩子長大后,獨處多的孩子大都是:不膽小,可以主動與人交往,但對同伴的需求不強烈,好靜,注意力容易集中,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表揚對這類孩子所起的作用較大人陪大的孩子要小得多。這類孩子也好強,但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能力”,大部分可以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是“唯我獨尊”,算得上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獨處多的孩子最大的不足是語言能力較其他孩子欠缺,但閱讀能力往往甚佳。
陪大的孩子中也有有上述優(yōu)點的,原因在于“陪”的方式。“遠觀式”和“平等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獨處能力就比較強,且和真正獨處長大的孩子相比,性格要活潑開朗。所謂“遠觀式”指大人和孩子有一定的距離(空間上的距離和行動上的距離),也即給孩子以充分的自理空間,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nèi)“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大人不越俎代庖,僅在必要的情況下才出馬。這樣既給了孩子以獨處空間,又讓家長的心不再懸著,算是兩全其美了。美國的一位朋友就是典范,她在嬰兒的臥房里裝了錄象機,在自己的房間可以“監(jiān)視”孩子的一舉一動,確?!蔼毺帯钡暮⒆記]有危險。“平等式”理解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就是要和孩子“平等”,有人說“做孩子的朋友”。本質(zhì)無異。但“平等”不僅僅是“做孩子的朋友”,也包括做孩子的“競爭對手”。例如和孩子一起比賽,和孩子爭論問題,和孩子分東西吃等等。讓“平等”處處存在。孩子在這種“平等式”的對待中將自己溶入了家庭,溶入了社會,這樣的“種子”也必然是社會所需要的“種子”。
如何訓(xùn)練孩子獨處?
下面為你提供一些技巧,讓你為孩子的獨處起步鋪平道路:
給他安全感
孩子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親人從視野中消失,他就會擔(dān)心,并有恐懼的反應(yīng),所以你可以通過游戲來讓他理解事物的實在性,告訴他看不見的事物仍然存在,驅(qū)走他們的不安全感。
你要經(jīng)常和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戲。一開始可以躲在沙發(fā)或椅子后面,問他:“媽媽在哪里???”過幾秒鐘,笑著鉆出你的頭,說:“媽媽在這里!”慢慢的,你可以逐漸延長躲藏的時間,從幾秒鐘到半分鐘,再到2分鐘,也可以躲到別的房間。
當(dāng)你躲在某一個孩子看不見的角落時,你不能讓恐懼的沉默捉住孩子的心,要用語言和孩子保持聯(lián)系,讓他感到安慰。你要對你的孩子說:“媽媽到哪里去了?快來找媽媽?!被蛘咦跃幾猿恍﹥焊瑁热缬谩洞禾煸谀睦铩返那{(diào)編一首《媽媽在哪里》的歌。
親子時光
孩子得到的關(guān)注越多,他渴望的東西就越少。和他在一起共度時光----唱歌、讀書、開茶會、搭積木、玩拼貼畫,這些都會增加他的安全感,并讓他愿意獨自消磨更多的時間。在白天,你要和他的身體多接觸----擁抱、親吻、讓他坐在你的腿上或讓他趴在你的肚子上等,但是不可以和他持續(xù)地粘在一塊兒,你要掌握好其中的度,這樣才可以讓你的孩子不過于獨立又學(xué)會自己玩。
安排節(jié)目
在你離開孩子之前(即使你到屋子的另一頭去),讓他把興趣投入到另一個游戲上,讓游戲填滿分離的時間。比如說,你要去做飯時,你可以對你的女兒說:“在我做飯的時候你為什么不喂你的熊寶寶呢?”
保持聯(lián)系
當(dāng)你工作時,也要不時地和他說話,或走過去輕輕地摸他的頭,拍拍他,或幫助他把一個五角星或三角形的積木投入到方形積木盒中。
保持微笑
有的父母在離開孩子身邊時會不明智地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請千萬記得要對孩子保持微笑,并用輕快的語調(diào)說話。
當(dāng)你要離開孩子去工作時,假如你的孩子糾纏難解,不要對他的耍賴屈服,你要試著保持平靜,不要讓他的反應(yīng)阻礙你的安排,你要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說:“沒事,媽媽馬上回來。”盡管他一開始不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他也會從你平靜的語調(diào)中得到安慰?;丶視r也要用同樣的語調(diào):“媽媽回來了,你在家里做了什么好玩的事?”過一段時間,他會明白你離開后還會回來,就像你許諾的一樣。
容許“跟屁”
假如你的孩子堅持要跟著你在屋子里轉(zhuǎn),甚至在你進衛(wèi)生間時也不放過你,請不要阻止他。因為,他那敏感的小心靈已經(jīng)充滿了矛盾的感情:我是賴著媽媽呢?還是自己一個人堅強地待著?這時,任何拒絕都可能會傷害到他脆弱的情感。
輕松放手
即使最粘的孩子也會有自己悶頭玩的時候。也許當(dāng)你們兩個人在一起玩的時候,你的孩子過不了多久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他自己的游戲中,這時請悄悄地離開。如果他的注意力轉(zhuǎn)向別的東西,并努力地去得到那件東西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你就讓他去好了。
培養(yǎng)自信
沒有什么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安全就像獨立,是一種自我的、積極的情感元素,只能在孩子內(nèi)心慢慢地形成。平時你要經(jīng)常地贊揚、鼓勵孩子,讓他感到自己是優(yōu)秀的。
拿定主意
有時,父母會竊竊地喜歡自己孩子的獨立,并且潛意識中鼓勵孩子這樣做。但是當(dāng)失去被需要的感覺時,他們又會彷徨起來,就像沒有得到晚會的邀請一樣,他們會希望孩子像以前一樣粘。在孩子自己走、自己吃、自己玩的時候,他們會抑制不住自己的沖動,迫切地想要幫助他。但此時,你們必須拿定主意,忍下這種欲望,因為事事包辦只會阻礙孩子走向獨立的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