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應該任由孩子的天性發(fā)展
發(fā)布時間:2022-02-09 幼兒故事3歲 適合3-6歲小朋友的故事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0~3歲是孩子基本素質的發(fā)育時期,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報告稱,這一時期的孩子只要能做到“4個學會”就可以了。
1.學會對周圍事物的基本認知;
2.學會做一些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事;[勵志的句子 djZ525.COm]
3.學會與人共同生活及處理簡單的人際關系;
4.學會認識自我并有安全意識。比如洗洗手絹、學會聽和念一些簡單的三字兒歌、能跟小朋友合作、學會“交朋友”等。
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接受和學習的東西不同,在3歲前,應該任由孩子的天性發(fā)展。家長都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填鴨式地讓孩子背誦詩詞或學習一些技能性較強的繪畫,不要強迫孩子學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
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個性,觀察他們的興趣愛好,再選擇對其進行恰當、個性化的教育。對于一些天資比較好、腦子反應較快、對某種事物表現出特別濃厚興趣的孩子,可以在其入學前,適當提前半年至一年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3歲前應該讓孩子經歷的10件事
早教專家研究出0-3歲嬰幼兒應當經歷的10件有意義的事,這10件事情雖然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但對孩子的成長卻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1、 騎在爸爸肩上
能感受父親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成人的信任感,增進親子間的情感;感受特有的高度,體驗和理解成人的視野,體驗視角轉變的樂趣。
2、在雨中行走
傾聽雨滴在身上、傘上、屋頂上、地面上等的不同聲音;看見小水坑,在家長的幫助下,可以跳過去,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意志;當然,別忘了幫寶寶折好小紙船放在水中漂浮。
3、和父母下鄉(xiāng)
新鮮的、差異明顯的環(huán)境能激活孩子觀察的興趣,調動孩子的思維,激發(fā)無限的想象力,并激發(fā)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4、穿大人的衣物
滿足嬰幼兒“進入”成人世界,模仿成人行為、情感和愿望;還可進行大小、長短、胖瘦的區(qū)別、比較。
5、走“特別”的路
走不同的路面如泥、沙、水泥、草地等,腳底產生不同的感受,發(fā)展寶寶的感知和平衡能力,這也是孩子體驗人生道路的最初啟蒙。
6、體驗黑暗
黑暗對孩子來說,代表著恐懼,代表著可怕。不妨陪伴孩子一起勇敢地面對黑暗,幫助孩子戰(zhàn)勝困難,學會勇敢,今后能適應各種不同的環(huán)境。
7、在草坪上滾爬
在草地上自由地滾爬,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父母和孩子可一起滾爬,并設置一定的難度,如改變方向,在大人身上滾爬等等,草坪要平整,注意安全。
8、和父母一起沐浴
彼此身體各部分相同的器官,不同的形狀、大小能引發(fā)孩子觀察的興趣;性教育的自然啟蒙,在輕松、日常、自然的狀態(tài)下感受男女性別的差異。
9、在親友家暫住
感受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體驗父母不在身邊的“獨立”,促進孩子與人交流。
10、和父母一起看書
讓孩子學會翻書,有助于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當允許孩子自己“亂翻書”,讓孩子找出自己喜歡的畫面“自言自語”,可以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親子閱讀時間”。
2歲-3歲寶寶個性發(fā)展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妥善處理一些強烈的感情(如生氣),他會說:“我并沒有打朋友,你可以打枕頭而不用來打我?!睘榱瞬蛔尯⒆赢a生失望情緒,適當的時候,繼續(xù)給他選擇食物、服飾和游戲的自主權,還有因為你的孩子已經開始關注他人的情感,你要鼓勵他盡量與人為善。
父母也經常會為3歲的孩子犯愁,例如孩子將自己喝水杯里的開水倒入魚缸,并說:“魚兒也要喝水?!贝藭r,你別責怪孩子,更不能打他,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會這樣做。這是3歲孩子“自我中心”心理特點的表現。
所謂“自我中心”,并不是說孩子自私自利,而是孩子認為他自己所想、所感、所要,便是別人所想、所感、所要。例如,媽媽指著盆里的黃瓜告訴孩子:“看,這叫黃瓜。”孩子回答:“不,媽媽,這是綠瓜”。媽媽是讓孩子認識黃瓜,但孩子認為這瓜的顏色是綠的,應該叫綠瓜。3歲的孩子都有點“自我中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擺脫自我中心觀念。因此,父母可幫助3歲的孩子在不同情境中學習,從事物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世界。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特點,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
孩子10歲前應該做的三件大事
導讀:孩子在10歲前應該多親近自然、親近家庭、親近社會。
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來跟我抱怨工作忙,還要給孩子選擇輔導班,什么畫畫啊,鋼琴啊,少兒美語啊,一大堆,晚上回家還要抽時間輔導孩子這個那個的,一個字,累!我問他,你帶孩子去捉過蟲子沒?他說你問的問題怎么這么沒頭沒腦啊,我跟你說正事呢。我不解釋,讓他快點回答我問題。他告訴我沒有。我又問他,你孩子認識幾種鳥類?他更迷惑了,說這個還真不知道。
至于我為什么要問這兩個“莫名其妙”的問題,是因為正巧看了美國一家研究機構列出的《孩子在10歲前應該做的32件事》。這32件事分別是:在河邊草地上打滾、捏泥團、用面粉捏小玩意兒、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臺上種水芹、用硬紙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樹、在院子里挖個洞穴、用手和腳作畫、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創(chuàng)作一個泥雕、參加一次“探險”、在院子里露營、烘蛋糕、養(yǎng)小動物、采草莓、玩丟棍棒游戲、能認出5種鳥類、捉小蟲子、騎自行車穿過泥水坑、做一個風箏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樹枝搭一個“窩”、在公園找10種不同的葉子、種菜、為父母做早飯并送到床前、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我將這32件事和自己的一些想法,把孩子10歲前應該做的事歸納為三件:親近自然,親近家庭和親近社會。
一、親近自然
有些家長也常常跟我抱怨小孩子給他休息時間反倒不知道怎么玩了,無非是看看電視,上上網,打打游戲之類的。想當初我小時候,生活苦是苦點,但童年的生活卻是樂趣無窮的。上樹捉鳥蛋,下泥塘摸螺螄,多了去了?,F在呢,家長有空帶孩子出去玩,去動物園,隔著鐵柵欄看動物,認識了這個是什么生物,但沒細瞧過,沒摸過,沒研究過,輪到要寫關于動物的作文了,要么就瞎編亂造,要么就卡住不會寫了。猜謎語回答的倒是挺快,反過來問孩子這種動物植物有哪些特性就是一問三不知。加上現在孩子金貴,摔一跤就得心疼死全家人,七大姑八大姨一個勁寶貝著,更別說主動讓孩子去泥地上打滾了。
當然我們不可能像美國家庭一樣的,在院子里搞個露營啊,挖個洞穴啊什么的,都是一幢幢公寓,沒有獨門獨戶的院子,沒那條件。咱們教孩子親近自然,得根據實際情況來。比起給孩子把休息時間排的滿滿的,不如抽個空帶他們去大自然“探索”一番,這也不失為一種培養(yǎng)孩子想象力的途徑。
二、親近家庭
我發(fā)現現在的孩子,不論哪個年齡段,普遍有一個毛病,很少會想到為父母做點什么。這與家庭教育是非常有關系的。平時對孩子的事情家長總是親力親為,洗個襪子也不讓他們動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認為家長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應該的,漸漸地,孩子也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私。加上現在很多家長都是雙職工,物質上照顧孩子周全了,思想上交流卻是十分匱乏,孩子體會不到這種特別的愛,自然也就不會表達愛了,孩子的情商發(fā)展也受到了限制。
都說中國人含蓄,不像西方人常常把“我愛你”放在嘴邊,那么中國家長何不給孩子一個機會做做飯,洗洗衣,偷得浮生半日閑,還能讓孩子體會自己的辛苦和愛呢?孩子心理充滿的暖暖的愛意,自然就會去關愛別人。
三、親近社會
你可別小看小孩子之間打架,這里頭也有學問。所謂不打不相識,很多孩子認識伙伴都是從一場小架開始的。這個過程難免會受點皮外小傷,但有的家長就會大驚小怪的領著自家孩子上門討說法,往往雙方家長沒說幾句就吵起來了,殊不知孩子隔天就會忘記這場不愉快,又開開心心地玩在一起。這是人類社會性的一種表現,是進入社會之前,與人交往的“預演”,是孩子交流能力和獨立能力的一種鍛煉。
有時候,孩子的能力超出大人的想象,別把孩子想得太弱了。
說到這些就得說說減負了。學校作業(yè)是少了,多出來的時間怎么利用呢?很多家長就向老師討著要復習資料,各位家長不妨參照下那32件事和我說的三件大事來幫助孩子合理利用好多余的時間。
6歲以前的孩子任性的原因
面對六歲以前的孩子任性有很多的原因,面對眾多孩子任性的原因,需要家長要怎樣去管理這樣任性的孩子的嫩。家長們可以通過我們下面的內容了解對于不同原因任性的孩子應該怎樣處理。
1、孩子任性的性格原因
孩子任性的家教原因
典型個案:
一位來訪的年輕母親訴苦說:我們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任意妄為,全家人誰都得聽他的。那天非要晚上去買他喜歡的飲料。我們說已經晚了,明天再說。孩子就以哭鬧甚至哭得死去活來相要挾。溝通中了解到,男孩不滿3歲,別看年紀很小,在家里權力卻最大。男孩主要由爺爺奶奶帶大,在他們家族中就這么一個男孩,爺爺奶奶非常溺愛,“要星星不給月亮”,結果越來越任性。而且,爺爺奶奶還把孩子任性當成口頭語掛在嘴上,當著孩子的面總是“這孩子真任性,誰都得聽他的”。
心理咨詢師解析:
性格是生活的產物。“極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環(huán)境必然培養(yǎng)出任性的孩子。有些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珍寶,“有愛無教”或“重愛輕教”,一味嬌慣溺愛,把孩子擺的地位過高,使之處于特殊化的地位,成為家里的“中心”,讓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過度膨脹。家長一切由著孩子,遷就放任,一切服從孩子,讓孩子指揮一切。獨生子女的這個問題在隔代教育中尤為明顯。獨生子女的成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研究發(fā)現,獨生子女的確表現出一些不良的個性和心理問題,筆者的一項比較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任性。而成人當著孩子的面反復地述說孩子的任性,好比給孩子貼上一個消極的標簽,就足以把孩子“引導”成一個任性的人。這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叫做“標簽效應”??梢哉f,孩子的任性常常是成人“培養(yǎng)”的結果。
2、孩子任性的生理原因
典型個案:
我的兒子今年4歲,我發(fā)現他最近越來越不聽話了,凡事都得由著他的性子來,非常任性。以前我們說什么,孩子都非常乖。記得好像是從不到兩歲,孩子就開始任性不聽話了。我和他爸爸對他說什么,他嘴上總是“不,不,就不”。而且開始不近情理地發(fā)脾氣,耍威風,嘴上一說要什么就非馬上到手不可,不肯妥協(xié)、忍耐和順從。后來好長一段時間似乎好了一些,但今年又犯病了,不光是嘴上說“不”,而且任性地發(fā)脾氣,跟大人對著干。那天他正蹲在臉盆前玩水,我看到他臉上的汗水,順口說道,快洗洗臉,看多臟。沒想到孩子盯住我,不動聲色,明顯地故意對抗。我連說幾次,孩子似乎上來任性的勁頭,就是不洗。結果,我大吵大鬧,他大哭大叫,鬧得非常不愉快。
心理咨詢師解析:
孩子的任性有時是年齡特征的表現。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平穩(wěn)發(fā)展的,有比較好看管的平穩(wěn)階段,也有比較棘手的不平穩(wěn)階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腳就像玩弄別的玩具一樣,表現很乖。伴隨語言的發(fā)展,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一歲左右說出第一個詞,一歲半左右開始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兩歲左右開始會說“我”。這時,孩子的心靈面臨著對社會的順從和體現自我的對立和矛盾中。孩子開始要表現自我,凡事都喜歡說“不”,到處玩弄自己的“否決權”。為了確立自我意識,自然要對抗父母。于是讓人感到孩子開始學會任性了。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現。隨之而來的是一段較平穩(wěn)的階段。到四歲左右,孩子又進入一個特殊的年齡段。他們和處于第一反抗期的兩歲孩子一樣,心理不平衡,不安定,不調和,情緒不穩(wěn),脾氣暴躁,表現粗野,時常胡鬧,最喜歡拒絕別人的要求,和別人對抗,不顧忌別人的心情,有人稱之為是軟硬不吃的“小暴徒”,表現很任性。
3、孩子任性的病理原因
典型個案:
6歲的曉偉是個學前班的男孩,平時不愛惹是生非,很乖順,鄰里都說他是個“乖小子”??山洺R魂囈魂嚨仄獗┰辏瑳_動上火,在學校和老師、同伴沖突不斷。昨天,又和同學發(fā)生沖突,和老師頂撞。老師怕他沖動,請來了他的母親。沒想到這下更麻煩。曉偉一看媽媽被請來了,立刻激動起來,怒不可遏,當即沖進辦公室,打翻了老師的辦公桌,然后跑入教室,推翻了好些課桌,完了又沖了出去,就像一頭發(fā)怒的小獅子。老師和媽媽誰也勸不好,攔不住,面面相覷,一起搖頭嘆息:曉偉到底犯了什么毛病,這樣任性?
心理咨詢師解析:
曉偉的行為屬于爆發(fā)型人格障礙的表現。爆發(fā)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發(fā)出非常強烈,而又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甚至暴力行為。其情緒和行為具有突發(fā)性、不穩(wěn)定和反復性。由于控制能力差,容易與別人發(fā)生爭吵或沖突,往往可以因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突然爆發(fā)出非常強烈的憤怒或暴力行為。每次在暴怒或暴力行為之后,十分內疚懊悔。在間歇期表現正常,能與人正常相處,但過不了多久,暴怒或暴力行為等又會重新表現出來。這種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差,遇到刺激強度即使很小,也能觸發(fā)強烈的情緒反應,給人的感覺是任性地胡鬧。
4、典型個案:
我的女兒今年6歲,就該上學了。各方面發(fā)展挺好的,有一點讓人不放心,就是從小脾氣非常大。一陣一陣的,有時候犯起脾氣,就任性地胡鬧,誰的話也不聽。那天,她說喜歡同伴穿的一件裙子。我知道她的脾氣,就趕緊給買來了。誰知又不對她的心思。好家伙,這就開始發(fā)脾氣,又哭又鬧,怎么勸說也不行。沒辦法,我和她爸爸只好先回自己的房間,讓她去鬧。說來也怪,不久就聽她在外面安靜下來,看起了電視。
心理咨詢師解析:
正所謂一個孩子一個脾氣。所謂脾氣,在心理學上叫做氣質。氣質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現的個性特征。如果有機會去婦產醫(yī)院參觀,您就會看到,小生命一降生,就有不同的氣質特點:有的大哭大鬧,以宣告自己的誕生;有的則輕聲細氣,默默地來到世上……出生后不久,他們也有不同表現:有的比較活潑好動,哭聲響亮,對外界刺激反應迅速;有的就比較安詳寧靜,聲微氣小,反應比較緩慢……這都是不同氣質特征的最初表現。以后,不同的氣質類型使童心中的個性特點更為鮮明。人的氣質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其中膽汁質的孩子大多脾氣急,性子倔。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和父母“頂?!保瑢χ?,讓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們的任性時間短暫,時過境遷,很快就會好起來。
不同的孩子任性有著不同的原因,家長如果想要徹底的改變孩子任性的壞毛病。家長只有先是了解孩子的壞毛病,才能找到解決孩子這些問題具體的原因。希望我們的內容可以幫助到寶寶。
父母應該如何管教任性的孩子?
不,不,不給我買變形金剛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孩子大聲喊叫,無論父母怎樣哄,孩子就是不松口,執(zhí)拗地堅持著。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怎么辦?
孩子有三種“武器”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四種“武器”。
兵器譜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俺~”完成“任務”。
兵器譜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兵器譜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zhàn)”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兵器譜排行最后:賭氣噘嘴、不說話、摔東西、不吃飯……
孩子賭氣的時間,一般持續(xù)得較長,因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戰(zhàn)的秘訣,沒耐心的父母只好舉手投降。
父母“應戰(zhàn)”只宜智取
粗暴地對待孩子的要求是不明智的,拒絕孩子需要技巧。
1、攻心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堅定的心理狀態(tài)。不要認為拒絕孩子會造成傷害,相反,這恰恰是對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養(yǎng)一個棒孩子,那么面對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說“不”,不能有絲毫心軟。
2、以退為進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他的東西時,媽媽可以這樣說:“這是媽媽的,媽媽現在不用,可以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你就得還給媽媽。”然后以退為進——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后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p>
3、預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所以一定要給他定個規(guī)矩,一旦孩子破壞了規(guī)矩就要按規(guī)矩處理。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須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才能準時送你去幼兒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棄早餐,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一旦孩子賴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并告訴他:對不起,寶寶,我們有約在先,不能隨意破壞。
4、說一不二
對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后揚”?!跋纫趾髶P”的做法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好“欺負”,從而無理要求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產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因此,拒絕孩子,一定要從一而終。
5、“戰(zhàn)后”要善后
父母對孩子說“不”之后,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讓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絕孩子而不給他被拒絕的理由,會讓他覺得受了委屈,甚至產生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憤絕望的心理。雖然這種解釋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但是至少能讓他明白:父母拒絕他是有理由的。
制勝法寶:科技手段
父母對孩子的玩手機的情況也不是很難控制哦,家長朋友通過愛熊寶—手機助手來管理孩子手機,
沒有難以管控的孩子,只是家長管教的方式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