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我的孩子“下流”?

發(fā)布時間:2022-02-01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 小學演講我的媽媽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手淫是人類性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目前國內(nèi)外都已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的、正常的、健康的行為。根據(jù)弗洛依德人格發(fā)展理論,人類性感區(qū)域的變化可分為幾個期,在性器期(3-7歲),性器官成為兒童獲得滿足的主要來源,表現(xiàn)為玩弄、撫摸外生殖器。因此,從發(fā)育的角度看,這是正常的暫時現(xiàn)象。

生殖器自摸在小學低年級期間可能開始變得更為蓄意,也或許不可能。你對此或許也不能做太多的什么。我的一個女友說,她的第一次性高潮大約在6歲或7歲。我的一個同事告訴我她6歲女兒的故事:很小的時候,她女兒就常常趴在家具上或用洋娃娃摩擦她的陰部,他們告訴她這種行為應該在她自己的房間私下里做。在她的女兒大約6歲的時候,一天晚上媽媽進到她的房間去吻她并道晚安。從女兒的動靜中媽媽意識到她在手淫。她6歲的女兒說:“媽媽,你能出去嗎?我正在摩擦,我就快要到那特別舒服的時候了?!焙芮宄?,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自娛的快樂。

在這個年齡,手淫對孩子來說是正常的,不手淫對他們來說也是正常的。在一個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40%的6~9歲男孩和20%6~9歲的女孩用他們的媽媽教給的知識手淫。那還僅僅是父母知道的正在發(fā)生這種行為的孩子。事實上,這種事件的數(shù)字可能還要高得多,因為許多6~9歲的孩子能很好的在大人面前隱藏這種行為。

正如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時,你要考慮如何評價孩子的這種行為。如果你的家庭認為手淫是錯誤的,那么把它告訴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家庭認為手淫是私下體驗性的健康方式,你的孩子也應該知道它。但是,不考慮你家庭的價值觀,所有的孩子都應該知道:手淫不會引起身體和精神上的損害,還有,它應該在一個私密的地方做。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可能和其他孩子一起探尋這種感覺和好奇心。

據(jù)國外有關資料表明:在現(xiàn)實生活中,90%左右的男孩和60%以上的女孩都有過手淫行為。我國調(diào)查結(jié)果數(shù)據(jù)雖然低了一些,但考慮到國人的性觀念,估計實際情況與國外差不多。

一般男孩手淫比較多見,而且多數(shù)發(fā)生在幼兒至學前期小孩身上,到上小學以后這種行為消失,但到青春期以后又有增加。由于摩擦生殖器有明顯的快感,孩子只要偶然有過一次經(jīng)驗,以后就會想再嘗試。許多小男孩在6~7個月就開始玩弄生殖器,女孩約發(fā)生在10~11個月,這是幼兒自娛式的性游戲。有的孩子除用手玩弄生殖器外,也有用其他物品,如用大腿摩擦床、被子、玩具等。

另外,沒及時換滿襠褲也是造成孩子手淫的原因,穿開襠褲外生殖器暴露在外,孩子無事時有意無意地玩弄,易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期的手淫。

父母對孩子的“逗玩”也是導致孩子養(yǎng)成手淫習慣的重要原因。有些父母喜歡逗玩男孩的“小雞雞”,這會讓孩子感覺得舒服,逐漸會發(fā)展到無法控制的經(jīng)常性行為。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育兒觀念: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育兒觀念: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作為一名家長實在慚愧,對于教育方面談不上什么心得,有的只是這幾年為人父母經(jīng)歷的種種酸甜苦辣。

從十月懷胎到呱呱落地,從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到現(xiàn)在教她學知識講道理,我們其實也是在跟孩子一起成長……

若凡在我眼里,是很懂事的,有時也比較令人生氣!她一般很少跟我們?nèi)鰦砂l(fā)脾氣,但是畢竟是小孩子,性格又比較倔強,有時候發(fā)起脾氣來怎么說都不會聽,就只好用武力解決了。以前我沒做媽媽之前總覺得打孩子的家長是最無能的,可到了自己實際行動時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事后總是后悔不已,想想其實只要蹲下來好好跟她講她也是會聽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改正。好在她從來不計仇,打了她過一會兒就好了,還會跟我們一起分析挨打的原因。她說:“媽媽你打我是因為我不聽話?!蔽揖驼f:“那你能聽話嗎?”她就回答:“媽媽,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每次都聽話……”那口氣就像一個小大人一樣。聽她這樣說真是哭笑不得。

若凡和別的小女孩一樣,心里都有個公主夢,喜歡穿漂亮衣服。我經(jīng)常給她講迪斯尼公主的故事,告訴她公主并不是穿的漂亮就可以,首先一定要心地善良,要懂禮貌、樂于助人。

幼兒園是她人生第一個學習的地方,其實我們不希望她能有多聰明能干、出類拔萃,只要平安健康、能明白一些常識和道理、將來能做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就夠了。

其實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單純,只要我們蹲下來和孩子交流,她一定會快樂、幸福地成長。在伴隨她一起成長,感受她一天天的變化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的是一種幸福!

通過孩子的畫與孩子交流


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畫作也許是稚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寶寶早期教育角度來看,寶寶的任何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與潛能特征,具有良好的教育借鑒意義。

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對于寶寶作品,不能用評價成人畫的標準去衡量孩子作品的價值,而應站在孩子的立場,用“童眼”去看、去欣賞、甚至去鼓勵寶寶們?nèi)魏巍爸赡邸钡谋憩F(xiàn)。

孩子們用畫來表現(xiàn)自我,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符號”,但我們可以通過和他們談論作品,讓他們覺得你懂他們的“語言”,這樣不僅會使孩子更信任你、喜歡你,同時可以通過他們的表達了解他們的想法;另一方面在談畫作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內(nèi)省自己的作品,有助于提高繪畫的技能,亦能在正確、有效的回答中,讓孩子了解畫中的造型特色和別人對他的畫的評價。這不但可以激發(fā)孩子繪畫的興趣,還可以學習如何與別人談自己的畫。

以現(xiàn)實教育為例,某幼兒園中班寶寶在反復練習了點、線、圓后,老師們開始鼓勵小寶寶們進行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在一次創(chuàng)作中,該班圓圓寶寶的一張人物畫引起了老師的興趣,她在畫紙的一邊畫了一個大頭人,在另一邊畫了一個小不點,老師在旁猜想一定是媽媽和她吧,剛想表揚她畫的好,突然她在小娃娃的嘴邊畫了許多三角形和圓形,這可把老師搞糊涂了。于是老師便問她這是什么呀?她望著老師笑著說是媽媽和她在逛街呢,又指著那些圖形說:“這是媽媽給我買的餅干!”老師恍然大悟。

老師從圓圓寶寶的畫作和語言中圓圓在周末所做的事以及她的某個喜好,讓老師今后能更好地教育有針對性地和孩子們交流。

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給了孩子畫畫的無窮內(nèi)容,孩子的畫并不是為了臨摹真實的世界,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覺。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畫,快樂而純真地表現(xiàn)自我抒發(fā)情感。由此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同之處,學會用“童眼”欣賞孩子的畫,肯定孩子細微的進步,增強孩子自信。

第一次,我流下的淚水叫感動


哭,是人類最初始的語言。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時間是用最原始的哭聲,與人類產(chǎn)生共鳴??抻泻芏喾N,有傷心的,有虛情的、有激動的......哭是一種很深奧的學問,會哭的人不一定會流淚,會流淚的不一定傷心。

我和其它小朋友一樣,從媽咪肚子里跑出來就會哭。我哭是想告訴媽咪,感謝她給我生命。媽咪像是沒有聽懂我的語言,她躺在我身旁的高架床上(手術臺)一動不動。一定是媽咪睡著了,媽咪的瞌睡可真大,躺在這么高的小床上也不怕摔跤。為提防媽咪不要摔跤,于是我放聲大哭,希望能將她吵醒??蓩屵鋵嵲谑橇钗姨耍∥疫@么擔心她的安危,她居然還能睡得如此安穩(wěn)。我哭了,這次我可是真的哭了。我千方百計想和媽咪靠近,可媽咪卻保持沉默,冷漠地將我回絕,實在是太傷我自尊。

這兩天媽咪一直都沒怎么理會我,她睡在我搖床旁邊的白色床上(病床),很少見她說話。媽咪以前不是這樣的,她以前很疼愛我,走到哪都帶著我。白天她帶我去公園散步,晚上她總是用手輕輕地撫摸我,給我聽很好聽的音樂??扇缃裎宜谒磉?,她卻不怎么理會我,也不給我喂好吃的。我真后悔自己以前不該太貪玩,總是在媽咪肚子里吵鬧,還經(jīng)常用腳踢她。媽咪不會這么小氣吧!難道她還在記恨我曾經(jīng)用腳踢她。我試著主動去和媽咪靠近,可媽咪居然無動于衷,我開始在心里有點怪怨媽咪了。

媽咪的前后轉(zhuǎn)變,讓我摸不著腦門。幸好爸爸和奶奶對我很熱情,我餓了他們給我好吃的,我尿尿了,他們給我換洗。此刻,我真的很感激他們在我最需要關心的時候,給我那么多溫馨。爸爸和奶奶多次抱我睡在媽咪身邊,希望媽咪能給我喂奶水??擅看挝沂丘I著肚子,一定是媽咪吝嗇,將好吃的留著自己獨享。當奶奶再次抱我到媽咪身邊吃奶時,我也開始拒絕食用。任媽咪怎么喂我,我就是不吃,并用高亢的哭聲和她對峙。

我和媽咪的關系一直僵硬著,直到第三天的上午。我無意中看到媽咪扶著床,吃力地邁著每一步。當時她的臉色蒼白,頭發(fā)凌亂,臉上隱約藏著幾絲苦痛。呵呵!看樣子肯定是在那張高床上摔下來,摔痛了。誰叫她不聽我的話,那么貪睡,和我做對,現(xiàn)在終于得到懲罰了!我正在心里獨自樂著。忽然耳邊響起了爸爸的聲音:“孩子媽,我扶你走吧!看你疼痛的樣子,定是給寶寶喂奶時碰到了刀口。”“我這刀口慢慢會好起來的,可是沒有奶水喂寶寶,我挺擔心的?!眿屵涞脑拕偮湟?,爸爸又搶著說:“你為了寶寶吃了不少苦頭,刀口需要好好靜養(yǎng),不要為寶寶的飯擔憂,沒奶水可以吃牛奶?!薄翱墒桥D痰臓I養(yǎng)不及母乳營養(yǎng)豐富,用母乳哺養(yǎng)不但可以給寶寶提供豐富的營養(yǎng),還可以加強母子間的感情......”

聽了媽咪和爸爸的對話,我感覺自己很對不起媽咪,是我錯怪了媽咪。想到媽咪為我吃的那些苦,我心中有千萬感動。很想對媽咪說聲媽咪你辛苦了!可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瞬間只感覺到自己眼睛里流出了很多水。“哎呀!寶寶流眼淚了!”爸爸突然驚訝地喊道。媽咪不顧刀口疼痛,快步來到我身邊,心疼的望著我說:“寶寶,媽媽的心肝寶貝,你出生才三天,怎么就會流眼淚?”眼淚,莫非就是從我眼睛里流出來的水。親愛的媽咪!這是我第一次流淚,這眼淚是我此刻想要對你說的所有語言,希望你能聽懂,我掉下的第一滴眼淚是感動!

“面具”下的孩子


“面具”下的孩子一對母女來到了咨詢室。

在與母親的交談中,了解了一些她的故事。她是單身母親,同時又是一個公司的老板,孩子從小在爸爸那邊,聽說孩子很少能見到父親,是由保姆帶大。孩子上一年級了才回到母親身邊,就發(fā)現(xiàn)孩子有很多的毛病,比如愛看電視,生活習慣不好,學習很懶,愛頂嘴,不懂得孝敬母親等。孩子好不容易回到身邊,也很想給予她更多更好的物質(zhì)條件,希望能補償孩子的過去。小女孩在外面又很懂事,特別是在學校,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可只要孩子一回家,二個人相處時就愛惹她生氣,一生氣就發(fā)火,甚至動手,過后又很愧疚,不知該如何是好。希望我能想辦法改變孩子的行為并能讓孩子懂得體諒和孝順媽媽。

小女孩依偎在媽媽身邊,扎著兩個小辮子,非常的可愛。當我問到她是在外面開心還是在家開心時,她說在外面開心。外面的老師、同學們和叔叔們都非常喜歡她,總是稱贊她,在家媽媽總是板著臉叫我做這,做那,做不到媽媽的要求就會一頓罵,有時,我就故意做不好,跟媽媽吵架,反正她很少能陪我。

這是位帶著沉重盔甲“面具”的母親。她的“面具”是公司的老總。

這是一個個性非常好強的母親。在公司里,她要管著一大堆人,一大堆事,神經(jīng)永遠都是繃得緊緊的,不容自己的一點錯失,當然對于員工也是要求非常嚴格,不容小錯。這樣的人,在公司總能獨當一面,顯示著自己的威嚴。但同時,她還是位母親,一個母親就應該在孩子面前充當母親的角色,可是她在家仍然帶著老總的“面具”,對待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員工一樣,要求仍是如此嚴格,一旦有錯,就是一頓說教,到最后,孩子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母親,而變成了老總,如此的不可靠近。

在這種“面具”下的孩子,她不像成年人一樣可以調(diào)整自己的心情,只能耍小性子來對抗自己的母親,挑戰(zhàn)母親的“面具”??墒撬龥]有力量,想到的只有去毀滅自己來對抗。

母親覺得自己給予孩子那么多那么好的物質(zhì)條件,孩子都不會有感恩之情,卻不知道這樣的物質(zhì)還不如一句口頭的贊揚,一個溫暖的懷抱。不管你在外面帶著什么樣的“面具”,但在孩子面前,你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你的職責就是好好的愛孩子,和孩子享受快樂的時光。

孩子不是你的員工,她還要不斷的長大,家是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地方,只有家是安全的,溫暖的,孩子的安全感才會形成,才能去信任社會,走入社會。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面具”。這些“面具”讓我們能夠去適應社會,達到個人發(fā)展。如果將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時,就會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危害,甚至是自己。

這位母親只有一個“面具”,還是非常繁重的“面具”,當她帶上了這種“面具”時,她再也脫不下來了。她說愛孩子,其實只是一種需要,需要孩子的聽話和感恩來滿足她的“面具”。孩子每天看到的也只是這一副“面具”,她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媽媽”,心里的恐懼讓她只能去反抗她的“媽媽”。

也許當她脫掉這個“面具”時,她才會感受到做一名真正母親的快樂和自豪。

記下孩子的對,忘卻孩子的錯


很多家長向我們反映,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天天犯錯,而且還屢教不改,惹人惱火。為了讓孩子守規(guī)矩、聽大人話,有家長甚至選擇將孩子每天做的好事與壞事都記下來,督促孩子的進步。為了孩子的成長,每個家長可謂是嘔心瀝血??墒?,這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弊?

我們“采訪”了幾位繪畫心理樂園的小會員,當媽媽向別人例數(shù)孩子的錯誤時,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們會說: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媽媽總是喜歡翻舊賬!有的會說,我已經(jīng)改了,為什么媽媽還要記下來,有時候還總是提起我的糗事!純真的孩子們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媽媽總是不原諒自己呢?

記功不記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

我們可以在孩子的成長筆記中,記下孩子每一天的進步,每一天的功勞。但不可以記下孩子的過錯。孩子與成人一樣,都是需要得到更多的認可與鼓勵的,不喜歡天天被打擊、被批評的。我們記錄下孩子的成長中的點滴進步,會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有足夠的動力,繼續(xù)向前走。而寫下他們的過錯,雖然能起到驚醒作用,卻讓孩子時刻都覺得自己就是總犯錯的人,錯誤也會相應的得到加深鞏固。

原諒孩子的過錯

孩子的認知體系、行為管理體制等都是無法達到成人的標準的,因此成長中有“不合適”的行為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不被接納和認可的,在不同場景下,可以怎么做,同時引導孩子尋找更為合適的行為方式來表達自己、探索世界。而不是糾纏于孩子目前的錯誤,而不做引導,否則,只會讓孩子更加不知所措。

別再開啟“咒怨”模式

誰都會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孩子也是。當自己的爸媽總是揪著自己的小辮子不松手時,這不是在幫助孩子的成長,而是在前方設置了路障,無法獲得通行證的孩子,也就只能望而卻步,甚至去走那些彎彎曲曲的小路。總嘮叨孩子的錯,只會拖住孩子的后退,讓他動彈不得,并且,在努力掙扎的過程中,父母還會站出來說:你怎么不爭氣、總犯錯!惡性循環(huán),會促進孩子的成長嗎?

拔掉你那不信任孩子的根!

很多家長會認為,只要家長不提醒,孩子就永遠不會改正錯誤。這就相當于給孩子判了無期徒刑,永遠都得不到爸媽信任的孩子,即使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也會等待著,不愿做出行動,這也是另一種對家長的反抗與不滿。所以,家長們,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的歷練,孩子是有能力發(fā)現(xiàn)并改正自己的錯誤的,不要再不相信他了,給他自由與自信,才是最好的成長。

孩子的成長,就是在不斷的犯錯誤中進行的。從犯錯到發(fā)現(xiàn)再到改正,就是孩子成長的軌跡。家長們,請學會包容孩子的丑,贊美孩子的好,同時做到正視孩子的成長。

和孩子正確交流的秘笈


1、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培養(yǎng)孩子的關鍵,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內(nèi)心的秘密。而孩子內(nèi)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慮。

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須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感情。

從孩子的方面來講,如果他遭遇了什么情緒上的問題或煩惱,首先求助的,無疑也是父親母親。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與孩子交流,也就從一開始就阻斷了孩子與他人建立正常人際關系的可能。不幸的是,這往往是許多家庭的實際情形。

因此,要達成和諧美滿的親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須要對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覺的領會。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設好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的“橋梁”呢?比較實際的做法,就是從克服自己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礙開始。

通常而言,當孩子試圖與你談論他內(nèi)心的煩惱時,如下反應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礙的形成:

(1)用命令、指示或指揮的語氣,告訴孩子該去做什么事情,給他下命令:

“我不管別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須給我……”;

(2)用警告、責備或威脅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

“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話……”;

(3)用說教、教化或規(guī)勸的語氣,告訴孩子他應該如何做:

“你應當……”;

(4)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議的方式,告訴孩子該怎樣解決問題:

“為什么不用另一種方法來替代呢……”;

(5)用評判、批評、否定或指責的語氣,對孩子進行負面的評判:

“你那樣做太不應該了……”;

(6)以漫罵、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歸入另類,羞辱他:

“你的行為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那么,這時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呢?

①通過解釋、分析或診斷的方式,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么,或者分析他為什么那樣說,那樣做.讓孩子感到你在給他籌劃,幫他分析:

“你那樣說是想……”;

②用保證、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覺好受一些.勸說他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盡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緒,否認不良情緒的影響:

“不要擔心,情況會變好的”

③用探索、詢問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動機和原因,獲取更多的信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關于這件事情,你還和那些孩子說過了?”

④以退縮、轉(zhuǎn)移或遷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從問題中擺脫出來,自己也避開問題,分散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把問題擱置起來:

“吃飯的時間咱們不談這個”。

⑤而正確的反映方式則是基本不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評判和感覺,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判斷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給孩子打開一扇門,引導孩子去說話,使孩子在交流過程中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思路,進而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

⑥用這種態(tài)度來與孩子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以下一些回應方式是比較簡單而又有用的:

“哦!”

“我懂了!”

“喔!”

“有意思.”

“怎么樣啦?”

“真的?!”

“我簡直不相信,真是這樣?”

“是那樣嗎?”

⑦其他一些反應在誘導孩子去講、去說方面,更為有效:

“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我想聽聽這件事情.”

“講下去.”

“后來呢?”

“我對你的觀點很感興趣.”

“聽起來你對這件事情有話要說.”

“這件事看起來對你很重要.”

“咱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這件事你愿意談談嗎?”

2、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

十二歲的小莉是一個緊張而又愛哭的女孩子。

她的表妹小珊來跟她住了一個假期,暑假快結(jié)束時,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淚汪汪地對媽媽說: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個人了?!?媽媽很輕快地說:“你會另外再找到一個好朋友的?!?小莉回答說:“可是我還是會很寂寞的?!?媽媽開始安慰她:“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忘了。” “啊,媽!”小莉說著就哭起來了。媽媽生氣了:“你都快念中學了,還是這么愛哭?!?小莉狠狠地瞪了媽一眼,跑進臥室里,哭得更傷心了。

照理說,這樣一個場景會有一個圓滿的收場的,結(jié)果卻以一個小小的悲劇結(jié)束。

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于,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對于友情、親情的渴望。他們會對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處于成人的世故與冷漠,他們往往對孩子的這種情感需求很不在乎。這樣,他們就會忽視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細小的情感波動表現(xiàn)冷酷。這樣一種對待孩子的情感的反應方式顯然不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事實上,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對他的重視,哪怕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點也不嚴重,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蛟S在故事中的母親看來,女兒不應該因為與表妹的分離就流淚哭鼻子,但是她的反應卻不應該沒有同情。搜好家庭公眾號:haojiating-111關注!可加個人微信:2423433900交流!

做母親的應該這么想:女兒很難過,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她。盡量設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內(nèi)心的感覺.如果這樣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安慰女兒: “珊珊走了,教人覺得很寂寞?!?“你們倆這么要好,真舍不得讓她走?!?“你會想她的?!?這種反應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chǎn)生親密的感覺。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創(chuàng)傷就會消失。

父母對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繃帶,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損傷的自我。

這種策略可以應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媽媽最好是能夠在家歡迎他。這時,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問題來問:

“學校怎么樣?” “很好?!?“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沒做什么?!?相反,媽媽所說的話應該表達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學校所受的考驗和苦難: “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 “你一定巴不得趕快放學?!?“回到家里很痛快?!?如果媽媽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張便條說明自己在何處,對撫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來說,效果也很好。

有一些父母喜歡以寫信的方式,來加深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因為寫信比較容易表現(xiàn)他們對孩子的愛和重視。也有一些父母喜歡用微型錄音機,將要對孩子說的話錄下來,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聽。總之,類似這樣的留言方式,可以增進孩子與父母在心靈之間的零距離,讓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的環(huán)境里。

3、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媽媽也曾痛苦過。

許多成人在為人父母之后,就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勢,試圖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有一種父母的模樣,事事顯得胸有成竹、有主見、有把握。沒有缺點、沒有煩惱是他們理想中的自我。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和孩子沒有什么兩樣。

他們會刻意地回避自己過去作為“凡人”的經(jīng)歷,根本沒有勇氣告訴孩子自己過去的真相和現(xiàn)在的真實感覺。

也有一些父母,因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自己是何感覺,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拋在一邊,無條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隨時隨地為孩子做出犧牲。這樣的父母必定會做出虛假的行為、虛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

然而,這樣的虛假行為不僅使自己難受,當孩子感受到了以后,他就會因為父母發(fā)出的語言信息與父母發(fā)出的非語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這時,孩子就會處于進退兩難之境.如果孩子被頻繁置身于這樣的情景,就會使孩子經(jīng)常蒙受“考驗”,使他們承載沉重的焦慮與負擔,導致不安全感的發(fā)生。

另外一些父母則完全是另一種類型,他們通常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緊張,很害怕。這時,這些父母就會坦然地跟孩子說:“是啊,爸爸媽媽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媽媽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很痛苦過?!边@樣,孩子就會想,既然連大人都會害怕,也會痛苦,那我也不必因為害怕、痛苦就覺得難為情。孩子對一些不良的情緒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對于某件事物,如果是抱著抗拒的心理,一定是處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于勇敢地面對,才會處理得恰到好處。

如果父母不羞于承認自己的感受,就自然會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來,父母再講一些自己是怎么處理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樣。這樣的親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做父母的為什么不大膽嘗試呢?

事實上,與孩子作親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個秘方,就是對孩子表現(xiàn)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誠,獲得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成為孩子的摯友,把握孩子的內(nèi)心,有的放矢地引導孩子。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應該從內(nèi)心深處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

雖然有些問題很難向一個不成熟的孩子解釋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坦誠自己的觀點,單單你的態(tài)度,就會贏得孩子的心.

實際上,告訴孩子父母的真實體驗,不僅能贏得孩子對你的信賴,同時,由于父母本人的真實生動的經(jīng)歷往往比起陌生偉人的壯舉,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獨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從中學到面對困境與坎坷的方法與精神。

相關推薦

  • 育兒觀念: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育兒觀念: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作為一名家長實在慚愧,對于教育方面談不上什么心得,有的只是這幾年為人父母經(jīng)歷的種種酸甜苦辣。 從十月懷胎到呱呱落地,從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到現(xiàn)在教她學知識講道理,我們其實也是...
    2020-09-29 閱讀全文
  • 孩子的真情流露 因家中有點事情,我請假了一周。今天一大早來到幼兒園,孩子們的表現(xiàn)各異,讓我真是感慨萬分,被孩子們的真情深深的感動。傅子兵小朋友看到我后,平時靦腆的她也不管大廳里人來人往的上來就抱著我,把頭頂在我的肚子...
    2020-10-09 閱讀全文
  • 通過孩子的畫與孩子交流 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畫作也許是稚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寶寶早期教育角度來看,寶寶的任何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與潛能特征,具有良好的教育借鑒意義。 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對于寶寶作品,不能用評價成人...
    2021-04-12 閱讀全文
  • 第一次,我流下的淚水叫感動 哭,是人類最初始的語言。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時間是用最原始的哭聲,與人類產(chǎn)生共鳴??抻泻芏喾N,有傷心的,有虛情的、有激動的......哭是一種很深奧的學問,會哭的人不一定會流淚,會流淚的不一定傷心...
    2021-04-01 閱讀全文
  • 孩子喜歡交流 導讀: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難道還不應該少一點懶惰、少一點借口、少一點應酬、少一點忙碌嗎?還不應該抽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說說話、做游戲、散步、逛公園……成為孩子喜歡的“和我說話的人”嗎?! 雨...
    2021-08-24 閱讀全文

育兒觀念: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作為一名家長實在慚愧,對于教育方面談不上什么心得,有的只是這幾年為人父母經(jīng)歷的種種酸甜苦辣。 從十月懷胎到呱呱落地,從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到現(xiàn)在教她學知識講道理,我們其實也是...

2020-09-29 閱讀全文

因家中有點事情,我請假了一周。今天一大早來到幼兒園,孩子們的表現(xiàn)各異,讓我真是感慨萬分,被孩子們的真情深深的感動。傅子兵小朋友看到我后,平時靦腆的她也不管大廳里人來人往的上來就抱著我,把頭頂在我的肚子...

2020-10-09 閱讀全文

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畫作也許是稚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寶寶早期教育角度來看,寶寶的任何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與潛能特征,具有良好的教育借鑒意義。 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對于寶寶作品,不能用評價成人...

2021-04-12 閱讀全文

哭,是人類最初始的語言。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時間是用最原始的哭聲,與人類產(chǎn)生共鳴??抻泻芏喾N,有傷心的,有虛情的、有激動的......哭是一種很深奧的學問,會哭的人不一定會流淚,會流淚的不一定傷心...

2021-04-01 閱讀全文

導讀: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難道還不應該少一點懶惰、少一點借口、少一點應酬、少一點忙碌嗎?還不應該抽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說說話、做游戲、散步、逛公園……成為孩子喜歡的“和我說話的人”嗎?! 雨...

2021-08-2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