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惰源于家長包辦太多?
發(fā)布時間:2021-12-30 適合家長給孩子講的睡前故事 適合家長給幼兒園孩子講的童話 家長給幼兒園孩子的一封信年輕媽媽們在一起聊天,都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越來越“懶”,9個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著奶瓶喝水,就是不拿,非要父母送到嘴邊;2歲了,叫他去騎自行車,運動運動,可是孩子就是不動,寧愿窩在沙發(fā)里看電視……
“這樣下去怎么得了,這孩子不是廢了嗎?”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從小懶惰是個危險信號,“其實,這些不能說明孩子‘懶’,可能與孩子的天生氣質有關,也可能是家長教育方式出現(xiàn)偏差,沒有給孩子適時的鍛煉機會,導致嬰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適應能力差等?!睆V東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專家提醒,在結合孩子“氣質”的同時,家長要注意在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孩子的不同能力,不能給孩子偷懶的借口和理由。
自理能力達標幼兒不到兩成
按照目前廣州市各大醫(yī)院兒保科通用的0~2歲神經心理發(fā)育標準,一般要求9個月大的嬰幼兒就要開始學會部分生活自理,但是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達不到要求,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保科醫(yī)師林少勇介紹,12個月的孩子穿衣應該知道配合,15個月應該會自己脫襪子、穿鞋等,但基本上來做兒保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有少數(shù)不到兩成的孩子可以勉強應付。
林少勇表示,現(xiàn)在的孩子都不笨,這在早期智力測試里能體現(xiàn)出來,但是社交行為跟生活自理能力落后,能力在退化,主要原因就是家長沒給機會,包辦太多。
林少勇日前接診過一個2歲的小男孩,其父母都在美國,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因為家里經濟條件較好,小男孩一直穿紙尿褲,不會自己脫鞋,表示個人需要不會說,全部用手指?!罢碚f,1歲以后就可以完全不用紙尿褲了,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其定時排便能力”。還有的小孩3歲不會說喝水等,很多家長不敢送孩子去幼兒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飽,喝不好,這給孩子進入社會埋下了不小的交往障礙。
大多源于家長包辦太多
一項在全國范圍內的調查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該調查數(shù)據顯示:目前,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于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總數(shù)的一半,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
“隔代教育”產生的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般老年人格外疼愛孩子,對隔輩的孫兒女容易溺愛和遷就。特別當孫兒女是獨生子女時,老人更怕他們有所閃失,對不起兒女。于是,老人事事依著孩子,處處保護著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在吃的方面,給孩子做“專利菜”,讓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辦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飯,甚至擔心孩子摔跤,不辭辛苦抱著孩子上下樓梯……老人的種種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動作發(fā)展緩慢,獨立生活能力差,處處依賴家長,事事以我為中心,全家人都要為他服務,一旦遇到困難或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會生氣、大發(fā)脾氣。老人的過分保護,不僅扼殺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還使孩子變得極為自私,膽小嬌氣,弱不禁風。
父親動感強應多參與教育
小區(qū)花園里,經??匆妿讉€老人抱著小孩站在那里聊天,一聊幾個小時,而抱在手里的孩子傻乎乎的,不動也不鬧。
林少勇表示,其實這樣的孩子是不太“正?!钡模粦撨@么安靜,正常的表現(xiàn)是哭,鬧著要走等。
他表示,由于老年人年歲大了,喜歡安靜,不愛運動,因此老年人帶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方式一般就是上街或者在小區(qū)里玩耍,一方面運動量小,身體缺乏鍛煉,另一方面關在家里見識少,接觸新鮮事物也少,可能導致孩子缺少活力,不敢面對生人、不會自己處理事務等。這種情況下,父母尤其是父親應該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一般父親的動感強一些,可以更好地激發(fā)或調動孩子性格中的活潑因素。要多陪孩子做游戲,不僅是跑步、滑梯等動態(tài)運動,一些親子游戲、智力游戲也很重要。
天生氣質,不分好壞
還有些孩子天生“懶”,不愛動,這與其“氣質”有關,對待這種孩子父母不能一味責難,要根據其氣質循序漸進地改變?!皻赓|”是一種心理行為表現(xiàn),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情形的行為反應方式,是與生俱來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孩子剛一出生,最先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如有的孩子膽小敏感,愛哭好動,令父母一籌莫展;有的孩子很乖,吃飽就睡,摔倒了也不哭;有的孩子雖也哭鬧,但容易哄,容易笑。
9個月的琳琳是個人見人愛的小寶寶,父母常向友人夸琳琳乖,出生后吃奶有規(guī)律,吃飽就睡,不會像其他小孩那樣半夜哭鬧不止。但就是不愛運動,爬起來也慢騰騰的。這天琳琳的父母特意來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的兒??谱隽艘环輧和瘹赓|量表,結果表明琳琳的氣質類型是平易型(即撫養(yǎng)容易型)。父母高興地摟著琳琳親了又親,仿佛琳琳剛拿了一個冠軍。而另一邊,1歲3個月的貝貝愛哭愛鬧,非常敏感,衣服不夠柔軟也會煩躁不安,父母感到頭痛極了,于是也填了一份兒童氣質量表,測定結果為麻煩型(即撫養(yǎng)困難型),貝貝的父母于是憂心忡忡地不斷問醫(yī)生,孩子該怎么辦呢。
林少勇指出,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兒童的氣質分四大類,即平易型(撫養(yǎng)很容易)、麻煩型(撫養(yǎng)困難)、激情緩慢型、中間型,其中中間型可分為中間偏難養(yǎng)型和中間偏易養(yǎng)型。平易型的孩子比較溫順;麻煩型的小孩特別好動,動不動就哭鬧;激情緩慢的小孩,對外界環(huán)境反應遲鈍,不容易逗笑或引起激動,對周圍人缺乏興趣,不合群。
林少勇表示,雖然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難以改變,但是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兒童,其發(fā)展傾向與結果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培養(yǎng)、環(huán)境因素影響和自我鍛煉等,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家長可以適時地引導孩子。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很多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的“懶”,就憂心忡忡,認為應趕快改變孩子,否則孩子長大了可就不得了了,但是,那段時間內“磨破”嘴皮子了,卻沒什么效果,頓時心情降到谷底,一籌莫展。yjs21.cOm
林少勇勸慰家長不需要過分擔心,生活上稍微注意些就可以了。教育應因人而異,不同孩子的氣質不同,采取的教育方法就不一樣,而且,持之以恒、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比短時間的強調效果好得多。他建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要持之以恒,更要統(tǒng)一意見,別讓孩子鉆父母與上一輩之間不同教育方式的空子。其次,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勞動習慣,要從細節(jié)出發(fā)。在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父母回家,鼓勵孩子幫忙放拖鞋;吃飯前,鼓勵孩子幫忙拿碗筷。這樣,才能慢慢地培養(yǎng)起孩子的勞動習慣。家長過于緊張,要求快速改變孩子,而孩子難以承受太大的壓力,這樣,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林醫(yī)生特別強調,不要對孩子提過高的要求,不同年齡的孩子活動水平有所不同,提過多過高要求,反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勤快”習慣。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關于懶惰的心情句子29句
懶散的心情讓我遠離了健身房,只愿癱在沙發(fā)上發(fā)呆。~~這句話你也要轉發(fā)嗎?經過收集,我們整理了關于懶惰的心情句子29句,僅供你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1、懶散的周末,我什么事都懶得去做,只想宅在家里。
2、每當心情懶散的時候,連最簡單的家務都變得極為困難。
3、我承認,懶惰的心情讓我錯過了很多機會,讓我后悔不已。
4、懶散的節(jié)奏滲透進我的每一個細胞。
5、懶惰的心情籠罩著我,讓我無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
6、懶惰的心情讓我失去了追求夢想的動力,整天沉迷于舒適和安逸。
7、懶惰的心情影響了我的工作效率,讓我無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
8、我今天實在太懶了,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
9、懶洋洋的我,無力面對眼前的瑣碎事務。
10、心情懶懶的時候,連最簡單的任務都變得困難重重。
11、心情慵懶,仿佛被沉重的云層壓住。
12、我的心情就像是一汪死水,被懶惰淹沒,無法激起任何起伏。
13、整個身體仿佛被懶散包圍,無法自拔。
14、懶洋洋的心情讓我無法克服拖延癥,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開始做事。
15、懶得穿衣服,懶得出門,懶得做飯,整個人都被懶惰充斥了。
16、懶洋洋的夏日午后,我只愿躺在躺椅上享受清風。
17、嗜睡的心情讓我總是盯著時鐘,盼望著下班的時刻到來。
18、有時候,我寧愿獨自沉浸在懶散的心情里,而不是主動出去追求新的經歷。
19、懶惰的心情讓我無法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總是選擇躺在床上消磨時間。
20、我今天感覺特別懶惰,一點都不想動彈。
21、沒有動力的一天,只想蜷縮在床上發(fā)呆。
22、我的懶惰像一條無形的繩索,將我緊緊束縛在床上。
23、行動力低落,思維也變得遲鈍起來。
24、懶惰的日子里,時間仿佛變得慢了許多,什么事情都做不起來。
25、懶洋洋的夜晚,我只想窩在床上看著電視。
26、一整天都沒有心情去追求任何目標。
27、外界的喧囂無法喚醒我沉睡的心情。
28、懶洋洋的心情籠罩著我,讓我無法集中精力。
29、懶散的心情讓我遠離了健身房,只愿癱在沙發(fā)上發(fā)呆。
孩子換牙家長多留意
導讀:孩子換牙期間常遇到各種問題,應引起家長們的注意,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這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雙層牙現(xiàn)象
新的恒牙長出來了,舊乳牙還未掉,醫(yī)學上稱為乳牙滯留。多數(shù)滯留的乳牙有松動,但也有一些乳牙牙根吸收不足,很牢固,應該及早到醫(yī)院拔除,以便恒牙在正常位置生長。
◇恒牙萌出過遲現(xiàn)象
最常見上乳切牙過早脫落,兒童習慣用牙齦咀嚼,局部牙齦角化增生,變得堅韌肥厚,使恒牙萌出困難。另外,乳磨牙早失,鄰牙向缺隙側傾斜,使恒牙萌出間隙不足,造成恒牙萌出困難。
◇六齡齒齲壞
多數(shù)家長對乳牙齲齒不重視,認為乳牙遲早會換掉,正是因為這種錯誤思想影響,孩子已萌出的恒牙齲壞,被家長錯當成乳牙。大約在6歲左右,孩子會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悄悄地長出一顆牙來。這顆牙是不頂替掉任何乳牙的,這就是第一恒磨牙,由于是6歲左右長出來的,所以又叫“六齡齒”。由于它不是頂?shù)羧檠溃窃谌檠篮蠓矫瘸?,所以容易把它誤認為是乳牙。臨床上發(fā)現(xiàn)不少孩子六齡齒齲壞,嚴重的已經發(fā)展成牙髓炎或根尖炎。新萌出的牙面上溝窩點隙明顯,易積存食物殘渣,并且牙髓腔寬大,易發(fā)生齲壞而且發(fā)展迅速。為了預防六齡齒齲壞,應及早對它進行窩溝封閉。
◇乳牙齲齒
乳牙齲壞影響孩子飲食,不利消化吸收,影響孩子生長發(fā)育。咀嚼功能低下,頜面部骨骼肌肉缺少充分刺激,發(fā)育不足,恒牙萌出后間隙不夠造成排列擁擠;乳牙齲壞發(fā)展成根尖周炎,恒牙胚在乳牙下面,乳牙炎癥向下發(fā)展直接破壞到恒牙,使其釉質發(fā)育不全;乳牙齲壞成殘冠、殘根,不能發(fā)揮咀嚼功能,形成偏側咀嚼習慣,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孩子面部兩側發(fā)育不對稱。另外,乳切牙早失,孩子說話漏氣,不利孩子正常發(fā)音。
◇暫時性錯層現(xiàn)象
下切牙擁擠、門牙間縫隙大、多生牙是常見的牙病。
孩子換牙期間常遇到這些問題,應引起家長們的注意,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這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孩子伙伴多利于成長
雖然現(xiàn)代社會中,家庭中都是一個孩子,有著優(yōu)越的生活層次,但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意味著孤獨。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伙伴在一起玩耍、游戲,并通過游戲來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品嘗歡樂和痛苦,通過在游戲中的守規(guī)和犯規(guī)來了解群體社會的各種規(guī)則。如果沒有伙伴,孩子就沒有學習和參與群體活動的方式和手段,沒有機會向外釋放能量和感情,也沒有機會接受外來的沖擊,長時間下來自然會變得孤獨,不合群。
多經孩子找伙伴,這樣,逐漸讓孩子在玩耍游戲中學會合作,學會交往。
其次,不懼怕孩子之間發(fā)生某些矛盾,而且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每當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學教應讓孩子先查找自己的過失,主動和伙伴們和好。一個孩子沒有“打仗”和吵嘴的經歷,就不會了解群體社會的一些正確行為規(guī)則,長大后也就難以適應群體生活。
另外,鼓勵孩子自己尋找伙伴。家長應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并要孩子自己多找伙伴玩,家長若不肯放手,存在種種擔心,以自己的好惡來干涉孩子的交往,以自己的道德觀來判斷孩子之間的是非對錯,會影響孩子之間的交往。
孩子換牙期,家長多保護
導讀:有的小孩換牙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乳牙尚未脫落,恒齒卻已經長出的情況,一些家長認為這是鈣質太多的緣故,其實這種情形與鈣質多不多沒有太大關系。
小孩到了五六歲就開始步入換牙階段。一般而言,恒齒會在乳牙的正下方,在萌出的過程中,會將乳牙的牙根吸收掉,結果乳牙就如同大樹少了樹根一樣,牙根變短了,慢慢地動搖,直到脫落為止,即使不拔它,乳牙也會自己掉下。
有的小孩換牙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乳牙尚未脫落,恒齒卻已經長出的情況,一些家長認為這是鈣質太多的緣故,其實這種情形與鈣質多不多沒有太大關系。主要是乳牙排列很密,而恒齒較大顆,原本乳牙的位置無法容納新牙,于是新牙無法正常地長在乳牙正下方,以致乳牙的牙根未被吸收掉,而出現(xiàn)舊牙不掉、新牙已長出的情況。
牙科醫(yī)師指出,孩子換牙時出現(xiàn)新舊牙并存的情況,應把乳牙拔掉。乳牙拔掉后,永久齒會因舌頭推擠的力量,而慢慢地移動到原來乳牙的位置,此時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則永久齒就能長得正。若對新舊齒并列的情況置之不理,有可能會造成牙齒排列不整,或者造成嚙合不正,也容易因潔牙不完全而導致蛀牙。所以,家長對小孩換牙期的新舊牙重疊現(xiàn)象,家長要特別留意,正確處理。
孩子愛吃手,家長多引導
導讀:0~3歲寶寶吃手,父母不必太過擔憂!4~5歲寶寶吃手,細心誘導效果最佳!
寶寶吃手是很正常的,寶寶愛“吃手”,是讓全球父母都感到頭疼的壞習慣。除了把細菌吃進肚子外,父母更擔心的是,吃手會不會影響寶寶長牙和齒型呢?以下來看看日本小兒牙科專家怎么說!
雖然有不少心理學家和醫(yī)生將寶寶吃手的行為解釋為“寶寶探索認知的第一步”,而一旦“吃手”變成了寶寶改不掉的壞習慣,父母就會擔心起來:寶寶要咬著手指長大嗎?吃手會影響齒型嗎?牙齒會不會長不出來了……?
日本Midori小兒牙科醫(yī)院院長和氣裕之先生長期從事小兒牙齒健康的研究。他曾對日本9個小兒牙科健康門診的1~6歲就診寶寶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1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19.2%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中,有10%的寶寶仍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中,保留吃手習慣的比例下降至7.8%。由此可見,吃手的壞習慣在全球各地的0~6歲寶寶中都甚為“風行”。
0~3歲寶寶吃手,父母不必太過擔憂!
和氣醫(yī)生說,3歲之前,寶寶正處于乳牙的初步發(fā)育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的吃手行為,還不至于對寶寶日后的齒型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每個人都有第二次的長牙機會,即便乳牙長得參差不齊,只要長恒齒時多加注意,還是有機會長出一口漂亮的恒齒來的。但是,乳牙若發(fā)育不良,還是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后遺癥,所以,父母最好能讓寶寶在3歲前改掉吃手的毛病,確保日后的牙齒健康。
3~4歲寶寶吃手,易留下齒型后遺癥!
這個年齡階段,是寶寶牙床發(fā)育的關鍵期,吮吸手指的動作可能會導致恒齒前傾。因此,如果3~4歲的寶寶過度地吃手,就有可能導致恒齒的齒型缺陷,例如長出齙牙等癥狀。3歲寶寶如果還在吃手,父母除了用各種方法來協(xié)助寶寶改掉惡習外,也可以每天用手指有意識地為寶寶做牙齒按摩。按摩的方法是,用食指朝寶寶吃手時手指的反方向,做緩慢的按壓動作,并注意確保成人的手部清潔。
4~5歲寶寶吃手,細心誘導效果最佳!
4歲的大寶寶還在吃手,父母一定會擔心變成無法修正的頑固性惡疾。當你失去耐心時,也許會發(fā)現(xiàn),越是強制地幫寶寶戒掉吃手惡習,越是適得其反。和氣醫(yī)生建議父母可以在寶寶吃手時,利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導正;在日常生活中,切忌使用反復“提醒”(在寶寶沒有吃手的時候,也一直嘮叨著:“不要再吃手嘍!”)的方式來強化寶寶吃手的意念;如果想讓寶寶了解吃手的害處,可以透過講故事或一些生活化的方式來講道理。
一般來說,人的恒齒會在6~13歲之間發(fā)育完成,因此,在6歲之前讓寶寶改掉吃手習慣勢在必行。但在此要特別提醒各位父母的是,習慣并非一日養(yǎng)成,導正更需要耐心和方法,聰明的父母,祝你們成功!
孩子不洗澡,家長怎么辦?
導讀:孩子從來不喜歡主動洗澡,作為家長因為這個而增添了不少煩惱。你知道怎么對付不洗澡的孩子嗎?
上周五給孩子(兩歲零三個月)洗澡的時候,孩子低頭時不小心磕在馬桶上了,安慰了一會繼續(xù)洗。那天大盆里面放了一個小盆,因為頭一天無意放的,發(fā)現(xiàn)她挺喜歡坐在小盆里的,就這樣加了一個小盆(能坐進去的大小)。結果周五那天不知怎么滑倒了,大概是小盆的邊緣磕痛了孩子,她開始大哭。
洗澡都是我和孩子一塊洗,我先洗,讓她玩水,我洗好了再給她洗,那天我正在洗所以沒能及時避免摔跤。在接下來的兩天,孩子一進洗手間就開始哭、尖叫,不愿意洗澡,怎么說都沒用。這兩天都是在哭叫中強行洗的。以前孩子是很喜歡進去玩水的(不過不愿意洗臉洗頭),現(xiàn)在怎么辦呢?家里地方小,也沒有其他合適的地方洗澡啊!關鍵是,換個地方肯定可行嗎?
專家解答:人類的成長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0~6歲兒童的發(fā)展將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整個重復了一遍,從水生到爬行然后到直立行走,從單音節(jié)和表情以及動作表達到用固定的單詞,然后發(fā)展出簡單的句子,一直發(fā)展到有深刻內涵的語言體系的表達都是這樣。大自然讓人在年齡越小的時候力量也越小,個子也越矮,走路速度也很慢,容易摔跤和磕碰,這時,由于個子矮,體重輕,摔倒了也不會摔得很疼,由于速度慢,力量小,就是磕碰到什么地方,也不會危及生命,所以人在這個年齡是一輩子摔跤和磕碰最多的時候,大自然讓人在傷害程度最小時獲得了最多的關于傷害的心理承受力,為一生要經歷的傷害打下了基礎。
人一輩子必須生活在各種物質和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與各種物質發(fā)生沖撞,跟各種人發(fā)生沖撞,如果在童年,沒有經歷足夠的肢體沖撞和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沖撞,人的內心承受力就特別脆弱,略有沖撞就顯得無法承受,受到一次磕碰,就恐懼到要遠離磕碰的地點和事物,那一輩子下來人就沒有地方可去了。所以在孩子童年時要放手讓孩子在一個沒有大的傷害的環(huán)境中自由活動,只要不受傷,如盆子邊、墻邊、已經打磨圓了的桌子角等地方,碰一下,只是碰疼了是沒有關系的。
不知道案例中的孩子是否由老人和保姆帶大,他們帶孩子容易為了孩子安全而限制孩子自由,使孩子失去了發(fā)展的機會,他們以為不讓孩子磕著碰著是養(yǎng)育者最大的責任,根本不知道人的成長需要經歷和體驗這一事實。孩子在過分的看護之下,過少地經歷磕碰,于是磕碰一次孩子就顯得特別緊張。如果在磕碰時,大人表現(xiàn)得也特別緊張的話,孩子就會非常害怕。
溫馨提醒:
一般磕碰后,大人不要大聲地呼叫,不要馬上離開磕碰的場所,等孩子不哭了再離開;下次再進澡盆時,成人應該非常放松,先不要急于把孩子放進去,哄孩子在旁邊玩一會。如果孩子每次都只是玩,不愿意進去洗澡,就可以采取在旁邊用濕毛巾擦一擦的方法,待孩子對洗澡盆不那么恐懼了,再和孩子一起進去,不要讓孩子離開成人的身體,盡快地給孩子洗完抱出來,給別人看著,成人自己再洗。
洗澡盆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因為盆子特別滑,而所有的洗澡盆又特別堅硬,如果洗澡盆里放上水,孩子滑倒后,后腦勺著地將是很危險的。再者,雖然水放得很少,孩子摔倒后水猛地被掀起來碰到臉上或吸入鼻子都會給孩子帶來真正的驚嚇。所以五歲之前的孩子洗澡,成人一定要單獨給孩子洗。成人最好不要跟孩子一起洗澡,更不要讓孩子在成人的澡盆里自己走動玩耍,應該先給孩子洗完,處理好孩子后成人再洗。案例中的媽媽,還可以試一試給孩子換一個其他顏色和其他質量的洗澡盆,也許孩子就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