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戒掉孩子的戀物癖
發(fā)布時間:2021-12-21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孩子也會對某些東西上癮嗎?當然會呀!在出生后二歲以內(nèi),原本就是孩子的吸吮期,但當過了這個時期,還對奶嘴、奶瓶、手指等物品戀戀不忘時,就應該想辦法讓他們戒掉,以免往后影響牙床咬合,至于對娃娃、被子等東西的依戀,或許就要追溯至父母給的壓力了。
小baby有所謂的口腔期,所以在二歲之前喜歡吸母乳、奶嘴、奶瓶、手指等是自然的,但當二歲以后,如果還有這些習慣,可能就得想辦法戒除!
【Part1.長期有吸吮習慣會影響牙齒咬合】
小朋友到了一歲以上還有吸奶嘴、手指的習慣,會影響牙齒咬合嗎?牙科醫(yī)師表示,會的,雖然在六個月以前有吸吮反射是正常的,但如果一直延長到長恒牙之前,確實會對上下顎骨的發(fā)育有影響,尤其是到了4、5歲之后還有這樣的習慣,正中間的門牙就會出現(xiàn)開咬(openbit)的情況,就得強迫戒掉了。(www.gX86.cOm 筆稿范文網(wǎng))
長期使用品質(zhì)差的安撫奶嘴及不當?shù)奈匙藙荩矔斐扇檠酪莆患澳唐孔?。所謂乳牙移位是指,因長期吸奶嘴,會將上排乳牙推向前、下排乳擠向后的情況,因而產(chǎn)生咬合不正及開咬等問題,所以及早戒除奶嘴其實是必須的。
戒奶嘴有黃金時期?
根據(jù)統(tǒng)計,0~2歲的嬰幼兒大約有50%會有吸奶嘴的習慣,張家豪說,這是因為當胎兒還在母體內(nèi)便已經(jīng)自然地將手指放進口中,到寶寶出生到2歲左右進入了口腔期,寶寶會藉由口腔的活動來獲得滿足,除了以吸吮的方式來進食,維持生長發(fā)育之外,更可經(jīng)由吸吮的動作促進唇與舌頭附近的觸覺,進而得到滿足的感覺,因此,奶嘴便成為寶寶身旁重要的用品。如果在此時期,父母一味地禁止寶寶吸安撫奶嘴,反而會讓寶寶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悲觀、退縮的行為。
如果寶寶在四歲之后還戒不掉吸奶嘴的習慣,因吸食不好的安撫奶嘴所造成的咬合不正等問題,將永遠無法自然矯正,因此父母最好在寶寶二歲左右,就幫寶寶戒除吸安撫奶嘴的習慣。張家豪也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寶寶長期吸吮手指頭,除了因為手指頭不干凈,容易影響上下顎的發(fā)育,甚至連手指形狀、皮膚、指甲都會因長期吸食而變形。
而專家認為,太晚戒奶嘴、手指,會使牙齒門牙出現(xiàn)“開咬”的情況,她解釋,所謂開咬(openbit)即上下門牙咬合位置不正確,在中間會形成一個洞,如此會影響咬斷食物,例如吃面時,就不容易將面咬斷,如此多半是因為小朋友習慣吃手指或奶嘴所造成,如果已經(jīng)到了4歲左右還戒不掉這些習慣的話,就得看醫(yī)生了。
【Part2.孩子有戀物癖該怎么辦?】
人類在嬰幼兒時期時,寶寶即會透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撫情緒,例如:為滿足口腔吸吮欲望,就有了吸奶嘴、手指等動作出現(xiàn);為滿足觸覺舒適的感覺,就出現(xiàn)了撫摸棉被角,或是藉覆蓋熟悉柔軟的毛巾、毛毯、棉質(zhì)紗布、玩偶、枕頭等方式。
但是從發(fā)育的觀點來看,這些現(xiàn)象都是自然的過程,尤其是小baby時期,當因為想睡覺、肚子餓、尿片濕、興奮、不順意的憤怒情緒等情形出現(xiàn)時,父母或照顧者可能會隨手拿些替代物來安撫孩子的情緒,這些經(jīng)常被隨手拿來使用的物品有:奶嘴、紗布、柔軟的毛巾、被子、枕頭、娃娃等,只要不是的過度或不當使用,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人際關系的拓展與生活作息正?;?,多數(shù)的孩子是不會對這些替代慰藉物產(chǎn)生依戀情形的,長大后自然對嬰幼兒期所依附的人及物品會慢慢的轉移,而不再強烈需求。
但是如果這些習慣就是一直戒不掉時該怎么辦?其實不用刻意禁止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習慣,因為戒不戒掉這些習慣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有的只是外觀上的不好看,但如果這些習慣是孩子的自信心來源,或許等到時間到了,孩子自然會不喜歡,因為對孩子來說,這些東西是他所能掌控的,如果孩子一直戒不掉這些習慣,或許該回溯原因,是不是在口腔期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或者是父母親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再來想想該如何戒除這些習慣。
如果大人都一直戒不掉煙、酒的壞習慣,又何必強迫孩子一定不能如何呢?只要等到他大了,靠自知能力或者群體的力量約束他,自然而然這些習慣就會消失了。但如果父母一定要孩子戒掉這些習慣,還是有方法可循,以下我們就逐一來說明。
◆奶嘴
專家建議家長,戒奶嘴要有技巧,盡量減少孩子吃奶嘴的時間與次數(shù),慢慢地,他就會對這樣東西生疏,但是幫助其改善的父母要持之以恒,不是孩子一吵鬧就拿給他。
當孩子一直吸奶嘴時,家長可以跟他說:“你吸嘴嘴我聽不清楚你說話,你要拿開再跟我說喔!”,或者和孩子約定好,起床后就不要再吸了,睡覺前再吸就好了。盡量不要將焦點擺在這件事上,以淡化處理的方式,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忘記這件事了,如果家長一直說,他反而更喜歡這么做,為的是要引起你的注意,因為唯有做這個動作時你才會注意到他,演變成一種故意的行為。
而當孩子已經(jīng)長了牙齒,可以吃副食品時,盡量讓他們吃固體食物,唯有在口腔期得到滿足,才能對于奶嘴的需求不那么強烈。
父母或照顧者的育兒方法,可能與寶寶的戀物依賴習慣互為因果,人類的成長是一連串由依賴到獨立的發(fā)展過程,從依賴母親的子宮孕育胚胎,成熟了就獨立脫離母體出生了。而嬰兒期同樣也從依賴喝奶吸收營養(yǎng)以維持生命成長,到成熟了就自然會跟奶奶說byebye了。
對于大人的依賴也是同樣的道理,從幼兒時期依附著照顧者,等安全感、自信心成熟了就邁向獨立了。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也許不會將孩子依戀的物品視為是有害的東西,但是癖好一形成,可能會發(fā)展成寶寶對某些特定物品產(chǎn)生強烈的依賴,因而影響獨立健康人格的發(fā)展,父母親千萬不能忽視這些事喔!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解除寶寶的戀物癖
導讀:你家孩子戀物嗎?是否也會抱住大熊不松手?對這種情況,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隨著寶寶年齡越來越大,總是有一件事讓媽媽感到煩惱,那就是寶寶依舊對某些物品十分迷戀,甚至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為什么寶寶會迷戀這些物品?什么樣的物品最容易讓寶寶迷戀?該不該戒除寶寶這種習慣?又應該如何去戒除呢?
有許多寶寶會對小包被、小抱枕、絨布熊等很有質(zhì)感的用品“上癮”,這些東西很多時候都已經(jīng)成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有許多都扮演著陪睡的角色。面對孩子的戀物情結,看看兒童教育專家怎么說?
戀物為尋求安全感
簡單地說,寶寶戀物就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寶寶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chǎn)生的行為。寶寶產(chǎn)生依戀行為的時間,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6個月大至3歲之間,其戀物表現(xiàn)在2歲時最為強烈。為什么寶寶會迷戀這些物品呢?因為它們是寶寶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變成黑夜、寶寶想睡又怕失去知覺時,不安全感就會大大增加,此時某些物品對寶寶來說就非常重要。
那么,都是什么樣的物品最容易讓寶寶迷戀呢?大部分是柔軟的物體,是可以讓孩子擁抱、享有絕對操控權的物品,比如他們經(jīng)常玩的絨布玩具、經(jīng)常用的杯子、經(jīng)常蓋的小毛毯等。
5種最容易讓寶寶依戀的物品
乳房、奶瓶
吃是寶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旦這種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那么寶寶就會對與吃有關的物品格外關注,進而尋找一種替代性的滿足,比如乳房、奶瓶等。
指頭、玩具或拳頭
當寶寶要尋求自己能夠完全掌控的物體,以此來尋求心理上的安全感時,指頭、玩具或拳頭便成為最好的選擇。伴隨著小寶寶對基本需求的生理滿足,這些物品也將讓小寶寶更加愉悅,盡快把糟糕的負面情緒排解掉。
毛毯
在寶寶最容易迷戀的物品中,毛毯也許是僅次于奶瓶的第二大戶,而且必須是那種長期使用的、稍微有些破舊的毛毯。是什么給了毛毯如此大的魅力?這不僅因為它上面有寶寶熟悉的味道,還因為毛毯能帶來溫暖的觸覺聯(lián)想,而且摩搓毛毯的聲音又能聯(lián)想到媽媽的輕柔細語。
柔軟物品
除了那些能帶來熟悉味道的物品之外,寶寶對某些物品的觸感也非常在意,因為這種感覺能傳達出令人心安的訊息,比如安撫性奶嘴、奶瓶、毛巾、被子、枕頭、玩偶、手套等。看到有那么多寶寶喜歡拿軟毛玩偶在臉上摩擦玩耍,您就知道柔軟物品是多么受歡迎啦。
照顧者的身體
除了具體的單個物品之外,主要照顧者的身上部位也常成為寶寶一再光顧的地方,如耳朵、手、頭發(fā)等,甚至有些媽媽必須保持固定的頭發(fā)長度,這樣寶寶才能安心玩著頭發(fā)入睡。
兒童教育家認為,既然孩子的“戀物癮”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預防或逐步戒除幼兒的“戀物癮”,也要從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入手,爭取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huán)境。具體方法,你可參照以下內(nèi)容進行嘗試:
1.平時多擁抱孩子,多拍撫孩子的背部和頭頂,以解其“皮膚饑餓”。注意擁抱和拍撫不是獎賞,不要等孩子畫得一幅好畫或彈出第一首鋼琴曲時再去擁抱他。擁抱應該是日常的、無條件的,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擁抱他,后者更多的是在兩代人之間找到一種無聲的和解方式。經(jīng)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jīng)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做他的“精神保險帶”。
2.就算讓孩子獨處一室,也要進行睡前安撫工作。所以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懼噩夢和黑暗,所以硬性將孩子與父母分開,對孩子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很多幼兒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戀物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開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比較容易使其對襁褓包被之類物體“脫癮”。
3.弄清九成以上戀物兒童會被小包被、小抱枕、絨布熊、用慣的浴巾之類“上癮”后,做媽媽的在選購這些幼兒用品時,就要有意識地備下幾個“遷移載體”,讓孩子無法對其中的某樣東西“專情”。如果一開始就備下兩三條小包被、一個絨布熊家庭(包括絨布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小絨布熊和它的表弟們),讓孩子選擇使用的話,孩子恐怕就會領悟到:這是無生命的物質(zhì),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意識到這些,就有利于幫助他們走出與“戀物”相守的封閉天地,接觸到外面世界的充沛陽光。
兒童戀物癖問題
導讀:兒童戀物癖真正的危害在于背后隱藏的不安全感誘發(fā)的回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交往、表情淡漠,最終導致社交恐怖癥。
6歲的佳佳有個怪癖,從1歲起,她每天都和熊娃娃“形影不離”。前天,湘雅二醫(yī)院心理門診心理學專家尹巖博士診斷說,佳佳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兒童戀物癖,絕非個別。
這其實是一種輕微的孤獨癥。
無論是到親戚家做客、外出旅行或者上幼兒園,熊娃娃都是佳佳的第一寶貝,必須隨身攜帶,緊緊地抱在懷里。如果發(fā)現(xiàn)熊寶寶不在身邊,她立刻就會煩躁不安。佳佳的爸爸曾留學美國,他認為這沒什么大不了的,應該順其自然。佳佳的媽媽卻不茍同丈夫的觀點,因為在幼兒園里,佳佳經(jīng)常摟著小熊一個人獨自發(fā)呆。她擔心這樣發(fā)展下去,佳佳很難融入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夫妻二人各執(zhí)一詞,前天來到了湘雅二醫(yī)院心理門診尋求答案。
尹巖博士診斷說,佳佳的行為是一種典型的兒童戀物癖,絕非個別,家長無需強行制止。因為在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兒童或多或少會對某種物品產(chǎn)生一定的依戀,可能與其幼年經(jīng)歷中缺失安全感有關。這是較正常的現(xiàn)象,并不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兒童戀物癖真正的危害在于背后隱藏的不安全感誘發(fā)的回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交往、表情淡漠,最終導致社交恐怖癥。
尹巖說,很多白領階層教育子女的方式逐漸西化,他們過多地注重子女的智力潛能的開發(fā),忽略了親子互動,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孤獨而脆弱的,不得不借助身邊熟悉的物品來排遣寂寞和無助,兒童的戀物癖其實是一種輕微的孤獨癥。專家表示,兒童的戀物癖是可以通過一定心理咨詢進行干預,主要是消除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溫暖、互動的家庭環(huán)境,轉移其注意力。
幫寶寶戒掉孩子吃手毛病
“小寶寶的手指頭上是有蜜的”。我家的寶寶果真就是這樣。小手吃得可起勁了,把他一只手拿下來另一只又塞進去了,還吸得嘖嘖作響,特別有滋有味。寶寶為何愛吃小手?這是個讓眾多爸爸媽媽們都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讓他吃吧,一是擔心不衛(wèi)生,二是擔心會對寶寶將來牙齒的發(fā)育有影響??蛇@個給寶寶帶來快樂的習慣,糾正起來還真是不容易。寶寶的“手指棒棒糖”需要戒掉嗎?怎么戒?讓我們來聽聽專家是怎么說的。
據(jù)調(diào)查研究顯示,1歲6個月的寶寶中,有19.2%的寶寶有吃手的習慣;3歲寶寶中,有10%的寶寶仍愛吃手;而3歲6個月的寶寶中,保留吃手習慣的比例下降至7.8%??磥沓允值牧晳T在寶寶當中還真是個普遍現(xiàn)象。
專家告訴你:2歲是個分界點
2歲以下的寶寶吃手爸爸媽媽不用擔心
2歲以下的寶寶偶爾地啃啃腳丫子,吮吸小手,媽媽們不用為此太擔心。因為,這時寶寶的牙齒發(fā)育不會受此影響。寶寶在5~6月的時候長的是虛牙,吃吃小手磨磨牙床并沒有什么壞處。
吃手是寶寶智力發(fā)展的一種信號
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人世,外物對寶寶來說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但初到人世的寶寶大腦發(fā)育還不夠完善,大腦的定位系統(tǒng)尚不成熟。因此,把手放在嘴里吃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寶寶再長大一些,手指功能開始分化,初期的手眼協(xié)調(diào)功能也開始顯現(xiàn)了。2~3個月后的寶寶會開始出現(xiàn)手的動作,他往往會揮舞著他的手臂和這件大“玩具”玩得不亦樂乎。當寶寶真正能把手放在嘴巴里啃的時候,則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jīng)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了。這是寶寶智力發(fā)展的一種信號,爸爸媽媽應當為寶寶的這個舉動自豪才對。
吃手是寶寶心理發(fā)展的需要
寶寶長到2~3個月時正處于口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很多寶寶喜歡含著媽媽的乳頭或是咬著小手睡覺。有個東西放在嘴里對他們來說會多些安全感,而一旦吸吮、舔啃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讓他不安,并產(chǎn)生暴躁、抑郁的不良情緒。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認為,在寶寶吃手的活動中還包含了人類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映。這里的性快感只是一種近似于成人快感的情緒,吃手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zhèn)靜作用。強制性的讓寶寶停止吃手,會使得寶寶產(chǎn)生逆反心理或是心理上的陰影。據(jù)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個時期若寶寶的行為受到強制約束、口的敏感期沒有得到正確對待的話,當他長大后將更易形成具攻擊力的性格。男孩易具有暴力傾向,女孩則會更愛說閑話,諷刺挖苦人。
總結:兩周歲以前的寶寶有吃手的行為,爸爸媽媽不用特別擔心,沒有必要去阻止它。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發(fā)展階段和心理需求。大部分是一種一貫性的行為,長大后也不大會養(yǎng)成吃手的習慣。爸爸媽媽要做的只是經(jīng)常幫寶寶洗手,保持寶寶的手部衛(wèi)生,以防細菌入侵引起寶寶的胃腸道感染。
輕松改變孩子膽小
導讀:雖然還在起步,可是我相信他一定能學會,因為他已經(jīng)把挑戰(zhàn)當作了一種樂趣,這樣的孩子我還擔心他膽小沒有毅力嗎?他已經(jīng)切身體驗到做一件事只要有勇氣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做好。
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4歲的兒子很困惑,他膽小、做事沒有毅力,有很多我不能容忍的缺點。一次,幼兒園邀請父母去參加開園活動,小朋友都在那里大大方方表演,就他一個人縮在角落里不吭聲,老師拉他也不上去;別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只有他總是牽著我的衣角;搭積木搭到一半時倒了就不耐煩,怎么哄他都不肯再玩下去……凡此種種,令我沮喪不已,可我知道,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他。
在研究了兒子的性格特質(zhì),廣泛征詢了各方高人的意見之后,我為兒子設計了一個既另類又簡單的計劃—教他“玩”。
當然這玩不是瞎玩,選的全是有針對性的項目,第一個就是頗需點勇氣的小滑板車。
一開始,兒子總是緊緊地抓住我的手不放,我稍一松手他就哇哇大叫。我堅持著鼓勵他:兵兵,你滑得不錯,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學會的。一次又一次地,兒子在我的期待中,手慢慢松開了,開始在我的保護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兩小步,一大步、兩大步,兒子終于找到了一點感覺,他開始興奮起來,對我叫著:“媽媽,我不要你扶了,你看我自己會了。”當然,也有摔倒的時候,但在成功的巨大誘惑下,那根本就不算什么了。一周以后,兒子已經(jīng)能自如地操縱小滑板車,在同齡的孩子中還算超前了一步。
這時,我開始了計劃中的第二個項目:教兒子跳繩。
我先自己變著花樣跳給兒子看。兒子覺得有趣,迫不及待地搶過繩子來玩??烧姘牙K子拿在手里自己跳時,感覺就不那么對勁了—不是手不動,就是腳不動,很難手腳并舉。于是我讓他不動繩子,先做動作,找找感覺。孩子是沒多少耐心的,當他發(fā)覺一項活動不是那么簡單后就很容易放棄。為了讓他堅持下去,我找來幾個大一點的小朋友,一人牽一頭繩子,換一種方法讓兒子跳。兒子在繩子中間鉆來鉆去,樂得哈哈大笑,腳會動了,手就容易了,兩周后,兒子跳繩的技術已有小成。
接連攻克了兩個“堡壘”之后,我明顯感覺到兒子的自信心增強了,對運動的興趣加大了,戶外活動的時間延長了。而且,因為兒子技藝傍身,總能吸引到一些小朋友跟他玩,慢慢地他懂得了怎么跟別人交往,性格也越來越活躍。
成果還需要鞏固,我又開始了計劃中的第三個項目:教孩子騎兩輪自行車。
這個項目訓練的難度比小滑板車要大些,一開始兒子的小手根本把不住龍頭,扭來扭去,連人帶車摔了好幾次。不過有了前兩次的訓練經(jīng)驗,他的情緒不那么急躁了。我一邊扶著他騎,一邊給他指導幾個關鍵點:掌握龍頭、身體平衡、放松。找到感覺后,兒子扭扭歪歪地上路了,竟然騎出了5米遠。這一來,他的信心大增,10天左右的時間,就已經(jīng)能騎著小兩輪車驕傲地跟在我身后去買菜了。
不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我的另類計劃大獲成功。現(xiàn)在兒子還學會了游泳,并開始學溜冰了。雖然還在起步,可是我相信他一定能學會,因為他已經(jīng)把挑戰(zhàn)當作了一種樂趣,這樣的孩子我還擔心他膽小沒有毅力嗎?他已經(jīng)切身體驗到做一件事只要有勇氣只要堅持就一定能做好。我想,這對他是一種很好的心理訓練,也是一種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的訓練,比教他認幾個字背幾句詩強多了。不信嗎,你自己試試看吧。
貼心提示:
1、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各個擊破,讓孩子逐漸增強信心。
2、切忌操之過急,孩子玩會一樣東西有個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要學會耐心等待。
3、父母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要放得開,不能保護過度,如果孩子后面老是跟著一個大驚小怪、咋咋呼呼的尾巴,孩子怎么會勇往直前呢。
為孩子營造輕松的環(huán)境
導讀:孩子的智商高低除與遺傳、營養(yǎng)以及早期智力開發(fā)等因素有關外,還與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而環(huán)境的定義又是很廣泛的,感情的、色彩的、聲音的、氣味的等等,都是環(huán)境的組成。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高低除與遺傳、營養(yǎng)以及早期智力開發(fā)等因素有關外,還與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而環(huán)境的定義又是很廣泛的,感情的、色彩的、聲音的、氣味的等等,都是環(huán)境的組成。
寧靜益智:法國專家進行的試驗顯示,噪聲在55分貝時,孩子的理解錯誤率為4.3%,而噪聲在60分貝以上時,理解錯誤率則上升到15%。因此,應讓孩子盡量避免各種噪聲的干擾,給孩子一個安靜、寧和的環(huán)境,以利于智力發(fā)育和學習成績的提高。
和睦益智:家庭和睦、氣氛融洽、充滿親情可增進孩子的智力。惡劣的家庭環(huán)境會使孩子心情壓抑、孤獨,生長激素減少,導致孩子身材矮小、智商降低。
交往益智:美國一位生理學家追蹤觀察一組兒童達10年之久,發(fā)現(xiàn)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即喜歡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學習成績普遍較好。與他人的的交往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交際能力,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還能給孩子提供很多的學習資源和信息、經(jīng)驗,因此,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走出家庭,與同齡和大齡孩子甚至與成人交朋友。
芳香益智:科學家認為,與一般環(huán)境比較,生活在芳香環(huán)境中的兒童,無論是在視覺、知覺方面,還是在接受與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yōu)勢,其奧妙在于芳香能給人一種良好刺激,使人心情松弛、情緒高漲,增強聽覺與嗅覺及思維的靈敏度,進一步提高智商。
顏色益智:淡藍色、黃綠色以及橙黃色能振奮精神,提高學習注意力。而黑色、褐色、白色可損害智力,降低智商。故在孩子的居室或教室的墻壁上懸掛一些淡藍色背景的掛畫或條幅,將有助于孩子的智力發(fā)育。
由此可見,那些渴望孩子能夠聰明可愛的父母,要盡量全面的營造一個舒服宜人的環(huán)境,讓孩子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中健康的成長。
好方法幫助孩子戒掉壞習慣
導讀:如果家長覺得有時候不能夠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請長輩或者其他親戚、朋友扮演一些“壞人”的角色。家長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寶寶一些懲罰,讓他們知道后果的嚴重性。在教訓完小朋友之后,你還要跟進,看看小朋友的壞習慣有沒有“復發(fā)”。家長可以把家規(guī)寫出來,讓寶寶知道自己的“行動準則”。
小朋友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染上一些壞習慣,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偶爾會為這些習慣而感到頭痛呢?
不用擔心,現(xiàn)在專家告訴你一些辦法來幫助小朋友戒掉壞習慣:
1.皆因外力權威學齡前的兒童都會比較聽家長以外的大人的話,好像小朋友比較聽爺爺奶奶的話。例如,帕克就非常聽他爺爺?shù)脑?。他爺爺以前是一名醫(yī)生,所以他看起來就是一個權威的代言人。因此,當爺爺叫帕克吃藥的時候,他就立馬把藥吃下去了。
所以,如果家長覺得有時候不能夠管住小朋友,那么就可以請長輩或者其他親戚、朋友扮演一些“壞人”的角色。
2.警告,然后跟進有一位母親這樣舉例到:我的女兒四歲的時候,我多次告訴她要收拾玩具,不過她就是屢教不善。最后我發(fā)怒了,拿出垃圾袋對她說‘如果你再不收拾東西,我就會在你睡覺的時候,把地上的東西給扔進垃圾袋!’女兒還是聽不進,于是我就趁她睡著之后,把東西收進袋子,然后藏了起來。女兒從這件事中學到了教訓,之后就學會了收拾的好習慣。幾個月后,我再把玩具悄悄地放回玩具籃。
所以,家長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寶寶一些懲罰,讓他們知道后果的嚴重性。在教訓完小朋友之后,你還要跟進,看看小朋友的壞習慣有沒有“復發(fā)”。
3.明示規(guī)條當你把家庭法則寫下來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說廢話了。有這樣一個例子:卡爾為了訓練她那2歲的兒子,于是就在紙條上寫著“不能亂推,不能咬,不能踢,不能隨地吐痰”。雖然2歲的兒子還不識字,但每次,當兒子犯了上面的錯誤的時候,她就指著對應的紙條,然后告訴兒子他做錯了什么。之后,為了讓小朋友能獲得更多正面信息,卡爾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紙條“可以隨便玩耍、大笑、唱歌、跳舞!”
所以,家長可以把家規(guī)寫出來,讓寶寶知道自己的“行動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