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對話:家長跟孩子面談注意技巧

發(fā)布時間:2021-12-06 冬季家長需要注意事項 冬天家長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家長冬季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言語溝通最常用的是談話法。因為談話法能溝通家長與孩子的情感,增進相互了解,促進心理相容,提高孩子的思想認識,是家長與孩子之間溝通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只要你注意言語溝通的技巧,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談話的時機:要適時、及時,抓住“火候”

談話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選擇得及時、適時,就為談話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契機”。談話的時機絕不是可早可晚,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那么怎樣才能稱上及時、適時呢?一般說來,家長在觀察到孩子在學習、品德、工作乃至生活等方面出現(xiàn)波動、反常等現(xiàn)象,預感到問題要出現(xiàn)時,為了防患于未然,就要抓住苗頭及時主動找他們了解情況,查明原因,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對于那些既成事實、始料不及以及偶發(fā)事件的產(chǎn)生,家長則應在問題出現(xiàn)后,馬上找孩子談話,盡量減少不良影響。當然談話不是僅針對問題,對孩子的成績、優(yōu)點、進步等,也應及時找孩子談話予以肯定、表揚,以便鞏固、強化。此外,家長還應特別重視孩子主動找上門的談話,應熱情接待,耐心傾聽,合理解決,決不應拒之門外,推脫了事,還應對孩子的主動溝通表示肯定,以便調動孩子反映問題、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2、談話的主題:要適當、明確,選好“突破口”

談話的主題是談話的靈魂。主題即是解決的問題。主題明確能夠使孩子知道為什么要談話,談話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shù)。主題要大小適宜,主題太大難于把握,也不易于解決;主題太小,往往使孩子覺得小題大做,難以給予足夠重視。為此,就要求家長在談話前做好充分準備,選好“切入點”,精心設計,不打無準備之仗;在談話過程中,要點明主題,圍繞主題,根據(jù)談話中心的具體進展情況,合理引導。在談話后,要及時了解反饋信息,以便進一步調整工作方向。

3、談話的內(nèi)容:要適度、連貫,恰到好處

所謂談話內(nèi)容的適度,是指在選準談話主題的基礎上,談話的內(nèi)容要集中,切忌雜亂。同時,還要注意談話內(nèi)容的連貫,做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有的家長在談話中,內(nèi)容安排過多,寄希望于一次談話中盡量多解決問題。結果往往相反,原因是孩子難于接受,難于消化,欲速則不達。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幫助孩子明確主題的基礎上,引出談話的內(nèi)容,調動孩子參與談話的主動性、積極性,爭取孩子主動配合。同時觀察孩子對談話內(nèi)容及深度的反應,以便及時調整。

4、談話的語言:要準確、生動,易于接受

在與孩子談話中,語言的運用也非常關鍵,同樣的談話主題,同樣的談話內(nèi)容,不同的語言運用,就會產(chǎn)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

因此,這就要求家長一定要注意談話的語言,力求準確、形象、生動,使孩子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實現(xiàn)談話語言的科學化、藝術化。我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如果家長在談話中,能夠準確地表達內(nèi)容,同時力求生動、形象,孩子易于理解、領會,特別是若多用激勵的語言給予表揚、贊許,即使是批評也講得委婉得當,而不是生硬的說教、粗魯?shù)挠柍?,這樣孩子易于接受,同時也樂于接受;反之,孩子不但不易于接受,還會產(chǎn)生對立情緒,甚至產(chǎn)生爭吵,使談話不歡而散。

5、談話的氣氛:要自然、和諧,富有親切感受

談話的氣氛不等同于談話的環(huán)境,談話的環(huán)境是有形的客觀存在,如客廳、房間、公園等,而談話的氣氛則是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卻能感知到一種心理氛圍,它比談話環(huán)境更重要。因此創(chuàng)造良好和諧的談話氛圍,由此使孩子產(chǎn)生自然、親切的感覺,對取得談話的積極效果尤為重要。那么如何營造這樣一種氣氛呢?首先要求家長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孩子信任、尊重,允許孩子犯錯誤,并給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對于孩子的誤解,甚至非難,能正確對待,不急不躁,有良好的修養(yǎng)和品格。這一切都應體現(xiàn)一個“誠”字:誠實、誠心、誠懇。家長有了這種誠實、誠心、誠懇的態(tài)度,孩子也一定會受到感動,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樣他會毫無保留地向你敞開心扉,使談話成為共同教育、相互激勵、共創(chuàng)最佳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家長與幼師溝通很重要 注意4個技巧


自打寶寶進了幼兒園,幼兒園老師便成了寶寶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寶寶每天會有好幾個小時和幼師呆在一起,寶媽寶爸學會與幼師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啦。通過與老師的良性溝通,不僅能讓老師更了解自家寶寶,寶爸寶媽還能及時地知道寶寶的表現(xiàn),了解寶寶在“小社會”中另一面哦,想想就有些小激動呢。家長與幼師溝通的4點技巧1、保持聯(lián)系A.網(wǎng)上溝通:如今通訊十分發(fā)達,微信、QQ都成了溝通利器,寶媽寶爸們可以與老師互加微信,保持溝通;大多數(shù)幼師都對孩子富有愛心一類的人,和她們多溝通,說不定能學到很多實用的育兒經(jīng)驗哦~B.見面溝通:溝通最方便最直接的,莫過于面對面聊天了。不過和老師聊天也需要掌握一點點技巧,例如早上送孩子到幼兒園,老師正忙著接待所有的孩子,是最忙碌的時刻,此時和老師打聲招呼,寒暄幾句即可;最好的溝通時機,是等寶寶放學了,其他小盆友陸陸續(xù)續(xù)被接走了,這時老師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情緒最為放松,此時和老師聊聊天,嘮嘮家常,說說自己寶貝情況,或許正逢其時。C.電話溝通:當然并非每個家長都有時間接送孩子,如今的工作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這種類型的寶媽寶爸,可以定期給老師去一個電話,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近況,也可以了解到寶寶的表現(xiàn)如何~2、配合老師的家訪大多數(shù)幼師都會抽空進行家訪,毫無疑問這對寶媽寶爸了解寶寶、幫助寶寶適應幼兒園是有莫大幫助的。其實家長無需對老師的家訪動機有太多猜測,溝通話題主要圍繞寶寶展開即可,畢竟絕大多數(shù)老師對工作還是認真負責滴。3、參與幼兒園的親子活動家長只要有時間,應當積極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大家都是過來人,都知道小孩子最喜歡和大人一起玩、一起瘋,在親子活動的過程中,無意間便會極大增進我們和寶寶的感情,這種天倫之樂的喜悅彌足珍貴。在活動過程里我們還可以借機對寶寶寓教于樂,教會他們很多做人的道理。4、換位思考一位幼師往往需要照顧班里幾十個孩子,工作中有所疏忽在所難免。寶媽寶爸盡量抱持一顆寬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幼師的工作,即便沒有關注到自己寶寶的細節(jié),也不要過分在意。家長與老師間的和諧相處,無形中也給寶寶的成長環(huán)境平添了一份安寧與健康。

中國家長注意了,別再對孩子說這十句話!


有些話,乍一聽很有建設性,其實卻極為有害;而有些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孩子卻極為期待。

今天為各位家長朋友分享“美國父母幾乎從不對孩子說的十句話”,因為它們只是迎合了外界,而沒有使孩子遵從內(nèi)在本能的意愿。

1、“做得好”

這句話的問題在于常常被多次使用,以及用于孩子實際上沒怎么努力的時候。于是孩子們深信當爸爸和媽媽這么表揚時,那么不管何時都是“做得好”的時候(而且只能是當爸爸媽媽這么說時)。

取而代之,對孩子說“你很努力哦”。關注于孩子“努力”這件事,由此教會他們努力本身遠比結果重要的多。于是,當孩子在挑戰(zhàn)難度大的事情時,會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變得更加堅韌。

2、“好孩子”

雖然出于好意而使用,但卻得到與期望相反的結果。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想由此樹立孩子的自尊心。然而,遺憾的是它所帶來的卻是不同的影響。

如果你在孩子做完你交給他的事情之后說“好孩子”,那么孩子會認為你只是因為他幫你做了事情所以才是“好”。從此,孩子會害怕失去“好孩子”的稱呼,喪失了以往主動幫助的意愿,進而轉變?yōu)闉榈玫娇隙ǖ姆答伓鴰椭?/p>

對孩子說“你來幫忙,我真高興”吧。這一句話向孩子真實地傳達了他的幫助對你來說產(chǎn)生的影響。也可以完全不提及你的心情,“我看見你把你的玩具讓給朋友玩了哦”,這樣的說法也是可行的。于是,孩子逐漸能夠自己判斷和朋友分享玩具是不是“好”,進而主動地重復這一行為,而不是因為獲得了你的夸獎。

3、“好漂亮的畫”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作品給予判斷和評價,那就剝奪了孩子判斷、評價自己作品的機會。

改用“用的是紅色、藍色和黃色吧,能告訴我這畫的是什么嗎“的說法吧。不是給予評價,只是觀察,而是不是一幅好看的畫則由孩子來判斷。作品是在表達孩子本身,通過你的提問,孩子開始評價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作畫意圖和技巧。這樣的對話有益于提高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藝術才能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

4、“停停停,給我停!”

威脅孩子幾乎沒有好事。

第一,通過這一方式,你正在教孩子你絕不希望他擁有的行為。即,當你希望得到違背對方愿望的事物時,可以使用暴力和歪理。

第二,對孩子發(fā)火并懲罰他,不管是堅持執(zhí)行,還是選擇放棄、告訴孩子你的威脅是沒有意義的,結果都只是將自己置于尷尬的立場??傊?,你沒有得到你希望的結果,還損傷了和孩子的關系。

雖然要抑制住威脅的沖動很難,但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合適的事物吧。比如對孩子說,“不能打弟弟。要是受傷了就不好了。有可能弟弟還會報復下次打你呢。如果想要打什么東西,就去打枕頭、沙發(fā)和床吧”。即使你已告知這種行為本身是不好的,但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就表示了對孩子感情的認同。于是,孩子會擁有更強的自制力以及更加穩(wěn)定的情緒。

5、“如果你做……,我就給你……”

用物品和孩子做交換是有害的。因為這使孩子不再僅因快樂和友好而幫忙。這種交易可能永無止境。如果頻繁使用,可能會導致這樣的情形發(fā)生——孩子邊哭邊鬧“不行,要是不給買玩具我就不打掃房間”。

改為“謝謝你幫我打掃哦”。傳達內(nèi)心的感謝之情,孩子就會更加主動地幫忙。如果孩子逐漸不幫忙了,就讓他想起來吧?!澳阌浀脝?,幾個月前,你幫我扔了垃圾。那個時候真是多虧了你,謝謝啊”,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幫忙本質上是快樂且富有意義的。

6、“真聰明”

“真聰明”容易讓人以為有利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及自尊心。但是很遺憾,這一夸獎的方式實際上會招致相反的效果。在取得好成績、達到目的、以及取得理想結果的時候,對孩子說“你真聰明啊”,這會無意識中讓孩子以為僅在這些情況下才是聰明的。如果沒有滿足父母的期望,則會形成巨大的壓力。

根據(jù)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在解開字謎后被夸獎頭腦聰明的孩子們,在那之后傾向于不向更難的字謎挑戰(zhàn)。這是因為抱有“如果沒有表現(xiàn)好就不是‘聰明’”的不安造成的。

取而代之,向孩子表達對他努力的評價吧。通過關注努力而不是結果,可以告訴孩子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解開字謎是令人高興的,挑戰(zhàn)更難的字謎本身也是同樣令人開心的。對孩子說“哇,你好努力哦”,在上述研究的關注努力一組中,更多的孩子解開了難度更高的字謎。

7、“不許哭!”

孩子哭了,這是一個難題。但是,叫孩子“不要哭’則是不認同孩子的情緒,如同在宣告“你哭泣是不被接受的”。由此,孩子學會了壓抑感情的方法,最終常常會導致更強烈的感情爆發(fā)。

當孩子哭泣時,與他保持一段距離。對他說,“哭也可以哦。誰都會有想哭的時候。我就在這兒,你要想說話時隨時可以找我”或者“現(xiàn)在不能馬上去公園真遺憾啊”,將孩子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于是,孩子可能會更早地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并用語言來表達。促進情緒表達將有助于學習如何調節(jié)情緒。這于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8、“我們約好做…”

失約時孩子會感到很受傷。

對孩子誠實吧。“我知道你這個這周末真的很想和薩拉一起玩,那我們就為此努力吧。但是,也要記住不是想要就能夠做到的。所以,我不能保證這周末肯定可以”。另外,說過“做”那就要盡全力去做,不要忘記了。遵守約定會產(chǎn)生更多的信任,破壞約定則會損害感情。要三思而后行,盡自己的努力去遵守約定。還有一點注意事項。如果沒有辦法守約時,一定要果斷地承認并向孩子道歉。不要忘記你也同時是在教育孩子在不能守約的情況下應該怎么做。

當然,因為一些情況也有不得不失約的時候。對于你來說可能是小事,但對于孩子來說可能非常重大。所以為了做好正直的表率,就要盡到最大的努力,無法做到時,則應主動地承擔自己的責任。

9、“沒什么大不了的吧?”

大人總是以各種形式最大程度去輕描淡寫地評價孩子的感情,這一點需要注意。從大人的角度來說可能沒有什么意義,但對孩子來說卻是有價值的。因此,請盡量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即使在告訴孩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或者拒絕孩子的要求時,也要去理解他們的“感情”。

與其說服孩子你的希望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不如說“雖然知道你很想去,但是今天真的不行”或者“讓你失望了不好意思,但真的不行”。這是更加尊重孩子的說法。

10、“你怎么會那樣做呢”

如果孩子做了你覺得不好的事,那就應該和孩子談談。但是,正在氣頭上沒法冷靜判斷時,則不要以“因為對于孩子來說是不好的”來教育孩子。另外,問“為什么”,希望孩子可以思考并分析自己的行為。可這是連大人都很難做到的。很多面對這一提問的孩子就會陷入沉默以保護自己。

取而代之,試著推測孩子的感受和根本需要,然后制造談話的契機。比如,“因為朋友完全沒問你的想法,所以不開心嗎?”。請努力地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以及需求,于是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怒火也在消減了吧。

孩子犯錯家長巧應對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犯錯,當孩子做了錯事,你的處理方式是否得當?不管是嚴厲訓斥還是一味縱容,都不夠科學。父母要盡己所能讓寶寶心服口服地改正錯誤,千萬不能再錯上加錯!

下面的這些情景都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希望我們的正確建議指導家長巧妙應對孩子的錯誤,幫助孩子克服不良行為。

情景一

平時在家里,小宇對于媽媽的指令從不放心上,每次都和沒有聽到一樣。比如,媽媽說:“小宇把電視小點聲?!闭f上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你再不小點聲,我就把電視給你閉了,以后再也不讓你看。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不愿意調就算了吧,你愿意多大聲音就多大聲音。

園長李曼麗建議:

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么。談話時,讓他看著你,并且回答:“好的,媽媽?!陛p撫他的肩膀,呼喚他的名字。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后果是什么。

如果多次提醒寶寶“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那么媽媽們應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小家伙會繼續(xù)這種壞習慣的。

情景二

領著仔仔去逛超市,他會不斷地往購物籃里放零食,媽媽要是不同意他就會坐在地上不起來。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要什么要?。×闶硨ι眢w不好,你再鬧,我就把你扔在超市里。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好的寶貝,喜歡吃就多買,不過下次可不能在地上打滾??!

早期教育中心主任宋杰建議:

家長遇到這種情景要采取以下兩種方式:一、可以合理教育。告訴寶寶,媽媽今天只帶了買一樣小食品的錢,你可以挑選一個你最喜歡的;二、可以把寶寶的注意力進行轉移,讓他參與到你的購物當中。

情景三

多多是個性急的寶寶,每次不論媽媽在做什么,他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媽媽的思路。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不聽寶寶說話,并大聲告訴寶寶:“你不要打斷我的思路,再打斷我就再不和你說話了?!?/p>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會放下手中的事,仔細聽寶寶說話。

園長李曼麗建議:

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么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不利于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fā)時光。

如果不對寶寶的這種行為加以糾正他會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敗。下一次在你忙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

如果在你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后告訴他干擾別人并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情景四

依依是個好動的孩子,對家里的電源插座很感興趣,只要大人一不留神,她就會用手去擺弄電源插座。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電源插座不能隨便動,再動媽媽就打你了。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孩子,這個東西有電會電到人,你要實在喜歡,媽媽就把電源關了,你再玩。

園長傅劍英建議:

孩子到了動作敏感期的時候,是孩子培養(yǎng)細微能力的關鍵時期,所以父母一定要引導好孩子。

嚴厲父母的做法不但不能制止孩子停止玩電源插座,還會更加引起孩子的叛逆心,不讓玩偏要玩。

正確的做法:讓孩子明白什么是電,家長可以讓孩子親自操作。比如,電源插上了,電視就亮了,電源斷了,電視就黑了。父母可以讓孩子找插座隨便玩,不過要嚴格看著孩子,安全要保證。如果孩子這次玩上了半個小時,那么她以后就不再對這種東西好奇了。

情景五

凡凡就是喜歡吃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食品。已經(jīng)連著吃了三天,可還是吵著媽媽去買。

嚴厲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不給吃了,快餐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你要是再鬧,我連看也不讓你看這種東西了。

縱容型父母可能這樣做:

媽媽今天一定給你買,不要鬧了。

園長傅劍英建議:

遇到這種情景,父母應該采取二選一的法則。在遇到寶寶無理要求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與孩子講條件,告訴孩子,我們要做個約定,那就是在這一個月內(nèi)只能吃兩次快餐,要不然我們的身體就沒有營養(yǎng)了。只要父母能堅持住第一次的約定,就會幫助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

以上情景中嚴厲父母的做法顯然帶有威脅的成分。

其實,無論對幾歲的寶寶,你的這種做法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原因在于這樣的威脅本身構不成任何威脅,潛意識中或者他們認為“媽媽不可能不讓我看電視”、“媽媽不可能把我扔在超市”。

縱容父母的做法顯然帶有溺愛成分,寶寶會認為“只要我一哭一鬧,媽媽、爸爸就會答應我所有要求”,這種縱容的行為,可能會讓寶寶變得目中無人并極有控制欲。

家長說話注意措辭有益孩子心靈成長


1.你為什么就不能夠像誰誰誰。孩子被對比,很可能增加他們本能的敵對情緒,甚至耿耿于懷。因此,應該向孩子講清楚你的具體要求,重點放在你希望他改變的不良行為上。

2.你怎么這么不懂事。被話刺傷的孩子只會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3.你簡直笨到家了。這話只能使他們的心靈受到極大傷害。有的因此產(chǎn)生自卑感,不求上進。

4.走開,能不能讓我安靜一會兒。這樣說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多余的人,產(chǎn)生無以名狀的孤獨感。倘若你的確想獨自呆一會兒,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釋:我很樂意與你在一起,只不過現(xiàn)在太忙,請原諒。

5.少啰嗦,閉嘴。孩子會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意見一點也不重視。長此下去,孩子會變得毫無主見,依賴性極強,把自己看成一個無足輕重的人。

6.老老實實去做,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空洞的威脅最終將損害家長的威信,孩子反而會繼續(xù)自己的不良行為,看你怎么辦。

7.媽媽求你了。教育最怕出現(xiàn)獎勵不管用,懲罰不能使。

8.我沒本事。和孩子談話時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無遺。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fā)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么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

9.揍死你。當你說這話時,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了。這是一句根本無法兌現(xiàn)的大話,孩子并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動。

10.你滾吧,想去哪里去哪里。最后通牒式的話讓孩子沒法應對,他雖然不想離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頭。任性的孩子可能會逞一回英雄,真的離家出走了。

家長注意避免不經(jīng)意對孩子的“心靈虐待”


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一次因數(shù)學測試成績差被老師當眾訓斥,并罰抄試卷三遍。平時性格內(nèi)向的他,從此便更加精神壓抑,離群寡歡,一上數(shù)學課就有一種莫名的畏懼感。后來竟發(fā)展到只要朝學校方向走便渾身發(fā)抖,上課常常覺得頭暈眼花,耳邊總回響著教師那尖刻的斥責聲,度日如年。最后,家長不得不叫他休學。這是一個受“心靈虐待”產(chǎn)生嚴重后果的例子,當然也是極個別的。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家長對子女、教師對學生,一怒之下,開口便訓,且言語刻薄,什么“笨蛋”、“蠢貨”、“沒出息”,順嘴劈向孩子,這種不經(jīng)意的“心理虐待”卻并非少見。對于家長而言,為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應盡量避免以下幾種對小學生不經(jīng)意間的“心靈虐待”:

心靈虐待大致可分為這樣幾類:

一、強迫型。根本不考慮孩子需要,強迫他們按家長的意志行事,甚至連孩子的申辯、憤怒、反抗權力都被剝奪。這些孩子往往膽小怕事、遇事退縮,缺少獨立性,這必將難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

二、冷漠型。對孩子需要漠不關心,缺少親近感和同情心。對他們的過失,不是幫助教育,耐心引導,而是采取冷落態(tài)度。這些孩子多苦悶、孤獨。

三、貶低型。對孩子的細微進步毫不重視,經(jīng)常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貶低他們的學習成績,然又不放過任何一點過失。致使孩子自悲,缺乏自信心,無主見。

四、抹煞型。在孩子出現(xiàn)失誤時,不是從整體上評價他們,幫助其找出原因,鼓勵他們克服困難。而是抹煞過去的一切,批評責罵,在孩子受傷的心靈上撒鹽,這類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

“心靈虐待”實不可取。作為家長,首先要認識對孩子“心靈虐待”的危害性,認識到少兒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個性修養(yǎng),慢慢改掉“心靈虐待”這個壞毛病,以耐心和情感打動孩子,盡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家長給孩子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及生活環(huán)境,這樣才能真正使孩子得到健康成長。

懲罰孩子家長是怎樣講究技巧


孩子犯錯了家長要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有沒有什么秘訣的方法可以幫助家長更好的教育懲罰孩子的方法。家長可以通過我們上面的內(nèi)容來幫助家長了解懲罰孩子并不是意見容易的事情。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并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3.要依照規(guī)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獎懲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后,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沖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guī)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

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5.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tài)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tài)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后,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6.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后則應及時地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并明確要求他改正。

7.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8.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于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jīng)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chǎn)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于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9.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咸菜?!保皇录瘸鲇謱㈥惸昀腺~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10.事后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后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后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后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么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么后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懲罰孩子并不像是家長原來所認為的,使用正確的方法更利于孩子的理解自己到底錯在哪里了,應該怎樣改正,這樣的方法效果會更明顯。家長可以多了解一下其中的道理,讓孩子可以承受住更多的內(nèi)容。

相關推薦

  • 家長與幼師溝通很重要 注意4個技巧 自打寶寶進了幼兒園,幼兒園老師便成了寶寶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寶寶每天會有好幾個小時和幼師呆在一起,寶媽寶爸學會與幼師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啦。通過與老師的良性溝通,不僅能讓老師更了解自家寶寶,寶爸...
    2021-02-01 閱讀全文
  • 中國家長注意了,別再對孩子說這十句話! 有些話,乍一聽很有建設性,其實卻極為有害;而有些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孩子卻極為期待。 今天為各位家長朋友分享“美國父母幾乎從不對孩子說的十句話”,因為它們只是迎合了外界,而沒有使孩子遵從內(nèi)在本能的意愿...
    2020-12-26 閱讀全文
  • 孩子犯錯家長巧應對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犯錯,當孩子做了錯事,你的處理方式是否得當?不管是嚴厲訓斥還是一味縱容,都不夠科學。父母要盡己所能讓寶寶心服口服地改正錯誤,千萬不能再錯上加錯! 下面的這些情...
    2021-03-29 閱讀全文
  • 注意給孩子留面子 導讀:為人父母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孩子不懂事犯了錯,會讓大人覺得有理說不清。傳統(tǒng)的做法往往是一棍子打下去就把問題解決了。 我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看完后覺得故事中的場景在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F(xiàn)在我希望...
    2021-09-02 閱讀全文
  • 對孩子有影響的幾點:家長的注意 日前,德國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令人最害怕的聲音”竟是嬰兒的啼哭聲。上?,F(xiàn)在大部分家庭只生一個孩子,他們舍得讓孩子大聲啼哭而放手不管嗎?事實是,申城不少醫(yī)院經(jīng)常接到因過度哭泣而來就診的嬰兒。這其中,...
    2021-12-25 閱讀全文

自打寶寶進了幼兒園,幼兒園老師便成了寶寶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寶寶每天會有好幾個小時和幼師呆在一起,寶媽寶爸學會與幼師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啦。通過與老師的良性溝通,不僅能讓老師更了解自家寶寶,寶爸...

2021-02-01 閱讀全文

有些話,乍一聽很有建設性,其實卻極為有害;而有些話,聽起來輕描淡寫,孩子卻極為期待。 今天為各位家長朋友分享“美國父母幾乎從不對孩子說的十句話”,因為它們只是迎合了外界,而沒有使孩子遵從內(nèi)在本能的意愿...

2020-12-26 閱讀全文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幾乎每個寶寶都會犯錯,當孩子做了錯事,你的處理方式是否得當?不管是嚴厲訓斥還是一味縱容,都不夠科學。父母要盡己所能讓寶寶心服口服地改正錯誤,千萬不能再錯上加錯! 下面的這些情...

2021-03-29 閱讀全文

導讀:為人父母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孩子不懂事犯了錯,會讓大人覺得有理說不清。傳統(tǒng)的做法往往是一棍子打下去就把問題解決了。 我曾看到這樣一則故事,看完后覺得故事中的場景在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現(xiàn)在我希望...

2021-09-02 閱讀全文

日前,德國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令人最害怕的聲音”竟是嬰兒的啼哭聲。上?,F(xiàn)在大部分家庭只生一個孩子,他們舍得讓孩子大聲啼哭而放手不管嗎?事實是,申城不少醫(yī)院經(jīng)常接到因過度哭泣而來就診的嬰兒。這其中,...

2021-12-2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