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心理營養(yǎng)沒有被滿足的孩子(0到7歲指南)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幼兒故事7歲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0的認識

心靈和身體一樣,需要營養(yǎng),而孩子幼小時,我們總是關(guān)注他的身體,吃得夠不夠多,長得夠不夠壯,卻較少關(guān)注他們心理需要哪些營養(yǎng),這篇文章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出了很好的建議,比如嬰兒需要無條件的接納,兩歲需要安全感,4到5歲最需要肯定,6到7歲最需要榜樣,總結(jié)得非常到位。

跟身體營養(yǎng)一樣,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yǎng),如果他沒有得到心理營養(yǎng)的滿足會怎么辦呢,那么他這一生,大概會要尋尋覓覓,直到他能夠?qū)M那個缺失的心理營養(yǎng)為止。

從0歲一直到4歲,一個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16歲了還需要聽嗎?那如果這個孩子在0-6歲時他這個部分沒有被填滿的話,他一生尋尋覓覓的時候,他會出現(xiàn)很多狀況和問題。

我只會哭,但要你無條件接納我

0-3個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yǎng)叫做:無條件地接納。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他的父母親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過他不會講話,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會用哭來表達。需要他的父母親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你不知道以后我會不會孝順,你也看不出來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沒有條件地來愛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個營養(yǎng):不是永遠,但至少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識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體很不好,可是我很餓,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來滿足我。那么我會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對于母親而言,來作這些,不難。因為媽媽在生完孩子以后,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東西。有了本體胺的分泌,母親會為愿意為孩子提供一切。從身理上,提供乳汁,從心理上,無條件地愛孩子。在媽媽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會滿足.媽媽心里最大的滿足也是這個孩子。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個月內(nèi),這個媽媽由于某種原因情緒受到轉(zhuǎn)變,沒有正常分泌本體胺。那么父親就要承擔起來??醋o孩子,照顧孩子,保護妻子。如果孩子在3個月內(nèi),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經(jīng)常吵架打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里了,沒辦法照顧孩子。那孩子會去在成長過程中,另外找一個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個重要他人。

從這個人身上希望得到?jīng)]有條件的接納。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這個孩子一生中都會這樣去做,直到他找到那個重要他人為止。到了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到中學,他會去找愛人,會很早談戀愛。他會希望有人能那樣對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會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jié)婚。

等到結(jié)婚,他也會一天到晚一直詢問,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幾?講了又講,問了又問。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壞很糟糕,你還會那樣愛我那樣對我嗎?他會一直不斷地去尋找一個答案,這會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成為他的缺失。不能夠做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有那么多困擾。他不能夠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他的身體就會去尋找,去找那個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媽媽關(guān)系是穩(wěn)定的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就是孩子想要分離。想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本來跟媽媽是相連在一起的,剛出生,經(jīng)歷的是身理上的分離,從母體的分離。從四個月起,他開始走他那條在心理上與母親或者父親剪斷臍帶的另一個過程。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的話,這個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那這個時候,他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安全感。這是從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的關(guān)系是穩(wěn)定的。這里面,如果母親是穩(wěn)定的話,那么這個孩子根本不用擔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走過這個分離期,很有安全感。

從媽媽這里得到安全感的話,孩子就會分離一點,更有安全感的話,再分離一點。3歲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誰。也就沒有我的經(jīng)歷。這也就是絕大多數(shù)孩子,是不會有3歲前的記憶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會分離,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我們提供了他心理營養(yǎng),心理健康,他會一直不斷地試驗,然后他會一直不斷地離開,回來,離開,回來。。。從整個的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這樣一件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經(jīng)過的話,這個孩子與他的媽媽會一直處于共生期。他以為他和媽媽是一個人。以為他和媽媽和爸爸是一體的。

可怕的兩歲該怎辦?

而這個時候就進入到我們養(yǎng)孩子的一個頭痛的時期:可怕的兩歲。為什么可怕呢,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獨立,他又與母親是一體的。這個時候,他們對母親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媽媽什么時候圍繞你你都要反應,然后你真要去幫助他,他又不同意。這個時候,他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幫他,他會反對你。這些,都是因為這個孩子正在掙扎著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會有這個缺失呢。一個你會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歲,5歲,6歲,7歲或者10幾歲的時候,孩子還會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他會抱著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門。因為他不能分離。這些都是因為他在這個階段,心里營養(yǎng)不夠,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夠,安全感不夠他就沒有辦法分離。

他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與別人聯(lián)系。如果他沒有,他整個人就會充滿恐懼和害怕在里面。而這時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你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zhì),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質(zhì),而是父母親相互間良好的關(guān)系。父母關(guān)系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他的害怕時他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處理。

所以當看到我們的孩子行為古怪時,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夫妻關(guān)系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親不能太過焦慮。太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很難放手。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我們常常會讓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最好的就是,我們坐在一邊,讓孩子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然后來試驗他的成長。。等到他跑回來,要媽媽抱抱的時候,抱起來,抱了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來,那你就放他下來。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們心情很好時,就把孩子抱起來,玩,等到很忙的時候,孩子一來就跟他說,不成不成,你去找XXX。這樣很不好,孩子會亂。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媽媽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親,只要坐在那邊,能讓孩子看到你的臉,就成了。等到他跑過來,讓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讓他去玩,你也別打擾他。他邀請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這樣順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過這個時期。真正從身理上心理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媽媽最大的功能是給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們認為,媽媽最好的功能,就是給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樣給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緒的穩(wěn)定,你的孩子自然就會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媽媽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為孩子的分離主要是跟媽媽的分離。但是沒有安全感的媽媽會常處于焦慮,害怕孩子長大,害怕這害怕那,還會情緒失控。不能讓孩子心安。

媽媽沒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媽媽要保持心平氣和。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是愿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wěn)定,孩子就會有安全感。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邊,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時候需要的是什么,當他跑過來有需要,就要滿足他,滿足了,他自然就會走開。媽媽還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媽媽自己有情緒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緒給到孩子。

孩子為什么老是會來煩你呢,那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才會一直想要!其實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說,我喜歡的時候就給她吃這個吃那個亂吃一團,我不高興的時候,就把他推開到一邊去。他要的其實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時候,你能抱一抱他!這樣的話,孩子逐漸與媽媽進行分離,與父親分離,一直到完全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而這個時候他就有了一個"我"。

4-5歲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

當他有這個"我"時,那么到了4歲-5歲的時候,他所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肯定,zan美,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zan美,肯定,認同,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是特別重的,如果父親愿意這么認真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那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并且開心一輩子。

如果爸爸在這個部分愿意去欣賞孩子并且用語言和行動表達表現(xiàn)出來,孩子就會充滿自信,真正的自信來源于他自己內(nèi)心的。他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因為他會認為,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好,我爸爸媽媽認為我很可愛。那么他長大以后,一定是充滿了自信。這個孩子會有這樣一種自我的信心后,他就會有一個新的我,并且會明白,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然后能夠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去面對他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難題。要請爸爸這樣來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達:我很喜歡你,你很bang!在信任級上,父親的肯定,要比媽媽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親與媽媽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話,對一個女孩子,她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子,做為一個女性她是很好的。對一個男孩子,他會覺得作為一個兒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個很好的男孩兒。在性別的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社會上之所以出現(xiàn)很多男同性戀,很多都是與父親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問題導致的結(jié)果。讓父親肯定他,zan美他,孩子就會順利走過這段時期。

6-7歲的孩子需要學習的模范

6-7歲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yǎng)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范。這個模范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么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么辦?告訴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的生活中的問題,他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于一個模范。

如果孩子能夠有這些的話:第一他需要人沒有條件地接納他,讓他認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來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夠獨立,然后需要肯定贊美認同,到了七歲前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是心理營養(yǎng)最重要的。當然他再長大,他能夠選擇,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時期,就是到七歲之前。

如果這個孩子給足了他七歲之前的心理營養(yǎng),他自然就會有生命力去學習,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沒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夠有成人目標。他就會一直處于尋找的狀態(tài)。讓人家去肯定他,讓人家去稱贊他。他不能在他那個年齡發(fā)揮一個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這個心理營養(yǎng),能早開始最好。如果沒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問題,什么時候你意識到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時候開始都可以。發(fā)現(xiàn)苗頭,就從現(xiàn)在開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話,先要處理的,一定是爸爸媽媽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是媽媽爸爸與孩子的關(guān)系。然后給他肯定,告訴他,他很重要。愿意聽他說話,出現(xiàn)需求的時候,要滿足他。

孩子一開始的心理營養(yǎng)必須由那個重要他人給的。這個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阿姨。但是,后面兩種,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來決定。至于為什么一個孩子會選爸爸媽媽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沒有理由,就象人們找對象談戀愛一樣。而如果父母不當這個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選其他的話,這個孩子就一定會有心理缺失。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滿足0~3歲孩子的學習方式


~透過讓孩子參與并告訴他你正在做的事情,教孩子說一遍,可以很快地累積孩子的詞匯,也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發(fā)展,連帶認識自我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

讓孩子因為好玩而學,而不是逼他學

我的孩子從一、兩歲時就愛玩玩具鋼琴,聽過的旋律一次就能背、能唱。我們在他兩歲時就玩邊彈琴,邊唱歌的游戲,后來買了一臺電子琴給他,但從不逼他去彈,直到他三歲時說“他想學鋼琴”。他現(xiàn)在七歲了,學琴的功課越來越重,我們也從不逼他,只告訴他“學音樂是為了好玩,如果你覺得不好玩就不用學”。他的練琴壓力得到了紓解,每當他覺得彈琴倦怠時,就回頭去找找那個好玩的感覺!現(xiàn)在他的弟弟也三歲了,常常跟哥哥搶電子琴,也吵著要媽媽帶他去學琴,他們都熱愛音樂原因無它,就是“好玩”。

~孩子有想得到快樂的心理需求,所以,要讓孩子喜歡上任何事,都要先從游戲著手。

讓孩子得到身心全方面的發(fā)展

孩子三歲前,在生理方面,從趴在床上到撐起自己、抬頭挺胸;從走得搖搖晃晃到步伐穩(wěn)健,每個階段,父。母都要鼓勵孩子多嘗試,不要為了怕臟、怕孩子不行、怕麻煩或?qū)⒆颖Wo過多,就剝奪了孩子自己練習、并在多次失敗后終于獲得成功的成就感。

我的兩個孩子從一、兩個月開始,就跟著我們到處旅行、到處玩,還在爬的階段就把他放在地上,讓他去感覺草地、沙地、海邊、山上不同的景物,告訴他這里是哪里?孩子用爬的爬上溜滑梯,并自己滑下來,過程中我們都不斷地鼓勵他,他也充分享受獨立活動的能力。

當孩子自己能拿餐具時才一歲多,我就讓他自己用餐,雖然留下滿地的杯盤狼藉,但他覺得自己很棒,“吃飯”這件事在我的鼓勵下成了孩子的強項,自一歲多后他們就不再需要我喂了!

~隨時讓孩子嘗試他能力所及的事,就算他失敗,但他仍然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他、贊美他的表現(xiàn),這是孩子培養(yǎng)自信以及日后是否勇于嘗試新事物的重要關(guān)鍵。孩子在三歲前身心獲得全方面的發(fā)展,日后對他閱讀能力及理解力有極關(guān)鍵的影響!

0-3歲孩子的教養(yǎng)


老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前的孩子教育不好,孩子越大越頭疼。

為什么要從0歲說起,0歲實際就是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孕育的時候,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其實,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外面世界的感知了解了。所以就出現(xiàn)有的孩子出生后會很平和,不哭鬧,準點吃奶,準點睡覺;有的孩子卻哭鬧不止,吃飯睡覺沒個準頭。其實,這些都是在娘胎里帶來的。

我兒子在孕育的時候,我只期待孩子健康,不論男女,心情開朗,三餐按時吃,餐后兩小時補充水果類零食,晚上10點左右休息,孕期4個月后每天都聽聽平穩(wěn)安詳?shù)慕?jīng)典樂曲。孩子出生后基本保持了在胎中的規(guī)律,不愛哭鬧,每餐間隔2小時,吃飽就停嘴,聽著輕音樂入睡。

我侄女在孕育的時候,她母親一心想要兒子,患得患失,愛發(fā)脾氣,還把脾氣歸結(jié)為孕期反應,飲食憑心情,想吃就吃,聽音樂也憑心情,什么歌都聽。侄女出生后也是哭鬧不止,一會兒吃一點,一會兒又哭一下,有時看著睡了也自己哭醒,弄得大人手忙腳亂,焦躁不安,大人的焦慮又影響到孩子,惡性循環(huán),家中都不安寧了,老人卻歸結(jié)為女孩子愛哭,真是無語了。

孩子們在母乳喂養(yǎng)下,到6個月的時候,正是母乳免疫力退化,自身免疫力不足的時候,孩子就會迎來第一次的感冒侵襲,而且6個月大的孩子除了口不能言,基本已經(jīng)能聽懂大人的言語了。我就抱著兒子,輕言細語的告訴孩子感冒了不舒服,要吃藥,嚴重的時候會打針,借助這些外力才能更快的恢復,小小的人兒認真的聽著,懵懵懂懂,依舊乖乖的吃藥打針,平穩(wěn)渡過感冒時期。

侄女(她母親還在在意她不是男兒身,幾乎都是爺爺奶奶帶著)卻是被逼著吃藥打針,強行的用喂藥器灌藥,幾個大人輪番上陣,摁著打針,侄女更是哭鬧得厲害,小小的身體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藥都吐出來,感冒越來越嚴重,最后只能輸液才治好,輸液扎針扎頭頂,更是哭鬧得針都扎不進去,看著真心疼。

我對孩子的教育以溝通為主,打罵為輔,對孩子就像朋友一樣,做事之前約法三章,誰做錯了誰認錯,按約定接受批評和懲罰。猶記得兒子一歲左右,嘴甜甜的,愛叫人,鄰居們都喜歡,也愛給東西他吃,兒子總會拿到我面前求表揚,讓我吃了他再去要,我就告訴他,懂得分享是值得表揚,但是不能貪心,而且別人給的要禮尚往來,要把自己的吃的也分給別人,大家才能都快樂。然后讓他先去給拿東西的人說謝謝,別人再給他,他也說不要了,謝謝,然后才把吃的先給爺爺奶奶和妹妹,他再和我一起分享吃的,又把他的零食分發(fā)給別人,就這樣逐漸的讓孩子感受到尊老愛幼和分享的快樂。

侄女缺失了母愛,也就缺乏安全感,而且一直養(yǎng)成了零食不斷的壞習慣,遇上別人給她吃的,直接塞自己嘴里,然后又去要,直到吃不下了,才塞給爺爺奶奶吃,有時候我就說孩子這樣不好,可是老人卻說這是孩子,讓孩子吃飽吃好才是最好的。侄女就逐漸養(yǎng)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性格。

孩子在一歲左右詞匯量不夠,有時遇上事情表達不出來,就會像小時候一樣用哭鬧來達到目的。老人們隔代親,就會滿足孩子,孩子在發(fā)現(xiàn)以哭鬧能達到目的就更變本加厲,無理取鬧了。我兒子在第一次哭鬧時,就明白的告訴他,想說什么想明白了慢慢說,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然后讓他在一邊哭鬧夠了再和我談,就這樣他就沒有再以哭鬧來解決問題了。

侄女一直都愛哭鬧,爺爺奶奶怕她哭背氣就總是順著她,她就越發(fā)的哭鬧得厲害了。有一次恰好我遇上了,就把她抱著離開爺爺奶奶,我抱著她,她就一路哭,我告訴她等她哭夠了我們再聊,直到哭累了,她見我也沒理她,也就停止了,就這樣,她知道我不會順著她的無理取鬧,和我交談比哭鬧管用,從此以后再也沒在我面前哭鬧過了。

孩子在3歲之前是養(yǎng)成習慣的最好時期,不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而且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不可缺失的,孩子的品性也是在這一時期養(yǎng)成的,父母再忙再累也要教養(yǎng)好孩子,否則還不如不要孩子的好。

家長要滿足孩子的7種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以下由教育心理學家列出的7項心理需要,希望對爸爸媽媽有所幫助。

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

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為什么說迫切呢?因為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游戲,不是功課。

第二,孩子需要認識生活環(huán)境,這是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的人、物和現(xiàn)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對環(huán)境做到能區(qū)別就夠: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那個人是叔叔,那個人是阿姨;這是桌面,這是椅子,那是床;這是汽車、這是火車、那是飛機、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huán)境的認識增多了: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只有晚上出現(xiàn);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見到。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里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jīng)感覺到環(huán)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制在火爐里,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huán)境的利用觀念。孩子認識環(huán)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這就是科學發(fā)明的起源。孩子對環(huán)境的觀察和認識,片面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就非靠讀書不可了。孩子對他生活的環(huán)境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huán)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發(fā)展想象世界,這是創(chuàng)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覺得寂寞,為什么?因為他覺得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認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樣,會餓、會渴、會哭、會笑。孩子讀童話故事,或者聽大人講故事,他很快融入情節(jié)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的故事?;孟胧呛⒆拥氖澜?。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xiàn)實。孩子從幻想游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huán)境,學習做人做事?;孟雽⒆拥拈L大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幻想是創(chuàng)作和發(fā)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為什么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diào)、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為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后,自然顯得較少創(chuàng)意,讓人感到他單調(diào)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做事,這是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huán)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他難過,別人也難過。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當然,許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討厭他,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和別人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動作、說話少考慮別人,多考慮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處處可見。這種人也許不討厭自己,但是別人肯定討厭他。和環(huán)境相處得好更不容易。因為環(huán)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

當你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后悔了。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jié)省用水,不節(jié)省用電,不節(jié)省用紙……都是和環(huán)境作對的行為。人和人在一起,游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有沖突。什么時候堅持己見,什么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干。不理別人。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么想、怎么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認識人生,這是生涯教育。孩子要長大,最后要成為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時候,多認識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學上的考慮,而是實際上的需要?!拔议L大要做什么?”這一個問題并不困擾著孩子,孩子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xù)劇,講故事和連環(huán)漫畫開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并想模仿的對象,而主角的冒險經(jīng)歷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

孩子上了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另一個并想模仿的對象。當孩子向往的目標鎖定于有限的幾種之后,對他自己,挫折將多于鼓勵。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尊重別人的選擇,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有這樣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養(yǎng)智慧,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jīng)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人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簡單說,就是創(chuàng)造新東西,創(chuàng)造新觀點的能力。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xiàn)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jīng)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fā)展出新的技術(shù)、新的發(fā)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創(chuàng)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

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chuàng)意而被認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靠后天訓練來的。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小: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導他試著發(fā)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fā)現(xiàn)小小的發(fā)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xù)努力的原動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養(yǎng)幽默感,這是氣質(zhì)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diào)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于諷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象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于劇烈。飛機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安穩(wěn)著陸,不致摔壞。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當你沮喪于或狂熱于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覺,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熏風,是清泉,不是是烈灑;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zhì),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zhì)怎樣培養(yǎng)呢?和培養(yǎng)智慧一樣,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nèi)容。幽默感是人生態(tài)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后也一樣嚴肅緊張。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個人氣質(zhì)形成后是很難改變的。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于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并內(nèi)化成孩子的氣質(zhì)。

孩子也需要心理營養(yǎng)


“補鈣、補腦……千萬不能讓孩子缺了營養(yǎng)”,當許多家庭將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營養(yǎng)上時,心理營養(yǎng)的缺乏日漸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目前,我國有8%到10%的兒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xiàn),17歲以下的兒童現(xiàn)有3000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這是兒童心理專家在日前召開的營養(yǎng)與健康論壇上介紹的。專家呼吁,在為孩子身體著想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們補充心理營養(yǎng)。其實,兒童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是他生活環(huán)境一點點澆灌而成的。在嬰幼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往往超過任何人。如果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并不取決于父母的一貫態(tài)度,而取決于父母的心情、父母的身體狀況,甚至是取決于父母打麻將的輸贏,那么,孩子便會感到這個世界完全無法預料,當然也就沒有安全感。

父母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或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tǒng)一標準。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礙都可以從父母教養(yǎng)原則的不一致那里找到解釋。

專家指出,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只能承受孩子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一些家長心目中,孩子學習是理所當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績就眉開眼笑。孩子的學習一旦出現(xiàn)問題,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批評、訓斥,甚至是辱罵,時間一久,就出現(xiàn)了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問題。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長誤讀了幸福,誤讀了孩子。

幸福是一種主體積極的心理感受;是對物質(zhì)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時的一種主觀體驗,一切與促進人身心健康成長相關(guān)的積極感受都是幸福的。由此可見,沒有主體的“需要”,就不可能產(chǎn)生“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幸福。

試想,當食物、玩具已經(jīng)多到享用不盡的時候,它還能引起孩子的幸福感嗎?如果一個人已經(jīng)有許多雙鞋子,而沒有多一條可以換洗的褲子,可我們還是不停地只給他鞋子,而不給他褲子,他會快樂嗎?可見,要想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因為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既是孩子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幸福感產(chǎn)生的過程。

就現(xiàn)代城市中的兒童而言,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而是大量的心理需要,比如,需要被關(guān)注、需要游戲、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齡或異齡)、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愛與被愛、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傾述、需要表達、需要被理解、需要舒適的環(huán)境、需要知識、需要安全感、需要老師的關(guān)心、需要鍛煉、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需要豐富的刺激、需要參與一定的社會性活動、需要動手、需要鼓勵、需要獲得成就感(需要體驗成功)、需要親近大自然、需要和諧幸福的家庭、需要獲得責任感、需要感受美、需要自控、需要贊美、需要創(chuàng)造、需要公平、需要歸屬感、需要被接納、需要偶像或權(quán)威……

可見,孩子的需要并不簡單,孩子的幸福是與其精神世界、心理的成長緊密聯(lián)系的,一切與孩子內(nèi)在需要一致的活動都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反之則不然。

所以,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并為此提供適宜的條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內(nèi)在的需要往往處于邊緣化。現(xiàn)代家長一方面高舉著要尊重孩子的旗幟,一方面又極力控制著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自行選擇的生活方式處處受到成人的種種限制,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來支配孩子,各種興趣班、各種限制充斥著孩子的生活。我們的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計劃未來、越俎代庖,堅定地認為有他們的參與和把握,孩子未來的幸福就勝券在握,認為自己需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孩子與成人處在生命不同的階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

孩子今天的幸福將直接關(guān)系到明天的幸福,建議家長要努力做到這幾個方面。一方面,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這是孩子獲得幸福的基礎。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觸碰到這份愛,這不僅是孩子渴望的幸福,也能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培養(yǎng)他的主體意識,讓他有選擇、決策的權(quán)利。幸福是自己對生活的主觀感受,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追求。如果是一個沒有主動把握自己生活能力的人,何談幸福呢?

相關(guān)推薦

  • 滿足0~3歲孩子的學習方式 ~透過讓孩子參與并告訴他你正在做的事情,教孩子說一遍,可以很快地累積孩子的詞匯,也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發(fā)展,連帶認識自我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 讓孩子因為好玩而學,而不是逼他學 我的孩子從一、兩歲時就愛玩玩...
    2022-02-23 閱讀全文
  • 0-3歲孩子的教養(yǎng) 老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前的孩子教育不好,孩子越大越頭疼。 為什么要從0歲說起,0歲實際就是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孕育的時候,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其實,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外面世界的感知了...
    2020-12-19 閱讀全文
  • 0-3歲嬰幼兒親子共讀指南 親子共度的時間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的和諧非常重要。家長應該盡量安排時間與孩子共度,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建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guān)“0-3歲嬰幼兒親子共讀指南”,以供參考,歡迎收藏閱讀!
    2023-07-22 閱讀全文
  • 家長要滿足孩子的7種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以下由教育心理學家列...
    2021-11-16 閱讀全文
  • 孩子心理發(fā)育的營養(yǎng)劑 11個月的俊俊是個乖寶寶,看著媽媽上班去了,不哭也不鬧;媽媽回家了,他高興地笑一笑又自己玩,從不纏人。可醫(yī)生說俊俊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不好。 親子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軀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yǎng)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的...
    2021-12-10 閱讀全文

~透過讓孩子參與并告訴他你正在做的事情,教孩子說一遍,可以很快地累積孩子的詞匯,也可以刺激孩子的感官發(fā)展,連帶認識自我與這個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 讓孩子因為好玩而學,而不是逼他學 我的孩子從一、兩歲時就愛玩玩...

2022-02-23 閱讀全文

老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前的孩子教育不好,孩子越大越頭疼。 為什么要從0歲說起,0歲實際就是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孕育的時候,很多人都不以為然。其實,孩子在母親肚子里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外面世界的感知了...

2020-12-19 閱讀全文

親子共度的時間對于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的和諧非常重要。家長應該盡量安排時間與孩子共度,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建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guān)“0-3歲嬰幼兒親子共讀指南”,以供參考,歡迎收藏閱讀!

2023-07-22 閱讀全文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以下由教育心理學家列...

2021-11-16 閱讀全文

11個月的俊俊是個乖寶寶,看著媽媽上班去了,不哭也不鬧;媽媽回家了,他高興地笑一笑又自己玩,從不纏人。可醫(yī)生說俊俊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不好。 親子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軀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yǎng)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的...

2021-12-1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