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寶寶暴躁行為最佳年齡是在十歲前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幼兒行為故事 大班幼兒年齡特點 寶寶入園導讀: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曾潔雯建議,推動家校合作輔助兒童健康成長。她說,家校合作的最大挑戰(zhàn)是家長和老師不能做到緊密配合并及時處理兒童出現的問題。密切、互信、互諒的家校合作,必能改善兒童暴躁的行為。
在香港一個處理兒童暴躁行為的研討會上,學者、教育界人士、社工和家長經過探討,認為兒童暴躁行為是由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因素造成的。與會者均認為,加強家、校合作及社會關注可有效改善甚至避免兒童暴躁的行為。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馮麗姝表示,改善兒童的暴躁行為最好在10歲以前,否則當兒童過渡為青少年時,朋輩間的影響會令這種行為加劇。她說,若兒童經常有抗拒頂嘴、情緒突變、欺負他人、破壞物件、攻擊他人等行為,就是有暴躁行為。她分析說,引發(fā)這些行為的原因包括:家長管教過嚴、家長婚姻出現問題;在學校受到欺凌和排斥,感覺自己成為被攻擊的目標;受到有暴力內容的電視、電腦游戲和漫畫的影響等。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曾潔雯建議,推動家校合作輔助兒童健康成長。她說,家校合作的最大挑戰(zhàn)是家長和老師不能做到緊密配合并及時處理兒童出現的問題。密切、互信、互諒的家校合作,必能改善兒童暴躁的行為。
在研討會上,家長謝女士現身說法,以她的親身經歷印證家校合作對暴躁行為兒童的教育互動所具有的重要性。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寶寶識字的最佳年齡
小寶寶逐漸長大,已經會走會跑了。這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為小寶寶的教育犯愁了,到底什么時候開始讓寶寶學習識字才是最佳的呢?
孩子的學習識字的最佳年齡和孩子的知覺的發(fā)展有關。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形狀知覺則是人腦對物體形狀或幾何圖形的反映。
從三歲起,孩子的形狀知覺發(fā)展很快。
三至七歲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正確認識圖形的百分率逐步提高,完成任務所用的平均時間逐漸減少。
而在四歲時,孩子對圖形知覺最敏感。文字其實也是一種圖形,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它是一種特殊的圖形。
所以,在這個時候,教孩子識字是最好的。
父母在教孩子識字的時候,要注意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應該多使用一些游戲方法,讓孩子在輕松快樂的環(huán)境下學習識字。另外,也不要急于求成,幼兒的大腦發(fā)育還不夠完善的需要多次反復的學習才能真正學會,做父母的要耐心的陪孩子學習,不要讓他感到壓力。
提醒爸爸媽媽:認字和寫字可不是一回事,別看見小寶寶剛會認字,就急著想教他學寫字,學寫字還是等孩子再長大一些,學習要一樣一樣慢慢來的,急不得的。
3-6歲是識字的最佳年齡段
兒童識字的最佳年齡有了最新說法。據京滬兩地的專家分析,3~6歲是兒童學漢字的最佳年齡段,讓孩子盡早閱讀,對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益而無害。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學齡前兒童不宜過早地學習識字。我國兒童一般是6歲初入學后先學6周漢語拼音,然后開始“看圖讀拼音識字”。然而,單一的拼音教學不利于開發(fā)、發(fā)展兒童的思維。據一些語文工作者分析,目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學生識字時間晚、速度慢、數量少,遠遠未能滿足學生自身智能發(fā)展的需要。
對學齡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是具備一定條件的。據了解,經過兩年學習,中班孩子一般能認字1200個左右。專家分析認為,如果兒童在6歲前學會2000個漢字,一般就無閱讀障礙了。
日本東京有多所教幼兒識字的幼兒園,據他們從1967年開始的一項研究,5歲開始學部分漢字的孩子智商可達95,4歲時開始學的可達120,而3歲時開始學的可達130。
如何減少寶寶的暴力行為
我的孩子目前是1歲8個月。最近一段時期,他經常產生暴力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這個時期的男孩都具備這樣的特點,還是平日的教育不夠恰當?我該怎么辦?
目前,幼兒時期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上升趨勢,很多父母也非常擔心。從普遍的情況看,基本分為三種類型。
1.孩子因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采用打人的方法。
2.當使用打人的方法可以滿足他的需要的時候,他就會一直持續(xù)不斷地使用下去。
3.還有一種就是模仿所看到的行為。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以下方法處理。
如果發(fā)現孩子每次都是在受到冷落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搶了自己風頭的時候發(fā)生打人的行為,就需要一方面注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較,另一方面慢慢讓孩子明白他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同時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比如“唱歌”也是可以引起別人注意的方法。
如果發(fā)現孩子每次打人都是要滿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家長一定要明確表示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會比較難做,可能孩子會哭,但家長一定要堅持。如果孩子每次都能通過“打人”來達到自己的愿望,他就永遠不可能停止“打人”。
如果發(fā)現孩子是在模仿電視里的人物動作,就需要注意了。因為孩子在6歲以前都是通過其他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的。在他們大腦里的信息處理是不充分的,所以家長要有選擇地給孩子挑選適合孩子年齡的電視節(jié)目。
讓孩子常年處在別人家會對她有不良影響嗎?
女兒從3歲起就一直不在我身邊,現在5歲了。她一直住在大姑家.因為我在鄉(xiāng)下,她大姑在城里,我覺得她在那兒上幼兒園、上學要比鄉(xiāng)下條件好.但我總擔心女兒長年住別人家里,不在父母身邊會對她的成長造成影響。我是否應該把她接回來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教育者。孩子無論在何種環(huán)境中長大,和父母一定是最親的。從父母角度來說,當然把孩子送到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里學習和生活是給了孩子更好的機會,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并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是機會,在他的心中會翻譯成一種語言,就是“爸爸媽媽離我很遠,他們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往往是不一樣的,他更加希望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直接感受到父母的愛。
就目前情況來說,孩子在親戚家,所以家長應該盡一切可能和孩子保持溝通,并且通過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把對孩子的愛傳遞過去。同時,也需要及時和親戚保持聯絡,關注孩子成長過程。在放假期間,一定要和孩子相處一段時間。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肯定會因為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對于農村環(huán)境有一些自己的評價,家長對于孩子的這些反應,需要注意但不要過于敏感。孩子的評價是他們自身的感受,所以家長需要進行引導而不是由于敏感引發(fā)的強迫孩子認同的行為。
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永遠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不論身在何種環(huán)境,我相信孩子都會愛你敬你。
我該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
我女兒只有1歲7個月,但是她有個在我看來不能理解的行為。就是有時候有什么事情不順她的意,她就會自己打自己。譬如說有一天,我爸爸吃檳榔,她看到就拿了一個,我爸爸就對她說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鬧,就把檳榔給了我爸爸,但是她馬上就掐自己的臉,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樣。這時候我該怎么做呢?
孩子的行為是受“獲益”驅使的。當她發(fā)現自己“打”自己的時候是獲益的,也就是你們會滿足她的要求,她就會一直保持這種行為。
你的女兒只有1歲7個月,所以她會直接從滿足自己的需求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當她第一次懲罰自己的時候得到了滿足,她就會繼續(xù)下去。
建議平時以故事的方式告訴她當我們想要什么東西的時候應該如何表達,并且可以和她進行現場模擬,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游戲,慢慢地她就會在生活中使用這個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現上面提到的情況,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滿足她的愿望。我們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來說服家長滿足她的想法。
孩子會在比較兩種做法的過程中,體會到哪種方法最有效,就會逐漸改掉這個習慣了。
注意減少寶寶的暴力行為
導讀:孩子的行為是受“獲益”驅使的。當她發(fā)現自己“打”自己的時候是獲益的,也就是你們會滿足她的要求,她就會一直保持這種行為。
我的孩子目前是1歲8個月。最近一段時期,他經常產生暴力傾向,例如打人、掐人,我不知道是這個時期的男孩都具備這樣的特點,還是平日的教育不夠恰當?我該怎么辦?
目前,幼兒時期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成上升趨勢,很多父母也非常擔心。從普遍的情況看,基本分為三種類型。
1.孩子因為想引起他人的注意而采用打人的方法。
2.當使用打人的方法可以滿足他的需要的時候,他就會一直持續(xù)不斷地使用下去。
3.還有一種就是模仿所看到的行為。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打人的不同原因采用以下方法處理。
如果發(fā)現孩子每次都是在受到冷落或者是其他小朋友搶了自己風頭的時候發(fā)生打人的行為,就需要一方面注意避免拿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較,另一方面慢慢讓孩子明白他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同時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比如“唱歌”也是可以引起別人注意的方法。
如果發(fā)現孩子每次打人都是要滿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家長一定要明確表示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會比較難做,可能孩子會哭,但家長一定要堅持。如果孩子每次都能通過“打人”來達到自己的愿望,他就永遠不可能停止“打人”。
如果發(fā)現孩子是在模仿電視里的人物動作,就需要注意了。因為孩子在6歲以前都是通過其他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的。在他們大腦里的信息處理是不充分的,所以家長要有選擇地給孩子挑選適合孩子年齡的電視節(jié)目。
讓孩子常年處在別人家會對她有不良影響嗎?
女兒從3歲起就一直不在我身邊,現在5歲了。她一直住在大姑家.因為我在鄉(xiāng)下,她大姑在城里,我覺得她在那兒上幼兒園、上學要比鄉(xiāng)下條件好.但我總擔心女兒長年住別人家里,不在父母身邊會對她的成長造成影響。我是否應該把她接回來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教育者。孩子無論在何種環(huán)境中長大,和父母一定是最親的。從父母角度來說,當然把孩子送到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里學習和生活是給了孩子更好的機會,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并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些是機會,在他的心中會翻譯成一種語言,就是“爸爸媽媽離我很遠,他們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孩子的需要和父母的往往是不一樣的,他更加希望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直接感受到父母的愛。
就目前情況來說,孩子在親戚家,所以家長應該盡一切可能和孩子保持溝通,并且通過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把對孩子的愛傳遞過去。同時,也需要及時和親戚保持聯絡,關注孩子成長過程。在放假期間,一定要和孩子相處一段時間。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肯定會因為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對于農村環(huán)境有一些自己的評價,家長對于孩子的這些反應,需要注意但不要過于敏感。孩子的評價是他們自身的感受,所以家長需要進行引導而不是由于敏感引發(fā)的強迫孩子認同的行為。
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永遠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不論身在何種環(huán)境,我相信孩子都會愛你敬你。
我該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
我女兒只有1歲7個月,但是她有個在我看來不能理解的行為。就是有時候有什么事情不順她的意,她就會自己打自己。譬如說有一天,我爸爸吃檳榔,她看到就拿了一個,我爸爸就對她說不能吃。她不哭也不鬧,就把檳榔給了我爸爸,但是她馬上就掐自己的臉,而且掐得很重,好像不知道疼一樣。這時候我該怎么做呢?
孩子的行為是受“獲益”驅使的。當她發(fā)現自己“打”自己的時候是獲益的,也就是你們會滿足她的要求,她就會一直保持這種行為。
你的女兒只有1歲7個月,所以她會直接從滿足自己的需求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當她第一次懲罰自己的時候得到了滿足,她就會繼續(xù)下去。
建議平時以故事的方式告訴她當我們想要什么東西的時候應該如何表達,并且可以和她進行現場模擬,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游戲,慢慢地她就會在生活中使用這個方法。另外,如果再出現上面提到的情況,可以先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不能滿足她的愿望。我們可以要求她用故事中提到的方法來說服家長滿足她的想法。
孩子會在比較兩種做法的過程中,體會到哪種方法最有效,就會逐漸改掉這個習慣了。
吸手指是寶寶的正常行為
導讀:吸吮是人天生的本能,隨著個體差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喜歡添自己的被子,有的喜歡吸手指,但是媽媽們要注意了,這些都是最自然不過的生理需求,不必過于緊張,想要了解寶寶吸手指的謎底,現在就讓我們給您徹底揭秘一下吧!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吸吮手指的第一反應是阻止,但瞧見他們吸得津津有味的模樣,又不忍心打斷。為什么寶寶會喜歡吃手指呢?父母真的有必要幫寶寶戒掉吃手指的習慣嗎?
吸吮是人天生的本能,隨著個體差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喜歡添自己的被子,有的喜歡吸手指,但是媽媽們要注意了,這些都是最自然不過的生理需求,不必過于緊張,想要了解寶寶吸手指的謎底,現在就讓我們給您徹底揭秘一下吧!
吸手指是寶寶的正常行為
對于剛出生的小寶寶而言,吸手指是在正常不過的了。吸手指的行為之所以會持續(xù),一方面能給寶寶帶來舒服感,降低焦慮情緒;另一方面,寶寶出生后,本來就有吸吮的反射和需求,而吸手指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吃母乳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是兩種不同的現象和需要,所以即使是吃飽了,寶寶還是會有吸手指的行為。
專家指出:4歲之前的吮指行為是正常的
在寶寶恒齒長出來之前,吸手指的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并不需要刻意戒掉。
強迫戒掉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幾乎八九成都有這種現象,有些寶寶甚至在媽媽子宮內,就會吸手指了。大約到1歲左右,大多數寶寶的吸手指習慣就會消失,4歲之后,大約只剩5%~10%的寶寶會保持這個動作。
根據專家研究,到6歲之后還保持吸手指的寶寶,和已經戒掉的寶寶相比,在人格特征上沒有太大差別。唯一不同的是,這些繼續(xù)吸手指的寶寶,大部分都有在早期父母強迫他們戒掉吸手指習慣的經歷。
吸手指存在五大后遺癥
一般,吸手指并沒有不好,但是必須謹慎觀察所帶來的影響,不要讓寶寶因為過分吸手指而影響到日后的健康。
1、在吸手指的過程中,如果剛好遇到恒齒生長,因為吸手指時所用力的方向,會讓牙齒照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容易引發(fā)口腔問題。
2、由于施力方向不當,嘴巴的上、下顎可能會因此變形。
3、臉的外觀會隨著咬合不正確而變形,寶寶也許會因此被嘲笑,從而產生自卑等不好的情緒。
4、因為牙齒排列不整齊,講話會漏風或咬字不清,造成講話不清。
5、可能會把病菌帶入嘴巴,寶寶容易得感冒或腸胃炎。
四種戒除方法
寶寶愛吸手指的原因,可分為三類:無聊、情感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習慣性動作。父母可先觀察寶寶吸手指的頻率,并分析他吸手指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專家建議使用以下幾種方法,幫助寶寶戒掉愛吸手指的習慣。
忽略法: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因為習慣會持續(xù)到5歲之后的寶寶非常少,如果父母使用帶來較多負面影響的方法來戒除,反而會強化行為的發(fā)生。
獎勵法:利用適當的贊美和鼓勵,讓寶寶戒掉吸手指的習慣。
分散法:如果寶寶是因為無聊才吸手指的話,爸媽可以通過一些互動的小游戲,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開心法:寶寶若在情感上獲得足夠的關心,就不會想通過吸手指的方式來獲得快樂,所以如果父母給予較多的關愛,也能幫助寶寶戒掉吸手指的習慣。
吸手指PK吸奶嘴
一些媽媽感覺吸奶瓶也是吸,吸手指也是吸,何不用奶瓶替代奶嘴呢?而且在電視里,外國媽媽都是這樣做的。
專家有兩點意見:
1、不要為了方便,就把奶嘴直接掛在寶寶脖子上,因為繩子可能會纏繞住寶寶的脖子,造成窒息的危險;
2、也有國外的研究認為:吸手指和吸奶嘴的寶寶比較起來,吸手指的寶寶睡得更安穩(wěn),睡眠質量也好。
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fā)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他們強烈需要一種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強烈,尤其在就寢時間更為明顯。哺乳或吃奶瓶能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哺乳不僅給孩子以營養(yǎng),而且暖暖的乳汁,母親溫暖可以給孩子心理上的慰籍。在孩子感到壓力和緊張,牙齒不舒服,想感受一下吸吮手指滋味的情況下,都會吮吸手指。不少父母擔心孩子吸吮手指不衛(wèi)生,可能吃入很多細菌。其實孩子這一階段拿到什么東西都會往嘴里放地,相比之下,吸吮手指吃入的細菌可謂是微乎其微,只要注意必要的衛(wèi)生即可。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不能強制剝奪,也不要大驚小怪。
我曾經在讀者文摘是看到的個小故事,里面講到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在教育小孩中的體現,一個中國人到一個美國人家中做客,他看見美國人的小孩在吸吮手指,就上前拉出小孩的手指,告訴小孩這是不衛(wèi)生的、不可以的,美國父母則輕松的笑道:“讓他享受吧,沒有關系”。我的孩子小時也有吸吮手指的習慣,我從不要刻意的糾正,孩子大一些,度過他的這一發(fā)育階段,自然會不再吸吮手指。
有的父母說,當孩子吮吸手指時,他們常常拿樣其他東西給他吮,這種做法也是可以的。不過要注意,這種方法可能會助長和延長孩子吸吮的時間,使正常情況下原本可能會停止的吮吸行為延續(xù)更長時間。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父母要注意孩子準備放棄吸吮的行為動向,伺機不再給他吮吸的對象。
許多孩子一般到3歲—3歲半就不會吮吸手指或其他東西了,除非偶爾感到累了或發(fā)現自己無事可做、無所適從以及暫時感到不安時,才會吮吸手指。如果孩子4歲以后還繼續(xù)吮吸手指甚至養(yǎng)成習慣,父母就必須注意了。因為這些孩子可能會因吸吮時間太長或太過用力,使上腭往上推,影響上面一排牙齒的整齊排列。對這種情況,父母往往會直接制止、不許孩子吮吸手指,但很快會發(fā)現收效甚微。如果父母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這類孩子往往在其他方面或事情上感到不高興或很失望,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吮手指上。父母要注意找出孩子不開心的癥結所在,多給孩子以關心和愛護,這比直接干預他的吮吸行為更有效。有些父母采取諸如固定孩子的手,往手上涂有異味的東西,或者給孩子戴上手套等不恰當的手段,不但收效不大,還會有意無意地傷了孩子的心。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于大腦還沒有完全發(fā)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寶寶吸吮手指,做家長的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才對。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xié)調能力。
四種戒除方法
寶寶愛吸手指的原因,可分為三類:無聊、情感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習慣性動作。父母可先觀察寶寶吸手指的頻率,并分析他吸手指的原因,再對癥下藥。專家建議使用以下幾種方法,幫助寶寶戒掉愛吸手指的習慣。
忽略法: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因為習慣會持續(xù)到5歲之后的寶寶非常少,如果父母使用帶來較多負面影響的方法來戒除,反而會強化行為的發(fā)生。
獎勵法:利用適當的贊美和鼓勵,讓寶寶戒掉吸手指的習慣。
分散法:如果寶寶是因為無聊才吸手指的話,爸媽可以通過一些互動的小游戲,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開心法:寶寶若在情感上獲得足夠的關心,就不會想通過吸手指的方式來獲得快樂,所以如果父母給予較多的關愛,也能幫助寶寶戒掉吸手指的習慣。
吸手指PK吸奶嘴
一些媽媽感覺吸奶瓶也是吸,吸手指也是吸,何不用奶瓶替代奶嘴呢?而且在電視里,外國媽媽都是這樣做的。
專家有兩點意見:
1、不要為了方便,就把奶嘴直接掛在寶寶脖子上,因為繩子可能會纏繞住寶寶的脖子,造成窒息的危險;
2、也有國外的研究認為:吸手指和吸奶嘴的寶寶比較起來,吸手指的寶寶睡得更安穩(wěn),睡眠質量也好。
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fā)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他們強烈需要一種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強烈,尤其在就寢時間更為明顯。哺乳或吃奶瓶能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哺乳不僅給孩子以營養(yǎng),而且暖暖的乳汁,母親溫暖可以給孩子心理上的慰籍。在孩子感到壓力和緊張,牙齒不舒服,想感受一下吸吮手指滋味的情況下,都會吮吸手指。不少父母擔心孩子吸吮手指不衛(wèi)生,可能吃入很多細菌。其實孩子這一階段拿到什么東西都會往嘴里放地,相比之下,吸吮手指吃入的細菌可謂是微乎其微,只要注意必要的衛(wèi)生即可。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不能強制剝奪,也不要大驚小怪。
我曾經在讀者文摘是看到的個小故事,里面講到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在教育小孩中的體現,一個中國人到一個美國人家中做客,他看見美國人的小孩在吸吮手指,就上前拉出小孩的手指,告訴小孩這是不衛(wèi)生的、不可以的,美國父母則輕松的笑道:“讓他享受吧,沒有關系”。我的孩子小時也有吸吮手指的習慣,我從不要刻意的糾正,孩子大一些,度過他的這一發(fā)育階段,自然會不再吸吮手指。
有的父母說,當孩子吮吸手指時,他們常常拿樣其他東西給他吮,這種做法也是可以的。不過要注意,這種方法可能會助長和延長孩子吸吮的時間,使正常情況下原本可能會停止的吮吸行為延續(xù)更長時間。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父母要注意孩子準備放棄吸吮的行為動向,伺機不再給他吮吸的對象。
許多孩子一般到3歲—3歲半就不會吮吸手指或其他東西了,除非偶爾感到累了或發(fā)現自己無事可做、無所適從以及暫時感到不安時,才會吮吸手指。如果孩子4歲以后還繼續(xù)吮吸手指甚至養(yǎng)成習慣,父母就必須注意了。因為這些孩子可能會因吸吮時間太長或太過用力,使上腭往上推,影響上面一排牙齒的整齊排列。對這種情況,父母往往會直接制止、不許孩子吮吸手指,但很快會發(fā)現收效甚微。如果父母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這類孩子往往在其他方面或事情上感到不高興或很失望,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吮手指上。父母要注意找出孩子不開心的癥結所在,多給孩子以關心和愛護,這比直接干預他的吮吸行為更有效。有些父母采取諸如固定孩子的手,往手上涂有異味的東西,或者給孩子戴上手套等不恰當的手段,不但收效不大,還會有意無意地傷了孩子的心。
寶寶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通過嘴開始的,而手對于大腦還沒有完全發(fā)育的寶寶來說,只是一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一個器官。因此寶寶常會用嘴來吃手、啃玩具、咬衣角。寶寶吸吮手指,做家長的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才對。從一開始吸吮整個手,到靈巧地吸吮某個手指,這說明:孩子大腦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從而能夠促進大腦、手和眼的協(xié)調能力。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分析孩子吸吮手指的心理,同時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對癥下藥:
1.吸吮手指——表現為時間較長、神情專注、吸吮欲較強時
寶寶在嬰兒期,正處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階段,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和照顧,長大以后,很容易出現咬指甲、吸煙等不良習慣,甚至容易產生脾氣暴躁、心理焦慮、對人缺乏信任感等現象。
如果孩子長時間專注地吃手指頭,媽媽們一定要通過安撫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從手指轉移到玩具、畫冊等色彩鮮艷的東西上,使其能夠更多的認知其它事物,對于大腦的發(fā)育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針對個別孩子的吸吮欲望特別強烈,如果不能用懷抱、撫摸、玩具等方法來滿足需求的話,建議各位媽媽們借用假奶嘴,有了它的幫助,一般能夠避免寶寶吸吮手指。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假奶嘴永遠不能代替來自父母的關愛,一旦發(fā)現孩子吸吮手指,就不負責任的把奶嘴塞進孩子的嘴里,而不去查找孩子吸吮的真正需要,反而會適得其反,使孩子遇事更加依賴奶嘴來自我安慰和調節(jié)情緒,從而防礙孩子的正常成長。
2.吸吮手指——為了減輕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寶寶,往往對這個世界既好奇又驚恐,如果出現一些突發(fā)事件,如摔到地上,很容易使孩子從此產生不安全感以及情緒焦慮等現象。
在孩子獨自耍玩一段時間后,如出現哭鬧、煩躁的現象,應及時把孩子抱在懷里,用手輕輕撫摸孩子的后背,并輕聲細語與其對話,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親切和愉快的感覺。
3.吸吮手指——媽媽喂奶方式不當
當我們在喂奶時,由于抱孩子的姿勢不當,不能使孩子躺在臂彎里感到很舒服,或喂奶的方法不正確,喂食的速度太快,沒能滿足孩子吸吮的欲望。即使寶寶的肚子吃飽了,但是在心理上還沒能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便會通過吸吮手指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喂奶的時候不要心急,等孩子主動吐出乳頭的時候再離開。邊喂奶邊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是有一種滿足感,并且用胳膊來體會孩子細小的身體變化,他是不是躺得很舒服。如果寶寶已經能夠用奶瓶喝奶了,那么一定要注意奶瓶嘴口的大小一定要適中,過大容易使寶寶喝奶過程中得不到足夠的滿足,從而導致寶寶吃手指頭。
專家提示
雖然處于嬰兒期的孩子吃手指頭是很正常的現象,一般都采取順其自然的原則,但如果孩子是由于其它原因而擁有這個習慣的,那家長決不能袖手旁觀了,要及早認清,撫平孩子幼小的心靈。
曾經有人對2650個寶寶做過調查,發(fā)現其中46%的寶寶都有吃手指頭的習慣,男、女孩之間沒有什么顯著的差異,可見有這種習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嬰兒出生后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fā)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在該階段如果父母能夠順其生理發(fā)展的需要,比如孩子在臨睡前有吃手指頭的習慣,不必太擔心,等孩子一睡著,記得把手指頭從他嘴里移出來,不要讓他吃一整晚,以免長此以往手指變形,并試著讓他抱著熊寶寶或是布娃娃睡,用這種取代的方法,慢慢地把孩子的習慣矯正過來。相反,如果父母此時強硬的制止孩子吃手,反而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后容易焦慮、發(fā)脾氣,對別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
寶寶剛出生時,口唇接觸媽媽的乳頭就會自發(fā)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動作,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吸吮反射。當他們在饑餓時,無論口唇碰到什么東西,都會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會自發(fā)的出現吸吮動作。
稍大一點,饑餓時大多數寶貝(占嬰兒的90%)會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這是一種正?,F象,爸爸媽媽不必太在意。
2~3歲后,寶寶饑餓時會要求吃東西,這種吸吮手指現象逐漸消失。
寶寶4歲了,還吃手,甚至出現咬指甲、咬被角、咬衣服袖口的現象,就可能是行為問題,需要進行矯治了。
寶貝吃手有原因
寶貝需要吸吮。剛出生的寶寶對吸吮有一種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想辦法自己滿足自己——吸吮手指,這是一種替代和安慰。
吃手是寶寶對愛的呼喚。爸爸媽媽或看護人很少和寶寶肌膚相親,很少陪寶寶說話、做游戲,寶寶饑餓、患病時不能得到及時的撫慰,吃手是寶寶的一種方法,其中多少有些無奈。
吃手是寶寶排遣壓力的方法。如果寶寶的生活環(huán)境、看護人經常更換,或爸爸媽媽對寶寶要求過嚴,經常訓斥打罵寶寶,家庭關系緊張等等,在較大心理壓力下,寶寶會通過吃手來排遣內心的壓力。
吃手是寶寶對抗孤單寂寞的方法?,F在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寶貝,孩子不免孤單,如果孩子常獨自在家里玩玩具、看電視,接觸不到同齡的伙伴和新鮮事物,不免會感到寂寞,孤獨和乏味,孩子會用吃手來排遣孤單和寂寞。
媽媽爸爸的態(tài)度強化——寶寶吃手。當寶寶緊張焦慮時、饑餓時、無聊時或模仿其他孩子偶爾吃手時,爸爸媽媽見了,嚴厲訓斥,令寶寶更緊張,反而強化了寶寶吃手。也有的媽媽爸爸對寶寶吃手看之任之,不及時找原因,進行矯治,讓吃手成為一種固癖。
寶貝吃手害處多
手寶寶常吃手,小手浸泡在口水里,受到牙齒的壓迫,時間一久容易出現手指蛻皮、腫脹、感染、變形。
牙小手放在嘴里,影響出牙,時間一久可能會引起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閉合不良。
衛(wèi)生寶寶的小手東摸西動,粘了不少臟東西,一吃手,臟東西就入口了,容易引起腹瀉、感染寄生蟲等。
心理如果寶寶形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也容易產生緊張、焦慮、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情感,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應對吃手有對策
1.讓寶貝享受吮吸的快樂。媽媽要盡可能用母乳喂養(yǎng)寶貝,讓他充分享受吮吸的快樂。如果要斷奶,要及時添加輔食和配方奶,逐漸過渡,讓寶寶有一個適應過程,切忌突然斷奶,讓寶寶感到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2.多陪陪寶寶。爸爸媽媽要多摟抱、多陪伴寶寶,仔細分辨寶寶的各種要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有條件的媽媽可以為寶寶做撫觸按摩,睡前給寶寶講輕松愉快的故事,讀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寶寶愉快地入睡,時時感到安全、幸福、滿足。
3.給小嘴找個依靠。當寶寶吃手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塊磨牙餅干,讓他的小嘴啃啃,或來個安慰奶嘴或磨牙棒替換一下小手。(提示:安慰奶嘴和磨牙棒要注意清潔和消毒。)
4.為寶貝營造寬松、溫馨的氣氛。媽媽爸爸最好為寶寶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穩(wěn)定、寬松的成長氛圍,讓寶寶快樂成長。
5.伙伴多多,活動多多。媽媽爸爸可以讓寶寶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鼓勵他廣交朋友,多接觸外面的新鮮世界;為寶寶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盡量不讓他一個人閑著,他就想不起來吃手了。
6.請醫(yī)生幫幫忙。如果寶寶滿4歲了,還吃手,媽媽爸爸就應當帶著寶寶一起咨詢心理醫(yī)生,和醫(yī)生一起分析寶寶吸吮手指的原因,根據不同原因進行糾正,輕的可指導爸爸媽媽滿足寶寶情感需要等措施,重者采用行為矯治方法。
厭惡療法在寶寶經常吸吮的手指頭上抹黃連素等無毒的苦味劑,或纏上紗布,讓寶寶吸吮時產生厭惡感,減少或消除這種不良行為。
負性療法讓寶寶在一段時間里反復不停地吸吮手指,直到他感到不舒服、不愉快為止,促使他慢慢改掉這種習慣。
特別提示:在矯治過程中,媽媽爸爸的態(tài)度要和藹,語言動作要輕柔,以關愛鼓勵為主,不要大聲呵斥、打罵寶寶,寶寶有進步時,要及時給以表揚。
計時隔離——改變寶寶行為的好方法
導讀:在規(guī)則制定之后,對于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處理方法要持之以恒。孩子在被要求“隔離”時或被“隔離”期間,有時會哀求父母以免受罰。如果父母態(tài)度不堅定,那么就可能使原先所制定的規(guī)則會失去約束力。最后,在“計時隔離”結束后,父母需要通過詢問,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何被“隔離”。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行為與被“計時隔離”的關聯。同時,父母要及時引導孩子的行為,這樣,一方面更有利于孩子逐漸減少乃至消除問題行為;另一方面,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兒童問題行為矯正的最終目的。
瑪麗工作了一天,下班后她去幼兒園接4歲的兒子Jason,然后開始準備晚飯。Jason回到家后,感到有些餓了,就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吃冰箱里的蛋糕?!爆旣愓f:“我們很快就可以吃晚飯了。要不你先喝杯牛奶,吃兩塊小餅干吧?!闭f著,媽媽倒了一杯牛奶、拿了兩塊小餅干給Jason。沒想到Jason對媽媽喊道:“我就是不要喝牛奶?!痹捯魟偮?,就一把將媽媽放在桌上的牛奶杯推倒在地上??吹絁ason的行為,瑪麗真想過去給兒子一巴掌,但她還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沖動,她轉過身,手指著衛(wèi)生間,對Jason嚴厲地說:“你把牛奶灑到地上了,到隔離室去!”Jason哭著,自己走到了屋角的儲物室?,旣惸贸鲆粋€計時器,調到4分鐘,放在衛(wèi)生間外面,然后轉身回到廚房去繼續(xù)做晚飯。4分鐘后,計時器響了,Jason從衛(wèi)生間走了出來,他不再哭了,回到桌上拿了兩塊餅干,走到一邊看電視。過了一會,他走到廚房對媽媽說:“媽媽,媽媽,Robert家養(yǎng)了一條小狗?!?/p>
瑪麗對Jason用的方法稱為“計時隔離”(time-out),類似于“關禁閉”,就是將出現問題行為的孩子暫時關閉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幾分鐘?!坝嫊r隔離”是一種非暴力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靜下來,避免因為情緒的沖動而對孩子實施體罰;另一方面,“計時隔離”對孩子是一種溫和的處罰,它使孩子暫時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因此,這種方法適用于3~12歲兒童的不良行為矯正?!坝嫊r隔離”雖然使用簡單,但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則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計時隔離”通常主要適用于破壞性的問題行為,例如打架、摔東西、故意損壞玩具、哭鬧等。對于輕微的問題行為,例如沒有收拾玩具,沒有完成作業(yè)或家務等,則不適宜采用這種方法。因此,這種方法不能被濫用。
其次,要事先和孩子制定規(guī)則,讓孩子明白在什么情況下會被“隔離”,同時,將“隔離”的措施也向孩子明確。這樣,當孩子受到“隔離”時,就不會因為覺得突然而出現“恐懼”的心理。對于幼兒,一般的“隔離”時間為3分鐘左右?!案綦x室”既要安全,又要枯燥。既不適宜將幼兒隔離在黑暗的房間中,以免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恐懼,但也不適合將孩子隔離在玩具間里,從而失去“隔離”的意義。一般情況下,衛(wèi)生間是較常用的“隔離室”。在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父母可以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要被“隔離”,例如,“過去媽媽就告訴過你不許對奶奶吼叫,你剛才對奶奶大聲吼叫,現在到隔離間去。3分鐘后才能出來?!?/p>
在規(guī)則制定之后,對于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處理方法要持之以恒。孩子在被要求“隔離”時或被“隔離”期間,有時會哀求父母以免受罰。如果父母態(tài)度不堅定,那么就可能使原先所制定的規(guī)則會失去約束力。最后,在“計時隔離”結束后,父母需要通過詢問,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何被“隔離”。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行為與被“計時隔離”的關聯。同時,父母要及時引導孩子的行為,這樣,一方面更有利于孩子逐漸減少乃至消除問題行為;另一方面,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兒童問題行為矯正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