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長大”
發(fā)布時間:2021-08-30 怎樣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說課稿我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大多數(shù)父母教育孩子時的口頭禪。但是,說易行難,當父母看著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錯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讓玩具歸位,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忍住伸手的沖動,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完這些事呢?
孫云曉:孩子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質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大多數(shù)父母教育孩子時的口頭禪。但是,說易行難,當父母看著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錯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讓玩具歸位,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忍住伸手的沖動,堅持讓孩子自己做完這些事呢?
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長。孩子交什么樣的朋友,如何跟伙伴們相處,學什么,將來要干什么,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jiān)控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俯身為孩子掃清障礙處理問題,生怕他們行差踏錯,多走彎路。
殊不知,他們可以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長。他們越想填滿孩子的未來,孩子就越無法達到他們要求的完美。但,這不是孩子的問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教育孩子是從改變自己開始的,“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質?!?/p>
父母不要剝奪孩子發(fā)現(xiàn)的機會
張先生在德國做訪問學者期間,帶著5歲的兒子在海灘上玩。他們旁邊是一位德國媽媽,在躺椅上看書,她的孩子卻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張先生非常著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國媽媽,“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笨墒?,那位母親非常茫然?!澳怯衷趺礃幽??”她說,等他嘗過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張先生愕然,如果這是在中國,大部分家長會阻止孩子。
家長告訴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發(fā)現(xiàn)難以下咽,結論是一致的,但獲得這個結論的方式卻不一樣。前者,孩子獲取的是父母判斷之后提供的間接經(jīng)驗;后者,孩子卻是親身體驗之后的直接經(jīng)驗。
“差別就在體會上?!睂O云曉說,回憶一下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你會發(fā)現(xiàn)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有時候,成人眼里舉手之勞的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們反而能從中體會到更多,對他們的影響也更深遠。
在孫云曉看來,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實踐性。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明白許多道理,而父母應該盡可能多地為孩子提供體驗的機會。
3歲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觀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變成黑色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成人看上去很明顯,但孩子卻是通過親身實踐了解到了事物的變化。如果父母對孩子說“別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么,他是不能在實踐中體會到這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的。
孫云曉認為,孩子的成長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幫助他們,或者要求他們一出手就是正確的??梢舱沁@樣,父母剝奪了孩子發(fā)現(xiàn)的機會,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打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長大?!睂O云曉說,生活能力強的孩子長大后是充滿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學會放手,孩子們一定會長大的
璐璐小朋友是我班聞名的“小馬虎”,不管是在吃飯還是做事情,總是毛毛糙糙、急急忙忙地。如:吃飯時會將飯粒撒在地上、桌上、身上;玩玩具時,手拿玩具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再看看自己手里的玩具,稍微玩幾下就扔一邊;操作活動的時候,也是這樣。感覺他總是不能安靜下來,就像一只小猴子,不能很好的完成一件事情。盡管他父母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采取了多種教育手段,但收效仍然甚微。通過多次與他媽媽的交談,我了解到:他自小因父母忙于工作,多數(shù)時間由外婆帶,再加上小家伙從小就體弱多病,老人對外孫寵愛有加,逐漸使孩子養(yǎng)成了這樣的性格。了解了他的情況后,我采取了很多方法對他進行教育,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直到有一天,因為他家里的一些事情
,才讓他有所改變。每個雙周,我們學校都會給孩子準備一本繪本,讓孩子們帶回家看。一個星期后,再將這本繪本帶回到幼兒園。可是這次因為媽媽很忙,沒有幫他準備好的,所以等到其他孩子都帶來后,他還是沒有帶來。眼看著就要到將書傳給下一個班級的時間到了,他還是沒有將書帶來。我問他為什么沒有就將書帶來,他說是媽媽沒有幫他。這時候我就將他家里的一些事情將給了他聽。因為從小帶他的外婆住院了,媽媽為了照顧外婆,從這學期開始辭去了原有的工作,專心在家陪伴。但老人家的病情還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時常需要到醫(yī)院去治療。這幾天外婆又住院了,媽媽非常著急。她又要去醫(yī)院陪伴外婆,又要照顧他非常辛苦。我將這些情況講給璐璐聽以后,他的眼睛濕潤了,兩滴眼淚從他的眼睛里面掉了出來?;丶液?,他也學習著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睡覺時也不再需要媽媽的陪伴,還會自己鋪床,并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會自己做的,你去照顧外婆吧。看著孩子逐漸懂事,媽媽的眼睛也濕潤了。
是啊,現(xiàn)在在家長的口中往往都有著這樣的一句口頭禪:我們家孩子怎么長不大?其實這些都是家長給慣得。如果你們學會放手,孩子們一定會長大的!
父母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兩三歲的小孩子似乎總是不聽話,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無論你輕言細語還是嚴肅地說上多少遍,他們總是不肯聽,因此常常令眾多的父母煩惱。
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不是小孩不聽話,而是做父母的不會說孩子能聽懂的話。這種年齡的小孩已具備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這種潛在的能力只有通過適合其年齡特點的說話方式才能夠被激活并得到充分發(fā)揮。那么,做家長的應該怎么說,兩三歲的孩子才會聽話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實物或動畫形象
兩三歲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還不能直接依據(jù)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應該、不應該等判斷語句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但若把他們喜愛或厭惡的各種實物、形象作為“外力”,卻可以對其行為起到鼓勵或制止的作用,因為在這些物象當中,飽含著他們多種純潔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較喜歡黑貓警長、白鶴阿姨、啄木鳥醫(yī)生,討厭毛毛蟲、蒼蠅、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據(jù)小孩的情感傾向,有意識地經(jīng)常使用這些物象與他們交流,就可以進一步強化小孩對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為反應。如冬冬睡覺不喜歡蓋被子,爸爸說“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覺了。蚊子就會嗡嗡嗡地叫著說:‘唉,我的肚子好餓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點吃的吧?!?,你身上蓋好被子,蚊子使勁一咬,哎喲!這是什么呀?一點也不好吃,還把我的牙齒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倍犕?,乖乖地把被子蓋上了。此后,每當睡覺時,只要媽媽說一句“蚊子又要出來找吃的了”,冬冬就會主動地蓋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為“主角”的故事
快3歲的冬冬特別依戀媽媽。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就哭鬧不止,幼兒園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媽媽嘗試著編了一個故事講給冬冬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這么講的:“有一個小朋友,媽媽給他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冬冬??墒牵@個小朋友給自己換了一個名字,叫跟—屁—蟲,小名叫蟲蟲。因為他總是像一條小蟲子跟在媽媽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兒園,班上的同學就問他:‘你就是蟲蟲同學吧?!耄喊嗌闲∨笥训拿侄纪寐牭?,蟲蟲這個名字多難聽呀,以后媽媽不在的時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這個小朋友就又變成媽媽的好冬冬了。”愛聽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們心目中,虛構的情節(jié)也是真實的生活,而且對故事的內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變成故事中的主角時,他對自己在其中的表現(xiàn)就格外關注,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xiàn)滿意,他就會高興和喜歡,并在實際生活中體現(xiàn)主角的行為傾向;如果大家對主角的表現(xiàn)不滿意,他就會反感或害怕,并在實際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為傾向。這種說話方式在運用過程中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權威人物”
兩三歲的小孩常常會以不容置疑的口氣向你表達這樣的意思:你這樣做不對,我們老師說應該那樣做。也就是說,與小孩接觸親密、關系親近的人的態(tài)度與行為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有效的引導作用。我們不妨把這樣的人稱為小孩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但小孩對待權威人物的態(tài)度有一個特點:當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你的話他不一定聽得進去,而不在現(xiàn)場的第三者卻有可能被當成權威。譬如在家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可能成為權威。在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有可能成為權威。借助這些可親可敬的人來引導小孩的行為,常常很靈。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讓媽媽往身上抹爽身粉,媽媽就對他說:“寶寶洗了澡,抹上這個粉就會感覺特別舒服,再也不長那種討厭的紅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膚像白雪公主一樣白,多可愛呀。幼兒園的申老師知道了,也會高興的?!币驗槔蠋熤懒藭吲d,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動來鼓勵
俗話說:小孩愛吃搶飯,的確如此。一個小孩吃飯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幾個小孩一起吃,他們就會爭著吃、搶著吃。是飯菜香嗎?不一定。原因就在于這不僅僅是吃飯,還是一場小小的比賽。小孩子一般都喜愛活動,活動的趣味性、競爭性和激勵性對他們有著神奇的吸引力。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把小孩的生活設計成各種活動,通過活動對他們的行為加以引導。比如,小兵不到3歲就能自己穿褲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褲子,媽媽拍拍手,說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學習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實際上,小孩的榮譽感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烈,但又很單純、質樸,絕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紙做的小紅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懷疑精神獎勵在引導小孩行為當中莫大的激勵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把引導小孩各種行為的道理同他們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動等緊密結合起來,耐心地啟發(fā)、督促,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原本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可愛的乖孩子。
孩子總不能按家長的指令做時應注意:
●經(jīng)家長多種方式的啟發(fā),孩子對指令仍沒有什么反應,家長就應注意觀察孩子的智力發(fā)展、接受能力是否有落后的表現(xiàn),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治療。
●有的孩子常常是還未聽完家長的要求就急著做,因此出現(xiàn)偏差。
●智力發(fā)展沒有任何問題,也聽得懂家長的指令,但就是不愿意按家長的要求做,很有可能是孩子對家長的話毫無興趣,是故意不愿做。
會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主要從事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訓。
我們常常看到的畫面是,當孩子積極投入到游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還常常故意輸?shù)粲螒?。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后,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獲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1、轉變心態(tài):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p>
要讓家長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們的心態(tài)進行轉變,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fā)掘曾經(jīng)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游戲的狀態(tài)。不管是什么游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嘆,和孩子一起玩這么有意思,怎么還會有家長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tài):從敷衍了事轉變?yōu)槿σ愿?/p>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么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游戲,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在小區(qū)和伊伊散步的時候,她發(fā)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范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游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游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yōu)榇蠛⒆?/p>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jīng)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罵。
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jīng)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罵說“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們玩游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松,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里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贝_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yōu)榕阃娓呤?/p>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盡量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游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游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游戲時,我們需要根據(jù)孩子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選擇適合于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游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醫(yī)院游戲中當醫(y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孩子獨立從父母放手開始
近期,是不少新生陸續(xù)開學報道的日子。對于剛上小學的許多學生家長來說都會對此高度重視,全家總動員,護送孩子上學,甚至手機、相機一起出動,記錄孩子成長的“第一次”。對此,校方的觀點是,新生入學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家長要放松心態(tài),“該放手就放手”。
新生入學家長不放心
8月24日,在西安高新區(qū)某小學門前,都是護送孩子上學的家長。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家長,何女士告訴記者,早上7時多,她就和老公、公婆一起出 門,送兒子上學?!敖裉焓呛⒆诱揭孕W生的身份進入學校,一家人都很想去見證這個歷史時刻,于是一個娃娃后面跟了四個大人?!毕窈闻窟@樣全家出動的新 生家庭不在少數(shù),記者看到,家長們也都沒閑著,有拿相機的、攝像機的,校門口亂成一團。由于不能送進校內,爺爺奶奶們只能在校門口幫孫子孫女整理衣服,然 后把一直背在肩膀上的書包給孫子孫女背上。張女士擔心地說:“不知道孩子今天上課究竟怎么樣,能不能適應,總有些不放心。”
培養(yǎng)獨立性家長要放手“進入小學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是一個重要方面,對其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小雁塔小學趙校長表示,培養(yǎng)獨立性其實可 以從一些細節(jié)處著手,“比如不要替孩子背書包,要讓孩子自己來。今年的新生這方面做得好很多,但一些老人還會不自覺地幫孩子代勞。”
雁塔路小學董老師也建議,新生家長心態(tài)適當放松,多讓孩子自己干。要教會孩子每天按課程表自
己整理書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帶齊學習用品。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文具盒,開始會手忙腳亂,丟三落四,家長要有耐心,從旁多加指點,可先給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讓他重復著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賴父母了。
生活自理家長不可越俎代庖
孩子原來都是依靠我們的,現(xiàn)在讓他自己做能做好嗎?孩子笨手笨腳做家務耽誤時間,影響了學習怎么辦?這往往是大部分家長的擔憂。西安心理學會會 長尚華對此表示,一個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較缺乏訓練的孩子,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會不知道如何解決。培養(yǎng)良好的自理能力,孩子過起集體生活來會很容易適 應,不僅有利于成長,也為父母減少了煩惱。
西安高新區(qū)逸翠園學校孫愛娟老師建議,家長根據(jù)孩子成長的特點,對孩子逐步提出做事的具體要求,總的原則是:從易到難,從簡到繁。3歲的孩子可 訓練自我服務的各項本領,如吃飯、洗手、刷牙,自己需要的東西自己去??;4歲孩子可學習折疊被子、整理床鋪以及自己照料生活,不要嫌孩子東西慢,家長常常 “越俎代庖”,這樣會妨礙孩子能力的提高;五六歲的孩子要求穿脫衣服迅速、整齊,洗臉洗手要洗得很干凈等,還要逐步教會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拖地、 澆花等。在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用自己的方法,撒嬌、耍賴、做出家長所期望的承諾等,以此來打動家長的心,這時候家長要狠狠心,要學會對孩子說 “不”,否則孩子是難以進步的。
育兒:家長學會放手
育兒:家長學會放手最近每天下午都去附近的綠道去玩玩,那里有很多的小朋友玩,因為那里有很多的健身器材,還有兒童滑滑梯,所以很多家長都帶著小朋友去玩,我也不列外。孩子總不能老是待在家里,不跟外界接觸,怎么能夠讓她學會和外界交流呢???
不過很多媽媽帶著孩子出去后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比如:會不會被別的小孩欺負???自己會不會亂跑???那里臟不臟啊.........
因為我家xx也大了,我也就不那么像她小時候那樣費心了,基本上是帶著去了就不管了,我直接就玩我自己的,或者看手機,或者跟別的父母聊天,要不就那本書坐到椅子上去看。等她玩累了或者渴了自己就來找我了。
前天周日,因為想著下午的人比較多,所以很早就帶著xx去了。我去的時候,大概只有五六個小朋友在哪里。我把xx帶到那里以后,照樣沒有管她,讓她自己玩,我就坐到一邊看書去了。過了一會,我聽見一個媽媽在大聲的叫著:哎!慢點慢點,弟弟小一些,你讓一讓。因為xx比較大一些,所以我就抬頭看了看,不過xx沒有在那個出口,在另一邊。我看見一個年輕的媽媽正趴在滑梯上,有個穿著深藍色線衣的小男孩從上面滑了下來。小朋友滑下來后,那個媽媽說:那里有大的小朋友,你不能在這里玩,換個地方吧,這樣要是踩著了怎么辦?你那么小,看見有大個的就要走開啊。
我看了一會,沒什么事情,我又繼續(xù)低頭看我的書,可是每到兩分鐘,又聽見這個媽媽的尖叫,趕緊下來,那里很危險,你現(xiàn)在還小,不可以到那么高的地方去玩你去那邊矮一點的地方去玩。(男孩估計有三四歲的樣子了,我覺得滑梯也并不算高,它是類是環(huán)形的,最高的地方我們的手都可以夠的著)。我想,估計這邊媽媽有點太擔心他了。不過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矮的確實是要安全一些。媽媽擔心孩子摔下來也無可厚非。
因為經(jīng)常聽見這個媽媽在叫,一會叫小心點,一會叫,不可以撞著小弟弟了,一會又叫這里不可以玩,所以我對這樣特別緊張的媽媽很注意,怕萬一xx撞上去了就麻煩了,畢竟小孩子有時候再怎么懂事,還是會有疏忽的時候。于是我也不看書了,眼睛就瞪這滑梯看,瞪著看xx在哪里玩,免得碰上了。xx還好,一直在一邊自己玩,剛好有兩個小朋友能玩到一起去,xx就帶著那兩個小朋友在一個滑道上在玩小車子,一個人在上面把車子滑下來,另外兩個就撿,過一會就輪流玩,然后他們又去撿樹葉之類的。
過了一會,那小朋友估計沒有人在滑梯玩了,一個人玩的也沒有那么起勁,于是也不想玩了。就下來走,走到旁邊,因為兩邊都是樹木來著,地上落了一層層的樹葉。小朋友可能看見個什么東西,想下去撿來玩,于是那個媽媽馬上說:不可以去那里啊,哪里很臟,而且有很多的蟲子,到時候蟲子會咬你的。于是小男孩估計是害怕了,就沒有去了。然后他就在邊上走,走著就朝我一頭走去了,他媽媽又叫起來,你去哪里???別去,就在這里玩...........
那一中午,就聽見這個媽媽在那里不可以去,這里不能玩,那里要小心點,這里有多臟,小朋友聽多了,不知道該干嘛了,就站在一邊看別人玩,然后這個媽媽又說:不要站在那里???帶你出來就是玩的啊,你去玩啊,要是總站著我們就回家吧,然后那個小朋友不知道怎么辦了,哇的一聲就在那里哭起來了。媽媽在那邊哄了好久,也不見效,慢慢的人也多了,估計媽媽也覺得沒面子或者是因為孩子一直哭就煩躁了吧,于是一邊說孩子不懂得變通,一邊拖著孩子就回去了。
其實,很多媽媽都會犯這樣的錯誤,我曾經(jīng)也有一段時間因為怕孩子受傷而總是限制孩子玩,于是xx的性格也變得非常的懦弱,后來經(jīng)很多媽媽的經(jīng)驗分享才放手讓孩子自己玩,就算是摔跤了,或者打架了,總讓她先學會自己去處理,實在不行的然后再去解決,孩子摔跤了也讓她自己起來,所以xx也慢慢的變得知道了如果處理事情,就算媽媽不在身邊也能很容易的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再也不像原來那樣不知道怎么玩了。所以,媽媽們如果想讓孩子能自由開心的玩耍,那就放手讓孩子自己玩吧。哪怕受一點點小傷,那也是為孩子的成長鋪路。
學會放手
學會放手
前幾天在書上給我的學生們找故事時,看到了一個活動的設計讓我有所思。活動是在班級里開展一個叫:“玩具分享日”的活動。
我一下就聯(lián)想到我的學生們,從小班到現(xiàn)在,大班下學期了。我們都是一直要求孩子不要帶玩具來幼兒園,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煩。其實,我一直都很糾結,不讓幼兒來玩具來幼兒園,是覺得幼兒的自控能力差。但從來沒有想過去好好培養(yǎng)幼兒好的自控能力。所以我決定和我的學生們好好談談這個問題。
我首先向孩子們說出了我不讓他們帶玩具來的原因,也說出了我的糾結。向他們承認我做法的錯誤。和孩子們一討論,孩子們都是說不想帶玩具來幼兒園,大多數(shù)的原因是怕同伴把自己的玩具弄壞了,我聽到他們的談話一下又覺得揪心,孩子們缺乏“分享”精神。于是我決定在我班也開展“玩具分享日”活動。這樣可以讓幼兒體會分享帶來的快樂,也能好好培養(yǎng)一下幼兒的自控能力。我和孩子們一起定了一些“玩具分享日”的規(guī)則。帶玩具來后在園時間什么時候能玩?什么時候不能玩?如果有孩子去搶別人的我玩具又怎么辦?.......
一切搞定,第2天就是“玩具分享日”的日子。那天不是我是上早班,其實一上午我都在擔心,不知道孩子們帶玩具來園怎么樣了?很是忐忑。中午上班時,一進班就問情況,另一個帶班老師說不錯,小朋友都玩的很好!我心里的大石頭iujiu落地了。這一天下來我看得出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
其實我從中也體會到了,其實,我們面對孩子要適當?shù)姆攀?,他們會有很多的驚喜給你!
父母怎么讓孩子學會“大方點”
父母怎么讓孩子學會“大方點”
孩子在交往過程中會經(jīng)常遇到小的矛盾和沖突。對孩子來講,這能促使他們慢慢地了解“自我”與“他人”的關系,知道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并從中學會寬容,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其中“原諒別人”有著獨特的作用。
1、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識,知道“我”與“他人”的含義。
2、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合作精神。
3、能幫助孩子學會寬容、忍讓,為別人著想。
4、能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在目前獨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識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如何教育孩子原諒別人呢?
1、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
2、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糾紛時,家長可適當給予撫慰,并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別人的不對之處,明辨是非后,妥善處理。
3、疏導、轉移孩子對矛盾結果的注意力,反思起因,檢討自己的過失,寬容伙伴的缺點與失誤行為。
4、告訴孩子對朋友要以誠相待,對其錯誤要幫助改正。要讓孩子知道,原諒他就是給他改正的機會;寬容忍讓有利于增進友誼。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樣,遇到矛盾或沖突時能寬宏大量,不計較得失,能夠高姿態(tài),不怕吃點虧,“能饒人處且饒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與教育,孩子才能在相應的時候做到原諒別人。
6、教給孩子掌握原諒的標準。分清是非,正確處理所發(fā)生的問題,哪些應采取原諒的做法,哪些不可以原諒。首先要明白原諒、忍讓不等于沒有原則,不是放棄批評與反抗。對小是小非,沒有嚴重后果的個人沖突,無意的損傷等盡可能的不要計較,要加以忍讓與原諒。對影響友誼與集體榮譽,會造成較大損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壞行為等,絕對不可容忍,更不可原諒。但要采取靈活的方式,誠懇的態(tài)度去加以批評、制止。切忌粗魯簡單,不注意場合、分寸,或言辭過激、盛氣凌人。這樣不利于糾正錯誤,反會增加極抵抗情緒,起相反的作用。
7、必要時,讓幼兒體驗一下不原諒別人的害處:因為總是與人斤斤計較,毫不容人,小朋友們就會害怕或不喜歡與你做朋友,不會原諒別人,也得不到別人的原諒。養(yǎng)成霸道、蠻橫、自私、無情的壞習慣,容易被孤立,今后走入社會會吃大虧。
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鍛煉
作為媽媽,我覺得自己永遠是一個新手。面對你不斷出現(xiàn)的問題,經(jīng)常是見招拆招,有時竟歇斯底里,甚至“揚言”不要你了,直到前天早上,你的強烈抗議之后,我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多么愚蠢的媽媽,根本不會愛自己的兒子,孩子是會經(jīng)常犯錯誤的,也是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作為母親我需要的是不斷的引導你,而不是嫌棄你,強制你接受我們大人的觀點,媽媽那天已經(jīng)向你道歉,不知你可原諒媽媽的無知?
今天中午爸爸的做法讓媽媽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在媽媽眼里你永遠是那么小,總不放心讓你獨自離開我的視線范圍,每次放學回來你都想在樓下玩一會兒,可當我和爸爸沒空時,就不讓你玩了,而你總在嘗試說服我們:“媽媽,那我自己在下面玩一會兒好了,等一會兒你叫我好了?!倍看挝叶捡R上拒絕了你,你已經(jīng)7歲了,我都不曾讓你一個人在樓下玩過,而媽媽的理由是:小區(qū)車子那么多,很不安全!因為有一次,你差點兒被一輛倒車的出租車壓住,那天晚上媽媽一個晚上沒睡好,媽媽真的嚇壞了啊,媽媽無法承受你受到任何傷害。所以即便你每次抗議:媽媽你看丹丹(隔壁小女孩)比我小一歲,她老是一個人在下面玩,我也想下去??!而結果是:抗議無效!
今天中午爸爸說:“朱易,爸爸給你一個任務?!蹦阏f:“什么?”爸爸說:“做一件你肯定喜歡做的事。去小區(qū)門口的小店買一袋細鹽,是細的哦……”爸爸仔細交代了一番你就拿了錢出發(fā)了,可我說實在很不放心,心想還不如自己去呢,可還是忍住了,爸爸說:“你不放心就在窗口看著啊?!庇谑菋寢尵婉R上打開窗子,看見你從樓梯上下來,跑得很快,媽媽就忍不住喊:“朱易!你慢一點??!”可你根本沒聽見媽媽在叫你,一直跑到路口才看見你慢下腳步,媽媽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只見你左看右看,見沒有車,你就走了過去,呵呵,媽媽那一刻真感到高興。過了一會兒,媽媽就見你拿了一袋鹽回來了,走到路口,你還是先左看右看,然后再通過的,過了路口你又轉過頭看著弄堂那里,媽媽覺得有點奇怪,哦,原來是爸爸學校的陳老師在叫你,她問你:“朱易,你在做什么?。俊蹦阏f:“我去小店買鹽了?!标惱蠋熤笨淠悖骸罢婀裕紩I鹽了啊!”呵呵,你的第一次單獨行動圓滿成功!媽媽給了你一個吻作為獎勵。
有一首歌名叫《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媽媽覺得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學會放手讓你去鍛煉,在歷練中長大,有一天你才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而媽媽要做的就是學會放手,那才是真正的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