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隨筆:面對挑戰(zhàn),自由發(fā)散
發(fā)布時間:2021-08-11 教育隨筆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筆記 幼兒教育隨筆面對挑戰(zhàn),自由發(fā)散
在認識圓柱體的活動中設計了第一環(huán)節(jié),讓孩子把這些不同形體的物體立起來,目的是讓孩子門通過動手探索,來理解圓形是平面的,平躺著的,而球體、圓柱體等是可以立起來,是立體的,讓孩子初步感知“形、體、平面與立體”的基本概念。當孩子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表現讓我驚喜,也給了我很多的感悟。阮鴻飛已經把薯片筒等立在桌上擺好了。他現在對于如何把圓形光盤立起來很感興趣。他捏起關盤的一邊試圖讓光盤立穩(wěn),可是一松手,又倒了。如此幾次之后還是沒成功。突然飛飛光盤倒下來旋轉時的樣子找到了靈感。他想旋轉硬幣一樣把圓盤轉了起來。“看呀!陳老師,我把他立起來了!”方瑋威則把一張硬的卡片圓形紙夾在了兩個瓶子之間,拍拍手說“我也把圓形里起來了!”其他的還也對于圓柱體、球體等東西的站立無動于衷,一心在鉆研嘗試如何讓平面的圓形物體立起來,個個都很專注。我知道我在操作前提要求時犯了一個要求不具體的錯誤。應該是如何讓它們獨立地長時間的立起來。這樣孩子們會順利照著我的目標發(fā)現形體的不同??墒沁@不也是我們老師的一種思維定勢嗎?我們習慣了把門向里推,習慣了從左向右看書,習慣了把蘋果立著對切,習慣了圓形的西瓜,方形的報紙。這是一種常識,但也正是這些阻止了我們的想象空間。而孩子不同,他們正是因為“無知”,才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正是因為知道的少,才會多角度的提問,思考。我們要培養(yǎng)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可是我們已經無意識的抹煞了孩子大膽想象的空間,剝奪了還自由創(chuàng)造的機會。我們對于這個問題應該有更多的思索。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發(fā)散思維,這是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前提。同時我們有時太低估了孩子,不敢或不知怎樣給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與任務。孩子們是樂于參加有一難度的活動的。這讓他們找到自我的價值,有更多的成功的感覺。在其中也會得到多方面發(fā)展,而是我們教師或家長想象不到的。在以后的一些活動中,我們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觀念與思維定勢,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們能得到更自由的發(fā)揮空間。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自由對戰(zhàn)
在老師的口令下,孩子們迅速整齊的站好了一排,教練宣布進行最后對戰(zhàn),一開始,老師就鼓勵孩子們自由出戰(zhàn),這時候,首先就是最勇敢的山陽舉手示意,山陽站出來后,長得矮矮的哭的男孩也舉手出列,要求對戰(zhàn),這時候,小姚老師對小男孩給予鼓勵“加油,只要你扳倒對方,今天你就第一個下課?!薄昂谩毙∧泻⑿判氖愕膽@時候,對方的山陽也仰起小臉“老師,如果我扳倒他,我能不能下課啊?”“當然能了?!钡玫浇叹毜拇饝?,兩個小男孩做好迎戰(zhàn)的姿勢,開始了互相扳倒的比賽,經過激烈的對決,最終可愛的小男孩扳倒了山陽,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小姚老師,再見!”——呵呵,可愛的孩子。
看到自己的伙伴因為扳倒了對方,而勝利離開,小侄女貝貝也不甘落后,“教練,我要跟山陽比賽”,就這樣,比賽開始了,這場比賽可謂是我今天看到的最激烈的一場,兩個不分上下的孩子,接連進行了三場比賽,當我看到貝貝累的氣喘吁吁的樣子,真有些不忍,我只能在旁為她助陣“貝貝,加油!貝貝最厲害了!”終于,貝貝贏了山陽一場,當教練舉起貝貝的手宣布勝利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流了下來。——我為孩子的執(zhí)著而驕傲!
教育隨筆:面對“等待”
教育隨筆:面對“等待”
“等待”和“忍耐”,我認為是一種性格,一種傳統,一種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事的習慣,所以,應從小培養(yǎng)孩子學會“等待”、“忍耐”。
現在“等待”這句話可以說我們班小朋友最常說的一個詞,而從“等待”行為和語言上的統一,我們也是“等待”了許久呢......
還記得,剛入園的這群寶貝們不管是能力強或能力較弱的孩子,都有一件事不會甘于人后,那就是他們的“獨占性”。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先搶到,洗手、玩玩具、做游戲甚至上廁所也要沖到最前面,不管怎樣,都要自己先得到,先用到,先吃到......每每遇到這樣的場景,我們都不免要失笑幾聲,但同時也意識到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們并沒有有意培養(yǎng)孩子這方面的意識,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寶貝能得“更好”的照顧吧。
于是,我們在孩子的日?;顒又锌桃庾⒁饬撕⒆舆@方面的的培養(yǎng),洗手、喝水、入廁是男女分組、小組分組進行;發(fā)放物品是一個一個排隊進行;幼兒食物是一組組發(fā)放;老師準備的小禮品要從表現有進步的孩子開始進行。一天兩天,孩子們還是有一些不適應,還有哭鬧的,現在,孩子們的表現都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有了一定的“等待”和“忍耐”意識。
孩子們的表現是讓人滿意的,雖然有的寶貝仍是有意識地往前沖,但最后還是進入了“等待”的行列。但家長朋友們的表現似乎就不如孩子們好了。
就拿孩子離園來說,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我們教育孩子要安靜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我們的呼喚后再離開座位,我們的孩子們表現得越來越好了,都能安靜地等待,而有的家長朋友已是不再耐心地等待老師的呼喚聲,亟不可待地沖進教室拉扯起孩子,孩子卻是一臉茫然看著,不知所以。
還有開放日活動中,本是家長朋友們參觀孩子的一日生活,看看孩子的在園表現,可總有的家長總怕委屈了自己家的寶貝,擠進孩子周圍搶著幫寶貝洗手、喝水、入廁......也不管自己的行為是否已經阻礙了身邊孩子的活動。
面對“等待”,這一個簡單不過,普通不過的事情,也讓我看到了有時教育不是單方面努力就可以的,不是教師教,孩子學就可以完成的。家庭教育,家長成長也是孩子學習的重要保障,正如我以前一位很有學識的家長朋友所說“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真希望今后的日子里,我們都能齊心學習,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成長空間,我們都能為自己交上一份合格的家長答卷!
教育隨筆:小小“自由人”
教育隨筆:小小“自由人”
昊昊聰明伶俐,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總是把老師提出來的要求當耳旁風。戶外活動的時候,老師組織孩子們玩“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游戲,為了防止幼兒發(fā)生危險,老師要求幼兒在排水口的一側跑,不要跑到排水口的另一側。
可是轉眼之間,昊昊就像是一只敏捷的小動物一樣,在排水口兩側飛速地跑來跑去,我?guī)状紊锨疤岢鲆?,可是昊昊依舊如此。
要回班級了,小朋友們聽到集合的信號,都能夠將玩具送回原來的箱子里,快速的回到老師身邊站隊,昊昊卻旁若無人的在不遠處的滑滑梯上玩著,直到我們走到他的身邊,他才愿意回班級。
午睡時,安靜的午睡室總能聽到昊昊的說話聲;集體活動時,他也是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從不舉手,有時還會離開座位走到桌子邊上去。面對這樣一個對教師的要求熟視無睹的“自由人”,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是否是管束太多?——我們可以試試逐漸提高要求
有的幼兒性格比較隨意,不習慣條條框框的約束,同樣的要求,別的幼兒覺得很自然,但他卻覺得受管束。如果教師一昧的要求幼兒遵守規(guī)則,和其他幼兒保持一致,也許還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教育的難度。試著在不違反原則情況下,對他適當降低一些要求,并對他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然后逐漸提高要求。
昊昊之前搬椅子的時候,都是兩只手拉著椅子靠背,基本在地上拖著走,我走到他的身邊,要求他兩只手分開拿住椅子的兩側,告訴他這樣地板就不會受傷了,昊昊搬起了椅子,支支吾吾回了我?guī)拙湓挘也]有聽懂,但是沒過多久,到了把椅子搬回去的時候,昊昊又開始在地上拖椅子了,我繼續(xù)強調了要求,并告訴他地板臉上都會有傷痕的,同時俯下了身子,摸了摸地板。告訴他,剛才搬起小椅子是你的本領,可不要把你的本領忘記了。
之后的幾次,搬椅子的情況有些改善,同時,我也要求昊昊在每次集體教學的時候,坐在小椅子上聽講,并在他有些走神的時候用不同的聲音來激發(fā)他的興趣,或者表揚他身邊上課在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來激勵他。
孩子現在能逐漸地約束自己,在中午講故事的時候,我看到了他專注的眼神,他能夠漸漸控制自己的行為了。放學的時候,我也和昊昊的奶奶進行了交流,希望能夠在家中也能夠建立規(guī)則意識,贏得家長的配合,雙方共同努力,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隨筆:給孩子自由
教育隨筆:給孩子自由
每天,我們結束一節(jié)活動時孩子們出來一起玩,一起做游戲,那時候,真的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你看著他們笑,看著他們跳,禁不住的就會被他們所感染,融入到他們中去。
這天,一出去,我站在旁邊看著孩子們玩,這時候有幾個孩子用我們做游戲的繩子,掛在另外一個小朋友的衣服上,一個小朋友在前面牽著繩子走,一個小朋友在后面被牽著在低上爬,前面的小朋友一邊走還一邊說:小馬小馬加油。當時,看到后,我挺佩服這幾個孩子,他們一定是看見過這樣的場景,他們都能把生活中這樣的細節(jié)加以應用,和游戲結合起來,玩得那么不亦樂乎說明孩子敢于創(chuàng)新,我沒有阻止孩子,而且還加入了進去,我覺得這樣的游戲比較適合孩子玩。
放學后,有家長來接孩子,接出去后,孩子不愿意回家,說要玩一會,于是,他們有的小朋友就在外面玩這個游戲,孩子剛剛開始在地上爬,就有媽媽說,你怎么在低上爬呀,地上多臟呀,還有的家長說你怎么讓別人牽著你做小動物啊。孩子們不能玩了,一個個都低著頭,好像自己做錯了事一樣。
其實,在孩子的心里,孩子并沒有想那么多,什么我做小動物被別人牽著很羞羞,我在地上爬……。孩子們本來是很開心的,結果呢……。
在地上爬,衣服臟了可以洗,可是,打擊了孩子積極性就無法再彌補,所以,有時候,適當的給孩子一些自由,不要對孩子太過于牽制,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更大更好的活動空間。
幼教隨筆:也談幼兒挑食
經過我的循循誘導,她終于張開嘴巴把第一塊冬瓜送進了嘴里。我欣慰的舒了口氣。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按照慣例給每個小朋友分菜,接著我一聲“小朋友請用”小朋友輕輕的搬凳子去自己的位置。這時候我發(fā)現只有寧寧站在一邊動也不動,我好奇的走到她身邊,輕聲問道:“寶貝怎么不去吃飯呢?”她抬頭看了看我欲言又止,依舊嘟著個嘴。我微笑著把她拉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摸了摸她肥嘟嘟的臉蛋,輕輕的問:“乖寧寧,告訴老師為什么不和小朋友一起去吃飯呢?”她禁閉的嘴巴動了動,緩緩的吐出了幾個字:“我不要吃冬瓜?!甭犚娝貌蝗菀妆某龅膸讉€字,我頓時舒了口氣。
我緩緩的抱起她,輕輕的走到其他小朋友旁邊,說:“你看!別的小朋友吃冬瓜吃的多開心啊?”她聽了我的話,依舊嘟著嘴搖搖頭。我笑著摸了摸她的頭說:“寧寧,你吃過冬瓜嗎?”她搖了搖頭。我接著說:“你沒吃過怎么知道不好吃呢?”“媽媽不愛吃?!彼÷暤幕卮稹K幕卮鹱屛椅瘜嵉脑尞?。我疼愛的貼了貼她的小臉說:“寶貝來告訴老師你是不是聰明的乖寶寶?”她自信的點了點頭。我接道:“聰明的乖寶寶啊,他是從來不挑食的,而且他最愛吃冬瓜拉,因為冬瓜吃了會變的聰明又漂亮的哦!就象媽媽一樣!”她聽了我的話后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可是媽媽不愛吃冬瓜的?!蔽衣犃撕筅s緊接著說:“其實媽媽小時候愛吃冬瓜的,長大了才不愛吃了的,如果媽媽長大了還愛吃冬瓜的話,一定比現在更聰明更漂亮。寧寧想不想比媽媽更聰明更漂亮啊?”她盯著我點了點頭。“那寧寧現在就要開始學著吃冬瓜的哦,長大了也要愛吃冬瓜,那以后寧寧一定是最聰明最漂亮的,好嗎?”她那小眼睛茫然的看著我。我輕輕的拉著她讓她坐在自己身邊,對她說;“聰明的寧寧,中午和老師比賽吃冬瓜好嗎?誰吃的最多誰就最聰明,好嗎?”
經過我的循循誘導,她終于張開嘴巴把第一塊冬瓜送進了嘴里。我欣慰的舒了口氣。
現在的孩子普遍性都特別的挑食,很多家長就怕孩子缺鋅,缺鐵,缺鈣等微量元素,于是就買來一大堆的營養(yǎng)品,不管有沒有病補了再說。其實營養(yǎng)學家提倡的都是食補,很多營養(yǎng)品在提煉的過程中流失的某種微量元素也是比較多的,幾番周折終于來到孩子的嘴里的時候通常剩下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營養(yǎng)成分,委屈了孩子更浪費了腰包。
只要在生活里仔細去看大凡挑食的孩子都是受父母的誤導,他們通常覺得爸爸媽媽不愛吃的東西,我也不要吃。所以只要家長能夠以身作則不挑食,也不去過分的溺愛孩子,假以時日像今天這個孩子不吃冬瓜的事件我相信不會再發(fā)生了。
幼教隨筆:面對不愿開口的孩子
漸漸地,趙飛燕不管在同伴面前,還是在老師面前,話語多了起來,這使她擁有了一切成功、一份自信。
趙飛燕是我們班一位不愛講話的小女孩,你跟她說話,她總是先笑,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她不會開口的。但是他自尊心很強,每次手工制作和計算作業(yè)她總是又快又好,常常會令同伴們羨慕不己。這么一位聰明的小女孩,常常令他母親“頭疼”,“疼”的原因是她不愿多講。據我觀察發(fā)現,趙飛燕和小朋友還是有話說的。為了鼓勵趙飛燕愿說樂說,我試圖從以下幾方面來幫助她:
一、日常生活中多與她講話
我隨時跟趙飛燕交談,讓她感受到老師與她是平等的,消除不必要的敬畏感。到幼兒園問她看到些什么有趣的......總之,只要和她在一起,我就盡量和她講話。
二、巧妙運用角色游戲,讓她愿講
趙飛燕記憶力很好,故事聽過一遍就基本會講了,我便讓她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有意識的安排需要大聲講述的角色,如“狐貍”“大象”“黑熊”等。慢慢地她不僅愿意扮演角色,而且還愿意單獨講述故事內容。為了鞏固成果,我還同趙飛燕媽媽商量好,讓她回家記錄趙飛燕所講的故事。
三、美術活動中讓她樂講
記得有一次手工活動“折花籃”我先讓幼兒嘗試自己看圖示折紙,打算不會折的地方再講解。沒想到趙飛燕不一會兒就完成了作品,她高興的走到我身邊說:“老師,我折好了”。我想:不如由她來介紹折法,這是鍛煉她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良好時機呀!于是我讓大家停下來說:“小朋友,今天我們請趙飛燕來做老師,講解折花籃的方法,好嗎?”開始趙飛燕有些緊張。我便親切的走過去牽著她的小手,并輕聲的鼓勵說:“老師這個地方折的還不如你折的好呢,你來幫幫老師好嗎?”聽我這么說,趙飛燕爽快的答應了。我給了她一張紙,她就邊折邊講了起來,開始聲音很輕,在我信任的目光中她越講越響亮,講完后我示意大家拍手表揚,趙飛燕開心的笑了,說:“謝謝大家?!?/p>
漸漸地,趙飛燕不管在同伴面前,還是在老師面前,話語多了起來,這使她擁有了一切成功、一份自信。
幼教隨筆:面對孩子的明知故問
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最底層的是“情感”??梢赃@么說:缺乏愛心的教師不可能讀懂孩子的語言。只有讀懂了孩子的語言,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才會得到提高。
老師正在給小朋友刷碗,思鑒天真的問:“老師,你在干什么?”我由于正忙著所以沒有好氣地說:“你自己沒有看見嗎?還要問!”言下之意是老師不喜歡你這樣問,思鑒一臉茫然。
其實思鑒不會看不出老師在干什么,但他為什么明知故問呢?多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思鑒“明知故問”就是想主動與老師親近,獲得安全感。遺憾的是一時我沒有讀懂這種特殊的語言,無意中傷害了孩子。于是,我立即轉變態(tài)度微笑著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請你再仔細看看老師在干什么,然后告訴你的好朋友,行嗎?”這樣既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同時又利于孩子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教育就像一座金字塔,最底層的是“情感”。可以這么說:缺乏愛心的教師不可能讀懂孩子的語言。只有讀懂了孩子的語言,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才會得到提高。
教育隨筆:讓孩子自由呼吸
讓孩子自由呼吸
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近年來許多關于人類腦潛能的醫(yī)學研究成果見于報端,形形色色的開發(fā)幼兒智力潛能的課程、方案、教學方法更是大行其道,他們沖進了毫無抵抗能力的幼兒園和家庭,侵占了幼兒潔凈的心靈,遮住了幼兒精神成長所需的自由空氣……
因為他們忽視了幼兒最需要什么,幼兒教育應該是根的培育與呵護,過早的剪掉了在他們看來是多余的大樹用來吸收陽光和水分的枝葉,結果播種并未最終獲得豐收。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個結果?原來是因為他們忽視了幼兒成長過程中應有的關注和耐心等待,把幼兒過早的規(guī)定為某種模式違背了幼兒教育本質。
幼兒教育應是生活的體驗與創(chuàng)造,幼兒的天性應是游戲的,好奇的,探索的和夢想的;幼兒的生活中應該有著足以滋潤幼兒生命的“養(yǎng)料”,有著幼兒健康成長的時機。
所以,把枝葉還給大樹,把大地還給幼兒,讓幼兒重新擁有本應屬于他們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