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怎樣讓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心情
發(fā)布時間:2021-06-21 怎樣教育孩子 教育隨筆 小班教育隨筆教育隨筆:怎樣讓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心情
想要教好孩子,首先你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說,對于每個教育孩子的人來說,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愿意聆聽孩子的心聲,在跟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好的明白孩子的的所思所想,然后有針對性給予關心和幫助,這樣子既可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還有利于親子關系的經營。
只有經常和父母傾訴的孩子,才會更加健康,特別是孩子的心理,會更加的積極!因為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他們都愿意跟父母分享,積極的情緒有利于變革現(xiàn)實,而消極情緒如果能夠及早的化解,不會對健健康心理的建立造成影響,也有利于順利的實施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
那么如何正確的對待孩子們的傾訴呢,以下幾個小技巧希望年輕的父母都能夠了解。
一、善于引導孩子的傾訴
當我們細微的感受到孩子情緒變化的時候,其實要做的是事情就是引導孩子們能夠將內心的感受傾訴出來而不是急于哄他們開心卻忽略了孩子不開心的根本,凡事不能夠憋在心里面,因為孩子們還沒有長大,他們可能無法很好地排解掉負面的心理情緒。
二、耐心的傾聽孩子訴說
當孩子能夠愿意跟父母傾訴的時候,其實父母是應該感到開心的,因為說明孩子是信任自己的,而我們不能夠辜負這份信任,當孩子在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做好一名好聽眾,不要表露出任何不耐煩的情緒,因為孩子能夠很敏感的感受到父母心不在焉或是其他等等。
三、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孩子們其實不太懂得掩藏情緒,只要細心的觀察就能夠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動作等方面都可以了解其內心情緒的變化,當孩子跟父母體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這樣子孩子是會感覺很安慰的,之后再給他們進行開解,效果會事半功倍。
所以說,想要讓孩子培養(yǎng)一個和家長傾訴的習慣很是重要,家長也要想辦法讓孩子學會和自己傾訴,更要注意多給孩子一些互動,給孩子保持一個親密,信任的親子關系,如此才可以讓孩子愿意跟父母傾訴。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教育隨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教育隨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
《指南》中之指出我們要學會賞識孩子,賞識孩子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當孩子想要向要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吧。
當孩子主動和你客人談話時突然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要打擊和壓制他們,你應該說:“好吧,孩子,你也來說說你的觀點吧。”
當孩子主動和你談起某件事情的意愿個想法,不要不耐煩的敷衍了事,而應該對孩子說:“和老師聊一聊”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懂事以后,便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老師和孩子的世界確實不同,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一直在向老師靠近,他們對成人世界的事情發(fā)表意見和想法,說明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見,這是非??少F的。
這時,教師和家長應該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在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賞識和孩子的思考意識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用過傾聽孩子的觀點,發(fā)現(xiàn)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糾正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思想。
教師和家長千萬不要忽略和壓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說的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幼稚可笑,也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教育隨筆:讓孩子真心表達歉意
讓孩子真心表達歉意
進入大班了,孩子們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所以常常會發(fā)生一些碰撞之類的事情。一天,晨間活動在戶外玩沙包,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這時,我突然聽到“哇”的一聲大哭,原來是軒軒把婷婷給撞倒了。軒軒不以為然地說了一句“對不起”就要離開??吹竭@一情景,我知道軒軒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后果。他認為自己說聲“對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沒關系了。所以,應該引導他用行動來道歉。于是我趕忙叫住了他,并伸手將婷婷小朋友輕輕扶起,一邊哄著一邊問:“你為什么哭呀?”婷婷說:“疼?!薄败庈幐阏f對不起了,你還疼嗎?”我故意又問到?!疤??!辨面貌唤獾卮鸬?。聽了婷婷的話,我問軒軒:“你摔過跤嗎?”他點點頭?!澳闼訒r有什么感覺?”軒軒低頭說:“疼?!薄澳悄闾蹠r希望別人怎么樣呢?”我又問?!叭嗳??!彼肓讼?,小聲說道。然后蹲下去伸出他的小手給婷婷揉一揉,還把她身上拍打干凈,嘴里還說著“對不起,還疼不疼?”他這樣一來還真見效。剛才哭得很厲害的婷婷,竟然不哭了,嘴里還說著:“沒關系,我不疼了?!笨匆娷庈幷J真地在做這件事,我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你看,光說聲對不起,婷婷還在哭,說明她還疼、還委屈呢。你幫她拍一拍,揉一揉,這樣關心她,她的疼痛就減輕了。她也很快地原諒你了。所以,以后不小心碰了小朋友除了說對不起,還可以幫他減輕傷痛。這樣,小朋友就會原諒你的?!彼c點頭。
看著他倆又開始開心地玩起來,我想,教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一些偶發(fā)的不愉快的事情時,光教育孩子說“對不起”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對他進行移情教育,讓他看到自己的行為給同伴造成的影響,使他們能夠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達歉意。
教育隨筆:大人怎樣和孩子一起玩
教育隨筆:大人怎樣和孩子一起玩
我們對于孩子美好的求知欲望,往往不愿滿足,而對于孩子的無理糾纏,卻無條件地遷就。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培養(yǎng)什么,扼殺什么,且好好想想吧。
做父母的無不愛自己的幼年子女,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小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愛;做父母的無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與孩子交往的重要。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坐在書房里看書、寫字是很重要的,不愿意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玩耍,有的甚至還要限制孩子去玩耍。要知道玩耍是孩子們認識世界學習社會的一種形式,有利于他們的智力發(fā)展。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小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相當?shù)臇|西玩,相當?shù)氖虑樽?,要曉得不玩不做,不會發(fā)展的。……做父母的總是說小孩子的不好,其實是因為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樣教小孩子?!?/p>
幼小的孩子最喜愛和需要父母做他們的游戲伙伴,和他們一起游戲和交往。家長和3歲前的孩子多交往、同游戲,一方面能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能夠促進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別是當今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更需要父母做他們的游戲伙伴。
有些父母很愛跟孩子玩,但卻不大注意照顧孩子的程度,常常把游戲復雜化了。結果,不僅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反而使孩子厭煩。那么怎樣和孩子一起玩呢?
一是了解孩子愛玩哪些游戲。3歲前的孩子大致喜歡玩下述幾種游戲:(1)模仿性游戲。例如,過家家、開汽車、開火車,當醫(yī)生等。(2)智力游戲。玩紙牌,魔板,分辨聲音等。(3)音樂體育游戲。如:賽跑、捉迷藏,鉆圈、玩沙、玩水等。
二是做孩子的好伙伴。大人與孩子玩時,作為長者加以指導,大人又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真正伙伴。例如,玩看病的游戲,孩子肯定愿意當醫(yī)生,大人就可以當病人,有時“醫(yī)生”不知該說什么時,大人就可以提醒他該吃藥了或給開個藥方等。還可以按照圖畫書里的人物來扮演角色。如:講《小兔子乖乖》的故事,父母與孩子可以分別扮演大灰狼,兔媽媽和小白兔,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練習了口語表達能力及復述故事的能力。再如,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又跑又唱,孩子很開心還鍛煉了身體。
三是每天固定時間和孩子游戲。有時家長工作很忙,而孩子又非要讓父母陪他一起玩,結果吵鬧不休,雙方都很生氣,特別是孩子很委屈。如果每天固定時間與孩子玩,讓孩子明白何時大人工作不應打擾,何時爸爸媽媽又可以和自己玩了。養(yǎng)成良好習慣,很有益處。
教育隨筆:怎樣讓孩子理解尊重別人
作為一名品格教育的授課老師,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從3月份開學至今,孩子們在品格修養(yǎng)這一塊有了明顯的進步。
在此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5月份我們組織幼兒開展了《尊重月》相關的課程,在尊重月第一節(jié)課上,開始部分,我介紹“狼”這個動物,給小朋友認識時,孩子對狼的印象都是比較反感有偏見的,到后來通過老師的引導,孩子們對狼的認識更近了一步。知道在狼這個動物的身上也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尊重。孩子開始接納、理解并尊重這個動物,并把尊重這一良好的品格遷移到自己身上,學會尊重別人。
進行部分,孩子們在玩拼圖《請坐這里》時,有一名小朋友在拼圖時,邊說邊做,影響了其他小朋友,還不等我去提醒他,旁邊的小朋友就上前告訴他:“你現(xiàn)在不能大聲說話,不尊重其他小朋友”。說話的那名小朋友立刻安靜了,臉上還掛著不好意思的表情。下課后,我跟小朋友一起交流,問他們你們今后要怎么尊重他人時,小朋友思考了一會,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的說我不打擾大人們說話,說話時看著對方說話就是尊重,有的說有禮貌就是尊重……,我想不用我說了,他們已經知道什么是尊重了。
通過這個小小的案例,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孩子通過品格養(yǎng)成課程的培養(yǎng),已經有了對各項品格的認識,也能在生活點滴上體現(xiàn),有樹立良好品格的意識,但是,還不夠深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幼兒養(yǎng)成這種習慣,把這樣良好的品格習慣,滲透到生活中,并且一直延續(xù)下去。
教育隨筆: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
對于小班3歲的孩子來說,做任何事情一般只會想到自己,不會想到別人。由于他們思維能力所限,難以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往往以我為中心去認識事物,這是幼兒的思維特征。
今天區(qū)域玩積木的時候,浩看到家新已經搭好,他就故意把家新積木給推倒在桌子上,并順手拿走幾個。家新是個安靜內向的小男孩,眼淚汪汪的看著我。而浩滿不在乎的繼續(xù)在玩他的積木。
浩是個很自我的男孩,通常玩完積木送回筐里的時候,他也是高高的舉起故意摔進筐里,看著積木四處濺落,開心的咯咯笑。老師每次都會耐心的和他講解玩玩具游戲規(guī)則,可他總是不在乎的用眼睛瞪著別處,無動于衷。
對于比較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想怎樣就怎樣,不懂得和小朋友好好相處的孩子,教育方式經常的讓我頭痛,比如浩,老師善意的提醒和故事引導對他根本無濟于事。
我這次什么也沒有說,靜靜過去把他的積木收走,他馬上站起來去搶身邊小朋友的。我制止住后浩委屈的開始哭,趁我不注意把家新的全扔在地上,我讓家新到另一張桌子上玩,剩下浩大聲的哭泣,哭聲心碎的讓我想妥協(xié)。當他的哭聲轉為抽噎,我抱住了他,幫他擦干眼淚:“寶貝,老師為什么收走你玩具?搶小朋友玩具對嗎……?”這次的浩變的溫順而乖巧。
對待不會分享、輪流玩的孩子,老師除了偶爾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要通過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懂得共享為樂、獨享為私的道理,幫助孩子建立群體思想,鼓勵孩子把自己心愛的玩具讓小朋友玩,把自己愛吃的東西分給小朋友吃,使孩子自私的行為逐漸減少,樹立一個為大家著想的整體觀念。
其實自私是每個小孩子的天性,每個小孩子成長中都有一個自私的過程,作為老師,有責任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孩子,針對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除了給孩子講道理說明原因,讓他慢慢的自己想想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體驗其他幼兒分享帶來的快樂,才能真正懂得與他人分享的重要性。找準“病癥”,因愛施教,相信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老師也可通過網(wǎng)站、開家長會、離園時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家園合作一起解決難題,包括讓家長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和睦相處,尊老愛幼,多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讓孩子處處感受愛、和諧的重要,為幼兒樹立榜樣,同時讓父母在家中實施。為幼兒做出榜樣,幼兒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也就學會了與人分享的快樂。
教育隨筆:到底怎樣才能讓孩子聽話
到現(xiàn)在眼看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可是孩子們愛說話吵鬧的毛病還是會有。到底要怎么才能夠讓孩子們聽話呢?其實也許這個想法的本身就不是完全正確的。孩子有別于我們成年人,他們的自控能力、注意力等都是比較弱的,我們沒有必要把孩子管得死死的,并不是走進一個活動室鴉雀無聲就是好的,或者有一點點孩子議論的聲音就說明老師的管理能力有問題。但是,偶爾我們換一種方法,也許孩子會更能夠接受。
在最近的兩次活動中,我有所感受。星期三中午最后一節(jié)課小朋友們看動畫片,開始的時候孩子真的好安靜,但是漸漸的孩子看到興頭上的時候就不時發(fā)出聲音,經我一提醒,孩子會轉過頭看看我靜一靜,但是一會兒又有聲音了。我非常生氣,于是把遙控器切換到暫停狀態(tài),很嚴肅的告訴孩子們:老師很不喜歡你們這樣,你們太吵了,不要看動畫片了。孩子們很失望,我也很生氣。
下午的活動,我安排孩子們捏橡皮泥,一開始孩子們嘰嘰喳喳,我邊看邊說:小朋友你們都聽過《小貓釣魚》的故事吧!如果你做泥工的時候,一會兒講話、一會兒走出位置,那么你的泥工作品是肯定不會好看的,如果你很專心的做泥工,我想你待會兒肯定能讓老師看到你漂亮的作品。這番話好像還挺受用,孩子們各忙各的,一會兒小朋友送給我看自己捏的蝸牛、自己做的花、還有自己做的蛋糕等……。
管理孩子其實是一項很有講究的工作,光有耐心是不行的,如果只是有耐心,面對孩子吵鬧的時候不聞不問,那不是有耐心,而是一種不負責任。管理孩子,我想我們更需要有智慧!
教育隨筆:鼓勵孩子和同伴分享
孩子們帶來了吹泡器,在操場上吹泡泡。小磊沒帶吹泡器,靜靜地看著同伴吹泡泡。一一跑來邀請小磊一起吹泡泡,小磊看了一眼一一,放下手中的記錄紙,站了起來。兩人一起,一一吹,小磊抓泡泡。“快看??!泡泡上有好多顏色?。 毙±诮辛顺鰜?。一一還在吹泡泡,小磊一個人慢慢地走到平衡橋上,拿出了紅色、黃色、綠色的蠟筆,在記錄紙上做標記。畫完后,又和一一一起玩,這回小磊吹泡泡,一一抓泡泡。吹了一會,小磊又去記錄紙上記下自己看到的泡泡上的顏色。
雖然小磊沒有帶吹泡器,但是在同伴的邀請下,并沒有感到沮喪,能愉快的和同伴游戲,而且還做好了記錄。同時也要鼓勵一一愿意與別人分享的行為。
我們知道,交往、合作的動機性是個體愿意與別人接觸、活動、合作并得到接納、認可的動機,人在與別人交往合作的過程會感到愉快,否則會感到寂寞和孤獨的。幼兒喜歡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這種心理的需要。因此,在以后的活動中,我們要鼓勵孩子和同伴分享,并樂于與同伴交往。
教育隨筆:怎樣才能讓孩子玩得既開心又安全
現(xiàn)在每個家庭就一個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全家人圍著一個寶貝轉,生怕出點什么差錯!送到幼兒園,老師在面對這樣的孩子,首先要無微不至地照顧好每一個孩子,同時最重要的還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天氣越來越暖和,每天來園的幼兒數(shù)基本上都能達到滿員,戶外活動真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上午的戶外活動,三個老師一起出去照應孩子,還比較有序,基本上能照顧到每一個孩子,可是午餐后的散步,一般都是一名老師帶出去,另外兩名老師收拾衛(wèi)生,送餐具,這一名老師帶著30多個孩子出去的確具有很大的挑戰(zhàn),這僅僅的一雙眼睛要想照顧到每一名幼兒,真的很難,照顧不到往往就容易出現(xiàn)你意想不到的問題,可是不帶孩子出去活動又不利于他們的身體健康,哎,矛盾??!
之前我自己想了一個自認為比較好的辦法,故意讓調皮的孩子當小班長留在活動室?guī)屠蠋煍[椅子擺桌子,一聽說讓自己當班長還是比較興奮的,可是那點活他們一會就干完了,然后就趴在窗臺上用羨慕的眼神看著在外面活動的孩子,當我?guī)е鋈セ顒拥暮⒆踊貋頃r,他們會跑過來說:“張老師,你們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我們還沒有出去玩呢?”我覺得那時的自己真殘忍,后來我就把他們全部帶出去,這樣孩子們是玩得是很開心,可是安全又沒有了保證,即使老師在活動室已經把各種規(guī)則講得很清楚了,一玩起來早就忘耳后了,經常得老師扯著嗓子喊:“***,你別跑,別摔著”,“***,別推小朋友”……一天下來真是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