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控制不住想把寫得不好的字擦掉

發(fā)布時間:2021-06-01 幼兒園大班必寫的字 幼兒園的教案怎么寫 幼兒園大班學的字

不少家長都曾為孩子寫字慢、做作業(yè)拖沓而操心過。然而,像小杰(化名)這樣,12個生字卻足足寫了整整3個小時的,恐怕不多。為什么寫這幾個字卻要花那么長的時間?因為他寫了擦、擦了寫,只要稍不滿意就改,一個星期能擦掉三塊大橡皮,用掉一鉛筆盒的鉛筆!照理說,孩子對學習認真、對自己要求高不是壞事,但像小杰這樣,不免過了。為此,小杰媽媽是又心疼又無奈,還很著急,連兒童節(jié)都沒心思替小杰過了……

寫12個字要用3個小時

媽媽:小杰是個很認真的孩子,做什么事情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以前讓他學個什么,都很努力,學習的效果也都蠻好的。

去年,他上小學了,開始學習寫字。現(xiàn)在的老師對學生要求挺高,寫字在田字格里,每一筆、每一劃都有規(guī)定的位置。在我們看來寫得挺好的字,老師都要幫他們擦掉,把著他們的手再重寫。有一些孩子字寫得好的,老師會把他們的作業(yè)展示給大家看。

看著那幾個孩子字那么漂亮,我們也很羨慕。小杰因此說,也要把自己的字寫得漂漂亮亮的,所以每次寫字總是特別認真,一邊寫、一邊擦,擦了寫、寫了擦。剛開始時,我們并沒有覺得有什么問題。看到他這樣認真,我們很高興。果然,小杰的字越寫越方正、越寫越漂亮了。

可后來開始不對了,他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稍不滿意就要擦掉重寫,越擦越厲害,每天的作業(yè)本,幾乎都會擦出幾個小洞洞來。現(xiàn)在,平均一個星期,他就要用掉3塊大的橡皮、至少5支鉛筆。一般12個字,他至少要用三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寫完,中間不停地寫、不停地擦。更讓我們擔心的是,現(xiàn)在的作業(yè)往往不止這12個左右的生字啊,還有其他的作業(yè),所以他每天至少要做到晚上十點。我們對他說,寫得已經(jīng)很好了,不用再擦了,可他卻聽不進去。隨著他們學的東西越來越多,作業(yè)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樣的速度可怎么行?。康綍r候他不是連睡眠時間也無法保證?而且,最近幾次語文考試,小杰也因為寫字慢而做不完,結(jié)果成績也下降了,我們很著急。

無法松口放低要求

老師:低年級的學生,學習重點就是識字、寫字。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對孩子們寫字的規(guī)范要求非常高的。每一次測驗,都有一定的寫字姿勢分和書寫清潔分,所以我們也對孩子的寫字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尤其是一年級剛開始學習寫字的時候,希望孩子能養(yǎng)成好習慣。

孩子剛開始寫字時,邊寫邊擦,甚至把本子擦破,都是常事,但像小杰這樣的情況就過了。一般來說,每天3行生字、12個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15分鐘到20分鐘左右完成。最近幾次考試,小杰都因來不及完成而影響了成績。

可作為老師,我又不可能對小杰說馬馬虎虎寫就可以了,只能要求他加快速度。

擦掉才感到舒服

小杰:爸爸媽媽和老師都說寫字要認真,所以我一有寫不好的就要擦掉,然后再寫,這樣才能把字寫漂亮,得到老師的表揚。

每天這么晚睡覺,我也覺得很累,可做作業(yè)時,我就是控制不住地要擦,這樣我才感到舒服。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感覺就是必須要擦!

[解碼]

追求極致帶來很大壓力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寫字是一個很大的難點,尤其是一個從來沒有握過筆、寫過字的孩子。孩子手腕部的肌肉尚未發(fā)育完全,一些細小動作的完成,要通過一定的訓練,孩子才能熟練地掌握。因此,剛開始寫字時,字寫得很大、寫得不規(guī)整,都是很正常的。正如老師所說,每個孩子在剛開始寫字時,都會遇到不停地擦、不停地寫這種情況,但是像小杰這樣擦法,確實有些問題。

從媽媽的敘述中,我們知道小杰從小就是個追求完美的孩子,什么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這樣性格的孩子,大多會對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旦無法實現(xiàn)“精益求精”,就會形成更大的壓力,逼迫著孩子對自己提出更高的、甚至一時無法實現(xiàn)的要求。如今,小杰的“控制不住自己”、“必須要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一旦他給自己的壓力無法承受,就會走入一個死胡同,心理發(fā)生扭曲,產(chǎn)生不可逆的后果。

其實,孩子的性格雖然有一部分先天因素,但也有很多后天因素。父母或許需要反省,孩子為什么會形成這樣追求完美到強迫自己的地步?是不是在過去的教育中,總是以外界的標準當作孩子的標準?是不是直接或間接地過于鼓勵孩子與別人比較?學習上求上進固然是好事,但其中的度卻是需要家長去幫助孩子把握的。

[支招]

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

小杰的父母首先可以和學校的老師共同商討,是不是在短期內(nèi)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從而幫助他減少一部分外在壓力。

同時,小杰的現(xiàn)狀很有強迫癥的一些征兆,建議到心理咨詢機構(gòu)做進一步診斷,如需要,可對他進行系統(tǒng)脫敏的治療,逐步化解其控制不住想要擦的頻率和沖動,以舒緩他的壓力。

在小杰的情況得以控制之后,父母可以協(xié)同專家和老師,對孩子進行心理建設,幫助孩子調(diào)整追求完美的性格。這種追求極致的性格,對于孩子日后的性格發(fā)展、學習和生活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最不正確的教育——控制孩子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常可怕的育兒觀。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育兒觀呢?——其實,我想說的是:親子關(guān)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guān)系會內(nèi)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模式,這一整套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母嬰依戀關(guān)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guān)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guān)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guān)系決定的是我們?nèi)松钠瘘c。

孩子需要被看見

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guān)系中才能產(chǎn)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么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里,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guān)的詞。

比如說寶寶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那媽媽可以回應說“媽媽看到了,真可愛!”

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第二種是無關(guān)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jīng)常得到無關(guān)反應,那么,長大后,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第三種是情感逆轉(zhuǎn)。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薄皥蠹埳蟿倛髮б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

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zhuǎn)表達出來。

第四種,就是不想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后還可以放進嘴里,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里去試探。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huán)境安全衛(wèi)生,就盡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后,它還要吃手指,那怎么辦?

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么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chǎn)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fā)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jié)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tài),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fā)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jié)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jié)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fā)展的,我們發(fā)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后的小孩,都這么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于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么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p>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xiàn)實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

為什么說要信任,因為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干旱時節(jié),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zhì),及時補水;園丁B什么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jié)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zhì),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匆姾⒆拥那疤?,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跡的教育。

教育心得:一年級就住校到底好不好


整理了教育心得:一年級就住校到底好不好,希望對爸爸媽媽正確教育孩子,指引寶貝健康發(fā)展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孩子在上了小學后,很多爸爸媽媽忙于工作無法按時接送孩子,所以就只能讓孩子住校。那么一年級就開始住校到底好嗎?其實對孩子有積極影響,也有不良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一、一年級開始住宿的好處

1.不容易影響家長的工作

一年級就住校的話,對于爸爸媽媽來說是比較方便的。主要是因為爸爸媽媽上班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一年級的小孩放學的時間會比較早。所以很多爸爸媽媽完全騰不出時間去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如果孩子住校的話,就會比較方便。

2.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如今很多孩子在應該做家務的年紀什么都不會去做,更不會積極去幫助家長分擔勞動,這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個懶惰的性格,也會讓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讓孩子早點去住校,在學校要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這樣就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3.提高孩子的團隊意識

一些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溺愛和保護下成長,尤其是獨生子女,所以有時候性格會變得有一些自私霸道,不會和人分享、合作。如果讓孩子選擇住宿的話,能夠讓孩子的團隊意識有所提高,孩子可以從獨立生活中學會如何融入群體生活。

二、一年級開始住宿的弊端

1.不利于孩子的情感發(fā)展

爸爸媽媽工作忙無法長時間和孩子相處,這一點可以理解,但如果讓孩子那么早就住宿的話,孩子的情感發(fā)展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孩子可能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陪伴,自己的爸爸媽媽卻很難見一面。

2.孩子的性格脾氣較差

一些孩子在住宿的時候,因為很少接觸外人,也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所以性格和脾氣都變得很古怪,孩子的身心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3.影響親子之間的感情

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忙,本來就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如果孩子再住宿的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更少了。這會對親子之間的感情造成影響。

孩子住校有利有弊,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安排。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確的教育


控制孩子是最不正確的教育

如果你只是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膳碌挠齼河^。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育兒觀呢?——其實,我想說的是:親子關(guān)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guān)系會內(nèi)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模式,這一整套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母嬰依戀關(guān)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guān)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guān)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guān)系決定的是我們?nèi)松钠瘘c。

孩子需要被看見

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guān)系中才能產(chǎn)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么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里,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并分別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個就是重復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guān)的詞。

比如說寶寶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那媽媽可以回應說“媽媽看到了,真可愛!”

這就是重復他說的話。重復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第二種是無關(guān)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只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yè)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jīng)常得到無關(guān)反應,那么,長大后,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于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第三種是情感逆轉(zhuǎn)。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報紙上剛報導一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

當我們成年之后,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zhuǎn)表達出來。

第四種,就是不想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于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后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下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為什么吃手指,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后還可以放進嘴里,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里去試探。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么問題。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huán)境安全衛(wèi)生,就盡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后,它還要吃手指,那怎么辦?

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么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chǎn)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fā)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jié)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tài),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fā)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jié)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jié)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fā)展的,我們發(fā)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后的小孩,都這么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于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么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guī)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沖擊到崩塌,會發(fā)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么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p>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xiàn)實跟我們想象得不一樣。

為什么說要信任,因為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干旱時節(jié),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zhì),及時補水;園丁B什么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jié)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zhì),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匆姾⒆拥那疤?,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露痕跡的教育。

“絕不能吃虧”的思想要不得


“絕不能吃虧”的思想要不得

據(jù)報道,一所幼兒園的小班,在新學期安排的第一節(jié)集體活動課是,讓孩子們玩玩具。老師把裝玩具的箱子搬到活動室以后,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玩玩具,好嗎?”“好——”小朋友們齊聲回答。

老師繼續(xù)提出要求:“小朋友們,等一會兒,大家按照先后順序,一個人一個人地到前邊來取玩具。每人只取一個玩具,記住了嗎?”“記住了——”孩子們大聲說。

誰知,孩子們嘹亮的“記住了”的話音還沒落,全班三十個孩子,就一窩蜂似地爭先恐后地上前去搶玩具。盡管孩子們的家里都有許多許多好玩的玩具,但在孩子們的心里,總認為別人家的東西是好的,別人家的玩具一定是很好玩的。

那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玩具,對孩子們可以說是“擋不住的誘惑”。剛才老師的要求全都當成耳旁風,有的孩子一下子拿了好幾個。剩下的玩具沒有什么好玩的了,后邊的孩子沒有拿到,上手就奪,拿到幾個玩具的孩子就緊緊抱著不放。孩子們扭成一團,玩具也散落了一地。

出現(xiàn)這種局面,是老師始料未及的。老師一個勁兒地大聲說:“小朋友們,不要搶,不要搶!”但孩子們似乎什么都沒有聽見,繼續(xù)玩命地爭搶。當時,竟然有十多對孩子,為了爭奪玩具雙方僵持著,四目怒視,各不相讓。

有的小孩子為爭搶自己喜愛的玩具,甚至對其他小朋友玩起了“全活”——連推帶打、又踢又抓等。有哭的,有鬧的,哭聲吵鬧聲交織在一起,活動室一下子就亂成了一鍋粥。

家長的訓示:“誰要打你,你就更厲害地打回去!”

更使在場老師驚訝的是,當一個小女孩的玩具被一個小男孩硬搶走時,那小女孩毫不示弱,竟然上手就“啪”地一聲,給了那個小男孩一個干脆、響亮的耳光!把老師嚇了一跳。

當老師趕緊把那個小女孩叫到旁邊,低聲但很嚴肅地問她為什么打小朋友時,她竟然振振有辭,理直氣壯地說:

“我媽媽說了,誰要欺負我,就讓我打他,可不能吃虧!”

聽了孩子這樣一番辯解,老師一臉無奈,只能苦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據(jù)幼兒園小班老師反映,現(xiàn)在的家長和過去的家長可不一樣。過去,家長教育孩子都是說遇事要互相謙讓,不要掙搶,讓著小朋友的乖,是好孩子。

現(xiàn)在可好,九成以上的新生家長,都曾經(jīng)直接明示或者暗示過孩子:“該爭的時候要爭,該搶的時候要搶,不要怯陣。不爭不搶就要吃虧?!鄙踔林甘拐f:“遇到有人打你,你就要更厲害地打回去!不要手軟!”

坦率地說,我是不贊成這樣教育孩子的。小孩子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這是為將來進入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演習”,幼兒園應當是個“演習場”。要與別人和諧相處,沒有謙讓的品格是不能被社會所接納的。

家長明示“不能吃虧”、“不要手軟”的原因分析

有的家長給孩子灌輸“不能吃虧”、“不要手軟”的意識,這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年輕父母的“身份”和經(jīng)歷有直接關(guān)系。

現(xiàn)在的學齡前兒童家長身上,有兩個令人矚目的標簽:一個是“八0后”,一個是“獨一代”。基本上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絕大多數(shù)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出生在特殊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是一個很特殊的社會群體,身上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他們出生在盛世,很早就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受教育年限多,文化程度高,思想解放不保守,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沒有經(jīng)歷過風雨,對己對人沒有承擔過責任,社會責任意識差,心理年齡年實際年齡不相符。他們成長的年代,陳舊的道德傳統(tǒng)被打破,新的道德思想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他們對傳統(tǒng)美德并不很了解,盲目地全盤否定,道德思想狀況比較混亂。

他們是家里“絕無僅有”的一棵“獨苗”,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共處、合作,謙讓、友愛、團結(jié)、互助的經(jīng)歷。在家里的地位是“至高無上”,是在“被關(guān)注”、“被呵護”、“被恭維”中長大的,自我中心意識突出,眼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當他們做了父母以后,面對寶貝似的“獨二代”,他們自身的經(jīng)歷和道德修養(yǎng)狀況,不能不影響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養(yǎng)態(tài)度。

第二,跟孩子數(shù)量少也有關(guān)系。

過去,家里孩子多,家長沒有心思把孩子看得那么珍貴。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終究有人替自己看孩子,可獲得了解脫,感到非常放心。

現(xiàn)在可不同了。絕大多數(shù)家庭還是只有一個孩子。常言說:物以稀為貴。孩子少更寶貴。在許多年輕父母眼里,孩子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疙瘩,“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道怎么愛才好。

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雖然能學到在家里學不到知識和能力,但很不放心。生怕孩子過不慣集體生活,受別的孩子欺負。孩子要是受到別人的欺負,疼在孩子身上,痛在父母心上。

為了避免在家長看不到的時候受委屈、遭磨難,便鼓動孩子遇事不要示弱、謙讓,該爭要爭,該搶要搶,要還擊,不能吃虧。

鼓動孩子“以牙換牙,以眼還眼”不是對孩子的愛護

其實,這樣教育孩子,不見得能占什么便宜。現(xiàn)在有的獨生子女真夠可以的,小霸王似的,不管什么好處和利益,就得自己是頭一份兒,別人都得讓著他,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誰也不能侵犯?!霸摮鍪謺r出手,不該出手時也出手?!?/p>

孩子在家里,大人可以一切都順著、讓著??傻搅擞變簣@,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你說:誰該順著誰,誰該讓著誰呀?

要是遇比自己弱的對手,大打出手,那是以強凌弱,不道德,要受到輿論的譴責;打傷了別的孩子,家長不僅要負責賠償,還得要丟人、現(xiàn)眼。

可要是遇上勢均力敵的對手,相互斗毆,會兩敗俱傷;如果要是遇上比自己更兇猛、更狠毒的,更不要命的,最后吃虧的恐怕還是自己。

家長在孩子幼年時期就灌輸“絕不能吃虧”的思想,鼓動孩子“以牙換牙,以眼還眼”,這不僅不是對孩子的愛護,還會埋下別的隱患。

比如,有一個小孩子特別的任性,當著外人的面讓媽媽下不了臺,把媽媽給氣急了,媽媽揚手就打了他一巴掌。

媽媽萬萬沒想到,孩子反手就給了媽媽一個脆生生的、響當當?shù)亩狻?/p>

媽媽一下子愣住了,捂著火辣辣的臉,氣勢洶洶地質(zhì)問:“你怎么敢打媽媽?!”

孩子理直氣壯地說:“不是你教我說,誰要打我,我就打誰嗎?”

媽媽瞠目結(jié)舌,好久沒有緩過神來。自己種下的苦果,還得自己吞咽。

我很希望孩子的這個耳光別白挨,能讓家長從中明白點兒什么。

相關(guān)推薦

一天早上做操之前小玉的媽媽找到我說,“老師,小玉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刷牙,希望老師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表揚一下?!弊鐾瓴傥叶紫聛韱枺骸靶∮?,聽媽媽說你每天都能堅持刷牙,而且還能幫媽媽擠牙膏?”“是的”孩子高...

2021-09-25 閱讀全文

一天早上做操之前小玉的媽媽找到我說,“老師,小玉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刷牙,希望老師對孩子的這種行為表揚一下?!弊鐾瓴傥叶紫聛韱枺骸靶∮?,聽媽媽說你每天都能堅持刷牙,而且還能幫媽媽擠牙膏?”“是的”孩子高...

2021-03-01 閱讀全文

給孩子把尿好不好?最近帶著xx跟很多媽媽在一起玩,于是討論起關(guān)于給孩子把尿的問題了,很多媽媽說給孩子把尿不好,又有很多媽媽說把尿才好呢,為此一直爭執(zhí)不下,可是把尿到底好還是不好呢???這個問題我也不懂...

2020-10-19 閱讀全文

小一班肖桔最近發(fā)現(xiàn)XX經(jīng)常不喝水,我們給他整理衣服時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他的衣褲都是整理好的,后來才知道他是怕不會自己提褲子,所以才控制著自己不喝水,不去解小便。 有一天,我來到XX面前,問他:“XX,你今天渴嗎...

2021-04-2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