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的小“車”真靈巧
發(fā)布時間:2021-05-27 幼兒園車的教案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 我是幼師我驕傲的演講稿【實錄】
又到了玩棋的時間,孩子們已習慣并喜歡上了這一時間。一吃完早上的點心,就迫不及待地圍到我的身邊,似小鳥嘰嘰喳喳:“老師,今天我們玩什么?”“今天和哪個棋寶寶玩?我喜歡小兵,可以手拉手兒往前沖?!薄拔蚁矚g皇后,很漂亮,打仗本領屬她強?!边€沒開始活動,孩子們已開始念起了有關棋的兒歌,看來棋的魅力真不小。我在嘴邊豎起手指,孩子們馬上安靜下來,睜大眼睛等待下文。我出示了布置好的大棋板,板上有小車,還有許多好吃的食物。孩子們又熱烈的議論開了:我看到了汽車寶寶,我看到了蘑菇小丁當,我找到了apple……李鐘昊一急,外語單詞也用上了,真有趣。“今天我們就用小車來運這些好吃的東西”。在孩子們的一片議論聲后,我們開始了今天的棋活動。
一開始,我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開著小車取喜歡的食物。運用已掌握的車走(橫走、豎走、轉(zhuǎn)彎停一下)的方法,孩子們在老師設計的無障礙取物的練習中,理解并掌握了開車、取物的基本規(guī)則。其實游戲中隱含了車的走子(開車)和吃子(取物)。在孩子們操作時,我適時提醒,突出強調(diào)“橫走、豎走”、“一步可多格”、“轉(zhuǎn)彎停一下”(分步走)等規(guī)則,孩子們積極嘗試,當發(fā)現(xiàn)徐寒濤不轉(zhuǎn)彎也停了好幾次,王昕馬上指出:“太慢了,馬路上會堵車的?!蓖ㄟ^形象化的語言,孩子們明確了“一步可多格”的規(guī)則,更大膽地在大棋板上橫開、豎開運食物。
接下來我增加了難度,通過設置一定的障礙,引導孩子們發(fā)散性思維,設計尋找多條線路繞過障礙,順利地取到食物。駱云嘉一下子畫出了6條開車路線。[筆稿范文網(wǎng) WWW.GX86.CoM]
最后,我?guī)е⒆觽冮_著小車尋找加油站,為工作了很長時間的小車加油。游戲中,我及時引導孩子們尋找最快、最合理的線路,盡快的到達加油站。進一步鞏固了“一步多格”、“不走無用步”的規(guī)則。
“我的小車真靈巧,那么國際象棋的車寶寶本領也很大的,是不是也能像靈巧的小車一樣去打仗呢?”我用一個問題結(jié)束了本次活動,但真正的探索還剛開始。
【反思】
就國際象棋的構(gòu)成特點和弈法規(guī)則本身而言,雖然它具有形象具體的特點,但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復雜性。從幼兒認知發(fā)展的特點看,幼兒期思維具體形象,概括能力和計劃能力較弱,尤其是心理有意性水平程度不高,較缺乏行為的意志調(diào)控能力,因此,如果以單純的教學形式教幼兒學習國際象棋的基礎知識技能,很容易讓幼兒感到單調(diào)乏味,缺乏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而尤為重要的是,當幼兒剛開始入門學習時,即已對所學的內(nèi)容有畏難情緒,這對其今后的學習發(fā)展無疑會發(fā)生長遠的消極影響。因此,要使幼兒既容易地學會國際象棋的基礎知識技能,又同時引發(fā)增強其積極的學習興趣,單純的教學顯然難以勝任,而游戲可以成為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手段。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樂觀和光明的教育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小班孩子來說,從興趣入手,是其學棋的起始點。經(jīng)過半年多的棋活動,孩子們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游戲環(huán)境中,學會了許多有關棋的兒歌,初步感知了除馬以外的棋的走子線路,并深深地喜歡上了棋活動。進入小班后,看到哥哥、姐姐們面對面坐著下棋,很是羨慕,尤其是學了擺放棋后,孩子們老是會問:“放好棋后怎么走?”有的家長很配合,在家讓孩子練習擺棋,和孩子玩棋,把一個一個棋子放到小兵的前面,讓孩子練習吃子,孩子很高興,但家長卻擔心自己不會下棋,會不會把孩子領入歧途?但小班的孩子又是天真的,枯燥的說教對這些3——4歲的孩子無異于“對牛彈琴”,由此,用游戲化的方式讓孩子去體驗、理解棋的基本規(guī)則,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不僅體驗了車的走子和吃子,還理解了“一步多格”、“不走無用步”的規(guī)則,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在棋游戲中滿足了自己情感、認知等心理需要,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提高了多種能力,體驗了棋活動的樂趣,由此更喜歡棋活動,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游戲是一種使幼兒感到快樂、滿足的活動,游戲時,游戲的內(nèi)容、方法對幼兒有很強的吸引力,游戲化教育將教學與游戲結(jié)合,可以使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能不斷引發(fā)幼兒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不僅如此,游戲還可以提升幼兒的認知水平,提高學習的效果。顯然,將國際象棋教育結(jié)合于游戲中,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既可幫助幼兒快樂、有效地學得國際象棋的基礎知識、技能,同時,也有益于其身心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這就是我們對幼兒進行國際象棋教育所企盼達到的效果。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手巧”才能“心靈”
手的靈巧程度是大腦發(fā)育狀況的標志之一。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jīng)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干的神經(jīng)細胞卻只有5萬個,可見大腦發(fā)育對手的靈巧有多么地重要,而“手巧”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qū)域的發(fā)育。
嬰兒是怎樣學會用手的
孩子出生后6周內(nèi),手總捏成拳頭,只在啼哭時,有時才可能張開一下。到了8周后,孩子張開手的時間多了,會表現(xiàn)出有意識的運動,代替了抓握反射。這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抓東西不如以前有力時,感到很擔心,其實沒有必要擔心,因為孩子是在學習新的技能,幾周以后,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在此之前,孩子不想把手與手指的動作協(xié)調(diào)起來,只把時間用在觀察手的外形、感覺和動作上。孩子會常常張開小手,活動一下手指,進行仔細的觀察。從外表看,孩子好像在利用手之前檢查一下手的能力。
在4-5個月時,孩子能夠有意識地控制伸手,可能會同時向物體伸出雙臂,并用雙手抓住。
6個月后,孩子可以用雙手抓住物體,或是將物體夾在手指與手掌之間,但靈活控制能力還不強。這時孩子能夠區(qū)分出物體的大小,并能根據(jù)物體的大小張開手。孩子特別喜歡感受物體,所以盡量給孩子不同質(zhì)地、不同形狀的東西。在孩子躺著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抓住自己的腳,再將其放在嘴里。但孩子不理解物體有什么用途,所以如果給孩子一個方塊,他就會抓住它,如果再給他一個方塊,他便會丟掉第一塊,去接第二塊。這時,孩子開始用自己的手學習吃東西。孩子的手一眼協(xié)調(diào)能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能夠抓起小食品,放在自己的嘴里,但放得還不太準。
8個月的孩子能把東西遞給你,但還沒有學會怎樣松手、怎樣給你。能完整地做出這一點必須在1歲以后,這時孩子可能喜歡從高處或是小車上故意讓東西掉下去。
從8個月起,孩子的抓握精確性越來越好。到了9個月,不再把東西夾在手指與手掌之間,而是夾在拇指與食指間。到了1歲后,孩子可以用拇指尖與食指尖抓起很小的物體。孩子可以把物體從—只手放到另一只手,兩只手可以同時各拿一件物品。
到了8-10個月,孩子開始學習操作能力,可以在物品上進行擠、拍、滑動、捅、擦、敲和打。孩子用手探索所有的東西,包括食物等,并混合在一起,可以涂抹或倒出流質(zhì)物質(zhì)。孩子可以準確地把大多數(shù)固體物質(zhì)放入嘴里,例如腳、手指、塑料玩具或蓋子等。
隨著孩子操作能力的提高,孩子不再喜歡把東西放進嘴內(nèi),轉(zhuǎn)而開始玩一些像拍餅這樣的游戲。同時孩子也學會了—些社會交際能力,可以用手向別人告別。
你能做點什么?
觸碰、抓握訓練
新生兒的手是呈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狀,他還不會抓住玩具,手的動作也只是將手放進嘴里吸吮,以后就是將手放在眼前細看,到3個月時可將兩手握在一起放在眼前玩。此時手還不能主動張開。盡管如此,父母也要有意識地放一些帶有細柄的玩具在他手中,如花鈴棒、撥浪鼓、塑料捏響玩具等。剛開始可先用玩具去輕輕地觸碰寶寶手的第一、二指關節(jié),讓他感覺不同的物體。待寶寶的手完全展開后,將玩具柄放入孩子手中,使之握緊再慢慢抽出。也可以等寶寶抓住玩具后,大人可握住寶寶的手,幫其搖出響聲,同時講“搖!搖!”以引起嬰兒視聽的關注。
除了讓寶寶觸摸和抓握帶柄的玩具外,大人可以把
自己的拇指或食指放進其手心,寶寶碰到手指就會無意識的抓住,一會兒便放開。大人還可以把鉛筆桿、水果糖或其它光滑的小玩具放進他手心,讓其抓住。
除了上面這些訓練方法外,還可用寶寶的手去觸碰某些物體,如吃奶時把寶寶的手放在母親乳房上或臉上,讓他觸摸。抱著寶寶時前方放一些玩具,讓他去觸碰,以幫助他進行早期的感知活動。訓練一段時間后他就會主動地抓握玩具。
這個年齡選擇帶柄易于抓握能發(fā)出響聲的玩具比較適宜,如搖棒、嘩鈴棒、小搖鈴、各種環(huán)狀玩具等,裝有珠子和小鈴的玩具一定要結(jié)實,以防脫落后被寶寶誤食引起窒息。
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的訓練
三個月的寶寶能用眼睛看到自己的雙手,你會發(fā)現(xiàn)在寶寶清醒時經(jīng)常在玩自己的雙手,兩手在眼前握著,手指亂動,手會抓臉抓衣被,因此要在寶寶睡著后用指甲刀輕輕剪去指甲,不讓他把臉抓傷,千萬不要用手套裹住寶寶雙手,因為他要用手來學本領。大人可在他手能夠著處吊一個小球,大人拿著寶寶的手去拍打吊著的球,使球前后晃動,引誘寶寶再去拍它。寶寶伸出手時有時會因位置不對而經(jīng)常拍不到吊球,但練習多次后他就會調(diào)整手的位置和伸出的長度,逐漸擊到小球,擊中小球,這是手眼協(xié)調(diào)的結(jié)果。除了拍打吊起的球外,大人還可以一手豎抱寶寶,另一手提起寶寶的一只手去碰房間里懸掛的一些物品,大人可以說一些話以提高寶寶碰物的興趣,碰一下講一句,如“碰得高,碰得響,碰一碰,響一響,碰一碰,跳一跳。”大人可以輪流舉起寶寶的左右手碰物,當寶寶有些經(jīng)驗后,可被動主動相結(jié)合,逐步過渡到主動碰物,為以后主動抓握物體打下基礎。
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進視覺、觸覺、動覺及感知覺的發(fā)展和相互間的協(xié)調(diào)。
其次,幼兒通過動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體的方法。以后,幼兒便會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經(jīng)驗。
再次,幼兒通過手的操作,能進一步認識同一類物體的共性,因而使知覺更加具有概括性,并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產(chǎn)生準備條件。
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手巧,一般可從三個方面做起:
指導孩子做手工
2歲半的孩子從簡單的一步折紙學起,到3歲時可學2—3步的折紙,3歲開始學拿剪刀,先學剪紙條,后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貼成花籃等。4—5歲可以剪更復雜的剪貼和圖案。
鍛煉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
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需從日常生活做起,父母要刻意培養(yǎng)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飯,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絹等,既培養(yǎng)了手的技巧也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從游戲中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
聰明的父母這時會順應孩子喜歡動手的規(guī)律,拿來一些廢紙讓他撕,給他一些木頭和棍子讓他敲,買來蠟筆教他學畫畫,找一些不用的小瓶、小盒讓他配蓋,為他準備一些積木和自制拼圖、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使他動手又動腦。孩子在動手時學會了技巧和專心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一些小游戲
下面的一些小游戲或者簡單勞動在家庭中就可以辦到,父母不妨讓孩子多鍛煉:
撕紙
拿五顏六色的紙,讓孩子自由地撕成條、塊,并可以根據(jù)撕出的形狀想像地稱為面條、餅干、頭發(fā)等等。如果家里有縫紉機,媽媽可以在比較硬的紙張上用縫紉機踏出針孔組成的各色圖形,讓孩子撕下來玩。
折手帕、紙巾
手帕、紙巾都是柔軟的,可以隨便折成各種圖形,教給孩子怎樣折出角、邊,折成紙船、紙鶴、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紐扣
讓孩子用線、塑料繩把各種色彩、形狀的珠子、紐扣穿起來。隨著孩子動作的熟練和精細化,珠子和紐扣的洞眼可以逐漸變小,繩子逐漸變細、變軟。
夾彈子、糖球
讓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顆顆夾到其他的容器里,鍛煉一段時間后可以換成顆粒更小的圓形豆子。
比劃動作
在唱歌、跳舞、學兒歌的同時,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劃各種動作,把內(nèi)容表演出來。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結(jié)合日常生活,讓孩子自己系鞋帶、拿筷子吃飯;給孩子準備小剪刀進行剪紙制作,玩插塑類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fā)展。
用左手?用右手?
許多專家認為,強迫慣用左手的孩子使用右手,會導致口吃、閱讀困難或在感情上出現(xiàn)麻煩。
孩子是慣用左手還是慣用右手,這個問題有點復雜。有些嬰兒在一歲之前習慣于使用兩只手,到了一歲以后逐漸習慣于用右手或左手。有些嬰兒很早就顯露出要永久以右手或左手為主的偏愛。還有些嬰兒開始幾個月用一只手,過后,又轉(zhuǎn)向用另一只手。
對這一問題頗感興趣的科學家認為,不管孩子習慣用右手還是習慣用左手,這種特性是天生的,早晚要在每個人身上顯露出來,而且約有10%的人慣于使用左手。這與家庭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有些家里可能會有幾個“左撇子”,有些家里可能就一個也沒有。
許多專家認為,強迫慣用左手的孩子使用右手,會導致口吃、閱讀困難或在感情上出現(xiàn)麻煩。因此,最好不要試圖給嬰幼兒施加影響,以免把有可能使用左手的孩子腦子里搞得一團糟。
如果你的孩子看上去慣用右手,或者左右手都行,那就假定他今后要慣于使用右手,把玩具拴在童車上靠近右手的地方,而且在給他玩具、食物和勺子時,盡量使他偏向使用右手。但是,如果他一開始就偏愛使用左手,或者說,如果今后他開始堅持使用左手,那就最好別同他爭辯、動手,讓他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好了。
案例:由“我真棒”和“你真棒”所想……
片段一我真棒
新學期,新入園不久的小朋友們圍在老師身邊一同做著“小手、小腳”操,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展現(xiàn)出投入的表情,于是,我們用我們特有的方式大拇指獎勵一下自己并說上一聲“我真棒”。(動作展現(xiàn)出的是:孩子們用大拇指在額頭輕點一下,并自豪的看著自己的拇指說上一聲“我真棒!”)
片段二你真棒
開學近兩個月,小朋友同樣圍坐在老師的身邊,當我們提出問題,有孩子積極在集體面前大膽表現(xiàn)時,大家都會伸出大拇指,高興的說“×××,×××你真棒!”(動作展現(xiàn)出的是:孩子們邊拍手,邊把自己的大拇指指向別人并說上一聲“你真棒!”)
所想:
前者,孩子們是對自我表現(xiàn)的一種鼓勵,通過這種鼓勵孩子們會做得更好,并且激發(fā)出孩子的積極性和對活動的興趣,從而建立起自信心,這對剛?cè)雸@的孩子來說是他們走出家庭小環(huán)境面對集體新環(huán)境的第一步,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也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我們通過讓孩子把拇指送給自己的方式,讓他們覺得自己很棒!
后者,個體孩子的自信心是在集體中建立的,它來自于同伴的鼓勵和認可,并且別的孩子通過將自己的鼓勵分享給他人,為別人的表現(xiàn)感到高興,從而通過把自己的拇指送給了別人的方式這種體驗不僅僅是自我的愉快更表達出了對他人的一種欣賞。我們也通過這種方式,鼓勵群體中的孩子也象同伴那樣能積極的表現(xiàn)自己,從而獲得同伴的拇指,這就需要更大的自信心和一種集體意識的產(chǎn)生和表達。
我們所做的就是把這些點點水滴,匯聚在一起,發(fā)揮出他們更大的能量,讓孩子感受集體的力量,發(fā)現(xiàn)對別人的肯定和鼓勵也是件快樂的事,并獲得更多的自信心,從而互相激勵、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案例:我想玩“開汽車”
背景:
角色游戲是小班孩子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它可以滿足孩子們的模仿欲望,從另一個角度說也是孩子了解社會,了解成人世界的一個平臺。由于是新小班,考慮到孩子的游戲能力,我們根據(jù)主題、孩子的興趣和實際發(fā)展水平,角色游戲中開展了“娃娃家”、“小菜場”、“美發(fā)店”等三個主題游戲。
實錄:
角色游戲又開始啦,小朋友們興高采烈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崗位和角色玩起來。陳諾今天來晚了,他走進教室,發(fā)現(xiàn)所有的崗位都已經(jīng)有人,于是找了個小椅子坐下來,東看看,西看看,我想他肯定在物色一個合適的娃娃家準備去做小客人吧。沒想到他居然拿起一些沒人坐的椅子放在教室中間,排成一條長龍,我驚愕地問:“你想玩什么?”他說:“玩開汽車!”“那你自己想辦法玩吧!”我很高興有這樣孩子自己生成的主題。
一會兒,我再看開汽車的游戲時,發(fā)現(xiàn)只有陳諾和季世淵在那里,沒有“司機”和“售票員”,沒有開車、停車、上車、下車的游戲情節(jié),也不見有其他小朋友參與,一會兒季世淵也走了,只留下陳諾一個人流露出失望的神情。
我決定參與其中,和他們共同游戲。我和陳諾在“百寶箱”找到一個象方向盤一樣的盒蓋,然后他做司機,我做售票員,有趣的“開汽車”游戲就這樣開始了。在我的吆喝下,很多小朋友都被吸引過來,有的說去南橋吃肯德雞,有的說去易初蓮花,也有的說去上海買衣服,“汽車”的生意頓時好起來。
游戲中,孩子們興趣很高,陳胤彥甚至要求做紅綠燈。趁著孩子們的這股熱勁,我讓他們拿來自己的玩具汽車,這樣一來,孩子們自然而然地進入“我是小司機”的主題。
反思:
二期課改,教師成了支持者,引導者,觀察者。然而游戲的自由特征更使游戲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些偶發(fā)事件中往往隱含著教育價值的可能,我們應發(fā)現(xiàn)和捕捉這樣的機會,并給予積極回應,我想,孩子生成活動后,老師的回應應根據(jù)孩子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來。小班的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差,老師可能更適合以玩伴的身份給孩子以支持,這也是對孩子生成活動的一種積極回應。
案例:心靈的感觸
一、案例描述
“哭泣”的畫紙
繪畫活動后,教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整齊的貼在“小小作品欄”內(nèi),孩子們正在作品欄內(nèi)欣賞著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咦?怎么少了一幅作品,教師迅速掃視了一下教室,只見洋洋趴在桌子上拿紙折來折去,老師生氣的奪過洋洋手中作品揉皺后扔到了垃圾筐里,這時,只見洋洋滿臉淚水的對老師說:“老師,你從來不喜歡我的畫,貼上去你也不喜歡的”。
二、分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發(fā)展水平也存在個體差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應該承認孩子間的差異,引導他們自主發(fā)展,并做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每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不斷提高。
三、反思
1、教師應尊重幼兒
教師應充分認識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成長著的,擁有極大發(fā)展?jié)撃艿闹黧w,當幼兒的言行不符合一定的規(guī)范要求時,如果教師總是以否定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其結(jié)果只會加重幼兒的膽怯心理。“哭泣”的畫紙中,如果老師看到洋洋的表現(xiàn)是內(nèi)疚,對孩子道歉,而后以欣賞的態(tài)度鼓勵洋洋把畫帖在墻上,或許能喚醒他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尊重幼兒,為幼兒提供溫馨、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是幼兒形成良好心理品質(zhì)的必要條件,他能使幼兒樹立自信心、責任感、克服膽怯、自卑,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
2、不能搞“一刀切,一鍋煮”的教育措施
每個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的狀況不盡相同,性格脾氣各有特點,因此,教師在工作中要考慮到個體差異,滿足孩子的特殊需要。在保教過程中,教師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引導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作為教師,我們應從各個方面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均等機會,孩子就如顆顆等待發(fā)芽的種子,而老師應如和煦的陽光、甘甜的春雨,去溫暖、滋潤每個孩子。更要記住,學前教育的失敗是教育者的失敗,而不是被教育者的失敗,不會賞識孩子的老師是不稱職的老師,對于孩子我們一定學會信任、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學會激勵、學會寬容、學會提醒。
案例:巧玩輪胎
戶外自由活動時,孩子們又像往常一樣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型器械。王世倫和其他幾個小朋友選擇了輪船。他們一會兒玩滾輪胎的比賽,一會兒又將輪胎放在地上擺成一排,在上面走來走去,還利用輪胎間的空隙做跳躍動作,嘴里不時發(fā)出“呱、呱、呱”的叫聲。
過了一會兒,王世倫將自己的輪胎立了起來,圍著輪胎走,不時地想伸腿跨過輪胎,可每次又將腿縮了回來。從他的舉動中,我知道他想跨過障礙,可是由于膽怯又不敢跨過去。于是,我將場地周圍的墊子拉到輪胎旁,并鼓勵他說:“勇敢些,你能跳過去!”旁邊的小朋友也圍過來為他打氣:“王世倫,加油!”只見他篡緊了小拳頭,向前猛跑幾步,終于跨過了輪船。孩子們高興地為他歡呼,也學會了這一玩法。
我抓住時機,又投放了繩、球、小娃娃等一些相關材料。孩子們有的用繩子套進輪胎打上結(jié),拉著輪胎一會兒向前走,一會兒向前跑,一會兒又倒退著走。還有兩個幼兒合作著將小娃娃放在輪胎上,當作擔架運送病人。我和幾個坐在輪胎上休息的小朋友討論:“輪胎還有什么玩法?”他們想了想,其中一個孩子說:“要是在輪胎上裝上轱轆當小車推著玩該有多好呀?!蔽壹皶r贊許了他的想法。
根據(jù)孩子們的需求,我們制作了輪胎小車。當這些輪胎小車出現(xiàn)在幼兒面前時,他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他們推著小車在操場上盡情地玩著,并充分利用其他活動材料探索出推車運貨、推車賽跑等新玩法。有了經(jīng)驗之后,孩子們在戶外活動中都非常愛動腦筋、想辦法。我們又相繼探索出了紙箱、軟棒、繩子、梯子等活動材料的多種玩法。
通過這些活動,我認識到:幼兒體育活動中不應只是鍛煉身體,還應在玩中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出各種材料的不同玩法,這樣,他們才能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
評析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可能天天為孩子們準備新的活動材料。當孩子們對已與材料缺乏興趣時,如何使這些舊有的材料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呢?郭老師的做法給了我們一些啟示。
郭老師在組織戶外活動時,首先觀察幼兒,當幼兒有了嘗試新玩法的需求,但又遇到了困難時,郭老師適時地給予具體幫助。
郭老師還抓住時機投放了一些相關材料,并通過征詢幼兒意見,制作了新的活動材料,使孩子們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玩法??梢姡處煂τ變盒睦硇枨蟮牧私夂蜐M足是相當重要的。
案例:小車開得快
翔翔帶來了一輛玩具汽車,他炫耀地地對老師、小朋友說:“這是我最喜歡的車,媽媽說要小心別弄壞?!崩蠋熣f:“那你玩的時候小心點,別弄壞?!彼吲d地到一邊去玩了。
只見他先在泡沫拼地毯上玩,因為有幾個小朋友在玩,車子總是撞在一起,于是他拿著車子到老師用積木搭的高架橋上玩。玩了一會兒,老師發(fā)現(xiàn)他總是把車子放在橋的斜坡從上往下開,而且不斷重復這個動作,樂此不彼。老師便走過去問他:“你為什么總把車子從橋上往下開?”他抬起頭一臉興奮地說:“老師,從上面往下開,車子會開得很快的?!睘榱俗C實他的發(fā)現(xiàn),他又重復了一遍這個動作。這時邊上的孩子也模仿他的動作,看著車子從橋上快速地往下開,孩子們歡呼著、跳躍著,為他們的發(fā)現(xiàn)喝彩!
突然翔翔似乎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老師,你把橋搭得再高些好嗎?”老師問:“為什么?”“搭得高,車子開得快!”老師按他的要求,把橋搭高,在將橋面延長,有將車子從橋上往下開,一邊開一邊還得意地說:“老師,你看呀。”這時其他孩子也紛紛提出要求:“要搭高的橋,這樣車子開得快?!崩蠋熤鹨粷M足,直到積木都搭完。只見孩子們一會兒在這座橋上開,一會兒又到那座橋上開,一邊玩,一邊還在比較,玩得不亦樂乎。
評析:開汽車是小班孩子喜歡玩的游戲,他們可以長時間地反復擺弄,樂此不彼。在這個活動中,老師較好地體現(xiàn)二期課改的精神:教師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和物質(zhì)環(huán)境,關注、支持、引發(fā)幼兒的主動探索,滿足孩子自主活動,自發(fā)學習的需要。
首先老師是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這里不僅有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還有豐富的游戲環(huán)境:老師為幼兒提供了泡沫拼板地毯、地板、木質(zhì)積木橋、泡沫積木橋、塑料積木橋。老師之所以提供豐富的材料,就是為了豐富孩子的游戲環(huán)境,希望滿足孩子在游戲過程的需求,當孩子在操作過程中對橋的高度與車速之間的關系產(chǎn)生興趣,且為了證明自己的發(fā)現(xiàn),向老師提出幫助的請求時,老師及時予以了滿足,此時老師的支持,不僅在孩子的心理要求上得到了滿足,更重要的是使孩子的進一步探索成為了可能。在孩子玩得過程中,老師始終在關注著幼兒,并適時介入,老師的提問對孩子的探索起了有效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還引起了其他幼兒的興趣。老師的支持促進了孩子的探索行為,滿足了孩子自主活動,自發(fā)學習的需要,體現(xiàn)了老師能尊重幼兒,關注幼兒,支持幼兒,這對培養(yǎng)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