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發(fā)脾氣 爸爸媽媽要多留心
發(fā)布時間:2021-05-24 幼兒園我的爸爸媽媽說課稿 幼兒園爸爸教案 幼兒園爸爸活動方案孩子亂發(fā)脾氣 爸爸媽媽要多留心
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孩子有一個好性格,可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好性格是需要父母的培養(yǎng)和引導。注意,如果孩子有以下這兩種性格的話,爸爸媽媽就要多留心了。
孩子總愛亂發(fā)脾氣
脾氣人人都有,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好脾氣,對于自控力較成人差的孩子而言,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則更難了。其實,孩子愛發(fā)脾氣是情緒管理能力差的一個表現(xiàn),而控制情緒是爸爸媽媽重要的教育內容,那么,如果孩子愛亂發(fā)脾氣,爸爸媽媽要怎么做才好呢?
1、理解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每個人都會傷心、失望、難過和沮喪,不同的是,不同人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同,其表達法負面情緒的方式也不同,哭鬧、罵人、摔東西、尖叫等都是較差的發(fā)泄情緒方式。所以,孩子發(fā)脾氣只是表達不良情緒的一個方式,父母需要理解。
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害羞
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熟悉的人的面前,說話聲音洪亮、能歌能武,可是一到陌生人的面前,就像變了個人,甚至對于初次見面的長輩、朋友也啞口不言,這讓爸爸媽媽感到煩惱,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
1、爸爸媽媽要知道,孩子這樣只是性格使然,并非孩子“與眾不同”,有的孩子能很快的融入陌生的環(huán)境,而有的孩子則需要更多的時間而已。
2、孩子可能是愿意到外面玩的,只是不喜歡被人“注意”,不喜歡在聚光燈下而已。爸爸媽媽要和孩子溝通,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父母不需要過分擔心,適當引導就好。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孩子小心眼,爸爸媽媽要怎么做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比方說寶寶動不動就會哭泣,就會發(fā)脾氣;寶寶有時候會惦記一件事情很久,只要不完成就會一直說;寶寶有時候不會體諒他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等等。
遇到寶寶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怎么做呢?怎么樣才能夠讓寶寶的心胸寬廣一點呢?接下來就跟大家說一些讓寶寶變得大度的方法。
讓孩子學會適應環(huán)境
要是有新鮮的事物或者人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話,爸爸媽媽要教會孩子適應,這樣孩子才不會顯得那么驚慌失措,孩子能夠很好的適應環(huán)境,也會變得更加大度。
要做好榜樣
寶寶平時接觸最多的人呢就是爸爸媽媽和一些親戚了,孩子的言行模式是通過模仿所看到的人的行為所形成的。因此,要是爸爸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夠做到相互理解,包容,熱情,和他人和諧相處的話,相信寶寶們看在眼里,也會一點點去模仿。
這樣一來,寶寶在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以后,就會慢慢在和別人的相處過程中,變得大度,變得比較和善。
平時要換位思考
“自私”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在孩子跟他人不開心的時候,總是會覺得自己很委屈,所以爸爸媽媽在安慰孩子的時候,最好是能夠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也思考一下別人的委屈,讓孩子也能夠體諒他人。
多讓孩子跟同齡人玩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身子女,在上幼兒園之前很少和別的孩子相處,所以孩子無法了解到別的孩子的性格。因此,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一起玩吧,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開始慢慢接受別人了。
對待孩子要寬容
孩子非常調皮,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破壞一些東西。爸爸媽媽要知道這是孩子的本性,不能因為孩子這樣做了,就不分青紅皂白打罵孩子。
孩子非常希望爸爸媽媽用愛來對待自己,所以,要是孩子出現(xiàn)破壞的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寬容孩子,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跟孩子說明,下次不能再這樣做了,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寬容,以后也會寬容待人。
寶寶小心眼是能夠改正的,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多加觀察,及時把孩子的小心眼扼殺在搖籃里。
孩子含淚哭訴:爸爸媽媽,求你別再亂哄我了!
孩子含淚哭訴:爸爸媽媽,求你別再亂哄我了!
我的哥哥非常愛他的女兒,每天都竭盡全力讓女兒感到快樂。
比如說給女兒大筆的零花錢讓她隨心所欲地購物,或是在女兒生日的時候邀請最有名的雜技團上門演出……哥哥的女兒才八歲,所有人都覺得她是一個真正的小公主,她的童年是幸福和快樂的。
但是我卻不以為然,甚至為孩子的未來憂心:孩子真的快樂嗎?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把幸福感和滿足感混淆。
比如說,當孩子有了想要的東西,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失望,都會盡量滿足,但對孩子而言,他們只是擁有了自己想要的零食或者玩具,感到自己的基本需求被滿足,這和感到幸福快樂是不一樣的。
我明白父母去哄孩子是想保護孩子,讓孩子認為世界是美好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早早地遭受痛苦和挫折。
但是如果沒有不幸作為對比,如果不懂得什么是悲傷、難過、失望和委屈,孩子又怎么會明白什么才是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呢?
臨床心理學家勞拉·馬卡姆(LauraMarkham)認為,幸福感不是哄出來的。
有的父母以為避免孩子遭受不幸就是在給孩子幸福,但事實上,如果孩子在兒時沒有經(jīng)受過一些負面情緒,那么孩子的認知功能將不能正常發(fā)育,"幸福"的定義對孩子而言將更加模糊。
因此勞拉建議,父母不應該總是去哄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犯錯,讓孩子經(jīng)歷失望,讓孩子感受悲傷……
當孩子體驗過足夠多的感情的時候,孩子就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樂,明白怎樣才能爭取到自己的幸福。
父母想要給孩子幸福和快樂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應該明白,教會孩子如何面對苦難和悲傷也是必要的。
所以,不要光做一個哄孩子的父母,而是要做一個懂孩子的父母,真正去回應孩子的感情,而不是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內心的話---爸爸媽媽我想說
摘要:“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既愛您們,又怨您們。愛您們的是關心我的成長,怨您們的是為什么有時嚴厲得不合情理?!?作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們在想些什么嗎?你知道孩子心底的真實想法嗎?從現(xiàn)在開始聆聽孩子的心聲吧!
孩子的心聲:
1、你要是覺得人家的孩子比我好,就讓他(她)當你的孩子好了,何必老拿我和人家比呢?
2、“媽媽,我知道您擔心我的學習,但是您不能老逼我,讓我喘不過氣來,這樣我會學一次,忘一次?!?/p>
3、“媽媽,我想自己上學,不要您接送了,你總是送我上學,害得我在班上好慚愧。如果一直讓您接送,一直在您的呵護下,那我長大了怎么辦?”
4、“每次媽媽罵我笨豬,我氣得牙齒都要掉了,這讓我感覺自己很笨,和豬一樣,以后希望媽媽不要罵我了”
5、“爸爸,請把25%的溫柔+75%的嚴厲變成100%的溫柔好嗎?”
6、“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既愛您們,又怨您們。愛您們的是關心我的成長,怨您們的是為什么有時嚴厲得不合情理?!?/p>
7、我還是想告訴您(媽媽):我畢竟是兒童,兒童的興趣是多方面的,難道死讀書您就高興嗎?您也是從兒童時代一步一步走過的。希望三思。
8、請爸爸媽媽放大胸懷,不要小肚雞腸吵鬧不停,試著體諒、容忍別人的態(tài)度……我多么希望有一個和藹的爸爸,慈祥的媽媽,組成一個和諧幸福的家,一家人快快樂樂地過日子。
9、父母天天教育我這個哪個,我覺得,首先他們自己就沒做好,他們以身作則才對。
10、爸爸經(jīng)常說我胖,本來很好的心情,被他弄得一團糟。
11、媽媽趁我上廁所的時候翻我的房間,結果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我覺得媽媽一點都不信任我,更不尊重我。
12、爸爸,請不要強迫我學我不感興趣的東西好不好,這是強迫不來的呀。
13、我覺得世界里就只有“不要”,沒有自由,沒有主見,什么事都是由大人來安排,沒有了生活的樂趣。
14、每晚我都很孤獨,會害怕,你們快快回家吧!
15、“老媽,我的學習我做主,你的計劃不能執(zhí)行!
16、媽媽每次不開心,氣都往我身上撒,我不想跟她說話了,有時,我真希望媽媽能溫柔一點兒。
17、“最近家里欠了很多債,我會知道節(jié)儉的,不要老是說我們沒錢,許一個愿望——爸爸掙了好多錢,我們再也不欠人家錢了?!?/p>
18、“爸爸,我不想你老是抽煙喝酒,怕你們吵架,怕你們說要離婚,因為我怕你們互相傷害?!?/p>
“媽媽會累倒的,她常擔心自己上班遲到,擔心被老板解雇。爸爸,你要多回來看看我和媽媽?!?/p>
19、爸爸總是說:“今晚寫完作業(yè),先寫日記,后拉琴,再做復習資料,不準看電視!”我整天都被他們關在家里。
20、爸爸總拿我和電視劇里的小孩比,說我什么都比不上人家,即使電視里的小孩做錯了,爸爸也說他好,因為他知錯能改,那我做錯了也知道改正啊,為什么你不說我好呢?
21、爸媽天天嘮嘮叨叨叫我趕快寫作業(yè),這讓我學習很有壓力。
22、我多么想像課文中的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去旅行,可是媽媽能讓我一個人坐的士已經(jīng)不錯了。
23、我“恨”爸爸,“恨”他對我的嚴厲,“恨”他對我自尊心的傷害,他讓我這沉重弱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我不要這樣的爸爸,爸爸請別說了。
24、媽媽喜歡說臟話,可我不喜歡聽她說臟話。
25、在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需要的是一個包容和理解的媽媽,而不是出口傷人的媽媽。
26、爸爸媽媽對我談的話題,做的游戲都不感興趣。有時我想做個模型、畫一會畫、下一會棋,總被他們干涉,往往會嚇我一跳。
27、我總是很心痛,為什么我不是個神童?為什么我不能總是第一名?
爸爸媽媽,別讓孩子看不懂
在幼兒園生活時間長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長打交道,有時也會走進孩子們的家門,走進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時你會感嘆:現(xiàn)在的世界很精彩,現(xiàn)在的世界很無奈?,F(xiàn)在的爸爸媽媽雖然給了孩子太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但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靈的關愛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紛紛擾擾中,孩子們已經(jīng)越來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節(jié)過后來幼兒園的大班男孩,長得很清秀。報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關于孩子的證件和證明,就是纏著園長要入園。經(jīng)過園長的悉心解釋,他終于同意回去試著找找相關資料,直到孩子報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帶來了村里的一個簡單證明。在辦完孩子的入園手續(xù)后,他很緊張也很嚴肅的找到我,根本顧不了孩子,有時打個電話就是要老人們對孩子嚴厲點,孩子不管不顧年邁生病的爺爺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氣得老人在家大發(fā)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媽媽那玩,沒過幾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節(jié)回家?guī)滋?,趕上日期早,還可以接送兒子幾天,在家看見兒子太淘,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動粗。時間長了,孩子也無所畏懼。今年開學時,我們了解到小威爸爸媽媽離婚了,孩子徹底變成了一個皮球??粗鵁o憂無慮的孩子在操場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種心痛的感覺。
常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開放自由、物質豐盈的今天,我們的家庭倫理責任感為何世風日下,看著一個個聰活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父母還有什么障礙跨越不了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在你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時,你們打算把你們的孩子置于何境地?為什么要讓無辜的生命去承擔你們放任的責任呢?
爸爸媽媽請不要遷怒于我
父母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下班后感覺特別累,往往會因為孩子做的一件小事而大怒,事后又會覺得后悔。您是否也曾遷怒于孩子呢?
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心情好的時候,看誰都順眼,心情糟的時候,看誰都不順眼。所以說?,F(xiàn)實生活中的人,無論對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都會有由于心氣不順而遷怒的時候,當然大多數(shù)遷怒表現(xiàn)并不是十分的明顯故而有一般不會對對方造成傷害。
遷怒對象最多的人,就是與自己相處時間最長的人——親人。丈夫事業(yè)受挫折而遷怒于妻子,家長遇有不順遷怒于孩子。夫妻之間,不過火的遷怒也無妨,讓對方宣泄一下,自己再安慰兩句,怒氣也就消了,某種程度還起到了平復心緒的心理療效。但對于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家長的任何遷怒,都無助于自己心緒的平復,只能給孩子帶來心理的傷害。
易遷怒的家長,只要臉色不好,孩子就會恐懼,只想避開家長,防止引火燒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點小事也會把孩子臭罵一頓。孩子無助的哭泣又加重了家長的心煩,家長這時可能只顧自己發(fā)泄了,根本沒有想孩子是什么感受,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多余的人,覺得自己很委屈,只能讓父母不高興;或讓孩子心生厭惡。認為家長無能,只會在家拿孩子出氣,家長很難讓孩子信服。如此會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
在現(xiàn)代社會,生存、競爭的壓力使得每個人都不輕松,我們會受到各種各樣我們無法預料的責難或誤解,一味地抱怨、懊悔,甚至遷怒于他人,既不負責任,又有失風范。一個成熟有責任感的人,應該學會自己解決這樣問題,勇于承擔,調整心態(tài),不抱怨環(huán)境,不怪罪別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傷及他人。
一天班上下來,人累得什么都不想動,但是家里的各種家務都等著,這個時候任誰都不會太高興。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有點兒什么錯或者要求,大人可能就無法接受或滿足。這也是較為常見的家長遷怒于孩子的原因,生活中很多人都曾這樣遷怒于孩子,雖然對孩子的方式各異,但態(tài)度是一致的——內心有氣沒地方發(fā)作,把火氣撒在孩子身上。
其實,遇到不順心的事,如果自己實在無法排泄,可以找朋友訴說一起分擔。如果是工作上的事可以跟家人訴說一起分擔。不要什么事都積壓的心底,更不能遷怒于孩子。
很多家長心情不好的時候,習慣拿孩子出氣,不過很快就后悔了。有的家長打過孩子以后,又覺得心痛后悔,立即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并加倍給孩子物質上的“補嘗”。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孩子也就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就得喜怒無常。所以,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是一種“毒性”極強的精神垃圾,隨時產(chǎn)生要隨時要把它排泄掉,不能讓它久駐人心。排除這種精神垃圾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合理不合理,這主要看對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自己只要排泄掉就有積極的影響。而對他人則不同,有些宣泄的方式可能就會對他人帶來不利的影響,比如遷怒于他人,尤其是對未成年的孩子,很有可能帶來影響一生的心理傷害,更嚴重的甚至要了孩子的命。
有太多的案例,家庭不合,父母總是把情緒遷怒于孩子,最后導致孩子離家出走或走上不歸路。悲痛的結局是沒有后悔藥吃的。事實告戒我們孩子是無辜的。
無論怎么樣,成年人應學會克制自己,如果在家以外產(chǎn)生的不良情緒,應在進家門前把它全部截留在門外,也在學點阿Q精神,用精神勝利法來達到心態(tài)的平衡,夫妻間的問題,更是要兩個人面對面才能解決,拿孩子撒氣,只能讓兩人的關系更糟糕。
人的情緒空間是有一定的量的,負面情緒侵入正面的情緒自然就會被等量剔除,刪除了負面情緒,正面情緒又會得以很好的恢復,而且精神會更加地飽滿,以這樣的心態(tài)再面對你的孩子,孩子收獲的就不再是傷害,而是快樂。給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讓孩子健康快樂中成長吧!
孩子發(fā)完脾氣后,媽媽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發(fā)完脾氣后,媽媽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01
每次孩子發(fā)脾氣,都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趕腳。
但是過來人會用經(jīng)驗告訴你,孩子發(fā)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小孩子嘛,好哄。
所以很多人,拿“孩子發(fā)過的脾氣”是不當回事的。
覺得,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然而發(fā)完脾氣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溝通和復盤,很多人都忘記去做。
有的時候,孩子正在氣頭上,你轉移注意力之后,他情緒已經(jīng)平和了,你覺得沒必要再談了。
比如孩子非要買冰棍,你轉頭指給他一只蜻蜓,他看見蜻蜓忘了冰棍,大人自然不再提起。
有的時候,我們用大人的身份迫使孩子隨了我們的愿,你覺得既然孩子從了你,就沒必要再談了。
比如超市里非要買類似的玩具,你拒絕,他大哭,哭完,不再接著要了,你覺得事情不都解決了?
還有些時候,事發(fā)時不方便談,但事情過后,你又不知道該從何談起了。
比如,小表弟的生日宴上,女兒應該把點蠟燭、吹蠟燭、切第一刀蛋糕的機會都留給弟弟。
但是她很不甘心,生日宴上、親朋好友面前,她大發(fā)脾氣,在座位上悶悶不樂。
但馬上被分到蛋糕,她又變得開開心心了。
當暴風雨過去,海面平靜之后,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把它們拋到腦后,甚至假裝這些不愉快從未發(fā)生過。
但,如果孩子發(fā)完脾氣之后、做錯事情之后、哭過、鬧過之后,我們不去溝通、不去復盤,就等于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02
不如,讓我們先來預想一下孩子的20年后。
假如一個妻子跟她丈夫的相處模式,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方式,那么他們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也許妻子睡前忘記洗碗,第二天丈夫要沖一碗麥片做早餐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沒有干凈的碗可以用,而此時他已經(jīng)要遲到了,他可能會生氣的不吃早飯就出了門。又或者,妻子認為周六的上午,丈夫應該抽出時間帶孩子下樓玩一會兒,但丈夫拖拖拉拉找各種借口拖延,妻子搖搖頭,只好自己帶著孩子出去玩。
事后夫妻雙方都不再提起這些事,甚至假裝這些事從沒發(fā)生過,繼續(xù)其他家庭生活。
但是,這樣發(fā)展下去,絕不會是一段健康長久的婚姻關系,里面會摻雜著各種委屈、不滿。
很多時候,我們只想把一些煩心的小事壓到水面之下,然后好似風平浪靜的繼續(xù)前行。
但不幸的是,這并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如果你以同樣的方式養(yǎng)育一個孩子,那么就會給他的后半生埋下一個禍害。
這就是為什么,孩子發(fā)完脾氣,事情依然不算結束。
研究表明,當孩子們學習如何以積極的方式處理沖突時,他們的自信和自尊會增強,并且會成為有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解決者,沖突雙方的情誼也會更牢固。
就像在健康的婚姻中,積極應對沖突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等待每個人都冷靜下來,然后回顧發(fā)生了什么。
我們談論它發(fā)生的原因,談論各自的感受,以及今后避免的辦法。
也許會有爭吵、也許會有沖突,但是待事情解決之后,我們都知道,彼此的心里沒留下疙瘩。
對于孩子更是如此,他們跟成人本就不平等。
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拍板決定的,他們根本沒有反抗的余地。
03
我認識一位朋友,事業(yè)有成,兒女雙全,卻總覺得自己不幸福。
說起父母都是怨,他怨父母對兄弟姐妹偏心,怨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錯怪,也怨父母的獨斷專行。
往小了說,積下的是怨,往大了說,那就是恨。
雖然看上去埋怨的是父母,但真正耽誤的卻是自己。
如果從小到大,都生活在這種冤不能伸、忿不能平、被拒絕沒有理由的養(yǎng)育之中,那么長大之后,這些統(tǒng)統(tǒng)就會化為職場里、婚姻中無盡的委屈。
而發(fā)脾氣之后的溝通和復盤,才是所有教育的終點,也是所有關系修復的起點。
拿女兒在小表弟生日宴上發(fā)脾氣舉例。
雖然整個后半程她都恢復了正常的快樂狀態(tài),好似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了。
但晚上,她臨睡前,我還是坐到床邊跟她說:
“我們需要聊聊小表弟今天生日會上的事?!?/p>
“我不想說”,女兒直接蓋住頭。(其實這就說明,在孩子心中,這件事還是一個心結)
“我能拉著你的手嗎?”
“不能?!?/p>
“我能握著你的腳嗎?”
“不能。”
“我能摸著你的鼻子嗎?”
“不能?!苯K于是有了一絲笑意。
“那我能抓著哪呢?”
“你可以握一個手指?!彼龔谋蛔永锾匠鲱^來,伸出食指給我。
“媽媽之前沒有跟你說過,誰過生日誰就是壽星,他才有壽星該擁有的一切特權,我應該先告訴你的。
他有權利邀請別人跟他一起做這件事,但是我們不能喧賓奪主,那就是搶了他的權利,你過生日的時候,也不想被別人搶走這些事對嗎?”
女兒點頭,說:“我不應該那么做?!?/p>
“你覺得你還希望自己沒做過什么嗎?”我問。
“我不知道?!?/p>
“當你用那種聲音、跺著腳跟媽媽說話時,我感覺你不尊重我?!?/p>
她低下頭:“對不起,媽媽?!?/p>
“你跟我道歉之后,我感覺你尊重我許多了。那你覺得媽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嗎?”
“我覺得你不該那么批評我,因為我也很想點蠟燭、吹蠟燭和許愿?!?/p>
然后我們討論了等她過生日的時候她就可以做這些事,或者如果等不及明天我們可以假裝她過生日,然后找些蠟燭來玩。
最后,女兒在無限憧憬中睡著了。
我知道,這才叫“過去了”。
04
捋一捋,其實做好這4個步驟,就能把發(fā)脾氣時刻變成可教導的時刻。
▌等待情緒的平靜
在談論發(fā)生的事情之前,確保你和孩子都保持冷靜。
你不能在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面前講道理。
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是他的情緒腦在主導,理智腦早已退居二線,道理此時沒有任何意義。
對于大人也一樣,當壓力荷爾蒙充斥著你的身體時,你還沒有準備好進行冷靜、合乎邏輯的談話。
說什么都不對的情況下,那就先什么也別說。
▌建立肢體接觸
有科學研究表明,任何愛的觸摸都會觸發(fā)催產(chǎn)素的釋放,而催產(chǎn)素會幫助身體進入平靜、放松的狀態(tài)。
盡量在孩子發(fā)脾氣之后抱抱他,或者牽牽手。
任何能夠表明即便你們之間發(fā)生了沖突,但你仍然愛他的身體接觸都可以。
▌交流和傾聽
這時候的交流一定是雙向的,不是大人一味地說教、推卸責任,你也應該傾聽孩子的感受。
可以問問孩子:“你對發(fā)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覺?”,并對他的感覺回應,讓他知道你同情他的感受。
▌表達盡量保持中立
如果你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高點準備一場審判,那我勸你不如直接放棄。
溝通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泄情緒,試試改變自己的語氣和措辭。
◆用“我”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說話的語氣沒有尊重你時,你可以說,“當你用那種語氣說話時,我覺得你不尊重我?!倍皇恰澳闾珶o禮、太沒教養(yǎng)了?!?/p>
◆只描述實際情況,避免帶情緒。
比如:“你跺著腳,交叉著胳膊,大喊大叫?!倍皇钦f“你像個無賴、潑皮。”
◆描述事實,但是不含指責。
比如“我看見你午飯之后又打開iPad,我們約好了只在上午看一會兒動畫片。”而不是“我不是告訴你不要玩iPad了嗎,你還玩?”
每次孩子與我們發(fā)生沖突,就像在心靈上出現(xiàn)了一個小傷口。
而我們復盤、溝通的過程,就像是在清創(chuàng)。
會很痛、會很難,但只有這樣,把委屈、傷心、失望、怨恨統(tǒng)統(tǒng)清理出去,我們的傷口才不會感染、不會留疤,我們的心靈才會依然是一片凈土。
同理,也適用于夫妻關系,朋友關系。
所有的悲傷都該有盡頭,所有的委屈都該有出口,所有的底線都該有理由,所有孩子的眼淚都不該白流。
“爸爸愛媽媽,為什么還要吵架?”
今日七夕,圈里撒的都是狗糧:曬錢、曬花、曬月餅,吃不著,看飽了~~
作為一個二寶媽,木有“愛情”好多年,不求花前月下,我只要“理解”就夠了,夠了……
就在昨天,因為一件小事兒,和“二貨”老公吵了一架,當時孩子就在身邊。見爸爸情緒激動,妞很緊張地問:“爸爸,你是不是在和媽媽聊天?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了!”
“二貨老公”趕緊道歉,“我和你媽在討論事情,爸爸很愛媽媽的!”(聽起來像騙人~)我曾經(jīng)讀過一篇文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這種情感,會影響孩子的“婚姻觀”“愛情觀”“生活觀”。
我偶爾也會用這個觀點拿來“教育”“二貨老公”:不要讓孩子對“婚姻”“愛情”“生活”失望,我們是她最好的榜樣!
在孩子幼年的記憶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爸爸媽媽不吵架,這是他們心中“愛情”最初的樣子。
小屁孩兒眼中“愛情”的樣子
【什么是相愛?】
【爸爸愛媽媽嗎?】
【他們怎么相愛的?】
【他們相愛是什么樣子?】
【你會和誰結婚?】
孩子的心就像一個強大的感應器,爸爸媽媽之間細微的情感變化,都會準確無誤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泛起漣漪。如果爸爸媽媽彼此相愛,孩子會被這種愛“滋養(yǎng)”,獲得生活帶給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們彼此相愛,請讓孩子“理解”
童憶成長雖然關注幼兒成長,但幼兒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影響,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每對夫妻都很相愛。只不過,生活的瑣碎把這份情感沉在心底,雖然我們有爭吵,沒了浪漫,少了表露,但柴米油鹽的“愛情”更彌足珍貴。
每次情緒失控雙方爭吵過后,為了不給孩子造成傷害,我們還要“假裝”安撫:爸爸很愛媽媽!
其實,孩子理解不了這么復雜的情感:既然愛,為什么還要吵架?正如,我們狠狠地批評孩子,然后撫慰他“我很愛你”是一樣的道理,孩子會認為這就是矛盾的情感表述。
愛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能讓孩子感受到世間的美好,而孩子思維很直觀,所以,愛,請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讓他看到、聽到、感受到。
首先,你必須明白,孩子不是夫妻矛盾的撒氣筒。
有時候,我們和老公爭吵,很容易把情緒發(fā)泄到孩子身上。那一刻,你有沒有看到孩子無助的表情?這是最無能的表現(xiàn),孩子不應該為爸爸媽媽的憤怒買單,再說,大人的恩怨,與孩子何干呢?
1.做共同的事情,比如做飯……
如果你留心觀察,那些習慣和彼此共同做事情的家庭,大都幸福感爆棚。身邊的一個朋友結婚不到兩年就離了,在反思這段情感時,朋友說,她和老公在一起做飯、吃飯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
沒有共同的事情,也就少了共同的語言,情感也就淡了。
人是情感動物,當我們共同做家務、共同陪孩子玩耍、共同旅行……共同做的事情越多,我們對彼此的愛越濃,越不能分割。
2.愛很含蓄,但偶爾也可以“肉麻”
結婚生子后,我們的愛變得越來越含蓄。且不談曾經(jīng)那些“肉麻”的情話,就連正日常關心的話語我們也懶得張嘴了。
有人說,我怕“教壞”孩子,不,適當“肉麻”,是讓孩子感受愛最直接的方式。
“老公,路上慢點!”“媳婦,你歇著,我來!”……這些溫暖的話你多久沒有給對方說過了?
如果可以,不要避諱在孩子面前牽手、擁抱,愛,請讓孩子看得見。要知道,夫妻之間適當?shù)纳眢w接觸和語言表達,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
3.爭吵,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
生活中,沒有不爭吵的夫妻。
但一定要對孩子坦白,為什么爸爸媽媽會爭吵,盡量當著孩子的面和好如初,告訴孩子:我們的問題解決了,爸爸媽媽彼此原諒了。
總之,你要展現(xiàn)給孩子的是一種處理矛盾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情感宣泄。這點很重要,孩子極有可能效仿你們的方式處理將來的家庭關系,這是毋庸置疑的。
一個愛的動作,一句愛的語言,無論多小的孩子,都能注意到,并以此理解父母的“愛”。這種情感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參照。
孩子對未來生活的期許,投射著我們家庭關系的影子。我們彼此相愛,就是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顆“幸?!钡姆N子,也許某天,它會在生活中綻放出一朵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