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家庭教育的四大規(guī)律
發(fā)布時間:2021-05-18 家庭教育 幼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如今,對0-3歲的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備受年輕家長關注,但目前多數家庭教育仍停留于傳統(tǒng)的育兒經驗上。中國當代早教之父、“0歲方案”創(chuàng)始人馮德全教授稱,早期教育一定要改變舊觀念,家長要像關心孩子吃飯穿衣那樣關心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尤其應把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放在早期教育的首位。
“0-3歲兒童的早期教育堪稱‘根基教育’,能讓孩子充分吸收知識的養(yǎng)料”。馮教授強調,早期教育的主教育場在家庭,父母應該承擔起孩子早期教育的責任。家庭教育有四大規(guī)律可循———
第一規(guī)律:
別錯過最佳期
早期教育的最佳時期是在0-6歲。馮德全強調,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期往往于事無補。就拿聽音樂來說,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聽覺十分發(fā)達,可以分辨鋼琴上88個半音的音調,錯過了音樂開發(fā)的最佳期,到少年的時候再去聽鋼琴,只能聽準44個半音。而到了中年,幾乎就是“五音不全”。
第二規(guī)律:
兩個“生命”要同時養(yǎng)育
我們把身體健康當作孩子的第一生命。對于第一生命,家長照顧得無微不至,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少生病,但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馮德全說,我們把心理健康當作孩子的第二生命,如果心理不健康,將很難成才。從小實行胎教,多參加體育運動,學習與他人交往,學習音樂舞蹈、美術造型,種植花草,飼養(yǎng)小動物等活動可以讓孩子受益無窮。
馮教授解釋說,“學習交往”可以讓孩子做到“半歲不認生、周歲會串門”;“音樂舞蹈”則能培養(yǎng)美感;“種植飼養(yǎng)”會讓孩子學會熱愛生命;“體育運動”讓孩子變得開朗、樂觀、勇敢、合群等,這些都是第二生命的“核心”。
第三規(guī)律:
看圖識字,閱讀廣泛
“孩子太小,教他看圖識字太難,等上了小學自然就會了?!边@是家長的普遍觀點??神T德全教授認為,認字和閱讀對嬰幼兒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將從小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
況且識字閱讀并不難,因為對于嬰幼兒來說,認東西和認字是一回事。只是因為父母天天說,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因此不到一歲就熟練掌握口語了,但認字和閱讀訓練的機會少就需要家長有一點技巧和耐心了。
馮教授主張用生活滲透法、趣味閱讀法、游戲活動法幫助孩子認字和閱讀。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像學會認物、走路、說話、聽音樂一樣,會在不知不覺中三歲脫盲閱讀,五六歲博覽群書。
第四規(guī)律:
把性格培養(yǎng)放在首位YjS21.Com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好的性格是人生成功或成才的保證,是智力發(fā)展的動力。因此,馮德全教授認為,性格培養(yǎng)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塑造一個人,就要從性格培養(yǎng)開始。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在三歲之前性格的第二次孕育(第一次是在胎兒期)。
馮教授曾經在武漢市武昌區(qū)對1000名獨生子女的調查發(fā)現,性格優(yōu)良的占18%,而性格不良高達82%,其中有25%性格惡劣,任性、霸道等。他表示,在家庭教育里,從小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七大優(yōu)良性格”———快樂活潑、安靜專注、勇敢自信、勤勞善良、有獨立性、有創(chuàng)造精神、長大了做大事的英雄氣概。
馮教授強調,好孩子不是打罵出來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愛、父母的言行都是影響孩子發(fā)育發(fā)展的“潛在力量”。沒有一個孩子能在父母的抱怨下成才,也沒有一個孩子會在父母的打罵下學好,培養(yǎng)一個孩子依靠的是潛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
此外,積極暗示同樣重要。消極言行往往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對孩子要多鼓勵,多給予支持。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家庭教育中的五個心理規(guī)律 你知道嗎?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各種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爸爸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心理規(guī)律1: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yǎng)員說,這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yǎng)員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兩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測試,A組竟然真的比B組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找到食物。這一實驗在人身上也有效。
這正是“暗示”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長期消極不良的心理暗示,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孩子就會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心理規(guī)律2: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演講很讓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還沒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這種情況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次、兩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批評,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對抗心理和行為??梢?,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心理規(guī)律3: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娛樂設施、醫(yī)療制度和養(yǎng)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們仍然很不滿,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后來,心理學專家專門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兩年時間,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在談話過程中,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父母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孩子在“說”過之后,會有一種發(fā)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心理規(guī)律4: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總是將他的缺點和優(yōu)點都要訴說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心理規(guī)律5: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于無休止地積極奮發(fā)向上。
家庭教育八大戒律家長要知道
我們文化中缺乏對人真摯的贊揚和鼓勵,缺乏從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的傳統(tǒng),缺乏“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才有意義”的認識。
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視細節(jié)。你看你就是帶著孩子走路的人,需要給孩子示范應該怎么走,比如不能三個人并排走,兩個人走時應該大人或男士靠外邊。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國時看見一位奶奶帶著小孫子上公交車,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結果被奶奶叫了下來,奶奶要自己先走,還對小男孩說了句:“女士優(yōu)先!”紳士教育大概就是這樣的從小教起吧。
美國著名的小學教師保羅?克拉克寫過一本《優(yōu)秀是培養(yǎng)出來》的書,克拉克老師就特別重視對孩子的細節(jié)教育,比如吃飯時不能含著食物說話,推門時如果后面還有人,就要為他把門,比如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總共有55條,都是孩子成長中的細節(jié),其實這些細節(jié)也都是人生的“大端”,因為細節(jié)背后就是大端。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始終應該記取的責任,你沒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可能就錯過了成長的關鍵期,后面的教育就難了。
戒律二:不能生氣了就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當孩子讓我們生氣時,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著發(fā)火,因為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首先冒出來的“第一念頭”往往是有問題的。有時候孩子犯的錯誤可能也不算什么事,只不過不合我們的意,或者時間不對正好撞在槍口上了,就像我們的一位朋友說的那樣,下班回家筋疲力盡,還要做飯,卻看到孩子不但不在做作業(yè),還把玩具扔了一地,馬上火就上來了。正準備把孩子“扁”一下,就把客廳的窗簾拉開,沒想到一拉開,看到外面秋天的景色,天氣非常燦爛,非常美好,轉念一想,天氣這么好,我干嘛要生氣呢?人生這么好,我干嘛要這么生氣呢?這么一想,氣就消了一半了,再拉著孩子的手,告訴他應該要怎樣怎樣,結果孩子去收拾玩具,她就去做飯了。
對父母而言,所謂的克制,避免“第一念頭”,說的也就是教育孩子還需要我們有更好的平衡力。對待孩子,也許還應該把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改一改:理直氣壯、義正辭嚴,更多的時間都應該改為“理直氣和,義正詞婉”。管教從嚴,講的也是原則從嚴,心思從嚴,態(tài)度則要盡可能的誠懇、溫和、耐心。
戒律三: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后果非常嚴重。在一所初中,就發(fā)生過因為父親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馬上跑到樓頂跳樓自殺的事件,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劇,而在生活中這樣的悲劇實在不少。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們要意識到無論對孩子的表揚與批評都是一種情感互動,父母太強勢,往往導致孩子沒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樣狂躁。就是在學校,也應該特別注意避免當眾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教育,你表揚一個人,可以當眾進行,甚至可以隆重地進行。但是你要批評一個人,也要謹慎,不妨用私下的、悄悄地、溫和一些的方式。有智慧的教師不需對學生嚴辭斥責,有智慧的父母,時刻能夠意識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
戒律四:不能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那么,平時如果有機會和孩子交談,你會和他說什么呢?
一位讀初中的孩子告訴我,爸爸媽媽平時在家里最常和我說的就是,飯吃快點,吃完趕快做作業(yè),做完作業(yè)趕快睡覺。作為父母,你知道孩子內心的壓力與苦楚嗎?你能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嗎?孩子讀小學三年級之前還好些,10歲之后,幾乎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了。一旦有了什么苦惱,有35%左右的孩子都是找同學和朋友傾訴,找父母和老師傾訴的不到10%,父母的形象逐漸從他們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談更容易變成了說教、批評與斥責,而到孩子13歲以后,孩子甚至連批評的機會也不給你了。
戒律五:盡量避免消極教育
我們文化中缺乏對人真摯的贊揚和鼓勵,缺乏從一件小事中體會快樂的傳統(tǒng),缺乏“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人生才有意義”的認識。我們習慣“做大事”,取得“大成就”,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喜歡批評、否定和消極暗示。一件事情你還沒嘗試,有人就會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點難度,馬上想到的就是退縮,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會遭到挖苦與諷刺。這些情況,在家庭文化中都很嚴重,作為父母,改變自己就要從克制批評的欲望開始,從改變“正話反說”的習慣開始,從改變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勵、不期待”的習慣開始。不是對孩子的不足、缺點、短處視而不見,而是在孩子有勇氣去嘗試、去改變時,助他一臂之力。
戒律六:盡量避免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
就餐時間應該是家庭的一個溫馨時刻,應該是我們能夠健康、美好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感恩的時刻。吃飯就是一種享受,吃飯就是一種交流,美好的交流,美好的聚會。成年人要增加美好的聚會,減少無聊的應酬。而美好的聚會,首先應該在家庭里面。所以不要讓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戰(zhàn)戰(zhàn)兢兢,最后對食物都喪失了好感。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吃飯非???,為什么很快呢?就為了使你來不及批評他。他吃這么快,對胃也不好,對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談不上有什么餐桌的禮儀。
而在孩子要睡覺的時候進行教育,這樣的教育不但無效,而且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孩子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滿腦袋都是這些批評的信息,他會做噩夢的。我還有一個觀點,實際上一個人睡好了,第二天,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樣,第二天開窗戶,哇,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非常美好。如果老是噩夢連連,三天沒睡好,就滿眼都是仇人了。所以讓孩子睡好了,讓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錯,你也要找到一個更為恰當更為合適的時機,再進行教育。這其實就是對孩子做善事。
戒律七:別用別人的孩子簡單對比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差異,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每個孩子都有成為“這個樣子”的理由。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針對他的“這個樣子”。莫扎特五歲就拉一手好提琴,七歲就會譜曲,那是莫扎特。李白,我們也知道他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但是他成為大詩人還是天分最重要。對一個孩子而言,簡單的對比解決不了問題,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說話,耐心地為他作分析,這樣孩子既不會自卑,也可以減少很多對他人的妒忌和敵意。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數罪并罰”
“數罪并罰”首先說明你平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關心得太少,沒有盡到做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其次,也說明你比較“記仇”,喜歡翻舊賬。有時不是你的話沒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對。方式不對,教育一定沒有效果。為人父母,所有的權力都意味著責任,這樣的責任逼著我們要改變。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誤區(qū)與對策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誤區(qū)與對策
當前,家庭教育特別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早期家庭教育在兒童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中的獨特價值終于得到社會的認可。盡管我們已經從很多教訓中開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還沒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轉化為教育行為。導致這種局面,也許有許多客觀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并且隱蔽存在的心理誤區(qū)卻是關鍵的因素之一。
一、極端期待心理,引發(fā)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
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心理一旦極端化,必然在認識上誘發(fā)非理性思維,忽視孩子發(fā)展的實際,產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為。為了滿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虛榮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學”(潛能)與教育學上的“應學”(能力)之間的本質差異,盲目的“選擇”一些打著科學旗號的“快速學習方案”、“神童培養(yǎng)計劃”。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發(fā)“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價值的追求。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為代價。這是一種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提前學習;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所以過度學習。一切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發(fā)“無個性化”的教育
家長用熟悉的同學或同齡兒童的優(yōu)良表現來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作為一種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當多的家長攀比心理膨脹,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隨意選擇評價標準,盲目攀比,錯位比較。其結果是孩子的個性消失,成長為順從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個性扭曲,成長為叛逆的“壞豺狼”。
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誤區(qū)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與教育理念的偏失。當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誤區(qū)必須從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與開展親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設而言,一方面,社區(qū)文化建設必須以家庭為單位,優(yōu)化家庭精神生活環(huán)境,凈化家庭教育氛圍,減輕家庭教育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凈化教育市場,端正教育輿論導向,傳播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將家長的教育熱情視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并且轉化為理智的教育行為,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就親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強親情教育,利用血緣與親情為紐帶增強家長的教育責任感;另一方面加強親職教育,樹立家長的職業(yè)教育意識與職業(yè)教育能力?!敖逃⒆邮羌议L的天職”,良好的教育意識與能力應該成為每一位家長的自覺追求。
早期教育:新生兒的生活規(guī)律也需要培養(yǎng)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新生兒的生活規(guī)律也需要培養(yǎng),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般當寶寶長到3個月大左右,才開始漸漸地能夠區(qū)分白天和黑夜。但如果此時期就勉強寶寶適應大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是有的寶寶往往很大了也不能區(qū)分,甚至發(fā)生晝夜顛倒??傊?,當寶寶3個月大時,如果想要明確哺乳時間間隔,明確寶寶的睡眠時間,形成一定的生活規(guī)律,這樣對寶寶今后的生活也是有好處的,可以試著按照下面的方法進行:
每天早晨按時叫醒寶寶。這樣在起床后,讓寶寶感受早晨的陽光。幫助寶寶認識"早晨"。家長們可以在白天盡量安排活潑一些的游戲,夜晚則盡量安排安靜些的游戲。您還可以試著讓生活有趣味一些,例如進行早晨的"儀式",如洗臉、換衣服等。關鍵要養(yǎng)成習慣。
一天結束后,晚飯和輔食盡量要在晚上7點半之前完畢,洗澡最遲要在睡覺的1個小時之前進行。夜晚睡覺時關閉不必要的電器,使寢室保持黑暗安靜。利用如換睡衣、刷牙、講故事、聊天等常規(guī)活動讓寶寶有了晚上的意識。養(yǎng)成睡覺前的這些習慣,幫助寶寶認識"夜晚".一般而言,都是媽媽陪伴寶寶睡覺的,但是我們認為,最好有爸爸媽媽陪伴寶寶睡覺,有利于減少寶寶對睡覺的恐懼。
每天安排2小時左右的午睡。然而,午睡時間的長短是因人而異的,媽媽們最好一邊觀察是否對夜晚的睡眠有影響,一邊來調整適合自己寶寶的午睡時間。如果孩子不想午睡,盡量讓她做些安靜的事,比如看書、畫畫,這也是休息的一種形式。最好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將夜晚睡眠的時間與早晨起床的時間形成一定的比例關系。如果入睡時間略微錯后,則起床時間也可以略微后延。
一般來說,在寶寶3歲之前,如果能一直保持一定的生活規(guī)律,這就將成為他的基本生活規(guī)律,幼兒期節(jié)奏混亂的生活狀況也就將得到控制和減少。相反,如果不從小就幫助寶寶形成一定的生活規(guī)律,長大些后即使再想調整也為時已晚了。因此,希望家長們一定按照我們所說的幾點去做,逐漸培養(yǎng)寶寶的生活規(guī)律。
總結:我們知道,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生活工作的規(guī)律性是很重要的,對于小寶寶來說也是如此的。在寶寶小的時候由于對白天黑夜還沒有一個認識,因此隨時都可能要吃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也會逐漸對黑夜和白天有一個認識,此時家長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形成白天活動晚上睡覺的好習慣。逐漸培養(yǎng)出新生兒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