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太好強,媽媽要怎么管教

發(fā)布時間:2021-05-12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到了幼兒園以后,要逐漸適應新的環(huán)境,要認識新的小朋友,也要獲得新的知識,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暴露很多的問題。一些爸爸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在上了幼兒園后就變得好強起來,別的小朋友有的東西自己一定要有;跟他人比賽的時候一定要得第一名。

這些行為讓爸爸媽媽很擔心,所以,要怎么教育孩子呢?

一、不要隨意比較

孩子如果是這樣的性格,那么肯定和爸爸媽媽有關系。爸爸媽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你是否經常將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進行對比。如果你經常這樣做的話,那么一定要馬上停止。有時候你隨口一說,孩子就會放心上,孩子最怕的就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不肯定,自然變得爭強好勝!

二、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如果孩子好強,我們不妨抓住這種不服輸的心態(tài),讓孩子有更大的動力去學習。但在引導的時候也要適度,不然孩子太看重輸贏的話,對他反而是不利的。所以,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在競爭之中,永遠都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三、學會欣賞

孩子在欣賞自己的時候也要欣賞他人,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要學會正確地看待他人。

在跟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先進行自我檢討,說說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然后在跟孩子談論其他小朋友的時候,要讓孩子善于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身上的優(yōu)點,讓孩子去學習好的地方,這樣有助于為孩子營造正確的心理環(huán)境。

孩子太好強,到底好不好呢?關鍵是要看爸爸媽媽是怎么做的了,如果爸爸媽媽能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來科學發(fā)展,那么對孩子來說就是有益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媽媽要怎樣教育孩子


1,孩子不需要太聰明,太鋒芒畢露,我覺得那不是好事,關鍵是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好習慣決定好人生)

2,環(huán)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父母是孩子的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必將影響到孩子)

3,不要輕易養(yǎng)成一個壞習慣,那樣你會發(fā)現(xiàn),糾正一個壞習慣的時間會是2倍,3倍于養(yǎng)成習慣的時間;不要因為一時眼前的短暫利益妥協(xié),隨便就給孩子引入新的不良習慣,比如因為孩子不吃飯,就開電視讓孩子看,來達到多喂幾口飯的目的(學壞容易,學好難?。∫欢ㄒo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4,尊重孩子,習慣換位思考(對孩子我們也需要民主,尊重孩子的一言一行)

5,說真話,當你發(fā)現(xiàn)有些真話說出來可能會效果不好,那就注意說話的技巧,寧可說一半,說的外交辭令些,也不要說瞎話(呵呵,這倒是真的哦!將打擊孩子的話語,換一種方式來表達,可能得到的效果回事非常的不一樣)

6,說孩子聽得懂的話。習慣于講道理的媽媽要說得簡潔明了,忌諱像唐僧(現(xiàn)在孩子的理解能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得多)

7,教育孩子注意技巧,循序漸進,不要一口吃成個胖子,一步步來;了解當前孩子的特點,不拔苗助長(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與愛好,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8,有預見性,明明知道這么做可能會引起孩子強烈抗爭并且自己還可能妥協(xié),那么就不要去干預孩子,否則最后結果只會更壞不會更好(摸透孩子的脾氣性格,做一位能夠了解孩子的好媽媽)

9,吃,注意比較均衡的配比即可,無需太精細;1歲以前孩子保證奶量;一歲以后注意三餐即可;一天中的飲食做不到各類搭配均衡,那么一周中的飲食搭配一下,都兼顧一下,也是可以的(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那才是最關鍵的)

10,孩子不會餓死自己(鍛煉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

11,吃飯一定要在餐椅上吃,不吃請離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規(guī)范)

12,外出玩不可能像家中吃得那么放心的時候,也沒必要太擔心,能力范圍內稍微注意下,比如選家干凈的飯店;其他比如菜中是不是有味精,菜是不是綠色食品等,就沒必要太擔心了(好與不好,只要衛(wèi)生健康就行,讓孩子也吃點小苦)

13,補鈣什么的要做到心中有數,不缺不補(多曬太陽,平時在飲食上多注意點就行了,是藥三分毒哦?。?/p>

14,穿著不講究,不刻意(讓孩子懂得節(jié)儉與樸素)

15,穿的和媽媽差不多多(媽媽的穿衣打扮會直接的影響到孩子的穿衣打扮)

16,給孩子穿衣服,少一件比多一件要好。孩子運動量大,玩出汗,風一吹更容易感冒,還更不容易好(要想身體安,三分饑和寒)

17,孩子流鼻涕了,加一件衣服(平時多多的注意觀察孩子)

18,判斷冷熱,摸孩子后脖子,手心和腳心(這都是生活中積累出來的經驗)

19,不給孩子經常,動輒吃小藥。天冷季節(jié),不定期給孩子吃點vc,或者每天吃點富含vc的水果(多吃水果,要比藥容易吸收)

20,感冒癥狀輕的時候,比如只有流鼻涕,不需要剛開始就吃藥,可以多灌水;感冒大多數是病毒性的,病毒沒有特效藥,吃藥14天好,不吃藥2個禮拜好;很多時候都是大人自己心理安慰(多喝熱水,多排汗,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

21,感冒發(fā)燒去醫(yī)院的話,盡量要求驗血(感冒可以引發(fā)很多病的,絕對不可忽視哦!)

22,一個人可能不生病嗎?不可能;所以孩子感冒的時候,小病的時候,不要驚慌失措,辯證地想,得一次感冒相當于打了一針預防針。對這種宏觀上不可避免的事情,沒必要太在意(多注意休息和保暖就很少感冒了)

23,玩不怕臟(玩就放開的玩,別讓孩子有任何的顧慮)

24,不影響到自己安危,不影響到他人利益,就不要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干涉太多(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充分的發(fā)揮自己)

25,放手讓孩子玩,摸爬滾打,不頭破血流就可以(會玩也就會學)

26,不是所有危險的東西都禁止孩子走近;可以控制的范圍內,教孩子危險在哪里,怎么避免(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27,盡量多給孩子自己體會的機會,不直接告訴結果;讓他去摸索,去磕碰,去失?。ㄔ诳呐鲋胁拍艿玫匠砷L和鍛煉,又失敗才會有成功)

28,教孩子學會等待(在等待中學會忍耐,學會寬容,學會理解)

29,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怕做錯事,只怕做錯了事情而不敢去承認)

30,教孩子付出和回報是雙向的,學會感恩(有付出就會有回報,感恩所有幫助過自己的人和讓自己進步的人)

31,睡覺盡量陪孩子入睡(嗯,臨睡前陪孩子說的話,好像比較容易讓孩子所接受)

32,注意保護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這也要來好好的培養(yǎng)?。。?/p>

33,寒冷訓練(寒冷會讓人,有一種“求生”的欲望)

34,社會上很多“早教”的方法,當不知道怎么做的時候,就不做,有所為有所不為;信奉寧缺勿濫,過猶不及(找一個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所有的一切都不能一概而論)

35,孩子是社會的孩子,不要把自己太當作孩子的救世主,唯一(讓孩子適應各種不同的場合帶來的各種問題)

36,不要過多糾纏在自己育兒細節(jié)上的為什么,理論依據。做就做了,既成事實,沒那么多講究(在學習中,不斷的來完善自己)

37,每天盡量保證父母中的一方能夠陪伴孩子玩耍一定時間(別讓孩子感覺到孤單,只要有時間就盡量的多陪陪孩子)

38,每天想辦法讓孩子大笑狂笑若干次(大笑,可以舒緩孩子由于學習而造成的神經緊張)

39,生活游戲化,游戲生活化(游戲的人生,完美的生活。在完美的生活中,游戲人生?。?/p>

40,最重要的一句,我只需要一個70分的孩子,所以我也只要當一個70分的媽媽;不對自己嚴格要求,馬馬虎虎過得去就可以,我畢竟也是第一次當媽(人無完人,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41,教孩子直面失敗,我可以不服,但是我輸得起,我可以選擇放棄,也可以選擇再次沖擊,但是我不能在對手面前大哭(失敗乃成功之母!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

42,有小朋友進攻,學會審時度勢,先正告一次,然后的基本原則就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逃;在幼兒園的時候,可以大叫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呵呵,智取——能進則進,不進則退)

43,不先出手打人(君子動口不動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44,無論誰先動手,你都不可以第一個哭(告訴孩子:哭是最無能,最沒出息的表現(xiàn)??薏荒芙鉀Q任何事情)

45,你對自己的東西有決定的權利(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

46,3歲以后,給孩子引入每周零用錢的機制----要開始學有限的錢來辦自己最想做的事,學開源,學節(jié)流(呵呵,從小鍛煉孩子勤儉持家的好習慣,用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情)

47,常帶孩子去遠足,去郊外,不懼怕風雨(開闊孩子的視野,多注意觀察事物的發(fā)展,對孩子的寫作會有很大幫助的)

48,爭取每年都能回一次鄉(xiāng)下老家,過不一樣的生活(多讓孩子體驗一下艱苦的生活,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49,不把工作的煩惱帶回家(在單位和在家不能是一個樣子的哦?。?/p>

孩子打媽媽怎么教育


曾在幼兒園見過不少前來接送孩子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萬般疼愛。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心確實是無私的,就算偶爾會教訓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現(xiàn)在家庭孩子都少,就算孩子犯了錯誤,也沒有多少父母會選擇打罵孩子的,一般都是講道理和孩子談心。打罵孩子的父母不多見了,可是卻能見到對父母打罵的孩子,雖說那不過是孩子年幼不懂事的行為,但如果父母不進行制止與早期教育引導,會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惡習,不但不知道尊重父母,還會養(yǎng)成任性暴躁的壞習慣。那么,面對孩子打罵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呢:

孩子打罵父母怎么辦

不和孩子對打對罵

這是那些習慣打罵父母的孩子的父母經常做的事情。只要孩子對自己又打又罵,那么父母馬上和孩子開始了“對打對罵”,就像是兩個有矛盾的外人一樣,他講他的理你說你的理,你給我一巴掌我打你一嘴巴子,整個就是一場鬧劇。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有矛盾的時候,千萬不要和孩子這樣,那只會讓孩子明白,原來父母可以這樣“對打對罵”。

家里人一定不要“起哄”

我說個身邊真實的情況啊,有一次春節(jié),我和一家子的兄弟妯娌去給長輩們拜年,走到某一人家門口,聽到里面?zhèn)鱽韺Υ蚵?,還以為是兩口子大過年的打架,結果一進門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十歲的兒子和媽媽打在了一起。這家孩子第一次和媽媽這樣打罵的時候,他的家人就像看熱鬧那樣在一邊起哄,還說看看誰能打過誰之類的話,結果孩子為了爭那個“第一”,對自己媽媽是又踢又打還嘴里學著說粗話。平日里只要孩子發(fā)脾氣一家人就會在一邊看一邊笑覺得孩子長本事了。記住了,當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好玩。

在孩子出現(xiàn)這些行為時立刻制止

每一個孩子在某些時期都有過挑戰(zhàn)父母的行為,比如孩子在哺乳期的時候,寶寶會試著去咬媽媽,有些媽媽會覺得很開心,哎呀孩子知道咬人了,可第一次縱容了寶寶的行為,那么寶寶一定會是一次比一次狠。寶寶年紀再小他們也明白爸媽喜歡自己什么行為不喜歡自己什么行為,如果你稍加給寶寶一點小教訓,寶寶一定會明白的。所以你一定要記住,一定要及時制止決不縱容。

和孩子平日的交流不要出現(xiàn)打罵行為

家長平日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犯了什么樣的錯誤,就給孩子一定程度的小懲罰,比如作業(yè)沒寫好,那么讓孩子重寫并加倍,然后和孩子安靜一點的談一談,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不對,那么孩子一定會誠心的接受這樣所謂的懲罰。但如果你發(fā)現(xiàn)孩子作業(yè)沒寫好,馬上對這孩子一頓大吼大叫,不分青紅皂白一大打罵,孩子可能剛開始怕你,可時間久了孩子一定會習以為常,甚至會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付你。

在孩子出現(xiàn)打罵父母行為時緊緊盯著孩子

這也算是喚起孩子良知的一種心理戰(zhàn)術吧。只要不是那種被家長慣的無法無天的孩子,打罵父母成了每天必須做的事情的孩子,這一招應該還能管用。在孩子情緒控制不住要打罵父母的時候,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眼睛緊緊盯著孩子,大聲問孩子你這是要做出打爹打娘的行為嗎之類的話,這樣會讓孩子失控的情緒得到很好的控制,也是瞬間給孩子提了一個醒:你面前的是你的父母,是辛苦養(yǎng)育你長大的人。

平日注意加強孩子情緒自控力的鍛煉

打罵父母的孩子不可能整天就做一件事,不是罵父母就是對父母揮拳頭,正常來講那不過是偶爾一次罷了。孩子并不是不明白父母是不能打罵的,可是卻因為控制不住情緒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種行為。那么你就要在平日注意加強鍛煉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自控力,讓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夠憑著自己的情緒進行。

教會孩子尊重與被尊重

我曾見過一位家長,帶孩子在游樂場玩耍的時候,因為要排隊上滑滑梯,那位家長竟然很小聲的告訴自己孩子:把前面那個小孩推下去就很快輪到你了。結果當然是前面那個孩子被退了下去,還被摔傷了,而當那個孩子的家長和孩子責問時,那個孩子和家長理直氣壯的回答:誰讓你們那么慢的,摔了活該。如果家長不教會孩子尊重與被尊重,那么一定會有一天你的孩子把你教給他的用在你身上。

父母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這還是那句老話,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的行為與習慣。有不少父母性格就過于暴躁,不管和誰,一旦有不滿意的時候不是滿嘴的污言穢語,就是揮動著拳頭。這樣的行為讓孩子看到,他們會習以為常,覺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如此。對于那些習慣打爹罵娘的孩子,我個人不覺得是孩子的本性或者說是天生的,基本上都后天養(yǎng)成的。而父母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的老師,父母的一切,絕對直接影響孩子的一切。

媽媽該怎么教育孩子


媽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擔任著給孩子必要鼓勵的角色。多數情況下,媽媽需要幫助孩子解決很多生活中困難和瑣事,而且還承擔著孩子早期教育方面的重任。然而對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媽媽卻無從下手,今天為大家說一些媽媽最應該給孩子的“六大教育”。

時刻注意親子關系的培養(yǎng),多和寶寶一起玩耍

母親要多和孩子嬉戲玩耍,不要總是把功課、學習掛在嘴邊。學習、功課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試想,一個沒有和母親的嬉戲,而只有功課輔導的童年是多么的糟糕。作為一個“慈母”,你需要時刻注意親子關系的培養(yǎng),多和寶寶一起玩耍;

注意對孩子正確的指引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天生的性格都是善良的。作為母親,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要給予正確的引導。

比如孩子偷家里的錢或者未經別人允許使用人家的東西等等,這些小事上面一定要給予糾正。母親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正直、忠誠等良好的性格具有引導義務,最好的道德指南是母親自身的行為,如果母親自身逃避責任,無視他人的權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為的向導。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要給予他們充分的空間

孩子都需要細心的呵護,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段,他們希望有自己的空間。尤其對于男孩子來說,他們想嘗試很多新鮮事物,希望獨立解決一些問題。隨著男孩子的長大,目前對他們的界限需要適當地放寬些,作母親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適當的自我空間也是他們今后養(yǎng)成獨立性格的開端。

母親平時的言語要注意,你的語氣和談話內容可能會影響到孩子

有些父母平時談話不注意,一些不適合孩子聽見的言語也沒有很好的“避諱”,他們以為孩子聽不懂,殊不知這些談話久而久之會對孩子的性格和情感方面造成影響。父母在談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表達,寶寶不適合聽見的談話內容,最好避開。

對孩子綜合情感及愛心的培養(yǎng)

母親們有必要向孩子說明親切有禮地待人接物與學業(yè)及體育方面出類拔萃同樣的重要。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養(yǎng)的孩子會產生心理學家丹尼爾所說的情感智商,即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需要的能力,這類人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在生活中遙遙領先。

媽媽的表揚和鼓勵對孩子很重要

表揚能是孩子更加自信,批評會使孩子過多的自責。對孩子的表揚也講究技巧,比如孩子摔倒之后自己爬起來,與其說“你很勇敢”不如說“我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車而感到自豪?!边@樣明確地說明了為什么這種行為值得表揚。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其實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大家在生活中注意發(fā)現(xiàn)和體會。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功課的教育那么簡單。媽媽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親子關系的培養(yǎng),孩子有你的陪伴會表現(xiàn)的更好,生活的更愉快。

媽媽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還應該多學習點育兒知識,從而更全面的教育孩子。

孩子小心眼,爸爸媽媽要怎么做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比方說寶寶動不動就會哭泣,就會發(fā)脾氣;寶寶有時候會惦記一件事情很久,只要不完成就會一直說;寶寶有時候不會體諒他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等等。

遇到寶寶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怎么做呢?怎么樣才能夠讓寶寶的心胸寬廣一點呢?接下來就跟大家說一些讓寶寶變得大度的方法。

讓孩子學會適應環(huán)境

要是有新鮮的事物或者人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話,爸爸媽媽要教會孩子適應,這樣孩子才不會顯得那么驚慌失措,孩子能夠很好的適應環(huán)境,也會變得更加大度。

要做好榜樣

寶寶平時接觸最多的人呢就是爸爸媽媽和一些親戚了,孩子的言行模式是通過模仿所看到的人的行為所形成的。因此,要是爸爸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夠做到相互理解,包容,熱情,和他人和諧相處的話,相信寶寶們看在眼里,也會一點點去模仿。

這樣一來,寶寶在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以后,就會慢慢在和別人的相處過程中,變得大度,變得比較和善。

平時要換位思考

“自私”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在孩子跟他人不開心的時候,總是會覺得自己很委屈,所以爸爸媽媽在安慰孩子的時候,最好是能夠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也思考一下別人的委屈,讓孩子也能夠體諒他人。

多讓孩子跟同齡人玩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身子女,在上幼兒園之前很少和別的孩子相處,所以孩子無法了解到別的孩子的性格。因此,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一起玩吧,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開始慢慢接受別人了。

對待孩子要寬容

孩子非常調皮,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破壞一些東西。爸爸媽媽要知道這是孩子的本性,不能因為孩子這樣做了,就不分青紅皂白打罵孩子。

孩子非常希望爸爸媽媽用愛來對待自己,所以,要是孩子出現(xiàn)破壞的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寬容孩子,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跟孩子說明,下次不能再這樣做了,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寬容,以后也會寬容待人。

寶寶小心眼是能夠改正的,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多加觀察,及時把孩子的小心眼扼殺在搖籃里。

孩子太倔強怎么辦


《孩子太倔強怎么辦?》

趙教授:你好!

我的兒子四歲多了。他的性格倔強。有時輔導他做作業(yè),你叫他這樣做,他偏不這樣。有時很生氣,但我又不想打他強制他。您說該怎么說服他呢?

我是鐵路人

趙教授回答:

這位家長:您好!我首先要表揚您:盡管有時候孩子很讓您生氣,您也堅持不打他不強制他,你守住了這個底線,這一點非常好。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是以兒童為本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性格。

“倔強”,是一種性格。即性格剛強不屈,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為外力所改變。按照自己的脾氣,不聽別人的指導來做事。這種性格,有時候是積極的,有時候卻是消極的。我理解,這個“倔強”是個中性名詞。這位家長所說的“倔強”是作為貶義詞使用的,好像是孩子故意跟家長對著干。

遇到這樣的小孩子,最好不要打罵,不要強制他做他不樂意做的事。要是養(yǎng)成了“打他”他才聽話,強制他他才去做的習慣,事情可能按照家長的意志做了,但這是很有害的。孩子就會消磨、甚至喪失自覺性、主動性,形成被動、消極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會在無意中養(yǎng)成他屈從于強權的奴性。

這里,我有一個問題:我真弄不明白,怎么,四歲的孩子會有什么作業(yè)呢?好象在教育部的幼兒遠教育大綱里,沒有留作業(yè)的規(guī)定。如果是幼兒園老師留的作業(yè),要問問他們是根據什么文件留的作業(yè)?就是四歲的孩子,在幼兒園里也還是以游戲為主,是游戲性的作業(yè)?還是書面作業(yè)?我實在鬧不清楚。

如果作業(yè)是不該留的,小孩子抵制、對抗,也不能說是孩子的錯,家長不該強制孩子做不該做的事。

小孩子性格倔強,有先天的成分,就是父母的遺傳。父母性格倔強,孩子也會接受遺傳。孩子要是積極、主動做該做的事,這是優(yōu)點。要是本該做的事卻頑固地堅持不做,家長不希望,也不喜歡孩子這樣的倔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以孩子為鏡子,先照照自己,家長要是自身就有這種現(xiàn)象的話,得先從自身做起,先改變自己。小孩子性格的倔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長的影響。

平時,家長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經常表現(xiàn)得很強勢,這對孩子會是一種“暗示”,暗示的作用是自然而然地發(fā)揮的。不是家長有意教孩子倔強,而是孩子學了家長的樣子。

有時候,家長管教孩子不聽從,家長很不高興,甚至很生氣,就跟孩子“較勁”。孩子越是不聽從,不服從,家長就越堅持。家長非要以自己的“權勢”把孩子給“鎮(zhèn)住”不可,“整服”不可。要不,家長怎么會有威信呢?這是不少家長的想法。

其實,我不大贊成這種想法和做法。

如果遇到孩子犯強時,實在是扭不過來,怎么辦?

第一,盡量說服教育,打通思想,啟發(fā)自覺。這就要看家長的本事、功力了。

第二,如果說服教育行不通,可以策略一些,改變思路,把要孩子做的事改為跟孩子做游戲,用一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一般還是比較活泛,沒有大人那么“頑固軸”。

第三,如果還是行不通,有的時候,就需要家長思想“活泛”一點兒,來個腦筋急轉彎,對孩子做“暫時”的退讓,調整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以緩解對抗、對峙的狀態(tài)。這不是屈服于孩子,而是“戰(zhàn)略“上的退讓。

孩子的情緒正處在激動狀態(tài),無論家長說什么,怎么說,他就是聽不進去,跟孩子沒完沒了地較勁,這沒有什么實際價值。一方面,會使家長更加生氣,孩子也會忍受很大的委屈,“兩敗俱傷”。何必非要這樣做呢?

家長是成年人,是教育者,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中,家長是矛盾的主導方面,應當比孩子更理智一些,克制力更強一些,更能自主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大人跟小孩子較勁,非徒無益,還會有害。家長太過倔強,會在無意之中進一步強化孩子的“倔強”。家長先做點兒讓步,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了再說,肯定會好說好商量。

必須明白,家長管教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聽從、服從,不是跟孩子賭氣,不是跟孩子爭個高下、強弱。跟孩子發(fā)生矛盾生真氣,真生氣,那表明家長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修煉。

家長希望孩子聽從、服從教導是應該的,但不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逆來順受、言聽計從、惟命是從、看人臉色的“乖孩子”。真要是孩子成為那樣的孩子,將來有一天,您會著急的。因為孩子沒有了絲毫的主觀能動性,遇事就等家長說話、命令;如果家長不說話,不命令,孩子就不去做,就像木偶似的,拉一拉動一動,不拉不動。要是那樣的話,您說您著急不著急?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鼓勵、誘導孩子自己主動想,主動做,并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條件,給孩子以發(fā)揮自覺性、主動性的機會。平時,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養(yǎng)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上,多動點兒腦筋,多想點兒辦法。而不要在如何把孩子給“鎮(zhèn)住”和“制服”上瞎耽誤工夫。

作為媽媽該怎么教育孩子


兒子背上書包上學了,作為家長,我們也背起了更多的責任,心也隨之不輕松起來,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來。早上催促他起床,幫他整理書包,晚上陪他讀書,檢查作業(yè),輔導功課。為他忙前顧后,然而孩子卻不領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績并沒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績與自己付出的勞動不能成正比。

究其原因,我認為根源還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勞,反而養(yǎng)成了孩子的惰性,由于太關注他的學習,他反而變得沒有責任感和自覺性,學習目標不明確,以為是為大人學的,對大人產生依賴性。長此下去,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是保證優(yōu)秀成績的關鍵,是支付將來成材的前提,是培養(yǎng)健全、獨立人格的保證??粗@么多父母為“小皇帝”、“小公主”們鞠躬盡瘁,我卻反其道而行之。勤和懶是一對矛盾體,是互相牽制、相輔相成的。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就勤了。

不信你看,我是如何做的:

· 經驗1 ·

懶于接送——獨自走路去上學!

雖然很多孩子上下學都是父母接送的,雖然他爸剛開學時送過他幾次,但我從不接送,因為兒子從家到學校最多只有一公里的路程,只需穿過一條馬路,來往的車輛也不多。在給他講了安全知識后,我就要他自己走路,其美名曰“練輕功”。

有一晚,他沒按時睡覺,次日起來遲了,要我騎車送,我故意說,我自己上班要遲到,來不及送。他氣得一邊跺腳一邊小跑去學校,結果因遲到被罰掃地。我知道他最怕老師罰了,所以只有讓他遲到一次才能吸取教訓,改正晚睡的毛病。

果然,以后總是一到8點半就上床,準時睡覺,保證第二天早起。如果那次真的送了他,恐怕良好的作息習慣難以形成。

教子心得:讓孩子自己走路上學,既能鍛煉身體,又能養(yǎng)成不依賴他人的好習慣。

· 經驗2 ·

懶于陪讀——獨立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只提醒兒子,什么時間該做功課了,做完了向我報告一聲。遇到要檢查的作業(yè),我一律叫他自己檢查,我只負責簽字。他極不高興地說:“別人的媽媽都給檢查,你怎么這么懶?”我給他講道理:“不是媽媽懶,你想,如果我?guī)湍銠z查了,你還會檢查嗎?考試的時候錯了,誰又幫你檢查?平時出小錯,考試出大錯啊。”并告訴他學習是自己的事,遇到不會做的題我叫他自己開動腦筋,實在不會做了告訴他該到哪里去查找資料。

如某個生詞不知道什么意思,他為了圖省事,來問我,我叫他自己查字典,為了完成作業(yè),他不得不一個筆劃一個筆劃地查。過后,我在思考他不愛查字典的緣由,原來是對部首查字典不夠熟練,往往查一個字要費老半天時間,要查的生字多了,別說孩子,大人也覺枯燥。

于是我想了個辦法,和他玩查字典比賽,列出生字,看誰查得快,我故意輸給他,贏了的他興趣盎然。玩了幾次,查字典速度大大提高,不再認為是麻煩事了?,F(xiàn)在,他還主動幫同學查字典呢。

教子心得:在輔導孩子的學習上,不要太勤于指導,而要學會發(fā)現(xiàn)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獨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的,哪些是他能力達不到而需要幫助的。

· 經驗3 ·

懶于嘮叨——多做少說培養(yǎng)自覺性!

有的父母為督促孩子學習,一天到晚像麻雀一樣嘮叨個沒完沒了。殊不知,重復的話孩子聽多了耳朵也會起繭的,他反而不當回事。周末,他打游戲打了很久,作業(yè)也沒做,我問:“你準備打到幾點?”他看看鐘,說:“再打十分鐘。”“好,說話算數?!?/p>

十分鐘過去了,我返回來一看,他還在打,我強忍怒氣,臉上平靜地說:“你平常不是說,說話要算數嗎?”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馬上關掉電腦。

在此之前,因我給他灌輸過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識,所以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試想,如果我來個火冒三丈,一陣嘮叨:“別打了,還不趕快做功課去,這樣打下去,成績怎么會好?以后考不上大學……”恐怕他口服心不服的,做作業(yè)時還會“身在曹營心在漢”。

以后他打游戲,我要他自己規(guī)定時間,時間一到,必須馬上關機。開始,他還要我監(jiān)督,以后我偷偷觀察,發(fā)現(xiàn)他自覺了,時間一到就不打了。

都說打游戲不好,但只要把握的好,可以變不利為有利,他從中學會了控制自己,克制欲望,培養(yǎng)了控制力,忍耐力、意志力等。而這些,正是重要的學習品質。

教子心得:勤教育不見得有效,要看在什么方面勤。如果勤于嘮叨、大擺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于尋找方法和對策,并能有效實施才是值得借鑒的。

· 經驗4 ·

懶于動手——不包辦培養(yǎng)做事獨立性!

凡是兒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幫忙。如他的房間亂的時候,我就提醒他該收拾整齊了,自己卻在一旁樂得看他整理。孩子上科技課經常要回家準備各種材料,我叫他自己準備;要買什么給他錢讓他自己去店鋪買,以鍛煉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標本,我?guī)ヒ巴?,看著他動手做?/p>

剛開學,老師要求給新書包上書皮,他不會包,我卻叫他跟我學包。第一個封皮包好后(當然非常蹩腳),便放手,叫他自己包。他嫌麻煩,露出不耐煩的神色,我不理睬,只顧在旁邊“指手劃腳”地指導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動口不動手”,他不得不耐著性子包。如果我為了圖快省事,幫他包完,那么他永遠也包不出第二個更好的書皮。

教子心得:勤于幫孩子做事,甚至包辦,孩子就會有依賴和被動性,而責任心也無從培養(yǎng)。要讓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由于我的種種“懶”,促成了他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習上,改掉了粗枝大葉、丟三拉四的毛病,遇到困難,能獨立思考鉆研,主動尋求解決辦法;生活上,獨立性強,樣樣能自理。

可見,父母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該狠心的時候要狠心,該懶的時候不妨懶,把操心、關注默默地放在心里。移開呵護的羽翼,讓他自己去飛翔,唯有這樣,雉燕才能煉就一雙堅強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的獨立能力。

好媽媽要教給孩子的生活智慧


1.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

媽媽們有必要向孩子說明親切有禮地待人接物與學業(yè)及體育方面出類拔萃同樣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養(yǎng)的孩子會產生心理學家丹尼爾所說的情感智商,即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需要的能力,這類人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在生活中遙遙領先。貝爾實驗室所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表明:那些成果豐富的工程師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與同事進行良好溝通的工程師。

媽媽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說:當他還是個孩子時,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難。當時一位隊友受傷了,這位朋友的媽媽堅持要他打個電話,問問那個男孩感覺怎樣?!皨寢?,”這位朋友反對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他會知道的?!彼膵寢尰卮鸬?。這個電話標志著親密友誼的開始?!拔业膵寢屪屛颐靼祝河颜x起源于你對他人所表示的關切而不是要他人對你表示關切”。

2.多一些表揚和鼓勵

早期教育我們都知道表揚能使人創(chuàng)造奇跡,過多的批評會導致孩子過多的自責,使他們貫于為了獲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險。

表揚也有正確的方法與錯誤的方法。大多數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可以細數種種,而在表揚時卻言語含糊──“你是個了不起的孩子”這種評價會使片刻的光彩頓然消逝。因此表楊應具體些,與其說“你很勇敢”不如說“我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車而感到自豪?!边@樣明確地說明了為什么這種行為值得表揚。

每個人都有一個“要害區(qū)”,這個區(qū)域一旦受到表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媽媽,你可能比誰都了解對于你的孩子來說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了解,問一問沒什么不對。

其次,由于孩子們一次吸收的表揚有限,因此小量而頻繁地給予一些表揚會更適合,一百次一分鐘的鼓勵勝過一次作一百分鐘的表揚。

3.談論“禁忌”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里。在這個世界里,孩子們放眼接觸到的盡是毒品、酒精與性。一些媽媽擔心談論諸如此類的禁忌行為是在鼓勵他們這么做。但事實正好相反,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與父母作過坦誠交談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與酗酒。

媽媽們尤其可以有技巧地與孩子們談論這些敏感的話題。首先,讓你自己對這些現(xiàn)象有所了解,而后詢問你的孩子他們所知道的。六、七歲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場上聽到這類事或在電視上看到這類事。指出你與他們談論這類事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其危險性,而不是不信任他們,讓他們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問題,或與他們談論他們的煩惱。

4.將界限適當放寬

孩子們需要得到無條件的愛,這樣自尊自愛的種子才會得以生長。這種無條件的愛并不意味著你不設定任何界限,設定界限是向孩子們顯示他對你來說很重要。

當一個孩子越界時,向他們說明你對這種行為而不是他們本身感到失望。

隨著孩子的成長,界限自然要放寬些。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想與他們的媽媽保持一定的距離。心理學家埃文索-貝斯索曾描寫道:男孩子們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車時,心里就響起車子開動的轟鳴聲,這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想冒險并表現(xiàn)他們所見過的男子漢的力量。隨著男孩子的長大,他們的界限也應適當地放寬些,作母親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媽媽是孩子們巨大的鼓勵之源。心理學家埃頓-萃絲在調查了250個學齡兒童后發(fā)現(xiàn):近一半的孩子更想獲得一份媽媽而不是父親的工作。其中一個原因,貝斯索推測道:孩子們更想了解他們媽媽所做的事并想參觀他們媽媽的工作地。

5.指明方向

孩子們需要一個道德指南針。這意味著不僅在重大問題上灌輸是非觀,而且在日?,嵤律瞎噍斒欠怯^。

一位媽媽看到她五歲大的兒子騎著他的朋友──鄰居七歲大男孩的車子?!皽凡挥眠@輛車,”他兒子說,“他在學校?!彼J為自己這么做沒什么不對,因為他的朋友不會介意。但這位媽媽堅持讓他的兒子把車子送回去:“在沒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財物是不對的?!?/p>

當一位媽媽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正直、忠誠給予足夠的重視,她們就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價值體系,這將成為孩子的無價之寶。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媽媽自身的行為,如果媽媽自身逃避責任,無視他人的權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為的向導。

你也許不希望聽到這類話:“可是,媽媽,你就是這么做的。”

6.與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時間內,媽媽們通常關注所謂重要的事──捕捉孩子們的情況,輔導功課。然而在我們這個生活節(jié)奏緊張的社會里,孩子們渴望的不僅僅是這些,他們更希望與媽媽一起共度美好時光。

這并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僅需擁有一種嬉耍的態(tài)度,一種愿意把做功課的時間變成嬉戲或把做家務轉化為游戲的態(tài)度。

一位朋友允許她的孩子們與他們的朋友在廚房打鬧,玩具、顏料與泥土不時地飛落到食物里。幾年以后,她上大學的兒子帶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飯。“我總想能來你們家實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說,“我們曾在這里擁有歡聲笑語──湯里也飄落著玩具?!?/p>

媽媽怎么對孩子正確的教育


濃厚的學習興趣

想要有良好的學習品質,首先一定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小學這些知識,應該說98%的孩子都不成問題,都很正常。但是我們看到,如果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之中,我們通過所有的作業(yè)體驗,一次一次地練習,讓孩子受傷,痛恨學習,這是我們給他最大的一種傷害。

因此,我們要反復強調:你給予孩子的是什么?你一定要讓孩子保有學習的興趣。孩子可以考80分沒有關系,但是他對學習卻有無限熱情,就像古人說的,學而不厭。因此不管家庭教育還是學校的教育,讓孩子充滿無限的學習興趣,可謂是重中之重。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興趣的力量。一旦他對這個事情入門的時候,他才會真正有興趣。到那時候就不存在說負擔重不重,困難不困難,那是真興趣所在。

良好的學習習慣

談到學習品質,還要關注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個人發(fā)展中的習慣很多,我覺得最重要的習慣就是獨立思考的習慣,他需要有自己的思維品質。老師這么說的,他這么記著。缺少停留,缺少自我思考、消化、質疑,沒有重組構建。比如,在家的時候,家長可以多問孩子為什么;當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可以和他一起探究,一定讓他去思考問題。

有效的學習方法

說到有效的學習方法,孩子真是各有各的不同。這個方法,無所謂好壞,適合他的,他習慣的,然后又能起作用的,就是好方法。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總結出兩條,讓他用那樣的方法去嘗試。

敏銳的信息素養(yǎng)

如何讓孩子們能夠收集信息,整理信息,運用信息,甚至于創(chuàng)造信息的信息素養(yǎng)也是不能忽視的。

同樣的信息,大家一塊聽,一塊看的東西這么多,有一些人就有收獲和提升的,有一些人經歷后卻毫無所得。其原因就是他缺乏信息素養(yǎng),不懂得在眾多的信息中如何抓取、如何整理和運用。

有些人曾說過,不管良好的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現(xiàn)在都是看誰能夠充分地利用資源,能夠很好地去整合信息,他一定會獲益匪淺。

這些方面

父母也需要關注

盡可能地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自主

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我們需要硬件支持,當然也需要有軟思考。這就是讓孩子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有更多的空間平臺,讓孩子開闊起來,超越小學教育的范圍,超越小學校園的圍墻。

但是現(xiàn)在,不管家庭還是學校,強加給孩子很多東西。我們到底該不該給他強加?一種觀點就是說不能太多的占據孩子的時間,為什么呢?

我們不占據它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太欠缺一種思考的時間和自主的狀態(tài),沒有自主的經歷,他就不可能獨立成長。我們大人給他很多的關注,更多的是給他智力上的提升,孩子卻沒有智慧。

因此,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要給他關注,同時我們要盡可能地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自主。

不要拔苗助長,要尊重規(guī)律把握尺度

家長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就是好心好意、全心全意地拔苗助長。孩子就是孩子,他有他的成長過程。你使勁讓他上這班那課,把他弄得很疲憊,根本談不上學習效率,不過是花錢買家長的一個心安:“人家都學了,我不能不學”“聽懂一點兒算一點兒”等等,所以做父母的,要把握火候。

我覺得很多東西不可一概而論,比如說有些孩子進行語言類的學習,進行一些特長、專長、藝術類的學習,我覺得都可以。

但要把握尺度,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適當引領他,針對孩子的特點、實事求是地進行綜合設計考量。

一定不要忘記教育的本源

我想起家長們常說的一句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想問家長:“既然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那么您想讓孩子跑到哪去?終點是哪?”我覺得現(xiàn)在很多家長的問題是沒有想明白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一種享受的福利,但在如今的社會很難體會到這一點。教育孩子,首先要教孩子“做人”,然后才是“學文”,如今教育最大的迷失是忘記了教育的本源。

建議家長讓孩子做兩件事:讀書、旅行。前者可以增長智慧,后者可以增長能力。人成長中最有用的經歷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和高人說話”。

其實,孩子就像一棵樹。

至于這棵樹,今后結多少果子,結什么果子,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我就知道它是一棵樹,我就要給它補充一顆樹成長的營養(yǎng)。我們現(xiàn)在的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就是給這棵樹足夠的關注與營養(yǎng)。

相關推薦

  • 媽媽要怎樣教育孩子 1,孩子不需要太聰明,太鋒芒畢露,我覺得那不是好事,關鍵是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好習慣決定好人生) 2,環(huán)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父母是孩子的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必將影響到孩子) 3,不要輕易養(yǎng)成一個...
    2021-07-08 閱讀全文
  • 媽媽該怎么教育孩子 媽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擔任著給孩子必要鼓勵的角色。多數情況下,媽媽需要幫助孩子解決很多生活中困難和瑣事,而且還承擔著孩子早期教育方面的重任。然而對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媽媽卻無從下手,今天為大家說一...
    2021-07-13 閱讀全文
  • 孩子打媽媽怎么教育 曾在幼兒園見過不少前來接送孩子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萬般疼愛。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心確實是無私的,就算偶爾會教訓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F(xiàn)在家庭孩子都少,就算孩子犯了錯誤,也沒有多少父母會選擇打罵孩子的,...
    2021-07-13 閱讀全文
  • 孩子小心眼,爸爸媽媽要怎么做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比方說寶寶動不動就會哭泣,就會發(fā)脾氣;寶寶有時候會惦記一件事情很久,只要不完成就會一直說;寶寶有時候不會體諒他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等等。 遇到寶寶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的時...
    2021-05-22 閱讀全文
  • 孩子太倔強怎么辦 《孩子太倔強怎么辦?》 趙教授:你好! 我的兒子四歲多了。他的性格倔強。有時輔導他做作業(yè),你叫他這樣做,他偏不這樣。有時很生氣,但我又不想打他強制他。您說該怎么說服他呢? 我是鐵路人 趙教授回答: 這...
    2020-11-13 閱讀全文

1,孩子不需要太聰明,太鋒芒畢露,我覺得那不是好事,關鍵是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好習慣決定好人生) 2,環(huán)境很重要,自己要做得正(父母是孩子的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必將影響到孩子) 3,不要輕易養(yǎng)成一個...

2021-07-08 閱讀全文

媽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擔任著給孩子必要鼓勵的角色。多數情況下,媽媽需要幫助孩子解決很多生活中困難和瑣事,而且還承擔著孩子早期教育方面的重任。然而對于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媽媽卻無從下手,今天為大家說一...

2021-07-13 閱讀全文

曾在幼兒園見過不少前來接送孩子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萬般疼愛。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心確實是無私的,就算偶爾會教訓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F(xiàn)在家庭孩子都少,就算孩子犯了錯誤,也沒有多少父母會選擇打罵孩子的,...

2021-07-13 閱讀全文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比方說寶寶動不動就會哭泣,就會發(fā)脾氣;寶寶有時候會惦記一件事情很久,只要不完成就會一直說;寶寶有時候不會體諒他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等等。 遇到寶寶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的時...

2021-05-22 閱讀全文

《孩子太倔強怎么辦?》 趙教授:你好! 我的兒子四歲多了。他的性格倔強。有時輔導他做作業(yè),你叫他這樣做,他偏不這樣。有時很生氣,但我又不想打他強制他。您說該怎么說服他呢? 我是鐵路人 趙教授回答: 這...

2020-11-1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