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并不是要留給子女的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幼兒園說課稿要脫稿嗎 幼兒園開學家長要做好準備 中班我的幼兒園的教案2006年6月,巴菲特將370億美元的財產(chǎn)捐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并宣布將來的遺囑:“在我去世之后,請把我99%的財富用于慈善事業(yè)?!彼麑崿F(xiàn)著財富取之于社會,再歸還給社會的理念。
巴菲特大慈大愛捐贈社會,同時也非常愛他自己的子女。他有三個孩子,自從第一個孩子出生后,就開始記錄孩子的成長,每年寫一本,共寫了三十本,里面記錄著孩子們成長的點點滴滴,以及他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體會??梢娝呛蔚戎匾暫蟠呐囵B(yǎng)教育。據(jù)說他的三個孩子都不依靠他,都有自己的事業(yè),又很支持父親的慈善義舉。“財富不是留給子女的”恰恰是印證他對子女教育的成功的經(jīng)驗之談。
美國有一家周刊做過一個調查,請世界強企業(yè)退休CEO們填一份問卷,其中前10名大企業(yè)的老板對其中一個問題都有相同的回答。這個問題是: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過,你認為什么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這十個老板都說了同一件事——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過,他們一定不放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相同的回答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他們共同遭遇過的事??梢韵氲?,這十個老板在苦心尋找商機賺錢的時候,沒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讓子女們臥進金窩銀屋里享受著父輩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待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孩子們沒有成長好,沒有成器,有的不但不能繼業(yè)承志發(fā)揚光大,倒成為紈绔子弟“敗家仔”。
我猜想,他們每個人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子女問題而苦惱、悔恨著。把財富留給子女的后果,既是“弊大于利”害了他們,又不能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蒙辱了人性的愛心。
古人有“脊土種松柏,窮人子讀書”的說法。有意識讓孩子的生活過得差一點,是有利于成長的,大愛大寵倒是培育不出優(yōu)秀人才,還可能收獲到事與愿違的苦惱。
無論是富人還是尋常百姓家的父母,在創(chuàng)業(yè)致富、在經(jīng)營謀生的生活歷程中,巴菲特的話是金玉良言。特別是富人,要正確認識財富,將財富以捐獻這一良好的方式反饋給社會,幫助困難的人,同時別忘記關愛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放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這樣,到老了的那時候,你就是個對社會有貢獻的慈善家,有一個無憾無悔沒有嘆息只有幸福欣笑的完美人生。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孩子需要知道 贏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孩子在生命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競爭。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輸贏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將影響著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道理也許如同,爸爸媽媽不能僅僅因為孩子某一次的考試排名或試卷上的分數(shù),而確定孩子的整體學習水平。
事實上,這就是競爭!整個過程無非是組織一群孩子,從此處開始、到彼端結束,在這個過程中,有孩子贏、有孩子輸?!摆A”的孩子感覺非常棒,那么別的孩子呢???
同樣的道理,輸?shù)母杏X也并非糟到一塌糊涂——僅僅是這一次沒有贏而已。有時候,生活會很公平,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未嘗不是件好事。作為父母,責任之一在于幫助孩子做好準備,因為他最終會離開爸爸媽媽的懷抱,獨自面對外面的世界。
面對失敗應該多鼓勵孩子
流傳一個有趣的討論——競爭是很消極的事件,在任何一項以學校為基礎的比賽當中,孩子們不應該相互爭斗。因為,當結束時,贏家只有一個。同樣明顯的是,有贏家,也就意味著有輸家。
沒有孩子愿意成為一個失敗者,也同樣不會有家長,為自己本來該贏的孩子的失足大意而鼓掌稱好。??
但有時,爸爸媽媽不得不做出萬全的準備,因為“下一次”總是客觀地存在著。
你可以對孩子說:“我們誰也不知道你們班的哪個小朋友會成為未來的奧運冠軍”、或者“你好朋友的生日快到了,為什么不送她一雙溜冰鞋呢?看看她能不能打破上次她在體育嘉年華創(chuàng)下的記錄”。??
別將“贏”的概念局限了
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參與很關鍵。在參與的過程里,以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并面對,也是一種贏。這也意味著,當孩子積極、努力地實踐他所學習到的技能和本領時,正是一種無形的回報,毫無疑問,他的這份堅持已然讓他成為一名贏家。??
事實上,一直以來都有一個不變的真理:通常,幸運的孩子從來不贏。
孩子需要磨練,再富也不要富孩子
在我國一直有著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我曾上網(wǎng)搜索了一下這句話,沒想到這句話居然在網(wǎng)絡上已有人用俗語來說了。可見這句話在我國的確是根深蒂固了,在某些方面確實不應該窮了我們的孩子:多年前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說某縣一縣長帶著隨從和記者去各地視察。到了東山鄉(xiāng)一小學,見孩子們坐在土石壘成的凳子上聽課,他立刻皺起眉頭,對陪同他視察的劉鄉(xiāng)長說:“你們怎么搞的?把學校搞成這個樣子!”劉鄉(xiāng)長一聽就解釋:“我們鄉(xiāng)窮,沒辦法。”“國家要興旺,教育是根本。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縣長的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然而最近也有過這樣一則事例:有一個學生家里很困難
,所以的開銷全靠媽媽撿破爛來維持。這樣的家庭局面,家長覺得對不起孩子,以為自己使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體面的學習、生活。因此,家長就想到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錢。從此以后,這個孩子雖然家境貧困,但花銷極大。有一次,他被人欺負了,就用錢買通了幾個好朋友,幫他抱了仇……看了這樣的事例,我覺得我們的觀點應該好好的更改一下了,對于政府、教育局的確不應該窮了我們的孩子,但對我們部分家長來說,這里我想對你們說“請不要再富了我們的孩子”。
一、自立自理,艱苦奮斗,每個時期都需要
在現(xiàn)在的家庭中,吃得最好的;穿得最好的;用得最好的,我想就應該都是我們的孩子了,每個孩子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對于自己的基本的生活問題根本不需要作任何的考慮,以致到最后什么也不回做。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男孩,從小父母什么都替他做,他的任務就是吃飯、學習、睡覺。的確,他的成績非常好,并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可當他獨處于外面的世界時,他什么都不懂,天涼不知添衣服,生病不知怎么辦,手燙了一個泡,也打長途電話問他媽媽該怎么辦。到這個時候,我想我們的父母應該發(fā)現(xiàn)自己過分關系我們的孩子了,但應該已經(jīng)為時已晚了,難道我們非要等到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才去后悔當初嗎,我們應該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了,現(xiàn)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日越過越好,但我們還是必須讓我們的孩子懂得艱苦奮斗、自立自理,從而適應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只有憑自己的能力生活,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二、“富了”會削弱我們孩子們的斗志。
古語有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過著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樣從小就缺少一種鍛煉,而且身上也不缺錢,再加上我們大人平時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他們看來好像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錢來解決,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長大了還能經(jīng)受多少挫折、磨難呢?想想日本學校對孩子的磨難教育,他們經(jīng)常讓學生赤足到郊外遠游,以此磨煉學生的意志。再看人家澳洲比中國富裕得多,而他們卻在很多方面“窮”孩子,讓孩子從小便得到鍛煉,長大以后便能夠應付這五花八門的世界。我們是否應該好好的深思一下呢?在“富?!钡沫h(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有怎么的斗志呢?
三、“富了”還會養(yǎng)成一些壞習慣。
學生有了錢可并不是好事,學生畢竟思想單純,而且沒有很好的自制能力來克制自己的行為,很難抵擋社會上一些不良的誘惑。我曾經(jīng)教過這樣一個學生,父母做生意比較忙,平時生活有他爺爺奶奶照顧,而父母為了彌補自己的“不照顧之失”就用錢來滿足他??伤辛隋X行為習慣越來越差,開始時,只要一有空就鉆進網(wǎng)吧上網(wǎng)玩游戲,后來發(fā)展到為玩游戲而逃學
留給孩子千萬財產(chǎn),還不如留給他這些……
孩子的分數(shù),永遠不如學會感恩、學會做人重要!
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家長如何培養(yǎng)呢?把財富留給孩子,還不如把孩子變成財富!
1、孩子,你一定要學會做飯。這與伺候人無關。在愛你的人都不在身邊的時候,使你能善待自己。(能獨立生存!)
2、孩子,你一定要學會開車。這與身份地位無關。這樣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拔腿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不求任何人。(自由!)
3、孩子,你一定要上大學,正規(guī)的大學。這與學歷無關。人生中需要經(jīng)歷這幾年,無拘無束又能染上書香的生活?(一旦走進社會,就進入了市場!)
4、孩子,你知道嗎?足跡有多遠,心就有多寬。心寬,你才會快樂。萬一走不遠,讓書籍帶你走。(拓寬自己的視野,借助知識的視野!)
5、孩子,如果世界上僅剩兩碗水,一碗用來喝,一碗要用來洗干凈你的臉和內衣褲。(自尊與貧富無關!)
6、孩子,天塌下來都不要哭,也不要抱怨。那樣只能讓愛你的人更心痛,恨你的人更得意。(平靜地承受命運,愛你的人自會關心!)
7、孩子,就算吃醬油拌飯,也要鋪上干凈的餐巾,優(yōu)雅地坐著。把簡陋的生活過得很講究。(風度與境遇無關!)
8、孩子,去遠方的時候,除了相機,記得帶上紙筆。風景是相同的,看風景的心情永不重復。(徐霞客之所以是徐霞客,不是因為走的路最多!)
9、孩子,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哪怕只有5平米。它可以讓你在和愛人吵架賭氣出走的時候,不至于流落街頭,遇到壞人。更重要的是,在你浮躁的時候,有個地方讓你靜下來,給自己的心一個安放的角落。(獨立人格!)
11、孩子,小時候要有見識,長大的時候要有經(jīng)歷,你才會有個精致的人生!(讀別人的經(jīng)歷,找自己的經(jīng)歷!)
12、孩子,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請記住,擁有善良,會讓你成為最受上天眷顧的人。(這種眷顧未必是財富與權勢。善有善報,所報者,愛也!)
13、孩子,笑容、優(yōu)雅、自信,是最大的精神財富。擁有了他們,你就擁有了全部。(這就是”貴族”精神!)
“投降”并不是不好的行為
只要聽到“投降”兩個字,大人會本能地表示不屑和不悅。似乎,在大人的觀念里,怎么能向自己的孩子投降呢?殊不知,這里的投降并不是它本來的意義,而是代表著與之相反的意義。而且,它所延伸的含義,還包括了親子之間的信任。
爸爸媽媽容易挑戰(zhàn)信任
有的父母相信,孩子是自己最棒的老師。從不同的孩子身上,爸爸媽媽學到了寶貴的經(jīng)驗——耐心、好奇、謙遜、信任。
然而,信任最具有挑戰(zhàn)。正如育兒專家經(jīng)常說的那樣,他們看到的最直接的爭斗,往往是關乎信任的問題:相信嬰兒真的沒有在操縱、控制;相信寶寶需要間隔一小時、或者多間隔一會兒再喂奶,以便于隔出喂養(yǎng)及消化的空間;相信幼兒能夠學習控制自我的能力。
雖然,在幼兒還沒有自然入睡的能力之前,免不了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當他的小肚皮充分擴張時,他就能夠在協(xié)調吮吸、吞咽的過程中,學習到呼吸的能力,這樣寶寶也就能更好地配合喂養(yǎng);當寶寶準備好時,他也會接受到家庭的膳食,沒有任何強迫,也無需大驚小怪。
即使幼兒還處于學習的階段,爸爸媽媽仍然要保持冷靜與尊重的心態(tài)教育、引導。
當小家伙還不能很好管理自己的極端情緒時,并不意味著他犯下不可饒恕、急需懲罰的錯誤。別忘了,孩子的大腦尚處于幫助他弄清各類狀況的發(fā)展階段。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溫和的指導與信任,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
“投降”并不是不好的行為
正如同父母學習信任孩子的先天需求與善良一樣,爸爸媽媽也不妨試著學習“投降”。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跟隨小寶寶的節(jié)奏,或者努力調整自己的方式。事實上,當爸爸媽媽越是處于掙扎的狀態(tài),親子相處就越困難,風險也就越多。
“投降”是善待自己
當然,“投降”并不意味著示弱或順從,更不是放棄。在這種情況下,“投降”代表著接受孩子的現(xiàn)在,以及父母當下所處的位置,還有些許放手的成分。
楊瀾:窮養(yǎng)兒子撫富養(yǎng)女兒是不對的
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楊瀾,既是一名資深傳媒人,也是一雙兒女的母親,她的智慧和練達,不僅體現(xiàn)在成功的事業(yè)上,更反映在對子女的養(yǎng)育上。
楊瀾跟大家分享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諸多感悟,她的體會是:人格培養(yǎng)、身心發(fā)育、智商情商逆商(抗挫力)一個都不能少。做父母并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1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作為一名職業(yè)女性,楊瀾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每次我收拾行李準備出差時,就覺得做了一件特別對不起孩子的事?!睏顬懻f。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楊瀾覺得不能在負疚中過一輩子。
“我覺得對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地充實,見到這么大的世界,帶回來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痹跅顬懙慕套咏?jīng)中,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這不僅僅是指道德層面,也包括父母在怎樣度過他們的人生。
楊瀾詢問了很多在職業(yè)上很有成就的媽媽,發(fā)現(xiàn)她們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長得很好,這給了她信心和答案?!昂⒆拥搅艘欢ǖ碾A段,需要跟他最親近的人進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睏顬懻J為,當孩子的思辨能力開始產(chǎn)生時,他更需要一個有實力的伙伴,而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僅僅滿足于常?!百嚒痹谒麄兩磉?,卻不能給他們思想的養(yǎng)料,孩子們會感到不滿意。
楊瀾是在與兒子的相處中逐漸悟出這個道理的。楊瀾的兒子已經(jīng)16歲了,開始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看到社會上一些不良現(xiàn)象時,也有自己的批判思想,這時候,他非??释粋€同樣有獨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親跟他對話,“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圍著他問‘你到底要吃紅燒肉還是燒帶魚呢’肯定不行。”
所以,楊瀾的觀點是,無論是常年在外忙碌的父親,還是能夠多花時間陪孩子的母親,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為一名母親,首先應該過非常充實和快樂的生活,讓孩子們知道:這樣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2夫妻吵架,要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有一次,楊瀾跟先生發(fā)生了非常激烈的沖突,把孩子嚇著了。情緒稍微穩(wěn)定后,楊瀾和先生都意識到剛才自己做了一件非??膳碌氖虑?。
他們來到孩子的房間,單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視的角度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剛才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我們在你面前那樣爭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語言,我們想跟你說,大人有的時候也會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剛才我們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們倆真誠地向你道歉。請你原諒我們。第一,爸爸媽媽彼此之間還是相愛的;第二,我們不想讓你受到任何的驚嚇和傷害。
楊瀾回憶說,當時孩子接受了他們倆的道歉。楊瀾也由此提醒為人父母者,要盡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
現(xiàn)在,社會上存在著一些焦慮的媽媽,有的甚至會對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楊瀾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示范”。楊瀾說,這樣的母親讓自己非常負面的東西完全不加節(jié)制地宣泄出來,雖然可能會在當時把孩子暫時壓制下去,但孩子將來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對朋友、同事,還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會陷入一種潛意識的習慣當中。這是一種非??膳碌摹斑z傳”。
楊瀾特別強調母親的情緒管理能力,因為母親通常和孩子相處時間更長,她的情緒就像空氣一樣在孩子身邊甚至體內!她的緊張、焦慮、暴躁,都最先傷到孩子?!耙囵B(yǎng)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親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
3面對網(wǎng)絡和電視,選擇相信孩子
現(xiàn)在的孩子是電子化的一代,電視和網(wǎng)絡對于他們猶如空氣一樣不可或缺。但與此同時,電子化也造成了諸如網(wǎng)癮少年等問題,作為家長,如何把控孩子在電視和網(wǎng)絡方面的使用?
在楊瀾家,這個問題是分兩步解決的。
楊瀾很鼓勵孩子讀書、旅行,體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但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喜羊羊”,楊瀾知道攔著孩子們不是辦法,于是她就坐在旁邊陪著孩子們看,有一天,孩子說:“媽媽,你實在太幼稚了,我們實在沒辦法再陪你看這個了?!薄昂⒆觽冊陔娨曋姓也坏教噙m合自己看的節(jié)目,不再喜歡坐在電視機前了。”楊瀾說。
但是面對網(wǎng)絡沒有那么簡單了。
楊瀾并不認同為了減少孩子和電子產(chǎn)品的接觸,就讓家里的電視、電腦等產(chǎn)品全部消失,人為地進行隔絕。“這會極大地影響孩子在班里的社交?!睏顬懻f,這樣做的結果是,當班里的孩子都在說他們熱衷于看的某一個卡通片和一個游戲的時候,孩子只能無話可說。
隨著孩子們步入學校,和網(wǎng)絡的接觸越來越多,學校幾乎所有的功課都要在網(wǎng)上完成,他們還經(jīng)常通過網(wǎng)絡看一些喜歡的卡通片、電影,跟同學聊天??吹胶⒆右恢弊陔娔X前面,楊瀾也開始慌張,但她明白,如果經(jīng)常問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最后,楊瀾跟孩子們達成了一個“交易”:從眼睛的保護、身體的發(fā)育、頸椎的成長以及學習等各個方面考慮,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網(wǎng)看無用的東西,不玩游戲;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個小時。孩子們同意了。
既然談好了,楊瀾就充分尊重他們的選擇??吹胶⒆哟陔娔X前,雖然心里很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楊瀾就跟自己說:“不要問他,他一定在做作業(yè)?!?/p>
4健康的體魄比奧數(shù)班更重要
現(xiàn)在的孩子“壓力山大”,課業(yè)要搞好,奧數(shù)、英語不能少,課余還要學才藝??珊⒆拥木κ怯邢薜模鳛榧议L,如何幫助孩子平衡各方面的關系,作出選擇和取舍?
可能跟自己的經(jīng)歷有關,楊瀾不認為那些課外的輔導班有那么大的作用,相反,她認為,上了課外輔導班很可能讓孩子上課就不認真聽,所以她的孩子沒有去上奧數(shù)班,她也沒有給他們做任何跟知識相關的課外補習。
多出來的時間干什么呢?當然是去鍛煉。
“大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看看自己家的男孩子,他的骨骼、他的肌肉真的在發(fā)育嗎?”楊瀾擔任政協(xié)委員的時候,曾和幾個委員一起提交過一個關于提高民族體質的提案,她認為,目前我國青少年的體質非常讓人擔憂,無論是爆發(fā)力、耐力還是力量,都全面低于日本。而一個人的體魄跟其精神力、意志力、活躍程度以及創(chuàng)造力都有直接的關系。
這樣的背景下,在奧數(shù)和運動之間,楊瀾毫不猶豫地給孩子選擇了運動。“如果因此沒有得100分,只能得85分,我認了,因為不需要知道那么難的題目?!钡牵拔倚枰沐憻?,需要你正常的、健康的發(fā)育,在長大成人的時候,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有著非常有活力的生命的狀態(tài)?!睏顬懻f。
一到周末,楊瀾就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出汗、去鍛煉,并且親自陪著。而楊瀾發(fā)現(xiàn),這還讓她有個意外的收獲:跟孩子建立起了“哥們兒”般的友誼,大大促進了親子關系。
5父母也會犯錯,尊重興趣最重要
楊瀾坦言自己也犯過錯誤。
兒子5歲的時候,楊瀾曾逼他練鋼琴。鋼琴老師問楊瀾的兒子:你為什么要學習鋼琴呢?兒子回答:是媽媽讓我學的。
在學琴的4年中,兒子痛苦,楊瀾也不愉悅,“為學琴沖他歇斯底里地叫喊過?!苯K于有一天,兒子說“媽媽我想把鋼琴砸了”,楊瀾意識到兒子是真的不喜歡彈鋼琴,于是終止了兒子的學琴生涯。
楊瀾的女兒卻喜歡彈鋼琴。楊瀾由此感嘆,哪怕是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每個孩子也不盡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秘之處,必須要對此敬畏。
6“窮養(yǎng)男富養(yǎng)女”的根本是財富觀
近年來,“男孩窮養(yǎng)女孩富養(yǎng)”的說法在不少爸媽中盛行,這種說法認為,只有窮養(yǎng)男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將來他才可擔當大任;只有富養(yǎng)女孩,在物質上開闊其視野,在精神上豐富其思想,將來她才能見識廣,有主見,一生幸福。
楊瀾對此并不以為然,她認為對男孩太嚴苛了會讓他習慣順從權威,男孩從小過分窮養(yǎng)也可能讓他變得惟利是圖。有一些人在成年以后走上歧途,恰恰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過于貧窮,以至于有錢高于一切從小在他思想里扎了根,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同樣,有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非常優(yōu)越,把女兒嬌寵到傲慢、無知的程度,殊不知,溺愛只能讓女孩長大后嬌縱無禮,“誰愿意娶這樣的女孩進門?
楊瀾認為,不管父母是窮還是富,孩子將來都要自己經(jīng)營人生。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從小把錢、情感、價值、精神能夠放在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上。楊瀾的做法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個理念:18歲以后,媽媽把大學的學費都交齊了,你們就自己過日子了。
接受了這樣的理念,孩子們正確的財富觀自然就會慢慢培養(yǎng)起來。
暑假的時候,楊瀾的兒子去博物館實習,跟工人們一起拆木箱、釘釘子、做記錄,因為是高中生,博物館并不給他付工錢。中午在外面吃飯,班上有一些同學吃比薩,還有一些同學甚至吃更貴的壽司等,但兒子覺得自己還沒有掙錢,就買一個5元的三明治吃了?;貋硪院?,楊瀾對兒子的行為大加表揚。楊瀾跟兒子說,你要算算,假設你剛剛大學畢業(yè)每個月可以掙多少錢,如果一頓午飯就花40元,意味著你根本養(yǎng)不活自己。
“窮養(yǎng)、富養(yǎng),歸根到底是一個財富的價值觀的問題。”楊瀾認為,不論男孩還是女孩,最關鍵的是要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而過分糾結于窮養(yǎng)、富養(yǎng)問題,“往往是父母自己過于看重金錢的結果”。
注意孩子的敏感期——并不是孩子不乖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xiàn)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并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zhí)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shù)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續(xù)到一歲多一點,是口腔敏感期。無論成人怎么阻止,孩子總把手放進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萬不要認為不干凈而去阻止孩子,否則會留下心理隱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證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東西讓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如果順利渡過,以后再也不會用嘴啃食物之外的東西。有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甚至延伸成別的不良行為,例如:愛吃零食、吐口水、罵臟話!都在一定程度與口腔敏感期沒過好有關。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時愛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只是在進行手臂肌肉運動的練習)。與手的敏感期后期重疊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時候常常兩三個敏感期同時交叉出現(xiàn)。
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里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系。國外的教育專家常說兩歲孩子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亂貼標簽。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xiàn)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后尋找到適當?shù)臋C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后,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于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后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后進入分享階段。
注意1:處在強烈的物權意識確認期的孩子,大人千萬不要去逗引孩子,強搶孩子手中的東西,讓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氣!”這是絕對不可以的行為!
注意2:當孩子能分享的時候,把東西分給我們吃,我們一定要接受,不要說“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這樣就是拒絕孩子的分享,將給孩子帶來的感覺是失望,孩子就會把分享和失望聯(lián)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樂,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zhí)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xiàn),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這些內容家長可參考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書中有詳細的論述,此書家庭必備家長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