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化的愛是隔靴撓癢
發(fā)布時間:2021-03-25 愛的教育筆記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學的游戲化這樣的人一般內心有一種愛的想法,卻不知道怎樣用行動來幫助孩子,也不去修煉自己,使自己找到真正的心靈深處的愛,而是用大腦想象出一種愛的模式,需要用的時候就把這種模式照搬出來。
一般人很難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出這種假愛的模式,多數(shù)是受一些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的影響加上家長自己的想象,醞釀出一種概念式的愛。這種愛是可以被表演的,當一個母親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愛的母親時,可能就會尋找這種感覺。這樣的母親一般都由于對自身隱藏的某些習性不認可或感到恐懼,或者認為自己不能自然而然地愛孩子,認為自己的心力不足,沒有力量再去愛孩子,而用一種公式化的愛來驅除自己的恐懼,使自己認為自己已經在愛孩子了。
一位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勞,在夫妻的關系中,先生又不能用愛給她足夠的力量,所以她無法在回到家后獲得舒適的愛和深厚的關懷來補充自己的能量。因為覺得自己不能讓孩子看到自己這樣的狀態(tài),同時對自己成天這么忙碌沒有更多的心力和時間給孩子而感覺到愧疚,于是這位母親決定每天拿出40分鐘來陪孩子玩,給孩子以愛。
一臉疲憊,一臉煩燥地走到家門口時,這位媽媽會挺起胸,讓笑容回到臉上,然后走進家門??吹胶⒆诱谀抢锿嫠?,愛的感覺一下涌上心頭,媽媽立即沖到孩子面前,用超級快樂和超級親切的狀態(tài)對孩子說:哇,寶貝,媽媽回來啦,你在玩什么呢?然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孩子的游戲中并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同時開始欣賞起自己的能力,這些能力創(chuàng)造出那么有意思的游戲,看上去孩子要比剛才一個人玩耍時快樂得多,情緒也高漲得多了……
時間到了,媽媽該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就告訴孩子應該去找某某,媽媽要去做某事不能陪你玩了。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失落,就像被惹起了饞性又吃不到東西的那種人,內心會感到非常委屈和悲涼。不滿和不愉快慢慢積壓在心中的孩子,以后只要跟媽媽在一起,就會找機會發(fā)泄情緒和胡鬧,或者軟塌塌的沒有力量,不愿意自己工作,只等著媽媽回來跟媽媽一起玩。
實際上這個媽媽用孩子滿足了自己的愿望,使自己良心不再受到譴責,卻剝奪了孩子擔當主角的工作,使孩子配合自己,而且不滿足孩子對興趣游戲的需要。這樣的愛是索取的愛,這樣的家長是索取者,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利用孩子。使用這種愛的家長一般都有以下幾種心理:
一種是覺得自己工作很忙或者長期工作在外,與孩子相處時間太少,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時間不夠而心存內疚想盡力地彌補孩子。
一種是認為自己身上的一些東西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內心找不到真愛,并且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有跟愛的概念相違背的模式,擔心暴露出來會傷害孩子。雖然自己在別人面前是個淑女,很溫柔可愛,但發(fā)起脾氣來很潑,很刁,卻不想讓孩子知道這種狀態(tài),就會做作出自己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
一種是從小比較矯情,習慣于矯情和做作。自己把自己的形象設計成一個可愛的、嬌滴滴的、人見人愛的女生,內心總在完善自己想象中好母親的形象,總把孩子作為配角,讓孩子幫助自己完成一位好母親的形象。這樣做的母親一般都對自身隱藏的某些習性不認可或感到恐懼,從而用好母親的形象來驅除自己的恐懼。這樣的媽媽非常會愛孩子,把愛表演顯示得非常清楚,但這不是從本質上愛孩子,孩子不會接受到愛。
如果孩子不能從這些愛中獲得真正的心靈涵養(yǎng),就會像隔靴搔癢,使孩子感受到煩躁和不滿足,于是孩子精神空乏,沒有心力,表現(xiàn)出不斷索取愛或物品的行為,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fā)脾氣,或者哭泣。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育兒觀念:隔輩人的愛是跨越時空的傳承
育兒觀念:隔輩人的愛是跨越時空的傳承
下了班回家,像往常一樣,我坐在床上陪著仔仔玩耍,母親則在廚房忙碌著一大家子的晚飯。
“吃飯啦!”母親在廚房喊到。
仔仔一躍而起,歡快的小手來回撲騰,一邊咿咿呀呀說著“飯飯、飯飯”,一邊央求我快點抱她去餐桌。
給仔仔在兒童餐椅前安頓好,抬頭看眼飯桌,一大盤香氣滿溢的小黃花魚擺在飯桌中央。
看著眼前盤子里的小黃花魚,肉質細膩,香氣撲鼻,一條一條交織在一起,鮮嫩的魚肉中摻雜著清晰可見的魚刺。我素日愛吃小黃花魚,可看見魚背上那一塊離骨的、鮮美香甜的魚肉,我卻怎么也提不起筷子,感覺如鯁在喉。
還記得小時候,我長住在姥姥家。
姥爺每次去市場買菜時,總喜歡帶2斤小黃花魚回來。由于姥姥腿腳不便,很少出門買菜。家里的菜都是由姥爺定期采購。每當下午閑時,聽到姥爺?shù)钠ば曉谧呃壤锘仨憰r,我就知道,是姥爺買菜回來了。我歡快地張開雙手迎接姥爺?shù)貧w來。打開網兜,里面好豐盛,有土豆、青菜、肉、姥姥愛吃的韭菜。哦,對!還有小黃花魚,姥姥和姥爺都愛吃小黃花魚。
吃飯時,小黃花魚上桌,再在上面撒上香菜,香氣誘人無比。
我們三個人圍在一起,細細品味小黃花魚的鮮香嫩滑。每次吃魚時,姥姥總怕我被魚刺卡到喉嚨,不時地給我夾鮮嫩的魚肉,那白亮的魚肉帶著絲絲紋路,吃起來鮮美可口。而姥姥卻總在吃魚頭、魚尾和夾雜著魚刺的邊角余料的碎肉。姥爺時不時夾一條小黃花魚給姥姥并責備她只顧著打掃外圍,勸她多吃點魚肉。和姥姥姥爺常住在一起,我也愛上了小黃花魚的鮮美。
兒時在姥姥家,仿佛每一天都有很多事做。姥姥每天都很忙,忙著料理家務,忙著一日三餐。而我就是姥姥的小尾巴,跟在她的屁股后面,她做什么,我學做什么。
姥姥包餃子做面食的時候,我在一旁央求著和面搟餃子皮。姥姥摘菜的時候,我在一旁學習如何摘菜。姥姥洗衣服時候,我在一旁蹲著學習如何使用搓衣板。姥姥炒菜的時候,我趁姥姥去切菜的功夫,自己也像模像樣的拿著鏟子來回翻炒,惹得姥姥一陣歡笑。姥姥拖地的時候,這個活沒有技術含量,我就把拖把搶過去,自己干了起來。閑時,姥姥喜歡把大米拿出來曬曬,撿一撿里面的小米蟲。每次看到鋪了一地的大米,里面有小白蟲在蠕動,它們胖胖的,爬得很慢很慢。我總能抓住小米蟲放在手里,和姥姥一起欣賞它在手里蠕動笨笨的樣子,可開心了。
白天偶有閑時,姥姥干完活躺在床上休息,然后喊我,摟著我,讓我一起躺一躺,睡一覺??墒钦{皮的我根本不肯睡覺,總纏著姥姥讓她給我講故事。姥姥不厭其煩的給我講了一個又一個自己經歷的故事,這其中蘊含著好多的人生道理以及一生所經歷的磨難坎坷。
在家時,我不僅是姥姥的小尾巴,出門同樣是小跟班。姥姥單位有活動,每次都帶上我這個跟屁蟲。大合唱、郊游、吃飯、總有一個小小的身影跟在姥姥身后,姥姥單位的老同志都叫我小尾巴。
平時在家我不粘姥姥的時候就會找姥爺一起玩耍。我總喜歡纏著姥爺,讓他陪我玩撲克牌,或者在一起瘋打瘋鬧。小孩子的瘋鬧總是沒有分寸,拿著小掃帚就那么朝姥爺?shù)哪?、頭、身上打過去了。現(xiàn)在看來那樣的玩鬧極其不禮貌,但姥爺也是極其寵愛我的。
雖是在玩鬧中寵愛,但是家里的規(guī)矩不能亂。例如,姥爺教我在盤中夾菜時必須在自己眼前的位置夾菜,東西在哪拿要放回哪處,吃水果時不允許用手挑來挑去,但是可以先用眼睛挑選自己心愛的,無論拿起以后果子是什么樣子,都不允許再放回去重新拿。
午夜夢回時,我仿佛又回到了他們身邊。我永遠記得寒冷冬天時被姥姥體溫溫暖過的被窩,炎熱夏天時姥爺大蒲扇給我送來的涼風。記得每次臨別前,我總喜歡摸摸姥姥的脖子,那因衰老而變得細軟的皮膚讓我覺得是世界上最溫柔的皮膚。我喜歡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摩挲她因操勞而日益彎曲的后背,深深地聞著她身上的味道,這讓我覺得踏實、心安。而姥爺總是喜歡坐在椅子上,俯下身子,用手指指右臉,我附上去親親,他再用手指指左臉,我又附上去親親,他再用手指指額頭,我又附上去親親。最后我們用大大的擁抱來告別彼此。
兒時與姥姥姥爺在一起居住的時光好多都是模糊的,然而某些片段卻又是清晰入骨。這些片段慢慢地、慢慢地拼接成年幼的我對姥姥和姥爺?shù)囊缿倥c深情,沒有什么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也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有的只是我們隔輩人之間深深的愛意印刻在生活的平凡與瑣碎之中。
哦,對!還有那日復一日深情的陪伴。這些情感柔軟而又脆弱,但它深埋我心,忘卻了斗轉星移,忘卻了世間滄桑變幻。
“快吃飯吧,不然菜都涼了?!蹦赣H的催促,把我從遙遠的回憶喚了回來。
眼前的母親,如今也成為姥姥,她操勞的雙手變得日益粗糙,但神情卻越發(fā)溫柔起來。
看著仔仔歡快地撲騰著小手,母親站在桌子前顧不得吃飯,她左手拿著孩子的碗,右手用筷子挑著鮮亮白嫩的小黃花魚的魚肉,嘴里念叨著:“仔仔,來,姥姥喂一口魚肉肉,香香……”
體罰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在教育中,離不開懲罰。但是,對孩子的懲罰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不用理智、溫柔的良言善語,用皮帶抽和打耳光,如同對雕塑對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動用了生銹的斧頭?!?/p>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點”和“錯誤”都會伴隨著他的腳步。成人如果能夠正確地運用懲罰與獎勵,不但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還能夠培養(yǎng)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如果孩子明白父母的懲罰是因為愛,便能夠理解或認同這樣的方式,并會越來越懂事的。
體罰能解決什么問題
英國衛(wèi)生部曾經公布過一份咨詢文件,內容是“建議修訂法例,禁止父母以任何輔助物來擊打孩子,以及用其他可以傷害孩子頭眼和耳的懲罰方式。”
英國《獨立報》針對衛(wèi)生部的文件進行報道,稱:“英國政府正考慮立法禁止以藤條、拖鞋和皮帶等物件體罰孩子,違例的父母一經定罪,或須坐牢。”文件公布之后,英國國家統(tǒng)計辦公室針對部分家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85%的英國父母希望保留體罰子女的權力。
雖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在體罰孩子的做法上卻存在相似之處。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兒童是其父母的財富,也就是私有產品,對孩子進行打罵或其他處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些父母常常因為孩子不聽話、貪玩、學習成績不好,或者說錯話、做錯事等各種原因,對孩子采取體罰、打罵的方法。從古至今,更流傳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錯誤說法。
《教育法》出臺之前,教師體罰學生也深受大眾認可,也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體罰之后,父母和老師都能找到理由說服孩子:打你是因為愛?!督逃ā奉C布之后,“為人師者”體罰學生的歷史宣告結束。但是,“為人父母者”可以體罰自己的孩子,似乎仍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教師體罰學生,會受到一系列的懲罰,父母呢?
某報曾刊登過一例成人體罰兒童致死的消息:一位家長因為孩子貪玩沒完成作業(yè)就用棍棒體罰,因為時間太久,孩子被打死了。還有一則真實的案例,說的是一個孩子因為想和父親一起外出,孩子的父親要去辦公事不能帶他,在其不聽勸告的情況下,其父一怒之下踹了他一腳,結果這個弱小的孩子便慘死在了父親的腳下。
近些年來,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每一次都會引起人們的震驚。有所不同的是,早些時候,人們對孩子以這樣的方式過早離世感到扼腕。現(xiàn)在,人們的第一感覺是——打死自己的孩子也屬于刑事犯罪。體罰致死的現(xiàn)象尚屬少數(shù),它是體罰孩子所造成的最惡劣后果。對于那些活蹦亂跳的兒童來說,體罰對兒童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卻比死亡還要嚴重。
體罰教育是一種“無能的教育”。
它是父母對子女的粗暴態(tài)度,也是造成兩代人內心產生隔膜、水火不容的根源之一。體罰是兒童形成不良個性心理品質的誘發(fā)劑。兒童需要安慰、需要同情、需要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成長,如果缺乏了這些因素,便只能自己默默的沉浸在孤寂里,形成孤僻的性格,同時也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畏縮等不良心理品質。兒童經常處于體罰的壓力中,內心會產生惱怒和憤恨,形成固執(zhí)和對抗的心理品質。無論父母說什么,怎么說,甚至還沒有開口,孩子就已經做好頑固反抗的準備了。
拷打、責罵和體罰永遠不能作為一種影響兒童心靈的好方法,它唯一能夠留給兒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冷酷和粗暴。這么做的結果是養(yǎng)成兒童固執(zhí)的脾氣和不可挽救的怯懦和虛偽。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他們的自尊心越來越強。體罰孩子容易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傷。父母或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要么越打越“皮”,要么就是從逆反、對抗發(fā)展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狀態(tài)。
父母面對孩子的過錯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既要有愛心,又要有耐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的朋友關系。同時,要讓孩子認識到所犯錯誤的危害和原因,給孩子申辯和闡明自己觀念的機會。如此,孩子一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會順從和接受父母的批評和幫助,也能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
另外,一些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懾于父母的壓力,學會了“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不良習慣。為了掩蓋自己的過錯,慢慢地學會了撒謊。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撒謊的時候,往往很難控制情緒,忍不住又是一頓打罵。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與他所成長和受教育的環(huán)境有關。所以,每一位父母在面對一個“問題孩子”的時候,都應該認真地自我檢討。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除了是父母之外,還是老師,甚至是“兄長”、“姐妹”、“朋友”,多重關系不僅讓孩子感覺受到了尊重,還能夠體會到心與心的和諧交融。
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說謊之后,應對其進行正面引導,并進行誠信教育,培養(yǎng)他說真話辦實事的習慣。日常生活中,成人說話、做事要一言九鼎,切忌亂給孩子許愿,放空話。勿以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要讓孩子從和諧的氛圍中認識錯誤,敞開心扉,誠懇地接受父母的指導和幫助,養(yǎng)成誠信的品行。
或許,成人從未深入地探尋過這樣的問題:一個孩子所犯的過錯是有意而為還是無心之過呢?有的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在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大吵大鬧,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或者把最好的衣服一層層地套在身上,他們的“表現(xiàn)欲”在這個時候特別強烈,完全擺脫了成人的掌控,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父母開始采取打罵的方式。孩子安靜下來,跑到一邊哭泣,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都是無心之過,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完全出自本能。這時,成人不應隨便發(fā)火,而應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和客人有事要講,請他到旁邊去玩。如孩子仍管不住自己,可規(guī)定時間讓其罰坐或罰站。在規(guī)定時間后,與孩子心平氣和講道理。
所以,如果父母未能對孩子的過錯進行說明和引導,孩子只能看到父母的“表”(責罵或體罰),卻看不到父母的“里”(愛或期望)。久而久之,孩子會將父母視為仇人,一旦無法承受壓力的時候,就會把不滿發(fā)泄到父母身上,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一位母親對心理咨詢師哭訴,孩子竟然對她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原來,這位母親在兒子做錯事情之后,習慣地打了他一巴掌,接下來發(fā)生的一幕讓她十分驚恐——孩子順手抓起一個茶杯扔了過來,差點砸到她的頭部。然后,這個孩子還惡狠狠地對他的母親說:“走著瞧,等我長大了再跟你算賬”。
每一個孩子都很愛他們的父母,無論他們哭鬧還是撒嬌,全部的希望都是得到父母的愛護。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是教育好孩子,希望棍子、鞭子、繩子能讓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值。不過,孩子是不會被打好的,體罰的次數(shù)越多,孩子越是不能正常成長。甚至有一天,他們會將積壓的怒火全部發(fā)泄到父母身上,那個時候很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余地。在成人的面前,孩子雖然是一個弱小的個體,但他們首先是一個人,成人應該遵循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向,提出要求在前,幫助孩子在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引導,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此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孩子與孩子之間勢必存在差異,成人盡量不要按照某個所謂的好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對比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成人要學會用放大鏡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稍有進步馬上表揚,讓他們進步時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不要總是拿他們和別的孩子比較,更不要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在他們身上撒氣,這種做法太野蠻了。
教育孩子的時候,懲罰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它和體罰完全不同。如果孩子做了特別不好的事情時,父母可以采取“事不過三”原則。第一次是溫和的告知,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什么;第二次是嚴厲的批評,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還應該好言相勸、耐心教導;第三次就要給予相應的懲罰了。懲罰一定說到做到,不給孩子任何的僥幸心理。
孩子還處于發(fā)展和成長階段,對于是非曲直有時缺乏正確的評判,有時難免會犯錯誤。即便是成人,有時也是難免的,所以對孩子第一次的錯誤,無論多么嚴重,也要好言相勸,耐心教導。如果同樣的錯誤還犯第二次,那就不是無意而為了,因此一定要重視起來,即使是很小的錯誤也不能輕視。這樣,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同一個錯誤不能犯兩次,并盡力朝這個方向努力。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在第二次的時候就向父母承認錯誤:我這次記住了,決不會再犯了。
懲罰的時候盡量避免采取體罰的手段,父母可以沒收孩子一個月的零花錢,或者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腦,又或者可以用做家務來懲罰孩子,這些都是比較合理的懲罰方法。
公主和王子式的童話故事好還是不好?
最近對王子公主類的童話很反感,給文文講故事都會特意的避免,不得已講到,都會匆匆?guī)н^,
公主除了美麗和善良,還有什么。憑什么靠這個就一定要想當然的追求的到幸福。
王子愛上公主無一例外的全是因為她的美麗,善良丑陋的公主有人愛嗎。。。如此膚淺的王子,和弱質的公主
注定了童話只敢以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結尾,沒有一個童話故事膽敢寫王子和公主的婚后。
騙子騙子騙子。。。。
不知道我是怎么了。心地不在純潔了嗎,還是已經蒙塵了。。
灰姑娘也好,白雪公主也好,公主都像是個牽線的娃娃,沒有靈魂,除了順從和軟綿綿的依賴,
心靈是空的,向往的只是一種寄生蟲式的生活。
她們的那種純潔善良,其實是無力的殘忍,并給自己的無力掛在道德的頂尖,扯著周圍的人一起往下落。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分不清楚善惡,只是一種偽善和無能。
很小的時候,我也很喜歡看安徒生童話,尤其喜歡看格林童話,喜歡王子和公主的生活。
哪個女孩不是在王子公主的神話里長大,不憧憬白馬和王子的浪漫。
有誰肯把童話留給童年,不帶著它長大。也只有長大了才不情不愿的承認,童話就是童話。
因為王子和公主有一天醒來發(fā)現(xiàn),從此的幸福生活,變成一天又一天的重復。
幸福被坐在了屁股底下,只有別人看的到。
王子和公主夢醒時分,原來幸福經不起重復。
是的,幸福經不住一再的重復,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那是簡單版的童話。
現(xiàn)實生活是需要耕耘的,現(xiàn)實生活是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獲。換言之,不可能不勞而獲。
一味的期待,一味的依賴,一味的總想占上風,永遠要對方低頭,收到的只能是一片荒蕪。
現(xiàn)在總是回想起明月老師的這句話,
“知道孩子是在自己的羽翼呵護下生活,會有一種心痛的幸福?!?/p>
每次夸獎完她漂亮的時候,都會很后悔。
我討厭童話。。。。
詳細請查看論壇原帖
育兒方式:全職媽媽or隔代教育
若說媽媽教養(yǎng)與外婆教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有多少區(qū)別,還真不明顯,也許是母女之間好溝通。因為外婆們常說:我女兒說了,味精對孩子身體不好;我女兒說了,讓孩子自己吃飯。又或者:我女兒說了,讓孩子每天洗澡……不勝枚舉。女兒的教養(yǎng)觀念,母親貌似能良好地貫徹執(zhí)行。但細細觀察下來,又似乎有那么點細微的差別。
性格差異
全職媽媽身邊的孩子,性格或恬淡或活潑,但都比較隨和、穩(wěn)定,不會亂發(fā)脾氣,上課時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偶有情緒,在媽媽的安撫下能很快平靜下來。
相比較之下,外婆羽翼下的寶寶,或嬌氣、或暴躁,情緒不穩(wěn)定,稍有不如意就會哭泣或尖叫,更有甚者還有暴力傾向,這時候,外婆往往自己也很沮喪,不能很好地安撫寶寶。上課時坐不住,時不時就要繞著教室跑,或者去打擾其他小朋友。當媽媽客串帶孩子上過親子班后,外婆再帶,孩子更會有情緒上的不適,反彈會更大。
生活習慣
全職媽媽的孩子通常都有良好的起居時間,飲食有序。自理能力也很強,很小就開始學著打理自己,還能幫媽媽做事情。而外婆總要嬌慣些,由著孩子的性子,愛給寶寶吃零食。凡事包辦,吃飯的時候,別的寶寶都好好坐在位子上自己吃,他們卻坐在外婆的懷里,一口口被喂著吃。
生理發(fā)育
這點,讓我們有些詫異。大多由外婆帶大的孩子,更容易尿褲子。據(jù)寶寶的媽媽說,他們家外婆從小就給寶寶把尿,頻繁到20分鐘1次。夜里很早就開始甩開尿不濕,給寶寶定時把尿。也許這些都是造成孩子尿頻的原因。
鼓勵方式
當寶寶完成一項活動時,媽媽會說:寶寶,你看,只要努力了就能完成,加油!或者,寶寶,真是能干的小伙子,能自己穿鞋了——是非常具體的。
而外婆,不管寶寶有沒有完成任務,對活動有沒有興趣,或者沒有做什么,只是坐在那兒,她們也會表揚寶寶:你好棒——后果是,寶寶沒有表揚就不吃飯,沒有表揚不動手做作業(yè),沒有表揚不肯上課。
為什么全職媽媽與外婆帶出的寶寶會有些許的不同呢?興許是寶寶在媽媽身邊自然而然產生的自信、忍耐力與安全感;又或者,外婆帶的孩子,白天接受的是一種生活習慣及規(guī)矩,晚上父母回來,又是另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變化在寶寶幼小的心理上會興起波瀾,反映出來的就是性格上的不穩(wěn)定。
也有說我們寶貝外婆或祖母帶,脾氣也好著呢!是的,世事無絕對,并不是每一個祖輩都溺愛孫兒,就像也不是每一個媽媽或者爸爸都有科學育兒觀一樣!
育兒觀念:“隔輩愛”別加“溺”
從事幼兒教育多年,對于家教有頗多的感慨。祖輩對孫輩的教育,父輩對子輩的教育差距很大。對孩子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年輕的父母為了自己的事業(yè),為了自己的清凈,為了自己的方便而將寶寶送給爺爺奶奶,中國式的“隔代親”的教育弊端出現(xiàn)了:周一,托班新來了個聰明、健康、活潑的寶寶。寶寶適應環(huán)境很快,剛來園第一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就會獨立吃飯,獨立午覺,而且不哭不鬧,非??鞓贰:⒆邮悄棠趟蛠淼?,每次老師請她放下幼兒就離開,但是奶奶不是在教室里纏綿著不舍得離開,就是站在門口張望、監(jiān)聽或是到監(jiān)控室擦眼抹淚的觀察。在下午接孩子的時候,當著老師和幼兒的面說:“老師啊,吃飯時,你得喂喂孩子,要不他吃不飽的。睡覺時你得摟著寶寶,摸摸他、拍拍他,要不他睡不好。”看他這么大年紀,又沒有多少文化,老師與她進行了溝通,但是比較困難。
第二天,聰明的寶寶哭著拒絕吃飯,老師問他為什么不自己吃飯了?前幾天你自己吃得很棒的!她學著奶奶的口吻說:“老師,你得喂喂寶寶,要不他吃不飽。”午睡時他坐在小床上就是不肯睡,老師說:“寶寶,你前幾天睡覺睡的很好啊,今天怎么不睡覺了”他又重復著奶奶的話:“老師,你得摟著寶寶,拍拍、摸摸寶寶,要不寶寶睡不好的?!甭犞@稚嫩的聲音,老師真是哭笑不得。
現(xiàn)在的孩子很聰明,他會很敏銳的捕捉到家長對他的溺愛的信息,從而想出滿足自己的需求的條件,使用“有效”方法,達到自己淘氣目的。
廣大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們,在我們給子女盡義務,帶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要注意愛的方式,切記隔輩愛加“溺”。
幼兒的“社會化”行為是喜是憂?
最近,在瀏覽一些幼兒教育論壇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話題討論很熱烈,說的是一些孩子在幼兒園里學會用食物玩具去“巴結”老師,或者去討好其他小朋友,以期引起老師的其他小朋友的好感。一些家長對幼兒的這種“社會化”行為既好笑又擔憂。好笑的是孩子竟然這么會?!靶÷斆鳌?,擔憂的是孩子的這種“社會化”的行為是否有利于其成長?
一些參與討論的“準專家型”的家長認為,幼兒在幼兒園里對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討好”行為,一方面是其受社會影響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其心智逐步成熟的體現(xiàn)。這是一個自然的現(xiàn)實,家長們大可不必緊張。
幼教專家認為,幼兒行為過早“社會化”,大背景是社會環(huán)境,關鍵因素在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缺失,這種社會化的行為對幼兒的成長有著諸多不利:
一是不利于幼兒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過早讓孩子接觸社會行為,會讓孩子的人生觀過早染上“金錢至上”的色彩,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是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正常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幼兒交往的過早“社會化”,無助于引導孩子學習掌握正確的社會交往能力。過于功利化的社會交往,有其客觀存在的一面,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起到的負面作用可能更大,不對孩子的“功利”交往方式進行及時糾正,將不利于其成長。
如何引導幼兒學習交往走上一個正途?
專家認為,應該多方面下手,以期起到根本的引導作用:
家長首先要以身做則,在家庭教育中正確引導孩子的言行。的確,幼兒在幼兒園的“行賄討好”行為有社會影響因素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推波助瀾作用,一些家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以社會陰暗的一面說事,或者在日常家庭行為中毫不忌諱地進行“厚黑”行為,這也直接影響了幼兒的行為判斷標準。
因而,家長日常的生活中,一方面要規(guī)避“功利”交往在孩子眼前出現(xiàn),另一方面則更要以正確的言行來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社會交往意識。
其次,要注重家園共育的作用,如發(fā)現(xiàn)幼兒“功利”交往行為有強化的趨勢,家長一定要注意和老師相互配合,要注重幼兒園正規(guī)教育。有的時候,老師的教育比家長的苦口婆心的說教更為有效。只有家園共同下功夫,才能幫助幼兒樹立科學的人生觀與社會交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