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絕不能縱容孩子的7件事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份愛中不僅要包含理智與寬存,更應松緊有度,要為兒女們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限,使他們的行為有章可循。
學會忍受一時的不舒服、煩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對孩子如下的幾種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絕不能手軟,更不能把寬容演變成縱容.
1、順手牽羊
孩子給你看一雙袖珍水晶鞋,告訴你那是從小朋友家的地上撿的。
達標做法:立即帶孩子歸還物品,讓他親自道歉:“對不起,我把你的東西拿回家玩了,現(xiàn)在還給你,請原諒?!苯柚拔餁w原主的過程,讓孩子學會勇于承認錯誤。
3、4歲的孩子沒有“物權”概念和所屬意識,自認為喜歡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對此,父母千萬不要采取“下不為例”的態(tài)度。記住那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得不到就動手
孩子們在玩沙子,其中一個搶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機,未果,一口就咬向?qū)Ψ降男∈?。結(jié)果,推土機如愿到手。
達標做法:親子教育家董進宇博士認為,對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嚴肅批評,讓他知道,咬人是不對的,已經(jīng)對小朋友造成了傷害,必須親自道歉;同時,讓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他應該學會接受這種不如意。
除了批評和講道理,一定的懲罰必不可少,并將與懲罰相反的待遇呈現(xiàn)在他眼前:呵護和安撫被咬的孩子。從而令孩子懂得,攻擊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處,進而自覺摒棄攻擊性行為。
3、該睡不睡
晚上10點該睡覺了,孩子卻把娃娃和毛絨玩具攤到床上
達標做法:指指墻上的卡通掛鐘,示意孩子到就寢時間了,告訴他按時休息才能保證第二天去幼兒園不遲到。沒有一個孩子會主動上床,他們永遠沒玩夠。如果父母允許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規(guī)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難以養(yǎng)成。所以,無論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辦法拒絕。
4、見了玩具就走不動
在超市,你拒絕買芭比娃娃,女兒卻緊緊地抱著不放,任你怎么解釋也不松手,還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達標做法:對孩子表明你的態(tài)度:今天不買玩具,因為前不久剛剛買了一套芭比娃娃。
如果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無理取鬧,不妨置之不理,繼續(xù)選擇其它物品,或者佯裝離開,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協(xié)是不明智的,否則孩子的任性將變本加厲。等孩子冷靜之后,通過講道理或講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歡,撒潑、哭鬧的結(jié)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討厭。
5、天女散花
臨睡前,6歲的孩子脫下衣服,隨手扔到桌上、凳子上,甚至一只袖子耷拉到地上。
達標做法:對孩子說:“穿好睡衣,然后把你的衣服疊好。在幼兒園午睡前,老師不是要求你們都把自己的衣服疊整齊嗎?老師還告訴媽媽,你做得非常好,有時還幫助小朋友呢。媽媽知道你是個很講秩序的孩子。來,媽媽看著表,你準保能在3分鐘之內(nèi)完成,馬上開始吧。”說這些話時,不必高聲,但一定要柔中帶剛。
親子教育家董進宇博士認為,孩子喜歡聽好話,媽媽對其好行為的強調(diào),恰是對他的正面激勵,在反復的督促中,孩子能逐漸學會自理,并懂得承擔責任。
6、用謊言掩蓋事實
8歲的孩子施展“武功”,將花瓶摔得粉碎。當媽媽問起這事,他卻說的家里的貓干的。
達標做法:鼓勵孩子說實話:“告訴媽媽,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媽媽喜歡誠實、勇于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币源舜蛳⒆拥念檻],鼓勵他說出真相,并在第一時間“擁抱”他、表揚他。
6、7歲以上的孩子明知說謊不對,卻為了逃避懲罰而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話,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長了這一惡習,以致他在謊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7、我要一次玩?zhèn)€夠
到了該結(jié)束游戲的時間,9歲的孩子卻坐在電腦前不動。
達標做法:對孩子表明你的寬容度:“好吧,再給你5分鐘,把這局玩完,如果還不結(jié)束,明天也不允許你玩了?!?/p>
電腦游戲容易使人上癮,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規(guī)定孩子玩游戲的時間,比如一天一次,時間為半小時左右,并嚴格督促其遵守。使之通過服從外在的約束力,逐漸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控制。
另外,親子教育專家認為,在規(guī)定時間的前5~10分鐘,父母可提醒一次,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為準時離開電腦提供可能。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三大惡習毀了孩子一生,家長不能縱容!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的日?;顒?,90%都在不斷重復原來的動作,習慣動作是潛意識,無需大腦思考,無需用意志去控制。
葉圣陶先生把“習慣”和一個人的“能力”聯(lián)系起來:
走路和說話是人人具備的兩種基本能力,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了,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比如,張三記憶力不強,就是張三沒有把看見的聽見的事物記下來的習慣,李四表達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沒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說出來的習慣。
因此,習慣養(yǎng)成得越多,那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yǎng)成種種的習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chuàng)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chǎn)的地步?!?/p>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p>
這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幼兒時期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階段。
我們家長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和熏陶,比如,生活習慣、待人習慣、閱讀習慣、勞動習慣,等等。
關于怎樣培養(yǎng)好習慣,育兒專家都有很多經(jīng)典的著作,我不羅嗦了,也許以后會總結(jié)一些具體的實例。
今天,我想說幾個“反面教材”,不良習慣,對人的一生的負面影響也是難以估計的。
(1)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就要發(fā)泄情緒,甚至動手打人。
我們和幾個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個朋友的孩子5歲,僅僅相處了三天,這男孩的火爆脾氣,讓所有人都崩潰了!看電視時,他說要看少兒頻道,他媽媽只不過慢了一秒鐘的時間,他居然抓起遙控器拼命往電視機上砸去,一邊還撕吼尖叫;吃晚飯時,他喝了很多飲料,他媽媽說不能喝太多,結(jié)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媽媽的腦袋上,還理直氣壯地哭喊;朋友們一起打撲克,他想玩,就單獨給了他和笑笑一副,誰知他不領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東西都掀翻了……
別人的孩子,我不會干涉。
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長:必須盡快幫助孩子糾正惡習。
如果希望世界都圍著他一個人轉(zhuǎn),一點愿望沒有滿足,就大發(fā)雷霆,
那么將來長大到了社會上,肯定會撞的頭破血流!
當他遭遇拒絕、遭遇失敗、遭遇挫折的時候,不會有很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問題,更不能理智地解決問題。
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學會控制情緒。
(2)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做事沒始沒終。
一個朋友的孩子已經(jīng)8歲,上小學了,我?guī)еπθニ彝妗?/p>
他先拿出一堆拼圖,和笑笑一起拼,當笑笑還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開,沖到房里,拿出一個奧特曼變形玩具。
笑笑抬頭看了看,又低下頭,依然專注于手中沒有完成的活兒。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劃了兩下,又轉(zhuǎn)身翻開抽屜,拿出一張碟,對笑笑說:“弟弟,我們看灰太狼吧?”
笑笑非常冷靜地說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弊尭绺绲膵寢岊拷Y(jié)舌。
是的,笑笑2歲的時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訴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
朋友很煩惱,說她兒子一直就是這樣,三分鐘熱度,沒耐心,不能堅持,現(xiàn)在上學了,老師也批評他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東張西望,回家做作業(yè)呢,也很磨蹭,本來半小時能完成的事兒,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會看電視一會打/槍居然能折騰兩個小時。
如果從小做事情就沒始沒終,長大以后可能很難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yè),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個認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而且,不能專注,就意味著工作、生活沒有效率,三心二意虎頭蛇尾,也讓人感覺缺乏責任感。
我讓朋友先不要著急,她兒子顯然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當務之急是幫助孩子糾正惡習,雖然改變很難,但是為時不晚。
(3)依賴性強,不愛思考,遇到問題就找媽媽。
這是一位網(wǎng)友媽媽向我發(fā)來的求助,女孩5歲。
她說,孩子的獨立性很差,特別依賴媽媽,不僅僅是穿衣吃飯等自理能力,還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畫畫的時候打不開彩筆盒,不會自己想辦法,就是找媽媽;玩滑梯和小朋友發(fā)生沖突,不會自己面對,就是哭著要媽媽;看動畫片里提出的問題,不會自己思考答案,就是問媽媽……
獨立,是一個人的良好習慣;愛思考,是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
習慣于依賴別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較脆弱,不能承受風雨。
我們愛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
我們能夠擁有孩子多少年???有一種依戀,是為了分離!
我提的幾個建議: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過于代勞、過于保護;交流的時候,多向孩子提問,提問,激發(fā)她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動腦筋完成事情,別忘了適時給一點啟發(fā);讓孩子擁有成就感,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結(jié)束語】
我還是這句話:孩子無錯,家長有責。
以上惡習的形成,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過度順從,會導致孩子自私蠻橫;過度保護,會導致孩子軟弱無能。
所以,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家園共育:不能縱容孩子的假期壞習慣
家園共育:不能縱容孩子的假期壞習慣
暑假到了,孩子們離開了有規(guī)律的幼兒園生活,回歸家庭生活后,代為看護的大多為老人,很容易溺愛孩子,漸漸地孩子們就會養(yǎng)出一些壞習慣!等到開學在糾正,真的要費很大的力氣,不如從一開始就杜絕這些壞習慣產(chǎn)生的可能!
1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游戲、學習什么都跟著亂。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結(jié)束,還要恢復到早睡早起的規(guī)律作息,又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diào)整,非常折騰。
對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guī)矩來,稍稍寬松一些,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假期里可以沒有規(guī)矩。比如睡懶覺,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時候就睡到什么時候。
2吃零食
放假在家,各種零食隨手可得。吃多了零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而且,吃太多零食,熱能轉(zhuǎn)變?yōu)橹荆逊e在大腦組織中,導致神經(jīng)網(wǎng)絡發(fā)育不良,也會使智力水平降低。
對策
當然可以讓孩子吃一點零食,這也是生活樂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議好一個比較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點什么東西、吃多少,別人給零食時怎么處理等等。
3看電視
看電視其實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會太過分迷戀電視節(jié)目的。把看電視排在假期壞習慣的第三位,純粹是因為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發(fā)生許多沖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經(jīng)懂得上網(wǎng),做父母的可能還會擔心他“沉迷于網(wǎng)絡”甚至“染上網(wǎng)癮”。
對策
看電視太多會影響視力、會變笨、坐太久活動不夠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講講,相比簡單粗暴地“不許你看電視”而言,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最好的辦法還是和他“談判”,得出一個大家相對來說比較能夠認可的方案,因為是他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就會有意愿去遵守。給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電視!”“你怎么又在上網(wǎng)?”
4“宅”在家
老是窩在家里,還常常伴隨著吃零食的壞習慣,容易發(fā)胖不說,精神狀態(tài)也不會好,常常是一副懶懶的樣子。當然這其中也有家長的原因,怕孩子因為天氣太熱而中暑,就不讓孩子出門了,其實做好完善的防暑措施,孩子還是不會出現(xiàn)問題的。
對策
周末早晨天氣不太熱的時候,父母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去玩。注意不要給他太多“不可以”,手、臉、衣服、鞋子弄臟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時候讓他盡興,不要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
5兩面派
說到老人帶孩子可能會過分溺愛,一方面助長了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這些看護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容易變成小小“兩面派”。事實上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對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很不利。
對策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穩(wěn)主意,然后盡量和其他看護人溝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開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把孩子在這一天里的表現(xiàn)說一說,評議評議,不是開“批斗大會”,只是把事情拿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一切都變得公開、透明。當然,著重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賴心
本來在幼兒園里已經(jīng)會自己吃飯、上廁所、收拾東西了,待在家里,在老人照管的情況下,又變得事事依賴。這些“退化”行為,對孩子可沒有好處。
對策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讓他獨立完成。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長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讓他自己慢慢做,傳遞給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睂Υ笠稽c的孩子,甚至反過來,還可以讓他幫大人一點忙,他會因為自己可以承擔一定的責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來瘋
自己在家的時候好好的,一旦帶出去,到了人多的場合,就變得任性起來。要么瘋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對人不太有禮貌,不讓別人好好說話;要么就表現(xiàn)得很“拗”,一定要這樣那樣,不然就撒嬌耍賴發(fā)脾氣;或者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什么事情都要“我來我來!”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場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說他最好。
對策
“人來瘋”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關注不夠多,如果父母平時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孩子內(nèi)心就會很安穩(wěn),不需要在特殊場合來獲取額外的關注。不過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熱鬧的場合,小孩子變得興奮,也是常有的事,父母只需要用平靜的口吻簡單地告訴他“要講禮貌”、“不要打擾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場合過分訓斥孩子,這會很傷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氣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曬到太陽的時間少了。光照不足不僅不利于鈣質(zhì)吸收,還會引起抑郁癥狀。你可別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狀態(tài)不佳、脾氣臭臭呢!沒準就是抑郁的表現(xiàn)。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松”,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對策
為什么孩子在幼兒園就會遵守規(guī)矩,在家就肆無忌憚。是因為家更讓他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不見得是壞事。但也需要給他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和秩序,這樣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太過放任,反而會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假期安全,注意事項
不讓孩子獨自在家,不讓孩子攀爬陽臺、門窗或其他高處;
教育孩子不玩家中的插座、開關、打火機、尖銳或易吞服的物品;
家中的藥品要妥善保管,煤氣閥門要及時關閉,熱水瓶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
孩子外出要有家長或監(jiān)護人陪同,不離開成人的視線;
教育幼兒乘坐公交或私家車時,尤其上下車時注意交通安全;
讓孩子牢記一個聯(lián)系電話,萬一發(fā)生意外可以立即撥打。
孩子的依戀行為不可縱容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多數(shù)孩子都喜歡與父母在一起,這是親情的一種表現(xiàn)。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依戀行為會因為獨立性的增強而逐漸減弱。但有的孩子表現(xiàn)出了與其年齡不相稱的過分依戀行為。如:孩子都五六歲了,還形影不離地跟著父母,極不情愿到幼兒園去,回家后就纏著父母和他玩,甚至還讓父母抱,否則就悶悶不樂或者大哭大鬧……有的父母為此很著急,但又沒有辦法;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對自己親熱是好事,雖有些煩,但也只好聽之任之。
孩子這種過分的依戀行為是不正常的,需要分析原因,及時加以矯正。
一種情況是孩子喜歡和父母有身體接觸。如:孩子總要求讓爸爸媽媽抱,或來拉爸爸媽媽的手,抱住父母的腿。這可能是和父母以前對孩子過分親昵,且喜歡用身體接觸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有關。要改變這種情況,父母要有意識地多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這種美好的感情,并讓孩子接受這種方式。當孩子也逐漸學會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時,那種對父母的粘纏行為就會大大減少。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對周圍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覺,從而對父母表現(xiàn)出反常的依戀行為,以求得一種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這種依戀行為不是經(jīng)常的,偶爾因素較多。只要家長留心觀察,并采取措施消除使孩子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就可達到目的了。
最多的一種情況則是過度保護導致孩子過分的依戀行為。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是多方面的:在生活方面,父母惟恐孩子營養(yǎng)不足,一味地給孩子增加營養(yǎng),買補品。稍稍刮風或下點雨就不讓出門,還怕太陽曬壞了身體。教養(yǎng)方面,孩子受到全家人的寵愛,成了家庭的核心,全家人都關心他,服從他,有求必應。在行為方面,因為家長怕孩子出危險,使孩子愛動的天性受到壓抑,想跑、想跳等愿望不能得到滿足。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全由家長包辦代替了。在心理方面,家長怕孩子生氣,從不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不滿、不快與憂愁。時間長了,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精神意志鍛煉,使孩子出現(xiàn)心理偏差……以上這些因素使孩子的獨立性沒有發(fā)展起來,適應外界的能力很差,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就導致孩子依戀行為的發(fā)生。要改變這種情況,應從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入手。父母要想通過自己的教導和自身的行為去影響、教育孩子,使孩子樹立起獨立意識;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先從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服務技能做起,再培養(yǎng)他們?yōu)樗朔盏囊庾R;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可放松。
當你的孩子不再過分依戀你,那說明你的寶貝能逐漸自立了。在不久的將來,你的孩子將如雛鷹展翅,翱翔于長空。
學會順從孩子但不縱容
跳最近總不愿意洗澡。昨天晚上,我說“咱們洗澡吧”跳說“不”我就邊跟她說道理,邊去給她準備水,準備好之后,就叫她來洗澡。跳看看我,又看我倒好的水,就跟我說“我再看完一集好嗎”我答應了她,然后看完一集,就高興的去洗澡了??墒堑搅嗽枧璨蛔?,讓我給她拿喜洋洋,我說先坐下,我再拿,她說先拿再坐下,我沒答應她,然后裝作要離開不管她,跳就立馬蹲下了,但等我拿來了,她立馬站起來了,就是故意的。我不理她,去了另一屋,告訴她坐下,我才過來。她就在外邊喊“媽媽,你過來,我就坐下”我知道如果我立馬過去,她肯定還是不高興,不會執(zhí)行她的諾言,因為她現(xiàn)在在生氣。我就不理她,大概她哭了有兩三分鐘,就不怎么哭了,后來就喊我“媽媽,你過來”我就問“你坐下了嗎”跳說“你過來看看就知道了”,我一出門看到坐澡盆里等著呢。我就立馬高興的跟她說“跳跳這么乖啊,什么時候坐下的,媽媽都不知道呢”然后很親昵的過去把喜洋洋給了她,并親了她一下跳跳也高興了洗澡風波就這樣解決了。接下來洗頭,搓澡,刷牙一切進行的很順利,而且跳跳都是完全高興著配合完成的。如果我不狠心不理她,而是一味的依著她的話,這一切估計都會在她的哭鬧中進行。不知道是因為她把心中的脾氣發(fā)泄出來了,還是因為她知道我言必信,行必果。事件分析:從開始講條件看完電視才洗澡,然后讓我給他拿了玩具才坐下,然后拿過來,她說話不算話又站起來,第一次無條件的滿足,第二次勉強滿足,第三次不再滿足。等跳跳知道不再滿足她之后,她應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所以在接下來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中不再搗亂。有時候不是很原則的問題,我們可以去滿足孩子,但是要有界限。比如我接跳跳從幼兒園回來,好多時候她都會要東西,有時候我會滿足她,但不是盲目的滿足,我會跟她商量好,告訴她為什么給她買,或者說買了之后要滿足什么條件,只能買一個啊,或者明天不再買啊。她答應了才給她買。但如果第二天她還是繼續(xù)要的話,無論怎么哭鬧我都不會再滿足她,因為她說話不算話,已經(jīng)破壞了原則。順從他們并不等于縱容他們。
育兒常識——幼兒園老師告誡:不能縱容孩子的7件事,出現(xiàn)4條就要小心了!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份愛中不僅要包含理智與寬容,更應松緊有度,要為兒女們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間劃一條清楚的界限,使他們的行為有章可循。
學會忍受一時的不舒服、煩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對孩子如下的幾種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絕不能手軟,更不能把寬容演變成縱容——
-01-
順手牽羊
孩子給你看一雙袖珍水晶鞋,告訴你那是從小朋友家的地上撿的。
達標做法:立即帶孩子歸還物品,讓他親自道歉:“對不起,我把你的東西拿回家玩了,現(xiàn)在還給你,請原諒。”借助“物歸原主的過程,讓孩子學會勇于承認錯誤。
3、4歲的孩子沒有“物權”概念和所屬意識,自認為喜歡的、想要的就都是自己的。對此,父母千萬不要采取“下不為例”的態(tài)度。記住那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02-得不到就動手
孩子們在玩沙子,其中一個搶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機,未果,一口就咬向?qū)Ψ降男∈?。結(jié)果,推土機如愿到手。
達標做法:親子教育家董進宇博士認為,對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嚴肅批評,讓他知道,咬人是不對的,已經(jīng)對小朋友造成了傷害,必須親自道歉;同時,讓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給自己玩,他應該學會接受這種不如意。
除了批評和講道理,一定的懲罰必不可少,并將與懲罰相反的待遇呈現(xiàn)在他眼前:呵護和安撫被咬的孩子。從而令孩子懂得,攻擊他人不但不可能得逞,也得不到任何好處,進而自覺摒棄攻擊性行為。
-03-
該睡不睡
晚上10點該睡覺了,孩子卻把娃娃和毛絨玩具攤到床上。
達標做法:指指墻上的卡通掛鐘,示意孩子到就寢時間了,告訴他按時休息才能保證第二天去幼兒園不遲到。沒有一個孩子會主動上床,他們永遠沒玩夠。
如果父母允許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晚睡,規(guī)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難以養(yǎng)成。所以,無論孩子找什么理由,父母都要想辦法拒絕。
-04-
見了玩具就走不動
在超市,你拒絕買芭比娃娃,女兒卻緊緊地抱著不放,任你怎么解釋也不松手,還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達標做法:對孩子表明你的態(tài)度:今天不買玩具,因為前不久剛剛買了一套芭比娃娃。
如果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無理取鬧,不妨置之不理,繼續(xù)選擇其它物品,或者佯裝離開,任其坐在地上哭。妥協(xié)是不明智的,否則孩子的任性將變本加厲。
等孩子冷靜之后,通過講道理或講故事等方式,使之明白,懂事的孩子招人喜歡,撒潑、哭鬧的結(jié)果是什么也得不到,而且令人討厭。
-05-
天女散花
臨睡前,6歲的孩子脫下衣服,隨手扔到桌上、凳子上,甚至一只袖子耷拉到地上。
達標做法:對孩子說:“穿好睡衣,然后把你的衣服疊好。在幼兒園午睡前,老師不是要求你們都把自己的衣服疊整齊嗎?老師還告訴媽媽,你做得非常好,有時還幫助小朋友呢。媽媽知道你是個很講秩序的孩子。來,媽媽看著表,你準保能在3分鐘之內(nèi)完成,馬上開始吧?!?/p>
說這些話時,不必高聲,但一定要柔中帶剛。
親子教育家董進宇博士認為,孩子喜歡聽好話,媽媽對其好行為的強調(diào),恰是對他的正面激勵,在反復的督促中,孩子能逐漸學會自理,并懂得承擔責任。
-06-用謊言掩蓋事實
8歲的孩子施展“武功”,將花瓶摔得粉碎。當媽媽問起這事,他卻說的家里的貓干的。
達標做法:鼓勵孩子說實話:“告訴媽媽,到底怎么回事?摔了花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媽媽喜歡誠實、勇于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币源舜蛳⒆拥念檻],鼓勵他說出真相,并在第一時間“擁抱”他、表揚他。
6、7歲以上的孩子明知說謊不對,卻為了逃避懲罰而為之。如果你相信他的話,或者即便不信也不予追究,就等于助長了這一惡習,以致他在謊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07-我要一次玩?zhèn)€夠
到了該結(jié)束游戲的時間,9歲的孩子卻坐在電腦前不動。
達標做法:對孩子表明你的寬容度:“好吧,再給你5分鐘,把這局玩完,如果還不結(jié)束,明天也不允許你玩了?!?/p>
電腦游戲容易使人上癮,孩子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規(guī)定孩子玩游戲的時間,比如一天一次,時間為半小時左右,并嚴格督促其遵守。使之通過服從外在的約束力,逐漸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控制。
另外,親子教育專家認為,在規(guī)定時間的前5~10分鐘,父母可提醒一次,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為準時離開電腦提供可能。
爸爸媽媽一定不能縱容孩子的這四個壞習慣
孩子從生下來,就需要父母的關愛,甚至每個孩子都希望爸爸媽媽多多寵著自己,想想自己小時候也希望這樣,直到自己做了爸爸媽媽,當然對孩子多加呵護也是必要的!但是,爸爸媽媽要理智,千萬別寵壞了,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下面的行為,一定要制止,不能慣著!
1.大人說話假裝聽不見
一提醒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他就像沒聽見一樣,直接漠視大人的話。
分析:事事做提醒,下指令,會讓孩子養(yǎng)成被動的習慣,漸漸地還會厭煩,不想理會你說的話。這種習慣發(fā)展下去,會讓孩子變得目中無人,不懂尊重別人。
糾正方法:說話時盡量走到孩子跟前,告訴他該做什么。讓他看著你,并且回答“好的,媽媽?!陛p撫他的肩膀,呼喚他的名字,關掉電視等行為都會有助于集中他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告訴他后果是什么。
2.得不到就發(fā)脾氣,甚至動手
一要玩具,父母不肯,就大發(fā)脾氣,看電視時只看少兒頻道,轉(zhuǎn)臺慢了都要鬧一番?
分析:在人前一鬧,愿望就被滿足。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任性、粗暴。將來遭遇拒絕、遭遇挫折,哪還有好的心態(tài)去解決問題?
糾正方法:孩子發(fā)脾氣時,應該默默地把他抱起來,或是平靜地注視他,等孩子自己安靜下來。媽媽們要知道,這種脾氣暴躁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階段,不要覺得孩子這是“變壞了”,去責怪、訓斥他。
3.說大話,夸大事實
人家有2輛小汽車,孩子就說自己有5輛,人家考了90分,硬說自己考了100分,爭吵起來,不依不饒。
分析:你可能覺得這不是什么大問題,哈哈一笑就過去了,但如果說大話變成一種習慣,證明孩子的虛榮心越來越強。
糾正方法:了解孩子說謊的目的,告訴他即便是說謊,目的也不一定能達到。謊說多了,別人可就不信了。糾正這種現(xiàn)象,對比較小的孩子,講故事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4.過分依賴父母
早上等著媽媽幫穿鞋,晚上等著媽媽幫收書包,發(fā)現(xiàn)上學沒帶水彩筆,氣急敗壞地給媽媽打電話,“快送過來!”
分析:這樣會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一點小事就開始著急慌張,遇事從沒想過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糾正方法:大人平時切忌過于代勞、過于保護;交流的時候,多向孩子提問,激發(fā)她的思考能力;鼓勵孩子自己動腦完成事情;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及自信。
好的習慣就像一抹清新的陽光,照亮了孩子前進的道路,孩子就會少走彎路了!
家園合作:假期請不要縱容孩子的這些壞習慣!
快放寒假了,幼兒園小朋友的心情別提多開心了!
寒假里,離開了有規(guī)律的幼兒園或?qū)W校環(huán)境,代為看護的大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容易溺愛孩子,再加上還有一個春節(jié),更是孩子容易放縱的時候。在不到一個月的假期時間,就會生出一些壞習慣,這著實令父母和老師們頭痛。
這些壞習慣不能縱容
1、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本來冬季白日就短,懶覺睡掉一大半,才起來沒有幾個小時天又要黑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游戲、學習……什么都跟著亂。更糟糕的是,等到寒假結(jié)束,還要恢復到早睡早起的規(guī)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鐘已經(jīng)打亂了,又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diào)整,多折騰啊。
對策: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guī)矩來,稍稍寬松一些,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寒假沒有規(guī)矩,而是要有"寒假的規(guī)矩"。比如睡懶覺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時候就睡到什么時候。
2、吃零食
對小孩子來說,吃和睡就是最大的問題。放假在家,各種零食隨手可得,尤其在春節(jié)期間,父母對此也比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這時候會生氣,飯桌就變成了"戰(zhàn)場"。此外在一段時間內(nèi)集中大量進食,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吃得太多,熱能轉(zhuǎn)變?yōu)橹荆逊e在大腦組織中,導致神經(jīng)網(wǎng)絡發(fā)育不良,也會使智力水平降低。
對策:跟睡懶覺的問題一樣,當然可以讓孩子吃一點零食,這也是生活樂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議好一個比較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點什么東西、吃多少,別人給零食時怎么處理,等等。3、看電視玩手機ipad
電視其實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會太過分迷戀電視節(jié)目的。說現(xiàn)在的孩子貪戀電視,更多是因為沒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罷了。對此,做家長的首先要檢討!把看電視排在寒假壞習慣的第三位,純粹是因為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發(fā)生許多沖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經(jīng)懂得上網(wǎng),做父母的可能還會擔心他"沉迷于網(wǎng)絡"甚至"染上網(wǎng)癮"。
對策:看電視太多會影響視力啦、會變笨啦、坐太久活動不夠啦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講講,相比簡單粗暴地"我不許你看電視"而言,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當然這些話可能孩子聽得都膩了,因此最好的辦法還是和他"談判",得出一個大家相對來說比較能夠認可的方案,因為是他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就會有意愿去遵守。給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電視!""你怎么又在上網(wǎng)?"簡單說吧,換了是你整天被人管著,你煩不煩,又會不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呢。
4、"宅"在家
看太多電視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活動不足,老是窩在家里,還常常伴隨著吃零食的壞習慣。容易發(fā)胖不說,精神狀態(tài)也不會好,常常是一副懶懶的、百無聊賴的樣子。當然這其中也有家長的原因,怕孩子凍著了,稍微冷一點就不放到外面去,其實是不對的。
對策:周末父母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去玩,還可以鼓勵他跟小區(qū)里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追逐打鬧,自有他們的樂趣,也達到了活動身體的目的。注意不要給他太多"不可以",手、臉、衣服、鞋子弄臟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時候讓他盡興,不要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
5、兩面派
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帶孩子的情況,可能會過分溺愛,一方面助長了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這些看護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容易變成小小"兩面派"。事實上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對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很不利。
對策: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穩(wěn)主意,然后盡量和其他看護人溝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趁著一起吃飯、或飯后活動的時間,開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把孩子在這一天里的表現(xiàn)說一說,大家評議評議,不帶批評色彩,更不是開"批斗大會",只是把事情都拿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一切都變得公開、透明。當然,著重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賴心
本來在幼兒園里已經(jīng)會自己吃飯、上廁所、收拾東西了,寒假待在家里,尤其是在老人或保姆照管的情況下,又變得事事依賴。這些"退化"行為,對孩子可沒有好處。
對策: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讓他獨立完成。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長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讓他自己慢慢做,傳遞給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對大一點的孩子,甚至反過來,還可以讓他幫大人一點忙,他會因為自己可以承擔一定的責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來瘋
自己在家的時候好好的,一旦帶出去,或者有親戚朋友來家里玩,到了人多的場合,就變得任性起來。要不然就瘋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對人不太有禮貌,或者不讓別人好好說話,一定要插進來,弄得父母很尷尬;要不然就表現(xiàn)得很"拗",一定要這樣、那樣的,不然就撒嬌、耍賴、發(fā)脾氣,讓人很下不來臺;再或者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什么事情都要"我來、我來!"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場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說他最好。
對策:"人來瘋"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關注不夠多,如果父母平時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孩子的內(nèi)心就會很安穩(wěn)、平靜,不需要在特殊場合、借由特殊途徑,來獲取額外的關注。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關鍵還在平時。不過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熱鬧的場合,小孩子變得興奮起來,也是常有的事,對此父母只需要用平靜的口吻簡單地告訴他"要講禮貌"、"不要打擾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場合過分地訓斥孩子,這會很傷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氣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曬到太陽的時間少了。光照不足不僅不利于鈣質(zhì)吸收,還會引起抑郁癥狀。北歐國家據(jù)說有一大半人都存在冬季抑郁的問題,你可別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狀態(tài)不佳、脾氣臭臭呢!沒準就是抑郁的表現(xiàn)。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松"。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對策:為什么小朋友在幼兒園和學校就會遵守規(guī)矩,在家就肆無忌憚?其實是因為,家更讓他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不見得是壞事。但也需要給他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和秩序,這樣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太過放任,反而會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9、物質(zhì)欲
春節(jié)大部分家長習慣給孩子派發(fā)壓歲錢,大部分家長也都會給孩子買新衣服、新玩具什么的,親朋好友來家里玩,往往會給孩子買點禮物。這些都會助長小孩子對物質(zhì)的欲望。最糟糕的情況是,父母平時不太有時間陪孩子,借著假期、節(jié)日,就使勁給他買東西作為補償,其實不是在對孩子好,只不過是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罷了,卻造成孩子要東西的壞習慣。背后的心理動因是,他覺得給他買東西就是對他好的表示,心理上的匱乏靠物質(zhì)來補。
對策:壓歲錢作為一項風俗可以保留,但要告訴孩子,應該向每一位給他壓歲錢的長輩表示感謝,不要讓他覺得這是自己"理應"得的。至于討要東西這個壞習慣,單單批評教育是不夠的,父母最好不要用"買東西"這種方式來對孩子好,也請祖父母、外祖父母不要給孩子買太多東西,多花點時間陪他玩玩,給予他心理上的滿足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幼兒園老師希望家長們在寒假期間能夠讓小朋友在"4個學會"中感悟到幼兒園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要給小朋友們加重負擔、留作業(yè),不縱容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強迫他們按成人意愿做他們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要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和廣闊的空間,讓他們享受寒假和新春佳節(jié)給他們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