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逼自己優(yōu)秀,然后驕傲地生活
發(fā)布時間:2021-01-04 教育孩子筆記 幼師我驕傲演講稿 幼兒園輕輕地說課稿人人都說,這是階層固化的社會。我曾到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給一個念高中的男生做家庭教師,對一件事情,印象深刻。
這個家庭不僅富裕,還非常有影響力,所以這個家庭的每一個人,眼睛都是長在頭頂?shù)摹5悄翘?,家里來了一個客人,一名只有20歲的大學生,家里的每一個人都突然變得卑微,如臨大敵。
孩子的父親,原本應(yīng)該不在家,在公司的,回來了......
孩子的母親則一早催促家里的阿姨準備水果和拖鞋,平常,這些事情,孩子的母親是不會親自過問的.......
我十分好奇,想一會兒來的,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樣大的能量,是不是三頭六臂?
終于等到了。
全是失望。以我的目光看,外表就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不普通的,是他剛剛考入東京大學,而且是最難考的醫(yī)學部。
一切也就清楚了,我的學生是高中生,念的原本是國際雙語學校,家里計劃高中畢業(yè)就送去日本,在日本參加考試,考日本的大學,這位20歲的年輕人考得這么好,一定有很多經(jīng)驗可以向孩子傳授,所以就成了這家眼高于頂?shù)募彝サ淖腺e。
那一天,這個家里的每個人為了請他多為孩子傳授一些經(jīng)驗,都竭盡所能。
大學生走了,孩子的媽媽也是累了吧,向我感慨,“你知道這個大學生這么有出息,他爸爸媽媽是做什么的嗎?”
“不知道。”我當然不知道了。
“他爸爸媽媽,是在市場補鞋的。”
這件事情給我的印象這樣深刻,以至于我常常想起。
偶爾去那個市場,見到大學生的父親。
知道他東京大學畢業(yè),去了哈佛念哈佛醫(yī)學院,留在了美國。知道他的父母親不再在市場補鞋,住在非常寬敞的房子里,這個房子,是大學生念東大的時候,得到獎學金,為父母買的。
知道每次大學生回國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城里的達官貴人請大學生到他們家里做客,給他們的孩子介紹學習經(jīng)驗什么的。
大學生的父親說:“有什么學習經(jīng)驗可以介紹呢?”
不過是大學生小時候,看到父母為人補鞋,難免被人瞧不起。有一個夜晚,漫天星光下,收完小攤后,補鞋的父母想起白天,客人包著鞋的報紙上,有一段話,是一個叫龍什么臺的人說的,覺得很好,想學給孩子聽,那段話很長,學不出來,父親囁喏了很久,千言萬語憋成了一句話:兒子,你要逼自己優(yōu)秀,然后驕傲地生活。
那一段話,是作家龍應(yīng)臺說的。
龍應(yīng)臺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那位淳樸的,補鞋的父親說不出作家龍應(yīng)臺的這樣話,他只有一句話,逼自己優(yōu)秀,然后驕傲的生活。
我們的身邊,逼自己變得優(yōu)秀,然后驕傲地生活的例子,其實有很多。
或許是街邊賣麻辣燙家庭的小孩,或許是我們小時候的發(fā)小,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世界的確是這樣,這是世界的真相,你有多優(yōu)秀,世界就會回報給你多少自由和尊重。
人不是動物,不是野花野草,天生天養(yǎng),依靠陽光雨露就能活著,就算野花野草,也為了更多的陽光努力爭取長高,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變得優(yōu)秀?
想孩子長大后體面,受人尊重,有選擇,有自由地生活,就要舍得小時候逼孩子變得優(yōu)秀。
就算這個過程孩子會受苦,苦過前面的二十年,也好過后面的六十年一直被生活逼迫,身不由己好么。
是的,這是一個階層漸漸固化的時代。
同時,也是一個努力,依然會有回報的時代。
作為一名平凡普通的媽媽,我已經(jīng)決定當孩子問為什要努力的時候,告訴孩子我做家庭教師時的這段經(jīng)歷,然后告訴孩子那位父親的話:孩子,請逼自己變得優(yōu)秀,然后驕傲地生活。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生活
這里我要強調(diào)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父母千萬不要自以為是。父母的苦惱在于:我是為你好,你怎么這么不懂事?父母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孩子年齡越大,參與意識越強?!秲和瘷?quán)利公約》就強調(diào):要根據(jù)兒童的成熟程度去聽取他的合理意見。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容易沖動,他一定要做的事如果不可行的,怎么能讓他去做呢?
父母說的不是沒有道理,我的經(jīng)驗是:父母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知道做某事的后果是什么,但不要用簡單的命令去制止,而是要把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告訴孩子,建議他不要做。但有的孩子還是堅持要去做,那么如果不是很危險,就可以讓孩子去做或是有限度的同意。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
摘自《好的關(guān)系勝過許多教育》
看到這一段,我深有體會,講幾個小故事給大家聽吧。
故事一:前幾天帶著三周歲的兒子到同事家去吃晚飯,吃過飯,兒子提出要上廁所,因為地形不熟悉,我?guī)チ诵l(wèi)生間。完了之后就不肯出來了,因為有機會可以和“水朋友”親密接觸了,這個機會他是決不會錯過的。他說,我要洗手。我就一個人出來了,但叮囑他:(1)水最好不要濺到地上,因為弄濕了人要滑倒的;(2)時間不要太長,否則手要起褶皺的。哦,兒子答應(yīng)的很爽快!過了三分鐘,兒子還是不肯出來,孩子他爸不高興了,在客廳里大叫,好了,洗好了就出來,否則打屁股了。兒子應(yīng)都沒應(yīng)。我走進一看,兒子拿著他們的牙刷在擦洗手盆。我耐心的問:兒子,你在干嗎?兒子說,我在洗洗手盆。我又問,那洗好了嗎,呦,真干凈呀!我們把東西整理好到外面去吧。受到了媽媽的表揚,兒子抬起頭來,得意地朝我笑了笑,一會兒就乖乖地跟我出去了。
故事二:吃晚飯的時候,同事家的客廳里開著空調(diào),把暖氣排在了陽臺上,我想看看外面是否下雨時去了陽臺,那可真像在鍋爐里蒸呀,連氣都喘不過來。兒子本來赤著腳板在客廳里跑來跑去,忽然看見玻璃門外的陽臺上有幾雙拖鞋。兒子跑過來和我說,媽媽,我要穿拖鞋,陽臺上有的。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馬上告訴兒子我的經(jīng)驗:外面很燙,你不要出去了。我的同事更絕,說:這門打不開!對于這兩個建議兒子一個都不采納,還是要去。我說,那去吧,看看陽臺上熱不熱?兒子屁顛屁顛的去了,打開了門,連彎腰拿拖鞋都不愿意,就退回來了,嘴里還在說,好熱,好熱。后來我問他還去嗎。兒子說不去了,太熱了。
故事三:史迪文滿一個月了,我是他父母的媒婆,理所當然的被邀請到酒店喝滿月酒。小孩子就是這樣,吃了一會兒,就下桌了。瞧,小孩子的相處能力強吧!五六個孩子已經(jīng)玩在一起了,其中有我兒子,還有比我兒子大四個月的李易哥哥。本來他們就已熟悉,他們追趕著,笑著,摔倒了笑著再爬起來,有時候他們的摔倒還是故意的呢!看著他們玩的開心,我和李易的媽媽也在一旁樂。但這時出現(xiàn)了一幕:一個老奶奶也跟在這些孩子后面跑。原來是奶奶心疼孫子了!累不累呀,不要跑了,要摔倒的!你怎么能跟著他們跑呀,你要小,他們要大。(據(jù)我目測,這孩子可能比我兒子小六個月)但這孩子不聽,還是照跑。他奶奶一開始跟著跑,后來發(fā)動了孩子的媽媽,把他架了回去。這孩子離開這塊小小的屬于孩子們的娛樂場地的時候,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老大的不樂意。
講這些發(fā)生在我兒子身上或周圍的事情,其實我想說的是,留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生活吧!品嘗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孩子們會更健康茁壯地成長的!
巧妙引導,順其自然,孩子一定非常優(yōu)秀
在劉老師的推薦下,我認真閱讀了教育專家王修文校長的《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書,收貨頗豐,受益匪淺。
在此以前,“教育”一詞,我一直覺得是學校的主要任務(wù),家庭教育無非是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生活上的基本習慣等小事情。讀了這本書后才恍然大悟,家庭教育原來如此重要,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才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作為家長不僅要重視,而且要不斷學習,用專業(yè)的方法去幫助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認識了自己的不足以后,我急需了解和學習一些具體的方法和理論,這本書正好就介紹了許多對我非常有用的內(nèi)容和指導?!緸槟幕腥淮笪蚬恼?!】
給我最大幫助的是第二章,方法篇。書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具體介紹了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實用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各種原因,我作為家長,雖然能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沒有接觸過專業(yè)的教育學,無法從正確的理論上進行家庭教育。王修文校長在書中明確指出了具體的教育方法,非常適合我,對我啟發(fā)很大。例如,在“確定大理想,小目標,并實施”一節(jié)中具體講訴了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能力,父母應(yīng)該幫助孩子養(yǎng)成確立目標,制定計劃并努力實施的習慣。在“少批評,多自省”一節(jié)中,寫到:“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自己不完美,憑什么要求孩子完美,孩子不完美,究竟是誰的責任大?”我自己就是一個好批評孩子的家長,脾氣很不好,遇到一點孩子做的不好的事情時候就會大發(fā)雷霆,現(xiàn)在我認識到,我這樣做是特別的不對,應(yīng)該對孩子多鼓勵,在看完這本書以后,我認真反省了自己,覺得作為合格的家長我還差許多。另外關(guān)于閱讀,關(guān)于環(huán)境的熏陶,作者都給予了明確的指導。這本書仿佛是黑夜里的一盞明燈,在家庭的教育的道路上,給我指明了方向。
愛爾維修說: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厩擅钜龑В樒渥匀?,孩子一定非常優(yōu)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的希望,教育好孩子責任重大,我會認真學習不斷努力,教育,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海外育兒: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在成長路上有如下需求:
一、身體的基本需求:比如呼吸,溫暖,吃喝,睡眠等等
二、安全與受保護的需求:人需要愛,需要有主要依靠對象,也就是說,需要有人傾聽他,理解他,乃至指導他,需要有人在他需要的時候在那里。生活有規(guī)律,結(jié)構(gòu)和儀式,人才過得不混亂,有調(diào)理,而調(diào)理能帶來一定的安全感。人需要一個方向。人有受保護的需求。人盡管不一定需要宗教,但需要一個信仰。周圍的人有細膩的感覺,有感知對方的能力,也能帶來安全感。
三、社會關(guān)系:友誼,親緣是最重要的社會關(guān)系。交流和社會行為規(guī)范是形成社會關(guān)系的主體。
四、在社會上受承認的需求:誰都愿意成功,受認可,受表揚,能對別人有影響力。誰都愿意做出成績,展示自己的能力等等。
五、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人有表達自己個體性,獨特性的需求。有對自己天資的擴展,擴展知識,對真理進行尋求的需求。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懂得愛,懂得尊重別人,懂得理解別人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做出榜樣。只有我們自己這樣生活,才能給孩子做一個榜樣。而我們只有首先以愛、尊重和理解對待自己,才能這樣對待別人。所以,請思考這個問題:我是不是能無條件地愛我自己,接受我自己,理解我自己?
為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感覺,請回答如下問題。
問題一: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有什么獨特的地方么?請列舉你的獨到之處,你的能力,比如你很有分析問題或持家的能力。然后,請列舉你的潛力?!叭绻以敢猓铱梢浴北热?,如果我可以很有耐心。最后請列出你獎勵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做得很好,發(fā)揮了你的潛力,你打算如何獎勵自己?找些好吃的?還是出去看場電影?
問題二:請描述你現(xiàn)在的狀況。比如:我感覺不好,但不知道是為什么。或者,我總是倒霉的那個。你喜歡你現(xiàn)在這種狀況么?你愿意自己現(xiàn)在是什么一種狀況呢?
問題三:別人是怎么看你的?你覺得他們對你的看法是正確的么?你覺得他們的評價有沒有帶給你一種不確定的感覺,使你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
問題四:思考一下你的生活目標。你是不是確立了一個一旦達到就能使你快樂的生活目標?請把這個目標寫下來。
如果你還沒達到這個目標,你是不是會因此不幸福?你有沒有盡力去實現(xiàn)這個目標?
如果你還沒確立目標,你會不會以吃,喝,抽煙,購物等癖好來填補你的空虛?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有沒有一種負罪感?
問題五:請回憶你自己小時候的角色,比如你是不是總是那個嘩眾取寵的孩子,你是不是個逆反的孩子,或者是不是一個事事都知道的比別人多的孩子?請仔細想一想,你是不是真的愿意扮演那樣一個角色?你是不是還是很希望自己是另一個樣子,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卻不敢那樣做?
問題六:請列舉你做過的,不討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暴飲暴食、害羞、負罪感等等。是不是正是這些事成為你的負擔,使你對自己深感不滿?
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愛自己,都要從了解和正視自己的感覺開始。只有我們先正視自己的感覺,才有能力去學著了解和正視孩子的感覺。一個不對自己的感覺加以分析的人,不可能具備分析別人感覺的能力。對自己都不同感,又如何對別人同感呢?
離開大自然 孩子會生病
■和自然的接觸就像營養(yǎng)和睡眠一樣必需,領(lǐng)孩子到自然中去是父母的責任。
■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以及專注的持久性,這些現(xiàn)代人不可或缺的品質(zhì),不能等到孩子進入校園才開始“教育”,不能錯失大自然這個最好的課堂,不能錯過在輕松的玩耍中感知自然這個最簡單、最天然、最便捷的方式。
■鼓勵孩子多出去玩,建立起孩子和自然的聯(lián)系,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種子。
自然缺失癥是什么???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每年有不同的主題——“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善待地球,保護環(huán)境”、“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節(jié)約資源做起”、“促進生態(tài)文明,共建美麗中國”、“綠色城市”……這些美好的愿景,都要由人來實現(xiàn),但如果未來的一代是患上了自然缺失癥的病人呢?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物種,與自然隔絕的“宅男宅女”。
關(guān)心教育的人都知道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那是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1983年提出的,他認為人類有7種類型的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省智能。但很少有人知道,最近他提出人類還具有第八種智能——自然智能。
據(jù)威斯康星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威爾遜的研究,具有自然智能的兒童——
擁有敏銳的感受能力,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隨時可以運用這些敏銳的感覺發(fā)現(xiàn)并區(qū)分自然界中的事物;喜歡戶外運動,如園藝、野外遠足,觀察自然現(xiàn)象的實地考察;容易觀察到周圍的形狀——相同之處、不同之處、相似之處和不正常之處;對動物和植物感興趣,并細心照料它們;能觀察到環(huán)境中他人無法察覺的細微之處;創(chuàng)建、保管或擁有自然物品的觀察記錄、素描、圖畫、照片或標本;從小就對與自然、科學或動物有關(guān)的電視節(jié)目、視頻、書籍或物品非常感興趣;表現(xiàn)出對環(huán)境保護和瀕危物種的強烈意識;可以輕松地記住從自然界中發(fā)現(xiàn)的物品或種類的特征、名稱、分類和數(shù)據(jù)……
但是根據(jù)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的觀察,現(xiàn)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處于完全割裂的狀態(tài),他呼吁要拯救這些患上自然缺失癥的孩子,因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樣,需要和自然的接觸”,如果沒有與自然的接觸,沒有在自然中學習、探索、體驗的經(jīng)歷,孩子的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在道德、審美、情感、智力成長中有所缺失。
北京的一位資深環(huán)境教育工作者胡卉哲認為,自然缺失癥聽起來是個新詞,但城里的孩子背過《憫農(nóng)》卻沒見過禾苗,吃過豬肉卻沒見過豬跑;分不清五谷,辨不出花草,認不出飛鳥走獸……早已被人們默認為社會發(fā)展進步不可逆的趨勢:下一代比我們生活得更好,所以就無需和自然打交道了。
但在胡卉哲看來,自然并不只是一個任人類索取的資源集合體,同時也是人類生存所依的力量,是一切美、想象力和科學的源泉。和自然斷裂,不僅會失去對生命的體察,更會讓人生病——失去支撐內(nèi)心的力量。
遺憾的是,渴望孩子擁有成功人生的家長們,忙著(也可以說是盲著)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培訓班,唯恐孩子在奧數(shù)、英語等各種才能上落在別的孩子后面,卻很少會想到:和自然的接觸就像營養(yǎng)和睡眠一樣必需,兒童肥胖、多動癥和抑郁癥都與自然缺失癥相關(guān),領(lǐng)孩子到自然中去是父母的責任。
只有城市兒童易患?。?/p>
“自然之友”是中國第一家民間環(huán)保團體,胡卉哲說自己在“自然之友”從事環(huán)境教育工作時,明顯感到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見多識廣、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更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變得暴躁?!氨热缬械暮⒆訒握蔚刂v述他對‘全球變暖’的理解,還有對北極熊的擔憂,確實挺有見地。但如果請他觀察一下臨近樹上的小鳥,他卻無法靜下心來尋找”。
胡卉哲說,當把孩子帶到林地,請他們?nèi)?shù)數(shù)周圍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很多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但有的孩子卻會拿著筆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頭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其實他寫的只是他理解的顏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當中,卻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和確認”。
農(nóng)村孩子的情況如何呢?根據(jù)山東省肥城市老城街道百尺小學洪艷老師的觀察,農(nóng)村學生親近自然的機會也在逐漸變少。洪艷注意到,不少家長外出打工,爺爺奶奶只能讓孩子吃飽,任由孩子看電視、玩手機、上網(wǎng)玩游戲,孩子隨同大人下地干活兒的現(xiàn)象幾乎不復(fù)存在,有的孩子一二年級就戴上了眼鏡。
洪艷認為,隨著城鎮(zhèn)化的加快發(fā)展,農(nóng)民進城住上樓房,患自然缺失癥的孩子會越來越多。如果說電視、手機、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是孩子患自然缺失癥的物質(zhì)誘因,那么家長就是推手。因為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大自然才是孩子們放松的好地方,“作為一名農(nóng)村教師,親眼目睹農(nóng)村孩子的變化,無助又心痛”。
“電腦、電視、游戲機讓孩子更多地待在屋里,父母對于車禍、陌生人的恐懼,作業(yè)和各種課外班占滿了孩子的時間,學校因為安全的顧慮,甚至連春游都不敢組織,孩子很難有機會前往樹林和田野,大自然從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消失了?!薄白匀恢选睍T、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詢中心負責人郝冰說,隨著與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少,孩子的感官越來越限制在電腦、電視的視覺單一使用上,其他感官退化,逐漸變成生活的旁觀者,越來越被動,心靈得不到滋養(yǎng),人生經(jīng)歷越來越單薄。無論是城市還是農(nóng)村,情況都很嚴重。
自然缺失癥能治愈嗎?
“當然能!”胡卉哲認為其實自然缺失癥一點兒都不難治,只要走出屋門,來到戶外,大自然自有其強大的力量,讓躁動的心靈變得平靜沉穩(wěn)。玩泥巴,跳水洼,撿石頭,聽鳥叫,跑、跳、追……甚至什么都不做,一切交給自然就好。
胡卉哲說:“我們每次做營地活動的時候,第一天肯定是最難最累的。孩子們不習慣和自然接觸,不愿意坐在土地上,不愿意摸泥土,看到小蟲子就跳腳哇哇叫。但是每次結(jié)束的時候,他們都會變得在自然中自在安逸,會把小蟲子放在胳膊上看,會挑舒適的草地打滾,不在乎自己弄得一身泥。他們也會變得更健康,更快樂?!彼⒁獾?,不管來自什么樣的家庭、帶著什么樣的情緒,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在自然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治愈”,本能地感受到大自然直指人心的力量。
在北京,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多年堅持參加各種環(huán)境教育活動。從事媒體工作的洋洋媽媽說,女兒從小就是“自然之友”和“綠家園”的志愿者,第一次去內(nèi)蒙古沙漠種草時才3歲多一點兒,小學階段去過山西壺口種樹、山東東營看大天鵝,去過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在西南的怒江峽谷趕上過幾十年不遇的大雪……和同齡人相比,她的自然閱歷算是豐富的,曾在大自然中調(diào)動各種感官聞過、聽過、觸摸過、品嘗過,這些鮮活的體驗,讓她上學后寫作文很有靈氣,擺弄起相機來在構(gòu)圖和用光上時有獨到眼光,似乎吻合專家所言——充分地觀察和全身心地感知自然,能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洋洋媽媽認為,童年的自然體驗看得見的好處也許并不多,但自然缺失癥的潛在危險卻不可小視。她說:“沒有或少有自然體驗的孩子長大后,聽到沙漠化、泥石流、野生動物瀕危這些字眼時不會心疼,看到長流水、長明燈懶得伸手關(guān)上,喜歡選擇方便的一次性用品、豪華的過度包裝商品,覺得環(huán)保、低碳只是少數(shù)專業(yè)人士的任務(wù)而非每個人都能選擇的生活方式……這將是多么可怕的未來!”
令人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自發(fā)地參與到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教育活動中來。民間環(huán)保組織“常青藤”和中國兒童中心合作的小木屋項目,自2012年6月1日啟動以來,就吸引了2000多人次5歲至9歲的孩子。“常青藤”負責人林岳認為,孩子不僅天然地喜歡接觸自然,更可以在觀察、體驗、參與、領(lǐng)悟中學習對環(huán)境的關(guān)愛和責任。
到了自然環(huán)境中,家長應(yīng)該怎么引導孩子呢?林岳說,首先要學會仔細觀察,比如通常孩子們愛問這是什么花,我們從不簡單地告訴孩子花的名稱,而是啟發(fā)孩子仔細看看,幾個花瓣?都有什么顏色?長在哪里?有的花長在樹上,比如櫻花、桃花、梨花、海棠等,有的長在灌木叢,比如迎春、連翹、棣棠,還有的是草花,如鳶尾、雛菊。開花的時令不同、花期長短不同、生長環(huán)境不同……觀察后我們再引導孩子們總結(jié)北京常見的花何時開,什么名字,有什么特點,如何觀賞……
“還有觀鳥,先讓孩子們靜靜地聽鳥叫,試著理解鳥兒在說什么。鳥叫至少表達了兩個意思:我是xxx,我在這兒。不同時候有不同的涵義,比如求偶、御敵等,只要是有心人,就能聽得懂大自然的語言,小孩子更有這種天性?!?/p>
除了觀察和聆聽,小木屋還組織類似“給小樹穿棉衣”的環(huán)境教育游戲,“入冬之前,我們帶著孩子們給樹干綁草繩,變兒童破壞力為生產(chǎn)力,孩子干得可帶勁了!”林岳說。
如果家長擔心自己沒有足夠豐富的自然知識,沒有信心帶孩子去探索自然呢?來自臺灣的環(huán)保專家李偉文認為,對孩子而言,知識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真實的感受。父母最好只是陪伴,只是傾聽,最積極的作為頂多是鼓勵與引導?!凹幢阄覀儾恢廊魏巫匀恢R,也可以陪著孩子看看天空,聽聽風聲,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指尖,讓很久沒有仔細感受的感官活起來。陪著孩子在自然中散步,只要有一顆安靜不急躁的心,大自然就會引領(lǐng)著我們,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知道一切我們該知道的?!?/p>
“自然之友”理事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認為,救治自然缺失癥,就要沿著盧梭和梭羅向自然學習的方向,重建孩子與自然的聯(lián)結(jié),給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注入全新的營養(yǎng),讓孩子走進自然,體驗自然,讓郊游、戶外活動和露營、野外垂釣和野外動植物觀賞以及種植和園藝等傳統(tǒng)方式回到孩子的生活中。當然,重要的前提是家長深信,“培養(yǎng)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愛默生),“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蕾切爾·卡遜)。
把好孩子逼成壞孩子?
本來愿意和小妹妹分享玩具的哥哥怎么就突然就推開小妹妹了?本來好好做游戲的寶寶怎么變成了霸住玩具不還的“小搗蛋”了?孩子還是那個好孩子,只因家長做了這幾點不該做的事情……
從愿分享到小氣鬼
《“大的要讓小的”真的天經(jīng)地義嗎?》文章后面跟了這樣一條留言:
我?guī)?6個月的女兒去探望一好友,她有個2歲4個月的兒子。剛進門,小哥哥就拿各種各樣的玩具出來給我女兒玩,朋友一家大人都很驚奇地說平時其他小朋友來時,他都是在護著自己的玩具。后來小哥哥想玩那些正在我女手上的玩具時,他的家長就不停地說:“給妹妹玩,妹妹小,妹妹是客人?!毙「绺绮桓桑髞砑议L就發(fā)展成:“我愛妹妹不愛你了,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小哥哥覺得委屈了,于是推開妹妹,后來就找著機會就打妹妹。大人一看火了,就開始打小哥哥。
本來是個喜歡和妹妹分享的可愛哥哥,卻硬生生被家長逼成了“自私”、“小氣”、“打人”、“不講道理”的壞男孩!
從乖寶寶到“troublemaker”
當指導師時,有個2歲的男孩天天每次上課都非常配合:拿樂器時會先給媽媽遞過去,還樂器的時候很積極,還會輕輕放回框里。
但就是這樣一個星級寶寶,有天上課卻突然變得很不可理喻: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了小朋友們都來還紗巾,唯獨他死死抱住。我以為他是因為特喜歡沒玩夠,就告訴媽媽給他一點時間等他玩夠了再還。這時有個女孩不經(jīng)意走過他身邊,他竟然像小野獸一樣瞪著眼睛盯著對方,雙手死死抱住紗巾,看樣子生怕對方搶走,這個女孩看這架勢識趣地走開了。
突然另一個男孩一把抓住了他的紗巾,天天死死拽著紗巾同時放聲大叫“我的!我的!”,好像男孩搶的是他珍愛的寶貝!我趕緊停下講課:“天天今天特別喜歡紗巾,請各位家長引導好自己的寶寶,盡量給天天一個空間”。課程有很多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有發(fā)一些小樂器,每個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都要歸還樂器,但天天不還,到下課的時候小朋友都走了,就留下天天死死抱著一大堆樂器和那條紗巾。
這是怎么了?上課如此乖巧地寶寶怎么變得這么“霸道”“不守規(guī)矩”了呢?后來和媽媽交流才明白了原因:
“那天他帶著新買的小車在小區(qū)里玩,別的小朋友也想玩他的車,他不肯,后來他去玩沙子了我覺得他都不玩了就給別的小朋友玩了一下,要不然我們家長之間都很熟,不給別人玩別人就會覺得我們很自私。沒想到后來他沙子也不玩了,死死拽著車子,還使勁哭,會是這個原因嗎?”
上面兩個都是2歲多的孩子,正處于構(gòu)建自我的階段,他們通過“不分享自己的玩具”來感受什么是“我的”,經(jīng)由這種“不分享”,孩子感受到“哦,我自己的東西我自己能說了算,原來我那么有力量??!我長大了!”一次又一次的占有后,孩子才能將這種“我的”感覺不斷內(nèi)化,最終形成一種成長后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將他送往另一個高度:分享!
所以當我們看到某個孩子愿意分享自己的東西的時候,他并不是道德上的“大方”,而是他經(jīng)歷過一次又一次的“占有”,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進入生命的另一個更高階段,是成長后的一種表現(xiàn)。
但是孩子享受占有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他們會遭到各種阻撓:你是大孩子,你得讓著小的!我們家長間都這么熟了,你不分享我會很沒面子的!
第二個案例中的媽媽接受了建議:從當時開始,沒有天天的允許,媽媽不強迫分享他的任何玩具!用媽媽的話說“孩子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樣的狀況,家長面子就擺一邊吧!”
第二周來上課,快到還樂器的環(huán)節(jié)我心里就開始打鼓:天天會怎樣呢?一旦出現(xiàn)上周的狀況我是不是又要做些什么呢……萬萬沒想到,天天不但很快還了樂器,還像原來一樣把媽媽的樂器也放回了框里。
家長一個小小的改變,孩子又能回歸生命既定的方式自我成長。
第一個案例中的小男孩就沒有那么幸運。如果他的家長不做出改變,繼續(xù)用“我不喜歡你了”來要挾他把玩具分享出去,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只停留在如何去擁有“我的”本身上,就不能獲得占有東西背后的意識。
通過占有某個東西,來獲得安全感。但這種安全感是暫時的、虛幻的,所以他就得不停地占有來感受這種安全感,人就被物質(zhì)鎖定了。
很多成人依舊停留在這個階段。他們把這種安全感依然放在對外在事物的擁有上,并在同一層面上不斷延伸著這種擁有:我要有iPhone6s,我要愛馬仕,我要坐在寶馬里哭,我要和土豪交朋友……
只有打破這種固結(jié),人才能突破這種固結(jié),往自我往更高一個層次發(fā)展,人才能不被物質(zhì)所困,尋找到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東西:家庭、事業(yè)、使命……
孩子如此,我們亦需“三省吾身”:我是否也有某個固結(jié)的階段需要突破呢?
讓孩子“自己管”自己
有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只會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則能調(diào)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讓孩子“自己管”,他們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
自從孩子上幼兒園起,我就訓練孩子把自己用過東西放回原處。需要父母做的事,讓孩子來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從不代勞。
記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宮學畫忘記了帶紙,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檢查一下,有沒有忘記帶的東西?”孩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沒有”,背起畫夾就走了。
到教室才發(fā)現(xiàn)沒帶紙,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說我這樣不管孩子未免太過分了,但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懲罰錯誤的方法,必須是讓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們改正,則永遠也“改不正”這個錯誤。這次孩子雖然上課遲到了,但這事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
現(xiàn)在兒子雖然才10歲,基本上能夠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兩天,他也能在家照顧自己。我覺得,有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只會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則能調(diào)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讓孩子“自己管”,他們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贊成現(xiàn)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歡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飯,上了小學也不會穿衣服……這種保姆式的養(yǎng)護,會使孩子沒有了自己動手的機會,喪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親子關(guān)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長者自居,言行專制,總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習慣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做這不行,做那也不行,應(yīng)該這樣,不應(yīng)該那樣。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結(jié)果使已經(jīng)有了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進心方面受到很大的傷害。
其實,父母雖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卻抹煞了孩子的獨立意識。
小學生感受大自然春游優(yōu)秀作文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時間真快,春天又來了,早春時節(jié),冰雪剛開始消融,人們還有春寒料峭的感覺,仲春的天氣就轉(zhuǎn)暖了些。不少學?;蛘呒议L都準備帶著孩子們踏春游玩,一篇優(yōu)秀的小學生春游作文是什么樣的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為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nèi)容《小學生感受大自然春游優(yōu)秀作文》,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生感受大自然春游優(yōu)秀作文(篇一)
美麗的春天來了,柳樹發(fā)芽了,小草綠了,花兒也開了。
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春游活動。那天我早早地起來床,高興的來到學校。九點鐘我們集合排隊坐上了3號車,老師給我們講了活動的安全。車子出發(fā)了。我們唱著歌兒,背著古詩,向著xxxx開去。
一路上,我們經(jīng)過了雄偉壯觀的長江大橋,看到了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和粉紅的桃花。我們聞著花香,車子很快就到了目的地。下車整隊來到一座紀念碑前,碑身寬2米,高5米,十分雄偉。碑的上面有顆很大的五角星,五角星下面刻著幾幅英雄人物的畫像。我們在碑前獻上了百花,而且還默哀了三分鐘。向英雄敬禮后我們開始自由活動。有吃東西的,有玩游戲的,有看課外書的,玩的開心極了。我和幾個同學還在堤坡上打滾呢!玩累了就坐在草坪上休息。
時間過得真快,很快就到了下午,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xxxx,雖然玩的很累,但我們玩的非常開心!
小學生感受大自然春游優(yōu)秀作文(篇二)
平日嚴峻的老師,突然宣布要組織我們參加實踐活動,看著神采奕奕的老師,我們也活蹦亂跳起來。
撒遍歡聲笑語的青山綠水,今日充滿生機,勞累一天的農(nóng)民伯伯們,笑呵呵地看著從寬闊的馬路上呼嘯而過的客車。我們在客車里談笑風生,笑聲隨風飄揚,飄到了路邊,飄到了田野,飄向很遠很遠的地方……
我們來到實踐基地,參加了許多活動,如趣橋,電子積木,手工制作等。我們參加的第一個活動是工藝制作,每張桌上有一塊塑料板,塑料板上扎著幾根針。聽老師說此針名為珠針。老師又發(fā)給每人一根繩,用來做中國結(jié)中最簡單的菊花結(jié)。好難啊!做到半途我就打“退堂鼓”了,我去請教吳x,吳x做的比我還差,我倆只好可憐巴巴地去求李x。在我倆軟磨硬泡之下,李x只好手把手的教我與吳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李x的幫助下,我終于做好了一個美麗的中國結(jié)。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像吃了蜜一樣甜!
哈哈,手工我不行,“勇敢者之路”還是玩的不錯的。我與同學們興沖沖的前往活動地區(qū),焦急地等待開始。終于輪到我了,我一個箭步,穿過木橋,又手腳并用,爬上三角架……當我來到“高聳入云”的巨型木架前,我心里就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為許多同學看見這個“摩天大廈”,已臨陣脫逃了。但我還是鼓起勇氣,爬上了木架,然后我閉上了眼睛,縱身一跳,落到了安全網(wǎng)上……當我準備開始第四圈的時候,我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但我心里充滿了喜悅,因為我有勇氣。
在這次踏青活動中,我們通過實踐,獲得了快樂,這真是生活中處處學問呀。
小學生感受大自然春游優(yōu)秀作文(篇三)
風輕輕地吹,喚醒了沉睡的大地,萬物復(fù)蘇,每個生命都爭著傳播春的信息。前幾天我就親身體驗了這美好的春光,感到無比的高興。因此,我建議大家到田野里去看一看,一定會有許多收獲。
瞧,道路兩旁的垂柳已經(jīng)換上了嫩綠的新裝,輕風拂過;無數(shù)的柳條像仙女扭動柔軟的腰肢一樣,隨風擺動;又像用綠絲線織成的綠絲帶,真是太美了!農(nóng)家小院里,鮮紅的桃花,粉紅的杏花,雪白的梨花,還有白里透紅的蘋果花,一朵接一朵都露出了笑臉。它們爭奇斗艷,競相開放,構(gòu)成了百花盛開的春天,就連那不起眼的小草也不甘示弱,悄悄地從土里探出了綠油油的小腦袋。放眼望去,山坡上一片綠色??蓯鄣男⊙嘧雍退陌职謰寢屢矎倪b遠的南方趕回來了。它們呢喃著,好像在向我們報告: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春雨靜悄悄地下著,我頂著蒙蒙細雨漫步在田野上。雨絲落在我的臉上,淋濕了我的頭發(fā),滴進了我的嘴里,甜絲絲的。我大口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感覺格外清爽。小草更綠了,桃花更艷了,杏花更迷人了。一陣微風吹來,晶瑩的水珠在葉子、花瓣上快活地滾來滾去,像閃光的珍珠一樣,真美啊!
因此我再次希望大家采納我的建議:到田野里、麥田邊去春游,相信你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小學生感受大自然春游優(yōu)秀作文(篇四)
“走走走走走,我們手拉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游······”聽,這是誰在唱歌呢?他們在干什么呢?哦,原來是x年x班的小朋友在唱歌呀!他們在去春游呢!
走在春游的路上,我們看見了粉紅色的桃花和櫻桃花,白色的梨化和蘋果花,黃黃的、長長的迎春花在綠葉的映襯下美麗極了,柳樹的枝葉在微風的吹拂下,來回的擺動。再看看水中的魚兒,無精打采地游著,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水面上漂著一層油,把魚都快毒死了。老師告訴我們:“這是污染環(huán)境的結(jié)果,咱們吃的水也是這里的,以后我們一定要保護環(huán)境,保護家園?!蔽覀兌夹呃⒌氐拖铝祟^。我沒說呀,笑呀,唱呀,跳呀,不一會就到了目的地——xxx公園。老師讓我們在這一片兒玩,不要亂跑。我本來和郭xx一組,但是王xx和魏xx沒人玩,就跟我們一組了。
我們把吃的都拿出來,擺在一起,想吃啥就吃啥,邊吃邊說,多才的同學還表演著節(jié)目,玩的開心極了。時間過的真快,不知不覺中就到了該返回的時間了,我們把垃圾都收拾干凈后,依依不舍地離開了xxx公園。
回家的路上,我們都很累,但誰也沒坐車,都堅持走回了學校。我從中體會到了堅持就是勝利,只要克服困難,一切都會變得很容易。
這就是我們班的春游,一個充滿歡聲笑語、活波可愛、喜怒哀樂的春游。
請給孩子留一片自己的天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豪華家裝進入家庭,家長們再也不允許孩子在家里“瞎折騰”了,床上不讓爬,沙發(fā)不讓隨便坐,這兒不準動,那兒不許摸,處處“戒備森嚴”。孩子們常常感到不幸福。提醒家長朋友:在進行家庭裝修時,一定要給孩子留有活動場地,讓孩子在玩中尋找童年的幸福。
想方設(shè)法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
我女兒剛上幼兒園就對玩“娃娃家”的游戲特感興趣?;丶液蟪=o我說:“媽媽,咱倆玩娃娃家吧,你當孩子,我當媽媽。”與孩子玩了幾次后,我就和孩子商量著添置兒童餐具、兒童生活用品,自制紙板小房子、小床等游戲家具,促使游戲深入發(fā)展,孩子學會了給娃娃梳頭、洗臉、穿衣、疊被、做飯等事情。
孩子4歲了,對閱讀圖書萌發(fā)興趣,我就為她準備各種畫書、繪畫紙、彩色筆、舊掛歷等物品組成圖書角。孩子每次從幼兒園回來,就在圖書角里又講又畫、樂此不疲。隨著她上小學以后各種興趣的不斷產(chǎn)生,我就想方設(shè)法地創(chuàng)造相應(yīng)的環(huán)境以滿足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與孩子一起玩,因勢利導
現(xiàn)在獨生子女最大的遺憾就是在家里沒有玩伴,有孤獨寂寞之感。為此,我常常抽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一起搭積木,看誰搭得又快又好;一起捉迷藏,幫助孩子確立方位概念。在玩的過程中,不僅教給孩子一些知識,而且教給孩子怎樣做人、處事。
我們還邀請鄰家孩子來家玩,逐步培養(yǎng)孩子與小伙伴友好相處、團結(jié)友愛、關(guān)心他人的品質(zhì)和自己解決矛盾的能力。
孩子不小心闖禍,別亂指責
有一次,孩子帶了幾個小朋友來家玩,孩子們高舉著各種玩具在床上亂蹦亂跳,將屋頂?shù)牟噬⊕鞌嗔?,孩子害怕地告訴了我,我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讓孩子們從床上下來,耐心地給他們講拿玩具上床亂扔會發(fā)生危險、好孩子應(yīng)該怎樣做等。孩子們不僅很樂意地接受了我的勸告,還悄悄議論說:“你媽不亂吵人,真好!”
我想,孩子們也許就是在家長精心創(chuàng)設(shè)的關(guān)愛、理解、寬容、尊重、溫暖、和諧的環(huán)境中尋找并感受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