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爸媽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情商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0-12-26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從一生下來,首先接觸的人便是爸爸媽媽,他對世界的認識、對事物的態(tài)度都直接受爸媽的影響,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他,這種態(tài)度也會潛移默化成為他性格的一部分。作為父母,除了重視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外,還有一項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甚至比智商教育更為重要的,就是“情商教育”。

1、言出必行

你也許會認為:孩子小,偶爾騙騙他沒關系。其實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騙。我不騙孩子。我還刻意要他知道:“爸媽不會騙他,爸媽說到做到?!边@一點很重要,一方面可以獲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樹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僥幸而無理取鬧。

2、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即使父母,也無權要求他們事事按照你的意愿來做,即使你是為了他好。比如:你認為他該睡覺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飯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讓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強加的結果只能適得其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開心、樂觀,還能養(yǎng)成獨立、有主見的性格。

3、忽視孩子的無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無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無法滿足時,如果他哭鬧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滿足他嗎?恰恰相反。對于孩子的無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滿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協(xié)。否則只會使同樣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當你對孩子說“不行”、“不能做”時,孩子往往不會馬上放棄他的行動,他會一邊看著你,一邊繼續(xù)試探你是否真的不讓他做。這時,你應該堅決地走過去,把孩子抱開,讓他做別的事;而不是繼續(xù)坐在那里,重復說著“不行”,持續(xù)與孩子的較量。孩子從你堅決的態(tài)度上,可以知道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4、適當地給孩子一點權力

有時,孩子會對某件事很感興趣,你不讓他做,他也執(zhí)拗地一定要做。這時不妨給孩子一點選擇的權力。家里有兩排落地書櫥,孩子對里面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一再要打開書櫥,翻出里面的書。我不想讓他養(yǎng)成到處亂翻的習慣,又不想扼殺他的探究欲。怎么辦?我一方面告訴他亂翻書不好,另一方面他實在要打開的話,就建議他:好吧,那我們拿一樣東西,拿好就把書櫥關上。他每次都很開心地照辦?,F在,他不僅會打開書櫥,挑選一樣東西,然而把櫥門關上;而且東西玩好后,他還會打開櫥門,把東西放回去。

5、讓孩子承擔一點責任

其實,孩子的責任感就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應該從對自己做的事承擔責任開始,樹立起責任意識。孩子時常會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滿地都是,我會讓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導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東西我讓他自己撿起來,他摔倒后我讓他自己爬起來。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讓他自己做。

6、讓孩子了解別人的感受

一個不了解別人感受的人,是很難體諒別人的。雖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這些你或許不想讓孩子過早知道。但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體諒父母的辛苦,對孩子卻是不無益處的。所以,我會讓孩子知道我真的很累,我要睡覺,希望他自己玩,不要打擾我;我會讓孩子知道我對他不好的行為真的很生氣;我會讓他知道打別人,別人會很痛,想打別人先打自己試試看;我會讓他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他生病時,他必須堅強起來,承受疾病帶來的不適,而不是無休止地折磨大人……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培養(yǎng)起來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一個高情商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提問


【導讀】孩子似乎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問題,卻包含很多頗具哲學意味的思考,是孩子積極思維的體現,是他們向未知領域的探索,家長可不能應付了之,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一門學問。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有一種自然的力量,促使他們不斷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從身邊的花花草草,到遙遠的太陽和月亮,都會激發(fā)他們的疑問和想象。

孩子的問題經常被家長忽視

兩個做客的小朋友搶著看一個節(jié)目,而小主人卻想看另外的節(jié)目,搶不過來就去找爸爸:“他們兩個不讓我看電視?!卑职终f:“他們是兩個,少數要服從多數?!焙⒆游貑枺骸盀槭裁矗侩y道兩個人自私就比一個人自私好嗎?”爸爸忙工作,不再理會孩子。

彤彤看到一輛冒著煙的摩托車,好奇地問媽媽:“媽媽,媽媽,那輛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它和鍋一樣冒煙呢?!彼峙踔慌醪輪柊职郑骸鞍职?,什么是草?”父親說:“草,就是草嘛?!?/p>

默默有問不完的問題:“草為什么是綠色的,它怎么不長成花的顏色?”他會問:“為什么我是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的?”早上起床,他會問:“月亮姐姐為什么不見了呢?太陽為什么那么熱?太陽要是掉下來了怎么辦?”父母一開始還會耐心回答,后來就讓他自己去想了。

昊昊拿著一本書跑到爸爸身邊問:“爸爸,這個狐貍老跟在雞后面干啥?”“問你媽去?!薄^了一會,昊昊又拿著書跑過來問:“母雞為什么沒發(fā)現狐貍?”爸爸:“一邊去,沒看我在忙嗎?”

孩子的問題中蘊含著智慧和探索

孩子們看似司空見慣或者毫無意義的問題,卻容不得家長小看。這些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有些甚至切中人類發(fā)展中最本初的、重大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即是智慧

雅斯貝爾斯說:“我們常能從孩子的言談中,聽到觸及哲學奧秘的話來?!崩献右舱J為,最具智慧的圣人恰恰就是復歸于嬰孩。也有人認為孩子的問題甚至比那些哲學博士更深刻。如上文提到的,兩個做客的小朋友與小主人搶看節(jié)目,孩子反問爸爸:“難道兩個人自私就比一個人自私好嗎?”再如,捧著一捧草的彤彤問:“爸爸,什么是草?”孩子的這些發(fā)問是否更具哲學的意味?是否比大多數家長的認識還要深刻呢?可以說,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本身就是智慧。這些智慧需要我們家長向孩子們不斷地學習,甚至不斷地反問我們自己。

孩子的問題顯現著積極的思維

孩子有問題恰恰說明了孩子的思維在積極地運轉,他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是他的發(fā)現,以及他是怎樣用他的思維加工他的發(fā)現的。如上文中彤彤看到一輛冒著煙的摩托車,她就問:“摩托車是不是鍋做的?”在她的經驗中鍋會冒煙,看到摩托車冒煙,她就將自己的經驗聯系起來。

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從孩子的問題里可以發(fā)現她敏銳的觀察、活躍的思維。孩子的問題說明了他正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將自己生活中的發(fā)現建立起聯系。杜威說教育即經驗的不斷重組,而這個孩子不正是在完成自己生活經驗的不斷重組嗎?同時,通過孩子的問題,家長還可以發(fā)現,孩子的思維水平正處在復合思維的階段。他通過聯想將各個具體成分和復合物連接起來的特征擴散了,形成了直觀到具體的形象或者物品連接的復合體,它們所連接的聯系的廣泛多樣是驚人的。這也是為什么這一時期孩子的問題特別多,同時又充滿了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

孩子的問題顯示著孩子向未知領域的努力

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還未成熟,其操控外界的能力相對較弱。對于他來說,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神奇的,而孩子天生有一種力量,他是天生的學習者。孩子試圖控制他周圍的環(huán)境,他以無窮盡的問題,向未知領域做出不斷的努力,以求得安全的欲念。

這樣一種向未知領域的努力,轉換到現實生活中即孩子可以從身邊的花花草草、貓狗蟲魚開始,一直問到遙遠的太空。正如上文默默的那些問題,正是他向未知領域的努力。他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就問:“為什么我是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的?”早上起床,他看不到月亮就問:“月亮姐姐為什么不見了呢?”這些都表明他不斷向未知領域進行探索。而孩子們向未知領域的努力也正是人類能夠不斷獲取知識,不斷向新的知識領域前進的重要力量。

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本身就是智慧,它也蘊藏著孩子向未知領域的努力,所以家長不能小瞧了孩子的問題。家長需要,孩子們也需要家長耐心地、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提問,并給予積極的回應。

正視孩子的提問

理解了孩子為什么有那么多問題、孩子問題的重要性,以及滿意的回答對于孩子成長的長遠影響,就需要我們家長謹慎地、正確地面對“十萬個為什么”。孩子有時可能會提出一些十分滑稽、甚至無法回答的問題,這時候一笑了之、敷衍或者粗暴制止,都會影響孩子,甚至導致其智慧停滯不前。而當家長正視孩子的問題,對他的問題給予適當的回應時,不僅能促進其認知的發(fā)展,而且能激發(fā)他對外界探索的興趣,繼而發(fā)展孩子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給予孩子積極回應

對于能直接回應孩子的問題,如“這個狐貍老跟在雞后面干啥?”家長可以直接回答孩子“狐貍喜歡吃雞,跟在雞后面是為了捉住它”。有些問題則可以引導孩子通過進一步觀察,全面了解,如“母雞為什么沒發(fā)現狐貍”,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狐貍走路的姿勢等,讓孩子較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事物。相反,如果家長敷衍,甚至嘲笑他的話,則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孩子甚至沒有問題了。

提高孩子的提問水平

孩子提問的水平與其自身經驗,認識的廣度、深度,思維的靈活性以及學習的興趣呈正相關。家長要利用日常生活資源,讓孩子發(fā)現問題。對于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孩子,可以適當地提供反問的機會,激發(fā)孩子的思考。如彤彤捧著一捧草問爸爸什么是草,家長可以回答:“我覺得綠色的,矮矮的就是草,你覺得呢?”這樣使孩子不僅僅停留在某一個問題上,還可以引發(fā)對事物的整體思考和認識。甚至可以結合孩子思維發(fā)展的水平,有意創(chuàng)設適合其思維水平的環(huán)境,給予其機會發(fā)現問題,通過進一步引導,提高孩子的提問水平。如默默問:“太陽為什么那么熱?太陽要是掉下來了怎么辦?”這說明默默將生活中某些經驗遷移到太陽身上,但他不像“摩托車是鍋做的嗎”問題一樣,可以清晰地看出彤彤的經驗的重組。這時家長可以通過進一步引導,或者反問:“你為什么擔心太陽會掉下來?”聚焦到默默最初的經驗上,這樣既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根據孩子最初的經驗,提供合適的幫助與支持。

孩子的問題是不可小覷的,家長不但不能忽視孩子提出的問題,還應該鼓勵孩子提問,并在回答問題上下功夫。

行為習慣:做爸爸媽媽的,千萬不要有這些壞習慣


整理了行為習慣:做爸爸媽媽的,千萬不要有這些壞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當我們談論到壞習慣的時候,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酗酒、抽煙、賭博等等,其實壞習慣還有很多。當我們有了孩子之后,爸爸媽媽的壞習慣其實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很多爸爸媽媽可能還不自知。

有壞習慣不可怕,大家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壞習慣,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壞習慣就更加多了。主要是因為孩子現在經驗少,有時候無法真正了解意義上的對或錯,所以這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了。

如果爸爸媽媽僅僅跟孩子說:“不對!不許這樣!這樣是錯誤的!”是不行的,這樣孩子還是會犯的。有的爸爸媽媽也存在著一些壞習慣,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壞習慣正在引導孩子,因為孩子是非常擅長學習的。

1.總是開著電視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選擇窩在家里面看電視,而且會一整天都開著電視,即使并沒有人在看。這樣是不對的,爸爸媽媽和孩子在周末的時候都會有自己要做的事情,電視機一直開著會產生背景噪音。

2.說別人壞話

可能你覺得在孩子不會說話時跟其他媽媽說臟話是沒有關系的,但經過研究發(fā)現,蹣跚學步的寶寶非常容易受到周圍語言的影響。不會說話的寶寶更容易記得你說的話,就算是你不經常說。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你的寶寶會說什么。

3.危險駕車

開車太快的爸爸媽媽請一定要放慢速度,在路上一直將油門踩到底是對孩子的安全非常不負責任的一種行為。就算是你冒著觸犯交通規(guī)則的危險安全地開回了家,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4.花很多時間玩手機

關于孩子和手機的問題,很多的爸爸媽媽都沒有把握好。不過我們要知道的是,如果一天內超過7個小時對著手機,那么肯定會影響身體健康。

爸爸媽媽可以看一下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如果你時不時就喜歡拿起手機,那么當孩子也開始玩手機的時候,你很難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機,主要是因為孩子也會反駁,你在玩手機。

5.睡懶覺

一些爸爸媽媽總是喜歡睡懶覺,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壞榜樣。孩子也可能會養(yǎng)成睡懶覺的習慣,尤其是當孩子已經上學了,再睡懶覺就非常不好了。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自己要放棄懶覺,才有立場去勸孩子早起。

6.不自信

不管你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讓他有一個強大的自尊心和一個好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爸爸媽媽最好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身材,體重,皺紋或者其他缺點。

不然爸爸媽媽的這些言語可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聽得多了,可能也會對自己的各方面感到不滿意,如果自己沒有及時調整的話,可能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7.愛說八卦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在高中形成的小組織畢業(yè)后依舊是會存在的。

如果各位媽媽沒有辦法做到和別的媽媽進行一些八卦會話,那么最好是能夠放棄和這些媽媽交流。因為如果孩子看到你在和其他媽媽談論別的孩子或媽媽的八卦,孩子可能會認為這樣做是沒關系的,孩子也會和別的小朋友談論,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小八卦。

爸爸媽媽的壞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進行自我反省,盡快改掉這些壞習慣。

千萬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兒童早期智能的開發(fā)非常有益。然而,親子之間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樣簡單,其中無法和諧相處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對孩子做了超“規(guī)范”的行為,比如偷看了孩子藏在抽屜里的日記等,一旦被孩子發(fā)現,對父母的不信任就會增加。

孩子在處理現實面臨的困境時,總會尋找一個他人不知道的“秘密”,來保持內心的平衡。這個秘密包括與異性朋友交往、寫日記等,一旦這些秘密被成人揭底,孩子穩(wěn)定的心理就會變得紊亂,會對父母產生激烈抵抗感,造成親子關系的疏遠。

現在擁有秘密行為的人,并不限于年輕人。在當前競爭環(huán)境里,人們接觸到行業(yè)內外的各種壓力,而有些外表看來頗有成就、權威的人士,在其背后,可能隱藏著外人不知曉的秘密。筆者就知道一位房地產業(yè)名人,他閑暇時最喜愛的活動,是收集兒童音樂唱片。也許有人認為,他的這一嗜好,與能干的企業(yè)家形象相差甚遠。在驚訝的同時,也嘲笑他的“兒童”行為。其實,對這種人來說,他的秘密行為很可能是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很大壓力后,為了緩解緊張、達到平靜而采取的注意遷移方法。

由此可知,采用秘密行為可以尋求穩(wěn)定心理,這可以看作每個人都有的防衛(wèi)本能之一。一旦秘密被揭露,就好像自己的寶物被奪走,當然會對搶寶物的人憎恨,以達到心理平衡。

我們再回到親子關系的主題,父母對孩子的愛心是毫無疑問的,但作為家長,一定要留心孩子心理上的穩(wěn)定。家長要用較適當的方法表達對孩子錯誤的糾正,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反感時,不要以揭穿孩子的秘密當作消除自身反感的手段,這對孩子的穩(wěn)定心理是無益的。

千萬不要對孩子說“反話”


你有過跟寶寶說反話的經歷嗎?寶寶的反應是怎么樣的?專家告訴我們,千萬不要跟小寶寶說反話,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反問語氣的話,因此,作為家長,我們要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而非用否定的方式教育孩子。

寶寶個案:

上周末,五歲的洋洋和媽媽在客廳玩積木,洋洋正在用積木搭一座高高的塔,媽媽看著快到做飯的時間了,就提醒洋洋,“洋洋,媽媽要去做飯了,一會兒,你自己再搭會兒積木,就去看會兒書,等媽媽做完飯再陪你玩?!毖笱笳娴酶吲d,聽媽媽這么一說,馬上大叫起來:“不行,媽媽要陪我玩。”“媽媽要去做飯,你不吃飯了嗎?”“那也不行!”洋洋說著,開始大哭起來。媽媽也生氣了,“我不是跟你說做完飯再陪你玩嗎,你怎么聽不懂話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勁地哭吧!”媽媽說完,氣哼哼地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聲大哭起來。媽媽就是想不通,這個孩子怎么聽不懂大人的話呢?怎么越說哭得越厲害呢?

專家分析:

洋洋是聽不懂媽媽的話嗎?媽媽說的“要去做飯”的話,洋洋肯定是聽懂了的,但是后來媽媽看到洋洋堅持讓自己陪著玩,并哭起來,這時媽媽說的,“你哭吧,你使勁地哭吧!”這句話洋洋是沒有聽懂的,因為洋洋在媽媽說完后,反倒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記得我聽一位小學校長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上課鈴響了,三個一年級的小男孩滿頭大汗地跑回教室,“報告!”三個孩子站在班級門口向老師大聲喊著?!皢?!你們還回來呀,再玩會兒去吧,別急著回來呀!”三個男孩聽完,轉身就向外跑?!盎貋恚 崩蠋熆扌Σ坏?。后來,校長幫著老師分析:鬧出這個笑話,錯不在三個男孩,而是因為教師不了解一年級孩子的特點。這個老師原來經常教高年級,說“反話”學生也能聽出來,等到再教低年級時,因為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還不成熟,孩子聽不懂老師說的反話,才鬧出這樣的笑話。

洋洋的媽媽也是犯了相似的錯誤,對孩子的年齡特點不了解。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能理解反問語氣的話,因此要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而不適合用否定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榜樣作用和積極的正面引導,孩子的行為以模仿學習為主,要讓孩子怎樣做,就先做給孩子看,孩子對一些語言指令往往不會有直接反應,家長必須輔以身體語言,如手勢、動作,讓孩子明白家長說的是什么意思。同時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轉移需要一個過程,要給孩子一段思考的時間。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在給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讓孩子自動地隨著你的要求轉移自己的行為。下面給出的一些辦法就是幫助家長化解洋洋出現的類似問題。

事前先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之前,可以先將時間安排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如,媽媽提前告訴洋洋,“現在是四點,我們可以先搭會兒積木,四點半媽媽就要做飯了,你要自己看會兒書或自己玩一會兒,等吃了飯,媽媽還可以陪你玩一個小時?!焙⒆与m然還沒有時間觀念,但大概會知道時間是怎樣安排的,就會比較有心理準備,到需要改變活動時,也能比較容易接受了。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為”

孩子在三歲以后已經開始能判斷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即有了一些簡單的判斷能力,孩子玩得高興時,不肯結束游戲,也不愿意讓媽媽離開,情緒會有一些表現,家長可以模仿這些表現,孩子看到大人做出這樣的行為,很快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也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如看著孩子要哭,媽媽就假裝哭,“我不干,我還想玩!”邊假裝哭邊說。孩子一般都會破涕為笑。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緊張情緒也會有所緩解。

結束游戲要“事先聲明”

在游戲之前告訴孩子時間安排,也會由于孩子的記憶力保持時間比較短而忘記,還要在玩的過程中,不斷提醒孩子,“事先聲明”,以防孩子因為忘記而“變卦”。如,“寶寶,再玩十分鐘媽媽就要去做飯了,只能再陪你搭完這個樓房了,剛才我們說好了,是不是?”讓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諾,也提醒孩子兌現自己的承諾。

必看:家長千萬不要忽略培養(yǎng)孩子的“抗誘惑能力”


小孩子總是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尤其對于別人手里的物品,覺得那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會特別羨慕的想要擁有。這時孩子面對“誘惑”,十有八九抵抗不了。

就算是認識的叔叔阿姨給的東西,我們尚且還要教給孩子學會拒絕;如果是心術不正的陌生人向孩子拋出了“誘惑”,后果……所以,怎樣教孩子從小學會抗拒誘惑,增強社會免疫力呢?

①對孩子的合理需求也不應無條件滿足

在物質條件豐富的今天,就算家長有能力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也應當掌握好一個“度”,并適當地使其有機會體驗挫折,使孩子能夠承受各種“不滿足”,從而保持心理平衡。

Tips:面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長可以試試“延遲滿足”。

②進行家庭情感教育

使孩子與父母齊享歡樂,共擔憂愁,懂得親情之愛和天倫之樂,從而建立起家庭的義務感、責任感。

Tips:有時孩子輕而易舉地被“誘惑”,其實是“心理作怪”,沒準只是想引起家長的關注。

③引導孩子了解社會的復雜性

千萬不可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還應了解孩子對一些社會現象的所思所想,這樣就可防微杜漸。

Tips:人販子通常拿一些好玩好吃的小東西誘惑小孩子,這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或者通過講故事方式與孩子聊聊正、反兩個方面的社會現象,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金錢與道德之間筑起科學的價值觀,要使孩子理解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因而人必須珍惜自己的人格、道德、健康和知識本領等精神世界的財富。

Tips:家長不要以為對孩子講這些為之尚早,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是非對錯的觀念培養(yǎng),從“娃娃”抓起。

⑤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培養(yǎng)孩子判斷是非和選擇正確行為的能力。家長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和做決定。尤其在孩子猶豫不決時,應給他思索和分辯是非的機會。

Tips:只有家長“懶一點”,孩子才“勤快”。

⑥鍛煉堅強的意志品質

孩子不能抗拒誘惑,主要是意志薄弱,因此,應該創(chuàng)造機遇,使孩子經受鍛煉,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

Tips:培養(yǎng)孩子一個可以長期堅持下來的運動,既鍛煉了堅韌的意志品質,同時提高了體能。

⑦讓孩子勇于承認和改正錯誤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或出現越軌行為,應該給孩子改正的機會,同時家長給予正面引導。

Tips:必要時應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而不可只以批評譴責來代替教育。

⑧給是非一個界限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話雖老,但有理。讓他孩子從小在一個寬松而不失規(guī)則的環(huán)境中生活,逐漸學會自律。

Tips:讓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伸手去拿;拿別人的東西要經過主人的同意;外人給東西,應先問問爸爸媽媽能不能要。借助講故事的方式使孩子明白其中的原因,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⑨提供必要的準備

雖然不提倡家長慣著孩子見什么要什么,但某些東西,最好也給孩子準備,像玩土玩水用的小水桶、小鏟子,小皮球,可以坐在上面自己“駕駛”的汽車等。

如果孩子沒有這些自己喜歡玩又很大眾化的玩具,,看到別的孩子玩得高興,自己被冷落在一旁,內心會很失落、壓抑,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Tips:所以,該買的一定要買。不然,極度的壓抑可能會促使孩子將他人的東西據為己有。

⑩認準堅持自己

在孩子從小的內心埋下是與非的種子,并讓他從小“堅持我自己”,不盲從。告訴他,不能做的事情,即便是身邊的小朋友都做,自己也不能做。

Tips:隨機教育,在游樂場玩的時候,看到有的孩子把海洋球裝進兜里。家長要告訴孩子,即使自己喜歡那些彩色的球,也不能學著把球塞進自己的口袋,因為那不是自己的東西。

?父母做好榜樣

如果父母一邊對孩子說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一邊順手牽羊把單位的東西往家里“順”,在超市里把口香糖一類的小東西趁人不注意揣進腰包,或是買東西時占點小便宜,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孩子就會把規(guī)則拋在一邊,因為看到的遠遠比聽到的記憶深刻。

Tips: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首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是令孩子最害怕的8件事,爸媽千萬要注意


以下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余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

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zhí)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二、爸爸媽媽又發(fā)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1、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2、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3、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4、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fā)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fā)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fā)了火,發(fā)完脾氣后,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該怎么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fā)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三、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去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后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yǎng)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愿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游……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fā)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fā)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后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四、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yè),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xù)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么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yǎng)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后,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愿;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五、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fā)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tài)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

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

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后向寶寶說明自己現在確實沒有空,并向寶寶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于思考,愛動手,求知欲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fā)展有很好的作用。

六、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于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fā)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愿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七、忽視孩子的優(yōu)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這源自于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但是,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于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夸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yōu)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于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于發(fā)現他們的優(yōu)點,發(fā)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

八、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

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干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相關推薦

  • 不要忽視孩子的成果 進入大班以后,不少孩子起床后都能嘗試整理自己的床鋪.考慮到睡上鋪的孩子自己整理床鋪有危險,我們沒有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鋪.這天中午,我又像往常一樣邊叫孩子們起床,邊幫他們整理床鋪,欣喜地發(fā)現晏磊的被子已...
    2020-11-20 閱讀全文
  • 培養(yǎng)孩子情商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六個要點 要點一:同情心和愛心 孩子從出生起就具有同情心,一個9個月的嬰兒在看到另一個嬰兒啼哭時也會觸景生情,毫不吝嗇地落下眼淚,這是同情心最簡單、最原始的表達方式。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你應該幫助他在平常的生活...
    2021-07-26 閱讀全文
  • 請不要忽視孩子的提問 【導讀】孩子似乎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問題,卻包含很多頗具哲學意味的思考,是孩子積極思維的體現,是他們向未知領域的探索,家長可不能應付了之,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一門學問。 孩子是天生...
    2021-09-06 閱讀全文
  • 不能忽視孩子的情感 下面是“不能忽視孩子的情感”的內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容,歡迎閱讀!我班的范宇寧小朋友因為感冒,半個月沒來兒園上課了。 平時他來的時候,總是跟在老師的身邊轉來轉去,一有機會就和老師說說話,聊聊天...
    2020-05-19 閱讀全文
  • 行為習慣:做爸爸媽媽的,千萬不要有這些壞習慣 整理了行為習慣:做爸爸媽媽的,千萬不要有這些壞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當我們談論到壞習慣的時候,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酗酒、抽煙、賭博等等,其實壞習慣還有很...
    2021-01-04 閱讀全文

進入大班以后,不少孩子起床后都能嘗試整理自己的床鋪.考慮到睡上鋪的孩子自己整理床鋪有危險,我們沒有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鋪.這天中午,我又像往常一樣邊叫孩子們起床,邊幫他們整理床鋪,欣喜地發(fā)現晏磊的被子已...

2020-11-20 閱讀全文

要點一:同情心和愛心 孩子從出生起就具有同情心,一個9個月的嬰兒在看到另一個嬰兒啼哭時也會觸景生情,毫不吝嗇地落下眼淚,這是同情心最簡單、最原始的表達方式。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你應該幫助他在平常的生活...

2021-07-26 閱讀全文

【導讀】孩子似乎總有問不完的問題,這些看似毫無意義的問題,卻包含很多頗具哲學意味的思考,是孩子積極思維的體現,是他們向未知領域的探索,家長可不能應付了之,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是一門學問。 孩子是天生...

2021-09-06 閱讀全文

下面是“不能忽視孩子的情感”的內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容,歡迎閱讀!我班的范宇寧小朋友因為感冒,半個月沒來兒園上課了。 平時他來的時候,總是跟在老師的身邊轉來轉去,一有機會就和老師說說話,聊聊天...

2020-05-19 閱讀全文

整理了行為習慣:做爸爸媽媽的,千萬不要有這些壞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當我們談論到壞習慣的時候,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酗酒、抽煙、賭博等等,其實壞習慣還有很...

2021-01-0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