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案《我從哪里來》及教學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0-11-13 幼兒園中班教案及反思 幼兒園小班教案及反思 幼兒園大班教案及反思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媽媽懷孕的過程和感受。
2.體驗媽媽懷孕的辛苦,萌發(fā)更愛媽媽的情感。
3.激發(fā)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活動準備:
1.幼兒向媽媽了解懷孕時的過程和感受,收集一些胎兒在媽媽肚子里的書籍、資料。
2.媽媽懷孕時的ppt。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欣賞媽媽懷孕時的ppt
2.說一說媽媽懷孕時是怎樣的。
二、了解生長過程
1.了解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生長的過程(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通過臍帶進行呼吸并吸收營養(yǎng)逐漸長大,9個月后,寶寶就出生了。)
2.小結:我們都是從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在媽媽肚子里住了9個月,并且慢慢長大。
三、模仿體驗(995563.Com 經典范文網)
1.幼兒在自己的衣服里面塞上枕頭,步行、爬樓梯、奔跑等。
2.小結: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媽媽很辛苦,現在我們長大了,懂得了要更愛媽媽。
拓展延伸:
寶寶會在媽媽肚子里做些什么事情呢?幼兒在紙上畫下來,并說一說。
活動建議:
1.家園互動,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孩子了解媽媽懷孕的過程和感受。
2.可以借鑒“長高”的詩歌,讓幼兒更好地了解媽媽、爸爸把我們帶大很艱辛。
3.在語言區(qū)里提供有關書籍,了解媽媽的生育過程和寶寶的生長過程。
活動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愛是核心,激發(fā)幼兒愛的情感是我們重要的社會責任。然而,幼兒愛的情感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而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經驗感受和體驗來獲得的。讓幼兒從小知道愛父母和長輩、同伴,老師,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習慣,那么長大以后就很難做到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因此,從小加強對獨生子女愛的情感培養(yǎng)就顯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從小培養(yǎng)幼兒有愛心、愛父母、同伴、老師的品質,從小在幼兒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會對孩子一生的幸福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幼兒在環(huán)境的熏陶中,愛的情感不斷升華。
幼兒百科:懷孕全過程共分為3個時期:妊娠12周末以前稱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稱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稱晚期妊娠。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擴展閱讀
幼兒園中班教案《菜從哪里來》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
2、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對蔬菜進行簡單非分類。
3、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和記錄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蔬菜圖片若干、疏菜整株與部分的課件、蔬菜分類統(tǒng)計表每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蔬菜從哪里來?
——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吃的蔬菜是從哪里來的?”
——幼兒討論:(從超市買來的,從菜市場買來的,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的,從地里種出來的)
分析與反思:從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的表現來看,幼兒對于“蔬菜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只是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有一些模糊的認識,即便是能說出“從地里長出來的”也只是從大人那里聽說,很少有人親眼見過蔬菜的生長,這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增加了難度,同時也增強了孩子們的探知興趣。
二、蔬菜是怎樣長出來的?
——教師出示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蔬菜如:西紅柿、白菜、土豆、藕請小朋友辨別一下是哪種蔬菜,并找出我們吃的部分。
——教師出示蔬菜的整體余局部的課件,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有的長在土里;有的長在水里;有的吃地上的莖葉;有的吃底下的莖)
分析與反思:看到整棵蔬菜的圖片,孩子們發(fā)出陣陣驚嘆:“原來西紅柿是長在樹上的”“土豆原來長在土里,土豆樹還開白色的花呢”“原來荷花的根就是藕呀”隨著孩子們的陣陣驚嘆聲,他們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發(fā)出來,學習興趣也被充分的調動起來,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圖片呈現”的方式總感覺遙遠不真實,如果活動當時能帶孩子參過一下菜園,相信孩子們的印象會更深刻,理解也會更透徹。
三、蔬菜分類。
——出示多種整株蔬菜,請幼兒根據我們吃的部分進行分類。大體分為(葉菜類、瓜果類、根莖類)
——幼兒分組討論確定記錄的方法,完成常見蔬菜分類統(tǒng)計表。
活動反思:
在幼兒分組完成蔬菜種類統(tǒng)計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給孩子們留下了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的空間,每組幼兒可以共同討論并確定本組的記錄方法(有的繪畫、有的用符號代表)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并且培養(yǎng)了他們相互合作的能力。
幼兒百科:菜,名詞,我們生活中指的“菜”通常是能做副食品的植物,如蔬菜;或經過烹調供下飯下酒的蔬菜、蛋品、魚、肉等。
幼兒園中班教案《紙從哪里來》及教學反思
中班教案《紙從哪里來》含反思適用于中班的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能大膽說出制造紙張的重要原料和生產過程,知道紙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了解制造紙張的生產過程,萌發(fā)幼兒對紙的制造過程產生興趣和做中國人的自豪感,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紙從哪里來》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知道紙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了解制造紙張的生產過程。
2.能大膽說出制造紙張的重要原料和生產過程。
3.萌發(fā)幼兒對紙的制造過程產生興趣和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對紙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于探索。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的不同紙張。
2.故事《蔡倫造紙》。
3.造紙過程的。掛圖。
活動過程:
一、交流關于紙的發(fā)現.
1.活動導入
師:你們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紙),紙是從哪里來的呢?
幼:紙從……來的。
2.教師講故事《蔡倫造紙》,引導幼兒了解蔡倫發(fā)明紙的故事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激發(fā)幼兒的自豪感。
師:紙是誰造出來的呀?
幼:蔡倫
師:紙的原材料主要是什么呢?
幼:樹木和破布。
3.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還可以用竹子、漁網、、、等造出紙來。
二、木頭怎樣變成紙
1.出示掛圖,讓幼兒了解樹木是生產紙張的主要原料。
2.教師講解掛圖,引導幼兒了解紙的生產過程。
先把木頭送到機器上剝皮,機器把粗大的木頭磨成細細的木屑,再送到高壓容器里加熱,提取纖維,纖維在水槽里被攪成糊狀,形成紙漿;加入化學漂白劑;最后用滾筒擠壓出里面的水分后,紙漿就變成一張白紙了。
3.幼兒互相交流,講一講紙的生產過程進一步加深對紙的制造過程的認識。了解造紙需要砍伐大量樹木。
師:如果我們的大樹都背砍完了,會有什么后果呢?
幼:地震、沒有氧氣、泥石流、沙塵暴等。
三、請幼兒分組討論:
在繪畫、用餐巾紙或使用衛(wèi)生紙時,應該怎樣正確使用紙張,不浪費每張紙張。
活動反思
中班孩子對紙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各種活動,孩子們在玩紙中體驗到了樂趣,也懂得了紙張的作用和好處,為了延續(xù)孩子們對紙的探索,繼而開展了相關的活動,常識《紙從哪里來》。
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合理,能從幼兒的能力特點出發(fā),也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從活動效果來看,目標基本能達成,孩子們都能從視頻和掛圖中了解到紙的由來?;顒又薪處煖蕚涞慕叹哓S富,而且形象生動,利用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視頻和清晰的造紙掛圖,能較好的幫助幼兒達成活動目標。整個活動中教師能把幼兒放在主體地位,體現以幼兒為主的現代教學。
不足之處:
1、活動中,教師的語言用語過于成人化和書面化,導致幼兒對其中的一些較為抽象的詞語和句子產生疑問,如果能改為幼兒較好理解的語言會更好。
2、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教師沒有把問題先提出來讓幼兒帶著問題去看,這樣導致幼兒觀看視頻時沒有針對性。
3、在情感教育上,教師可以再進行提升,由于時間關系,這點的目標達成上還有點欠缺,下次活動中要注意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
通過這樣的活動,相信一定能讓幼兒對紙張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教師的能力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得到提升,本次活動中的不足,在下一次活動中要加以改進,以促進活動效果更好的提升。
幼兒百科:紙,用植物纖維制造,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片狀物。紙是書寫、印刷的載體,也可以作為包裝、衛(wèi)生等其他用途,如打印紙、復寫紙、衛(wèi)生紙、面紙等等。纖維無規(guī)則交叉排列的紙發(fā)明源于中國。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我從哪里來》及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了解人生命的由來。
3、了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yǎng)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fā)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課件《我從哪里來》。
2、教學掛圖。
3、懷孕老師前后的照片。
4、音樂《感恩的心》。
5、小枕頭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兩張老師的照片,鼓勵幼兒進行比較。
1、師:這是誰?以前的老師和現在的老師有什么不一樣?你從哪看出來的?
2、師:原來現在的老師懷孕了,要生小寶寶了,小朋友,那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里為什么會有小寶寶嗎?
二、播放課件《我從哪里來一》,讓幼兒通過觀看課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來,同時鼓勵孩子大膽發(fā)問。
請幼兒發(fā)問:看了剛才播放的畫面,你找到正確的答案了嗎?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要問老師嗎?
1、師: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怎樣形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師:原來爸爸媽媽結婚以后,爸爸把身體里一種叫**的東西送給了媽媽,和媽媽身體里叫做**的東西友好地結合在一起,他們在媽媽的身體里展開了游泳比賽,游得最快的**就會和媽媽身體里叫做**的好朋友友好地結合在一起,留在了媽媽肚子里的小房子里,在小房子里一天天長大,形成一個受精卵,受精卵長大后就是一個小寶寶了。經歷了280天左右,就從媽媽肚子里出來了。
三、創(chuàng)編活動:在媽媽的肚子里
1、請幼兒猜想: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都做了些什么?”先啟發(fā)幼兒大膽想象,同時用動作加以表現;再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看,并進行動作、表情模仿。
2、請幼兒跟音樂一起表演:
我要做個魔術師,把小朋友們都變回媽媽的肚子里,在媽媽肚子里做個小搗蛋鬼,聽我口令(教師語言提示):肚子里的寶寶像個小蠶豆,緊緊地抱成一團,一動也不動。慢慢慢慢長大了些,寶寶說,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兩下嗨嗨,右邊兩下嗨嗨;我還要學習踢皮球,左邊兩下,右邊兩下;我還會生氣皺皺眉撅起我的小嘴巴;我還經常舔舔我的小腳丫,揪揪我的小耳朵;好困啊,打個哈欠睡一覺吧。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來出來終于出來了,好亮堂啊。(幼兒表演兩遍,第一遍師領)
3、讓幼兒直觀了解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回憶撫養(yǎng)自己所付出的艱辛,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4、讓幼兒初步了解懷孕媽媽的外形特征。
5、懷孕老師出場,以召開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再次引導幼兒主動發(fā)問(關于懷孕媽媽—準媽媽的感受、生活習慣等),以直觀印象更進一步了解準媽媽的艱辛。要求幼兒間所提問題不重復。懷孕老師根據幼兒提問做適當回答,如:帶小朋友做操很不方便,彎腰很不方便,上樓梯很累,稍重一點的東西拎不動;有時候惡心、食欲很差,看見任何食物都不想吃,但告誡自己必須得吃,因為如果不吃,肚子里的寶寶就缺乏營養(yǎng)了,雖然愛美,但不能化妝,怕寶寶鉛中毒。
四、播放課件《我從哪里來二》,讓幼兒通過觀后課件初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師:小寶寶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什么地方?
2、師:開始的時候他有多大?后來慢慢的長出了什么?眼睛會睜開嗎?
3、師:小寶寶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寶寶的耳朵能聽見聲音嗎?后來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怎么樣了?他會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幾個月?
4、師:原來小寶寶一直住在媽媽身體里的一個叫做子宮的小房子里,開始的時候他像一粒種子那么大,慢慢地長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時候眼睛還會睜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會游泳、吸吮手指、翻跟頭,有時還會跟著音樂跳舞,后來小寶寶越長越大,媽媽的肚子再也裝不下了,他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他整整在媽媽的肚子里住了十個月。
五、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進一步了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逐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師:這時的寶寶是怎樣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師:這時候的寶寶只能看見頭和身體,還有腮和小尾巴呢!不過小尾巴會隨著寶寶的長大消失的。小寶寶是通過臍帶吸收媽媽肚子里的營養(yǎng),一天天地長大。
2、出示第二幅圖片后提問。
——師:小寶寶慢慢長大了,現在他是什么樣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現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一樣嗎?
——師:現在的小寶寶剛剛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不一樣。
3、出示第三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的什么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長了小手、小腳,他躲在媽媽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又有什么變化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全身都覆蓋著一層絨毛。
5、出示第五幅圖片后提問。
——師:你猜猜小寶寶這時候會長成什么樣?
——師:這時候的小寶寶還在繼續(xù)長大,骨骼也漸漸結實了,他有時還會調皮的踢媽媽一腳呢!
6、出示第六幅圖片后提問。
——師:小寶寶怎樣了?
——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生活了十個月,最后終于來到了人間,來到這個世界。
六、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1、師:我們從媽媽的肚子里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會怎樣?為什么?
2、出示老師懷孕之前帶小朋友做操玩游戲的照片和懷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這兩個時期老師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從而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出示陳老師帶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問:懷孕之前陳老師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師:有了小寶寶之后,老師的身體有什么變化?還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嗎?
——出示老師彎腰撿東西不方便,上樓梯很累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體會媽媽懷寶寶的辛苦。
——出示老師看見食物不想吃,惡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問:為什么陳老師吃不下還要吃呢?因為不吃,肚子里的寶寶就缺乏營養(yǎng),長不大,所以媽媽是很偉大的,我們要更加愛我們的媽媽。
3、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老師現在懷了小寶寶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師再累還是要帶小朋友學習本領,所以小朋友要更加體諒老師,愛老師,不惹老師生氣做一個聽話的好寶寶。
4、師:你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你們的媽媽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現在你們上幼兒園了,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5、播放音樂《感恩的心》,讓幼兒表演。
——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下面讓我們一起懷著感恩的心來感謝我們的媽媽,感謝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感謝媽媽為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
談話——如何報答媽媽?
游戲——《我來做媽媽》激發(fā)幼兒愛媽媽的情感,增加幼兒體貼媽媽的感情。請幼兒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一個小枕頭,跟著老師的提示表演一位懷孕的媽媽。老師按照小心走路—彎腰打掃衛(wèi)生—蹲下系鞋帶—扶著肚子散步—彎腰撿東西—輕輕坐下等進行語言提示。
活動反思
在道德情感中愛是核心,激發(fā)幼兒愛的情感是我們重要的社會責任。然而,幼兒愛的情感不是教師直接“教”的結果,而是通過在實際生活和活動中積累有關經驗感受和體驗來獲得的。讓幼兒從小知道愛父母和長輩、同伴,老師,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習慣,那么長大以后就很難做到孝敬父母、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因此,從小加強對獨生子女愛的情感培養(yǎng)就顯得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從小培養(yǎng)幼兒有愛心、愛父母、同伴、老師的品質,從小在幼兒心中播下愛的種子,會對孩子一生的幸福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幼兒在環(huán)境的熏陶中,愛的情感不斷升華。
幼兒百科:妊娠全過程共分為3個時期:妊娠12周末以前稱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稱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稱晚期妊娠。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我從哪里來》及教學反思
大班社會教案《我從哪里來》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社會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通過親子游戲,激發(fā)幼兒愛父母的情感,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通過多種形式,讓幼兒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孕育生長過程,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社會《我從哪里來》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設計背景
我常聽到小朋友悄悄議論“你知道你是從哪里來的嗎?”,有的幼兒悄悄把枕頭塞在衣服里,見了老師就會慌亂地躲藏……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孩子和家長。為了正面引導幼兒的好奇心,從小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我設計了大班活動《我從哪里來》。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讓幼兒了解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孕育生長過程。
2.通過親子游戲,激發(fā)幼兒愛父母的情感,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5.教育幼兒養(yǎng)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在活動中幼兒了解、探索自己的孕育生長過程。
活動準備
1.關于小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
2.請家長到場參與活動。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huán)節(jié)
1、師生做“毛毛蟲變蝴蝶”的手指游戲,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2、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出活動課題。
二、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師:小朋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會是什么神奇的事兒呢?你們呀先摸摸自己的肚子,上面有什么東西?(肚臍)為什么有肚臍呢?它是用來干什么呢?(教師小結;幼兒想象自由交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秘密吧。
(二)播放課件,幼兒以科學的方法了解自己的孕育生長過程。
(三)通過提問談話,幼兒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孕育生長過程。
1、教師提問:小朋友說出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可以使用求助熱線(不能回答的小朋友就去問問媽媽再回答)
2、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如何孕育生長的呢?
小精子在做什么?游到什么地方去?最后怎么樣?(有很多很多的小精子在一起拼命的游呀游,有一顆游得最快的小精子最先游到卵子旁邊,他一下子就穿到卵子的身體里面去了。)
3、他們在一起,往媽媽肚子里舒適的子宮游過去。
4、寶寶在肚子里是怎么獲得營養(yǎng)的呢?(小朋友知道是媽媽吃很多東西,通過食道、胃、小腸、臍帶傳給胎兒。)請個別小朋友問媽媽,媽媽吃了什么?再回來告訴老師。
5、胎兒慢慢的長大,是怎么逐步長大的?
(精子和卵子結合——變成受精卵——長出頭和軀干——有了心跳——胎動——胳膊小腳開始活動——身體結實——開始偶爾張開眼睛但是還看不見東西——轉動后位置固定——頭朝下——有了呼吸功能活動頻繁)。小朋友在肚子里胎動的時候,問問媽媽的感受,請媽媽說感受。
小結:小寶寶在媽媽的子宮里生長了十個月,頭二個月外形與其他動物早期胚胎外形并沒太大區(qū)別,到三四個月,才逐漸有了人的形狀,與其它動物的區(qū)別是越長越大。這十個月,胎兒寶寶都生長在一種叫“羊水”的液體里面。其整個過程就像地球上四億年來生命的高度濃縮,從海洋到陸地,從低級到高級,從普通動物到人。這一過程很神奇吧。小朋友長大了,還有更多的奧秘等著你們去探索呢。
6.胎兒越長越大,想出去看看他外面精彩的世界,于是在醫(yī)生阿姨的幫助下,從媽媽的產道生出來了。臍帶完成了任務,逐漸干涸掉落,在寶寶的肚皮上就留下了肚臍這個疤痕,現在小朋友知道我們?yōu)槭裁磿卸悄毩税伞?/p>
(四)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慢慢長大,是不是很有趣呀!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我來施魔法,讓所有人回到媽媽的肚子里,一起來體驗生長過程好不好?(好)
師:肚子里的寶寶像蠶豆,緊緊地抱在一起,一動也不動。慢慢的慢慢的長大了一些;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嘿嘿兩下,右邊嘿嘿兩下。我還要學習踢皮球,左邊兩下,右邊兩下,踦上我的小三輪,真神氣。我還會開心的笑,生氣時撅起我的小嘴巴。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呀真精彩。出來了,出來了,不會說話,哭哭來報道吧!哇哇哇……
(五)師:小寶寶生出來了,和爸爸媽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爸爸媽媽可辛苦了。教他(她)坐,摟著他(她)爬,扶著他(她)走,看著他(她)跑,送我們上幼兒園。我們的父母真是辛苦,所以我們要感謝父母。
結束環(huán)節(jié):師幼談話,教師引導幼兒為媽媽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時播放音樂《感恩的心》。
延伸活動:請小朋友牽起媽媽的手,看看媽媽,因為有了你們,媽媽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變成一個勇敢勤勞的媽媽;爸爸從一個瀟灑的帥小伙,變成一個辛勤工作、掙錢養(yǎng)家、照顧媽媽和寶寶的男子漢。爸爸媽媽平時很辛苦,但是,因為有你們,他們感覺很幸福很幸福。請媽媽蹲下來,小朋友,親親你的媽媽,在他們耳邊說一聲:我愛你,媽媽。
感謝爸爸媽媽們,也感謝所有的爸爸媽媽,祝福你們的小家越來越幸福。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親子活動,家長與幼兒通過互動交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通過看課件去探究尋找答案:爸爸媽媽共同給了我們的生命,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長成,幼兒在活動中通過觀察體驗,懂得了“我們要珍惜生活,我們來到世界是很神奇的,要學會對父母感恩”。家長的觀念改變了,更加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這節(jié)課在我園進行了展示,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如果再上這節(jié)課的話,我會請孩子的爸爸也到現場,相信效果會更好。
幼兒百科:哪里,作為疑問詞時,一般指地方、位置;作為否定詞時,是指有自己的見解要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