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兩至三歲的孩子愛打人
發(fā)布時間:2020-11-13 三歲幼兒故事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兩至三歲的孩子越制止他越愛打人,因為攻擊行為是大部分孩子必經(jīng)的成長過程。兩歲多至三周歲時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現(xiàn)打人的現(xiàn)象,成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這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使得孩子認為這個動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發(fā)反復出現(xiàn)打人動作。
大多時候是因為孩子處于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熱衷于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識事物,探索的范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于是出現(xiàn)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擊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還沒有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當他的語言還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維的時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現(xiàn)用有沖擊力的身體動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達“你讓開別擋著我”“你不要弄我的東西”,但是話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搶奪過來了。
有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通過攻擊別人發(fā)泄不良情緒,或者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給他貼上標簽“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只要不強化,在他打人時,向?qū)Ψ郊议L和孩子致歉,及時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xù)出現(xiàn)攻擊行為,平靜地離開。同時,及時調(diào)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給予他充分的安慰。這個階段的孩子講道理是百分之百沒有用的。
同時被沖擊到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冷靜,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負了,很多孩子是通過肢體沖撞來交往的,要理解對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問題。如果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會使得孩子養(yǎng)成受氣包的性格,會一輩子都受人欺負?;丶乙矂e向家里人訴說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這些都使得孩子覺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會覺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這樣會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接受對方家長的道歉,對這個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玩(可以根據(jù)情況換個字眼),你們倆握握手吧?!眣jS21.cOM
三周歲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時,如果還打人,就要深層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時在他每一次攻擊別人時,告訴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負面的信息加進去。只要孩子出現(xiàn)負面的行為,第一原則,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強化!
孩子天生愛嘗試并重復那些能產(chǎn)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正確的做法就是讓行為后果變得毫無意義,他自然就放棄了。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為什么兩歲左右的寶寶愛發(fā)脾氣
2歲的寶寶進入一個生理年齡的混亂階段,由于寶寶運動統(tǒng)合能力正在轉(zhuǎn)折階段,還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來完成各種動作,同時由于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需要,因此寶寶表現(xiàn)為愛發(fā)脾氣、摔東西等。這是這個階段寶寶的特殊表現(xiàn),家長應給予理解。
感知運動能力
用腳尖走路(鍛煉寶寶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及控制力,發(fā)展運動統(tǒng)合能力)
家長和孩子一起踮腳尖走路,同時做出很好玩的表情,誘導寶寶模仿。
走曲線(鍛煉身體的平衡感和注意力)
在地上畫一條彎彎曲曲的線或用地墊擺出一條彎曲的路,引導寶寶在上面走。
釣魚游戲(鍛煉寶寶手眼腦的協(xié)調(diào)性及專注力)
家長用曲別針、衣服標簽做成長片,用使用完的記號筆或小棍子做成釣魚竿,和寶寶一起玩釣魚的游戲。
模仿畫線(鍛煉寶寶手的控制力)
引導孩子一手扶紙一手握筆,模仿畫線。孩子更愿意隨意涂畫,要允許孩子自由畫畫,并引導孩子給自己的畫起個名字??梢园押⒆拥漠嬚故境鰜?,激發(fā)孩子畫畫的興趣。
探索性行為
涂顏色(培養(yǎng)寶寶對顏色的認知能力)
給寶寶一張沒有顏色的圖片,讓寶寶根據(jù)自己的想象涂顏色。通過涂抹顏色,增加寶寶對顏色的認知,同時鍛煉寶寶手眼腦協(xié)調(diào)能力。
捉迷藏(豐富孩子的想象力,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游戲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分水果(鍛煉對數(shù)字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寶寶等分的概念)
給寶寶準備一盤水果模型或水果,讓寶寶給媽媽、爸爸分水果,并說出多少。
自我照顧能力
用筷子夾花生米或紙球(鍛煉寶寶的手指靈活性,培養(yǎng)自理能力)
給寶寶準備兩個盤子,其中一個里面有花生米或做好的紙球,讓寶寶用筷子夾住盤子里的東西往另一個空盤子里放注意不要讓寶寶把花生米或紙球吃到嘴里。
家長在與寶寶交流時經(jīng)常要給寶寶示范: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等,以豐富孩子的詞匯量。
找出房間里的東西(讓寶寶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
經(jīng)常參與家庭活動的寶寶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個游戲,完成不好的寶寶大多缺乏日常鍛煉。當寶寶根據(jù)媽媽的指示一件件把東西拿過來時,他能從中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同時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鍛煉。
小編總結(jié):22-24個月的寶寶愛發(fā)脾氣,家長應該以平常心對待,在這個階段,寶寶因為不能向大人清晰地表達他的需求,所以愛發(fā)脾氣,家長應該跟寶寶經(jīng)常參與一些日常訓練,訓練寶寶的思維能力和解決能力,寶寶自己能夠自己解決便不會經(jīng)常發(fā)脾氣。
2至8歲孩子想什么?
很多家長會困惑:為什么孩子有時候乖得讓人意外,有時候調(diào)皮得讓人火冒三丈?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fā)展研究所跟蹤研究孩子們40多年,他們的研究成果對咱們讀懂孩子的幫助太大了。
2歲孩子>>>
“不”字當頭,打滾撒賴,一意孤行,占有欲強,自私霸道。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因為,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意愿、意圖。但他們不懂得表達,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甚明白他們自己的意圖。
對待這么小的小寶寶,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導、繞道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訴孩子不許玩不許碰。你自己把該鎖起來的鎖起來,該扣好蓋子的扣好蓋子。你應該摸索孩子的生活規(guī)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導致壞情緒的陷阱之前,采取恰當措施,比如讓孩子吃飽、睡覺、帶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輕易讓孩子討價還價,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讓步。
把孩子的很多“壞行為”,理解成孩子探索、學習的求知行為。比如,你教孩子搭積木,他卻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學。這時,你應該把他的行為理解為,他現(xiàn)在對積木倒塌時的現(xiàn)象更感興趣,他在琢磨推與倒之間的關(guān)系。
從大約1歲半到2歲半前后,孩子會反復地穿梭于“和順期”與“執(zhí)拗期”之間。因為孩子這時候成長迅速,因此這些“周期”也相對短一些。
3歲孩子>>>
友善,平靜,充滿安全感,易于接受,也樂于分享。
雖然在3歲的時候,他一向強硬的拒絕態(tài)度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賴,但他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增強。他在肢體動作的控制上,已經(jīng)相當成熟和舒暢。他步伐穩(wěn)定,急轉(zhuǎn)彎也不費勁。語言能力也發(fā)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長,從3歲半開始到4歲,反抗成了這個時期的最大特征。3歲半是一個內(nèi)向,焦慮,缺乏安全感,同時意志力極強的年齡。3歲半的孩子非常沒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發(fā)展上,也表現(xiàn)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時緊張得發(fā)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卻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每天,他都在掙扎中過日子,生活過得很不愉快。他正在體驗自己與別人的關(guān)系,以及自我這個個體。
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都有他想象的朋友,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動物。更有趣的是,戀母情結(jié)會在這個時候出現(xiàn)。
4歲孩子>>>
心是活潑的,喜愛冒險,喜愛遠足,喜愛刺激。
他喜愛任何新鮮的事物,去接觸不認識的人,喜愛到新的地方,喜歡新的游戲,新的玩具,新的活動和新書。對于大人所提的娛樂點子,再沒有人比他們更有反應了。
4歲孩子發(fā)現(xiàn)大人雖然還是握有大權(quán),但是并非全能,同時,他也發(fā)現(xiàn)自己很有力量。從他的觀點看來,壞事未嘗不可以做,屋頂不會因此而塌下來。
4歲的孩子經(jīng)常開口閉口都是狗屎、大便之類的話。而到了4歲半,他開始學會了討價還價。從這個時段開始,孩子也漸漸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壞。這個時期,他最高興的事,莫過于在睡前,聽一些小故事。
5歲孩子>>>
開朗而愉悅,懂事了、講理了,想做個好小孩,討媽媽歡心。
在這個年紀里,最令人喜悅的特質(zhì),就是他熱愛生活,自得其樂,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歲小孩的生活總是跟現(xiàn)在、這兒息息相關(guān)。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條街道、鄰居,以及幼兒園的教室。他對新的、陌生的事物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會為了冒險而冒險。
5歲的孩子自然而然地變得安靜了、有節(jié)制了、更顧家了。他喜歡遵守既定的規(guī)則、限制,對于別人已經(jīng)嘗試過的,或既成的事實,就覺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時間是現(xiàn)在,最喜歡的地方是這里。
5歲的小孩所以能夠不惹麻煩,最重要的關(guān)鍵是,他已具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斷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說,他學會自我控制了,他會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斷得很準確,而且他就只嘗試那些他認為一定辦得到的。經(jīng)過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歲的小孩不會胡思亂想地擔心事情,6歲的小孩則常擔心放學后找不到媽媽。5歲的小孩會認為,媽媽一定在家的,不只現(xiàn)在在家,以后永遠也會在家,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滅的。
到了5歲半,會有一個重大改變:不要在這個年紀教他讀書寫字。
5歲半的特質(zhì)是遲疑不決,懶散閑蕩。但是5歲半時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卻不如從前那樣快速、肯定。因此他經(jīng)常把數(shù)字或者文字顛倒著寫,所以最好不要在這個年紀教他讀書寫字。
6歲孩子>>>
進入了暴風驟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個性極端兩極化。
他有本事在轉(zhuǎn)瞬間討厭剛才還滿心喜歡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處處按自己的意愿。6歲孩子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游走,把筆畫或數(shù)字反寫是很常見的6歲現(xiàn)象。
他什么事都爭強好勝,難以忍受任何失敗。而且他現(xiàn)在處于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敏感期。噩夢也會給6歲孩子帶來很大的困擾。最大的問題是他與媽媽的關(guān)系也游走于兩極之間,他既深深地依賴媽媽,又同時嘗試要自己站起來,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賴任何人。
6歲孩子,對“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的分別還不是很清楚,因此順手拿走別人的、他喜歡的東西,是慣常現(xiàn)象。
7歲孩子>>>
不再像6歲時那樣和你頂嘴,卻也不那么喜歡與人交往。
他往往記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來磨磨蹭蹭,對幫忙做家務不感興趣。別人要他做什么事時,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動。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園里,充滿了感傷的基調(diào)。他會覺得別人不喜歡他,有意找他麻煩。7歲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壞的方面想象。
7歲孩子很在意上學不遲到、作業(yè)及時完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從這時候開始,懂得在意別人怎么評價他了。準確地說,他開始很在意老師怎么看待他,開始有心想做個讓老師滿意的好學生。
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間的時候了。這就是他喜歡把自己的東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夠,這時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屜、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歲孩子不但字跡變得小了很多,還喜歡專門琢磨很細小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和大腦配合的發(fā)育到了這一階段。他會喜歡湊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東西了。
7歲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雖然道德觀念的建立要到8歲才開始形成,但7歲娃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開始在意不能去拿別人的東西(雖然偶爾他也還是會拿);不能說謊、騙人,做錯了什么不去抵賴、推委;而且他會很有意愿地遵守規(guī)則,恪守無誤。
8歲孩子>>>
“招牌特質(zhì)”是性格外向而開朗。
和7歲孩子的沉郁退縮完全相反,他充滿活力,喜歡沖上去迎戰(zhàn)一切困難和挑戰(zhàn),而且做起事來爽快多了。另一個和7歲完全相反的,是忽然變成話匣子了。
他對自己對別人的要求都忽然嚴格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很苛刻。這種“審視”也使得他對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有相當準確的判斷。這帶給8歲孩子的另一個里程碑式的成長,是他們開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觀念,開始明白事情與事情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規(guī)矩。他對好與壞的觀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許怎么做,而是根據(jù)他萌芽的因果邏輯關(guān)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觀念。在此之前,孩子對“好”與“壞”的判斷來自于父母“準許”或者“不準許”。
8歲孩子對“對與錯”的看法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好與壞”的兩極,他的思維開始豐滿起來。他很在意他對自己的感覺,也很在意別人對他的感覺。他會豎著耳朵聽大人聊天時怎么評價他,或者揣摩他們說話時的臉色,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夸獎,對別人的批評則非常敏感。于是當他受到指責批評時,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責怪別人,好讓自己容易承受些。
8歲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媽媽的年齡。他非常需要媽媽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對話、游戲。他總喜歡和媽媽在一起,包括一起勞做、玩耍、聊天、讀書,這讓他覺得他“全部占有”著媽媽。媽媽無論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撥出半個小時,全心全意滿足孩子“全部占有媽媽”的心理需求。這會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對媽媽的心理依戀期,為孩子坦然走向9歲的獨立打好基礎(chǔ)。
他這時充滿了探索與探險的興趣,空間感覺也擴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徑上搭乘公車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區(qū)內(nèi)的探索范圍越來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別人的私院里。他喜歡地理,喜歡研讀甚至利用地圖。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8歲孩子受傷的比例,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
8歲孩子對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很敏感。他對家里發(fā)生的事開始關(guān)注起來,包括關(guān)注大人的電話、信件、閑聊,試圖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歡和同齡的孩子玩,喜歡和同性別的孩子玩。這時的友情是真正的雙向友情,因為他不再單純以自我為中心,開始留意別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為別人效勞,也希望別人能像他一樣愿意回報他
孩子為何愛問“為什么”?
為什么天是藍的?為什么人活著?為什么我不是男孩……孩子的問題總是那么多,他們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星期天,你們?nèi)页鋈ド⒉?。孩子突然拉著你的衣角問:“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地球圍著誰轉(zhuǎn)?”盡管你竭力想講清楚,但是他好像還是沒有聽明白。孩子的問題表面上看似簡單,但有的時候,這些問題表達的是一種擔憂。對孩子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都讓他感到好奇,沒有什么是理所當然而無需提問的,他總是會把一個個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接二連三地拋給你。這不奇怪,因為在他眼里,父母是無所不知的人。而你,自然也不想讓他失望。但在此之前,你有必要了解提問背后,他到底想知道些什么。
發(fā)現(xiàn)自己
“沒有出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了以后,我到哪里去?”
類似問題:“在你肚子里,我就叫芮芮了嗎?”(芮芮,5歲)“有一天你也會不存在嗎?”(棋棋,4歲半)“蚯蚓也有媽媽嗎?”(小雨,3歲半)
他想說的是:在6歲之前,孩子的問題通常是圍繞自己提出的。比如當他問你:“人是怎么生孩子的?”其實他是想知道自己是怎么出生的,是不是父母愛他才生他……通常,這是對他講述什么是“愛情”的好時機。這類提問背后,經(jīng)常隱藏著期望、恐懼和擔心。當孩子詢問“太陽不見了,地球圍誰轉(zhuǎn)”的時候,可能他擔心的是當父母消失的時候,他該怎么辦。這正是許多孩子擔心的問題!
如何幫助他兒童圖書是最好的幫手,你也可以幫孩子用圖片做一棵“家譜樹”,在家譜樹上直觀地找到“誰是誰”,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他從哪里來。
了解時間和空間
“風來自哪里?”“明天是什么時候?”
類似問題:“一會兒是什么時候?”(笑笑,4歲)“現(xiàn)在是上午還是下午?”(若若,4歲)
他想說的是:孩子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他在以自己的想法設(shè)想著世界。對他來說,風是具有和人相同的能力和反應。當你的孩子企圖知道自然現(xiàn)象或者自然物的來源時,同樣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他在尋找自己在空間和時間中的定位。有了時間概念之后,他就會使用這樣的詞匯,但是現(xiàn)在的他對這些還很模糊。耐心一點,要知道,直到六七歲時,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在此之前,你要做好準備,回答他的許多有關(guān)時間的問題。
如何幫助他在日常生活中,把抽象的時間“具體”化。比如,與其說“我們一會兒再讀這個故事”不如說“你先去洗澡、吃飯,然后我們再讀這個故事”。
試圖解惑
“他為什么和我不一樣?”
類似問題:“為什么我不是男孩?”(露露,3歲半)“為什么天天是男孩還留長頭發(fā)?”(依蓮,4歲)?!盀槭裁赐庹Z老師的皮膚是黑色的?”(西西,4歲)
他想說的是:孩子很小時就會對異常的東西敏感。異常的事物會讓他害怕、驚慌,因為這會讓他覺得陌生,沒有安全感。從兩三歲開始,他慢慢開始了解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不同的性別,不同的膚色,甚至不同的頭發(fā)長度。他總是非常堅信那些與性別有關(guān)的特征,如裙子是女孩子穿的,穿短褲留短發(fā)的是男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你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我認同,他會認為,同別人一樣就是好。
如何幫助他幫助他認同自己的性別。有關(guān)倫理的問題需要經(jīng)常提醒:“不可以,你不能同爸爸(媽媽)結(jié)婚!”另外,告訴他人類世界是多種多樣的,有高,有矮,有皮膚黑的,也有皮膚白的。
育兒知識:孩子為什么不愛叫人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為變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很“有禮貌”,但是長大之后有些孩子變得不愛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原因一:伴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
原因二:伴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和別人的評價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體驗分化,對熟人的評價更在意
原因四:成人或家長某些不當作法的影響
面對孩子打招呼行為的變化,家長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一不要:在眾人面前強迫孩子
當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時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長不要當眾批評或者強迫孩子,否則只會使孩子覺得沒面子,反而變現(xiàn)得更逆反。
二不要:強求孩子“表面順從”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喜歡的人就不打招呼。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跟別人打招呼,這樣孩子面臨的壓力降低,感覺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該怎么做。
二要:積極及時強化孩子的行為:孩子如果跟別人打了招呼,內(nèi)心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贊賞和認可。
三要:通過游戲扮演角色,讓孩子體驗別人的感受:游戲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較放松,有利于孩子將這些方法遷移到生活中。
孩子不愛看書是為什么
導讀:選擇好書的標準很簡單,首先是真善美,然后就是畫多字少,最后就是孩子愿意一讀再讀。
1、沒有良好的家庭閱讀氣氛
一個父母從不讀書的家庭,孩子很難知道閱讀為何物,更無法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因此也就無從“愛上閱讀”。
有人曾在兩所家長來源差異較大的小學進行調(diào)查,a小學的家長大多來自高校,其在家中有大量時間用于閱讀和寫作;b小學的家長大多為普通工人和售貨員,其在家中有大量時間用于看電視、打麻將、聊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a小學的孩子發(fā)生自發(fā)閱讀和書寫行為的時間也較早,且認為閱讀和書寫就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b小學的孩子發(fā)生自發(fā)閱讀和書寫的時間則較晚,且不將閱讀和書寫當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于是,研究者要求b小學實驗組的家長每天在家中進行20分鐘的閱讀,閱讀內(nèi)容可以是報紙,也可以是任何書籍,要求是必須在孩子面前進行,且閱讀時要表現(xiàn)出專注和愉悅。堅持了幾個月之后,b小學實驗組的學生自發(fā)閱讀行為明顯增加,且開始認為閱讀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其家長也認為,孩子最近的學習態(tài)度和成績有所提高。
我們希望孩子表現(xiàn)出怎樣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先做出怎樣的行為。
2、沒有適當?shù)脑缙谧x物
有些家長說,我們很愛讀書,家中也為孩子買了很多書,為什么孩子還是不愛看書呢?這時,我們需要來檢視一下:家長到底為孩子買了什么書?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對不同的圖書感興趣,但在6歲以前,孩子不認字或者認字不多的時候,繪本無疑是最佳的閱讀啟蒙選擇,而繪本的主題卻是需要家長認真去思考和選擇的。講大道理的,過于玄幻的,充斥暴力內(nèi)容的都不是好的讀本,而自然清新的,畫面美好的,主題貼近孩子生活的,有著豐富和合理想象的,展現(xiàn)真善美的,充滿智慧的幽默的,才是真正優(yōu)秀的繪本。
其實,選擇好書的標準很簡單,首先是真善美,然后就是畫多字少,最后就是孩子愿意一讀再讀。如果覺得還不能確認,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孩子去圖書館,在那里先試讀,然后把孩子愛不釋手的書買回家。這樣既經(jīng)濟又實惠,避免了沒必要的浪費。
3、沒有適當?shù)挠H子閱讀指導
有了適合孩子的圖書,接下來就是家長怎么和孩子一起讀的問題了。
總的來說,就是通過一些技巧,幫助孩子從依賴閱讀經(jīng)由分享閱讀過渡到獨立閱讀。而這個過程中,由于孩子從被動的聽,到主動的參與,其閱讀的過程也從一個接受的過程變成一個類似于游戲的建構(gòu)的過程,因此,孩子就可以積極地參與其中了。
4、沒有適當?shù)挠H子閱讀環(huán)境
還有一些家長,錢舍得花,家中藏書何止過千,書桌書椅書櫥書柜一應俱全,可孩子還是不喜歡讀書。究其原因,竟然是“錢多惹的禍”。
每次說到親子閱讀環(huán)境,大家總是想到安靜的書房、柔和的燈光、高矮適度的書桌、親昵的親子關(guān)系等等,沒錯,這些都是必要的環(huán)境,但減少不必要的外部刺激,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選取,階段性地提供新鮮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境,這比過分充足的、讓孩子難以選擇的、迷亂的環(huán)境更好。
好的親子閱讀環(huán)境應該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家長精心選擇的圖書;
◎階段性的投放(孩子充分閱讀了一本或幾本之后,再給予新的圖書,每次給予的圖書在內(nèi)容、難度、寫作手法上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讓孩子能越讀越有興趣);
◎充足的陪伴和指導;
◎松弛溫馨的氛圍(沒有立竿見影的教育,急功近利的后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
為什么3歲的孩子就有逆反心理?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只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會有叛逆的階段,而且會有叛逆的心理,越不知道怎么樣,就會越怎么樣,所以很多家長都非常的氣憤,尤其是3歲的孩子充滿好奇心,大人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孩子反感,為什么3歲孩子也會出現(xiàn)叛逆心理?
1、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3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大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當然會期、引起孩子的反感。
2、大人不尊重孩子。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有自尊心,爸爸媽媽應該尊重他們,根據(jù)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遇事嘮嘮叨叨。
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chǎn)生逆反心理。
4、不顧孩子的意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爸爸媽媽不顧這些差異,強行給孩子“定向”。比如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規(guī)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5、缺乏感情溝通。
爸媽缺乏與孩子經(jīng)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6、大人對孩子過分遷就。
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爸爸媽媽想管教的時候,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xiàn)逆反。
7、權(quán)威式的作風。
專制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服、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對待爸爸媽媽。
8、缺乏滿足感。
由于種種原因,爸爸媽媽不能經(jīng)常和孩子在一起,盡管物質(zhì)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饑餓,時間長了,在缺少父母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