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的獨立性從何而談

發(fā)布時間:2020-11-09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的游戲的重要性 孩子的獨立性從何而談這兩天xx的高中班主任老師前來小游,他和另外幾個同學一起作陪,我也參加了兩次晚餐。另外又有xx的初中同學前來就診,我也和他們一起吃飯。我和xx的同學并不是很熟悉,談的話題本來很有限,就是說說孩子。

我的兒子四周歲多了,還得喂飯,而且得讓他邊看電視邊吃或邊玩手機邊吃。正常方式下,他只能吃下兩三口食物。

對此,我自己覺得,這肯定是不合適的,是需要調整的;另外,我在兒子吃飯的問題上沒能放手,還在管理他的胃,可能我在他別的方面給他獨立和自由的空間也并不是夠的。

因此,我說,我真是錯過了好時機,代管兒子的胃太久,以致兒子和我都很辛苦。

但是,幾乎所有聽我表達類似看法的人都反對。紛紛說:孩子還小的時候都得這么喂,長大點就好了……然后列舉他們自己經歷過的或者看到過的喂孩子吃飯的經驗及艱辛。然后他們強調,他們現在都還在侍侯著這些少爺或公主。

其中一位的兒子已經十三歲,上小學四五年級了,但吃魚必須父親剔好魚刺。有刺的魚是堅決不吃的。而另一位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極愛吃蝦,但從來沒有自己剝過蝦。他非常無辜而實在地說,他不會。

所有講述者都覺得,端著碗追著喂飯,不斷地講故事哄孩子張開嘴巴,給上小學的兒女剝蝦剔魚刺的行為,正是父母關愛孩子的最好表現。他們競相地說著,父母之愛泛濫。

我呢,行動上和他們一致,但想法上和他們相反。

我覺得孩子們的獨立性就在這種關愛中被剝奪了。

而且還剝奪得如此普遍。

可我們每個父母都很想要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我想,那應該從讓孩子自己吃魚自己剝蝦開始吧。(BMrBH.CoM 筆墨評語網)

我呢,要讓**把他已經具備的自己吃飯的能力用起來,這可能也是個挑戰(zhàn)。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關于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


說到孩子的獨立性,就得從孩子依戀母親開始講起。

孩子一周歲之后,幾乎都逐步發(fā)展成為了粘著媽媽不放的狀態(tài)。一會就要媽媽抱;一會就要牽著媽媽;一會就在喊“媽媽,媽媽你過來!”;一會就能停下任何正開心的事情,哭著問“媽媽在哪?”……

媽媽從此時開始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的重要,重要到有些感到疲倦,或者煩惱,是嗎?不過,不要急。孩子一刻都離不開媽媽的這種依戀,其實時間不會很長的,因為,這種依戀的本質是孩子準備獨立,準備與母親分離的起點。

聽起來真的很不錯,我估計很多母親會放松一些。但也會有些母親會疑惑,為什么我的孩子從一歲開始粘我,現在都快四歲了,還是很粘,幼兒園都不愿意去,去哪里都要我跟著才好呢?

嗯,這個疑問很有趣——孩子的獨立性是生長性的自然需求,還是社會性的培養(yǎng)結果呢?關于這一點,目前的幼兒心理學在學術上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更多的兒童教育學家發(fā)現——

兒童教育家發(fā)現

恰當的教育會讓孩子更早學會獨立、習慣獨立,到真正地獨立起來。

怎樣才是恰當的教育呢?

媽媽首先要完全接受自己對于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人物,是一切安全感的保障。

關于這一點,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從心底里毫無雜念的存在的,所以當母親離開孩子一段時間之后,孩子會哭,繼而采取對媽媽的視頻不理不睬,最后,當確認媽媽真的回到了自己身邊之后,就更粘著媽媽,一步也不愿意從媽媽身邊挪開……等行為,十分肯定地向媽媽宣示了他的這一觀點。

但是對于有些媽媽來說,她認為孩子在奶奶身邊,在姥爺身邊,在其他親友的身邊都是安全,完全沒有任何危險,所以,孩子的安全感保障,并不是由媽媽一個人來承擔的呀。很明顯,這樣的想法,是結果主義的認知方式,可是我們的孩子的成長,卻完全是依賴感知情緒來發(fā)展的。

所以,媽媽的笑容,媽媽的擁抱,媽媽的目光,對于孩子來說,是整個世界的面貌。

當媽媽確認和接受自己對于孩子的安全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之后,就要開始擔當起培養(yǎng)孩子逐步獨立的教育了哦!

教育的效果,需要給予孩子在教育過程的歡樂氣氛和高興的情緒,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是依賴感知情緒來發(fā)展心智的了。

有個一非常好的方法,對于孩子的獨立性培養(yǎng)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給我們的孩子找一個比他大一點點(一歲以內)的玩伴

孩子在觀察、模仿玩伴的過程中,會迅速地獨立起來。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很敏感地發(fā)現自己是可以獨立從其他地方學習到有趣的能力的——比如學哥哥抓瓶子,比如學姐姐扭屁股,比如學哥哥姐姐鉆到桌子下面等等。

從此刻開始,他發(fā)現了一個驚天的秘密:媽媽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他可以離開媽媽的視線和聲音,學習到媽媽可能都不知道的東西。如果我們媽媽能強烈地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一些動作的進步和新的行為能力無比的驚訝的話,那將會給孩子更大的獨立性樂趣的刺激和激勵!

在孩子與玩伴一起玩耍的過程,媽媽是不能離開孩子的視線范圍的,因為,孩子會隨時回頭尋找媽媽目光的支持,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天然需求的安全感支持。每個孩子都希望,當自己遇到倒霉事的時候,媽媽就在身邊,這樣那個倒霉就不再嚴重了,因為可以安全地,全部地交給媽媽來處理了。

這也是

媽媽比爸爸更偉大的地方

當孩子在模仿玩伴的行為之后,會快速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加上內心的安全感十分的充足,于是,孩子就會嘗試離媽媽遠一點——有的孩子開始對媽媽說:“媽媽,你不要過來,你不要進來這里呀!”——而其實,孩子的表達就是這么準確,意思是:

媽媽你在這里不要動

等我吧

我試試走遠一點

所以,媽媽要讀懂孩子開始拒絕我們的話,不是不要我們了,而是他想嘗試自己究竟能走多遠?能有多獨立?此時,我們親愛的媽媽,不能因為孩子說不要我們跟著,不要進去,就離開原地,去干其他的事情哦!否則,我們的孩子的獨立性培養(yǎng)就會終止在這里,而產生“獨立”會引發(fā)“媽媽不要我了”的恐慌情緒哦!

我究竟能走多遠?

這是一個帶有非常強烈挑戰(zhàn)性的問題,它是和孩子發(fā)現新的樂趣一樣具有誘惑力和冒險性的刺激。孩子的獨立性,就是這么從開始疏遠母親的目光開始的——請分辨清楚:是疏遠媽媽的目光,而不是疏遠媽媽哦!

孩子到四、五歲的時候,就會產生這些強烈的愿望,他們希望除了在自己家里吃飯,還希望能到別人家里去吃飯,去玩耍,甚至去他的小朋友家里去睡覺,對于能在小朋友家里睡覺,那是非常非常地渴望和興奮的。

孩子此時在下意識里很希望能證明一件事情——

如果沒有你

我也同樣是可以的

盡管,很多時候,孩子第一次去別人家睡覺,最終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發(fā)現真的媽媽不在身邊,會很不安,睡不好,希望早一點天亮,可以一起來就回家。但是,我們的孩子還是會在見到媽媽的那一刻,強烈地感受到自己是無比的強大和自信的。

因此,親愛的媽媽們,你們一定要在孩子第一次獨立在外過夜后的清晨,早早去接孩子,讓孩子早早地見到你,孩子見到了你,他的獨立冒險就圓滿了,自信就可以開始爆棚了!所以,他會做出嫌棄你的樣子,但心里卻非常非常地滿足,非常非常的充滿了愛和安全感。

這是培養(yǎng)孩子獲得獨立性的心理建設關鍵哦!

再接下來,我們的孩子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戲了。

親愛的媽媽們,要多多觀察和注意孩子把自己藏起來的時間有多長,躲藏自己的時間越長,說明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強,越有自信心回到媽媽的身邊,或者找到回去的路,那自我的信心就越強——我自己一個人絕對可以應付這些了!哇塞,太厲害了吧?這就是開始訓練我們的孩子習慣獨立了。

幼兒心理學專家認為:

孩子與母親的目光交流是為了消除空間的距離。也就是只要有母親的目光在,孩子就覺得世界不大,自己走得不遠。

對于很多母親來說,孩子成長到了這一步,會令到她們擔憂——媽媽們會在潛意識里感受到孩子可能不需要我們了。他們不再完全依賴媽媽了,孩子在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放手的時候,先跑了出去。

媽媽們的這個潛意識感知,其實很自然,但也很糟糕!因為,媽媽們,當然也包括爸爸們,好不容易確認和接受了自己對于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人物,怎么這么快就變了呢?

緊接著,我們的潛意識就開始受到了這個情緒的深度影響,于是造了一堆的句子——孩子還沒有長大,怎么可以自己去處理,和決定那些事情呢?孩子犯了錯,怎么辦?尤其是犯了大錯,不可扭轉的錯誤呢?……這些句子將激發(fā)我們的媽媽和爸爸,保持極高的警惕性,開始展開雙臂準備緊緊地捆住我們的孩子了!

孩子的獨立性發(fā)展

就這樣開始被控制住了

說到這里,我也基本上講完了關于母親的關注與孩子獨立性培養(yǎng)的這個話題。在最后結束的時候,簡單的說一個案例故事——

有位媽媽,是職業(yè)教師,非常非常地愛自己的孩子,為了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守護著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她曾隨著孩子的讀書,去了孩子上學的學校做老師;當孩子升學到了初中,她也跟隨著調動到了孩子就讀的中學做老師。

這位媽媽,是一位很優(yōu)秀的老師,她的很多學生都愛她,特別樂意與她在一起,跟她說各種心里話,她教學的能力和班級的成績都是很優(yōu)秀的。學生們愛她,親近她,甚至超過了與自己父母在一起。

可是,她自己的孩子卻不想與她在一起,她很困擾,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們與老師在一起,是獨立于自己父母的,有一種令人興奮的獨立快感,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孩子學習到了父母未必知道的知識,認知到了父母從未談起的新奇等;

孩子與做老師的母親在一起,雖然從知識的傳遞和認知世界的角度、寬度來說,都是與那些學生們沒有太多差異的,但卻失去了最大樂趣——獨立快感。

我們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不僅僅是正確且豐富的知識,或者令人羨慕的優(yōu)秀學業(yè),他們還需要,甚至更需要得到獨立成長的感受,享受自我價值和能力彰顯的快感!尤其,當他們覺得父母都是對的時候,更需要證明自己也是對的,自己也可以是對的的肯定和驕傲感。

孩子為了想逃離一直陪伴的母親,甚至不愿意去上學了。

但孩子不愿意告訴媽媽這些,或者她也不能確認這樣的理由是不是媽媽可以接受,或者媽媽會不會傷心?她深知媽媽是世界上最愛自己的,她也深深地感受到過,媽媽的陪伴曾經給了她多少的支持和幸福,甚至她可以很任性。

她很愛她的媽媽,她也有不愿疏遠媽媽,但終究,她還是希望媽媽能理解她這么復雜的情感糾結,不要再追問她,也不要生她的氣,不要誤會她。

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在自己讀書的學校工作了;如果媽媽能接受讓自己有個獨立和自由的空間,并還是會和過去一樣的關愛她的話;如果媽媽不在窮追不舍地讓自己說出媽媽有什么不對的地方的話;如果媽媽可以給自己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的話,我會成長為媽媽最期望的樣子,因為我也知道,媽媽所期望我的成就的樣子與我自己的想法其實差距不大的。

好了,好了。我想這位媽媽會看到這段文字的,我也必須承認,這段話不算是在講案例故事,而更多是我的期待和分享。總之,聊爸衷心祝福案例中的母女,衷心地祝福天下所有的母親和孩子們!

父母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


父母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

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這個大概是很多家長朋友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很多成人認為,獨立性是培養(yǎng)出來的。甚至有人認為,把孩子在很小年齡全托出去是培養(yǎng)獨立的一種方法。而實際上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已經開始走向獨立。孩子最早的獨立首先是功能上的獨立,兒童不斷地使用自身的每一個功能,以達到獨立——口、手、腿……最后逐漸走向內在的心理、意識……的獨立。當嬰兒脫離母體就意味著他不再依賴媽媽的身體而存活,就開始走向獨立。

育嬰指南: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

寶寶6個月時,嬰兒的胃里開始產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獨立之路上嬰兒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他不再依賴母乳而生存。

1歲時,嬰兒開始獨立行走。

2歲時,嬰兒開始對他人說“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區(qū)分開來。這個“不”是人生中第一個獨立宣言。

3~6歲期間,兒童逐漸形成了一個真實的、區(qū)別于他人的內在模式和秩序,自我基本成形,在心理、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人格獨立的基礎。

6~9歲期間,兒童建構了屬于自己的有關生活的常識和藝術的品質,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質,自我的形成加進了人類文化的特質。

9~12歲期間,兒童開始有了有意識地學習心智,他的認知不再受環(huán)境的限制,而是能擴展到整個宇宙。此時兒童的道德感開始形成。這個時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二個時期(第一個最重要的時期是0~3歲),他未來對智性方面的興趣視這一時期環(huán)境提供的機遇而定。這就是為什么小學要給孩子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孩子接觸各種學科。我們的小學開設了11門課,除傳統(tǒng)課目外,把科學實驗課細分為:力學實驗、光學實驗、電磁學實驗、氣象學實驗、地質學實驗、化學實驗、工程學實驗、天文學實驗。把自然學科細分為:天氣、夜空、人體、昆蟲、有殼生物、哺乳動物、海濱、巖石和礦物、沙漠植物、樹、花朵等。音樂課也細分為:樂器、芭蕾、欣賞等。還有社會實踐課、討論課、陶藝課等。有了這樣一個寬泛的知識基礎,一個人就容易發(fā)現自己的興趣,并決定將來在哪一個領域內進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這過程中自然產生的。

12~16歲,青春期到來時,心智開始轉向外面的世界,開始對人和事有了興趣;在學科上也有了傾向性。人的基本的成長形成了。自我形成,人開始有了離開父母、家庭的內在動力,自身的獨立從內到外完成了。

18~28歲后,開始為過渡成為社會的人而努力。走向社會的基本的獨立形成了。

28~40歲,實現社會價值。

由于我個人更傾向于人的生命是在40歲成熟。就好比是一個圓,作為社會的價值完成之后,人會回歸自我,重新考慮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以,真正走向身心的獨立是在40歲。但所有獨立的基礎,是兒童的早期獨立的雛形,沒有它,任何獨立都無從談起。您是否認可這一想法呢?不妨也跟我們一同來溝通溝通吧!

生活中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一、創(chuàng)造鍛煉機會,增加自信心,培養(yǎng)寶寶的自理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怕累著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訓練的,孩子長大自然就會。其實這些觀念都是不正確的。

從兒童發(fā)展的觀點來看,不給予孩子鍛煉的機會,就等于剝奪了孩子自理能力發(fā)展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在家里,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致的示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寶寶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如學習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臉、穿衣服、整理床鋪等。這些看上去雖是很小的事,但實際上給寶寶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機會,無形中鍛煉了寶寶獨立生活的能力。

不過,父母千萬別疏忽了,當寶寶完成一項工作后,父母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贊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他們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孩子的自信心。

二、遵循成長規(guī)律,適應社會需求,培養(yǎng)寶寶的勞動能力。

我們培養(yǎng)的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他不應光有淵博的知識,更應熱愛勞動,具有一定的勞動技能。在幼兒期對寶寶進行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正是為他們對未來的勞動奠定心理基礎和物質基礎。

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他們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寶寶肌肉的發(fā)育和完善,動作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且手部肌肉活動越多、越豐富,就越能開發(fā)幼兒大腦的潛能,促進智力的發(fā)展。寶寶在“我自己做”的過程中,能不斷增強自信心,提高獨立思考、獨立做事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三、尊重好奇心,激發(fā)探索欲,培養(yǎng)寶寶獨立思考的能力。

眾所周知,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一個不良的性格特征即懶惰。再加上很多父母過分的包辦代替,長此以往,寶寶就懶于動手動腦,不愿獨立思考。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要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性,教育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學會獨立思考。只有這樣,寶寶在獨立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能力才會不斷發(fā)展。

獨立思考能力強的孩子,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提的問題過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四、創(chuàng)造機會,感受挫折,培養(yǎng)寶寶自我抉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想問題不夠周全,應該聽大人的話。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多給他們機會自己拿主意。

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yǎng)孩子順從聽話,卻總是忽略去傾聽孩子的需要,生活瑣事總是由父母一手包辦,這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遇到任何小事都會打退堂鼓或把任務轉給大人,從而阻礙了獨立性的培養(yǎng)。

一個人的成長不可避免的有成功,有失敗。身為父母,要多給孩子機會,培養(yǎng)寶寶自己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嘗試的過程中碰釘子,感受失敗,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是持之以恒的過程。父母的使命是為孩子塑造一個安全而又富有挑戰(zhàn)性的成長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不僅僅有濃濃的親情,更重要的是有相互的信任、支持和鼓勵,這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愛的真諦。

父母手則

1. 父母要給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從中學習行為的規(guī)則。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難免會犯錯誤,父母可以讓孩子去體會錯誤的自然后果,而后讓孩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孩子反省自己的行為之后,就能夠學到行為的規(guī)則。

2. 父母對孩子要給予示范和鼓勵,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當孩子第一次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或新的挑戰(zhàn)時,總會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這是很正常的。這時,父母要及時給予適當的示范,鼓勵孩子克服困難。

3. 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愿,學會做出決定的方法。獨立的行為其實只是獨立意識的外在表現。就獨立性而言,獨立的思考和分析才是獨立能力的根本。在家庭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喜歡替代孩子做決定,例如,今天寶寶要穿什么樣的衣服,父母已經準備好了,孩子基本上不用動腦想問題。其實,我們只要稍微轉變一下教育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面對孩子的“長不大”,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我們可以嘗試做到這幾點:

一、培養(yǎng)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的時候,比如讓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襪子,確實會遇到困難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對幼兒來講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這些困難,就不干了,家長有時候心軟了,就包辦代替。所以當孩子獨立做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完成任務,特別是對那些依賴性比較強的孩子。

二、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我們有的家長經常說孩子太有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yǎng)孩子順從聽話,不大注意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從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發(fā)展方面都由家長一手包辦了,因此我們的孩子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就很難培養(yǎng)孩子自我抉擇能力。

三、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獨立性是在實踐當中培養(yǎng)起來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這是一個教育原則。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這種獨立愿望,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yǎng)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孩子獨立性就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的這種基本能力、基本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四、培養(yǎng)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養(yǎng)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動腦,不僅要孩子自己獨立動手去做事,還要孩子獨立的動腦去想問題。常常看到有些家長不厭其煩的回答孩子的問題、給孩子講書,利用一切時間來豐富孩子的知識。全都是家長講,單方面輸入。實際上培養(yǎng)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比給他腦子里裝多少知識都重要。陳鶴琴先生有一條原則,他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去想。

總之,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首先就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獨立的環(huán)境,而不是一邊喊著學獨立,一邊又事事包辦。

育兒觀念: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育兒觀念: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指一個人能夠獨自料理個人生活、獨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的能力。孩子有主見嗎?喜歡模仿別人嗎?孩子喜歡獨立解決問題嗎?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依賴成人的幫助嗎?……這些問題都是關于幼兒的獨立性的。其實,孩子從2、3歲起就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意識將會越來越強烈,并表現在思想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是,如果我們不注意引導或是培養(yǎng)的話,那么幼兒的獨立意識就會停滯不前,他們的獨立性也將無從談起。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不僅是我們學校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也是家長們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呢?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我們主要是結合幼兒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的。

幼兒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隨著他們身體的發(fā)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的不象樣到做的井井有條,這是必然的規(guī)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也獲得自身的發(fā)展。記得一個教育學家的一句話:“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這充分說明了動手對幼兒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yǎng)獨立性中一定要重視“做”的過程。從身邊的一些小事開始,讓幼兒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睡覺等等。

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如何,是反映其獨立性發(fā)展的重要側面。雖然獨立生活能力并不等同于獨立性,但幼兒獨立性的發(fā)展往往首先表現在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中。因此,我們以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為抓手,重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獨立性的培養(yǎng)。比如用餐時,我們引導孩子一手拿勺、一手扶碗,一口飯、一口菜,爵爛了咽下去,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以游戲的方式以及親切的口吻等鼓勵孩子自己吃飯。又如有些孩子玩過玩具后不會自己收拾整理,離開座位時不會塞椅子……我們就采用督促、獎勵等形式要求他們自己進行收拾、整理。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生活起居都不能負責的孩子,將來又怎么能要求他對工作、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負責呢?事實證明,從小讓幼兒逐步學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不僅有利于幼兒身心的自然、全面發(fā)展,而且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自覺安排個人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其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從幼兒剛入園開始,我們就鼓勵孩子自己走進幼兒園,走進活動室,并慢慢培養(yǎng)他們獨立進餐,獨立穿衣服、系鞋帶、疊被子等生活自理能力,還鼓勵幼兒做我們的小幫手,如到別的班級借還物品、去辦公室取放東西、做值日生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我們都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去完成。孩子其實是很喜歡自己做事情的,當他干完了一件事情時,他會很自豪地說:“看,我多能干!”或“我也會做這件事?!?/p>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引導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是公益活動,如帶幼兒拾落葉、學做小小清潔工等,盡可能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鍛煉的機會,以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雖然有時在幼兒學習自己照顧自己、管理自己的時候會出現給我們添亂、幫倒忙的現象,但我們還是給予他們積極鼓勵、耐心指導,決不隨意挑剔指責,以免挫傷幼兒的積極性。

二、在教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教育家蒙臺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獨立性的培養(yǎng),她說:“教育者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瑧鹬赜變旱淖灾餍?、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fā)展。一個缺乏獨立性的人,往往在作判斷、決定時要依靠別人的頭腦,在行動上也幾乎完全依靠別人的指導、督促,甚至讓別人代替自己去行動。但是,一個人不可能永遠都依賴別人,也不可能時時、處處都能得到別人的幫助。生命中注定有一些困苦是要獨自承受的。如果在小的時候養(yǎng)成了過分依賴別人(如父母、親人、師長、朋友等)的習慣,那么在今后的歲月中,就難免在需要自己承受困苦的時候不堪一擊。

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們就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如聽故事、玩游戲,等等。在區(qū)域活動以及創(chuàng)造性游戲中,我們尊重幼兒對游戲的設計,角色的選擇,在游戲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性。當他們在游戲中發(fā)生了矛盾和爭吵時,我們并不是立即出馬替他們解圍,而是給他們一個自己處理困難的機會,鼓勵他“再想想辦法”,勝利往往就在于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許多時候,對孩子不加幫助,反而是最好的幫助。這樣放手讓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反而能幫助幼兒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在家園互動中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21世紀充滿挑戰(zhàn)、競爭和較量,因此我們要讓孩子盡早學會獨立。幼兒的獨立能力并不是只在幼兒園中教師教育鍛煉就行的,他們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呆在家里的,如果家長不重視,總是護著幫著,包辦代替,我們的教育工作就很難進行。因此,我極為重視家長工作一頭,經常推薦給家長看一些包辦代替對孩子成長的危害的文章,讓家長了解培養(yǎng)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性,爭取家長們的理解與合作,并給予他們一些家庭教育培養(yǎng)的方法。

首先是對孩子要放手,讓孩子從小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敗和失誤。而且通常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獲得較大的成功。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失敗乃成功之母”。那么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大人應放手讓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圍內自理,讓他失敗,碰釘子,這樣孩子就會從失敗中記取教訓而成長起來。如果從小一切都由父母包辦,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賴父母,形成一種“安全感”,那樣反而容易出大事。家長們認識到這一點后,從理念上發(fā)生了改變,同時也落實到了自己的行動中。比如有的孩子在家不肯自己吃飯、穿衣等,家長會悄悄和我取得聯(lián)系,再由我和孩子作巧妙溝通,收到了一定成效。

其次是讓孩子做點家務事。小時候讓孩子做些家務或者學會做些家務,對孩子來說,不但不是虐待,反而有莫大的教益。如今的家長都明白這些道理,因此,家長們鼓勵孩子在家?guī)椭鲆恍┝λ芗暗募覄眨鐬楦改赶磦€蘋果,拿杯水;吃飯時,發(fā)發(fā)碗筷;父母在掃地、洗衣時,讓孩子幫忙拿拿簸箕、肥皂之類的東西。這些看上去雖是很小的事,但實際上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勤勞習慣,為孩子日后的獨立生活打下了基礎。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后,作父母的再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贊賞:“做得好!”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同時獨立能力也得到了較好的鍛煉與培養(yǎng)。

最后,我們還應注意陶冶良好性情。在家庭中父母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行為楷模,多抽一些時間陪孩子玩,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接觸模仿機會;在幼兒園中,我們教師更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時時處處注意自己的形象,因為這對幼兒獨立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未來是屬于孩子的,孩子未來的路要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作為教育者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逐漸養(yǎng)成獨立習慣,特別是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在培養(yǎng)過程中積極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孩子在獨立中成長!

古人云:“寄言立身者,勿學柔弱苗?!彼娼湮覀円凶粤⒆詮姷木?,不要像那些依附攀緣的寄生植物,經不起風雨的侵襲,而要像獨立向上的小樹,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長為傲立挺拔的參天大樹。而我們需要的也正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和獨立行為的孩子。華服美食不是愛,包攬?zhí)娲膊皇菒邸W屛覀兎砰_孩子的手腳,收攏起庇護幼兒的羽翼,“逼”他吃苦受累,使他們在磨礪煎熬中成長以至成材。

相關推薦

  • 關于如何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 說到孩子的獨立性,就得從孩子依戀母親開始講起。 孩子一周歲之后,幾乎都逐步發(fā)展成為了粘著媽媽不放的狀態(tài)。一會就要媽媽抱;一會就要牽著媽媽;一會就在喊“媽媽,媽媽你過來!”;一會就能停下任何正開心的事情...
    2020-09-30 閱讀全文
  • 父母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 父母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 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這個大概是很多家長朋友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很多成人認為,獨立性是培養(yǎng)出來的。甚至有人認為,把孩子在很小年齡全托出去是培養(yǎng)獨立的一種方法。而實際上...
    2020-09-30 閱讀全文
  • 生活中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一、創(chuàng)造鍛煉機會,增加自信心,培養(yǎng)寶寶的自理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怕累著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
    2021-02-26 閱讀全文
  •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面對孩子的“長不大”,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我們可...
    2020-10-09 閱讀全文
  •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個個都是溫室里的花朵,所有事情都是家人包辦,讓孩子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 我班的赫赫小朋友就是一個依賴性很強的孩子,飯不會自己吃,有事不會跟老師溝通,等到第二天再讓家人來跟老師...
    2020-12-26 閱讀全文

說到孩子的獨立性,就得從孩子依戀母親開始講起。 孩子一周歲之后,幾乎都逐步發(fā)展成為了粘著媽媽不放的狀態(tài)。一會就要媽媽抱;一會就要牽著媽媽;一會就在喊“媽媽,媽媽你過來!”;一會就能停下任何正開心的事情...

2020-09-30 閱讀全文

父母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 如何培育孩子的獨立性?這個大概是很多家長朋友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日常生活中很多成人認為,獨立性是培養(yǎng)出來的。甚至有人認為,把孩子在很小年齡全托出去是培養(yǎng)獨立的一種方法。而實際上...

2020-09-30 閱讀全文

一、創(chuàng)造鍛煉機會,增加自信心,培養(yǎng)寶寶的自理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怕累著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煩,因而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吃飯、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

2021-02-26 閱讀全文

孩子獨立性的培養(yǎng) 面對孩子的“長不大”,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自理能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服務等獨立能力,以便將來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我們可...

2020-10-09 閱讀全文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個個都是溫室里的花朵,所有事情都是家人包辦,讓孩子形成了很強的依賴性。 我班的赫赫小朋友就是一個依賴性很強的孩子,飯不會自己吃,有事不會跟老師溝通,等到第二天再讓家人來跟老師...

2020-12-2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