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立,長大就注定要忙碌嗎?
發(fā)布時間:2020-11-06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說課稿我長大了 幼兒園說課稿要脫稿嗎 孩子自立,長大就注定要忙碌嗎?xx真是媽媽的好幫手。現(xiàn)在已經(jīng)能做很多的事情了,掃地,拖地,有時候自己的小公仔玩具也是自己洗,媽媽做好飯,xx就會把碗擺好,再幫每個人的飯裝好,吃完后再把碗收起來。每次媽媽去晾衣服,xx就會幫著把干的衣服收下來一件一件掛到衣柜里去、媽媽去買菜的時候她會把媽媽挑好的菜拿去打價錢,xx媽也覺得很有成就感。可是xx爸卻不這么人為,他覺得是xx媽太懶,什么活都指使孩子去做,孩子這么小就要承受著做家務的活,覺得xx媽不稱職,說現(xiàn)在就讓孩子做這些,難道想讓孩子以后是做這些事情嗎?如果不是,為什么要讓她學呢?然后會說誰家的小孩到六七歲了還要媽媽幫著穿衣吃飯,他覺得孩子就應該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有時候還為這些事情吵架過。有時候xx媽也想,孩子太小了,為這些事情去吵架,那就不用她做吧,可是現(xiàn)在正是孩子愿意動手的時候,而且也是叛逆期,你越是不讓她做,她反而要哭鬧,所以我就干脆不管,她愛做就做吧。
今天婆婆打電話過來,她很擔心xx的水痘,雖然xx爸跟她說已經(jīng)好了,沒什么事情了,xx奶奶還是不放心。然后繼續(xù)問xx的現(xiàn)狀,我說xx現(xiàn)在挺好的,說話除了太長的不會以外,基本上都會說了,可以跟大人們聊天溝通了。而且xx現(xiàn)在很自立,會自己穿衣服褲子,每天都幫我端碗裝飯等,還沒有等我說完,xx奶奶就說,現(xiàn)在孩子還太小,不要讓她就學著自立,太早自立不好。
接下來婆婆也沒有說什么了,我知道她可能有很多話要說,但是礙著面子沒有說,畢竟是婆媳,有的話婆婆是不會說的,即使她有她的想法。還有就是她從來沒有帶過xx。我也知道她想說什么,她的觀點跟xx爸是一樣的。xx爸也當著我的面跟xx奶奶電話說過。
其實不光是xx爸跟xx奶奶有這樣的想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當時xx媽的奶奶也是這樣說的,xx媽的三姑從小就不會燒爐子,xx媽的奶奶擔心以后怎么辦,結(jié)果xx媽的三姑根本就不用燒爐子,擔心xx媽不會干農(nóng)活,可是xx媽也不用去干農(nóng)活了,xx媽的大姑從小就是家里的勞動主要成員,結(jié)婚成家后還是操心的命。
xx媽的奶奶也說過,還是不用學會,學會了就要做,一輩子不會就一輩子不用做,你不會沒有人會說什么,但是你會不做的話每個人都會說的。[好工具范文網(wǎng) fAnwen.hao86.COM]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孩子的成長需要拼爹嗎?
期中考試后第三天,兒9歲,三年級,他告之我說,“明天,要開家長會,老師說,必須要帶一支筆。”
其實不是家長會,沒有往常的通告、總結(jié)、家長代表講話。確切的說,這是一場考試,面對家長的考試,或者是一次調(diào)查。
題目簡單,直接,都是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
第一題是這樣的:“你家有藏書嗎?有多少冊?
“有多少?不太清楚了?”我摸了摸腦袋。
已經(jīng)有好幾年沒逛過書店,也沒有認真地讀完一本書了。這些年來,房子倒是寬敞明亮了些,但曾經(jīng)夢想的書房,卻最終泡了湯。家里那些書籍,是剛工作那陣子買的,現(xiàn)在,被遺忘在角落里,滿是塵埃。
“隨便填個數(shù)字罷,現(xiàn)在,誰還正兒八經(jīng)地坐在書房里看書啊,要想了解信息,電腦、手機里到處都是。”我在心里滴沽著。
沒想到緊接著的第二題竟然是:“哪些書是你讀完的?你還記得主要內(nèi)容嗎?你和孩子討論過書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嗎?”
我的汗一下子掉了下來。
這些年來,我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工作和孩子的培養(yǎng)上,沒心思完整地讀過一本書,也沒有和孩子聊過多少書中的故事。
第三道題:“你陪孩子去過哪些地方,你和孩子一起照過像嗎,?”
第四道題:“每周有幾天,你能和孩子共進晚餐?能和孩子歡樂時光?”
第五道題:“你能說出孩子的幾個同學?你知道孩子最喜歡和最討厭?”
第六道題:你埋怨過父母嗎?你有不講原由的責罵過孩子嗎?你消極面對工作中的加班嗎?
……
我努力回憶著,這九年間,和兒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回味著,這些年來和兒子互動的頻率,我已然汗流浹背。
其實,題目都是和孩子互動的的小細節(jié),我也留意了一下身邊的家長,但很多家長,還是被難住了,或者說是被震住了。在這些簡單的試題面前,我們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所擔負的角色定位,都一一呈現(xiàn)出來了。
交卷后,班主任走上了進臺,一臉的意味深長:
“與其說,這是一次考試,不如說是一次問卷、一項調(diào)查。其核心是:在孩子的成長中,作為孩子父母的我們,會帶給孩子一些怎樣積極向的的情緒,或者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若是每天堅持閱讀半小時,孩子也會拿起書本來,你若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孩子也會適時站起來,把位子讓給老奶奶,你若堅持每天對你的爸媽送上一杯茶,有一天,孩子也會給你遞上一杯溫暖身心的茶?!?/p>
“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拼爹媽”的時代,但這個“拼”,拼的是,我們是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父母,是不是一個以身作則的好榜樣?拼的是,我們有沒有為他培養(yǎng)一個好的習慣,是不是和他建立了一個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拼的是,我們?yōu)樗蛳铝嗽鯓拥幕A,為他指明了怎樣的方向。”
所以,我的結(jié)論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給你的孩子樹立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將深層次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我的話完了,感謝你們今天能參與這次活動,但愿你們有啟發(fā),在孩子的教肓方面,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之中。”
最后,班主任,面對我們,深深鞠了一躬。掌聲如潮的響起來。
聽到這兒,我終于意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角色定位,很不到位。換句話說,自己很多時候只在意孩子的成長,而忽視了作為父母自身的提高,忽略了自身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
這次考試,真的一下子考進入了我的靈魂深處,讓我更明白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責任,幸運的是,這明白還不是太晚。
是的,我們也許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對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成長過程的標尺和榜樣,就是他人生路上永遠亮著的那盞燈。千萬不要小看了自己的正能量,我們牽著的他的小手往哪個方向走,那很可能就是他的未來,他的明天。
所以,請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別讓我們的孩子,從我們這里沒有得到任何可“拼”的資本。
家長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家長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
“只知憐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這是當今父母的愛的誤區(qū)。實際上,愛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使用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一個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偉大,進而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并且產(chǎn)生強烈的責任感。
母親對兒子的肯定,最能激發(fā)男孩的潛力
有的父母把兒子當“寵物”養(yǎng),什么都替孩子干,從不讓兒子為自己做點什么。其實,母親對兒子的肯定,最能激發(fā)男孩的潛力。為了給媽媽一個驚喜,兒子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這種動力能使一個弱小的男孩成為勇敢的男子漢。
那么,父母該如何使用孩子呢?在許多書中都表達了感受:享受兒子,對兒子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
有一位男孩的母親。從小就常對兒子說這句話:兒子3歲時,有一次我抱他擠公共汽車,不料腿下一軟,我沒擠上車,差點摔在路邊。兒子馬上關切地問我:“媽媽,您怎么啦?”我認真地對兒子說:“媽媽下鄉(xiāng)插隊時,把膝蓋摔壞了,抱著你上不去車?!?/p>
兒子一聽,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為我捶腿。我撫摸著他的頭,欣慰地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兒子十分得意,以后再也不讓我抱了,而且經(jīng)常為我捶腿。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那個盛夏,一天我下班回來,兒子興沖沖地端上一杯茶:“媽媽,您喝茶!我為您倒的?!辈枰呀?jīng)涼了,我胃不好,不愛喝涼茶,但我仍一飲而盡,然后知足地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如果茶再熱一點就更好了!”第二天,我就“享受”了兒子倒的一杯熱茶。
兒子上四年級時,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兒子高興了,我卻為難地對他說:“你高興了,我可慘了,下了班還得急忙回家為你做飯?!闭l知,兒子拍著胸脯,神秘地說:“爸不在,還有我呢!”看他那樣子,我仿佛有了“依靠”,馬上“恍然大悟”:“對!對!還有你,你也是個男子漢!”
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放學后他早早地回到家,炒好兩盤菜,放在盤子里,還用碗蓋上。我一回家,兒子馬上說:“媽,您快去洗手,我給您盛飯去!”
我特別“聽話”,洗了手,就在飯桌前坐著。兒子盛來飯,我大口大口吃起來。
兒子在旁邊看著,用電視廣告里的語氣問:“味道怎么樣?”
“味道好極了!”我也用了“廣告語”。
“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樣?”
“比你爸炒的菜強多了!”我夸張地說。其實,他的手藝比他爸差遠了,還有點不熟呢!但幾年以后,兒子就是炒菜的好手了。
兒子多么渴望被母親需要,被母親肯定。母親的偉大,不在于能否讓兒子上大學、出國留學,而在于讓兒子有一種成就感,找到自信,找到自我,找到父母和社會對他的需要!當他找到了父母和社會對他的需要,他便找到了一種責任,一種幸福。
孩子要“放養(yǎng)”,不能“圈養(yǎng)”,要舍得放手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在兒子面前表現(xiàn)得弱一點,給孩子一點愛他人的機會。別總把自己看成高山,視孩子為小草,讓孩子靠著你、仰視你、畏懼你;更不要當大傘,視孩子為小雞,為孩子遮風擋雨,讓孩子弱不禁風。
使用女兒,我也有一句話:欣賞你的女兒,對女兒說:“有個女兒真好!”
“有個女兒真好!”這是父母對女兒的欣賞,也是對女兒最大的鼓勵,它能使女兒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充滿樂觀與自信,學會善良與關愛。一個女孩,從小能夠得到父親的關愛,有助于培養(yǎng)她良好的性格、開朗大度的胸懷以及善于交往的能力。相反,一個從小失去父愛的女孩,在擇偶時容易選擇一個父親般的男友,或者總是對男性心懷仇恨。如果說母親是大地,那么父親便是一片藍天;如果說大地能夠創(chuàng)造生命,那么藍天就應該包容世界。天地合一,萬物才能和諧健康地生長、繁衍,這是自然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天下的父親都該用博大的胸懷去接納自己的女兒、欣賞自己的女兒,陪伴女兒在人生的道路上長大。
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能適應未來社會的人,就要“放養(yǎng)”,不能“圈養(yǎng)”,舍得放手。尤其是培養(yǎng)男孩子剛強、堅毅的男子漢氣質(zhì),從小給他們一個自由獨立的空間,提供鍛煉、實踐、展示本領的機會。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千萬別替他去做
每天上下學的路程,正是培養(yǎng)孩子剛毅、能吃苦的氣質(zhì)的一個絕好機會。讓孩子鍛煉著自己上下學,可以讓他在路途中尋找到不少樂趣,也能夠增長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我兒子上小學時,家離學校很遠,路上坐車要一個多小時。從三年級起,兒子就開始自己擠公共汽車上下學了。
有一天,他神秘地對我說:“媽媽,我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就說擠公共汽車吧,有六大要素?!?/p>
我很感興趣:“我兒子什么時候成哲學家了?擠汽車還擠出經(jīng)驗了!往下說,我洗耳恭聽!”
兒子興趣勃勃地說起他總結(jié)的“六大要素”:“第一、等車的時候,不用老伸著頭朝車來的方向看,那樣的話,脖子多酸哪!只需用你的余光看著旁邊的人,人群一有動靜,準是車來了!”
“有道理!那么第二大要素呢?”我興致很濃。
“第二、車來了,你不要跟著人群亂擠。你只要貼著車幫走到車前,抓住車把手,你就能上車了!第三、如果車上人多沒有座,你就站在司機座位的后面,這個地方比較寬敞?!?/p>
“你眼睛還挺尖!還有呢?”我迫不及待的想往下聽。
“聽我慢慢道來:第四、司機座位后面雖然寬敞,但離座位扶手遠,你的雙手要張開,放在車窗的玻璃上,這樣能站穩(wěn);第五、站好后你的雙腳要分開,這樣就有了兩個腳的立足之地了;第六、如果車上有座,你要想坐下,不要先探身子,要先把臀部移過去,這個座就是你的了,這叫'臀部移動法’!”
聽完這“六大要素”,我笑得眼淚都出來了。我想,不去擠公交車,他哪能總結(jié)出這么多“要素”?我知道,總有一天他會把靠親身體驗總結(jié)出來的這套“經(jīng)驗”展示給我看的。
果然,機會來到了。
一個星期天,我和他一起乘公交車外出。那時候,人們還沒有形成排隊上車的習慣。一路上,他不停地展示著他擠車的“高招”本領:在汽車進站后,等候已久的人們蜂擁著朝車門涌去。兒子扶著我,貼著車幫往上擠,不一會兒就上了車,這招還真靈。
車上人很多,他卻找到一個座位:“媽,快坐下,你的腰不好!”
換乘第二輛公交車時,人更多了。兒子不僅帶我上了車,還為我在司機座位后的玻璃窗邊找到了站腳的地方。只見他雙臂撐頂著窗框,我的頭正在他雙臂中間,他堅定地說:“這下子不會有人再擠您了!”我心中忽然涌起一股熱流,有一種被保護、被人憐惜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正來自我的兒子——一個年僅11歲的男孩身上。
兒子上中學后,六年來天天騎車上學,風雨風阻,無論風吹日曬,從不叫苦,我從心里佩服他。
大學畢業(yè)后,他主動要求去上海工作,說要感受現(xiàn)代化大城市的氣息,這樣才能和國際接軌。
出發(fā)那天,我原是準備去機場送他,可他不讓:“不用送,我自己去能行!”他自己打了一輛出租車,上車前朝我笑笑,揮揮手,用幼兒園小朋友的口氣說:“媽媽再見!”
我只好也揮揮手說“再見!”我也不能死乞白賴非要跟他去呀!望著兒子遠行,我心中一百個放心,我知道他行。
兒子成長的歷程,讓我明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千萬別替他去做。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的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你老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訴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從小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去鍛煉,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領,有了抗風險的能力,當他遠走高飛時,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沒有擔心。
人的一生都在路上,與其送孩子一雙名牌鞋,不如送他一雙能走路的腳。
孩子寫作業(yè)家長要陪嗎
01
“陪讀”是如何出現(xiàn)的?
其實陪孩子學習不止是小學階段,早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了。最初的形態(tài)很溫和,就是大家都熟悉且贊賞有加的“親子共讀”,跟孩子一起讀讀繪本,有趣又開心,基本不會有什么人抱怨。為什么呢?因為非功利??!沒有必須達到的目標,家長不焦慮,孩子很自由。當然也有家長會跑來問我:孩子不愛讀繪本怎么辦?孩子愛撕書怎么辦?孩子坐不住怎么辦?……但總體而言,都是小問題。大家心里也都明白,這主要還是因為年紀小嘛,等長大點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會加長,對故事、對繪本的興趣多多少少會提升的。
但到了幼兒園大班、面臨“幼升小”的時候,有一部分家長就已經(jīng)開始“陪讀”生涯了。跟從前不同,這時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標準,比如必須學會20以內(nèi)的算術、必須學好拼音、必須認得多少字、必須能用英文做簡單的對話……項目在不斷地增加,估計緊張的家長群體也在不斷擴大。而且,這些內(nèi)容在有些幼兒園的課堂上老師是不教的,這也就意味著,或者報外面的學習班,或者就是家長上陣了。其實,即便報了學習班,許多家長也還是會親自督促的,尤其是會為孩子制訂學習計劃,比如報什么班、學什么內(nèi)容、什么時間點達到什么水平等等,都是親力親為。這時候,如果孩子表現(xiàn)不佳,或者態(tài)度勉強,家長的各種脾氣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
而這種習慣延續(xù)到入小學以后,我想,就是“陪讀” “陪寫作業(yè)”的主要由來。為什么家長們回憶自己小時候,都覺得根本沒有“陪寫作業(yè)”這回事呢?你往前追溯,那時候就沒有“幼小銜接”這一說,對不對?頂多有個學前班,也就是把孩子們往教室里一放,能學到點東西就好,家長并不承擔學習的最終結(jié)果,也就是能否考上某個學校。
所以從我的角度分析,“陪讀” “陪寫作業(yè)”只是表象,根源則在于:家長開始承擔孩子學習的結(jié)果。這句話寫出來你就覺得:這好像有點錯位了??!怎么孩子學習,家長也要承擔結(jié)果呢?
還是從源頭上來說,我覺得是整個環(huán)境對“親子關系”、對“陪伴”的強調(diào),使得許多家長不自覺地承擔起了越來越多的責任。剛開始這當然是好事兒,但很容易失去適當?shù)亩?,把原本應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也攬到了家長身上。當你看到其他家長都在為孩子“加課”,當學校里的老師也覺得家長應當為孩子的作業(yè),包括預習、復習、訂正等功課負責的時候(比如要求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yè)),這種“錯位”就漸漸地加深了。
01
樹立“邊界”非常重要
身為家長,我們得意識到,固然,孩子的學習質(zhì)量很重要,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很重要,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樹立起清晰的“邊界”,對孩子的成長同樣重要。因為孩子要成為他自己,需要有獨立意識,也就需要從父母這里“分離”出去,從家到幼兒園,再從幼兒園到小學,“分離”和“獨立”的過程也應該是在不斷加深。孩子會越來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但“幼升小”及進入小學后的“陪讀”狀態(tài),卻在某種程度上打斷了甚至阻礙了這個過程。
事實上,在這種共同背負(原本應該是孩子的)責任的過程中,在“邊界不清”的關系里,不僅僅孩子的獨立性發(fā)展會受到阻礙,這對他的成長非常不利,而且家長也并不舒坦,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暴躁。因為一方面,很容易把孩子跟自己等同起來啊,孩子沒做好,就等同于自己沒做好,但又不能代替孩子做吧?就只能倒逼孩子,對不對?另一方面,家長的時間被侵占,也會導致整個狀態(tài)變差,原本自己想做的事情現(xiàn)在做不成了,家長的自我也在縮小。
不過好在,一旦意識到這些問題,其實解決之道也很簡單,就是劃定清晰的“邊界”:什么是家長要做的,什么是孩子得自己去做的。
家長的自我邊界。這或許是很多家長都容易忽略的,所以我放到最前面來說。就是家長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不希望遇到什么情況。比如我,我需要每天有一段足夠長的、不被打擾的時間,可以專心寫作。那么在開始之前,我就跟孩子約定:現(xiàn)在媽媽要去寫稿,1小時內(nèi)請不要打擾我。這就是劃出“邊界”。要不然,孩子每隔10分鐘就找我說點話,我的寫作就完蛋了。我得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不可能無限制地圍著他轉(zhuǎn)。而我之所以要強調(diào)這一點,是因為:關系是相互的,調(diào)整則是從自己開始最容易。一旦家長開始聲明自己的邊界,轉(zhuǎn)回頭,也就更容易理解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獨立邊界。
家長的責任邊界。要明確,家長并不是對孩子負無限責任的。我們要為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資源,但不確保他必定會成長為什么樣子。
我們可以跟孩子探討“作業(yè)”的意義、完成作業(yè)的最佳方法,以及以身作則讓他看到“認真”工作/學習是什么樣子的,但“完成作業(yè)”這件事本身是孩子的責任,而不是家長的。在其他事情上也一樣,比如做個手工,家長可以給予協(xié)助,指點做法,但直接動手做就不合適了。哪怕孩子做得不好,歪歪扭扭,那也是他的學習過程;哪怕他做失敗了,家長給予安慰和鼓勵,再來一次就是了。包括給予安慰這件事,我都覺得是需要劃定邊界的:孩子就是得學會自己處理各種情緒,家長只負責提供方法和協(xié)助。總之,一旦把“邊界”這個概念放進來,很多事情就會變得清晰。
事實上,家長有時候也是慣性使然,老覺得孩子很小、需要保護和教導。那么就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乃至強迫自己,退后一步。其實只要嘗試幾次,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自己處理他的事情,狀態(tài)和結(jié)果都蠻好的呀!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一些之前沒想到過的新可能,比如用一些家長都沒想到過的新辦法,或者展示出一些家長都沒意識到孩子已經(jīng)具備的能力。總之,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越來越獨立的過程,如果家長覺得自己跟孩子反而“綁”得更緊了,那就需要反省一下“邊界”問題。
真的是好家長造就好孩子嗎?
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么我們會這么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個個都無比焦慮。
夏天,更容易著急上火。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找不到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的規(guī)則變來變?nèi)ィ阶冊焦之?。“中考”之后,孩子就進入了上學期間最黑暗的一段時光,他們開始準備高考,家長也要陪著提心吊膽。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中國的大學又怎么樣呢?北大、清華、復旦,這算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了吧。碰巧我都去過,要問這些學校究竟怎么樣?嘿嘿,這么說吧,他們的樓都蓋得很壯。
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是要寫給和我一樣的父母們。為什么我們會這么焦慮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謬誤,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緊張、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嗎?
流行的觀點認為,好孩子是教育出來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們當父母的過錯,誰讓你們不重視教育,不懂得正確的教育方法呢。
從另一個角度去領會,這種觀點還意味著,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為你想讓他或她成為的那個樣子。你想讓孩子上哈佛?趕緊買本《哈佛女孩》,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科學家?趕緊把他們送到奧數(shù)班???,快,要不就來不及了,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一個人的成長是由什么決定的?簡單地講,一是先天的遺傳,二是后天的環(huán)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觀點似乎認為,后天的環(huán)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義因此被無限夸大。這一觀點的隱含假設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張“白板”,一張白紙,“好畫最美的圖畫”。
著名心理學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書中談到,因為生物學,尤其是進化論曾經(jīng)被像希特勒這樣的一幫狂人們?yōu)E用,如今,談論基因的作用成了一個禁忌,似乎這樣就是要鼓吹“命定論”或“種族主義”。認為后天的環(huán)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這明明是一種極端的觀點,但卻被當做中庸的主流,認為先天的遺傳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明明是一種中庸的觀點,卻被當做極端的異見。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難道你沒有在一旁看著孩子玩耍,心中不禁驚嘆: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仿佛都能讓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陣憐惜,因為你知道,如果換成是年少的你,你會和他或她一模一樣。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生物學家道金斯曾經(jīng)寫過一本極有爭議的書《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寫了那么多的書,甚至專門寫過一本跟上帝較勁的書,但到頭來還是這一本影響最大—但誤解也最多。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他要鼓吹“性惡論”,不,他不是說人生來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訴我們,我們的很多行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從基因的指令?;蚴侵魅?,我們是仆人。
心理學家在過去數(shù)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與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異,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決定的。如果一對雙胞胎,剛出生就被分開,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們的性格還會非常一樣。即使是同在一個屋檐下,親生孩子和養(yǎng)子之間的差異,幾乎和大街上隨便抓到的兩個人之間的差異一樣大。
好家長造就好孩子嗎?
不過,不是還有50%的環(huán)境因素嗎?至少有一半的機會,我們能夠把握孩子的命運。流行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有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好家長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這些研究確是發(fā)現(xiàn)了家長行為和孩子表現(xiàn)之間的相關性,但相關性不等于因果性,我們怎么能夠證明這背后的確有因果關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會不會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長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愛,不聽話的孩子自然會讓家長更煩躁著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長的反應各異。誰是因,誰是果?
第二,這些研究其實僅僅證明了,家長的行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之間的相關性,家長真的知道孩子在外邊究竟怎么樣嗎?難道這樣的例子還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學校里反而是個受氣包,家里的悶葫蘆,到了同學那里卻神采飛揚?
環(huán)境確實很重要,在一定年齡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環(huán)境。一位特立獨行的心理學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寫過一本書《養(yǎng)成假說》(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這本書中指出,在決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環(huán)境中,同齡人的社會環(huán)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環(huán)境重要的多。
孩子們知道,聽家長的話是沒有用的,他們早晚要出來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長滿意不滿意,而在于同齡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們就會自動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領導者,有人是追隨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仿佛是預裝了兩套操作系統(tǒng),他們會自動地在兩套操作系統(tǒng)之間切換。家長管得嚴,在家自然聽父母的話,但一到了學校,那言行舉止就得遵守孩子間的社會規(guī)范了。那是孩子們自己的世界:
作為家長,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鉆不進去,幫不了孩子。你所能夠做到的,無非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讓他或她能夠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會感到緊張,不會受到歧視。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適宜的環(huán)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個人人都是“牛孩兒”的環(huán)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夠聰明上進,他會處處遭白眼。在一個全部都是鄉(xiāng)下孩子的環(huán)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來的,他同樣會被人嘲笑。
“培養(yǎng)孩子需要一個村莊”
哈里斯談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兒理論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們有多么荒誕。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家長對孩子的最大職責是把他們養(yǎng)大,吃飽穿暖,但怎么教育他們,那不是父母的責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諺語:“培養(yǎng)孩子需要一個村莊”。孩子們和孩子們玩耍,孩子們到別人家串門,這些社交的經(jīng)驗,對他們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賈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書《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談到,現(xiàn)代社會在哪些地方需要向傳統(tǒng)社會學習。如果說在公共衛(wèi)生、防范傳染病等方面現(xiàn)代社會要更加先進,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現(xiàn)代社會可能比傳統(tǒng)社會還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們就成了最焦慮的父母。教育孩子本來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如今則變成了一種沉重的負擔。父母幾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shù)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結(jié)果,卻看不到一點成就。美國記者塞妮爾(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書中感嘆,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樂無趣”(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們該怎么辦?難道我們應該對孩子撒手不管嗎?
當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員,他們理當?shù)玫侥愕膼?。但是,你愛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時候,你愛你的父母的時候,可曾想過要“教育”他們,“改造”他們?如果不能“教育”他們,“改造”他們,難道你就會不再愛他們?內(nèi)心深處,你難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廂情愿,而非孩子的本來性情,來“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訂午餐一樣,預訂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豈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學校還是走讀學校,母親是專門在家?guī)Ш⒆舆€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歲的時候?qū)W會說話還是一歲十個月學會說話,到上小學之前會背乘法口訣表還是不會背乘法口訣表,孩子考試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試考了一次不及格,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慮的父母只能讓孩子感到更加緊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你的生活也需要時間。
試試看,能不能把你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你沒有必要費心跟別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的父母,沒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愛他們的。血脈中無聲地靜靜流淌的就是你對他們的愛,即使別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沒感覺。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暫住的客人,總有一天,他們就會離開我們。趁著他們還在,讓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時光。你會在睡前給小寶貝講一個童話故事,那只是因為你想要體會這種互相依偎的美妙時光,跟他或她的大腦發(fā)育,一點關系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