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老師面前不敢說實話
發(fā)布時間:2020-10-29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么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在老師面前不敢說實話周二女兒的腳還是一瘸一拐的,但是我不能一直帶著她上班,所以,我今天給她送到了幼兒園。路上,**一個勁兒地對我說:“媽媽,到幼兒園,你和老師說說,別讓我參加活動了,好嗎?”我知道女兒一向不愿意或者說不敢向老師說這種事,這個時候我也不想教育她,只是說好。到了幼兒園門口,我對站在門口的老師說:“老師,能不能今天別讓**參加戶外活動了,她的腳還沒好?!蹦莻€老師說說:“好。我還說呢,怎么**周五那天一瘸一拐的,**說是上學的路上崴腳的?!?/p>
我說:“應該不是不是,是周五那天在幼兒園崴得,如果是路上崴的,我肯定就知道了。”沒想到,正在換鞋的**立馬扭過頭來對我說:“不是,就是路上崴的。”看著女兒焦急的有點兒想要哭的樣子,我沒再吭聲。我不知道她怎么了,她明明告訴我是周五那天上午戶外活動的時候崴的,怎么這會非要說是上學路上崴的呢?
我沒和她爭論,只是趕緊讓她進教室吃飯。我也沒和老師爭論,只是請老師能允許她不參加戶外活動并且請老師幫忙叮囑她多喝水,因為她的咳嗽還沒好。我知道這會兒爭論這個事兒對誰都沒好處。
走在路上,我就想,女兒為什么這樣,為什么在老師面前不敢說實話?她是怕老師不高興嗎?還是有什么其他想法?我該不該問問她為什么?我該不該告訴她應該實話實說?
同事打趣笑著說,**夠成熟的,真會說話,知道怎么說老師會高興。可是老師高興了,孩子真的高興嗎?我知道她在老師面前是膽怯的,所以才在自己腳很疼的時候說不疼。我是該為孩子的成熟開心,還是為我們的教育感到悲哀呢?
不管怎么樣,我心疼我的孩子;不管怎么樣,我希望我的孩子是誠實的;不管怎么樣,我希望老師是用來尊重的,而不是用來怕的。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在孩子面前,莫夸別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年輕父母總是喜歡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隨隨便便夸獎別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對十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的反應如何呢?
鄰居一位年輕媽媽一次隨隨便便地說:“啊!你家小妹妹真可愛,真乖,不像我家樂樂吵吵鬧鬧,只會淘氣,讓人心煩。”在一旁的樂樂聽后,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說:“媽媽我乖?!辈涣蠇寢寘s大聲說:“乖什么乖,就知道淘氣煩人,一邊去!”過了幾天,人們發(fā)現(xiàn)樂樂變了,天真活潑的樂樂看到媽媽回來,就躲在椅子后面不敢往前去。媽媽說:“樂樂過來親親媽媽!”樂樂小心翼翼地親親媽媽后竟然冒出一句:“媽媽我乖,你別心煩。”令所有在場的人聽了都大吃一驚。
小東的爸爸請幾位哥們兒來家吃飯,幾杯酒下肚,幾個人開始夸起誰家兒子如何如何,誰家女兒如何如何。小東的爸爸不在意地說:“我特喜歡兒子,我家小東要變成兒子,我就樂得跳樓了!”小東迅速跑到廚房,用尚不太利落的話問媽媽:“我能變成兒子嗎?”媽媽說:“瞎說什么呀,不變?!毙|原來睡覺很好,可媽媽不知小東為何這幾天夜里總是睡不安,驚醒后好像很害怕。星期六到奶奶家,一進門沒看見爸爸,小東就哭著說爸爸跳樓了,真把奶奶嚇了一大跳。
待這位爸爸回來說了事情的前后經(jīng)過,家人當笑話一笑了之。然而小東卻很久很久都自言自語地說:“不變,不變,爸爸不跳樓。”
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父母最愛自己,最疼自己,一旦他們聽到父母夸獎別人家的孩子,就可能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會產(chǎn)生很強的失落感。
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總認為他們是孩子,什么都不懂,更談不上什么自尊心。可從上述一些例子來看,孩子們不僅能聽懂,而且還在自己心靈中產(chǎn)生了激烈的反應。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十分珍視自我。所以,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必須處處注意這些“小事”,否則會嚴重傷害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
當孩子們不愛在您面前表現(xiàn)怎么辦?
當孩子們不愛在您面前表現(xiàn)怎么辦?
作為家長,誰不想自己的寶貝人見人愛、活潑機靈;作為教師,誰不想自己的孩子們能說會道、本領超前。可當一些孩子們在眾人面前表現(xiàn)自然、愉快,而在您面前則拘謹、不敢表現(xiàn),甚至害怕時,您會做出怎樣的舉動呢?面對這樣的行為您又是怎樣開導的呢?
與思博小朋友接觸已有一年半的時間了,在這期間他給人的感覺很膽怯、笑容在他臉上很難見到?;谶@一表現(xiàn)家長與教師間常交流,我們彼此也常與幼兒溝通。起初他做任何事從不主動,每次都被我很被動的叫起,在回答問題時聲音抖的連一句簡短的話都很難完整講述出來,不過,他可以勇敢的站起來就已經(jīng)很有進步了;一段時間后,他敢于主動舉手回答了,只是回答問題時聲音還在顫抖,這又是他的一大進步,于是當時面向全體幼兒對他鼓勵、表揚,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可以的。時間久了,終于看到他笑了,那是他在與同伴間嘻戲是的感情流露。當時,看著他的笑容我笑了,說“思博,終于看到你笑了”讓我為料到的是,他看著我沖他笑時,自己的笑容嘎然而止。之后的很多次溝通,他還是不喜歡與教師說自己的任何事。在一次家訪中,與家長談論到此問題時,家長也感無可奈何,但家訪期間感到孩子對老師的心境有這不同,借機會向幼兒倒道清自身的原因,并向孩子說道‘任何事情不管對與錯都要敢于嘗試、大膽說出來’。經(jīng)過這樣的溝通發(fā)現(xiàn)孩子有變化了,一次發(fā)電影票中,他主動說:“老師,我想要兩張和我姐姐一起去看?!薄昂玫摹闭f完我笑了,他也跟著笑了,
孩子的一步步變化讓我反思了很多也學習了不少,面對不愛在您面前表現(xiàn)的孩子,首先,您要自己營造機會讓幼兒去改變,讓他漸漸變被動為主動。當然這其中的鼓勵與表揚是無法缺少的;其次,要靜下心以多重身份與孩子溝通。以引導者的教師、以支持者的朋友、以鼓勵者的長輩,讓孩子感受到原來您是關心他的;再來就是與孩子身邊的人及環(huán)境進行交流。通過互換環(huán)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確有很多人在呵護著,從而增強自信心。
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孩子,不妨試試看!
在孩子面前家長別消極
三年級的小學生劉剛經(jīng)常與同學鬧矛盾,性格暴躁,稍不如意就大叫大嚷,拍桌子,摔書本,不愿與同學交往。最明顯的一次是上美術課,他忘記帶美術材料,就一個人做數(shù)學作業(yè)。美術老師批評,他不但不認錯、還大叫大嚷,擾亂課堂秩序。劉剛的母親呂女士沒辦法找到心理老師分析,原來這與他們常常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消極的態(tài)度有關系。
□“隔離式”教育影響孩子交往觀念
河北省教科所心理研究員劉風華老師介紹,9歲的劉剛從小被父母和爺爺奶奶視為掌上明珠,家里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奶奶擔心劉剛受欺負,不愿他跟那些淘氣的孩子交往,劉剛一人常常在家看書,使他很少與同齡的孩子接觸。父親由于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常常在孩子面前講一些人與人之間不健康的關系,使他耳聞目染,小小的心靈中,就隱藏了對社會的仇視和對人的不信任感。
劉剛由于生活圈子狹小,與父母又有天然的年齡代溝,心里有什么委屈也不對父母講,只是一個人關在小房間里發(fā)呆,或看書解悶。父母對此不但不引起警覺,還以為他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使他在孤單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父母工作很忙,平時對他缺少照顧。但稍有空閑不是督促他復習功課,就是讓他做試卷,而很少與他做感情上的溝通和交流。父母對教育的期望值過高,使他承受了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學習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深埋在內(nèi)心世界。上學獨來獨往,課間就一個人坐在座位上擺弄小玩具,從不主動找同學玩。
□樹立積極主動的“外交形象”
劉風華介紹,隨著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焦慮和煩躁常會使一些家長產(chǎn)生怨言,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千萬不要讓這些怨言在孩子的面前無顧忌地流露出來,否則,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使孩子產(chǎn)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劉剛家長應該認識到要在孩子的面前宣揚社會的正面和積極面,從而培養(yǎng)起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孩子要與人為善,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計較,要有開闊的胸懷。并大大地減輕孩子的學習負擔,鼓勵他走出家門,讓他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當劉剛將小伙伴帶回家的時候,父母不要拉長面孔,應幫他招待小客人。
對于和劉剛有類似問題的學生,當發(fā)現(xiàn)別人有缺點,而這些缺點又傷害了自己的時候,既不能懷恨在心,也不能就此與其斷絕來往,而應該用自己的愛心,幫助那些同學改正錯誤,加強溝通和交流,主動化解矛盾,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從中得到快樂。
還在跟孩子說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許多父母都會告誡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現(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和陌生人有所接觸對兒童發(fā)展是有益的。所以對父母來說,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在什么情況下該如何與陌生人互動。
為此,今天為父母們找到了以下平衡的建議:
1、讓孩子知道,誰是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告訴孩子,如果一個陌生人走過來,說要給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幫助(比如尋找走失的狗之類的),必須大聲地拒絕,并且馬上跑開。另外,絕對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車。
2、教會孩子,要根據(jù)人們的行動來判斷他人,而不是外貌。
3、有一點可能很重要:教會孩子相信他們的本能。告訴他們?nèi)绻械讲粚牛退阏f不上來為什么,也要馬上跑開。
教會孩子,當他們覺得自己身處危險之中,可以摔東西、尖叫等等。如果有陌生人試圖強迫他們,要大叫“救命!我不認識你!”或者“救命!這不是我爸爸!”。
4、盡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無論是出去玩還是去上學都最好能找到一個同伴。
5、找到“安全地帶”。
帶孩子出去的時候,把那些緊急情況下他可以尋求幫助的地方告訴他,比如警察崗亭或者消防站,讓孩子明白如果發(fā)生意外,哪里可以求助。教會孩子不要去“危險地帶”,比如黑暗小巷子、茂密的叢林等。
6、如果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該怎么辦?
告訴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如果附近沒有穿制服的人,或者帶著孩子的人。
最后,仍然要提醒他們相信本能:如果他們感到不太喜歡眼前這個人,那就跑開去找別人。
另外:
父母們不太可能每時每刻都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陌生人傷害。因此,我們需要教會孩子,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做。并且告訴孩子們,在別人越界的時候,他們該做什么。
讓孩子勇敢對戲弄說“不”
讓孩子勇敢對戲弄說“不”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在逗大人高興的同時,有很大的可能性會給孩子帶來的羞辱、擔憂和失落。所以面對各種戲弄,家長要教孩子說“不”: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岸骸焙⒆討撌且詢和目鞓窞榍疤?。經(jīng)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首先我們要了解戲弄孩子會對他們產(chǎn)生哪些負能量
1、孩子把戲話當真
你是否見過孩子在跟親戚或其他成人聊電話時,親戚說要帶孩子去游樂場或好玩的地方,當孩子興奮地要收拾東西時才聽到父母說對方是哄你開心的,孩子臉上的難以置信和失望?別隨意玷污孩子們天真的心靈,當哪天你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心靈不再純真,這其中有大人很大的功勞。
2、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純真的世界里,他們把大人的話都當真,聽到不好的話會覺得很恐懼,比如“媽媽不要你了”,“爸爸不回家了”,“奶奶只愛妹妹”等話語,他們的第一反應是恐懼、無助、憤怒,他們失去了安全感,甚至會通過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不安,比如傷害自己或別人。
3、孩子變得不信任成人
孩子出生后,他們沒有“欺騙”或“虛假”的概念,當他們聽到大人要求分享就做出慷概或不舍的舉動,他們從沒想到大人的行為是為了取樂,大人的戲弄會讓他們感覺到被欺騙、被戲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可能會變得不敢相信別人,對周圍的人也充滿提防,不利于孩子的人際交往。
4、孩子可能會習慣取悅別人
時常見到不少家庭來客人時,就讓孩子“給叔叔阿姨唱首歌、跳個舞、背首詩”,這是極不尊重孩子的,有些孩子不愿意大人還強迫,把孩子當馬戲團演員。這種做法還有個嚴重的后果是,孩子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將所有的注意力用來取悅別人,日后如果得不到別人認可就會大受打擊。
對于戲弄,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戲弄,是父母的責任。
1、及時阻止對方的戲弄行為
無論是誰,如果他們在戲弄孩子時,父母一定要及時阻止,不要因為礙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甚至幫腔傷害,當孩子受到這類傷害時,父母一定要站出來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信任感。
2、禮貌告訴對方孩子不喜歡這樣的行為
爸媽可以不斥責對方,而是跟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難過了是不是?”一方面讓孩子知道大家并沒有惡意,另一方面還順便告訴別人,孩子不喜歡這樣的逗弄方式,識趣的大人一定會及時轉移話題。
3、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
當孩子表現(xiàn)出憤怒或悲傷等抗拒行為時,爸媽要成為孩子的支持者,“他們這樣做你肯定很難受!”跟孩子站在同一戰(zhàn)線,孩子會感覺到溫暖,他們會感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并且由于戲弄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會因為父母的理解而減少。
4、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父母平時可以告訴孩子,當別人不恰當?shù)难孕凶屪约焊杏X到不舒服時,可以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要求對方停止這樣的戲弄。當孩子不配合時,大人也會自討沒趣從而不再繼續(xù)。
家長要敢于向孩子說“不”
眼下,隨著“421”家庭的增多,兩代人對獨生子女的嬌寵,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向父母提要求,甚至承受不了半個“不”字。這種孩子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絕他們的要求,孩子馬上就變成一副無賴樣,大哭大鬧的有之,威脅漫罵家長的有之,甚至離家出走的也有之。而許多家長經(jīng)不住孩子的糾纏哭鬧,往往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從沒嘗過失望的滋味。家長的這種做法,其實是十分不妥的。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個時刻每個人必須面對的東西。一個從來沒聽過“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覺的,從而也造成對失望承受能力低。而對失望承受能力低實際上是一種缺陷,它會伴隨出現(xiàn)精神痛苦和失常行為,使孩子變得脆弱、不成熟,影響孩子心理、人格正常發(fā)展,輕則讓孩子的成長磕磕絆絆,有暴力傾向和染上壞毛??;重則形成孩子無休止索取的壞習慣,一旦家庭不能滿足要求,甚至會走上犯罪歧途。
有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把要東西的權利交給孩子,由他決定父母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給了孩子一件他不會使用的武器,這遲早會讓父母后悔不已。人的欲望是沒有限度的,孩子同樣如此。如果對孩子的要求一味地、無節(jié)制地加以滿足,只能是“欲壑難填”,最終使孩子走向貪得無厭的深淵。
對于今天的許多孩子來說,他們可謂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家長要敢于對孩子說“不”,家長的一個“不”字破滅了孩子一些東西,但同時也建立了一些東西:劃出了界限,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當然,讓孩子體驗失望,也不是無限度地讓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滿足,父母要正確評價孩子的要求,判斷他們要求的合理性,對于合理的要求,家長要盡力滿足孩子的愿望,不能滿足的,要向孩子說明原因。
孩子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個體,他們會試著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地方,應該向他們灌輸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