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其實很簡單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挑食教育筆記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思想變得讓我們大人不能理解,而孩子也會覺得我們不能理解他,溝通起來越來越成為問題,有些小孩甚至都不愿意和父母溝通,覺得和大人說話很無聊,大人就知道讓自己學習學習。
當問題出現后我們要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倒置成這樣的?其實溝通的順暢無非就是人與人之間是否有共同的話題,試想一下,如果你對音樂一點也不了解,和一個音樂學家聊天,他說的都是音樂領域里面的東西,而你完全聽不懂,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溝通也很沒有意思呢?所以你要找到與孩子之間的共同話題,那么這個共同的話題怎么去找呢,那就要先去了解他。
你首先要了解他的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當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之后溝通起來就容易多了,比如他喜歡看武俠小說,喜歡打籃球,你就試著走進他的生活,拿他平時愛看的書也看一看,對于最近的籃球比賽也關注一下,那么接下來和他討論他感興趣的這些,我相信他一定會和你聊得很愉快。
那么很多家長就說了,這樣放任孩子也不行吧?難道孩子想做什么就讓他做什么嗎?學習也不管啦?當然不是。孩子該管還是要管的,但是一定要懂得管教的方法,一味的用居高臨下命令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孩子只會口服心不服,還有一點也是很多父母都會犯的問題,很多父母成天的責備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對,誰誰誰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這樣的話盡量不要去說,這種話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還會讓孩子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而要多用鼓勵的方式。而且管教也要有度,如果只讓孩子天天學習,那么這個孩子要么會極力反抗,要么聽話了也只會變成一個書呆子。孩子的愛好廣泛其實是好事,這會讓他的思維更加寬廣,只是如果愛好過于沉迷是會影響學習的。那么如何讓孩子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又可以同時滿足他的興趣呢?
首先,我們一定要先去了解孩子的興趣,和孩子可以溝通自如了之后,我們對待孩子要像對待朋友一樣,要尊重他,要明白其實我們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不要覺得你生了他,你養(yǎng)了他,他就必須聽你的,這是錯誤的傳統(tǒng)觀念,如今這個時代已經完全不適合了。
當孩子感受到被充分尊重的時候,他也很愿意主動與你溝通了,溝通順暢了以后,你依然要像對待朋友一樣的告訴他什么對于他來說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始終會老去,不可能養(yǎng)他一輩子,他以后的生活是要靠他自己去承擔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以后生活過得更好,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學到了知識,以后人生的道路才會走得更容易。要讓他明白學習不是為了父母,而是為自己以后的路,讓他自己去衡量和權重從而做到自覺去學習,而非要我們大人成天的督促。當然如果只是我們口頭上這樣去說,很多時候孩子是不能理解的,要用更多的名人榜樣的事例去鼓勵他激發(fā)他。
那么總結一下與孩子正確的溝通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興趣愛好,從而切入與孩子溝通的話題
2,在溝通中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大人與小孩,而是朋友之間的溝通,要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3,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自己的將來,而非為了父母。yjs21.cOM
4,要用鼓勵的方式,不要用責備的方式。
5,引導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為人父母,大家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大家也都為了孩子的前途嘔心瀝血,其實每個人都一樣,但是為什么有的人教育出來的孩子很聽話很努力,而很多人卻相反呢?其實就是教育方法的問題,其實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大家只要用正確的方式來教育,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慢慢變好!
本文為個人原創(chuàng),未經允許不得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高質量的陪伴其實很簡單
曾經推薦過繪本大師安東尼·布朗的《大猩猩》,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安娜非??释玫桨职值年P愛,可是現實生活中爸爸卻總是很忙。吃早餐的時候,爸爸在看報紙。安娜上學之前,爸爸就出門做事,下班回到家,還把事情帶回家來做。安娜找他,他總是說:“現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痹诎材冗^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做生日禮物,得到的卻是一只玩具猩猩……
故事為什么感人?因為這種缺愛的狀態(tài)真實存在,因為故事觸及每個人心中的那處柔軟。
不少人會將這種假性留守兒童現象當成一種常態(tài),認為現在正是努力忙事業(yè)、掙錢的黃金時期,沒有那么多時間陪伴孩子,就像視頻里的故事那樣;或者認為陪伴孩子就是單純陪在Ta身邊,卻并沒有全心投入,沒有和孩子建立情感聯(lián)結,只是形式上的陪伴而已,就像繪本《大猩猩》一樣。
他們口口聲聲說,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然而卻忽視了,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可愛、沒有安全感、沒有價值、不快樂,甚至長期影響著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享受和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然而,一個不快樂、不幸福的未來又有什么意義?
因此,高質量陪伴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孩子越小越為重要。我們曾經寫過不少相關文章,今天再次提起,只因為陪伴真的很重要,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還有更多的爸媽,他們知道陪伴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們的生活卻總被這樣那樣的要事占據。周末計劃好帶孩子出去玩,可是臨時有同學、朋友聚會,孩子的事情就被暫時擱淺;下了好幾次決心晚上要陪孩子讀繪本,可是每次都因為工作上的急事而耽擱。因為在他們心里,陪伴孩子是一件重要而非緊急的事情——他們總以為時間很長,以后還有機會補償。然而,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幾年,等Ta慢慢長大了,就開始獨立。而如果沒有在他小的時候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獨立就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與父母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而且自我認知理論告訴我們,“人們總是以自己的行為為基礎,來判斷自己的信仰和理念?!比绻覀兛偸前雅惆楹⒆赢敵缮钪械膫溥x項目,那么我們漸漸地就會認為自己沒有那么愛孩子,而孩子感受到的也將是自己的不被接納、不可愛和不幸福。而當我們每天都花一定的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時,我們會對T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愛,而愛又是讓孩子快樂成長、獲得幸福的源泉。如此進入一個親子關系的良性循環(huán)。
所以,把高質量陪伴孩子當作一件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吧!把陪伴孩子當成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備選項目——每天騰出一段固定的時間,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只有這樣,陪伴孩子才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而無限期延后。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更好地成長。
試著堅持陪孩子做下面的這些事兒吧!你會發(fā)現,高質量陪伴孩子其實很簡單,每個父母都能做到。
陪孩子一起睡
3歲之前,陪孩子一起睡,最大的好處,就是給他們安全感,因為他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注。當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父母,可以在真愛中長大時,他的心里自然是幸福的。
一家人在一起吃飯
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這是我們國家的老傳統(tǒng),是家庭關系和睦的表現,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當我們長大了,離家遠了,不能經??吹桨职謰寢?,但是仍然會記得家人一起吃飯的溫馨場景,因為那里有愛的流轉。不僅如此,孩子的食欲也增加了。
一起玩一些簡單的家庭游戲
家庭游戲,就是有爸爸、媽媽(還可以有其他家庭成員)和孩子一起玩??梢允嵌逊e木,可以是一起跳舞,可以是躲貓貓,也可以是一起蹦跳……當我們共同做一件快樂的事情,情感聯(lián)結變得更加緊密了。
給孩子讀一本書,講一個故事
陪孩子一起讀一本書,和孩子一同成長,最適合的時間是睡覺之前。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給孩子講好的故事。不管是讀繪本,還是講故事,對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滋養(yǎng)。
甚至是和孩子一起享受無所事事的時光……
無所事事的親子時光就是很多時候被大人看起來無聊透頂的、但孩子卻沉浸其中的時間。比如,孩子在反復搭幾塊積木、推倒,再搭起來;或者只是研究一塊布頭,就研究半天;再或者,只是玩水,從一只盆子把水舀到另外一只盆子里。還有時候,是什么也不做,孩子就膩歪在你旁邊,爬一爬,坐一坐,離開一會兒,又在你身邊膩歪上一會兒。
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時間。孩子們就是在貌似無意義的動作中認識世界、建構自我。這種瑣細時光,還會給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養(yǎng):爸媽就在我身邊,他們允許我去探索,我可以走的稍微遠點,但不擔心有危險,因為我知道爸媽就在我身后。
如果真的太忙,那也請你至少把周末的時間留給孩子。讓孩子知道,在爸媽眼里,他是多么重要,他是多么可愛,這讓他有很好的自我認同感,而對自己滿意的感覺,也是一種幸福感。
你會發(fā)現,當你用心陪伴孩子的時候,當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幸福就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時候,大人的幸福和孩子的幸福是可以完全融合的,可以用心靈去感受到的。
原來,幸??梢匀绱撕唵蝵
很多年后,你會發(fā)現,幸福感是可以延續(xù)的,如果孩子童年時就能夠擁有幸福感,并習得一些獲取幸福的方法,那么,在多年后,孩子獨立了,也有足夠的心理能量來延續(xù)幸福~
家教案例:其實我很善良
家教案例:其實我很善良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既是啟蒙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非常大。作為一名新教師,如何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對我來說也是一項很大的挑戰(zhàn)。
中途接班,沒多久就發(fā)現了班里的大王昊昊。他從來不聽課,自己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毫無規(guī)矩;除此之外看到別人玩的東西,喜歡去搶,搶不過就動手打人,對此老師們和家長們都很頭痛。對此,跟昊昊的家長也有過很多次的溝通,但是發(fā)現幾乎是沒有效果的。
正巧有一次,昊昊在近鄰放學的時候,去推其他小朋友,結果下巴有點出血了。正好昊昊的奶奶和被推的小朋友的爸爸來了,我們就這件事情進行了溝通。昊昊的奶奶處理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就是,回家讓昊昊的爸爸好好收拾他。對此昊昊也沒有半點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了。被推小朋友的爸爸為此也有點火氣。
沒過多久,小朋友都在認真地學本領,昊昊也像平常一樣自己去自己喜歡的地方玩,但是他卻突然去咬了一個小朋友的背一口,還咬出了血。我們立即通知了雙方家長過來。被咬的小朋友的媽媽非常生氣:“之前你也用玩具扔過我家寶寶,我也沒多說什么,這次竟然把背都咬出血了。”但是昊昊的奶奶在一旁,卻沒有半句話。昊昊呢,也是,根本不覺得自己做錯事情了。最后雙方家長帶著這個被咬的小朋友去醫(yī)院打了針。
昊昊的這種行為已經到了無法無天的地步,因為是中途接班,對他小班以及中班第一學期的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特別去問了一下我的搭班。原來他從小班開始就是個“厲害”的角色。還有就是他的家庭背景,父母離異,平時都是奶奶帶著,他的爸爸也是因為工作原因,很少管他,只要聽他奶奶說他犯錯了,二話不說就是一頓打。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昊昊來說可能就是造成了他現在這種性格的原因吧。再說昊昊的奶奶,對于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打”,可能她認為打了他就怕了,也時候往往卻是南轅北轍。
但是慢慢的接觸下來,其實發(fā)現昊昊并是不壞小孩。有一次我感冒了,他聽到我在咳嗽,就跑過來對我說:“老師,你是不是感冒了,要不要我給你去倒杯水。”可能室沒有用對方法又或者是沒有發(fā)現他的閃光點。
對我來說,如何跟昊昊的家長溝通就是一項比較棘手的問題。
所以作為昊昊的爸爸來說就要以身作則了,不能一味用打去解決問題。有時候可能沒有耐心去聽昊昊講他為什么犯錯,二話不說就打了上去。然而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又是極強的,所以可能昊昊一直覺得爸爸打他,就把這種不好的習慣帶到了幼兒園,把它施加在其他的小朋友身上。所以爸爸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習慣,為昊昊做一個好的榜樣。
在家里他們采取的教育方式就是打,但是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樣往往是沒有效果的,所以首先我們要慢慢去改變昊昊家長的教育方式。放學后我們都會跟昊昊的奶奶進行溝通,把昊昊在幼兒園一天的表現做一下反饋。以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來對待,對于昊昊奶奶的一些想法也積極聽取,并和她打成一種共識,讓昊昊在幼兒園和家里都有一種統(tǒng)一的教育方式。對于昊昊的一些不好的行為要進行制止和糾正;對于他一些好的表現也要進行鼓勵,讓他知道有好的榜樣是可以得到表揚的。
在整個溝通的過程中,也不難發(fā)現,雖然昊昊奶奶嘴上說著昊昊多頑皮,但是心里還是覺得昊昊很聰明的,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去說昊昊所犯的錯誤,對于他的一些小小的“好事”也要跟他奶奶進行反饋,讓她覺得至少不會每次和她溝通都是說的昊昊不好的事情。
家長工作繁瑣而又慎密,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又是一個整體,兩者不能脫節(jié),必須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要勇于開拓、敢于創(chuàng)新、不斷努力,密切家園聯(lián)系,家園共育。做到耐心、細心、誠心。讓每位幼兒在愛的氛圍里健康快樂地成長!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幼兒園也教養(yǎng)不出優(yōu)秀的孩子,而做好家長工作,對幼兒園,對教師,對孩子都是有利的,為了幼兒園的發(fā)展,為了教師自身的成長,更為了孩子的健康發(fā)展,讓我們都來重視家長工作,并努力做好家長工作。
育兒心得:孩子,你其實非常聰明!
“孩子,你其實非常聰明!”
玲玲檢測不及格,我并不感到意外,因為有過幾次歷史性的記錄。但在我的潛意識里,我并不認為玲玲是笨孩子,我經??淞崃幔骸澳闫鋵嵎浅B斆??!?/p>
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我教玲玲“解決問題”,“兩個量合在一起的時候要用加法”,“兩個量進行比較的時候用減法”,不知為什么,曾經單獨多次教過的數量關系玲玲總是反復出錯。今天輔導后,我似乎感覺玲玲還是能理解的,不知明天又會怎樣?
即使這樣,我還是感覺玲玲其實挺聰明。當她能潛心于學習的時候,理解能力特別強,但她總是不能把這種心境堅持。我總是能看到她手中富有情趣的“小玩意”,她對橡皮的愛好似乎情有獨鐘,一學期中她帶到學校的橡皮品種不下十種,而且都是非常讓人“賞心悅目”的,因此她和同學的語言交流非常廣泛,非常自信。沒有作業(yè)訂正的時候她總是那么勤快地做老師的“郵遞員”,做得非常樂意,這是有些優(yōu)秀的孩子不愿做的事情,而這也正是玲玲討人喜歡的聰明處。她有一定的上進心,通過鼓勵很喜歡和同學比“努力”,只是持續(xù)時間并不長。玲玲很會調皮,讓她把錯題改正,她看也不看就肯定地說:“我不會做?!?/p>
從玲玲的身上我多少能看到一種孩子的靈氣,但在成績面前孩子總是很失敗。
有時我真的很為孩子擔心,每個孩子都擁有多種天賦,就如玲玲,她認為自己不夠聰明,因為她被拿來跟別的孩子比較。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不是去發(fā)現每個孩子身上獨特的天賦,而是簡單地把他們放在同一個智商標準下去比較。
玲玲考了個不及格,被她奶奶打了一頓。家長沒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去辨別她的天賦,鼓勵她發(fā)揮天賦,那么孩子的天賦必然受到“單一天賦”教育體制的限制。我們的教育體制只適合一部分孩子,遺憾的是,所有的孩子都在這個體制下接受教育。
老師們總在努力讓成績不好的孩子也快樂學習,就如玲玲臉上的笑容多少會讓老師感到欣慰,但不能讓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們卻又不得不把她放在同一個智商標準下去比較,因為我們的考試似乎就是一份“判決書”。
家長看過來:內向的孩子其實潛力大很大!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也慢慢發(fā)現,中國家長們最擔心的孩子的性格,一是膽小,二是內向,其實都是一回事——擔心孩子做啥事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長大后不能在各種場合里獲得主動權,成為主角。
每次我都挺替孩子無語的,畢竟孩子不愛和別人來往也好,在陌生環(huán)境里就是不出聲也罷,深究起來,都是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再說,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不可強求統(tǒng)一,家長們一方面號稱能為孩子做一切,另一方面卻連孩子最正常的心理反應、與眾不同的個性都不接受,豈不矛盾?
更重要的是,很多家長眼中的“膽小內向”其實潛藏著一股值得孩子好好利用的力量。
1、膽小內向的背后是:預知和審慎
@賽客
我的兒子可能就是人家常說的“膽小內向的孩子”。
他從小拒絕冒險,我們家從來就用不著什么安全防護,不能碰的東西只要說一遍就記住,堅決遠離——不知道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會摸電門、爬抽屜,我家的孩子連畫都不肯往墻上畫;深信“氣球會爆炸”,同學們的生日會他很少參加,就是因為生日會上會掛滿氣球;從不打架,不是不會生氣,而是遇見矛盾就自己找臺階下,惹不起躲得起……
有個理論是說,膽小、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因為善于觀察,因為事先洞悉了自己不能處理的風險,而寧愿選擇藏到后面,謹慎行事。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兒子的膽小、內向,慢慢積累成一種“審慎”,有時候不免讓人感覺過于多慮。
從學校圖書館借的書從來不帶回家,只在教室看,因為擔心過期忘還;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應該做什么,都記得清清楚楚,一旦發(fā)生變化,他就會自己去跟老師說,比如今天鋼琴課取消了,需要提前坐校車回家……
有時我也會讓他放松一點,不需要那么事事謹慎,害怕出錯,害怕給別人招麻煩:坐校車時間有變化,我自然會聯(lián)系老師說明;借書晚一點還也沒關系,大不了交點罰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只是鼓勵一下,實在不敢,就算了。他雖然小,但也像大人一樣值得被尊重。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不從小鼓勵孩子克服對事物、社交的恐懼,他長大一直膽小、內向怎么辦?或者認為我只是很幸運,沒怎么管,兒子也只是變得有點多慮而已。
對此我的看法一直沒變過:能賦予孩子真正的勇氣的,絕不是“這個一點兒也不可怕”的說教、“你看看比你小的孩子都敢”的激將法、“你怎么這么扭捏,一點不像男孩子”的訓斥,而是父母設身處地的理解。
2、內向的魅力:更擅長傾聽與理解他人
我從小就是一個膽大包天的人,直到現在也是敢想敢干,有點“盲目自信,盲目開朗”,但我并不因此就希望孩子和我一樣,更不用“男孩子就該膽大、大氣”的觀念綁架孩子。這也是常識,如果世界上全是膽大的外向的人,得有多崩潰!
可惜無論在哪兒,“膽小”的孩子和“內向”的孩子從小就被貼標簽,各種歧視和壓力。我不知道這些壓力除了讓他們變得不自信、更為膽小和內向之外,有什么正面的意義。
事實上,我很喜歡和這類謹慎的人交朋友,他們身上有一種安靜的魅力,能夠喚起我的敏感。孩子們這幾年來喜歡過的幾個老師都是很安靜、很內向的人。他們也許不是那么擅長跟家長溝通,但跟孩子卻完全是心靈相通的。
偉大的學者、作家、科學家,恐怕也是內向的多吧?甚至連我認識的一些頂尖的銷售,也全部是有一點內斂甚至害羞的,他們能夠真正傾聽和理解客戶的需求,也能讓客戶充分地信任和接納他們。
我有兩個閨蜜,從初中一直混到了現在。我們三個都是那種從小就活躍能干,還特別醒目的女生。后來的后來,我們仨陸續(xù)結婚,一個嫁給了美國人,一個嫁給了臺灣人,一個嫁給了北京人,每家都生了倆孩子。
雖然沒事先約好,但我們仨的老公,全部都是內向人當中的內向人。說話的頻率不但比我們低很多很多,即使在男人中也絕對是話少的。聚會的時候就聽我們仨高談闊論,老公們端著啤酒在一邊微笑,偶爾說一句能把人逗死的冷幽默。這仨男的,除了內向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全都是學業(yè)優(yōu)秀、事業(yè)成功、妻賢子孝的人生贏家。
不知道小時候嘲笑他們內向膽小的那些男同學們,現在有沒有比他們過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