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發(fā)布時間:2020-09-09 教育筆記鼓勵孩子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母親看到17歲的拉爾夫衣服上沾有血跡,很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拉爾夫那雙疲憊的眼睛和沉默的神態(tài),她忍住了,只是把兒子喜歡吃的東西端上了餐桌。吃過晚飯后,拉爾夫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母親端著一杯熱奶走了進來。
母親把杯子放在拉爾夫手中,慈愛而誠懇地問:“孩子,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拉爾夫選擇了沉默,在那一刻他考慮著到底怎樣告訴母親,是直言不諱還是撒謊。
猶豫片刻,他低著頭,告訴母親自己參加了打群架,并請求母親原諒。
母親柔聲說道:“孩子,年輕人血氣方剛,偶爾沖動也是可以理解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希望這樣的情況以后不要再發(fā)生。不過你對我說了真心話,讓我非常欣慰?!?/p>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什么也不對他們說,有些事情寧愿告訴好朋友甚至不相干的人,也不愿向父母吐露。父母想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想知道他們的感受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歸根究底是因為:父母不信任孩子;父母總是比較獨裁;父母和孩子的關(guān)系不和諧。
正如故事中的小男孩,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血跡斑斑回家時,一般都不分青紅皂白的嚴厲質(zhì)問,有的父母很鐵不成鋼,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甚至是以打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樣孩子自然不會對父母說真話。
那么,家長究竟應(yīng)該怎樣去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呢?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說真話的榜樣。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父母都不撒謊,不作假,有什么說什么,說到做到。例如:父母經(jīng)常口頭承諾要獎勵孩子,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話,孩子卻放在了心上,當孩子完成父母要求的事情后,父母卻拒絕履行承諾,或?qū)ψ龀龅某兄Z打折扣,這樣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shù)”的壞印象,從而使家庭教育失去基礎(chǔ),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沒法教好孩子。yJS21.coM
其次,鼓勵孩子說出真實感受。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孩子聽到或想到什么事情都會告訴父母,這時,父母要認真耐心地聽孩子說完,即使孩子說錯或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要心平靜氣的親切的和孩子交流,不要應(yīng)付、糊弄孩子。在弄清楚孩子真實感受后,和藹的同孩子講道理。
最后,鼓勵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教育孩子學會自我反省。孩子用單純的眼光看世界,用天真的頭腦想問題,難免不受限制。父母要有藝術(shù)地教孩子學會發(fā)現(xiàn)錯誤。對孩子循循善誘,才能使他們認清方向、健康成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鼓勵:給孩子喜歡自己的理由
你是否喜歡自己?你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不錯的人?你是否認為自己值得別人喜歡?你是否認為自己有權(quán)得到快樂?這種自我評估的結(jié)果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至關(guān)重要,也是自信、樂觀、開朗等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基礎(chǔ)。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怎么會去喜歡別人、喜歡周圍的世界呢?幼兒時期是自我評估的萌芽和發(fā)展時期,積極正面的鼓勵,安全溫暖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有助于幼兒形成高自我評估,反之則會導致低自我評估。自我評估高的孩子比較善于自己解決問題,喜歡與外界交流和參加小組活動,樂于遵守游戲規(guī)則,自信快樂。自我評估低的孩子不愿意嘗試新事物,會經(jīng)常說一些消極的話,如“我不行”,“我太笨了”,“我又錯了”等,他們輕易地放棄努力的機會而等待別人的幫助,容易失望,情緒不穩(wěn)定。曾經(jīng)見過一個這樣的女孩子,行為富于攻擊性,情緒總是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一會兒大哭,一會兒大笑,時而憤怒,時而失望,更換玩具頻繁,注意力保持時間很短,這些都給父母和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經(jīng)過分析,原來她主要的問題就是低自我評估。長期的負面評價使她對一切都呈敵對狀態(tài),而這種敵對狀態(tài)又導致對她的負面評價,惡性循環(huán)使其自我評估值較低。提高孩子自我評估的策略有很多。父母可以用各種方式輸送給孩子多方面正面積極的信息,如“你對我們很重要”“你很可愛”“我們喜歡你”“你真了不起”等,也可以在家里懸掛孩子的照片、證書;選擇適合孩子年齡與性別的衣著;大量適當正面的贊美;對孩子行為及時準確的反饋;提供給孩子多種多樣的人生經(jīng)歷等等。此外,父母自己首先要做一個正面積極的榜樣,提高自己的自我評估。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關(guān)注時間和愛,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時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安全的家庭和學習環(huán)境。父母離異或家庭暴力對孩子的自我評估有很大影響,孩子有時會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讓父母不開心,從而責備自己。
鼓勵孩子大聲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美國要想出人頭地,出色的口才斷不可少。想當初,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剛出道要競選時,可沒人看好他,全靠了三寸不爛之舌吸引選民投票。有鑒于此,女兒一來到美國,我就打算一定要在這方面好好進行培訓。否則依著亞裔家庭謙虛謹慎的傳統(tǒng),要想讓她將來在大庭廣眾之下侃侃而談,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想著這事,機會就來了。紐約當?shù)赜屑颐襟w舉行母親節(jié)中文演講比賽,正好適合不太會講英文的女兒。我不管她同不同意,直接給她報了名,希望給她樹立公開演講的自信心。不過這是最高希望,怕就怕她自信心沒有樹立起來,反而傷了自尊心,產(chǎn)生畏懼心理,這以后就不好辦了。為了預(yù)防這一點,我將演講的內(nèi)容設(shè)定為她最熟悉的兒歌和故事,甚至準備好,她如果怕得實在記不起來,就念兩句“媽媽就是好來就是好”,直接沖下臺。
事后的發(fā)展果然不出媽媽所料,小女生每天換個主意:“我不想?yún)⒓颖荣惲?!”“還是我自己去參加比賽吧?!币恢背掷m(xù)到比賽那天的早上。
沒想到真的到了比賽時,小女生卻突然變得特別有大將之風。前面的小朋友剛一結(jié)束,她就迫不及待地沖上臺,大大方方一鞠躬,然后表情生動地把兒歌和故事都講完了。雖然跟其它孩子相比,她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但是清新自然的表現(xiàn)倒也贏得不少掌聲,還獲得了勇氣獎。
其實在美國的教育中,處處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公開演講能力。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老師很鼓勵孩子發(fā)言,無論是對是錯,孩子都會得到表揚,就算有些觀點在大人看來非常奇怪,老師也會用“goodpoint”給予鼓勵。而且在提問時,老師還會特別注意給每個孩子機會,而不是總集中在幾個喜歡回答問題的孩子身上。記得我在南加大讀碩士的時候,看到美國同學不論什么問題都能高談闊論一番,心里還羨慕不已,現(xiàn)在看看他們的小學教育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管對錯都能聊得特自信的本事,是從小就培養(yǎng)出來的。
而且老師也注重營造一個不怕犯錯誤的環(huán)境,不僅允許學生犯錯誤,并且教導學生,犯錯誤是學習的最好途徑。老師甚至常常有意識地“犯錯”,并且告訴學生自己的錯誤,讓學生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甚至是老師。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chǔ),學生發(fā)表起自己的意見自然能夠滔滔不絕。
社會上還有很多培養(yǎng)孩子演講能力的比賽和活動。比如拼字比賽(spellingbees)。這個比賽說白了就是考誰的記性好,以及對單詞拼寫規(guī)律的掌握程度,對于擅長背書的華裔孩子來說不是問題。但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一個可能聽也沒聽說過單詞一個字母不差地拼出來,還是很能培養(yǎng)參賽選手應(yīng)變能力的。心理素質(zhì)不好的估計上了場就腦子一片空白了,哪還想得起單詞該怎么拼?
也許國內(nèi)的教育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覺得這些做法和小游戲還是能夠給爸爸媽媽們帶來很好的啟示。
家長應(yīng)鼓勵孩子說出心里話
卡其亞的生日在即,媽媽準備為她在家中開一個生日派對,在發(fā)送邀請卡的時候,發(fā)生了這樣的對話:“維娜家的地址是什么?”“我不想邀請她參加?!薄霸趺磿??她是你的好朋友啊?”“不,她不是?”“這樣講不好,如果讓維娜聽見會怎么想。你也不希望她這樣講你,對嗎?“”我不管,我不想請她?!啊比绻沁@樣或許你根本不該開這次派對。可以,不開好了?!?/p>
話雖講到這里,派對還是要開,生日一年一次,孩子們都很喜愛用這種方式慶祝生日,媽媽當然不愿讓女兒的情感受挫傷,但如何挽回呢?媽媽不禁為自己說出去的話煩惱起來。
1、別用成人的眼光“縮小問題”
首先當女兒提出不讓好朋友參加生日派對時,媽媽沒有意識到這里有問題,不是去聽一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過節(jié)兒,而是簡單地說:“她可是你的好朋友???”以此來否定卡其亞的愿望或?qū)S娜的不好感受,這樣就給對話加上了阻力。
當女兒很負氣地說維娜不是她的好朋友時,媽媽還有機會讓女兒說一說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不開心的事情。但是媽媽又一次使用了成人的判斷,她或許是這樣想的:小孩子真是很片面很極端,或許她們有一些爭吵,還沒有平靜下來,就這樣“絕情”。她這樣想也就這樣說了出來,但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呢?
2、鼓勵孩子將心里話說出
客觀地講是很對的,孩子之間今天吵,明天好,還會有什么大事嗎?用不著過問,幾天就過去了。的確如此,但媽媽忽略了一點,就是對孩子來講同好朋友鬧矛盾是非常嚴重的事。她們很可能希望向媽媽抱怨一番,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機會讓她將心里的話講出來,反而對她講“你這樣做不對”,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會認真聽取、考慮你的意見,而是反應(yīng)得十分極端。而孩子的“不講理”又進一步引發(fā)父母的氣惱,變得也像孩子一樣地極端起來。如果我們領(lǐng)會到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就會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對待。
當女兒說出不邀請好朋友來參加派對時,媽媽應(yīng)當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女兒一定是生了很大的氣才會這樣做,而不是依照成人的眼光將問題“縮小”。
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只要給孩子大聲說話的機會,就會還他們以自尊與自信?!▏逃衣蹇?/p>
【個案點擊】
明明今年上小學二年級。一天早餐時,他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昨晚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媽媽擺擺手說:“別說了,快吃飯!一會兒上學要遲到了!”明明埋頭吃完飯,背起書包上學了。晚飯時,明明又想起昨晚的夢境,對媽媽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可有趣了!……”
還沒說完,媽媽打斷他說:“先吃飯,吃完趕快寫作業(yè)!”吃完飯,明明說:“我今天作業(yè)不多,一會兒再做。先給你講我的夢吧!”媽媽不耐煩地說:“一個夢有什么好講的。趕快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再預(yù)習一下明天的內(nèi)容?!闭f完就走了,留下明明一個人失落地站著。
漸漸地,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變了。以前,每次放學回來,他總是媽媽長、媽媽短地說個沒完,現(xiàn)在卻什么都不說。許多事情,都是班主任給媽媽打來電話,媽媽才知道。對自己的許多話,孩子也開始置之不理。兒子這是怎么啦?媽媽又迷惑,又傷心。
【案例解析】
父母與子女的良好溝通,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共識。而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是走向成功溝通的第一步。不認真傾聽孩子講話,不讓孩子把話說完,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就像上文中明明的媽媽那樣,久而久之,會傷了孩子的心,使孩子產(chǎn)生對抗情緒,造成溝通困難。
隨著與自我意識相聯(lián)系的情緒情感和道德感的初步萌芽,孩子會因為受到別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也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符合了大人的要求而產(chǎn)生快樂的滿足感。而父母對待孩子的不正確的態(tài)度和語言,會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陰影:小時候不敢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長大后不敢面對他人、面對挫折,心靈易產(chǎn)生自卑等消極情緒,而且很難恢復(fù)。這種不良經(jīng)驗會跟隨孩子一生,影響其今后對他人和對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讓孩子能夠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自尊和自信得以保持和恢復(fù)。
一般而言,孩子敢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說出來,表示他與父母的關(guān)系是開放的,能自由交談而無所顧忌。如果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板起面孔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指令做事,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不滿,使他們關(guān)閉自己的心靈,不愿再與父母溝通。像上文中的明明,他本來是把媽媽作為朋友,樂于向媽媽傾訴內(nèi)心的感受,卻遭到冷淡與拒絕,使他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不受尊重。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成人與孩子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就是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存在質(zhì)的不同。孩子有自己的思維習慣、方式、邏輯,當成人以自己的思維方法作出結(jié)論,而以自己的標準來訓斥孩子,這是不尊重孩子,扼殺孩子天性的愚蠢做法。
孩子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是一種自信的表現(xiàn),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父母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可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還可發(fā)展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無論孩子的意見如何幼稚,父母都應(yīng)認真傾聽,加以鼓勵。父母還可故意提出不同意見與孩子進行討論。當孩子反駁父母的意見時,父母應(yīng)予以鼓勵。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對,父母可以認真地傾聽之后加以糾正。一定要避免明明媽媽的做法,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父母有了這種態(tài)度,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頭腦的孩子。
【建議父母的方法】
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膽怯,說出疑惑,說出建議,說出奇思妙想,才能最終說出光明的未來,說出健康的人格,說出燦爛的明天。怎么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呢?
方法一:對孩子的話要表示濃厚興趣
方法例示
“媽媽,我……”10歲的久久放學回來,一臉難過?!霸趺蠢??好好說,別著急。”媽媽關(guān)切地看著女兒,把她摟在懷里。“今天放學,跟小雪約好一起回家,可她一轉(zhuǎn)眼不見了,我等了她好長時間,最后,學校都沒人了,我才一個人回來?!迸畠何卣f?!芭?,她可能忘記了,或者臨時有事,明天到學校問問她,事情說清楚了就行了,別老想著?!眿寢尠参康馈?/p>
“她不該忘記我們的約定,讓我呆呆地等了這么長時間,我真?zhèn)?!”媽媽撫摸著女兒的頭發(fā)說:“好孩子,每個人都會無意間犯錯誤,我們應(yīng)該學會寬容別人,這樣,朋友關(guān)系才能持久……”正在這時,電話鈴聲響起,媽媽拿起聽筒?!笆切⊙┐騺淼?,她問你回來沒有,并表示道歉?!迸畠航舆^話筒說:“小雪,沒關(guān)系,我們還是好朋友!”
操作提示
父母要對孩子想說的話表示出很大的興趣和十分認真的態(tài)度,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chǎn)生親近感。父母可用體態(tài)語言,即面部表情、身體姿態(tài)如:靠近孩子,與孩子表情“共振”和口頭語言,如:一邊聽著孩子講話,一邊深深地點頭說“是嗎?”表示關(guān)注。表示“你說的我都明白了”的意思,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孩子一旦認為自己講的話被父母接受了,就會對說話產(chǎn)生自信。
方法二:多聽少說,給孩子以話語權(quán)
方法例示
一天,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p>
當現(xiàn)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xù)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使林克萊特發(fā)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操作提示
親切、平和、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不要急于判斷,那么父母肯定也能聽到孩子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父母與孩子溝通不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父母過于主觀,沒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父母應(yīng)以寬容、鼓勵的心態(tài)來傾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平等與尊重。不要經(jīng)常指責、埋怨孩子,隨意地打斷孩子的話語,從而使孩子關(guān)閉心靈之窗,不愿與父母交流。
方法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
方法例示
一名六年級男生在語文期中考試時,寫出自由命題作文:《我對她的愛情》,讓閱卷老師傻了眼。在寫作手法上,老師認為它主題鮮明,語句通順,但是主題思想存在嚴重問題。那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想法,是不是應(yīng)該給予批評教育?
從小男孩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對小女孩的真情流露。他對這個青梅竹馬的小女孩特別有感情。因為從小一起長大,哪一天不在一起玩就會想念對方,這是深厚的友情,而不是男女之愛。但是因為受到外界五花八門的信息刺激,這個小男孩用“愛情”這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來形容他和小女孩之間的純潔友情。
后來,細心的老師找這個小男孩及他的父母了解情況,小男孩一臉坦然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壓根不理解老師問話后面隱含的意思,令老師松了一口氣,原來是虛驚一場。
操作提示
父母應(yīng)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正確地區(qū)分和表達。孩子的心是純真的,孩子的眼睛是純潔無暇的,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體驗和成長。父母應(yīng)該理解孩子,而不要給他們當頭棒喝,不要急著去責備。學著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才能更走近孩子的心靈。
方法四: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
方法例示
寧寧的爸爸是個很開明的父親。他對孩子具有寬容的心態(tài),灑脫的教育,很少對孩子說“不準”、“不要”。他尊重孩子的個性,欣賞孩子的“淘氣”,鼓勵孩子說出不同的意見。
一次,他給寧寧出了一道帶啟發(fā)性的思考題,“一棵樹上站著三只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彈弓打掉了一只,試問樹上還有幾只小鳥?”寧寧說:“三減一等于二,樹上應(yīng)該還有兩只?!眿寢屧谂赃呅ζ饋?,說:“寧寧,你再好好想想?!钡珜帉巺s執(zhí)著地說:“就是兩只嘛。”于是爸爸啟發(fā)他說:“寧寧有主見,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是好樣的。但是,你想一想:打掉的雖然只有一只,但彈弓一響,其他兩只也就嚇跑了,所以,一只也沒有剩下?!边@樣才結(jié)束了爭論。
操作提示
父母應(yīng)該鼓勵孩子大膽提出與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見,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孩子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和突發(fā)奇想。這樣才能使孩子沒有壓抑,敢于張揚自我;平心靜氣,坦然接受失敗和錯誤,并將其轉(zhuǎn)化成成功的基石。這一切將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心靈,使他們成為一個“抬起頭來走路”的自尊、自信的人。
家園共育:鼓勵孩子表現(xiàn)自己的本領(lǐng)
幾乎沒有幾個家長是有意識地損傷孩子們的自信心,或損傷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但不幸的是這種無意識的傷害俯拾皆是。
場景一:嬰兒自己去抓勺子吃飯
從幼兒時期,孩子們就表現(xiàn)出他們要干自己的事情的欲望,嬰兒自己去抓勺子是因為他想喂自己吃飯,我們常常害怕他們把衣服、桌子搞得一團糟而不許他自己試一試。我們這樣做其實是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使孩子產(chǎn)生了對自己的能力的懷疑。我們把臟成一團的孩子洗干凈,要比重新樹起他們的勇氣容易得多。
場景二:二歲的孩子幫忙收拾桌子一個2歲的孩子,如果幫助我們收拾桌子,當他手中拿到一個盤子的時候,媽媽會很快地說:“不要動它,你會打碎它的。”這樣我們可以保存好那個盤子,但是我們的舉動卻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陰影,而且推遲了他某種能力的發(fā)展,或許你阻止了一個小天才的產(chǎn)生。
孩子在試著做事情時,難免會犯錯誤,這時家長要有意識地避免用任何言語或行為向孩子表明他是個失敗者。不能在孩子腦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如果孩子做一件事情失敗了,只是說明他缺乏技巧,而絲毫不該影響孩子本身的價值。要想鼓勵孩子最重要的兩條是:不要諷刺他們,使他們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不要過分地贊揚他們,以免產(chǎn)生驕傲情緒。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顧及到一點:不要使孩子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對孩子感同身受
現(xiàn)代家長,特別容易吼孩子,盡管,他們相當清楚,這種教育孩子的辦法是不對的,可還是禁不住“脾氣如洪水般,說來就來”。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火氣是否被我們所控制,而是在于它們從哪里來。
1.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對孩子感同身受。
2.不能將孩子與自己徹底分割開來。無法正視,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針對這兩種成因,我們逐一分析、解決。
案例一:
唐谷谷是個六歲的小男孩,由于兩年前被查處了弱視,家長只能配合醫(yī)生給孩子戴上了矯正眼鏡。可相比較與其他的小孩,唐谷谷的眼鏡丟的次數(shù)更多,父母起先還給孩子講道理,后來干脆暴跳如雷,甚至惡語相向。結(jié)果,醫(yī)生從專業(yè)的角度給孩子進行了引導,才知道,原來孩子的弱視鏡片不同于近視鏡片,它們的形狀是中間突出,而四周凹陷的。于是,鏡片中間部分很容易被磨花,孩子的視覺感受降低,孩子自然就不喜歡佩戴眼鏡嘍。他又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這種感受,自然就想出了“歪主意”。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決的辦法。
到了這時,唐谷谷的父母開始慚愧、自責。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孩子而造成的誤會,從而脾氣發(fā)作??墒俏覀儾皇切睦磲t(yī)生,也不具備某些專業(yè),實在無法做到了解孩子啊!解決方案:
別著急,對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長,這里建議可以通過讓孩子自己畫一張自畫像的方式來走進孩子。從“畫”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孩子的情感,甚至可以察覺到兒童的自我特征,當然這些僅僅是一個了解孩子的手段,絕不是給孩子貼上什么標簽。中國古人很有智慧的認為“知己知彼,百勝不殆”。當你了解到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在結(jié)合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對他“感同身受”。
?案例二:
小宋已經(jīng)31歲,可他既不工作也不結(jié)婚。媽媽很著急,找到心理工作室詢問自己的孩子該怎么辦。通過和小宋的深入暢談,發(fā)現(xiàn),原來他的存在并非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媽媽。在他的意識里,他并非是他本人,他不過是媽媽的兒子。再來和小宋的媽媽聊天,從她的字里行間里,完全聽不出她對孩子的放手,或許她帶兒子,就好像她放的風箏,就算兒子研究生都畢業(yè)了,可以飛的很高了,可她還是要用愛這根“繩子”將兒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
解決方案:記得,1919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話“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并多次強調(diào),教育孩子應(yīng)該有三個步驟即“理解”“指導”“解放”。
孩子的聰明是父母鼓勵出來的
我孩子比較笨,當著人面我會說他天資一般。我想任何父母都會這樣做。
人家孩子1歲多就會把不同形狀的積木對號入座,我兒子到2歲半才總算認全了所有的圖形。
3歲多的時候,有一天我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心里有些煩,叫孩子自己玩積木。我告訴他咪嘟熊長大了,夢幻島原來的房子住不下了,你去和“他”一起蓋個“蘑菇房”吧。于是,兒子很高興地自己玩去了,沒過幾分鐘,兒子在那廂大聲叫我:“媽媽,我不會!”
孩子一遇到難題,總說自己不會。我心想,這需要改變一下了,給他一點自信。我拿了一塊硬紙板給他剪了一個獎牌,上面寫著“工程師”,還找來一截紅繩子綁在上面,又開始給他講我編的夢幻島故事,告訴他把夢幻島所有“島民”都叫來蓋房子,誰蓋得好,誰就是“工程師”。
孩子的房子一次次建起來,又一次次塌了。房子塌了,他沒有叫我,我也沒有去幫他。
一個月以后的一天,他竟然獨自用積木搭出了真正的“房子”,有頂有墻中間還有鏤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他的創(chuàng)造力一發(fā)不可收拾,什么稀奇古怪的建筑物,都開始給你搗鼓,有的時候還借助桌椅板凳一起構(gòu)筑他的“大別墅”。
我本來并不以為然,直到有一天鄰居家的大哥哥到家里玩,兩人玩積木,一比較我才知道兒子在這上面有點歪才,我的“虛榮心”終于大大地滿足了一把,以后也如法炮制,我不時給自己放一下假,兒子也常常給我一點小驚喜,從經(jīng)常說“不會”,到自信爆滿,什么事都搶著干。
原來孩子的聰明是這樣出來的。
父母多說鼓勵孩子的話
說話是溝通中的一個重要的手段,但很多家長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其實要對孩子說得好,知道怎么說或說什么,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是需要學習的。
大人們尚且喜歡聽好話,更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更需要鼓勵。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如何培養(yǎng)自信心呢?
很簡單,多鼓勵孩子。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是全球著名的公司。韋爾奇在45歲時擔任了該公司的CEO,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席執(zhí)行官。無法想象的是他是一個到了成年還有些口吃的人,但這并沒有妨礙他的發(fā)展和成功。因為他母親在他小時候就對他說:口吃算不了什么,只不過是你想的比說的快些罷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部總裁對他十分敬佩,甚至開玩笑說:“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口吃是個缺陷,但是母親的一句鼓勵的話改變了他的一生。
而我們有些父母總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點上,把批評孩子當作交流的主要內(nèi)容。孩子考不及格,他們會說,你怎么那么笨,閉著眼睛也該蒙及格啊;如果孩子考了80分,他們會說,怎么連九十分也考不到,難道你比別人少根筋?如果孩子考了95分,他們會說,你怎么考不到一百分,你看看人家,一點都不用心;如果孩子考了一百分,他們還會說,不要得意,你看看班上有那么多一百分,你是瞎貓遇到死老鼠了;如果班上只有一個一百分,他們還會說,給你揀了個便宜,看你下次考多少。如果孩子語文很好,數(shù)學不太理想,他們就會說:你看看人家的數(shù)學學得多好,你怎么就不行呢?如果孩子說:可我的語文比他好啊。他們就說:你就知道跟差的比,一點出息都沒有??偠灾欢ㄒ押⒆优皿w無完膚才過癮。這些家長可能會說,我是恨鐵不成鋼,“優(yōu)點不說跑不掉;缺點不說改不掉”,但事實上卻恰恰相反。
有個心理學家說過:你說孩子是什么人,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起來,就不要說孩子怎么那么笨;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就不要說孩子除了不喜歡學習什么都喜歡。學會和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