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媽媽不做飯?
發(fā)布時間:2020-08-03 幼兒活動方案我的媽媽 幼兒園我的好媽媽說課稿 幼兒園我的媽媽說課稿 為什么我的媽媽不做飯?“媽媽,為什么你不做飯給我吃?別人家都是媽媽做飯?!眱鹤哟罂诮乐职肿龅娘?,漫不經(jīng)心地問我。我心里咯噔一下,大腦快速運轉(zhuǎn)起來。
第一個閃念,想告訴他,我做飯不好吃。但這無異于打自己的臉,作為一個現(xiàn)代媽媽,“自信自立自強”是最根本的人生準則,總要展現(xiàn)自己最美的一面,如果沒事兒就自我貶低自我檢討一番,就會大大降低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利于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所以絕對不能這么說。
第二個閃念,想告訴他,男人做飯是家族傳統(tǒng)。我家都是男人做飯,爺爺姥爺爸爸,都做的一手好飯菜,奶奶姥姥和媽媽,最多把菜做熟,色香味絕對不能保證??蛇@么說,也是在貶低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呀,不僅我這一輩,還捎帶了上一輩,這事讓兩個媽知道就麻煩了。
兒子見我半天不說話,抬頭看了我一眼,我急忙整理好思緒,深呼吸一口氣,不想在兒子面前露怯。無論現(xiàn)實的原因是什么,我都要用正確的思想引導(dǎo)他,為他以后家庭生活打好思想基礎(chǔ)。以下是我認為相對正確的話,也正好能對他說。
我問他:“家庭事務(wù)的分工原則是什么,是平均分配嗎?比如家里有十件事,爸爸分五件我分五件?”他搖搖頭說:“不行,力氣活媽媽做不了,精細活爸爸不會干。”
我又問:“或者抓鬮,抓到哪個算哪個?”他回答:“不行,怎么跟玩游戲一樣?!?/p>
“家庭是一個團隊,每個人擅長什么就做什么,才能發(fā)揮團隊的最大作用和優(yōu)勢。比如我擅長理財和清潔,家里的錢就歸我管,掃地擦灰就是我的事;爸爸擅長做飯,他就負責(zé)做飯,保證我們的健康和營養(yǎng)。如果交換一下工作,讓我做飯,我沒法做得健康又美味,爸爸又沒法把家里收拾干凈,那我們家就一團糟了。所以不要看到別人家媽媽做飯自己的媽媽不做飯就感到奇怪,做擅長的事才是正確的。”我為自己不做飯找到一個多么好的理由呀!
也許對一個孩子來說,上面這個解釋足夠了??墒菍τ诔赡耆藖碇v,誰做飯或者不做飯,真的可以上升到婚姻生活的更高層面。多少年輕夫婦因為做飯這樣的家務(wù)事鬧得差點離婚,多少家庭因為過年去媽家還是婆家而費勁腦筋,真真過個“年關(guān)”?看起來無非是選A還是選B的問題,怎么就這么難?其實答案就在我們心里。只要出于對另一方的愛和包容,問題不難解決。你不想做飯我就試著做做,也許能激發(fā)出我的廚神潛質(zhì);你不喜歡打掃房間,我就幫忙打掃,感受下“你挑水來我澆園”的浪漫。只有這樣的付出和真心,才能贏得對方的愛,使婚姻生活更加長久幸福。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媽媽,你為什么不早點來接我?
生命只有一次,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xiàn)場直播。孩子的成長也是如此,成長的路隨著飛逝時光一去不復(fù)返。作為父母,我們能否從忙碌平靜的生活中清醒認識到孩子的童年需要陪伴?
這是一位寶媽的故事,我想分享給大家,相信看過后,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感觸。
女兒五歲前一直都是爺爺奶奶帶著,在老家,與我相隔一千多公里。
我們視頻,她在視頻那邊笑得很甜;
我們通電話,她嘰里呱啦地與我講她在幼兒園的趣事;
我給她買很多的玩具,寄給她,她說都放在床上,就像媽媽陪著她;
我給她寄很多書,各種繪本,各種童話故事集,她收到后,會告訴我收到書了;
我一有假期就去看她,她不會對我陌生,我們有說不完的話,抱不完的擁抱……
我以為,她是幸福的,我也是安心的:爺爺奶奶疼她,生活條件也相當(dāng)好,我和女兒爸爸可以專心打拼事業(yè),多完美的安排。
雖然,偶爾思念的痛會在靜寂午夜狠狠侵蝕我內(nèi)心,但我堅信,我們在走一條最正確的路。
在她五歲生日的時候,我請了一周的假,踏上回老家的路,而行李箱放了半箱為她精選的童書,一直堅持給她買書,她應(yīng)該也如我一樣愛看書吧?出發(fā)前,我無數(shù)次想象與她捧著書依偎著坐在鮮花盛開的陽臺中,午后的陽光暖暖的如她的笑容。
和預(yù)想的一樣,女兒很開心。她抱著我,興高采烈講熊大熊二,告訴我想養(yǎng)一只小熊;走在街上,她拉著我進了一家又一家的超市,各種薯片、蝦條抱滿懷,心滿意足對著我笑;晚上睡覺,我想給她講故事,她說她困了,要睡覺了,第二天要起床看電視。
終于在臨走前,我婉轉(zhuǎn)問爺爺奶奶,那些我給女兒買的書呢?
爺爺帶我去了雜物房,手指某方向的角落,淡淡說了三字:“在那呢?!蹦且欢褧槐颈菊R疊著,嶄新的,落了灰,還有好幾個包著書的郵包,并沒拆開。
那一刻,心好像跌入了冰冷的深淵,我突然覺得自己錯了,突然醒悟自己錯過孩子的某些重要時光,我問自己,現(xiàn)在彌補還來得及嗎?
回來后,兩個月時間,咬牙定了套房子,做好所有工作上的交接文件,寫辭職信,一切雖然突然,但義無反顧。就這樣,我把女兒接到了身邊。
我一直相信閱讀的力量,把孩子接回來后,我先給孩子培養(yǎng)閱讀習(xí)慣,晚上給她讀故事,陪她看書,白天帶著她逛書店。慢慢的,她不再愛看電視,不再沉迷小零食,她喜歡靠在我身邊安靜的聽我講故事。有一次,她突然問我:“媽媽,為什么你不早點來接我?”我頓時潸然淚下,但愿我全職陪她的這些靜謐又美好的閱讀時光能彌補錯過她的所有遺憾。
以后的每一天,我都會花上半個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給她講故事,為她講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告訴他所有的壞人最后都會被嚴懲,因此要做一個善良的好孩子;為她講拇指姑娘,希望她能明白不論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要堅定自己的理想。
我盡量為她選擇很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四大名著兒童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我希望她能在上學(xué)前了解這些故事,不但鍛煉孩子的思維,還能從聽到講,再從講到看,慢慢陪養(yǎng)她的閱讀習(xí)慣。
一年多的時間,我就用這樣的方式陪伴著孩子,轉(zhuǎn)眼間孩子就要上小學(xué)了,我也像別的父母一樣擔(dān)心陌生的環(huán)境,孩子會不適應(yīng),我便提早給孩子做“思想工作”,為她描述小學(xué)的校園、老師還有朋友。可是有一次孩子卻對我說:“媽媽,你放心吧,小兔子都可以輕松和別的小伙伴交朋友,我也一定可以!”就是這一刻,我突然真切的感受到故事的力量!它不但會讓孩子逐漸愛上閱讀,還會引導(dǎo)孩子養(yǎng)成良好品性,這點更是讓我驚喜滿滿。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xué)后,我便計劃著再找一份工作,雖然不是全職陪伴,但有一個習(xí)慣我卻從沒有間斷,就是每天睡前或者放學(xué)后為她繼續(xù)講故事,周末帶她去圖書館,因為我一直堅信:從小愛聽故事的孩子,總會被故事中塑造的人物所影響,長此以往,孩子總會被勇敢、善良、睿智等良好的品質(zhì)所感染,這樣的孩子想變壞都很難!
我們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最多只有二十年,為什么不盡全力,不拿出全部的愛來陪伴呢?我們總是很忙,不是忙家務(wù),就是忙工作,空下來的時候,忍不住拿起手機,卻忽略了其實應(yīng)該抱一抱孩子,給孩子講個故事,讀本書……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賜,孩子在身邊的每一天,都不應(yīng)該“虛度”,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從我的講述中領(lǐng)悟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陪伴孩子不只是我們和孩子在一起:你自顧玩兒手機、忙工作,孩子在旁邊玩玩具,而是要在一起的時間都能有價值。選擇一本書或者一個故事,才會深刻體會到在一起的幸福!
媽媽,你為什么要拋棄我?
孩子3歲了,應(yīng)該上幼兒園了。雖然很多家長們會有些舍不得,但大多數(shù)會堅持為孩子選擇大眾的成長方式。我們兒童繪畫心理樂園中有個小會員,在應(yīng)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上學(xué),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他在幼兒園被老師和學(xué)生們孤立,孤獨無助的他,在學(xué)校常常一言不發(fā),跑回家中又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尤其擅長繪畫,她的畫都是在講故事!但在幼升小時,學(xué)校一度懷疑孩子有自閉癥,進而很難入校就讀,無奈之下,只能作為編外生來上學(xué)。
孩子在上了幾次繪畫心理課之后,自我表達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有次她竟主動的問媽媽:“我3歲的時候那么小,你為什么非讓我上幼兒園?我哭得那么厲害,你為什么不管我,任由老師把我拽進去?!”“媽媽你為什么拋棄我?”,面對這一連串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疑問,任何一位媽媽都會為之心碎吧!
上幼兒園對孩子意味著什么?
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上學(xué)就意味著要和媽媽分開,就意味著要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是踏入邁向社會的第一步。面對未知的環(huán)境與事件,自己最親愛的媽媽卻不在身邊,肯定是媽媽不要我了!哭鬧、不去上學(xué)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甚至?xí)ㄟ^軀體化的反應(yīng),比如生病這樣的方式作為對抗方法。
對于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孩子會怎樣?
我們知道上幼兒園是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因此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會厭煩、會無奈甚至憤怒,同時,有些家長更愿意將這個煩人的小孩交給老師,讓老師去解決他,自己稍做安撫,就趕緊抽身離去。接下來,就是孩子最痛苦的時候了,他一方面要應(yīng)對周圍陌生環(huán)境,一方面還要處理自己被拋棄的焦慮。長期不被關(guān)注后,孩子的安全感就會收到嚴重打擊,他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他敏感多疑,他無法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只會自己跟自己玩,有些可能會特別粘膩大人。無論哪一種,長大后的他們都是無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guān)系的,當(dāng)自己為人父母之后,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們到底應(yīng)該怎么辦?
如果孩子是個特別不愿意上學(xué)的寶貝,我們需要的是有耐心,接納孩子的狀態(tài),理解他內(nèi)心的苦楚,不厭其煩的向孩子證明我們是愛他的,每次上學(xué)的時候跟孩子約定好時間,做到了就給予精神鼓勵,幫助他熟悉老師、熟悉環(huán)境、熟悉小伙伴,讓他知道幼兒園是安全地帶,可以自由玩耍。無論他的反抗持續(xù)多久,我們都要去理解他,如果你不接納他的狀態(tài),對他不耐煩,他就會認為媽媽拋棄了他,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
其實跟孩子交流并不難,孩子只是想要確認媽媽愛我、媽媽永遠不會拋棄我,只要我們給他足夠的安全感,他就會快快樂樂的去玩耍了。
媽媽,乳房是做什么的?
兒童在3~4歲的時候,對媽媽的乳房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這是孩子在幼兒階段性心理發(fā)展的正常表現(xiàn),也是孩子天然的好奇心使然,兒童對乳房的了解是不帶有“性”的意味。根據(jù)孩子的性格不同,對乳房興趣表現(xiàn)的方式不同。
有的孩子會以羞澀的眼光偷偷看媽媽的胸部,有的孩子會直接摸摸媽媽的乳房,并問媽媽:“這是什么?”,有的孩子會問媽媽:“為什么你的胸部比爸爸的大?”等等,這些問題會使媽媽感到非常尷尬,因為媽媽將孩子對乳房的問題與“性”掛上了鉤,所以,媽媽們便不知道怎樣處理孩子的這些問題了。
十年前,兒子4歲左右,有一段時間常常斜著眼睛,偷偷地看我的胸部。特別是晚上我和他在床上講故事的時候。那個時候不懂得兒子的心思,不會主動地和孩子去交流這樣的問題。只是心里有些準備,準備著兒子如果問,我應(yīng)該怎樣應(yīng)對他!
終于有一天,兒子鼓起勇氣,和我討論了這個問題:
“媽媽,你這里為什么比爸爸的大?這是什么呀?”
“這是乳房”天啊!他終于提出這個問題了!鎮(zhèn)定一下自己,然后面不改色心卻狂跳,平靜地看著他回答。還不知道他的下一個問題會不會讓我暈倒!!!
“乳房是用來做什么的?”
“乳房里裝的是媽媽的奶,就像你小時候喝牛奶的奶瓶一樣,你剛生下來的時候沒有牙齒,不能吃飯,只有喝媽媽的奶?!蔽壹敝猩腔卮鸬健?/p>
“爸爸怎么沒有乳房呢?”
“因為爸爸不用喂寶寶奶呀,有媽媽喂奶就可以了?!蔽乙呀?jīng)不那么緊張了。
“我小的時候吃你的奶嗎?”
“當(dāng)然吃了,不然你怎么這樣聰明,這么健康呢?!”
“媽媽,我想看一看里面還有沒有牛奶。”孩子以為所有的奶都是牛奶。
“早就沒有了,被你小時候吃完了呀!”
“我想看看嘛!”兒子不依不饒,我的心有提到了嗓子眼啦!
“好吧!”我也豁出去了!解開衣服。
兒子天真好奇的看了我的乳房,用手摸了摸:“真的沒有牛奶了嗎?!”看樣子他還不甘心,可能是嬰兒時吸吮乳房的記憶還存有一些,看得出來他的眼睛里還有想吸吮乳房的渴望,這個時候,我主動地說:“你是不是還想吃奶呀?”兒子立即不好意思:“不吃了,沒有牛奶了,我也長大了!”
之后,兒子不再偷偷地看我的乳房了,而且再也沒有問過關(guān)于乳房的問題了。
在我進行兒童性健康教育研究后,接觸到很多媽媽,她們都遇到了和我一樣的問題,卻不知道怎么去處理。
當(dāng)爸爸和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要像對待孩子問:“天上為什么會有星星?”一樣,自然平靜地對待孩子的問題,實話實說,告訴孩子他想知道的一切,當(dāng)孩子了解了乳房的“真相”以后,他就不再好奇了。
幼教資源——母親節(jié)即至,我們能為媽媽做些什么?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年一度的母親節(jié)到了,母親是神圣的偉大的,在這個母親節(jié)到來之際,我們應(yīng)該怎樣做,才能讓把愛全給了我們的母親高興呢?
1
回家看看
平時我們總以工作忙,事太多,為借口,沒時間回家。母親為我們做的太多,一年中只有一天是母親節(jié),我們一定要抽空回家看看自己的母親。什么都不需要,我們能回家看看就是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2打個電話
如果時間和空間真的不允許的,不能親自回家看望母親,那就打個電話吧!孩子記得母親節(jié),是給母親最好的禮物,哪怕不用說“我愛你,媽媽!”,說說家常就可以。只要聽到孩子的聲音,我們的母親也會覺得她是天下最幸福的母親。
3
送母親一個擁抱
在母親眼里,我們永遠是孩子,長個后,很少和母親有親昵的動作。母親會覺得孩子長大了,和母親生疏了,母親往往是又高興、又失落。和母親幾個親昵的動作的動作,會讓母親覺得自己依然年輕,和孩子依然親密。
4
聚餐時幫母親夾菜
小時候母親總是把最好吃的東西放在我們的碗里,現(xiàn)在我們長大了,應(yīng)該回報母親了。不要讓母親覺得“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5
送母親年輕時喜歡音樂或最畫報
送給母親年輕時喜歡音樂或最畫報,會引起母親對年輕時的回憶,一定能讓她感動,讓她覺得自己很年輕,心態(tài)更自然平和,這樣才會健康更長壽。
媽媽不得不知的幾個“什么時候”
寶寶天天總在哭,這種情況什么時候會有所改善?
在寶寶出生后的好幾個月里,哭泣都會伴隨著他天天的成長。2~3周大時,哭泣的情況會開始增加,到6~8周大時達到高峰,然后慢慢減少,到4個月時就越哭越少了。在傍晚和清晨的時候,寶寶會哭得比較多,因為過了漫長的一天,他們的情緒需要得到一定的釋放。
當(dāng)寶寶哭泣時,爸媽首先要檢查寶寶的基本需要是否被滿足(如尿了、餓了等)。假如不是這些原因,那很可能是因為寶寶覺得孤單了,用他喜歡的方式安撫他一下就可以了。
寶寶什么時候會笑?
寶寶的社會性微笑會在長到6周時出現(xiàn),12周時這種微笑會常見起來,等到寶寶6個月,他就會經(jīng)常對熟悉的人微笑了。假如寶寶3個月還不會微笑,爸媽最好向兒保科醫(yī)生咨詢一下。因為大多數(shù)寶寶在這個年齡段,都會對熟悉和喜歡的人或玩具露出微笑。
什么時候?qū)殞殨ψ约旱拿钟蟹磻?yīng)?
在寶寶5個月時會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yīng),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寶寶多多說話,并重復(fù)他的名字會對他的理解有幫助。不久之后,他就能把他的名字和自己聯(lián)系起來。當(dāng)你叫他時,他就會把頭轉(zhuǎn)向你哦。
寶寶總是咿咿呀呀,他什么時候能夠說話?
許多寶寶在12個月時能說1~2個詞語,也有不少寶寶要到16~18個月時才說出第1個詞。大部分寶寶在1歲時已經(jīng)理解不少詞的意思,他們懂得的要比會說的多。假如你的寶寶咿呀作語,模擬各種聲音,其實他就是在回應(yīng)你,表示他明白你的意思,說話之日指日可待了。
我天天要陪寶寶玩多久?寶寶需要獨處嗎?
你想和寶寶玩多久就多久,你是他最愛的玩伴。當(dāng)然,寶寶也需要有時間一個人待著,這樣他就能逐漸理解: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不是媽媽的一部分。你可以找機會把寶寶放在毯子上,并放些小玩具在他旁邊,讓他一個人待會,這樣他就有機會自己探索四周的環(huán)境,學(xué)習(xí)獨處和娛樂自己,但注重不要讓他一個人待太久。幾周后,你就能知道你的寶寶能夠自我獨處多少時間。做個會觀察的媽媽,讀懂寶寶的信號,在他要哭之前先把他抱起來,與他互動。
我的寶寶剛出生,到多大時我能讓家里來的客人抱他?
只要客人事先洗手,不要對著寶寶咳嗽和打噴嚏,就沒什么問題。但注重不要讓太多人抱寶寶太久,新生寶寶的免疫系統(tǒng)還沒發(fā)育成熟,所以很輕易受到細菌感染。當(dāng)寶寶長到1~2個月時,就沒必要對外面的細菌這么敏感和警惕了。
什么時候可以帶寶寶外出兜兜?
從出生的醫(yī)院回到家,寶寶已經(jīng)算是外出過了。這方面媽媽完全可以根據(jù)常識加以判定,帶寶寶到四周的便利店買東西,或在小區(qū)里逛逛都可以。只要外出時寶寶穿戴得當(dāng),不要在外面待太久就沒問題。大多數(shù)爸媽在外出時都給寶寶穿得太多了,寶寶會因為太熱而發(fā)燒,體內(nèi)的水分也會因此很快流失。
什么時候?qū)殞殨_始長頭發(fā)?
這很難說,每個寶寶都不太一樣,有早有遲、有快有慢。有些寶寶一出生就有一頭濃密的頭發(fā),有些則比較稀疏,這屬于胎發(fā)。胎發(fā)在出生后的6個月內(nèi)會慢慢自行脫落,所以沒必要為寶寶剃胎毛。在這之后,有些寶寶馬上會長出顏色不同、質(zhì)感不同的新頭發(fā);有些寶寶則需要一段時間來長頭發(fā)。
寶寶的“尖”頭什么時候能夠變圓?
不用擔(dān)心,長長就會好。順產(chǎn)寶寶的腦袋“尖”或者說呈錐形,是因為經(jīng)過產(chǎn)道時被擠壓所致,他的骨縫尚未閉合,所以頭型會自然回復(fù)。爸媽可以通過經(jīng)常變換姿勢的睡眠方法來改造寶寶頭型寶寶愛吃自己的大拇指,是不是安撫奶嘴比較好?什么時候他才能不吃?
寶寶通過吮吸來使自己平靜,在胎兒時期,寶寶就用這種辦法有效處理自己的緊張情緒,大拇指比安撫奶嘴更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它不會掉在地上,不用通過奶嘴鏈(它比較輕易鉤到其他東西)系在寶寶衣服上,寶寶完全可以自行控制。
大約在4、5歲,當(dāng)寶寶找到其他方法安撫自己時,就不會再吃大拇指了。不過,即便到了那個時候,當(dāng)覺得壓力太大的時候,寶寶也會偶然吃吃大拇指。
不要強迫寶寶戒除吃手指的習(xí)慣,除非他自己預(yù)備好放棄了,因為你不大可能成功,只能給寶寶和你自己帶來困擾。
什么時候?qū)殞殨推渌麑殞氁黄鹜嫠#?/p>
同伴交往也有一個過程,在寶寶1歲以前,爸媽不要對寶寶的同伴社交抱太多期望,1~2歲的寶寶更多的時候也只是平行玩耍,即各玩各的,互相之間沒有明顯交流,除非當(dāng)兩人都要搶同一個玩具。真正的交流式玩耍,比如寶寶們能夠一起玩“過家家”、互相追逐等游戲,則要到寶寶2歲以后。3歲左右的寶寶才會對“分享”這件事有概念。在他們理解之前,爸媽可能要不停地為寶寶間的爭搶作仲裁。2~3歲寶寶更傾向倆人結(jié)伴玩耍,而不是組成小分隊,和很多人一起玩。
什么時候?qū)殞氶_始能夠記事?
在寶寶2個月時,寶寶就能識別那些熟悉的面孔和聲音,非凡是天天能夠見到的那些。新生寶寶一出生就能聽出媽媽的聲音,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1周后就能聞出媽媽的味道,這些可以說是寶寶記憶的開端。3個月的寶寶能夠再認1~6天前給他看過的新圖片和新玩具。9個月的寶寶能夠記得更細節(jié)的東西,比如他喜歡的玩具到底放在家中的什么地方,可以模擬一周前學(xué)到的東西,即延遲模擬——先前經(jīng)驗在延遲一定時間后,出現(xiàn)對該經(jīng)驗的模擬行為,這也顯示寶寶出現(xiàn)了一定的回憶能力,14~18個月時他能回憶更多。1歲的寶寶能夠理解客體永存,2歲時能有意識地回憶以前發(fā)生的事情。
什么時候能知道寶寶是左撇子?
寶寶到底愛用右手還是左手,在他6~9個月大時能看出些端倪,真正確定要到寶寶2~3歲,因為他開始慣用那只手。有些寶寶在18個月時,就能判定出他的偏好。有些寶寶則兩只手都會用,直到5~6歲才會做出選擇。這件事和遺傳大有關(guān)系,假如爸媽都是左撇子,那寶寶是左撇子的概率在45~50%。但無論寶寶愛用哪只手,做爸媽都不要試圖去影響或糾正寶寶,假如寶寶確實是個左撇子,非要強迫他用右手的話,不僅不能改變這個事實,還會給寶寶的成長帶來困擾。
媽媽爸爸日記:孩子,我為什么打你
編者按: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而媽媽就是這顆種子的守護神,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fēng)雨。成長中,媽媽、爸爸記錄著點點滴滴,有幸福有煩惱,但他們都相信自己的小種子,總有一天會燦爛綻放、絢爛無比。人民網(wǎng)教育頻道推出《媽媽爸爸日記》專欄,歡迎您投稿一起分享育兒心得。
我給我母親添了不少亂,但是我認為她對此頗為享受。——馬克·吐溫
一位好母親抵得上一百個教師?!獑讨巍ず詹?/p>
對孩子,天性賦予母親關(guān)愛的本能,其中有一種叫刻骨銘心,那種愛叫——借“打”!
孩子,我為什么打你
有一天與朋友聊天,我說,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當(dāng)紅衛(wèi)兵,我也沒打過人。我還說,我這一輩子,從沒打過人……
你突然插嘴說:媽媽,你經(jīng)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靜很靜。那一天我繼續(xù)同客人談了很多的話,但說所有的話我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執(zhí)的一句話,仿佛爬山虎無數(shù)細小的卷須,攀滿我的整個心靈。
面對你純正無暇的眼睛,我要承認: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打過一個人。
不是偶然,而是經(jīng)常,不是輕描淡寫,而是刻骨銘心。這個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時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菜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點兒輕微的碰撞,將你稚弱的生命擦傷。我為你無日無夜地操勞,無怨無悔。面對你熟睡中像合歡一樣靜謐的額頭,我向上蒼發(fā)誓:我要盡一個母親所有的力量保護你,直到我從這顆星球上離開的那一天。
你像竹筍一樣開始長大。你開始淘氣,開始惡作劇……對你摔破盆碗、拆毀玩具、遺失錢幣、污臟衣著……我都不曾打過你。我想這對于一個正常而活潑的兒童,都像走路會跌跤一樣應(yīng)該原諒。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經(jīng)記不清了。人們對于痛苦的記憶,總是趨向于忘記??偠灾菚r你已漸漸懂事,初步具備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異常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為了讓你記住并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敗,在所有的夸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奏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這種體驗將使你一生不會再去撫摸這種橙紅色的抖動如綢的精靈。孩子,我希望虛偽、懦弱、殘忍、狡詐這些最骯臟的品質(zhì),當(dāng)你初次與它們接觸時,就感到切膚的疼痛,從此與它們永遠隔絕。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這個世界給了為人父母者一項特殊的赦免——打是愛,世人將這一份特權(quán)賦予母親,當(dāng)我行使它的時候臂系千鈞。
我謹慎地使用毆打,猶如一個窮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錢。每當(dāng)打你的時候,我的心都在輕輕顫抖。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不打他我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當(dāng)所有的努力都歸于失敗,孩子,我才會舉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過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責(zé)。假如懲罰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訓(xùn)。孩子,我寧愿自罰,哪怕它將強烈 10 倍。但我知道,責(zé)罰不可以替代也無法轉(zhuǎn)讓,它如同饑饉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會成為你生命體驗中的一部分,這道理可能有些深奧,也許要到你也為人父母時,才會理解。
打人是個重體力活兒,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將一千塊蜂窩煤搬上 5 樓。于是人們便發(fā)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雞毛撣子……
我從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樣的反作用力,這是一條力學(xué)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時,我的手指親自承受力的反彈,遭受與你相等的苦痛。這樣我才可以精確地掌握分量。不致于失手將你打得太重。
我?guī)缀鹾敛华q豫地認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為久遠更為悠長。因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得打你!這一切,只因為我是你的母親!
孩子,聽了你的話,我終于決定不再打你了。因為你已經(jīng)長大,因為你已經(jīng)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嬰孩和已經(jīng)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為都不必打,因為打是沒有用的。唯有對半懂不懂、自以為懂其實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們快快長大。
孩子,打與不打都是愛,你可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