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夸獎孩子的動作,你會做幾個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家園共育 幼兒家園共育 幼兒園家園共育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是對于自我意識仍不健全的孩子來說,父母一個簡單的愛撫動作,一個富有深情的眼神,都會給孩子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學會一些簡單的夸獎動作,對家長尤為重要。
你有多久沒有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了?上一次微笑著摸孩子的頭是什么時候?在和孩子一起走路的時候會習慣地牽起Ta的小手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幾個簡單易行的夸獎孩子的動作吧。
動作一:溫暖擁抱
擁抱可以讓人更年輕、更有活力,它能讓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親密。當孩子進步的時候,如果覺得語言過于蒼白,那就什么也別說,張開你溫暖的臂膀,給孩子一個個大大的擁抱,讓孩子在你的臂彎里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體溫。這會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肯定和榮耀。
動作二:溫柔撫摸撫摸是孩子的一種心理情感需要,也是父母傳達贊賞和愛意的一種肢體語言方式。當孩子主動承擔家務時,當孩子熱情幫助他人后,親切的撫摸一下孩子的頭頂,相視一笑,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
動作三:親親寶貝
親吻堪稱是親子密語,心理學家說:“正是母親的第一個吻,教會了孩子如何去愛?!蹦敲丛诤⒆拥某砷L過程中,就讓我們繼續(xù)用親吻來表達對他們努力后的贊美,流露對他們成功后的祝賀。
動作四:豎大拇指
不要吝嗇我們的大拇指,讓它在恰當?shù)臅r候?qū)⒆迂Q起。長此以往,你將會看到贊美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將植入孩子的心里,更能通過孩子傳遞的更遠,讓孩子學會欣賞他人,贊美他人。
動作五:歡呼擊掌
當孩子演出成功時,當孩子比賽勝利后,當孩子費勁周折完成一道智力題時,都不妨與孩子歡呼擊掌。如果再加上一句:“祝賀你,我為你驕傲!”就更加完美了!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擊掌,這簡單的動作里傳遞著催人奮進的力量,是家長對孩子辛苦付出的回應和夸獎。
另外,請記住,在做以上任何動作的時候都別忘了加上具有永恒魅力的真心微笑。孩子需要我們的微笑,就像我們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家園共育:家長懲罰孩子的幾大智慧
懲罰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shù)。只有擁有了懲罰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并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將受到嚴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誠實、負責的品質(zhì)。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孩子的良性轉(zhuǎn)化,因此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他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3.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做出具體的改錯行為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將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家園共育:破壞孩子學習主動性的5句話,你說了幾句?
1、否定的語言
在以上情境中,父母最喜歡用的一個字就是“不”,不認真,不自覺,不要拖延……這些否定性語言的重復,容易讓孩子緊張、反感,行為上表現(xiàn)出磨蹭、犟嘴、哭泣、發(fā)脾氣等。
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分享兩則新聞,講的都是孩子爬上了陽臺,面對這么危險的情境,兩則新聞中大人的語言不同,一個叫孩子“別動”,另一個叫孩子“坐好”,結(jié)果前者發(fā)生了悲劇,后者得以援救。人類是聽不了“不”字的,孩子更是如此,有時候父母越反對,越強化了孩子某種行為,比如我們告訴自己腦中不要想一只粉紅色的小豬,它卻立馬就在腦海里浮現(xiàn)。
那家長說,我們就不能對孩子說一個“不”字了嗎?其實,不說“不”字的背后是讓我們關(guān)注如何引導孩子的正向行為,因為“新事開啟易,舊事停止難”,我們可以在否定的意思中表達正向行為,告訴孩子“要”做什么,不是“不要”。比如:你的數(shù)學成績不好,你還不好好學習??。ā粒?/p>
你的數(shù)學成績有很大提升空間,如果你好好學會更好。(√)
2、貼標簽的語言
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家長很容易用因果邏輯給孩子貼標簽,比如很多家長會說:
因為你不專心,所以你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
因為你不認真,所以你總是做錯題。(×)
這些指責的話語,很容易給孩子貼上“不專心,不認真”的標簽,孩子可能也會慢慢認同,開始為“不專心、不認真”感到羞恥,后來慢慢地可能覺得反正家長也這樣看待自己,無所謂了,沒有改變的動力,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偶然的行為問題上升到個人品質(zhì)不好,更不要歸結(jié)到孩子的先天因素上,那樣孩子就覺得更加難以改變了,比如:
因為你太笨了,所以總學不會。(×)
因為你就隨你爸爸,太粗心,所以總看錯題。(×)
孩子的成長總會遇到問題,與其糾結(jié)于孩子的過去,不如把關(guān)注點指向下一次遇到問題如何解決的事情上??梢院秃⒆诱f:
下次你如果把握好時間,就會按時完成作業(yè)了。(√)
你如果注意審題了,下次就很可能做對了。(√)
3、比較的語言
為了糾正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向其他優(yōu)秀的同學學習,很多家長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種比較的語言,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壓力,喪失進取的動力,因為我們給孩子強調(diào)的都是別人多好,而沒有讓孩子看到別人是如何做到的。比如:
你看人家小紅,彈琴彈得多好,你就不行。(×)
小紅練習了一年,才達到今天的水平,如果你堅持也可以。(√)
如果父母能不只看結(jié)果,而是看到別人家孩子刻意練習的過程,更能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留給孩子比較后的打擊。
其實,孩子都有進取之心,有時候就是找不到方法,某一方面表現(xiàn)出色的孩子,除了天賦,往往是在努力中感受到了成就,之后在細節(jié)方面突破瓶頸做得更好,比如兩個學習畫畫的孩子,臨摹的過程中,如何看出誰的水平更高一些呢?
初級水平的孩子,往往是看一眼,畫一下,主體部分還可以,細節(jié)還待打磨。
高級水平的孩子,往往是看一段時間,然后埋頭開始畫,主體部分很好,但是邊緣等細節(jié)更勝一籌。
所以說,別人做得好也不是輕易做到的,我們可以讓孩子請教優(yōu)秀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如何突破瓶頸期?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對孩子比比較更重要。另外,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提高能力,應該讓孩子看到前進的方向,而這個方向也應該在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孩子跳一跳可以夠得著的地方,不要要求孩子一下達到“別人家孩子”的最高水平。
4、表揚的語言
當然,也有很多家長用表揚或者獎勵的方式希望促進孩子學習,尤其是物質(zhì)獎勵,這樣做往往讓孩子把對學習的內(nèi)在成就感轉(zhuǎn)化為對外在的物質(zhì)的追求,鼓勵、肯定孩子內(nèi)部的品質(zhì),才更容易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內(nèi)在動力,比如:
你真棒,按時做完了作業(yè),獎勵你玩20分鐘游戲。(×)
過程中有很多困難,你最后還是按時完成了,你真有韌勁。(√)
我們總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教育、糾正孩子,其實最好的教育契機不是孩子出錯的時候,而是在孩子做對的時候,這時候更需要你的及時反饋和認可:
你真有辦法,遇到錯過的題目,都標記又摘抄了一遍。(√)
你作文寫的很豐富,用了幾個新成語,你一定讀了很多書。(√)
多關(guān)注孩子內(nèi)在的品質(zhì),讓孩子體會到比如修正錯誤、讀書帶來的好處,并且被你關(guān)注和認可,當孩子把改錯、讀書帶來的成就感、愉悅等好的體驗與學習聯(lián)系起來,孩子才愿意繼續(xù)努力。
5、忽略表情動作的語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伯特·赫拉別恩曾提出過一個公式: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語言+38%的語調(diào)語速+55%的表情和動作。所以說,有時候家長學到教育方法或者說是“教育話術(shù)”,回去對孩子說同樣的話,覺得沒有效果,有可能是我們忽視了其他部分,因為我們傳遞信息的過程中,語言只占一小部分,比語言更重要的是說話的語調(diào)語速、表情和動作,這些更容易被人感知到。
有一次一位妻子,學到“先揚后抑”的說話方法,覺得這樣給人提意見更容易被接受,于是回到家她對丈夫說:我覺得你做得很好……丈夫說:你是要說“但是”了嗎?
其實很多說法只是技巧,關(guān)鍵還是看說話人背后的心情傳遞出的感覺,如果我們是急躁、批評、挑剔的心態(tài),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支持。
其實,家長在孩子寫作業(yè)時候的最佳姿態(tài),我認為就一個字,是“陪”,而我們很多父母做成了“盯”,陪伴的狀態(tài)是父母可以在旁邊看書,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坐在孩子旁邊監(jiān)督和催促,甚至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時不時給孩子聽寫一個單詞,指出一個問題。當然,我們陪伴最終的結(jié)果,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直到孩子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學業(yè),“陪”的最終目標是“不陪”。
家園共育:你會在公共場合向他人介紹你的孩子嗎?
在國外的很多家庭中,父母們都有介紹孩子的習慣,在大人介紹完孩子后,孩子們也彬彬有禮地向客人問好,然后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顯得非常自然妥帖。
而在我國,許多父母都沒有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中介紹自己孩子的習慣,他們可能認為小孩子不懂事,沒有必要向客人介紹。于是,當有客人到來時,孩子只好靠邊站,最多只能成為一個忠實的“聽眾”,或者只是對孩子說道:“到一邊玩去吧?!?/p>
為什么要做在公共場合介紹孩子?父母要學會介紹孩子,這既是尊重孩子的表現(xiàn),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孩子言行上的規(guī)范。
我們經(jīng)常聽人說,國外的孩子為什么就顯得那么穩(wěn)重和成熟,為什么大多都能夠在18歲之前形成自己的性格和鍛造出適應社會的能力。
這雖然不能說與父母有意識地介紹孩子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但至少可以說與國外父母有意識地把孩子推到生活的前臺,再加以有意識的培養(yǎng)和鍛煉是分不開的。小案例:大家都覺得婷婷是非常懂事和有禮貌的,在一次閑聊時婷婷媽媽這樣說道:“我有意識地學著國外的父母,無論是有友人來訪,還是在街頭巷尾遇到同事,或是在一些聚餐上,都不失時機地向朋友介紹孩子。開始的時候,女兒有些不適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女兒漸漸適應了,在我介紹完她之后,她總是很禮貌地回應一聲,待人處事也大方得體得多了。”
所以,培養(yǎng)孩子要從細微入手,從點滴做起,介紹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什么大不了的,卻是培養(yǎng)孩子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實踐已經(jīng)證明,作為父母要學會介紹自己的孩子,有意識地介紹孩子,長期堅持,必有益處。
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介紹孩子”這件事的話,這同樣表現(xiàn)出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平時總在說孩子應如何尊重長輩,難道這不應該是平等的么?也許有些父母認為這樣做會有損做家長的尊嚴,其實恰恰相反,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尊重、理解,久而久之你會擁有一個自信、獨立、有禮貌、樂觀、正能量的小孩。
“尊重孩子”從小事學起
① 如果想讓孩子停止某個活動,并直接說:“把玩具收了吃飯?!蹦敲此麄兒苌贂邮苓@個命令,要么堅定地拒絕,要么充耳不聞。他們非要聽到:“等你把這張拼圖拼好,咱們就去吃飯,好嗎?”才會跟大人商量,繼而接受建議。 “什么都依他,有什么好商量的!什么事都討價還價,那還了得?”很多成年人都有這樣的邏輯,“商量”就是一種妥協(xié),而妥協(xié)用在孩子身上,便是嬌慣。只要家長高高在上,孩子就會心服口服嗎?不是!權(quán)威應該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chǔ)上。
② 尊重孩子,就是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就是要滿足孩子對獨立的需求。當孩子做事情出差錯或者不夠完美的時候,應該接納他、體諒他,而不是直接上手替代,否則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不行,漸漸失去信心。
家長朋友們不如就此邁出第一步,向他人介紹一下你的孩子吧。
家園共育:孩子膽小竟是因為你的一個舉動
有不少媽媽總會跟我抱怨,說自己寶寶為什么總是那么膽小,看見蟲子大驚小怪,見到別人也都是畏畏縮縮。對此,我真的很無奈,孩子膽小難道不還是你們自己造成的嗎?
孩子其實就是一張大白紙,而我們家長就是一支畫筆,孩子的性格、習慣都由我們自己去描繪。生活中,大人很多行為都可能導致孩子膽小,而今天要說的就是原因之一——吵架。下面是一位媽媽分享的故事,我覺得有必要學習一下:
爸爸媽媽吵架,孩子嚇的不敢動
那天,我和老公因為瑣事大吵了一架,因為都比較沖動,所以把樂樂忽略在一旁,結(jié)果這小家伙看到我們倆還以為是世界末日了,一個人蜷縮在墻角,用驚恐的眼神看著我們。
吵架半途,我用余光看到了樂樂,看到他害怕的表情才想起來他一直在旁邊看著,瞬間我后悔不已,連吵架的興致都沒有了,趕緊走到他身邊把他抱起了起來。
被我抱起后,樂樂依舊緊張地看著我和老公,可能在他心里這個家就要散了,爸爸媽媽也不要他了。于是我就覺得趕快安撫他:"剛剛爸爸和媽媽有些沖動了,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過這個和小樂樂沒有關(guān)系奧。"我一個人安慰可不行,于是我就把樂樂抱到老公身邊,說:"你看爸爸也沒有生氣呢,來爸爸笑一個呢!"爸爸看到樂樂不安的樣子,也立即露出了笑容。而樂
樂看到警報解除,于是對著爸爸伸開小手,奶聲奶氣的念叨:"爸爸,抱抱!"
當著孩子面吵架真的是大錯特錯
夫妻畢竟是兩個人,總會有意見分歧的情況,吵架也是在所難免。但是吵架的地點一定要挑選好,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進行,因為吵架對孩子非常不利。
嬰兒期
即便是小嬰兒,也有聽覺反應。如果在這個時期,他們聽到爸爸媽媽激烈的吵鬧聲,那么他們就會感到痛苦,并且全身變得僵硬,封閉起來自我保護。如果嬰兒經(jīng)常封閉自我,那么就會影響到他的聽力發(fā)育,未來還可能出現(xiàn)感統(tǒng)失調(diào)的情況。
幼兒期
這個時期孩子的認知水平較低,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他們很可能會認為這是因為自己不好,為此就有了心理負擔,并且引起一些生理反應,比如哮喘、免疫力低下等等。
兒童期
看到父母吵架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產(chǎn)生羞辱感,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壞孩子、做惡夢,甚至在別人面前會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如果你在孩子面前說離婚,那么他們就會一直生活在擔憂和恐懼之中,這樣的孩子基本沒心思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吵架可以,請躲著點孩子
美國科學家做個很奇怪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夫妻發(fā)生矛盾時,適當吵架有益身心健康,死亡率也會比壓抑憤怒的夫妻低5倍。只不過吵架可以,但是要做好善后工作,別讓孩子受到傷害。
1、要避開孩子
不管事什么原因的吵架,都要避開孩子,所以在討論事情前,最好讓老人帶著孩子出去轉(zhuǎn)轉(zhuǎn)。注意千萬不要冷戰(zhàn),因為孩子可以輕松感受到家庭氣氛不對,他們可能以為是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導致爸爸媽媽不和,時間久了,他們就會變得孤僻自卑,不愿與人交流。
2、在孩子面前和好
如果確實在孩子面前發(fā)生了爭吵,那么一定要在孩子的面前和好,讓他知道原來爸爸媽媽吵架只是占時的,他們也會和好。注意吵架之后要安慰一下孩子受傷的情緒,比如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有針對性的寬慰。
3、請承認錯誤
吵架之后,一定要勇敢的承認錯誤,比如錯誤的一方要向另一方道歉,或者夫妻倆向孩子道歉,表示不該吵架等等。因為如果不及時道歉,那么孩子就會認為吵架是正確的事情,并且有樣學樣。
4、把握程度
雙發(fā)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吵架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這樣也能降低孩子的恐懼感。讓孩子有安全感是家中最基本的責任,所以不要因為一些小事互相爭吵,以免在孩子稚嫩的心里留下很難愈合的創(chuàng)傷。
家園共育:孩子一輸就哭,你會怎么辦?
相信有不少孩子都這樣:在游戲或比賽中輸了就大哭大鬧,甚至會拒絕參加其他活動!
其實競爭意識,本身并非壞事。但是孩子因為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游戲或比賽中,總害怕輸,希望通過得到周圍人的認可,來獲取“安全感”;越是這樣,心思反而越不在事情本身上,進而影響發(fā)揮,越來越逃避那件事,也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其實,孩子沒有錯,怕輸是一種正常心理,而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從容面對遇到的挫折。
為什么孩子“輸不起”?
1.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過程尚未完成
2歲左右開始,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在看到別人比自己好時,就會難以接受。其實這是因為孩子開始發(fā)展獨立的自我意識,但是缺乏對外在事物和自身缺乏客觀的認識。
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幫助。如果粗暴地對待孩子“輸不起”的行為,孩子只能感受到更深的挫敗感,其不當行為也很難得到糾正。
2.家長的輸贏觀直接影響孩子盡管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實際上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學校,許多家長依然是“不惜重金”。
同時,家長還會在不自然的情況下,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這其實是家長的一種焦慮情緒的表現(xiàn),這種焦慮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家長的種種比較會加深孩子的挫敗感,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心;當孩子在競爭中落敗,產(chǎn)生沮喪情緒時,就難免會發(fā)脾氣,表現(xiàn)為我們看到的“輸不起”。
如何解決孩子“一輸就哭”問題?
1.傾聽孩子,允許孩子發(fā)泄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要先將自己的心態(tài)放平和,然后試著去理解孩子。每一次失敗都會給孩子帶來了挫敗,失望、沮喪的情緒。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需要靠近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
比如,我們可以抱著孩子說:“我理解你想贏的心情,輸了比賽,你感到很失望、難過?!被蛘咧皇呛唵蔚乇е⒆樱屗M行情緒的宣泄。也可以拿自己的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會遇到各種失敗和挫折,也會傷心難過,你感到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想到自己崇拜的爸爸媽媽也會犯錯,心理壓力自然就會減輕。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應該阻止孩子,殊不知,這些情緒對于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在家長的關(guān)注下,孩子痛快地發(fā)脾氣,就能重新感受到家長的關(guān)愛,從而排除煩惱,變得放松和樂于合作。
當我們真正傾聽孩子,他就會逐漸學會設(shè)身處地地理解他人,因為孩子將學會我們對待他的方式,將來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2.以身作則,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每一次他跌倒了、遇到挫折了,父母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其實這才是鍛煉孩子抗挫折能力,讓孩子不怕輸?shù)母尽W尯⒆痈杏X到:無論如何,爸爸媽媽都愛我,會幫助我。
這樣做,一方面,孩子既不會認為自己特可憐、特委屈,也不會削弱了對挫折的承受力。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有一個面對失敗該有的樂觀勇敢的態(tài)度——不再害怕遇到這樣的挫折;即使遇到了也會去勇敢的面對,因為他知道,不管他遇到什么挫折,爸爸媽媽永遠會一直在他身邊鼓勵支持他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孩子遇到的挫折,因為我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面對挫折時的態(tài)度,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作為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在工作和生活中對輸贏過于計較,孩子就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所以要想孩子能“輸?shù)闷稹保议L就需要具有寬闊的胸懷,在為人處世上不要斤斤計較,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3、孩子平靜時,一起總結(jié)經(jīng)驗
不要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跟分析大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我們可以等到孩子情緒平靜時,再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分析比賽中孩子的不足之處以及優(yōu)勢,總結(jié)經(jīng)驗,商量解決的辦法,以便下次吸取經(jīng)驗教訓。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在乎你能取得怎樣的名次,你只要努力過,盡力了就行?!爱斎?,這樣的表達一定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去欣賞孩子做出的努力。否則,你明明很在乎結(jié)果,卻說不在乎,孩子一定會靈敏地感覺到你的真實想法,而這時,無論你怎么寬慰孩子”媽媽不在乎,你也不要在意“,那都是無效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去享受過程,如果孩子需要的話,協(xié)助他一起明確自己的目標,樹立信心,做好孩子的親友團,而不是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