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父母要重視BB的“情緒”培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家園共育 幼兒家園共育 幼兒園家園共育1、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
很多孩子在失敗后,情緒會顯得很低落。教孩子如何正確面對失敗,正視失敗的勇氣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和孩子做游戲的時候,家長不妨故意輸?shù)魩状?,讓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面對輸贏的??梢赃@樣說,“雖然我輸了,但這個游戲還是非常有趣,也許下一次我能贏呢?!?讓孩子認識到,所有的游戲都是有輸有贏的,只有這樣游戲才會有趣。
2、讓孩子懂得分享
小孩子往往不能忍受別人和自己分享每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這與自私不同,而是天性使然。父母必須正視孩子的這一特點,在別的小朋友來家里玩之前,幫孩子把最喜歡的幾樣玩具收起來。父母的做法告訴孩子,你尊重他所喜歡的東西,但分享也是游戲的一部分。同時告訴孩子,小朋友不會把寶寶的玩具帶回家。
3、做到公平裁決如果您的小家伙為了玩具和小伙伴打起架來,您應該立刻上前制止,然后告訴兩個孩子:你們要輪換著玩。這種說法比“讓著弟弟”要好得多,因為對孩子來說,后一種說法并不公平也難以接受。你需要扮演裁判的角色,以確保每隔一段時間兩個孩子便交換玩具。
4、事先打好“預防針”
被命令的感覺會讓孩子沮喪,因此家長在某件事情將要發(fā)生之前應該讓孩子知道接下來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這樣就能讓寶寶覺得掌握主動權的是自己而不是爸爸媽媽。比如,“我們再玩三次滑梯就該回家了”,或者“吃完雪糕我們到外面去玩?!?/p>
5、制定好規(guī)矩
當孩子感到事情不在自己掌握的時候就容易大聲哭鬧、亂發(fā)脾氣。而規(guī)矩能給與他們必要的安全感。比如,當和小伙伴正在進行的某項游戲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規(guī)定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握握手;或在回家之前再讓他自由活動一會兒等等。
6、讓孩子休息一會兒
完成一種活動,準備開始另外一種活動之前,父母可以帶著孩子找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休息一會兒,平穩(wěn)一下心情。雖然這樣做有點耗費時間,但可以有效避免孩子過于興奮。
7、經(jīng)常給予表揚
如果孩子能夠不哭不鬧乖乖地跟著父母從小朋友家或者游樂園離開,我們就應該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剛剛的表現(xiàn)是正確的。我們可以說,“寶寶那么聽話,真讓媽媽驕傲”,或者,“今天玩得真高興啊!”小孩子都喜歡正面的評價,因此家長對于正確行為的關注和鼓勵能激勵孩子將優(yōu)點保持下去。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父母應重視幼兒自尊的培養(yǎng)
“你很特別?!睂θ?、四歲的孩子來說,再沒有比這句話更重要的事了!當孩子問問題時,我們會用什么態(tài)度回答他?當孩子興高采烈的告訴我們,他遇到“好玩、有趣”的事時,我們會用什么樣的心情響應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敏感,他會從與成人的互動中知道“我在這個人的眼里價值多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也會用我們看他的角度來看他自己。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他就會用同樣的心去看待周圍的世界。正向的自我概念與自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靠后天。對孩子來說,當我們用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就是最好的培育,當我們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動手做的機會,就是鼓勵孩子的好方法,當我們用正向的態(tài)度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他的心就會受到我們的鼓舞。
建立孩子的自尊為什么這么重要呢?在幼兒研究中指出“低自尊的幼兒將焦點放在失敗,而非成功上,問題而非挑戰(zhàn)上,困難而非可能性上?!钡妥宰鸬挠變赫J為世界是黑暗且令人沮喪的,到處充滿了危險及脅迫。同時,在青少年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低自尊與兒童受虐、學業(yè)成就低、青少年懷孕、犯罪以及藥物和酒精使用過量有關?!蔽覀儠牒褪裁慈送鶃??有信心的還是沒自信的?積極樂觀的還是悲觀消極的?這些評判標準與一個人的自尊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
【自動自發(fā),創(chuàng)造自我歸屬感】
三至四歲的孩子是主動又勤勞的。因為肢體比以前更令他有“隨心所欲”之感,對周遭事物總是表現(xiàn)出“躍躍欲試”的心情。父母應當把握這樣的好時機,善用孩子的“自動自發(fā)”,鼓勵孩子“暢所欲為”,為孩子創(chuàng)造歸屬感。那是幫助孩子取得“自信”的好方法,讓孩子由“做中”培養(yǎng)對自己的體認與信任。
當孩子問問題時,我們?nèi)绾伪磉_對他的接納呢?安靜的聽他說,了解他的思考脈絡,不對他的答案做任何評價,了解他的看法與觀點,重視他的問題,與他好好的對談。而這不正是我們希望他人與我們互動的方式嗎?所以,當孩子開始作一些肢體上的伸展時,我們成人該怎么做?我們其實不該說:“小心喔!這樣很危險?!倍菓撜f:“我相信你會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這對你是個挑戰(zhàn),你好想做到,是嗎?”因此,關鍵在于成人與孩子的互動與心態(tài)。
當我們與孩子交談時,所透露的語言訊息是什么?當我們傳遞的是信任,孩子就收到信任;當我們傳遞的是關懷,孩子就收到關懷。我們所說與所做之間有沒有一致?如果有,孩子就不會混淆,不用花精神來厘清父母的“意思”,而是將精神用在學習上。
【父母有哪些行為會損害孩子自尊?】
外在世界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父母所營造的環(huán)境很重要。如果父母很少贊美孩子,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優(yōu)點;如果父母老是批評孩子,孩子也會批評自己和身邊的人。當我們一味的強調(diào)沒有做到的、沒做好的,孩子的挫敗感就會很深。他會認為是自己沒有用、沒有能力的人;當我們預設孩子還太小、做不好時,我們給孩子的就是懷疑自己,因為連我的媽媽或爸爸都說我不會,我真的做得到嗎?
對三至四歲的孩子來說,由“做中學”是很重要的。只要他評估自己大概可以“試一試”,他就會有意愿嘗試,因為,學習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也是生命發(fā)展的重要任務。可惜的是,父母總是對“該學什么”充滿了評估與判斷。如果父母的期待與孩子的意愿完全相反,孩子的生命能量就會卡在“自己想要”與“父母期待”之間。
臺灣父母總喜歡“比較”,在孩子還是寶寶的時候,比身高、體重、皮膚,比先掉牙、先說話;等孩子更高大時,比的項目又更多了。我們很少教導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進步的地方在哪里”,我們也沒有教導孩子如何“向內(nèi)看”,看到自己的力量。其實,跟別人比是很辛苦的,因為一樣米養(yǎng)百種人,怎么會比得完了?可是,如果孩子相信自己是特別的,他可是會創(chuàng)造出自己所獨有的價值!
還有,父母總是“愛子心切”,代勞各種雜事,剝奪了孩子自我學習的機會。試想,如果我們自己被看成是一種“負擔”時,自己的感覺會是什么?我們會喜歡自己嗎?會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嗎?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嗎?我們可能會“很想獨立”,同時也會有更深的焦慮。
親子關系是最忌諱的是成人口頭的揶揄與諷刺,孩子的心頭是很敏感的,他可是會記在心里。當我聽到四歲孩子罵:“你這個白癡!”“笨蛋!”“傻瓜!”“你很蠢喔!”“你這只豬!”我就很清楚的知道圍繞著這個孩子的外在世界是什么了。Dr.DavidElkind在《揠苗助長的危機》一書中指出,在孩子生命中的第四年與第五年,會開始利用語言將外在世界內(nèi)化。這時成人要認真的思考,孩子的腦子里該裝些什么語言?
【父母是孩子良好自尊的重要培育者】
父母的接納、尊重與關懷,無條件的愛,以及真誠的贊美與肯定,對孩子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親子互動是孩子建構自我形象的重要來源。當孩子能將這些養(yǎng)料都內(nèi)化時,就不用仰賴他人的肯定。父母在生活中,可以為孩子創(chuàng)造的是“有料的生活經(jīng)驗”。
提供孩子自主選擇權,給孩子一些我們已經(jīng)過濾過的合宜選項,讓他從中選一。自主的選擇經(jīng)驗能讓孩子體驗信任自己及勝任感的愉悅。
1.提供孩子成功的經(jīng)驗,并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專長和能力。
2.提供孩子面對挑戰(zhàn)的經(jīng)驗,讓孩子勇于接受挑戰(zhàn),并學習接受挑戰(zhàn)的結果。
3.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教導。
【發(fā)現(xiàn)孩子的內(nèi)在寶藏】
如果父母擁有良好的自尊,孩子也會有良好的自尊??磥?,父母還是得從自己著手才成。為人父母者必須不斷的學習,也帶領孩子用同樣的心態(tài)來成長與學習。其實,孩子是很勤勉的,很熱愛學習的。如果我們愿意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我們只是在一旁的陪伴者、鼓舞者,就會對孩子的能力有更多的體會與領悟!當為人父母者能看到孩子內(nèi)在的寶藏時,孩子才會相信自己的珍貴與特別。
父母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良好情緒
導讀:要想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讓寶寶的情緒穩(wěn)定,情緒一旦穩(wěn)定了,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獨立性。
有人曾對寶寶的行為做過長期的實驗,把一個每天生活得多姿多彩且有良好情緒的寶寶和另一個在單調(diào)無聊的生活中成長起來的寶寶作比較,明顯地看出:前者的反應比后者靈敏,而且這個寶寶在以后的教育中也顯示出很大的優(yōu)勢。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快樂的情緒體驗對寶寶智力的發(fā)展、語言能力的提高都有積極的影響。
您的寶寶一降生,就應該給他快樂的生活體驗。怎樣誘發(fā)嬰兒的良好情緒呢?
多抱抱寶寶
有這樣一個實驗,講的是西歐的普魯士有一個君主,他很想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么。于是他想:如果找到一批嬰兒來養(yǎng)著,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跟他們說話,也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么。他對那些撫育嬰兒的媽媽和護士下令,只許給嬰兒喂奶、洗澡,絕對不準和嬰兒說話。他認為這樣一來,等嬰兒說話的時候,一定會從嘴里說出希伯來語、拉丁語或希臘語來。這樣,就能知道人類最初的語言是什么了。但是這個君王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結果,卻得到了一個很悲慘的結局:這些嬰兒都死了。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嬰兒在沒有人和他說話,得不到母親的擁抱或照料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生存下去。所以父母親要多抱一抱寶寶,讓寶寶通過與母親肌膚的接觸知道自己是被疼愛的,這對嬰兒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嬰兒除了營養(yǎng)上的需要之外,還有精神上的需要。寶寶在媽媽那溫暖的懷抱中,會感到媽媽的愛護和關懷,他會凝視著媽媽的臉,看著媽媽的口形,聽著媽媽那親切的聲音。常抱抱寶寶能夠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所以家長千萬別忽視。
多關心寶寶的哭
寶寶生下來就會哭??奘菋雰号c外界溝通的第一種方式。通過嬰兒的哭泣,媽媽可以知道:寶寶是饑餓,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還是感到寂寞了。半歲的寶寶只有用哭來表達他的需要和請求,如果您不關心寶寶的哭,他會感到很無助。時間一長就會變得悲觀消極,并且不再為達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設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勢必會影響到寶寶語言的發(fā)展。所以家長要多關心寶寶的哭,努力去理解寶寶哭的含義。當寶寶哭了,家長不妨走過去關心地問:“是不是尿褲子了?”“寶寶是不是想說話?”并及時解決他的困難。如果是寶寶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兒歌或唱歌給他聽,或者和他做游戲,讓他體驗到快樂。
讓寶寶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為了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性,寶寶一出生就讓他離開父母單獨睡。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要想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讓寶寶的情緒穩(wěn)定,情緒一旦穩(wěn)定了,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獨立性。如果讓寶寶從小離開母親,在他需要聽到母親的聲音、嗅到母親身上的氣味、得到母親的精心照料時,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滿足,寶寶就會產(chǎn)生不安全感。同時還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自然就不會增強他的獨立性。所以,在寶寶6個月之前,媽媽最好能在寶寶身邊睡,適時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搖籃曲,讓寶寶心滿意足地安然入睡。
家園共育:孩子的哪些習慣是需要家長著重培養(yǎng)的?
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習慣、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好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教師在幼兒園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還不夠,還需要家長的共同協(xié)助。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是幼兒成長這部車子的兩個輪子,只有雙方方向相同,步調(diào)一致,才能推動車子順利前進。
確實,再先進的教育理念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效互補都會顯得蒼白。所以,在對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方面,家長應該利用血緣親情、朝夕相處和具有針對性的優(yōu)勢,幫助孩子更好地將幼兒園學習到的良好習慣保持下去。
新的學期開始了,一起來看看孩子的哪些習慣是需要家長著重培養(yǎng)起來的呢?幼兒園大中小班習慣培養(yǎng)一覽來啦!小班習慣
能夠自己進餐,專心吃完自己的飯菜。
不亂扔垃圾。
能夠穿脫簡單的衣服。
一起游戲時遵守規(guī)則,不大喊大叫。
集體活動時不推、不擠別的小朋友。
不打人不罵人。
能夠記住老師和好朋友的名字。
學會排隊等待。
飯前、便后、手臟時能主動洗手。
學會漱口。
大小便能基本自理,能及時跟老師說出大小便的要求。
能夠主動與老師、長輩問好、說再見。
不把玩具、用品等放入口中。
得到別人幫助主動說謝謝。
有自己喜歡探究的事物。
小班時期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特點:
隨著自我意識以及各種能力的發(fā)展,這些3歲多的孩子越來越“自信”,他們越來越強調(diào)“我自己來!”這標志著孩子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fā)和增強,家長可以抓住這個時期,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
同時,3-4歲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情心和合作意識也有所發(fā)展了,還會為自己做錯事、說錯話而感到害羞。孩子性格中的缺點也開始展現(xiàn)出來了,如他們會非常霸道地對待其他小朋友、拒絕分享等等。
因此,家長們應該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告訴孩子什么話可以說,什么話不可以說,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培養(yǎng)起孩子基本的是非觀念。
中班習慣
學會收拾自己的用品、玩具。
能夠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分清正反、左右。
不挑食、少吃零食。
愛惜書本、玩具。
能夠認真聽講,聽懂老師的要求。
知道正確的讀寫姿勢。
每天至少讀一本繪本。
能夠簡短地講出小故事。
愿意幫助別人。
懂得好朋友之間的分享。
不欺負別人,也懂得保護自己不被欺負。
能夠自然、流暢地在集體中講話。
外出時懂得獨自行動很危險,不掉隊。
能記住爸爸媽媽的電話和家庭地址。
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陌生人走。
掌握洗手、洗臉的正確方法。
飯后刷牙。
不吃小攤食品。
中班時期孩子的習慣培養(yǎng)特點:
4—5歲幼兒在生理上又進一步成熟,集中精力的時間也延長了,家長應當給孩子營造讀書、學習的氛圍和空間,用陪伴而不打擾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更好地發(fā)展思維。
從4—5歲開始,幼兒的人際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孩子們在游戲中逐漸結成同齡人的伙伴關系。當然,這時的同伴關系還只是最初級的,結伴對象很不穩(wěn)定,成人的影響仍然遠遠大于小朋友的影響。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社交發(fā)展的關鍵期,給孩子用更多的機會和小朋友相處,讓孩子從中得到鍛煉,更好地融入集體中。
父母必須重視孩子注意力的培養(yǎng)
父母必須重視孩子注意力的培養(yǎng)
孩子注意力的發(fā)展是成人教育的結果,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注意力方面的優(yōu)缺點,配合幼兒園和學校開展注意力培養(yǎng)方面的工作,就能更好地發(fā)展孩子的智力?!『⒆幼⒁饬Φ陌l(fā)展是成人教育的結果,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注意力方面的優(yōu)缺點,配合幼兒園和學校開展注意力培養(yǎng)方面的工作,就能更好地發(fā)展孩子的智力。
注意力,就是人們在一個時刻內(nèi)集中地反映某些事物的心理活動能力。發(fā)展孩子的注意力與發(fā)展智力有密切關系。如果孩子學習、觀察時精力不集中,不注意聽講,不注意思考,不注意記憶……就什么也學不會。所以說,“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外界進入心境的東西,都要通過它,父母必須重視孩子注意力的培養(yǎng)。
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呢
平時生活中,要注意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對孩子教育起著很大作用。當孩子認真看圖書、繪畫、做事情的時候,成人們要創(chuàng)造安靜的環(huán)境,不宜把電視或音響的聲音放大,更不宜在孩子旁邊打麻將、大吵大鬧,或者發(fā)出其他噪音,以免分散其注意力。家長要善于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提高孩子的注意能力,養(yǎng)成孩子生活的規(guī)律性,這對提高幼兒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是相當重要的。在家里,無論教孩子收拾、放置物件,或是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都要提出具體要求,并且給予具體指導,使他做事有始有終。例如開飯,家長教孩子搬好桌椅,再派碗筷,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分散精神而扣爛碗碟,倒掉飯菜,或者沒有做完就走開。
家長要結合自己孩子的表現(xiàn),選擇一些教育孩子專心學習、做事的故事,促使孩子注意力的發(fā)展。例如故事《小熊進步了》,內(nèi)容講述的是一只小熊不專心上課,沒有掌握區(qū)別蜜蜂和蒼蠅的知識,錯把蜜蜂當蒼蠅拍,結果被蜜蜂刺腫了臉?!缎∝堘烎~》寫大貓、小貓一同去釣魚,大貓專心釣魚,不一會便釣了一條大魚。小貓不專心,見蝴蝶、蜻蜒飛來了,都去捉,結果連條小魚也沒有釣到。后來,小貓經(jīng)過大貓耐心地教育、幫助,專心釣魚,不一會兒就釣了一條大魚。把這些故事講給孩子聽,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具體指出孩子要專心做事、學習,就可以使他逐漸養(yǎng)成專心的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學習和其他活動,不可能完全符合他們的興趣,但是,又要讓幼兒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家長必須向孩子具體地講清學習、活動的目的、意義和明確的要求,并要做到循序漸進,由集中注意較短時間到較長時間,才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有意注意,加強意志的控制力。
國外培養(yǎng)情緒教育
最近來自美、法等國的心理教育專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情緒教育”。
“情緒教育”以道德觀念為基礎,引導人們理解“真愛”,學會關愛他人,讓真誠的愛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在國外,面對學校忽視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輕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現(xiàn)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立學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許多學校設置了有導向性的、以“情緒教育”為核心的人格、素質(zhì)教育課程。
如由于美國的破碎家庭多,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一些學校專門為離異家庭的子女設立課后輔導班,委婉地將這種輔導班稱為“香蕉班”或“彩虹班”。輔導班上,老師鼓勵孩子們傾吐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排解因父母離異帶來的精神痛苦和不良心境。然而,這樣做能否達到學校的初衷,尚不得而知。
專家說,“情緒教育”就是訓練人的本質(zhì)中最深層的動機,使人的知識、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fā)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愛的訓練與體察,是心情成長的營養(yǎng)素。在這方面,父母、老師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可缺少。
在不少國家,“情緒教育”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就學習以愛回報父母,從小培養(yǎng)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質(zhì)在愛的熏陶下逐步發(fā)展成熟。這種人格素質(zhì)在孩子成人后,運用到社會上去與其他人相處,從而建立充滿和諧與友愛的社會。
這種社會就像一個大家庭那樣,使人感到幸福、愉快、輕松。人格培養(yǎng)與道德訓練,共同構成了“情緒教育”的完整內(nèi)容。
家園共育:孩子要慢養(yǎng)、放養(yǎng)、順養(yǎng)
多年來,我們都在談養(yǎng)育孩子、教育兒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那么,這個“養(yǎng)”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夠更好地把握?從事教育工作這么多年,我以為,要真正保障兒童的生存權和受教育權,真正改善兒童的生活,就必須講慢養(yǎng)、牧養(yǎng)、順養(yǎng)。
一、兒童成長要講究“慢養(yǎng)”
“慢養(yǎng)”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從,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夠急功近利,應該讓生命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一點兒一點兒地成長。生命的成長是需要日積月累的,不能夠“催化”成長?,F(xiàn)在困擾許許多多家長的,是社會上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日益嚴重,導致我們許多家長盲從了不正確的教育做法,都去催化孩子的成長,如同“揠苗助長”,過度“施肥”。
和“慢養(yǎng)”相對的,自然就是“快養(yǎng)”?,F(xiàn)在“快養(yǎng)”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學生學習奧數(shù)化,人生成長分數(shù)化。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過度“施肥”就使得學生“營養(yǎng)失衡”。我這里說的“營養(yǎng)失衡”是指兒童的成長被異化,不能夠很健康地成長。
在兒童的成長上,如果我們不能夠靜下心來,不能夠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兒童就會在這種“快養(yǎng)”的教育當中失去真正的自我,兒童的生存權、受教育權和自由生活權就會受到破壞。二、兒童成長要講究“牧養(yǎng)”
這是一個非常形象的說法。“牧養(yǎng)”有“放養(yǎng)”的意思,但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比喻我們要像有經(jīng)驗的牧人放牧一樣,把羊群帶到肥美的草地,讓羊盡情地吃草——我們要把兒童引到更廣闊的、富有意義的知識空間,激發(fā)兒童主動學習的愿望和熱情。
從這個角度上講,激發(fā)兒童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牧養(yǎng)”的核心價值。比如讓一個兒童熱愛閱讀,讓一個兒童有目的地去實踐,去參觀各種博物館,去參與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等。這種“牧養(yǎng)”的方式都是有利于調(diào)動兒童成長的積極性的。他們會非常快樂、非常主動、非常積極地參與到活動當中。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更多的家長“圈養(yǎng)”孩子。兒童活動交往的范圍很小,成長方式也非常單一,甚至枯燥。許多兒童每天就是上學、做作業(yè)、寫試卷、上培訓班,有的在幼兒時代就過早學習系統(tǒng)學科知識。于是,家長替代了孩子的成長,他們束縛了兒童的發(fā)展?!叭︷B(yǎng)”讓兒童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意義與光彩。
三、兒童成長要講究“順養(yǎng)”
“順養(yǎng)”不能夠理解成溺愛,也不能夠理解成放任自流,不是說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那樣就失去了我們教育實際存在的價值。我這里說的“順養(yǎng)”,是指要因材施教,是指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健康甚至高雅的興趣和愛好,促其有個性地成長,鼓勵他成為最好的自己。當一個學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時候,我們家長、老師,應該呵護,應“順木之天性”,發(fā)展他的個性,開發(fā)他的潛能。
以上是自己基于對兒童生命成長的理解而提出的觀點,其內(nèi)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兒童,培植精神,養(yǎng)育人格,讓兒童自由成長,讓生命快樂健康。我想,所有的家長,所有的老師,所有的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如果能夠在兒童節(jié)時更多深層次的思考兒童,發(fā)現(xiàn)兒童,尊重兒童,才能真正為了兒童,才能使我們所營造的環(huán)境更有利于兒童的生命成長。如何真如此,孩子們不止是兒童節(jié)快樂,而是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