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故事講的是在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學校,主要講的是這所學校一位名叫馬修的代課老師,在馬修先生還未到來之前,那些學生內心十分冷漠,天天專干一些壞事,校長時常懲罰學生,犯了一些小錯誤就要到處罰室關上六小時。因為校長的粗暴,讓學生們的內心更加黑暗,而馬修先生的到來,好似一盞明燈,為孩子們指路,他還創(chuàng)辦了一個合唱團,馬修先生每天晚上創(chuàng)作歌曲,早上來教學生。在其他老師看來,學生一但有錯,就該送到校長室,讓校長把學生關禁閉。而馬修先生發(fā)現(xiàn)學生犯了錯只會讓他們下次改正,不告訴校長。在一次合唱會上,因為合唱團的表現(xiàn)不錯,就請校長去吃慶功酒。當時只有馬修先生和其他幾名教師在學院里,意外的是有人放火,校長回來以后,就把這事故意推到馬修先生身上,并讓馬修先生辭職,在走之前,還不許馬修先生在看一眼他的學生。馬修先生痛苦急了,他再也不能看到他的學生了。這時,學院的窗口落下了帶著祝福話語的紙飛機,送給這個改變他們一生的人。
在紛飛的序曲中,他用那熾熱的心,融化了孩子們心中的冰封的海洋,展開了風帆,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之中,打開了新的人生篇章。
馬修先生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著這些孩子,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溫暖和希望散播在孩子們的心田。他用音樂喚醒了孩子冷漠的心,也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
我覺得適宜的教育方法,才是孩子們將來走向社會的成功所在。
讀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感到老師是多么的強大,值得尊敬!使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師尊教育?!俺靥林住笔且粋€住滿調皮孩子的學校,因為里面有許多都是父母離異,沒有人管孩子,所以非常調皮。
馬修是一名剛被調到這所學校的新學監(jiān),校長是一個性格暴戾的人,我真不明白怎會有這樣的校長,他虐待學生,大家都討厭他,但是太怕了。馬修以前是一名音樂家,他總拿著一個包夾,因為他決定教孩子們音樂,馬修很幽默,對孩子們非常好,大家都很有興趣地學,如果馬修看見哪個孩子要被校長罰了,他回去求情,他十分善良!
貝比諾很可憐,父母死了,他不相信,校長就騙他星期六父母就來了。馬修發(fā)現(xiàn)莫安琦很有音樂的天賦,所以成了他的合唱團的獨唱。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結局了,可是誰知道呢?一場大火就灰飛煙滅了,其實馬修救了孩子們,因為他帶他們去玩捉迷藏了,但是校長卻為他沒有看守學校而解雇了馬修。之后,其他的老師投訴了校長,這所學校就這樣消失了。貝比諾無處可歸,執(zhí)著的請求馬修帶他走,馬修心軟就帶他走了。
馬修用他的方式造就了善良的孩子們,我為哈山校長的殘忍而感到十分憤恨,對孩子的遭遇而感到十分心疼,對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感到十分開心,對被比諾的執(zhí)著而感到十分快樂!我還是不能忘記馬修臨走的那天,孩子們把門鎖起來(不讓校長阻止)對著窗口寫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扔給馬修,對著窗口合唱送行!馬修幸福得流下了眼淚,他曾說過,雖然他沒有妻子,但他有六十個孩子!?這部電影真的很勵志,他告訴我,要看準自己的優(yōu)點,有了夢想,就去追夢,只要真心的對待一個人,就一定有回報!
這或許算是我看到的第二部感人影片了?!洞猴L化雨》蘊涵著的是人與人之間最無私、最真切的關懷與愛。雖然他們之間并沒有血緣關聯(lián),看上去也只是師生關聯(lián),但他們就像是家人,更勝于家人。那是一種對社會的愛與職責。
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叫金悅的女孩。雖然片中的每個孩子都有著令人憐憫的不幸,但我覺得金悅是最讓人揪心的。同樣都是留守兒童,同樣住在一個大祠堂里,同樣期盼著父母的電話,可她畢竟與同伴們不一樣。別人的父母至少還壞抽空過來看看,至少還會打個電話,至少還會寫封信,可對于父母離異的她來說,為什么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后,孩子丁點的期望怎能不被磨滅;孤獨中生活了那么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么久,等來的卻是父親無奈的絕情,進而成為每夜的悲哀淚水,這樣幼小的心靈怎能不被傷害?
我腦海里總是揮不去那一幅畫面:母親最之后看她了,可由于離開了那么久,悲哀與絕望已陌生了她的母親。想認想叫,卻叫不出口,只能放聲地大哭,躲到別人的身后,不知怎樣去應對。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當著留守兒童。這對于父母來說,是一種生活的無奈;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無法彌補的親情缺憾。他們多期望父母能夠陪在自己身邊,能夠經(jīng)常看到父母,但是不能,他們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獨中度過。日久天長,別人的歡聲笑語在他們耳中竟有了一點嘲笑的味道。這時候,孩子們想的最多的,也是最期望的必須是父母在身邊的關懷。
留守兒童的傷悲成了擋在成長路上的一堵厚重的圍墻。推到這圍墻的是影片中的張運爺爺,沙柳老師,還有三嬸奶奶,還有更多關心留守兒童成長的人。是他們的無私愛心,使他們的艱辛辦學,讓我們勇敢地應對生活,健康地成長。
我多么渴望能有更多的張運爺爺,來關心更多的留守兒童。
這部影片表現(xiàn)了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的一個重大話題:教育活動到底是為了滿足個性發(fā)展的需要還是主要滿足社會需要的發(fā)展。在教育目的的方向問題上,我們一直在矛盾中掙扎。現(xiàn)實社會要求學校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不重視個人素質發(fā)展必然帶來許多問題。就像中國,設置了高考這道考試門檻,這就是對學校教育的總方向的暗示,教育便更傾向于拿到高分。我們一直羨慕國外教育的個性化,可是忽略了教育價值取向的矛盾也存在于他們其中。
從社會需要來看,教育的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求。社會的需求同時反饋給個人物質上的富足,這就像影片中學校和家長所期望的那樣,每個學生必須努力拿到高分,進入名牌大學,最后在社會上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尼爾的父親便是這個觀點的絕對擁護者,在聽了尼爾想要演戲的強烈心聲和看了尼爾的精彩表演后,他絲毫不為所動,他堅持要自己的孩子進哈佛學醫(yī),將來有個好前程。甚至在逼死尼爾后,他沒有對自己教育方式有一點點的懷疑和反思,反而把矛頭直指倡導個性教育的基丁老師。社會本位論所提倡的教育已經(jīng)在他心中生根,但這種想法的確是可以理解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前程,而好前程的前提是你要為社會所需要,只顧自己個性發(fā)展,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會成功,但不會有學習拿高分來的穩(wěn)當。這種實用主義教育價值觀在家長身上體現(xiàn)最為明顯,因為家長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發(fā)現(xiàn)生活的艱辛,日益成熟理智,不再認為個性自我表現(xiàn)張揚的重要,他們越融入社會,便越現(xiàn)實,他們覺得學校教育應該傳統(tǒng),按社會需求統(tǒng)一標準,拿高分才是生存的法則,是整個社會的要求。
學分門檻下的學子們是痛苦的,他們苦苦掙扎,沒有自由。他們被各種作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晚上卻還要參加學習小組,被灌輸死板的教條知識。最可怕的是這種教育壓抑了他們的個性,他們過早的和現(xiàn)實妥協(xié),不帶有年輕人所有的激情和夢想。在沒遇見基丁老師之前他們就是學習的機器,而卡梅倫是眾位沒有被基丁老師改變思想的學生之一。雖然卡梅倫也參加了死亡詩社,但在個性教育在社會需求教育面前低頭時,他也就懷疑個性教育了,而經(jīng)過這件事,使他們那幫孩子們更加相信接受傳統(tǒng)教育取得高分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他甚至有些埋怨基丁老師對他們的'誤導,供出了所有有關死亡詩社的事情。他們不在愿意擁護個性教育,因為那樣的結果并不好,畢竟個人的力量在社會面前顯得那么微不足道,而他們也相信只要循規(guī)蹈矩按傳統(tǒng)的分數(shù)評判標準學習,能給他們帶來好生活。受教育者不再有個性發(fā)展的要求,對學校教育來說是件好事,但對他們個人個性發(fā)展無疑是重大打擊。我們無法責怪這種教育制度的腐朽,這畢竟是社會選擇的結果,如果這種價值取向真的不行,它必然會被社會淘汰,而不會一直屹立于世。
從個人來講,個性發(fā)展是人精神滿足的途徑?!拔也饺?yún)擦?,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句詩體現(xiàn)了強烈的個性主義,告訴學生把物質有關的東西擊潰,以免在一生的追逐名利中迷失自己,到生命終結時才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精神并沒有充實過,而只是為了世俗忙碌了一世。無疑,基丁老師倡導教育要注重人的本性和本能,發(fā)現(xiàn)自己并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基廷老師為學生上第一詩歌課時,他就告訴學生“我們讀詩和寫詩并不是玩,我們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他引導學生感受個體存在,告訴學生要有激情和夢想的自由?;±蠋熯€帶領學生在操場上走路,站在書桌上看世界,告訴學生堅持自己的路、按自己的本能個性行事,學會用不同視角看問題并學會自己思考。這對于人的個性發(fā)展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所以在影片結尾,在基丁老師的身后,站起了一群有獨立思想、有激情有膽識的人?;±蠋熣f:“孩子們,謝謝你們”,因為是他們的舉動告訴
他,他這么多日子以來的個性教育是值得的,他讓學生有了自己的思想,讓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彰顯,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學生變得更加自信了,張揚了??梢哉f基丁老師的教育成功的。
基丁老師在尼爾死后對著死亡詩社的詩集哭了。他感到悲哀,根深蒂固的社會需求教育觀早就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而僅憑他個人力量是不可能平衡失衡的教育方向。同時他也讓我們反思他的教育,他引導學生追求自我,卻忽視了學生淡薄的力量根本無法堅持自己的人生,他早該想到尼爾不可能逃脫整個社會和教育制度的壓力。給了學生前景的描寫和引導,卻沒有落實到實際過程中,讓學生在日益增長的個性需求和不退讓的古板的教條標準中被擠死。
基丁老師是很值得學習的一位好老師。為人師者,首先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基廷老師堪稱是一位品德高尚,人格豐滿,深受學生喜愛的好老師,在他的教育下,學生一個個從迷茫中找到了人生的理想和目標,敢于為實現(xiàn)理想而奮起反抗,成為有希望的一代。基廷老師不僅有著執(zhí)著的教學熱情,他高超的教學水平令人折服?;⒗蠋熞總€學生寫一首自己的詩,并在課堂里讀出來,托特卻沒有勇氣讀出來,他謊稱自己沒有寫,基廷老師這時用親切的目光看著他,說:“你認為你想法是沒有價值的么?”然后讓他上臺表演“野性的咆哮”,在諄諄教導之下,托德終于能如實地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把他內心的激情釋放出來,所以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學會欣賞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挖掘并發(fā)展學生的潛力。
基丁老師的教育觀念是超前的,是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全新教育,至少在這個時代無法實現(xiàn),所以它只能作為當今教育的潤滑油,在大的教育價值觀正確的情況下允許的一點點自由?;±蠋熓侨娴母镄?,就像他所說的“只有在夢中,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只有朝著那個夢想不斷努力,銳利的不合時宜的完全個性化只會帶來血的教訓。從另一個角度講,這部影片里的教育改革思想也許是未來教育個性化、自由化的前奏,畢竟曾經(jīng)的死亡詩社是充滿自由和歡笑,而最后有些學生也勇敢的站在個性這一邊的。所以個性教育在這部影片中的失敗并不能代表教育方向的永遠穩(wěn)定,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教育走向中,教育能達到一個更好的平衡狀態(tài)。
相關推薦
觀看正能量的電影同樣也能促進我們的成長,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我們應當把這些心得體會一起寫進我們的觀后感里,關于作品名觀后感你有哪些自己的看法。決定作品名觀后感好壞的關鍵是什么?經(jīng)過深思熟慮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選取了一篇十分有用的“電影春風化雨觀后感”,如果你認為這個網(wǎng)站不錯不要忘記把它分享...
編輯為你收集并整理了電影風雨哈佛觀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觀影是一種享受,欣賞完一部作品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觀后感的撰寫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jīng)非常稀少了,觀后感可以讓我們本身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讓人回味無窮。...
快來翻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你精心打造的“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后感”文章,你會不會覺得要撰寫電影觀后感稍感困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觀賞好電影也是我們強力推薦的。很多人在觀影之后,內心會萌發(fā)出不同的體悟和感觸。我們可以將這些閃光的思考點轉化為個人的觀后心得,閱讀完這篇文章后,你的能力或許會有所提升哦!...
對于學生時代的我們來說,寫作是不可避免的,一篇作文可以展現(xiàn)一個人的文采和能力,作文只有平時多寫多,才能熟能生巧,寫出好作文。你是否正在收集和整理作文模板呢?小編經(jīng)過整理,為你編輯了風雨哈佛路電影觀后感,請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讀!電影風雨哈佛路觀后感《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我看了很受觸動,女主人公麗絲經(jīng)歷...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