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閉島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24-06-28 禁閉島觀后感2025禁閉島觀后感。
我們在讀書時,語文考試中一般都會接觸到作文。寫作如同回憶,將曾經不完美的經歷重新編排。學生多學會細致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金鑰匙。精彩的作文創(chuàng)作之前有什么具體的要求?經過收集并整理,小編為你呈上2025禁閉島觀后感,可能你會喜歡,歡迎分享。
禁閉島觀后感 篇1
虛幻的終歸是虛幻的!現實的畢竟是現實的!但我不知道為什么現實總是那么殘酷,那么傷人。
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現實,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營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雖然是個病人,但是起碼他會幸福,他會依然相信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他會依然在尋找著殺死妻子的**,心中有著夢想,有著期望。也許這樣的他會看起來比任何人都正常。()同樣,我們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現實,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沒有了那些欺騙,虛偽,離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夠在夢中堅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著有些看起來不且實際的夢,看著記憶和夢中人的笑顏,聽著他們在自己耳邊輕聲低語,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
但為什么現實總是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處理它,一次又一次地逃避它,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一次次的滿身傷痕的去應對。
泰迪最后仿佛大徹大悟一般的說出:是像一個好人一樣的死去,還是像一個怪物一樣的活著,然后毅然決然的走向了燈塔。一件介于現實世界和創(chuàng)造世界邊緣之間的事情,沒有人知道進入后的結果。
沒人知道泰迪是會死得像個好人,還是活得像個怪物?但我明白,進入燈塔后,現實中不會有泰迪。只有一具行尸走肉沒有記憶。但這并不能讓泰迪松口氣。畢竟,現實世界是如此殘酷。但隨之而來的是泰迪創(chuàng)造的世界的崩潰。
會不會連他自己心中的那一點小小的避風港灣都會隨之而消失?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種很想哭的沖動,為了泰迪,也為了自己。不是嗎?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世界,但生活呢?生活正在把我們從這個世界中一點一點的抽離,讓我們更加融入現實世界當中,讓我們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個“正常人”。
禁閉島觀后感 篇2
首先不得不承認這部片子很有創(chuàng)意。讓人看完片子后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我個人在看完片子后,認為導演真正要表達的故事情節(jié)應該如下:
觀眾在看完5/4時,都還是認為主角是一個聯邦的執(zhí)法官來精神病院查案??此七@個精神病院的確是有問題。但影片最后5/1內容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解釋,其實主角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前面整個故事都是院方為了給他治療配合他演的一出戲,是想讓他從幻想中恢復過來。最后他意識也恢復過來,還表示出感激之情(劇中神態(tài)可以看出),但他自知無法擺脫這個幻想,所以在最后還是選擇死亡,他認為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脫。他深知醫(yī)生會對他再做鑒定。片尾 ,早上他裝著變成了“泰迪”就是為了選擇死亡,可以看出醫(yī)生和他對話就是在鑒定他只否恢復,當醫(yī)生看到他還是活在幻想中時,對院方表示他無可藥救(看動作)。最后醫(yī)生對他叫“泰迪”時,還是在試探他,但他并沒有回頭。說明他自己知道自己不是“泰迪”而是安德魯,他只想解脫,不想回頭。我覺地是導演高明處,讓明白人可以看懂他是裝成患病。劇中集中營的情節(jié),我認為主角早年是當過兵(片子演的是1952年),只是他覺得自己沒早回來解救他兒女,如同沒早到集中營解救那些死亡者一樣。他要殺了他妻子這個做法就像他對德國軍官的憤恨讓他不能痛快的死去是一樣。
禁閉島觀后感 篇3
禁閉島是一部由馬丁·斯科塞斯執(zhí)導的電影,改編自丹尼斯·勒翰的小說。這是一部具有深邃哲學內涵的電影,旨在探討人性的本質與生命的意義。影片通過一群犯人來表達人性本質中的惡與善的矛盾,使觀眾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哲學思想。
一開始,電影設定了一個極其封閉與神秘的環(huán)境,所有的犯人被囚禁在一個叫做“禁閉島”的天然島嶼上,在這里他們獨自生活,毫無逃跑的機會。整個電影的氛圍相當緊張,場景的設計和音樂的運用都讓觀眾充滿了期待和不安。
在這個環(huán)境中,觀眾可以看到一個全新的人性,也就是惡的本質。這些獄警和囚犯們互相殘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充滿了暴力和憤怒,同時還有對人性的質疑。這個觀念比1984、美國X檔案等更有現實意義。
影片中還描繪了德萊尼博士對于人的本性與生命價值的觀念,這既是影片的理論基礎,也是它所希望傳達的哲學思想。德萊尼博士認為人的生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東西,而生命的價值則不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它所承載的內涵。因此,他提出了“我們是誰?我們何去何從?”的哲學探究問題。這種思考既能提高人們的自我認知水平,也能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人類的本性。
電影的高潮部分是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審判過程,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德萊尼博士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問題得到了實踐的驗證,也是觀眾較為滿意的部分。通過這個審判,觀眾們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人的本性和生命的意義,不再低頭,細細品味人生。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探討人性的電影,因此需要每個觀眾去體會內涵。對于哲學愛好者來說,這部電影將是一種最好的觸動,更是思考人性的良藥。而對于不熟悉哲學的普通觀眾,這部電影也能夠給予他們對于現實世界的啟示,幫助人們明白人類本身就是充滿矛盾和迷惑的存在。所以每個人不妨放下自己的思想枷鎖,去享受一次深層次的思想之旅。
禁閉島觀后感 篇4
在這個充滿嫩頭編劇的年代,有太多讓人昏昏欲睡的所謂驚悚片,但從來沒有想到過馬丁·斯科塞斯大師會給我一個這樣的驚喜,這個驚喜無疑給近年來疲軟的驚悚片市場打入了一管強心劑,告訴我們大師除了故事片以外仍然可以做到得心應手。
如果將解開電影中的謎團當做是解題的話,那么看第一遍可能只會得到一個解題方法和半知半解的思路,看第二遍時,通過之前的解題方法仔細的觀察,才發(fā)現答案早就給出了,只是那時你并不在意,或者說你根本想不到故事會這樣展現在你的面前,這就是馬大師帶給我們的驚喜,他讓我們不僅僅在觀賞電影,同時還給我們一步步去尋找謎底的樂趣。
以下是解出謎底的細節(jié)和關鍵點:
影片表面的故事是,法警泰迪借機尋找妻子仇敵的線索,尋找失蹤的女囚犯進入禁閉島上的精神病院。實際上,這位“法警”是精神病院的危險病犯,他因為喪子之痛而殺妻,最后精神崩潰。法警的身份很難讓他接受現實的痛苦。醫(yī)生為他做了一個角色扮演實驗,想殺死他。
那為什么說影片的這個結果早就給出呢,下面就來給出線索。
1、在片頭的船上teddy對周圍的水產生恐懼,這與暈船無關,而是他的兒女都溺死在湖里所造成的心理陰影(開玩笑的解釋,說不定是萊奧納多在泰坦尼克號時喝的海水太多了。
2、teddy在船上回憶妻子時,回憶中的他褲子是濕透了的。因為他曾跳進湖里打撈孩子的尸體。
3、剛上島,所有的獄警都緊張的持槍注視著teddy。顯然法警是不值得受到如此緊張的關注,從獄警的眼神中就告訴我們這個“法警”是一個危險的精神病犯。
4、teddy所謂的“新拍檔”在入院拿出槍時,顯的很生疏不像是一個工作4年的法警。因為他根本不是法警。他是泰迪的醫(yī)生。
禁閉島觀后感 篇5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禁閉島》電影看了一遍。很坦白我不是聰明人,看了一次還不是很懂。上網查了不少影評,就里面提到的一些醫(yī)學名詞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一日主角下班發(fā)現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憤而情緒失控的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尸體,然后逃跑。不久后被抓捕從此患上" 被害妄想癥" 及" 精神分裂癥" . 50 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zhí)行" 腦前額葉切除手術" .為了抵御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yī)學界的專家發(fā)明了一種叫" 角色扮演" 的群體治療法,為了證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替代" 腦前額葉切除術" ,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被送到禁閉島上。
很好奇究竟腦前額葉是什么東西,為什么一個人切除了腦前額葉之后還能活著,個人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后來查了一些醫(yī)學書籍,發(fā)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1848 年9 月,蓋奇被炸飛的一根一英寸粗鐵棒插入臉頰,戳穿左眼后從顱骨頂蓋穿出。但是奇跡發(fā)生了,經過治療2 個月后,蓋奇完全恢復了,可以走路說話,對周圍環(huán)境也能做出正常反應。但是性格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后經過解剖,蓋奇腦部受損的位置就是腦前額葉。科學研究發(fā)現:腦前額葉接受和綜合由腦的各部位傳入的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并能及時組織傳出沖動,給這全部結構以組織性、指導性和調節(jié)性的影響,保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整體的協(xié)同和達到整個高級心理過程的機能統(tǒng)一??梢哉f腦前葉是高級神經活動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剛發(fā)展起來的時候(20 世紀50 年代),美國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切除手術,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萊塢女明星弗蘭西斯· 法默,也沒有躲過這項手術,由于其過激的性格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被其母親送進精神病院,并在她母親的授意下,被切除腦前額葉。多年后她重返社會,已是一個目光渙散、神情呆滯的中年婦女。傳記電影《弗蘭西斯》最后一幕,她當年的朋友去見她,卻被她異樣的神情和舉止所震驚,他們分別時,她獨自一人穿過整條空曠的街道,直到走進黑暗。 切除腦前額葉的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讓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癡,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并發(fā)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隨境轉移計劃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權利赤裸裸的剝奪,是個人私欲極端膨脹功利主義的體現。因此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引用網站一篇文章的話,作者談到"腦前額葉切除術終于不再被當作是施加給混沌世界里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終廢止了。人對世界的認識,有時候是錯的,有時候走彎路,總還是前進著。真理永遠只是當時當地人們所認為的真理,等待著在將來被修正。"人類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被修正,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廢除后,對腦前額葉的研究一直沒有終止。腦前額葉作為大腦的指揮官,對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讓一個正常人變成白癡。同樣只要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fā),必將使人成為天才。隨著對腦前額葉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理論驗證了腦前額葉對于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意義。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專注于腦前額葉的研究,他采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fā)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后就開始急速的發(fā)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 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fā)育,一直持續(xù)到6 歲達到高峰,6 歲后發(fā)育就會趨緩。在這3 歲到6 歲的急速發(fā)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于孩子以后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腦前額葉控制下表現出來的五項基本能力。在兒童3-6 歲期間,通過對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煉能有效開發(fā)腦前額葉。而運動與做游戲是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人類從不知道腦前額葉為何物,到任意生命權切除腦前額葉,到最終認識到腦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在兒童時期合理開發(fā)腦前額葉。這一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沖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知欲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恒不變的奮斗主題。
禁閉島觀后感 篇6
我心中有一只老虎,嗅著玫瑰,審視著我的心。我親愛的朋友,你應該發(fā)抖,因為你就在那里。
——西格夫里薩
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 ?
——《禁閉島》
因為一些原因錯過了少年派,今天算是把它看完了,可是實在是后悔沒去電一影一院,這樣一部杰作應當是去電一影一院看的,電一影的結局足夠意外,讓我覺得和禁閉島有相類似的難以形容的感覺。所以我把它們放在一起,但我沒有寫任何電影評論,只是進一步思考人性。
讓我來做個大膽的假定吧: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幻象之中,或者所有的正義或**或者現在的普世性準則其實都是相反的,你是否會覺得唯一剩下的東西只有恐懼,那深深的恐懼。為什么我們生活在我們生存的世界里?究竟是什么促進了人類對世界的發(fā)展?
人性本來就是一個永遠也捉摸不透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小丑并不比蝙蝠俠壞甚至是個天才,那句經典的and you ,you ***plete me,善與惡絕對是共生的。人類發(fā)展到如今文明已經高度發(fā)達,可是仍然不是不存在所謂的價值觀所謂的準則都是假的這樣的可能性,當然這只是電一影帶給我的思考,可是不代表這個思考沒有價值。
當人們處于絕望的境地時,沒有任性或神性可言。暴露在外面,我們每個人都是孟加拉虎,我們每個人都是是肉動物,貪婪自私。我們所看到的遠非事實,我們相信不是因為我們看到,我們看到是因為我們相信。所謂的真理不過都是謊言和欺騙,而我們所認為的謊言和欺騙可能都是真理,而這些真理都被謊言和欺騙所掩蓋了,想想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世界,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活在禁閉島上了。
《禁閉島》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泰迪不瘋,另一個是他瘋了。我選擇相信了前一個。這個選擇直接導致了我寫下這篇文章。
當年看完這部電一影時整整苦思冥想了一一夜,第一次覺得我離世界的真相這么近,可是之后沒有深究下去也便把它遺忘,直到今天把少年派看完我又想起了這部電一影,這部讓我?guī)缀醢d狂的電一影,我開始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剛剛仙逝的鄧正來先生在翻譯博登海默的名著《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時曾經在序中提出對整個法學領域的歷史思考:為什么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樣一個既定的社會秩序當中,倘若沒有法律,人類是否選擇其他手段來維護正義?
鄧先生一輩子都沒有得到答案。我認為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解決我的問題。解決了我這個問題他的問題也迎刃而解,我想我這輩子注定要和這兩個問題為伴了,想得太多過度思考會變得很消極,不過我絲毫不害怕,我覺得我不是學成了,我只是剛剛入門了。而進入是一種瞬間的狀態(tài),瞬間突然變得明亮,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對什么都不知道的感覺。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至,我愿意迎接挑戰(zhàn),我已經做好了迎接挑戰(zhàn)的準備。
信仰,道德,法律,人性,正義,公平,自一由,倫理.........這些都是我時常在思考在看在接觸的問題,我熱愛法理因為法理學里有這些問題,但何止是法理學其實我們整天都在接觸的就是這些問題,只是法理學提一供了一個思考的平臺罷了,我想鄧先生是因為把事情看得太透所以才提出這樣一個終極問題吧,我也想不是一切的問題都能得到一個契合的答案的。
這就是社會科學迷人并且悲哀的地方,無論你覺得你說的道理有多通透了,仍然會有人不相信你,質疑你,你永遠無法讓每個人滿意,你永遠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1就是1,2就是2.雖然我們有實證主義的方**,我們力求科學精確,可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質疑者并未因此而減少,這也是我有時候羨慕自然科學的地方,當然,這也是我不羨慕自然科學的地方,法學自然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魅力。
因為這世界,本身就是無解的。
因為這世界,本身就是充滿質疑的。
因為世界本身沒有確切的結論。
所以我們要寬容,所以我們不必苛責。我不信上帝,可我相信積極的力量,我曾經想信佛,想信上帝,可是骨子里的東西是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并非沒有信仰,但中國人恰巧信仰的是權力,所以許多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了。許多人覺得自己信了上帝信了佛信了道就可以擺脫之前的所謂無信仰狀態(tài)了,這是天真的,你不得不承認的是你無法擺脫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中國人曾經信仰宗法制度,但事實上,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先。家天下觀念永遠在中國人的血液里一代代的流傳著。
禁閉島觀后感 篇7
那天,我在讀書筆記上寫了《禁閉島》的影評。晚上的時候做了一個夢。之后我就碰到了一些讓我至今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夢里,馬丁·斯科塞斯,萊塔·卡奧格里迪斯和丹尼斯
勒翰,還有一群其他不認識的工作人員,他們對著一個被拋起的錢幣怔怔的發(fā)呆,那摸樣好像是入魔了。硬幣上下顛簸,最后一次落地時,我看見馬丁·斯科塞斯拿起一塊黑布蓋住。
然后我對周圍的作家和工作人員說了些什么。瘋狂的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每個人都在思考和計算一些事情。我躲在陰暗的角落里全神貫注觀察著他們。我依稀聽到了“小說”,“電影”,“正反面”這三個詞。
我還發(fā)現了一些其他的東西:瘋子們似乎在計算一枚硬幣從被拋出到下落的每一個不同軌跡上的正負兩面的可能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走出陰影,向前走近觀看。
突然,這些瘋子停下工作,盯著我看。他們的眼睛告訴我,如果你再往前走一步,你將面臨極大的危險。就在我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馬丁·斯科塞斯用英語跟我說話,我聽懂了所有我連四級考試都不及格的單詞。
他說,上帝的選民們,上帝會指引你們來到這里。
聽到這句話后我就醒了,從那以后我一直沒做過夢。我一直后悔只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再聽幾句話,我可能就沒有這個習慣了。我下意識的拿起床頭的圣經,向上帝做禱告。
嘴中不由自主的念出,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上帝凡事都能做。(腓4:13)
我把手放在太陽穴上,不停地搓揉,提醒自己夢中發(fā)生的事和剛才做的事都不是真的。床頭打開的圣經仍在新約腓立比書223頁。我一眼就從嘴里看到了這句話。后背突然直冒汗,于是我有意識地向上帝做禱告。
虔誠的合上圣經后,我開始很認真的回想夢中所見到的一切,沒過多久我就把這這個夢全部想起來了。我開始在網上搜索夢中看見的那幾個認識的人,隨著調查的深入,我驚訝的發(fā)現這群瘋子竟然全是影片《禁閉島》的工作人員。自以為在上帝面前蒙恩的我馬上就知道了夢中所見的都與《禁閉島》這部電影有關,出于謹慎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上瀏覽關于禁閉島的評論和資料,終于發(fā)現了很多蛛絲馬跡,于是我開始我重新整理自己讀書筆記上的影評。
下面是我結合網上的評論和資料重新整理的影評。(整理的時候我一直沒想過那天所做的夢)
電影《禁島》改變了我對電影的看法。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故事,用文字表達一定比用圖片表達更有魅力。事用文字(即小說)來傳達信息的媒介,會給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接收到的信息會因閱讀這段文字人的性格,經歷,當時的心情而產生不同。然而,文本也有其局限性。我最近看過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演講。
他說,作者想在科幻小說中描繪的一些場景和文字是不可能表大的。只有借助電影,人們才能感受到最澎湃的想象和最大的震撼。這是這部電影的優(yōu)點。圖片作為**(即影視作品)傳遞的信息更直觀、更清晰、更容易接收。但是它少了文字那么多變化。
一千個人眼中大概只有十個哈姆雷特。電影《禁閉島》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電影應該也可以拍的比原著小說更加優(yōu)秀。因為我現在還沒看原著小說,所以我非常謹慎的加上了“應該”二字。
《禁閉島》這部電影導演對每一個鏡頭的處理都認到讓人發(fā)指。我前后看了四次這部電影。我找到了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來證明陰謀論是正確的,但是這些細節(jié)中的許多可以同時證明治療輪是正確的。若干個可以分別解讀的畫面構成了文字作為傳遞媒介所特有的變化。
這種鏡頭下的銀幕有多種敘事方式的詮釋,這是我在這部電影中最神奇的地方。雖然《禁閉島》的結局只有兩種可能,但我認為看過這部電影的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他們理解的禁閉島。馬丁.
斯科塞斯導演和萊塔.卡羅格里迪斯,丹尼斯.勒翰以及另外一些該影片的參與者們使電影可到達到的藝術性又提高了一步。
《禁錮島》的情節(jié)是該片的另一大亮點,因為禁錮島特殊的敘事一面使觀眾產生了兩種爭論。第一種是治療論,這種論點的支持者我很愿意把他解讀為支持人性本善的觀眾。第二個是陰謀論,我想把他的支持者解釋為人性**的聽眾。
也許是因為每個受眾在自己的成長軌跡下都有自己的善與惡理論,而無形的善與惡理論則評判著他們所接受到的相關信息,于是這兩種論據應運而生。毫無疑問,治療論和陰謀論,人性的善與惡都是正反兩面的。我的成長軌跡使我成為反面陰謀論者。
(下面是劇透,請沒有觀看過禁閉島的讀者還跳過這段話)我不相信有人會為了治療好一個身背重罪的瘋子,讓全島的人陪他演戲,人的善心不可能偉大到這種地步。相反,在利益欲望的驅使下,一切都可以做到。它更有可能花費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實現自己的陰謀。
重新整理的影評到此就結束了。
我覺得自己已經近乎理解了那幅扔錢幣的怪異畫面,錢幣在不同軌跡下的每一次拋起和下落只會出現一個結果,正面或者反面。在錢幣落地的時候,拿黑布覆蓋住錢幣是為了說明在未知的情況下同一個畫面會產生多種可能。而禁閉島也是依據這枚錢幣的種種變化所演化而來的產物。
“小說”,“電影”,“正反面”這些夢中聽到的詞語也都和我所理解的禁閉島有緊密的聯系。重新整理的影評竟然和那天晚上的夢如此吻合,我開始感到害怕。我懷疑那天晚上我還在夢里,沒有醒來。寫這篇文章只是我的夢想。
這種感覺讓我感到不舒服,更糟糕的是,它出現在我生活的所有細節(jié)中,直到我養(yǎng)成扔錢的習慣。只有當我扔錢的時候,不舒服才不會打擊我。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上帝凡事都能做。
(腓4:13)
現在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會每天拿一枚硬幣扔幾個小時,觀察他們的行蹤,最后一次硬幣掉下來時用黑布蓋住。好多年過去了,我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
禁閉島觀后感 篇8
看了一遍電影又看了一遍小說。先說下結論吧,醫(yī)院有問題,泰迪本來是正常人最后變瘋了。最后一節(jié)里跟他對話的恰克是他幻想出來的。
從一開始上島就只有泰迪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恰克是醫(yī)院安排的,整個醫(yī)院為了他的到來準備了一年,有他非常詳細的信息。作為誘餌的女病人也是醫(yī)院醫(yī)生假扮的。他在收集信息的時候,有病人已經好心提醒過一次讓他跑了。后來在c區(qū),趁著暴風雨造成的破壞,泰迪發(fā)現以前離開過的那個病人又被抓回來(那人肯定是送到了燈塔沒得救了)。并且那個人再次提醒了泰迪身邊的搭檔不是他的搭檔,后來泰迪已經對恰克起了疑心并且他跟病人的對話也很可能被人聽到并記錄了下來(后面在燈塔考利復述并改編了他們的對話)。恰克知道自己被懷疑后就沒再出現,而且泰迪一直想要找的殺妻兇手的資料也是恰克給的,那也是提前準備好的。懸崖那里遇到的女醫(yī)生也沒再出現,如果她出現并且說泰迪確實是個病人那我相信泰迪就是個病人。但是沒有。強有力可以證明泰迪有病的一個是c區(qū)被打得面目全非的人(沒有再出現),另外一個就是逃亡的女醫(yī)生(也沒有再出現)。如果是扮演,他們是最好的信念顛覆人。
最后,泰迪的偏頭痛,考利說是藥物戒斷,但是期間給他喂了那么多所謂的阿司匹林,怎么會是藥物戒斷。明明就是致幻劑,泰迪上島前就知道他們有這個東西,逃亡女醫(yī)生所說的致幻劑服用后的癥狀也都在泰迪身上體現了。并且他夢里那些荒誕不經的東西也都是在服藥后出現的。
精神病院真是可怕,正常的人進去,哪怕表現正常申辯自己是正常的也會被當做精神病,無法自證清白。而看電影時我也認為劇情反轉了,泰迪就是個精神病,但是其實那些都是考利灌輸給他的劇情,在藥物的作用下在大腦里上演。
禁閉島觀后感 篇9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特定的情況下,判定只是幻覺的世界可能就是事實;篤定這是現實中的真實,到頭來卻可能猛然發(fā)現這只是幻覺。有時候,不是我們看到和相信,而是我們相信和看到。
這部電影其實我看了兩遍,直到第二遍才真的看懂。故事發(fā)生在1954年,二戰(zhàn)剛結束不久。特迪警官和查克同事被派去調查一名從精神病院失蹤的女殺人犯的下落。
主管醫(yī)生考利接待了他們并負責協(xié)助調查。泰迪此行還有一個秘密目的——尋找他妻子的死因。調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泰迪的推斷,在這66名有檔案的精神病罪犯外,還有一名編號67的人存在,但無論獄警還是醫(yī)生或者其他病人,對此都矢口否認。
泰迪確信第67個是殺害他妻子的萊迪斯,這里一定有一個大陰謀。他發(fā)誓要把典獄長和主管醫(yī)生繩之以法。但他的同伴查克提醒他這可能是**的秘密試驗所,而**派泰迪來,是因為泰迪在遭受妻子慘死后遺留精神創(chuàng)傷,是他們最好的實驗對象,泰迪予以否認,說來這里調查此案是他自己申請的,他懷疑導致自己妻子慘死的**就被人藏匿在這個島上,事情變得撲朔迷離。
泰迪的偏頭痛癥狀在調查中變得越來越嚴重。他經常有幻覺和噩夢。當他參軍時,納粹集中營的悲劇在他面前閃現。他發(fā)誓不再讓納粹行為出現在這里。從山崖一處隱秘的山洞,他發(fā)現了失蹤的女犯人雷切爾,雷切爾告訴他,她本來是這里的精神病醫(yī)生,**在這里進行慘無人道的活體實驗,她無法接受事實,被其他人設計陷害,被當作“精神病人”看押起來,她才設計逃跑的。瑞秋告訴泰迪,如果你想解開謎團,就去燈塔,因為那就是一切的**。
泰迪強忍著頭疼和幻覺,潛到燈塔上,卻發(fā)現只有一個看守,他打暈看守搶過槍沖上頂樓,卻發(fā)現島上的主管醫(yī)生考利一直在等著他的到來,而燈塔上也沒有任何進行人體試驗的痕跡和證據,只有一間簡陋的辦公室??祭蛱┑险f出了所有事情的原因,而他的新搭檔查克則解釋說自己其實是泰迪兩年來的首席**師希恩,令泰迪有如晴天霹靂般震驚,原來這一切都是設計好“陷阱”,那個神秘的67號病人,泰迪一直懷疑的萊迪斯,就是他自己!醫(yī)生告訴泰迪,他的真名叫安德魯·萊迪斯,他妻子患有精神病在淹死了自己三個孩子后自殺,而他也受到極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在自我保護的潛意識中,把自己三個孩子忘的一干二凈,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萊迪斯和那場記憶深刻的火災,這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萊迪斯”被他設計成面帶刀疤、波斯貓眼、十惡不赦的**;他自己則是一個退伍后從警,和妻子恩愛有加的模范丈夫“泰迪”,只有在他做夢和出現幻覺的時候,都是他原本的記憶。
而這一切行為,都是考利醫(yī)生為了醫(yī)治泰迪的病癥和配合他的意識而制造的一場戲,希望他能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考利醫(yī)生深信這種方法可以**大部分精神病人,泰迪(萊迪斯)想反擊考利醫(yī)生的“陷害”,卻發(fā)現自己越來越無力,越來越迷茫。考利醫(yī)生告訴他,如果他還不能清醒過來,依舊認定自己是好人“泰迪”,那將不得不對他進行“道德性措施”,就是對其進行“額前葉切除手術”(使精神病患者變成聽話的白癡的手術)。自從他來到島上,他幾乎傷害了所有的警衛(wèi)、醫(yī)生和病人,但他對此一無所知。他受過特殊訓練,在戰(zhàn)爭中長期失火,非常危險。
泰迪從頭到尾閃過很多片段,最后他知道這是真的。到了檢驗考利醫(yī)生診斷是否有效的時候,他的**師希恩問他“你現在感覺怎么樣?”,泰迪回答“我要帶你逃出這個鬼地方,查克”。
“查克”的稱呼讓希恩醫(yī)生誤以為泰迪(萊迪斯)還是沉浸在幻覺中,無法從精神**中清醒過來,于是只得向一旁等待的眾人無奈的搖了搖頭。此時考利醫(yī)生沮喪無奈的放棄了,只得妥協(xié)并同意執(zhí)行之前約定的“道德性措施”——對泰迪(萊迪斯)實行額前葉切除手術。其實此刻泰迪(萊迪斯)已經明了一切,泰迪最后向希恩問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最終他選擇了像好人一樣死去(接受了手術便會喪思考能力,也就是對自己**人格和自身悔恨的“處死”),不愿繼續(xù)生活在痛苦之中。此時希恩醫(yī)生已經意識到了什么,最后喊了聲“泰迪”。
但英雄沒有回頭,因為此刻只有萊迪斯清醒,決心尋求解放。所以幾個醫(yī)生和典獄長把他帶走了。在電影的結尾,有悲傷的配樂和寂靜的燈塔
是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封閉的島嶼,它是我們溫暖的靈魂家園,是我們靈魂休息的港灣。不管我們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傷害,我們都可以回來療養(yǎng)。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萊迪斯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封閉而完美的世界。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寫到這兒心里覺得特別難過,尤其看見結尾時考利和希恩的那種失落的神情。禁閉島上的工作人員值得人尊敬,每天面對這些重罪犯和精神病人,對他們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考利和希恩等支持新**的人更值得尊敬,他們對待如此尊重這些病人,他們愿意傾聽病人的心聲,愿意面對主流精神學派的巨大壓力而堅持自己的**方式;而像萊迪斯這樣的病人又是多么值得同情,在外人看起來瘋瘋癲癲可怕又可笑的他們,內心承載了多大痛苦創(chuàng)傷才會成為今天這樣,而最后明明已經清醒的萊迪斯,又需要多大的勇氣來主動接受那樣痛苦的手術,是多大的創(chuàng)傷讓他寧可去接受這樣的結果。
電影中每一處場景設計,每一件道具放置,都逐漸顯得別有用心,角色的每一個眼神、每一記舉止、每一句對白,都自然而然衍生出雙關含義,甚至隨著多次觀察而變得引人注目的穿幫鏡頭,也沾染了一抹意味深長,譬如主角審問那一場,女人喝水時的杯子、字跡在筆記本上的位置,都存在細看就會啼笑皆非的穿幫,這究竟跟大多數電影一樣,是劇組的疏忽所致,還是導演為了暗示幻覺、**而故意設置,無從知曉。
影片將觀眾拖入激烈的心理拉鋸中,不斷向真相天平的兩邊各添加砝碼,狡黠的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答案永遠游離在似是而非間?;ヂ摼W上至今可見對立者各執(zhí)一詞,辯論不休,雙方論據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鏡頭分析和情節(jié)解讀,延伸到古典**、心理學、藥物學等領域,以細枝末節(jié)向對方發(fā)起新的攻勢,佐證著各自觀點。我毫不懷疑,幾十年后仍會有球迷為彼此而戰(zhàn)。
《禁閉島》的藝術魅力來自于它恒久的話題性,單純的智力挑戰(zhàn)非老馬丁追求,否則他大可將線索埋藏的深不見底,讓所有觀眾在結尾猛拍大腿,肯定比這般不置可否更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創(chuàng)了一種革命性的敘事架構,編織出一座充滿岔道和機關的時空迷宮,這是對人類精神世界最生動的展示,歸根到底,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感知永遠處在這種游移不定中,因此百思不解比柳暗花明更叫人著迷,因為它更像真實世界,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只有無盡的追思。
延伸閱讀
禁閉島讀后感范文
我們要如何進行作品讀后感的書寫呢?閱讀作者寫的作品時,讓我們內心有了一些新的體會。趁熱打鐵,趁著我們剛剛讀完作品,我們可以把自己最真實的感覺寫下來,幼兒教師教育網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地閱讀精心準備了今天的“禁閉島讀后感”,以下信息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不得作為決策依據!
禁閉島讀后感(篇1)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特定的情況下,判定只是幻覺的世界可能就是事實;篤定這是現實中的真實,到頭來卻可能猛然發(fā)現這只是幻覺。有時候,不是我們看到和相信,而是我們相信和看到。
這部電影其實我看了兩遍,直到第二遍才真的看懂。故事發(fā)生在1954年,二戰(zhàn)剛結束不久。特迪警官和查克同事被派去調查一名從精神病院失蹤的女殺人犯的下落。
主管醫(yī)生考利接待了他們并負責協(xié)助調查。泰迪此行還有一個秘密目的——尋找他妻子的死因。調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泰迪的推斷,在這66名有檔案的精神病罪犯外,還有一名編號67的人存在,但無論獄警還是醫(yī)生或者其他病人,對此都矢口否認。
泰迪確信第67個是殺害他妻子的萊迪斯,這里一定有一個大陰謀。他發(fā)誓要把典獄長和主管醫(yī)生繩之以法。但他的同伴查克提醒他這可能是**的秘密試驗所,而**派泰迪來,是因為泰迪在遭受妻子慘死后遺留精神創(chuàng)傷,是他們最好的實驗對象,泰迪予以否認,說來這里調查此案是他自己申請的,他懷疑導致自己妻子慘死的**就被人藏匿在這個島上,事情變得撲朔迷離。
泰迪的偏頭痛癥狀在調查中變得越來越嚴重。他經常有幻覺和噩夢。當他參軍時,納粹集中營的悲劇在他面前閃現。他發(fā)誓不再讓納粹行為出現在這里。從山崖一處隱秘的山洞,他發(fā)現了失蹤的女犯人雷切爾,雷切爾告訴他,她本來是這里的精神病醫(yī)生,**在這里進行慘無人道的活體實驗,她無法接受事實,被其他人設計陷害,被當作“精神病人”看押起來,她才設計逃跑的。瑞秋告訴泰迪,如果你想解開謎團,就去燈塔,因為那就是一切的**。
泰迪強忍著頭疼和幻覺,潛到燈塔上,卻發(fā)現只有一個看守,他打暈看守搶過槍沖上頂樓,卻發(fā)現島上的主管醫(yī)生考利一直在等著他的到來,而燈塔上也沒有任何進行人體試驗的痕跡和證據,只有一間簡陋的辦公室??祭蛱┑险f出了所有事情的原因,而他的新搭檔查克則解釋說自己其實是泰迪兩年來的首席**師希恩,令泰迪有如晴天霹靂般震驚,原來這一切都是設計好“陷阱”,那個神秘的67號病人,泰迪一直懷疑的萊迪斯,就是他自己!醫(yī)生告訴泰迪,他的真名叫安德魯·萊迪斯,他妻子患有精神病在淹死了自己三個孩子后自殺,而他也受到極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在自我保護的潛意識中,把自己三個孩子忘的一干二凈,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萊迪斯和那場記憶深刻的火災,這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萊迪斯”被他設計成面帶刀疤、波斯貓眼、十惡不赦的**;他自己則是一個退伍后從警,和妻子恩愛有加的模范丈夫“泰迪”,只有在他做夢和出現幻覺的時候,都是他原本的記憶。
而這一切行為,都是考利醫(yī)生為了醫(yī)治泰迪的病癥和配合他的意識而制造的一場戲,希望他能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考利醫(yī)生深信這種方法可以**大部分精神病人,泰迪(萊迪斯)想反擊考利醫(yī)生的“陷害”,卻發(fā)現自己越來越無力,越來越迷茫??祭t(yī)生告訴他,如果他還不能清醒過來,依舊認定自己是好人“泰迪”,那將不得不對他進行“道德性措施”,就是對其進行“額前葉切除手術”(使精神病患者變成聽話的白癡的手術)。自從他來到島上,他幾乎傷害了所有的警衛(wèi)、醫(yī)生和病人,但他對此一無所知。他受過特殊訓練,在戰(zhàn)爭中長期失火,非常危險。
泰迪從頭到尾閃過很多片段,最后他知道這是真的。到了檢驗考利醫(yī)生診斷是否有效的時候,他的**師希恩問他“你現在感覺怎么樣?”,泰迪回答“我要帶你逃出這個鬼地方,查克”。
“查克”的稱呼讓希恩醫(yī)生誤以為泰迪(萊迪斯)還是沉浸在幻覺中,無法從精神**中清醒過來,于是只得向一旁等待的眾人無奈的搖了搖頭。此時考利醫(yī)生沮喪無奈的放棄了,只得妥協(xié)并同意執(zhí)行之前約定的“道德性措施”——對泰迪(萊迪斯)實行額前葉切除手術。其實此刻泰迪(萊迪斯)已經明了一切,泰迪最后向希恩問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最終他選擇了像好人一樣死去(接受了手術便會喪思考能力,也就是對自己**人格和自身悔恨的“處死”),不愿繼續(xù)生活在痛苦之中。此時希恩醫(yī)生已經意識到了什么,最后喊了聲“泰迪”。
但英雄沒有回頭,因為此刻只有萊迪斯清醒,決心尋求解放。所以幾個醫(yī)生和典獄長把他帶走了。在電影的結尾,有悲傷的配樂和寂靜的燈塔
是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封閉的島嶼,它是我們溫暖的靈魂家園,是我們靈魂休息的港灣。不管我們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傷害,我們都可以回來療養(yǎng)。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萊迪斯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封閉而完美的世界。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寫到這兒心里覺得特別難過,尤其看見結尾時考利和希恩的那種失落的神情。禁閉島上的工作人員值得人尊敬,每天面對這些重罪犯和精神病人,對他們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考利和希恩等支持新**的人更值得尊敬,他們對待如此尊重這些病人,他們愿意傾聽病人的心聲,愿意面對主流精神學派的巨大壓力而堅持自己的**方式;而像萊迪斯這樣的病人又是多么值得同情,在外人看起來瘋瘋癲癲可怕又可笑的他們,內心承載了多大痛苦創(chuàng)傷才會成為今天這樣,而最后明明已經清醒的萊迪斯,又需要多大的勇氣來主動接受那樣痛苦的手術,是多大的創(chuàng)傷讓他寧可去接受這樣的結果。
電影中每一處場景設計,每一件道具放置,都逐漸顯得別有用心,角色的每一個眼神、每一記舉止、每一句對白,都自然而然衍生出雙關含義,甚至隨著多次觀察而變得引人注目的穿幫鏡頭,也沾染了一抹意味深長,譬如主角審問那一場,女人喝水時的杯子、字跡在筆記本上的位置,都存在細看就會啼笑皆非的穿幫,這究竟跟大多數電影一樣,是劇組的疏忽所致,還是導演為了暗示幻覺、**而故意設置,無從知曉。
影片將觀眾拖入激烈的心理拉鋸中,不斷向真相天平的兩邊各添加砝碼,狡黠的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答案永遠游離在似是而非間?;ヂ摼W上至今可見對立者各執(zhí)一詞,辯論不休,雙方論據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鏡頭分析和情節(jié)解讀,延伸到古典**、心理學、藥物學等領域,以細枝末節(jié)向對方發(fā)起新的攻勢,佐證著各自觀點。我毫不懷疑,幾十年后仍會有球迷為彼此而戰(zhàn)。
《禁閉島》的藝術魅力來自于它恒久的話題性,單純的智力挑戰(zhàn)非老馬丁追求,否則他大可將線索埋藏的深不見底,讓所有觀眾在結尾猛拍大腿,肯定比這般不置可否更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創(chuàng)了一種革命性的敘事架構,編織出一座充滿岔道和機關的時空迷宮,這是對人類精神世界最生動的展示,歸根到底,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感知永遠處在這種游移不定中,因此百思不解比柳暗花明更叫人著迷,因為它更像真實世界,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只有無盡的追思。
禁閉島讀后感(篇2)
個人表示看過的懸疑片不多,覺得拍的最好的就是這個《禁閉島》了。真的做到了看到結尾才恍然大悟的地步,一直被騙了2個多小時,最后面以為自己知道真相了卻又被告知自己錯了。這種快感加上導演膾炙人口的拍攝手法再加上萊昂納多的剽悍演技,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
萊昂納多我是從《盜夢空間》開始認識,之后又看了他的《泰坦尼克號》《羅密歐與朱麗葉(后****版)》還有這部《禁閉島》個個都是大片。這部**找他演主角我表示觀眾享福了。至于著名導演“馬丁斯科西斯”嘛,我看過的為數不多,只有《好家伙》《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贰督]島》這幾部。
這兩大實力派明星陣容上陣,在爛的**也有的看,更何況是這么一部近乎完美的懸疑大片。要說懸疑片雖然我沒有看過很多,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是為數不多的好的懸疑片。至少在《電鋸驚魂》系列《非常嫌疑犯》《記憶碎片》《致命id》《楚門的世界》《西北偏北》這些公認優(yōu)秀的懸疑片中,個人認為,是高于它們的。
至于劇情方面是無懈可擊的,但是有一點我覺得頗為不理解,主角和那個所謂的“搭檔”在那個小房子里避風的時候,男主角說他調查灰木崖很久了,那個所謂的“搭檔”的任務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了,只要最后讓男主角了解到自己是個徹底的瘋子就好了,為神魔還要說什么“有可能是你在調查他們的時候,他們也在調查你,現在你落網了,被他們捉到了?!边@些話呢?這不是誤導主角更加發(fā)瘋嗎?
不過,雖然我沒想過,但這不會影響我對這部電影的高評價。更加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數影片最后的結尾,我還以為電影結尾不是“男主角又再次忘記了事實,開始了幻想,然后被迫做手術?!本褪恰爱斈兄鹘钦J同自己原先的想法是錯的,這一切都是假的后,監(jiān)獄長有暗暗自己自己成功的將一個明白人騙成了一個真正的瘋子。
”沒想到,沒有再次的重復,也沒有再次的事實顛倒,而是一切都明白了,但是主角為了自己不再糊涂,不再發(fā)瘋。他假裝自己瘋了,故意讓工作人員去掉他的大腦記憶。這個結局真的是我沒有想到的。
所以給我印象深刻,比較反常,特立獨行。
總之故事什么的我就不說了,大家自己去看吧,我只用“超爽”來形容它。
禁閉島讀后感(篇3)
看了一遍電影又看了一遍小說。先說下結論吧,醫(yī)院有問題,泰迪本來是正常人最后變瘋了。最后一節(jié)里跟他對話的恰克是他幻想出來的。
從一開始上島就只有泰迪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恰克是醫(yī)院安排的,整個醫(yī)院為了他的到來準備了一年,有他非常詳細的信息。作為誘餌的女病人也是醫(yī)院醫(yī)生假扮的。他在收集信息的時候,有病人已經好心提醒過一次讓他跑了。后來在c區(qū),趁著暴風雨造成的破壞,泰迪發(fā)現以前離開過的那個病人又被抓回來(那人肯定是送到了燈塔沒得救了)。并且那個人再次提醒了泰迪身邊的搭檔不是他的搭檔,后來泰迪已經對恰克起了疑心并且他跟病人的對話也很可能被人聽到并記錄了下來(后面在燈塔考利復述并改編了他們的對話)。恰克知道自己被懷疑后就沒再出現,而且泰迪一直想要找的殺妻兇手的資料也是恰克給的,那也是提前準備好的。懸崖那里遇到的女醫(yī)生也沒再出現,如果她出現并且說泰迪確實是個病人那我相信泰迪就是個病人。但是沒有。強有力可以證明泰迪有病的一個是c區(qū)被打得面目全非的人(沒有再出現),另外一個就是逃亡的女醫(yī)生(也沒有再出現)。如果是扮演,他們是最好的信念顛覆人。
最后,泰迪的偏頭痛,考利說是藥物戒斷,但是期間給他喂了那么多所謂的阿司匹林,怎么會是藥物戒斷。明明就是致幻劑,泰迪上島前就知道他們有這個東西,逃亡女醫(yī)生所說的致幻劑服用后的癥狀也都在泰迪身上體現了。并且他夢里那些荒誕不經的東西也都是在服藥后出現的。
精神病院真是可怕,正常的人進去,哪怕表現正常申辯自己是正常的也會被當做精神病,無法自證清白。而看電影時我也認為劇情反轉了,泰迪就是個精神病,但是其實那些都是考利灌輸給他的劇情,在藥物的作用下在大腦里上演。
禁閉島讀后感(篇4)
在這個充滿嫩頭編劇的年代,有太多讓人昏昏欲睡的所謂驚悚片,但從來沒有想到過馬丁·斯科塞斯大師會給我一個這樣的驚喜,這個驚喜無疑給近年來疲軟的驚悚片市場打入了一管強心劑,告訴我們大師除了故事片以外仍然可以做到得心應手。
如果將解開電影中的謎團當做是解題的話,那么看第一遍可能只會得到一個解題方法和半知半解的思路,看第二遍時,通過之前的解題方法仔細的觀察,才發(fā)現答案早就給出了,只是那時你并不在意,或者說你根本想不到故事會這樣展現在你的面前,這就是馬大師帶給我們的驚喜,他讓我們不僅僅在觀賞電影,同時還給我們一步步去尋找謎底的樂趣。
以下是解出謎底的細節(jié)和關鍵點:
影片表面的故事是,法警泰迪借機尋找妻子仇敵的線索,尋找失蹤的女囚犯進入禁閉島上的精神病院。實際上,這位“法警”是精神病院的危險病犯,他因為喪子之痛而殺妻,最后精神崩潰。法警的身份很難讓他接受現實的痛苦。醫(yī)生為他做了一個角色扮演實驗,想殺死他。
那為什么說影片的這個結果早就給出呢,下面就來給出線索。
1、在片頭的船上teddy對周圍的水產生恐懼,這與暈船無關,而是他的兒女都溺死在湖里所造成的心理陰影(開玩笑的解釋,說不定是萊奧納多在泰坦尼克號時喝的海水太多了。
2、teddy在船上回憶妻子時,回憶中的他褲子是濕透了的。因為他曾跳進湖里打撈孩子的尸體。
3、剛上島,所有的獄警都緊張的持槍注視著teddy。顯然法警是不值得受到如此緊張的關注,從獄警的眼神中就告訴我們這個“法警”是一個危險的精神病犯。
4、teddy所謂的“新拍檔”在入院拿出槍時,顯的很生疏不像是一個工作4年的法警。因為他根本不是法警。他是泰迪的醫(yī)生。
禁閉島讀后感(篇5)
我心中有一只老虎,嗅著玫瑰,審視著我的心。我親愛的朋友,你應該發(fā)抖,因為你就在那里。
——西格夫里薩
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 ?
——《禁閉島》
因為一些原因錯過了少年派,今天算是把它看完了,可是實在是后悔沒去電一影一院,這樣一部杰作應當是去電一影一院看的,電一影的結局足夠意外,讓我覺得和禁閉島有相類似的難以形容的感覺。所以我把它們放在一起,但我沒有寫任何電影評論,只是進一步思考人性。
讓我來做個大膽的假定吧: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幻象之中,或者所有的正義或**或者現在的普世性準則其實都是相反的,你是否會覺得唯一剩下的東西只有恐懼,那深深的恐懼。為什么我們生活在我們生存的世界里?究竟是什么促進了人類對世界的發(fā)展?
人性本來就是一個永遠也捉摸不透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小丑并不比蝙蝠俠壞甚至是個天才,那句經典的and you ,you ***plete me,善與惡絕對是共生的。人類發(fā)展到如今文明已經高度發(fā)達,可是仍然不是不存在所謂的價值觀所謂的準則都是假的這樣的可能性,當然這只是電一影帶給我的思考,可是不代表這個思考沒有價值。
當人們處于絕望的境地時,沒有任性或神性可言。暴露在外面,我們每個人都是孟加拉虎,我們每個人都是是肉動物,貪婪自私。我們所看到的遠非事實,我們相信不是因為我們看到,我們看到是因為我們相信。所謂的真理不過都是謊言和欺騙,而我們所認為的謊言和欺騙可能都是真理,而這些真理都被謊言和欺騙所掩蓋了,想想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世界,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活在禁閉島上了。
《禁閉島》的故事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泰迪不瘋,另一個是他瘋了。我選擇相信了前一個。這個選擇直接導致了我寫下這篇文章。
當年看完這部電一影時整整苦思冥想了一一夜,第一次覺得我離世界的真相這么近,可是之后沒有深究下去也便把它遺忘,直到今天把少年派看完我又想起了這部電一影,這部讓我?guī)缀醢d狂的電一影,我開始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剛剛仙逝的鄧正來先生在翻譯博登海默的名著《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一書時曾經在序中提出對整個法學領域的歷史思考:為什么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這樣一個既定的社會秩序當中,倘若沒有法律,人類是否選擇其他手段來維護正義?
鄧先生一輩子都沒有得到答案。我認為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解決我的問題。解決了我這個問題他的問題也迎刃而解,我想我這輩子注定要和這兩個問題為伴了,想得太多過度思考會變得很消極,不過我絲毫不害怕,我覺得我不是學成了,我只是剛剛入門了。而進入是一種瞬間的狀態(tài),瞬間突然變得明亮,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對什么都不知道的感覺。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至,我愿意迎接挑戰(zhàn),我已經做好了迎接挑戰(zhàn)的準備。
信仰,道德,法律,人性,正義,公平,自一由,倫理.........這些都是我時常在思考在看在接觸的問題,我熱愛法理因為法理學里有這些問題,但何止是法理學其實我們整天都在接觸的就是這些問題,只是法理學提一供了一個思考的平臺罷了,我想鄧先生是因為把事情看得太透所以才提出這樣一個終極問題吧,我也想不是一切的問題都能得到一個契合的答案的。
這就是社會科學迷人并且悲哀的地方,無論你覺得你說的道理有多通透了,仍然會有人不相信你,質疑你,你永遠無法讓每個人滿意,你永遠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1就是1,2就是2.雖然我們有實證主義的方**,我們力求科學精確,可是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質疑者并未因此而減少,這也是我有時候羨慕自然科學的地方,當然,這也是我不羨慕自然科學的地方,法學自然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魅力。
因為這世界,本身就是無解的。
因為這世界,本身就是充滿質疑的。
因為世界本身沒有確切的結論。
所以我們要寬容,所以我們不必苛責。我不信上帝,可我相信積極的力量,我曾經想信佛,想信上帝,可是骨子里的東西是中國人的信仰,中國人并非沒有信仰,但中國人恰巧信仰的是權力,所以許多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了。許多人覺得自己信了上帝信了佛信了道就可以擺脫之前的所謂無信仰狀態(tài)了,這是天真的,你不得不承認的是你無法擺脫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
中國人曾經信仰宗法制度,但事實上,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先。家天下觀念永遠在中國人的血液里一代代的流傳著。
禁閉島讀后感(篇6)
虛幻的終歸是虛幻的!現實的畢竟是現實的!但我不知道為什么現實總是那么殘酷,那么傷人。
在想,要是泰迪不明白現實,而是一向活在他自己營造出的小小世界,那么他雖然是個病人,但是起碼他會幸福,他會依然相信他深愛著自己的妻子,他會依然在尋找著殺死妻子的**,心中有著夢想,有著期望。也許這樣的他會看起來比任何人都正常。()同樣,我們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現實,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沒有了那些欺騙,虛偽,離去,背叛,每一天都能夠在夢中堅守者自己的小小理想,做著有些看起來不且實際的夢,看著記憶和夢中人的笑顏,聽著他們在自己耳邊輕聲低語,這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呢。
但為什么現實總是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處理它,一次又一次地逃避它,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一次次的滿身傷痕的去應對。
泰迪最后仿佛大徹大悟一般的說出:是像一個好人一樣的死去,還是像一個怪物一樣的活著,然后毅然決然的走向了燈塔。一件介于現實世界和創(chuàng)造世界邊緣之間的事情,沒有人知道進入后的結果。
沒人知道泰迪是會死得像個好人,還是活得像個怪物?但我明白,進入燈塔后,現實中不會有泰迪。只有一具行尸走肉沒有記憶。但這并不能讓泰迪松口氣。畢竟,現實世界是如此殘酷。但隨之而來的是泰迪創(chuàng)造的世界的崩潰。
會不會連他自己心中的那一點小小的避風港灣都會隨之而消失?看到那里突然有一種很想哭的沖動,為了泰迪,也為了自己。不是嗎?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世界,但生活呢?生活正在把我們從這個世界中一點一點的抽離,讓我們更加融入現實世界當中,讓我們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個“正常人”。
禁閉島讀后感(篇7)
這部在豆瓣評分上8.7的高分懸疑電影,在我看來遠不止8.7分。
故事一開始,主人公一進入禁閉島,沉重的**讓人感受到了禁閉島的神秘,而當進入鐵門時,就像鳥兒進入一個巨大的籠子,一個巨大的陰謀。
一部以查案開始的,精神病為主題電影,結局總是撲朔迷離的,這部電影更是如此,主人公似乎總是深陷與自己的夢境,在這其中反反復復,與盜夢空間有一定的相似,但是這部電影似乎給人更多的反思,結局也給人更多的想象。
主人公走的每一步路都像是一個個陷阱。所有的聲音,包括海浪聲和老鼠聲,似乎都把主人公恰當地引到了霧中,漸漸地發(fā)現了事情的真相,醫(yī)生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泰德心中的一團霧。而無論是泰德是一名真正的聯邦警察還是一名真正的精神病人,無論是他趨于現實的壓迫,還是他的精神病有了進一步的進展,不管最后一句“我們要離開監(jiān)獄,回到陸地上去,這里發(fā)生的一切都太糟了”是什么意思?
查克的搖頭又是什么意思?朋友還是敵人?而那個藏針的包裹是用來做什么?
熟悉的**為什么又響起來?這一切都取決于“你是想當一個活著的怪物,還是做一個死去的好人”而泰德的選擇又是什么?而他又有沒有成為那個他尋找的67號?
都是導演的一個留白。這一空白給讀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不管怎樣的猜測,都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結局。魯迅說: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我想這句話就是對這部電影男主角結局的最好解讀。
開放式的結尾似乎賦予了影片更多的意義,讓人們更多地思考人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后知道了有的時候人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并且不能輕易的就放棄自己的想法,也許前路有很多人的阻礙,也許你迫于無奈的向現實低了頭,你并沒有成功,但是你的靈魂是高貴的。你不是一個活著的怪物,你是一個死去的好人。
禁閉島讀后感(篇8)
高二(2)廖晨翔
一部典型的懸疑驚悚片。
雖然像這種帶有精神病類型的懸疑驚悚片并不少見,像早已聲名大噪的就有《搏擊俱樂部》、《致命id》等,但我還是無可救藥的愛上了這部充滿另類恐怖和懸疑的“精神病”電影,當然還有他那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結局。
這部電影的開頭是講述一個二戰(zhàn)退休老兵警探(萊昂內爾飾 ps就是泰坦尼克號的那個)受命去一個關有精神病人的封閉小島調查一個失蹤的病人。從電影一開始,就有一種懸疑的氣氛。這位英雄對這個地方總是很熟悉,但他無法解釋。當然,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調查這個案子,而是巡查殺害他妻子的縱火犯——有人告訴他,這個人在禁閉島上。
可來到禁閉島后,他感覺人人都在瞞著他什么,為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只有他的助手。影片中不斷夾雜這他在二戰(zhàn)集中營里的見到的慘狀和他幻想妻子與他的對話,這一切并非無用功而是為了后文做鋪墊。當他們來到禁閉島時,第二天有一場暴風雨。也就是說,沒有船會來。他們被困在這里。
暴風雨使島上的電力癱瘓,許多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細胞被打開。偵探認為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于是潛入牢房試圖查明真相。但我不知道為什么那些病人似乎人實他很久了,對他很害怕,但他還是有一些有用的信息——燈塔醫(yī)院對一些重癥病人進行了不人道的治療。
歷盡千辛他終于打倒了衛(wèi)兵,進入了燈塔。我真的想給他一個驚喜-沒有手術,只有院長辦公室。接下來他又知道了更讓他吃驚的消息——他根本不是來查案的,恰恰相反,他是島上最嚴重的病人,患有嚴重的精神**癥。
他想象了一切。所謂的縱火犯就是他自己。他為了不愿意接受事實而殺了妻子,于是他設想了一個新的身份。他的助手是他的助治醫(yī)生,他在島上呆了兩年。
看到這一點,我不禁懷疑自己是相信偵探的說法,還是相信**的說法?究竟是這是院長的陰謀還是萊昂內爾就是那個病人?看到這個,我不禁有了一個可怕的想法。如果有一天你周圍的人對你說你患有嚴重的精神病,你說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你的幻想。己是你相信自己是正常人,有多少人會相信你?
久而久之你會不會真的就相信自己就是精神**?這就好比是“皇帝的新裝”一樣,如果你的觀點有主流相反,而你有沒有有你的證據去證明你的觀點是正確的,那你只有兩條路,要么從大流哪怕那是違背你真實的想法,要么被人認為是瘋子。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一條路,那么久而久之,你那原本澄清的雙眼終有一天會跟其他人一樣渾濁不堪,你也終有一天會成為那行尸走肉中的一員。
當然,這只是我的觀點。也許導演想表達的根本不是這個。幸好電影還沒結束,否則沒有合理的解釋。
當萊昂內爾從病床上醒來時,他終于意識到了所有的事實。他就是那個殺了他妻子的人。**的話是真的(ps并不像我想想的那么可怕)。院長和他的助手反對傳統(tǒng)的間隔葉切除術,因為這和殺人沒有區(qū)別,所以他們采取了特殊的治療方法——角色扮演。通過模擬病人真實的幻想場景,使他們意識到問題所在,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精神問題。
萊昂內爾是個非常危險的病人。如果治療不成功,必須進行手術,就等于死亡。還好他清醒了。
第二天,萊昂內爾坐在樓梯口,他的主治醫(yī)生也就是他的假冒助手走來跟他聊天,故意沒有提到自己的身份——這是對他的最終考核,如果他知道他是醫(yī)生那說明治療成功,如果他還把他當助手了說明他再次陷入幻想中,治療失敗。結果令人失望。醫(yī)生向遠處的院長搖了搖頭。院長帶了幾個士兵,帶萊昂內爾去做間隔葉切除術。影片的最后,萊昂內爾的自言自語一句話將影片推向高潮,“像禽獸般混沌地活著或是清醒地死去”
他就是這說的……
禁閉島讀后感(篇9)
作為一個懸疑片,當然懸疑是很重要的。但是這部電影太懸疑了,以至于我第一遍都沒看懂。大家的意見也和我一樣,對結局很在意,一種是說主角瘋了,另一種說沒瘋。
但是,如果看電影的人能想清楚幾個問題,結局其實就很明朗了。
第一:《禁閉島》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第二:泰德口中的“實驗”到底是什么?腦蛋白切除術,到底是什么東西?
先來解釋第二個問題。“腦蛋白切除術”,是一位葡萄牙醫(yī)生的醫(yī)學成果,以前獲得1949年的諾貝爾獎。這個手術是透過開顱,用酒精殺死一塊腦神經,來讓精神病人精神麻木,從而變得聽話。請注意,這個手術是在1949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而這部電影里故事的時間為何發(fā)生在1954年?因為在那段時間,腦蛋白切除術是醫(yī)學界公認的,科學的,先進的治療精神病人的方法。
明白了這點,其實結局就很好解釋了。很遺憾,泰德的確是個精神病人。泰德口中的“實驗”,就是先把人變瘋,然后再用“腦蛋白切除術”來實驗能否把瘋子治好。但是他所想像的“島上的人依靠對精神病人進行不斷的實驗來獲取經驗,對人類大腦進行控制”是不存在的。腦蛋白切除術在當時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已經得到了醫(yī)學界的認可,但是就是一個手術,根本不需要再進行什么實驗。這個島上的醫(yī)院,正是在用這個手術來對精神病人進行治療。
電影里我們看到的就是島上所有的人,在為泰德盡所有的努力。除了“海外委員會”的人之外,醫(yī)生們反對用腦蛋白切除術來治療病人,他們期望能用正常手段來使病人康復。我相信所有覺得結局有疑慮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翻譯的問題。這部懸疑片里,每一句臺詞都有含義,如果不對照著英文看第二遍,的確有點迷糊,下面我把一些能夠證實泰德是個精神病人的場景復原:
場景一:影片開頭,船上,泰德暈船
這艘船上布滿了手銬,很顯然這艘船就是島上用來運載精神病人的船,根本不是泰德從波士頓自己搭乘來的船。這艘船是專門為主角扮演準備的,乘客只有泰德和查克。
場景二:影片中間,C病房,喬治諾伊斯
“你要做的一切,你的一切計劃,只是個游戲。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你準備的,你不是在調查,你只但是是迷宮里的一只小老鼠?!?/p>
“你想揭開真相,那么你務必讓她(你妻子)走?!?/p>
“如果你沒法忘記她(你妻子),那么你永遠無法離開這座島?!?/p>
“他(萊蒂斯)不在這個病房了,他被移送,出去了。如果他不在A病房,那只能在那里(燈塔)了?!?/p>
在C病房,喬治諾伊斯在黑暗中一向在呼喚“萊蒂斯”,實際上就是在叫泰德。對話期間,他一向在提示泰德,這一切只是主角扮演,大家都在陪你玩,如果你想離開這個島,證明你好起來了,就得忘記你此刻的身份。你忘不了你此刻的記憶,你就離不開島。
最后,諾伊斯只好說,萊蒂斯不在這個病房了。其實是在暗指泰德自己,他已經被轉移走了,但是以他此刻的狀態(tài),看來最終也只能被送到燈塔去進行腦蛋白切除術。
場景三:從C病房出來,懸崖
查克:“在他(萊蒂斯)的檔案中,沒有會議記錄,沒有照片,很奇怪。”
查克是在提醒泰德,萊蒂斯的身份是空的,沒有這個人,實際上是想讓他發(fā)現,他自己就是萊蒂斯。
“你覺得波特蘭的空氣怎樣樣?”
“我來自西雅圖?!?/p>
關于波特蘭和西雅圖的問題,泰德不止問了查克一遍。因為泰德之前的記憶就是空白的,他記不住別人說過的話,也記不住自己的身份。
場景四:影片最后,醫(yī)生與泰德的對話
醫(yī)生:“我試著做一些人們甚至是你也不理解的事情,不努力一下我是不會放下的?!贝藭r,旁邊的精神病人都指著泰德在笑,是因為大伙都明白他在主角扮演,覺得好笑。而醫(yī)生的這句話,不到最后誰也無法理解是什么意思。醫(yī)生是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讓泰德好起來,而不讓他理解手術。
醫(yī)生:“院長和海外委員要做他們決定了的事情,除非我們能讓你變回正常。否則他們將采取永久性道德措施來保證你不會再傷害任何人。他們要弄死你明白么,安德魯?”
“我在全體海外委員面前發(fā)誓我會建造精神病史上最根本的主角扮演,那將會讓你好起來。我想,如果讓你親眼看到一切,你就會明白這是多么的不真實和不可思議。我們已經在這個地方準備兩天了,告訴我,那個納粹的實驗在哪里?那個窮兇極惡的實驗?”
此時,泰德環(huán)顧四周,哦,四周空蕩蕩,真的什么都沒有,他想象中那個實驗基地不存在。
寫字板上,那四個名字,一一對應,泰德=安德魯,瑞秋=安德魯的妻子。至于第四條規(guī)定,我沒想出來是什么,我想也可能是翻譯有誤。
爭議最大的結局,有一個細節(jié):整部影片都是灰暗的色調,但最后,陽光明媚,一切都變得真實起來。這暗示著泰德已經清醒過來,但他不愿意想起以往的一切,所以選取到燈塔去理解手術。最后查克的一句:“泰德?!贝磲t(yī)院的無奈,只能尊重病人自己的選取。
當我再看第二遍的時候,才感覺一切都很明朗,根本沒有什么異議,這就是結局。至于有些人說,這個電影想告訴我們,人都有兩面性,又是本我又是自我,我覺得沒那么深奧。此刻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這個電影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
1、二戰(zhàn)對許多美國軍人都面臨著精神極度緊張,甚至出現幻覺的問題,影片其中一個含義還是反戰(zhàn)。
2、腦蛋白切除術在近期遭到人們的質疑,這是一個可笑的諾貝爾獎,這個手術無視人性,對病人是一種摧殘。其殘忍程度甚至和納粹拿活人做實驗沒什么區(qū)別,所以才能讓泰德產生這樣的假象和幻覺,二者之間不能說沒有聯系。
這就是我從電影里看到的兩點資料,電影并不是想告訴我們,在戰(zhàn)后,美國還存在著一個拿活人做實驗的秘密基地,這很可笑。
禁閉觀后感集合九篇
那我們應該如何來寫一份觀后感呢?周末一個人宅在家看上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多是一件美事,我們可以把心里的真實想法寫下來,匯聚成一篇觀后感。這時我們可以用寫觀后感的方式來記錄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以下內容是幼兒教師教育網特地整理的“禁閉觀后感”,請您仔細品味本文并收藏以供日后查閱!
禁閉觀后感(篇1)
今晚看了《禁閉島》,那種局中局的感覺讓我頗有深思啊,什么是事實,什么又是真相,在禁閉島那里是模糊的,又是融合的黑暗??粗鹘翘┑系募m結,以及他的無處可躲,我在頻幕之外感到焦急,一步步的逼近真想,又或者是一步步的把自己逼向死亡,正如他最后說的一句話:“在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我是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
恩,從前看到后,發(fā)現人性的丑陋和社會的動蕩,以及人類的貪婪,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在這個問題上無法去糾結…看到泰迪的幻想,我分不清了什么是現實,就好像單單一個幻想中的人,可以有那么多的思想,又是那么鮮活,就像是還活著似的,這不單單是精神上的錯亂,這何嘗不是內心的呼喚呢?在一次次夢中,一次次的相遇中,最終分不清前路到底在何方,想著自己搭檔,而是卻不知自己從來沒有所謂的搭檔,那一聲聲的boss在耳邊嘲諷著,似乎是說自己無法擺脫受擺一布的結局!
或許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精神病人離我們太遠,又或者說那些那病人做生物實驗是存在的,就好像是我們一直在回避著社會的一陰一暗面,可是我們在正視它的時候,何嘗不會失望呢?影片中的泰迪追求著真想,卻在一步步地邁向死亡,如果在最后,他選擇了另一種結局是不是可以活得更久一點呢,但是這又是不確定的,所以影片看不到明確的結尾,只是在猜測中相信泰迪會有更好的選擇,即使心中知道,他會被帶到燈塔中被做實驗,開顱做一個怪物!這也僅僅是我的猜測,似乎這樣的結尾是悲劇的,但是卻是現實的,在那么樣的強大組織面前,個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我們不能期待奇跡的發(fā)生,因為即使是邪不勝正,少數服從多數的定理也是不可違背的…
或許《禁閉島》會有第二部,但是我不想去考慮那樣的結局,因為那樣的結局是虛偽,是為了大眾的英雄主義而改編的,這樣的結局是虛偽而更加遺憾的!所以看到泰迪跟著他們走的時候,自己已經將他當成另一個試驗品了,這樣的結局難道不是最真實的嗎…
禁閉觀后感(篇2)
看了一遍電影又看了一遍小說。先說下結論吧,醫(yī)院有問題,泰迪本來是正常人最后變瘋了。最后一節(jié)里跟他對話的恰克是他幻想出來的。
從一開始上島就只有泰迪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恰克是醫(yī)院安排的,整個醫(yī)院為了他的到來準備了一年,有他非常詳細的信息。作為誘餌的女病人也是醫(yī)院醫(yī)生假扮的。他在收集信息的時候,有病人已經好心提醒過一次讓他跑了。后來在c區(qū),趁著暴風雨造成的破壞,泰迪發(fā)現以前離開過的那個病人又被抓回來(那人肯定是送到了燈塔沒得救了)。并且那個人再次提醒了泰迪身邊的搭檔不是他的搭檔,后來泰迪已經對恰克起了疑心并且他跟病人的對話也很可能被人聽到并記錄了下來(后面在燈塔考利復述并改編了他們的對話)。恰克知道自己被懷疑后就沒再出現,而且泰迪一直想要找的殺妻兇手的資料也是恰克給的,那也是提前準備好的。懸崖那里遇到的女醫(yī)生也沒再出現,如果她出現并且說泰迪確實是個病人那我相信泰迪就是個病人。但是沒有。強有力可以證明泰迪有病的一個是c區(qū)被打得面目全非的人(沒有再出現),另外一個就是逃亡的女醫(yī)生(也沒有再出現)。如果是扮演,他們是最好的信念顛覆人。
最后,泰迪的偏頭痛,考利說是藥物戒斷,但是期間給他喂了那么多所謂的阿司匹林,怎么會是藥物戒斷。明明就是致幻劑,泰迪上島前就知道他們有這個東西,逃亡女醫(yī)生所說的致幻劑服用后的癥狀也都在泰迪身上體現了。并且他夢里那些荒誕不經的東西也都是在服藥后出現的。
精神病院真是可怕,正常的人進去,哪怕表現正常申辯自己是正常的也會被當做精神病,無法自證清白。而看電影時我也認為劇情反轉了,泰迪就是個精神病,但是其實那些都是考利灌輸給他的劇情,在藥物的作用下在大腦里上演。
禁閉觀后感(篇3)
這部在豆瓣評分上8.7的高分懸疑電影,在我看來遠不止8.7分。
故事一開始,主人公一進入禁閉島,沉重的**讓人感受到了禁閉島的神秘,而當進入鐵門時,就像鳥兒進入一個巨大的籠子,一個巨大的陰謀。
一部以查案開始的,精神病為主題電影,結局總是撲朔迷離的,這部電影更是如此,主人公似乎總是深陷與自己的夢境,在這其中反反復復,與盜夢空間有一定的相似,但是這部電影似乎給人更多的反思,結局也給人更多的想象。
主人公走的每一步路都像是一個個陷阱。所有的聲音,包括海浪聲和老鼠聲,似乎都把主人公恰當地引到了霧中,漸漸地發(fā)現了事情的真相,醫(yī)生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泰德心中的一團霧。而無論是泰德是一名真正的聯邦警察還是一名真正的精神病人,無論是他趨于現實的壓迫,還是他的精神病有了進一步的進展,不管最后一句“我們要離開監(jiān)獄,回到陸地上去,這里發(fā)生的一切都太糟了”是什么意思?
查克的搖頭又是什么意思?朋友還是敵人?而那個藏針的包裹是用來做什么?
熟悉的**為什么又響起來?這一切都取決于“你是想當一個活著的怪物,還是做一個死去的好人”而泰德的選擇又是什么?而他又有沒有成為那個他尋找的67號?
都是導演的一個留白。這一空白給讀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不管怎樣的猜測,都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結局。魯迅說: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蔽蚁脒@句話就是對這部電影男主角結局的最好解讀。
開放式的結尾似乎賦予了影片更多的意義,讓人們更多地思考人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后知道了有的時候人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并且不能輕易的就放棄自己的想法,也許前路有很多人的阻礙,也許你迫于無奈的向現實低了頭,你并沒有成功,但是你的靈魂是高貴的。你不是一個活著的怪物,你是一個死去的好人。
禁閉觀后感(篇4)
馬丁·斯科塞斯塢以是一位以獨特風格聞名的好萊塢大導演。他從事電影行業(yè)多年,創(chuàng)作了許多經典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站在好萊塢商業(yè)電影的對立面。沒有超級英雄,沒有沒完沒了的子彈,沒有最后一分中的大逆轉,沒有外星人,沒有所有人的歡樂,甚至沒有打敗**的正義,有些只是在他的心里。作為一個旁觀者,他冷淡而徹地地觀察社會。影片《禁閉島》被定義為懸疑驚悚片,背景被設置為了二戰(zhàn)后的修復期,同時也是麥卡錫主義控制的極端政治時代。
這與斯科塞斯之前拍攝的小黑幫電影的風格相去甚遠,也被認為是斯科塞斯的大膽嘗試。在影片開頭,在驚悚的配樂里,眼前先是一片迷霧,而后撥開迷霧,漸漸顯現出一艘船,載著主人公駛來。這艘飛船就像一艘幽靈飛船,感覺不真實,預示著主人公的真實身份。
在小屋里,泰迪的頭上戴著冰冷的腳鐐。進入醫(yī)院后,他看到的只是冰冷的高墻,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故事的所有情節(jié)都是壓抑、恐懼和困惑,充滿了未知和神秘的危險。觀眾逐漸被控制在冷色壓抑的畫面環(huán)境中,渴望擺脫這種環(huán)境尋找真相,越害怕,越好奇。斯科塞斯的整體風格和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讓觀眾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電影上映后,大家議論紛紛。每個看過的人對這個故事都有不同的解釋。泰底是精神病嗎?禁閉島上的真相究竟是什么?陰謀存不存在?
也許編劇和導演不知道,也許他們認為他們不需要知道。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故事。關于精神病患者的故事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當人們無法面對某件事并選擇逃避時,有時他們會創(chuàng)造另一個自我,假設他們沒有經歷過,或者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跳出故事本來的邏輯,而去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時代隱喻以及與時代相結合的心理考證會更好,因為馬丁是一個社會學大師,他的電影總是與社會,與社會心理,與社會下的人們息息相關。如果說禁閉島是一個極權王國,那么燈塔就是王國的制高點,它聚焦于力量和黑暗。泰迪在燈塔里迷失了自己,就像美國人民在社會中迷失了自己一樣。
泰迪只是一個代表,一個被美國社會壓制扭曲的代表。影片結尾,泰迪在病床上醒來,接受了現實,在醫(yī)生的詢問下承認了自己的病情,但他真的接受了嗎?我第一次看禁閉島的時候是在2011年,翻了下當時的日記,“其實從個人角度看,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個陰謀,一個teddy自己的陰謀。不過說到底,他還是不能夠面對現實,之前是自己編織故事所有人陪他演戲,而現在是選擇更徹底的遺忘。
以及,不得不說,演技真好。(又四年過去了小李還是沒有拿到奧斯卡),不過電影開始一半了我真以為teddy就是teddy,盡管他自身有點疾病,但是這是插曲,人物本身的性格而已,那個島才是個更大的陰謀,直到萊蒂斯穿著病服清醒的時候我還是認為這都是陰謀。雖然之后看起來他好像認清了現實,可到底還是在逃避,我覺得之后還是會發(fā)病的。
還有不解的是為什么他要炸掉那誰的車呢?用的是他老婆送的領帶,雖然很丑,但這可是他說著“我愛你”的老婆送的??蔀槭裁从贮c燃了呢?
這是不是也暗示著他可以親手毀滅自己愛的東西?大概是吧,這影片里哪兒哪兒都是暗示,讓我選的話,我會堂堂正正地活?!比缃裎矣挚戳艘槐?,對于結局的看法其實也并沒有過多的改變,只是覺得安德魯認清現實的時間早了很多,他最后其實是被治愈了的,teddy最后說:
“這地方不禁讓我想問,哪個更糟?是行尸走肉地活?還是堂堂正正地死?
”然而他還是選擇清醒著不去面對現實。其實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夠糟糕的,誰愿意去死?可又有誰愿意那樣活?
現實與幻覺真的只是在一念之間,然而似乎也并沒有什么標準,對于我們真實世界的觀眾,我們的生活可能并不會如影片那么懸念環(huán)生,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選擇大生大死,只求活在當下,不要迷失自己太久吧,無論做出何種人生的選擇,但愿能向最后的安德魯一樣自己去選擇自己的未來。
禁閉觀后感(篇5)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禁閉島,我們一點一滴的煞費苦心的建立起這樣一座禁閉島,然后把自己囚禁在里面不愿出來,我們寧愿自欺只為避開那赤裸裸的真相~
何謂成長?那些雞湯式的成長都是狗屁,正真的成為意味著內心結構的重新構建,而構建的前提是必須把原有的結構摧毀掉,這需要去質疑,去否定,去推翻~你必須成為一個“偵探”,你必須去尋找“證據”,而證據就是你每一個活生生的體驗,每一個為經過任何刪減扭曲的經驗。
影片中,男主角是高智商的人物,但內心的創(chuàng)傷以及防御機制卻讓他對諸多破綻熟視無睹,內心深處,他并不想去揭穿這一切,真相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唯有躲在心理防御的鎧甲下,躲在自己編織的故事里。
這就像是一場戰(zhàn)斗,充滿未知的恐懼同時又充滿激情,這是屬于勇者的旅程,只有那些肯揭開自己曾經的創(chuàng)傷,肯卸下自己的防御機制,肯揭露自己編織的故事,肯放下自己的自欺面對赤裸裸的事實的人才能取得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
這部《禁閉島》作為馬丁-斯科塞斯和萊昂納多的轉型之作,因為劇情已經足夠優(yōu)秀,可以如是說,斯科塞斯只需要渲染好氣氛,把握好原著的核心和尺度就是大成功了,而萊昂納多則是想游走在思想幻境和崩潰的諸多內心戲,這絕對是一次演技的考驗和提升,好在斯科塞斯御用的萊昂納多在人物的刻畫上,頗見功底了。而本部電影原本欽定的導演則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大衛(wèi)芬奇,主演則是同樣被大衛(wèi)芬奇御用的布拉特皮特。應該來說,大衛(wèi)芬奇也許在內心戲的謀劃上,要超出斯科塞斯,但是在電影的格調,氣氛的渲染上,斯科塞斯也是有他獨特的優(yōu)勢的。盡管萊昂納多一直都不是真正的演技派演員,他演戲的臉譜化也是一直被大家詬病,比如在此部電影還是看到《血鉆》的影子。但是個人覺得,布拉特皮特貌似也不是最佳人選。
寫觀后感時,不斷的聯想到羅杰斯《個人形成論》里的很多觀點,這也讓我更加堅定自己對成長的認識——一個摧毀重建的過程。
禁閉觀后感(篇6)
《禁閉島》是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執(zhí)導,由美國制片,片長138 分鐘,2010-02-13(柏林電影節(jié)) / 2010-02-19(美國)上映。
本片根據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改編。 1954年,聯邦警官泰迪(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飾)和搭檔查克(馬克·魯弗洛 飾)乘船來到波士頓附近的禁閉島精神病犯監(jiān)獄調查一樁離奇失蹤案。手刃親生骨肉的女犯蕾切爾(艾米莉·莫迪默 飾)從戒備森嚴的牢室神秘逃脫,藏匿于孤島深處。泰迪懷疑監(jiān)獄的主治精神病醫(yī)師約翰·考利(本·金斯利 飾)有意隱瞞內情,并向查克透露他上島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尋找當年縱火燒死他妻子德洛麗絲(米歇爾·威廉姆斯 飾)的管理員,并揭露美國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進行人體科學實驗的罪行。但隨著調查的逐漸深入,真相卻變得越來越撲朔迷離……
真是很燒腦的一部影片,是豆瓣高分電影,看著挺費勁的。不過,應該是一部好影片。當初看《盜夢空間》也很費勁,同樣是小李主演,同樣是高分電影。這兩部影片好像還是同一時期拍的。
小李的演技真的不錯??吹梦矣悬c難辨真?zhèn)瘟耍恢滥男┦钦娴模男┦腔糜X了。最后他好像妥協(xié)了,非常配合院方的想法。但是到結尾好像又出現轉折,和那群人走是不是去做切除手術,消除記憶?
還是不要精神上的折磨了,真的很痛苦。
禁閉觀后感(篇7)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揚揚的《禁閉島》電影看了一遍。很坦白我不是聰明人,看了一次還不是很懂。上網查了不少影評,就里面提到的一些醫(yī)學名詞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一日主角下班發(fā)現妻子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悲憤而情緒失控的主角殺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燒了自己的房子和尸體,然后逃跑。不久后被抓捕從此患上" 被害妄想癥" 及" 精神分裂癥" . 50 年代美國患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會被強制執(zhí)行" 腦前額葉切除手術" .為了抵御這種慘無人道的治療手段,精神病醫(yī)學界的專家發(fā)明了一種叫" 角色扮演" 的群體治療法,為了證明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替代" 腦前額葉切除術" ,主角成為最佳的實驗品,被送到禁閉島上。
很好奇究竟腦前額葉是什么東西,為什么一個人切除了腦前額葉之后還能活著,個人覺得十分的不可思議。后來查了一些醫(yī)學書籍,發(fā)現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1848 年9 月,蓋奇被炸飛的一根一英寸粗鐵棒插入臉頰,戳穿左眼后從顱骨頂蓋穿出。但是奇跡發(fā)生了,經過治療2 個月后,蓋奇完全恢復了,可以走路說話,對周圍環(huán)境也能做出正常反應。但是性格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后經過解剖,蓋奇腦部受損的位置就是腦前額葉??茖W研究發(fā)現:腦前額葉接受和綜合由腦的各部位傳入的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并能及時組織傳出沖動,給這全部結構以組織性、指導性和調節(jié)性的影響,保證中樞神經系統(tǒng)整體的協(xié)同和達到整個高級心理過程的機能統(tǒng)一??梢哉f腦前葉是高級神經活動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剛發(fā)展起來的時候(20 世紀50 年代),美國有很多人支持腦前葉切除手術,作為治療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萊塢女明星弗蘭西斯· 法默,也沒有躲過這項手術,由于其過激的性格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被其母親送進精神病院,并在她母親的授意下,被切除腦前額葉。多年后她重返社會,已是一個目光渙散、神情呆滯的中年婦女。傳記電影《弗蘭西斯》最后一幕,她當年的朋友去見她,卻被她異樣的神情和舉止所震驚,他們分別時,她獨自一人穿過整條空曠的街道,直到走進黑暗。 切除腦前額葉的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讓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癡,但是伴隨而來的是可怕的并發(fā)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隨境轉移計劃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這也是一種對個人自由權利赤裸裸的剝奪,是個人私欲極端膨脹功利主義的體現。因此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引用網站一篇文章的話,作者談到"腦前額葉切除術終于不再被當作是施加給混沌世界里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終廢止了。人對世界的認識,有時候是錯的,有時候走彎路,總還是前進著。真理永遠只是當時當地人們所認為的真理,等待著在將來被修正。"人類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總是在不斷地被修正,腦前額葉切除手術廢除后,對腦前額葉的研究一直沒有終止。腦前額葉作為大腦的指揮官,對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讓一個正常人變成白癡。同樣只要合理地對其進行開發(fā),必將使人成為天才。隨著對腦前額葉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理論驗證了腦前額葉對于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意義。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專注于腦前額葉的研究,他采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fā)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后就開始急速的發(fā)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 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fā)育,一直持續(xù)到6 歲達到高峰,6 歲后發(fā)育就會趨緩。在這3 歲到6 歲的急速發(fā)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于孩子以后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腦前額葉控制下表現出來的五項基本能力。在兒童3-6 歲期間,通過對記憶、判斷、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鍛煉能有效開發(fā)腦前額葉。而運動與做游戲是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叔本華曾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人類從不知道腦前額葉為何物,到任意生命權切除腦前額葉,到最終認識到腦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在兒童時期合理開發(fā)腦前額葉。這一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沖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知欲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恒不變的奮斗主題。
禁閉觀后感(篇8)
《禁閉島》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疾病的二戰(zhàn)參戰(zhàn)士兵萊蒂斯接受**的故事。他的妻子因為嚴重的精神疾病淹死了他們的三個孩子,而被重創(chuàng)的萊蒂斯在射殺妻子后倒下并燒毀了他的房子。受到刺激的萊蒂斯無法接受自己殺死妻子,妻子殺死孩子的事實,于是在強烈的心理作用下,萊蒂斯出現了人格**,他將自己想象為一個模范丈夫泰迪,將妻子和孩子的死歸咎于一個兇惡的殺手萊蒂斯,并發(fā)誓要找到**。
為了對抗萊蒂斯,醫(yī)生們配合萊蒂斯的想象,建造了一座不存在的禁閉島,意識到設計的場景讓萊蒂斯意識到自己想象的事實并不存在。然而萊蒂斯對于殺死妻子的事實難以接受,并最終選擇了以好人泰勒的身份死去(醫(yī)生們?yōu)樗麑嵤┝恕邦~前葉切除手術”)而不愿象怪物一樣活著。
這部電影對心理學的理解和運用,真是讓人欽佩。有時候我們想的世界不是我們看到的世界,而是我們想看到的世界。這種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消費觀念,因此可以運用到消費心理學中。如何使消費者對消費品有一種主觀的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通過商品本身的屬性帶給消費者的體驗。
禁閉觀后感(篇9)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特定的情況下,判定只是幻覺的世界可能就是事實;篤定這是現實中的真實,到頭來卻可能猛然發(fā)現這只是幻覺。有時候,不是我們看到和相信,而是我們相信和看到。
這部電影其實我看了兩遍,直到第二遍才真的看懂。故事發(fā)生在1954年,二戰(zhàn)剛結束不久。特迪警官和查克同事被派去調查一名從精神病院失蹤的女殺人犯的下落。
主管醫(yī)生考利接待了他們并負責協(xié)助調查。泰迪此行還有一個秘密目的——尋找他妻子的死因。調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泰迪的推斷,在這66名有檔案的精神病罪犯外,還有一名編號67的人存在,但無論獄警還是醫(yī)生或者其他病人,對此都矢口否認。
泰迪確信第67個是殺害他妻子的萊迪斯,這里一定有一個大陰謀。他發(fā)誓要把典獄長和主管醫(yī)生繩之以法。但他的同伴查克提醒他這可能是**的秘密試驗所,而**派泰迪來,是因為泰迪在遭受妻子慘死后遺留精神創(chuàng)傷,是他們最好的實驗對象,泰迪予以否認,說來這里調查此案是他自己申請的,他懷疑導致自己妻子慘死的**就被人藏匿在這個島上,事情變得撲朔迷離。
泰迪的偏頭痛癥狀在調查中變得越來越嚴重。他經常有幻覺和噩夢。當他參軍時,納粹集中營的悲劇在他面前閃現。他發(fā)誓不再讓納粹行為出現在這里。從山崖一處隱秘的山洞,他發(fā)現了失蹤的女犯人雷切爾,雷切爾告訴他,她本來是這里的精神病醫(yī)生,**在這里進行慘無人道的活體實驗,她無法接受事實,被其他人設計陷害,被當作“精神病人”看押起來,她才設計逃跑的。瑞秋告訴泰迪,如果你想解開謎團,就去燈塔,因為那就是一切的**。
泰迪強忍著頭疼和幻覺,潛到燈塔上,卻發(fā)現只有一個看守,他打暈看守搶過槍沖上頂樓,卻發(fā)現島上的主管醫(yī)生考利一直在等著他的到來,而燈塔上也沒有任何進行人體試驗的痕跡和證據,只有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考利向泰迪說出了所有事情的原因,而他的新搭檔查克則解釋說自己其實是泰迪兩年來的首席**師希恩,令泰迪有如晴天霹靂般震驚,原來這一切都是設計好“陷阱”,那個神秘的67號病人,泰迪一直懷疑的萊迪斯,就是他自己!醫(yī)生告訴泰迪,他的真名叫安德魯·萊迪斯,他妻子患有精神病在淹死了自己三個孩子后自殺,而他也受到極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在自我保護的潛意識中,把自己三個孩子忘的一干二凈,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新的萊迪斯和那場記憶深刻的火災,這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萊迪斯”被他設計成面帶刀疤、波斯貓眼、十惡不赦的**;他自己則是一個退伍后從警,和妻子恩愛有加的模范丈夫“泰迪”,只有在他做夢和出現幻覺的時候,都是他原本的記憶。
而這一切行為,都是考利醫(yī)生為了醫(yī)治泰迪的病癥和配合他的意識而制造的一場戲,希望他能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考利醫(yī)生深信這種方法可以**大部分精神病人,泰迪(萊迪斯)想反擊考利醫(yī)生的“陷害”,卻發(fā)現自己越來越無力,越來越迷茫。考利醫(yī)生告訴他,如果他還不能清醒過來,依舊認定自己是好人“泰迪”,那將不得不對他進行“道德性措施”,就是對其進行“額前葉切除手術”(使精神病患者變成聽話的白癡的手術)。自從他來到島上,他幾乎傷害了所有的警衛(wèi)、醫(yī)生和病人,但他對此一無所知。他受過特殊訓練,在戰(zhàn)爭中長期失火,非常危險。
泰迪從頭到尾閃過很多片段,最后他知道這是真的。到了檢驗考利醫(yī)生診斷是否有效的時候,他的**師希恩問他“你現在感覺怎么樣?”,泰迪回答“我要帶你逃出這個鬼地方,查克”。
“查克”的稱呼讓希恩醫(yī)生誤以為泰迪(萊迪斯)還是沉浸在幻覺中,無法從精神**中清醒過來,于是只得向一旁等待的眾人無奈的搖了搖頭。此時考利醫(yī)生沮喪無奈的放棄了,只得妥協(xié)并同意執(zhí)行之前約定的“道德性措施”——對泰迪(萊迪斯)實行額前葉切除手術。其實此刻泰迪(萊迪斯)已經明了一切,泰迪最后向希恩問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好人一樣死去?”最終他選擇了像好人一樣死去(接受了手術便會喪思考能力,也就是對自己**人格和自身悔恨的“處死”),不愿繼續(xù)生活在痛苦之中。此時希恩醫(yī)生已經意識到了什么,最后喊了聲“泰迪”。
但英雄沒有回頭,因為此刻只有萊迪斯清醒,決心尋求解放。所以幾個醫(yī)生和典獄長把他帶走了。在電影的結尾,有悲傷的配樂和寂靜的燈塔
是的,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封閉的島嶼,它是我們溫暖的靈魂家園,是我們靈魂休息的港灣。不管我們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傷害,我們都可以回來療養(yǎng)。我想這就是為什么萊迪斯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封閉而完美的世界。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寫到這兒心里覺得特別難過,尤其看見結尾時考利和希恩的那種失落的神情。禁閉島上的工作人員值得人尊敬,每天面對這些重罪犯和精神病人,對他們的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考利和希恩等支持新**的人更值得尊敬,他們對待如此尊重這些病人,他們愿意傾聽病人的心聲,愿意面對主流精神學派的巨大壓力而堅持自己的**方式;而像萊迪斯這樣的病人又是多么值得同情,在外人看起來瘋瘋癲癲可怕又可笑的他們,內心承載了多大痛苦創(chuàng)傷才會成為今天這樣,而最后明明已經清醒的萊迪斯,又需要多大的勇氣來主動接受那樣痛苦的手術,是多大的創(chuàng)傷讓他寧可去接受這樣的結果。
電影中每一處場景設計,每一件道具放置,都逐漸顯得別有用心,角色的每一個眼神、每一記舉止、每一句對白,都自然而然衍生出雙關含義,甚至隨著多次觀察而變得引人注目的穿幫鏡頭,也沾染了一抹意味深長,譬如主角審問那一場,女人喝水時的杯子、字跡在筆記本上的位置,都存在細看就會啼笑皆非的穿幫,這究竟跟大多數電影一樣,是劇組的疏忽所致,還是導演為了暗示幻覺、**而故意設置,無從知曉。
影片將觀眾拖入激烈的心理拉鋸中,不斷向真相天平的兩邊各添加砝碼,狡黠的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答案永遠游離在似是而非間。互聯網上至今可見對立者各執(zhí)一詞,辯論不休,雙方論據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鏡頭分析和情節(jié)解讀,延伸到古典**、心理學、藥物學等領域,以細枝末節(jié)向對方發(fā)起新的攻勢,佐證著各自觀點。我毫不懷疑,幾十年后仍會有球迷為彼此而戰(zhàn)。
《禁閉島》的藝術魅力來自于它恒久的話題性,單純的智力挑戰(zhàn)非老馬丁追求,否則他大可將線索埋藏的深不見底,讓所有觀眾在結尾猛拍大腿,肯定比這般不置可否更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創(chuàng)了一種革命性的敘事架構,編織出一座充滿岔道和機關的時空迷宮,這是對人類精神世界最生動的展示,歸根到底,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感知永遠處在這種游移不定中,因此百思不解比柳暗花明更叫人著迷,因為它更像真實世界,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只有無盡的追思。
禁閉讀后感(錦集9篇)
當不同的人看完作者的作品,他們都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讀后感讓我們更好地反思自我和生活,請你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輯為你編輯整理的“禁閉讀后感”,我們在此提供這些信息希望能成為您的參考之一!
禁閉讀后感 篇1
引發(fā)胡思與亂想
電影《禁閉島》根據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故事發(fā)生于波士頓海灣的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66名精神病罪犯被關押于此,重重戒備之下,一個殺害了三個親生孩子的女犯雷切爾,竟詭異失蹤。很多人說這是一部讓人看了腦袋直疼的電影。作為一個心理學愛好者者也是比看的一部經典,今天有幸領略了一番,不禁對這部影片關于佛洛依德的潛意識,防御功能的一個解讀感嘆不已。
大二學生以前接觸過弗洛依德的著作。那時,他們對他的性書籍很感興趣。因為新鮮和好奇心。但當我開始看他的夢的解析時便開始迷茫了,
因為我自己就是個很愛做夢的人,而且我從小對自己夢的記憶都好像比身邊人清晰。于是我開始用他對夢的解釋學者詮釋自己的夢。當然,結果不言而喻,非常糟糕。
我是個對自己很坦誠的人,在自己面前我沒有必要去隱藏自己。他所謂的那些解釋實在讓我不敢恭維,后來便也再沒去深入研究。
當然,弗洛依德一直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可以說是他打開了我對心理學的興趣。后來看過他的簡傳,他為人真誠又嚴肅,絕不是那種過分拘泥別人看法的人。
后來,我看到了其他一些心理學家的東西,甚至有很多對他的批評和否定。但我仍然認為他的心理理論就像一座古老、神秘、黑暗的城堡。里面一個個無底的房間。
也許未必里面全是真理,甚至滿是禁忌。但勇于走進他的人。我相信都能從城堡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走出來后你都會有種被**的感覺。也許他不能給你帶來一些著實可用的理論。但他的理論卻像個靈感的源泉。
甚至可以說是心理學的一座宗教。如果你能辯證地去欣賞他,總有一天你會被他感動的。但是假如你是個極端有狹隘的人,可能你也容易走火入魔。
我曾經談論過一個同樣崇拜弗洛依德的男孩,但當他告訴我他對性的看法時,我知道這個男人沒有繼續(xù)交流的欲望。原來他一直在我面前自作聰明,還把我也誤讀。后來,我越來越意識到,中國人對弗洛依德的解讀,不僅需要你的智慧,更需要你的修養(yǎng)。
可能是因為一些人淺薄又畸形的道德觀念所致。然而佛洛依德在我心里從來都是個紳士,真正的紳士。即使他提出了性泛論。
即使我不完全認同他的泛性論。
也許,所有比我聰明的多的男人都可以說,作為一個女人,我可能永遠無法擺脫身份,慷慨地理解很多道理。用**的想象力理解性可能是有點沒有說服力。甚至很可笑。
但我真的不這么認為。我會保持沉默。我尊重所有人的欲望和所有有欲望的人。甚至比對那些宣揚自己無欲無求的君子,尊重的一千倍。因為我想我有足夠的大度去接受真實。
即使那是禁忌。
說到禁忌,我還想重申一點,我認為世界上從來沒有禁忌,這更接近人性。不管是性,罪惡,宗教,還是其他的什么·。一個能直面禁忌還能坦蕩的人,是讓我仰慕的,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人家什么一個不敢正視自我的人就不夠格!
回過頭說道這個影片,主要是講的一個精神**癥的人的故事。
精神病是一種典型的精神病,在我們周圍很常見,也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瘋子。他們總是做出很多普通人無法理解的行為,甚至可怕。記得小時候,我們村就有幾個這樣的“瘋子”。
她們現在還活著,但我i不知道那是快樂還是憂傷。其實一直以來她們就像****一樣存在在我的印象里。她們會做出很多沖擊我們腦細胞的事情。
她們總是瘋狂的讓正常人尖叫
記得過年回家,聽一個小時候玩大的朋友講村里的“趣”聞。講到一個男孩,他就有神經**癥,但是間歇性的。聽說在清醒的時候他已經離家出走了。
離開的原因是聽到他哥哥抱怨他因病不能娶媳婦。因為擔心自己拖累弟弟在自己清醒的時候逃離的家。后來還聽說村里有人在一個冬天看到他衣衫襤褸地在外面流浪,看著打著哆嗦可憐就把不清醒的他帶回家來過一次。
但是當他以清醒發(fā)現自己回家又離家出走了。而且至今也沒有回來······
當時聽完這個故事,心理很不是滋味。我突然覺得,精神上的哥哥比清醒正常的哥哥干凈一萬倍。
當然,當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開始接觸哲學,然后因為哲學接觸心理學。才讓我覺得自己突然有種和那些“恐怖瘋子”得到對話的感覺
其實,她們只是一群病人,一群弱勢群體,而不是中國共產黨。
她們也沒有想過要刻意去傷害我們這些正常人。她們只是利用幻想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安全的世界,讓疲憊的身心在**中得到暫時的緩沖。所謂精神病其實是一個人在脆弱到極點無法忍受,又得不到他人幫助時,自發(fā)而產生的一種自救方式 ,以減輕他們內心無法承受的痛楚用妄想和幻覺構造出一個天地,可以`安全地把自己隱藏在潛意識里的欲念發(fā)泄出來。
讓自己心身達到某種和諧狀態(tài)。以本能的自我保護區(qū)維系生命罷了
說到底,正常人和精神病人能有什么去別呢?
其實當我們把自己那些隱藏起來的欲念里和想法一點點放大,放大放大到讓周圍人無法理解的地步時。即使你思維清晰,邏輯清晰,你在別人眼里也可能不正常。
禁閉讀后感 篇2
《禁閉島》開啟精神世界的無限可能
《禁閉島》的主題是精神分析,主人公是一個精神失控的人,竭力要在記憶與現實共同構成的迷局中挖掘真相,這也是我們觀看大多數電影時的心態(tài)。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熟悉觀眾的主旨。他以獨特的反客態(tài)度,將這一內在屬性推向極致,構成了影片的最大看點?!督]島》儼然由兩個南轅北轍又難分顯隱的故事組成,站在不同的視角,采取不同的思路,觀眾對情節(jié)的理解可分為“治療論”和“陰謀論”兩派,前者認為這是個精神受損、治療不成的凄慘故事。
從第一個鏡頭——赴島的渡輪從迷霧中駛出,影片便悄然開啟了雙重腦力激蕩,治療論者看到一個“沒有過去的男人”到來,迷霧一如他混沌的大腦,虛構出令自己堅信不疑的身份;陰謀論者眼中的大霧是隔絕文明世界的屏障,象征著主角進入一個孤立無援的恐怖地帶。隨后主角與拍檔坐車駛向監(jiān)獄,背景奏起高亢而懾人的交響樂,蓋過了對白和其他聲效,嘹亮的異乎尋常,可以理解為一臺“角色扮演”好戲開場的前奏曲,也可以視之為恐怖片的經典手法,暗示執(zhí)法者被**的噩夢拉開了序幕。
第一遍看可能完全不會注意這些,因為前95%的篇幅,影片那層偵破驚險片的幌子實在太逼真。島上的人群充滿敵意和古怪的心照不宣,似乎策劃著隱秘而可怖的陰謀,德裔醫(yī)生那若有若無的納粹背景仿佛暗示,這一切都與集中營的人體試驗有關,從密室中神秘出逃的病患、審訊時驚恐萬狀寫下“逃跑”字樣的女子、禁區(qū)c中變遍體鱗傷瘋言瘋語的囚犯、那籠罩著**光環(huán)的燈塔,無不在大聲疾呼:這是一個罪惡叢生之地,而執(zhí)法官主角則是維護正義的孤膽斗士,沖破重重阻力以揭發(fā)這群擁有生殺予奪大權的惡勢力。
最終,希區(qū)柯克的大逆轉不僅未能解開謎團,也讓觀眾更加懷疑。表面上看,這個“治療論”的故事收束的十分妥帖,主角的那一句“該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像個人一樣死去”極具點睛效果——雖然了然了真相,痛失親人的慘烈記憶卻不堪回想,倒不如切除腦葉,取得內心的平靜。但巧的是,這句話也可以理解作,為了獲得人道的對待,只能承認自己是個瘋子,卻原來醫(yī)生和警察們進行的并非什么角色扮演治療,而是實實在在要把這個知曉陰謀的執(zhí)法官逼瘋——陰謀論就這樣浮出了水面。
此刻再回過頭琢磨細節(jié),原本有因可循的夢境和主角經歷集中營**、妻小喪命的種種慘劇,倒像是藥物影響和偽造證據的“記憶植入”,原本僅為幻覺的“run”字警告和山洞偶遇,理解為確有其事竟也說得過去。熱愛思考的觀眾就這樣不知不覺被分作了兩派。
影片改編自同名小說,原著并沒有這般虛虛實實,大致走的是“治療論”路線,一路忐忑不安的心靈顛簸,配上一個令人心碎的結局,塵埃落定,直截了當。這部電影的再創(chuàng)作,使其超越了大眾懸疑片,值得用大腦反復欣賞和咀嚼。尤其當雙方論者聽取對方觀點后重新審視,每一處場景設計,每一件道具放置,都逐漸顯得別有用心,角色的每一個眼神、每一記舉止、每一句對白,都自然而然衍生出雙關含義,甚至隨著多次觀察而變得引人注目的穿幫鏡頭,也沾染了一抹意味深長,譬如主角審問那一場,女人喝水時的杯子、字跡在筆記本上的位置,都存在細看就會啼笑皆非的穿幫,這究竟跟大多數電影一樣,是劇組的疏忽所致,還是導演為了暗示幻覺、騙局而故意設置,無從知曉。
影片將觀眾拖入激烈的心理拉鋸中,不斷向真相天平的兩邊各添加砝碼,狡黠的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答案永遠游離在似是而非間。到目前為止,在互聯網上,可以看到兩種對立的觀點和爭論。雙方的論據已經超越了簡單的鏡頭分析和情節(jié)解讀,延伸到古典音樂、心理學、藥理學等領域,用細節(jié)向對方發(fā)起新的攻擊,以證明各自觀點。我毫不懷疑,幾十年后依然會有影迷爭得不可開交。
《禁閉島》的藝術魅力來自于它恒久的話題性,單純的智力挑戰(zhàn)非老馬丁追求,否則他大可將線索埋藏的深不見底,讓所有觀眾在結尾猛拍大腿,肯定比這般不置可否更令人印象深刻。他獨創(chuàng)了一種革命性的敘事架構,編織出一座充滿岔道和機關的時空迷宮,這是對人類精神世界最生動的展示,歸根到底,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感知永遠處在這種游移不定中,因此百思不解比柳暗花明更叫人著迷,因為它更像現實,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只有無盡的追思。
《禁閉島》將兩套故事系統(tǒng)水溶交融,無論真相是治療未遂還是陰謀得逞,歸根到底,都是一群人企圖證明一個人是瘋子的過程,具體到影像層面全無二致,但又能隨著觀眾心態(tài)不斷呈現出多面性?!督]島》是一部發(fā)人深思的曠世杰作,它將人類意識的不可捉摸表現的淋漓盡致,開啟了精神世界的無限可能,充分點燃了觀眾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
禁閉讀后感 篇3
個人表示看過的懸疑片不多,覺得拍的最好的就是這個《禁閉島》了。真的做到了看到結尾才恍然大悟的地步,一直被騙了2個多小時,最后面以為自己知道真相了卻又被告知自己錯了。這種快感加上導演膾炙人口的拍攝手法再加上萊昂納多的剽悍演技,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萊昂納多我是從《盜夢空間》開始認識,之后又看了他的《泰坦尼克號》《羅密歐與朱麗葉(后現代激情版)》還有這部《禁閉島》個個都是大片。這部片子找他演主角我表示觀眾享福了。至于著名導演馬丁斯科西斯嘛,我看過的為數不多,只有《好家伙》《出租車司機》《憤怒的公?!贰督]島》這幾部。這兩大實力派明星陣容上陣,在爛的片子也有的看,更何況是這么一部近乎完美的懸疑大片。要說懸疑片雖然我沒有看過很多,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是為數不多的好的懸疑片。至少在《電鋸驚魂》系列《非常嫌疑犯》《記憶碎片》《致命ID》《楚門的世界》《西北偏北》這些公認優(yōu)秀的懸疑片中,個人認為,是高于它們的。
至于劇情方面是無懈可擊的,但是有一點我覺得頗為不理解,主角和那個所謂的搭檔在那個小房子里避風的時候,男主角說他調查灰木崖很久了,那個所謂的搭檔的任務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了,只要最后讓男主角了解到自己是個徹底的瘋子就好了,為神魔還要說什么有可能是你在調查他們的時候,他們也在調查你,現在你落網了,被他們捉到了。這些話呢?這不是誤導主角更加發(fā)瘋嗎?不過雖然這一點我沒有想通,但是還是不會影響到我對影片的高度評價。更加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數影片最后的結尾,我還以為電影結尾不是男主角又再次忘記了事實,開始了幻想,然后被迫做手術。就是當男主角認同自己原先的想法是錯的,這一切都是假的后,監(jiān)獄長有暗暗自己自己成功的將一個明白人騙成了一個真正的瘋子。沒想到,沒有再次的重復,也沒有再次的事實顛倒,而是一切都明白了,但是主角為了自己不再糊涂,不再發(fā)瘋。便裝自己瘋了,故意讓工作人員切除他的腦記憶。這個結局真的是我沒有想到的。所以給我印象深刻,比較反常,特立獨行。
總之故事什么的我就不說了,大家自己去看吧,我只用超爽來形容它。
禁閉讀后感 篇4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禁閉島,我們一點一滴的煞費苦心的建立起這樣一座禁閉島,然后把自己囚禁在里面不愿出來,我們寧愿自欺只為避開那赤裸裸的真相~
何謂成長?那些雞湯式的成長都是狗屁,正真的成為意味著內心結構的重新構建,而構建的前提是必須把原有的結構摧毀掉,這需要去質疑,去否定,去推翻~你必須成為一個“偵探”,你必須去尋找“證據”,而證據就是你每一個活生生的體驗,每一個為經過任何刪減扭曲的經驗。
影片中,男主角是高智商的人物,但內心的創(chuàng)傷以及防御機制卻讓他對諸多破綻熟視無睹,內心深處,他并不想去揭穿這一切,真相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唯有躲在心理防御的鎧甲下,躲在自己編織的故事里。
這就像是一場戰(zhàn)斗,充滿未知的恐懼同時又充滿激情,這是屬于勇者的旅程,只有那些肯揭開自己曾經的創(chuàng)傷,肯卸下自己的防御機制,肯揭露自己編織的故事,肯放下自己的自欺面對赤裸裸的事實的人才能取得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
這部《禁閉島》作為馬丁-斯科塞斯和萊昂納多的轉型之作,因為劇情已經足夠優(yōu)秀,可以如是說,斯科塞斯只需要渲染好氣氛,把握好原著的核心和尺度就是大成功了,而萊昂納多則是想游走在思想幻境和崩潰的諸多內心戲,這絕對是一次演技的考驗和提升,好在斯科塞斯御用的萊昂納多在人物的刻畫上,頗見功底了。而本部電影原本欽定的導演則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大衛(wèi)芬奇,主演則是同樣被大衛(wèi)芬奇御用的布拉特皮特。應該來說,大衛(wèi)芬奇也許在內心戲的謀劃上,要超出斯科塞斯,但是在電影的格調,氣氛的渲染上,斯科塞斯也是有他獨特的優(yōu)勢的。盡管萊昂納多一直都不是真正的演技派演員,他演戲的臉譜化也是一直被大家詬病,比如在此部電影還是看到《血鉆》的影子。但是個人覺得,布拉特皮特貌似也不是最佳人選。
寫觀后感時,不斷的聯想到羅杰斯《個人形成論》里的很多觀點,這也讓我更加堅定自己對成長的認識——一個摧毀重建的過程。
禁閉讀后感 篇5
那天,我在讀書筆記上寫了《禁閉島》的影評。晚上的時候做了一個夢。之后我就碰到了一些讓我至今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夢里,馬丁·斯科塞斯,萊塔·卡奧格里迪斯和丹尼斯
勒翰,還有一群其他不認識的工作人員,他們對著一個被拋起的錢幣怔怔的發(fā)呆,那摸樣好像是入魔了。硬幣上下顛簸,最后一次落地時,我看見馬丁·斯科塞斯拿起一塊黑布蓋住。
然后我對周圍的作家和工作人員說了些什么。瘋狂的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每個人都在思考和計算一些事情。我躲在陰暗的角落里全神貫注觀察著他們。我依稀聽到了“小說”,“電影”,“正反面”這三個詞。
我還發(fā)現了一些其他的東西:瘋子們似乎在計算一枚硬幣從被拋出到下落的每一個不同軌跡上的正負兩面的可能性。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走出陰影,向前走近觀看。
突然,這些瘋子停下工作,盯著我看。他們的眼睛告訴我,如果你再往前走一步,你將面臨極大的危險。就在我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馬丁·斯科塞斯用英語跟我說話,我聽懂了所有我連四級考試都不及格的單詞。
他說,上帝的選民們,上帝會指引你們來到這里。
聽到這句話后我就醒了,從那以后我一直沒做過夢。我一直后悔只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再聽幾句話,我可能就沒有這個習慣了。我下意識的拿起床頭的圣經,向上帝做禱告。
嘴中不由自主的念出,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上帝凡事都能做。(腓4:13)
我把手放在太陽穴上,不停地搓揉,提醒自己夢中發(fā)生的事和剛才做的事都不是真的。床頭打開的圣經仍在新約腓立比書223頁。我一眼就從嘴里看到了這句話。后背突然直冒汗,于是我有意識地向上帝做禱告。
虔誠的合上圣經后,我開始很認真的回想夢中所見到的一切,沒過多久我就把這這個夢全部想起來了。我開始在網上搜索夢中看見的那幾個認識的人,隨著調查的深入,我驚訝的發(fā)現這群瘋子竟然全是影片《禁閉島》的工作人員。自以為在上帝面前蒙恩的我馬上就知道了夢中所見的都與《禁閉島》這部電影有關,出于謹慎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上瀏覽關于禁閉島的評論和資料,終于發(fā)現了很多蛛絲馬跡,于是我開始我重新整理自己讀書筆記上的影評。
下面是我結合網上的評論和資料重新整理的影評。(整理的時候我一直沒想過那天所做的夢)
電影《禁島》改變了我對電影的看法。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故事,用文字表達一定比用圖片表達更有魅力。事用文字(即小說)來傳達信息的媒介,會給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接收到的信息會因閱讀這段文字人的性格,經歷,當時的心情而產生不同。然而,文本也有其局限性。我最近看過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演講。
他說,作者想在科幻小說中描繪的一些場景和文字是不可能表大的。只有借助電影,人們才能感受到最澎湃的想象和最大的震撼。這是這部電影的優(yōu)點。圖片作為**(即影視作品)傳遞的信息更直觀、更清晰、更容易接收。但是它少了文字那么多變化。
一千個人眼中大概只有十個哈姆雷特。電影《禁閉島》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電影應該也可以拍的比原著小說更加優(yōu)秀。因為我現在還沒看原著小說,所以我非常謹慎的加上了“應該”二字。
《禁閉島》這部電影導演對每一個鏡頭的處理都認到讓人發(fā)指。我前后看了四次這部電影。我找到了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來證明陰謀論是正確的,但是這些細節(jié)中的許多可以同時證明治療輪是正確的。若干個可以分別解讀的畫面構成了文字作為傳遞媒介所特有的變化。
這種鏡頭下的銀幕有多種敘事方式的詮釋,這是我在這部電影中最神奇的地方。雖然《禁閉島》的結局只有兩種可能,但我認為看過這部電影的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他們理解的禁閉島。馬丁.
斯科塞斯導演和萊塔.卡羅格里迪斯,丹尼斯.勒翰以及另外一些該影片的參與者們使電影可到達到的藝術性又提高了一步。
《禁錮島》的情節(jié)是該片的另一大亮點,因為禁錮島特殊的敘事一面使觀眾產生了兩種爭論。第一種是治療論,這種論點的支持者我很愿意把他解讀為支持人性本善的觀眾。第二個是陰謀論,我想把他的支持者解釋為人性**的聽眾。
也許是因為每個受眾在自己的成長軌跡下都有自己的善與惡理論,而無形的善與惡理論則評判著他們所接受到的相關信息,于是這兩種論據應運而生。毫無疑問,治療論和陰謀論,人性的善與惡都是正反兩面的。我的成長軌跡使我成為反面陰謀論者。
(下面是劇透,請沒有觀看過禁閉島的讀者還跳過這段話)我不相信有人會為了治療好一個身背重罪的瘋子,讓全島的人陪他演戲,人的善心不可能偉大到這種地步。相反,在利益欲望的驅使下,一切都可以做到。它更有可能花費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實現自己的陰謀。
重新整理的影評到此就結束了。
我覺得自己已經近乎理解了那幅扔錢幣的怪異畫面,錢幣在不同軌跡下的每一次拋起和下落只會出現一個結果,正面或者反面。在錢幣落地的時候,拿黑布覆蓋住錢幣是為了說明在未知的情況下同一個畫面會產生多種可能。而禁閉島也是依據這枚錢幣的種種變化所演化而來的產物。
“小說”,“電影”,“正反面”這些夢中聽到的詞語也都和我所理解的禁閉島有緊密的聯系。重新整理的影評竟然和那天晚上的夢如此吻合,我開始感到害怕。我懷疑那天晚上我還在夢里,沒有醒來。寫這篇文章只是我的夢想。
這種感覺讓我感到不舒服,更糟糕的是,它出現在我生活的所有細節(jié)中,直到我養(yǎng)成扔錢的習慣。只有當我扔錢的時候,不舒服才不會打擊我。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上帝凡事都能做。
(腓4:13)
現在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會每天拿一枚硬幣扔幾個小時,觀察他們的行蹤,最后一次硬幣掉下來時用黑布蓋住。好多年過去了,我一直保持著這個習慣。
禁閉讀后感 篇6
美國故事片《禁閉島》在我看來表達了這樣的一個心理學原理:雖然現實世界的客觀存在形式不隨人的意識變化而變化,但是人對眼前世界的認識或感受卻完全取決于人的心理活動。人所認為的真實世界和幻想世界其實沒有明顯界限。
在特定的情況下,判定只是幻覺的世界可能就是事實;篤定這是現實中的真實,到頭來卻可能猛然發(fā)現這只是幻覺。“事實”可以是我們看到所以相信的,也可以是我們相信所以看到的。
這一原則體現在消費實踐和商品營銷中,即引導需求,創(chuàng)造消費環(huán)境和消費動機。
營銷不是“獵取”而是“培育”。聰明的營銷者總是試圖盡可能深入地了解客戶的需求、愿望和要求,而不僅僅是看到他們銷售的商品和服務的屬性。但是,通過精心的安排、創(chuàng)造和歸納,讓消費者接觸到一個具有消費價值的全方位、完整甚至全新的世界體驗。
在心理層面上,消費者可以感受感官,觸動心靈,激發(fā)思維,從而產生聯想和欲望。欲望是由人們的心理活動所決定的,是由滿足需要的事物所表達的。在考慮支付能力時,將欲望轉化為需求,創(chuàng)造合理的心理消費動機。
在片中納林博士還反復提到一個詞“防御機制”?!胺烙鶛C制”使萊蒂斯直接排斥或無視對于能讓他走出幻境的提示。這和消費者行為中的“選擇性曲解”類似。
消費者注意到的刺激,不一定會產生預期的作用。人們總是將信息加以扭曲,使之合乎自己意愿的傾向。它也往往會忘記它接觸過的大部分信息,而只會忘記那些符合它的態(tài)度和信仰的信息。
這意味著營銷人員需要了解消費者的想法,使營銷方法符合消費者的意愿。
在片尾,萊蒂斯說:“人應該怎么做,是像個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做個好人死去?!笨梢赃@樣說,如果營銷者營造的消費環(huán)境讓消費者甘愿“像個怪物一樣活著”,那么,這樣的營銷無疑是巨大的成功。
禁閉讀后感 篇7
前額葉切除術雖然能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緒,使他們成為溫順的白癡,但同時也伴隨著可怕的并發(fā)癥?;颊哂胁煌潭鹊囊缽沫h(huán)境遷移計劃和組織能力差、原始反射、腦認知功能障礙等表現。同時,它也是對個人自由的一種赤裸裸的剝奪,是功利主義對個人欲望極度膨脹的體現。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反對這項手術的呼聲越來越大。
久保田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專注于腦前額葉的研究,他采取了獨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從刺激腦前額葉充分開發(fā)對人的積極影響作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腦從出生之后就開始急速的發(fā)育。但腦前額葉到了2-3歲時前額葉才正式開始發(fā)育,一直持續(xù)到6歲達到高峰,6歲后發(fā)育就會趨緩。在這3歲到6歲的急速發(fā)展時期,對腦前額葉的正確的訓練,對于孩子以后的成長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記憶、判斷、分析、思考和操作是前額葉控制的五項基本能力。在3-6歲期間,通過鍛煉記憶、判斷、分析、思考和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發(fā)展前額葉。而運動與做游戲是最有效的鍛煉方式”
叔本華曾說過: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視為世界的極限。人類永遠不知道前額葉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切除有生命權的前額葉,最終認識到前額葉的重要性,提出了兒童期前額葉的合理發(fā)育。
這一個過程恰恰是人類自我探索和突破的過程。我們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認識去鎖定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夠沖破已有常識,停留在過去而固步自封,或許我們走向的只有滅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求知欲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應該成為永恒不變的奮斗主題。
禁閉讀后感 篇8
《禁閉島》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疾病的二戰(zhàn)參戰(zhàn)士兵萊蒂斯接受**的故事。他的妻子因為嚴重的精神疾病淹死了他們的三個孩子,而被重創(chuàng)的萊蒂斯在射殺妻子后倒下并燒毀了他的房子。受到刺激的萊蒂斯無法接受自己殺死妻子,妻子殺死孩子的事實,于是在強烈的心理作用下,萊蒂斯出現了人格**,他將自己想象為一個模范丈夫泰迪,將妻子和孩子的死歸咎于一個兇惡的殺手萊蒂斯,并發(fā)誓要找到**。
為了對抗萊蒂斯,醫(yī)生們配合萊蒂斯的想象,建造了一座不存在的禁閉島,意識到設計的場景讓萊蒂斯意識到自己想象的事實并不存在。然而萊蒂斯對于殺死妻子的事實難以接受,并最終選擇了以好人泰勒的身份死去(醫(yī)生們?yōu)樗麑嵤┝恕邦~前葉切除手術”)而不愿象怪物一樣活著。
這部電影對心理學的理解和運用,真是讓人欽佩。有時候我們想的世界不是我們看到的世界,而是我們想看到的世界。這種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消費觀念,因此可以運用到消費心理學中。如何使消費者對消費品有一種主觀的認同感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通過商品本身的屬性帶給消費者的體驗。
禁閉讀后感 篇9
這部在豆瓣評分上8.7的高分懸疑電影,在我看來遠不止8.7分。
故事一開始,主人公一進入禁閉島,沉重的**讓人感受到了禁閉島的神秘,而當進入鐵門時,就像鳥兒進入一個巨大的籠子,一個巨大的陰謀。
一部以查案開始的,精神病為主題電影,結局總是撲朔迷離的,這部電影更是如此,主人公似乎總是深陷與自己的夢境,在這其中反反復復,與盜夢空間有一定的相似,但是這部電影似乎給人更多的反思,結局也給人更多的想象。
主人公走的每一步路都像是一個個陷阱。所有的聲音,包括海浪聲和老鼠聲,似乎都把主人公恰當地引到了霧中,漸漸地發(fā)現了事情的真相,醫(yī)生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泰德心中的一團霧。而無論是泰德是一名真正的聯邦警察還是一名真正的精神病人,無論是他趨于現實的壓迫,還是他的精神病有了進一步的進展,不管最后一句“我們要離開監(jiān)獄,回到陸地上去,這里發(fā)生的一切都太糟了”是什么意思?
查克的搖頭又是什么意思?朋友還是敵人?而那個藏針的包裹是用來做什么?
熟悉的**為什么又響起來?這一切都取決于“你是想當一個活著的怪物,還是做一個死去的好人”而泰德的選擇又是什么?而他又有沒有成為那個他尋找的67號?
都是導演的一個留白。這一空白給讀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不管怎樣的猜測,都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結局。魯迅說: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打碎給人看?!蔽蚁脒@句話就是對這部電影男主角結局的最好解讀。
開放式的結尾似乎賦予了影片更多的意義,讓人們更多地思考人性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后知道了有的時候人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并且不能輕易的就放棄自己的想法,也許前路有很多人的阻礙,也許你迫于無奈的向現實低了頭,你并沒有成功,但是你的靈魂是高貴的。你不是一個活著的怪物,你是一個死去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