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3-07-02 天凈沙課件2023天凈沙課件。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在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有提前準備可能會使用到資料的習慣。資料的意義非常的廣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樣東西所需要的素材。有了資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你知不知道我們常見的幼師資料有哪些呢?推薦你看看以下的2023天凈沙課件,歡迎你的品鑒!
天凈沙課件 篇1
一、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名篇,也是學生早已耳熟能詳?shù)脑姼?,用一?jié)課來上這首詩,的確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但我們的教學應當圍繞一個核心來進行設計,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那么,在這一節(jié)課中,學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
這就首先需要我們分析與之相關的課文內(nèi)容,找出這一課以及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這一單元收錄了包括《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內(nèi)的寫景名篇,并且?guī)缀醵寂c季節(jié)有關。因此寫景狀物,表現(xiàn)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應當成為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古代詩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側重點有著明顯不同?!队^滄?!冯m然有“秋風蕭瑟”的詩句點明了季節(jié),但曹操觀看的是“滄?!保乔锾?,詩篇重點是表現(xiàn)其壯闊的胸懷。《次北固山下》中的詩句同樣點明了季節(jié),但重點仍是寫“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節(jié)。《錢塘湖春行》則是以表現(xiàn)早春景象為主,展現(xiàn)春日到來時的美景。這首《天凈沙·秋思》重點不應當僅僅在秋天上,更多的還是表現(xiàn)詩人之“思”。這里的“思”可以指思緒,但更多的是指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但詩人的“思”是被秋天這個季節(jié)所觸發(fā)的,他通過描繪秋天這個季節(jié)表現(xiàn)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詩的特色就是以情寫景、情景交融,也是這首詩最主要的藝術價值所在。
由此我考慮到學生從中間能夠得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如何通過寫景來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這就是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獲。在組織教學時就應當圍繞“以情寫景,情景交融”這一條主線,讓學生首先學習本詩的描寫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詩人情感的由來,理解詩人抒發(fā)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讓學生也去進行一次景物描寫,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詩歌的美,應當是有所得的。
同時,我也注意到,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委婉凄涼的情感,與學生目前的心態(tài)距離很大,所以應當讓學生從最直觀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進而延伸至心靈的寒冷,最終對詩人描述的場景產(chǎn)生內(nèi)心的共鳴。而這首詩也不適合學生齊讀,如果學生整齊劃一地讀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反而會破壞詩歌的情感與氛圍,上課時還是應當以學生自讀與教師、學生范讀相結合為主較為適宜。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詩人借景抒情、以情襯景的寫作特點。
2、通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的心境。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2 難點:1
四、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收集馬致遠與元曲的相關資料。
2、教師準備:與秋天有關的詩句(以學生小學學過的為主)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
隨著一陣淅瀝的秋雨,我們已經(jīng)漸漸走入了深秋。同學們,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你此刻對秋天的感受,你會如何形容?這種感受又是怎么來的?
“秋風蕭瑟天氣涼”、“一層秋雨一層涼”,秋風秋雨帶走了夏日的喧囂,不知不覺中,曾經(jīng)喧鬧的小鳥沉寂了,蟬聲消失了,樹葉凋零,草地枯黃,世界就在這片寂靜中慢慢步入風雪交加的寒冬。當我們的身體感到寒冷時,我們的心靈又會對眼前的秋天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受呢?我們來學習這首《天凈沙·秋思》,思考一下馬致遠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秋天,描述了怎樣的感受?!疤靸羯场笔乔泼?,而“秋思”是曲子的題目,點明詩的內(nèi)容就是表達他在秋日的思緒。
(二)自讀全詩,把握詩人描繪的景物的特征。
現(xiàn)在請大家自讀全詩,把詩中描繪秋天的詩句或詞語找出來。
(學生自讀,找出相應詩句,并說明這一景物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再朗讀相關的詩句)
提示:
1、“枯藤老樹”展現(xiàn)萬物衰敗的景象。“老樹”是指“樹”年齡很大、很粗壯嗎?(衰老)《錢塘湖春行》中用什么花草來表現(xiàn)春天的勃勃生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夏感》中萬物的生命力更顯緊張熱烈,作者如何描寫?(麥浪翻滾著、撲打著)而這一切在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消逝,一年最美好的時光已經(jīng)過去。留在詩人面前只有枯萎的藤蘿和凋零的大樹,此時留給我們的只有什么感受?(悲涼)
此刻,夕陽中烏鴉的身影又會給這幅場景增添怎樣的感情色彩?(參看“月落烏啼霜滿天”,幾聲鴉啼,更顯凄涼悲切)因此“昏鴉”難道僅僅指“黃昏的烏鴉”嗎?如果讓你用“昏”組詞,你會組成什么詞來形容此時詩人見到的烏鴉?(昏昏沉沉,昏昏欲睡)
2、“西風”,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西風”專指秋風(比較“等閑識得東風面”“夜來南風起”“北風卷地白草折”等詩句不同的內(nèi)涵),小思在《蟬》中說“殘陽里,想起了秋風顏色”,秋風的到來讓她感到了蟬生命的短暫。那么這里“西風”到來讓詩人感到了什么?(時光飛逝)但詩人現(xiàn)在卻身在何處?(古道,天涯)
“古道”,大家學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有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古老的道路已經(jīng)被青草覆蓋,說明什么?(少有行人)同樣,在此時的古道上,只有誰的身影還徘徊在道路上?(詩人的身影。對照“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詩句中空曠的江面上似乎只有詩人孤獨的身影,在這里漫長的古道上也只剩下詩人在獨自徘徊。)詩人知道自己到何處去嗎?知道道路的終點在哪里嗎?為什么?(不知道,他只知道現(xiàn)在他“在天涯”)詩人用什么來作為自己的象征?(瘦馬)馬因何“瘦”?(長期跋涉,疲憊不堪)同樣,詩人也已經(jīng)精疲力竭。他只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不知前途在何方,不知歸宿在哪里。
3、在古代,人們依山傍水而居,“小橋流水”說明此地必然有人家,有村落,此時“夕陽西下”,人們會干什么?但這里是詩人的家嗎?“小橋流水人家”近在咫尺,卻又可望不可即,請大家設想一下,如果你就是馬致遠,當你看到眼前炊煙裊裊,燈火點點的村落人家時,你會想起什么?(家鄉(xiāng),親人)此時詩人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斷腸人在天涯”),誰是“斷腸人”?為什么“斷腸”?(寂寞、孤獨、茫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總結: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寫情。寫景的詩句中不僅有符合秋日特征的景物,也有描寫詩人所在位置的景物“古道”,象征詩人的詞“瘦馬”,而“小橋流水人家”與其它兩句詩形成對比,使詩中秋日悲涼的氛圍更加濃重了。詩人在前三句主要寫景,對最后的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鋪墊、襯托)詩人究竟突出了秋天的什么特征,而能夠使他的景物描寫可以襯托后面的抒情?(悲涼的氛圍)而詩人所要抒發(fā)的又是什么情感?(離別之情,飄泊之苦)而這種氛圍恰恰與詩人此時的心情相對應,情感已經(jīng)包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了。這就是“情在景中,借景抒情”。
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范讀全詩,看看他是否能夠表達出詩人的情感。(學生自讀全詩,不求整齊,但要求能讀出情感來)
下面我就請大家把詩歌的寫景部分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寫在作業(yè)本上,請大家能夠表達出詩人筆下秋天的特點,傳達詩人的情感。
(三)聯(lián)系背景,了解詩人情感產(chǎn)生的原因。
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在此之前學過的描寫秋天的詩歌,最著名的除了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之外,還有在小學學過的杜牧的《山行》。大家應當馬上就能感受到,雖然兩首詩都寫了秋天特有的景物,都提到了秋天的寒冷,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與這首《天凈沙·秋思》是截然不同的。為什么詩人們會有如此不同的感受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詩人及其時代了。
(學生們介紹自己找到的資料)
歸納:馬致遠——元初文人,戲劇家,在戲劇中早已體味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在生活中飽嘗了飄泊流離之苦。元代統(tǒng)治者輕視文化,當時的廣大知識分子失去了出路,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馬致遠在詩中表現(xiàn)的孤獨無依,是他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一個心情悲涼的文人,身逢這樣的時代,當他在流浪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蒼涼的秋日時,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他眼前的景物又會是怎樣的?即使他看到豐收的場景,看到鮮艷的紅葉,他的心情會歡快欣喜嗎?
總結:歐陽修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有了真摯的感情,即使并不用力刻劃景物,卻能在景物中透露作者的情思。因為當詩人看到眼前的景物時自然也就會觸動心中的情感,而筆下的景物也就自然被渲染上了感情的色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
范讀全詩,學生再讀,突出詩人的悲涼之情。
(四)聯(lián)系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場景。
對于詩人來說,與家鄉(xiāng)、親人的分離已經(jīng)成了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而對于我們來說,這種場面卻很少能夠遇到,那我請大家讀一讀下面的文章,看看文章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分離場面:
韓主任已經(jīng)上臺了。他很正經(jīng)地說:“各位同學都畢業(yè)了,就要離開上了六年的小學到中學去讀書,做了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了,當你們回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驪歌(lí,送別的歌),現(xiàn)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我哭了,我們畢業(yè)生都哭了。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不久前你小學畢業(yè)時的情感,描寫一下記憶中當時校園的情景,完成一段小練筆:
“分別的那一天,校園里……”
(五)板書設計:
悲涼 思念
前途茫茫、時光飛逝、精疲力竭
寫景——抒情
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天凈沙課件 篇2
預習積累:
1.查找元散曲文體知識。
2.了解作者馬致遠。
3.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
相關課程標準:
1.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教學目標:
1.朗誦、默寫《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朗誦課文。
2.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經(jīng)典畫面,生發(fā)凄涼與思念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來欣賞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調(diào)]《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
師配樂范讀1遍,生齊讀2遍。
解題:越調(diào),宮調(diào)名;天凈沙,曲牌名;秋思sì,題目,即秋天的思緒。
自學積累元曲文體知識:
《語文助學》“預習積累”第2(1)題;“語言運用”(一)語文小詞典第1題。
了解作者:號東籬,元代雜劇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堪稱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讀1遍,抄寫1遍,再讀抄寫的1遍。
二、整體感知:
劃分節(jié)奏,配樂朗讀小令3遍:
[越調(diào)]《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三、領略詩情畫意:
1.列舉描繪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點撥: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詞(詞組)并列,一個名詞(詞組)就是一個景物。后兩句描繪的西下夕陽和行進在天涯路上的斷腸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蕭索荒涼的深秋晚景圖。特別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斷腸等詞語的修飾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涼、凄楚,渾天黃日下,無不令人寸斷肝腸。
“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處卻成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更反襯出斷腸人無家可歸的凄苦心情。
2.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點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為全曲點睛之筆,抒寫了天涯淪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3.小令是怎樣達到情景交融的?
點撥:作者是寄情于物,通過漓淋盡致的刻畫物象,描繪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體生動的物象表達了無形抽象的凄苦心情,從而達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經(jīng)典畫面,生發(fā)凄涼與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
點撥展示:秋日的枯藤纏繞著老樹,這是傍晚的烏鴉落腳的家,眼見著有一處小橋獨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卻不能進,只好騎著這匹瘦馬,繼續(xù)行進在古老的小道上,迎著西風,看著夕陽,肝腸寸斷,淪落天涯。
5.朗誦、默寫這首曲。
四、比較閱讀另外三首[越調(diào)]《天凈沙》:
1.朗讀并抄寫另外三首[越調(diào)]《天凈沙》
嗈嗈yōng孤鶩(wù野鴨子)好高騖(wù追求,馬快跑,引申為追求;)遠
2.說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什么更能打動人?
點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立意高遠,主旨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畫龍點睛之筆,是其它三首所沒有的醒豁的詩眼,而且這一句使全曲進入了人的心靈,顯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強,對讀者心靈觸動更大,從而成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較多地停留在視覺圖景的表層,有的甚至模糊不統(tǒng)一,更無深意,張可久的“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边€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筆。
3.再讀另外三首,加以鞏固。
五、達標訓練:
1.詞句品味·積累:小橋流水;落日殘霞;青山綠水;流水潺潺;一聲新雁。
2.《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12題(P31-32)
教學反思:
詩在于品,抓住“詩眼”和主旨句,體悟用詞,感受描繪的事物情態(tài)和色彩,感知整體畫面所折射出來的意象和意境,從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詩歌教學在于吟誦,還在于默寫,達到書寫正確無誤。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夠當堂達標。
比較閱讀更能顯現(xiàn)出馬致遠詩用詞造句的功力。
可以適當拓展學習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天凈沙·秋思》復習
《天凈沙·秋思》(八年級下)復習指南(背誦、賞析篇目)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注釋:
1.天凈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題目。此曲被稱為“秋思之祖”。2.馬致遠: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3.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4.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詩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樹,一只歸巢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丫上。(蕭索秋景——悲涼心境)
那邊,小橋流水旁,正是充滿溫情的人家。(溫馨畫面——更添悲涼以樂景襯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馬載著游子,冒著凜冽的西風踟躕而行。(悲涼畫面——悲涼心境)
夕陽西下,何處是歸宿?何處是家鄉(xiāng)?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腸寸斷!(點出悲涼憂傷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個名詞,三組畫面,看似孤立,卻在篇末“斷腸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諧串聯(lián)起來,情景交融,讓讀者從簡單的名詞中讀出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
主題思想:
情景交融地抒發(fā)了游子漂泊天涯的悲涼和思鄉(xiāng)的愁苦。
《天凈沙·秋思》閱讀練習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這首元曲的作者是馬致遠x (人名)。
2.這首元曲抒發(fā)了詩人因思鄉(xiāng)產(chǎn)生的孤寂愁苦的情緒。 3.下列各句中,與“斷腸人在天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項是【 C 】
A.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B.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C.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D.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簡要分析“夕陽西下”一句的表達作用。
點明了游子思鄉(xiāng)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氛圍;同時使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5.“小橋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樂景寫哀情,反襯出離人思鄉(xiāng)的孤寂愁苦情緒。
6.賞析“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用西下的夕陽襯托,又直接抒發(fā)游子孤苦寂寞的思鄉(xiāng)之情?!緎Xw9.COm 實習報告網(wǎng)】
天凈沙課件 篇3
語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25課《天凈沙秋思》
⑴識記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掌握“散曲”的文體知識。
⑵正確朗讀、背誦全曲,能準確把握這首曲表現(xiàn)出的思想資料和思想感情。
⑶學習分析詩歌的方法,感知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鑒賞詩歌的潛力。
⑴了解詩歌的朗讀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⑵透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培養(yǎng)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論世,透過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⑴學習作者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態(tài)度。
⑵體味詩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曲的資料,品味曲中情趣。
⑴透過誦讀,發(fā)展語感。
⑵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課文,簡介散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天凈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shù)。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diào);每個曲調(diào)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guī)定著不同的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diào),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短靸羯城锼肌穼儆谏⑶械男×?。
2.作者及寫作歷史背景簡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貴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受到沉重的壓迫,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耙恍┳呱鲜送镜奈娜耍蚴芙y(tǒng)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胡侍所說:‘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獲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聲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馬致遠年輕時迷戀功名,曾做過地方小官,五十歲左右脫離官場,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間,寄情詩酒,成了一個嘯傲風月、玩世不恭的詩人,其內(nèi)心仍然充滿了一股牢騷不平之氣。他最著名的劇目是《漢宮秋》;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這天我們就來品味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
(二)與文本對話,感知文本。
1.學生活動: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節(jié)奏,再自己朗讀。注意找出文中你認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
詞義:昏:黃昏,傍晚。枯藤:干枯的枝蔓。斷腸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鄉(xiāng)或親人的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抽生敘述課文所寫的資料:一個秋日的黃昏,騎著一匹瘦馬的游子正在蒼涼的古道緩緩前行。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昏鴉正在歸巢。游子不竟悲從中來。
3.學生再讀課文,從資料、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質疑探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師生共同總結。
⑴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緒。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事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像這種把幾個彼此相關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齊,構成一幅群體的、生動的畫面,用以烘托氣氛,深化意境的語言現(xiàn)象,人們稱之為列錦手法。這種手法使詩句語句凝練、文辭簡潔。
但我們在閱讀中只要少加留意,就會感覺到九種事物的名詞并列,節(jié)奏基本上是兩個音節(jié)一個節(jié)拍,顯得十分單調(diào)而遲緩,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拐杖,句僂著身子,顫顫巍巍地行進。這種節(jié)奏與詩歌資料的基調(diào)是一致的,正適合表達作者心中那種凄涼、無助,甚至有點呆滯的感受。這種節(jié)奏讀起來一詞一頓,這種多次的停頓,給人一種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詞蘊涵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感情,又點染出一種讓人生愁、生悶的“哀景”,這就讓讀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當時那種孤獨凄苦之狀。
⑵詩的最后兩句各自寫的是什么?
“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于寫景鋪墊?!皵嗄c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屬于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⑶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
第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枯藤”、“老樹”、“昏雅”,呈此刻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xiàn)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緒;一個“古”字,把游子的個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lián)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靶颉笔菧贤ㄕ系K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著溝通;“流水”是清澈純凈的,蘊含著豐富的活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產(chǎn)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那里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xiāng)之情;與一、三句構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fā)游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后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huán)境和氣氛的。斷腸人出此刻那些撩人情緒的意境中,能夠說那景也是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⑷同學們再細讀這首小令,看看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靜景與動景相應。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將九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構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huán)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tài)與“小橋”“家”的靜態(tài)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xiāng)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靶颉?、“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fā)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透過我們對這首曲的閱讀、討論和分析,你對這首曲表達的主旨有何看法?
從對全詩的閱讀欣賞中,我們明白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此時的情緒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xiāng)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xiāng)之愁。作為游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游子一樣,從那里來、要到那里去、沒有人明白,他們只是這樣默默行走著,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羈旅之愁。詩人為何會產(chǎn)生那些羈旅之愁、思鄉(xiāng)之愁呢?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許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傊?,詩人在詩篇中所流露出的思親戀鄉(xiāng)之愁、漂泊羈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秋思實乃秋愁也!詩篇細致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fā)了那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學生自讀課文,用散文的語言將曲中描繪的意境寫出來。
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學生默讀、背誦、并默寫全曲。
5.完成課后第3題。
天凈沙課件 篇4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蛴蓪W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nèi)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yè):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天凈沙課件 篇5
天凈沙·秋思
教學目標:
1、反復吟詠,有感情的朗讀并加以背誦
2、細細品味此小令,重點體會文中景物的作用
3、仔細分析,能夠深入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
2、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講解課文:
1、介紹作者:馬致遠(1250?—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及戲曲作家。畢生從事雜劇創(chuàng)作,今傳15種,代表作是《漢宮秋》,散曲120多首,有《東籬樂府》傳世。他早年曾追求功名,但郁郁不得志,晚年因不滿朝政隱居田園。
2、詳細講解課文:
A.文章題目:天凈沙,曲牌名;秋思才是題目,解釋文章寫的主要內(nèi)容。
B、學生齊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文章具體寫了哪幾種景物,以及這些景物的特點?
答: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 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西下)夕陽
C、從這些景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副什么樣的場景,結合文章并發(fā)揮想象描述出來:
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
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我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D、具體分析這些景物及詩句:
枯藤老樹昏鴉——凄涼暗淡的景象(點明時間在傍晚)
小橋流水人家——(是否會想到)溫馨柔美的江南水鄉(xiāng)的農(nóng)村圖景 問:這樣寫不顯得矛盾嗎?
答:不矛盾,這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行人看見鄉(xiāng)村炊煙裊裊、小橋流水的優(yōu)美景色給人以休閑雅致的感覺,自己卻置身于這荒涼的古道上,獨自漂泊,在外更增傷悲。
古道西風瘦馬——秋風蕭瑟荒涼凄苦的景象,又增加了荒涼之感 夕陽西下——使昏暗的畫面有了些許暗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聯(lián)想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對照理解)斷腸人在天涯——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xiàn)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滿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
E、通過這些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游子騎一匹瘦馬出
現(xiàn)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diào),它抒發(fā)了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綜合分析文章: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從多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fā)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升華)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天凈沙課件十一篇
今天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為您呈現(xiàn)的是“天凈沙課件”一文,閱讀后還請您收藏本網(wǎng)頁網(wǎng)址以便將來需要時能夠快速找到。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東西,這就要老師好好去自己教案課件了。?教案和課件設計得好,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天凈沙課件(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誦讀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處境和心境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味意象、知人論世以及比較閱讀,提高鑒賞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課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我們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瑰寶之一。在華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們聽到了遠古傳來的關關雎鳩在水一方唱響,我們聽到了那三百首唐詩和宋詞的余韻至今傳唱,我們聽到了梧桐深院漢宮之秋的旋律蕩漾耳畔。這是中國的詩歌華夏的精華,這是聞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詩宋詞元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帶給我們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
二、文本解讀,學習新知
(一)初讀,誦秋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教師對學生進行抽讀檢測。
3.讓我們節(jié)奏分明的齊讀一遍,一詞一頓,一句三頓。
(二)美讀,賞秋景
1.聽老師讀,然后說說這首曲子帶給我們什么感覺?
凄婉、哀傷、悲涼。
哀傷、悲涼”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樣的語調(diào)呢?
引導學生用“舒緩、低沉”的語調(diào)來讀出這種凝重、哀傷的感情。
3.讀著讀著,這秋的悲涼就滲透出來了,可是這全篇曲子中除標題并無一字為秋,無
一字為悲,我們又是從哪里讀到的呢?誰來說說看?
枯藤老樹。
4.這樣的景有什么特點?
5.它容易勾起我們怎樣的情?
枯藤老樹: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它營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氣氛容易讓我們的心變得憂郁,沉重。
6.還有哪些景物也給我們帶來了類似的感受?
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小橋、流水、人家(共
8.這是一副怎樣的圖畫?
秋日黃昏圖,深秋夕照圖
9.引導學生逐句品析上述10種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別帶給我們什么感受。
枯藤老樹昏鴉
樹老藤枯而顯蕭條無生氣,勾起人哀傷心緒,鴉歸巢加重思鄉(xiāng)愁緒。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表現(xiàn)出的是靜雅、安適、溫暖的境界。
這句的基調(diào)是否與全曲的悲愁基調(diào)不和諧呢?這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這樣的景和作者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襯托(反襯)。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氣盎然而又恬美、安適的景象,襯托出游子還在“古道西風“中騎著瘦馬飄零無歸的悲涼。人貴直,文貴曲。樂景寫愁使愁更愁,使情更傷!
古道西風瘦馬。
瘦馬古道行走增加孤獨悲涼之感;西風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倍添回鄉(xiāng)無望之感傷。
10.我現(xiàn)在想問問我們的同學,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11.深情的誦讀最后兩句。
12.再次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背誦詩文,要求,讀出每一個詞的重音。
請學生談談為何要這樣處理重音。
13.老師總結:
季有春、秋,而選其秋;藤有榮、枯,而選其枯;樹有老、幼,而選其老;時有晨、昏,而選其昏;鳥有鴉、鵲,而選其鴉;馬有肥、瘦,而選其瘦;風有東、西,而選其西;道有新、古,而選其古;陽有朝、夕,而選其夕。全篇既無“秋”字,也無“思”字。但在靜水深流的外表下我們卻能深深體會到了作者傳遞出來的強大輻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場。這都歸功于詩人苦心孤詣精選出來的10個典型的意象。無需濃墨重彩的大肆渲染,無需動詞介詞的連接,只需讓這些意象疊加出一個一個的鏡頭,我們便能觸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讀,析秋篇
1.對比閱讀白樸《天凈沙秋》
體會兩手小令同為天凈沙,同為寫秋,在意象的選擇上有何相同?為何相同?又有何不同?為何不同?
相同點:同為昏,同有鴉,同取老樹村落
不同點:馬詩暗淡,凄涼白詩色彩絢爛清新
2.在情感的抒發(fā)上是否一致?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也曾想要積極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賞識,可以說,他一生窮困潦倒,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寫下《天凈沙秋思》。
白樸簡介:
白樸,出身于金的一個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薦他為官,他對當時的朝廷充滿著厭惡的情緒。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從此寄情于山水之間。
總結:景隨情生,情隨情起。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化讀,繪秋景
心情,按照《天凈沙》的曲調(diào)填寫一首小令參考場景:在操場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鄉(xiāng)間小路上,公園里。
四、結束語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眷戀。
孩子們,也許現(xiàn)在的大家對故鄉(xiāng)還沒有特別的感悟,但有一天,你們背上了行囊,走向了遠方,尋找屬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這世間多么繁華,都比不上家人歡聚時刻的熱鬧;無論走過的旅途有多么美麗,你,最喜愛的還是那條歸家的小路。所以,孩子們,請珍視我們現(xiàn)在的點點滴滴。因為,若干年后,在那個秋風拂過瞬間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這些往事都將成為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傷痛與甜蜜。
六、板書設計:
天凈沙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
學情分析:
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xiāng)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xiàn)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xiàn)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1、學生閉目,隨著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__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才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xiāng)情。學生根據(jù)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皵嗄c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4、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作業(yè)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鄭仁法
[天凈沙秋思 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天凈沙課件(篇3)
【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fā)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
充滿韻味的語感。
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了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錄音帶和 VCD 碟片。
2、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jié)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導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天凈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為引子,激發(fā)學生興趣,導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nèi)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傲骼说娜嗽谕庀肽钅悖H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學生也許會聯(lián)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么兩樣,從而產(chǎn)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ㄗ寣W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學生踴躍發(fā)言、課堂活而不亂),并要求學生根據(jù)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創(chuàng)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diào)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fā)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xiāng)的云》。“天邊飄過故鄉(xiāng)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xiāng)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搜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并舉例說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后)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jīng)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
學生配樂(《望鄉(xiāng)》:“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xiāng)愁……”)朗讀。啟發(fā)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xiāng)。)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采花》,讓學生放松一下,然后進行擴展性學習。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4、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擴展學習,開發(fā)教學資源。
五、課后延伸
1、將搜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并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2、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jié)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搜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為散文,進行創(chuàng)新作文練習。
【課后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jié)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天凈沙課件(篇4)
初中語文天凈沙秋思精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板題】天凈沙秋思
二、簡介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三、介紹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xiàn)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jié)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這首詩歌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xiàn)出來?
點撥:表現(xiàn)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這可以從斷腸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為思念家鄉(xiāng)因而傷心欲絕
2、因為作者遠在天邊,所以才會傷心欲絕,愁思萬千,肝腸寸斷,哪些景物可以幫助表現(xiàn)作者的傷心之情呢?
點撥:通過九種景物,表現(xiàn)了作者的傷心之情景物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3、能否把它組成一個場景?
點撥:枯藤纏繞著老樹,黃昏時分,上面棲息了晚歸的烏鴉一座小橋橫臥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幾戶人家的房子荒涼的古道上,西風颯颯,一匹瘦馬踽踽獨行那肝腸寸斷的游子,遠在天邊遙望著故鄉(xiāng)
4、為什么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點撥: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fā)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5、我們說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么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xié)調(diào)呢?誰來回答?
點撥:協(xié)調(diào),因為黃昏時分烏鴉歸巢,而游子卻遠在天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難以自禁別人有家,盡享溫馨,而自己卻有家不可歸那種傷心欲絕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這里又采用了反襯的手法
教師小結:作者把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景物都寄予了濃濃的情感,可見筆端無意,人寄悲歡世上景物千千萬萬,但詩人選景一定要選取那些適合所要抒發(fā)思想情感的景物
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今天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兩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讀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好不好?我更希望大家能夠反復涵詠詩歌里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逸
六、課外延伸:(關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詩句舉例)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靜夜詩》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渡荊門送別》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作業(yè)布置】
背誦2、預習課后習題三
【板書設計】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鄉(xiāng)之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2、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天凈沙》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節(jié)課我們再學習三首小令,進一步把握小令得特點
二、復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1、背誦
2、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調(diào)
三、講授新課:
(一)分析『越調(diào)』《天凈沙》(白樸):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yǎng)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xiàn)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調(diào)』《天凈沙江上》(張可久):
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煉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片從容閑適的情趣
比較探究:
枯藤老樹昏鴉與依依孤鶩殘霞描繪的景象,其基調(diào)是否一致?為什么?
點撥:不一致前者凄涼,后者恬靜
(三)分析『越調(diào)』《天凈沙》(無名氏):
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鮮明地描繪了綠草、黃沙、紅葉、青山,構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寫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聲,有何用意 ?(以動襯靜)
【作業(yè)布置】
研究四首《天凈沙》的不同
天凈沙課件(篇5)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天凈沙秋思》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后一課,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無論在思想內(nèi)容,遣詞造句,藝術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作品,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我運用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以及應用多媒體教學設施,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作品中的意象,從而體會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則多,減之一分則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學目標】
1、了解小令表達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感;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yǎng)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教育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nèi)容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lián)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設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典文學話“秋思”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fā)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2、介紹《天凈沙秋思》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diào)動“主體”作用)。
二、氣韻流轉感音律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說說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diào)(深沉)、節(jié)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并背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三、魅力緣何近千年
1、說一說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2)簡單地把9種事物拼湊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寫了?你能試著把9種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飾表達一個主題嗎?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思,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lián)想、想象,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后,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么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后點擊多媒體出現(xiàn)灰暗、明亮、灰暗(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表現(xiàn)力。)
5、悟一悟
教師啟發(fā):如果說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勾起了思鄉(xiāng)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淚水,那么緊接著眼前的景物又會勾起作者怎樣的情懷?
學生自然得出結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xiàn)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nèi)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nèi)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選點作品評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chuàng)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tài)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響作尾聲
1、先讓學生來談談學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著“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天凈沙課件(篇6)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是“曲”。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后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宋詞蛻變,形成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很快,曲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種,音樂性很強。曲分為兩種,一是劇曲,是供上演的一種歌劇劇本;一是散曲,是專供吟詠的詩歌。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小令,即小調(diào),一般結構單純,一首曲只用一個曲調(diào)(曲牌),而且一韻到底?!短靸羯场で锼肌肪褪沁@樣的小令。另一類是“套數(shù)”,亦稱“散套”,由至少兩首曲調(diào)聯(lián)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數(shù)可以增多,所以比詞更生動,更活潑,表現(xiàn)力更強。這是詩歌發(fā)展的一大進步。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xiàn)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傊x書是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就讓我們依靠朗讀,走近馬致遠,親近這位名散曲作家,讀懂這顆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教師小結:正音:枯藤(téng) ?瘦馬(shòu)夕陽(xī)
2.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jié)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小結: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4.小組朗讀,并推舉代表在班級朗讀。
5.試著背誦。
(1)景物描寫,通過朗讀,我知道作者寫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景物。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
(2)感情的.抒發(fā),通過朗讀,我感受到這首小令真切的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思念家鄉(xiāng)、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題理解,通過朗讀,我覺得,這首小令的主題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小組討論和交流,體會本文所勾畫的深秋晚景圖與天涯游子的心緒之間的聯(lián)系。
討論結果:(1)正面襯托(以哀景寫哀,襯托凄涼無比):
枯藤:給人一種荒涼感。 ?老樹:讓主人公聯(lián)想自己的人世滄桑,給人一種人生暮年的凄涼感。 ?昏鴉:黃昏歸巢,增添凄慘之感。古道:道路蒼涼。西風:冷風,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體,更吹涼孤寂的內(nèi)心。 瘦馬:乃游子所騎, 由馬瘦自然可以聯(lián)想到主人的清貧。 ?夕陽西下: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天色漸晚,我將投宿何方?安身何處?看來,今天晚上,又是一個無比孤獨、凄涼的夜晚! 教師小結:你看,景物描寫,不著一字,字字含情 。這是襯托,正面襯托的效果。
(2)反面襯托(以樂景寫哀,反襯悲意更濃):
小橋 流水 人家:孤獨的游子走上彎彎小橋,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頂炊煙裊裊,一派幽雅、安寧、溫暖的景象,這樣安詳溫馨的畫面,突然撩起主人公無盡的歸思之情,使流落異鄉(xiāng)的“斷腸人”更添悲愁。
教師小結:這一句,同樣景中融情,不過,與剛才那幾句所不同的是,這里用的是反襯,從反面襯托。
(3)教師小結:請大家一邊聽一邊想:又是一個深秋的黃昏,一天快要結束了。夕陽斜掛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凄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颯颯的西風在吹著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斷腸呢。你看這小橋、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謚。又是那么溫馨。而我的家鄉(xiāng)、親人卻又離我那么遠。哦,他們還好嗎?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加了衣服嗎?買了被子嗎?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讓人牽掛。既然那么讓人牽腸掛肚,我為什么不早點回去呢?為了所謂的前程嗎?為了那所謂的功名嗎?那功名離我近嗎?遠嗎?京城的路還有多長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這樣的黃昏中,在這樣的古道上。又是這樣蕭瑟的季節(jié)。我是繼續(xù)去追求功名呢?還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雙親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滿懷愁緒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比绱耸捝木吧屓藵M目凄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凄瀝。寫景之妙盡妙于此也!
通過上面的探究,我們明白了這篇小令高妙的景物描寫,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總結作品的景物描寫的特點。
教師小結:同學們,古人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個道理。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大家學了這篇作品以后,要學以致用,試著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覺運用這一描寫技巧。 現(xiàn)在,我們輕松一下,提一個簡單的問題:
3. 這首小令,最能體現(xiàn)主題的詩句是那一句?你認為,這篇作品的主題是什么?
主題: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的表現(xiàn)出天涯淪落人思念家鄉(xiāng)、孤寂愁苦的感情。
七、學以致用。
1.請列舉你所學過的飽含感情的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2.試著描寫一段景物,使之飽含自己感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靜夜思》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畎?《渡荊門送別》
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九、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讀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領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寫作技巧,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獲巨大!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讀今古群書,寫絢爛華章。做少年雅士,競時代風流!
十【作業(yè)布置】:
根據(jù)本課所學,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敘、描寫 、議論、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十一、板書設計:
天凈沙課件(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體味詞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韻。
2、領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作品的意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鑒賞:
1.播放課件,學生根據(jù)詩句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2.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3.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對比閱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課后以詩歌的意境作一幅畫,各自進行交流。
《天凈沙·秋思》教案11(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
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主讀課文
預習積累:
1.查找元散曲文體知識。
2.了解作者馬致遠。
3.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
天凈沙課件(篇8)
教案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曲作者馬致遠的生平創(chuàng)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散曲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感受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體會詞人的離情愁緒。
5、與白樸的《天凈沙·秋》的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6、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7、完成背誦。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案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情,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案重點與難點:
1、重點: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詞的內(nèi)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與悲秋思鄉(xiāng)之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2、難點:賞析小令,領悟曲中情趣,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通過兩首小令描寫的景物上的異同等方面的比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案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飛翔的歌曲《故鄉(xiāng)的云》,學生欣賞、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小結: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魂牽夢縈,唱出了天涯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發(fā)的同樣是天涯游子的情懷。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紹馬致遠
示例二
幾根枯藤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眼前呈現(xiàn)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yè)的人們。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j)而行。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
(三).品讀賞析,感受詩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xiàn)出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有家歸不得的悲苦。寒風颼颼,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入,但已不難想見馬背上的游子疲憊、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lián)語作聯(lián)綴,只是分別并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和諧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畫圖,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xiàn),使人聯(lián)想無窮。(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tài)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2.你能為這三句詩擬一個小標題嗎?
明確:深秋郊野晚景圖、凄苦羈旅圖、秋郊夕照圖
3.“斷腸人在天涯”中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前兩句是寫景,末二句為不僅寫景而且寫人抒情?!皵嗄c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蒼茫中,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悲痛到極點的游子卻只能漂泊在天邊極遠的地方。“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
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悶。
4.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魄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tǒng)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化景語為情語,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5.大家想一想,這首曲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天涯游子思鄉(xiāng)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diào)與明亮的色調(diào)、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diào)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游子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成鮮明對照。
7.這首小令語言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詩情濃郁的`畫畫,創(chuàng)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白描),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9個形象9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各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
五.遷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從課外閱讀的古詩詞中找到一些如《天凈沙秋思》一樣采用意象并列寫成的詩句嗎?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嗎?
【示例】
1.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咎啤繙赝ン薜摹渡躺皆缧小?/p>
2.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咎啤慷鸥Φ摹督^句》
3.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的《燕歌行》
4.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小結:這支曲子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xiāng)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xiàn)“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詩
相信許多同學都十分熟悉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我們一起來試著背誦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樣的作品會讓人記住呢?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課后以詩歌的意境作一幅畫,各自進行交流。
3、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七、板書設計: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渲染出蕭瑟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鄉(xiāng)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觸發(fā)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jù)這個藝術天地在內(nèi)心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對詩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讀和教案詩歌的要核,在詩歌鑒賞過程中,意象分析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
初三學生之前沒有過多的接觸過關于意象的話題,因此,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在于,將這個抽象的概念還原為具體的詩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舉一反三的啟發(fā)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再創(chuàng)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xù)的狀態(tài)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tài)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tài)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詩歌鑒賞的教案,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yǎng)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yǎng)。
天凈沙課件(篇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憑借注釋,借助工具書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歌。
2.了解古詩的特點。
3.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詩、詞、曲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二、讀中悟意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2.讓幾名學生說說詩歌大意,師相機在學生展示資料的基礎上引導
①讓學生了解詩、詞、曲。
②解釋個別詞語。
3.學生同桌或小組內(nèi)說說詞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詩歌。
四、品讀詩歌,讀中悟情,欣賞詩歌意境
1.默讀詩歌,體會兩首詩歌的異同。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品讀的收獲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說說你在閱讀時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②通過閱讀,你從中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4.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指導
5.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1、課后背誦這兩首詩歌。
2、課外收集感興趣的宋詞、元曲。
板書設計:
西江月路夜行黃沙道中
鳥驚蟬鳴蛙噪
星雨茅店溪橋
喜悅熱愛
天凈沙路秋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天凈沙課件(篇10)
2.了解作者馬致遠。
3.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
相關課程標準:
1.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nèi)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教學目標:
1.朗誦、默寫《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有表情、有節(jié)奏地朗誦課文。
2.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經(jīng)典畫面,生發(fā)凄涼與思念的意境。
這節(jié)課我們來欣賞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師生共同書寫題目、作者名字)
師配樂范讀1遍,生齊讀2遍。
解題:越調(diào),宮調(diào)名;天凈沙,曲牌名;秋思sì,題目,即秋天的思緒。
自學積累元曲文體知識:
《語文助學》“預習積累”第2(1)題;“語言運用”(一)語文小詞典第1題。
了解作者:號東籬,元代雜劇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堪稱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讀1遍,抄寫1遍,再讀抄寫的1遍。
二、整體感知:
劃分節(jié)奏,配樂朗讀小令3遍:
枯藤O老樹O昏鴉,小橋O流水O人家,古道O西風O瘦馬。夕陽O西下,斷腸人O在O天涯。
三、領略詩情畫意:
1.列舉描繪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點撥: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詞(詞組)并列,一個名詞(詞組)就是一個景物。后兩句描繪的西下夕陽和行進在天涯路上的斷腸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蕭索荒涼的深秋晚景圖。特別是枯、老、昏、古、西、瘦、夕、斷腸等詞語的修飾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涼、凄楚,渾天黃日下,無不令人寸斷肝腸。
“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處卻成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更反襯出斷腸人無家可歸的凄苦心情。
2.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點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作為全曲點睛之筆,抒寫了天涯淪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3.小令是怎樣達到情景交融的?
點撥:作者是寄情于物,通過漓淋盡致的刻畫物象,描繪有形可感的深秋色彩,借具體生動的物象表達了無形抽象的凄苦心情,從而達到情景相通、情景交融。
4.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經(jīng)典畫面,生發(fā)凄涼與思念的意境,形成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
點撥展示:秋日的枯藤纏繞著老樹,這是傍晚的烏鴉落腳的家,眼見著有一處小橋獨立、流水潺潺的人家,卻不能進,只好騎著這匹瘦馬,繼續(xù)行進在古老的小道上,迎著西風,看著夕陽,肝腸寸斷,淪落天涯。
5.朗誦、默寫這首曲。
四、比較閱讀另外三首《天凈沙》:
yōng孤鶩(wù野鴨子)好高騖(wù追求,馬快跑,引申為追求;)遠
2.說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什么更能打動人?
點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立意高遠,主旨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畫龍點睛之筆,是其它三首所沒有的醒豁的詩眼,而且這一句使全曲進入了人的心靈,顯出情感的深度,感染力強,對讀者心靈觸動更大,從而成為“秋思之祖”。其它三首基本上或較多地停留在視覺圖景的表層,有的甚至模糊不統(tǒng)一,更無深意,張可久的“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边€可算是景情兼美的一筆。
3.再讀另外三首,加以鞏固。
五、達標訓練:
1.詞句品味積累:小橋流水;落日殘霞;青山綠水;流水潺潺;一聲新雁。
教學反思:
詩在于品,抓住“詩眼”和主旨句,體悟用詞,感受描繪的事物情態(tài)和色彩,感知整體畫面所折射出來的意象和意境,從而感受借景生情的美妙手法。
詩歌教學在于吟誦,還在于默寫,達到書寫正確無誤。本文篇幅短小,易于掌握,因而能夠當堂達標。
比較閱讀更能顯現(xiàn)出馬致遠詩用詞造句的功力。
可以適當拓展學習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天凈沙課件(篇11)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羈旅之思。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蛴蓪W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四)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nèi)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凈沙
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yè):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天凈沙秋思課件精華
通常在給學生上課之前,老師會提前準備好教案和課件,這就需要老師花費一些時間來撰寫。只有制定了合適的教案,才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達成。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整理的“天凈沙秋思課件”將為您提供一些重要的知識,記得保存好以便將來參考使用!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1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
學情分析:
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xiāng)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xiàn)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xiàn)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1、學生閉目,隨著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__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才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xiāng)情。學生根據(jù)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皵嗄c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天凈沙 · 秋思》。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本課的地位與作用:
《天 凈 沙 · 秋 思》是屬于蘇教版版8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誦讀欣賞詩詞曲三首里面的內(nèi)容,學習了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讀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領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寫作技巧,還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獲巨大!教育同學們在以后的生活中,讀今古群書,寫絢爛華章。做少年雅士,競時代風流!
第二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教學目標
①每句曲句的含義。
②曲的主題思想。
(2)重點:①朗讀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3)難點:理解本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意境。
二、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后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yǎng)較低
三、說教法
古典詩文是我國歷代詩人詞家經(jīng)過千錘百煉出來的完美的藝術精品。它具有優(yōu)美的語言,淳美的形象,摯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畫等,是其他任何藝術無與倫比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稱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學這首散曲必須先調(diào)動學生學習曲的主動性。使學生既能扎扎實實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受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滲透式教學法。即在朗讀、背誦中滲透音樂美,在意境中滲透繪畫美,引導學生動腦又動筆,激發(fā)深長伯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在審美享受中,潛移默化,啟迪藝術靈感。
四、說學法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一脈相承,兩者同源異流,所以不難學,要樹立信心。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語感的方法有“三要”:
(1)要熟讀背誦課文,熟悉文言文訴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
(2)要自己用心領悟,把“言”和“意”融為一體,
(3)要主動積累詞匯。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古代詩文是我國文化長廊中的瑰寶,唐宋時期,詩詞發(fā)展達到頂峰。唐代是詩歌最繁榮的時代,宋代的詞也相當?shù)姆睒s。唐詩宋詞我們已經(jīng)學了很多,那么,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元曲。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一首《天凈沙·秋思》。
(二)新課講授
1、板書課題: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2、作者簡介及相關資料:
教師介紹有關內(nèi)容要求學生知道: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個。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散曲有《東籬樂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短靸羯场で锼肌肪褪巧⑶械男×?。
3、熟讀
“文章不厭百回讀”。在教學此曲時,我以讀為切入點,精讀、細讀,在讀的基礎上討論、感悟,深化認識挖掘出審美因素。
首先,教師范讀?!胺蹲x”就是“示范而讀”。教師范讀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范讀中“讀之以情”,學生“感之以趣”,“趣而讀之”,“讀而思之”。同時,“范讀”的本身以是對學生“授之以法”,能具體地指導學生誦讀。范讀后再從學生中找出讀得較好的來讀。成功的范讀,可以把文字變成聲音,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多朗讀、呤誦,邊讀教師邊指導,在讀法指導中品味意境。這樣反復誦讀,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以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內(nèi)涵和豐富的情味。
小令就是一首歌。《秋思》這首小令講究平仄押韻,讀來瑯瑯上口,它具有“民歌色彩”,極富節(jié)奏感。
《秋思》這首小令押什么韻?哪些字押韻?
其中“鴉”、“家”、“馬”、“下”、“涯”以“a”押韻。和諧動聽,但曲調(diào)低沉,往往一首曲調(diào)低沉的詞曲易引發(fā)人的思緒。而《秋思》給人極力渲染悲涼氣氛,表現(xiàn)一個長期漂泊在異鄉(xiāng)之人惆悵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講究煉字,格律要求嚴格,僅僅五句28個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一個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朗讀方法,教會學生怎樣才能讀得聲情并茂、蕩氣回腸,促使學生從朗讀到背誦中增強語感,真正領悟到“小橋流水”般的意境,從而學會欣賞音樂美,這樣的滲透教學方式,比單純的講解詞意,硬讀死背新穎。學生喜歡學,易接受。
4、會意
會意就是能領會詩文沒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為古典詩文語言跳躍式的,加上詩人在字詞上有精雕細刻的傳統(tǒng),這就需要誦讀全文,聯(lián)系前后語句,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上合理的想象補充語句間的跳躍間隙。在整體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領會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字詞,研討感悟,體會那些關鍵的字詞的表現(xiàn)力。品味文章的藝術魅力,達到有所借鑒,有所得益。歷代詩家講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構成意境。意即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詩中描寫的景物,即兩種環(huán)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機結合起來,和諧統(tǒng)一,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xiàn)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之情。雖情調(diào)低,但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故境中有畫。我指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心情地去設想境中畫,既而產(chǎn)生情趣。再循循善誘,設疑提問:這首小令前幾句寫多少景?這些景物是實景還是虛景?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又是如何表達的?
學生討論后,我及時歸納:小令前三句僅18個字就寫了九景:(板書):“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個修飾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時實景表達了游子孤寂之懷。(板書):實景。這種情是通過眼中的秋景表達的,秋是這種情思的傳媒體。
“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如此蕭條和暗淡反映了詩人心情的低沉和凄涼,三者正好牽動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只是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無力的,這已經(jīng)不是單純地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里還應該包含騎在馬上的人,這是主要部分?!跋﹃栁飨隆睂憰r間,“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寫到游子,寫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游子發(fā)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然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更想到故鄉(xiāng)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時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和祖國。
緊接著我將學生的想象、思緒繼續(xù)向深秋延伸,提醒學生將有形可感的事物,以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凄苦之情緊密聯(lián)系起來去琢磨。于是學生們的情趣也隨之得以升華,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感到生動具體,最后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秋思》圖。這說明了詩文中的繪畫美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特別是對有此愛好的學生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將文字通過想象變成畫面,更具體形象。
5、下筆
在閱讀、討論、感悟中,學生們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個人靜靜地整理思考中,更能產(chǎn)生深刻的感受,經(jīng)過思考,能將個人體驗與文本相結合,加深影響,形成理性的認識。因此,在學生體會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讓學生仿寫,并大膽地改寫,以啟迪藝術靈感。通過這種訓練,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蘊美內(nèi)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成為具體可感或上升到一種思想高度。
6、小結
《秋思》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僅意境突出,還包容了音樂美、繪畫美等等在內(nèi)的綜合藝術。我們學習了這首小令,從中受到了各類美的熏陶,它不愧為藝術成就很高之佳作,中華文化之精華,所以,我們應多讀一些詩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訓練。
7、作業(yè)
背誦這首小令。
板書:
天凈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馬致遠
枯藤 老樹 昏鴉 小橋
荒涼 古道 西風 瘦馬 流水人家 溫暖
凄涼( 深秋色彩 ) (普通景色 ) 安寧
蒼涼 夕陽西下 幽靜
陪襯 反襯
斷腸人在天涯
(歸思)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3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簡析]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稱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氨淙~于勁秋”,秋天景色本來就易于觸發(fā)愁思,加以時值黃昏,人在旅途,就因見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雖然體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繪的景物、表達的情思都頗具普遍意義。因而成為一直傳唱的典范作品。馬致遠歷漂泊生涯二十多年,這支小令是他體驗、感觸的凝聚,歷久不衰絕非偶然。
本篇藝術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晚唐溫庭筠《商山早行》詩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是寫羈旅生涯的名句,十個字無一虛字,用六種事物聯(lián)綴字成可資讀者想象的圖畫,把“早行”的主題表現(xiàn)得很充分。本篇亦似《商山早行》,三句十八字共九個名詞,亦無一虛詞,九種不同景物極和諧地組織在秋天夕陽之下,而秋天的旅思羈愁則通過景物自然呈現(xiàn),能使人聯(lián)想無窮。
本篇語言凝煉,刻劃準確,格調(diào)清逸,音節(jié)和諧,最后一句點明本旨,情景交融,妙合無垠,故有“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贊。
[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 元代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并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馬致遠在散曲上的成就,為元代之冠。今人任訥將他的散曲輯錄為《東籬樂府》。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4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四、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xiàn)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愿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松放松。(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xiàn)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jié)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等、句式工整,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xiàn)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tài)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xiàn)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xiàn)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yè)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tǒng)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五、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xiāng)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鄉(xiāng)之悲,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
1、從語言入手,再現(xiàn)畫面;
2、從畫面感受意境。
六、作業(yè)
1、練習冊;
2、課后練習題。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5
語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25課《天凈沙秋思》
⑴識記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掌握“散曲”的文體知識。
⑵正確朗讀、背誦全曲,能準確把握這首曲表現(xiàn)出的思想資料和思想感情。
⑶學習分析詩歌的方法,感知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鑒賞詩歌的潛力。
⑴了解詩歌的朗讀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⑵透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培養(yǎng)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論世,透過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⑴學習作者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態(tài)度。
⑵體味詩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曲的資料,品味曲中情趣。
⑴透過誦讀,發(fā)展語感。
⑵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課文,簡介散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短靸羯城锼肌肪褪窃械囊皇准炎鳌T抢^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shù)。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diào);每個曲調(diào)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guī)定著不同的字數(shù)、句數(shù)、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diào),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短靸羯城锼肌穼儆谏⑶械男×睢?/p>
2.作者及寫作歷史背景簡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貴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受到沉重的壓迫,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耙恍┳呱鲜送镜奈娜?,因受統(tǒng)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胡侍所說:‘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獲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聲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馬致遠年輕時迷戀功名,曾做過地方小官,五十歲左右脫離官場,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間,寄情詩酒,成了一個嘯傲風月、玩世不恭的詩人,其內(nèi)心仍然充滿了一股牢騷不平之氣。他最著名的劇目是《漢宮秋》;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作中的代表。這天我們就來品味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
(二)與文本對話,感知文本。
1.學生活動: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節(jié)奏,再自己朗讀。注意找出文中你認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
詞義:昏:黃昏,傍晚??萏伲焊煽莸闹β?。斷腸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鄉(xiāng)或親人的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抽生敘述課文所寫的資料:一個秋日的黃昏,騎著一匹瘦馬的游子正在蒼涼的古道緩緩前行。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昏鴉正在歸巢。游子不竟悲從中來。
3.學生再讀課文,從資料、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質疑探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師生共同總結。
⑴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緒?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緒。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事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像這種把幾個彼此相關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齊,構成一幅群體的、生動的畫面,用以烘托氣氛,深化意境的語言現(xiàn)象,人們稱之為列錦手法。這種手法使詩句語句凝練、文辭簡潔。
但我們在閱讀中只要少加留意,就會感覺到九種事物的名詞并列,節(jié)奏基本上是兩個音節(jié)一個節(jié)拍,顯得十分單調(diào)而遲緩,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拐杖,句僂著身子,顫顫巍巍地行進。這種節(jié)奏與詩歌資料的基調(diào)是一致的,正適合表達作者心中那種凄涼、無助,甚至有點呆滯的感受。這種節(jié)奏讀起來一詞一頓,這種多次的停頓,給人一種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詞蘊涵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感情,又點染出一種讓人生愁、生悶的“哀景”,這就讓讀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當時那種孤獨凄苦之狀。
⑵詩的最后兩句各自寫的是什么?
“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于寫景鋪墊?!皵嗄c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屬于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⑶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
第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枯藤”、“老樹”、“昏雅”,呈此刻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xiàn)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情緒;一個“古”字,把游子的個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lián)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著溝通;“流水”是清澈純凈的,蘊含著豐富的活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產(chǎn)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那里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xiāng)之情;與一、三句構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fā)游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后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huán)境和氣氛的。斷腸人出此刻那些撩人情緒的意境中,能夠說那景也是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⑷同學們再細讀這首小令,看看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靜景與動景相應。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將九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構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huán)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tài)與“小橋”“家”的靜態(tài)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xiāng)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fā)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扒橐蚓岸@,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透過我們對這首曲的閱讀、討論和分析,你對這首曲表達的主旨有何看法?
從對全詩的閱讀欣賞中,我們明白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此時的情緒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xiāng)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xiāng)之愁。作為游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游子一樣,從那里來、要到那里去、沒有人明白,他們只是這樣默默行走著,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羈旅之愁。詩人為何會產(chǎn)生那些羈旅之愁、思鄉(xiāng)之愁呢?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許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總之,詩人在詩篇中所流露出的思親戀鄉(xiāng)之愁、漂泊羈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秋思實乃秋愁也!詩篇細致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fā)了那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學生自讀課文,用散文的語言將曲中描繪的意境寫出來。
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學生默讀、背誦、并默寫全曲。
5.完成課后第3題。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6
淮安市白鷺湖中學周峰
【教學目標】
一。了解元曲,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2.反復吟詠,體悟情感,熟讀成誦。
三。通過比較,品味語言之美,體驗風景描寫的功能。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驗意境,理解作者在《小令》中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對比**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聊天導入,走近元曲
1.導語: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較早的楚辭、漢賦,到后來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鮮明的文化符號。
說到唐詩,我們就會想到哪些人?
預設:李白、杜甫、王維……
師:提到宋詞,我們就會想到——
預設: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老師:說到明清,我們會想到四大名著,但是說到元曲(板書:元曲),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熟悉。
但我們是否就真的沒有過耳聞呢,我看未必。我來說幾個大家看看有沒有聽說過,現(xiàn)在形容一個人很冤枉,我們會說一句俗語——“比竇娥還冤”,這個竇娥就是出自元曲——關漢卿的《竇娥冤》。老師說有些電影演員跟你很熟,葛優(yōu),你知道嗎?
黃曉明和范冰冰呢?他們曾經(jīng)共同出演過一部電影叫《趙氏孤兒》,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也取材于一部元曲——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我們剛才提到的那些熟悉的作品都是屬于雜劇的(黑板上寫著:
雜?。?,元曲中還有一種以抒情為主的,詩歌色彩濃厚的藝術形式叫散曲,它又分為小令和散套(板書:小令、散套)。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散套由多支不同的曲子組成。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小令中的精品——《天凈沙·秋思》。
(屏幕上的小序內(nèi)容: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屋、古道西邊的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二、了解常識,誦讀背默
1.師要求學生先了解一下有關這首小令的文學常識,讓學生說一說從書下注釋①中了解到的信息。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7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凈沙?秋思》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于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lián)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
,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xiàn)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愿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松放松。(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說到馬致遠,就說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凈沙?秋思》。
我們說說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說說“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xiàn)在有專家說,讀書是與作家對話??傊?,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jié)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jié)奏感。試一試。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說說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仿佛看到了……”為開頭,說說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xiàn)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說“藤”的形態(tài)是多樣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于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凄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xiàn)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xiàn)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業(yè)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么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說,“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凄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tǒng)一于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游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凈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 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凈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chuàng)造性閱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凈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lián)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zhí)筆,中心發(fā)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在這里,人人都是創(chuàng)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說說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么?還可說說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里?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jié),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tài)、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lián)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xiāng)的經(jīng)歷。也可聯(lián)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傊?,合理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nèi)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里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于景
運用景物,創(chuàng)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huán)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只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xiāng)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xiāng)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說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后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關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詩句:
床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畎?《靜夜詩》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畎?《渡荊門送別》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 《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逓饵S河樓》
讀古人思鄉(xiāng)的詩句,還會聯(lián)想到哪些?你有什么感想?
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表達臺灣同胞盼望回歸之情。還可聯(lián)想到現(xiàn)居美國的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xiāng)》表達在國外的華人、華僑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
月之故鄉(xiāng)
天上一個月亮/水里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里/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xiāng)/一個月亮在水里/一個月亮在天上//
讀了后我們更加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小結: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xiāng)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思鄉(xiāng)之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閱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1、從語言入手,再現(xiàn)畫面;2、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lián)想、想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nèi)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閱讀中實踐.
六 作業(yè):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柳 (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體會《柳》的大意。
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fā)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么不同?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lián)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天凈沙秋思課件 篇8
1、能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述的意象和這些意象所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思
想感情。
2、理解《天凈沙·秋思》所描述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抓住關鍵字詞,準確理解詩境,透過想象、聯(lián)想迸一步感受詩情,體會詩意。
1、體會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2、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的詞語,透過想像聯(lián)想充分體會詩歌凝練的語言中蘊
含的豐富的意蘊,體會詩人在意象上寄寓的特定的情感。
馬致遠(12507—13217):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
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述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扒边@種文體: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向以詩最盛行,宋不僅僅繼承
了唐朝的詩而構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包括散套和
小令。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jié)奏。
枯藤佬樹/昏鴉,
夕陽曬下,
斷腸脫/天涯。
3、透過意象體會詩境。
(學生充分感悟作品中意象,把自己體會到的小令中的畫面描繪出來。)
教師點撥:抓住幾個詞語“枯”、“老”、“昏’’,抓住特定的意象“夕陽”來理解。教師示例:
幾根枯樹纏繞著一棵棵禿樹,枯枝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
點寒鴉,傳來聲聲哀鳴深秋的悲涼。
一座小橋,橋下靜靜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尋常人家。
蕭瑟的秋風,寂寞蒼涼的古道,孤獨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
余輝中,向遠方踽踽獨行。
明確:傳達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耙磺芯罢Z皆情語”,孤獨、茫然的游子,眼中所見之景自然是凄涼、蕭條的,而深秋時節(jié),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寒鴉歸巢,羈旅之情便被綿綿無絕地勾引出來,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是枯黃的,樹是沒有生機的,
馬是瘦弱的,其實這些都是詩人的落寞與哀愁心境的真實寫照。
4、想像體會,拓展知識。
美是具有啟示性的?!短靸羯场で锼肌烦錆M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帶給了豐富的閱讀想象空間,請合理想像,大膽創(chuàng)新,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對于景物,可作細膩
描繪,對于人物,可想像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jié),可想像他的外貌、神態(tài)、心理等,努力豐富原作的資料,與作者一齊共同完成審美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藝術自由聯(lián)想的無窮意味和無限延伸。(當堂寫,交流)
(示例:雨后的天空,一片陰霾。毫無水洗后的清亮與明晰。雨后秋寒倒不言虛。
在這秋日的傍晚,我不由得緊蹙眉頭,裹緊身上并不暖和的衣襟。
既然無知無解,就停下來吧。在這雨后的黃昏,暫且歇息我疲憊的靈魂。
風起,西風起了。真的已是深秋。
額前的發(fā)隨風起了,隨風散了。并不能擋不住我的目光,也擋住我前進的方向。
枯葉飄零,如蝶似舞;流轉在水上,似悲還喜。葉子來自水土(一切生命來自水
土吧),長于樹枝,還情樹木,終歸水土,生命原本如此吧。離開水又歸于水??此茮]變化,可到底為了走這一回,走這一遭阿!設若不為了枝頭的綠意,樹下的濃陰,這一路又有什么好處
落葉歸根,但是樹也老,樹老了是否也歸塵歸土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卻也止不住對
綠葉的追求,止不住對春天的渴盼。
藤已枯,可不改他向上的志向。身已死,不死的是不息的靈魂。
潺潺的溪水,駝背的小橋。時光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縱是在這鄉(xiāng)間,從此岸到彼岸,你渡過了多少的離情別緒渡過了多少的聚散離合又渡過了多少的成功與失意你送出去了多少的年少和期望又迎回了幾多衣錦還鄉(xiāng)
烏鴉的啼叫,啼醒不盡的情思。是歸巢還是反哺烏鴉生命的好處在此是否已經(jīng)到達極至7
暮色迷離中,炊煙裊裊中。有人家上燈了,那燈但是為晚歸的人兒燃起朦朧搖曳的燈光里,可有父親的煙霧縹緲,母親牽掛的嘮叨可有妻子的望眼欲穿,幼兒的稚聲嬌啼路在前方,前方的溫暖卻不屬于我,我的父母妻兒,我的深情厚意,為了這一場
漂泊,都在我的身后默默佇立。為了這場生命之旅,我將他們靜置心底最溫柔最甜蜜的夢鄉(xiāng)里。)
5、在充分感悟詩境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6、作業(yè)布置。
①把所寫的文章修改、完善。
②閱讀遷移。
天凈沙課件(錦集5篇)
老師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課件,大家可以開始寫自己課堂教案課件了。?寫好教案課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好的教案課件應該包含哪些內(nèi)容?好消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準備了“天凈沙課件”的深度剖析請看下文,讓我們都努力變得更加優(yōu)秀吧!
天凈沙課件(篇1)
一、導入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紗,由此流傳下來一個詞牌——浣溪沙,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詞人晏殊的詞——《浣溪沙》
二、詞人介紹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一生顯貴,擅長小令,多表現(xiàn)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歐陽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門下。是婉約詞派代表人物。
三、朗讀
1、聽范讀、
2、自由朗讀。
四、整體感知
1、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內(nèi)容大意。
參考:
聽一首新譜成的歌曲,飲一盅濃醇的好酒,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卻引起了對于往事的懷念,說是在去年的這個時節(jié),同樣的不熱不冷的暮春天氣,連眼前的亭臺樓閣都是一樣的,但過去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就像那夕陽沉落之后,什么時間才能回來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陽,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兒凋零了,春天即將消逝,時光消逝令人無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飛來的燕子,卻像是舊時相識的啊。小園落英繽紛的花道上,孤單的一個人徘徊著,懷想那一切已經(jīng)失去的美好時光。
2、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
上闋:寫景,著重抒寫對不變景象中所包含的變化的感慨。
下闋:抒情,抒寫消逝中的再現(xiàn),及其中的變化,富有哲理,引起詞人思考。
五、語句賞析
小組合作研討,從內(nèi)容和情感兩方面來賞析詞句。
1、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賞析:只身一人,新詞“一曲”,清酒“一杯”,孤單冷寂,引起對往事的回憶。新是唱新詞,舊是喝酒唱詞的環(huán)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fā)了今是昨非的惆悵之情及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2、夕陽西下幾時回?
賞析:既寫景,又是對心情的反映,抒發(fā)了詩人對年華將逝的感慨之情。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賞析:“花落”是傷春,“似曾相識”是傷別,“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傷,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這兩句對仗工巧,意致纏綿,語辭流利,語調(diào)諧婉,為后世傳誦的名句。
4、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結句寫詩人感情的傷感惆悵、孤寂冷落。
六、體悟情感:
提問: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由自然規(guī)律的變遷更替,透露出對美好景物及難以忘懷事情的流連,同時也不免流露出對時光易逝的無限惆悵。
板書設計:
《天凈沙秋思》
一、導入
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分別代表著一個時代文學作品的最高成就。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一首元曲——《天凈沙秋思》
二、文學常識:
1、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煉,流暢自然。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它的體裁是“曲”。
2、曲: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后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宋詞蛻變,形成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很快,曲成為元代文學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種,音樂性很強。曲分為兩種,一是劇曲,是供上演的一種歌劇劇本;一是散曲,是專供吟詠的詩歌。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小令,即小調(diào),一般結構單純,一首曲只用一個曲調(diào)(曲牌),而且一韻到底。《天凈沙秋思》就是這樣的小令。另一類是“套數(shù)”,亦稱“散套”,由至少兩首曲調(diào)聯(lián)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數(shù)可以增多,所以比詞更生動,更活潑,表現(xiàn)力更強。這是詩歌發(fā)展的一大進步。
三、誦讀
1、聽范讀、
2、自由朗讀。
四、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1、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話描繪出曲中的畫面。
參考: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只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游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著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游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天涯游子的思念家鄉(xiāng)、孤寂愁苦之情。
五、深入探究
1、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2、這些景物各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
枯藤、老樹、昏鴉——蕭瑟荒涼
小橋、流水、人家——恬靜美好
古道、西風、瘦馬——凄冷孤寂
夕陽——表明時光流逝
3、這些景物對表現(xiàn)作者的思念家鄉(xiāng)、孤寂愁苦之情有什么作用?
明確:
(1)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渲染了蕭瑟荒涼的氣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橋、流水、人家——以恬靜美好的景色反襯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
4、集中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是哪句?
明確:斷腸人在天涯。
5、“斷腸人”和“天涯”對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處?
明確:
斷腸人: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極為痛苦。
天涯:表現(xiàn)出作者家鄉(xiāng)之遙遠,歸家之難,思鄉(xiāng)愁苦之深重。
六、拓展積累
思鄉(xiāng)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畎住抖汕G門送別》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鯙场洞伪惫躺较隆?/p>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鸥Α洞和?/p>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鸥Α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p>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逓饵S鶴樓》
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張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七、作業(yè)
1、積累并背誦思鄉(xiāng)的詩句。
2、背誦并默寫兩首詞曲。
板書設計:
天凈沙課件(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培養(yǎng)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反復朗讀中啟發(fā)閱讀興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課外的描寫“秋”三首詩詞,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fā)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古詩詞修養(yǎng),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 體會本首詩詞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感悟古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nèi)容。
【教學方法和手段】
1、朗讀法、聯(lián)想法、討論點撥法
2、采用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曾講過許多寫景的散文和詩詞,從中我們體會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對同樣的景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這就是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首先,通過多媒體給同學展示選自郁達夫《故都的秋》的片段,體會現(xiàn)代文中表達作者對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詩人范仲淹《蘇幕遮》和辛棄疾的《水龍吟》所描寫的秋天的詩句,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兩位詞人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
二、教學過程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小令,來感受一下詩人面對眼前的景物,抒發(fā)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課文題目《天凈沙秋思》)
* 讓學生聽朗讀,感受朗讀的節(jié)奏。
* 學生自由朗讀,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
* 學生朗讀小令,學習朗讀的方法。
2、分析這首古詞
* 一首小令,一縷情思,一種意境。你認為《天凈沙秋思》中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這種情思、這種意境?(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并舉手回答“斷腸”)
* 進一步深入挖掘詞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腸寸斷?
教師插入一個小故事(《世說新語》里記錄了一個故事,是成語肝腸寸斷的由來:“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視其腹中,腸皆寸寸斷……”是說桓溫帶兵入四川,途經(jīng)三峽時,有個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帶到路上玩。母猴思兒心切,跟著船的方向沿路哀號,一直跑了百余里路還不肯離去。后來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個士兵破開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腸子都斷成了一寸一寸的小節(jié)……)
*(展示我選取的四幅美麗的秋景圖)提問:諸多如畫的秋景,馬致遠棄而不用,為何獨取“枯藤、老樹、昏鴉”呢?(讓學生兩人一組來討論、分析并回答)
* 展示三幅小橋流水的圖片,讓學生從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詩詞所描寫的景物,并說說為什么?
* 教師提問:為何瘦馬?何為瘦馬?
3、賞析這首古詞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個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shù)筆就勾畫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nèi)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像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xiàn),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幾根枯藤纏繞著幾棵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瑟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啊!接下來,眼前呈現(xiàn)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xiāng)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xiāng)的游子那內(nèi)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鄉(xiāng)愁的游子卻騎著一匹延滯歸期的瘦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著遠方踽踽而行。此時,夕陽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游子卻仍是“斷腸人在天涯”,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凄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腸寸斷!一顆漂泊羈旅的游子心在秋風中鮮血淋淋……
可見,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nèi)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讓學生閱讀,通過分組討論來分析詩詞的異同)
《天凈沙 秋》(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共同特點:體裁相同(小令),描寫的都是秋景,頭兩句每兩個字都是一種獨立事物,表現(xiàn)的情感相同(悲涼,蕭瑟)
不同點:馬致遠的“秋思”不僅寫景還寫人,突出了“思”,在末尾兩句時白樸寫的較為平淡,突出顯現(xiàn)了游子之悲。
三、 課后作業(yè)
1、背誦本古詞
2、收集描寫“秋思”的古詩詞
【課后反思】
1、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七至九年級階段,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為主要手段來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采用多種方式來使學生產(chǎn)生朦朧的美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聯(lián)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讀、討論法”的方式既加深學生對詩的內(nèi)容的理解,又鞏固學生對詩句的記憶,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大腦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語言組織能力,真正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我給學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進行再創(chuàng)造,他們通過畫畫展示了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3、在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是:由于受過去的詩歌教學影響,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沒能讓學生很充分地展示他們想象的成果。
天凈沙課件(篇3)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重難點:
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羈旅之思。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蛴蓪W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四)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nèi)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凈沙
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yè):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天凈沙課件(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并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xiāng)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xiàn)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xiàn)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
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1、學生閉目,隨著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nèi)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__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才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
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xiāng)情。學生根據(jù)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皵嗄c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4、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七、作業(yè)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天凈沙課件(篇5)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為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采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熏陶,培養(yǎng)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情況并小結,之后投影關于“曲”的常識。
關于“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凈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nèi)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yōu)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復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并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范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⑴ 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回觀察。
⑵ 完成后讓學生互評優(yōu)劣,并對優(yōu)勝者予以表揚。
⑶ 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xiàn)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___________”畫出),并用“( )”括出這些景物特征的修飾語。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lián)?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xiàn)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間。
讓學生用“從___________(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xiàn)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時節(jié),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凄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凄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位游子在異域他鄉(xiāng)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著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郁悲愴的思鄉(xiāng)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為“枯、老、古、瘦……”這些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xiàn)了深秋時節(jié)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xiàn)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于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chuàng)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xiàn)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盡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并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
⑴ 體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現(xiàn)手法不同。
2、填空:
XX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里浮現(xiàn)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名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