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3-22 離騷教案《離騷》教案匯總。
欄目小編花時間專門編輯了《離騷》教案,僅供參考,我們來看看吧。教案課件在老師少不了一項工作事項,就需要我們老師要認認真真對待。教案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離騷》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離騷》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chuàng)作手法。
[教學重點]
品味、鑒賞詩歌的比興藝術手法,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民間有關習俗,端午節(jié),吃粽子,賽龍舟,你知道,這是為了紀念誰嗎?
(二)自讀感知
1、關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時期()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埃?)”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國( )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奠基人。上個世紀,曾被推舉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蘭的( ),英國的( ),意大利的( )]農歷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羅江做成的紀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遠兮,( )。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 )。
3、關于楚辭
(1)《楚辭》是我國第一部( )(風格)詩歌總集,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楚辭》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成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
4、整體感知
(1)文題理解
“離”通( ),意為( )。“騷”意為( ),“離騷”即( )。
(2)誦讀課文
結合注釋及相關工具書,疏通字、詞,并把重要詞語的含義注解到文中。
①給下列加點幾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錫余以嘉名
來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
③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則兮
字余曰靈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歲之不吾與
(3)主旨把握
課文節(jié)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用原詩句作答)
2、在《離騷》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四)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2、閱讀全文,找出文中體現(xiàn)屈原高貴品質的語句,并摘抄賞析。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五)探究閱讀
1、你贊成屈原沉江的舉動嗎?寫一篇短文,闡述自己的觀點,在班內交流。
2、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后所傳頌。課后搜集有關屈原的對聯(lián)、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
《離騷》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實詞;能結合詩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掌握詩歌朗讀的基本方法,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客觀地分析問題,評價問題。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屈原屈原愛國憂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養(yǎng)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能結合詩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學難點 :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教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闡釋毛爺爺《沁園春》詩中“風騷”兩字導入
“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即《離騷》,概括《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泛指文學。
二、簡介《楚辭》和屈原。
《楚辭》是戰(zhàn)國時代在我國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種叫做“辭“的新詩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屈原是“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 “兮”就是一個標志。
有關屈原的了解結合注釋1,由學生補充。
三、結合背景知識釋題
結合當時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兩次被罷官流放的不平遭遇?!半x騷”有三種合理的解釋:
1?!半x”通“罹”, 遭遇;“騷”,憂愁?!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
2?!半x”,離別。作者抒寫離別之愁。
3?!峨x騷》是楚地歌曲名稱,意義與“牢騷”一詞相同,含有牢騷不平之意。
四、誦讀課文
1。錄音范讀,學生輕聲跟讀,正音。
2。老師范讀第一段后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3。學生大聲朗讀,讀準讀清。
五、整體感知課文
(一)學生借助課下的注解,小組合作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難點由教師點撥。
重點字詞小結(投影)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與本書相關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 關于軍事的
3。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 難,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難
4。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二)學生討論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課文節(jié)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家世、生辰和美名);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詩,背誦第二段。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離騷》是屈原的真情告白,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近屈原,觸摸他的靈魂,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
二、 人物形象研討
課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屈原的與眾不同?
齊讀全文,引導學生結合有關詩句分析,并摘抄。
(一)出身不凡,血統(tǒng)高貴。
(二)打扮與眾不同,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表明其品質高潔,志向堅貞。
扈江離辟芷,紉秋蘭
朝搴木蘭,夕攬宿莽
乘騏驥以馳騁YjS21.COM
《離騷》原文補充: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三)鮮明的思想性格特征:忠君報國,雖死不悔,正直敢言,執(zhí)著追求。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離騷》原文補充: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三、 研討詩歌塑造屈原形象的的藝術手法。
1?!峨x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等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具體體現(xiàn)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盡情地發(fā)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屈原志潔行高,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四、拓展閱讀與探究,進一步理解屈原形象。
(一)閱讀《魚父》,屈原與漁父的觀點代表了2種不同的價值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與評價
(二)屈原之死的意義探討。學生言之有理即可,但要客觀的看待問題。
五、總結
屈原是個愛美的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政的理想,而現(xiàn)實卻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忠佞不分,世事不明,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沖突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唯美主義和理想主義者,而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和他的《離騷》,那飛揚的想象力,不羈的灑脫,還有九死而不悔的執(zhí)著,(朗誦全詩)
六、布置作業(yè)
讀《離騷》,讀屈原,寫一首題為《讀你》的現(xiàn)代詩。教師范文(略)
《離騷》教案(篇3)
第一步營造氛圍:
1、結合屈原兩次被貶的原因及經過,突現(xiàn)其才華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有曠世之才,卻被小人陷害,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有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樣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詩人的才華和正直,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小人的憎恨,對詩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為與文本對話作好準備。
2、介紹后人憑吊屈原的對聯(lián),進一步渲染悲劇氣氛,為學習文本蓄勢:
向學生介紹后人憑吊屈子的幾副對聯(lián),如“天問千聲悲故國,江咽萬語吊斯人”、“沉思高舉潔白清忠,汨羅江上萬古悲風”、“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璧,湘流應識九歌心”等,讓學生從對聯(lián)中概括憑吊者的感情。學生很快從對聯(lián)中抓住“悲”字,體味到后人的悲嘆和惋惜之情。
3、介紹屈子名句,展示詩人情懷:
讓學生將課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來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濁我獨清”等,通過這些名句的介紹、玩味來讓學生感受詩人的崇高人格。在營造足了氛圍之后,開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問題發(fā)現(xiàn)法,鼓勵學生自主認知。
鼓勵學生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講給大家聽,講句意,講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學生主動去探討課文內涵。因為分析對象為自主選擇,避免了被動狀態(tài)。在師生互動的狀態(tài)中完成對詩句內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學生認知,梳理詩人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詩中表現(xiàn)情感的詞,并總結每一種情感針對的對象及產生的原因。內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艱
怨──君王不察
悔──相道不察
憂──國運艱難
憤──奸佞當道這一步,就是對學生自主認知的進一步整合。通過這樣一個整合,照顧自主認知不主動的一部分同學,也照顧善于課后領悟、復習的同學,同時,讓學生更深入地體味詩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領起,以“情”貫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蘊涵的情感之后,順勢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人情美,將教學深化一步。
這段引導不妨這樣設計:“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詩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產生的美感,是真摯、純潔、高尚、無私、誠實、善良的,而這首詩中詩人表達了強烈的憂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體現(xiàn)的?”這樣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憂憤、怨恨之情不是僅因個人遭遇產生的,更是因為楚國民生的艱難,那一聲“長太息”中蘊藉了詩人太多的憂和痛。??
第三步沿情尋志:
1、探究人格:
在對詩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繼續(xù)深入,鑒賞詩中蘊涵的人格美,達到沿情尋志的目的。在此,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屈原‘入則與王圖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羞@樣的才華,不被楚懷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為什么選擇汨羅江作為他的歸宿?”關鍵在于詩人的清高、忠心、執(zhí)著決定了這樣一個歸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頭,他不違背為臣的原則,執(zhí)著的信念,使他對理想不言放棄。在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時候,他選擇了汨羅江。?
2、追尋理想:
這一步的實施,先引導學生借助文前的閱讀提示,學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這時,老師向學生介紹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賢相”和“民本”。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以情貫穿,以美提升,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將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對聯(lián):“湘流應識九歌心”。整個教學用三個課時,重鋪墊,重設疑,精心設計導語,注重步步深入,既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內涵,感受悲劇色彩,又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凈化。
《離騷》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修姱”、“羈”、“誶”、“怨”、“浩蕩”、“溘”、“尤”、“反”、“忳”等實詞以及“雖”、“兮”、“以”等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吟誦注意節(jié)拍、重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課文1-6節(jié)
1、掌握“修姱”、“羈”、“誶”、“怨”、“浩蕩”、“溘”、“尤”、“反”、“忳”等實詞以及“雖”、“兮”、“以”等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吟誦注意節(jié)拍、重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背課文
二、學生集體朗讀
三、分析課文
1、學生朗讀1、2節(jié),這兩節(jié)寫了怎樣的內容?
(1、自述家世、出生時辰。2、皇考為作者命名。)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原文:帝高陽之苗裔(yì)兮,朕(zhèn)皇考曰伯庸。
注釋:高陽:高陽帝名顓(zhuān)頊(xū),是軒轅黃帝之孫。黃帝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玄囂,次子名昌意,顓頊是昌意的兒子。黃帝死后,由顓頊嗣帝位,建都高陽,故以高陽為帝號。后來遷都帝丘。苗裔:朱熹說:“遠孫也。苗者,草之莖葉,根所生也;裔者,衣裾(jū)之末,衣之余也。故以為遠末子孫之稱也。”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無分貴賤等級的,人們一律用作第一人稱代詞,相當于“我”。自秦始皇立國之后,才把“朕”字定為皇帝專用的自稱代詞?;士迹骸盎省笔堑滦泄獯蟮囊馑?;“考”是指亡父。伯庸:是屈原父親的表字。古人諱名不諱字,所以屈原諱他父親的名而敘他父親的表字。
講譯:我是遠古帝王高陽氏的后代子孫。我德行光大的先父,表字叫伯庸。
原文:攝提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古音讀洪hóng)。
注釋:攝提:是攝提格的簡稱,即指寅年。古歷法把天宮分成十二等分,謂之十二宮,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宮又輪轉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歲星(木星)在天空運行,每年所指向的這個宮來命名紀年。比如歲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宮,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簡稱寅的,寅年名為攝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個寅年,十二個月里才有一個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個寅日,一個月三十日里會有二個或三個寅日,所以十二年里,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貞:正,當的意思。孟陬:“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在古歷法上又稱正月為寅月。惟:發(fā)語詞。庚寅:庚寅日。降:出生。
講譯:正當寅年、寅月,又在庚寅日,我便降生。
原文:皇覽揆(kuí)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注釋:皇:皇考,先父。揆:估量,研究。初度:初生的時日或初生時的器度。肇:始(區(qū)別“兆”)。錫:通“賜”,賜給。嘉名:美好的名字。
講譯:先父觀察我出生的時日(器度),認為我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氣度不凡,因此賜給我美好的名字。
原文: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注釋:《離騷》是屈原的自敘詩,詩中記敘了遠祖的稱號、父親的表字,自然也要寫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離騷》中把自己真名隱去,而用含蓄隱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義表達出來。屈原名平,《離騷》把“平”字隱去,而用“正則”。把“原”字隱去,而用“靈均”。把“平”與“原”的含義再表達出來。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平者,正之則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彼浴罢齽t”就是“平”,“善而均平”的土地就是“原”。“善均”的“善”又與“靈”通義,故“靈均”亦隱存著“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說:“隱其名而取其義以屬辭,賦體然也。”
講譯:給我命名叫正則,給我起字叫作靈均。
賞析小結:此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jié)(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jié)言皇考為詩主人公命名。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明確:1、2節(jié),詩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來歷,追述世系,說明他與楚國血肉相連;敘寫名字,點出他不凡的風度、儀態(tài)。(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2、請學生朗讀3—6節(jié),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
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至“夕攬洲之宿莽”)。(3、作者內美且修能。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①詩人有著怎樣的品質?是怎樣形象地描繪的?
明確: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yōu)良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眾。詩人展開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離與幽香的白芷,又聯(lián)綴起秋蘭作為佩飾。借香草(“江離”“辟芷”“秋蘭”)象征自己的美質和才能。
②詩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樣做的呢?
明確:時光如逝水,歲月不待人。詩人深感努力向前,還怕追趕不上,于是就勤奮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蘭啊,黃昏去拔經冬不凋的草,即抓緊時間,修養(yǎng)自己。
③請學生概括3、4節(jié)的內容。
明確:這兩節(jié)自述早年就懷有遠大的理想與美好的志趣,積極努力,勤奮不懈。
3、作者內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紉。
作者身披各種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希望有所作為。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離騷》教案(篇5)
離騷 屈原
一、導入:
民間端午節(jié)和屈原的聯(lián)系,引出人們對屈原的認識。(PPT1)
二、文學常識
1.總說:印象中的屈原(PPT2)
2.偉大的詩人屈原(PPT5-6)
(具體上課內容可以酌情增減):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xiàn)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jié)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yǎng)。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xiàn)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參差錯落、靈活多變;語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極富于鄉(xiāng)土氣息;其方言土語大都經過提煉,辭藻華美,傳神狀貌,極富于表現(xiàn)力。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于戰(zhàn)國時楚國,因為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為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tǒng)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后人便稱之為騷體詩。
特點: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離騷》的內容與藝術成就:
《離騷》的前一部分追憶往事,偏重于敘寫現(xiàn)實;后兩部分探求未來,偏重于馳騁想象,最后回到現(xiàn)實,結束全篇。詩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xiàn)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失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既植根于現(xiàn)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采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xiàn)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xiàn)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xiàn)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為后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3.解題:(PPT7-8)
三、預習檢測
1.字音字形(PPT9)
苗裔(ì) 孟陬(zōu) 庚寅(gēngín)
揆(uí) 肇(zhà) 扈(hù)
辟芷(pìzhǐ) 搴阰(qiān pí) 汨(ì)
2.詞語解釋
皇:大。 覽:觀察。 揆:揣度。 道:通導,引導。
肇:開始。 名、字:用作動詞,起名字。
修:美好的。 扈:披。 淹:停留。
3.誦讀指導(PPT10)
4.誦讀指導(PPT10)
5.自譯詩歌(PPT11-12)
炎帝啊,我是你的遠代子孫,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輝大名。歲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從天上翩然降臨。
尊敬的先父啊,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辰和啼聲,通過占卜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的大名叫正則啊,給我取的別號叫靈均。
上天既賦予我這么多內在的美質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披著噴吐幽香的江離和白芷啊,又聯(lián)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
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我好像趕不上啊,唯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浴著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蘭,傍晚,我背著夕陽在洲畔采摘宿莽來潤德潤身。
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永無止境。只看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為什么,為什么你不任用風華正茂的賢者,廢棄污七八糟的小人?為什么,為什么你不改變已經過時的法度?
駕著龍馬,飛快地向前猛奔!來!我給你充當向導。沿著康莊大道走向幸福與光明。
四、文本研習:(PPT13-14)
1.作者在《離騷》的開篇突出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賜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質和才能,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養(yǎng)。主要表達作者出身高貴,與楚王是同根,楚國是我的祖國,愛國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潔,同時也是與現(xiàn)實的抗爭,有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意思。
2.詩歌的后半部分詩人一再擔心,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擔心什么?
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而沒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獻給祖國。另一方面詩人更是充滿憂慮,怕國君昏聵誤國,保守落后,政治混亂
3.詩人高唱“來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現(xiàn)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梢钥闯鏊麍孕耪胬恚缟懈呱械娜烁?,有著獨立的人格
4.你從詩中讀出詩人什么形象?
純潔高大、一身正氣;忠君愛國、憂國憂民。
五、問題探討:(PPT16)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有人說他這是一種“宗國”思想,你同意嗎?
觀點一:同意。屈原的愛國思想其實是一種“愛君”思想。戰(zhàn)國后期的“合縱”“連橫”之爭,是中國內部的矛盾斗爭,因為它們都是周王朝的諸侯國,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強大,他們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聯(lián)齊抗秦的“合縱”策略,一是為保衛(wèi)楚的獨立,二是進而實現(xiàn)楚“王”天下的企圖,這只能說是為爭奪全中國領導權而進行的內部斗爭,并非是抵御外國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兮”就帶有明顯的血統(tǒng)夸耀?!皝砦岬婪蛳嚷贰薄ⅰ翱只瘦浿當】儭?、“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則是一種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國觀念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對于屈原宗國觀念的盡忠報國,存君興國,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歸江,前人熊繹城。
眷言還此都,不比異姓卿。(宋王十朋《題屈原廟》)
屈原的種種努力,客觀地說,這的是楚王的統(tǒng)治,我們不必人為地拔高理解他。
觀點二:不同意否認屈原的愛國意識。上種觀點是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們現(xiàn)在之于屈原的時代,相距上千年,我們不能苛求那個時代的屈原像我們今天這樣考慮問題。施行政策,具有和我們一樣的思維、觀點以及胸懷世界的氣度,那個時代的屈原,為了國家的前途,為了人民的生活,憂心如焚,奔走呼號,這不就是愛國的表現(xiàn)還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國就是他的祖國,楚國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們能非議他的愛國精神嗎?
六、詩歌藝術品味(PPT17)
1.比喻形象,想象瑰麗,富有浪漫色彩。
課文大量運用比喻,如用“江離”、“秋蘭”來比喻自己博采眾長?!俺黑橹咎m兮,紉秋蘭以為佩 ”比喻堅忍不拔的政治理想。運用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君主,不僅使作品含蓄,富于韻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
2.語言精練華美,帶有濃郁的楚國地方色彩。
詩中豐富的聯(lián)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絢麗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語氣詞的運用巧妙靈活,使詩歌帶上了濃郁的楚國地方特色。
七、課文小結:(PPT17)
《離騷》是我國最早出現(xiàn)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作品表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了宏大的藝術空間和開闊的畫面,塑造了詩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潔的人格、強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馳騁于仙界。柳宗元為驚嘆地說:“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比興的手法滲透到整個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顯了出來,春蘭秋菊,飄風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馬遷稱其:“其文約,其辭微”“其稱文小而其旨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美名:肇錫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
美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美物: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美政: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八、作業(yè):(PPT18)
1.背誦這首詩。
2.以《中的屈原》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離騷》教案(篇6)
一、藝術欣賞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具體體現(xiàn)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盡情地發(fā)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屈原志潔行高,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二、語法總結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與本書相關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 關于軍事的
3、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離騷》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楚辭”、屈原的相關文學常識
2、引導學生學會朗讀并體會詩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導理解詩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賞讀課文,體會屈原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朗讀中“兮”語氣的把握
教學設計:詩歌教學讀是重點,所以由讀導入,通過讀來理解詩人形象。但由于課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識不能通過課文本身的解讀來得到,所以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隨機增加一些相關資料,以增強學生的認知范圍,拓展知識面,深化對詩人形象的理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老師有感情地誦讀,帶動學生齊讀。
2、屈原留給學生的印象及相關詩句。
3、學生所掌握的有關屈原的資料。(相關材料匯集)
二、學生朗讀全詩,并初步體會詩歌:
1、一讀詩歌。這首詩歌與我們之前學過的詩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點?
(引出“楚辭”的定義和特點。《離騷》是其中的代表作;對《離騷》創(chuàng)作緣起的解說,并借用《史記》和《四庫提要》中的相關資料。
2、再讀詩歌。注意“兮”的語氣。
三、賞讀詩歌,體會人物形象
3、三讀詩歌。詩歌當中的哪些描述與你意想當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詩歌當中有兩個“恐”字,他們怎么解釋?從詩的前面兩節(jié)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還在“擔心”什么?(時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積極預政)
5、屈原是內修外美,有著崇高理想的詩人,也是忠君愛國,力圖致君堯舜的政治家。為了豐富這一人物形象,請同學欣賞本文之后的一個語段。(“昔三后……夫惟靈修之故也”)
四、讀完這首詩之后,感覺它的最大藝術特點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義風格)
五、齊讀結束
六、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戰(zhàn)國時期,謀臣策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而這些謀臣策士中如蘇秦、張儀等人都是在本國不得志的情況下離開故土,而在異國有所作為。據此有人認為屈原的行為是一種愚忠,他大可不必為楚國而死。你怎么看,試著寫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論文。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教案小編推薦
2025離騷教案精華
我們聽了一場關于“離騷教案”的演講讓我們思考了很多,經過閱讀本頁你的認識會更加全面。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所以老師寫教案可不能隨便對待。教案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依據。
離騷教案【篇1】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后裔(yì) 攝提 (shè) 搴阰(bǐ) 皇輿 (yú)
B.宿莽 (sù) 騏驥 (jì) 馳騁 (chěng) 孟陬(zhōu)
C.庚寅(yín) 昌被(pī) 謇謇(jiǎn) 純粹(chuì)
D.踵武(zhǒng)申椒(jiāo) 蕙茝(chǎi) 險隘(ài)
2.下列加點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騷體”又稱“楚辭體”,得名于屈原的《離騷》,特點之一是多用“兮”字。
B.《楚辭》是繼《詩經》之后的又一部詩歌總集,是西漢人劉向搜集了屈原的詩作而成集。共有詩歌17篇,其中絕大多數是屈原的作品。
C.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D.后人還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 ?!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近日新區(qū)法院審結了這起案件,違約經營的小張被判令賠償原告好路緣商貿公司經濟損失和訴訟費三千多余元。
B.美國調整了簽證政策,規(guī)定申請留學簽證的申請時間要在所申請學校開學前的3個月到2個星期內進行。
C.最近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不少網絡游戲帶有暴力情節(jié)和色情內容,這無疑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面對有5名具有NBA打球經驗的美國隊,中國隊并不怯陣,整場比賽打得氣勢如虹,最終以三分優(yōu)勢戰(zhàn)勝對手。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
A.和煦的春風帶來生機盎然的季節(jié),學校社團的招新活動再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男女學生紛至沓來,踴躍報名。
B.機場附近山頂的大量無線發(fā)射臺嚴重影響飛行安全,目前雖有一些已搬下山,但這對實現(xiàn)機場凈空不過是九牛一毛。
C.東方大學城在短短四年內就以2.1億元自有資金獲取了13.7億元巨額利潤,這種驚人的財富增長速度確實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在考試前一定要保持輕松的心態(tài),采用疲勞戰(zhàn)術和題海戰(zhàn)術只能事倍功半。
6.詩中哪些詞句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請找出來并指出其比喻含義。
答:
7.“恐年歲之不吾與”和“忽奔走以先后兮”的句式特點。
答:
身披香草,身形美麗:
9.摘出表現(xiàn)屈原外貌、風度和品德情操的詩句。
10.“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寶璐”(屈原《涉江》)詩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說的?他描寫這樣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甲]
(一)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答:
12.閱讀3~4節(jié),體會詩人有著怎樣的品質?是怎樣形象地描繪的?
答:
13.詩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樣做的呢?
答:
14.第5、6節(jié)內容有何深刻含義,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猓靶忻灾催h。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15.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背繩墨(喻準繩)以追曲兮 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為……而死)直兮。
C.屈心而抑(壓抑)志兮,忍尤(尤,罪過)而攘(忍受)詬(恥辱)。
D.謇朝誶而夕替(貶黜) 將往現(xiàn)乎四荒(四處荒涼、冷落)。
16.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高,加高。長,加長?!案摺焙汀伴L”這里都作動詞。
B.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澤,污濁。昭質,即指詩人內懷的美德。虧,虧缺。
C.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朕 ,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稱。復路,返回原路。之,這里無意義。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雖,即使。懲,懲罰。
①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譯文:
②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譯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書能無字嗎?依正向思維,無字便不成書;若從反向思維,確有無字書在。周恩來曾撰聯(lián):“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笨梢?,無字書一詞并非筆者無端臆造。
歷史上有關讀書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長嘆者。據載梁元帝是個耽書的人,兵臨城下還在龍光殿講《老子》經義,滅國前悔恨不已,焚盡所藏圖書,哀嘆為書所誤。當時人和后世人都覺得荒唐。惟有王夫之見解獨特:“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亦未嘗非讀書之故也?!彼J為梁元帝沒有從書中得到有關“身心”“倫物”“政教”等等切實有用的教益,耽書便成了“玩物喪志”,與耽酒、耽色并無兩樣,所以也可以說因書致亡。他沉重地指出其癥結所在:“無高明之量以持其大體,無斟酌之權以審于獨知,則讀書萬卷,止以導迷,顧不如不學無術者之尚全其樸也?!蓖醴蛑谶@里提出的實際上是一個善讀的問題。
如何善讀?王夫之作了回答:“辨其大義,以立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之神之用也?!比欢按罅x”“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須從字句外去解讀。我以為這便是讀無字書的一種模式。
讀無字書還有另一種模式,即周恩來聯(lián)語所云,“從無字句處讀書”。
書是知識的載體,但知識并不僅僅存在于書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毛澤東強調實踐出真知,誠是至理。周恩來的聯(lián)語與之暗合。這一點似乎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張潮說過:“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弊匀?,張潮妙舌如環(huán),說的是慧業(yè)文人的話。事實上,生活上任何一個領域都有書在,官場是一本書,商海是一本書,文壇藝苑也是一本書。最嘆為觀止的,一個人便是一本書!在恒河沙數般的“人書”中,有的書好懂,有的書難猜,有的書清奇,有的書惡俗,有的書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有的書云山霧罩,不知伊于胡底。而真知總在這些書中,或微或著,或隱或現(xiàn),待讀書人去探求。
我想起武則天的“無字碑”來。碑何以無字?古往今來蠡測紛紜,無非圍繞一個“功”字立論。一說功大得寫不下,二說無功可寫,三說不知該如何寫,四說留待后人去寫。我以為第二種似可排除,武則天分明有功,這是事實,她自己也斷不會如此“謙謙君子風”!第三種低估了武則天和上官婉兒們的文學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難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對半開”?如斯大林式過和功“三七開”?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開”?抑或“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主流支流”的定性說?第四種似覺有理,卻令人疑惑是現(xiàn)代人將高境界作慷慨贈與。看來第一種仿佛差近,但也難定論,說不準哪天出土文物揭開了秘密,那無字碑僅僅由于時間促迫不及鐫刻!
哎呀,讀懂一塊無字碑已非易事,讀懂天下無字書不是更難嗎?除非不讀。
②
19.文中講梁元帝耽書亡國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21.①文中舉武則天的“無字碑”用意何在? ②第2段與第3、4段是什么關系?
22.結合課文,以“我眼中的屈原”為題,談談你對屈原的評價。
離騷教案【篇2】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通過鑒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2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題歌曲。
提問你們知道屏幕上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端午節(jié)時
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放出粽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峨x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么“離騷”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jié)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jié)奏。一般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苗裔(yì):后代子孫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嶺上騏驥(qíjì)駿馬申椒(jiāo)申地產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憚(dān):害怕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腳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謇謇(jiǎn):忠貞的樣子
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課文節(jié)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節(jié)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鍛煉出眾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一樣的圣明君主??傊娙俗晕业男蜗螅碇篮煤驼x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2)《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
離騷教案【篇3】
遼寧中公教育:
《離騷》說課稿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通過鑒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鎖定
重難點教學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1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與學互動設計:
遼寧中公教育: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影片《屈原》的幾組鏡頭: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題歌曲。提問 你們知道屏幕上這位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端午節(jié)時民間有一個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放出粽子,賽龍舟圖畫)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關于作者及《離騷》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及有關工具書介紹屈原,教師予以補充,多媒體出示有關屈原的鏡頭及生平簡介。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本文選自《楚辭》。(投影)“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峨x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
遼寧中公教育:
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那么“離騷”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
2.整體感知
(1)誦讀課文
①放錄音或教師范讀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②指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指正讀音及節(jié)奏。
③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jié)奏。一般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④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語氣。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疏通詩句,初步感知。(要求學生默讀課文并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邊讀邊歸納,教師巡視作必要點撥,解答學生的疑問。)
(3)質疑釋疑(要求學生四人一組,把不理解的地方寫到紙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師可讓其他學生一起討論,如若較難,則由教師分析。)
遼寧中公教育:
①重要詞語(投影)苗裔(yì):后代子孫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嶺上 騏驥(qíjì)駿馬 申椒(jiāo) 申地產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亂不羈 憚(dān):害怕 捷徑: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腳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jiǎn):忠貞的樣子羌(qiāng)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②通假字肇錫余以嘉名:錫通“賜” 賜給來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導”向導指九天以為正兮:正 通“證”
③同類活用名余曰正則兮。名詞用作動詞 命名字余田靈均。名詞用作動詞 給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全句譯為,只怕年歲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課文節(jié)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 [明確]節(jié)選部分,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研讀探究
遼寧中公教育: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怎樣的風度?(可先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再用課文中的詩句來說) [明確]“扈江離與辟芷兮, 紉秋蘭以為佩”,“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尋道夫先路也”,詩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潔的品質,詩歌從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開始,詩人使用大量筆墨,從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說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貴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對楚國的興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他記敘自己降生在一個祥瑞的時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賜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強調自己稟賦卓異不凡。在此基礎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及時修身,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鍛煉出眾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獻身君國,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 一樣的圣明君主。總之.詩人自我的形象,代表著美好和正義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張,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
(2)《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 ,可抒難抒之情。 例:“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這兩句詩借用對柳絮與桃花的描寫,表達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及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痛苦和愁悶。請找出相關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學生小組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明確]“恐美人之遲暮” 一句中“ 美人” 喻
遼寧中公教育:
指楚懷王“固眾芳人之所在”一句中“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對君王的忠誠,對古代君王舉用群賢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潔情操,希望君王能夠拋棄穢政,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像古代賢明君主那樣,以社稷為重,舉用群賢,了解自己的憂國憂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明確]還使用對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舉用群賢“遵道而得路”與昏庸君王狂亂不羈“路幽昧以險隘”形成對比,以此告誡楚王要任人唯賢:“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形成對此,表達自己九死不悔,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4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①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子回蕩頓挫,婉轉動人。
(2)齊讀全文,找出文中能體現(xiàn)屈原高貴品質的詩句,并摘抄。“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指九天以為正兮,夫維靈修之故也”——忠君報國,雖死不悔?!坝喙讨厘乐疄榛假?忍而不能舍也”——堅持真理,永不言棄。 這些感天動地的詩句,令我們感受到詩人高貴的品質,
遼寧中公教育:
寧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馬遷所贊:“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倍鴱拇?,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的信念——對真理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一種千古不變的情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鄉(xiāng)土的依戀,深探注入到中華文化中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光輝傳統(tǒng)。
(3)分析特色:談談你對《離騷》藝術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fā)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其偉大的人格,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們展示了詩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②比興手法的運用。依詩取興,引類比喻”《詩經》中的比興傳統(tǒng)在《離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而以比喻最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xiàn)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③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屈原對南方民歌的吸取和發(fā)展,在詩中大量錘煉的
遼寧中公教育:
對偶句,是對詩歌語言發(fā)展的重大貢獻,對后來的詩賦詞曲等各種文學樣式的語言運用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5探究閱讀
(1)(多媒體課件播放屈原行吟澤畔、抱石投江的鏡頭)面對屈原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可在班內展開辯論,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xiàn)。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并支持下才能實現(xiàn),他的高潔的節(jié)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jié),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學習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fā)?(言之有理即可)觀點: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3) 屈原的偉大人格和愛國精神為后人所傳頌。課后搜集有關屈原的對聯(lián)、詩歌或評論,寫一篇評價屈原的文章。
離騷教案【篇4】
1、給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高,加高。長,加長?!案摺焙汀伴L”這里都作動詞。
B、“芳與澤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澤,污濁。昭質,即指詩人內懷的美德。虧,虧缺。
C、“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彪?,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稱。復路,返回原路。之,這里無意義。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彪m,即使。懲,懲罰。
A、背繩墨(喻準繩)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無意義)亦已(罷了)。
C、屈心而抑(壓抑)志兮,忍尤(尤,罪過)攘(忍受)詬(恥辱)。
D、謇朝誶而夕替(貶黜),將往現(xiàn)乎四荒(四處荒涼、冷落)。
4、翻譯下列句子:
⑴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⑵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⑶ 民生之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2、亦余心之所善兮,。
3、,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
4、制芰荷以為衣兮,,,茍余情其信芳。
5、,長余佩之陸離。,唯昭質其猶未虧。
6、民生各有所樂兮,,,?
7、屈原,名,字。其代表作主要有、、、等。
8、《離騷》全詩主要以主人公“余”的構成。它采用和手法。
9、“離騷”,按東漢班固的解釋,即的意思。
10、《楚辭》是由(朝代)代(姓名)所輯錄的、及后人仿寫的作品,因這些詩歌故名為“楚辭”。
有些詩歌雖然都表現(xiàn)了健康的思想感情,都是屬于成功之作,但由于歷史條件不同,作者的世界不同,詩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仍有深淺和高下之分。下面這三首詩詞都是借梅花抒情懷,但寓意各不相同。仔細閱讀,認真比較,說說這三首詩詞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眾芳搖落獨暄(xuān)妍,
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數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xiá),
驛(yì)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生態(tài)系統(tǒng)是耗散結構,它不斷與環(huán)境交換能量與物質,輸入的能量在系統(tǒng)中轉化消耗,以此維持系統(tǒng)的有序結構,沒有能量的輸入,系統(tǒng)就將互解;輸入的能量削弱,系統(tǒng)就要退化,植物固定太陽能為生態(tài)系統(tǒng)輸入能量,它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源心臟,降低生態(tài)系統(tǒng)第一性生產,削弱生態(tài)系統(tǒng)輸入的能量,必然導致系統(tǒng)的退化。黃土高原墾殖指數一般超過50%,不少地區(qū)在70%以上,而所剩無幾的草場、次生林在人為干擾下生產量也很低。這樣大幅度地削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輸入是黃土高原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生態(tài)平衡破壞的基本原因。
“這樣大幅度地削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輸入”所指的依據是:
A、指草場、次生林在人為干擾下生產量很低。
B、黃土高原的墾殖指數過高,而所剩無幾的草場、次生林在人為干擾下生產量也很低。
C、黃土高原墾殖數過高。
離騷教案【篇5】
教學目標: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③通過鑒賞重要語句,讓學生理解并感受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①鑒賞重要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①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②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方法: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毖U裊秋風,不知從何悄悄襲來,讓洞庭生波,讓木葉飄零,讓山河變色,讓我們心底生涼。每每讀到屈子的這兩句詩,我的眼前會倏然立著一位滿身憂傷的詩人,面對浩浩湯湯地洞庭波涌,他形單影只,兀立于蕭瑟的秋風中?!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長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詩人?一個不斷求索的詩人,一個不斷追尋的詩人,一個時時掩面痛哭的詩人,一個對人間邪惡不斷詛咒的詩人,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為什么他的詩能夠穿時間的長空走進我們的心靈,一次次地打著我們?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頌揚?為什么他能為成為我們中華文化一個符號,一座不論隔著多么遠的時代依然能讓我們看到的熠熠生輝的精神豐碑?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離騷》,走進這個詩人的心靈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與人格魅力。
二、簡介詩人: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漁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三、朗讀詩歌
1、聽錄音朗讀,讀準字音。
2、聽錄跟讀,把握詩的節(jié)奏。
(教師總結騷體詩的誦讀節(jié)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個節(jié)拍,隨文意切分。B、注意
延長。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學生自讀。
(提示:“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釋,讀懂詩句。
1、《離騷》的題旨,司馬遷解釋為“離憂”,意思尚不夠明白;班固進而釋“離”為“罹”,遭遇),以“離騷”為"遭憂作辭";王逸則說:"離",別也;騷,愁也。把“離騷”釋為離別的憂愁。二說均可通。
2、區(qū)別下列各組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艱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以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競周容以為度
雖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
雖九死其尤未悔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長余佩之陸離
4、重點詞:
①兮:語氣助詞,相當于“啊”,“楚辭”中大量用“兮”,有時在句中,有時在句末。
②替:廢棄、貶斥。申:加上罪名。蕙纕、攬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③浩蕩: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詩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謠諑:造謠,誹謗。
④固:本來。錯:通“措”,措施。以為:以之為,把……當作。度:法度,準則。
⑤忳(tún):憂悶。郁邑:通“郁邑”,憂愁苦悶。侘傺(chàchì):失意的樣子。溘(kè):突然、忽然。
⑥群:合群。圜:通“圓”。周:合。孰:何。
⑦尤:罪過。攘:忍受。詬(gòu):恥辱。伏:守、保持。
五、品讀詩歌:
自主合作探究
1、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命運?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與黑暗現(xiàn)實矛盾,獨特個性(純潔無暇的貴族血統(tǒng)與心性,正直,忠正)與社會、歷史沖突(站在整個社會的對立面),在失敗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隱忍,不能迂回,不能無悶。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責,他抗爭,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擊與蔑視,是別人對他的徹底的失望。他一點出不含蓄,一點出不躲閃,一點也不講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惡的全面攻擊,他與邪惡沒有絲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獨特個體而與社會宣戰(zhàn)的最偉大最慘絕人寰的戰(zhàn)士,他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2、詩中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品格?
明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矏喝绯?,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3.屈原抱石沉江這一舉動,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題性研究課題:文學即人學。學完本文后,你認為在商品經濟的今天,學習屈原的為人處世是智還是愚?
離騷教案范文13篇
老師根據事先準備好的教案課件內容給學生上課,每個老師都需要細心籌備教案課件。教案是構建課堂教學和學校教育教學品牌的重要途徑,大家是不是在為寫教案課件發(fā)愁呢?在眾多文章中我們找到了一篇極為優(yōu)秀的“離騷教案”,這將使你更明智和成熟!
離騷教案 篇1
《離騷》優(yōu)秀教案
《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名著《楚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被譽為中國古代辭章之鼻祖,是楚國偉大的文人屈原所作。本篇教案將圍繞《離騷》這一經典文學作品展開教學,旨在通過深入學習《離騷》,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文學修養(yǎng),同時拓寬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離騷》的作者和背景,了解楚辭的地位和意義;
2. 掌握《離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能夠分析其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3.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4.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 了解《離騷》的作者和背景,了解楚辭的地位和意義;
2. 掌握《離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能夠分析其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3. 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離騷》的作者及背景介紹(30分鐘)
1. 導入:給學生播放一段簡短的《離騷》音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 介紹《離騷》的作者屈原,并與學生共同探討屈原的生平經歷和文學成就。
3. 介紹楚辭的地位和意義,引導學生認識楚辭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價值。
第二課時:《離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40分鐘)
1.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提問學生屈原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楚辭的地位,激發(fā)學生對《離騷》的興趣。
2. 由老師或學生誦讀《離騷》,并解讀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分組討論:學生自行分組,討論《離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并將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
第三課時:《離騷》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50分鐘)
1. 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提問學生關于《離騷》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激發(fā)學生對《離騷》深入思考。
2. 解讀《離騷》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引導學生分析《離騷》中所表達的主題以及屈原獨特的藝術風格。
3. 學生誦讀自己感悟和體會,進行總結和分享。
第四課時:《離騷》的文化鑒賞與表達(40分鐘)
1. 回顧《離騷》的基本內容、特點、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2. 給學生展示一些與《離騷》相關的古代文化藝術作品,例如古畫、古文、古樂等,引導學生對《離騷》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
3. 學生進行表達和創(chuàng)作:要求學生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對《離騷》的理解和感悟,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創(chuàng)作。
四、教學評價
1. 課堂表現(xiàn):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思考和分析。
2. 作品評價:學生的短文表達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
五、教學延伸
1. 探究楚辭與其他古代文學作品的關系,了解楚辭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2. 學生自行選擇其他楚辭作品進行研究,形成小組展示;
3. 參觀博物館或藝術展覽館,了解古代藝術品與《離騷》的聯(lián)結,加深文化鑒賞能力。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對《離騷》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能夠分析《離騷》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并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和表達。但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不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教學中也可以結合其他文化元素,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離騷教案 篇2
結合作品特點,按照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古典詩歌方面閱讀能力的要求,我把《離騷》節(jié)選的教學目的確定為以下兩點: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憂民的感情;
二是反復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高中二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詩歌的能力,但對于時代久遠的楚辭作品,的前提――讀懂詩歌的內容方面,仍存在困難,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特點,我確立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鑒賞重要的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關鍵詞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教材特點和面臨的具體學情出發(fā),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具體教學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預習。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教學難點,即詞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課時中,把教學重點,即作品內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課時,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誦讀、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
三.關于學法指導1.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課文盡管難度較大,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大,但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仍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通過切合實際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2. 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由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們華亭一中的具體情況是:高中學生中城鎮(zhèn)多農村少,礦區(qū)學生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必須加強督促。3. 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淀。課外的閱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課的導入和課后作業(yè)均要體現(xiàn)教師的這一教學。4.課文的背誦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楚辭的語言特點,比如楚辭作品,包括《離騷》,兩句一節(jié),大量使用語音詞“兮”以表達情感,調整節(jié)奏等特征,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理解背誦。四.關于課堂教學程序第一課時1.導入要求學生列舉自己掌握的《詩經》和《離騷》中的名句。明確我國文學“風騷”并舉。2.感知、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注釋,力求自己動手疏通詞句。第一步,范讀——讓學生耳順。教師范讀,學生感受,正音。第二步,誦讀——讓學生口順。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jié)奏,逐步積淀語感。第三步,解難、疏通。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后再欣賞詩句。課文注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第四步,課堂練習??勺寣W生嘗試背誦課文,并動手默寫,記清楚難寫難讀的字。第二課時第一步,鑒賞課文。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藝術手法和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理解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感情。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使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這一點對背誦的指導非常有用)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感情。課文節(jié)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xiàn)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第二步,進一步指導背誦前6節(jié)。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感情。在熟讀之后,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梢詣?chuàng)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第三步,引申、拓展。賞析屈原名句,諸如——1.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3.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附:第二課時板書設計血統(tǒng)高貴,器宇不凡身披香草,美麗華彩勤勉修行,自強不息 憂國憂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赤膽忠心,胸懷熾烈
離騷教案 篇3
知識與技能:疏通詩歌大意,感知課文內容,掌握《離騷》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梳理文章脈絡,了解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jié)操。
重點: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作者主要是屈原,其次還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
離騷: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
修姱、鞿羈、朝誶、蕙纕、攬茝、謠諑、偭規(guī)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鷙鳥、方圜、方枘、攘詬、蘭皋、芰荷、岌岌、雜糅
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名字,始終像浪花一樣潔凈美麗;有一個名字,成就了楚地一條普通河流的萬古名聲;有一個名字,當粽葉的香氣飄溢在我們周圍的時候,驀然回首,他就站在我們身邊,這個名字就是——屈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屈原,走進《離騷》,去傾聽靈魂的絕唱!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guī)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xù)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現(xiàn)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jié)。
“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保诹鞣牌陂g,屈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鼻环胖鸷?,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xiàn)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jié),據說就是因此而來的。
屈原出生于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mǐ)姓;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為氏,即羋姓屈氏,有別于國君一族羋姓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tǒng)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xiàn)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這就是屈原的故鄉(xiāng)。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zhàn)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xù)到戰(zhàn)國后期,一直處于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惜誦》:“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屈原的出生日期,自古以來有很多人研究,一直到解放后考古文物的出土才定為公元前340年。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據《離騷》中的兩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認為'攝提'是指'攝提格',太歲在寅曰攝提,這是以歲星所當的年次而言;朱熹則以為'攝提'是星名,這個攝提星隨斗柄以指十二辰,這里以攝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玚用周歷推算定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
1976年陜西臨潼縣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內有銘文4行,32字,記述了周武王伐紂的過程。湯炳正先生在經過認真考證后認為,'利簋'銘文'歲鼎克'三字中,'歲'指歲星,古人或稱'攝提',今人稱為木星。'鼎'即貞,訓為當。'克'與'辜'同字,為月名,十一月為辜。'歲貞克'意為歲星正當十一月晨出東方,此系指木星的會合周期而言。這樣,'利簋'銘文'珷征商,唯甲子朝,歲貞克,昏夙有商'就與《史記》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記載完全吻合。'利簋'銘文'歲貞克',與《離騷》'攝提貞于孟陬'說的是同一范疇的問題,都是以歲星的運行標記年月。若按《離騷》為例,銘文可以引申為'攝提貞于仲辜';若以銘文例之,《離騷》中的'攝提貞于孟陬'也可以簡化為'歲貞陬'。《離騷》中'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兩句詩的大意是:歲星恰恰出現(xiàn)于孟春正月的那個月、庚寅這一天我降生了。這里屈原雖然沒有正面記述誕生之年,但是凡夏歷正月歲星晨出東方,正標志著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謂'太歲在寅'之年。這就說明了王逸以'攝提'指木星所當年次之說的正確性,而朱熹關于'攝提'是指星名的說法是片面的。
天文學家根據漢簡《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和帛書《五星占》,計算出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正月,木星的位置恰恰是晨出東方,即所謂攝提格之年。以此為座標,再運用木星的會合周期和恒星周期的規(guī)律,并結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和《楚世家》中的歷史資料,可以推算出屈原的出生年月。從周顯王三年,木星經過兩個恒星周期即24年的運行,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正月又晨出于東方,這一年應當就是《離騷》'攝提貞于孟陬'的'攝提格'之年。又根據日本學者新城新藏的'戰(zhàn)國長歷'該年正月朔乙丑進行推算,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恰恰是庚寅日。因此屈原應當是出生于公元前342年夏歷正月二十六日,亦即楚宣王二十八年乙卯,夏歷正月二十六日庚寅。
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日書》也稱庚寅日出生的男子為貴。云夢本為秦地,據學者研究,云夢秦墓墓主喜為入秦之楚國遺民,因此,《日書》名為秦簡,實則反映了楚人的宗教意識,這符合屈原的自述。
屈原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四句是說:父親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yǎng)物均調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釋為符合《史記》中所說“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tǒng)。
屈原的事跡,主要見載于司馬遷的《史記》。根據《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誕生于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
從屈原的作品中看,他做為貴族參與了楚國的巫術活動??脊盼墨I表明,楚國上層貴族信巫成風。學者稱:“將江陵楚墓竹簡所載諸神和《楚辭·九歌》祭祀的神靈進行對應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竹簡所載的神與《九歌》所描寫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系列,這進一步為人們了解屈原當年從事巫術活動的具體內容提供了旁證材料?!?/p>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為實現(xiàn)振興楚國的大業(yè),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后,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于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后,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茍安。由于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并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著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于悲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為人知了。
離騷教案 篇4
1、概括1--4句詩的大意。
寫屈原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詩人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貴呢?
是說明自己與楚王是同宗,對楚國的興亡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3、為什么要寫降生時刻的不平凡?
意在標明降生在這一時刻,“生的偉大”,像是負有上蒼的使命來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寫了什么?
介紹自己美好的名字。
5、為什么要寫這些?
表現(xiàn)出詩人高度的莊重與自愛。
小結:高貴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這都是上天與先人賜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則是因為自己注重修養(yǎng)。
6、看9-12句寫了什么?
寫自己強調自己才能修養(yǎng)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學習。
7、從介紹出身的高貴到宣揚自己的“內美”和“修能”體現(xiàn)了什么?
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格的追求、對自我價值的發(fā)現(xiàn)。
8、13-20句寫了什么?
寫了詩人的焦慮。
9、有哪些焦慮?
對一心報國的屈原而言,最擔心的是時光如流水逝去,而沒有機會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獻給楚國。|詩人擔心雖懷有一腔熱忱,無奈“美人”不識。
10、看最后4句寫了什么?
寫詩人善意的勸告和昂揚的呼喊。他勸告“棄穢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詩人寫這些表明了什么?
前兩句表明身處逆境仍心存祖國,有拯救國家的赤子之心。|后兩句表明他當仁不讓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意味著人的覺醒。
* 小結:在漫長的專制時代,如果沒有屈原這類人物,中國的歷史將更加黑暗。
*大結:從節(jié)選的這部分詩中,我們即可以看出屈原時代是怎樣的一個世界。雖然當時的世界黑暗籠罩,詩人卻總是掏出燃燒的心舉過頭頂,拆下肋骨當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運,詩人也總是堅持真理,崇尚高潔,高擎愛國主義之纛,甘做時代的引領人。從這種意義上講,詩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光輝榜樣。
離騷教案 篇5
一、 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xiàn)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瑯瑯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3.被后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tǒng)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參見教材第33頁資料的結尾那句話(從“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到完),而“離騷”這個詞的解釋就是“遭遇憂患”。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志。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于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xiàn)實上,善于抒發(fā)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の膶W分冊》)。我們應在鑒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的特點。
三、導讀全詩,了解基本內容
(一)教師先結合課文提示介紹一下《離騷》節(jié)選文字的基本內容。從提示文字中看,前七節(jié),即從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敘述,而后六節(jié)則重于抒情。
(二)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jié)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并搞懂其含義(可按“教材提示”分層情況,將全詩分為兩步自讀)。
可設計如
下思考題,幫助學生盡快了解詩意:
1.第一層那些詩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貶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層那些詩句表現(xiàn)作者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五、結合上述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簡單串講、歸納、小結。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參考: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以及整個第六節(jié)內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難”;(注:此乃第一層中的文字)“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全詩。
2.找出詩中最能體現(xiàn)浪漫主義風格的詩句來。
板書設計:
《詩經》(春秋)——《 離騷》(戰(zhàn)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離騷:遭遇憂患
《詩經》現(xiàn)實主義——《 離騷》浪漫主義
課文內容: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離騷教案 篇6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①偭( )規(guī)矩而改錯
②何圜( )之能周兮
③制芰( )荷以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
2.下列句中加黑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备撸痈?。長,加長?!案摺焙汀伴L”這里都作動詞。
B.“芳與澤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澤,污濁。昭質,即指詩人內懷的美德。虧,虧缺。
C.“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彪?,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稱。復路,返回原路。之,這里無意義。
D.“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彪m,即使。懲,懲罰。
3.對句中加黑詞的解釋錯誤的項是( )
A.背繩墨(喻準繩)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無意義)亦已(罷了)。
C.屈心而抑(壓抑)志兮,忍尤(尤,罪過)攘(忍受)詬(恥辱)。
D.謇朝誶而夕替(貶黜),將往現(xiàn)乎四荒(四處荒涼、冷落)。
4.翻譯下列句子
①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譯文:
②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譯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譯文:
離騷教案 篇7
《離騷》經典教案
《離騷》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xiàn)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下面是yjbys小分享的《離騷》經典教案,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wenxue)。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辭體”的特征和《離騷》的歷史地位。
2、反復誦讀,鑒賞重點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背誦名句,感受屈原潔身自好、堅持正道的高尚節(jié)操。
【教學難點】
詩中的生字生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二、題解
1、關于作者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主張選賢授能,修明法度,以實現(xiàn)“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
2、《楚辭》與《離騷》
《楚辭》收錄了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漢劉向輯。這些作品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前部分追憶往事,表明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和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后兩部分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3、“離騷”釋義
v 離憂也。離,猶罹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遭遇憂愁,陷入困境。
v 離,猶畔也,別也。騷,憂愁也。離騷者,乃言離別之愁也。
v 離騷,為疊韻連綿詞,猶言牢騷。離騷者,牢騷之詞也。
4、寫作背景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鼻罢叩恼f法更可信。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uò miǎn
修姱 謠諑 侘 傺 岌岌 攘詬 偭規(guī)矩
2、齊誦
3、自由誦讀
四、鑒賞第一段
1、兩個學生朗誦。
2、重點字詞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 眾女,喻指許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規(guī)矩而改錯 錯,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憂悶。
郁邑,通“郁悒”,憂愁苦悶。
侘傺,失意的樣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圓”。
3、找出本段中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詩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內心苦悶,憂國憂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薄非竺赖?,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愿獻身正道。
4、小結:
述懷,揭示“朝誶而夕替”原因(潔身自好,小人誹謗,君王昏庸),表現(xiàn)“九死未悔”的堅定節(jié)操。
五、鑒賞第二段
1、齊誦
2、字詞
步余馬于蘭皋兮 步,緩行。使動用法。
進不入以離尤兮 離,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賓語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長余佩…… 高、長,用作動詞。
唯昭質其猶未虧 “ 唯……猶……”,唯獨(只有)……還……
芳菲菲其彌章 章,通“彰”。
3、找出本段中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詩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修身潔行,不管別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以“好修”為樂,至死不變。
4、小結
反省。檢查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追求美德,體解不悔的高尚品格。
六、問題探究:
1、節(jié)選的這部分里第一節(jié)先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節(jié)接著卻又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仉捃囈詮吐焚?,及行迷其未遠”,前后是否有矛盾?(討論)
第一節(jié)寫的是詩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誣陷,君王是非不分,疏遠了他。雖遭多方沉重打擊,但他心志彌堅,毫不退縮。第二節(jié)里寫詩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潔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動中積極進取,謀求變革。遠離政壇,并不意味著放棄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2、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語助詞,沒有實在意義。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②大量使用對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③多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及疊音詞。如“郁邑”“ 侘 傺”“陸離”是雙聲詞,“岌岌”“菲菲”是疊音詞。
3、比興手法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薄岸昝肌北葦M自己的美德。以“眾女”肆意造謠中傷比擬朝臣對自己的造謠中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薄苞v”比擬詩人,“鳥”比擬周圍群小。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以衣服佩飾比擬詩人的美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薄葦M詩人品德高潔。
七、課堂演練: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句中“悔”字應怎樣理解更貼切?它與“雖九死其猶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為什么?它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解析:此題考查煉字。注意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分析其效果。
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個“悔”是反悔;不矛盾,因為二者意義有差別,前者是表對自己的選擇的堅定,后者是對自己走過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開啟之詞。
2、賞析“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2)詩人為何還要“高余冠”“長余佩”,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3)這兩個詩句描繪了詩人什么樣的自我形象???
解析:此題考查對關鍵句的理解。其中有修辭、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點多,注意比較。
答案:(1)高潔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過的路后,詩人沒有畏懼邪惡,而是更堅定了走自己路的決心。“高余冠”“長余佩”更是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悔選擇。(3)德行高潔的君子形象。
3、“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中“忽”字在詩中有何作用??
解析:此題考查煉字。注意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分析其效果。
答案:轉折;從反省到進一步堅定意志。?
4、“雖體解吾猶未變兮”中“未變”的是什么?
解析:此題考查指代意義,注意從上下文篩選信息。
答案:追求“美政”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
離騷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了解“楚辭”及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
2、學習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疏通生字、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代楚國人。初輔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lián)齊國,西抗強秦。后遭到守舊貴族子蘭、靳尚等人的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較接近人民生活,對黑暗現(xiàn)實愈益不滿。后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首都郢亦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遂投汨羅江而死。所作《離騷》《九章》《九歌》等篇反復陳述其政治主張,揭露統(tǒng)治集團昏庸腐朽、排斥賢能的種種罪行,表現(xiàn)了他對楚國國事的深切憂念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2.楚辭及《楚辭》
①詩體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形式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騷”體。
②總集名。西漢劉向所輯,收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詩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辭”以優(yōu)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鮮明形象;以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
后人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
風騷:風指《詩經》里的《國風》,騷指屈原所作的《離騷》,后代用來泛稱文學,在文壇居于領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領先叫領風騷。
3.《離騷》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前部分追憶往事,表明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和九死未悔的堅定信念。后兩部分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xiàn)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離騷》的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憂國之思的作品。
二、自學質疑
1、自讀課文,掌握重要詞句。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肇錫余以嘉名
扈江離與辟芷兮
來吾道夫先路
(2)、指出詞類活用并解釋
名余曰正則兮
字余曰靈均
紉秋蘭以為佩
朝搴阰之木蘭兮
夕攬洲之宿莽
不撫壯而棄穢兮
(3)、指出特殊句式并還原
恐年歲之不吾與
肇錫余以嘉名
2、熟讀并理解文意,將有疑問的字詞句整理在下面方框內。
3、熟讀全文劃分層次并概括曾意。
三、檢測反饋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3.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
4.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5.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
6.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
7.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
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詩比喻和移情手法的運用
2、學習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一、互動研討
1、作者從遠古帝顓頊寫起,這樣介紹自己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2、詩中的“香草”“美人”比喻什么?
3、詩人用“扈江離與辟芷”和“紉秋蘭以為佩”比喻什么?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又比喻什么?
5、“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一句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6、節(jié)選部分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7、本詩在寫作上有什么藝術特點?
總結反思:
學習了本課,你有哪些收獲?
二、檢測反饋
1、下列各組詞語中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顓頊(zhuānfán)孟陬(zōu)
揆余初度(kuí)肇事(zhào)
b.扈江離(hù)紉秋蘭(rèn)
重之以修能(chónɡ)搴阰(qi?。睿皎┧廾Вǎ蟥矗┪鄯x(huì)
c.道夫先路(dǎo)騏驥(qíjì)
純粹(cuì)申椒(jiāo)
d.窘步(jiǒnɡ)險隘(ài)
踵武(zhǒnɡ)荃不察(quán)
2、下列各項中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皇考(大)嘉名(美、善)
扈江離(被、披)搴阰(攀折)
b.修能(長、美好)撫壯(持,憑借)
純粹(美德)耿介(大)
c.踵武(腳步)憚災(怕)
中情(內心)靈修(遠)
d.羌中道(楚辭中特有的語氣詞)
齌怒(疾速)捷徑(邪出)皇輿(喻國家)
3、屈原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離騷教案 篇9
1.體會詩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2.了解《離騷》的語言風格和結構,理解節(jié)選部分的主旨。
1.感受詩人在述懷反省中表現(xiàn)出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情懷,化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詩人行為高尚、品格圣潔、憂國憂民的完美形象。
1.體會詩中運用形象的比喻、瑰麗的想象、絢爛的文采表達詩人熾熱的感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現(xiàn)和詩人謳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則,字靈均, 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最偉大的愛國詩人,楚辭詩體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遠的影響。
楚懷王三十九年(前3)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漢北。此間創(chuàng)作了《離騷》。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373句,2490字,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表達了作者鼎革圖治的政治抱負和同腐朽勢力作斗爭的堅強意志,抒發(fā)了熱愛祖國的熾烈感情,是我國浪漫主義長詩的鼻祖。
楚辭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戰(zhàn)國時期的一批楚國作家在學習楚國民歌基礎上,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地,故謂之楚辭的一種詩歌形式。《楚辭》則是由西漢劉向編輯的屈原、宋玉等楚國作家作品的總集名。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庫》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1.節(jié)選部分的主旨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節(jié)選部分通過詩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達了詩人的憂傷心事和對故國民生無限熱愛的深情,反映了詩人堅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純潔德行和政治理想,對腐惡勢力決不妥協(xié)的戰(zhàn)斗精神。詩人的這種品質和精神,來源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貴的。但是,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詩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這就注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因此,他在詩中盡管抒發(fā)了他追求美好理想,決不同流合污的熾熱情感,也夾雜著一種封建士大夫壯志未酬的哀傷和孤獨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詩的結構思路如何?
※節(jié)選部分共十二節(jié),可分為三段。前二節(jié)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jié)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jié)言皇考為詩的主人公命名。顯示自己的高貴血統(tǒng)、優(yōu)越感、責任感以及內在美質。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中間四節(jié)為第二段。詩人通過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節(jié)末用比喻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這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鋪墊。
離騷教案 篇10
1 、理解思想內容
分析、討論、概括:
§( 1-7 ): 述懷, 揭示“朝誶而夕替”之因,表達“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意志。
§( 8-13 ):反省,表現(xiàn)為追求美政、美德“雖體解吾猶未變”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懷。
2、 賞析重點詩句
討論:在述懷和反省中,有哪些詩句能表現(xiàn)出詩人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
明確: (幻燈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剛正不阿,一身正氣)
寧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獻身理想)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憂國憂民,熱愛祖國)
四、分析特色1 、深刻的現(xiàn)實內容與高度的浪漫主義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峨x騷》作為一首宏偉瑰麗、令人回腸蕩氣的政治抒情詩,以大膽的想象、夸張和象征等手法,生動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國的現(xiàn)實斗爭,表現(xiàn)作者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廣憂憤和精神上的追求。2、 語言特色。以六字句為基本句式,加上虛字“兮”,參差變化,舒展自如;雙句押韻,節(jié)奏鏗鏘而活潑變化,抒情淋漓酣暢,聲情并茂;間以楚地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3、 賦的運用。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4、 比興手法。屈原比興手法的運用,較《詩經》亦發(fā)展了一大步。(重點分析“比”)(幻燈打出)( 1 )王逸《楚辭章句》評《離騷》: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 于 君……( 2 )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評《離騷》:其行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思考:王逸、司馬遷是如何評價屈原在《離騷》這首詩中所運用的比興手法的?討論,明確:王逸把《離騷》的意象體系分為三類:社會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話界的意象群。課文中的意象體系多為第一、二類,即主要以“香草美人”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達自己高潔的胸懷、美好的心靈。正如司馬遷所說的那樣:“其行潔,故其稱物芳?!鼻柚跋悴菝廊恕蓖形镉髦镜氖址?,為后代詩人作家所普遍借鑒,成為我國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借景抒情、托物以諷、悲秋傷春成為唐詩宋詞的主調,正說明了這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深遠影響和巨大生命力。此外,屈原善于運用打比方來說理,如:“鷙鳥之不群兮”說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圓之能周兮”比 喻 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規(guī)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等。五、布置作業(yè)1、 下列這副對聯(lián)說的是哪一位作家?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2、 你最喜歡《離騷》中哪兩句詩,哪句或哪幾句詩引起了你的共鳴,屈原的愛國思想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發(fā)?請寫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點即可。
離騷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能力
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了解《離騷》語言風格特點,理解文章節(jié)選部分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鑒賞《離騷》中的詩句,學習屈原憂國憂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鑒賞詩歌的比興手法
難點
引導學生掌握騷體詩的形式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導入
相信大家都聽過我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故事。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賽龍舟。這個習俗延續(xù)至今。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離騷》來認識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學過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在詩句“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風騷”具有一定的涵義?!帮L”指的是《詩經》中的《國風》,“騷”則是《離騷》中的“騷”。所謂“風騷”,指的是《詩經》和《楚辭》。《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這兩部作品風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而且,并稱的兩個“第一”始終在我國文學史上“獨領風騷”。屈原簡介
屈原(約前339~約前278),中國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其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xiàn)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同時,他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解題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主要代表作,也是“楚辭體”(騷體詩)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騷體詩”來統(tǒng)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體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代表憂愁,“離騷”即是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共有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fā)內心憂國之思的作品。
理解文中重點詞、句,熟讀課文,要求背誦
課文講解
1.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用眾芳,椒、桂、蕙,比喻群賢。
3.在詩中,詩人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試舉例。
離騷教案 篇12
文征明手書
《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詩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的抒情詩篇。其寫作年代,或以為在懷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為在頃襄王時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離騷》的題旨,司馬遷解釋為“離憂”,意思尚不夠明白;班固進而釋“離”為“罹”,以“離騷”為“遭憂作辭”;王逸則說:“離,別也;騷,愁也?!卑选半x騷”釋為離別的憂愁。二說均可通。
盡管對《離騷》的寫作年代和題旨有不同說法,一時難下定論,但仍可這樣明確地概括: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嚴重挫折以后,面臨個人的厄運與國家的厄運,對于過去和未來的思考,是一個崇高而痛苦的靈魂的自傳。
《離騷》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異彩。詩人以熾烈的情感、堅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對屈原所說的“美政”,如果冷靜地看,我們只能說這是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詩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堯舜”之治,實際是儒家虛構的產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為本、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等政治主張,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作為一般原則雖然已經得到普遍贊同,但在實際統(tǒng)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行。而屈原卻始終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國,并以此照出楚國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國君臣的昏庸和貪鄙。當認識到“美政”不可能實現(xiàn)時,他寧可懷抱這理想而死,我們決沒有理由指責屈原“偏激”,指責他的理想“不切實際”。因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類前進的光芒;為理想而奮斗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得以擺脫平庸茍生的偉大精神。
如果說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學說影響較多,那么他的強烈的自我意識,在孤立的處境中堅持真理、勇于斗爭的精神,卻與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們知道,屈原雖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卻是骯臟的“讒言”。這意味著他所屬的社會群體對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詩人堅信自己掌握著真理,擁有美好的品格。一部《離騷》中,通過大量的關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義的辭藻鋪陳,通過上天下地驅使神靈的輝煌奇幻的場面,通過反復表述自己的心跡,重建了崇高的詩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當詩人意識到他和自己所屬的群體——楚國貴族集團——完全處于對立狀態(tài)時,不僅沒有恐懼感,反而產生了一種自豪感。
《離騷》的內容與藝術成就:本文節(jié)選自《離騷》,《離騷》的前一部分追憶往事,偏重于敘寫現(xiàn)實;后兩部分探求未來,偏重于馳騁想象,最后回到現(xiàn)實,結束全篇。詩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xiàn)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和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離騷》既植根于現(xiàn)實,又富于幻想色彩。詩中大量運用古代神話和傳說,通過極其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采取鋪陳描敘的寫法,把現(xiàn)實人物、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國、人間和幻境、過去和現(xiàn)在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瑰麗奇特、絢爛多彩的幻想世界,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魅力。詩中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意識品性、復雜的現(xiàn)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為后來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離騷教案 篇13
1.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課文盡管難度較大,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大,但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仍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通過切合實際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2. 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由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們華亭一中的具體情況是:高中學生中城鎮(zhèn)多農村少,礦區(qū)學生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必須加強督促。
3. 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淀。課外的閱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課的導入和課后作業(yè)均要體現(xiàn)教師的這一教學。
4.課文的背誦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楚辭的語言特點,比如楚辭作品,包括《離騷》,兩句一節(jié),大量使用語音詞“兮”以表達情感,調整節(jié)奏等特征,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理解背誦。
離騷的課件教案9篇
俗話說,手中無網看魚跳。。身為一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學到知識,因此,老師們都會選擇準備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師在之后的上課教學中井然有序的進行。幼兒園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小編花時間專門編輯了離騷的課件教案9篇,更多相關內容請繼續(xù)關注本網站。
離騷的課件教案【篇1】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楚辭”,欣賞《離騷》浪漫絢麗的色彩。
2、積累文言文常用實詞、虛詞、句法等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一些欣賞古詩詞的興趣。
3、體會《離騷》的比興手法,提升文學作品的鑒賞、評價能力。
二、過程與能力
1、完成預習作業(yè),獨立閱讀,理解文意,在此基礎上帶問題進入課堂討論、交流。
2、從人物形象、移情手法兩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誦讀、理解中欣賞屈原鮮明的個性特征,把握人物的愛國憂民的精神實質,品味屈原的倜儻浪漫的風貌。
四、課程學習目標達成設想
“聽、說、讀、寫”的能力,一樣都不能少。
“說”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討的成果,思考的結論,質疑的表達等,都需要鍛鑄好的口頭表達能力。
“讀”是基礎,反復吟誦古詩詞,特別是《離騷》這樣佶牙拗口的楚辭,是需要訓練讀的技巧的。
“寫”是語文的終結目標,體現(xiàn)學習語文的一個個個體的綜合涵養(yǎng)和全面的能力。
課時計劃: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預讀(3、4分鐘)
(晨讀: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污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二、導入(1分鐘)
畫面,背景音樂—《楚辭協(xié)奏曲》。
導語:現(xiàn)代有人美妙地《溫一壺春光下酒》,遠古時楚國的屈原卻是用香草、荷花、桂樹、木蘭來裝扮自己,薰香品格,升華身價!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特之人,怎樣的一襲絢美身姿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進入到《離騷》的探討和品味中去------
三、課堂探討、分析(20分鐘)
1、要求在預習中找找寫詩人衣服裝扮的語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來朗讀指出:“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
(齊讀“制芰荷------長余佩之陸離?!?/p>
問:這是怎樣的一束打扮??!
(可以眾說紛紜)
師:俗諺說,人不可貌相,我們今天偏偏來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歸納:衣裝特點—菱衣荷裳……奇特怪異、高潔、繽紛、傲岸—與眾不同??!]
為何這番打扮呢?
2、從形象到人物心靈
引導:屈原不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還胸懷一腔奇特美麗的理想吧,是不。讓我們一起來探討探討。
齊讀首句:“長太息……
問:詩人為誰在長長太息,止不住流淚兒?
議:(四人小組……
[提示歸納:哀嘆、哀痛人民生活的艱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縱、荒唐,變化無思慮;痛斥小人們的嫉妒、中傷。]
思考:詩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暫不作答?。?/p>
小組探究:屈原為什么要“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他的憂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現(xiàn)在哪幾方面?
(請參閱課本19頁“資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歸納:楚王昏庸,小人投機取巧的讒言,茍合阿諛,污濁、腐臭……屈原的憂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賢能,強大楚國,聯(lián)合其他諸侯國抗秦。
民生各有所樂,愛國,忠君---]
引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p>
問: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結局如何?
找一人讀:“余雖好修姱------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吾讀:“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歸納:遭貶、流放,懷石沉沙隨汨羅江水而去……
問:大家怎樣評價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見,來寫幾句話語吧:
四、寫作實踐(8分鐘)
下面兩個即興寫作題,請快速提筆完成其中一題:
1、延展擴寫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異裝。
絢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夢想。
壯哉,偉哉!------的愛國精魂。
2、寫一段話,闡述、評價“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歸納: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壯如黃河奔涌……]
五、讀
誦讀聲------
背景音樂—《橘頌》。
前半部分學生齊誦,后半部分教師誦讀,充分讀出“兮”字的延音變讀!
[個人觀點、見解:
1、“芳與澤其雜糅兮”:這一句里的“澤”通假“殬dù”,腐臭的東西。
2、“兮”字的延音變讀。
3、“余雖好修姱------”中的“雖”,應該解釋為:副詞,表示范圍的單一,相當于“唯”、“只”的意思。]
尾聲:探索屈原的路,也還“曼曼修遠”,楚辭的韻律,《離騷》的比興都有待于我們下節(jié)課時來探討。
謝謝同學們,下課!
離騷的課件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修姱”、“羈”、“誶”、“怨”、“浩蕩”、“溘”、“尤”、“反”、“忳”等實詞以及“雖”、“兮”、“以”等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吟誦注意節(jié)拍、重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課文1-6節(jié)
1、掌握“修姱”、“羈”、“誶”、“怨”、“浩蕩”、“溘”、“尤”、“反”、“忳”等實詞以及“雖”、“兮”、“以”等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吟誦注意節(jié)拍、重讀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師范背課文
二、學生集體朗讀
三、分析課文
1、學生朗讀1、2節(jié),這兩節(jié)寫了怎樣的內容?
(1、自述家世、出生時辰。2、皇考為作者命名。)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原文:帝高陽之苗裔(yì)兮,朕(zhèn)皇考曰伯庸。
注釋:高陽:高陽帝名顓(zhuān)頊(xū),是軒轅黃帝之孫。黃帝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玄囂,次子名昌意,顓頊是昌意的兒子。黃帝死后,由顓頊嗣帝位,建都高陽,故以高陽為帝號。后來遷都帝丘。苗裔:朱熹說:“遠孫也。苗者,草之莖葉,根所生也;裔者,衣裾(jū)之末,衣之余也。故以為遠末子孫之稱也。”朕:在秦之前,“朕”字的使用是無分貴賤等級的,人們一律用作第一人稱代詞,相當于“我”。自秦始皇立國之后,才把“朕”字定為皇帝專用的自稱代詞。皇考:“皇”是德行光大的意思;“考”是指亡父。伯庸:是屈原父親的表字。古人諱名不諱字,所以屈原諱他父親的名而敘他父親的表字。
講譯:我是遠古帝王高陽氏的后代子孫。我德行光大的先父,表字叫伯庸。
原文:攝提貞于孟陬(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降古音讀洪hóng)。
注釋:攝提:是攝提格的簡稱,即指寅年。古歷法把天宮分成十二等分,謂之十二宮,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各宮又輪轉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以歲星(木星)在天空運行,每年所指向的這個宮來命名紀年。比如歲星依次指向子、丑、寅、卯宮,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是乙丑,第三年是丙寅,第四年是丁卯,而丙寅年又簡稱寅的,寅年名為攝提格。十二年里才有一個寅年,十二個月里才有一個寅月,十二日里才有一個寅日,一個月三十日里會有二個或三個寅日,所以十二年里,僅有二至三天碰上寅年、寅月、寅日。貞:正,當的意思。孟陬:“孟”,始也,孟春;“陬”,正月;孟陬,孟春正月。在古歷法上又稱正月為寅月。惟:發(fā)語詞。庚寅:庚寅日。降:出生。
講譯:正當寅年、寅月,又在庚寅日,我便降生。
原文:皇覽揆(kuí)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注釋:皇:皇考,先父。揆:估量,研究。初度:初生的時日或初生時的器度。肇:始(區(qū)別“兆”)。錫:通“賜”,賜給。嘉名:美好的名字。
講譯:先父觀察我出生的時日(器度),認為我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氣度不凡,因此賜給我美好的名字。
原文: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注釋:《離騷》是屈原的自敘詩,詩中記敘了遠祖的稱號、父親的表字,自然也要寫上自己的名字。但屈原在《離騷》中把自己真名隱去,而用含蓄隱括的方法把自己名字的含義表達出來。屈原名平,《離騷》把“平”字隱去,而用“正則”。把“原”字隱去,而用“靈均”。把“平”與“原”的含義再表達出來。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平者,正之則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彼浴罢齽t”就是“平”,“善而均平”的土地就是“原”?!吧凭钡摹吧啤庇峙c“靈”通義,故“靈均”亦隱存著“原”的意思。王夫之又說:“隱其名而取其義以屬辭,賦體然也?!?/p>
講譯:給我命名叫正則,給我起字叫作靈均。
賞析小結:此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前一節(jié)(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時辰,后一節(jié)言皇考為詩主人公命名。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明確:1、2節(jié),詩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來歷,追述世系,說明他與楚國血肉相連;敘寫名字,點出他不凡的風度、儀態(tài)。(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2、請學生朗讀3—6節(jié),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
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紛吾既有此內美兮”至“夕攬洲之宿莽”)。(3、作者內美且修能。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①詩人有著怎樣的品質?是怎樣形象地描繪的?
明確:詩人既有“內美”(內在美德)又有“修能”(優(yōu)良的才能),可見他品性高潔、才華出眾。詩人展開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離與幽香的白芷,又聯(lián)綴起秋蘭作為佩飾。借香草(“江離”“辟芷”“秋蘭”)象征自己的美質和才能。
②詩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樣做的呢?
明確:時光如逝水,歲月不待人。詩人深感努力向前,還怕追趕不上,于是就勤奮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蘭啊,黃昏去拔經冬不凋的草,即抓緊時間,修養(yǎng)自己。
③請學生概括3、4節(jié)的內容。
明確:這兩節(jié)自述早年就懷有遠大的理想與美好的志趣,積極努力,勤奮不懈。
3、作者內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紉。
作者身披各種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希望有所作為。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離騷的課件教案【篇3】
一、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p>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xiàn)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2、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在戰(zhàn)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3、《離騷》
《離騷》是《楚辭》篇名,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庇终f:“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的“憂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峨x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
二、朗讀
1、教師領讀,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參照注釋,疏通文義,劃分朗讀節(jié)奏。
三、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1、 自述家世、出生時辰。
高陽,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專稱),皇考(如喪考妣),攝提,貞,孟陬
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
2、皇考為作者命名。
覽揆,初度,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四、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3、作者內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紉
作者身披各種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希望有所作為。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5、時不我待,擔心美人遲暮。
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天時運轉,春秋輪轉,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舉賢用能,則將無所成就,表達積極進取、忠君憂國的生活態(tài)度。
6、棄穢改度用賢才。
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jié)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離騷的課件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了解屈原和《離騷》(歷史地位、影響、體裁、重讀);詩的鑒賞。
思想教育目標:屈原的高潔品質。
能力培養(yǎng)目標:詩歌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講述、分析、誦讀、討論相結合。
課時安排:共 2 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先秦詩歌除了《詩經》外,就是屈原的騷體詩了。
1 .屈原和《離騷》簡介
①《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運用楚地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西漢前期始稱之為 楚辭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故后人也用 騷 來指楚辭。漢代以后, 楚辭 又成為屈原等人作品的總集名。
②屈原(約前 339 -約前 278 ),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詩人,政治家。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國的三閭大夫,主張聯(lián)齊抗秦。楚懷王死后,兩度被放逐,無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③《離騷》,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
2. 范讀 -- 自讀 -- 誦讀。
3. 請一兩個同學讀詩。
4. 講析選詩 --
( 1 )《離騷》節(jié)選的學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結合注釋熟悉陌生的字詞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反復讀,熟讀,甚至初步成誦。
2 .仔細閱讀書下注釋和課文說明,了解屈原的處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記重點詞,重點句的內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講并熟悉其語言特點。
3 .在串講中加深理解,整體把握節(jié)選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節(jié)選部分 13 節(jié)詩的內在聯(lián)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礎,再讀直至熟練背誦。
4 .鑒賞品味。
( 2 )講、讀、背前七節(jié),自述受屈遭貶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懷。
第一節(jié):前兩句發(fā)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艱難。 民生 也可理解為 人生 ,即自嘆人生多艱。這兩句承上啟下,后兩句極寫不為楚君所容。為什么 朝誶而夕替呢 ?
原因是以下幾個:
A .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攬 。
B .靈修浩蕩, 終不察夫民心 。
C . 眾女嫉余之娥眉,搖諑謂余以善淫 。
D . 固時俗之工巧 背繩墨以追曲 。
而自己的態(tài)度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鷙鳥不群, 異道 難以相安,寧肯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從而揭示自己的情懷,表達 九死其猶未悔 的意志。
( 3 ) 后六節(jié)( 8 - 13 節(jié))表現(xiàn)屈原追求 美政 (即 圣君賢相政治 和 民本思想 )、九死未悔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表現(xiàn)追求美德,即使體解也不變的高尚德操。
第八節(jié),以行路為喻,反省自己是否沒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遠返回原路。
順著這條思路,檢查自己的進退、制衣、佩飾。檢查的結果是 余情其信芳 , 昭質其猶未虧 ,衣飾 芳菲菲其彌章 ,意志、信仰 余獨好修以為常。 反省明志,斗志彌堅。所以應該明白,所謂反省檢查即 悔相道之不察 帶有假設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種自我反省,反省的是當初不該輕易出仕,且無法行其道,正是有了這種自己反省,才更堅信自己的追求是無悔的,才更堅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這六節(jié)以退為進,更表現(xiàn)出屈原追求 美政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愛國情懷。
所以說前七節(jié)述懷明志是 進 ,后六節(jié)反省自身,也是 進 ,是以退為進,是一種內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進 ,因而也就更顯堅定無悔。
2. 應注意的詞語和讀音:
相 : xi ng ,觀察,選擇。 朕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個普通的人稱代詞, 誰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為皇帝自稱的專用詞。 步 :使……步行。 皋 : g ā ,水邊高地; 皋 的下半部分不能寫作 本 , 離尤 : 離 同 罹 ,遭受;尤,過失;
離尤:獲罪,遭受指責。 初服 :意含雙關,字面意為:從前所穿的衣服,實際指原來 的志向,志趣,夙志。 進 :指從政, 退 指辭官致仕。 信 :副詞,確實。 高 長 : 動詞,加高,加長。 佩之陸離 :陸離,單純詞,修長貌。 之 :定語后置的標志,即 陸離之佩 。 澤 :污濁。 章 :通 彰 。 懲 :挫敗。
3. 《離騷》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杰作,想象瑰麗、奇特,運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節(jié)奏鮮明,富有感染力。
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 移情 技法的運用,后六節(jié)最為明顯。也就是說在這里實現(xiàn)了 我 與 物 的同化,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 蘭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陸離之佩 繽紛的 繁飾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我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 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說此時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經變成了那一個個美好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這種移情的技法在上個單元中已經接觸過,我們說 鄉(xiāng)愁 是 郵票 、 船票 、 墳墓 、 海峽 等等就是移情的寫法, 花濺淚 鳥驚心 也是移情的寫法,大家聯(lián)系起來體會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薦]《離騷》優(yōu)秀教案系列
教學過程中教案課件是基本部分,每個人都要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老師在上課時應按照教案課件來實施。經過搜索整理,小編為你呈現(xiàn)“《離騷》優(yōu)秀教案”,希望您分享本頁內容與您朋友!
《離騷》優(yōu)秀教案【篇1】
一、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據《史記
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xiàn)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所謂圣君賢相,所謂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決民生疾苦問題,能否致民于康樂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
2、楚辭
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痹趹?zhàn)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xiàn)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把《詩經》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的騷體詩,建立一種詩歌的新體裁,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3、《離騷》
《離騷》是《楚辭》篇名,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庇终f:“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鼻摹皯n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離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xiàn)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fā)憤以抒情”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
二、朗讀
1、教師領讀,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參照注釋,疏通文義,劃分朗讀節(jié)奏。
三、從“帝高陽”到“曰靈均”八句為第一段。詩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來。
1、 自述家世、出生時辰。
高陽,苗裔,胗(秦始皇后成皇帝專稱),皇考(如喪考妣),攝提,貞,孟陬
從遠古帝顓頊帝說起,顯示詩人與楚國同姓宗親的血緣關系,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先的崇拜,又表現(xiàn)他貴族出身的優(yōu)越感和責任感。
2、皇考為作者命名。
覽揆,初度,正則:公正而有法則(平),靈均:善良而又平均(原)
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詩人以為這是包含特殊文化內涵的吉宜時日;加上他出生時器度非凡,又獲嘉名,詩人認為這正是他高貴血統(tǒng)和得天獨厚的內在美質之所在。這既是他日后存君興國、變法圖強、熱愛宗國的思想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他的悲劇的根源。
四、從“紛吾既有”到“先路也”為第二段。詩人通過“扈江離”“紉秋蘭”“朝搴”“夕攬”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斷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嘉德懿行。
3、作者內美且修能。
紛,修能,扈:披,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紉
作者身披各種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養(yǎng),希望有所作為。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4、早搴夕攬惜時修德。
汩:水急流通狀,搴,阰,宿莽
早起登山,夕入洲澤,所采的都是芳香堅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長久之道。
5、時不我待,擔心美人遲暮。
由其自身深感時不我待,推廣開來,言及天時運轉,春秋輪轉,草木零落,年歲將盡,擔心君王如不能及時舉賢用能,則將無所成就,表達積極進取、忠君憂國的生活態(tài)度。
6、棄穢改度用賢才。
提出“撫壯”“棄穢”和任用賢才的政治主張。節(jié)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強國的先驅者,為楚王和國家獻身,一往無前。詩人有著美好的品德,又積極進取,而且胸懷大志,愿為國家效力,按理應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這就為下文詩人良好的主觀愿望與殘酷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詩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鋪墊。
《離騷》優(yōu)秀教案【篇2】
活動目的:
1、學習刮蠟畫的技巧,了解刮蠟畫的特征,初步掌握刮蠟畫的方法。
2、培養(yǎng)幼兒對刮蠟畫的興趣,激發(fā)幼兒大膽創(chuàng)作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愛干凈,整潔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鋪好淺色底色的半成品幼兒人手一張、竹簽、黑色油畫棒、舊報紙
活動過程:
1、教師通過講故事引出課題。
今天老師請了許多顏色寶寶,他們在一起玩得可開心了。他們手拉著手,臉貼著臉,玩的真高興。突然來了一群搗蛋的黑黑的烏云,(他們怎么出來的?)他們朝同一個方向密密滿滿的擠下來,越擠越多,最后把顏色寶寶的臉給蓋住了,哎呀顏色寶寶好難受啊,他們都透不過氣,哭著喊救命。
2、伴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行刮蠟畫的示范。
顏色寶寶這么難受,讓我們去救救他吧,出示竹簽示范刮蠟畫的方法:我有一支神奇的魔術牙簽,它能刮破烏云,讓顏色寶寶重新出現(xiàn)。(教師示范刮出一條魚,添上魚鱗,請孩子說說可以給魚鱗裝飾什么,教師示范圖一兩個,在請孩子上來操作。)
3、請幼兒說說刮蠟畫需要什么工具?(竹簽)
小朋友們,你們說我的這支小魔術棒是不是很神奇?想知道是一支什么樣的魔筆嗎?(出示無尖牙簽)??!原來就是一支沒有尖的小牙簽呀!一支沒有尖的小牙簽怎么能畫出這么漂亮的圖畫呢?因為我的畫紙上用油畫棒涂過很多顏色寶寶了,然后又來了一群深深的烏云滿滿的蓋上去了,但是我們又用牙簽刮出漂亮的圖畫。這種畫就叫“刮蠟畫”
4、幼兒動手作畫,教師指導,提出要求。
(1)涂第二層的時候,要涂得均勻,涂得滿,動作要快。
想好魚的主題后再刮蠟,錯了可用黑蠟筆蓋上重畫。
(2)用竹簽刮蠟時,力度要適度,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
(3)注意安全,牙簽不能往口里含,不能往小朋友的身上,臉上戳,注意保持手和衣服的干凈。
5、幼兒作品完成教師對幼兒作品進行評講,并將作品展示出來。
6、活動結束
幼兒將舊報紙,油畫棒,按常規(guī)放好。老師組織幼兒有秩序的洗手。
《離騷》優(yōu)秀教案【篇3】
一、藝術欣賞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具體體現(xiàn)在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盡情地發(fā)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表現(xiàn)了屈原志潔行高,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二、語法總結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與本書相關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 關于軍事的
3、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離騷》優(yōu)秀教案【篇4】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離騷》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是“楚辭”體的代表作品。
2、通過學習《離騷》,了解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詩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懷。
3、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jié)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和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通過把握詩文形象,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離騷》,理解詩人熱愛祖國、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并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jié)操。
2重點難點
1、通過鑒賞《離騷》的優(yōu)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感受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對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表達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誦讀并背誦課文。
3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了解背景及文學知識,整體誦讀詩歌
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詩句導入課題
活動2【講授】二、屈原及相關文學知識簡介
1.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他一生的活動主要在楚懷王和楚襄王時期。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巨大成就的愛國詩人。
1953年,他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蘭哥白尼、英國莎士比亞、意大利但丁)
作為政治家的屈原,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誣陷,被楚懷王疏遠,又被頃襄王放逐。屈原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
、湘二水之間約九年之久。頃襄王21年(前278),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之志。
作為大詩人的屈原,他的詩歌標志著中國詩歌由集體歌唱進入到個人獨創(chuàng)。代表作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這些作品揭露了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和罪惡行徑,表現(xiàn)了自己進步的政治主張,表達了自己熱愛祖國的感情和堅貞不屈的精神。
2.關于楚辭
“楚辭”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形式,亦稱“楚辭體”。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有用“騷”指代楚辭的,故稱“騷體詩”。楚辭發(fā)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在語言形式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語勢,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辭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是《詩經》以后的一次詩體創(chuàng)新和解放。
《楚辭》:西漢劉向編輯的收錄屈原等人詩歌的一本詩歌總集。
3.《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詩全詩372句,分93節(jié),共2464字。
活動3【活動】三、整體誦讀詩歌
1、放錄音: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kuā zhuó chà chì jí gòu miǎn
修姱 謠諑 侘 傺 岌岌 攘詬 偭規(guī)矩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指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價。
(1)指正生字的讀音。
(2)詩句節(jié)奏指導
騷體詩的節(jié)奏要復雜一些,但仍有規(guī)律可循,這就是每個詩句都可以分成兩半,中間用虛詞連接,前一半占兩拍,后一半看起來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長音或停頓,其實也是兩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虛詞 X X(空拍或加語尾助詞),一般一句是三四個節(jié)拍。
下面試從課文中舉幾個例子,虛詞皆加括號。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芳——與澤(其)——雜糅(兮),
唯——昭質(其猶)——未虧。
《離騷》本來是用楚地曲調吟誦的,音樂性很強,誦讀時首先要劃分好節(jié)奏。誦讀時,上分句末字“兮”,猶如現(xiàn)之“啊”,讀音要稍長,押韻的字要重讀,反復練習,直至口熟。
3、小組合作討論,梳理詩歌的情感脈絡。
引導學生交流后明確:第一部分第1節(jié)主要是說他因進諫而遭貶黜,接著就說到朝中小人如何誣蔑他,而君王卻執(zhí)迷不悟,由此他想到當時政治上的壞風氣:投機取巧,不顧公理,造謠中傷,產生了孤獨感。但他決不同流合污,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終于得出“伏清白以死直”的結論,這種精神是極為感人的。
活動4【講授】四、總結本堂課學習內容
課文節(jié)選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出屈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懷。要善于“移情”,學習屈原追求理想、保持節(jié)操、九死未悔、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喜愛表現(xiàn)愛國情懷的詩句,并產生共鳴。課外閱讀《離騷》的其他部分以及《讀本》中的《涉江》、《國殤》,你會情不自禁地受他感染。
活動5【作業(yè)】五、課后安排
課后安排
1、結合注釋疏通詩歌第一段的意思。
2、詩人謳歌、追求的是怎樣的理想?(找出詩句,并稍加闡述)
3、你最喜愛哪些詩句?在這些詩中,詩人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示?
3.2 第二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教師設置疑問引入課題。
讀了課文,了解背景以后,你認為屈原被貶的原因有哪些?
活動2【活動】二、鑒賞詩歌第一段
1、誦讀理解:
(1)學生齊誦,教師評價。
(2)學生自讀,結合注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教師補充注釋
①民生:游國恩《離騷纂義》:“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應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蕩:原形容水大貌,引申為放縱自恣,反復無常,不知深思熟慮。
③民心:人心。楚辭中“民”多指“人”,此處的意思是“別人心情”,也即是詩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這里指性質相反的兩個事物揉合在一起。
教師重點強調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運用。
①替:廢棄。(王朝興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賢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長逝)
⑤不群:卓爾不群。
⑥方圓:方枘圓鑿,也說圓鑿方枘。
⑦相安:相處,相容。(相安無事)
⑧尤yóu:罪過,過失。(以儆效尤);責難,怨恨(怨天尤人)
疑難詞句提示: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 眾女,喻指許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德行。
偭規(guī)矩而改錯 錯,通“措”。
忳郁邑侘傺兮 忳,憂悶。
郁邑,通“郁悒”,憂愁苦悶。
侘傺,失意的樣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圓”。
活動3【活動】鑒賞詩歌第一段
2、討論交流一。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詩歌內容,梳理詩歌思路。
(2)小組交流發(fā)言。
(3)總結明確:第一部分第1層主要是說他因進諫而遭貶黜,第二層說到朝中小人如何誣蔑他,而君王卻執(zhí)迷不悟,由此他想到當時政治上的壞風氣:投機取巧,不顧公理,造謠中傷,產生了孤獨感;第三層說他決不同流合污,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最后明確態(tài)度
“伏清白以死直”,追隨古圣人的理想。這種精神是極為感人的。這就是司馬遷所稱道的“正道直行”。
3、討論交流二:
(1)找出本段中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詩句。
(2)交流后明確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內心苦悶,憂國憂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薄非竺赖?,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疾惡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愿獻身正道。
活動4【講授】三、課堂總結
詩歌第一段述懷,揭示“朝誶而夕替”原因(潔身自好,小人誹謗,君王昏庸),第二段表現(xiàn)“九死未悔”的堅定節(jié)操。
活動5【作業(yè)】四、課后安排
1、誦讀詩歌,并默寫第一段中直抒胸臆的詩句。
2、結合注釋疏通第二段。
3.3 第三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設置疑問引入課題
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屈原是怎樣做出選擇的?
活動2【活動】二、鑒賞第二段
1、誦讀理解
(1)齊誦
(2)學生自讀,結合注解疏通課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詞及常用字、詞的特殊用法。
(3)重點字詞強調與提示
岌岌jí:山勢高聳的樣子。(岌岌可危)
陸離:修長的樣子,也形容色彩繁雜的樣子。(光怪陸離)
昭zhāo:明白(明潔),(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
游目:放眼遠眺。(游目騁懷)
彌彰:更加明顯。(欲蓋彌彰)
懲chéng:挫敗。(懲惡揚善)
步余馬于蘭皋兮 步,緩行。使動用法。
進不入以離尤兮 離,通“罹”,遭受。
不吾知其亦已兮 賓語前置 “不知吾”
高余冠……長余佩…… 高、長,用作動詞。
唯昭質其猶未虧 “ 唯……猶……”,唯獨(只有)……還……
芳菲菲其彌章 章,通“彰”。
(4)疑難問題質疑探究
活動3【活動】鑒賞第二段
2、梳理詩歌層次內容。
學生交流后明確:第二部分通過自省,肯定了自己的美好品質及政治主張“茍余情其信芳”,“唯昭質其猶未虧”,信念更加堅定,為了尋求理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堅持真理,獻身理想;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情感無不激勵著一代代仁人志士,為光明自由幸福而斗爭。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活動4【活動】鑒賞第二段
3、找出本段中詩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詩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修身潔行,不管別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以“好修”為樂,至死不變。
活動5【活動】三、探究作品的主題和藝術特色。
1、討論:《離騷》雖以抒情為主,也不乏生動的比喻及對偶,從文中找出一二處并談談這些詩句對營造意境的作用。
應該說,本文所用比喻及對偶較多。
如:“既替余以蕙鑲兮,又申之以攬茝”,運用了對偶及比喻,通過這組對偶句描述了政敵對他的誹滂、誣陷,不僅揭示了政敵的卑劣,也表現(xiàn)了自己的堅貞;任憑他們“既替”“又申”;作者還將自己的品德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物化為可見的“蕙、茝”這樣香氣四溢的植物,讓讀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詩人的形象生動具體,營造了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
又如“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這些比喻及對偶的詩句,意境多么明凈、馨香,跟現(xiàn)實的黑暗、污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它使我們看到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喜愛和追求。正是這樣的喜愛和追求,使他終生保持了“泥而不滓”的品質,世世代代為人民所景仰。
2、討論:有人認為直接抒情的詩句,只有“意”而無“境”,你是怎么認為的?請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應該說這種認為是不夠正確的,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為此態(tài)也”等,這些詩句決非有“意”無“境”,因為詩人的情意是在楚國當時的特殊背景下產生出來的,透過它們可以返照出楚國朝政昏暗、群小盤踞要津和人民生活艱難的情狀,同時詩人保持高尚節(jié)操,獻身理想的崇高形象凸現(xiàn)紙面,栩栩如生。意境深邃,撼人心魄。
3、討論:這首詩運用了哪些手段來增強韻律感、音樂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語助詞,沒有實在意義。用在上下句中間,增加了停頓,增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②大量使用對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③多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及疊音詞。如“郁邑”“ 侘 傺”“陸離”是雙聲詞,“岌岌”“菲菲”是疊音詞。
4、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結合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靈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薄岸昝肌北葦M自己的美德。以“眾女”肆意造謠中傷比擬朝臣對自己的造謠中傷。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薄苞v”比擬詩人,“鳥”比擬周圍群小。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薄案哂喙谥пз猓L余佩之陸離?!?/p>
——以衣服佩飾比擬詩人的美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薄葦M詩人品德高潔。
5、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的?有人說他這是一種“宗國”思想,你同意嗎?
明確:觀點一:同意。屈原的愛國思想其實是一種“愛君”思想。戰(zhàn)國后期的“合縱”“連橫”之爭,是中國內部的矛盾斗爭,因為它們都是周王朝的諸侯國,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強大,他們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聯(lián)齊抗秦的“合縱”策略,一是為保衛(wèi)楚的獨立,二是進而實現(xiàn)楚“王”天下的企圖,這只能說是為爭奪全中國領導權而進行的內部斗爭,并非是抵御外國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兮”就帶有明顯的血統(tǒng)夸耀?!皝砦岬婪蛳嚷贰薄翱只瘦浿當】儭昂霰甲咭韵群筚?,及前王之踵武”,則是一種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國觀念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屈原的種種努力,客觀地說,這的是楚王的統(tǒng)治,我們不必人為地拔高理解他。
觀點二:不同意否認屈原的愛國意識。上種觀點是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們現(xiàn)在之于屈原的時代,相距上千年,我們不能苛求那個時代的屈原像我們今天這樣考慮問題。施行政策,具有和我們一樣的思維、觀點以及胸懷世界的氣度,那個時代的屈原,為了國家的前途,為了人民的生活,憂心哪焚,奔走呼號,這不就是愛國的表現(xiàn)還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國就是他的祖國,楚國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們能非議他的愛國精神嗎?
對屈原的評價應該分兩個方面:作為一位詩人,屈原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位政治家,他是失敗的。屈原的失敗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運與楚國的國運緊密的聯(lián)結起來。他愛楚國,是愛的那么的深沉和執(zhí)著。他深深地愛著楚國的文化,這一點造就了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深深地迷戀著楚國的腐朽的、沒落的政壇,這一點鑄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從而他的國家的毀滅,連帶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徹底的毀滅。
6、討論:屈原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①觀點:可以理解——作為那個時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貴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關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賞識并支持下才能實現(xiàn),他的高潔的節(jié)操只有君王幫他力排眾議時才能保持,當君王不賞識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撐他的柱石,若不想改節(jié),不想改變自己,那么,他只有走這一條路。我想屈原走向這條不歸路是無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觀點:不贊同——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并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xiàn)。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著便有希望。
7、讀這篇文章,你有哪些啟發(fā)?
明確:①一個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為崇高遠大的理想而奮斗,決不能動搖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但為了追求真理,應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也應保持自己的高潔品質。要熱愛祖國。
活動6【作業(yè)】四、課文總結與課后安排
1、《離騷》是“楚辭”的代表,讀了課文你能否概括“楚辭”的體裁特點?它與《詩經》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反復誦讀,背誦并默寫名句。
課后安排
1、結合注釋疏通詩歌第一段的意思。
2、詩人謳歌、追求的是怎樣的理想?(找出詩句,并稍加闡述)
3、你最喜愛哪些詩句?在這些詩中,詩人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對你有什么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