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通用
發(fā)布時間:2022-12-03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跟隨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是眾多學子的幸福,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案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想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編寫教案的能力嗎?經過收集,編輯整理了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萬以內加減法的。筆算原則,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加減法算式之間的關系進行驗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混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進行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筆算加減法復習
1、完成復習第5題。
(1)學生筆算。
(2)比較每組題的異同之處,萬以內加減法筆算法則。
2、分組完成復習第6題。
(1)學生分組練習。
(2)分別說說筆算加減法驗算的根據(jù)。
三、混合運算復習。
1、完成復習第8題,只口答運算順序,不計算。
2、學生混合兩步式題的計算順序。
四、課堂作業(yè)
復習第7、8題。
教后隨筆:
課題三:千克、克、時、分、秒和直角初步認識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0頁復習第9–12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重量及其單位千克和克,進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并能比較表示重量的各數(shù)大小。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單位時間的觀念,以及時、分、秒之間的進率。
3、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進一步鞏固畫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準備:
1千克鹽、教具鐘面、一副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時間單位分別有哪些?(板書)
2、揭示課題。
二、千克和克的復習
1、長度單位復習。
(1)問:長度單位哪個大,哪個小?一米大概有多長?(手勢比較)1分米、1厘米呢?
(2)問:長度各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復習。
(1)問:重量單位哪個大,哪個小?問: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鹽和1個2分硬幣的重量。
(3)問:什么時候應用到長度單位,什么時候應用到重量單位?
三、時、分、秒的復習
1、問:時間單位有哪些?哪個大?哪個小?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問:1小時內我們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鐘內你的脈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鐘面,讓學生說出所表示的時刻并記錄下來。
四、綜合練習
完成復習第9、10題。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
1、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找出下列圖形中的直角,并說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復習第11題。
4、復習畫角。
(1)說說畫角的步驟。
(2)畫一個角。
(3)畫一個直角,并用符號標出來。
5、練習復習第12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樹除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二、教材分析這是學生在掌握一位數(shù)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
礎上,繼續(xù)學習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教材創(chuàng)設“植樹”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
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活動中探索新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準許學生用喜歡或容易接受的方法進行計算,使不同的學生在數(shù)學上有不同的發(fā)展。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三、學生狀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愛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學形式,喜歡體驗各種活動,不僅可以動手操作也可以和全體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使學生很有成就感,樂于探索,積極求知。能夠用喜歡的方法學習和計算。
四、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你們哪位同學植過樹?誰知道植樹需要哪幾個步驟?笑笑他們班正在植樹,我們到現(xiàn)場去看看,檢驗一下你們說的對不對。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2、出示主題圖
觀察圖后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明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組有幾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每組三人,可以分多少組?”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自己觀察,從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組交流。
學生列出算式36÷3,并嘗試計算。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算式的含義,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小組交流討論,體驗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樂。)
2、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發(fā)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組。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1、因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為12+12+12=36,所以36÷3=12……
對于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都要進行表揚和鼓勵,準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體會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計算,感受集體的智慧。)
4、拓展練習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學生獨立計算,反饋計算結果。
師:這些算式有哪些規(guī)律,說說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只要學生說的合理都要給予肯定。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學生代表,學生列出算式48÷4=12并說說計算過程。
五、教學反思
在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探索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觀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體驗算法多樣化,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欣賞別人,能夠取長補短。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具體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方向;
2、培養(yǎng)辨認方向的意識,找出四個方向的排列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加強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在實際情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了解地圖上的方向規(guī)定。
難點:明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位置關系,掌握先定一個方向,再認其它方向的辨認方向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引入方位。
謎語:一位勤勞老公公,天色一亮就開工,若有一天不見他,不是下雨就刮風。
師問:你們猜猜,這是什么?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東南西北這四個新知識。
(二)在實際觀察與活動中感覺方位。
1、認一認(課件出示)
(1)師引導:這是小明小朋友的學校平面圖,我們來幫他找一找學校里建筑的位置。
2、找一找
(1)剛才我們認識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誰能說一說教室里的東南西北各在哪兒呢?
(2)請一位學生按方向的順序邊說邊指方向,讓學生感受一下東南西北和什么轉動的方向是一樣的。
(3)請學生分別面向南、西、北,想想它們的背面、左面、右面分別是什么方向?
(三)了解地圖的方向規(guī)定。
1、看一看
(1)同學們,你們見過中國地圖嗎?
(2)師講述
我國最北的地方是黑龍江。地圖的下方是“海南”,“海南”是我國最南的一個省,而我們雷州半島是祖國大陸最南端。祖國的東方是大海太平洋。同學們,你們一定看過《西游記》,其中唐僧師徒翻過座座高山,越過條條大河,要到哪里去取經?(西天)?!拔魈臁本驮谖覈奈鞣?。那里有雄偉的雪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師: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知道地圖上的方位是怎么樣確定的嗎?
(教師引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填空:五岳
(4)同學們,請觀察廣東地圖,請同學們在地圖上找到你們家鄉(xiāng)的位置,說說你家鄉(xiāng)在哪個方位?說一說你家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城市或者風景名勝?
(四)做一做
小明要去體育場,怎么走?
(五)延伸學習
從這個指南針上你可以找出哪幾個方向?(八個方向)
(六)課外活動:說說你家的門朝哪個方向?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4】
口算除法(第1課時)
教學內容:P1例1、例2
教學要求:會口算簡單的一位數(shù)除多位數(shù)。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組題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開
1.例1
(1)提出問題學生嘗試:口算36÷3
①你可以用學具擺一擺,也可以直接算。
②想一想:區(qū)別在哪里,有聯(lián)系嗎?
(2)匯報:你是怎樣得出結果的?(板書學生的算式思路)
(3)評價:選擇另外方法計算,通過比較,得出
較簡便。也可以直接這樣想:36÷3=12(強調高位算起)
2.自己編類似的題目,口算說出得數(shù)。
3.從學生編題中抽取十位上的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有余數(shù)的除法。
(1)學生嘗試練習,說各種方法。
(2)歸納方法:
4.練習: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鞏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榮題:從自編題中找出一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
693÷3說出口算方法。
三、作業(yè):課堂練習
四、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shù)學教材第34頁內容及相應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等于 0”這個規(guī)律。
2、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 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等于 0”。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 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口算卡,學生口答后揭示本節(jié)課探究內容。
2、創(chuàng)設“小猴吃香蕉”的情境,初步感知0×3=0。
二、探索新知。
1、引導學生猜想:0×5=?
(1)請學生獨立思考,先自己算算結果。
(2)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結果,并試著加以說明。
2、結合數(shù)學情境,理解算法: 結合“5個盤子中有幾個蘋果”這樣的實 際情境去理解為什么“0×5 = 0”。
3、推理歸納。
(1)根據(jù)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
(2)讓學生做課本34頁的“算一算”,指名口答。
(3)請學生任意出幾道0和一個數(shù)相乘的算式(包括“0×0”)。
(4)引導學生認識:0和任何數(shù)相乘都得0。
4、根據(jù)以上的結論判斷
下面哪道題的得數(shù)大?畫“√”
√0+1+2+3+4+5+6+7+8+9 ( )
0×1×2×3×4×5×6×7×8×9 ( )
5、試一試——探究算理。
(1)一個乘數(shù)末尾有0:130×5=?
①學生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②引導交流自己的算法。
③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先將13和5相乘,再在乘得得數(shù)的末尾添上一 個0”的寫法。
(2)一個乘數(shù)的中間有0:402×3=?(學生獨立計算后說一說自己的想 法。)
三、拓展應用。
1、算一算,填表。
2、爭當“數(shù)學醫(yī)生”。
3、小狗送信。
(1)小狗從郵局出發(fā)給狐貍送信,往返需要走多少米?
(2)小狗先給狐貍送信,再給松鼠送信,然后回到郵局。
四、課堂小結
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yè)
教材第35頁“練一練”的第1~2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第5~8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計算
完成教科書第76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用豎式的方法獨立完成,然后教師講評,講講時要提醒學生哪一位上滿幾十要想前一位進幾。
三、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7、8題。
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講評時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計算的'過程。
提醒:第8題,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賣多少錢?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張,有沒有聯(lián)系?要讓學生分析出每套12張是一個多余的條件。
四、游戲活動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第6題。
根據(jù)班級具體情況,可多增加一些題目,有幾道算式的結果要相同,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結果與蜜蜂身上的數(shù)相同的就可認為蜜蜂停在這朵花上。
五、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篇7】
內容: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整理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兩為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經歷估計與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2、會進行兩位數(shù)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踐問題。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今天,我們要借小紅“整理書”的具體情境,來學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一般應該怎么計算。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9頁,認真審視問題情境,弄清楚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樣的算式來解決它,請你獨立列出這個算式。
1、學生列式。
2、讓學生不計算估算一下這個算式的結果。學生先在小組討論,再讓學生對自己的各種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結果應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結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確結果大約是200。
引導學生關注以上三種不同的估算過程及其特點,讓學生質疑,充分發(fā)表不同的意見。
師:根據(jù)以上三種結果,能判斷“這個書架能放下200本書“嗎?
讓學生通過討論這個問題,體會解決這個問題僅靠估算還不行,要進一步探討如何進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
3、讓學生獨立找一找有什么辦法計算:18×11=?與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開書思考:
YJS21.cOm更多小學數(shù)學教案小編推薦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通用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精選專題推薦:“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
2、使學生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區(qū)分等式和方程這組概念。
教學準備:簡易天平、法碼、水筆、橡皮泥、紙條、白紙、磁鐵。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干什么?你們喜歡玩嗎?喜歡的請舉手?
這么多人喜歡玩,老師想問這么多同學中有人玩過玩過蹺蹺板嗎?玩過的請舉手,誰來說說玩蹺蹺板時是怎樣的情景?(學生自由回答)
當兩邊的距離相等,重的一邊會把輕的一邊蹺起來,兩邊的重量相等,蹺蹺板就平衡。
二、新授
1、玩一玩
利用這種現(xiàn)象,科學家們設計出了天平,老師也自己做了一個簡易的天平。我們用它來玩一個類似于蹺蹺板的游戲。好不好?
誰想上來玩?
請你在左邊放一個20克的法碼,右邊放一個5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么樣?(右邊的把左邊的蹺起來了),在左邊再放一個2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么樣?(右邊的把左邊的蹺起來了,說明右邊的重量比左邊的重),
你能用一個數(shù)學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xiàn)象嗎?(用水筆板書:20+20<50)
再在左邊放一個1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么樣?(平衡了)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xiàn)象嗎?(板書:20xx+10=50。學生說加法,則說兩個20相加還可用[用水筆板書:]
看來我們還可以用式子來表示天平的平衡情況,你們想不想親自來玩一玩?
老師為你們每一個學習小組也準備了一架簡易天平,還有一些法碼,以及兩塊橡皮泥,大家可以利用這些工具,或者利用你們身邊一些比較輕的物體,如橡皮、小刀等,來玩一玩,然后把你們玩的時候看到的現(xiàn)象用式子表示出來,好不好?
給你們5分鐘的時間,比一比哪個小組又快又好。
哪個小組把自己所寫的式子拿上來展示出來。
(有不一樣的都可以拿上來)
2、分類
你們對這些式子滿意嗎?
大家寫出了這么多的式子,你能把這些式子按照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分類嗎?小組討論怎么分?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分?
誰來說說你們是按照什么標準分的?
1、如果學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數(shù)(板書:含有未知數(shù))是否是等式(板書:等式)這兩類的指名上黑板分,其余的口頭交流。
2、把學生寫的式子分成兩堆,讓學生分]
師:按照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結果。這一種分法,我們得到的這幾個式子是什么式子?這一種分法,
師:你能把這一種再分成兩類嗎?怎么分?指名板演。
你們發(fā)現(xiàn)了這一類式子有什么特點?(揭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象這樣,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我們把它叫做方程。這也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習的內容。出示課題。
3、理解概念
練習:你能舉一個方程的例子嗎?學生在本子上寫一個。
回憶一下,我們以前見過方程嗎,在哪見過?(學生展示交流)
4、鞏固概念
老師這兒也有幾個式子,它們是方程嗎?(用手勢表示,隨機讓學生說說為什么)
通過這幾道題的練習,你對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1)未知數(shù)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數(shù)不一定只有一個。
一個方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5、比較辨析
師: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老師說,方程一定是等式。對嗎?(結合板書交流)
等式也一定是方程。(結合板書交流)
也就是說: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示方等式和方程之間的關系嗎?
例如畫圖或者別的方式,小組合作,試一試。(用水筆畫在白紙上,字要寫得大些)
三、鞏固
師:同學們的圖非常形象地表示出了方程和等式之間的關系,
1、這些圖你能用方程來表示嗎?
2、看來同學們對今天學的知識掌握得不錯,用方程還可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如:我班一共有多少人,男生有多少人?如果把女生的人數(shù)看成X,你會用方程來表示男女生人數(shù)與全班人數(shù)之間的關系嗎?
師:這里還有一些有關我們學校的信息,誰來讀一讀。
3、新的謝橋中心小學,是蘇州市內占地面積最大的小學之一。建筑面積約25000平方米,3幢教學樓的建筑面積一共約為19500平方米,平均每幢為c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積為m平方米。你能選擇其中一些信息列出方程來嗎?(同桌交流)
四、小結
學了這堂課你有什么想說的嗎?你有什么想對老師說的嗎?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5頁-------106頁,例3。練習二十三第7,8題。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環(huán)形,理解和掌握計算環(huán)形面積的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邏輯思維及動手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3,思想目標:通過對知識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環(huán)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環(huán)形的解答方法,會計算有關環(huán)形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
掌握環(huán)形的解答方法,會計算有關環(huán)形的應用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動手操作,直觀演示。
1,引導學生畫環(huán)形,剪環(huán)形,認識環(huán)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畫一個大圓,在大圓內再畫一個同心圓,動手剪下小圓。
2,觀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圖形?
3,通過剛才的動手操作,你認為這個圖形的面積應該和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3)
分數(shù)的意義是個古老的課題,當學生學習分數(shù)的產生時,教材說: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shù)的結果。例如,用一個計量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連續(xù)量幾次以后,剩下的不夠一個計量單位,黑板的長度就不能用整數(shù)來表示;又例如,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蘋果個數(shù)也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一個計量單位、一個蘋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shù)也就是說,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的,用分數(shù)表示;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還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個班級的學生等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到的分數(shù)中份數(shù)與具體個數(shù)易混淆。因此,總有很多數(shù)學老師以此為題材,去商討,去實踐,希望從中找出能讓學生接受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來,在學習了幾位數(shù)學老師上的數(shù)學國標本第六冊P64P65冊《認識分數(shù)》后,越來越感覺到數(shù)學教學中少不了追問,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媽媽和四只小猴。
師:猴媽媽給四只小猴分一個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為什么?
生:因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師:猴媽媽還給四只小猴帶來了他們最喜歡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打開袋子,有8只桃子。
師: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個。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沒有聽到老師預期的答案,一時之間,老師被學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這能怪學生嗎?早在第五冊中,教材就是這樣教的:把一樣物體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兩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問題又出在哪里呢?
老師本來設計的目的非常明確,除了可以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但是在最關鍵的地方老師沒有進一步的追問,以至于前功盡棄。如果老師在學生說出每只小猴可分得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時,老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你連桃子的個數(shù)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學生一定會說:因為是平均分給四只小猴,這跟桃子的個數(shù)沒有關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學生能說到這一步的話,我相信即使后來有個別學生說八分之二,2個桃子等,也能在多數(shù)同學的正確引導下順利得到統(tǒng)一意見。
片段二:
師:把6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3枝。
師: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4枝。
師:把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師:為什么不回答幾枝鉛筆呢?
生:因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幾枝鉛筆。
師:那么6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用什么數(shù)表示?
生:1/2。
師:8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師: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為什么?
生:因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師;對,要弄清楚1/2是誰的1/2,整體不同,1/2所對應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嗎?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順著老師的引導,完全把知識內化。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老師不經意的追問下,學生建立了數(shù)感,理解了分數(shù)的意義,也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追問有兩種目的。第一種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追問的第二種目的是查明真?zhèn)?。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學生是不懂的,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利用追問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學生完全問明白,讓那些不懂的學生聽明白。甚至有人說過:知識本身并不重要,通過數(shù)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shù)學上的為什么,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數(shù)學是理性的,老師是理性的引導者,不斷追問著,學生理性的學習者,不斷追尋著!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掌握工程問題的特點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及遷移類推觸類旁通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工程問題的特點和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工作總量用單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設計情境,復習鋪墊:
1.談話:同學們,你發(fā)現(xiàn)最近我們南雄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生答:略
師:如果我們要把新建沿江路人行道兩邊進行綠化。
①這項工程計劃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幾分之幾?
②如果這項工程每天完成,幾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導入新課:在日常生活中,像搞綠化、修馬路、蓋房屋、造橋、運貨等各種工作,統(tǒng)稱為工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工程問題。
二.嘗試探究、探討新知:
1.談話:如果我們將新建路兩旁的綠化工程進行招標,應聘單位有三個,他們都承諾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但甲工程隊單獨完成需10天,乙工程隊單獨完成需15天,丙工程隊單獨完成需18天。請問:
①你選擇哪個隊施工?為什么?
②為了加快工程完成速度,又該做怎樣的選擇?
2.(投影)出示例題,進行研討。
(1)要綠化30公頃土地,甲隊單獨完成要10天,乙隊單獨完成要15天,兩隊合作,幾天可以完成?
要求: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分析題意:明確:3010、3015與(3010+3015)各求出的是什么?怎樣求合作時間?
(2)把30公頃改為10公頃、1公頃。這時分別怎樣求合作時間?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板書:30(3010+3015)=6天
10(1010+1015)=6天
1(110+115)=6天
問:通過這三個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工作總量在變化可用的時間都一樣)
怎樣求出合作時間呢?
板書:工作總量效率和=合作時間
為什么綠化面積加大了,可用的時間卻都一樣呢?
(3)(出示去掉具體綠化面積是多少的題目)
通過讀題看看現(xiàn)在這道題與前面三道題有什么不同?
①、學生獨立解答,相互交流。
②、弄清: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又表示什么?要求合作時間,為什么要用1(+)?
討論:已知條件中去掉了具體的數(shù)量也能求出問題,這種做法與前面具體的數(shù)量計算結果的方法比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
不同:一是具體的工作總量,另一題是沒有具體的工作總量,而是用單位1表示。
相同:解題的思路是一致的,數(shù)量關系也相同,合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單位1是工程問題的特點,這個1可代表一項工程,一塊地,一堆煤,一段路程等等。
再看一看:為什么綠化面積水逐漸加大,可用的時間卻都一樣呢?
明確:工作總量雖然變化了,但每天完成工作量的幾分之幾沒有變。把工作量30公頃、45公頃、60公頃都可以看作單位1,這三個算式實際就是例題的后一種形式,所以工作時間不變。
三、綜合應用、鞏固提高:
(1)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三個工程隊一起完成這項工程需幾天?
(2)根據(jù)上面給出的情境,綠化工程,甲隊單獨完成需10天,乙隊單獨完成需10天,丙隊單獨完成需18天。
大家提問,共同解答。
①甲乙合做幾天完成全工程的一半?
②甲乙合做幾天后,還剩全工程的?
③甲乙合做2天后,剩下的丙隊來完成還需幾天?
④甲、乙、丙合做3天后,還剩全部工程的幾分之幾?
4、看書質疑。
三、全課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了工程問題這類應用題,了解了工程問題的特點及解題思路和方法,同時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問題。同學們通過學習還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見解。
四、課外實踐:
編題練習:
五、回歸評價:
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把我們南雄建設得更加美好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倒數(shù)的意義.
2.能正確的求出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倒數(shù)并掌握求倒數(shù)的方法
教學難點
小數(shù)與整數(shù)求倒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基本訓練
(一)口算
=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點?
還有哪兩個數(shù)的乘積是1?請你任意舉出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
(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shù))
二、引入新課
剛才我們所舉出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
(板書:倒數(shù))
三、新課教學
(一)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存在著怎樣的倒數(shù)關系呢?
請看:,那么我們就說是的倒數(shù),反過來(引導學生說)是的倒數(shù),也就是說和互為倒數(shù).
和存在怎樣的倒數(shù)關系呢?2和呢?
(二)深化理解
教師提問
1.什么是互為倒數(shù)?
2.怎樣理解這句話?(舉例說明)
(的倒數(shù)是,的倒數(shù)是,不能說是倒數(shù),要說它是誰的倒數(shù).)
3.0有倒數(shù)嗎?為什么?1有倒數(shù)嗎?為什么?(0雖然可以看作幾分之0,如,,但是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分母為0,不成立,所以0沒有倒數(shù),另外0和任何數(shù)相乘卻為0.1可以寫作,1與相乘還是1,符合倒數(shù)的意義,所以1的倒數(shù)是1).
(三)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
1.例:寫出、的倒數(shù)
學生試做討論后,教師將過程板書如下:
所以的倒數(shù)是,的倒數(shù)是.
(能不能寫成,為什么?)
總結:求一個數(shù)(0除外)的倒數(shù),只要把這個數(shù)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2.深化
你會求小數(shù)的倒數(shù)嗎?(學生試做)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6)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1~6年級)實驗教材,是根據(j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改革目標和《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及1~6年級的內容標準,在總結我省多年教材研究、編寫經驗,吸收國內外小學數(shù)學教材、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在全國著名小學數(shù)學專家的具體指導下,由全省具有多年教材編寫、教學改革經驗,有一定創(chuàng)新精神和較高小學數(shù)學專業(yè)水平的教研員、小學校長、教師共同開發(fā)編寫的。
●10多年教材研究、改革的經歷,為教材編寫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我國第七次課程改革中,制定了一綱多本的課程開發(fā)、管理政策,并規(guī)劃了適應不同地區(qū)需要的八套半教材。1989年,受國家教委委托,河北省教委組織研究、開發(fā)、編寫農村小學復式教材(也就是前面說的半套)。在時任國家委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銘鈞先生和人教社曹飛羽、張璽恩、李潤泉、張衛(wèi)國等小學數(shù)學教材專家的支持、指導下,從1989年到1998年,歷經十年,完成了小學復式教材《數(shù)學》全部教材的編寫和審查,并推薦全國選用。2000年,根據(jù)教育部頒發(fā)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shù)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本)》和教育部的要求,我們吸收自主學習教學改革的經驗,對已通過審查的教材又進行認真的修訂,20xx年全部修訂教材通過教育部審查,推薦全國選用。石家莊市市內各區(qū)及其它市部分縣、區(qū)選用了該教材。10多年教材編寫、實驗的經歷,首先,為我省鍛煉了一支既有較系統(tǒng)、全面的數(shù)學知識,又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和豐富的教材編寫經驗的本地化隊伍。另外,我們按課時設計教材內容的思路和在國內首次采用的合二為一的教師教學用書的編排方式,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普遍歡迎,也成為我們本次教材編寫的寶貴經驗。據(jù)我們了解,在本次《標準》教材開發(fā)中,有不少版本教材采用了這些設計思路和編排方式。
●自主學習的教學改革實踐為理念創(chuàng)新和教材改革打下了重要基礎
1998年,在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的實踐中,我們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小學自主學習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出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重視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等一些基本觀點。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為主題,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和理論研究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的研究與轉變。在教學改革實踐中,為了打破原教材對老師教學方式改革的束縛,在多年形成的教材就是教學的法律文本,教材是不能隨意改變的習慣認識下,我們提出一個觀點:教材是教學材料,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改造?,F(xiàn)在看來,1998年我們自主學習教育教學改革所倡導的一些理念和教育方式與《標準》的理念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全省范圍內,大家形成的共識是:自主學習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不但為新教材的編寫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課程資源,也為我省新教材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套教材20xx年通過教育部立項審查,20xx年起始年級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秋季供全國課改實驗區(qū)選用。目前,我省一至三年級每個年級都有30多萬學生使用該教材。下面分七個方面對教材進行介紹。
一、編寫指導思想
(一)明確小學數(shù)學課程的目標
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為總方針,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要求,把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作為小學數(shù)學課程的根本出發(fā)點和目標。使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
(二)解決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以《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1~6年級的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課程實施建議為依據(jù),從小學生現(xiàn)實學習和未來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整體構建、合理編排教材內容,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面的關系:
●數(shù)學教育需要與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學習內容的選擇與安排兼顧兩個方面)
●數(shù)學自身特點與兒童的認知特點(在遵循兒童認知特點的前提下,關注數(shù)學自身特點)
●學會知識與學會學習(把學會知識與學會學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共同要求與個性發(fā)展(在人人獲得必須的數(shù)學的同時,使不同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三)用教材促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吸取廣大教師多年教學實踐和自主學習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通過教材改革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總之,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構建以提供有價值的數(shù)學為基礎,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策略,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小學數(shù)學課程新體系。
二、編寫基本原則和理念
(一)生活性原則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數(shù)學應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通過選擇學生熟悉的、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和情境,溝通生活中的數(shù)學與教科書上數(shù)學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理解和體驗從現(xiàn)實生活中產生和發(fā)展的數(shù)學知識,從而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進而了解怎樣學數(shù)學。再通過數(shù)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豐富和拓展所學知識,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和應用意識,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學數(shù)學。
(二)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愿學、樂學、主動學。本套教材把培養(yǎng)、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思想,體現(xiàn)在教材的方方面面。首先,教材在素材的選擇、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插圖風格、卡通人物形象與語言、版式的設計等,都力求做到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認知特點和欣賞水平,注重突出趣味性,讓學生喜歡數(shù)學書;第二,通過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故事、畫面和兒童語言,提高學生對數(shù)學教材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愿意讀數(shù)學書;第三,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設計有趣的問題情境和學生愿意參與的數(shù)學活動,使他們感到學習數(shù)學是一件有意思、快樂的事情,從而愿意學習數(shù)學,喜歡學數(shù)學。
(三)活動性原則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直覺動作思維是小學生認知的年齡特點。生動活動的、主動的學習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習慣,有利于實現(xiàn)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本套教材在內容呈現(xiàn)上,做了重大改革,即改變以例題形式羅列數(shù)學知識或事實的傳統(tǒng)教材模式,構建符合兒童認知活動特點的、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式的數(shù)學活動開展的課程形態(tài)。首先內容的設計和學習方式突出活動性,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解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合作交流等,使數(shù)學學習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項認知活動,而不單純的為數(shù)學知識學習。另外,通過開放性的、啟發(fā)性的、激勵性的活動指導,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變單一的答案和最優(yōu)方法的接受為學生個性化學習體驗的交流。使學生在經歷數(shù)學化過程的活動中,構建自己的數(shù)學知識。
(四)科學性原則(非形式化原則)
新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數(shù)學科學的發(fā)展要求數(shù)學教學做到返璞歸真,改變傳統(tǒng)數(shù)學過度形式化,一味地強調抽象、嚴謹?shù)膬A向(有的專家講,這樣的數(shù)學除了把不喜歡數(shù)學的孩子嚇跑以外,并不能給數(shù)學教育帶來多少好外)。把數(shù)學呈現(xiàn)為學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態(tài),有些內容呈現(xiàn)為適度的非形式化已成為國際數(shù)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本套教材科學性原則,首先體現(xiàn)在:用科學的思想構建教材。數(shù)學知識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與特點,而小學生也有其認知的規(guī)律與特點。有些內容在小學階段是不可能嚴謹和完全形式化的,所以,有些知識呈現(xiàn)為適度的非形式化是必然的;第二,遵循數(shù)學知識的科學性。在有些內容以非形式化呈現(xiàn)的時候,不能出現(xiàn)科學性或引起異議問題,不干擾知識的再學習。如,9時也叫9點、國旗是長方形的和物品邊線的長叫它們的周長等。這些語言和描述既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又不會影響數(shù)學的本質意義。再如,通過多種方式呈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對問題答話不作統(tǒng)一要求。關于問題的答話,過去的教材中,低年級要求口答,中、高年級要求筆答。本套教材從實際問題出發(fā),不拘形式,簡單問題只要計算過程和結果能說明問題答案,就不要求寫出答案,計算結果不能直接反映問題答案的,則要求寫出答話。如,82個皮球,每盒裝6個,算一算需要多少個盒子?算式是:826=13(個)...4(個),計算結果表示,裝滿13個盒子,還剩下4個皮球。因為4個皮球也需要用一個盒子,即,一共需要14個盒子。所以,要寫出答話。
(五)過程性原則
經歷就是經驗,經歷過程就有體驗?!稑藴省非把灾兄赋觯阂寣W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強調數(shù)學課程內容不僅要包括數(shù)學的一些現(xiàn)成結果,還要包括這些結果的形成過程。學生通過經歷學習過程,理解一個數(shù)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shù)學概念是怎樣形成的、一個數(shù)學結論是怎樣獲得和應用的等。本套教材,根據(jù)小學數(shù)學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教學活動設計保證學生經歷數(shù)學活動過程。有些活動即重過程,也重結果;有些活動則是重視過程,淡化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形成的結果。即,數(shù)學活動關注的重點不是目前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結果,而是學生經歷、探究、創(chuàng)新、實踐等過程后所得到的體驗和機會,以及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數(shù)學探索的興趣。
(六)開放性原則
教材是組織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創(chuàng)造性進行教學,而不是創(chuàng)造教材),是《標準》對教師使用教材的建議。要使數(shù)學教學成為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數(shù)學活動過程,倡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等都是《標準》的重要思想和理念。本套教材努力通過多種方式呈現(xiàn)開放性,體現(xiàn)《標準》的上述要求。首先通過數(shù)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開放,支持、鼓勵教師開發(fā)課程資源和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學;第二,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空間,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化學習;第三,創(chuàng)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反映多種信息的情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第四,設計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和問題,為不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三、教科書體系結構和設計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包括九年的課程目標和內容。具體劃分為1~3、4~6、7~9三個年級段。本套教材是根據(jù)1~3和4~6兩個年級段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編寫的。
(一)學生課本
1.該套教材一至六年級共12冊學生用書,每個學期分別使用一冊。
2.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生活經驗,把數(shù)與代數(shù)、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三個方面的內容以單元方式穿插編排。實踐與綜合運用的內容,結合有關單元內容靈活設計,每冊教科書至少4次。每冊教科書最后一個單元,刪掉了傳統(tǒng)教材中的總復習,增加了整理與自評。這個單元編排的意義和目的主要是落實《標準》的評價建議和要求,為師生在學期末進行目標評價提供一些具體的材料。
整理與自評的內容主要是根據(jù)本學期的內容標準和目標要求來設計的。大家都知道《標準》把課程目標具體化分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與態(tài)度。在設計這個單元時,我們把《標準》中的數(shù)學思考、解決問題兩個方面,整合為問題與思考。通過知識與技能和問題與思考兩部分的具體的內容,幫助師生了解本學期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自我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通過把你在學習中感受最深的事與同學交流一下、把學習中最高興的事記錄下來等,引導學生回顧、交流本學期的學習體驗;再通過評價表的內容對情感態(tài)度、學習方式等進行自我評價,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
3.以單元為單位(個別單元下設內容模塊,即傳統(tǒng)教材中的知識點),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數(shù)學學習需要,劃分為若干課時,按課時設計活動內容和相應的課堂練習。這種設計,一方面幫助老師(特別是年輕教師)減輕備課時劃分教學內容的負擔,另一方面,通過活動過程的整體設計,指導教師教,引導學生學。
設計思路:整體設計開放的過程,具體引導個性化的學習。
基本模式:情境引入(啟發(f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內化、整理)--綜合運用(解決問題)
4.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數(shù)學學習需要和有關規(guī)定,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留書寫的課外作業(y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隨每課在練一練欄目呈現(xiàn)。三年級以上教材,除每課設計的練一練內容外,還根據(jù)學習內容編寫了綜合練習題目。
5.改變以例題形式羅列數(shù)學知識或事實的傳統(tǒng)教材模式,設計活動為主的課程形態(tài)。首先刪去了原來教材中用來說明某一定理或定義的例1、例2......等,用非常人性化、學生喜歡的、且有一定意義的實物來標示數(shù)學活動內容。如,用一個卡通鼠標引出內容模塊,其目的是利用鼠標點擊菜單的功能引出數(shù)學內容。另外,通過充滿童趣的卡通形象,引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和計算機的興趣。再如,在小學低、中、高學段分別選用了小花、樹葉、草莓三種實物來標示數(shù)學活動內容。
小花樹葉草莓
(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
小花: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對小學生學習活動激勵和獎勵(教師常用獎給學生小紅花)
樹葉:有花要有葉,愿學生像綠葉一樣茂盛、活潑、伸展。
草莓:有收獲,鼓勵學生不斷成熟。
(二)教科書欄目設計
1.活動性欄目(圖標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人性化)
說一說:主要用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和個性化生活經驗的交流??梢允侨嗟?,也可以是小組的。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做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分享他人的經驗,鍛煉數(shù)學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議一議:主要用于數(shù)學知識的整理、不同解題方法的比較和開放性問題的討論。
想一想:主要用于一些鼓勵聯(lián)想的和探索性的問題的啟發(fā)引導。
試一試:是在基本知識技能學習基礎上,嘗試進行的應用和稍有變化的知識學習。
練一練:每節(jié)課基本上都有此欄目,主要是圍繞本節(jié)課設計的基本練習題和綜合練習題。
2.內容性欄目(既具體又體現(xiàn)個性)
知識窗:結合教科書內容,介紹有關數(shù)學家的故事,數(shù)學趣聞,數(shù)學史料以及數(shù)學與科學、社會等方面聯(lián)系的知識性內容。
兔博士網(wǎng)站:結合教科書內容,介紹一些擴展性的數(shù)學內容,數(shù)學與生活、環(huán)境、社會有關的新聞和資料等。
問題討論:有關數(shù)學思考和開放性問題的研究。強調探索的過程和互相交流。
數(shù)學沖浪:有一定難度的數(shù)學智力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
數(shù)學游戲:玩中學數(shù)學的游戲活動。
身邊的數(shù)學:學生生活中、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關注所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和應用。
自主小天地:給學生留的自主發(fā)展的空間。結合學習活動,學生可以記錄自己發(fā)現(xiàn)、解決的問題,記錄自己的收獲和體會,自己編寫數(shù)學題目等。
探索樂園:從三年級開始,刪去身邊的數(shù)學和自主小天地,增加探索樂園。主要內容是探索計算和某些事物中的規(guī)律,探討一些特殊數(shù)學問題的解題策略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啟迪和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
(三)教師教學用書
1.教師教學用書配合學生課本,每學期1冊,共12冊。
2.教師教學用書采用16開本,有以下特點:
●三本一體的設計(課本、教參、教學筆記)。
教師教學用書把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教師教學筆記三本合一,結合教學內容,使它們和諧地融為一體,既經濟又便于教師使用。
●三位一體的思想(專家、編者、教師)。
教師教學用書把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全套教材編寫的思想、原則、本冊教科書的編寫設想和實施建議以及教師對教材的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層次地呈現(xiàn)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數(shù)學課程標準,并依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科書的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數(shù)學教學活動。
●三維一體的評價(教師對教材、目標評價建議、教師自我評價)。
教師教學用書把評價貫穿于全書中。書中通過教師札記欄目,鼓勵教師對教科書進行評價,促使教師研究數(shù)學課程,增強課程開發(fā)的自主意識和實施能力;單元目標評價的建議,對教師如何進行學生目標實現(xiàn)程度評價給予具體指導;每節(jié)課都設計教師札記欄目,供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和自我評價。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反思通用
老師都需要為每堂課準備教案課件,需要我們認真寫好每一份教案課件。只要寫好教案課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學的重點難點。下面小編為您呈送了“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反思”主題的相關內容,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反思 篇1
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進一步體會事情發(fā)生的不確定性,體會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來描述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獲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能力目標: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簡單的推理、分析、判斷能力,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合作學習態(tài)度。在合作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在自主探索中樹立學生自信,在游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體驗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并判斷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難點:
通過活動體驗可能性并初步感受并判斷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
老師這里有兩張紅桃,看看,一會我們玩游戲。我任意抽一張會是什么?誰來猜一猜?再看看。說說為什么?(都是紅桃)
1、用兩張紅桃,感受抽出來的一定是紅桃。不可能是黑桃
2、兩張牌紅桃及黑桃,得出可能是紅桃也可能都是黑桃。為什么?板書:一定不可能可能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小
1、自己實驗探索可能性的大小
同學們手里都有一個轉盤,小組合作,動手做轉盤游戲。游戲規(guī)則:每人轉一次,組長記錄,紅黃的次數(shù)。一種黃顏色多,一種紅顏色少。說一說,哪種顏色的可能性大?看各組結果。如果有失誤就加全班。得出結論黃顏色的可能性大。讓學生說說原因。
總結理由:占的面積多的可能性大,面積少的可能性小。
教師總結:看來,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板書:大小
三、通過各種練習進一步體會可能性的大小
1、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及原因。
現(xiàn)在老師這里有一個同學們玩的游戲轉盤,幫助老師猜猜他們最有可能玩的是哪一個。(1)判斷:根據(jù)占的面積大小來判斷,最有可能玩的是1號,因為面積大。
老師連線(2)看課件連線,1個。(1)從籠子里跑出兔子。看看會出來什么顏色的。一定不是白的、一定是白的、可能性大、一樣。讓孩子們先自己判斷。然后交流。
重點是說理由。
2、探索有幾種可能性,可能性大小。聯(lián)系實際4個課件
(1)擲骰子、參觀門票、摸球、圓珠筆、撲克牌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事情體會可能性的大小。
教師:(1)色子是六個面,每個面是表示數(shù)字的點。想想有幾種可能?.指名回答。(2)關于門票聯(lián)系實際,說說幾種可能?(3)摸球題,自己先看清楚每個盒子里有幾個什么顏色的球?然后判斷,填空。說明理由:什么顏色的多?可能性就大。(4)筆筒類似,比較簡單。(5)審題:花色?紅桃、黑桃、梅花都有可能,所以三種。紅桃張數(shù)多,所以可能性大,梅花張數(shù)少,所以可能性小。
四、深化學習,聯(lián)系生活,并且試著改變大小。
老師這里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動畫,想看看嗎?那就要認真看,還要認真思考,回答問題,能做到嗎?
(1)動畫:撲到那種可能性大?因為藍蝴蝶很多,所以可能性大,黃蝴蝶只有一只,所以可能性小。演示。學生看,證實自己的答案。改變大小:怎樣才能抓到更多的黃蝴蝶?多放幾只??赡苄跃透罅?。教師小結:想讓誰的可能性大,就把誰多放進去一些。
現(xiàn)在同學們看看第四道題。你試著涂一涂。怎樣才能符合要求。設計好了,再做。
(2)涂色;學生自己涂色,必須有三種顏色,而且紅色必須最多。3個紅色,2個黃色,2個綠色。4個紅色,1個黃色,2個綠色,4個紅色1個綠的,2個黃的。5個紅色1個綠色,1個黃色。展示學生作品。
(3)設計轉盤,培養(yǎng)孩子思維能力。
五、這道題比較難,看看誰最聰明。
(1)小組交流先說說怎樣畫,用鉛筆把字寫下了來,覺得合適了再畫??搭}目要求。
同學們,元旦快到了,班里準備搞一次抽獎活動分別設立一、二、三等獎。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幫助老師設計一下轉盤。
要求:三等獎最多,用黃顏色表示。
二等獎其次,用藍顏色表示
一等獎最少,用紅顏色表示。
(2)集體交流,展示兩種:1紅2藍5黃1紅3藍4黃
六、總結歸納
今天我們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還簡單的接觸到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改變的。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進一步體會事情發(fā)生的不確定性,體會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可能性來描述事情發(fā)生的大小,獲得初步的概率思想。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我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學知識。
我采用了抽牌游戲引起學生興趣,從而很自然地復習了一定、不可能、同時引出了本節(jié)課要講的可能行性。這樣做激發(fā)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用孩子們經常玩的轉盤游戲,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探究,。從而總結出轉盤區(qū)域大,可能性就大,轉盤所占區(qū)域小,可能性就小。從而得出可能性有大有小。
二、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體驗不確定現(xiàn)象和可能性。
教學中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從籠子里跑兔子連線、擲骰子、抽門票等等,通過簡單的有趣的情景,讓孩子們體會可能性有幾種,以及可能性的大小。并且重點說明理由。通過摸球、摸牌活動自己動腦,孩子們做的都不錯。之后我通過創(chuàng)設動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可能性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多放一些黃蝴蝶,黃蝴蝶的可能性就大。孩子們初步感受了改變可能性大小。我又設計了一組涂色練習。進行發(fā)散思維,答案是不唯一,孩子們通過思考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shù)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xiàn)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
三、總之這節(jié)課比較好的完成了預期目標。
大部分孩子掌握了本節(jié)課知識要點。本節(jié)課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在講課時孩子們涂得紅黃藍顏色在試講時看得很清楚,但是換了一個清楚的投影儀顏色反而不清楚了,這是老師考慮不夠全面。再者教師的數(shù)學語言還要嚴謹。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反思 篇2
教學內容:
教材P105例1,例2,練習二十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2)結合具體體的問題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簡單描述事件發(fā)生結果。
過程與方法:
(1)創(chuàng)設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球實驗,涂色活動及抽簽游戲等,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推測的過程,體驗事件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
(2)充分關注學生的分析過程,對積極參與,勇于交流的行分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楊。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初步體驗到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現(xiàn)象,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的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教具準備:
乒乓球、盒子、抽簽的卡片、小黑板、小獎品
一、摸獎游戲,激發(fā)興趣
1、出示一個抽獎盒。
問:第一次給大家上課,想送大家一份禮物讓大家免費摸獎,想不想試一試?
2、摸獎規(guī)則
摸獎規(guī)則是這樣的。眼睛不能看盒子里,每次摸一個,摸到白球中獎了,有獎品的哦!摸到黃球沒中獎,謝謝參與,明白了嗎?
(反思:游戲的引入,很好地激起大家的興趣。新課伊始,我的語言較之后面也是簡短精煉)
二、活動體驗,合作探究
1、第一次摸獎全是黃球體驗不可能
盒子里一共只有六個球,機會非常有限,誰先來?
問:真遺憾!你們?yōu)槭裁炊紱]有中獎???
師:對呀!都是黃球,一個白球都沒有,你們可能中獎嗎?
板書:不可能
你可能從這樣的盒子里摸出紅球嗎?
這樣的摸獎活動有人愿意參加嗎?為什么?(因為根本都不可能中獎!)嗯!看來老師得把里面的球調整一下。
2、第二次摸獎全是白球體驗一定
還是6個球,我們再來試一試,誰先來?
哇!真羨慕!你們?yōu)槭裁炊贾歇劻搜剑?/p>
師:所以這次摸獎結果如何?(我們就一定能中獎?。┌鍟阂欢?/p>
(反思:第二次的摸獎開始不久,就有學生在猜測,里面全是白球。孩子在游戲中,同時也在思考中)
在這樣的獎盒里面摸獎,你們高興嗎?(高興)可謝老師不高興,因為舉辦這樣的摸獎活動是要虧本的,你們有什么好辦法,既能讓別人愿意來摸獎又能讓老師不虧本?
師:說得有道理,再給你們一個機會來試一試。
3、第三次抽獎既有黃球又有白球體驗可能
(請一個同學放球)同樣還是6個球,抓住機會哦!誰先來?
(視情況問)摸完了四個后問:還有兩個球,繼續(xù)摸下去,你覺得結果會怎樣?
生:可能中獎也可能不中獎。(同步板書)
師:為什么?
師:那好我們一起來摸獎,如果中獎了就獎每個人一顆糖,好不好?(摸獎)
(反思:三次摸獎活動,是成功的。在帶領孩子們快樂摸獎的同時,他們在積極地思考,也在真實地經歷。)
4、小結
(1)一起來回顧一下剛才我們進行的3次摸獎,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當獎盒里的球怎樣的時候,摸獎的結果是怎樣的?
比如說:當盒子里只有黃球的時候,我們不可能中獎。(在學生不能小結的時候老師提示)
(反思:越接近課堂的**,我也越投入,不過語言相對來說就顯得有些重復,不夠精煉。孩子們用自己的話來總結,說得很好,不過我有一個最大的失誤,沒有將孩子們的總結和板書相結合,是直接導致孩子不能準確判斷生活中例子的原因,也讓孩子們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說一句話的時候表現(xiàn)不佳。)
(2)結合板書老師小結
①只有黃球的時候,我們能很肯定的說不可能中獎;只有白球的時候,也能很肯定地說我們一定能中獎;但是當黃球和白球兩種球都有的時候,我們就不能肯定地說中獎或不中獎了,因為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不止一種可能中獎也可能不中獎。
當我們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發(fā)生的時候我們就用可能來描述!
比如說:今天晚點吃雞蛋,我們能肯定嗎?(不能)那我們就只能說可能吃也可能不吃;再比如說:今年冬天可能會下大雪,我說得很肯定嗎?(不肯定)那也可能不會下!你能像我一樣說說還有哪些事情是可能發(fā)生的嗎?
②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這樣一定會發(fā)生的事情,比如說:這本書,老師一放手,它會怎么樣?(掉到地上)還會不會有其他可能?(不會)那我們應該用上面的哪一個詞?(一定)你還能找出哪些事情是一定會發(fā)生的?
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一類像這樣的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比如:你比爸爸年齡大。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為什么?()你能說說還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嗎?公雞下蛋呢?
那么當我們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發(fā)生的時候我們就用可能來描述!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可能性。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展視野
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來判斷生活中的例子嗎?
老師這有6道題,請大家用符號來判斷。一定
判斷以后思考你這樣判斷的理由。請大家打開書105頁,先自己做,做完后再和同桌說說你的理由。
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每秒出生人口數(shù)量為4、3人,中國是每兩秒不到出生一個人。
(反思: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我最初的設計中是先判斷再舉例,由于擔心孩子們不會說,所以采用了現(xiàn)在這個設計,課后反思覺得還是不妥,一是牽得過多,二是孩子們在沒有接觸生活中的例子前不能很好地舉例。還有一小部分孩子對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并不能準確判斷,個人認為與我的新知探究有關系,但也應當允許孩子對個別現(xiàn)象出現(xiàn)失誤。這個概率的問題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要完全準確判斷是很有難度的。)
四、動手操作,感知升華
1、說得很好。大家表現(xiàn)得這么棒,美羊羊、懶羊羊、喜羊羊也被大家吸引了。想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歡迎他們嗎?在你們的歡迎聲中它們要隆重登場了!請你猜一猜第一個出來的誰呢?
可能是喜羊羊、也可能是美羊羊、還可能是懶羊羊,把懶羊羊貼在黑板上,剩下的再猜
第二次:問:還有兩個,這兩個不可能是誰?可能是誰呢?
第三次:最后一位了,它()!
你可以用今天們學的哪個詞來猜?
(反思:這個活動的開展,選取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形象,興趣濃厚,在這個猜測的過程中,加深了他們對不確定事件用可能來表示,確定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來表示的理解。)
2、裝糖果
他們三個今天來是想請你們幫忙裝糖果的,愿意嗎?想請每個組裝一袋糖果,有要求的哦。
訂單一:隨意拿一個,一定是桔子味的
訂單二:隨意拿一個,不可能是桔子味的
訂單三:隨意拿一個,可能是鳳梨味的
裝好后,說說是怎樣裝的,為什么那樣裝?
師:我呀,最喜歡桔子味的糖果了,該選擇哪個呢?
(反思: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本堂課的一個拓展,但并未取得預期效果。一個原因是活動要求不夠明確,交待不清。另一個原因是時間不夠。)
五、故事
大家表現(xiàn)得真不錯。喜羊羊為了感謝大家,托我講個故事,想聽嗎?從前有一個忠臣被奸人陷害,被皇帝判處死刑。但按照當時法律的規(guī)定,要抽生死簽。就寫兩張紙條放到盒子里:一張寫著生,一張寫著死,讓犯人閉著眼睛去摸。抽到生簽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簽就馬上處死。你猜猜這個大臣會摸到什么?(兩種,生和死。)陷害他的奸臣為了置他于死地,向皇帝進讒言,偷偷地把兩張簽都換成了死簽,這時候大臣還有可能活下來嗎?(不可能)一個士兵偶然知道這件事,很傷心地悄悄告訴了大臣,不料大臣知道后,反倒很高興,抽完簽后竟然沒被處死,你們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嗎?
生:把抽到簽吃掉,剩下的一張是死簽,他抽到的就一定是生簽了。
師:同學們真聰明,大臣這么做,不但不可能死,還一定會活。老師這個可能性故事說的好不好呀?那要給予掌聲肯定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可能性并不是絕對的,肯動腦筋,改變其中的條件,可能、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生:也告訴我們做人要善良,像壞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簽換成了死簽,卻反倒救了忠臣。
最后,我結合專家的點評,對整堂課進行了如下反思
1、課前交流很重要
因為是第一次給三(3)班的孩子上課,為了調節(jié)氣氛,也為了培養(yǎng)好的課堂習慣,課前我習慣性地和孩子們進行交流??赡苁且驗槲业谝淮魏退麄兘涣鳎部赡苁且驗槲沂切iL,我覺得大家很投入,完全放松,課堂上也就很有效果。我覺得如果是借班上課,課前交流很有必要,如果是在自己班上上課,班級接手之初應該好好和孩子交流,讓他們在愛上這節(jié)課之前喜歡上你很重要。
本節(jié)課的課前交流其實也是我的一個組織教學,我是這樣進行的
小朋友,歡迎我給你們上課嗎?想成為我喜歡的孩子嗎?知道我喜歡怎樣的孩子嗎?在大家一番猜測之后,我微笑著開口了,都有機會成為我喜歡的孩子,因為我的要求很低。我喜歡敢說會聽的孩子。不論你說的對與錯,敢說就是有勇氣,就說明你在思考,敢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要表揚。說也是有方法的,要大聲地說,讓大家都聽得到,我不喜歡重復你說的話;要完整地說,會讓大家更好理解。只說還不夠,要會聽,聽懂別人的觀點才能和自己的比較,要做到你說我聽,他說我聽,我說大家聽。
簡短的交流,看上去是些套話,但我覺得還是讓孩子們明白了課堂的要求,也讓他們放松了緊張的心情。記得課后戴主任告訴我,你今天怎么盡叫了些平時成績不好的人來答問題,他們不知道什么,還高高地舉起手。是呀,他們不單是高興地舉手,高興地答問,還是高興地坐下,并且是再一次勇敢地舉起手。雖然很多次說得不準確,或者是錯的,但他們是真的在思考的,他們回答錯誤的答案,也是很好的教學資源,至少下次孩子們,不會去犯同樣的錯誤。這些看上去會讓我的課堂效果打折,不過我猜想,課后他們一定還在偷著樂。能讓孩子在你的課堂快樂,有一點點進步,不也是收獲嗎?
2、充滿激情地和孩子們一起學習
小學教師很多時候有點像演員。要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我們自己首先應該投入,用你抑揚頓銼的聲音,用你極富感染力的表情,用你一個個合適的動作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孩子,去引領他們的投入,帶領他們的思考。這節(jié)課,這點我覺得做得還可以。
3、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活動,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獲。
枯燥的講授,不止是孩子們不喜歡,我們也不喜歡。數(shù)學較之語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們要把這些枯燥的東西變得更靈性,更生動。游戲就是個很好的載體。這節(jié)課的摸獎、猜卡片和裝糖果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游戲,并且每個游戲過程都能讓孩子們自發(fā)地思考,我認為設計這樣的游戲是可行的,但在操作過程中,因為事先考慮不周全,也因為個人課堂教學機智更待加強,所以最后的游戲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4、數(shù)學課堂教師應該思路清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設計的意圖,應該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
5、數(shù)學教師要做到語言精煉
第一次賽課,喻主任就告訴我,數(shù)學教師語言一定要精煉。簡明扼要是一個方面,少重復學生的說話是另一個方面。一直記著,一直努力控制自己。這節(jié)課前半部分我認為這個方面做得比較好,越到課堂的后面,語言就不由自主地啰嗦起來。有待修煉呀!
6、可以調整的地方。
(1)在總結當獎盒里的球怎樣的時候,摸獎的結果是怎樣的?,應該結合孩子們的總結完善板書。
(2)將判斷生活中的例子放在第一個練習,讓學生舉例放到第二練習。
(3)裝糖果。要求要更明確,可以考慮先讓孩子們讀懂三個要求,再請一個小朋友示范。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最后還應該有一個匯報交流和評價。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反思 篇3
20xx秋新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時、分、秒》教案設計
第1課時: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教學難點: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lián)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fā)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shù)一個數(shù),看誰數(shù)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shù)一個數(shù)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xiàn)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shù)據(jù)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shù)字12走到數(shù)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shù)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shù)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shù)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凑l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yè)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后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xiàn)出來。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shù)數(shù)、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鑒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shù)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第2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shù)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jié)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xiàn)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xiàn)在經過了幾分?一節(jié)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笔前?,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能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3課時:時、分、秒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shù)據(jù)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后,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shù)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shù)膸椭?/p>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說說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秒4時=()分9分○9秒36分○2時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時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你現(xiàn)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練習一”的第10、11題。
教學反思:本節(jié)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shù)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
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案設計
第1課時: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能夠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1、正確地進行兩位數(shù)加法的口算。
2、能夠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鉀Q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通用
我們每天都需要了解不同類別的文章,我們可以在寫之前,多看一些范文模板,范文事實上就是一個參照物,有一定指導性。你有沒有在收集范文呢?考慮到你的需要,編輯特地編輯了“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感謝您的參閱。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1
時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學期又結束了?;仡櫼粚W期來的教學工作,可謂有條不紊,腳踏實地,經過訓練,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有了較大的進步,上課能知道怎樣聽講,知道按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yè),能上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團結,本次期末考試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三年級甲班應考44人,實考43人,歐陽俊中途轉走,43人合格,合格率達到100%,35人優(yōu)秀,優(yōu)秀率為81.4%,三乙班應考45人,實考45人,45人合格,合格率達到100%,40人優(yōu)秀,優(yōu)秀率為88.9%。從這些工作中,我感到自己在一點一點進步。但個別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知識的掌握較差,有些學生現(xiàn)在還不會閱讀課本,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為更好的開展工作,現(xiàn)總結如下:
一、認真鉆研教材、準確傳授知識。這學期我繼續(xù)擔任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工作,在教學中我還是首先認真學習新課標,認真鉆研教材,準確的傳授知識和找出知識傳授的捷徑,本學期重點讓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并讓學生建立起米、分米、百米、毫米的長方觀念,噸、千克的重量觀念。掌握了換算簡單的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經常使用生活中的數(shù)學,使知識做到學而活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會畫長方形、正方形、學會了什么叫周長,能求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會列豎式計算萬以內的加減法和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以及有余數(shù)的除法。通過考試情況看來,大部分學生知識掌握得不錯。
二、嚴格要求學生、不讓一人掉隊。針對三年級兩個班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情況,在平時教學中我采取書上的題學生做完后教師查看,我認為這樣能準確掌握學生學得怎么樣,學生做的思考題每題必看,這樣能防止學生偷懶不做,學生課余作業(yè)每人必看。學完一個單元就進行測驗,測驗試卷同家長見面并要求簽字,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復習階段,首先對課本進行詳細的單元復習,然后采取模塊復習與測驗相結合的方法。
三、做好充分的教學工作。本人認為既然站在了講臺上就不能隨便,作為一名育人工作者,我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所以本人認真鉆研教材,全面掌握本冊的教學目標、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適當?shù)难a充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堂能學到有些書本沒有提及到但是又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上課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學生某些以前已經學過的知識掌握得不穩(wěn)固就適當及時進行補充復習,讓學生重新回憶已學知識同時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新的知識拓展學習。特別是期末復習的時候,我會根據(jù)學生平時單元考試情況,在網(wǎng)上查找一些有層次的相關練習題讓學生復習。
四、安排好課堂上的活動。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jié)課的活動。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比賽的形式來上課。讓學生多動手,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出結論,在教學里讓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和引出結論。為了激發(fā)孩子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我常嘗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把他們帶到實驗室開展數(shù)學活動,通過數(shù)學活動來學習可能性的大小。他們喜歡比賽,我就抓住這個特點,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一起比賽,上新課時比賽看看哪個組最快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和結論,練習課就比賽看看哪組的同學最快全部做完而且是又快又準確。平時上課都盡量能穿插和該節(jié)學習內容有關的小活動。比如該班學生的反應比較慢,口算能力比較差,為此每天上課之前都抽幾分鐘搶答。而這些小活動也使學生熱情高漲,喜歡上數(shù)學了。
五、積極參加教育局和教研組舉行的各種活動,如師徒結對活動,學習學校其他老師的寶貴經驗,實習生示范課和教研組的教研課活動,通過請師父聽課試教,不斷的磨練自己的上課技巧,雖然依然經驗不足,但是教學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為了與其他教師更好的交流學習,我參加了岳麓區(qū)青年教師成長促進會,積極參加青教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及時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其次,加強自身學習,暑假參加了岳麓區(qū)中小學暑期新課標全員培訓,20xx年4月到6月參加中小學教師教學基本功及課堂教學策略遠程培訓,同時還參加了2112年9月開始的“國培計劃20xx”湖南省中小學骨干教師遠程培訓等學習活動,吸取相關的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除此之外我還積極參加數(shù)學組的課題《小學數(shù)學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的研究和資料收集,根據(jù)課題組的安排,注意平時在數(shù)學課堂上滲透數(shù)學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如培養(yǎng)孩子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的完整性,鼓勵學生寫數(shù)學日記,寫一寫自己在數(shù)學學習上的收獲心得,或者在學習上遇到的疑惑,編數(shù)學小故事,閱讀數(shù)學方面的書籍報刊等等。 當然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部分學生學習欠努力,基礎不扎實,造成成績上不了。同時,做為青年教師,我的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的應變能力不足,教學語言語調方面過于平淡,今后在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爭取在下期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2
匆匆忙忙又一年,平心靜氣坐下來反思一年的教學情況,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不過在與學生們一起相處、教學相長過程中,也著時有不少的收獲。為使下一階段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現(xiàn)對本學期的工作情況作出總結,希望能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加強業(yè)務學習,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斷完善教學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
二、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實施新課程標準精神
1、備課認真仔細,盡力做到科學、準確、嚴密。
備課時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認真編寫教案,力爭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2、教學工作中,我立足于課堂,努力將新課標的精神體現(xiàn)于每節(jié)課中。
(1)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以啟發(fā)式教學為主,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路,針對不同的數(shù)學內容和孩子的年齡特點,靈活設計教法,積極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數(shù)學思想方法,注重對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
如:解答“某玩具廠生產一批兒童玩具,原計劃每天生產60件,7天完成任務,實際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玩具?”一題時,照常規(guī)解法,先求出總任務有多少件,實際每天生產多少件,然后求出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列式為60×7÷6-60=10(件)。這時我及時引導啟發(fā)學生:“還有其它的解法嗎?”
學生們經過自己思考、小組討論,得出了“60÷6”。理由是7天任務6天完成,時間提前了1天,自然這一天的任務(60件)也必須分配在6天內完成,所以,60÷6=10,就是實際每天比計劃多做的件數(shù)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學生的獨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往往蘊含于求異與發(fā)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fā)散,才有可能出現(xiàn)超出常規(guī)的獨創(chuàng);反之,獨創(chuàng)性又豐富了發(fā)散思維,促使思維不斷地向橫向與縱向發(fā)展。
(2)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教學中始終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大家熟悉的情境:如:在教學年、月、日時,讓學生用自己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來描述一下多長時間為一年、一月、一日?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
48個星期大約為一年、
365天或366天為一年、
12個月為一年、
春、夏、秋、冬4個季節(jié)為一年、
24個節(jié)氣為一年……。
大約4個星期為一個月、
30天或31天或28、29天為一個月……
鐘表上時針走2圈為一日、
從今天的晚上12點到明天晚上的12點為一日、
24時為一日……
這樣消除了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起他們學數(shù)學的欲望。
3、教研組長工作能盡職盡責
帶領本組教師積極、認真地完成學校教給的各項任務,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教學活動,與本組教師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總之,本學期我教學態(tài)度認真,任勞任怨,不早退、不遲到,能認真落實學校對備、教、批、輔、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定,努力向課堂要質量。當然也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和值得吸取的教訓,如:如何拓寬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的渠道;如何注意平時積累自己的教學資料;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等等都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會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勤于積累,爭取不斷地超越自己。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3
小學數(shù)學寒假總結練習題-三年級
一、直接寫出得數(shù)6%
(1)42+18=(2)6004=(3)639=
(4)73-37=(5)283=(6)36-62=
二、列豎式計算8%
(7)6924+176=(8)6057-3815=
(9)20xx6(10)45458=
三、遞等式計算(能簡便的要簡便計算)24%
(11)2524+168(12)125+8+75+72
(13)(8020-136)8(14)1747-159-241
(15)10000-(621+7080)(16)已知:a=38,b=5,c=62,求(c-a)b的值
四、求未知數(shù)X6%
(17)x-376=376(18)725-x=228
五、列式計算8%
(19)甲數(shù)是227,比乙數(shù)大64,(20)8個125相加的和是多少
乙數(shù)是多少
六、填空:6%
(21)50000千克=()噸;30厘米=()毫米。
(22)差和減數(shù)都是384,被減數(shù)是()。
(23)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18米,它的長是6米,寬是()米。
(24)一罐奶粉重495克,8罐這樣的奶粉約重()克,合()千克。
七、應用題18%
(25)學校圖書館借掉了2904本書后,還剩下17697本書。學校圖書館里原來有多少本書
(26)超市的貨架上有可樂270瓶,礦泉水的瓶數(shù)是可樂的3倍,礦泉水有多少瓶
(27)足球場的長120米,寬90米,小華沿著足球場跑了一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八、選擇5%
(28)最大的四位數(shù)加1是()。
A.最小的四位數(shù)B.最大的四位數(shù)C.最小的五位數(shù)D.最大的五位數(shù)
(29)小紅的身高是134()。
A.米B.厘米C.分米D.千米
(30)一個正方形的邊長增加3厘米,它的周長增加()厘米。
A.3B.6C.9D.12
(31)下面()和()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
A.鉛筆比鋼筆多15支B.鉛筆比鋼筆少15支
C.鋼筆比鉛筆少15支D.鋼筆和鉛筆一樣多
九、判斷題4%
(32)349+38+62=349+(36+62)是根據(jù)加法結合律。()
(33)長方形的周長比正方形的周長長。()
(34)一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積最少是三位數(shù)。()
(35)線段有兩個端點,射線只有一個端點。()
十、應用題14%
(36)濱海影劇院樓上有346只座位,比樓下少582只。這個影劇院共有多少只座位
(37)小軍從家到少年宮有1600米。一天他從家出發(fā)到少年宮去,走出400米后又回家取東西,然后再到少年宮。他一共走了多少米
十一、拓展題
甲、乙、丙三堆菠蘿共48個,如果從甲堆拿5個放到乙堆,又從乙堆拿8個放到丙堆,再從丙堆拿2個放到甲堆,這樣每堆菠蘿的個數(shù)相等。甲堆原有()個菠蘿,乙堆原有()個菠蘿,丙堆原有()個菠蘿。
小學數(shù)學寒假總結練習題-三年級參考答案
一、直接寫出得數(shù)
1602240037436584624
二、列豎式計算
77100822429120241036360
三、遞等式計算
111176122801363072
14134715229916120
四、求未知數(shù)X(直接給出答案)
1775218497
五、列式計算(直接給出答案)
19163201000
六、填空
2150,30022768233244000,4
七、應用題
25206012681027420
八、選擇
28C29B30D31A,C
九、判斷題32333435
十、應用題361274372400
十一、拓展題
18,18,13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P8例5及"做一做";練習二中的第3-6題。
三維目標:
1.使學生加深對千米的認識,知道長度單位在實際中的應用。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2.難點:長度單位間簡單的計算。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知識準備: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導學階段;
1、教學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問題: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幾個1000米?
誰知道例5的空格里應填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問: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幾個1000米?空格里填幾?
做"做一做"中的題目。
師:題里給出的兩個條件單位名稱一樣嗎?你是怎么想的?
三、鞏固練習
練習二中的第3-6`題。
1、第3題獨立完成。
2、第4題
獨立完成。指名說說推理過程。
3、第5題
說說圖意再獨立做。
5、第6題小組討論,全班反饋。
板書設計:
千米和米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學后記: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校的教學工作以提高課堂效率為中心;以推行“四環(huán)節(jié)”教學為基本點;以學習研究、檢查督促為主要形式;切實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樹立學校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為我校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工作要點:
1、抓好校本培訓,通過學、研、培、導、練、賽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創(chuàng)學習型教師隊伍。
2、進一步規(guī)范辦學行為,加強教學常規(guī)檢查、平時檢查力度。
3|、強力推行“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
4、努力創(chuàng)設師生專長的發(fā)展空間,以多種競賽活動促進師生個性發(fā)展,為師生搭建展示的舞臺。
三、具體工作:
(一)、抓好校本培訓,創(chuàng)學習型教師隊伍。
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課改進展如何的關鍵還在于教師,因此,抓好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全校教師的整體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jù)我校實際,堅持“骨干帶動、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發(fā)展”的策略,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1、加強學習,提高業(yè)務素質。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6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qū)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本學期我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F(xiàn)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三年級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勤學,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觀念。但仍有小部分學生學習、紀律都較松散,學習能力較弱。
二、主要成績:
(一)具體措施:
1、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科學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科學觀念。
2、抓好常規(guī)工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fā)揮學生情感,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yǎng)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jù)其的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嚴格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
實驗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xiàn)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guī)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著科學規(guī)律有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
(4)創(chuàng)造性的挖掘課程教學資料,布置探究式的課外作業(yè)。
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使課外作業(yè)盡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課題。雖然那些課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題,但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在科學學習的興趣與探究能力上有長足的進步。
(二)經驗淺談:
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鉆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jié)課必要的實驗教具,做到先備課,后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我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1、關照學生參與的能力:
要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活動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后在合作、協(xié)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布置學生按每節(jié)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帶齊實驗器具,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依照提示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2、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fā)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
3、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
豐富學生參與的方式,就是改變過去以教師講、學生聽,死記硬背的教學手段。自然課教材的特點非常抽象,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發(fā)現(xiàn)秘密,獲取新知識。如果教學中只是老師講、學生聽,就會顯得很不協(xié)調,太干癟了。如在自然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勤于動手動腦,仔細觀察,就會獲得新的科學理念。
4、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讓學生體驗參與的快樂:
學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動的,在參與過程中,他們能體驗到自己的生活智慧與人類已有的知識融為一體的快樂。
三、存在的困惑:
1、知識的全面性問題,特別是一些原有教材中沒有而新增的內容,有待于進一步去學習;
2、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術與新課程進行整合;
3、課程的實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條件的支持,但是學校的條件往往達不到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決好這一問題。
四、努力的方向: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自己經驗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7
1、鐘面上有3根針,它們是(時針)、(分針)、(秒針),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針),走得最慢的是(時針)。
2、鐘面上有(12)個數(shù)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每兩個數(shù)間是(1)個大格,也就是(5)個小格。
3、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分針走1大格是(5)分鐘,走1小格是(1)分鐘;秒針走1大格是(5)秒鐘,走1小格是(1)秒鐘。
4、時針走1大格,分針正好走(1)圈,分針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時。時針走1圈,分針要走(12)圈。
5、分針走1小格,秒針正好走(1)圈,秒針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鐘。
6、時針從一個數(shù)走到下一個數(shù)是(1小時)。分針從一個數(shù)走到下一個數(shù)是(5分鐘)。秒針從一個數(shù)走到下一個數(shù)是(5秒鐘)。
7、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正好成直角的時間有:(3點整)、(9點整)。
8、公式。(每兩個相鄰的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
1時=60分
1分=60秒
半時=30分
60分=1時
60秒=1分
30分=半時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8
小學科學課要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擔任科學課的教學以來,每次上課,我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獲,以下是本人對科學課教學的幾點心得:
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
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應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發(fā)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⑴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⑵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適當?shù)姆绞?,給學生精神上的安慰與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的熱情更加高漲。⑶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同學友好相處,培養(yǎng)合作精神。⑷教師應全程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而非代替學生探究,代替學生思考,教師應陪伴學生共同成長,做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啟蒙者。
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
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教師得用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導著自己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愿望去學習,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后把問題解決了,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fā)展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xiàn)、要達到的目標。
如果學生有了這種尋找知識的辦法,將來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到哪兒去尋找知識,就能知道在眾多的知識中,知道怎樣挑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知道用這些知識可以干什么,知道怎么去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希望能聽到這樣的聲音:⑴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能夠大膽地提出問題,認真地思考問題,積極地回答問題,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讓我們共同度過這愉快而又有意義的四十分鐘。⑵同學們開始實驗,在動手之前要先動腦,小組中先研究一下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討論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共同制定一份實驗計劃,然后再進行實驗。⑶實驗后你能給大家講講你的想法嗎?⑷同學們,關于電磁鐵,你想研究哪些問題?⑸誰能就這個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的這些帶有鼓勵性、啟發(fā)性的語言,能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
課堂教學要以科學探究為主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學生們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做計劃、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把所學的科學內容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jù)的規(guī)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以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是獲得了關于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總結 篇9
一、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加強業(yè)務學習,提升自我
認真學習,新課標、道德課堂18條、導學案指導意見等理論知識,積極參與校內校外舉行的各項聽評課活動,并堅持詳細做好聽課筆記,虛心學習,他人的經驗,博采眾長,取長補短。課前認真閱讀教材、教參等教輔資料,力爭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認真?zhèn)湔n,備教材,備學生,結合學情靈活運用導學案,力爭把新課程理念貫徹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效率,課余和同級老師一起探討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互相學習,共同提高,課后及時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反思,積極撰寫教育隨筆,堅持讀書學習和網(wǎng)絡研修學習,進行自我充電使教學相長。
二、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平時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上課時發(fā)現(xiàn)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遺忘概念模糊不清時,就適當及時進行補充復習,讓學生重新回憶已學知識的同時,在原有知識基礎上進行新知識的拓展學習,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采用學生喜歡比賽的特點,根據(jù)分成的四人小組進行比賽,上課新授課時比賽看看,哪個小組能最快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哪個小組的方法是最優(yōu)化的。練習課就比賽看哪個組的同學最快全部做完,并且又快又準確,針對班級部分學生反應比較慢,口算能力比較差,我制作口算卡片,每節(jié)課進行口算比賽,經過一學期的堅持,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競爭意識,大部分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 針對學生學習中的不良習慣及時補救
由于學生有意注意力不集中,在看題、讀題、審題、及計算過程中急于求成,觀察不仔細,自認為沒問題,把算式中的數(shù)字符號抄錯寫錯,漏寫結果,針對這些不良現(xiàn)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計算習慣,要求學生從練習到作業(yè),都要書寫工整規(guī)范,細心檢查,檢查運算符號,檢查數(shù)字并且進行檢驗結果是否一致,達到檢查的目的。現(xiàn)在大部分學生有了自覺檢查、認真書寫的良好習慣。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教案課件既關系到教學步驟,也關系到教學的課程標準,每位老師都要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教案是教師的工具之一,承載著難點和注重的方向。根據(jù)您的需求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為您收集整理了一篇“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請注意這些信息僅供參考不應代替專業(yè)意見或建議!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練習十三的第1016題。
教學目的:通過綜合練習,使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623144227208016842705906
9474936398439911844232454
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54632032865419364
637424247170255128
二、指導練習。
1、板演與全班筆練。
990045908331
(3)議論后歸納:
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數(shù)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shù)來試商。用四舍五入法試商,有的只要一次就準確定商;有的初商偏大或偏小,就要進行適當?shù)卣{商。必須指出:四舍后把除數(shù)著小,初商容易偏大,商大要調??;五入后把除數(shù)著大,初商容易偏小,商小要凋大。
2、下面各題的商是幾位數(shù)?試商時把除數(shù)著作多少來試商最好?用口算估計商應該是幾?
①54678②90037③296083
④28229⑤4372585⑥75416
提問:
(1)怎樣確定商有幾位數(shù)?(先根據(jù)除數(shù)是幾位數(shù),看被除數(shù)的前幾位,如果被除數(shù)的前幾位比除數(shù)小,就多看一位,確定商的最高位,然后再根據(jù)數(shù)位順序確定商的位數(shù)。)
(2)以上哪幾題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試商比較簡便?為什么?(第①、②、③題用四舍五入法試商比較簡便。因為第①、②題兩題除數(shù)的個位上的數(shù)8、7比5大,第③題除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3比5小,它們都不接近5,所以用四舍五入法試商,比較簡便。)
(3)第⑥題為什么不用四舍五入法試商?(這道題用口算的方法試商比較簡便,如果用四舍五入法試商要試商幾次,比較麻煩。)
(4)第④題為什么不用五入法試商呢?(因為這道題除數(shù)和被除數(shù)的首位相同,而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小于除數(shù),可以直接商9,比較簡便。)
(5)第⑤題怎樣試商較簡便?(第⑤題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接近除數(shù)的一半,所以直接商5。)
綜上所述,教師指出: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試商方法,但要我們計算既正確,又迅速,必須靈活運用各種試商方法。
三、作業(yè)。做練習十三的第1016題。
(12)商中間有0的兩位數(shù)除法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3頁的例13及做一做題目,練習十四的第1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商中間補0的意義,掌握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商中間有零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計算,養(yǎng)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出下面各題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商是幾位數(shù)?
2、學生板演計算并口述過程。
教師結合訂正評講時強調: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商就寫在那一位上面,也就是說,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之后,每除一位必得一商。
3、全班筆練。
(1)(2)(3)
提問:
①第(1)題商的百位上為什么是0?
②這三道題除的過程,會出現(xiàn)被除數(shù)除以除數(shù)不夠商1的情況,這樣的商有什么特點?
二、新課。
1、引言。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不夠商1,就在那一位上寫0。這個方法也適用于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今天學習的內容是商中間有0的兩位數(shù)除法。(板書課題)
2、教學例13。283527
(1)排出豎式。
(2)師生一起邊議論邊演算。
①商是幾位數(shù)?是怎樣確定的?商的首位寫在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上?應該商幾?
②當除到被除數(shù)的十位,用13除以27,不夠商1,怎么辦?(在商的十位上寫0,然后移下被除數(shù)個位上的5繼續(xù)除。)
③十位上的商為什么必須寫0?這個0可以不寫嗎?為什么?(求出商的百位上的數(shù)以后,余下13個十,被27除不夠商1個十,要在被除數(shù)的十位上寫0,這個0起占位的作用。)
板書:
在被除數(shù)十位的上面為什么寫0?
(3)這道題應如何檢驗?
10527
小結:初學商中有0的除法容易發(fā)生錯誤,為此,在計算過程中要驗證商是否正確,可以用除數(shù)乘以商來驗算除法。
三、鞏固。完成教科書第63頁上面做一做題目。
四、課堂總結。
兩位數(shù)除多位數(shù)與一位數(shù)除多位數(shù)一樣,要先確定商是幾位數(shù),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不夠商1時,就一定要在那一位的上面寫0占位。
五、作業(yè)。做統(tǒng)習十四的第15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2)
一、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76頁例2,例3,“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第1、4題。
2、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jié)是在學習了7的乘法口訣后出現(xiàn)的。例2,是以三個小朋友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情境,根據(jù)2個4根,3個4根與1個4根的關系,引出“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例3,是引導學生用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3)培養(yǎng)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
4、教學重點:經歷“倍”的概念初步形成過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圖片。
二、教法:
根據(jù)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采用電化教學、啟發(fā)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由于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情境,請3名女同學,6名男同學上臺,誘導啟發(fā),并說明: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倍的認識”。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用數(shù)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的'3名小朋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引導得出:2個4根及3個4根。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義(3個4根也可以說成4的3倍)。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說一說,讓他們感到“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存在,并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shù)的幾倍”具體描述的是什么內容。
其次,課件出示例3,先讓學生自己嘗試擺圓,第一行擺2個圓,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這時,學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擺的圓必須有4個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個2,所以要在第二行擺8個。學生腦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計算的結論。
最后,通過師生的拍手游戲練習,將知識進一步抽象化,使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思路,為下節(jié)課的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書中的“做一做”幾練習十七第1、4題,目的是鞏固新知,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具體意義,達到融會貫通。
(四)全課小結,激勵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表現(xiàn)和收獲,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重點難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過程】
一、認識24時記時法
1.出示情景圖,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幾點嗎?你認識時間嗎?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信息。
2.提出問題:它們表示的是幾時?
3.組織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4.出示圖片場景:
讓學生根據(jù)場景中的的信息,討論21:00是幾時?并說說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還建過這樣表示時間的方法?
5.老師結合實物,幫助學生理解1天內,鐘表的時針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時。
介紹“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通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6.了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
二、學習24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1.師出示鐘面,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么?說說鐘面內圈的數(shù)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數(shù)表示的是什么?
2.學生觀察自己的鐘面,討論外圈的數(shù)和內圈的數(shù)有什么關系?
3.老師撥時針,讓學生說說這個時間怎樣表示?(凌晨1時,中午十二時)
4.師再撥時針,讓學生學習下午1時到晚上12時用24時計時法的方法(下午1時,下午5時,晚上9時,晚上12時)說說是怎樣想的?
5.例題分析:
普通計時法上午7時中午12時下午4時下午6時40分 晚上9時12分
24時計時法19時 23時40分
練后想一想: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
6、同桌互動,一個說一種表示方法,另一個同學回答另一種表示方法。
三、練習鞏固
1.學生獨立完成:連一連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回答問題:
(1)下面的說法正確嗎?(打手勢)
①18時就是下午8時。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時就是24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
(2)師出示一個鐘面,指針指著一個數(shù)(8或10)
想一想:現(xiàn)在鐘面上所表示的是幾時?”(可能早上8時,也可能晚上8時。)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統(tǒng)計活動中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能根據(jù)收集、整理的數(shù)據(jù)填寫統(tǒng)計表,并能根據(jù)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tǒng)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tǒng)計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復式統(tǒng)計表,會根據(jù)復式統(tǒng)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shù)據(jù)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并會制作復式統(tǒng)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知識鏈接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給羊村的孩子們,瞧!你能根據(jù)這幅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嗎?
為了能更好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利用單式統(tǒng)計表。
提問:對比一下,單式統(tǒng)計表有什么特點。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數(shù)據(jù)同學們一起收集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再進行整理現(xiàn)場組織:請兩個小助手,一名同學數(shù),一名同學寫。
先完成男生最喜歡的活動,再完成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設計意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創(chuàng)設了一個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情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tǒng)計的必要性,為復式統(tǒng)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分析數(shù)據(jù)請同學們比較兩張表。每張表統(tǒng)計的活動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張表合成一張表。
同學們靠自己多次嘗試,教師引導多次修改,最終合成一張完整的復式統(tǒng)計表。
分析統(tǒng)計表里的數(shù)據(jù),提問: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有什么建議。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是新課教學的主體,在認識、填寫、分析復式統(tǒng)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tǒng)計方法,培養(yǎng)數(shù)據(jù)分析觀念。單式統(tǒng)計表入手,把握學生知識的起點,通過對比分析,引發(fā)學生內在的認知沖突,從而產生合并創(chuàng)造一個更簡潔的表格的欲望,真切地感受到復式統(tǒng)計表的優(yōu)越性和必要性,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幫助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背后的信息。
3、對比表格請同學們對比單式統(tǒng)計表和復式統(tǒng)計表,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概括出復式統(tǒng)計表的優(yōu)勢。
三、鞏固運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頁練習八第1題。
思考:怎樣閱讀表格?引導學生根據(jù)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2、創(chuàng)造統(tǒng)計表。
分小組統(tǒng)計三名同學的基本信息,再根據(jù)這些信息繪制一張復式統(tǒng)計表。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鞏固運用復式統(tǒng)計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四、回顧總結,積累經驗1.回顧課堂,暢談收獲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信息單式統(tǒng)計表復式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項目一項多項數(shù)據(jù)一目了然方便對比特點表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一、提出問題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布置“迎接元旦”???。他們要用美麗鮮艷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shù)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shù),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說一說:(1)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xiàn)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shù)。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shù)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shù)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shù)。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shù)的分解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數(shù)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適用范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shù)學以后就應盡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jù)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shù)的個數(shù)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shù)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shù)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shù)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shù)拆成幾個一位數(shù),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shù)相乘,然后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shù)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shù)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fā)現(xiàn)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yè)。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么?
教學內容:
教材第44-45頁練習九7-12題
教學目標:
1、鞏固復習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方法。
2、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的進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確率。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口算卡片 紅旗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基礎知識練習。
1、70×7060×9080×5011×4030×8020×7040×6031×20
2、學生們完成后,選兩行學生按順序每人一題訂正結果,教師要統(tǒng)計學生口算的正確率,對做得又對又快的學生及時鼓勵表揚,有錯誤的學生要讓其說出是哪道題錯了,教師給予板書,幫助學生改正。通過練習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問題,能夠從中了解到好的計算方法,這樣可以使自己的計算更準確、更迅速。
3、老師選兩個學生當代表到前面比賽,其他學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學生按箭頭的順序分別把答案寫在題目的兩邊,做得又對又快的學生奪得小紅旗。
讓學生一起訂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對的學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通過比賽讓學生明白看,一味只圖快,做的題不正確,是得不到紅旗的)
二、探究新知
1、運用口算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44頁的第7題,這是一道圖文結合的題。引導學生認真看題中的文字,還要認真觀察圖,看圖中都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說一說,你從題中都知道了什么。
老師引導學生想
(1)題中讓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2)解決這三個問題需要哪些數(shù)據(jù)信息?
(3)在充分分析題意之后,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交流解答過程,訂正結果。
例:50×11=550(千克)
答:李紅家的蠶子可產蠶550千克。
50×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蠶子可產繭4000千克。
18×50=900(元)
答: 50千克繭能賣900元錢。
2、小象出生后,體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這頭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讓學生完整地回答出此題需解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數(shù)據(jù)。學生之間互相訂正,互相補充。
(2)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計算過程和結果。
例:200×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這頭大象重4100千克。
三、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口算。
2、小明要買12本書,每本書19元,小明大約要帶多少元錢?
3、教材第45頁的第10題。
四、思維訓練
1、不計算,把估算結果寫在括號里。
100×24200×3032×1074×10020×4060×506×10010×70012×3034×440×6+857×0+57
2、李叔叔平均每天組裝19輛自行車,9月份大約共組裝多少輛自行車?
3、海龜出生后,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小海龜剛出生時有多少克?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練習,在練習中使學生鞏固復習了整十、整百數(shù)乘整十數(shù),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方法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估算方法。學生能熟練的進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確率。尤其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偨Y出了實際問題中隱含的數(shù)量關系:單價x數(shù)量=總價
設計說明
1、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數(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已有的經驗和要學習的知識緊密結合。因此,本設計在學習新知之前鼓勵學生說一說: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問路,可以較好地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二是能充分挖掘學生身上的資源;三是創(chuàng)設一個關于年、月、日的知識情境,在不經意間為引發(fā)學生的疑惑作鋪墊。
2、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興趣。
本設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習生活中的數(shù)學、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從新課的引入到課后的練習,都將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小課堂、大社會”,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3、注重觀察,引導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能力。
本設計通過年歷卡及相關統(tǒng)計表,讓學生在觀察和發(fā)現(xiàn)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識,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探究者,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自我發(fā)現(xiàn)中獲取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20xx年、20xx年的年歷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關于年、月、日的知識,你已經知道了哪些?
預設
生1:一年有12個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說一說記憶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生自由匯報)
3、觀察教材76頁主題圖,說一說年歷上標注了哪些特別的日子。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時間單位?(年、月、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年、月、日)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感興趣、熟悉的素材作為引子,以特別的日子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內容就在身邊,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shù)學活動中去。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價值,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加深對時間單位的理解,為下面的新知教學作鋪墊。
⊙親自實踐,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觀察20xx年、20xx年的年歷。(課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個月?
(2)一年中哪幾個月份有31天?哪幾個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1)一年有12個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結: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稱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稱為小月;2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數(shù)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設計意圖:通過認真觀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歷,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并總結大月、小月的天數(shù)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4、記憶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頭記憶法。(課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頭。從右邊第一個凸起處開始數(shù)起,第一個凸起處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著以此類推數(shù)到七月,轉回來,從數(shù)一月的地方接著數(shù)八月,一直數(shù)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請大家邊看邊實踐。
(課件重復演示,學生實踐)
(2)歌訣記憶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
說明:臘,這里指臘月,一般指農歷十二月,在這里代表公歷十二月。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用歌訣幫助記憶,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活”起來。
5、知識拓展:一年中,為什么有7個大月,4個小月?
師:每年大月有7個,小月有4個,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歷史小故事。(播放錄音:大月、小月的由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人為規(guī)定的)
設計意圖: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學生心中有一個大大的“?”?;厮輾v史,既解疑釋惑,又豐富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數(shù)學學習滲透著濃濃的數(shù)學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與國王的名字(奧古斯都)印證八月的演變,令學生折服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兩步文字題的結構特點,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確列綜合算式解答.進一步加強四則運算概念的理解,運算順序及小括號的應用的訓練.
2.讓學生學會讀文字題,分析題目表示的數(shù)量關系,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發(fā)展學生連貫地、有順序地、有層次地進行思維.
教學重點
如何分析文字敘述題意,依據(jù)題意用混合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應用題.
教學難點
能正確使用小括號解答一般二步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溝通舊知,建立聯(lián)系.
1.先說出運算順序,再口算出結果.
(1)8+23(2)45-(3+7)(3)(26-14)6(4)1893
2.列出算式并說出各部分名稱,并口算出結果.
350減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積是多少?
72與28的和是多少?
75除以15商是多少?
結合學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導入:剛才復習了一步文字題,熟悉了和、差、積、商的含義及加、減、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今天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xù)學習新知識.(板書課題)
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第一層:討論探究,初步認識.
1.學習例3.
(1)出示例3:350減去80乘以3的積,差是多少?
分組討論:這道題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嗎?
被減數(shù)是誰?減數(shù)是誰?題目直接給了嗎?
必須先算什么?
列出一個式子時,要把誰寫在前面,誰寫在后面?為什么?
(學生討論時,教師注意巡視,掌握信息進行指導.)
討論后學生嘗試列出綜合算式.
板書:
引導學生說出:這道題最后求差是多少?被減數(shù)直接給出,減數(shù)沒有直接給出,要先算出來.列綜合算式時被減數(shù)350寫在前面,減數(shù)803寫在后面.
(教師板書350-803=350-240=110)
教師指出:象這樣由幾個式子合并在一起寫成一個式子叫綜合算式,與分步計算道理一樣,但書寫過程簡單了.
(2)反饋練習.
第二層:試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師提問:如果把上題改成:350減去80,再乘以3,積是多少?該怎么列式呢?
學生試做時,教師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指導.巡視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同解法,讓學生板演.學生可能出現(xiàn)兩種解法:
小組討論:以上兩種解法哪個對,為什么?
教師說明:這道題最后求積是多少,就要先確定誰是第一個因數(shù),誰是第二個因數(shù),第一個因數(shù)沒有直接給出,要用350-80作第一個因數(shù).要先算出減法,求出第一個因數(shù),再乘以3.所以必須加上小括號.如果不加上小括號,即第二種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題意.
第三層:分析比較,加深理解.
請學生看書,對例3和改編的題進行比較.
小組討論:例3和改編的題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補充概括:相同點:數(shù)相同,計算符號相同.
三、反饋調節(jié),總結歸納.
1.400減去170與80的和,差是多少?
2.16與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師問:第二題為什么要加小括號?
四、鞏固練習,發(fā)展提高.
1.列出綜合算式,不計算.
(1)42乘以5,加上36,積是多少?
(2)800減去18乘以16的積,差是多少?
(3)525加上5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57與43的和,乘以87,積是多少?
(5)930除以48與42的差,商是多少?
2.先在□里填上數(shù),再列出綜合算式.
3.正確答案.(使用手勢表示)
(1)75加上25乘以3的積,和是多少?
①75+253②(75+25)3③75+(253)
(2)75加上25的和,再乘以3的,積是多少?
①75+253②(75+25)3
(3)400除以25減去21的差,商是多少?
①40025-21②400(25-21)
(4)400加上25減去21的差,和是多少?
①400+25-21②400+(25-21)
說明:第1題中③中的括號是多余的,按照運算順序先乘后加,沒必要加小括號.
五、看書質疑,總結全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用綜合算式解答兩步文字題.解答時應注意:從問題入手,弄清最后求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時哪部分應寫在前面,哪部分應寫在后面,注意正確使用小括號,并檢驗列出的綜合算式是否符合題意,計算是否正確.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4)
一、填空。
1、筆算加減法時,都要把(????)數(shù)位對齊,從(???)位算起。
2、筆算加法時,哪一位上的數(shù)相加滿(????),就要向(???)一位進(???)。
3、460+350?>?700+(????)??
17+38?
4、估算504-98的結果是(???),計算結果是(???)。
5、兩個加數(shù)的和是768,其中一個加數(shù)是339,另一個加數(shù)是(???????)。
6、某小學有女生458人,比男生少75人,男生有(???????)人,一共有(???????)人。
7、比720多290的數(shù)是(????),170比(???)少350。
8、按規(guī)律填空。
①320、380?、?(????)、?(????)、?(????)
②900、(????)、800?、750?、?(????)、?(????)
9、把下列算式按從小到大排列。
700-220??361+180???7800-260??170+290
二、判斷題。(在括號里打上“√”或“×”)
1、在加法計算中,和一定比兩個加數(shù)都大。(?????)
2、最小的三位數(shù)減去最小的兩位數(shù)的差是10。???????????????????(?????)
3、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的和一定是三位數(shù)。?????????(??????)
4、一個三位數(shù)減一個兩位數(shù),一定得到一個兩位數(shù)。???????????????????(???????)
5、的四位數(shù)加1得到的五位數(shù)。(???????)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99頁例1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兩步乘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并能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
2.學生經歷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中感受數(shù)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成功的快樂,促進發(fā)展。
教學重點:
正確分析數(shù)量關系,能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數(shù)量關系,準確找出解決問題時第一步的相關數(shù)學信息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欣賞學校學生們做課間操的相片。
教師: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在做操中也蘊藏著數(shù)學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評析:從學生熟悉的課間操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也增加了親切感?!?/p>
二、探究學習。
1、學習例題。
(1)、出示主題圖。
教師:仔細觀察,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教師:明確問題之后想一想,求3個方陣的人數(shù),要先求什么?
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學生尋找信息,嘗試獨立解決問題。
(2)請學生匯報自己的方法,并自己上講臺板書:
學生1:10×8=80(人)學生二:10×8×3
80×3=240(人)=80×3
=240(人)
教師: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學生匯報,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方法都是先算一個方陣的人數(shù),再算3個方陣的人數(shù),只是書寫格式不一樣。
?評析:考慮到學生間有差異,教師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并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基本方法?!?/p>
(3)教師:可不可以換一個角度想一想,還有別的方法嗎?
(4)分小組匯報,教師板書。
小組1:10×3×8小組2:8×3×10
=30×8=24×10
=240(人)=240(人)
(5)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匯報、比較中發(fā)現(xiàn),還可以先算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shù),再算8行的總人數(shù);或者先算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shù),再算10列的總人數(shù)。
?評析:在學生掌握了一種方法的前提下,提倡方法多樣化。通過數(shù)形結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擺一擺、畫一畫,在互幫互助的
愉快氛圍中,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探究出新的解題方法?!?/p>
2、比較三種方法的異同。
異:第一步計算的意義不同。
同:1、都是用連乘計算。
2、都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算有幾個這樣的一份。
?評析:通過比較幾種方法的異同點,讓學生體會到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不一樣;同時,發(fā)現(xiàn)兩步連乘應用題的特征?!?/p>
3、小結:
我們通過明確問題——分析問題(尋找相關信息)——解決問題這樣的策略,掌握了解決兩步連乘應用題的方法。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用到一些策略解決問題。
?評析:引導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策略、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p>
二、快快樂樂練一練。
1、算一算,一個語文本有多少個格子?
(1)教師出示一個語文本:這種作業(yè)本用過嗎?有沒有算過它一共有多少個格子呢?
(2)教師出示作業(yè)紙:
問題:一個作業(yè)本一共有多少個格子?
信息:
只列式,不計算:
(3)分小組合作,尋找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每個小組一個語文作業(yè)本,一張作業(yè)紙)
(4)分小組匯報。
?評析:通過小組合作,學會尋找有用的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信息的收集是解決問題的關鍵?!?/p>
2、教科書p104第4題:游泳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小組成員的互相幫助,學會了收集解決問題必要的信息,接著,看看誰獨立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強。
學生獨立練習教科書p104第4題。
請學生匯報,說出自己的方法。
?評析:通過獨立尋找信息,培養(yǎng)學生應用兩步乘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發(fā)現(xiàn)和使用隱藏信息的重要性?!?/p>
3、比比誰的眼睛亮。
(1)教師出示題目:商店一天賣出56套風光明信片,每套12張,售價14元,一周共賣多少錢?
(2)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3)學生匯報。
?評析: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區(qū)別隱藏信息、多余信息和有用信息,進一步體會認真收集信息的重要性,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p>
三、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說說自己的收獲。用一句話說說今天的心情。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經歷整十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口算和非整十的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口算、筆算方法的探索過程,能口算整十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位整十數(shù)),會筆算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首位能整除)。
2.北洋學生初步的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情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有條理地思考,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發(fā)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學習重點]
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口算和筆算方法的探討。
[學習難點]
掌握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筆算格式。
[學習過程]
一.復習歸知,引入新課
1.口答:20里面有()個十,46里面有()個十和()個一,70里面有()個十,83里面有()個十和()個一。
2.解決實際問題。
兩人一共買了18支鉛筆,平均每個同學買了幾枝?
口答算式:182=9
你是這樣想的?你會用豎式計算嗎?
4.談話: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整十數(shù)、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板書課題)。那邊還有兩組同學也在買鉛筆,買了多少枝呢?一起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教學整十除以一位數(shù)。
(1)出示場景圖左半部分,提問:
①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
②求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你會列式嗎?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402
(2)用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并說出擺與分的過程。
(3)相互交流,知道把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每組兩題在計算上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幫助學生形成算法。
(5)小結:口算幾十除以一個數(shù),可以把被除數(shù)看成幾個十,再想一想這幾個除以除數(shù)等于多少個十;也可以用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除以除數(shù),商是幾,最后算得的結果就是幾十。
2.教學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
(1)出示場景圖右半部分,提問:
①從圖中你知道什么?你想求什么問題?
②求平均每個女孩買多少枝,應該怎么列式呢?
板書除法算式:462
(2)猜猜462商是幾十多?你能用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嗎?(四人一組活動)
(3)小組交流分的情況:拿出幾捆幾跟小棒,先怎么分,再怎么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性表述)
指出:幾十幾除以一位數(shù),先用幾十除以一位數(shù),再用幾除以一位數(shù),然后把兩次結果加起來。
(4)談話:如果每道題都用小棒分一分,那就太麻煩了,我們一起用豎式來計算,好嗎?
各小組討論豎式該怎么寫,即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讓學生匯報本組想法。
教師結合學生討論的情況板書豎式,并講解筆算過程:先算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4除以2,商是2,對齊被除數(shù)的十位在商的位置上寫2。討論: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下面算2乘以2得4,4減4得0,因為還要除個位上的數(shù),這里不寫0。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數(shù)個位上的6拉下來放在這里除,再往下會算了嗎?誰來接著寫下去。
(5)談話:我們再回顧筆算過程,筆算462,要從哪一位除起,除得的商寫在哪里?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除過以后要怎么辦?商寫在哪里?
三.鞏固深化,拓展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齊練,指名板演。
(2)師生共同評價板演情況。
(3)談話:說說在計算時發(fā)現(xiàn)了什么?引導學生注意余數(shù)。
說說在計算中應注意什么?進一步鞏固筆算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題。
(1)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
(2)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3)獨立解答。
(4)在小組內交流校正。
3.做想想做做第5題。
(1)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種樹苗每棵的價錢貴一些,你打算怎么辦?
(2)獨立解答,在班內共同訂正。
四.課堂作業(yè)
做想想做做第3題。
五.全課總結
提問: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能告訴大家要注意什么嗎?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7)
教學內容:練習十一的第510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調商的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計算。
教學重點:較熟練地掌握調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調商的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關鍵:使學生比較熟練地掌握調商方法,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165234116422
352268258245
2、估商訓練。
(1)填>、<或=。
285○145186○98344○438
(2)下面各題的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30()<2007()<460()90<453
3、試商訓練。
說出下列各題的除數(shù)看作幾十來試商,商是幾?
二、指導練習。
初商改商練習
(1)教師出示49、讓全班學生計算完畢后,分四人小組討論。每人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集中討論:
商4小了改商5
歸納:五入法把除數(shù)49看作50來試商,商4小了,需要調商;改商5合適。
商9大了改商8仍是大了改商7
歸納:用四舍法把除數(shù)24看成20來試商,商大了,經過兩次調商。
小結:用四舍法把除數(shù)看作整十數(shù)試商,是除數(shù)被看小了,商可能偏大;用五入法把除數(shù)著作整十數(shù)試商,是除數(shù)被看大了,商可能偏小,試除中當商過大或過小了,就用調商的方法,找到合適的商。
三、作業(yè)。做練習十一的第510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8)
關于筆算除法的教材分析
這一小節(jié)主要教學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主要包括商一位數(shù)、商二三位數(shù)和估算三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學生掌握了用兩位數(shù)除,就為后面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shù)除法打下了基礎.
學好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除法的關鍵是掌握試商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難點.雖然學生在這之前已經學習了用一位數(shù)除多位數(shù)的除法,但那時利用乘法口訣一次就可以求出一位恰當?shù)纳蹋搅擞脙晌粩?shù)除時,就要復雜得多了,有時需要試兩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當?shù)纳蹋畬υ嚿谭椒ǖ恼莆蘸脡?,不僅直接影響到除法的計算速度,而且會影響到以后學習用小數(shù)除.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很好地掌握試商方法,是本小節(jié)的教學難點,同時也是重中之重.
為了突出解決試商的方法,教材特意按照計算的難易程度進行編排:從除數(shù)是整十數(shù)的到除數(shù)接近整十數(shù)的再到除數(shù)不接近整十數(shù)的,從商是一位數(shù)的到商是兩三位數(shù)的,從一般方法試商到靈活方法試商.這樣可以使學生逐步掌握試商的方法.
關于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的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是學習用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的筆算除法.用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一內容的口算和用一位數(shù)除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筆算的算理與口算基本相同,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新知識之前,要充分復習舊知識,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試做、討論理解用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除法的算理,從而可以為下面學習的除數(shù)是任意兩位數(shù)的除法打好基礎.
本節(jié)課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可以使新知識得到鞏固,最后安排了思考題,使有余力的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fā)揮和展示.
關于試商的教法建議
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除法的教學難點,集中在試商上面,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切實掌握試商的規(guī)律,調商的方法,并盡可能減少試商與調商的次數(shù),提高初商的準確性.
用四舍法計算除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是1、2、3、4的除法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如何把這些數(shù)看成與它接近的整十數(shù)去確定初商,以及由于除數(shù)變小了,可能出現(xiàn)初商偏大,需要將商調小的簡單道理,同時教師還要重視讓學生深刻理解法則,熟練運用法則的三條運算規(guī)定,通過法則的中間作用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從而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
教學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數(shù)看成整十數(shù)試商.學生已經掌握了用整十數(shù)除和除數(shù)個位數(shù)上是1,2,3,4的兩位數(shù)除法的試商方法.因此,在教法上可以采取遷移、類推的方法.教學時,讓學生親自實踐,來比較兩種試商的方法,從中悟出:當除數(shù)的個位是7,8,9時,一般情況下用五入的方法把除數(shù)看成整十數(shù)來試商,這樣可以一次確定商或減少調商次數(shù).比老師單純說教,學生體會更深刻.
在調商的過程中,要提倡利用口算來試商,這就需要學生連續(xù)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多讓學生說一說(個人說、互相說、小組內說、集體說),要讓學生說清楚思考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課后的多種練習要精心設計,以提高學生試商的速度和準確性,拓寬他們計算的思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水平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
教學目標
1.理解用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筆算的算理,掌握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2.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教學重點
筆算用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的思維過程和書寫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演示課件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下載)
我們先來復習一下有關整十數(shù)除法的口算.
1.口算.(找個別同學說說是怎樣想的)
60308020xx060
450502404072080
540904207028040
2.在下面的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30()<20xx0()<270
(30乘以6的積最接近200,又小于200,所以括號里填6.)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40()<270,括號里最大能填幾.(強調最大)全體同學獨立完成下面各題.
30()<6140()<84
70()<27080()<330
20()<4850()<140
3.請兩名同學在小黑板上筆算下面的題.
363=12358=43
訂正時要引導學生去比較這兩道題在計算時有什么不同.
363用除數(shù)去除被除數(shù)的前一位數(shù)有商.
358除數(shù)比被除數(shù)的前一位數(shù)大,所以試商時要看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數(shù).
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計算法則.
同學邊回答,老師邊繼續(xù)演示課件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下載,出現(xiàn)下列文字.
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法則:
1.從被除數(shù)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數(shù)試除被除數(shù)的前一位數(shù),如果它比除數(shù)小,再試除前兩位數(shù);
2.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數(shù)必須比除數(shù)?。?/p>
(二)學習新課
1.教學例1.
(1)出示例1(繼續(xù)演示課件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下載).
60個同學去參觀航空模型展覽,每20個同學編成一隊,可以編成幾隊?
分析:已知有60個同學,每20個同學編成一隊,要求能編成幾隊,就是求60里面有幾個20,用除法計算.
6020=3(隊)
師:請把自己是怎樣想的說一說.(60里面有3個20,所以商3)
師:它的除數(shù)20是一個兩位數(shù),像這樣的除法,叫做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這樣的式題也可以寫豎式筆算.書寫格式與用一位數(shù)除是一樣的.
(2)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理解,計算這種除法時,要看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數(shù),被除數(shù)是60,就是6個十,除數(shù)是20,就是2個十,60除以20,就是6個十除以2個十,怎樣想?(2個十和幾相乘等于6個十.從乘法口訣二三得六可以找到2個十和3相乘得6個十.所以,60除以20,商是3.3要寫在被除數(shù)的個位上面,即60的個位數(shù)0的上面
答:可以編成3隊.
(3)做一做.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同學在作業(yè)本上做,幾名同學寫在膠片上)
2.教學例2(繼續(xù)演示課件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下載).
(1)出示例2:20xx0=
師:請同學試做,自己做完后,可以和同桌同學交流一下,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又是怎樣做的.
然后請同學回答,這道題商在什么位置上?說一說為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類推,引導學生理解算理)
除數(shù)是兩位,就要先看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比30小,說明20個十除以30商不夠1個十.(也就是在十位上不夠商1)就要看被除數(shù)的前三位,想200里面有幾個30,也就是想幾乘30的積接近200又比200小,6乘30的積是180,接近200,而且余數(shù)比除數(shù)小,所以應該商6.(完成板書)
(2)做一做: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首先想一想商應該寫在什么位置上?為什么?
(3)訂正以上三題后,引導學生討論:用整十數(shù)除商是一位數(shù)的時候,該怎樣除?商寫在什么位置上?
繼續(xù)演示課件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出示: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除法法則
請同學對照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除法法則類推出除數(shù)是整十數(shù),應該怎樣除.
1.從被除數(shù)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數(shù)試除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數(shù).如果它比除數(shù)小,再試除前三位數(shù);
2.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寫商;
3.余下的數(shù)必須比除數(shù)?。?/p>
(三)鞏固反饋(繼續(xù)演示課件整十數(shù)除商一位數(shù))
1.說出下面各題的商是幾?應該寫在什么位置.
2.判斷下面各題,對的畫錯的畫.
3.計算下面各題.
(一、二、三組同學做下面3小題)
38040=50070=66080=
(四、五、六組同學做下面3小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9)
教學內容:教科書練習二十四的第9題、第1114題。
教學目的:通過式題和應用題的混合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出示復習題:
(1)學校買4個排球,一共用120元。照這樣計算,買6個排球要用多少元?
(2)學校買4個排球,一共用120元。照這樣計算,180元可以買多少個排球?
(3)三年級同學做紙花,6個同學一共做了36朵紙花。照這樣計算,?(補充問題后再計算。)
1、教師先讓學生做第(1)、(2)題,先畫線段圖,再解答。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2、做第(3)題時,教師要學生先想好后,再補充問題。做完后,讓填不同問題的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所補充的問題和計算過程。
二、進行應用題的混合練習
1、做練習二十四的第11題。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2、做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
教師讓學生先讀題,然后問:填表時要想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先根據(jù)宇宙飛船3秒航行36千米再按照空格中要填什么,把要求的問題想好,再計算。
3、做練習二十四的第13題。學生獨立做,教師檢查指導。
三、口算和筆算練習
1、做練習二十五第9題(看卡片口算)
2、做練習二十四的第14題。
讓4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算,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四、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練習二十四的第15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10)
教學內容:第59頁例11、12。
教學目的:把上一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推廣到兩位數(shù)除商是三位數(shù)的除法,鞏固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法則,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重點:把上一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推廣到兩位數(shù)除商是三位數(shù)的除法。
教學難點:熟練計算。
教學過程:
一、溝通知識,建立關系
1.口算。
24040=36090=28070=
40080=20xx0=54060=
2.不計算,判斷下面各題的商是幾位數(shù)?為什么?
8)7296)721
3.筆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法則。
78)973
二、獨立試做,探求方法
1.由復習題的第2題改編成例11:973078=
(1)學生獨立試做,遇到問題小組討論。
(2)學生匯報算法。(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訂正,總結。
(3)要知道這題對不對,怎么辦?有余數(shù)怎么驗算?
(4)指導學生用乘法驗算。
(5)做一做。
2.學習例12
26)57253)302838)4312
讓學生判斷商是幾位數(shù),并說說怎樣想的。
(1)討論: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商的位數(shù)跟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
(2)小組匯報交流。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小結。
(4)做一做
3.問:這節(jié)課的內容與上節(jié)課的有什么不同?
三、鞏固與思考
1.回答第5題,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做第6題。
3.第7題。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篇11)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用兩位數(shù)除商兩位的除法計算法則,能比較熟練地筆算除數(shù)和商都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
2.通過例題的學習,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兩位數(shù)除商兩位的除法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能比較熟練地筆算除數(shù)和商都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溝通
1.計算下面各題,并說一說這兩題在計算時有什么不同。
4)7688)768
2.計算:32)76
二、獨立試做,猜測驗證,探求方法
1.把復習題2改成例9。板書:76832=
(1)先讓學生試做,算完后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學生匯報交流。
(3)討論那種做法正確。
(4)根據(jù)學生匯報的情況,教師對以下知識點做必要的點撥。
①從被除數(shù)的高位除起,用除數(shù)去除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
②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寫商。
③除后余下的數(shù)必須比除數(shù)小。
(5)比較例9和復習題2,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6)練習:43)989
2.學習例10:329339=
(1)讓學生猜測這題的商是幾位數(shù)。
(2)計算驗證,小組討論交流。
(3)學生講算法,教師梳理點撥。
在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所講的情況進行梳理、點撥,重點突出: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不夠除,看被除數(shù)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數(shù)的那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寫商。
(4)做一做:58)2440
3.概括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法則。
(1)學生討論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跟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匯報交流。
(3)教師根據(jù)學生匯報情況小結。
(4)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5)教師總結。
三、反饋練習,強化知識
1.說出每題的商是幾位數(shù)。
14424=12618=31224=41418=
172824=162418=86732=321939=
2.練習十三第1、2題,練習后互相評價練習情況,教師抽查。